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童蒙之学 〔2〕 ,始于衣服冠履 〔3〕 ,次及言语步趋 〔4〕 ,次及洒扫涓洁 〔5〕 ,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 〔6〕 ,自有圣贤典训 〔7〕 ,昭然可考 〔8〕 ,当次第晓达 〔9〕 ,兹不复详著云。

【注释】

〔1〕 叙:同“序”,序言。

〔2〕 童蒙:年幼无知的人。

〔3〕 冠(guān):古代帽子的总称。 履(lǚ):鞋。

〔4〕 步:行走。 趋:小跑。

〔5〕 洒扫:洒水扫地,泛指打扫卫生。 涓洁:洁净、清洁。

〔6〕 修身治心:陶冶身心,涵养德行。 事:侍奉。 接物:指与人交往。 穷理尽性:穷究天地万物的规律与本质。

〔7〕 典:典籍。 训:教导。

〔8〕 昭然:清晰明白的样子。

〔9〕 次第:次序、顺序。 晓:明晓,掌握。

《童蒙须知》作者朱熹像及其理学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

【译文】

童子的学习步骤,要从学会端正衣服鞋帽开始,其次是学习说话、走路的规矩,接下来要培养打扫卫生的习惯、方法,然后是读书、写字的注意事项,以及各种细致的礼仪规范,都是应当知晓的。现在我把这些内容逐条列举下来,名为《童蒙须知》。至于修身养性、涵养品德、侍奉长辈、待人接物以及穷究万物的终极规律等等,这些修养的要点,可以从圣贤的典籍、教导中进行明晰的考察,循序渐进地加以学习、掌握,在这里就不详细说解了。

被誉为“徽州第一宅”的胡宗宪故居里的童蒙馆

蒙馆也叫蒙学,是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点评】

古代的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生活的教育。在孩子启蒙之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让他受益终生。因此,在《童蒙须知》一开始,朱熹便强调了童蒙教育的基本内容:从衣服鞋帽的端正整洁做起,到学会说话、走路、洒扫的规矩,然后才是读书、写文字,而且并不忽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杂事。这种以做人为本、做事为主的童蒙教育,和孔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生活规范之外,朱熹还指出,君子的自我修养包括“修身、治心、接物、穷理尽性”等不同层面,这些修养已经不再属于蒙学,而上升到“大学”的高度。想要实现这些修养,必须要到古圣先贤的典籍、教导中寻找滋养。实际上,他为那些刚刚涉学的童蒙稚子们指出了一条道路、一个方向——童蒙之学是基础,但绝不是终点,修身养性的路还很长,需要付出终生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