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①刳其正性②;三者增进违其现业③。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④、触食⑤、思食⑥、识食⑦。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⑧。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⑨,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恶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大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⑩,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⑾,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⑿,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注释

①真修:指动静不生,舍弃一切欲念的修行。

②正性:指杀、盗、淫、妄这四种根本重罪,它们是诸恶的正性。

③现业:即六根所用。六根流逸于外尘即名现业,如眼见色、耳听声、鼻嗅味等。

④段食:指人世间的饮食,分段进餐,以维持生命。

⑤触食:指鬼神,以触气维持生命。

⑥思食:指诸禅天,没有饮食之事,唯以禅思维持生命。

⑦识食:指诸空天,此诸天只有识想,以识想为食持续生命。

⑧五种辛菜:指葱、蒜、韭、薤、兴渠。

⑨十二部经:指佛教的全部经典。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把佛的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说教分成十二大类,称十二部经,即修多罗(契经)、祇夜(应颂)、伽陀(讽颂)、尼陀那(因缘)、伊帝目多(本事)、阇多伽(本生)、阿浮陀达磨(未曾有)、阿波陀那(譬喻)、优婆提舍(论义)、优陀那(自说)、毗佛略(方广)、和伽罗(授记)。

⑩四弃八弃:四弃即四重罪,杀、淫、盗、妄。比丘犯此四重罪,将被佛法所抛弃,“犹如死尸,大海不受,故名为弃”。八弃,即在四弃之上,比丘尼再加上摩触(与异性接触)、八事(握异性之手等)、覆藏犯戒比丘、随顺被举比丘等四罪。

⑾菩萨清净律仪:即大乘菩萨僧的戒律,又称曰三聚净戒。

⑿天眼: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

译文

“阿难,如此这样的每一类众生(指上卷所讲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十二类众生)它们各各都具有十二种颠倒妄相。这就犹如用手捏目,眼前产生种种狂乱华相一样,妙圆真净明心被颠倒了,从而具足了如此这样的虚妄乱想。你如今修证佛三摩地,对于如上所述的本来具足的虚妄乱想,只有先立三渐次才能得到除灭。就如同一个原来干净的容器,后来盛了毒蜜,要除去毒蜜,必须先用热滚的水,同时加上灰及香料一起洗涤,才能洗净,然后贮存甘露。

“什么是三种渐次?一者是通过修行除其助恶的因缘;二是通过真修刳其恶业的正性;三者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进修行,彻底远离和弃舍根尘现业。

“什么是助恶的因缘?阿难,在我们眼前这样的世界中的十二类众生,都是不能自己保全自己的生命的,都是要依靠四种食而得以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因此佛说:‘一切众生都是依赖食而存在。’阿难,一切众生食甘甜的食品而生存,食有毒的食品而死亡,正因为这样,众生在求三摩地时,应当断除世间五种辛菜。这五种辛菜,熟食生淫欲、生食增嗔恚。在这个世界中,食辛菜之人,纵然能够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因嫌其臭秽也都要远离他;各种恶鬼,因其人食用辛菜而来舐他的嘴唇,与其接吻。因此其人常常与鬼同住,福德一天天消解而永久得不到利益。这种食辛菜之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及十方善神都不来护佑,而大力魔王则乘此方便之机化作佛身,为其说法,诽谤禁戒,赞赏淫怒痴诸恶行。其命终之后,自然成为魔王的眷属,在其享尽魔福之后将堕入无间地狱之中。

“阿难,修菩提之人应永远断除五辛,这就是所说的第一个增进修行渐次。

“什么是刳其恶业的正性?阿难,入三摩地要首先严格执持清净戒律,永远断除淫心,不食酒肉。用火烧煮干净的食物,不食任何带生气的食品。阿难,如果修行之人,不断除淫欲,甚至杀人,要想出离三界是不可能的。

“如果此修行人,当他看到淫欲行为时就像看到了毒蛇;就像看到怨贼那样,因此首先当修持声闻四弃、八弃,使身不为任何外物所动;然后行菩萨清净律仪,使心不为任何外物所动。这样,他就成就了禁戒。一旦禁戒成就,则此世间就永远没有了因淫欲而相生,因杀生而相互残杀的业行;因为没有了偷盗行为,也就没有了相互负债的牵累,生在世间也就无须偿还宿债。这样的清净之人修三摩地,即以父母所生的身无须假借天眼就可以自然的观看到十方世界,亲自耳闻目睹佛法,并能亲奉佛的圣旨,得大神通,游历十方世界。此时,生死宿命清净,再也没有艰难恶道。这就是所说的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什么是现业?阿难,如是这样清净持禁戒之人,因为心中没有贪淫之欲,因而不流念于外界六尘;因不流念于外尘,清净之心返观自身,从而不与尘境相缘。既然不与尘境相缘,六根也就没有了与之相应的六尘。清净之心返流归于一性,六根之用也就不存在了。这样,他们看到的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就好像琉璃中悬着一轮明月,身和心都处在一种十分畅快的感觉之中。觉和所觉都不存在了,一切都是一样的圆妙周遍,从而获得最大的平静和安稳,一切如来的深藏不显、遍及一切的智慧和清净的不可思议之身都在其中显现。这时,此修行之人也就获得了无生法忍。由此再渐次修行,就会随着其修行的深浅而获得应该安立的圣位。这就是所说的第三增进修行渐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