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大佛顶①如来密因②修证了义③诸菩萨万行④首楞严⑤经卷
第一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⑥译
乌苌国⑦沙门弥伽释迦⑧译语
菩萨戒⑨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清河房融⑩笔受⑾
如是我闻⑿。一时,佛在室罗筏城⒀祇桓精舍⒁,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⒂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⒃,弘范三界⒄。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⒅、摩诃目犍连⒆、摩诃拘罗⒇、富楼那弥多罗尼子(21)、须菩提(22)、优波尼沙陀(23)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24),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25),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26)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27),来聚道场,文殊师利(28)而为上首。
注释
①大佛顶:至尊无上之意,以此显示该经为佛法中之要义。
②如来密因: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来密因,指如来所说的难测难知的深奥秘密之法。
③修证了义:即寻根究本,直修本性之意。
④菩萨万行:菩萨自利利他之行广大无量,故称万行。
⑤首楞严:梵文音译,意译曰健相、健行、一切事竟。佛所得三昧名。此经以首楞严为名,表明其所述佛法穷尽法界,无一遗漏。
⑥般剌蜜帝:人名,古天竺僧人,唐中宗初年来华。据说,他在广州制旨寺译出《楞严经》后,又携梵本回归天竺。
⑦乌苌国:据《翻译名义集》,乌苌国又称乌杖国,北天竺国的别名。
⑧弥伽释迦:乌苌国僧人,事迹不详。据说他精通印度和中国的文字。
⑨菩萨戒:大乘菩萨僧的戒律,总名为三聚净戒。依《梵网经》,有十重禁戒和四十八轻戒;依《善戒经》,其戒与小乘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同。
⑩房融:唐武则天时曾任宰相,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七○五年)贬谪广州。
⑾笔受:译经场中的一种分工,专司将梵文用汉文笔录下来。
⑿如是我闻:佛经一般都以此句开始,可译为“我是这样听佛说的”,但一般白话译文中不再作翻译。
⒀室罗筏城:即舍卫城,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河的南岸。
⒁祇桓精舍:又称胜林给孤独园,原是波斯匿王之子祇陀的私人园林,后被富商给孤独购买,赠给释迦牟尼作为说法的道场。佛释迦因在此地传法,遂成佛教圣地。
⒂无漏:梵文意译。漏,烦恼的异名。佛教认为,众生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种种活动而产生“不净”业因,从而在轮回中生死流转,不得解脱,此名为“漏”。无漏即已断除了一切烦恼。
⒃毗尼:梵文音译,又译之曰毗奈耶,意译曰调伏、善治、律等,戒律的总名。
⒄三界:佛教把人生死往来的世界分为高下不同的三层,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指有饮食淫念之欲的有情住所;色界,指离饮食淫念之欲的有情住所,在欲界之上;无色界,指只有心识禅定状况的众生住所,又在色界之上。
⒅舍利弗: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
⒆摩诃目犊连:又称大目犍连,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称。
⒇摩诃拘罗:罗汉名,舍利弗之舅,又称长爪梵志,有辩才。
(21)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富楼那,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说法第一”著称。
(22)须菩提: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著称。
(23)优波尼沙陀:人名。此经卷五讲到此人,经云:“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24)辟支无学:指一切初发心向佛并修行独觉、缘觉二乘的修行者及圆满小乘道果者。辟支即辟支佛,有两种,一名独觉,指在无师指教的情况下能够独自悟得正觉的圣者;一名缘觉,指可根据佛的说教悟得正觉的圣者。无学,即进趣圆满,止息修习者。
(25)休夏自恣:又称夏安居。在古代印度,佛僧在雨季的三个月禁止外出,独自进行静修,称安居期。在中国,安居期在阴历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安居期过后,众僧要有一定时间在大众中检讨自己在三个月中悟得的过失,称自恣。
(26)迦陵:又云迦兰迦、羯频伽,皆梵文音译,是一种叫声很好听的鸟的名称。
(27)恒沙菩萨:恒沙,即印度恒河中的沙子,比喻数量极大。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曰觉有情,或大士,指有希望达到佛那样觉行的圣者。菩萨修持六度,求无上菩提,最后成就佛果。大乘佛教又称菩萨乘。
(28)文殊师利:菩萨名。据佛经云,文殊早已成佛,为救度众生化菩萨身。文殊常侍释迦如来之左,司智慧。他手持利剑以表示智慧无敌,驾狮子以表示智慧威猛。
译文
如是我闻,从前,当佛住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之时,随侍他的有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都是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大阿罗汉,是度化三界众生,超脱生死诸苦的佛子住持。这些大比丘于所住之国,其行住坐卧皆为众生的模范而威仪无比。他们跟随佛陀,听佛演说无上妙法,得佛妙智,是佛灭之后最有资格承佛遗嘱,弘扬佛法的佛弟子。他们德操高洁,严守戒律,为三界众生树立了榜样。这些大比丘都能随着众生的不同情况,现化不可计量的身形变化,以普度一切众生。他们的功德将惠及未来,利益无穷。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婆尼沙陀等,就是他们之中众所推崇,位列前茅的代表人物。此外,难以计数的小乘两众及阿罗汉,带着他们心向佛法的诚意来到佛住的地方。
