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贵耳贱目

唐代朗州刺史李翱非常向往药山惟俨禅师的德行,一天特地亲身去参谒,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虽知太守来,但仍无起迎之意,侍者在旁提示,仍然专注于经卷上。李太守看禅师这种不睬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拂袖欲去。

惟俨禅师至此,才冷然说道:“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短短一句话,李太守为之所动,乃转身拱手致歉,并问道:“如何是道?”

惟俨禅师以手指上下说:“会么?”

太守摇了摇头回说不会。

惟俨:“云在青天水在瓶。”

太守听了,欣然作礼,随述偈曰: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今日社会上,人与人初见时,常说“久闻大名”,其实心中可能在想“不过如此耳”,此皆贵耳贱目之人。见面不如闻名,闻名不如死后说好,此皆人之劣根性耳。李翱居高官,性倨傲,以儒者自居,何能忍受药山禅师之冷漠,此即禅与儒深度不同之明证。

22 怎可动心

仰山禅师有一位比丘尼弟子,名叫妙信,因寺中知客师解职,仰山就命她负责寺中接待事宜,寺中大众也认为非常适合,因为妙信能干、发心,有相当魄力。

一日,从四川来了十七名行脚僧挂单寺中,预备亲近仰山,向其问道。晚餐后,行脚僧们无事,开始讨论佛法,当内容涉及“风动幡动”的问题,互相不能解决,争执吵闹的声音闻于妙信,妙信也就大声呵斥道:“十七个门外汉,明天走的时候要把房钱饭钱算清楚。”

妙信的威严,一点也不像女人,行脚僧一起默然相对,不知如何是好。妙信命令道:“不要争执,到我面前来,我告诉你们!”

十七个人不自觉地走到妙信的面前,妙信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可以心动?”

行脚僧们一听,顿然眼前一亮,心开意解。大家商量,不再等到仰山禅师开法堂的时候闻法请示了,第二天全体告别妙信而去。

当初六祖大师为了二僧争论风幡谁动,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二位仁者的心动耳。”今妙信禅尼曰:“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可以心动?”的举唱,又更进一步。六祖主张把客体主体融合在一起的妙境,今妙信禅尼超越融合,不立主客,所谓动念即乖,此乃更有深义焉。

23 默然无语

黄龙禅师住在净戒寺的时候,有一次,在那里与洞山圆禅师相见,黄龙默然无语,两人只是焚香对坐而已。从下午一直坐到深夜,洞山圆禅师起来说道:“夜深了,妨碍你的休息。”说完,就走了出去。

第二天,各人回去,黄龙一回到自住的禅院时,首先迫不及待地向永首座问道:“你当初住在庐山的时候,认识洞山圆长老吗?”

“不认识,只听过他的名字。”

停了一会儿,永首座问道:“老师这次见到他,看他是什么样的人?”

黄龙答道:“奇人!”

首座退下以后,询问侍者:“你跟老师见到洞山的时候,他们夜间谈话,谈些什么?”

侍者把实际情形,如两人对坐,默然无语的话告诉首座,首座深深呼吸后,喟然大叫一声:“疑杀天下人!”

人与人之间,要用语言文字才能交换思想意见,有时语言文字,把理路越说越混淆不清。禅,不立语言文字,禅师传道,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笑骂,都是直截了当的教育。如黄龙、洞山二老,虽然无言,岂不已心心相印耶?老首座又何必多疑?不过,由疑亦能入禅也。

24 谁在井中

有一年轻学僧问性空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性空禅师回答道:“假如有人落在千尺之深的井中,你能不假寸绳把他救出来,我就告诉你。”

学僧说:“近日湖南畅禅师圆寂,也是像你一样,讲的话,不合乎常识。”

性空禅师就喊仰山慧寂禅师把年轻的学僧赶了出去。

仰山后来问耽源禅师说道:“依你看,怎样才能够救出那井中的人呢?”

耽源反问道:“痴汉!谁在井中?”

