余自归里后,杜门不与世事接。先太宜人病痰饮,延叶眉寿治,历四年弗痊。而眉寿谓为痼疾难效,因遍览方书,颇会其旨,拣方以治,不一年而瘳。后遂旁搜博采,穷幽极渺,而于长沙、河间、东垣、子和、丹溪诸书,尤三致意焉。窃尝谓医之有长沙,时中之圣也,而四家并峙,犹清任和之,各成其圣,偏焉而至者也。学不从此参究,犹航断港绝,潢〔1〕以望至于海也,其能之乎?但四家自河间、东垣而外,子和文多缺略,未为全书,丹溪著作,类出门人记载,惟闻《脉因证治》一书,简而赅,约而尽,学者循是而窥长沙,如得其舩与楫,沿而不止,固自不可量也。而流传绝少,历三十年,未获一觏〔2〕,心常怏怏。岁乙未,客有持来示余,欲广诸同好,亟请付梓,不禁欣感交集,以为一线灵光,忽然涌现,真为桑榆〔3〕之幸,因不辞而为之序,以弁〔4〕其首。

〔1〕潢(huáng黄) 《说文》:“潢,积水池”,指水停聚不流也。

〔2〕觏(gòu构) 遇见。《诗·幽风·伐柯》:“我觏之子。”

〔3〕桑榆 原指日落时余光所在处,谓晚暮,这里用来比喻人的垂老之年。

〔4〕弁(biàn辨) 放在最前面,谓冠于书籍之首,相当于序文或前言。

乾隆乙未仲夏吴趋缪遵义书于芝田山房

小引

尝读丹溪朱震亨诸集,如痰证、卒中、阴虚发热等门,窃叹其入理悬河〔1〕之论,帡幪〔2〕后世之功,不胜缕述。至《脉因证治》二卷,尤先生之卓见。盖医者之于脉,犹听讼之于情,讼得其情,则刑不妄措;医得其脉,则方不混施。凡因之内外,证之虚实,治之缓急,何独非三指得之,昌黎公所谓善医者不视人之肥瘠,唯察其脉之病否而已。故必先求诸脉,而因而证而治,四者井然,讵〔3〕容废一?第脉理玄通,在乎神取,舌难掉其形似,学者譬入蜀之鸟道羊肠,往往望而裹足,几共视为天下之畏途,遂致六部茫然,适燕南指〔4〕,不过虚应故事〔5〕,以冀治之幸获。噫!生民不幸,莫此为甚。先生早鉴于此,而砥柱透波,特以脉字领头,治字煞尾,唤醒后之业是道者,必当于指下猛透一针,庶不致心聋而受天人之交谪。推是书也,直是与月俱明,鬼神争奥,诚片笺片玉,足为万世之法程,而一日不可离,一字不可摇者也。向非先生能具双眼至若是哉,说起张、刘、李于当时,谅必如晦翁云:吾且当避此老三舍耳。予

〔1〕悬河 形容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

〔2〕帡(píng平)幪(méng萌) 帐幕。在旁的称“帡”,在上的称“幪”。引申为覆盖。

〔3〕讵 岂《国语·晋语六》:“讵非圣人,必偏而后可。”

〔4〕适燕南指 燕地在北,欲去燕而错指其南行。这里比喻诊断疾病上的错误。

〔5〕虚应故事 照例应副,敷衍了事。《儒林外史》有云:“近来的地方官辨事,件件都是虚应故事。”

家什袭已久,先君子愿公梨枣〔1〕,顾有志未逮,不肖望续成之,自梓以还,将见岐伯重兴,而先生且不死矣,未必非吾圣天子化日光天之一助云。

〔1〕梨枣 旧时刻书多用梨木或枣木,因以“梨枣”为书版的代称。

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孟秋日语溪后学汤望久来苏氏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