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答张舍人状元(安国)
近年以来,禅有多途。或以一问一答,末后多一句为禅者;或以古人入道因缘聚头商榷,云“这里是虚、那里是实”,“这语玄、那语妙”,或代或别①为禅者;或以眼见、耳闻和会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上为禅者;或以无言无说,坐在黑山下鬼窟里闭眉合眼,谓之威音王那畔父母未生时消息,亦谓之默而常照为禅者。如此等辈,不求妙悟,以悟为落在第二头,以悟为诳呼人,以悟为建立。自既不曾悟,亦不信有悟底。
注释
①或代或别:指代语和别语。代语,意为禅师代别人下语(下语,指禅师教导禅僧的语句或禅僧呈示自己见解的语句)。有两种,一是代现前的禅僧下语;二是代古代禅师下语。别语,意为古则(古人所示语句)中虽已有古人语句,而禅师再另外下一转语,以示自己见解。
译文
答张舍人状元(安国)
近年来,丛林中有各种各样的禅出现。有的以一问一答,相互往返,谁最后多说一句谁就高明当作禅的;有的以古人悟入佛道的原因商量议论,评说“这里是虚幻,那里是真实”,“这句话玄,那句话妙”,或作代语或作别语当作禅的;有的以眼见、耳闻的事物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和会当作禅的;有的以沉默无言,坐在黑山下鬼窟里闭眉合眼,称作威音王以前、父母未生时消息,又称作默而常照当作禅的,如此等等。这些人自己既不求妙悟,却还认为悟不是根本的,把悟看作是迷惑人的事,把悟说成是多余的。他们自己未曾觉悟,也不相信有觉悟的人。
原典
答汤丞相(进之)
丞相既存心此段大事因缘,缺减界中虚妄不实,或逆或顺,一一皆是发机时节。但常令方寸虚豁豁地,日用合做底事随分拨遣。
触境逢缘,时时以话头提撕,莫求速效。研穷至理①,以悟为则。然第一不得存心等悟;若存心等悟,则被所等之心障却道眼,转急转迟矣。
但只提撕话头,蓦然向提撕处生死心绝,则是归家稳坐之处。得到恁么处了,自然透得古人种种方便,种种异解②自不生矣。
注释
①至理:至极的道理,即真理。《宗镜录》:“还丹一粒,点铁为金;至理一言,转凡为圣。”
②异解:差异的见解。唐译《华严经》卷十七:“但入真如,绝异解。”与真如相契时,异解就不再存在。
译文
答汤丞相(进之)
丞相你既有意于禅学,以此而摆脱生死流转,获得解脱,那么就应该知道,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虚妄不实,它们无论对自己来说是违背还是顺遂,全都是你开发机缘、悟入佛道的条件。只要你时时让自心坦荡虚豁,凡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事一并随分做去,不必多虑。
在与外部世界的应接中,始终以话头来警觉自己;不要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持之以恒。探究至极的道理,要以觉悟为准则。但千万不能存心等待觉悟;如果存心等待觉悟,就会被所等的心障蔽了有抉择真妄能力的道眼,愈是性急则觉悟愈晚。
你只管一味地在话头上警觉,突然间觉得在警觉处断绝了生死之心,就到了你觉悟的时候、解脱的时候。而一旦到了这一境界,自然能够明白古人设立种种方便教导的意义,所有的差别见解也就不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