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如是已说菩萨地。
云何有余依地?当知此地有三种相:一者地[2]施设安立,二者寂静施设安立,三者依施设安立[3]。
云何地施设安立?谓有余依地,除五地一分[4],谓无心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除一地全[5],谓无余依地,所余诸地[6],名有余依地。是名地施设安立。
云何寂静施设安立?谓由四种寂静施设安立有余依地:一由苦寂静[7]故,二由烦恼寂静故,三由不损恼有情寂静故,四由舍寂静故。……
云何依施设安立?谓有八种依[8]:一施设依,二摄受依,三任持依,四流转依,五障碍依,六苦恼依,七适悦依,八后边依。
云何施设依?谓五取蕴。由依此故,施设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补特伽罗、意生、儒童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9];及依此故,施设如是名字、如是生类、如是种性、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量边际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
云何摄受依?谓七摄受事[10],即自己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仆、朋友、眷属七摄受事,如前意地已广分别,依此了知诸有情类有所摄受。
云何持依?谓四种食,即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由依此故,已生有情任立支持,又能摄养诸求有者[11]。
云何流转依?谓四种识住[12]及十二缘起,即色趣识住[13]、受趣识住、想趣识住、行趣识住,及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生缘老死[14]。由依此故,诸有情类于五趣生死随顺流转。
云何障碍依?谓诸天魔随有彼彼修善法处,即往其前为作障碍。
云何苦恼依?谓一切欲界皆名苦恼依。由依此故,令诸有情领受忧苦。
云何适悦依?谓静虑等至乐[15]名适悦依。由依此故,诸有情类若即于此现入彼定,若生于彼,长夜领受静虑等至所有适悦。
云何后边依?谓阿罗汉相续诸蕴。由依此故,说诸阿罗汉住持最后身。
问:阿罗汉苾刍诸漏永尽住有余依地,当言与几种依[16]共相应耶?
答:当言与一种依一向相应,谓后边依;与六摄受事不共相应[17];与流转依、与障碍依一向全不相应;与所余依[18]非相应非不相应[19]。
是名依施设安立。
注释
[1]有余依地:有余留苦累涅槃的境界。有余依,即有余依涅槃()的简称,也就是有余涅槃。有余,意即余留有苦果。有余涅槃,苦因已经断绝了,但苦果还拖累着,不能究竟涅槃。依,即身,人有所依的身,即依身。有余依,人还有苦果所依托的身,此苦当然只是微苦,其身,小乘指阿罗汉的最后身,大乘指菩萨的变易生死。此地的内容仅占本论第五十卷的后部分的很少篇幅。
[2]地:此处地指前面已论述到的前十五地中的某些地。
[3]依施设安立:身所依方面的确立安置。
[4]除五地一分:除开无心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等五地中的无余依涅槃范畴中的一部分。也即五地每一地都除开无余依涅槃范畴的一部分。
[5]除一地全:除去无余依地的全部。
[6]所余诸地:除开无余依涅槃范畴后余下的诸地为有余依涅槃范畴。
[7]苦寂静:苦离绝。此处苦指所有将来后有的种种苦。
[8]谓有八种依:此处文字并不是直接回答地施设安立,只是先摆出人有八种依。而有余依只是八种依中的一部分。
[9]诸想等想假用言说:假用语言对各种五蕴和合身相进行意想,并用语言明确描述出来。想,借用语言进行意想。等想,用语言将所想明确地描述出来。
[10]七摄受事:七种生活承受享用事。即(一)自己父母事,(二)妻子事,(三)奴婢仆使事,(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属事,(五)田宅邸肆事,(六)福业事及方便作业事,(七)库藏事。
[11]求有者:求后有身者。后有,即未来世定有。
