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闻如是①:
一时②,佛在舍卫国③祗树给孤独园④。大目犍连⑤始得六通⑥,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⑦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⑧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⑨,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⑩、道士、四天王⑾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⑿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⒀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⒁,或得四道果⒂,或在树下经行⒃,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⒄,或十地菩萨大人⒅,权现⒆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⒇,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21)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22),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23),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不?”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24),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25)弟子,欢喜奉行(26)。
注释
①闻如是:闻,听说。如是,如此,指经中佛的教化。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还没有纸和印刷术。佛说法四十九年,全靠言传身教,没有讲本。释迦牟尼入灭后,为了不使佛法失传,佛弟子于公元前四八六年,举行第一次结集(会诵),由与佛最亲近、佛法听得最多的弟子阿难诵出他所听闻的佛经。所以各经开头都有“如是我闻”或“闻如是”等语。后来有了写本,仍沿用此语,以表明此经确为佛所亲说。
②一时:一个时期、在某个时候的意思。
③舍卫国:古印度王国名,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地河南岸。舍卫是梵文Srarvasti的音译,也译作室罗阀、罗阀释底等,意译闻者、丰德。原是萨罗国都的名称,后来,为了有别于古印度南部的另一个萨罗国,便以城名代替国名。
④祗树给孤独园:“祗”,他本作“祇”,也称胜林给孤独园,简称祗园精舍或祗洹精舍。此处原是波斯匿王太子祗陀在舍卫城南的花园。舍卫城富商须达多用大量黄金买下花园的地皮,在上建起精舍,捐献给释迦牟尼佛作为居住和说法的场所。祗陀太子则献出了园中的树木,于是就以他俩的名字命名。因须达多世称给孤独长者,所以称为“祗树给孤独园”。它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并为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释迦牟尼佛在此居住、说法二十五年。
⑤大目犍连:即目连,被誉为神通第一,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外道之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来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无我之道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
⑥六通:六种神妙的能力。一是神足通,亦叫身通能随意变化、任意往来。二是天眼通,能看见一切世界种种形色,如众生在六道的生死忧苦。三是天耳通,能听见一切声音,包括六道众生苦乐忧喜的言语。四是他心通,能知道别人心中所想之事。五是宿命通,能知道自身及六道众生累世的命运及所做的事。六是漏尽通,漏即一切烦恼,漏尽通是能断尽一切烦恼、摆脱生死轮回。
⑦道眼:修行得道而得的天眼通。
⑧钵:钵和罗的简称。又作钵盂,乃僧尼所常持的道具之一,一般作为食器。
⑨罪根深结:身口所起恶业名罪,意地造业之本名根,长时积集名深,习性坚固,未易改革名结,此处指所造罪业深重。
⑩外道:佛教称佛教以外的宗教、学派为外道,相传有六师外道和九十六种外道。
⑾四天王:佛教神话中护法神帝释天手下的大将。居住在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犍陀罗山有四个山峰,四天王各居一峰,各保护一方天下,所以也称“护世四天王”。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中国俗称四大金刚,寺庙中常有他们的塑像。
⑿十方:佛教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
⒀自恣:梵文pravāranā,意译满足、喜悦、随意事。乃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夏安居之竟日,请众举示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对其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
⒁禅定:禅和定的合称。禅,是梵文Dhyana的音译,意译“静虑”“思维修”,指心体寂静、能审虑事物。定,是梵文Samadhi的意译,意为摒除杂念,专注一境。禅定在这里是指僧人思想集中,观悟佛理,灭除烦恼的修习活动。
⒂四道果:指声闻乘所证得的四种果位,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⒃经行:佛教徒为防止坐禅时瞌睡而来回旋绕走动,此处指僧人在树下用这种方式进行修行。
