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如是已说独觉地。

云何菩萨地?嗢柁南曰:

初持[2]次相[3]分[4],增上意乐[5]住[6],

生[7]摄受[8]地[9]行[10],建立[11]最为后。

有十法具摄大乘菩萨道及果。何等为十:一者持,二者相,三者分,四者增上意乐,五者住,六者生,七者摄受,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建立。

云何名持?谓诸菩萨自乘种性[12]、最初发心[13]及以一切菩提分法[14],是名为持。何以故?以诸菩萨自乘种性为依止故、为建立故,有所堪任,有大势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15],是故说彼自乘种性,为诸菩萨堪任性持。以诸菩萨最初发心为所依止、为建立故,于施、戒、忍、精进、静虑、慧,于六波罗蜜多[16],于福德资粮、智慧资粮[17],于一切菩提分法,能勤修学,是故说彼最初发心,为诸菩萨行加行[18]持。以诸菩萨一切所行菩提分法为所依止、为建立故,圆满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说彼一切所行菩提分法为所圆满大菩提持。

住无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故,虽有发心及行加行为所依止,定不堪任圆满无上正等菩提;由此道理,虽未发心、未修菩萨所行加行,若有种性,当知望彼而得名持[19]。又住种性补特伽罗,若不发心、不修菩萨所行加行,虽有堪任而不速证无上菩提;与此相违,当知速证。又此种性,已说名持,亦名为助[20],亦名为因,亦名为依,亦名阶级[21],亦名前导[22],亦名舍宅[23]。如说种性最初发心、所行加行,应知亦尔。

云何种性?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本性住种性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习所成种性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性。此中义意[24],二种皆取。又此种性亦名种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又此种性未习成果,说名为细,未有果故;已习成果,说名为粗,与果俱故。

若诸菩萨成就种性,尚过一切声闻、独觉,何况其余一切有情!当知种性无上最胜。何以故?略有二种净:一烦恼障[25]净,二所知障[26]净。一切声闻、独觉种性唯能当证烦恼障净,不能当证所知障净。菩萨种性亦能当证烦恼障净,亦能当证所知障净,是故说言望彼一切无上最胜。复由四事当知菩萨胜于一切声闻、独觉。何等为四?一者根胜,二者行胜,三者善巧胜,四者果胜。言根胜者,谓诸菩萨本性利根,独觉中根,声闻软根,是名根胜;言行胜者,谓诸菩萨亦能自利,亦能利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令诸天人获得胜义利益安乐,声闻、独觉唯行自利,是名行胜;善巧胜者,声闻、独觉于蕴界处、缘起处、非处中能修善巧,菩萨于此及于其余一切明处能修善巧,是名善巧胜;言果胜者,声闻能证声闻菩提,独觉能证独觉菩提,菩萨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7],是名果胜。

注释

[1]菩萨地:求得无上大觉的境界。本地是本论从法相唯识立场阐扬大乘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本论中最厚重的部分,包括卷三十五至卷五十的上半。菩萨地由四持瑜伽处构成,即第一,初持瑜伽处;第二,持随法瑜伽处;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共二十八品。初瑜伽处有十八品(种性品、发心品、自他利品、真实义品、威力品、成熟品、菩提品、力种性品、施品、戒品、忍品、精进品、静虑品、慧品、摄事品、供养亲近无量品、菩提分品、菩萨功德品);第二瑜伽处有四品(菩萨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第三瑜伽处有五品(生品、摄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第四瑜伽处仅有发正等菩提心一品。本注释因篇幅有限仅选录种性品、真实品中的部分段落。

[2]持:任持,意即能承当持守不变。

[3]相:菩萨相状,有五种:哀悯、爱语、通猛、舒手惠施、能解甚深义理密意等相。

[4]分:分类,菩萨分为二种类型:在家分、出家分。本论认为出家菩萨要比在家菩萨高胜得多。

[5]增上意乐:菩萨修习佛道利益众生直至证无上正等菩提都保持乐意甘愿的精神状态,本论列有十五种乐意:最上、遮止、波罗蜜多、真实义、威力、利益、安乐、解脱、坚固、无虚妄、不清净、清净、善清净、应调伏、俱生等乐意。

[6]住:即菩萨住,在修习菩萨道的过程中能具备不同境界所要求的修养,保持不退失。本论列有十二种住:种性、胜解行、极欢喜、增上戒、增上心、觉分相应增上慧、诸谛相应增上慧、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无相有功用、无相无功用、无碍解、最上成满菩萨等住。另加超出以上的如来住。

佛家说菩萨修行有二时:一是住时,即保持自己的本性,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也就是侧重自我精神的修习;二是行时,即为济度众生不遗余力,侧重于利他的实践。

[7]生:菩萨受生在各种不同的生身环境中利益众生作佛事。本论列五种生:除灾生、随类生、大势生、增上生、最后生。

[8]摄受:又常作摄取,意即摄取教化引度众生,使他们皈依佛门。本论列有六种摄受:顿普、增上、摄取、长时、短时、最后等摄受。

[9]地:菩萨修道进步过程中的境界阶次。本论将前面述及的十三住分为七种地:种性地(种性住)、胜解行地(胜解行住)、净胜意乐地(极欢喜住)、行正行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增上慧住、有功用无相住)、决定地(无功用无相住)、决定行地(无碍解住)、到究竟地(最上成满菩萨住、如来住)。

[10]行:菩萨行为。本论列有四类:波罗蜜多行、菩提分法行、神通行、成熟有情行。

[11]建立:指成就菩萨行作为佛须具满的佛法。本论列一百四十种佛法:如来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种力、四种无畏、三种念住、三种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

[12]菩萨自乘种性:菩萨自己所具有的大乘菩提的种子本性。

[13]最初发心:最初生发修学菩萨道的心。

[14]一切菩提分法:觉道的种种分支或法门。最基本的法门有三十七菩提分法,通称三十七道品:四念处(身、受、心、法)、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四神足(欲、勤、心、观)、五根(信、进、念、定、慧)、五力(信、进、念、定、慧)、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行舍)、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5]无上正等菩提:至高无上的、真正非偏邪的、彻底觉悟的佛智。

[16]六波罗蜜多:复指前文的施、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即度,由生死此岸度达涅槃彼岸的法门,此处指证无上正等菩提的方便门。

[17]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省称为福资粮、智资粮,意即从福德方面资助证无上正等菩提的资粮,从智慧方面资助证无上正等菩提的资粮。其实福、智资粮也具体指六波罗蜜,施、戒、忍是为福资粮;慧是为智资粮;精进、静虑可通福、智二资粮。

[18]行加行:从事证佛果前准备阶段的修行。

[19]望彼而得名持:相对于无种性补特伽罗,有种性的补特伽罗得以称作任持。

[20]助:对有种性者证无上菩提的帮助,即证助。

[21]阶级:有种性者证无上菩提进步过程的阶梯。

[22]前导:有种性者证无上菩提的前导。

[23]舍宅:能证无上菩提的根性所在的舍宅。

[24]此中义意:这种性的概念内容。

[25]烦恼障:又作惑障。指妨碍至菩提之道,而使无法证得涅槃之烦恼而言。

[26]所知障:又名知障、智障、理障,即在认知思维方面的种种障碍,这些障碍具体指各种错乱颠倒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27]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即无上正等正觉,又作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无上正觉、无上正等菩提。阿,a,无。耨多罗,nuttara,上。三藐,samyak,正。三,,遍、一切。菩提,bodhi,道。意译真正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此也指佛智。正等,既可以理解为真正平等,也可以理解为真正无偏邪。