仰山无法回答,后来又问沩山禅师道:“老师!依您看,怎样才能够救出井中之人?”

沩山出其不意地大声叫道:“慧寂!”仰山应诺。

沩山禅师说:“从井里出来了也。”

以后仰山慧寂曾举这些话告诉众人说:“我在耽源禅师处得命,沩山处得地。”

禅者讲话,不合乎常识,的确不错。禅,本来就是超越常识的。一般人思想观念总在事相上解释来,解释去,殊不知这都是妄心上的知见,不是禅心上的体悟。

坠落在万千尺的坑井中,要假他人的绳索才能救得起来,这从事相上去做是多麻烦的事,如果能直下承当,从理上去会,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那真实的世界不是又为自己所有了么?

25 待客之道

赵州城的赵王特地去拜访赵州从谂禅师,这时赵州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礼品给他,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时,你为什么反而下床到门外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第一等的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第二等的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他。”

有人用“茶,泡茶,泡好茶;坐,请坐,请上坐”的话嘲讽寺院知客的势利,其实并非势利,实则正常人情之礼。世间法中,本来就是在平等法中示有差别。若赵州禅师的待客之道,从禅心中示观不同于世俗的知见,就是高人一等了。吾人做人处世,俗谛乎?真谛乎?真俗双融乎?望有心者一参!

26 珍惜现在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你还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所以,为了探索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您那么高年,您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道:“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我国唐代玄奘大师,十二岁出家时,因唐代出家为僧须经考试及格,其时玄奘年幼,未能录取,玄奘伤心痛哭,主考官郑善果问为何一定要出家,玄奘答以要“光大如来遗教,绍隆菩提佛种”,因其志愿宏伟,特准出家,今中日两圣者,古今辉映,亦佛教之美谈也。

27 云门内外

云门禅师去参访睦州禅师,到了睦州禅师的道场,正是黄昏薄暮时分。云门用力敲着两扇紧闭的大门,许久以后,睦州才来应门,云门道明来意之后,正将一脚跨入门槛的时候,睦州出其不意地用力把门关上,云门大叫:“哎哟!哎哟!好痛哟!”

禅师:“谁在喊痛呀?”

云门:“老师!是我。”

禅师:“你在哪里呢?”

云门:“我在门外啦!”

禅师:“你人在外面,为什么叫痛呢?”

云门:“因你把我的脚关在门里面了。”

禅师:“脚在门里,为什么人在门外呢?”

云门:“你确实把我分成里外了。”

禅师:“愚痴!一个人还有里外之分?”

云门于此言下,好像一锤击在心上,顿时粉碎虚妄的身心世界,终于大悟。

云门禅师虽然腿被压断,但这一关一阖却截断了虚妄纷纭的意识,证悟了内外一如,平等无二的道理。

世间,在禅者的眼中,都是虚妄对待的,内外、你我、善恶、大小等,所以吾人给虚妄对待紧紧束缚,无法超越,而今截断众流,返归本原,统一了内外,超脱了你我,不悟而何?

28 割舍

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寺旁的庭院里栽植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讲经说法之余,总是全心地照料,大家都说,兰花好像是金代禅师的生命。

一天,金代禅师因事外出,有一个弟子接受师父的指示,为兰花浇水,但不小心将兰架绊倒,整架的盆兰都给打翻,心想:师父回来,看到心爱的盆兰这番景象,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于是就和其他的师兄弟商量,等禅师回来后,勇于认错,且甘愿接受任何处罚。

金代禅师回来后,看到这件事,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喜爱兰花,为的是要用香花供佛,并且也为了美化寺院环境,并不是想生气才种的啊!凡是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割舍,因那不是禅者的行径!”

弟子听后,放下一颗忐忑的心,更精进于修持。

人在世间上,最难做到的就是放得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盘踞住我们的心房,哪能快乐自主?如果对心爱的东西,能够割舍,对违逆能够接受,进而做到无爱无憎,正如《心经》所云:“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金代禅师的“不是为生气才种花的”,多伟大的禅功!

