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国三年《因是子静坐法》出版后,传习者日多。通信质疑,络绎不绝。兹将历年来所积问答之重要者,选录于下:

(一)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四年级生杨贤江称

江今年二十二岁,二年前倾向厌世思想,几欲举心身全部推翻之。懊丧无聊,咄嗟寡趣,可怖哉!此人生问题,至今犹觉惴惴,不知国中青年同罹此患者,有几多人也。去年获读先生手著静坐法,恍然大悟,知烦闷郁抑,实大背人生乐趣。吾人当为之事,正复无限,何可自暴自弃,不尽本务。而静坐大足增长精神,专一心志。故于去年九月起即实行之,今将十月,不敢自信,特来拜访,有所质疑,幸请明示。

问: 在学校内静坐,若无适当场所,乃就寝室床上作为静坐处,摺毯作垫。晨间揭帐,夜间则垂,以同室者窥伺,有不便也。然空气究属不甚流通,未知有妨否?

答: 能得空气流通处固好,然苟不能得,亦属无妨。余昔者初习静坐时,不知何为空气,且紧闭窗牖也。

问: 书中谓初次练习呼吸,胸部应觉窒塞。又云:横膈膜当上下动作。然余均不觉。究竟呼吸能否获效?余不敢知。先生更有以益我否?

答: 不惯正呼吸者,初次练习,胸中必觉窒塞,横膈膜亦不能上下动作。自觉之法,以能集力于下腹,为收效之证。又静坐功候深者,其胸腹交界处,外皮之皱纹必深凹,呼气时下腹突出,脐孔必向上,此即横隔膜上下动作之证。

问: 余未静坐前,久练习深呼吸,气力亦能下注于腹,然初不自觉,岂已收效于无形欤?

答: 然。有深呼吸之练习以为基础,甚好。

问: 静坐日久,腹内震动,发生热力,余尚未觉。唯身体则左右摇摆,此则静坐数日后即现,不知何故?

答: 摇摆亦可为有效之证。唯静坐成效,不必定须震动及发生热力。工夫到后,此现象自然发现,非短时可致。

问: 先生每次静坐,是否必有一股热力回环全身?

答: 然。

问: 静坐前,余解衣宽带,唯冬季重衣裹身,甚觉不便。静坐后,在晨间则至户外散步,练习呼吸;夜间则即入睡,未知合理否?

答: 如此亦可。冬季裹衣而坐,血液不能畅流,宜改正。余常全部解衣,披于上身,另以被裹下体,则甚安适,不受拘束。

问: 静坐前后,可作劳力事否?

答: 无妨。但不可骤。如当劳力之后,先行缓步舒气,然后入坐。坐毕,徐徐张眼,舒放手足。

问: 眼当闭否?

答: 眼闭则心静。但在夜间,因日间劳倦思卧,则应微开其眼,免致昏睡。否则总以闭眼,用内视法为是。

问: 欲心境莹彻,毫无渣滓,非初学所能,先生果达此境否?

答: 此境不易达到。吾人之脑,思想积集,甚为复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况现在日间事繁,休息后妄念更多耶!余入坐后,有时能有一分时间毫无思念,久则复起。唯有一法,当妄念起时,用返照法看清其来源,不使甲观念联于乙观念,再联于丙观念,如此妄念即空。又余在庚子年间,舍弃百事,一意静坐。时间长至二、三点钟,曾有数次,能十余分钟,全无念头。

问: 余以为妄念之起,多由心性欠涵养功夫所致。道德高尚者不难臻此。且多想亦或为一种惯性作用,以终日营营不息,无片刻休,依力学上惯性之例,自难骤行阻止,未知先生以为然否?

答: 以生理心理言,观念终无息止之理,唯当存正念除邪念耳。人身各部,作用不息,如血脉则日夜不停;脑筋在夜间虽休,迨一部休息,一部已醒觉时,即复起动作,于是有梦。至于日间更不待言,有如舞台,优伶出入,热闹非常,吾人宜如观剧者,有头有绪,不使紊淆就好。日本近来提倡静坐者有二派,冈田虎二郎与藤田灵斋是也。各有门徒数万,其势甚盛。其论观念作用,二者各不同。冈田派以无念力尚,念来则扫除之,近于佛家之坐禅。藤田派则先持一种公案,专意注之,使其它杂念不生,近于佛家之参话头。然其扫除妄念之法,则旨同也。

问: 余今实演静坐之姿势,先生视之,以为何如?