当此之时,正值三个月结夏安居之日结束之时,众比丘们来到佛所接受大众的问难;而来自十方的菩萨也将要向佛咨决疑问,并以十分恭敬的心情,请求佛陀宣说秘密深法。如来在法座上静然安处,应与会的众比丘们的请求,开示了深奥的佛法,使他们聆听了闻所未闻的道理。佛的音声和雅动听,好像妙音鸟鸣叫的仙音传遍十方,引来无数菩萨聚会于佛的道场。在这众多的菩萨之中,居于首位的是文殊师利。
原典
时,波斯匿王①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②,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③,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④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⑤,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⑥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⑦,以娑毗迦罗⑧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⑨、三摩⑩、禅那⑾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注释
①波斯匿王:人名,又译曰胜军、胜光,舍卫国国王。
②阿难:阿难陀之略,佛释迦的堂弟,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多闻第一”著称。
③阿阇黎:梵文音译,意译曰轨范、教授等。是对可以矫正弟子行为,能起师范作用的高僧的敬称。
④檀越:即施主。
⑤刹利尊姓及旃陀罗:古代印度四种姓中的两种。刹利即刹帝利,为第二等级,是王室贵族的种姓。第四等级称首陀罗,又称贱民,社会地位最低下,而旃陀罗则是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意译为屠者、执暴恶人。《法显传》曾说:“旃陀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
⑥大迦叶: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
⑦摩登伽女:摩登伽为梵文音译,意译为逸,恶作业,是属于旃陀罗的一个淫女。
⑧娑毗迦罗:又译作劫毗罗,古印度外道数论师名。
⑨奢摩他:梵文音译,意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是佛教修行的一种。
⑩三摩:是三摩地之略,意译曰定、等持等,又称三昧,是心专注一境而不使散乱的一种佛教修行。
⑾禅那:梵文音译,意译作思维修、静虑,是佛教的重要修行,要求静坐息心,专注一境。
译文
此时,波斯匿王正在为其亡父的忌日举行盛大的斋会。他准备了丰盛的美味佳馔,亲自来到佛的住所,请佛赴宴,并同时延请诸大菩萨。波斯匿王所居城中的长者居士也在同一时间设斋,请众僧吃饭。他们都在等候着佛来接受供养。佛命文殊,分成几路率领众菩萨及阿罗汉应邀前去赴斋。只有阿难,因为先受另外的邀请,远游他方,未能参加这次斋会。
阿难远游,既无同辈上座的陪同,也没有阿阇黎同行以约束他的行为,所以他是独自一人走在回归的途中。这一天,因无人献斋供食,阿难只得拿着钵,在所游历的城中挨门乞食。此时,阿难心中希望以最后施以斋饭的檀越为斋主,不问净秽,也不管他是尊贵的刹利种姓,还是鄙贱的旃陀罗,他要平等行乞,以使一切众生哪怕是无功德者都功德圆满。阿难知道,如来世尊认为须菩提和大迦叶,虽已证得阿罗汉果位,常常作出一些不公正的事,要么舍贫乞富,要么舍富乞贫。他十分钦佩如来,不分贫富贵贱而平等对待,从而不生猜疑,广度众生。阿难走过城壕,入城。他仰效世尊仪表,神情严肃,加倍注意自己的行为。当时,阿难挨门乞食,依次来到一户人家,但被摩登伽女的大幻术所迷。此女以从娑毗迦罗传下来的梵天咒,使阿难迷迷糊糊地走进了淫室。摩登伽女淫乱的抚摩,将要毁掉阿难清净的戒身。这时,如来已经知道阿难被淫术所缠,他在进斋之后,立即返回住所。波斯匿王、大臣及长者居士知佛有事,便一同随佛而来,愿意听佛广说法要。
当此之时,世尊顶上放射着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华,有佛的化身结跏趺坐在宝莲华之上,宣说神咒,并敕命文殊师利带上咒语前去保护阿难。佛的神咒将恶咒消灭,并将阿难及摩登伽女带回佛的住所。阿难见到佛陀,顶礼膜拜,悲痛啼泣。他痛恨自己有生以来,一向以多闻自居,未能勤加修学成佛道力,殷切恳请世尊,宣说十方如来修证之法;开示成就菩提觉性、修行止观和禅那的最基本的方便法门。此时,还有无数百千菩萨及十方诸大阿罗汉、辟支佛等,都愿闻佛说,退在一旁,静心安坐,恭聆世尊的教诲。
原典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①,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②,真发明性,应当直心③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④,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⑤,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注释
①三十二相:又称三十二大人相,指佛具有的不同凡俗的三十二种容貌特征。
②菩提:梵文音译,意译曰觉、智,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
③直心:即内心真实,外无虚假。
④十种异生:一般指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生、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十种。
⑤浮根四尘:浮根即眼耳鼻舌诸根,四尘指色香味触四境。
译文
佛对阿难说:“你和我是一祖相传,情谊如同兄弟。当你初入佛门之时,在我的佛法之中到底看到了什么超乎寻常的美妙东西,使你顿时舍弃人世间深重的恩爱之情?”阿难告诉佛说:“我看到如来三十二种不同凡俗的容貌是那样的端庄绝妙,简直让人不可思议。您的形体金色明透,好像琉璃一样清澈明净。我常常暗自寻思,如此相貌绝不会是欲爱所生,为什么呢?因为欲爱之气粗俗秽浊。爱欲的交媾充满腥臊,脓血相杂,绝不能生出如此分明清净之身,也不会有无数紫色金光聚于佛身。正是这种原因,我仰慕如来,从佛剃发出家。”
佛说:“善哉!阿难,你们应当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处在不间断的生死流转之中。这都是因为不知道人的真心是没有生灭变异的,其本性本是无染着的清净之体,从而迷着生死有情,产生种种虚妄之想。这种妄想是不真实的,故有轮回生死之烦恼。你现在想要穷究无上菩提,使真妄分明,就应当毫不隐讳地照实回答我的问题。十方如来同出一道,即解脱生死诸苦皆由来自他们真实而不虚假的直心。正因为心和言都是真实的,所以他们所成就的无上菩提果位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任何迂曲不实的态度。阿难,我现在问你,当你心向佛法,是由于看到了如来的三十二相。那么,你是用什么去看,而爱慕之想又从何处产生?”