29 善恶一心

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到牛头山访问法融禅师,见师端坐习禅,旁若无人,决不举目看他一眼,不得已,只好向前问道:“你在这里做什么?”

法融:“观心。”

道信:“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法融无法回答,便起座向四祖作礼,并问道:“大德高栖何所?”

道信:“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

法融:“那么,你认识道信禅师吗?”

道信:“你问他做什么?”

法融:“向德滋久,冀一礼谒。”

道信:“我就是!”

法融:“因何来此?”

道信:“我特意来访,请问除此之外,还有哪里可以‘宴息’?”

法融:“东边有一个小庵。”

四祖道信便叫他带路,到了那里,看到茅庵四周有许多虎狼之类的脚印,四祖便举起两手做恐怖的状态。法融禅师看到时,便说:“你还有这个(恐惧)在吗?”

四祖反问:“你刚才看见了什么?”

法融又无法对答,便请四祖道信坐下,道信在法融入内取茶时,在对面他的座位上书写一个“佛”字。当法融回来将要坐下时,一看“佛”字时悚然震惊,认为怎可坐在佛上?这是大不敬的事。四祖也笑着问:“你还有这个在吗?”

法融听后,茫然不知所对。

生死勘不破,就有恐怖;荣辱勘不破,就有得失;贵贱勘不破,就有分别;生佛勘不破,就有颠倒。难怪四祖道信禅师和法融禅师的悟境不同了。

30 自了汉

黄檗禅师自幼便出家为僧,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个举止奇怪的同参,两人谈笑,一如故人。当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时,正好溪水暴涨,那个同参叫黄檗一起渡河,黄檗便说道:“老兄!溪水这么深,能渡过去吗?”

那个同参便提高裤脚过河,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自然,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来呀!来呀!”

黄檗便叫道:“嘿!你这小乘自了汉,如果我早知你如此(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那同参被他骂声所感动,叹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实在说,我不如你啊!”说着,便消失了。

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重自度,大乘重度他,小乘圣者,纵然得道,也不及初发心的大乘行者。“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作风,永远不能成佛。“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萨发心。”黄檗斥责自了汉,难怪小乘圣者感动,并赞他为大乘法器了。

31 到地狱去

有人问赵州禅师:“师父平时修福修慧,人格道德至为完美,假如百年之后,不知会到哪里去呢?”

“到地狱去!”

“以师父您的修持德行,百年以后怎么会去地狱呢?”

“我若不去地狱,你所犯的杀、盗、淫、妄罪业,谁去度你呢?”

赵州禅师到地狱去,和地藏菩萨的精神一样,怀着无限的慈悲,带着广大的行愿,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难怪慈航法师也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32 不留平常心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依样画葫芦,遵示照办,没过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学僧终于领悟。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33 本空非有

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一向好禅,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禅师看到苏东坡与他论禅,于是说:“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那么我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在本寺,作为纪念。”

苏东坡一向自命不凡,以为准胜无疑,便答应了。佛印禅师就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哪里呢?”

苏东坡为之语塞,因为我们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没有一样实在,不能安坐于此,苏东坡的玉带因此输给佛印禅师了,至今还留存于金山寺。

34 一休吃蜜

一休禅师还是小沙弥的时候,就很有禅风。有一个信徒送一瓶蜂蜜给他的师父。师父这天刚要出门,心想:这瓶蜜放在屋里很不安全,一休可能会偷吃,因此把一休叫来吩咐道:“一休!刚才信徒送来这瓶毒药,药性强烈,非常危险,你千万不可贪食。”

一休是个很机灵的人,他当然懂得师父的意思,师父走了以后,他就把整瓶蜂蜜吃光了,饱尝一顿之后,心想师父回来时怎么交代呢?灵机一动,就随手将师父最心爱的一只花瓶打碎。当师父回来时,一休倒在地上号啕大哭,向师父哭着说道:“师父!我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过了。”

“一休!你做了什么错事?”

“师父!我把您心爱的花瓶打破了!”