答: 姿势甚好。下腹尚未坚实,须再加练习;两足置法,亦不甚自然。

继而先生实演静坐姿勢,露其下腹,摩之如积气之足球,不能压入。知先生功候已深,且先生能双盘膝,谓此更能固定上体,不易倾圯,唯较难耳。先生又谓:日本近有《静坐三年》一书(商务书馆译印)论姿势甚详,当胸部向后,腹部向前,臀部向后,成三折姿势云。

问: 余之静坐时间,每次不过三十分钟,先生以为何如?

答: 初学亦不必勉强,余于有事之日,上午自五时起,坐二小时;下午自九时入坐一小时。在日曜日,上午或坐至三小时。

问: 余以为静坐与运动宜相并行,静坐以得心之和平,运动以得体之壮健,未知当否?且余于未习静坐前,一周中晨间,必有五次练习徒手体操,二次练习徒步,今改为静坐,手足之运动似乎不畅,必伸手弄足,然后快也。

答: 如此最好。余在商务编译所,下午四时以后,恒喜打网球。唯同事多半老大,不喜运动,每以约得同伴为难事。然吾人精神能主宰肉体,专务精神运动者,收效必久而巨,专务肉体运动者,收效未必完善。今人既不识精神之伟大作用,若再不运动身体,势必更难补救。若精神运动十分完全,则肉体运动虽稍欠缺,亦无妨也。余去年至湘省考察教育,各校多邀余演说,余唯以静坐法为演题。余见各校中多有用功学生,不喜运动,卒业时成病夫,甚至夭折者。此等学生,类皆好静不好动之人,若强以肉体运动,决无兴趣,不如以精神运动诱导之。而师范生更宜注意,以其担负国民教育之重任。今日之儿童,皆未来之国民,而教育之者,即今日之师范生,师范生若无高尚之精神,不能养成善良之国民也。

问: 先生此外有无意见为初学所应知者乎?

答: 别无意见。所已知者,均告诸人。凡人心有所得,辄秘不示人,余颇反对之。余所著书,乃倾筐倒箧,悉以公世,本拟早日印行,恐信者少而中止。及观日本近来此项书籍,出版甚多,乃促我实行,所幸得多数人欢迎,堪以自慰也。唯尚有一补助法,即于静坐后,以左右手掌,交互抚摩头、颈、胸、腹、背、四肢各处,及于全身,可以助血脉之流行。若无暇为肉体运动者,此可代之。

问: 现在实行静坐者多否?

答: 甚多。大半为病而学,然无恒心者,多不奏效。若师范生来此问道者,则君为第一人耳。

(二)南通省立第七中学学生缪金源

问: 金源体质羸弱,自入学校,虽常勉事运动,然实非所娴,久欲从事内心修养而苦于无师。前岁五月,于书贾处骤得先生所著《因是子静坐法》读之,于心滋乐,慨然学之。唯苦在校无静室,又乏时间,只于晚间在床略坐而已。然兴至则学,否则已;病作则学,痊则已。至今思之,未尝不自嗤其无恒也。而于正呼吸法,尚常习之。昨岁秋,于《学生杂志》中,读先生与浙江师范学生杨君谈话,始作而起曰:天涯有知己也。于是乃继续实行静坐法,至于今未尝敢一夕辍。夫静坐之道,有远功,无近效,源之行此,尚未五阅月,自无成效可言。校中于每晚九时一刻击寝钟,源于九时半即入坐,向能为双盘膝,故尚无所苦。难大抵坐一刻钟即止,虞其妨睡眠时间也。源之正呼吸法,向取则冈田,以冈田式吸气时,气可充满胸间,合于生理,而仍可集力于下腹故也。坐时杂念未能屏除,约数秒时即一至,幸尚无恶念耳。坐久觉胸部腰部,均气力充塞,是时即不能延长再坐,不识何故?最可喜者,源宿膺疝疾,右肾囊偏坠,囊者必睡后方能自上缩,今则每入坐少顷,肾囊亦能自上缩,一如睡时,意者静坐之功,其力量可敌睡眠欤?源于先生所言热力,固不想一时得到,但每日纷忙,夜间借此略坐,定神静气,亦良佳耳。课暇特贡所得于左右,幸辱教其所不及,感激无涯,诲人无隐,倘亦先生之素志也。