阿难对佛说:“世尊,这样的爱慕,是用我的心和眼睛去体悟和观察的,是用眼睛去观看如来不可思议的形象,而于心中产生爱慕的感情。因此,我发自内心,愿意舍弃生死。”佛告诉阿难:“就如同你所说的那样,真正的爱慕之想是产生于心目之中。但是,如果不知道心目所在,就不能降服尘世的劳苦。譬如国王,当被敌贼侵扰而发兵进行征讨时,所派出的兵士必须知道敌贼到底在什么地方,才能不负使命。同样,使你在生死苦恼中流转,完全是心和目引起的过患。我现在问你,心和目现在在哪里?”
阿难对佛说:“世尊,一切世间凡夫,虽有不同的十种生态,但他们的识心都居于身内。如来纵观十方的青莲华眼亦是在佛的脸面之上,我现在观望尘世的肉眼也只是在我的脸面之上。而能观的识心也实在是居于自己的身内。”佛告诉阿难:“你现在坐在如来的讲堂之中,看祇陀林是在什么地方?”阿难回答说:“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中;今祇陀林是在讲堂外面。”佛说:“阿难,你现在在讲堂中首先看到的是什么?”阿难答:“世尊,我在讲堂中首先看到的是如来,其次是大众,再依次向外看,才远远望见林园。”佛说:“阿难,你瞩目林园,是什么原因使你能够看到?”阿难答:“世尊,此大讲堂,门窗敞开,我因此能在讲堂之中远瞩园林。”
原典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①,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注释
①兜罗绵手:兜罗绵是古代印度的一种野生绵,十分柔软,用此比喻佛的手。
译文
此时,世尊在大众之中,舒开金色手臂,抚摩阿难的头顶,向着阿难及诸大众说:“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它包括了一切修行法门,是十方如来超脱生死,直达极果的庄严通途。你现在要仔细来听。”阿难向佛顶礼,伏身听受佛的教旨。佛对阿难说:“如同你所说,身在讲堂,门窗大开,可以远望园林。但也有众生在此堂中竟看不见如来,却能见到堂外之物,有这样的事吗?”阿难回答说:“世尊,在讲堂之中看不见如来,却能看见林泉,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佛说:“阿难,你就是这样的。在你的心灵中,一切都很明白。如果你现在的明了之心,实在的是处在身内,那么,这时你应该清楚地了解你身内的情况,而诸多众生也应该是首先见到身内的东西,然后才观看到身外之物。纵然能看见身内的心肝脾胃,指甲的生出,头发的生长,筋骨的运转,血脉的跳动等内身的活动,但心中对此应该清楚地知道,但为什么不知道呢?如果必定是不能知内,又怎么能说知外呢!因此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觉了能知之心处在身内是完全不对的。”
阿难稽首并对佛说:“我听到如来这样的法音,从中悟到我的心实在是处在身外。为什么呢?譬如灯光在室中点燃,这灯光必能先照室内,通过室门然后再照亮庭院。一切众生不能看见自己身内之物,而只看见身外之物,这也像灯光那样,放在室外就不能照亮室中。这个道理必须明白。如果这样,将不会再有疑惑,因为它与佛所说的了义一致,而不会再有错误了。”
佛告诉阿难:“这里的诸位比丘,刚刚随我在室罗筏城乞食归回祇陀林。我今天已经停斋了,你去观察一下诸比丘,一人进食,大家会饱吗?”阿难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诸位比丘虽然都是阿罗汉,但身躯你是你的,我是我的,怎么能一人进食,会让大家都饱呢?”
