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高罗佩的生平和著作

附录二:《秘戏图考》中文自序

附录三:1990年中文版译者前言

附录四:1990年中文版译者后记

附录五:高罗佩与马王堆房中书

附录六:闭门造车——房中术

附录七:昙无谶传密教房中术考

附录一 高罗佩的生平和著作

(1910-1967年)

(一)生平

1910-1922年 1-12岁(童年和小学时代)。 1910年8月9日,高氏生于荷兰聚特芬(Zutphen)市。父亲是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一名军医。其童年的大部分时间(3-12岁)是在爪哇岛上的苏脒巴亚(Surabaya,又名泗水)和巴达维亚(Batavia,今雅加达)度过。

1922-1929年 12(或13)-19岁(中学时代)。 1922年(或1923年),高氏随家返回荷兰,入奈梅亨(Nijmegen)古典中学。学习期间,得识国际语言学大师乌伦贝克(C. C. Uhlenbeck)。当时,乌伦贝克是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梵文教授。他对高氏的语言学天赋非常欣赏,教他学习梵文,并请他协助,合编《英语-黑脚人语词典》一书(著作1、3)。此外,他还跟一位农业学院的中国学生学过中文。1926年,他写过回忆童年生活的诗文。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著作20)。此外,他还发表过讨论《诗经》和《古诗源》的论文(著作21、22)。

1929-1935年 19-25岁(大学时代) 1929-1932年,入莱顿大学学政治、法律,以及中文、日文,学士论文是讨论如何改良荷属东印度有关华侨的法律。1934-1935年,入乌得勒支大学,学中文、日文、藏文、梵文,博士论文是讨论中国、日本、印度和西藏的马祭(著作4)。高氏在学生时代就已打下坚实的语言学基础(他精通15种语言),并且知识渊博,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大学时代的他已经是高产作家,出版专书4种(著作1-4)、论文18篇(著作23-40)。

1935-1942年 25-32岁(第一次出使日本)。 1935年,高氏赴东京,在荷兰驻日本使馆工作,开始其外交生涯。1941年底,美英对日宣战,德意对美宣战。次年,随同盟国驻外使馆疏散,离开东京。出版专书4种(著作5-8)、论文11篇(著作41-51)。

1942-1947年 32-37岁(出使中国)。 1942年,赴重庆,任荷兰驻中国使馆一秘。在渝期间,从古琴名家叶诗梦学古琴,与于右任、冯玉祥等结天风琴社。1945年,与在荷兰使馆工作的水世芳结婚。出版专书1种(著作9)。

1947-1949年 37-39岁(返国)。 1947年,回海牙,在荷兰外交部工作。1948年,开始创作《狄公案》系列小说的第一部:《铜钟案》(著作59,写于1948-1951年,出版于1955年)。1948到1967年,高氏共写过17种25部小说(著作57-73)。

1949年 39岁(出使美国)。 赴华盛顿,任荷兰驻美国使馆参赞。

1949-1953年 39-43岁(第二次出使日本). 1949年,赴东京,任荷兰驻日本使馆参赞。在此期间,出版专书3种(著作10-12)、论文2种(著作52、53)、小说1种(著作57),包括《秘戏图考》(1951年)和《迷宫案》(1950年《秘戏图考》是十年后出版的《中国古代房内考》(1961年)的前身。《迷宫案》是高氏最早发表的小说。这些著作都是在东京出版。

1953年 43岁(出使印度)。 赴新德里,任荷兰驻印度使馆参赞。

1954-1956年 44-46岁(出使黎巴嫩)。 1954年,赴贝鲁特,任荷兰驻黎巴嫩使馆公使。在战乱中笔耕不辍,出版专书3种(著作13-15)、论文3种(著作54-56)。

1956-1962年 46-52岁(出使马来亚)。 1956年,赴吉隆坡,任荷兰驻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当时叫马来亚)使馆公使。1959年,升任大使。出版专书3种(著作16-18)、小说3种(著作59-61),包括高氏的名山之作《中国古代房内考》(1961年)。高氏开始饲养和研究长臂猿。

1962—1965 年 52-55岁(返国)。 1962年,回海牙,在荷兰外交部工作。出版小说6种(著作63-68)。

1965—1967 年 55—57岁(第三次出使日本)。 1965年,赴东京,任荷兰驻日本大使,继续饲养和研究长臂猿。1967年9月24日,因癌症病逝于海牙的一所医院,享年57岁。去世前后,出版专书1种(著作19)、小说4种(著作69-73),最后著作为《中国长臂猿》(1967年)和小说《黑狐狸》(1968年)。

(二)著作

(甲)专书

1.1930年版的《英语——黑脚人语词典》(与乌伦贝克合编):Uhlenbeck,C. C. and R. H. van Gulik,An English-Black foot vocabulary based on material from the Southern Peigans. Verhandelingen der Kon. Akademie van Wetenschappen te Amsterdam,Afd. Letterkunde, N. R. deel XXIX,no. 4(Amsterdam, 1930),263pp.

2.《优哩婆湿——迦梨陀婆的梦》(译自梵文):Urvaci,een oud-ln-disch iooneelstuk van Kalidasa ,uit den oorspronkeliken tekst vertaald? en van een inleiding voorzien [Urvaci,an ancient Indian play by Kalidasa,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onal, with an introduction]. (The Hague: Adi Poestaka,1932) ,84pp. , with vignettes by the author.

3.1934年版的《英语——黑脚人语词典》(与乌伦贝克合编):Uhlenbeck,C. C. and R. H. van Gulik,A Blackfoot-English vocabulary based on material from the Southern Peigans. Verhandelingen der Kon. Akad- emie van Wetenschappen te Amsterdam, afd. Letterkunde,N. R. , deel XXXIII,no. 2( Amsterdam, 1934) ,xii +380pp.

4.《马头明王诸说源流考——中国、日本马祭的真言乘说》,附绪论: 《印度、西藏的马祭》:Hayagriva,the Mantrayanic Aspect of Horse-cult in China and Japan, with an introduction on horse-cult in India and Ti?bet (Leiden, Brill,1935),x+105pp.,ills.,in-4。案:此为高氏的博士论文

5.米芾《现史》英译本:Mi Fu on Inkstones ;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Peking: Henri Vetch, 1938) ,xii + 72pp.,ills, and map.

6.《中国琴道》: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an essay in Ch'in ideology, Monumenta Nipponica Monograghs,vol. 3 (Tokyo: Sophia University, 1940),xvi+239pp., ills.

7.《嵇康及其〈琴赋〉》:Hsi K'ang and his Poetical Essay on Lute t Monumenta Nipponica Monograghs, vol. 4 (Tokyo: Sophia University, 1941),x+91pp., ills.

8.《首魁编——乾隆年间长崎中国工厂生活纪实》:Shukai-hen,a description of life in the Chinese Factory in Nagasaki during theCh Uen-lung period?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 into Japanese, with Japanese introduction and notes, in Toa ronso (东京: 文求堂, 1941)。

9.《明末义僧东皋禅师集刊》:(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2+ 1 + 11 + 2+1 + 3+131 pp. (in Chinese) + 3 pp. (in English)。

10.《狄公案》英译本An,Three Murder Cases solved by Judge Dee. An old Chinese detective novel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Printed for the author by Top- pan Priting Co.,Tokyo,1949) ,iv + iv+237 pp.

11.《春梦琐言——据日藏汉籍出版的明代色情故事》:Ch’un-meng-so-yen, Trifling Tale of a Spring Dream. A ming erotic story, published on the basis of a manuscript preserved in Japan. (Tokyo,privately printed, 1950),6(English)+ 19(Chinese) pp.

12.《秘戏图考——明代套色春画,附论汉代到清代的中国性生活》: Pi-his-t'u-kao, Erotic Colour Prints of the Ming Period 'with an Essay on Chinese Sex Life from Han to Ch'ing Dynasty * J3. C. 206—A. D. 1644 (Privately published in fifty copies ;Tokyo,1951) ,-3 Chin. Vols. I:xvi + 242 pp.,22 ills.; D :《秘书十种》,2 + 210 pp.; HI:《花营锦阵》,4 + 24 pp.,24 pi.

13.《明刻本插图》De Boekillustraties in het Ming tijdperk [Book illustrations in the Ming period] (The Hague: Nederlandse Vereniging voor druken boekkunst, 1955),10 pp.,11 pp., of ills.

14.《悉昙——中日梵学史》:Siddham;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Sanskrit studies in China and Japan. Sarasvati Vihara Series vol. 36 (Nagpur: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1956), 234 pp. in-4。。

15.《裳阴比事》英译本:T’ang-yin-pi-shih, ‘Parallel Cases from under the Pear-tree’; a 13th century, manual of Jurisprudence and Detection iSinica Leidensia vol. X (Leyden: Brill, 1956),xi + 198 pp.

16.《中国绘画签赏》: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 Notes on the means and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nnoisseurship of pictorial art,based upon a study of the art of mounting scrolls in China and Japan. Serie Orientale 19 (Rome: 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1958), 537 pp.

17.《书画说铃》英译本:Lu Shih-hua陆时化,Scrapbook Chinese Collectors , A Chinese Treatise on Scrolls and Forgers, Shu-hua-shuo-ling 书画说铃,translate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eirut : Imprimerie catholique, 1958),84 pp. +16 pp. Chinese text.

18.《中国古代房内考》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Chinese sex and society from ca. 1500 B, C. till 1644 A.D. (Leiden,Brill, 1961),xvii + 392 pp.,ills.

19.《中国长臂猿》:TheGibbon in China , an essay in Chinese ani?mal lore. (Leiden: Brill,1967),iv+123 pp.,ills, and map.

(乙)论文

20.高氏因忆其童年时期在爪哇岛生活的诗文:Contributions to the school paper Rostra, including verse (some in French) and an essay “Van het schoone eilandw” [from the beautiful isle], being reminiscences of the author's childhood on Java,1926.案:这是高氏的处女作,题目已佚,包括一篇题作《来自美丽岛》的短文和若干诗作

21.《论〈诗经〉》:“Eenige opmerkingen omtrent de Shih Ching, het Klassieke Boek der Oden”[Some remarks concerning the Shih-cking , the classical Book of Odes],in China III (1928),pp. 133-147.

22.《古诗源》:“‘KuShih Yuan’一De Bron der Oude Verzen”[Ku-shih yuan], the source of ancient verse], in China III (1928),pp. 243-269.

23.《抒情诗的全盛时期》:“De Bloeitijd der Lyriek” [The heyday of lyrical poetry], in China IV (1929) , pp. 129-143,253-275; China V (1930),pp. 115-119.

24.《中国古代的算学概念》:“De mathematische conceptie bij de oude Chineezenw ”[ The concept of mathematics among the ancient Chinese],in Euclides,Nederlandsch Tijidschrift voor Wiskunde (1929)。

25.《中国的志怪故事》:“Chineesche wonderverhalen” [Chinese tales of the supernatural],in Tijdschrift voor ParapsychoLogie I (1929) ,p. 158 sq. and p. 280 sq. ; II (1930) ,p. Ill sq.

26.《中国书体的不似之似》:“Deverwerkelijking van het onwerkelijke in het Chineesche schift”[The realization of the unreal in the Chinese script], in Elsevier’s Geillustreerd Maandblad LXXVII (1929),pp. 238-252,318-333.

27.《赤壁赋》:“Tsj'ePei Foe,‘Het gedicht van den Rooden muur’” [Ch’in-pi fu, the poem of the Red Wall],in China V (1930),pp. 203 — 206.

28.《东方的阴影》:“Oostersche schimmen”[Oriental shadows], in Elsevier’s Geillustreerd Maandschrift LXXVI (1931), pp. 94—110, 153-163?LXXXII (1932),pp. 230 — 247,306 — 318,382 —389.

29.《杨朱》:“De Wijsgeer Jang Tsjoe” [The philosopher Yang Chu],in China VI (1931),pp. 165-177; VII (1932),pp. 93-102.

30.《评法译汉诗的新作》:G,Soulie de Morarant,Anthologie de l’amour chinoi chinoi:”Een nieuwe Fransche vertaling van Chineesche gedlich- ten”[A new Frenc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n a critical review of G. Soulie de Morarant,Anthologie de I'amour chinois ; Paris * 1932] in China VII (1932),pp. 127-131.

31.《论中国的历史、语言和文学》:“Articleson Chinese history,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Winkler Prins Ertcyclopedie, 5th edition (Amsterdam, 1932-1938)。

32.《五柳先生——论陶渊明》:“De Wijze der Vijf Wilgen”[The Sage of the Five Willows——a discussion of the poet T'ao YUAN MING],in China VIII (1933),pp. 4-27.

33.《悼念亨利·波莱尔》:“In memoriam Henri Borel”,in China VIII (1933),p. 167.

34.《中国的古今边塞诗》:“Oude en nieuwe Chineesche oorlogszangen”[Chinese songs of war, ancient and modern], in Chung Hwa Hui Tsa Chih,Orgaan van de Chineesche Vereeniging Chung Hwa Hui,XI (1933),pp. 9-11.