译文

如此已经说完独觉地。

什么是菩萨地呢?略语说:

初持、次相、分、增上意乐、住、生、摄受、地、行、建立最为后。

有十种法可以全部统摄大乘菩萨道和果。是哪十法?第一是任持,第二是相状,第三是分类,第四是在修习无上大觉的过程中保持乐意甘愿的精神状态,第五是在修习无上大觉的过程中能具备不同境界所必需的修养并保持不退,第六是求无上大觉的人受生在各种不同生身环境中都利益众生作佛事,第七是摄取教化引度众生,第八是修习无上大觉的进步过程中的境界阶次,第九是求无上大觉人的行为,第十成就无上大觉必须具足圆满的佛法。

什么称作任持?指诸菩萨自己所具有的大乘觉悟的种子本性、最初发心,以及觉悟佛道的种种分支法门,这称作任持。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诸菩萨以自己所具有的大乘觉悟种子本性作为依托,并去成就无上大觉必需的圆满佛法,种子就具有生发获得大觉的功能,具有生发大觉证获佛果的力量,从而能够证获至高无上真正不偏邪的彻底觉悟智慧。因为诸菩萨以最初发心作为依托,并去成就无上大觉必需的圆满佛法,对布施、持戒、安忍、勤勉、静虑、智慧等六种度达彼岸的法门,对从福德、智慧方面的资粮,对一切觉悟佛道的分支法门,能够勤奋修学,所以说最初发心,是诸菩萨证获佛果前的准备阶段的修行的任持。因为诸菩萨以一切觉悟佛道的种种分支法门为依托,并去成就无上大觉必需的圆满佛法,完满证获至高无上真正不偏邪的彻底觉悟智慧,所以说那一切所修行的觉悟佛道的种种分支法门是圆满大觉的任持。

处在无求无上大觉种性的人,由于没有菩萨的种性,虽然有最初发求无上大觉的心和在证获佛果前的准备阶段的努力作为依托,但肯定不具备圆满成就至高无上不偏邪的彻底觉悟智慧;由此道理,虽然没有最初发心、没有修习证获佛果前准备阶段的佛法,如果具有求无上大觉的种性,应当知晓这人相对于不具有求无上大觉种性的人得称作能任持。又处于求无上大觉种性的人,如果不发心、不修习菩萨必需在证获佛果前的准备阶段的佛法,虽然具有生发获得大觉的功能,但是不能快速证获至高无上的彻底觉悟智慧;与这种状况相背反的,应当知晓能快速证获至高无上的彻底觉悟智慧。又这求无上大觉的种性,已经说过称作任持,也称作证助,也称作种因,也称作依托,也称作阶梯,也称作前导,也称作根性舍宅。如果论说到求无上大觉种性具有人的最初发心、修习证获佛果前准备阶段的佛法,应当知晓也是如此。

什么是菩萨种性?概略说有二种:第一,本性具有菩萨的种性;第二,习积所形成的种性。本性就具有求无上大觉种性的人,指诸菩萨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处总体特殊优越而具有如此种性相状,它是从无始以来辗转传下来的,是由已存在的事理现象得来的,这就称作本性具有菩萨种性。习积所形成的种性,指前世反复修习善根累积到后世所得到的种性,这称作习积所形成的种性。所谓种性的意义,这二种都涵盖。又这种性,也称作种子,也称作界,也称作性。又这种性,没有能将习积的种因生成果,就称它为细,因为没有果;习积的种因已生成果,就称它为粗,这是因为它能与果俱为存在。

诸菩萨成就的种性,尚能超过一切声闻、独觉的种性,何况其他一切有情众生的种性!应当知晓菩萨的种性是至高无上最为优胜的种性。为什么这样说呢?概略说有二种净:第一是烦恼障除净不存,第二是所知障除净不存。一切声闻、独觉的种性,只能使人达到烦恼障除净不存,不能使人达到所知障除净不存。菩萨的种性,理当使人达到烦恼障除净不存,也使人达到所知障除净不存。因此,菩萨种性是超越声闻、缘觉的,是最无上殊胜的。还可以由四种事知晓菩萨胜过一切声闻、独觉。哪四种事呢?第一,根性优胜;第二,行为优胜;第三,修法优胜;第四,结果优胜。说根性优胜,是指菩萨的本性根利,独觉的根性中等,声闻根性一般,这就称作根性优胜;说行为优胜,指的是诸菩萨既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使无量众生获得利益安乐,悲悯世间众生,使诸天人获得更超卓的利益安乐,然而声闻、独觉只从事利益自己的事,这就称作行为优胜;说修法优胜,声闻、独觉只是在五蕴、十八界方面、十二缘起方面、善恶因果方面能善巧修习,而菩萨在这些方面以及其他一切明处方面都能善巧修习,这就称作修法优胜;说结果优胜,声闻只能证获小乘声闻觉悟智慧,独觉只能证获小乘独觉觉悟智慧,只有菩萨能证获真正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就称作结果优胜。

原典

又诸菩萨有六波罗蜜多种性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萨,谓施波罗蜜多种性相,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诸菩萨本性乐施,于诸现有堪所施物,恒常无间性能于他平等分布[1]。心喜施与,意无追悔;施物虽少,而能均布;惠施广大,而非狭小[2];无所惠施,深怀惭耻。常好为他赞施劝施,见能施者心怀喜悦。于诸尊重耆宿[3]福田[4]应供养者,从座而起恭敬奉施。于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无罪利益事中,若请不请如理为说。若诸有情怖于王贼及水火等,施以无畏,能于种种常极怖中,随力济拔。受他寄物,未尝差违;若负他债,终不抵诳;于共财所,亦无欺惘。于其种种末尼[5]珍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金、银等宝资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开悟[6];尚不令他欺惘于彼,况当自为!其性好乐广大财位,于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乐大事业,非狭小门。于诸世间酒色、博戏、歌舞、倡妓种种变现耽着事中,速疾厌舍,深生惭愧。得大财宝尚不贪着,何况小利!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戒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诸菩萨,本性成就软品不善身语意业[7],不极暴恶;于诸有情,不极损恼;虽作恶业,速疾能悔,常行耻愧,不生欢喜。不以刀、杖、手、块等事恼害有情,于诸众生,性常慈爱。于所应敬,时起奉迎,合掌问讯,现前礼拜。修和敬业[8],所作机捷,非为愚钝,善顺他心[9]。常先含笑,舒颜平视,远离颦蹙,先言问讯。于恩有情,知恩知报。于来求者常行质直[10],不以谄诳而推谢之。如法求财,不以非法,不以卒暴。性常喜乐修诸福业,于他修福尚能奖助,况不自为!若见若闻他所受苦,所谓杀缚、割截、捶打、诃毁、迫胁于是等苦过于自受,重于法受[11],及重后世,于少罪中尚深见怖,何况多罪!于他种种所应作事……悉与同事;于他种种……非法事不与同事。善能制止所不应作,谓十种恶不善业道……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戒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诸菩萨性于他所遭不饶益无恚害心,亦不反报;若他谏、谢,速能纳受,终不结恨,不久怀怨。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诸菩萨性自翘勤[12],夙兴晚寐,不深耽乐睡眠倚乐。于所作事[13]勇决乐为,不生懈怠;思择方便,要令究竟。凡所施为一切事业,坚固决定;若未皆作、未皆究竟,终不中间懈废退屈。于诸广大第一义[14]中心无怯弱,不自轻蔑,发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证于彼。或入大众,或与他人共相击论,或于种种难行事业,皆无畏惮。能引义利大事务中尚无深倦,何况小事?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诸菩萨性于法义能审思维,无多散乱。若见若闻阿练若处山岩、林薮边际卧具人不狎习、离恶众生随顺宴默;便生是念,是处安乐出离远离[15]者,常于出离及远离所深生爱慕。性薄烦恼,诸盖轻微,粗重[16]羸弱。至远离处思量自义[17],心不极为诸恶寻思之所缠扰。于其怨品尚能速疾安住慈心,况于亲品及中庸品。若见若闻有苦众生为种种苦之所逼恼,起大悲心,于彼众生随能随力方便拔济,令离众苦。于诸众生,性自乐施利益安乐。亲属衰亡、丧失财宝、杀缚禁闭及驱摈等诸苦难中,悉能安忍。其性聪敏,于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于久所作、所说事中,能自记忆,亦令他忆。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慧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诸菩萨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处境界;性不顽钝,性不微昧,性不愚痴[18];遍于彼彼离放逸处有力思择。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慧波罗蜜多种性相。

