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食留饮附痰饮

〔脉〕

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有食痰。寸口脉紧如转索,左右无常者,有宿食。脉滑而数者,实也,有宿食,当下之。脉浮而滑者,宿食;下利不欲食者,宿食。脉沉,病若伤寒者,宿食留饮,宜下之。脉短,疾而滑者,酒病。脉浮细而滑者,伤饮。

〔因〕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复加之,则胃化迟难,故宿食留饮。饮,水也,无形之气也,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病则为咳满水泄,重而为蓄积。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因而食饱,筋脉横解,肠澼为重,或呕或吐或下利。

〔证治〕

《千金》云:胃中有癖〔1〕食冷物,则痛不能食,有热物则欲食。大腹有宿食,即寒凛发热如疟状;小腹有宿食,当暮发热,明旦复止。

〔1〕癖 原作“澼”,据周氏本改。

《三因》云:

有饮在中脘则嘈,有宿食则吞酸。

李论:

戊己火衰,不能制物,食则不消,伤其太阴,填塞闷乱,兀兀欲吐,甚则心胃大痛,犯其血也,治宜分寒热轻重。如初得,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即死,宜瓜蒂散。轻则内消,缩砂、炒曲等是也;重则除下,承气汤是也;寒则温之,半夏、干姜、三棱、莪术是也;热则寒之,大黄、黄连、枳实、麦芽是也。饮则下行,或大饮而气逆,或寒冷而伤肺,病则喘咳,痰涎水肿,轻则宜取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解酲汤、五苓散、半夏、术、枳〔1〕壳之类是也。重则为蓄积,为满者,三花神佑是也。

〔1〕枳 原无此字,据周氏本补。

张论:

饮食不消,分贫富而治之。富者乃膏粱太过,以致中脘停留,胀闭痞膈酢心,宜木香导饮丸主之;贫者乃动作过〔2〕劳,饮食粗,酒食伤之,以致身腹满闷,时吐酸水,宜进食丸主之。

〔2〕过 原无此字,据周氏本补。

又有重者,病证同太阴伤寒,止脉沉,可与导饮丸治之。

又论:

留饮,蓄水而已,虽有四有五之说,止一证也。夫郁愤而不伸,则肝气乘脾之气而不流,亦为留饮。肝主虑,久不决则气不行,脾主思,久则脾结亦为留饮。因饮水,脾胃久〔3〕衰,不能布散,亦为留饮。饮酒过多,胞经不及渗泄,亦为留饮。渴饮冷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夫水者,阴物也,但积水则生湿,停酒则满,燥久而成痰,左胁同肥气,右胁同息贲,上入肺则嗽,下入大肠则泻,入肾则涌,在太阳为支饮,皆内气逆得之故。湿在上者,目黄面浮;在下者,股膝肿满;在中者,支饮痞膈。痰逆在阳不去,久而滞气,在阴不去,久而成形,宜治以导水禹功,调以五苓、葶苈、椒目逐水为全矣。

〔3〕久 原作“失”,据周氏本改。

有伤西瓜冷水,羊乳寒湿之物,宜:白术二钱,川乌五分,防风一钱,丁香一枚,甘草炙一钱。

伤羊肉面湿热之物,宜:白术、黄芩、黄连各七钱,大黄二钱,甘草炙五分。如心下痞枳实,腹痛白芍药一钱,腹胀厚朴,胸中不利枳壳,胸中寒陈皮,渴者白茯苓,腹中窄苍术,体肢沉重苍术。

大抵伤冷物以巴豆为君,伤热物以大黄为君。

槟榔丸

治伤之轻者,饮食不化,心腹鼓胀。出刘。

槟榔二钱 陈皮八钱 牵牛头末四钱

酢糊丸梧子大,姜汤下二十丸。

雄黄丸

治伤之重,胁肋虚胀者。

雄黄一两,另研 巴豆五钱,生用,去油

丸服。治同心痛。

瓜蒂散

主吐。心胸卒痛闷乱,急以治之。

瓜蒂 赤小豆各三钱

细末之,每服一钱,温酒下。

枳实丸

治伤食。

枳实半两 白术一两

曲丸。

木香、槟榔、青皮此三味气滞加之,大黄、黄芩、连三味湿热加之,萝卜子、连、泽泻伏湿痞闷加之,栀病后食伤加之,半夏、豆粉湿面油腻加之,草豆蔻、棱、莪伤冷硬加之,干姜伤水加之,缩砂、丁香心胃痛加之,参伤胃加之。

解酲汤

治伤酒。

白豆蔻 砂仁 生姜 葛花各半两 茯苓 猪苓去皮 陈皮去白 参 术各一两半 青皮三钱 曲炒 泽泻各二钱五分 木香五分

上为末,白汤送下。

秘方 治胃中有物恶食。

二陈汤加术、山楂、川芎、苍术、曲炒。

神祐丸

治留饮悬饮脉弦。又治脉伏,其人欲自利难利,心

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茯苓桂术汤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 桂 术 甘草

大青龙汤

治溢饮体痛,当发其汗。

麻黄七钱 桂 甘草各二钱五分 石膏鸡子大 杏仁 半夏湿加

泽泻汤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支饮不得息,加葶苈、枣。

朴黄汤

治支饮胸痛。

大黄 厚朴各等分

二陈汤 小半夏汤

治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治先渴却呕,水停心下,此属饮,加茯苓。

五苓散

治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颠眩,水也。亦治停痰宿水。

破饮丸

治五饮结为痈瘕,支饮胸满吐逆,心内隐痛,大能散气。

荜拨 胡椒 丁香 缩砂 青皮 乌梅 木香 蝎梢 巴豆去油

以青皮同巴豆浸浆水一宿,漉出同炒青皮焦,去豆,将浸水淹乌梅肉,炊一熟饭,研细为膏,姜汤送下五七丸。

控涎丹

治患胸背手足颈项腰胯隐痛不忍,连筋骨牵钩痛,坐卧不安,时走易。

甘遂 大戟红牙 白芥子真

上粉丸梧子大,白汤送下。

痰饮证状,或咳或喘,或呕或泄,眩晕嘈烦,忪悸,寒热疼痛,肿满挛癖,癃闭痞膈,如风如癫。悬饮者,水饮在胁下,咳唾引痛。溢饮者,饮水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痛重。支饮者,呕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痰饮者,其人素盛今瘦,肠间漉漉有声。留饮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疼痛,胁下痛引缺盆。伏饮者,膈满咳喘呕吐,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泪,恶寒振振然。

悬饮当下。溢饮当汗。支饮随证汗下之。痰饮宜温之,从小便去之。

二十九、嗳气吞酸嘈杂附论气

〔因〕

胃中有火有痰。

《三因》论酢咽。夫中脘有饮则嘈,有宿食则酸,食后噫酸吞酸者,皆宿食证。俗名咽酸是也。

〔治〕

方 食郁有痰吞酸。

南〔1〕星 半夏五钱 黄芩一两 陈皮

〔1〕南 原无此字,据周氏本补。

燥饮丸

治痰饮心痛。

干螺壳墙上者 苍术

曲为丸。

曲术丸

治吞酸,中脘有饮则嘈,宿食则酸。

缩砂 陈皮 苍术 曲炒

曲丸,姜汤送下。

又方

治酸皆湿热郁。

黄连姜汁炒 苍术 茯苓

汤浸饼丸。

吐清水:

苍术陈壁土炒 茯苓一钱 滑石煨 术一钱五分 陈皮五分

水煎。

论气

〔证〕

夫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其病烦痛,畏风憎寒,心腹胀满,下利,不欲食,吞酸,噫宿腐气,或腹胀泄泻,及四肢浮肿。若胃实热,食反溜滞,其脉滑而数,宜下之愈。

若脾虚,其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涩,宜温消之。

木香丸

木香 硇砂 蓬术 胡椒 半夏 干漆炒令烟尽。各五钱 桂心 缩砂 青皮三钱 附子炮,去皮脐 三棱酢炙 干姜一两

上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感应丸

肉豆蔻 川芎 百草霜各二两 木香一两五钱 荜澄茄 丁香三棱各一两 巴豆百粒,去皮 蜡四两 杏仁百粒,去皮

上除巴豆外为末,以下别研巴豆、杏仁,和匀,先将油煎蜡溶化,倾出药末内,和成剂,入臼内杵千余下,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白汤下。

又外有酢咽、气、思膈皆同。

三十、积聚附痰块

〔脉〕

来细而附骨,乃积。寸口,积在胸。关上,积在脐。傍尺中,积在气冲。左积左,右积右,脉两〔1〕出,积在中央。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名肺积。沉而芤,上下无常处,胸满悸,腹中热,名心积。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肿寒,名肝积。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痛,饥见饱减,名肾积。浮大而长,饥减饱见,腹满泄呕、胫肿,名脾积。

〔1〕两 原作“而”,据周氏本改。

寸口沉而结,〔1〕而紧,积聚有系痛。脉弦细微者,为癥横胁下,及腹中有横积。脉弦,腹中急痛,为瘕。脉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肿,若腹中有伏梁。脉沉小而实者,胃有积聚,不下食,食则吐。脉沉而紧者〔2〕,若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关上脉大而尺寸细者,必心腹冷积,迟而滑,中寒有癥。脉弦而伏,腹中有癥不可转也,死。脉紧强急者生,虚弱者死,沉者死。

〔1〕(jué绝) 快。《广韵》、《集韵》:“与快同。”

〔2〕者 原无此字,据周氏本补。

〔因〕

胫寒厥气,则血脉凝涩,寒气上入肠胃,所以腹胀,腹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又盛食多饮,起居过度,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气聚而成积。

又外中于寒,内伤于忧,怒气则上逆,上逆则六腧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津液凝涩,渗着不去而成积。

又生于阴,盖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睥,用力过度,入房汗出,入浴伤肾,皆脏气不平,凝血不散,汁沫相搏,蕴结而成积矣。

又有食积、酒肉积、水积、涎积、血积、气积,皆因偏爱,停留不散,日久成积。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积。

〔证〕

盖积聚之源则一,其在腑者,始终不移,为积;其在脏者,发痛转移,随气结束,为聚。积者系于脏,聚者系于腑,癥者系于气,瘕者系于血。

肝之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覆盆,发咳逆痎疟,连岁不已,其中有血,肝主血故也。心之积名伏梁,起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令人烦心,有大脓血在于鬲胃之外。肺之积名息贲,在右胁下,大如杯,洒淅寒热,喘咳肺壅。贲者,贲门也。积在肺下,有贲门。脾之积名痞气,在胃脘,大如盘,四肢不收,黄疸,饮食不为肌。痞者,湿也。食冷,其人伤气,为湿所蓄。肾之积名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喘逆骨痿。

病在六腑,太阳利清气,阳明泄浊气,少阳化精气,失常则壅聚不通,故实而不转,虚则输,属阳无形,随气往来,在上则格,在下则胀,傍攻两胁,如有泥块,易于转变,故名曰聚。又有息积者,乃气息癖滞于胁下,不在脏腑营卫之间,积久形成,气不干胃,故不妨食,病者胁下满,气逆息难,频岁不已,名曰息积。

〔治法〕

寒者热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坚者削之,消者摩之,咸以软之,苦以泻之,全真气以补之,随所利而行之;酒肉食等积,以所恶者攻之,以所喜者诱之。

五积丸

治积块。

连肝肾五钱,心肺一两半,脾七钱 朴肝心脾五钱,肺胃八钱 巴豆霜五分 川乌肝肺一钱,心肾脾五钱 干姜心肝五分,肾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参肝肺肾二钱,心五钱

另研巴豆,旋入,和匀,炼蜜丸梧子大,微溏为度。

肝积加:柴胡二两 皂角二钱五分 川椒四钱 昆布二钱 莪术三钱五分

心积加:苓三钱 桂一钱 茯神一钱 丹参一钱 菖蒲五钱

肺积加:桔梗一钱 紫菀一钱五分 天门冬一钱 三棱一钱 青皮一钱 陈皮一钱 川椒一钱五分 白豆蔻一钱

肾积加:玄胡 苦楝肉各三钱 蝎 附子各一钱 泽泻二钱独活 桂各三钱 菖蒲三钱 丁香五钱

脾积加:吴茱二钱 泻一钱 茵陈 缩砂二钱 椒五钱

秋冬加制朴一倍,减芩、连服。人觉热加连。觉闷乱加桂,气短减朴。又有虚人,不可直攻,以蜡匮其药,又且久留磨积。

肉积,硇砂、水银、阿魏;酒积,神曲、麦芽、血积,虻虫、水蛭、桃仁、大黄;气积,槟榔、木香;水积,甘遂、牵牛、芫花;涎积,雄黄、腻粉;食积,礞石、巴豆;癖积,三棱、莪术;鱼鲜积,陈皮、紫苏、草果、丁香、桂心;寒冷成积,附、朴、硫磺。

化气汤

治息积癖于腹胁之下,胀满瘀痛,呕吐酸水。

缩砂 桂 木香各一钱 甘草炙 茴香炒 丁香 青皮炒陈皮 生姜炮。各五钱 沉香 胡椒各一钱

上为末,姜紫苏汤盐酒,调二钱一分。

散聚汤

治久气积〔1〕聚,状如癥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绞痛,攻刺胁腰,喘咳满闷,胀。

〔1〕积 原作“六”,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改。

半夏 槟 归各三钱 陈皮 杏仁 桂各二钱 苓 甘草炮附 川芎 枳壳 吴茱朴制,各一钱 大黄大便秘加之

三圣膏

贴块。以:

石灰未化者,半斤,瓦器炒令淡红,出,候热稍减,研之 大黄一两,末之,就炉微炒,候凉入桂 桂心半两,末,略炒,醋熬成膏,厚摊贴患处

又方

大黄 朴硝各一两末

大蒜捣膏贴之,亦佳。

张法

无忧散治诸积不化。

桂苓白术散调之。

茶调散

治沉积水气。

木香槟榔丸调之。

千金硝石丸

止可磨块,不令困人,须量虚实。

硝石六两 大黄半斤 甘草 参各三两

上为末,以三年苦酒即好酢也三升,置筒中,以竹片作三片刻,先纳大黄,搅使微沸,尽一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膏,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消块丸