佛告诉阿难:“如果你的觉了知见之心,真的是在身外,那么你的身躯和心就相分离,互不相干。心所感知的,身驱自然不能感觉到;而身躯所感觉到的,心当然也不会感知。我现在把我的手给你看,当你的眼睛看到的时候,你的心是否也感觉到了?”阿难回答说:“是的,世尊。”佛告诉阿难:“如果身心都能同时感知,怎么能说这个心是在身外呢?因此,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觉了能知之心处在身外的说法是完全不对的。”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你所说,因为心不能知见身内,故心不处在身内;而心所知又不能离开身躯,故心又不处在身外。我想,身与心还是居于一处。”佛说:“你说他们居于一处,这一处在什么地方?”阿难说:“此了知心,既然不能知身内,而能见到身外,如果依照我的想法,它是潜伏在眼根里。就好像有人取来琉璃碗罩在两眼之上,两眼虽然有东西罩着,但并不妨碍眼睛看东西。眼睛随处所见,心亦随处分别知见。我认为,觉了能知之心,不能知见身内,其原因在于眼根;而它能清楚地知见身外之物而没有障碍,是因为它潜居于眼根之中。”
佛告诉阿难:“如同你所说,心潜居于眼根之内就如同琉璃。我要问你,有人把琉璃罩在眼睛上,可以看到山河,能看见琉璃吗?”阿难说:“是的,世尊。当有人用琉璃罩着眼睛的时候,可以看见琉璃。”佛告诉阿难说:“你的心如果同琉璃合在一起,可以看见山河,为什么看不见自己的眼睛?如果能看见自己的眼睛,眼睛就成了心分别知见的对象,从而不能与心相合而成知见了。如果看不见眼睛,又怎么能说此了知心潜藏在眼根之中,而如同与琉璃合呢?因此,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觉了能知之心潜伏在眼根里就如同琉璃罩在眼睛上的说法是根本不对的。”
原典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①:由心生故,种种法②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③,因七尘④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注释
①四众:指出家与未出家的佛教徒,总称曰四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②种种法:法,梵文音译曰达磨。有两种意义,一指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一切现象,如此处所云种种法;一指道理,如佛法。
③十九界:佛教讲十八界,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总和,如说十九界即虚言也。
④七尘:只有六尘,说七尘就如同说十九界一样,为不实之辞。
译文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现在又有这样的想法:每一位众生之体,腑脏在体内,窍穴居体外。腑脏藏于身内则暗,窍穴居于体外则明。现在,我面对着佛,睁开眼睛即可看见光明,名为见外;合上眼睛看见的只是黑暗,名为见内。这种想法对吗?”佛告诉阿难:“当你合上眼睛看暗的时候,这种暗的境界与眼睛相对应,还是不相对应?若与眼睛对应,暗就在眼前,怎么能说成是内呢?如果能说成是内者,你处在暗室之中,没有日月灯光,此暗室难道都成了你的三焦腑脏吗?如果不与眼睛相对,怎么能说成是见?如果离开外见,可以见到身内之暗,那么合眼所见之暗,就是身中的腑脏。如果合眼能反观身中腑脏之暗,那么睁开眼睛所见到的明,就是自己的脸面。如果开眼看不到脸面,那么合眼也就看不到身内之暗。如果开眼可以见到脸面,此了知心及眼根就处在虚空,如何能成内见。如果处在虚空,自然不是你的身体的部分。如果你坚持见到你脸面的定是你自己,就像如来现在看到你时,如来就不是如来之身,而是你了。既然眼睛离开形体而有知见,那么离眼之身自然应当没有知觉。你如果一定坚持说身和眼都有知觉,那么应该有两种知觉,即你的一身有两个形体,应成就两佛。因此,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见暗名见内者,也是完全不对的。”
阿难说:“我曾经听佛开导四众说:种种法是由心产生的,心的种种思惟变化又是由法产生的。我现在想,思惟之体就是我的心性。心是随着与法相合而产生知见,并不是处在身内、身外和眼根三处。”佛告诉阿难:“你现在说,心的种种思惟变化是法引起的,心是随着与法相合而产生知见。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心是没有自体的,没有自体就无所谓相合。如果没有自体而能够相合者,就好像十八界外又有第十九界,六尘之外又有第七尘那样,皆是没有自体的虚言,怎么能说有合。这样的道理是不通的。如果说心有自体,以你自己的手去触摩你自己的身体,这时,你的知觉之心是从身内出来,还是从身外而入?如果是从身内出,其心就可以反见身中五脏;如果是从外来,就应当先见到自己的脸。”阿难说:“所谓见指的是眼见,心知不是眼见。如果以心知为见,此理不通。”佛说:“假若眼睛能见,你在室内能看见门吗?许多已死之人,眼睛尚存,应该都能够看见东西。如果能看见东西,还能说是死吗?阿难,再说,你的觉了能知之心,如果必定有体,是只有一个体,还是有几个体?现在在你的身上,心体处在一个地方,还是遍及全身?如果只有一个体,你以手触摩你的一个肢体时,四肢都应该感觉到。如果都能感觉到的话,那么手触摩的那个肢体就无法确定。如果能知道手触摩的是那个肢体,说明只有一个肢体有感觉,这样你所说的只有一个体就不能成立。如果有几个体,一个人只有一个心,几个心体就有几个人,哪个心体是你的?如果心体遍及全身,这与只有一个体没有区别;如果心体处在身上的某一处,当你触摩头部,又同时摩脚,当头部有感觉时,脚就不会有感觉,实际上两处都有感觉。因此,应该知道,所谓心是随着与法相合而产生知见的说法也是不对的。”
原典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①谈实相②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③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着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注释
①法王子:法王一般指佛,如《法华经》云:“如来是诸法之王。”法王子一般指菩萨,他们得佛教旨,弘扬佛法而广度众生。
②实相:佛教把万事万物真实常住的本体称之为实相,实相也是佛教徒所追求的真理,故涅槃、真谛、无为、真性等皆为实相的异名。