应知是名能比菩萨种性粗相[19]。决定实义,唯佛世尊究竟现见。由诸菩萨所有种性,性与如是功德相应[20],成就贤善诸白净法[21],是故能与难得[22]、最胜[23]、不可思议、无动[24]、无上如来果位为证得因[25],应正道理;余不应理[26]。

种性菩萨乃至未为白法相违四随烦恼若具不具之所染污,惟与如是白法相应;若被染污,如是白法皆不显现。或于一时生诸恶趣,菩萨虽生诸恶趣中,由种性力应知与余生恶趣者有大差别,谓彼菩萨久处生死,或时时间生诸恶趣,虽暂生彼,速能解脱;虽在恶趣,而不受于猛利苦受如余有情生恶趣者;虽触微苦,而能发生增上厌离,于生恶趣受苦有情深起悲心。如是等事,皆由种性佛大悲因之所熏发,是故当知种性菩萨虽生恶趣,然与其余生恶趣者有大差别。何等名为种性菩萨白法相违四随烦恼?谓放逸者由先串习诸烦恼故,性成猛利长时烦恼,是名第一随烦恼性;又愚痴者、不善巧者依附恶友,是名第二随烦恼性;又为尊长、夫主、王贼及怨敌等所拘逼者不得自在,其心迷乱,是名第三随烦恼性;又资生具有匮乏者,顾恋身命,是名第四随烦恼性。

又诸菩萨虽具种性,由四因缘不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四?谓诸菩萨先未值遇诸佛、菩萨真善知识为说菩提无颠倒道,如是名为第一因缘;又诸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道,而颠倒执,于诸菩萨正所学中颠倒修学,如是名为第二因缘;又诸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道,于诸菩萨正所学中无倒修学,而于加行方便慢缓,懈怠懒惰,不成勇猛炽然精进,如是名为第三因缘;又诸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道,于诸菩萨正所学中无倒修学,亦于加行勇猛精进,然诸善根犹未成熟,菩提资粮未得圆满,未于长时积习所有菩提分法,如是名为第四因缘。如是菩萨虽有种性,因缘阙故,不得速证无上菩提;若具因缘,便能速证。若无种性补特伽罗,虽有一切、一切、一切种[27],当知决定不证菩提。

注释

[1]平等分布:对一切有情众生不分品类一律平等地布施,即不管对象是亲是怨、是胜是劣、有德无德,都怀平等心行布施。

[2]惠施广大,而非狭小:意即自己财物无论少时、多时都慷慨布施,不留余地,不是装模作样让出少部分施人。

[3]尊重耆宿:即尊宿。耆(ㄑㄧˊ音其)宿,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4]福田:佛家将应受人供养的人与法称为福田,就像农夫的田地,一旦耕种(礼敬供养侍奉)就能收获(得福),所以福田也即应供者。

[5]末尼:即摩尼(),译作宝珠、如意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

[6]能正开悟:能从正理上加以开悟,即使人不迷执宝物。

[7]本性成就软品不善身语意业:本性因贪、瞋、痴所起的身语意的不善行。软品,世俗尘染范畴。

[8]修和敬业:同在僧众中要修习互相和同敬爱的梵行。和敬,又称六和、六和敬,一般指身和敬、语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行(或学、利)和敬。

[9]善顺他心:善于使其同道人顺心,而不致使互相违悖诤斗。

[10]于来求者常行质直:对来求请助济的人常以真诚正直地相待,即有力相助则不遗余力,无力相助就说明实情,不怀厌烦心。

[11]法受:现前领受那些苦罪,即现法所受。

[12]翘勤:特出的勤奋。翘,此作特出、杰出。

[13]于所作事:所作的佛事,即自己的修行和度济他人的种种善事。

[14]广大第一义:无上究竟大菩提,即彻底觉悟获至极真理。

[15]出离远离:出离家居、远离尘世。出离即出家;远离即离绝诸欲恶不善法,获初静虑。

[16]粗重:指执有我、我所执见,粗重背袱使人难以觉悟。

[17]思量自义:自己内心起相进入三摩地境界。

[18]性不顽钝,性不微昧,性不愚痴:本性根性锐利,本性认知无障碍,本性不执迷我、我所。

[19]能比菩萨种性粗相:能推知菩萨种子本性的粗相。比,比较类推。粗相,指六种菩萨相状与诸法实相真理义相比,不过是粗的,即现象性的。

[20]性与如是功德相应:本性与如此六种波罗蜜多相状相应。

[21]贤善诸白净法:贤善洁净的诸法,即六种波罗蜜多。

[22]难得:如来果位,须经过三无量劫积集资粮才能证获,所以称作难得。

[23]最胜:因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所以谓为最胜。

[24]无动:如来果位坚固不可摧伏,所以谓为无动。

[25]证得因:只有菩萨种性才是证得如来果位的因。即其他种性(声闻、独觉)不可能成为证得如来果位的因。

[26]余不应理:如说其余的(声闻、独觉)为证得因就不符合道理。

[27]一切、一切、一切种:一切种类不能证得的因缘、一切种类的无菩萨种性的有情众生、一切种类无菩萨种性有情众生的多种生趣类别。此处三个一切不是以重言强调一切之全,而是分别从三个方面强调,从而排除了无种性补特伽罗证如来菩提的一切可能性。