此必审确可用。

三棱 莪术削坚 青皮 陈皮破气 香附调气 桃仁 红花治血 灵脂破血 甘草 牛膝死血用 石碱破痰块 二陈汤皮里膜外多痰加之 山楂食块加之 连 茱炒,一钱五分 益智炒,一钱五分 葵根 白术等分

碱石汤下。

茶癖散

石膏 芩 升麻

砂糖调服。

治痰块:

苦参 夏 瓜蒂 姜

蜜丸。

破块验丸

吴茱萸 连 木香 槟榔 桃仁 郁李仁

又承气加连、芍、川芎,干姜汤下。

又瓜蒌、半夏、黄连、贝母丸,果效。

三十一、消渴

〔脉〕

心脉滑为渴,滑者阳气胜。心脉微小为消瘅。脉软散者气血虚。脉洪大者阳余阴亏。寸口脉浮而迟,浮为虚,卫气亏,迟为劳,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为风,数消谷。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悬小坚急,病久不可治。脉数大者生,实坚大者死,细浮短者死。

〔因证〕

膏粱甘肥之变,则阳盛矣。阳脉太甚,则阴气不得营也,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

经云: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主津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阳明主血,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此皆津血不足而热也。夫因则火一也,病则有上、中、下三也。盖心火盛于上,为膈膜之消,病则舌上赤裂,大渴引饮,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参汤主之。

火盛于中,为肠胃之消,病则善食,自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论云:瘅成为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三黄等治之。

火盛于下,为肾消,病则烦躁,小便浊淋,如膏油之状,论云:焦烦水易亏者是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治法〕

热淫所胜,治以甘苦,甘以泻之,热则伤气,气伤无润,则折热补气,非甘寒不治。

李以补肺降火生血为主。

秘丹 生血为主,总治三消。

连 花粉 人乳 地黄汁 藕汁

上蜜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汤下。

参膏汤

治膈消上焦,渴不欲多饮。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 知母六钱 甘草三钱五分

水煎。或方加寒水石妙。

顺气散

治消中,能食,小便赤。

川朴一两 大黄四两 枳壳二钱 赤芍药

茴香散

治肾消,小便如油。

茴香 苦楝炒 五味

上为末,酒下二钱,食前服。

珍珠丸

治白淫滑泄,思想无穷,所愿不得之证。

黄柏一斤,烧 真蛤粉一斤

水丸,空心,酒下。柏降火,蛤咸补肾。

又方

芦根 瓜蒌根 麦门冬 知母 竹叶 牛乳

生津甘露饮

以下出李。

石膏 甘草滋水之源 连 栀 柏 知母泻热补水 杏仁 麦冬 全蝎 翘 白葵 白芷 归身 兰香和血润燥 升麻 柴胡行经 木香 藿香反佐取之 桔梗

为末舔之。

酒煮黄连丸

治中暑热渴。

太阳渴,脉浮无汗,五苓、滑石类。阳明渴,脉长有汗,白虎、凉膈等。少阳渴,脉弦而呕,小柴胡加瓜蒌。太阴渴,脉细,不欲饮,不思水。少阴渴,脉沉而自利者,猪苓、三黄汤。厥阴渴,脉微,引水,少与之。

神芎丸

已下出张。

连入心 牵牛逐火 滑石入肾 大黄逐火 芩入肺 薄荷散热

三黄治消渴,大黄,春秋二两,夏一两,冬五两。芩,春四两,秋夏六两,冬三两。连,春四两,秋夏七两,冬三两。桂苓甘露饮调之。白虎汤调之。生藕节汁、淡竹沥汁、生地黄汁,相间服之润之。寒水石、甘草、蛤粉等分,浓煎麦门冬苗,下二钱。

神白散

治真阴虚损。

猪肚丸

治消中。

猪肚一个 连五钱 麦冬去心 知母 瓜蒌

上四件末,入肚缝之,蒸烂熟,于砂盆内,杵而丸之,如坚,少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葛根丸

治肾消。

葛根三两 瓜蒌三两 铅丹二两 附一两,炮

蜜丸如梧子大,一日三服,春、夏去附。

胡粉散

治大渴,又治肾消。

胡粉五钱 瓜蒌根二两五钱 铅丹五钱 泽泻 石膏 白石脂 赤石脂各五钱 甘草炙,三两五钱

上杵为末,任意服,痛者减服。

人参白术汤

参 术 归 芍 栀 泻 大黄各五钱 翘 瓜蒌根 苓各一两 桂 藿香 木香一钱 寒水石二两 滑石 硝各半斤 甘草三两 石膏四两

姜煎,入蜜少许。

口燥、口干、口渴、咽干,须详之。

三十二、痞

〔因〕

误下阴虚。食积痰滞。湿土虚痞。

论曰:太阴湿土为积饮痞隔,乃土来心下痞满也。

〔证治〕

误下多则亡阴,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宜升胃气,以血药治之。亡阴,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痰积痞膈,胸中窄塞,宜消导之,谓之实痞。湿土虚痞有二,大便秘,能食者,厚朴、枳实主之;大便利者,芍药、陈皮主之。

治法以泻心汤黄连为君,泻心下之土邪,厚朴降气。

《三因》论状:心下坚满痞急,痛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短气,咳唾引痛,咽寒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呕吐烦闷,自汗时出,痛引彻背。

外有心热而痞之痞则满硬。结胸则痛,属胸痹。

大消痞丸

治湿土痞、虚气痞。

连炒 芩三钱 姜黄一钱 白术 半夏各一两 甘草炙,一钱缩砂一钱 枳实炒 生姜五钱 陈皮二钱 曲炒,一钱 朴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丸梧子大,白汤送下。

木香,有忧气结中脘,心下痞满,肚皮底微痛加之,否则不用。

利膈丸

除痰利膈。

芩生一两,炒一两 连 星 夏各五钱 枳壳 陈皮各三钱 术二钱 白矾五分 泽泻五钱 曲炒

瓜蒌丸

治胸痞,或胁下逆抢心。

瓜蒌子 枳实 陈皮

取瓜蒌皮、穰末熬丸。

胸痞切痛,加栀子烧存性、附子炮各二两。

三十三、肿 胀

〔脉〕

迟而滑者,胀。盛而紧曰胀,阳中有阴也,故下之。趺阳紧而浮,紧为痛而坚满,浮为虚则肠鸣。弦而迟者必心下坚。又云肝木克脾,土郁结涎,闭于脏气,腑气不舒,胸则胀闭。脉浮而数,浮则虚,实则数。脉浮,风水、皮水皆浮。虚紧涩者胀,忧思结连,脾肺气凝,大肠与胃不平而胀。脉,石水、黄汗皆沉。脉浮而滑,名风水。浮而迟,浮热迟湿,湿热相搏,石水必矣。弦而紧,弦则〔1〕卫气不行,水走肠间。水满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洪大者生,微者死。腹胀便血,脉〔1〕大时绝极,脉小疾者死。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亦生。