答: 手书论静坐之经历,至详且悉,吾道不孤,抑何可喜。凡世界中之真理,无论中外,必遭不知者之反对。然反对者决不足怪,真理本未易明,苟能明之,则初时为反对者,其后必信仰之矣。且信仰恒因有反对而益坚,真理愈辩愈明之公理,固如是也。足下虑静坐时杂念未能屏除,数秒时必一至,此实无妨。鄙见以为既能觉其数秒时一至,则于念之头绪已能理清,以后常用返照之法,观此数秒一至之念,从何而起,观得真切,则妄念本空,实无起处,如此必更有进境。静坐之极功,本胜于睡眠,功深者可终年不睡。然初学切不可强企,应听其自然,盖睡眠能使百体休息,而神则散于外,静坐既能收休息之效,而神不外散也。足下能令肾囊上复,此即筋肉收缩之效。

(三)北京大学学生计照

问: 照未冠时,尝随家君宦游三晋,因得受业平陆张莲塘先生之门。先生邃于宋学,兼擅静坐,教授之余,辄命盘膝效之。照时方幼,童心未化,旋作旋辍,未获大效。其后渐窥理学宗传及明儒学案诸书,益知宋、明儒者,率以此为入门之法。又尝旁稽释典,披阅道家之言,则佛氏之入定,道家之炼丹,虽与吾儒之沂向不同,然其说理则有暗契者。民国三年入都,得读先生所著《因是子静坐法》,以平易之言,开示来学,向所谓奥秘之理,难得之诀,至是方涣然冰释。时肄业汇文大学,与同学吉君勉力实习者半载,彼此皆觉丹田发热,畅美无比。继入北京大学,独习勿辍。前年秋,同学周君,亦尝习为静坐,不数月间丹田发热,继乃身体摇动,不能自持,喜以语照。照曰:“此殆冈田氏静坐书中所言者乎!”后不逾月,照亦于坐时摇动,或首向前后,或身向左右,如此数月,后乃渐已。去年暑假归省,在家静坐,觉腰间脊骨,微有震动,后渐沿脊骨而上,今则至于项背之间矣。且其朕兆,不特见于静坐时也。去年在教室听讲时,神或凝集,则身体动摇,今则背上时有震动之状,且其震动,不独于脊骨也。时或动于小腹,时或动于臀股,唯尊著所谓热力冲顶而上,复由颜面而下,则尚未至耳。照形骸瘠瘦,向无它疾,年来殊觉精神发越,它人亦谓照弱于体而强于神,殆缘静坐之功欤!同学何君,照劝之静坐已逾岁矣,苦修之功,实倍于照,然于以上功效,一无所见,而伊夙患怯病,今则良已。间有操劳,殊不觉疲,殆大著所谓不见震动已获奇效者欤!今照已视此为安身立命之学,是以诱掖同志,屡购大著,以为赠遗,冀此道广播宇内,以达体育之真目的,顾照虽与人说法,言之不疲,而于晨夕静坐,杂念犹未尽除,虽亦从事于数息诸法,并聆坐忘之论,然得至于空明澄澈之域,盖不数数觏也。尝读朱子书曰:“秋月照寒水。”吕新吾云:“定静中境界,与六合一般大,里面空空寂寂无一个事物,才向他索,般般足、样样有。”《阴符经》曰:“至静之极,律历所不能契。”窃意静中妙境,或无逾此。先生为此已数十年,前之著作,特为常人说法,至于玄言妙谛,就未肯举以示人,恐招骇怪。照窃未甘以庸人自居,愿拜门墙,执弟子礼,唯先生不弃其愚妄而辱教之,则幸甚。

答: 足下于宋、明理学,既窥见入手方法,故于静坐之功,能什百倍于他人。且更热心传播此道,尤为可敬可爱。热力自顶而下,由颜面复回丹田,任其自然,必有达到之日,可勿勉强。贵同学何君之不见震动而获效,亦系实事。盖各人体质不同,震动与否,可勿论也。杂念未尽除,亦静坐者之常事。唯能不为杂念所扰,了知杂念本来虚妄,乃为佳耳。盖念之起在意根,根未拔除,决不能无念。吾人日间作事,外之六尘,与内之六根,互相接合,欲于入坐时,即至空明澄澈之域殆非易易。即鄙人练习数十年,而此空明澄澈之域,必日间事少时,及入坐经过一二小时之久,偶或得之,不能常也。来书欲闻玄言妙谛,鄙人喜实践,不喜空言,目前所造之境,亦未至于显示神通骇怪世俗之地位。仅如吾书之所云云,唯较前更纯熟而已。吾曹未能修出世法,仅随顺世间,以事修养,潜修不懈,以达人生之大目的,不为揠苗助长可也。

(四)武进省立第五中学学生戚允中

问: 自先生去岁驾临敝校演讲静坐法,鄙人不胜敬慕,思勉力从事。唯入手之初,困难丛生,作焉辍焉,于兹数四,终无良法以解除之。先生于此经验良深,乞示数行,则获益多矣。其困难之处,条举于下:

1.坐未久而腰膂酸痛欲折,不能久坐。

2.坐时杂念难治,不能久坐。

3.坐时是否心思尽注射于下腹?