35.《亨利·波莱尔,1869年11月23日-1933年8月31曰》: “Henri Borel,23 Nov. 1869-1 Aug. 1933”,idem XI,p. 68.

36.《中国棋艺》:“Het Chineesche schaakspel” [Chinese chess], idem XI,p. 99 105.

37.《驳〈申报〉1933年9月21日署名“君惕”文》:“Weerstand bieden;uit een artikel, geteekend Ch'un Ti,in de 'Shun-pao' van 21 Sept. 1933”[Resist; from an article in the Sken-pao of 21 September 1933*signed Ch'un Ti],in idem XI,pp. 145-146.

38.《印度故事:牺牲儿子的武士》(译自梵文):“De krijgsman die zijn eigen zoon offert. Een oud-Indisch verhaal,uit het Sanskript vertaald en ingeleid“[The warrior who sacrifices his own son. An ancient Indian tale,translated from Sanscript and introduced],in idem XII (1934), pp. 26-31.

39.《中国的现台》:“Chineseinkstones”,in idem XII,pp.79-83.

40.《宋画的哲学背景》:“De wijsgeerige achtergrond van de schilderkunst der Soeng-periode” [The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of the art of painting of the Sung-period],in idem XII,pp. 125-134.

41.《中国雅乐东传日本考》-“Chinese literary music and its introduction into Japan”,in 18th Annuals of the Nagasaki Higher Commercial School, part 1 (1937-1938) published in Commemoration of Prof. Chozo Muto (Nagasaki, 1937) , pp. 123-160

42.《计告:西蒙·哈特维希·山克》:“Necrologie: Simon Hartwich Schaank“,in T'oung Pao XXXIII (1937),pp. 299-300.

43.《鬼谷子》:“Kuei-ku-tzu,the Philosopher of Ghost Vale”,in China XII-XIII (1938), pp. 261-272. [Van Guuks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his text was lost during the war; he never returned to it.]案: 原文译注已在战争中亡佚。

44.《三种古琴》:“Onthree antique lutes”,in 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2nd series, vol. XVII (Tokyo,1938),pp. 155-191,ills.

45.《评H.普罗森特和W.海尼施的< 日本书目 >》:“Critical review of H. Prosent &. W. Haenischj Bibliographic von Japan, Bd. V. ( Leipzig, 1937)”,in 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2nd series, vol. XVII (1938)。

46.《琴铭研究》:“琴铭研究”,inSho-en书范[a Japanese monthly devoted to calligraphy and paleography], pp. 10-16.

47.《隔鞾论:日本对鸦片战争的模仿》:“Kakkaron隔鞾论,a Japanese echo of the opium war” ,in Monumenta Serica IV (1940) , pp. 478-545,with 2 plates.

48.《评卡尔·豪斯霍夫尔的〈太平洋地缘政治学〉》:“Review of Karl Haushofer,Geopolitik des pazi fischen Ozeans ff, in Monumenta Serica V (1940),pp. 485-486.

49.《评J.O.P.布兰德和E.布莱克豪斯的〈西太后统治下的中 国 〉》:“Review of the Peking edition (1939) of J. O. P. Bland and E. Blackhouse, 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In Monumenta Serica V (1940),pp. 486-492.

50.《中日书坊刻本靡英上的魅星点斗印》:“On the seal representing the god of literature on the title pag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popular editions”,in Mounumenta Nipponica (1941) ,pp. 33-52.

51.《福开森博士诞辰七十五周年祭》:“Dr. John C. Ferguson's 75lh anniversary”,in Monumenta Serica VI (1941) ,pp. 340-356,including a bibliography of Ferguson's works.

52.《〈中国琴道〉订补》:“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addenda and corrigenda”,in Monumenta Nipponica VII (1951) ,pp. 300-310.

53.《说筝》:“Briefnote on the ckengf the small Chinese cither”,in Toyo ongaku henkyu 东洋音乐研究 , (1951),pp. 10-25,ills.

54.《中国的“现结芒果”术,论道教幻术》:“The mango-trick in China; an essay on Taoist magic”,in 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111,3rd series (1954), pp. 117-175.案:“现结芒果”术〈mango- trick〉 是一种印度幻术 ,相当中国 的“种瓜即生”术

55.《银钉和银锭》:“Yin-ting 银钉 and yin-ting 银锭”,in Oriens Extremus II (1955),pp. 204 -205.

56.《说墨锭》(评外狩素心奄《唐墨和蓦图说》):“A note on ink cakes”,in Monumenta Nipponica XI (1955), pp. 84-100 [A review article on Togari Soshin'an外狩素心庵,Toboku waboku zuselsu唐墨和墨图说,Tokyo,Bijutsu shuppansha,1953].

(丙)《狄公案》等小说

57.《速宫案》:The Chinese Maze Murders (The Hague, van Hoeve, 1953.—Dutch version:Labyrinth in Lan-fang. The Hague,van Hoeve,1956) , written in 1950,first published in Japanese 1950.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the author and published as Ti Jen-ckiek Ch'i-an 狄仁杰奇案(新加坡:南洋印刷社有限公司,1953),[10 + ]5 + 199 pp.

58.《湖滨案》:The Chinese Lake Murders (New York: Scribner, 1953. -Dutch version: Meer van Mien-yuan. The Hague: van Hoeve,1959), written in 1952,partly rewritten in 1957.

59.《搞钟案》:The Chinese Bell Murders ( London : M. Joseph,1958. -Dutch version: Klokken van Kao-yang. The Hague: van Hoeve, 1958) , written in 1948-1951, first published in Japanese in 1955.

60.《黄金案》:The Chinese Gold Murders (London: M. Joseph,1959. –Dutch version: Fantoom in Foe-lai. The Hague: van Hoeve, 1958), written in 1956.

61.《铁钉案》:The Chinese Nail Murders (details of the English ed. Unknown. -Dutch version: Nagels in Ning-cko. The Hague: van Hoeve, 1960)。

62.《红阁子》:The Pavilion (London: Heinemann, 1964. Dutch version: Het rode paviljoen. Hague: van Hoeve, 1961) , written between 22nd March and 22nd April 1959. -The novels 6,7 and 8 were first published in Malaysia.

63.《朝云观》:The Haunted Monastery (London: Heinemann, 1963. -Dutch version: Het Chinese spookklooster. The Hague: van Hoeve, 1963), written in 1958一1959.

64.《御珠案》:The Emperor's Pearl ( London: Heinemann, 1963. 一Dutch version: De parel van de keizer. The Hague: van Hoeve, 1963),written between 5th March and 8th April 1960.

65.《既定之日——阿姆斯特丹疑案》:The Given Day (Kuala Lumpur, 1964. -Dutch version: Een gegeven dag. Amsterdams mysterie [The given day, Amsterdam mystery]. -The Hague: van Hoeve, 1963)。

66.《四漆屏》:The Lacgwer Screen (London: Heinemann, 1964. - Dutch version: Met Chinese Lakscherm, The Hague: van Hoeve, 1963),written in 1958.

67.《猿与虎》(包括《断指记》、《汉家营》): The Monkey and the Tiger (London: Heinemann, 1965. -New York: Scribner, 1965)。 These two stories were first published in Dutch: The morning of the monkey as Vier Vingers (Four fingers.—Amsterdam: Vereniging tot de bevor- dering van de belangen des boekhandels, 1964) ; The Night of the tiger as De nacht van de tiger [The night of the tiger. The Hague: van Hoeve, 1963].

68.《柳园图》:The Willow Pattern(New York: Scribner, 1965. -Dutch version;Het Wilgepatroon. The Hague: van Hoeve,after earlier publication as a serial in the newspaper De Telegraaf in the course of 1963)。

69.《广州案》:Murder in Canton (New York: Scribner,1967. -Dutch version: Moord in Canton. The Hague: van Hoeve, 1966 3rd edition), written in 1961-1962.

70.《狄公八案》(包括《五朵祥云》、《红丝黑箭》、《雨师秘踪》、《莲池蛙声》、《跛腿乞丐》、《真假宝剑》、《太子棺柩》、《除夕疑案》Dee at Work (London: Heinemann, 1967)。 This collection of eight stories includes the six tales that were published in Dutch as Zes zaken voor Re- chter Tie (Six cases for Judge Dee. The Hague: van Hoeve, 1961) ,and the story Oudejaarsavond in Lan-fang [New Year's Eve in Lan-fang] privately printed as a gift to friends for New Year 1959 [The Hague: van Hoeve].

71.《紫光寺》 Phantom of the Temple (New York; Scribner, 1967. -Dutch version unknown),written in 1965.

72.《玉珠串》:Necklace and Calabash (London: Heinemann, 1967. -Dutch version: Halssnoer en Kalabas. The Hague: van Hoeve, 1967) , written in 1966.

73.《黑狐狸》:Poets and Murder, written in 1967,to appear early in 1968.

[案:上述17种小说,只有著作65非《狄公案》系统的小说,题目是据原文直译,其他都是《狄公案》系统的小说,题目都是根据中文译本的固定译法]

高氏是外交家,但兴趣在汉学研究,主业和副业颠倒其位,外行胜于内行。研究学术问题,他与常人也不同,宁弃大路从小径,不顾主流学术热衷的所谓重大问题,而专注于众所忽略的微末细节,尤于琴棋书画,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风雅生活,情有独钟,推崇备至,不但深入研究,还当业余爱好,亲尝亲炙,乐在其中。其研究领域极其广泛,常随兴趣之转移而时时变换其主次,玩索有得,汇聚成文,取材鸿富,构思奇特。他聪颖早慧,精力过人,宦游各国,笔耕不辍,身后留下的著作达73种(一半是书,一半是文),平均下来,几乎每年都要写一本书和一篇文章,真正可以称得上是“著作等身”,在老一代的汉学家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和奇人。

(据高氏去世后《通报》杂志发表的讣告(见Toung Pao,series II, vol. LIV,1968, pp.117-124)和其他传记资料编写)

附录二《秘戏图考》中文自序

此文是作者为《秘戏图考》一书所作的序,表明作者对中国性文化的看法。今收录于此。--编者

中国房中术一道由来已久,《易》论一阴一阳,生生化化,其义深矣。其为教也,则着之于书,道之以图,自汉以来,书图并行,据张衡《同声歌》可知也。盖此术行而得宜,则广益人伦,故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皆有其书,至今欧美医士立房中术为医学一门,编着夫妇必携儿女必读之书,而中土则自汉已然,海外知之者鲜矣。夫男女构精,亘古不易,而人之所以视之,则代有同异。《汉书·艺文志·方伎略》特着房中八家,可知两汉之时对于此道,视为医术之一,初不视为猥亵之行也。其后六朝道家之行房益寿、御女登仙等说,复为人所诵习,不以为讳,观《徐陵与周弘让书》可证也。隋唐之时,佛教密宗之仪轨传来中国,交姤觉悟之说与道家合气成仙之旨融洽为一,马郎妇观音故事即其一例。自尔以来,此类著述浸多,教煌出土《大乐赋》注所引,足备一隅。其后赵宋之时,程朱学兴,据男女有别之义,遂谓房中一切均是淫事,以房中术为诱淫之具。胡元肆虐中土,文士无所施展,乃多放纵于酒色艳词。媟戏流行海内,而房室之讳得以稍宽,可谓此道不幸之幸也。及夫有明,宋学复兴,儒家拘泥亦甚,故此类书籍一时不振。明末,高人墨客多避阉势,卜居江南,殚精于燕闲雅趣,多改编《素女》、《玄女》等经,并加讲解,颇极一时之盛。暨满清入主,制度服色为之一变。但闺门之内,卒不肯使满人窥其秘奥。且清之奖励宋学,又甚于明,儒者遂于此种图书深藏不宣,后竟遭毁禁之厄。乾嘉之际,所存者什一而已。

十八、十九世纪,访华西人考察风俗,书籍既不易入手,询人又讳莫如深,遂以为中国房内必淫污不堪,不可告人,妄说误解因之而生。甚至近世西人所传中国房室奇习,大抵荒唐无稽。书籍杂志所载,茶余酒后所谭,此类侮辱中华文明之例,已不胜枚举。一则徒事匿藏,一则肆口诬蔑,果谁之罪欤?

