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与呼吸

凡是一个人,从呱呱堕地开始,就必须呼吸,可见有生命就有呼吸,有呼吸也有生命,这两者的关系,正像形影的不能分离一样。

掌握呼吸的主要器官是肺,肺部能够一张一缩,缩的时候,把身体内的浊气(二氧化碳)从鼻孔里呼出来;张的时候,把空气(氧气)从鼻孔里吸进去。这个一呼一吸,叫做鼻息。这种呼吸,生理学上称它为外呼吸,它是从空气中摄取氧气给予血液,同时把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放出于空气中,在肺里面完成气体的交换。

另外,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从心脏发动,由动脉管将动脉血(红色)输出,把从肺里吸收来的氧气,运送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分配给全身的各部分组织,又接受各部分组织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成为静脉血(紫色),由静脉管输回心脏,再由肺动脉输送到肺部,释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气,成为动脉血,由静脉输回心脏。如此周而复始,称为血液循环。生理学上把人体各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内呼吸。因此,呼吸的主要功能,即在于保证身体内氧的供给,并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

人体里面这种微妙的、有条不紊的呼吸运动,必须很多器官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而其中特别重要的是高级神经中枢和呼吸中枢的调节作用。

呼吸对人们生命的关系如此密切,道理也十分明确,然而一般人只以为维持生命最需要的是饮食,不饮不食,就要饥渴,甚至死亡。殊不知道呼吸比饮食更加迫切。人们若断了饮食,可挨到几天,若一旦闭塞口鼻,断绝了呼吸,只要几分钟就要死的。这就是呼吸比饮食更迫切的证据。但是,由于人们要得到饮食必须用金钱去买;要得金钱,必须靠劳力去换。至于空气,可任意在大自然中随时取得,不费一些劳力和金钱。所以相对的只知饮食的需求,而忘却呼吸的重要了。

(二)疾病的来源

人生在世,不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任何人都可能遭到疾病。疾病有内伤外感两种来源,内伤是脏腑不调和,或者局部有损害;外感是气候的变化,或受寒或受暑。然不论内伤和外感,总不免要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影响内外呼吸的气体交换,所以就容易生病。

应该说明,疾病的来源当然不能简单地用内伤外感来概括一切,即便是内伤外感,也还应该注意其他的因素。总之,如果能在平常时候小心预防,比病起以后去求医治疗好得多了。

(三)疾病的预防

中国自古相传的呼吸习静养生法,在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方面,却有它独到之处。它的微妙,也就是针对呼吸着手。

人们一般的运动不外四种:一种叫做“行”,就是下肢的行动;一种叫做“住”,就是立定在那里;一种叫做“坐”,就是依靠座位固定肌肉;一种叫做“卧”,就是全身肌肉松弛。但是练习呼吸以坐的时候最相宜,因为行时立时,身体和精神不容易安定,卧时身体和精神又易入于昏昧,只有坐时可以安静,所以通常称之为“静坐”。这种静坐在中国流传下来有几千年,最大目的,就是使血行保持正常。无病时候可以防病,有病时候可以治病。只要有耐心,每天不断地练习,就能获得很大的效果。

(四)静坐的方法

一、身体的姿势

(1)两脚怎样安放:少年筋骨柔软,可用“双盘膝”。就是把左脚小腿架在右股上面,使左脚掌和右股略齐。再把右脚小腿牵上,架在左股上面。这时候两脚掌向上,两股交叉,好像三角形,这叫做“双盘膝”。它的好处:是两膝盖必定紧贴在坐垫上,坐的姿势自然端正,不会向前后左右歪斜。但这种双盘膝姿势不容易学,中年以上的人学起来更难,不必勉强。

其次是“单盘膝”,坐时把左脚小腿架在右股上面,右脚放在左股下就得了。这比双盘膝容易得多,它的缺点是左膝盖不能够紧贴坐垫,入坐稍久,身体要向左边歪斜。只要自己觉得歪斜,慢慢改正也没有妨碍的。