③转法轮:法轮指佛的教法,意为佛的教法犹如转轮王的轮宝能摧毁众生业惑转入圣道;又喻佛的教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代代相传,犹如车轮不停地向前转动。转法轮即宣说佛的教法。
译文
阿难对佛说:“我也曾听佛与文殊等诸大法王子谈论实相时说:心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我对此的理解是:心不能知道身内脏腑,故在身外。那么,身与心离,又怎么能相互感知呢?不能知内,因此不能说在内。而身和心实际上是不可分的,因此在外的说法也与理不通。既然心不可能离开身体,又不能说是在身内,我看处在中间。”佛说:“你说处在中间,中间又在什么地方,是在身外的一个地方,还是在你的身上?如果在你的身上,是在身体的边缘处,就不能说是中间;如果在身体的中间,这与说在内又有什么区别?如果处在身外,是有一个识别的标记,还是没有这样的标记?如果没有这样的标记,就如同没有一样;如果真有这样的标记,这也是一个不确定的东西。比如以人作标记,当处在中间位置时,从东面看是西,从南面看则是北。这种能作为标记的东西既然是这样的不确定,其心也一定是没有确定的位置而处在杂乱之中。”
阿难说:“我所说的中,并不是指身中和身外两种。如同世尊所说,眼睛看见物体的原因是产生于眼识。眼睛能够分别物体产生识觉,而外尘物体则是没有知觉的。识产生于眼睛和物体之间,这就是心的所在。”佛说:“你的心如果在眼根和外界尘境之间,这样的心体是兼有眼根和尘境二者,还是不兼而有之?如果是兼而有之的话,眼根和尘境就都有知觉,从而使心体和外尘物体相杂而造成混乱。外尘物体无知,而心体有知,知与无知相对立而存在,怎么能说处在中间呢?如果心体不兼而有之,若不兼根,眼根就不会成为有知之根;若不兼尘,则外界尘境就不是知的物体。离开了眼根和尘境也就没有了心体的知性,中位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应该说心体在根尘之间也是不对的。”
阿难对佛说:“世尊,过去我曾看到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同讨论佛法时常说:人的觉了知见,即识别物体的心体本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也不在中,不在任何地方。一切都无所着,即是所谓的心体。那么,我不执着任何物体,是不是可以称作心体?”佛告诉阿难:“你说觉知了别心性不在任何地方,实际上,人世间是一片虚空,水中的,陆上的,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这所有的万事万物就是世间的一切。如果如同你所说,心体不执着于如上所述的一切万物之上,那么这些物体是有,还是没有?没有,就如同龟毛兔角那样,根本就没有所着之体,无着又从何谈起?如果存在着不着的物体,就不能说无着。没有外界的现象世界,就是没有执着的物体;如果有不执着的物体,就是有外界的现象世界存在。有现象世界存在,就不能说无着。因此,应该知道,一切都无所着是觉了知心的说法是完全不对的。”
原典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唯愿世尊,大慈哀悯,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今诸阐提①,隳弥戾车②。”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③。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见。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④自然,如恶叉聚⑤。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⑥缘觉,及成外道⑦、诸天魔⑧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⑨为自性⑩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⑾,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⑿。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实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⒀,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⒁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⒂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⒃。”
注释
①阐提:一阐提之略。有两种意义,一指断了善根的众生,一指无信之人。这两种人都不能成佛。但《涅槃经》提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观点,即阐提之人也可成佛。
②弥戾车:梵文音译,又译作蜜利车,意译作垢浊种、恶见,或乐垢秽之人。
③六种震动:佛教把大地的震动分为六种,有为动六时,为动六方,为动六相之说。六相者即动、踊、震、起、吼、击。
④业种:业,梵文音译羯磨的意译。佛教把人的行为,包括思想活动称之为业,区分为身、口、意三种,称三业。人的行为即业,不会因为行为的终结而消失,它将得到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行为的积累所造成的报应之因,称业因,也叫业种。
⑤恶叉聚:恶叉,树名。其树果实落地,多聚于一处。此处比喻惑业苦等种种颠倒同时具足。
⑥声闻:佛教三乘之一,指从佛闻声而得道者。这种修行者只有在亲自听到佛的教导时,才能理解和接受佛的道理。他们以修学四谛为主,以自身解脱为目的,以阿罗汉为最高道果。
⑦外道: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派别。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六师外道及所谓九十六种外道之说。
⑧天魔:天,指佛教所讲五趣之一的天趣,是有情众生的最高一级;魔,梵文音译魔罗的略称。佛教把一切破坏修行,扰乱身心,障碍佛法的人和事称之为魔。
⑨攀缘心:缘,指人的心识对外境的作用,如眼见色,耳闻声等。攀缘心即攀缘事物之心。
⑩自性:众生本有的成佛的本性,与佛性同。
⑾诸缘:指人的心识所能分别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现象。