此种误谬,余久所痛感,但以无证可据,订正莫由。客年于日本,搜罗佚书,偶得明刊房中术书数种,并明末绣梓春宫若干册。康乾间,此类图书多流入日本,为彼土文士画家所珍。浮世绘版画实多取材于此,而德川幕府亦未严禁,故得保存至今。本年夏,余于西京旧家购得万历雕《花营锦阵》春册版本,尤为难能可贵,至是而资料略备矣。

余所搜集各书,除《修真》、《既济》二种外,殆可谓有睦家之实,无败德之讥者。可知古代房术书籍,不啻不涉放荡,抑亦符合卫生,且无暴虐之狂,诡异之行。故中国房室之私,初无用隐匿,而可谓中华文明之荣誉也。至于《花营锦阵》、《风流绝畅》等图,虽是轩皇、素女图势之末流,实为明代套版之精粹,胜《十竹斋》等画谱强半,存六如、十洲之笔意,与清代坊间流传之秽迹,不可同日而语。外国鉴赏家多谓中国历代画人不娴描写肉体,据此册可知其谬也。

此类图书,今已希若星凤,窃谓不可听其埋没,因不吝资劳编成本书,命曰《秘戏图考》,分为三册。首册所辑,乃中国房术概略,自汉迄明,并记春册源流。中册手录各代秘书十种,并撮抄古籍中记房中事者附之。下册则《花营锦阵》,用原版印成,俾留真面。

盖本书自不必周行于世,故限于五十部,不付市售,仅分送各国国立图书馆,用备专门学者之参稽,非以供闲人之消遗。海内识者,如有补其阙遗并续之以明末以后之作,固所企盼,而外国学者得据此书以矫正西人之误会,则尤幸矣。编纂既竣,特缀数言,以俟中国学者、大雅君子,庶明余意云尔。

西历一九五一年孟夏 荷兰高罗佩书于吟月庵

附录三 1990年中文版译者前言

这本书的内容对中国读者已经太陌生,简直好像是讲另一个国度。然而,这却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汉学著作:由一个外国人讲中国,讲我们自己的事情。

作者高罗佩(R. H. Van Gulik,1910——1967年),是荷兰着名汉学家,曾在荷兰莱顿大学和乌得勒支大学攻读法律和东方语言,1935年以研究印度、中国西藏和远东马祭的论文而获博士学位。之后,他一直在荷兰驻外机构中担任外交官,先后就职于东京、重庆、南京、华盛顿、新德里、贝鲁特和吉隆坡,最后职务为驻日本大使。

作者汉学功力深厚,发表过不少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译作和专着,如米芾《砚史》译本(1938)、《中国古琴学》(1940)、嵇康《琴赋》译本(1941)、《明末义僧东皋禅师集刊》(1944)、《狄公案》译本1949)、《春梦琐言》(1950)、《秘戏图考》(1951)、《棠阴比事》译本(1956)、《书画说钤》译本(1958)、《中国绘画鉴赏》(1958)、《中国长臂猿》(1967)及本书。这些书中,尤以《狄公案》译本和本书名气最大。《狄公案》译本在西方有“中国的福尔摩斯小说”之称(作者后来还写有自己构思的续作),非常风靡。而本书则取材鸿富,研精虑深,在研究中国古代性生活这一问题上,被西方汉学界公认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权威之作。美国学者坦纳希尔(Reay Tarmahiil)在其《历史中的性》(Sex in History)一书中遍论世界各古老文明的性生活,述及中国,几乎全取此书。她说,此书“无论自取材或立意言之,皆为无价之宝”(455页),洵非虚誉。虽然此书主要是写给西方读者,是为了纠正西方人对中国古代性生活的偏见,但它的内容对中国读者也同样有耳目一新之感。因为作者所讲的许多事情即使对中囯人来说,似乎也已十分隔膜。

本书英文原名,直译过来是“中国古代的性生活”,副标题是“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1644年中国性与社会的初步考察”,另外还有中文名称,叫《中国古代房内考》。我们这个译本是沿用作者的中文书名。

此书从性质上讲是一部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性生活的学术专着。就作者的经历和学术背景而言,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过去多偏重于琴棋书画和诗赋小说,很有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儒雅之风”或“玩古董气”他怎么会想到现在这样一个题目上来呢?这就要说到他对中国明代春官版画的蒐集。

在本书序言中,作者很坦白地说,他对中国古代的性问题过去一直是绕着走,觉得自己缺乏性学知识有如残疾人,不敢去碰。但是有一次,他偶然买到一套明代套色春宫版画的印板,即《花营锦阵》,想把它印出来供有关学者研究,由此引发兴趣,才终于一发而不可收,先是写了《秘戏图考》,后又写了本书。所以讲到本书,是不能不提到《秘戏图考》的。

《秘戏图考》是一部研究明代春官版画的专着。该书最初是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写,只想在前面加一个带有历史研究性质的导言,后来逐渐扩大开来,竟成为一部三卷本的大书。其中第一卷是正文,系用英文写成。该卷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色情文献简史》,内容是讨论房中秘书和色情、淫秽小说,时间范围从汉一直到明,就是本书的雏型。第二部分是《春宫画简史》,重点介绍八部春官画册。第三部分是《花营锦阵》,包括画面说明、题辞译文和注释。卷后附录《中国性词汇》及索引。第二卷是《秘书十种》,系书中引用的重要中文参考文献,用中文抄录,包括《洞女子》、《房内记》、《房中补益》、《大乐赋》、《某氏家训》、《既济真经》、《修真演义》、《素女妙论》、《风流绝畅图》题辞、《花营锦阵》题辞。卷后有附录,分“旧籍选”和“说部撮抄”两类。第三卷是影印的《花营锦阵》原图。全书前面有英文导言和中文序(用文言文写成)。所有中、英文皆手写影印。作者认为该书不宜公开出版,所以只印了五十部,分赠世界各大学、博物馆和研究单位(参看本书附录二)。近闻香港已将该书影印出版。

此书初版于1961年,与《秘戏图考》是姊妹篇,但二者有几点不同。第一,此书侧重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而不是艺术鉴赏,与前者有分工,叙述历史部分加详,而讲春宫版画反略,只占第十章的一小部分。第二,此书后出,距前书有十年之久,讲历史的部分不但独立出来,而且内容上有增补,观点上有修正。如作者增加了讲西周和西周以前、东周和秦的部分,其他原有各部分也补充了许多新引文,修改了许多旧引文的译文,并采纳李约瑟的意见,修正了前书对道家房中术的评价,放弃了所谓道家进行“性榨取”的说法,因此显得更加完备。第三,此书是用来公开出版,面向广大读者,作者一贯强调爱情的高尚精神意义(参看书中对赵明诚、李清照爱情故事的描写),反对过分突出纯肉欲之爱,对正常的性行为与变态反常的性行为(施虐与受虐,排粪尿狂,兽奸)作有严格区分,故对本书行文、版图和插图的选择极为慎重。如作者把某些引文中涉及性行为的段落用拉丁文的生理学词汇翻译,使具严肃性;版图、插图完全没有表现全裸或性交的画面。其中唯一两幅选自春宫画册的版图,也是为了说明其艺术表现手法而专门挑出,一幅全身着装,一幅只裸露上身。全书没有超过这一限度的。

对性问题的研究,在现代西方已经形成专门的学科(Sexology),中国古代则叫做“房中术”。从研究文化史的角度讲:“房中术”是中国古代“实用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侧面。这里我们所说的中国古代“实用文化”,主要包括以天文历算为中心的“数术之学”、以医学和养生术为主的“方技之学”以及兵学、农学迈有诗赋绘画和手工艺等等。战国以来的私学,即带有一定自由学术性质的诸子之学实际上是在这种“实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中国古代的房中术本属于“方技”四门之一(其他三门是“医经”“经方”和“神仙”)。现在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表明,这种研究在古代是被视为上至于合天人、下至于合夫妇,关系到饮食起居一切养生方法的“天下至道”,在当时影响很大。过去我国思想史的研究者往往囿于诸子之学,对中国古代实用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其中涉于“迷信”、“淫秽”的东西避忌太深。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国外汉学界往往恰好是对这些方面抱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例如1974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举行的马王堆帛书工作会议上反映出来的情况就是如此。他们之所以重视这些东西,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他们显然注意到,这些材料对于研究中国文化的独特内心理解是不可缺少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拿诸子书中很有名的《老子》做一个例子。《老子》书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道”。“道”是什么意思,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其实原书讲得很清楚,“道”是不死的“谷神”,“谷神”就是“玄牝”即一个“玄之又玄”的女性生殖器,天地万物所出的“众妙之门”。这显然是一种与房中术密切有关的“地母”(earth—womb)概念。还有书中的另一重要概念“德”,核心是“守雌”,作“天下之牝”。为什么说要作“天下之牝”就是因为“牯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凡是熟悉古代房中术内容的人都不难明白,这些话正是来源于对性行为的观察。至于其他譬喻,如“婴儿”、“赤子”、“天下之溪”等等,无不由此引申。

西方汉学家利用我们忽略的材料而在某些研究领域里比我们先行一步,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个例子,高罗佩氏的此书是又一个例子。

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中国古代性生活的巨幅画卷。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批中文史料,有些是海外珍本秘籍,有些是从浩如烟海的中国旧籍中细心钩稽出来,工程庞大,作为一个外国人,实属难能。

从这些引书,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基本写作思路和内容安排的“虚实”。它们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一般旧籍。如讲西周和西周以前的第一章主要引用了《诗经》,讲东周的第二章主要引用了《左传》,讲秦和西汉的第三章主要引用了《礼记》。早期阶段史料缺乏,作者只好利用这类材料。另外,本书每章开头作为引子的历史概述,大多是据一般正史记载,针对的是西方读者,带有介绍性;各章中穿插了一些文学作品,如汉代歌赋、唐诗及宋词,除少数是直接关系到本题的史料,很多只是用来“渲染气氛”。

(2)房中书及有关医书。房中书是古代指导夫妇性生活的实用书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着录,在初本是极为严肃的书籍,并无消遣娱乐的性质。古代希腊、罗马、印度和现今西方国家都有这种书。作者对历代史志着录房中书,皆考其撰人、书旨、篇帙和存佚之迹,一直穷追至明,然搜辑所得不过数种,只有日本古医书《医心方》所引《洞玄子》及《素女经》等书引文、《大乐赋》、《房中补益》、《既济真经》、《修真演义》、《素女妙论》。这些书,《医心方》引书年代最早,收入第六章。过去国内只有叶德辉辑本,收入《双梅景闇丛书》中。叶氏所辑有遗漏,且打乱原书引用顺序,此书则是按《医心方》原书进行引述。《大乐赋》是法国伯希和藏敦煌卷子本,过去国内有罗振玉《敦煌石室遗书》影印本和叶德辉《双梅景闇丛书》刻印本。《房中补益》出孙思邈《千金要方》,有《四库全书》本。这两种属于唐代,收入第七章。其他三种都是流入日本的珍稀之本,属于明代,收入第十章。由于这类材料比较少,所以显得特别珍贵,作者又自称对性学外行,想用史料本身说话,所以往往大段大段引用,有的甚至全篇抄入(如《洞玄子》)。

(3)道家内丹派房中术的书籍。书中反复强调道家原则的重要性,但由于明《道藏》对这类书大加删略,作者实际引用的材料并不多,主要只有《周易参同契》、《抱朴子》、《云芨七签》和《性命圭旨》等几种。这种书与前一种书有密切关系,如《医心方》引抱朴子、冲和子之说,就属于道家言,故作者每每把二者视同一类。但此种书已从一般所谓的“合夫妇”、“养性命”发展为专以得道成仙为目的的秘术修炼,把女人当炼丹的“宝鼎”、而把“合气”、“采补”看作点化的手段,更加神秘化,也更加技术化。

(4)唐代色情传奇。见于第七章。如《游仙窟》、《神女传》、《志许生奇遇》。这类材料书中引用不多,但有一定重要性。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性习惯和婚俗,还可视为后世色情小说的滥觞。

(5)野史笔记。这类材料非常零散,寻找不易,但常常包含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如本书第六章讲中国的变态性行为,引用朱彧《萍洲可谈》述沈括妻之虐待狂,引用赵翼《陔余丛考》述南宋时期的男妓行会,引用陶宗仪《辍耕录》述春药“锁阳”,引用赵翼《檐曝杂记》、谈迁《枣林杂俎》述淫具“缅铃”。第八章讲“龟”字的由尊而讳,引用王士祯《池北偶谈》、赵翼《陔余丛考》、俞樾《茶香室四钞》;讲宋代三等妓院,引用周密《武林旧事》、耐得翁《都城纪胜》、吴子牧《梦梁录》。第九章讲元代宫廷中的喇嘛教密教仪式和所谓“欢喜佛”,引用郑思肖《心史》、田艺蘅《留青日札》、沈德符《敝帚斋佘谈》。

(6)明代色情、淫秽小说。作者把包含大量性描写的小说区分为两类,两类是erotic novels,即色情小说,指并不专以淫猥取乐,而是平心静气状写世情的小说,代表作是《金瓶梅》;另一类是pornographic novels,即淫秽小说,指专以淫猥取乐,故意寻求性刺激的下流小说,代表作是《肉蒲团》,此外,书中还介绍了《绣榻野史》、《株林野史》和《昭阳趣史》三书。这两类小说虽然都有大量性描写,但性质不同。前者在文学史和社会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高地位,这是大家都公认的;而后者则从内容上讲是庸俗的,在艺术形式上也没有多少可取之处,是享乐过度、厌倦已极的心理表现,有时情节反而是为性描写而设计。不过,尽管如此,我们应当承认,即使是后一类作品,对于文学史的研究、语言史的研究、社会史的研究、性学的研究,也仍然是一种重要史料。

