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是唐中宗神龙年间翻译成汉文的。这部经译出之后虽有许多争议,但对中国佛教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很难磨灭的。

《楞严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单译经。从历代佛经目录关于大乘经的分类看,《楞严经》不属于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这五大部中的任何一类,也与《法华》《维摩》《胜鬘》及菩萨一类的大乘经有区别,因此,被划入大乘密部经类。笔者认为这样的分类未必十分公允,因为《楞严经》对中国佛教的实际影响并不在于它的密教的内容,而是它的关于诸法实相、如来藏性、万法一心等与诸多大乘显教的学说相同或相通的思想。这些佛教思想并非大乘密部经的特色。然而,在《楞严经》中确实有着反映大乘密教思想的内容。

在《楞严经》的卷七中,几乎用了全卷的文字,讲述了如何建立道场,如何诵念神咒的种种规则和礼仪,还宣示了一篇长达二千七百余字的神咒咒文,宣讲了神咒的种种法力等。毫无疑问,这完全是属于密教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历代佛经目录学家把《楞严经》归入大乘密部是有着一定的道理。《楞严经》中的密教内容,说明这部经与印度密教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直接关系。这对我们了解《楞严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印度佛教发展到六世纪至七世纪时期逐渐密教化,七世纪初形成为有组织的信仰,到七世纪中叶以后则成为印度佛教具有主导地位的教派。密教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它是通过从早期带有相当浓厚的民间信仰形式的所谓杂密阶段,逐渐发展并形成为具有系统信仰形态的佛教密教。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早在东晋时代(公元三一七——四二○年),就有诸如《大孔雀王神咒经》《孔雀王杂咒经》《陀罗尼钵经》等属于佛教杂密经典的译介。

到了我国的中唐时代,即七世纪下半叶至八世纪,正值印度密教的成熟和发展时期,所以此时来华的印度僧人也以极大的兴趣和努力,翻译了一批印度密教的经典,这就是为唐代密宗的建立奠定基础的《大日经》、《金刚顶经》等。而《楞严经》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问世的一部大乘经。正如上面所述,笔者不大同意《楞严经》是一部密教的经典,但它确实又包括了一卷有着从设坛、诵咒仪轨、咒文和宣示神咒法力等系统密教内容的经文。这说明这部经是受到了密教思想的影响,而且是较为系统的影响。

根据以上的历史背景,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楞严经》比起大多数大乘经来说,是一部较为晚出的大乘经,它的问世的最早年代当在七世纪初叶印度密教形成的时代,因为这一时期印度密教才有了比较系统的体系;最晚也不能晚于七世纪末,因为八世纪初《楞严经》已被翻译成汉文,并开始在中国流行。

正因为《楞严经》是一部较为晚出的经典,所以它在内容方面就显得十分丰富和庞杂,具有明显的兼容并蓄的思想特点。它既有《般若经》诸法性空的思想;也包含有《华严经》所提出的十方诸佛,三界唯心以及十地等菩萨修行的种种十法阶位的思想;还包括了《法华经》诸法实相,开权显实的思想;也有《涅槃经》的关于佛性的学说,以及禅定、律仪、诵咒等大乘佛教关于修行方面的丰富内容等。然而,在大乘佛教的诸多经典中,《楞严经》到底跟哪些经典更接近,或者说它的直接源头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楞严经》就成为一部有争议的经典,甚至出现了关于它是一部伪经的长达千余年的争论。

《楞严经》至今未见梵文原本,在印度佛教史上也不曾留下它的痕迹。但是,自它译成汉文并在中国流行之后,却对中国佛教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说是它的流。这种流可概括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唐以后各宗各派所共同接受,成为佛门必读的要典;一是研究注释《楞严经》的著述自唐迄今层出不穷,不可胜记。