译文

又诸菩萨有六种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由于具有这些相状,使别人知晓他们真的是菩萨,说的是布施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布施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呢?指诸菩萨本性乐意布施,对各种现有的能够布施的物资,都能恒常不断、一律平等地布施给一切有情众生。内心喜欢布施,没有追悔的意思;布施物资虽少,但能平等布施;布施慷慨无余,不是略加施舍;没有什么可施,深怀惭愧羞耻。常常喜好称赞别人布施、劝说别人布施,见到能布施的人,从内心感到喜悦。对德尊望重应受人供养的人,从座上起身恭敬地奉侍。在从事使乐意作恶的有情众生断绝恶行,能在此世、他世获得无罪安乐的利益事中,对来请益的人、不来请益的人都用合理的文辞为他们宣说。如果诸有情众生畏惧王贼、水火等,就布施无畏心,能在种种经常极度恐怖的现象中,随时致力地济拔他们。接受别人寄放的财物,不差少瞒掉;如负别人债,始终不抵赖;对于公共财物处所,也不欺瞒。对被种种宝珠、珍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金、银等宝物迷倒的人,能用正理开悟他们;尚且使别人不对财宝欺瞒,何况自己当要作的!他们的本性喜好拥有巨大的财富,心里感到能以巨大资财布施他人是很好的享受,乐意以巨大资财布施利益众生的大事业,不是只满足于有点施舍就止的狭小法门。在诸世间的酒色、赌博、歌舞、娼妓等种种种子变现的迷执情欲事中,能很快厌弃,深感惭愧。得到大财宝尚且不贪恋迷执,何况得到小利!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作菩萨布施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持戒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菩萨本性在成就因贪婪、瞋怒、痴迷所生身、语、意的不善行为中,不怀杀戮的暴恶心;对诸有情众生,不以身、语恶行使人受到损害恼心;虽然做下了恶行,很快能后悔,常生羞耻惭愧心,不生欢喜心。不用刀、杖、手、石块等恼害有情众生,对诸有情众生,本性常怀慈爱心。对于应恭敬的人,随时从座起身恭迎奉侍,合掌问候,当前礼拜。同在僧众中要修习和谐敬爱的清净行,所作所为机敏迅捷,不是愚笨迟钝,善于使同道人顺心相和。经常行先含笑,容颜舒和眼睛平视,远离皱眉忧愁,先向人发语问候。对有恩于自己的有情众生,知恩知报。对来求请的有情众生常真诚正直地相待,不以迎合欺诳的手段推谢。按法度谋求财资,不是用非法手段谋求财资,更不是用凶恶戕杀手段。本性常喜乐修习得福的事业,对别人修福都能奖励帮助,难道自己不做吗?看见、听到别人受苦,即杀缚、割截、捶打、怒责诽谤、逼迫恐吓等苦痛,感到超过自己所受的苦,感到比自己现前遭受的这些苦还要沉重、比自己后世受到的苦还要沉重,有了少些罪就现出恐怖,何况有更多罪!别人做种种应作的事……都要和他们共同从事;别人做种种……非法的事,就不和他们共同从事。善于制止别人做不应作的事,即所说的十种恶不善业道……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名菩萨持戒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安忍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诸菩萨本性对他人使自己遭受利益欠缺不怀怨恨加害心,也不施报复;如果别人对自己规劝和辞谢,很快能接受,始终不生恨,不长久地怀怨。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作菩萨安忍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精进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诸菩萨本性特别勤奋,早起晚睡,不是极好沉溺在睡眠逸乐中。对从事自我的修行、度济他人的善事,勇敢抉择,乐意从事,不生松懈懒怠心;思维抉择进修佛道的慧巧方法,要择取能使自己达到至极成佛境界的。对所从事的一切事业,决定不移;如果还没有全作、还没有达到至极境界,始终不中途懈怠废止退缩屈伏。在修彻底觉悟证获至极真理的过程中心无怯弱,不轻蔑自己;发勇猛无畏心:我现在有力势可能证获至极真理。或进入众人中,或与别人互相论战,或面临种种难做的事业,都没有畏惧。能在导引度济有情众生的大义大利的事务中,尚且毫无倦意,何况做小事?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作菩萨精进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静虑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菩萨本性对于法义能精细思维,心没有散乱。见闻住于寂静山岩、山林水边等禅修者,能远离轻狎的恶习、远离不善众生,能随寂静的环境安坐静虑;一生起在寂静处安坐静虑的心念,就是出离家居、远离尘世的人,常对出离家居和远离尘世深怀爱慕。本性少烦恼,种种障碍清净修行的烦恼轻微、粗重的偏执观念见解不顽固。到远离尘世的处所思量在内心起相进入定境界,心一点也不会被种种偏邪执迷的寻思纠缠扰乱。对待那些怨恨类的,都能速疾深怀慈心不移,何况对待亲近类的和不怨不亲类的了。看见或听到受苦的众生被种种苦痛逼迫恼心,就起大悲心,对那些众生尽自己力能随时加以拔救济度,使他们脱离众苦。对诸众生,本性乐意惠施利益使他们安乐。在亲属衰亡、丧失财宝、杀缚禁闭和驱赶抛弃等种种苦难中,都能安然忍受。他们本性聪敏,对于佛法能接受、能保持、能思考;形成对所听受思考的佛法有力记忆后,对很久以前所做所说的事,自己都能记忆,也能使别人记忆。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作菩萨静虑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智慧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诸菩萨证悟佛道所必需的种种智慧;能进入一切明处境界;根性不顽固迟钝,本性认知无障碍,本性不执迷偏邪见解;对那些远离众欲横流使人放逸的处所的清净行有力地思维抉择。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作菩萨智慧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应当知晓这些称作能推知菩萨种性的粗相。对于诸法实性理义的决定,只有佛世尊才能究竟的把握现前。由于诸菩萨的所有种性,本来与此六种度达彼岸的相状相应,能成就贤善洁净的六波罗蜜的修行法,所以菩萨的种性才能够成为证得难得的、最胜的、不可思议的、坚不可摧的无上如来果位的因,菩萨是符合真正道理的;其余的种性要证得如来果位的因就不符合道理了。

具有种性的菩萨,只要没有被与洁净法相违悖的四种随烦恼的全部或部分所污染,他们的本性就与洁净的度达彼岸法相应;如被污染,如此洁净法都不会显现。他们或者一时生在诸恶趣,作为菩萨虽然生在诸恶趣中,由于具有菩萨种性的势力,应当知晓他们与其他生在诸恶趣的众生有很大的差别,意指那些菩萨虽然久处在生死中,或时时生在诸恶趣里,或者暂时生在恶趣里,但能迅速解脱;虽然生在恶趣里,但不像其他生在恶趣的有情众生那样遭受猛利的苦痛;虽然遭到轻微的苦,却能生出非常强的厌离心,对生在恶趣受苦的有情众生深怀悲心。如此等事,都是由于佛种性中的大悲种因所熏发的,所以应当知晓具有种性的菩萨虽然生在恶趣里,但是与其他生在恶趣的有情众生有很大的差别。哪些称作与具有种性菩萨的洁净六度达彼岸法相违悖的四种随烦恼?指放荡贪逸的人因前世反复招惹种种烦恼,本性形成猛利的长期烦恼,这就称作第一种随烦恼性;又愚痴不明智的、不修慧巧修行法的人依附恶行的朋友,这就称作第二种随烦恼性;又被尊长、头领、王贼、仇敌等拘押逼迫的人不能自在,心念迷乱,这就称作第三种随烦恼性;又资养自己生存的物资有欠缺的人,顾恋自己的身命,这就称作第四种随烦恼性。