(7)春宫版画。作者曾经寓目的春宫画册共有十二部,《秘戏图考》中介绍了其中的八部,即《胜蓬茱》、《风流绝畅》、《花营锦阵》、《风月机关》、《鸳鸯秘谱》、《青楼剟景》、《繁华丽锦》、《江南销夏》。本书只选择代表其各个发展阶段的五部,没有讲《花营锦阵》、《风月机关》、《青楼剟景》。作者在此书中对春官画的起源、工艺手法和类型、分期做了简短概述,指出春宫画最初是起源于房中秘书的插图,后来才单独流行,在形式上分手卷和册页两种,并且在上述小说兴起后,还以小说插图的形式出现。作者指出,春官版画的流行主要是在明末的江南,时间很短,只有八十年左右,但在唐寅、仇英的图样设计和胡正言《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刻版技术的影响下,却达到了中国版画史上登蜂造极的地步。作者在《秘戏图考》中文序言中说,这些画“实为明代套版之精粹,胜《十竹斋》等画谱强半,存六如、十洲之笔意,与清代坊间流传之秽迹不可同日而语。外国鉴赏家多谓中国历代画人不娴描写肉体,据此册可知其谬也”。

(8)其他绘画和艺术品。为了使西方读者对中国古代的“房内”生活有一种直观和亲切的了解,作者在每一章中还专门辟有讨论各时期服饰、家具和室内陈设的段落。书中许多版图和插图即为此而安排。它们当中有些是作者的私人藏品。

另外,作者还利用了许多西方汉学家、日本汉学家的有关论著,对他们的译本和研究在注释中作了扼要的介绍和评价。在本书附录一中还引用了许多西方和印度本国研究密教的论著。

对以上这些材料的讨论往往被分配在每一章中,各自成为独立的片断,可以互相对照,但因各章讨论的重点不同而欹轻欹重,如房中书的讨论重点是在第六章,而色情、淫秽小说和春宫画的讨论,重点是在第十章。为了眉目清晰,我们在这些片断的前面加了提示性的小标题,用方括号括起。这些材料以性问题为中心构成了一个很大的画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性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医学、宗教、家庭婚姻、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从生理到心理,从个体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触及面极广,敏感度极高的问题。我想,每个稍具正常心理的人都不难想象,如果我们把这一侧面从每个有关领域中一一抽去,那么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将会是何等片面和肤浅。

此书对于开展同类性质的研究,不仅提供了大量资料,而且更重要的是,作者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目光,对我们也很有启发。

下面是比较突出的几点。

首先,虽然正如上文所说,本书前几章从材料上讲很薄弱,如果让我们来写,往往就会感到无处下手,然而正是在这种地方,却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洞察力。他能从晚期房中秘书的字里行间体味到它有一种渊源古老、始终一贯的原则,开卷一上来就讲中国人的基本性观念,指出它是以阴阳天道观为基础,这可以说是抓住了纲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一切原始民族都远比现代人与自然界有更密切、更敏感的接触。他们总是把生命现象与宇宙生生不已的造化过程紧密相联,并从与自然更为接近的动物“学习”,求得与自然的沟通与协调。他们把自然、人与自然的媒介(动物)和人看作是一个交感互动的大系统,对它们进行了漫长而又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以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和有关的巫术、方术总是把服食(特珠饮食法)、行气(气功)、导引(形体锻炼)和房中(性交技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中发展出一种日益神秘化和技术化的体系,既带有一切原始思维的幼稚性,也带有它的天然合理成份。正是以此为基础,中国古代房中术才一再强调,夫妇之道乃是天地阴阳之道的精巧复制。这一点,我们从近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养生方》、《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等书可以看得更清楚。在本书中,作者曾经猜测“假如《汉书》所载房中秘书得以保存下来,它们的内容肯定应与《医心方》所引内容是一致的。”上述马王堆帛书,抄写年代在汉文帝以前,成书当在更早,其术语和叙述方式与《医心方》引书极为相似,可以证明作者的猜测是正确的。

其次,过去许多研究领域都对性问题避而不谈,搞医学的不讲房中术,搞宗教的不讲密教,搞小说史的顶多提一下《金瓶梅》,搞版画史的也不理春宫版画,致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很多材料都在图书馆中尘封蠹蚀,无人知晓。不但“隔行如隔山”,就连本行都两眼一摸黑。与这种作法相反,在本书中,作者不但把各方面的材料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注意各种问题的相互照应,比如房中术与道家内丹术的关系,道家内丹术与印度密教的关系,春宫版画与色情、淫秽小说的关系,把有关线索串连起来,非常注意问题的整体关联,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循此做进一步探索。

第三,我们还应提到的是,作者对他所研究的课题非常讲求科学认真的态度。例如在讨论中国古代的性观念时,作者总是一再强调,要从一夫多妻制的历史前提去理解。指出当时人们对两性关系、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对婚姻的义务,还有其他许多问题,都有特定的历史标准;中国古代房中术强调“一男御数女”的技巧掌握并不是随便提出来的,而是考虑到这种历史前提下男女双方的身体健康、家庭和谐和子孙繁育等实际问题。还有有些很小的细节,如《儿女英雄传》中男主人公安骥和女主人公何玉凤“阴阳颠倒”,这一现象在性心理的研究上很典型。作者为了说明何玉凤的“男子化”,就连书中讲何玉凤站着撒尿这样一个细节都未放过,观察是很细心的。再比如作者对“回精术”的评价,一方面作者指出,没有射出的精沿脊柱上行是不符合生理学的,它们只会进入膀胱,而不会进入脊柱,但同时,作者又很慎重,说这也许是古代中囯人对相关心理过程的一种模糊表达。书中涉及专门的医学知识,作者总是尽量引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如对“春药”,作者指出,它们大多并不含有有害成分,但亦无特殊效力,只有一般的滋补作用,中国人对春药的迷信往往带有性联想的夸大成分,个别药物甚且对人体有害。这些说法就是有可靠根据的。而作者在其知识不足以作出判断的情况下,总是把问题提出来,留给专家去解决,这也很有“多闻阙疑”的精神。

第四,作者学识渊博,除精通中文史料,还对印度和日本的文化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因此有可能对三种文化的有关材料进行比较研究。如作者提到中国房中书、春宫版画、婚俗、服饰、家具、室内陈设对日本的各种影响及其遗留痕迹,把许多现象,如中国的“颤声娇”与日本的“琳之玉”、中国的春官版画与日本的浮世绘等等做了有趣的对比。特别是本书附录一很重要,提出了一个范围更大的问题,即中国房中术与印度的佛教金刚乘和印度教性力派密教经咒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还牵涉到西藏喇嘛教和日本东密。隋唐时代的房中书与印度密教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回精术”和同样使用的“泥丸(垣)”这个术语,这种相似很容易使人以为中国的房中术是外来的。特别是元代以来,人们往往把房中术的传授归之于“番僧”(参看《金瓶梅》),更使这种印象得到加强。作者不囿于成说,利用大量史料论证,中国的房中术远在汉代以前就已形成完整体系,在年代上早于印度密教经咒,应是独立起源,而非外来;相反,印度密教经咒却可能是在中国房中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以后又回传中国,影响到隋唐以来的中国房中术。虽然作者也承认,他所提出的仅仅是一个假说。但这个假说至少有一半是可以成立的:即中国房中术应当有其独立的起源,出土马王堆帛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此书对中国古代性生活的研究有开创之功,但既然是开创,当然也就仅仅是开了个头。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要想在一本概论性质的书中反映出上述十个历史时期每一期性关系的总体面貌,这当然不可能。况且我们对中国社会史的现有知识是否已经充分提高到足以做详细论述的地步也是大可怀疑的。”此书仅仅是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以国内学术界的要求去衡量肯定还相当粗糙。很多有关的领域的研究者可能会提出非议。

从材料上看,本书前五章显得比较薄弱,特别是前两章,涉及的是先秦时斯,显得就更薄弱。先秦时期,不仅文字史料少,而且是个需要综合考古学、铭刻学等许多令门研究的特殊领域,作者似乎在这一方面并不擅长,只能利用西方汉学界的某些现成著作。可是这些著作,从书中引用的情况看,大多比较陈旧,比如作者对古文字材料的运用基本上就是靠不住的。另外,作者引用《左传》,纪年推算亦往往错后一年,这些我们都加了订正性的译者注。

除去材料上的不足,作者还坦率地承认,自己对专业的性学知识是外行,所以作者经常说把问题留给性学家去讨论。作者明确声明,他在本书中对产科学和药物学等纯医学问题不做讨论。这种不足,我们无法苛求作者。但本书对避孕问题完全没有谈到,这却未免令人遗憾。因为这个问题对中国性关系的研究确实太重要了。我们只要从避孕技术在西方“性解放”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加以反观,便可想见这一点。

还有,作者在对中国性观念的评价上使用了“正常”与“不正常”的概念,强调中国人比其他古老文明更少反常行为;在对中国性观念发展的估计上也有“一向开放而突变为压抑”之说。这些提法,作为一种总体性的和趋势性的估计也许是可以成立的,但对具体情况的复杂性似乎缺乏充分估计,线条显得比较简单。

此外,还可顺便说一下,作者在第四章结尾把我国建国初期对“一贯道”的镇压与东汉政府对黄巾军的镇压相比是很不妥当的。他在第六章中说叶德辉因刊印古房中书而为士林不耻,虽遭土匪杀害也无人同情,这种说法也对历史事实有很大曲解。关于后一点,应当说明的是,叶德辉刊印古房中书虽对保存和整理古籍有功,但叶本人在政治上一贯反对革新和革命,在当地武断乡曲、生活糜烂。他的死,并不是被土匪杀害,而是因反对农民运动而遭镇压。读者可参看杜迈之、张承宗《叶德辉评传》(岳麓出版社1985年)。

本书写作的一个基本目的是想纠正西方人认为“古代中国人性习俗堕落反常的流俗之见”(见本书序)。这一工作正像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不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有填补空白之功,而且也为增进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做出了贡献。作者说,“正如人们可以想见的那样,像中国人这样有高度文化教养和长于思考的民族,其实从很早就很重视性问题”,他们不仅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形成极具系统的房中术理论,而且一直到清代以前,性问题仍可自由谈论和形之文字。这些书“清楚地表明,从一夫多妻制的标准看,他们的性行为是健康和正常的”(见本书序)。

可是,这却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长期以来中国人对性问题一直保持着一种相当开放的态度,而清朝却突然急转之下,一下子变得缄默不言、讳莫如深了呢?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并没有回答,而是留给了读者去思考。

我们都知道,清代的禁毁之厄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当时统治当局禁毁书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讲明亡史实,被视为政洽上的最大危险;另一类是所谓“淫词小说”,罪名则是有害“人心风俗”。清人以一个朝气蓬勃的民族入主中国,力挽明代末年侈糜淫滥的亡国之风,的确显得很有魄力,但其禁书宗旨乃是“严绝非圣之书”(康熙五十三年谕),不仅把上述色情、淫秽小说、“淫词唱片”禁绝在内,就连《水浒》、《西厢》这样的书也不肯放过,却也暴露了他们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的极端脆弱。前一种书的禁止,是非早有定论,但后一种呢?大家却看得不大清楚,很少体会到这种“一干二净”,竟在我们民族的精神深处留下了无形的“暗伤”,这种精神上的“阉割”,其惨毒酷烈实不下于前者。

作者说,清代的禁毁之厄造成了中囯人假装正经的淫猥心理,他们虚情矫饰,竭力粑自己的私生活弄得壁垒森严,陷于自己编制的网罗而不能自拔。这种遮遮掩掩曾使当时来华访问的西方人大感不解,以为其中必有污秽不可告人之处,辗转传说,愈演愈奇。因此作者发出浩叹:“一则徒事匿藏,一则肆口诬蔑,果谁之罪欤!”(《秘戏图考》中文序言)这的确是本书留下的一个惹人深思的问题。

作者在《秘戏图考》中文序言的结尾曾说,“海内识者,如有补其阙遗,并续之以明末以后之作,固所企盼”。

现在作者已经逝世二十年了,我们仍在等待着这样的著作问世。

李 零

1987年8月10日

附录四 1990年中文版译者后记

本书还未出版,就有许多关心本书的朋友有约在先,叫我无论如何别忘了送书给他们。但当时我却只能漫加应承:假如书能出来,则当然,当然。

现在,本书即将付印,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倪为国同志又催我写这篇后记。看来真的是时候了。好,那我就来诉诉翻译过程中的苦恼,并讲讲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吧。

本书的翻译是几年前就已萌生的一个想法。大约还在1982年前后,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见过此书。当时,这本书还只是一本很普通的书,可以随便借阅,所以我并没有把它当回事,随便翻翻也就还掉了。但几年后,当我在自己的研究中,对中国古代的数术方技之学逐渐产生兴趣,认识到此书对中国古代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可能有重要意义,想要把它再次借出时,它却已经升格为善本。“别时容易见时难”,所以我想,干脆还不如把它翻出来算了。

大约1986年初,我请考古所的刘新光同志帮助全文复印了此书。后来又请了郭晓惠、李晓晨和张进京合作翻译此书。这三位同志,他们都很忙,只能用业余时间来翻,如果找不到一家可靠的出版社,大家都赔不起时间。所以当时我们只是试着翻了一点,并没有真正展开工作,只是到1986年秋,当我们的想法被上海人民出版社接受,并正式列入出版计划后,我们才全力投入这一工作,一直干到1987年9月。本书作者序和附录由李零翻译,一至五章由李晓晨和李零合译,六至七章由郭晓惠和李零合译,八至十章由张进京、李零和郭晓惠合译;索引是由郭晓惠整理,李零对人名、书名和引文进行了查核,并对全书统校和润色。在本书翻译过程中,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倪为国同志几次往返于京沪之间,从译文细节到内容质量都作了许多技术性指导,也使我们得到很大的鼓舞,大家合作得很好。

翻译此书,初看似乎并不难。它讲的全是我们中国的事情,译起来应当最顺手。特别是此书引文很多,我原以为找来抄上就是了,可以省掉很多功夫。哪里想到,其实麻烦也就出在这里。第一,此书引文有不少都是出自高氏《秘戏图考》卷二《秘书十种》及其附录,这些材料多系流失海外的珍本秘籍,不是国内找不到,就是在图书馆里深藏密扃,难以接近。第二,这些引文有不少被译成拉丁文,必须先把拉丁文译出,才能与中文原文对上茬口。另外还有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如各种野史、笔记,也是零碎得很。有些作者又不注明出处,或者是注错了。找起来,好苦呀!