“一休,你怎么这样粗心大意,把那么贵重的花瓶打破了?”

一休无限憾恨似的忏悔道:“师父!我知道不该将您的花瓶打破,为了表示忏悔,向师父做个交代,我只好以自杀来谢罪,所以把您的那瓶毒药给吃下去了!”

这样的谢罪方式,使师父哑巴吃黄连,哭笑不得!

禅,用在修道上,固然可以明心见性,用在其他生活上,也有它的妙处。禅是智慧,是般若的智慧,幽默的智慧,一休小小年纪,如此机灵,以如此方法来谢罪忏悔,这岂不正是禅的幽默么?

35 是邪是正

渐源仲兴禅师在道吾禅师处任侍者时,有一次端茶给道吾禅师,道吾禅师指着茶杯道:

“是邪?是正?”

仲兴走近道吾禅师的跟前面对着他,一句话不说,道吾禅师道:“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仲兴摇摇头,表示意见道:“我不认为如此。”

道吾追问:“那你的看法?”

仲兴就把道吾手中杯子抢到手里,大声反问:“是邪?是正?”

道吾抚掌大笑,说道:“汝不愧为我的侍者。”

仲兴便向道吾禅师礼拜。

道吾禅师开示的“是正?是邪?”这其中的道理,所谓“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是邪;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有些天天说道的人,却处处破坏人的信心;有些好打喜骂的人却能引人入道。名医治病,砒霜毒药皆成良药,因此说“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仲兴禅师认为宇宙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能体会时则不执断,亦不执常,作如此会时,则一切皆正。若将手中物执有执空,则皆是邪。以此见地反问老师。

道吾禅师欣慰嘉勉,终于师资相契了。

36 莫轻园头

有一学僧向洛浦禅师告假辞行,想到其他地方去参学,洛浦禅师就问道:“此处四面是山,你要往何处去?”

学僧哑口不知如何回答。

洛浦禅师道:“如果你在十天内能够回答,那就请便!”

学僧日夜思索,经行往来,偶在菜园中巧遇担任园头的善静禅师,善静禅师就问道:“听说你已告假辞行到他处参学,为什么还在这里不去呢?”

学僧将不能回答洛浦禅师的问题经过详述一遍。

善静禅师说道:“我可以教你回答,但你不能对洛浦禅师说这是我的话。”

学僧一听,大喜,恳求道:“可以,请您告诉我答案吧!”

善静一字一字慢慢地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当洛浦禅师听完学僧的回答,就问道:“这答案是谁告诉你的?”

学僧回答道:“是我自己的。”

洛浦禅师两眼圆睁,道:“我不相信!”

学僧只好说是善静禅师教的,当晚洛浦禅师上堂,就对大众宣布道:“莫轻园头,他日其座下将会有五百人!”

后来善静禅师弘化一方时,其弟子果真有五百余人。

真人不露面,禅宗丛林,多少烧火的、挑水的、煮饭的等等苦役行者,都是在工作中参究出本来面目,但仍陆沉,无人认识其真面目。“工作无尊卑,悟道有深浅”,诚信然也。

37 佛子天然

行思禅师门下的丹霞天然禅师,本来是一个上京赶考求官的士子,某日有人向他说:“选官何如选佛?”

丹霞道:“到哪里去选?”

那人回答道:“江西马祖大师是个好去处。”

天然就跑去见马祖,一见马祖就用手拍着自己的头,表示要剃度出家。

马祖说道:“你的机缘不在我这里,是在石头禅师那儿。”

于是丹霞就去见石头希迁禅师。石头禅师一见,就命他作务去。

有一天,石头命大家到堂前去除草。天然却端了一盆水把头洗净,拿一把剃刀,跪在石头面前。石头见他已会意,于是便为他剃发出家。

他剃发出家后,再去见马祖,先不进客堂却直到僧堂,骑在祖师的圣像上,众人看到这个情形,以为不知何处的游方僧,大逆不道,遂告知马祖,但马祖大师看到他这样的行为,非常欢喜,遂说“我子天然!”天然随即从圣像上跳下,向马祖礼拜。从此以天然为名。