又诸菩萨虽然具有种性,由于四种原因也不能迅速证获真正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哪四种原因?指诸菩萨先未能遇着诸佛、菩萨及善友为他们宣说彻底觉悟的无颠倒的道义,如此称为第一种原因;又诸菩萨虽然遇着善友为他们宣说正道,但是他们作颠倒的执见,对诸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作颠倒的修学,如此称作第二种原因;又诸菩萨虽然遇着善友为他们宣说正道,对诸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不作颠倒的修学,但是对证获佛果前的准备阶段的修行缓慢,懈怠懒惰,不能形成勇猛炽烈的奋进状态,如此称作第三种原因;又诸菩萨虽然遇着善友为他们宣说正道,对诸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不作颠倒的修学,对证获佛果前的准备阶段的修学也能勇猛奋进,但是他们的种种善根还未成熟,资助彻底觉悟的资粮未得完满,未能在长期修习中积成所有觉悟的分支法门,如此称作第四种原因。如此菩萨虽然具有了求无上大觉的种性,由于因缘欠缺,也不能迅速证获无上大觉;如因缘俱全,就能迅速证获。没有菩萨种性的人,虽有一切种类但仍欠缺证获佛果的因、一切种类的非菩萨种性的有情众生、非菩萨种性的有情众生有一切种类的生趣差别,应当知晓仍决定了不能证获彻底觉悟。

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1]第四

原典

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二种:一者依如[2]所有性,诸法真实性[3],二者依尽[4]所有性,诸法一切性[5]。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有四种:一者世间极成真实[6],二者道理极成真实,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云何世间极成真实?谓一切世间于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串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谓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如地,如是水、火、风,色、声、香、味、触,饮、食、衣、乘诸庄严具资生什物,涂香、华鬘、歌舞、妓乐、种种光明,男女承事,田园、邸店、宅舍等事,当知亦尔。苦唯是苦,非是乐等;乐唯是乐,非是苦等。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决定胜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7]想自分别,共所成立,不由思维筹量观察[8]然后方取,是名世间极成真实。

云何道理极成真实?谓诸智者有道理义[9],诸聪睿者[10]、诸黠慧者[11]、能寻思者、能伺察者、住寻伺地者、具自辩才者、住异生位者、随观察行者,依止现、比及至教量,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12],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是名道理极成真实。

云何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谓一切声闻、独觉,若无漏智[13]、若能引无漏智[14]、若无漏后得世间智[15]所行境界,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由缘此为境,从烦恼障智得清净,于当来世无障碍住,是故说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此复云何?谓四圣谛: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即于如是四圣谛义极善思择,证入现观[16]。入现观已,如实智[17]生。此谛现观声闻、独觉,能观唯有诸蕴可得[18],除诸蕴外我不可得[19]。数习缘生诸行生灭[20]相应慧故,数习异蕴补特伽罗[21]无性见故,发生如是圣谛现观。

云何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谓于所知能碍智[22]故,名所知障;从所知障得解脱智所行境界,当知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此复云何?谓诸菩萨诸佛世尊入法无我[23]、入已善净,于一切法离言自性[24]、假说自性[25],平等平等[26]无分别智[27]所行境界[28]。如是境界为最第一[29]、真如无上[30]、所知边际[31],齐此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32],不能越度。

又安立此真实义相[33],当知即是无二所显[34]。所言二者,谓有、非有。此中有者,谓所安立假说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35],或谓为色、受、想、行、识,或谓眼、耳、鼻、舌、身、意,或复谓为地、水、火、风,或谓色、声、香、味、触、法,或谓为善、不善、无记,或谓生、灭,或谓缘生[36],或谓过去、未来、现在,或谓有为,或谓无为,或谓此世,或谓他世,或谓日、月,或复谓为所见、所闻、所觉、所知[37]、所求、所得,意随寻伺,最后乃至或谓涅槃,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38],是名为有。言非有者,谓即诸色假说自性乃至涅槃假说自性无事无相,假说所依,一切都无;假立言说依彼转者,皆无所有,是名非有。先所说有,今说非有,有及非有二俱远离[39],法相[40]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由无二故,说名中道远离二边[41],亦名无上。

佛世尊智于此真实已善清净[42],诸菩萨智于此真实学道所显[43]。又即此慧是诸菩萨能得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方便,何以故?以诸菩萨处于生死彼彼生中修空胜解[44],善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又能如实了知生死,不于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45]。若诸菩萨不能如实了知生死,则不能于贪、瞋、痴等一切烦恼深心弃舍,不能弃舍诸烦恼故,便杂染心受诸生死;由杂染心受生死故,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若诸菩萨于其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是则速疾入般涅槃,彼若速疾入般涅槃,尚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况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又诸菩萨由习如是空胜解故,则于涅槃不深怖畏[46],亦于涅槃不多愿乐[47]。……若于涅槃不深怖畏,即能圆满涅槃资粮;虽于涅槃见有微妙胜利功德,而不深愿速证涅槃。是诸菩萨于证无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是大方便依止最胜空性胜解。是故菩萨修习学道所摄最胜空性胜解,名为能证如来妙智[48]广大方便。

注释

[1]真实义品:此品即本论中卷三十六的后部分,论述了除绝迷情、虚妄的实相理体义。佛家对于“真实”有多种称名,如真如、实相、法性、实性、一如、自性清净心、如来、佛性等,都是指真实不妄、永恒长住的理体法性。本论此品基于瑜伽学,融通中观论,对大乘真实空性进行了严密精要的阐述,理论性强而不枯涩。

[2]如:梵语多陀(Tathā),即如此,但在佛家范畴中有特殊意义,即特指实相理体,此义均由“如法实相”语引出。诸法或事物现象的实相,即空性理体互相平等同一,意即同如、如是同,所以如与理同义。

[3]诸法真实性:一切事物现象的真实本质性,指所有的真如:流转真如、相真如、了别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

[4]尽:与如相对,特指万有存在的一切事物现象。

[5]诸法一切性:一切事物现象各自的品类范畴或外延,诸如五蕴、内六处、外六处等。

[6]世间极成真实:世俗间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社会公认的事物现象的范畴属性,或日常事物现象习俗概念真实。极成,最终所达到的,极尽所成。

[7]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此意指阿赖耶识种子所生,无始以来,熏习辗转下来。本际,无始无终的总时际,因此可以译作从无始以来。

[8]思维筹量观察:思维、筹量、观察分别意指递进的三个认知阶次,即事思维、思量推度、研想认知。

[9]诸智者有道理义:众能证获真实义的有智慧的人能以所建立的道理符合真实义。智者,佛家对能认知真实的人的褒称。

[10]聪睿者:佛家特指具有二种智慧的圣者,一者具有根本智,即能证获真理实相;二者具有后得智,即能认知万有事物现象。

[11]黠慧者:指掌握了识别事物现象各自性相的人。

[12]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极其善于思维抉择认定不疑的智慧所认知把握的对象事理。此诸智者圣人的无漏境界,涵盖事理既有尽所有性,又有如所有性。

[13]无漏智:脱离生死的不漏落三界六道的智慧,可断见惑(理惑)。

[14]能引无漏智:能导引不漏落三界六道的智慧,可伏断粗惑(欲界惑)。

[15]无漏后得世间智:在无漏智后所得的智慧名无漏后得世间智,能断思惑(修惑、事惑)。能引无漏智、无漏后得智都属于世间智;无漏智属于出世间智。

[16]证入现观:达到所具有的智慧能现前观察把握,契合无差。

[17]如实智:具体指唯法智、非断智、非常智、缘生行如幻事智。

[18]能观唯有诸蕴可得:能现观的智慧只能观察把握住诸蕴(五蕴)。此能观,是能观智的略说;能观智,即能现观圣谛的智慧。

[19]我不可得:能观智不能观得永恒真实的主宰性的我,即不能观想而得出我见。

[20]缘生诸行生灭:即“诸行无常”;能认知此法义,就“能观唯有诸蕴可得”,即认识到事物现象无非五蕴和合,原本是虚妄不实。

[21]异蕴补特伽罗:即异生的凡夫。

[22]于所知能碍智:在对一切所认知的对象事理中,生起障碍认知事理智慧的偏邪见。所知,即认知的对象。

[23]入法无我:意即已通达各种事物现象不具有永恒真实主宰自性的谛义过程。

[24]离言自性:离绝对诸法各有体性的言说的本实性,这是因为诸法本无自性即空性,意即非有性。

[25]假说自性:假借言说来表述诸法各自存在的本性。假说自性只是名言概念,并非实相本身,所以佛家认为是虚假的,但又说它是有,这是因为诸法虽无自性,但也并非什么也不存在,意即为有,或非无。