为了解决中文史料的“回译”问题,首先我们不得不向当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的高王凌求救。《秘戏图考》是非卖品,全世界只有50部,我们国内没有。我从本书附录二查到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藏有此书,遂请高王凌代为复印。此书在哥伦比亚大学也是善本,只是经高王凌努力,才终于破例获准,可谓帮了大忙。但是这也引起了一些麻烦。首先是复印件寄回,竟被海关扣留,要收件人持证件和介绍信前往“说说清楚”。我们去了两次,做了许多解释工作,然后上报审批,一拖就是好长时间。幸亏接待我们的海关人员皆为通情达理之人,能以学术为重,不为俗见所囿。谢天谢地,这些材料才总算没有被当作“黄色书刊”而没收。

其次,本书介绍的几部明代小说,也是很大的麻烦。其中《金瓶梅》,在国内虽然比较好找,但英译本用的是明天启间的《原本金瓶梅》第一回开头有一段话为《金瓶梅词话》本所无。国内的影印本和洁本都是用的《词话》本,上面自然没有这一段。我请教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小说专家沈天佑先生,才把这件事弄清,那段话也是请沈先生查出。还有《肉蒲团》的第三回,在没有得到高王凌同志的复印件之前,我曾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北大图书馆是全国明代色情小说最集中的地方,著名的马隅卿藏书即在其中,我又是该大学的人,近水搂台,应该说是很方便了吧?然而真去查一下,我的天呀,别提多可怕了,前后竟要经过三四道审批。研究所开出介绍信,不行,还要经办公室审批,副馆长审批。副馆长批了总行了吧?不行,还要打回来再找正馆长审批。正馆长不在,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又把专门掌管此类书籍的负责人找来再审一遍。只是经过多次“提审”,反复盘问,我才获准查阅指定的那个第三回。虽然我很钦佩他们的负责态度,但仍然感到浑身的不自在,好像囚犯一样,暴露在一片可疑的目光之中。所以,后来剩下的几条材料,我干雎还是请留学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傅云起女士帮忙查找,抄好寄来。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除去中文史料,书中还有许多拉丁文、法文、日文和其他文字,也要求助于熟悉这些文字的同志。其中法文和拉丁文的翻译,我们曾得到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的魏立德先生、意大利的Vita Revclli女士慨然助,日文则是请教北京大学古文献所的严绍继先生。此外,本书附录二有关印度的部分,很多梵文词汇和有关知识,也都是“拦路虎”,多亏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所的宫静同志和世界史所的刘欣如同志帮助,我们才得以克服困难。

这里特别应该提到,我国著名学者胡道静先生,他以近八十高龄冒酷暑通读全书,对全书的内容和译文质量给予很高的评价,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这使我们深受感动。

总之,没有上述各位的襄助,本书是不可能与读者见面的。所以在此,我们理当向他们表示深挚的谢意。

最后,我们希望指出的是,本书虽是一本写给西方读者看的书,但对中国读者来说,却有自我认识的意义。我们把它翻过来,重新介绍给中国读者,说实话,并不是因为性问题近来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相反,我们倒是希望,这本书对长期禁锢之后的过度敏感和兴奋会有某种“冷却”作用。

李 零

1988年12月

附录五 高罗佩与马玉振房中书

说 明

此文本来是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为参加该院与荷兰驻华大使馆在京举办中荷学者纪念高罗佩逝世二十五周年学术讨论会而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会议未能如期召开,我遂以此文参加1992年8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发表于后来出版的会议论文集《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湖南出版社1994年)一书中。

高罗佩博士(Dr. R. H. van Gulik, 1910-1967)一生著述甚丰。在他的作品中,恐怕要以系列小说《狄公案》(Judge Dee)最风靡流行,共十七种,见 T'OUNG PAO,Wol LIV,1968,pp. 123-124《中国古代房内考》(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Leiden,Brill 1961)最具开创性和权威性。高氏在西方汉学界享誉已久,但中国读者对他的了解却比较晚。前几年,太原电视台以高氏之作为本,拍成电视连续剧《狄公案》,曾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但由于戏拍得“太中国”,作者又是以汉名出现,他们在欣赏之余,几乎没有注意作者是谁。如果他们知道这是出自一个外国人之手,他们肯定是会感到惊奇的。后来,我和三位朋友应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还翻译了高氏的《中国古代房内考》(1990年),并在译者前言中介绍了高氏的生平和着作。我所接触到的读者都说,他们想不到中国还有这样的传统,此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中国人能够对高氏这个“奇人”和他的“奇书”有所了解,主要就是得益于上述电视剧和我们的译本。

高氏的《中国古代房内考》是一部大气磅礴,纵历数千年,横跨许多领域的通论性著作。它所希望给予读者的当然是一种整体印象,但我对此书发生兴趣却是由于对马王堆房中书的研究。由于研究后者,才发现了前者,从中受到启发,也另有心得。所以我想,以马王堆房中书的发现重新回顾高氏的研究,也许是我对高氏的最好纪念。

一、高氏对我们的启发

在我们所要讨论的这个领域中,有两个人是不能不提到的。一个是中国叶德辉,一个是荷兰高罗佩。前者是中国近代“国学”的一个代表,而后者是西方传统“汉学”的一个代表。“国学”和“汉学”虽然都是研究中国,但角度不同,方法不同,研究者的背景和读者对象也不同,将二者加以对比也许是个有趣的问题。1989年11月,我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有关马王堆房中书的演讲。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已预料,听众一定会提到这两个人,而果然他们就提到了这两个人。

叶德辉(1864-1927年),对中国读者来说,知道的人要多一点。特别是他的死,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是一件很有名的事。参看杜迈之、张承宗《叶德辉评传》,岳麓书社,1985年版叶氏对古房中书的整理主要是属于辑佚性质,而辑佚的看家本事是目录学。这些都属于传统考据学的范畴。

叶氏所作古房中书辑本,全部收入《双梅景闇丛书》,包括:(一)《素女经》,(二)《素女方》,(三)《洞玄子》,(四)《玉房秘诀》(附《玉房指要》)。原书所收《天地阴阳交欢大乐陚》不是房中书。这四种辑本,除《素女方》是在孙星衍的辑本(收入《平津馆丛书》)的基础上增辑,都是辑自《医心方》卷二八《房内》。在马王堆房中书发现以前,《房内》是研究这一问题的主要资料来源。

叶氏把《房内》引文作成辑本介绍回国,对中国传统的“再发现”有积极贡献。但认真讲,他的辑本却存在不少问题,如:

(一)据笔者重新核对《房内》引书,其中最重要的房中书是三种:《素女经》、《玄女经》、《彭祖经》。其次是《子都经》、《仙经》和封衡(字君达,号“青牛道士”)、刘京、“卜先生”之书的个别引文。另外,还有不少有关的医书和医方。这里面,《素女经》为黄帝、素女问对(除两条是单引,多是转引自《玉房秘诀》)。另外《洞玄子》有《素女论》,《千金方》有《素女法》各一条、《玄女经》为黄帝、玄女问对(全部是单引)。《彭祖经》是以殷王遣采女问道于彭祖为形式(转引自《玉房秘诀》和《玉房指要》。)叶氏辑本,《洞玄子》和《玉房指要》还大体正确,其他两种都有问题。他的《素女经》辑本主要是由《素女经》、《玄女经》和《彭祖经》中出现“采女曰”的引文混合而成,并包括《产经》和《大清经》的两条引文。而《玉房秘诀》则是将所引《彭祖经》中的一部分移入《素女经》后剩下的引文,包括《彭祖经》中只见“彭祖曰”的引文,还有《子都经》(原有三条而漏掉一条)、封衡之书和编辑者的案断(作“冲和子曰”)。另外,在《玉房指要》中,也保存着《彭祖经》的引文。可见叶氏辑本确有许多分合未当之处。

(二)上述各书都是隋唐时期很流行的书籍。叶氏虽已指出《素女经》、《玄女经》和《玉房秘诀》是见于隋唐史志着录,但却未能对它们的年代和性质做进一步考察。实际上,《素女经》、《玄女经》和《彭祖经》都是西汉末或者至少是东汉魏晋时期就已流行的房中书(见刘向《列仙传》、卷下《女几传》、张衡《同声歌》和葛洪《抱朴子》的《释滞》和《遐览》)。其中《素女经》出现在前,《玄女经》是它的续篇,二者合称“玄素之法”而《彭祖经》据说又是在“玄素之法”的基础上写成(见上《女几传》),作者是一位叫“黄山君”的方士(见葛洪《神仙传》卷一的《彭祖传》和《黄山君传》)。叶氏最严重的错误是,他对《彭祖经》疏于考证,竟将《房内》引文中的此书割裂为三,入《玄女经》和《彭祖经》中的采女之说于《素女经》,而留其仅见“彭祖曰”的引文于《玉房秘诀》和《玉房指要》,使人误以为《素女经》是黄帝与素女、玄女和采女这“三女”的问对。另外,《玉房秘诀》和《玉房指要》都是类书式的杂钞,而不是单纯的古书,如其中的《子都经》和封衡之书也是汉末魏晋有名的房中书,叶氏亦未能辑出。

(三)《房内》原本多俗体、异体和舛误,叶氏辑本还有不少抄误。

我在伯克利的演讲中已指出,叶氏辑本影响很大,错误也很多,学者多舍原书不读,是很可惜的。

下面我们要讲的是高氏的研究与叶氏相比有什么不同。

高氏的《房内考》是以他在50年代写成的《秘戏图考》(Erotic Colour Prints of Ming Period, Tokyo 1951)为基础。《秘戏图考》的重点是论明末春册,但卷一《导论》对房中术也有所涉及,卷后并附有房中术语的考证;卷二《秘书十种》除收有《房内》的引文,还有三种明代房中书,即《素女妙论》、《既济真经》和《修真演义》。其他几种都不是房中书在《房内考》中,作者对古代房中书做了进一步研究,除历考著录,定其存佚,还在第六、第七和第十章分别讨论了《房内》引文和《素女妙论》等书,译述其内容,分析其术语(并对前书卷一附录的考证做了订正),提出自己的评价。虽然在文献性质与年代的理解上,高氏显然是追随叶氏,但此书不仅扩大了材料的范围,而且视野也更为宽广,使问题的研究从资料整理上升为理论探讨。

对于古房中书的研究,我以为,《房内考》一书有四点最值得注意:

(一)高氏对中国古代房中术的传统有比较连贯的理解,例如他说,《房内》所引各书虽流行于隋唐时期,但内容却可能采自更早的房中书,“假如《汉书》所载房中书得以保存下来,它们的内容肯定应与《医心方》所引内容是一致的”(124页)。现在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素女经》、《玄女经》和《彭祖经》都是汉代古书,而且出土的马王堆房中书,年代要早于这些古书(有些书的内容也与《汉书·艺文志》的著录有关,如《十问》),其术语体系正与这些书酷为相似,可见高氏之说确为卓见。

(二)高氏《秘书十种》收有《素女妙论》一书。它和《既济真经》、《修真演义》虽同属明代钞本,但在性质上很不一样,不是一般的道家“采战”之书,而是与早期房中书一脉相承。我在研究中发现,此书不仅对理解《房内》引文是重要线索,而且对理解马王堆房中书也是重要线索。《房内》引文有“九浅一深之法”,到底什么叫“浅”?什么叫“深”?只有此书保存着解释。还有此书“九势”有“鱼唼”一式,和马王堆房中书的“鱼嘬”同义,可以证明《房内》引文中的“鱼接鳞”实乃“鱼唼鳞”之误。