〔1〕则 原作“而”,据周氏本改。

〔1〕脉 此下原有“不”字,据周氏本删。

〔因证〕

盖肿胀之因,其始则一,其变则二,皆脾胃之土生焉。

水肿之因,盖脾虚不能制水,肾为胃关,不利则〔2〕水渍妄行,渗透经络,其始起也,目〔3〕窠上微肿,颈脉动,咳,阴股寒,足胫胀乃大,其水已成矣,按其腹,随手而起,始裹水之状。短气不得卧者,为心水。小腹急满,为小肠水。大便鸭溏,为肺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两胁痛,为肝水。口苦咽干,为胆水。四肢重,为脾水。小便涩,为胃水。腰痛足冷为肾水。腹急肢瘦,为膀胱水。

〔2〕不利则 原作“则不利”,据周氏本乙转。

〔3〕目 原作“因”,据周氏本改。

然此十水,谓之正水,审脉证、分经络而治之。

风水,脉浮恶风,归肝。皮水,脉亦浮,不恶风,喘渴,按没指,归肺。石水,脉沉,不恶风,归肾。黄汗,脉沉迟,发热而多寒,归脾。

〔治法〕

腰以上肿宜汗,腰以下肿宜利小便。主治使补脾,气实则能健运,以参、术是也,佐以黄芩、麦冬制肝木。腹胀加厚朴,气不运加沉木香,使以通利,是必全矣。开鬼门、洁净府,正此谓也。

外有湿肿,用加附子,脉沉细是也。

又有肿痛,为中寒也,加炮附是也。

胀满,皆脾土转输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隧道壅塞,清浊相混,湿郁于热,热又生湿,遂成胀满。

又寒湿抑遏,遏于脾土之中,积而不散而胀,即经云脏寒生满病是也。

又五积,痰饮聚而不散,或宿食不化,皆成胀满。

烦心短气,卧不安,为心胀。虚喘咳满,为肺胀。胁痛引小腹,为肝胀。善哕,四肢脱,体重不胜衣,卧不安,为脾胀。引背央央然,腰髀痛,为肾胀。腹满,胃脘痛妨食,闻焦臭,大便难,为胃胀。肠鸣痛,冬寒飧泄,为大肠胀。小腹满,引腰而痛,为小肠胀。小腹气满而气癃,为膀胱胀。气满于肤,然,为三焦胀。胁痛胀,口苦,善太息,为胆胀。

寒气客于皮中,然〔1〕不坚,腹身大色不变,按不起,为肤胀。

〔1〕(kōng空)然 原作“鼓空空”,据周氏本改。又《灵枢·水胀》论“肤胀”时有“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句,可以互参。

腹胀身皆大,色苍黄,腹筋起者,为鼓胀。

寒气客于肠外,与卫〔2〕相搏,气不得营,因有〔3〕所系,癖而内着,其大也,如鸡子,至其成,如怀胎,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不以时下,为肠覃。

〔2〕卫 原作“胃”,据周氏本改。

〔3〕有 原作“而”,据周氏本改。

寒气结于子门,闭塞不通,恶血当泻而不泻,血留止,日以益大如胎,月事不时,此生于胞中,为石瘕〔4〕。此二者,皆生于女子,可道而下。

〔4〕瘕 原作“癖”,据周氏本改。

〔治〕

虚则宜补脾以养肺,流湿以散气,治以参、术,佐以平胃、茯苓,热加芩、连,血虚四物,死血桃仁。

风寒外邪,自表入里,寒变为热,而胃实满,宜大承气下之。

积痰宿食,宜以消导,或大黄丸下之,经云去宛陈莝是也。

前者之外,有胃寒肠热,腹胀而且泄,胃寒则气收不行为胀,肠热则水谷不聚而泄。

连 木香 大黄 朴 苓 青皮〔5〕 茱萸〔6〕又有胃热肠寒,故痛而且胀,胃热则善饥消谷,肠寒则血凝,脉急故痛而且胀。

〔5〕皮 原作“茱”,据周氏本改。

〔6〕茱萸 原无,据周氏本补。

又有颈〔7〕肿、膺肿、胸胀,皆气不顺,有余于上。

〔7〕颈 原作“茎”,据周氏本改。

又有身肿而冷,胸塞不能食,病在骨节,汗之安。

忌:面上黑点,肺败。掌心无纹,心败。脐突,脾败。脚根肿,肝败。腹满青筋,肾败。

营卫俱绝浮肿者死。唇肿齿焦者死。卒痛面苍黑者死。脐肿反出者死。阴囊茎俱肿者死。脉绝口张肿者死。足趺肿胜如斗者死。

变水汤

治肿胀。

术 苓 泻各二两 郁李仁二钱

煎入姜汁,调以芪、术,为建中之类。

楮实丸

治胀。

木香散

治肿。

木香 大戟 白牵牛各一两

上为末,三钱,猪肾子一双,批作片子,糁末在内,煨熟,空心服。更涂甘遂末于肚上,少饮甘草水。

十枣丸

治肿胀。

五皮散

治肿皮水。

大腹皮 桑白皮 茯苓皮 生姜皮 陈皮 木香

消肿丸

滑石 术 木通 牵牛 苓 夏 陈皮 木香 丁香 瞿麦

酒糊丸,麦门冬汤下。

中满分消丸

治热胀、鼓胀、气胀。

芩刮黄皮,一两 连炒,一两 姜黄 术 参 猪苓 甘草各一两 苓 缩砂 陈皮各三钱 枳实 半夏各五钱 朴一两

广茂溃坚汤

治胀,有积块如石,上喘浮肿。

朴 草豆蔻 归尾 芩 益智各五钱 甘草 连 莪术 柴曲 泻各三钱 吴茱萸 青皮 陈皮二钱 半夏七钱 桃仁 苏木木香 红花一钱

海金砂丸

治肿。

牵牛生半两,灼半两 甘遂半两 金砂三钱 术一两 煎服。

木香塌气丸

治胀。

胡椒 草蔻面里煨 木香三钱 蝎梢三钱五分,去毒

大补中气行湿散气汤〔1〕。

〔1〕大补中气行湿散气汤 原书仅出方名未列具体药物,周氏本同。

秘传十水丸

后用尊重丸退余水。水狗贵用乎出丝。

炒甜葶苈 泻 巴豆去壳,出油 酢煮大戟 芫花酢炒 甘遂酢炒 桑白皮 汉椒 茯苓 雄黄

每三钱,用水狗先左一边末,入五更水下,以肉压之,免恶心。

车水葫芦丸

止用一扫光为贵。

木香 丁香各三钱 香黑白二钱 牵牛 枳壳 乌药 芷归 茶丸。

尊重丸

治蛊胀,腹大水肿,气逆喘乏,小便涩,大便闭,虚危,甚效。

沉香 丁香 参 槟〔1〕榔 木香 青陈皮 枳实 白牵牛 木通 车前 苦葶苈 赤茯苓四钱 胡椒 海金沙 白豆蔻 蝎尾 滑石二钱五分 萝卜子炒,六钱 白丁香一钱 郁李仁去皮,一两五钱

