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剧协召开的座谈会上的发言

我对戏剧是外行,不但没演过戏,看的也不多。

《狄德罗的〈谈演员的矛盾〉》这篇文章的发表经过是这样的:我在学校教书,给一些青年教师上文艺理论课,写讲稿写到启蒙运动时期的狄德罗,其中有一部分牵涉到演员问题。恰好《人民日报》来要稿子,手头没有稿子,就把这一段挖出来给他们发表了。事先没想到戏剧界有这么大的反应,我很为戏剧界对理论问题的严肃态度所感动。

今天来,主要是学习。因为我一向在书房里搞理论,脱离实践,刚才听了一些名演员的发言得到了教育,启发很大。

对刚才大家提的意见还没有很好地消化。觉得大家的主张是演员的表演不能全靠理智,还要靠情感。事实上,狄德罗的意见和大家所谈的,并不见得相差很远。如果大家认为相差很远的话,那么过错不在狄德罗,而在于我这个介绍人身上。我对狄德罗的介绍有片面的地方,借这个机会,也想解释一下。

先谈翻译上的两个问题。

法文paradoxe的原意很难翻译,它既有似是而非的意思,又有似非而是的意思,当时想来想去,只想到“矛盾”这个词。这样翻译是不忠实的,可是直到今天也还想不出更妥当的译法。

另外,刚才方琯德同志提出“分享”的问题。外文participate可译“分享”,也可译“参与”,意思是说演员亲身经历到角色的感情生活,比如他哀我也哀,他喜我也喜。这可算是体验派吧!这与唯美派享乐主义无关。

刚才大家的发言集中到一点上,就是演员表演时不能全靠理智,必须要有内心生活,即所谓“诚于中,而后形于外”。关于这一点,我在文章结论中所表示的意见,和大家基本上是相同的,我对狄德罗的意见也不太满意。不过,狄德罗是把排练和表演分成两个过程的。狄德罗所说的不依靠感情,用理性控制来表演是指演出过程而言,因为这时人物已基本定型了,“理想的范本”已经塑造出来了,就可以一次次地“复演”。而在排练过程中,狄德罗是重视感情的,他主张要下很大功夫,去亲身体验角色的内心生活,经过仔细琢磨后才把范本定下来。狄德罗在文艺思想方面是非常强调情感的,启蒙运动的领袖们一般是强调情感重要性的。不过,他在重视情感中也有这样的看法,他说人在激烈的感情中不可能产生艺术,比如看见所亲爱的人死去的时候,心里很悲痛,这时不可能写诗挽他。要等到感情逐渐平静下来之后,经过回味,才可能产生艺术,这也可以说是“痛定思痛”。这看法是否对,是另外的问题,但从此可看出他并不抹煞情感的。这是要交代的一点。

其次是生活问题。狄德罗的整个思想是非常重视生活的。早在十八世纪他就很明确地提出戏剧演员和一般文艺工作者要下乡,和农民一起过活。这种主张在过去是很少见的。所以在创造人物形象必须有生活基础这一点上,他的意见和大家的距离也并不远。关于以上两点,我在《光明日报》上介绍狄德罗对于自然与艺术的看法一文里说得比较详细,所以在《狄德罗的〈谈演员的矛盾〉》里就没有谈。

值得讨论的是狄德罗把情感和生活的作用摆在排练过程中,放在塑造理想的范本的过程中,不是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他的缺点是把理智的控制作用绝对化了,片面化了。但这主张是否也有部分真理呢?我觉得还可再讨论一下。今天大家多从创作实践方面谈了许多意见,这很可宝贵。我只想提一个问题,是否所有的演员都是一个类型?就我从书本中的记载来看,有一些演员的表演和狄德罗的理论还是相近的,当然也未必完全一样。总之,我觉得在演出中演员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感情是否还有它对的一面?还值得讨论。

我感谢大家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这些意见都是从实践中来的,可以帮助我纠正错误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