⒄声闻缘觉:声闻,原指佛在世时的弟子,他们依照亲耳听到的佛的言教进行修行,后指以修四谛为主而达到解脱的僧人。缘觉,指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僧人。此处的声闻缘觉泛指一切小乘众。
⒅十地菩萨大人:十地,也叫十住,是佛教修行的十个阶位。有许多种类,如真言十地,四乘十地,三乘十地,大乘菩萨十地。十地菩萨大人,指修行达到最高阶位十地的菩萨。
⒆权现:权,权宜,应机。现,化现。权现即权化,指佛、菩萨为普度众生,而以其神通威力可随时化现为种种身形、种种事物。
⒇清净戒:指持戒谨严,行为清净无染。
(21)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
(22)化生:众生的四种生成方式之一。佛教认为处于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有四种生成方式。一是胎生,即由母胎而生,如人类,猪、羊等;二是卵生,即从卵壳而生,如鸡、鸟等;三是湿生,即从湿气生,如腐肉中的虫子等;四是化生,指无所依托而依业力而出现者,如诸天神、饿鬼、地狱中的受苦者。
(23)行禅定意:行禅定意者,是明意业清净,僧人在受供时,应入正念聚,或作警悔想,如想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修行者有了这种正念,深恐信施难消,能得这样正观心念,无诸杂染,就容易摄入正定。
(24)佛欢喜日:即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每年四月十六日到七月十五日(或五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三月间,禁止外出活动,专心坐禅修学,称为安居。七月十五日安居结束,其间有多人证果,佛欢喜之,故称为佛欢喜日。
(25)四辈:也叫四众,即比丘(受过具足戒的男僧)、比丘尼(受过具足戒的女僧)、优婆塞(受过五戒的在家男居士)、优婆夷(受过五戒的在家女居士)。
(26)欢喜奉行:奉行,遵照执行。“欢喜奉行”一语常用于佛经的末尾,表示佛教信徒对佛经的服膺、接受并付诸实行。
译文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
有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中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佛的大弟子目犍连经过修行,刚刚获得六种神通,就想救度他的生身父母,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于是就用他的天眼向世间望去,只见他母亲转生于饿鬼道中,没有东西可吃,瘦得皮包骨头。目犍连十分悲伤,立即拿自己用的钵盛上饭,前去送给他母亲吃。他母亲得到那钵饭后,因恶习很深,依然显出过去悭贪的习性,恐饭被人所夺,于是便用左手护着饭钵,右手去抓饭吃。可是手中的饭食还未进入口中,便变成了火炭,于是就没能吃到。目犍连(见到这种情形),不禁大叫起来,痛哭流涕,奔跑回去(把所见的一切),一一向佛陈说。
佛听后说:“你母亲生前悭贪炽盛,恶习深固,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所救得了的。你虽然对父母很孝顺,孝顺的名声震天动地,但天神、地神、邪魔、外道、修道人士、四天王神对此也无能为力,只有靠十方僧人的威神之力,才能使你母亲得到解脱。我现在是该告诉你救度你母亲的办法了,让一切受难者都脱离苦难忧愁。”
佛告诉目犍连说:“当十方僧人们在七月十五日安居结束举行自恣仪式时,你应为你处于苦难危厄中已故的七世父母以及在世的父母,准备好各种饭食果品,汲水灌水用的盆器,香油、灯烛、床铺卧具,把世上最美味的东西放入盆中,供养十方高僧大德。在这一天,所有高僧大德,有的在山间修习禅定;有的已证得声闻四果;有的在树下来回行走修行;有的已得六种神通,正在教化声闻、缘觉小乘众;有的是已证得十地果位的菩萨大士,他们都化现成比丘大众,抱有同一种心情,享受着钵中的美味饭食。这些僧众都持律严谨,戒行清净,功德圆满,道行高深。如果有人供养这些自恣僧者,那么他的现世父母、亲戚眷属都能脱离刀血水火(畜生饿鬼地狱道)之苦,立刻得到解脱,穿衣吃饭怡然自得。如果他父母还健在,因仗布施供僧的功德,他们可长命百岁幸福快乐;如果是已故的七世父母也必仗此功德离苦升入天界,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转生,进入天上妙华光明的境界。”
这时,佛陀敕令十方僧众,都先为施舍饭食的施主家念咒祝愿,愿他们的七世父母得离苦处。并摄心观想,令咒愿成就,然后再接受所施的饭食。在开始受食的时候,先把饭食供放在佛面前和塔寺中的佛像前,众僧念咒祝愿结束,便各自接受而进饭食。
这时,目犍连比丘以及众大菩萨,都非常欢喜。目犍连悲伤的啼哭声顿时消失。目犍连的母亲当日就摆脱了在饿鬼道所受的一切痛苦。
目犍连又对佛说:“弟子我所以能超度生母,全仗佛、法、僧三宝功德的威力,全仗众僧的威神之力。从今以后,一切佛门弟子也应该遵照盂兰盆的仪式,救度在世的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不可以这样呢?”
佛说:“太好了,你问得好。我正要说这事,你倒先问了。善男子,一切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一般百姓,凡是行仁慈尽孝道的人,都应该为在世的生身父母和已故的七世父母,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人自恣日,将各味饭食放入盂兰盆中,施舍给来自十方的自恣僧,愿使在世父母长命百岁、无病无患、无一切苦恼,乃至已故的七世父母,脱离饿鬼道的痛苦,而转生于人、天道中,享受无穷无尽的幸福快乐。凡是佛门弟子和要尽孝道的人,应该念念不忘生身父母乃至已故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都以自己的孝顺、慈爱怀念生身父母,为他们设盂兰盆供,向佛和众僧施饭食,以报答父母养育慈爱之恩。所有佛门弟子,都应当遵守奉行这一仪规。”
这时,目犍连比丘、在家和出家的佛门弟子都非常欢喜,遵照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