⑿诸趣:趣,所往之意,即众生因各自的业因所得到的果报,所谓“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诸趣即众生所得到的各种果报,一般称五趣,指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再加上阿修罗为六趣,又称六道。
⒀五轮指:说佛的指端有千辐轮纹。
⒁前尘:指妄心所现的尘境。
⒂贼:佛教把六尘称为六贼。
⒃轮转:指六道轮回,即众生各依自己的善恶业因在六道中生死交替,有如车轮旋转不停。
译文
当此之时,在大众中的阿难,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着右肩,以右膝着地,合掌向佛礼拜,并对佛说:“我是如来最年幼的弟弟,因蒙受到佛的慈心爱护,虽然现在出家了,仍然恃佛之怜爱而娇惯自己,所以虽以多闻著称,却未能得到解脱苦恼的无漏之法,不能破除娑毗罗咒而为其所制,几乎沉溺于淫舍之中。这是不知道真心实际所在而造成的。唯愿世尊发大慈哀悯之心,向我们开示真心所在的止观之路,以使一切断善根之人毁灭邪见,识佛正法。”阿难说完这些话之后,五体投地。而在座的大众也都倾心渴求,翘首伫望,以钦佩和敬仰的心情,期待着佛的教诲。
此时,世尊从他的面门中放射出种种佛光。其光闪耀,如同几百几千个太阳,使整个佛的神力所达到的世界发出六种震动,而这整个的十方世界也在同一时间展现出来,佛无比的神威使十方世界顿然合成一界。在这个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菩萨们,此时皆在自己所在的国土中,合掌恭听佛的教诲。
佛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就为种种虚妄颠倒的事理所迷惑,不知如何修行,从而使生死诸苦越积越深,形成自然种子,子子相生,没有中断。这就如同恶叉树上的果实落地,粒粒相连。因此,许多修行之人,不能成就最高的菩提觉性,而另外成就了声闻、缘觉二乘道果,甚至离开了佛的正法而心游于外道,成为诸天魔王以及他们的亲眷。这都是因为不知道真心和妄心这两种修行的根本所在,而以妄修视为真修的缘故。这就如同煮沙子而想变成美味佳馔一样,纵然经历尘沙劫而最终难成。
“什么是真心和妄心这两种修行的根本所在呢?阿难,一者是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也就是现在你及所有众生以眼耳等六根攀附外在所闻见觉知的尘境而产生的妄心,都认为是独立实在的本性。其二是菩提涅槃的原本清净之体,也就是你现在本就具有的,本来自明的,能够识别一切的精妙的本心。此心最极微细,不生不灭,能生诸尘识,而又为诸识所不能自见的原明心体。许多众生由于不识自身本来自明的心体,所以终日修行而不能自悟,从而枉受六道轮回之苦。阿难,你现在想知道修行止观之路,盼望脱离生死诸苦,我现在再问你。”
这时,如来举起他金色的手臂,把有千辐轮纹的五指弯曲成拳状,然后对阿难说:“你现在看见了没有?”阿难说:“看见了。”佛说:“你看见了什么?”阿难说:“我看见如来举起手臂,再把五指弯曲成大放光明的拳头,以照耀我的心目。”佛说:“你是用什么看见的?”阿难说:“我和大家都是用眼睛看见的。”佛对阿难说:“你刚才回答我说:是如来弯曲五指而成有光明的拳头,以照耀你的心目。你的眼睛是可以看见的,但是当我的拳头照耀你的时候,你的心又在哪里呢?”阿难说:“如来现在追问我的心在哪里?现在,我用我的心进行推理和研究,或者观察和区分事物。因此,我认为这能推理的就是我的心体。”佛说:“咄!阿难,你所说的心不是你的心。”阿难惊愕地离开座位,合掌起立而对佛说:“这不是我的心,应该叫它什么?”佛告诉阿难:“这是你的妄识所显现的六尘的虚假的妄相。是它们迷惑你的真性,使你从无始以来到今日,认贼为子,而使本来的原明真心隐没,把妄想认为是真心之体,从而遭受轮回之苦。”
原典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①,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②,亦用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唯垂大悲,开示未悟。”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③。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说:“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④分别影事⑤。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⑥,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注释
①善知识:能教导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者,所谓“闻名为知,见形为识,使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文句》语)。
②善根: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善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善根者,即不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由此而生。
③无生法忍:略云无生忍。忍者,忍耐,安忍;无生,即诸法不生不灭之实相。修行者深悟诸法不生不灭之理,心智寂灭,不为任何生灭法所动,谓之无生法忍。得此无生法者,不起不作诸种行业。
④法尘:与六根之一的意根相对的尘境,即意识所缘诸法。在十二处中称法处,在十八界中称法界。
⑤影事:六尘并非真实的存在,虚幻如影,故称前尘影事。
⑥九次第定:指色界之四禅和无色界之四无色定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定。
译文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是佛所宠爱的兄弟,心中充满对佛的热爱,所以我才出家。我的心何只是唯独供养如来,当我走遍无数国家,去奉事十方诸佛以及善知识,用无比的勇猛去作一切困难的弘扬佛法之事时,也都是这种心支配的。既便是我真的诽谤佛法,永远的断尽善根,也是这个心支配的结果。如果我的这些行为不是我的心支配的,我就是一个没有心的人,就如同土木一样。我离开这种觉知之心,就再没有其他的心可得了。如来您为什么说此心不是我的心?我对此实在感到惊奇和恐怖!在坐的大众也无不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唯愿如来,以大慈大悲之心,开导尚未醒悟的我们大家。”
