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艺术发展,都与人类社会发展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小说发展亦然,所以研究小说史,为求真实计,便不能不依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各阶段加以划分,且从而研究个别阶段的小说产生形式和小说家创作地位,如何依照当时支配的经济组织而变化?这乃是计划这本小说史的时候,认为首先应予解决的基本问题。
中国社会发展,经过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仍然意见分歧。秦以前为纯封建社会,清末迄今为世界资本主义统治下的半封建社会——这是一般人所公认的。但自周、秦以至于鸦片战争,生产力进步迂缓,支配的经济组织变化几微,社会发展形态从未脱过一定的封建阶段,要决定其间各个时期的经济特质而加以区分,那是非短时间所能为力的事情。因此本书最后不能不变更原来的计划划分,拟仍依照现成的朝代,指出当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以期阐明各朝代小说发展的过程。事与愿违,诚增内疚。抛砖引玉,尚有待于贤明读者的钻研。
本书限于客观的环境和主观的浅识,未能完成原来的计划,贡献中国小说史以特殊的创见。在取材方面除一部分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史略》外,尚参看其他书籍及各学者对于个别小说的意见和批评,不敢掠美,用特声明。
本书的编著,如果没有王云五先生鼓励,蕙田的赞助,赵景深先生的关于参考书的介绍,编者也许没有勇气来担任这重大的课题。虽则他们不希望道谢,但编者亦自铭感不忘。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四日箴一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