(三)中国古代房中术有所谓“还精补脑之术”,魏晋以来被视为道家秘诀,至关重要。作者是以研究印度学而获博士,后来一辈子当外交官,在印度、中国和日本都住过,精通多种亚洲语,擅长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房内考》的附录一中,他提出一个有趣的假说,即印度密教(Tantrism)的类似技术可能是来源于中国,然后又反传中国,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卷二七《房中补益》所说的这种技术就是反传的结果。他的假说是基于年代学的比较,即印度密教经典的年代都比较晚,不早于唐代,而中国房中书的年代却早得多,可上溯于汉。这一假说现在仍无法证实,但高氏指出中国的房中术应有独立起源,确不可易。

(四)与西方不同,传统中国在上层社会是实行一夫多妻制。同这种婚姻结构相适应,中国古代房中术发展出“多御少女莫数写精”的技术。在《秘戏图考》中,高氏宵对这类采补之术持否定评价,称之为“性榨取”(sexual vampirism)。但在《房内考》中,他接受了李约瑟博士(Dr. Joseph Needham)的批评,提出应对这类观念做正面评价:即如果从中国家庭制度的背景来考虑,这种技术还是符合实际需要,因而也是正常的。

另外,还应顺便指出的是,高氏《秘书十种》及《房内考》的译文没有直接采用叶氏辑本的顺序,而是将《洞玄子》辑为一书,其他一仍原书,这是比较慎重的(但其中也有抄误)。

二、马王堆房中书的重要性

中国的房中术源远流长,《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已提到这类古书,称为“接阴阳禁书”,但内容不得其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列有房中书十种,也全部失传了。从各种有关材料看,大约从西汉末到魏晋,逐渐形成以《容成经》、《素女经》、《玄女经》、《彭祖经》和《子都经》等书为核心的传授体系。例如《抱朴子》所说最重要的房中书就是这批书(见《释滞》和《遐览》)。《素女妙论》是这种体系的延续。如果说高氏致力的方向是在确立这一发展过程的中间一点和最晚一点,那么马王堆房中书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确立了这一发展过程的更早一点。它的发现证实,至少从汉初到明末,中国的房中术是一个连贯的传统。

1973年出土的与房中有关的马王堆帛书共有七种,包括:(一)《养生方》,(二)《杂疗方》,(三)《胎产书》,(四)《十问》,(五)《合阴阳》,(六)《杂禁方》,(七)《天下至道谈》。《马王堆汉萝帛书》[肆],文物出版社,1985年其抄写年代不晚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成书年代还要更早,有些可能是在战国时期。我们拿它与《房内》引文和《素女妙论》比较,可以看出它们的术语和概念很相似。这点,我在伯克利的演讲中已经提到,后来并写成专文,详拙作《马王堆房中书研究》,《文史》第三十五辑。这里不再重复,只着重谈谈后世房中书最重要的三种技术要领,看它们在马王堆房中书中是否也存在。

(一)“九浅一深之术”。这种技术见于《房内》引文,其内容到底指什么,过去一直不大清楚。另外《房内》引文还提到“十动不写”,“十动”是什么意思,也无人解说。马王堆房中书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九浅一深之法”,但提到“十动”或“十已”,规定是“十动:始十,次廿、卅、册、[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即以每抽送十下为“一动”,累进至百[案:“百”是“盈数”,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多]。可见是以每十下为一个节拍,所谓“九浅一深”就是对这种节拍的划分。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浅”、“深”缘何而定。对解决这个问题,高氏所收《素女妙论·浅深篇》最重要。它提到“女子阴中有八名,又名八谷”,加上表示阴蒂的术语,一共是九个:

(1)红球(阴蒂);

(2)琴弦(阴深一寸);

(3)菱(麦)齿(阴深二寸);

(4)妥谿(阴深三寸);

(5)玄珠(阴深四寸);

(6)谷实(阴深五寸);

(7)愈阙(阴深六寸);

(8)昆户(石)(阴深七寸);

(9)北极(阴深八寸)。

规定是:阴深一至三寸为“浅”,四至六寸为“深”,七至八寸为“太深”[案:“寸”指“手指同身寸”,约长2厘米,这里的八寸是指分阴道为八段]。据此,我们可对《房内》引文中的“女有九宫”试做复原:

(1)赤珠(阴蒂);

(2)琴弦(阴深一寸);

(3)麦齿(阴深二寸);

(4)俞鼠(阴深三寸);

(5)婴女(阴深四寸);

(6)谷实(阴深五寸);

(7)臭鼠(阴深六寸);

(8)昆石(阴深七寸);

(9)中极(阴深八寸)。

再往上追,马王堆房中书中也有类似术语。如《养生方》卷后附有一图,可称之为《牝户图》,就是用以表示这些部位(但作平面图)。可见在这方面,前后有很大一致性。

(二)“还精补脑之术”。此术在后世房中术中地位最重要,葛洪《抱朴子·释滞》说“房中之术,近有百余事焉”,“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一事耳”。这种技术,细节描述见于《千金要方》卷二七《房中补益》和《房内》引用的《仙经》,要领是以行气法和按抑屏翳穴(或缩肛)来止精,高氏对此穴位的解释有误,所说位置乃屋翳穴。见198页,令未射之精(所谓“精气”,不是精液)沿脊柱还人脑中。上文已说,这种技术的出现时间是个大问题。高氏以为孙思邈所述是由印度反传,但孙氏所述和《房内》所引都是出自魏晋古书《仙经》,可见不会是由印度反传。另外,东汉末年的《老子想尔注》也提到这种技术,说明这种技术还有更早的来源。在马王堆房中书中,从表面上看,好像没有这种技术,但近来我发现,这些书常提到一种“益气”之法或“治阴之道”,是凭一种叫作“引阴”的导引来门保养生殖器。这种导引也见于新发表的张家山汉简《引书》,但后者有两种“引阴”,一种是所谓“益阴气”的“引阴”,同此;另一种是与“引阳”相对的“引阴”,与此无关。这种导引一般都是作“骑马蹲裆式”,垂臂直脊,通过行气,收缩肛门,活动生殖器,来达到锻炼的目的。书中把这种导引比作养育“赤子”(男性生殖器的隐语),说是应当“饮食之”又“教诲之”,常于早起之后、晚睡之前和饮食之际为之,兼有行气和服食。参看《养生方·食引》、《十问》“尧问于舜”章、“王子巧父问于彭祖”章、“帝盘庚问于有老”章、“禹问于师癸”章、《天下至道谈》第七章及《引书》“益阴气”和“引阴”。

这种导引强调缩肛动阴很重要,因为后世所谓“还精补脑”,是以按抑屏翳穴(在会阴处,与肛门有关)或“缩下部闭气”(“下部”指肛门)为要领(见《仙经》),《素女妙论》叫“撮住谷道,宁定心志”(“谷道”也是指肛门),都是把控制肛门括约肌的反射机能当作关键。另外,这种导引中还提到“翕气以充脑”。凡此皆可间接说明,“还精补脑之术”在当时可能也已具备。

(三)“多御少女,而莫数写精”。此说见于《房内》引文的《彭祖经》、封衡之书和《玉房秘诀》、《玉房指要》等书。“多御少女”是指频繁更换性伙伴,性伙伴要选择年少未曾生育的女子(后世称为“择鼎”);“莫数写精”是指控制射精的次数和频率,只在一定时间施泻。上文讲过,这种技术也是中国古代房中术很有特色的地方。在马王堆房中书中,讲控制射精的地方比较多,但“多御”之说有没有呢?不仔细看,好像也没有。其实《养生方·治》(此题两出)提到“食脯四寸,六十五”,“欲廿用七最(撮),欲十用三最(撮),酒一杯”,“食脯一寸胜一人,十寸胜十人”。这种吃补药多少可以对付女人多少的说法,整理者已经指出,即属“多御”之说。

所以根据这些,我们完全有理由说,马王堆房中书已经具备后世房中书的所有要点。

此外,从马王堆房中书的发现,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中国古代房中术是一种综合了服食、行气、导引等多种技术的复杂体系。如补药、媚药是服食,而“引阴”和“还精补脑”则是行气、导引。特别是中国古代的体位术语,往往模仿动物,也是来源于导引中的禽戏。

三、其他有关问题

与房中术有关,《房内考》还涉及其他许多问题,也有一定重要性,可附论于此。如明清小说经常提到各种房中工具和媚药,研究者往往不得其解,对内容的理解造成妨碍。它们主要是:

(一)触器。俗称“角先生”或“角帽”,是一种模拟男茎,腔体,套于男茎使用的器物。

(二)藤津。俗称“广东人事”或“广东膀”,是一种用热水浸泡可以变硬的男茎代替物。

(三)托子。是一种套于男茎根部的圆环,用银或其他质地的材料制成,有用单环者,也有用双环者。

(四)悬玉环。可能与前者类似,但用玉制成。

(五)缅铃。是一种内有小丸的金属球,往往嵌于男茎,在女子阴道内起震颤作用。

(六)硫黄圈。是一种套在龟头上,带硫黄的小圈。

(七)白绫带子。是一种缠裹药物,或用药液浸煮的绸带,用以束阴茎或拴托子。

(八)封胳裔。也叫“保真膏”,是一种贴于脐孔的药膏。

(九)颤声娇。是一种药粉。

诸如此类,名目繁多。

对上述工具和药物,高氏也有所考证。如他提到明末春册中有一种双头淫具(165页),就是属于双头的“角帽”(参看《浪史奇观》第三十九回)。另外,他还讨论了“广东膀”(165页)、“悬玉环”(281页)、“缅铃”(165-166页)和“药煮白带子”(281页),为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如作者以“悬玉环”为上述“托子”一类器物,这有一定可能,但他所举明末春册中的图像,从面画很难判断质地是否为玉,更大可能还是属于“托子”。还有他以“颤声娇”为“缅铃” 的别名,这也是误解。因为在《金瓶梅》中,原文的描述很清楚,“颤声娇”是一种药粉而不是工具。

另外,关于上述工具和药物的来源,高氏怀疑,明清以来,中国人似乎有一种喜欢把淫具媚药托之域外的倾向,就像英国人把避孕套叫“法国信”(French letters),法国人把避孕套叫“英国信”(lettres Anglaises)一样(166——167页)。情况是否如此,也值得讨论。据笔者考证,上述工具和药物,最有中国传统的东西要属“触器”,考古发现有不少实物,汉代多为铜制。宋代多为瓷制。我另有文考证。可与明清小说互证。另外用硫黄作阴道收敛剂也见于隋唐医方(参看《房内》的《治玉门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器物有些恐怕还是外来的。如“托子”便很像是《欲经》(参看The Kama Sutra of Vatsyayana , translated by Sir Richard Burton and F. F. Arbuthnot,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Inc.,1963)第七部分所述的Valaya和Shanghati,带有明显的印度特征。而“缅铃”,近亦有人考证,是来源于印度,经缅甸而传入,并且《欲经》第七部分也有描述。吴晓铃《<金瓶梅>“勉铃”释》,《文献》1990年四期。可见中印房中术确实还是有一些交流的。

本文勾画了高氏逝世后,在他所开辟的这一领域中,我们取得的一些主要进展,并以此为基础评价了高氏的研究得失。我相信,今后地下出土物肯定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可以补充我们的认识,但高氏的筚路蓝缕之功,大家是不会忘记的。

李 零

1992年3月写于北京蓟门里寓所

附录六 闭门造车——房中术

我的本行是研究“三古”: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但古人也是人,七情六欲,牵动全局,即使研究古代的人也不一定绕得开。可能是由于我翻译过高罗佩的《中国古代房内考》,也写过两篇讨论马王堆房中书的文章吧,除了熟悉我的朋友,好多人都是一提就说:“李零嘛,我知道,不就是那个研究房中术的人吗?”我请朋友们为我正名,好像效果不大。

今年5月的一天,北大的同学请我演讲,题目是“中国古代方术”。开讲前我声明,现在全国都在“五讲四美”,学校里也有修身会,方术虽含房中术,恐怕还是不讲为好。可是演讲终了,一堆条子递上来,还是有人不依不饶。如有一个条子说:“李老师,我很钦佩您翻译《中国古代房内考》的勇气,请问您是否打算用现代理论重新研究这一课题?”当时我大概讲了两点。第一,翻泽高氏之作,我好像没有想过“勇气”,只是因为研究马王堆房中书,偶见其书,不能装聋作哑,翻出来,既可方便大家,又不埋没古人。第二,我虽然也读过一点现代性学著作,并与专门从事这类研究的潘绥铭时有切磋,但我并不认为在这方面古今中外有天壤之别。我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为满足后一大欲,人类在黑暗中长期摸索,反复操作,达几百万年(现在体质人类学越讲越乱,我也弄不清是多少年,这里是姑妄言之)。房中术在哪儿都是门古学问,就像炒菜,不一定要有现代理论,才能炒出来。中国的发明史,有许多可能是吹牛,但有一样我们不必脸红,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房中术。中国的房中书,年代最古老,不仅大大早于印度的《欲经》(Kama Sutra),而且比罗马的《爱经》(Ars Amazork)也早不少。其还精补脑之术可推始于汉,也早于印度的密教。明清的色情小说更冠绝一时,在本世纪以前,不仅数量空前,而且内容也极丰富,美国堪萨斯大学的马克梦(Keith McMahon)教授说,凡是人脑瓜能想出来的,他们都写出来了。