倘若老年的人连单盘也做不到,那就把两小腿向下面盘,也可以的。不过两膝盖都落了空,更容易歪斜,应随时注意改正。还有两腿有毛病的人,连向下盘也做不到,那就把两脚垂下平坐也可。但须把左脚跟靠在右脚背上,叫做“四肢团结”,或两脚底平放地面也可,但腿与脚掌要保持90°直角。(图五)

5.jpg

平坐(图五)

初学盘腿时,入坐略为长久,必感觉两脚麻木,此时可以徐徐放开,等到不麻时再盘,或就此起身徐行,等到第二次再坐,都可以。

(2)两手怎样安放:两手应该宽松,丝毫不可着力,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面,轻轻搁在两小腿上,贴近小腹。但如在平坐时,也可以将两手放在两大腿上部,掌心向下,自然地放平。

(3)头颈、面孔、眼睛、嘴巴:头颈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轻轻闭合,嘴巴也要闭,不可张开,舌头抵住上颚。

(4)我上文说到的行、住、坐、卧,是人们举止的四种威仪,都可以用习静的功夫。当然,行时习静为最难,住时也不容易,非到功夫很深时不办。坐时行功最合标准,所以把它作为主要的练习方法。卧时虽易致昏沉,然在不便坐或不能坐时,就不妨以卧式来代替。卧式如人们睡卧一样,有仰卧、侧卧两种,仰卧姿势与平常仰卧一样(图六)。但须记得将头肩等部略事垫高到自己觉得最舒服的程度,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势均同前述。至于侧卧,虽然左右都可,但以作者的研究,当以右侧为宜(图七)。因左侧卧则心脏常受压迫,不是顶好。右侧卧的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势也同前述,但头及上身须略前俯,上面的腿比较下面的应更加稍弯曲些,使达最舒适的程度。自膝盖以上的大腿叠于下面的腿上,膝盖以下的小腿和脚就很自然地贴放于下面小腿和脚的后面,下面的腿自然伸出,微微弯曲,上面的手也自然的伸出,掌心向下,轻轻放于髋关节上面。下面的手把掌心向上,自然伸开,放于头畔枕上,距离头部少许,须看你怎样觉得最舒适为准。这个卧法,在功夫上有个名字,叫做“狮子王卧法”。

仰卧(图六)

6.jpg

狮子王卧法(图七)

二、精神的集中

静坐的时候,要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即脐下约一寸三分的部位,称“下丹田”)。初学的人对这种工夫极难下手。人们的妄念一起一灭,没有一秒钟停止,所以说“意马心猿”,最不容易调伏。静坐的最后工夫就是能够调伏这些胡思乱想的妄念。妄念一旦消除,就能够出现一种无念境界。那么怎样下手呢?应该在平常行动做事时候,时刻当心,不要乱想,到静坐时候,把一切事物放下,拿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这样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以达到无念的境界。这是最上乘的方法。如初学者觉得这种定力的根基不够,可以轻闭两眼至微露一线之光,而目观鼻准,这叫做“目若垂帘”。静静的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闻不觉。口也须自然闭合,遇有口津多的时候,可缓缓分小口咽下。最要紧的仍在自然地意守下丹田,其方法一如上述。这样可以得到帮助不少。

还有一种方法,仍将两眼轻轻闭合而用“数息”的方法,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使精神自然集中,这叫做“心息相依”。其他姿势一如前述。而最最要点仍是在于“意守下丹”。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有最紧要的一句话,就是要请读者记住这一个方法。因为这几种方法都是最妥善安全的方法,可以没有流弊,读者但择那一种方法在实地练习时经常觉得最舒服者,就是那一种方法于他最为合宜。

初学静坐的人,常常说:“我没有学静坐的时候,妄念倒还少,一入坐后即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么缘故?”这实在是一种误解。要知道人们妄念本来随时都能有,平常时因和外面环境的接触,把注意力分散了,故不觉得多,习静以后,精神集中于内部,才觉得妄念忽起忽灭,不可捉摸,这是一种初步的自觉。能够从这下手返观自心,妄念是怎样生起来的,练习久之,它自然渐渐会减少,不必怕它。