〔1〕槟 原无此字,据周氏本补。

姜汁糊丸,姜汤下。

气分,与胸痹中满皆相类,中满为气虚,胸痹为气实,气〔2〕分挟痰饮。

〔2〕气 原无此字,据周氏本补。

气分,病为涎饮所膈,营卫不利,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则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3〕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寸口迟而涩,迟则气不足,涩则血不足,气寒〔4〕涎结,水饮所作。

〔3〕则恶寒,阴前通 此六字原脱,据周氏本补。

〔4〕寒 原作“故”,据周氏本改。

血分,妇人经水前断后病,名曰血分,先病水,后断经,名曰水分。

类别相似:湿肿类多,自正水之余,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等。入水门,如脾气横泄,脚气,皮满肤胀,肠覃石瘕,气分血分皆相似也。

类分:胀,有胃中风、脾中寒、中湿、心痹、肝虚、脾伤、脾热、饮聚、女疸。

小腹胀,有肾热、三焦虚寒、肠痈。

女劳疸:面肿、肺中风、肾中风、胃寒、肺水。

有论胕肿七证:

有肺气隔于膜外,运行不得,遍身浮肿,脉浮,治宜调肺通气。

有男脏虚,女血虚,伤于冷毒之物成积,碍气道不通,腹急气喘,亦有四肢不肿,只肚鼓胀,脉弦,治宜化积。

有脾寒久年不愈,传为浮肿,且云内有伏热,因而泻利,及其热乘虚入脾,至胸腹〔1〕急胀,脉数,治宜解热。

〔1〕腹 原作“胀”。据周氏本改。

有脾主肌〔2〕肉,肉如泥,按之不起,土湿病也,脉沉,治宜燥脾。

〔2〕肌 原作“饥”。据周氏本改。

有脾虚不能制肾水,脾湿如泥,脉沉迟,治宜缓脾元,利水道。

有伤风湿而肿,或伤冷湿而肿,气血凝涩,脉浮缓,治宜发散风湿也。

有久病气虚面浮,手足虚气妄行者,妇人产后或经事后,有此一证,是气虚也,其脉虚弱,治在调气补血。

结阳者,肿四肢。夫热胜则肿,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结于内,不得行于阴,热邪则菀于四肢,大便闭涩,是热也,非水也。宜服犀角、玄参、连翘、升麻、麦门冬、木通、芒硝。

有胁支〔3〕满,或腹满痛,或胸胀,亦有经气聚而不行,如胁支〔4〕满,少阳经气不行也,余皆仿此。

〔3〕支 原作“肢”,据周氏本改。

〔4〕支 原作“肢”,据周氏本改。

有头肿、膺肿、胸胀,皆气不顺,有余于上。

有身肿而冷,胸塞不能食,病在骨节,汗之安。

三十四、呕吐哕

〔脉〕

形状如新卧起,脉弱而呕,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死。趺阳脉浮,胃气虚,呕而不食,恐怖死,宽缓生,寒气在上,阴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夫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脓尽自愈。先呕却渴,此为欲解,先渴却呕,为水停心下,属饮。呕本渴,今反不渴,故有支饮。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盖邪气不在胃口。脉数故〔1〕吐,汗令阳微,膈气空虚,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阳紧阴数,食已则吐,阳浮而数亦然。或浮大,皆阳偏胜,阴不能配之也,为格,主吐逆,无阴故呕。寸口脉紧而芤,紧为寒,芤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关上脉数则吐。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寸紧尺涩,胸满不能食而吐,吐〔2〕止者为下之,未止者为胃反也。趺阳脉微而涩,微则下利,涩则吐逆,谷不得入。或浮而涩,浮则虚,虚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名胃反。寸口脉微而数,微则血虚,血虚则胸中寒。脉紧而涩者难治,呕吐思水者易解。关上脉浮大,风在胃中,心下澹澹,食欲呕。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脉紧而滑者,吐逆。脉小弱而涩,胃反。

〔1〕故 周氏本作“反”。

〔2〕吐 原作“之”,据周氏本改。

〔证〕

呕吐哕胃〔3〕,各有所辨。

〔3〕胃 周氏本无此字,疑衍。

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有食入则吐,食已即吐,食久则吐之别。

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

哕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

〔治〕

因胃口有热,膈上有痰,故呕吐。亦有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因胃中虚,膈上热,故哕。亦有痰水满塞而哕。因胃气虚,阳火上冲,故呃〔4〕逆。亦有痰热在胃中,气不降而呃〔5〕。

〔4〕呃 原作“吃”,据周氏本改。

〔5〕呃 原作“吃”,据周氏本改。

李论:

寒客胃中,物盛上溢故呕,清厥,甚则痹,食而吐;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于胃中,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故哕。三者虽殊,皆因脾胃虚弱,亦因寒气客胃,加之饮食所伤而致,宜以丁藿、二香、半夏、茯苓、陈皮、生姜之类主之。又有痰饮者必下之。又论皆气冲之火逆,胃之脉反上而作,治宜降火。呃〔6〕者气逆也,阴火炎上也。气自脐下为火,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也。

〔6〕呃 原作“吃”,据周氏本改。

又火结痰气而上升,冲出于口也,治宜降火行气导痰而自安。

刘论:

吐有三:气、积、寒也。

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脉浮而洪,其证食已暴吐,渴欲饮水,大便燥结,气上冲胸,而发痛,治宜降气和中。

中焦吐者,皆从于积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脉浮而匿,其证或先吐而后痛,或先痛而后吐,治法以毒药行其积,木香、槟榔去其积。

下焦吐者,从于寒也。脉沉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治法:毒药通其闭塞,温其寒气也。

《三因》论:

有寒呕、热呕、痰呕、食呕、血呕、气呕。寒,因胃寒伤食,四肢厥冷,脉弱,宜四逆汤。热,食入即出,烦躁脉数,柴胡汤。痰,昔肥今瘦,肠间有声,食与饮并出,宜半夏人参主之。食呕,因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朝食暮出,不消,养胃汤主之。血因瘀蓄,冷血聚于胃口,因忧怒气攻,血随食出,宜茯苓汤主之。气,胃者阳明,合荣于足,今随气上逆,心膈胀,呕却快,宜茱参汤主之。

方论:

呃〔1〕逆,切忌热药丁香类,病皆胃虚,阴火所乘,宜参、术大补之。类如痰实者,察其〔2〕病因,形气俱实,以人参芦吐之。有伤寒差后呕者,当去余热。有酒家呕,解酒治之。有脚弱脾疼而呕者,此脚气内攻,依脚气门治。有中毒而呕者,解毒治之。有怀孕恶阻者,依恶阻治之。有心中风、心中寒、肝中风、中湿、脾痹,有漏气,有走哺。女人患呕吐,甚者〔3〕死,其阴在上故也。

〔1〕呃 原作“吃”,据周氏本改。

〔2〕其 原作“以”,据周氏本改。

〔3〕甚者 原作“者甚”,据周氏本改。

论:

皆属于火。呕而心下痞,半夏泻火汤。干呕而利者,黄芩半夏汤。呕吐,谷不得入,小半夏汤。呕吐,病在膈上,猪苓汤。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胃反,吐而渴,茯苓泽泻汤。似呕不呕,如哕不哕,无奈,姜汁半夏汤。哕逆上气者,陈皮竹茹汤,陈皮、参、草、竹茹。

桔梗汤

治上焦气热所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已下出刘。

桔梗 术各一两五钱 半夏 曲二两 陈皮 枳实炒 苓 朴制,一两

水煎,下木香槟榔末各一两,如大府燥结,加承气汤。

荆黄汤

治前证热气甚者。

荆芥穗一两 参五钱 大黄三钱 甘草二钱五分

调下木香槟榔末各二钱。

清镇丸

治前证头痛、有汗、脉弦。

柴胡二两 芩七钱五分 半夏 甘草各五钱 青黛二钱五分参五分

上姜汁浸炊饼,丸梧子大,食后,姜汤下。

紫沉丸

治中焦吐,食积与寒气相假,故吐而痛。

半夏 曲 乌梅去核 代赭石 缩砂各三钱 杏去皮尖 沉香 木香各一钱 陈皮半两 槟榔 丁香各三钱 白豆蔻五分 术一钱 巴霜五分,另入

上酢糊丸米大,姜汤下〔1〕五十丸。

〔1〕下 原无,据周氏本补。

木香白术散

治前证腹中痛,是脾持〔2〕实系强,宜和之。

〔2〕持 周氏本无此字。

木香八两 术半两 半夏 曲一两 槟榔二钱五分 苓半两草四钱

上浓煎,芍药姜汤下二钱。有积而痛,手不可按。无积者宜之。

附子丸

治下焦朝食暮吐,暮食早吐,大便不通。

附子炮,五钱 巴豆霜一钱 砒五分,另研

上黄蜡丸如梧子大,每二丸,冷水下,利为度,更服紫沉丸,不令再闭。

安胃散

李先生 治呕吐哕,以胃寒所致。

丁香五分 茱萸 草蔻 参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芪一钱 柴胡五分 升麻七分 檗三钱 陈皮五分 归一钱五分 苍术一钱 半夏 茯苓 陈皮此三味,治呕吐痰涎,痰饮为患,加之,寒则否

煎,稍热服。

秘方

治痰呕吐。

二陈汤 山栀炒 连姜汁炒 香附 虚加苍术

呃〔1〕逆因〔2〕寒则可用,此世俗之劫,亦可戒。

〔1〕呃 原作“吃”,据周氏本改。

〔2〕因 原作“丹”,据周氏本改。

丁香 柿蒂各一钱 竹茹

煎,热服。

有恶心,吐虫数条后,乃频作,服杀虫药,则吐虫愈多,六脉皆细,非虫脉也,乃脏寒而不安矣。

有呕,饮食皆不得进,治呕愈呕,此胃风也。

论吐有三证:

冷吐,先觉咽酸呕,然后吐食,脉小滑者是,王叔和云:关胃寒,不下食。伤寒汗下过多,胃中虚冷,食久反吐,亦属于寒。胃热而吐者,闻谷气则呕,药下则吐,或伤寒未解,胸中有热,关脉洪,宜凉之。

胸中有宿食,或痰饮,或停水,关沉而伏者,宜吐之。

《三因》论:

呕吐出于胃,故有寒、热、食、痰、血、气,同上条。

论呕逆,则咳逆也。大率胃实则噫,胃虚则哕,此因胃中虚,膈上热也,故哕,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惊人者。若伤寒久病,得此甚恶,《内经》所谓坏府是也。

亦有哕而心下坚痞、眩悸者,以膈间有痰水,非虚危比也。痰,半夏汤主之。哕,虚,橘皮竹茹汤主之。

论漏气:

病者身背皆热,肘臂牵痛,其气不续,膈间厌闷,食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此由上焦伤风,开其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 生芦根 竹茹 参 苓 术 草 陈皮 葳蕤

姜亦可。

论走哺:

病者上焦实热,大小便不通,气逆不续,呕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参汤主之。

前方加芩、知母、石膏、栀,去竹茹、麦冬。

三十五、噎膈

〔脉〕

涩小血不足。大而弱气不足。

〔因〕

血虚血,阴血也,主静,内外两静,火则不能生焉,脏腑之火起;气虚气,肺,金生水制,火则不起,脏腑之火炽。而或因金水二气不养,或阴血不生。肠胃津涸,传化失宜;或因痰膈,妨碍升降,气不交通,皆食入复出,谓之膈噎,即翻胃也,噎病也。

大概因血液俱耗,胃脘亦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食,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名翻胃。大便秘少如羊矢,名虽不同,而病本一也。

张论:

三阳结,谓之膈。三阳,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者,结热也。小肠结热则血脉燥。大肠结热则后不通。膀胱结热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则反而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宜先润养,因而治下。或涎痰上阻,用苦酸微微涌之。

〔证〕

《三因》有五噎:

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背痛。忧噎者,遇天阴寒,手足厥冷,不能自温。劳噎者,气上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故背痛。思噎者,心怔悸,喜忘,目视。食噎者,食无多少,胸中苦塞,痛不得喘息。

五膈:

忧膈者,胸中气结,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短气。思膈者,中脘食满,噫则酸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怒膈者,胸膈逆满,噎塞不通,呕则筋急,恶闻食臭。喜膈者,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四肢倦重,身常发热,胸痛引背,食少。恐膈者,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中苦冷,雷鸣绕痛,不能食。

〔治法〕

宜以润养津血,降火散结,万药万全

有人血耗便如羊矢,病反胃半年,脉涩而不匀,不大便八九日,先以甘蔗汁煎六君子汤,加附子大黄与之,伺便润,令以牛乳服之。

四物汤加陈皮去白 红花酒浸 驴尿防其成虫

秘方

治膈噎。

童便 牛羊乳 韭汁 竹沥 甘蔗汁解酒毒

气虚加四君,血虚加四物。

胡荽丹

治反胃气结。

乌鸡一只,令净,胡荽子入鸡缝之,煮熟食之,渐尽。不得,再一只鸡,妙也。

三十六、疮疡

〔脉〕

沉实,发热烦躁,外无火赤痛,其邪深在内,故先疏通以绝其源。脉浮大数,焮肿在外,当先托里,恐邪入于内。脉不沉不浮,内外证无,知其在经,当和营卫。

浮者太阳,长者阳明,弦者少阳。浮者在表,宜行经。沉者在里,宜疏利脏腑。缓者身重除湿,缓者湿胜故重。脉大,心躁乍热,大者,心肺有热。脉弦,眩运,有风,肝脉。涩者,气滞乏津,泻气补血。涩者血虚。脉弦细,便溺多,溺寒水。脉细,为膀胱之寒水。

〔因〕

火之属。

湿热相搏,肌肉败坏而为脓。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营气,运气也,逆而不行,其源在经。湿气外伤,害人皮肉,皆营气之不行也,其源在外,盛则内行。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皆营气逆行,凝于经络,其源在里,发于表也。