在北大的演讲中,有一点好像我没讲,这就是我压根儿也没想写一部新书,取高氏而代之。因为老实说,这个领域有三大块,一块是房中书,一块是内丹术,一块是小说(还有春画),附带的情爱、婚姻、家庭、生育,枝枝蔓蔓,也铺盖甚广,我除对房中书有所涉猎,其他方面知识不够,不想孤军深入,走得太远。不过,近来读过几篇评论《中国古代房内考》的新作(见文后所附),心血来潮,倒想说上几句。

房中书在中国是属于方技四门之一。这四门虽与医学有关,但比医学的概念要广,不限于消极的防治疾病,还包括积极的养生保健,甚至以服食、行气、导引和房中为炼养功夫,求益寿延年,通于神明,同古代的神仙家有很大关系。古人所谓“神仙”,本来不过是健康透顶、老而不死的意思,但在道家或道教中,确实有宗教含义。现在科学昌明,大家对最后一条都不大敢讲,但又不满足于西洋医学概念之狭窄,宁可骑墙于科学、迷信,折其中曰“养生”。这种态度固不免坐诒“前现代”或“前女权”之讥,满可以让新学之士抡圆了耳光照死里抽,然而论者有解固精为“养生”,媚药、采补为“补养”,指房中术是从“养生”进于“补养”,由“补养”进于“荒诞”,很多批评都不在点上,太多“现代人”的偏见和误解。例如这位作者说,中国的房中术只讲“性”不讲“爱”,流于“非道德化的生物学态度”,不如罗马和印度更多“对性体验的微妙描述和对情欲的深刻理解”,恐怕就是小题大作。因为世界上的其他房中书,据我所知,他们也一样是以男性为中心,一样有这种“生物学态度”,甚至就连最罗曼蒂克的谈情说爱,也未见其高洁(况且他们还有不少我们古语所谓“禽兽行”的变态描写)。比如《爱经》吧,这书虽然是讲“爱的艺术”,但它一开篇就讲得很清楚,“我们要唱的是没有危险的欢乐和被批准的偷香窃玉”。它的中心是讲“猎艳”,即如何勾引女人、笼络女人。这不仅有助于了解西方谈情说爱的惯用伎俩(如为女人拂去胸头的尘埃,或替她拾起曳地的裙裾,花言巧语,大献殷勤,穷追不舍,作寻死觅活状,等等),也与中国小说中的风月老手如西门庆在手法上可以沟通(我们有捡手绢、做衣服一类糙招)。涉及房事,也有教女人如何投男人所好摆姿势,没有高潮也要假哼哼一类秘诀。此书有漓江出版针出版的戴望舒译本。载本是从法文节译本译出。还有《欲经》,这书不但和中国的房中书一样的“不洁”,而且还打着印度宗教和种姓制度的深刻烙印,别说“男女平等”,就连“男男平等”或“女女平等”也不讲,带有“生物本能”的“荒诞”之处也一点不比我们逊色。如《肉蒲团》写未央生愧“本钱”不大,请“天际真人”动手术,竟将狗鞭移植于“那话”之中,很令读者骇怪。我总怀疑,这种想象大概就是受外来影响。因为《欲经》对这类把戏的描写那才叫淋漓尽致。原始民族喜欢“人体雕塑”,刺面文身、贯耳穿鼻,遗风见于各国,但像印度人拿生殖器(男性的)开刀,横切竖割、打眼钻洞、镶环嵌珠,以为非此不能有“大乐”,这种“根雕艺术”好像还比较少见。

中国的房中书是技术书,而且是相当专门的技术书,它的特点是“术语化”和“格式化”形成很早,而且一开始就同文学有分工,只谈“性”不谈“爱”,追求简练精赅,避免拖泥带水。如《大乐赋》即属色情文学而不是房中书。同样,严格地讲,《爱经》也不是房中书。这是它比较发达的一个标志。现在从文献着录和考古发现看,房中书在中国的发现至少不晚于西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而且从其成熟和稳定性判断,还可上溯到更早。我们估计,将来必有战国时期的文本发现。例如汉文帝时的名医淳于意,就已从他的同乡阳庆授读过此类秘本(“接阴阳禁书”),时在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马王堆房中书也大抵抄写于相近的时间。晚一点,《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八种房中书。这些书都已亡佚,但东汉流行的房中书,有道教盛称的“房中七经”(黄帝的房中书、《玄女经》、《素女经》、《容成经》、《彭祖经》、《子都经》、《陈赦经》),仍有不少佚文保存。比较出土的汉初文本和传世佚文,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书里的问对人物虽换来换去,但谈话的内容大同小异,从术语到体系都很相似,可见早已定型。中国的传统,很多都是两千年一系相沿不改,例如晚明钞本《素女妙论》就和汉初的马王堆房中书连细节都极为相似。

对中国的房中术进行批判,“生物本能”说最不着边际。我们中国人讲“生物本能”,喜欢以“食”、“色”并举(今痞子呼为“二巴”),但马王堆房中书《天下至道谈》之所以把房术称为“天下至道”,只是因为“人产而所不学者二,一曰息,二曰食。非此二者,无非学与服”。他们只承认呼吸、吃饭可以不学就会,并不认为“色”也在其中,因而强调“合男女必有则”,因而要把这个“则”当学问来做。在我看来,这正是它很严肃也很科学的地方。王朔的小说有一句话,叫“爱有千万种,上床是最下一等”。但是西方性学家以为“凡上帝不耻于创造的,我们也不耻于言说”。他们的性学手册讲床笫之事,照样也是舍道德、宗教、婚姻、家庭不谈,毫无罗曼蒂克可言。可见在这个“最下一等”上,洋人和我们也是所见略同。

要找中国房中书的“毛病”,当然还有许多。例如这类书是以“房中”(犹今语“屋里的”)、“阴道”、也叫“接阴之道”)、“御女”为名,详于女而略于男(比如讲“女有九宫”就比“男有八节”要详细,连图都有),就很明显是以男性为中心。其体裁多依托帝王(由帝王垂询,而由带神仙色彩之智者作答),也有很浓厚的多妻制色彩(但并无贱视平民之意)。这些都可以说是切中要害。不过,拙见以为,即使连这样的东西也不必大惊小怪(见不怪为怪)。因为这类态度以今日看虽不近情理,但在古代却属正常。男权在古代的普遍是不用说了。例如李小江有“男性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女性只经历了两种社会形态”的怪说,就是者眼于男权统治的普遍。多妻,以西方基督教的标准看是反常,平均妻权要比平均地权难得多。正是从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看,西方在老婆问题上的公平思想才显得难能可贵,令人敬佩。当然,这仍然只是“形式上的平等”。事实上,他们也是除“正经房子”还有“避雨窑子”,情妇、妓女还是少不了。但在其他地方也很普遍。马克梦说,他在美国讲中国性史,学生最受刺激的就是多妻。西方人对阿拉伯世界的多妻制比较了解,而对中国的知识还太少。况且即使是西方的传统,原来也有类似背景。比如1993年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剿灭的柯瑞施(David Koresh),他就是以《旧约》中的大卫王自居,理直气壮地以“多妻”为正统。《天下至道谈》说“句(苟)能持久,女乃大喜,亲之兄弟,爱之父母”,当时人讲房中意义之伟大已到这份儿,你还能要他讲什么呢?

中国房中书同道家和道教有密切关系。这种书,早期与晚期不太一样。早期,两汉魏晋和隋唐,主要是上面提到的那类古书,他们虽然往往打着帝王的旗号,但不一定是禁秘之书,反而往往是普及本。古代帝王妻妾成群,疲于应付,是这种书冠以帝王之名的一个理由。另一个理由是他们在古代是绯闻焦点(就像好莱坞影星〉,正好利用平民之艳羡以为广告之资。但更大的可能只是在于利用帝王的声望,就像西方讲剖腹产要依托凯撒(日语叫“帝王切剖术”)。〕这类书与“黄老之术”有密切关系,如《素女经》、《玄女经》、《容成经》就是属于黄帝书;而汉代注释《老子》也有以方技和房中解老的传统(如《河上公章句》、《严遵指归》和《老子想尔注》),房中书借《老子》中的词汇为术语,例如“赤子”,男阴广玄牝(或“玄门”),女阴:“握固”,闭精:“走马”,射精。传统可以上溯到马王堆帛书。但这样的书,所述多是常识规范,被葛洪讥为“粗事”,魏晋道教对房中术真正看重的是口诀和言外之教。后者见于《黄书》、《仙经》等书,往往都是围绕“九浅一深之法”、“多御少女莫数写精”、“还精补脑之术”这三大要领。这类要领虽可溯源于马王堆房中书,但在操作上大概有许多具体规定,后来有进一步发展。东汉末传房中术有三个主要派别,一个是传容成之术(甘始、左慈、冷寿光、东郭延年和封君达,即黄老派的房中术),一个是传彭祖之术(黄山君),一个是传玉子(张虚)之术(天门子、北极子、绝洞子、太阴子、太阴女、太阳女)。前两个派别所传可能多为“粗事”,但后一派别与“墨子五行术”有关,所述口诀同张陵《黄书》相似,似带有较多神秘色彩(见葛洪《神仙传》)。后世内丹术的发展当与这一类秘术修炼和口诀传授有关。

我体会,上面提到的“从养生到荒诞”,所谓“荒诞”大概主要是指内丹派的房中术。关于内丹术,我并不在行,这里不敢多说,只想讲两点。第一,内丹术在宋以前地位不如外丹,这点与科技水平有关。因为呼吸吐纳、屈伸俯仰、男女交接虽然都是最老牌的健身术,但它们皆属“无本生意”,在“金丹大药”为“高科技”的时代,自然不被看重。战国秦汉以来,人们最迷信的是“药”,特别是化学制剂的“药”(今天的西方仍如此,他们的化学也是源于炼金)。比如葛洪就认为,只有金丹是致仙之本,如药不成才兼修众术。他不但不认为凭房中可以“单行而成仙”,还直指其说为“巫书妖妄过差之言”(《微言》)。这是宋以前的主流。第二,现在研究者多已指出,外丹术的衰落是在唐以后,因为唐代吃死了一大批皇帝。房中和其他“无本生意”借这一契机复兴,有一大特点,是它们用外丹术语全面改造了原来的体系。新的房中书有各种派别,恐怕要从道教的内在思路去研究,并不能简单以对女性的恐惧、仇恨或压榨概括之。房中虽以水火喻男女,以战斗喻交接,甚至有“临深御奔”一类对女性的不敬之辞,但其说盖主于“慎”,往往先言其害后言其利,并非真的认为“水火不容”、“你死我活”(这可能吗?),而是主张男女两利,水火既济。这些派别的共同点是进一步技术化,希望借外丹以外的技术达到神仙境界。如果我们从道教外的观点去看道教,当然可以视其宗教境界为“荒诞”,但这种“荒诞”正惟其是专业体育式的唯技术主义,所以也就和大众的关系相对地少。宋明以来,房中采战主要流行于道教内部和宫闱之中(史志不载这类书籍),普通百姓别说花不起功夫赔不起钱,光是老婆太少这一条,就得让他们望而却步。我们若以这样的局部去概括中国古代的性传统恐怕不妥。

鉴于上述讨论,对中国性传统的评价,我有一个积极的建议,这就是我们与其拿房中书作标本,对中国的两性关系作社会学评价或意识形态批判,还不如从中国明清小说入手。因为后者不但比较非技术化也比较世俗,而且有丰富的社会场景,更能反映全局。例如马克梦先生的近着《吝啬鬼、泼妇和一夫多妻者》(Misers,Shrews,and Polygamists, 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5)就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中国小说讲儿女风情,种类很多,可以“性”、“爱”并举,也可以只讲其中一种。统言之曰“人情小说”,析言之则有许多细别(如“才子佳人小说”、“狭邪小说”和“淫秽小说”),从异性到同性,从正常到变态,从闺阁到青楼,从皮肉烂淫到儿女情长,简直应有尽有。有人说,如删去色情描写则悄节不能连贯属“色情小说”,反之则不是。比如《肉蒲团》是,《金瓶梅》不是;《废都》是,《白鹿原》不是。但我以为“人情”很难做如是划分,最好还是放在同一大类中去把握更好,不-定能像身体的暴露,可以分出个什么“全棵”、“半棵”或“完全不裸”(美国影片有这种分类)。

明清之际,市井繁华,人欲横流,俗话说“饱食思淫欲”,那时的人真是吃饱了撑的,什么都想得出来,有些简直入于科幻之境,加上中国印刷术又特别发达(比同时期国外印刷物的总量还大),当然最能反映中国性传统的方方面面。这样的东西和古代的房中书或道教传统当然有关,但又很不一样。例如,早期房中书讲体位,有十节、九法、三十式,花里胡哨,好像菜谱(一位法国朋友这样讲),但入于小说只有三种,一曰“顺水推舟”,二曰“隔山取火”,三曰“倒浇蜡烛”,不但名称大变,而且数量被简化,反而是最基本的体位(西方叫“前人”、“后人”和“女上”)。还有《金瓶梅》等书多有“二八佳人体似酥”一诗,相传是吕洞宾所作,就是出自道教,但书中所述还是以普通人的一般性生活为主。

对中国古代性生活应当怎么看,高氏之书只是搭了个架子,很多问题还值得讨论。特别在女权运动勃兴的现在,对高氏之书的“反思”更在所难免。例如,近来美国的费侠莉教授(Charlotte Furth)就已写出新的评论,并且遭到旅美学人李晓晖的反诘。费侠莉从女权角度抨击高氏之作,不失为一种新的角度,但她的问题是对史料误解太多。比如她从房中书可以读出压迫妇女,从胎产书可以读出关心妇女,并以此虚构中国历史的前后反差和儒道对立,就是属于“求荒诞而得荒诞”。因为中国的胎产书与狭义的房中书原本出于一系,中间并没有她想象的那种对立。

过去陈寅恪先生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写“审查报告”,曾指出研究历史并不是同古人找茬,寻找他们的可笑之处(这很容易),相反,他主张要对古人抱“了解之同情”(也就是说“勿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很赞同。但是另一方面,我还有一种陋见,就是今人行事思考,大可不必纠缠于古人,如果你觉得他们不合口味,则束书不观可也。

【有关书评】

柯文辉:《中国古代的性与社会——读〈中国古代房内考〉有感》,《世纪》1993年第2期,52-55页。

康正果:《从养生到荒诞(房中书透视)》,《读书》1995年第2期,46-52页。

Charlotte Furth, Rethinking van Gulik,Sexuality and Reproduc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 Engendering China-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pp. 125-146,edited by Christina K. Gilmartin etc., Harvard, 1994.

