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禹的传说虽然遍布于周代的全天下,但是那时的中国民族并不止一种,凡特殊的神话是都有民族种姓做它的背景的,杂处的各民族所共戴的伟人,往往是由一个民族的神话人物所放大。那么鲧、禹的传说是以哪种民族做它的背景的呢?据我们最近的探究,鲧、禹的传说大概是起于西方的戎族。
原来当春秋的时候,现在河南省的嵩山以西有一种戎族居住着,他们叫做“九州之戎”。这个“九州”并不是遍布全中国的“九州”,乃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大地名。它的区域大抵西从今陕、甘二省交界处起,北由陇山,南抵秦岭,出潼关,北暨殽、函,南及熊耳之东,东到今河南中部的嵩山为止。这个区域地势险峻,自古为戎族和诸夏的杂居地。(关于这个结论,欲知其详,请参看颉刚近著《九州之戎与戎禹》。又《州与岳的演变》,燕京大学《史学年报》第一卷第五期。)
九州之戎放大起来,实可以说是西方戎族的总名。西方戎族中以姜戎一族为最盛。姜戎姓姜,他们自称是四岳之后。在他们之中,有已经华化的,有仍停滞在戎的原始状态中的。华化的姜戎,便是齐、许、申、吕等国,其中尤以吕国为姜姓的大宗。《国语·周语下》说:祚四岳国……赐姓曰“姜”,氏曰“有吕”……申、吕虽衰,齐、许犹在。
四岳的氏是“有吕”,这便是召为姜姓民族大宗的证据。吕国在西周时颇是强盛,铜器中有“吕王鬲”,足证他是称过王的。《国语·郑语》也说:申、吕方强。
现在的《周书》中的《吕刑》便是吕国的遗书(从傅孟真先生说)。这是一篇极重要的文献。它里面说:王(吕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上三语移此,从《墨子》。)。德威惟畏(威),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这篇吕王的演说词大意是说:太古的时候,有个叫蚩尤的开始作乱,引得平民(他的部下)个个做了盗贼。他们不怕上帝的威灵,制造刑法,杀戮无辜。被杀无辜的人到上帝面前去诉苦,上帝大怒,降下了威严来,把苗民(蚩尤和他的部下)绝了种。又派个叫重黎(“重黎”当是一人,非二人,另有辨。)的隔绝了天地的通路,使神人不得往来。一面上帝又垂询下民的痛苦,鳏寡们报告了苗民的罪恶,并请上帝简派宣扬威德的群后。上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就派三后下凡来体恤下民:伯夷降下刑典,禹平定水土,稷播种嘉谷,使下民得到正当的管理,有住的地方,有吃的东西,所以三后成功,对于下民是很殷厚的!在这段苗民作乱的故事里,最可注意的是苗民和庶戮的对立:苗民是统治阶级,庶戮是被压迫阶级。结果上帝老官帮了庶戮,打倒苗民。这似是一个民族斗争的神话。大约所谓“庶戮”“下民”就是姜姓民族的祖先,他们不堪统治阶级苗民的压迫,起来反抗,得到胜利,于是产生了上帝“遏绝苗民”的神话。(三苗的疆域据钱宾四先生的考定,略与古九州的东部相当,这正是姜戎的区域。春秋时陆浑蛮氏的“蛮”即是“苗”,蛮也与姜戎杂处。又周武王伐殷,所率西戎八国中有羌和髳,“羌”即“姜”,“髳”即“苗”,也是证姜、苗二族的始终杂处。)结束这神话的人物是“三后”,他们在苗乱之后,“降典”的降典,“平水土”的平水土,“播种”的播种,当然都是姜姓民族的救主了。这“三后”都是何等样的人物呢?我们知道,伯夷是姜姓民族传说里的祖先。《国语·郑语》说:姜,伯夷之后也。
《海内经》也说: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
“羌”即是“姜”(章太炎等说),西岳当是四岳之一,可见伯夷是姜姓民族的太祖了。稷是周人传说里的祖先,《诗·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履帝武敏歆……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鲁颂·閟宫》也说:赫赫姜螈,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是生后稷。……奄有下土,缵禹之绪。后稷之孙,实惟大王。
稷也是姜姓民族的女子姜嫄踏了上帝的脚步而产生的。他继承禹的统绪,产生出一个周民族来。于此可见稷与姜姓民族和禹的关系了。其实禹也是姜姓民族传说中的宗神,关于这点,证据很多,如《史记·六国表》说:禹兴于西羌。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也说:鲧娶于有莘氏之女……产高密(禹),家于西羌。
《新语·术事》并说:大禹出西羌。
皇甫谧更说得明白: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史记·六国表集解》引)
禹兴于西羌,即是禹传说出于姜姓民族的铁证。因为禹兴于西羌,所以后来又有“戎禹”之称。《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尚书纬·帝命验》说:修纪……生姒戎文命禹。
注云:“姒,禹氏;禹生戎地,一名文命。”《潜夫论·五德志》也说:修纪……生白帝文命戎禹。