[26]平等平等:离言自性、假说自性二者都远离后,只有体会平等无差别理性境界。

[27]无分别智:因为真如理体无相无差别,不可分别,所以无分别智,即契证不可分别的真如理体的智慧。无分别智又称无分别心。

[28]所行境界:此指入法无我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和入已善净无分别境所行境界。

[29]最第一:特指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只能由诸菩萨、佛世尊通达,声闻、独觉不能及。

[30]真如无上:真如境离我分别、戏论分别至高无上。

[31]所知边际:所知法的最至极究竟,即终极真理。

[32]齐此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言外之意,此境界已到极至究竟,不可能再有高过此境界的了。

[33]安立此真实义相:以言说确立这离言自性境界的真实义相状。安立,此处义为概括,用言语讲明范畴内涵。

[34]无二所显:佛家在诠释范畴、概念时常用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正面表述,称作表诠,类似世俗逻辑学的一般定义法;一种是否定式表述法,称作遮诠,如非相、非性、无为、无漏、不生、不灭、无上、无法等。此处是用否定式的表述法。

[35]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此指假说自性是世间以言语表述事理分别的根本。用言词表述的事理自性原是虚妄的,因为诸法自性真实应是离言的,虚妄的言词表述即是戏论,戏谑之论。

[36]缘生:也作缘起。佛家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是互为因果的,任何事物现象都是由因缘而生的。在经文中,缘起、缘生有时略显差别,缘起往往就因而言,缘生往往就果而言。

[37]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即四言说;依所见言说、依所闻言说、依所觉言说、依所知言说。

[38]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世间凡俗有情众生所共同了知的诸法假说自性,即假借言说表述的诸法本性。由于这些世间凡俗对假说自性是长时所执,假说自性又是一切戏论的根本,所以世间凡俗对假说自性才成立为共了。

[39]二俱远离:不偏执有,也不偏执非有,取有非有。二俱远离是将有、非有二者统一起来。

[40]法相:统指一切事物现象,瑜伽行为阐明诸法实相,将所有一切有为、无为事物现象分为三相,即遍计执、依他起和圆成实,也以此三相概括一切事物现象。

[41]说名中道远离二边:称呼名为远离有、非有二边偏执的中道论。中道,是龙树创建的中观学说中的主要理论。中道讲求不偏不倚,统一有与非有,即在观察过程中既要观一切事物现象的假有,又要观一切现象的空性。龙树在展开论述中道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八不、二谛范畴:八不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二谛为世俗谛、胜义谛。

[42]佛世尊智于此真实已善清净:佛世尊智慧已达清净真如无上境界,对这真实性把握自在无碍。

[43]诸菩萨智于此真实学道所显:诸菩萨智慧对这真实通由修习道义来显明。佛世尊对这真实是通由无学来显明的。

[44]于生死彼彼生中修空胜解:在对待生死和各趣各种生身的问题上,能修习正确理解离言自性的空义。

[45]不于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佛家的意思是,作为度济众生的菩萨如果对生死无常深心厌离,就会速求涅槃,不能处在众生中为拔济众生不遗余力,从而失去普度众生成就一切佛道的机缘,而普度众生是一切佛法的重要内容。

[46]于涅槃不深怖畏:这是因为不畏涅槃才能正确理解涅槃胜义、修习涅槃功德。

[47]于涅槃不多愿乐:这是因为对涅槃如多愿乐,就会速求涅槃,失去成就一切佛道及救度诸有情众生的机缘。

[48]如来妙智:也称如来智、无上正智、如来慧、一切种智、佛智,即能观一切诸法实相的无上觉慧,亦即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

什么是真实义?概略说有二种:第一,依理体真实所存在的本质性,一切事物现象的真实本质性;第二,依一切事物现象所存在的现象性,一切事物现象各自的品类范畴性。这一切事物现象的真实本质性、各自的品类范畴性,应当知晓总称为真实的理义。这真实理义的品类差别又有四种:第一,世间事物现象的习俗概念真实;第二,有智慧的人通过观察认知事物现象最终的真实;第三,除尽烦恼障的智慧把握对象境界的真实;第四,除尽所知障的智慧把握对象境界的真实。

什么是世间事物现象的概念真实?指对一切世间种种事物现象随顺自己的意想,假借言词立起事物现象的名称,这是世俗人通过言语反复交流所形成的,是不经思维或下意识悟出的名义,世间有情众生见识事物现象具有共同性。说到地,只是意指地,不是意指火等。像说地一样,这水、火、风,色、声、香、味、触,饮、食、衣、车种种美饰器具、资助养生的物资,涂香、花鬘、歌舞、伎乐、种种光明、男女之间情欲,田园、旅店、居房等事,应当知晓也是这样。苦就是苦,不是乐等;乐只是乐,不是苦等。概要地说,“是如此并非不是如此,是如是并非不如是”这正确解悟所把握的对象境事,是一切世间从无始以来辗转流传下来的,由自己意想加以分别,世人不约而同认许,不通由事思维、思量推度、研想认知然后才得出结果的,这就称为世间社会公认的事物现象的习俗概念真实。

什么是智慧人通过观察认知事物最终的真实?指众有智慧的人能用所建立的道理符合真实理义,众聪颖通达的人、众机灵聪慧的人,能粗思寻求、能精思察纠;寻思察纠诉诸语言的人,能用语言为自己理论雄辩;处在凡夫位有所依托立论的人,对所奉行的佛法理义能随加观察。依托现前境思维、比较推想未知、圣贤言教理法,以极其完善的思维抉择不疑的智慧,且认知把握的对象事理,由证验符合真实理义所成立的、表述为言语形式的理义,这就称作智慧人通过观察认知事物现象最终的真实。

什么是除尽烦恼障的智慧所把握的对象境界真实?指一切声闻、独觉,用脱离生死的无漏智慧、能导引无漏的智慧、在脱离生死的无漏智慧之后所得的智慧把握的境界,这就称作除尽烦恼障智慧所把握的对象境界真实。由于以此作为对象境界,从除尽烦恼障的智慧获得清净,在未来世居无障碍清净圣道的境界,所以称名为除尽烦恼障的智慧所把握的对象境界真实。此境界是什么?指四圣谛:第一,苦圣谛;第二,集圣谛;第三,灭圣谛;第四,道圣谛。即对此四圣谛的所有内容和本质全面彻底地思维抉择,达到的智慧能现前观察契合四圣谛无差。当智慧能现前观察契合四圣谛无差后,能如实把握真理的种种智慧就产生。对此四圣谛进行现前观察的声闻、独觉,能现前观察世间唯五蕴可得,除五蕴外实无真实存在的我可得。由于反复修习因缘和合的事物现象生灭是无常的智慧,由于反复修习关于五蕴和合本无永恒真实主宰性的我这一见解,才生出契合四圣谛无差的观察。