《楞严经》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在佛教理论和修行两方面的具体阐述,成为唐以后中国佛教各宗的思想依据之一,并为各宗所重视。它的直显真实心的思想成为中国禅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思想的经典根据之一;它的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圆融无碍的思想又与中国华严宗的无碍缘起的思想十分接近;而天台宗的止观学说及三谛圆融的思想也可以在《楞严经》中找到根据;中国法相宗所讲的八识阿赖耶识,在《楞严经》中也多有阐述;至于律宗、净土宗以及密宗都可以在《楞严经》中找到自己的根据。

因此,吕澂先生才有“贤家据以解缘起,台家引以说止观,禅者援以证顿悟、密宗又取以通显教”的论议。在佛教寺庙中,不管是比丘,还是比丘尼,每当早课的时候,都要背诵《楞严经》中那长达两千余字的神咒。这是中国僧人的必修课,从明清时代开始,至今仍然没有丝毫的动摇。

对历代佛经的疏注家们来说,《楞严经》被他们视为佛门宝典。因此,疏注《楞严经》就成为他们“福德尤大”,穷毕生精力从事的事业①;历代注疏《楞严经》的著作也因此而特别多,其数量之大,在大乘经中只有《金刚经》《心经》《妙法莲华经》等少数著名经典可以与之相比。下面仅根据《大佛顶楞严蒙抄·古今疏解品目》,为读者提供一个唐至明代疏注《楞严经》的书目,以此概见一般。

(一)唐惟慤《楞严经玄赞》三卷。

(二)唐慧震《楞严经科判》。

(三)唐弘沇《楞严经疏》。

(四)唐道崄《楞严说文》(此书不传)。

(五)五代延寿《宗镜录》。此书集录大乘经论、诸家语录撰成,其中多取证于《楞严经》。

(六)宋崇节《楞严经撰删补疏》。

(七)宋灵光.洪敏《楞严经证真钞》。

(八)宋子璿《首楞严义疏注经》二十卷。

(九)宋晓月《楞严经标指要义》。

(十)宋咸辉《楞严经义海》三十卷。

(十一)宋智圆《楞严经疏》十卷。

(十二)宋智圆《楞严经谷响钞》十卷。

(十三)宋仁岳《楞严经集解》十卷。

(十四)宋仁岳《楞严经熏闻记》五卷。

(十五)宋怀坦《楞严经集注》十卷。此书所集包括神智《补注》、竹庵《补遗》、北逢《解题》诸书。

(十六)宋慧洪《尊顶法轮》十卷。

(十七)宋正受《楞严合论补》。

(十八)宋王安石《首楞严疏义》。

(十九)宋张无尽《楞严海眼经》。

(二十)宋戒环《楞严经要解》十卷。

(二十一)元明本《楞严征心辨见或问》一卷。

(二十二)元惟则《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十卷。

(二十三)明净行《楞严广注》十卷。

(二十四)明普泰《楞严管见》。

(二十五)明德清《首楞严经悬镜》一卷。

(二十六)明德清《首楞严经通议》十卷。

(二十七)明真可《楞严解》一卷。

(二十八)明洪恩《雪浪楞严解》一卷。

(二十九)明袾宏《楞严摸象记》一卷。

(三十)明界澄《首楞严经新疏》十卷。

(三十一)明镇澄《首楞严经正观疏》十卷。

(三十二)明殷迈《荣木轩赘言》一卷。

(三十三)明管志道《楞严质问》一卷。《荣木轩赘言》论楞严要义,管著书质疑。

(三十四)明曾风仪《楞严宗通》。

(三十五)明真鉴《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十卷。

(三十六)明传灯《首楞严经玄义》二卷。其师百松著有《楞严百问》。

(三十七)明传灯《首楞严经会解圆通疏》十卷。

(三十八)明智旭《大佛顶首楞严经玄义》二卷。

(三十九)明智旭《大佛顶首楞严经文句》十卷。

(四十)明钟伯敬、贺中男《楞严如说》十卷。

注释

①清钱谦益《大佛顶楞严蒙抄》卷首前文《佛顶蒙钞目录后记》,清光绪十五年(公元一八八九年)苏城玛瑙经房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