此时,世尊开示阿难以及在坐的大众,欲使他们获得无生法忍,即远离生死诸苦,获得常住不灭的本妙真心。于是,如来在师子座上抚摩阿难的头顶,并告诉他说:“如来常说,世间万物的产生都是心的变化;一切由因缘所产生的万事万物,大至世界,小至微尘,都是依真心而成自体。阿难,如果十方世界的一切存在,其中包括草叶麻丝之类,追求其根源,都有体性,即便是虚空亦有其名称和相貌,更何况清净妙静的原明真心。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真心所显现的影像,岂能没有自体。如果你坚持认为分别物类、推究事理的所了知性一定就是真心,那么,此心就应脱离一切色香味触诸尘所成就的事物和行业,独自有一个完整的体性。
比如,如同你今天这样恭敬地听我说法,这是依据我的声音使你产生感知。假若熄灭一切见闻觉知,而使内心处在寂灭的状态之下,这仍然是六尘中意识所显现的一种虚幻的存在。我不是一定要你承认觉了知性不是真心,但你要在心中仔细地琢磨一下,如果离开了眼前的六尘而存在觉了知性,我就承认那是你的真心。如果你的觉了知性,离开了六尘外境就不复存在,就是说,眼前所显现的六尘境地是心识所变现的虚幻的存在。六尘是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当它们处在坏灭之时,此觉了知性也就随着外境的灭亡而不复存在。这就如同龟毛兔角一样,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你的有生灭的生身,同样是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如果你坚持你的觉了知性是常住真心,如果此心消灭了,你持何身修习无生法忍?”
是时,阿难与在坐的大众都知道自己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个个默然无语。佛进而对阿难说:“世间一切修学之人,虽然成就了九次第定,即断灭了一切心识,但不能解脱烦恼,证成阿罗汉果。这都是因为坚持此生死之身所成妄想是真实的,而不辨真妄。正因为如此,你现在虽知道的很多,却不能成就圣果。”
原典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①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如来,哀悯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即时如来,从胸卍②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④。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⑤,艳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注释
①穷子舍父:这是一个比喻,是说一个富家子,因幼稚而离家出走,结果受尽煎熬。其父为了教育其子,逐步改变他的处境,使其去掉劣根,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②胸卍字: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居于佛的胸前。梵文音译曰阿悉底迦,意曰有乐,是吉祥胜德之相。
③大法幢:幢,此幡为旗,是用丝帛制作的,用高竿悬起的庄严饰物。法幢,比喻妙法高耸,如幢高悬。
④清净眼:又称清净法眼,佛教所讲五眼之一。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法眼是众菩萨所具有的,为普度众生而照见一切法门的智慧眼。
⑤阎浮檀金:阎浮为树名,檀为河,即阎浮林中有河,其河下有金,称阎浮檀金。
译文
阿难听后,再次悲痛泪流。他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对佛说:“自从我跟随佛诚心出家以来,常常自己在想,以为有佛的神威,何苦劳我自己去苦苦修行呢!如来一定会恩赐我成就佛智的三昧定力。岂不知身心本来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如果持妄心而失去真心,虽然出家为僧,身受佛戒,但心还是没有入道。就譬如离开父亲而受穷苦的游子那样,不识真心而趋向邪妄。今天我才认识到,我虽然亲在佛的身旁,知道的很多,但如果不勤加修行,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听到;就如同听别人谈论吃饭一样,自己终究是不会饱的。世尊,我以及大众现在被烦恼和所知这两种障碍所纠缠,而不能悟知寂静常住的心性,唯愿如来怜悯我们这些既无功德又缺少慈爱的人吧!启发我们的智慧使真妄显现的妙明之心,明亮我们的抉择分明的有道之眼。”
此时,如来从胸前卍字相中放射出宝光,其光有百千种色彩,比日月还要明亮,一时照遍了十方诸佛世界的一切微尘,洞彻十方一切佛刹的所有的如来顶,不久又照射着阿难以及在座的大众。
佛告诉阿难说:“我现在为你建立显示根本智性的大法幢,同时要使十方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本来寂静而无形声的微妙密性和不曾污染了的本觉明心,以及远离生死诸尘,称理而周遍一切的清净眼。阿难,你先前回答我说:见了我的光明拳。我问你,此拳头为什么会有光明,拳头又是怎样形成的,你又看到了什么?”阿难说:“佛全身上下的阎浮檀金放射着金黄色的光焰,像一座宝山,是清净所生,因此而有光明。此光明我是用眼睛看到的。您把您的五轮手指弯曲后又握在一起给我们大家看,因而才有了您的拳头的相。”
佛告诉阿难:“如来今天实话告诉你吧!许多有智慧的人是要以譬喻才能使他们开悟的。阿难,譬如我的拳头,如果没有我的手,就不会有我的拳头。如果没有你的眼睛,就不会有你的所见。以你的眼根与尘境的关系比喻我的拳头的形成,这两者的意义能够等同吗?”阿难说:“可以的,世尊,既然没有我的眼睛,就不会形成我的所见。以我的眼根,比例如来的拳头,两件事的意义有类似的地方。”
佛对阿难说:“你言说其意义相类似,其实不然,为什么?比如没有手的人,他的拳头也就根本不存在了;而那些没有眼睛的人,并不是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试着在马路上问一问盲人:‘你看见了什么?’这些盲人一定会回答你说:‘我现在眼前唯一看到的是黑暗,此外再没有看见什么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眼前的尘境是自暗,见暗亦是见,对于见来说并没有损伤。”阿难说:“盲人们的眼前,只见到一片黑暗,何以能说成见?”