什么是除尽所知障的智慧所把握的对象境界真实?指对所认知的对象认知有障碍,称为所知障;从所知障中获得解脱的智慧对象,就称作除尽所知障的智慧所认知的对象境界真实。此境界还有什么说法?说诸菩萨、诸佛世尊进入证获诸法无我谛义的过程、达到已经永离粗重清净自在的无上境界,对离绝言说的诸法实性、假借言说表述的诸法本性都远离,体会平等无差别理性境界的智慧——把握真如理体的不再有差别相的智慧——所把握的对象境界。如此境界是最第一的、真理至高无上的、所知法中最至极无过的,与此境界相比的正法思维抉择,都不可能超越此境界。

又以言说确立这真实理义的相状,应当知晓是由二种无的否定式表述法来显明。所说的二种否定式表述法,指有、非有。其中有,指确立假借言说表述的诸法本性,就是从无始以来凡夫将它们执迷为实有的,也是世间用言语表述事理分别的根本,或说是色、受、想、行、识,或说眼、耳、鼻、舌、身、意,或又说是地、水、火、风,或说是色、声、香、味、触、法,或说是善、不善、无记,或说成生、灭,或说成缘生,或说过去、未来、现在,或说有为,或说无为,或说此世,或说他世,或说日、月,或又说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所求、所得,这一切假借言说表述的诸法本性分别都是依托寻思究察起意确立的,最后直到涅槃的也是如此,如此等类,就是诸世间有情众生共同了知假借言说表述的诸法本性,这就称为有。说非有,意指由假借言说表述众物质的本性以至涅槃的本性,并没有实事和相状,作为假借言说的依托,原本一切都是无;依赖那本无实事和相状所谓本性相应立起的言说,也都无所有,这称名为非有。先说有,现又说非有,有和非有都远离而不偏执,就把握住了一切事物现象的真实性,这就称作二种无的否定式表述法。由于二种无,所以称为中道,即远离有及非有二边偏执,也称为至高无上。

佛世尊智慧已居清净真如无上境界,对这真实理义的把握自在无碍;诸菩萨智慧则对这真实理义通由修习道义来显明。又这智慧是诸菩萨能获得至高无上真正无偏邪彻底觉悟的方便通达的门径,为什么?因为诸菩萨在对待生死和各趣各种的生身问题上,能修习正确理解离绝言说表述诸法实相的空义,能圆满地使自己成就一切佛法和使诸有情众生成就一切佛法,又能如实地知晓生死的无常苦痛,但对待生死也并不因为无常痛苦而深怀厌弃远离心。如果诸菩萨不能如实地知晓生死的无常苦痛,就不能对贪婪、瞋恨、痴迷等一切烦恼深怀舍弃心,因不能舍弃一切烦恼,就使心被杂存的烦恼污染,因而承受各种生死;由于被杂存的烦恼污染而承受生死,就不能使自己成就一切佛法和使诸有情众生成就一切佛法。如果诸菩萨对他们的生死因流转无常痛苦等深怀厌弃远离心,这样就会迅速进入涅槃,他们如迅速进入涅槃,使自己成就一切佛法和使诸有情众生成就一切佛法尚且不可能,还能证获至高无上真正无偏邪的彻底觉悟?又诸菩萨由于修习对空性义的正确理解,就对涅槃不深怀畏惧心,对涅槃也不着。……对涅槃不深怀畏惧心,就能将资助涅槃的身心资粮修习完满;虽见到涅槃精微美妙殊胜利益的功德,并不非常执着于迅速证获涅槃。这就是诸菩萨在证获至高无上真正无偏邪彻底觉悟上所具有的大方便通达的门径,这大方便通达的门径依托的是对最胜妙空性义的正确理解。所以菩萨修习所学的道法中,包括对最胜妙空性义的正确理解,称名为能证获观一切诸法实相的无上智慧的大方便通达的门径。

原典

有二种人于佛所说法毗奈耶[1]俱为失坏。一者于色等法[2]、于色等事谓有假说自性自相,于实无事起增益执[3];二者于假说相处、于假说相依离言自性胜义法性,谓一切种皆无所有,于实有事起损减执[4]。于实无事起增益执妄立法者所有过失,已具如前显了开示,于色等法实无事中起增益执有过失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于色等法实有唯事[5]起损减执坏诸法者所有过失,由是过失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

我今当说,谓若于彼色等诸法实有唯事起损减执,即无真实,亦无虚假[6],如是二种皆不应理。譬如要有色等诸蕴,方有假立补特伽罗,非无实事,而有假立补特伽罗,如是要有色等诸法实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诸法假说所表;非无唯事,而有色等假说所表。若唯有假,无有实事,既非依处,假亦无有,是则名为坏诸法者[7]。如有一类,闻说难解[8]大乘相应空性、相应未极显了密意趣义甚深经典,不能如实解所说义,起不如理虚妄分别,由不巧便所引寻思,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唯假,是为真实。若作是观,名为正观。彼于虚假所依处所实有唯事拨为非有,是则一切虚假皆无,何当得有“一切唯假,是为真实?”由此道理,彼于真实及以虚假二种俱谤都无所有。由谤真实及虚假故,当知是名最极无者[9]。如是无者,一切有智同梵行者不应共语,不应共住。如是无者,能自败坏,亦坏世间随彼见者。

世尊依彼密意说言:“宁如一类起我见者,不如一类恶取空[10]者。”何以故?起我见者,唯于所知境界迷惑,不谤一切所知境界,不由此因堕诸恶趣;于他求法、求苦解脱,不为虚诳[11],不作稽留[12],于法[13]、于谛[14]亦能建立,于诸学处不生慢缓。恶取空者,亦于所知境界迷惑,亦谤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堕诸恶趣;于他求法、求苦解脱,能为虚诳,亦作稽留,于法、于谛不能建立,于诸学处极生慢缓——如是损减实有事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

云何名为恶取空者?谓有沙门或婆罗门,由彼故空亦不信受,于此而空亦不信受,如是名为恶取空者。何以故?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可说为空。若说一切都无所有,何处、何者、何故名空[15]?亦不应言由此,于此即说为空[16]。是故名为恶取空者。

云何复名善取空者?谓由于此[17]、彼[18]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复由于此余实是有[19],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谓于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所说色等假说性法都无所有,是故于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说性法说之为空;于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为余?谓即色等假说所依,如是二种皆如实知。谓于此中实有唯事,于唯事中亦有唯假,不于实无起增益执,不于实有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恶者,于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达;如是随顺证成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

注释

[1]法毗奈耶:法义和戒律。毗奈耶(Vinaya)即戒律。

[2]色等法:即前文提及的五蕴、六处、四大种等法。

[3]于实无事起增益执:即肯定遍计所执相。

[4]于实有事起损减执:即否定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

[5]唯事:唯有圣人智慧能证获的空性事。

[6]无真实,亦无虚假:即然作为真实存在的空性不存在,那么假借言说表述事相的虚假也不存在。因为虚假是相对真实而存在的,依托真实而存在的。

[7]坏诸法者:否定虚假的存在,就是破坏诸法假言说相的人。因为这样会对假言说相起非非之想。

[8]难解:指不被大乘之外的声闻乘、独觉乘理解。

[9]最极无者:按瑜伽行派的说法,此论者即否定了遍计所执相的存在,也否定了依他起相、圆成实相的存在,即否定了一切种法相的存在。

[10]恶取空:即邪空,恶劣错误地见取空义。恶取空论者主要指小乘说一切有部、大乘方广部的空性论。说一切有部持“分析空”论空,即将一切事物现象分析成诸要素,从而论定一切事物现象都非实有。方广部持“幻化空”论空,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如同兔角龟毛如幻如化,全是虚无。