[12]四种识住:即指五蕴中识对色、受、想、行的认知识别的保持状态。
[13]色趣识住:识保持对物质境界认知识别的趋向。趣,趣求,趋向。受趣识住等与此同。
[14]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死:指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相互因果关系。
[15]等至乐:入身心安和平等的怡乐。等至,定的别名,也即三摩钵底,身心安和平等。
[16]与几种依:与前文所述的八种依中的哪几种依。
[17]与六摄受事不共相应:与除第六摄受事外的六种摄受事不同相应。
[18]所余依:指其余的施设依、任持依、苦恼依、适悦依。
[19]非相应非不相应:不必然相应偶或有所相应。相应不具有必然性即非相应,相应只具有偶然性名非不相应。
以上论述到阿罗汉苾刍住有余依地只与八种依中的部分依相应。
译文
如此已经说完菩萨地。
什么是有余依地呢?应当知晓此境界有三种相状:第一,修行境界方面的确立安置;第二,寂静方面的确立安置;第三,人身所依方面的确立安置。
什么是修行境界方面的确立安置?指有余依地,除开无心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等五地中的少分无余依涅槃,除去无余依地全部,所余下的诸地,称作有余依涅槃的境界。这就称作修行境界方面的确立安置。
什么是寂静方面的确立安置?指由于四种寂灭而确立安置有余依地:第一,由于苦的寂灭;第二,由于烦恼的寂灭;第三,由于在不损恼有情众生方面达到寂灭的境地;第四,由于在舍弃喜忧情感方面达到寂灭的境地。……
什么是人身所依方面的确立安置?指有八种人身所依:一是个体人身依托五蕴和合形成,二是依托生活承受享用,三是依托任立支持身心的食粮,四是依托四识认知和十二因缘流转,五是依托障碍修习善法,六是依托欲界苦恼,七是依托入定获得安适怡悦,八是依托五蕴和合最后身。
什么是依托五蕴和合形成?指色、受、想、行、识五取蕴。由于依托这五取蕴,对执迷自己有真实主宰的我、对执迷自己的五蕴和合身是实有身、对执迷自己的命根可以连续不绝、对执迷自己能生出众事和被生、对执迷自己能养育他人和被父母养育、对执迷自己是与其他生类不同的能修行的人、对任随意生、对有童子的纯真等,假借言语进行意想,并借语言将所意想的事物明确描述出来;由于依托这五取蕴,对如此名字、如此生类、如此种性、如此饮食、如此领受苦乐、如此长寿、如此久住境界、如此寿量边际等,假借言语进行意想,并借言语将所意想的事物明确描述出来。
什么是依托生活承受享用?指七种生活承受享用方面的依托,即自己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仆、朋友、眷属七种生活承受享用,如同前面意境界所一一详尽述明的,依托这些可以知晓诸有情众生生活承受享用的事。
什么是依托任立支持身心的食粮?指四种食,即分段物食、情感触食、意识思食、本体识食。由于依托此四食,已生的有情众生身命得以任立支持,又能使得诸有情众生将来后有身生起。
什么是流转依呢?指识对物质、感受、思想、行为认知识别的保持状态和十二因缘,即识保持对物质认知识别的趋向、识保持对感受认知识别的趋向、识保持对思想认知识别的趋向、识保持对行为认知识别的趋向,以及无明导致行为造作起、行为造作导致识起,详说直至生导致老死。由于依托此,诸有情众生在五趣中生生死死随顺流转。
什么是障碍依呢?指欲界第六天天魔跟随修行人到修佛道善法处,在他们修行时即前去作障碍。
什么是苦恼依呢?指一切欲界都称名为依托欲界的苦恼,由于依托此欲界,使诸有情众生领受到忧苦。
什么是安适怡悦依呢?指静虑入定称名为依托入定的安适怡悦。由于依托此,诸有情众生或就此现入那定,或生在那定中,长夜领受到静虑入定所有的安适怡悦。
什么是后边依身呢?指阿罗汉相续的五蕴和合。由于依托此,就说诸阿罗汉维持住最后身。
问:阿罗汉比丘各种导致漏落六道轮回的烦恼永远尽绝,安住于有余依地,应当说与几种方面的依托同相应呢?
答:应当说与一种方面的依托一直相应,即对五蕴和合最后身的依托;与七种对生活承受享用中的六种完全不相应;与对流转的依托、与对障碍善法的依托全不相应;与其他方面的依托不必然相应或偶尔有所相应。
这些就称名为人身所依方面的确立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