佛对阿难说:“盲人们没有了眼睛,只能看见黑暗,这与有眼睛的人,在暗室中所见到的一片黑暗,这两种黑暗有区别,还是没有区别?”阿难回答说:“是这样的,世尊,处在暗室中的人,与那些盲人所见到的黑暗相比较,确实没有什么不同。”
佛说:“阿难,如果盲人见到的完全是一片黑暗,忽然,眼睛复又明亮,重新见到了外界的形形色色的东西,这就叫做眼见。而处在暗室中的那些人,眼前的一切也是一片黑暗,忽然,获得灯光,而见到眼前形形色色的东西,这应当称其为灯见。如果称作灯见,灯就应该有见。这样,灯也就不能称做灯了。再说,如果是灯在观见,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因此,应当知道,灯只能照见物体,如果说有见,那是眼睛而不是灯。而眼睛也只是显现物体,具有见这种体性的是心,并不是眼睛。”
阿难听到世尊的这些话,与在座的大众无言以对而默默思索,但其心并没有开悟,仍然希望如来进一步宣讲慈音。因此,他们个个合掌静心,等待着佛的教诲。
原典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①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②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时,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③,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④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实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注释
①阿若多五比丘:阿若多,全称曰阿若多陈那;五比丘,指包括阿若多陈那在内的,释迦牟尼佛成道后最初所度的五位弟子,其他四位的名字是,鞞、拔提、十力迦叶、摩利拘利。
②客尘:是对烦恼的形容。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因心迷而生烦恼。烦恼于心而为客尘。
③长老:比丘中的德高年长的。
④俶:开始意。
译文
这时,世尊舒展其像兜罗绵网那样厚实而柔软的大手,伸开有着光轮的五指,向阿难及在座的大众宣说道:“我最初成道之时,在鹿野园中,对阿若多等五比丘及你等四众弟子说: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菩提觉性和阿罗汉果,都是由于被客尘烦恼所误。你们当时是因为什么而开悟的,并成就了今天的圣果?”这时,陈那从座位上站起来并对佛说:“我现在已经成为长老,在众弟子中以最早理解佛的教法而独得‘解’名。我是因为解悟了‘客尘’二字而成圣果的。世尊,譬如一外出的旅客,投宿在一家旅店之中,食宿以后,又整装去往他方,而不会安心地住了下来。如果是旅店的主人,自然不会这样。我是这样想的:不住者名为客人,而常住者名为主人,以不常住者名为客义。又如雨过天晴,清新的太阳升起,阳光从空隙中进入室内。从进入室内的光线中,看到虚空中有许多尘粒。尘粒在光线中晃动,而虚空则寂然不动。我是这样想的,寂然不动的名空,而在光线中摇动的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说:“是这样的。”
就在此时,如来在大众之中,先弯曲他有着光轮的五指,然后再伸开;伸开之后又再次弯曲,之后对阿难说:“你现在看见了什么?”阿难说:“我看见如来有着百宝光轮的手,在大众中开合。”佛对阿难说:“你看见我的手在大众中开合,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见有开有合?”阿难回答说:“世尊,是您的宝手在大众中开合,并不是我的有见之性有开有合。”佛说:“是谁在动,谁又是处在静中?”阿难说:“佛的手在动,而我的能见之性是从来不动的,根本说不上处在静中,何言动与不动?”佛说:“是这样的。”
于是,如来从轮掌中放射出一束宝光,照射在阿难的右方,阿难转过头向右看;如来又射出一束宝光在阿难的左方,而阿难又把头转向左看。佛对阿难说:“你的头今天为什么来回摇动?”阿难说:“我看见如来放射出妙宝之光照射在我的左右,所以我左右观望,头也就随之摇动。”佛说:“阿难,你为了看见佛光,而使头左右摇动,是你的头动,还是你的见动?”阿难说:“世尊,我的头是自己在动,而我的能见之性从来都不曾停止,更谈不上有谁来摇动它了。”佛说:“是这样的。”
于是,如来对在座的所有的人说:“譬如还有众生把摇动的叫做尘,把不常住的名之为客。你们都看见了,阿难的头是自己在摇动,而他的见并没有动。你们也看见了,我的手是自己在开在合,而见并没有舒开卷起之性。你们为什么今天说,以动摇的身,以动摇的为尘境呢?你们从有生以来以至今日,都在念念不忘有生有灭的身境妄相,从而遗失了真常的妙性而不辨真妄,以至所行之事一一颠倒。既然失去真常妙性,所以把尘境识为真身,由此陷入轮回之中,不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