有一次,在一个寺庙拿佛像来烧火取暖,还说要取舍利子的,就是这位丹霞天然禅师。

有些佛弟子一听佛法,当下悟入而证果;有的勤修苦学了一生,还是不能得道。这与前生的修持有关,所以修证的迟速,都不是今生的利钝根性差别。

学佛,要像天然禅师,不要轻易错过因缘,但也不必急求速成,菩萨道需经三大阿僧祇劫,这才是真正的利根。

38 安住何处

唐朝丹霞禅师有一次想要去拜见马祖禅师,在路上碰到一个白胡苍苍的老人及一个髫龄的童子,丹霞禅师见老者器宇不凡,因此向前恭谨地问道:“公住何处?”

老人用手一指上下,回答道:“上是天,下是地。”这意思是说宇宙之内都可为家。

丹霞好像抓住了老人的辫子,追问道:“若遇天崩地陷怎么办?”这意思是说宇宙天地毁灭了怎么办呢?

老人高声呼叫道:“苍天!苍天!”这意思是说宇宙天地是成住坏空的。

童子就在旁边“嘘”了一声,这嘘声的意思是说透露自家本性的住处是不生不灭的。

丹霞大大地赞美道:“非其父不生其子。”

老人与童子随即入山而去。

住,吾人要住何处?慈航法师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所以上是天,下是地,处处无家,处处为家。

但世间人把自己住在声色货利里,住在功名权力里,而声色货利、功名权力都在变异不停,哪里能平安无事地安住?

人若能肯定自己,不被五欲六尘的境界牵着鼻子走,心能安住,则天崩地裂又奈我何!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看到月亮在空中四无依靠,像是非常危险,其实非常安全,就因菩萨住于般若空性之中,了无挂碍,菩萨才能生活得自由自在。

39 一室六窗

仰山禅师有一次请示洪恩禅师道:“为什么吾人不能很快地认识自己?”

洪恩禅师回答道:“我与你说个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内有一只猕猴,蹦跳不停,另有五只猕猴从东西南北窗边追逐猩猩。猩猩回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六只猕猴,六只猩猩,实在很不容易很快认出哪一个是自己。”

仰山禅师听后,知道洪恩禅师是说吾人内在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外境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鼓兴繁动,彼此纠缠不息,如空中金星蜉蝣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认识哪一个是真正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礼谢道:“适蒙和尚以譬喻开示,无不了知,但如果内在的猕猴睡觉,外境的猩猩欲与他相见,且又如何?”

洪恩禅师便下绳床,拉着仰山禅师,手舞足蹈似的说道:“好比在田地里,防止鸟雀偷吃禾苗的果实,竖一个稻草假人,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

仰山终于言下契入。

吾人为什么不能认识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久被尘劳封锁。好比明镜,尘埃遮盖,哪能显现明镜的光辉?真心不显,妄心反而成为自己的主人,时时刻刻攀缘外境,所谓心猿意马,不肯休息。人体如一村庄,此村庄中主人已被幽囚,为另外六个强盗土匪(六识)占有,拟此兴风作浪,追逐六尘,人体村庄一室六窗,从此怎么平安?

40 穿衣吃饭

有人问睦州禅师道:“我们每天都要穿衣吃饭,并且天天重复,实在非常麻烦,如何才能免除这些麻烦?”

睦州禅师回答:“我们穿衣吃饭。”

“我不了解你的意思。”

睦州禅师斩钉截铁地道:“如果你不了解,那你就穿衣吃饭吧!”

禅的妙用,正如禅师们所常惯用的偈语:“你无拄杖子,我给你拄杖子;你有拄杖子,我夺却你的拄杖子。”

禅,并不离开生活,平常人要穿衣吃饭,成佛悟道以后,仍然一样要穿衣吃饭。所不同的只是穿衣吃饭的感受和意义有所区别罢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