〔证〕

疮疡诸证,皆营气盛,偏助火邪而作,随虚而出于经络也。

如太阳经虚,从背而出。少阳虚,从须而出。阳明虚,从髭而出。肾脉虚,从脑而出。微热则痒,热甚则痛。血虚则痛甚,热甚则肿甚。

〔治法〕

外者,宜以辛凉发散之,通圣、凉膈解毒是也。内者,宜以苦寒下之,三黄汤、玉烛散是也。中者,宜以调经凉血等是也。

肿疡,宜解毒下之是也。溃疡,宜托里补之是也。如温〔1〕经加通经之药妙矣。夫邪气内蓄肿热,宜砭射之也;气胜血聚者,宜石而泄之。如肿疡年壮,谓伏热在心,可降其火。如溃疡年老,发呕不食,谓虚大补。病疮,腰脊瘛者死。

〔1〕温 原作“湿”,据周氏本改。

内疏黄连汤

治呕啘啘,发热,脉沉而实,肿硬色不变,根深,脏腑秘涩。

连 芍 归 木香 槟榔 芩 栀 薄荷 甘草 桔各一两 连翘二两 大黄便秘加之行经 芩〔1〕 连〔2〕 连翘〔3〕 人参 木香〔4〕 槟榔〔5〕 柏 泽泻

〔1〕芩 此药重出,周氏本同,疑衍。

〔2〕连 此药重出,周氏本同,疑衍。

〔3〕连翘 此药重出,周氏本同,疑衍。

〔4〕木香 此药重出,周氏本同,疑衍。

〔5〕槟榔 此药重出,周氏本同,疑衍。

在腰以上至头者,枳壳疏利脏腑,用前药中加大黄,痛者当归黄芪止之。

伤煎散

治肿〔6〕于外,根盘不深,脉浮。邪气盛则必侵于内,宜热之。

〔6〕原作“掀”,据周氏本改。

地骨皮 芪 芍 芩 术 苓 参 归 桂 草 防己各一两 防风二两

上以苍术一升,水五升,煎至半,去渣,入药煎服。便秘加大黄,热加黄连。

黄连消毒汤

治一切疮疽背脑。

连一钱 芩 柏 地黄 知母各四钱 羌活 独活 防风藁本 归尾 桔梗 连翘各四钱 芪 参 草各三钱 苏木二钱防己五钱 泽泻二钱

远志酒

忍冬酒

不问肿溃,皆有奏捷之功,然二酒有补性归心归血之效。

金银花汤

治痛,色变紫黑者,回疮。

金银花并枝 甘草各二两 芪四两

酒一升,闭口,重汤煮、酒煮皆可。

乳香散

治痛疮口大。

寒水石煅 滑石各一两 乳香 没药各五钱 脑子少许

末,糁口上。

雄黄散

治恶肉不去。

雄黄一钱 巴豆一个,去皮尖 乳香 没药少许,另研细

和匀,敷肉上。

木香散

治久不收口。

木香 槟 归各一钱 连二钱

为末,糁之。

出剩骨:

血竭罨之,骨自出。

治漏疮剩骨:

青橘叶 地锦草

上二件,杵成膏,先净疮口,用杜牛膝〔1〕根内入疮中,以膏敷之缚定。

〔1〕膝 原无此字,据周氏本补。

一上散

治疮疥癣。

雄黄另 硫黄另,各五钱 斑蝥三个,去翅足,另 黑狗脊另 寒水石 蛇床子炒,各五钱

上细末,同匀,油调搽上,加法随病。

金丝,其状如绳线,巨细不一,上下行至心即死。可于疮头上截经刺之出血,后嚼萍草根,涂之立安。

治疔疮。刘先生方。

乌头尖 附子底 蝎梢 雄黄各一钱 蜈蚣一两 硇砂 粉霜 轻粉 麝 乳香各五分 信二钱五分

上末,先破疮口出血,亟〔2〕以草杖头,用纸带于内,以深为妙。

〔2〕亟 原作“函”,据周氏本改。

疔疮毒气入腹,昏闷不食。

紫花地丁 蝉退 贯众各半两 丁香 乳香

温酒下二钱。

治疗疮。李先生方。

归尾 没药 白及 乳香 杏仁 黄丹 蓖麻 粉霜 巴豆木鳖子 芝麻油 桃柳枝

上煎如法,白菊花紫茎者,汁服,渣服〔1〕敷之,茜草根叶亦可。

〔1〕服 周氏本无此字,疑衍。

疔疮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呕逆,则难治。

贴杖疮。

虎骨 柏 连 芩 苦参

以五味煎,入油纸,煎又数沸,次以纸贴上。

恶疮。霜后凋焦叶干末傅,香油调油纸掩,先用忍冬藤、葱、椒、金丝草洗,松上白蚁泥、黄丹炒黑,香油调敷,外用油纸夹上,日换,后用龙骨末药于口上收肉,黄丹入香油煎,入朴硝抹疮上。

口疮神方。

焰硝 硼砂

含口不开,以南星于涌泉酢敷之。

饮酒入口糜。导赤散,五苓散。

风寒遏绝,阳气不伸,声不出。半夏制一两,乌头、桂各一钱,煎服。

赤口疮。白矾飞、没药、乳香、铜绿,末糁。

白口疮。雄黄、没药各一钱,轻粉五分,巴豆,末糁。

唇紧燥裂生疮,用青皮烧灰,猪脂调敷,夜卧,头垢亦可。

口痛疮。五味子一两,柏蜜炙、滑各五钱,铜绿加糁,白蔷薇汁漱之,良。

有口疮不下食,众以狐惑治之,必死。未若以矾汤,于脚上浸半日,顿宽。以黄柏蜜炙、僵蚕灼末敷,立下乳而安。

一方神效 西瓜外皮烧灰、柏、连、朱砂、孩儿茶、硼砂为末,水调抹,效。

手痴疮。皂角、枯矾、轻粉、连、柏。

沙疮。栅地藤烧灰。

足上毒疮。密陀僧、黄连傅之

又法:

旱莲草盐敲、桑白皮,打细,作饼盖,干易之。杜牛膝、无名异、金星草俱可。

治脚。五倍子研。牛脚同髓调厚朴。

治阴疮。腊茶、五倍子等分,腻粉少许,傅。孩儿茶妙。

又方:

降真香,磨水抹,效。

三十七、痈疽附瘿、瘤

〔脉〕

数,身无热,内有痈也。脉数必当发热,而反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脉数而虚,咳唾涎沫,为肺痿;脉数而实或滑,咳则胸中隐痛,为肺痈。脉紧而数,脓为未成。紧去但数,脓为以成。脉滑而数,小腹坚满,小便或涩。或汗或寒,为肠痈。设脉迟紧聚,为瘀血,下血则愈。设脉洪数,脓为已成。肠痈,脉滑为实,数为热。卫数下降,营滑上升,营卫相干,血为败浊,皆湿热之所为也。

