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雄《方言》卷四説:“襌衣有袌者,趙、魏之間謂之袏衣,無袌者謂之裎衣,古謂之深衣。”上古服裝以有袌之袏衣爲正服,朝服、祭服都是這類服裝;無袌之裎衣爲便服,睡衣、褻衣都是裎衣。

袏衣是一種有大襟的交領服裝,右邊開襟縫。襟的上部是交領,下端開衩的部分叫作衽,中間的前襟叫作袌,袌内是雙層,可以懷物,所以又叫“袌囊”,如圖:

裎衣無衽無袌,中間開襟,是一種對襟的短衫,如下圖。這種對襟的短衫,唐宋時謂之“衩衣”。

自上古始,着裎衣在公共場所出現就是非禮的。《左傳·宣公九年》記載:“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衵服”是近身的襯衣,也就是“裎衣”。陳靈公此事成爲春秋時的一件醜聞。到了唐宋,穿衩衣見客仍然是不禮貌的,是對客人的一種輕視。《通鑑》記載:“唐僖宗乾符元年,王凝、崔彦昭同舉進士,凝先及第,常衩衣見彦昭。”僅此便見王凝的傲慢。《名臣言行録》還記載過一個有關衩衣的故事:

竇儀在翰林,一日宣入禁中。覘見太祖猶衩衣,潜身却退。中書謂曰:“官家坐多時,請速見。”竇曰:“聖上衩衣,必是未知儀來,但奏云宣到翰林學士竇儀。”太祖聞之,具冠帶,方召見。

竇儀因見宋太祖着衩衣,便坐待而不入,表現了他在帝王面前不亢不卑、自尊自重的態度。而宋太祖聽到通報,便换去衩衣,穿上禮服,也可見他對知識分子是敬重多禮的。王建《宫詞》有“衩衣騎馬繞宫廊”句,極寫其浪蕩輕浮,亦足見着衩衣穿在外是非禮而不恭的。這些都表明,古代服裝與禮節的關係是極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