禹与戎族有关的证据更见于六艺之文的《诗经》。《商颂·长发》说: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禹敷下土”而“有娀方将”(“娀”即“戎”,如鬼方称“媿”,羌戎称“姜”之例。),可见戎族是因禹而兴的了。
又《荀子·大略》说:禹学于西王国。(《韩诗外传》卷五文略同。《新序》等书亦有同样文字。)杨注:“或曰:‘大禹生于西羌。西庄国,西羌之贤人也。’”禹生于西羌,家于西羌,学于西羌,称为“戎禹”,则禹为西方民族传说中的人物,岂不明甚!(《艺文类聚》六引《随巢子》说:“禹产于石。”“石”当是昆仑山之石,昆仑山也是西方的地名。)
禹与姜姓民族有关,尚有他证。如《国语·周语下》说:伯禹念前之非度……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
是禹平水土以姜姓民族的祖先四岳为辅佐,可见他们的关系了。再看《墨子·非攻下》: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高阳乃命禹于玄官,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几,微也。)。禹既已克三苗,焉历为山川,别物上下,乡制四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
《墨子》中的“高阳”,就是天帝。(详下)三苗大乱,天帝命禹去征伐,把苗人征灭。禹克了三苗,就“历为山川,别物上下”,成就他的“地平天成”的大功。这大足以补充《吕刑》的记载,可见禹真是姜姓民族创世的恩主了。(《史记·殷本纪》引《汤诰》说:“古禹、皋陶——皋陶即伯夷,我等别有考——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案:此即《吕刑》之别本。在此文中,禹事更居重要的地位。)
禹与西方戎族有关,尚有一个铁证:我们知道西方戎族的大支叫做“九州之戎”,而禹与“九州”更有不可分解的关系。“禹定九州”,是谁都知道的传说,其实禹所定的“九州”就是由西方的“古九州”扩充而成的。(后来邹衍的“大九州”又由禹的“九州”扩充而成。)如《墨子·尚贤上》说: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案:九州之戎又阴戎(见《左传》),《左传》哀公四年说:“蛮子赤奔晋阴地……土蔑乃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墨子》的“阴方”便是《左传》的“阴地”,“九州”也便是九州之戎的“九州”,这是一件很显明的事实!又据我们近来的研究,分布天下的“五岳”,实由姜姓民族的祖先“四岳”所演成(参看《九州之戎与戎禹》),则分布天下的“九州”,也由姜姓民族根据地的“九州”所演成,自是极可能的事了。不但禹的传说起于西方的戎族,就是鲧的传说也是如此。《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悔马,白马是为鲧。
是鲧为黄帝之后。而《大荒北经》则说: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是犬戎也是黄帝之后。鲧与犬戎同出西方传说中人物之黄帝。他们的父亲或为骆明,或为弄明,又像是一人。他们的本名上又各有一个“白”字,又同以兽类为名,则说他们出于一源,自近事实。《大荒北经》叙犬戎世系之后,又说道: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
鲧是一头“白马”,戎宣王尸也是“马状”,鲧被“殛死”,戎宣王尸也是“无首”;鲧尸化为黄熊,戎宣王尸也是一头赤兽。黄、赤色近(《汲冢琐语》又记晋平公梦见赤熊窥屏,即《左传》《国语》所记梦见鲧事,则鲧亦为赤色,与戎宣王同。),是鲧即戎宣王也颇可能。《大荒北经》又说:有鲧攻程州之山。
“程州”或即“文王卒于毕郢”的“毕郢”;《周书》称“周王宅程”(《大匡解》)。史记正义引周书“程”作“郢”,可证。此说如然,则程州地在西方,或是古九州之一(又今河南洛阳有古程国,程州或在此,其地亦近戎区。)。鲧与九州戎族有关,此亦一证。又《中山经》说: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堵,禹父之所化。
案:《水经·伊水注》:“墠堵水,水上承陆浑县东墠堵……即《山海经》所谓‘南望墠堵,禹父之所化’。”是鲧所化之处正在陆浑之戎区域之中。陆浑戎即九州戎的一支,见于《左传》。
又鲧为有崇伯,见《周语》(《路史注》引《连山易》也说:“鲧封于崇。”)。崇山即嵩山,详王念孙《读书杂志》四之二。嵩山也近九州之戎的区域。至鲧即共工,共工为九州伯(鲧与九州的关系,无待详说),见《鲁语》《左传》;为姜姓民族之祖,见《周语》。又禹称“财富禹”,见《逸周书·世俘解》;都阳城,见古本《竹书纪年》及《世本》(《汉书·地理志注》引)。孟子也称“禹避舜之子于阳城”(《万章》篇),《汉书·地理志》又称阳翟为夏禹国,阳城、阳翟并在嵩山附近。禹又即后土句龙,句龙为共工之子,姜姓之祖,能平九州。据上种种证据,鲧、禹传说出于九州之戎,殆无可疑了!(又禹治鸿水的传说中,以“凿龙门,辟伊阙”二事为最著,龙门、伊阙亦在古九州区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