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大不掉”,比喻部屬勢力强大,難以駕馭。這個成語的前面本還有半截的,即所謂“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傳》記載,魯昭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31年,楚靈王修建陳、蔡、不羹這三座城邑,想派貴寵公子棄疾去駐守蔡城,但是又不知這個措施妥當不妥當,便派人去問手下的大夫申無宇。申無宇勸告靈王説,“五大不在邊,五細不在庭”,這是很多朝代的歷史教訓。所謂“五大”,指的是太子、母弟、貴寵公子、公孫和累世正卿,也就是地位特别顯赫的人。這些人權勢過大,容易專盛,成爲國害。也就是説,容易擴大自己的勢力,對上面鬧獨立性,妨礙中央集權,所以不可以任命作邊城的戍守者。申無宇還舉出宋蕭、亳殺子游,齊渠丘殺無知,衛蒲、戚出獻公等歷史上的實例,來説明這個道理。最後,他説:“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這件事《國語·楚語》也有記載。

“末大必折”,是以樹木比喻。樹梢長得太大,就容易脱離樹幹而折斷。這個比喻容易理解。“尾大不掉”是什麽意思呢?《楚語》上解釋説:“夫邊境者,國之尾也。譬之如牛馬,處暑之既至,蝱塬之既多,而不能掉其尾。”這個解釋是很形象準確的。意思是説,邊境的勢力過大,就好像牲畜長了一條大尾巴。尾巴本來是可以驅趕虻蠅的(大虻叫蝱,小虻叫塬)。到了天氣最熱的時候,牛馬的尾巴又大又重,甩不起來,不但不能驅趕虻蠅,而且成爲一種冗贅。這正如駐守邊境的人勢力過大,到需要的時侯,調而不動,無法藩屏王室,一旦調轉武器,則必爲害無疑!

“尾”,本義是畜獸的尾巴,引申有邊境、水濱之義。《愚公移山》有“投諸渤海之尾”之説,“尾”就是水濱。“尾大不掉”的“尾”也可以直接當邊鄙講。“掉”《説文·十二上·手部》訓“摇也”。段玉裁説:“掉者,摇之過也;摇者,掉之不及也。”可見“掉”指大幅度地摇晃,正好形容由邊境調兵遣將。用詞是很確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