死之地分伏兔、腓腨、背、脏俞、项上、脑、髭、鬓、颐。

〔因〕

火之毒气结之,毒从虚而出也。薄处先穿之义,师全用补。盖厚味之火,气郁之结,壅滞经络,或引痰饮,血为之滞,气为之乱,积久从虚而出其经也。夫阴滞于阳则痈,阳滞于阴则疽,气得瘀而郁,津液稠粘,为痰为饮,而久渗入肺,血为之浊,此阴滞于阳也。血得邪而郁,隧道阻隔,积久结痰,渗出脉外,气为之乱,此阳滞于阴也。

肺痿热在上焦。肺痈,乃风伤于卫,热过于营,血为凝滞,蓄结成痈。囊痈,乃湿热下注也。有作脓者,此浊气顺下,将流入渗道,因阴气〔1〕亏,水道不利而然,脓尽乃安。骨疽,因厚味,及酒后涉水得寒,故热邪深入髀枢穴左右,积痰老血相搏而成也。内疽,因饮食之火,七情之火,相郁而发,在腔子而向里,非于肠胃肓膜也。以其视之不见,故名之曰内。

〔1〕气 原作“两”,据周氏本改。

〔证〕

肺痿病,多涎唾,小便反难而数,大便如豚脑,欲咳不咳,咳出干沫,唾中出血,上气喘满,或躁而渴者,寸口脉数而虚,按之涩。

肺痈病,咳逆上气,浊吐出如粥,脓血,胸中隐痛,又咳脓血,口燥,或喘满不渴,唾沫腥臭,时时振寒,寸口脉数而实,按之滑。

肠痈病,小腹重,强按则痛,坚满如肿,小便数,似淋或涩,或自汗,复恶寒。又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如聚积,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甚则腹胀大,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从脐出。

背痈,脉数,身无热,而反恶寒。若有背痛处,发其痈。

附骨疽,与白虎、飞尸、历节皆相似,历节走注不定;白虎飞尸痛浅,按之便减〔1〕,亦能作脓;附骨疽着骨而生,痛深,按之无益。

〔1〕减 原无此字,据周氏本补。

〔治〕

法宜补气血,泻火散气,初觉可清〔2〕热拔毒,已溃则拔毒补气,用分经络气血多少,可补可驱毒。如少阳分少血多气,宜补。

〔2〕清 原无此字,据周氏本补。

千金内托散

内托之名,使气充〔3〕实,则脓如推出也。

〔3〕充 原作“克”,据周氏本改。

羌活 独活 藁本各一钱五分 防风身、梢 归梢各五分 身〔4〕四钱 翘三钱 芩酒炒 芪 参 甘草各一钱半。生用五分 陈皮 苏木 五味各五分 柏酒炒 知母酒炒 生地酒制 连酒制,各一钱五分 汉防己酒制 桔梗各五分 栀 猪苓去皮 麦冬去心,各二钱 大黄酒制,三钱

〔4〕身 按文义当指“当归身”,供参考。

作二服煎。

验方

有妇人年七十,性好酒,形实性急,脑生疽,脉紧急,切之〔5〕涩。

〔5〕之 原无此字,据周氏本补。

酒炒锦纹大黄 参酒熟

每一钱,姜汁煎服。

验方

有人年五十,形实色黑,背生红肿,近骨下痛甚,脉浮数而洪紧,食亦大呕,时冬月。

麻黄 桂枝冬月用之 生附脉紧用之 柏酒炒 瓜蒌 甘草节 羌活 青皮 半夏 参 芪

姜煎。

验方

治初生一切疮疖痈疽发背,服之殊效,亦能下死血。大黄、甘草、辰砂、血竭,酒下。

解毒丹

治一切发背痈疽金石毒。

紫背车鳌〔1〕大者,盐泥固济,煅红出火毒,甘草膏丸,甘草汤下。恶物,用寒水石煅红入瓮,沉井中,腊猪油调傅。

〔1〕鳌 周氏本作“螯”。

又方 以轻粉为佐,又以灯草为佐,散肿消毒,轻者可杖。

清凉膏

治发背。

归 芷 木鳖肉 白及 白敛各一两 乳香研 腻粉少许白胶少许 丹五两 麻黄十两

上煎前六味,候紫色去之,入槐柳枝各七寸再煎,入丹,临时入下。

三生散

治漫肿光色附骨痈,如神。

露蜂房 蝉退 头发各等分

烧灰存性,三钱,研细酒下。

曾用五灰膏敷一宿,待恶肉腐,以刀去之尽,以香油蘸在锦上,纽干覆之,待好肉如岩合盙状,方可以收口,用龙骨、白敛、乳、没等药傅之。

肉〔2〕疽,用四物汤加减服之。有人性急味厚,在胁下一点痛,每服热燥之药,脉轻则弦,重则芤,知其痛处有脓,因作肉〔3〕疽病治之。

〔2〕肉 周氏本作“内”。

〔3〕肉 周氏本作“内”。

甘草干姜人参

治肺痿。

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 参一两 枣三个煎服。

小青龙汤

治肺痈。先解表之邪也,此治肿疡之法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痈疽喘不得卧也。

葶苈炒黄,研,丸弹子大,水三升,入枣先煎二升,去枣,入葶苈,煎至一升,顿服之。先进小青龙汤三服,后进此。

桔梗汤

治咳胸满,唾如米粥,当吐脓血。

甘草 桔梗各一两

苇叶汤

治咳,有微热,胸中甲错,此治溃疡之法也。

苇叶二升,切 薏苡仁 瓜瓣仁各半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煎服。又方,瓜蒌连穰下煎。

薏苡附子败毒散

治肠痈,身甲错,腹皮急如胀,本无积聚,身无热,脉数者。

附炮 败酱各二钱 薏苡仁十个

水煎。

大黄牡丹汤

治肠痈,小腹或偏在膀胱左右,大如掌热,小便自〔1〕调,时自汗,脉迟紧,未成脓,可下之。脓成不可下。

〔1〕自 原作“欲”,据周氏本改。

大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芒硝二两 瓜子一个 桃仁五十个

水煮,顿服。

云母膏

有如腹痛,百分不治,脉滑数。腹微急,脉当沉细,今脉滑〔2〕数,以云母膏下之。

〔2〕滑 原作“清”,据周氏本改。

云母膏,丸梧子大一百丸。阿胶烊入酒下之,下脓血为度,可止。

青皮当归汤

治便痈。李先生方。

青皮 防风 归 草梢

空心,煎服。

桃仁承气汤

治便痈。张先生方。

验便毒方

葫芦巴末服。川楝灰亦好。

附骨疽方

青皮 柏 桂枝冬加 芩夏加 牛膝虚加 甘草 姜汁 麻黄发不动加

又防风通圣〔3〕去硝、黄,入生犀角、浮萍末,治骨疽。

〔3〕圣 原作“经”,据周氏本改。

状多着肩背。如坚硬不可移,名〔4〕石瘿。皮色不变,名肉瘿。如筋脉露结,名筋瘿。赤脉交错,名血瘿。随忧愁消长,名气瘿。

〔4〕名 原作“若”,据周氏本改。

状随气凝结。有骨、筋〔1〕、肉、脓血之瘤。

〔1〕筋 原作“”,据周氏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