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章裏常見“皋比”這個詞。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文學家劉基(伯温)在他膾炙人口的名著《賣柑者言》裏曾尖鋭地提出如此之質問: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
他的意思是説:表面威風的武將,未必真懂軍事;外觀莊重的文臣,未必真懂政治;封建時代高高在上的官僚貴族們,如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劣等柑桔一樣,多有欺世盗名的虚僞面貌。在這段話裏,“佩虎符、坐皋比者”指的是武將。“皋比”是虎皮,古代用來墊在將軍的座位上,以示帶兵者的威嚴。
“皋比”當虎皮講,始見《左傳·莊公十年》,其文説:“夏六月,齊師宋師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師不整,可敗也。宋敗,齊必還,請擊之。’公弗許。自雩門竊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從之,大敗宋師于乘丘,齊師乃還。”杜預注:“皋比,虎皮。”蒙虎皮是僞裝虎來嚇唬敵人。同時也顯示軍中有可以捕虎的勇士,這足以使敵人聞風喪膽。類似這樣的事,在《左傳》上還可見到。《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戰中,“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師潰”。這又是一個僞裝虎嚇退敵人的戰例。可見在古代,虎這種猛獸具有强大的威脅性,虎皮在軍事上就有着很大的作用,成爲一種必備的戰具。
戰争中用虎皮作爲戰具,還有一個證明。《禮記·樂記》曾説:“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將帥之士使爲諸侯,名之曰‘建櫜’,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即是刀槍入庫的意思,收拾起戰具,表示休戰,可見虎皮與干戈一樣,也是戰争中不可缺少的。“建櫜”字或作“建皋”,是“皋”爲虎皮的又一證明。
“皋”、“櫜”當虎皮講,都是借字,本字應是“拮”,鐘鼎文中有之。“拮”從“糸”,“夲”(tāo)聲,從“虎”,取將虎皮連綴起來的意思,“比”有連結之義,故稱“拮比”,“皋”也從“夲”得聲,與“拮”同音,用假借字,寫作“皋比”。
虎皮顯示威武,所以當作將軍的座墊。《宋史·張載傳》有“坐虎皮”之説。《賣柑者言》中所説的“坐皋比”,正是將軍之象。古代的這種軍事上的習俗現代仍有沿襲者,《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的座位上不也鋪着虎皮褥子嗎?這還是一種古老的遺風呢,可惜被土匪襲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