初学的人,又有两种境象:一是散乱,没有法子把情绪安定下来;一是昏沉,时时要打瞌睡。大概初学的人,起先都是容易散乱,无法收敛,练习的时日稍久,妄念减少就容易昏沉。这是学静坐者的通病,不必奇怪。治散乱的毛病,应该把一切念头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专一注意在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治昏沉的毛病,应该把念头提起,专注意在鼻头尖端,把精神振作起来。大概说来,人们因为白天劳累的缘故,夜里入坐就容易昏沉。早上起来入坐,因为夜里睡眠已足,就不至于昏沉了。

(五)呼吸的练习

上面说到人们的生命寄托于呼吸,呼吸习静法就在对准呼吸下手,那么呼吸的练习很是重要,应该详细谈谈。

一般人的呼吸往往短而浅,不能尽肺部张缩的力量,因此也不能尽量吸入氧气吐出炭酸气,以致血液不清,易致疾病。这里举出练习方法如下:

(1)呼吸气息的出入,应该极轻极细,连自己的耳朵也听不见出入的声音。

(2)气息应该慢慢地加长,叫它达到小腹。但要纯乎自然,不可用力。耐心练习,久后就能够达到。

(3)人们胸中,在肺的下面,胃的上面有横膈膜(也叫做膈肌)。开始练习呼吸的人,往往会觉得胸中气闷,这因为没有推动膈肌的缘故。推动的方法,是在吸气时候从鼻中徐徐吸进新鲜空气,使肺底舒张,膈肌下降。呼气的时候,吐出浊气,下腹部收缩,使膈肌向上升。这样一上一下地膈肌的运动就会灵活,于是觉得胸部空松,一点也不气闷了。

(4)腹中的大小肠最为柔软,血液容易到此滞留,呼吸的气渐渐深而且长,达到小腹,腹部就有弹力,能够把滞留在腹腔内的郁血逼出去,达于四肢。

(5)呼吸的气必须从鼻腔出入,不可用口。为什么呢?因为鼻子是专司呼吸的器官,鼻孔里有毛,可以阻止灰尘和微生物进入呼吸道。倘呼吸的时候把嘴张开,一则侵夺鼻子的功用,二则灰尘和微生物容易入口,发生疾病。所以不但静坐时候要闭口,在平常动作时,也以闭口为合宜。

(六)治病与防病的功效

呼吸习静法,对于治病防病的功效是说不尽的,大凡慢性的内症,药物所不能治疗的,此法可能奏效。如今不说空话,举出实例:如我本人,少年患严重的肺病,没有方药可以医治,就用此法,根本治好。

我现在已是八十三岁的老翁,尚耳聪目明,手轻脚健,终年没有疾病。近数年来,连伤风感冒也很少,碰到气候突变或阴雨潮湿时候,别人都感到不快,我则依旧一样,胸襟十分宽舒。这是我本身对呼吸习静治病防病的体验。

(七)动与静应兼修

古来养生法,本有外功与内功两种。外功着重身体的运动,例如八段锦及近来流行的太极拳都是。大概专门呼吸习静,不使身体活动活动是有偏差的,所以必须兼习外功。八段锦最简单,太极拳比较复杂,必须请教老师传授。如果没有功夫去学,就是每天做体操也可以的。内功有许多种类,然总离不了呼吸习静,因为呼吸习静是内功的基础。

我从前所写的静坐法,未曾提及外功是一个缺点。我练习太极拳二十余年,近来仔细体验,知道它对呼吸习静大有帮助,所以动与静兼修是不可偏废的。单修外功不修内功,固然不可;单修内功不修外功,也是不宜。特地在这里郑重提及,希望读者注意。

(八)结尾语

这本小册子,是尽我的力量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写成,内容没有高深的理论,使读者容易了解。

这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中国几千年以来,只有个人自修,或修得有成效后传授几个弟子,且保守秘密,不肯公开,因此没有广泛流传,深为可惜。近年各地公开治疗,据其统计,治愈慢性病的人为数已着实不少,真是令人振奋的事。

以上是我自己数十年来对呼吸习静的体会。跟我练习的人屈指难数。我也请他们把各人练习的经过和体会写出来,附录在这本小册子的后面,以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