4.坐時数息可否?

5.晨兴无暇静坐,在寝前可否?

6.何谓心窝下降?其现象如何?

答: 1.坐久而腰膂酸痛欲折,乃因初坐未惯,或素有腰痛之病而然。若能一循自然,不加勉强,久后自无此患。

2.杂念难治不能久坐,可用数息法治之,使心思全依于息。

3.坐时心思应注于下腹,唯初学不能一时骤几,宜徐徐下注,由胸而下,渐达于腹。

4.数息可治杂念,则坐时数息,乃极方便之法。

5.晨兴无暇入坐,尽可于寝前为之。唯终日劳动,至寝前就坐,必易昏睡,不若晨兴之清明耳。

6.心思能渐渐注入下腹,此时觉胸间空松,如无一物,即心窝下降之现象。若从外面观之,亦可见胸骨下软皮凹进,腹部突出之状。

(五)广东陆丰曾陆安

问: 前年读《因是子静坐法》,其中所述少年经历,半与愚同。愚彼时亦学韦铁髯先生神功内运法,亦作辍无常,亦差幸老而益壮。及去年丙辰二月,乃决意照静坐法实力遵行,至今已一年有半。初学定午前八时,月来则定午前四时,午后八时,增加一次。自二十五分至五十分为率。修养虽年余,且商务印书馆出版修养诸书,如《身心调和法》等,阅之殆遍,茫无得力处。近唯守苏子偈“视鼻端白”,《身心调和法》“以心内观自腹”二语为练习准的。但觉时能扫除妄念,而不能除无念想之念。至于咽喉之路,时若闭塞,则近时看过《身心调和法》后方有之。因以丹田运气,从脊背上巅,而闭塞渐渐复开,此或预期作用使之然欤!又最近时欲数息,而息之微细,至不复可数,其运力入腹时,丹田时热时否,偶有时其力速及尾闾骨,并对腰穴,力之所至,亦时深时浅。而三摩地秘法,所谓藏识,所谓小灵通者,终不可得而见。此皆急欲就正于有道,而求指迷津者也。间有稍呈异象,如息至极微时,通身之气血,似若于肌肤间,知其运动者然。而通身毛窍则时觉润泽,而似汗非汗。又由丹田运力过背上颠时,而对脐之部,时有热气,颈下脊骨,一息一声。又集力入腹时,身体亦时形摇动之意,似与静坐三年所说相同,而愚则常强制之,而不使动也(余之动甚烈,而动法每次不同)。似此种种,拉杂书之,用质高深,希赐函复,以定去从,至纫高谊。

答: 1.能扫除妄念,不能除无念想之念,鄙人亦是如此,仅坐久后偶得一空明澄澈之境耳,不能常也。其实至能持无念想之念,已非易易,自非大彻大悟者,不能尽除也。

2.咽喉之路时若闭塞,至运气从脊骨自顶而下,则渐渐复开,此则未开通第三关时,恒有此景象。三关通后,则自喉至胸腹,均十分宽畅毫无闭塞矣。

3.数息原系扫除杂念之一种方便,至杂念能除,本以不数为宜,微细至不复可数,不数可也。

4.丹田时热时否,运力时深时浅,均可听之,不必求速效。久之自能增加热力,一入坐即得之。至所谓藏识,所谓小灵通,此凡夫所不易见者,鄙人亦未见过,不敢以揣测之言答复也。

5.息至极微,通身之气血,似若于肌肤间,知其运动;又毛窍觉润泽,此即近乎体呼吸,实妙境也。商务书馆所刊《身心强健秘诀》中言此颇详。

6.由丹田运力过背上颠时,对脐之部时有热气,乃当然之事。至所谓颈下脊骨一息一声,鄙人亦未经过此境,或各人生理不同之故,似无大关系。

7.集力入腹,身体时形动摇,切勿强制之。虽动摇甚烈亦无妨,久之自能归于静止。

(六)武进省立第五中学学生戚允中

问: 1.寝前习练八段锦然后入坐可否?唯晨起稍觉力疲,是否过于劳动所致?