[11]不为虚诳:对来求正法的人,不用非正法去欺诳。

[12]不作稽留:对来求解脱苦痛的人,及时引导修学不滞阻。稽留,滞阻在生死痛苦内。

[13]法:出离清净品法、正法、佛法。

[14]谛:即苦集灭道四圣谛。

[15]何处、何者、何故名空:即何处名空?何者名空?何故名空?意思是(一切都无所有)依据什么称名空?依据不存在又怎能将哪些现象称名是空?空的依据不存在,空的现象也不存在,又有什么理由来论说空?

[16]亦不应言由此,于此即说为空:此即指“一切都无所有”的恶取空论的命题。这二句是本论揭示恶取空论在逻辑上的错误:一说一切都无所有是空,就像说种性是种性一样,陷入无意义的同义反复;二陷入了悖论;既然“一切都无所有”是空,那么“一切都无所有”这一命题本身有没有,是不是空?

[17]此:指“一切色等想事”,意思是意想一切关于色声等的事。

[18]彼:指“色等假说性法”,意思是假借言说表述的色声等诸法本性。

[19]由于此余实是有:由于对意想一切关于色声等的事,和其余假借言说表述诸法的本性所依托的离绝言说的诸法实性,都是实际存在的。

译文

有二种人对佛所说的法义、戒律都加以败坏。第一种人,将色声等现象的事相,以假借言语表述的诸法本性以为是实有的,对在真实意义上并不存在的事相,生起增益为实有的执迷;第二种人,将假借言说表述事相意想、假借言说表述事相所依托的离绝言说的诸法实性、胜妙理义的法性,说成是一切种类都无所有,对真实存在的事相生起损减为实无的执迷。对在真实意义上不存在的事相,生起增益为实有的执迷,从而建立错谬教法的人,他们所有的过失在前面都已全面地揭示了,他们由于对色声等现象在真实意义上并不存在的事相,生起增益为实有的执迷,从而构成过失,所以对佛所说的法义、戒律败坏很大。对色声等现象在真实意义上唯有圣人智慧能证获空性事,生起损减为实无的执迷,从而违悖了正确把握诸法构成过失的人,由于执有、执无这过失,对佛所说的法义、戒律败坏很大。

我现在应当说,如果对色声等诸现象为真实存在的唯有圣人证获的空性事,生起损减为实无的执迷,就会认定既无真实空性的存在,也不存在假借言说表述诸法本性的虚假,如此二种结果都不合道理。譬如要有色等五蕴和合,才有借以形成的人,并非没有五蕴等事相事而有借以形成的人,如此必须存在于色声等诸现象中的真实,唯有圣人证获的空性,才可能透彻色声等诸现象的假借言说;而不是否定真实,唯有圣人证获的空性事,能明了对色声等诸现象的假借言说。如果只有虚假,没有实事,那么既然所依托的处所不存在,依托实事的虚假也不复存在,这就称作对诸法假言表述的破坏。例如有一类人,听了难以理解大乘种性智慧相应的空性经典、以密意旨趣表述的极深经典,却不能如实理解所说的理义,生起虚妄的分别,由不慧巧方便的方式引出寻思,从而产生这样的见解、立起如此理论:一切都只是虚假,这是真实。如作这样的观法,才称作正观。他们将虚假所依托处的作为真实存在,把圣人的空性事,反拨成不存在,这就成了一切虚假都没有了,怎能说有“一切都只是虚假,这是真实”?因此,他们是对真实和虚假二种都谤坏成不存在。由于他们谤坏真实和虚假,应当知晓这就称作最极端的无论者。对这种无论者,一切有智慧的、同修清净梵行的人都不应与他们同语,不应与他们同住。这样的无论者,既能败坏自己,也能败坏世间中追随他们和其持同见解的人。

世尊依据密意说:“宁可跟随起诸法存在永恒真实主宰见解的一类人,也不跟随恶劣错误地见取空义的一类人。”什么原因?起诸法存在永恒真实主宰见解的人,只是对所要认知的境界迷惑,并不谤坏一切所要认知的境界,也并不因此堕入诸恶趣;对来求取正法、求解脱苦痛的人,不用非正法去欺诳,及时引导修学正法不滞阻,对佛法、对圣谛也能建立,对种种修学事不生慢怠心。恶劣错误见取空义的人,既对所要认知的境界迷惑不明,又谤坏一切所要认知的境界,并因此堕入诸恶趣;对来求取正法、求解脱苦痛的人,既用偏邪法去欺诳,又不及时引导修学解脱,对佛法、对圣谛不能建立,对种种修学事生极慢怠的心——如此将真实存在的空性事损减成实无的人,对佛所说的法义、戒律败坏很大。

什么人是恶劣错误见取空义的人?指沙门或婆罗门,对那假言本性因假借言说表述并非实有,所以是空,他们也不相信接受;对离言本性离绝言说的真如实有的空,也不相信接受,如此称为恶劣错误见取空义的人。为什么?由于假言本性假借言说表述并非实有,所以是空,那假言本性在真实意义上并不存在,这离言本性离绝言说的真如实有空性,其真实是存在的。由于这些道理,才可说成空。如果说一切都无所有,那么依据什么称名空?依据的是不存在,又怎能将哪些现象称名空?空的依据和失去依据的空的现象都不存在,又有什么理由来论说空?也不应该说由于一切都无所有,就对此一切都无所有说成是空。所以称此见取空义的人是恶劣错误见取空义的人。

什么人又称为善取空义的人?指由于对此意想一切关于色声等事,和那假借言说表述的诸法本性都无所实有,由于那假借言说表述的诸法本性是非真实存在,因此正观它为空;又由于对意想一切关于色声等事,和其余假言本性所依托的离绝言说的诸法实性都是实际存在的,由于其余假言本性所依托的离绝言说的诸法实性是实际存在的,因此如实观知真实是存在的,如此称为觉悟到空性契合真实不颠倒。指如前所说的意想一切关于色声等事、所说的假借言说表述的色声等诸法本性都无所实有,所以对意想一切关于色声等事,因它们是假借言说表述色声等的本性,所以说它是空;相对此意想一切关于色声等事,什么是其余的离绝言说的诸法实性?指假借言说表述色声等诸法本性所依托的事,对如此二种理事都能如实知晓。指在意想一切关于色声等事中,存在真实性的唯圣人把握的空性事,在唯圣人把握的空性事中也有唯圣人才能明识的虚假,不对在真实意义不存在的事,生起增益为实有的执迷,不对实有的空性事,生起损减为实无的执迷,不增不减,对实无事不见取为实有,和对实有事不舍弃见取为实有,如实知晓作为离绝言说的本性的实体真理。如此见取空义的人称名为善取空义的人,他们能用真正的智慧来通达诸法的空性;如此随顺证获契合真实理义,应当知晓诸法离绝言说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