李晓晖:《千古风流在中华——高罗佩其人、其妻、其艺、其学》,《新语丝》1995年7月第18期。

李 零

1995年7月24日于美国西雅图

附录七 昙无谶传密教房中术考

昔荷兰学者高罗佩(R. H. van Gulik,1910-1967)作《中国古代房内考》(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 Leiden:Brill 1961),曾提出中印房中术可能存在互传的假说,见该书附录一:《印度和中国的房中秘术》。他认为佛教金刚乘(Vajrayana)和印度教性力派(Saiva Sakta)的房中秘术,其男女合气的气道(夹脊的左右二脉)和段位(六朵莲花),从形式上看,同孙思邈在《千金药方》卷二七《房中补益》中讲的御女法酷为相似,孙氏所述可能是来源于印度,但印度的这类技术又可能是中国道教房中术传入印度后再回传的结果。它传入中国分两次,一次是唐代,一次是元代(以喇嘛教的形式传入)。

现在高氏去世已三十多年,从新的考古发现看,我们有这样的认识:(1)中国的房中术发达甚早,马王堆房中书从术语到系统都已具备后世房中书的基本特征,应有自己独立的起源;(2)孙氏《房中补益》所述出自《仙经》,《仙经》是西晋古书,要早于唐代。但值得注意的是:(1)中国的房中术似乎是到东汉晚期才演化为道教仪轨,备如《黄书》所述;(2)《黄书》所述仪轨是与九宫坛场相配,具有类似密教曼荼罗(mandala)的设计;(3)东汉晚期,与道教兴起相先后,佛教也传入中国,二者确有许多相互影响(例如早期道教无偶像,其偶像是仿佛像为之)。因此在这一时间范围内,中印房中术的相互影响还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据高氏考证,印度房中术之传入中国主要是通过大乘佛教中的密宗,因为古典印度教和小乘佛教的教义都是反对房中活动的。《广林奥义书》(Brhadāranyaka upanishad)卷六第四节虽然也提到房中,梵文房中书《欲经》(Kāma-sūtra)也成书较早,但它们皆属实用书籍,没有以此作超度手段。另外,早期到过印度的法显、玄奘和义净,他们也没有提到这类活动。真正使密教早期形式的金刚乘形成中国佛教之组成部分,其代表人物是公元8世纪到中国传经的善无畏、不空金刚和金刚智(“开元三大士”)。因此高氏把早期密教经典的年代定在公元七八世纪。这种看法现在是值得重新考虑的。因为就现存文献记载看,不仅密教的很多技术,其年代要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就连房中一项,其传入年代也不始于唐,而至少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期。例如昙无谶在中国传房中术就是较早的一例。

昙无谦是早期来中国传经,以咒术著称的印度僧人。据梁慧皎《高僧传》卷二《晋河西昙无谶传》(他书所载大同小异),谶本中天竺人,幼从达摩耶舍诵经读咒,初学小乘,兼览五明,后遇白头禅师,授树皮《涅般经》本,从此专攻大乘。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咒师”,尝以咒术使枯石出水,王悦其道术,深加恩宠。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谶赍《大涅般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奔龟兹(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一带),而龟兹多学小乘,不信《涅般》,遂至姑臧(北凉所都,在今甘肃武威)。河西王沮渠蒙逊闻谶名,呼与相见,接待甚厚。蒙逊欲请出其经本,忏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学语三年,翻为汉言,自玄始三年至十年(414-421年),先后译出《涅般初分》、《中分》、《后分》,以及《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明》、《海龙王》、《菩萨戒本》等经。八年中,曾一返故国两至于阗(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更求经本。谶尝为蒙逊驱鬼甚验,逊待之益厚,会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闻其道术,遗使迎请,且告逊曰“若不遣谶,便即加兵”,逊惜灌不遣,又迫魏之强,乃密图害谶,伪以资粮发遣,厚赠宝货,遣刺客害之于路。时为蒙逊在位之末年(433年),谶卒仅四十九岁。

《昙无谶传》只言谶擅咒术而不及房中术,但《魏书·沮渠蒙逊传》云:

胡沮渠蒙逊,本出临松卢水,其先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氏。……

……

……蒙逊性淫忌,忍于刑戮,闺庭之中,略无风礼。

第三子牧犍统任,自称河西王,遣使请朝命。

先是,世祖遣李顺迎蒙逊女为夫人,会蒙逊死,牧犍受蒙逊遗意,送妹于京师,拜右昭仪。改称承和元年。……牧犍尚世祖妹武威公主,……

太延五年,世祖遣尚书贺多罗使凉州,且观虚实。以牧犍虽称蕃致贡,而内多乖悖,于是亲征之。诏公卿为书责让之曰:“……既婚帝室,宠逾功旧,方姿欲情,蒸淫其嫂,罪十也。既违伉俪之体,不笃婚姻之义,公行鸩毒,规害公主,罪十一也。……

……

……牧犍淫嫂李氏,兄弟三人传嬖之。李与牧犍姊共毒公主,上遣解毒医乘传救公主得愈。上征李氏,牧犍不遣,厚送居于酒泉,上大怒。……

初,官军未入之间,牧犍使人斫开府库,取金银珠玉及珍奇器物,不更封闭。小民因之入盗,巨细荡尽。有司求贼不得。真君八年,其所亲人及守藏者告之,上乃穷竟其事,搜其家中,悉得所藏器物。又告牧犍父子多蓄毒药,前后隐窃杀人乃有百数;姊妹皆为左道,朋行淫佚,曾无愧颜。罽宾沙门曰昙无谶,东入鄯善,自云“能使鬼治病,令妇人多子”,与鄯善王妹曼头陀林私通。发觉,亡奔凉州。蒙逊宠之,号曰“圣人”。昙无谶以男女交接之术教授妇人,蒙逊诸女、子妇皆往受法。世祖闻诸行人,言昙无谶之术,乃召昙无谶。蒙逊不遣,遂发露其事,拷讯杀之。至此,帝知之,于是赐昭仪沮渠氏死,诛其宗族,唯万年及祖以前先降得免。……

《沮渠蒙逊传》谓灌“罽宾沙门”与上异,“罽宾”(西域国名,在今克什米尔境内)在天竺北,与龟兹近,为谶所经行,非其母国。谶去罽宾,先经龟兹,再至鄯善(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一带),自鄯善东行,乃至凉州(即姑臧),可补《昙无谶传》之缺。蒙逊在位当公元401-432年。“承和元年”、“太延五年”、“真君八年”乃北魏太武帝年号,分别相当公元433、439和447年,皆蒙逊死后。传述蒙逊父子蓄毒杀人、诸女子妇行淫与无谶授法有关,亦《昙无谶传》所无。推传文之义,“昙无谶以男女交接之术教授妇人”盖先行于鄯善,后行于北凉,故有与鄯善王妹私通事发而亡奔凉州之事[案:汤用彤考谶入凉州前曾居敦煌,见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280页]。蒙逊受法,似极秘密,拓跋焘召之,竟杀人灭口。其事之发在蒙逊死后七年(牧犍时),真相大白在蒙逊死后十五年(安周时),所述谶法出于追述,似兼咒术、毒蛊术与房中术。这是印度房中术(可能还杂有西域房中术)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我们在上文提到,南北朝之际的中国僧人曾借“淫乱”为名大肆攻击道教,孰不知佛教传入中国也有类似传授。所不同者,唯其术行于宫闱,相当隐秘,远不如道教之术广为人知耳。

印度密教传入中国,有中日学者称为“杂密”的早期阶段,即公元2世纪上半叶至8世纪中叶这一段。当时印度来华僧侣多以传陀罗尼(dharani)经着称,天文图谶、针药方技是其所长。其技术传授同由“开元三大士”标志的“纯密”阶段有前后相继的关系,这是比较明显的。吕建福《中闻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57,100-153页。但“纯密”阶段的房中这一项在早期是不是也有,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昔周一良先生著《中国密宗》对这一时期曾有所讨论,Chou1-liang,"Tantrism in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VII(March,1945),no.3 and 4;中译本收入周一良《唐代密宗》,钱文忠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125页。他指出佛教密宗同早期婆罗门教的传统有关,经咒和坛场是重要特点[案:值得注意的是,经咒和坛场也是《黄书》过度仪式的特点]。例如他举出的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的“密宗佛教在中国的最早的宣教者”,即竺律炎、竺法护、涉公、昙无谶、昙曜、智通、义净等人,他们就是以此为特点。周先生提到:

来自中亚的僧人涉公(卒于380年)由于能够呼龙降雨,得到了苻坚的信从。这是佛僧在中国祈雨的最早例子。后来的密宗大师们都被指望能任此事。昙无谶(卒于公元433年)熟习陀罗尼,并且通过使水从一块石头中喷涌出来显示其法力。……

被认为是创建大同石窟的僧人昙曜与印度僧人合作,在公元462年翻译了《大吉义神咒经》,描述了制坛的方法,佛像在其中以圆形环列,接受信徒们的供养。此坛似乎是曼荼罗(ma??ala)雏形,其结构在后来的经典中得以传授。……

他不但把昙无谶列入“前密教经典时期”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还指出了他的擅长咒术是与陀罗尼经咒有关。

关于密教房中术在中国的传播,周先生在《中国密宗》一文的附录十八曾引李复言《续玄怪录》佚文作为印证:

昔延州有妇女,白晳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地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曰:“此一纵淫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也?”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

他指出这一传奇既托之唐大历年间(766-779年),显然“是在密宗佛教的环境中产生”他并把这个故事与志磐《佛祖统纪》的一则故事做了比较,认为后一故事是模仿前一故事,惟易“延州妇”作“马氏妇”,疑即后世以“马郎妇观音”称女身观音所本),极为重要。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中译本,474页)说:“现代中国学者周一良在谈到中国人对密教文献著作的删改时说:‘性力崇拜在中国从未流行,中国的儒家禁止男人和女人之间有任何密切来往’(TIC 327页)。我相信本书记载的事实足以证明杜齐和周一良是把十三世纪之前还没有立足之地的压抑和社会习俗错误地安到了唐代中国人的身上。”但周书虽提到宋代可能禁止这种崇拜,却指出密宗“也许曾持续起过作用”。他举出的两个故事就是为了证明此点(见钱译周书114页)。但这一记载和他所说“早期宣教者”的活动年代有一段距离,当时经咒已有,坛场也有,缺的只是房中术。我以为《沮渠蒙逊传》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补上了这一缺环。

关于早期印度房中术传入中国的路线,现在看来也值得重新讨论。昔高罗佩论中印房中术的早期交流,他曾提出三种可能,即:(1)东线:中国-东南亚-印度;(2)北线:中国-中亚-印度;(3)南线:中国海路-印度,并把最大可能寄托于东线,即把从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到缅甸到中国云南的路线当作主要路线。然而现在看来,连结中印度和中国的北线,即经罽宾、龟兹、鄯善和于阗的西域丝路也许更值得注意。昙无谶走北线入华是经西域各国,这还提出一个问题,即他传授的房中术是否还融入了西域各国的传统。当然所有这些问题,光有一个例子是不够的。更多的秘密仍埋藏于西域丝路,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李 零

1997年6月12日写于北京蓟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