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文选》文体分类

以下简说《文选》文体分类。

一、赋体分类。

昭明太子萧统,统治阶级中人物,其选文之观点、角度与我们的标准不同,他尊崇统治者。且六朝时,赋大兴,成为文人最崇尚之风气,故《文选》以赋体开卷,置京都赋于卷首。

京都赋:卷一至卷六。

郊祀、耕籍、畋猎:卷七至卷九。郊祀:祭祀天地。耕籍:古以农业立国,天子躬耕是一种仪式,所耕之田为籍田。今所见先农坛,即为皇帝耕地之处。畋猎:打猎表示尚武精神。兵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历代帝王无不以武夷边,内镇压异己分子,镇压人民起义。畋猎是练武的一种制度,不唯皇帝游乐而已,武备。

纪行:旅行,为干事出游。卷九、卷十。

游览、宫殿:偏于人事。卷十一。

江海:抒情于此始。卷十二。

物色:“物”指大自然,“色”指现象。(狭义之色,颜色;广义则凡表面现象均称色。)卷十三。

鸟兽:卷十三、卷十四。

志:纯粹的抒情。卷十四至卷十六。

哀伤:对死去之人、过去之事的追悼、留恋。卷十六。

论文:唯一之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卷十七。

音乐:如傅武仲《舞赋》。卷十八。

情:为性、爱情。卷十九。

《文选》共六十卷,赋占十九卷,可见对赋之重视。

二、诗体分类。

补亡:毛诗有六篇有目无诗,仿《诗经》六篇亡目补作。卷十九。

述德:述其祖先德行,封建家族观念之反映。卷十九。

劝励:劝人为好事。卷十九。

献诗:自下对上向皇帝献诗。卷二十。

公宴:上本是主,下臣本是客,下臣写诗献其主。卷二十。

祖饯:祭祀的仪式。祖,祖道;饯,饯行。卷二十。

咏史:以历史人物事迹为题材。卷二十一。中有应休琏 [1] 《百一诗》。百一:少见。百字成一篇,五句为一韵。又一说:作本自谦。百字无不有一字之差。又一说:百字能无一字之差乎?就此篇,无从考其说孰为是。《百一诗》是有政治性之诗。

游仙:赞羡仙人之诗。卷二十一。凡人不能来去自由,寿命不过百,而仙则遨游、百寿。游仙诗,以仙为主;游仙词,以仙说人,人为主,仙为辅。唐以后游仙诗作的很少。今之毛主席《蝶恋花》,游仙。

招隐:招抚隐士为其辅政,又一说是社会政治腐败召来避世。卷二十二。

反招隐:不以隐士为尊,隐士无意义。卷二十二。

游览:以人为主,与“物色”以人为主不同。卷二十二。

咏怀:抒情诗。卷二十三。

哀伤:实亦为咏怀,但单列一体。咏怀表现作者整个世界观,哀伤则仅就某事某人抒哀伤之情。卷二十三。

赠答:赠人与被赠,文人应酬之作。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六。

行旅:卷二十六、卷二十七。

军戎:军队。卷二十七。

郊庙:皇帝祭天为郊,祭祖为庙。卷二十七。

乐府:分为民歌与文人仿作。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乐府其名始于汉。原本能歌唱者为乐府,不能歌唱者为徒诗。至唐乐府依然盛行,但已不可歌,成为乐府诗。

歌:拉车为 。亲友拉丧车并歌以祭死者,后成为追悼歌。卷二十八。

杂歌:无名之歌。如《易水歌》《大风歌》。卷二十八。

杂诗:无以分类之诗。卷二十九、卷三十。

杂拟:模仿古人者曰拟。卷三十、卷三十一。

骚:卷三十二、卷三十三。

七:枚乘作 [2] 《七发》,以后模拟《七发》的作品,统谓之“七”。卷三十四、卷三十五。

诏、册:诏为皇帝书,册为皇帝下于某层之书。卷三十五。

令、教:皇帝次一等的官属之令为教,教次于令。卷三十六。

文:应为策文。皇帝为考试秀才出的题目,六朝后谓之策问。卷三十六。

表:臣对君献的表文,俗谓上表、表章。表者,表明之意,如《出师表》。卷三十七、卷三十八。

上书:对皇帝上书。书、表之称仅时代不同,秦汉前谓之上书,秦汉后谓之上表。卷三十九。

启:启事、说明。对皇帝为上表,对上级为上启、启事。卷三十九。

弹事:弹劾、刺斥之意。卷四十。

笺:信,同笺。对上级所写之信为笺。卷四十。

奏记:与笺同,提出一件事情。卷四十。

书:书札、书信,与同辈、平等者之书信。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三。

檄:公文多与军事有关者称檄,指自己正义、对方非正义。卷四十四。

对问:上级有问而对答。卷四十五。

设论:假设二人彼此辩论。卷四十五。

辞:如《归去来兮辞》。卷四十五。

序:卷四十五、卷四十六。

颂:歌功颂德,对事而言。卷四十七。

赞:同颂,对人而言。卷四十七。

符命:皇帝、天命,各置半符,相合以命。卷四十八。

史论:论事、论人。卷四十九、卷五十。

史述赞:篇末之赞文,散论。卷五十。

论:说理论事之文。卷五十一至卷五十五。

连珠:先举一例,一小段一小段连珠而下,每段之间无显在联系,内容均为论政治,为格言式。卷五十五。

箴:劝戒之文。卷五十六。

铭:器物之铭。卷五十六。

诔:追悼之文。卷五十六、卷五十七。

哀:皇家死人之哀文,即哀策。卷五十七、卷五十八。

碑:祭人、祭事,对一建筑立碑。卷五十八、卷五十九。

墓志:志者,记也。埋于坟中,与碑文记于坟外不同。卷五十九。

行状:行,行为;状,状态。写死者一生之行状,与传不同:刚死即写为行状,而传求真且写于死后。卷六十。

吊文:吊古人。卷六十。

祭文:置酒而祭,可祭亲人、友人。卷六十。

中国文学文体极多,唐以后又出现很多新文体,如:唐四六、宋四六、八股文等,多趋于形式主义。

* * *

[1]  应璩(190—252):字休琏,汝南(今属河南)人,三国时期魏文学家,博学好文,长于书记。

[2]  枚乘(?—公元前140):字叔,淮阴(今属江苏)人,西汉初期辞赋家。其代表作《七发》标志汉大赋体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