2.计自九点半钟入坐,至十时就寝,明日五点半起身,计安寝不过七时。有妨卫生否?

3.不能坐一时之久,约坐半时,即腰痛不可支。于是平卧片刻,同时摩抚下腹可否?

4.于上课时练习正呼吸可否?

5.静坐与睡卧,孰为有益?多坐少卧可否?

6.溯自静坐以来,未尝一入梦境,此亦是效否?

答: 1.寝前习八段锦,然后入坐,颇合。晨起觉力疲者,或初习时则然,久则可免。

2.青年人最好睡足八小时,有七小时亦不致妨害卫生。鄙见若校中体操功课不间断,则可以练八段锦之时间,补足睡眠。

3.坐半时即腰痛,不如用手掌搓至极热,摩擦两腰为宜。

4.上课时练习正呼吸不妨,唯不可妨及听讲,应注意。

5.静坐神敛于内,睡卧神散于外,论其原理,自以静坐为有益,然须视功候深浅为断。老僧入定有能终年不睡者,初学则不宜。多坐固可,少卧则不可。学者在校肆业,若恐早晚无多坐之时间,则不妨于傍晚散课后入坐一次。星期日亦可多坐以补充之。

6.静坐后能无梦,此境颇不易得,乃大效也。

(七)会通学社学生翁涵伯

问: 涵伯素体懦弱,疾病丛生,延医诊治,终鲜效果。寻友人惠我修养书数册,间有《因是子静坐法》一书,其法简单易行,且其理亦极明了。二月初旬即实行。至五月即觉精神爽适,举动不倦,可知余体已进于健康,较之曩昔,判若二人。此种愉快之境,想必静坐所赐也。顾仅六、七旬而效果竟如此,殆人之体质各殊,有以致之乎!尚有数疑,希赐教之。坐列如下:

1.涵伯素无梦遗一疾,自三月始静坐,迄五月,各间病逐渐消灭,精神亦觉爽快。方以为病竟豁然,讵知六月中旬,梦遗忽作,此疾究如何发生,殆余体质不健全所致欤?抑宿疾尚未愈因静坐辗转发生欤?涵伯无从索解。

2.自二月初,开始练习静坐,当时觉念虑横来,迄今数月,似较昔略有进步。可一分钟无思无虑,如入太虚之境。然有时几不能自持,此身被念虑所扰,且精神亦感不快,终至废弛,不能完全入静境。

3.每次静坐三十分钟时,足辄感麻木,至今日未能脱离,且较前益甚。先生静坐功候甚深,对于体育一道,夙有心得,上述各端,祈代为解释,再示我以简便之方法,则感激靡涯矣。

答: 1.所谓素无梦遗之病,因静坐而发生者,决无此理。大概贵体素弱,精力不充,前此不见梦遗者,乃精衰之故。今因静坐而稍旺,乃满而溢耳,断非静坐所致。此疾须澄清心境,不作色欲之想,方可绝其根。然苟不犯手淫之恶习,即一时不绝根,于身体不大妨害。

2.静坐能有一分钟无思无虑之境,是极好现象,当继续行之不怠,如果持之以恒,即可不为念虑所扰。整理杂念方法,莫如回光返照,照定妄念之来源,实无起处,便得无念。

3.静坐稍久,足心麻木,乃不能免之事。犹之初习体操,筋骨必酸痛也。解此困难有二法:一是麻木至不能耐时,将两脚缓缓放开,仍平坐而习静,或竟不坐。二是十分忍耐此麻木,渐至于无感觉,久后必复其原状,毫无麻木。如此忍耐,经过数次,则以后即坐至一两点钟,亦不致麻木矣。

(八)学生陈登甲、王近信

问: 读静坐法,一时心颇倾慕。因无恒久力,虽试行之,时常间断。嗣参究理学,旁及道家丹经,释门禅坐等书,知跏坐为养生之要事,而悟道者亦赖于是。信仰之心,自此加厚。近半年来,虽不能行之获益,而间断之时较少。中间发见疑点,积之于心者,愿就正焉。幸有以教之。

(1)左脚加右脚上,或右脚加左脚上,在尊著中以为无关紧要,他书谓必左加于右。(见《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禅坐三昧法》)手亦然。或别有说乎!

(2)全跏坐者,臀部下垫物。宜稍加高否?

(3)坐在床上或地上,二者孰为适宜?

(4)有云重累手相对者,是即所谓合十式否?

(5)脘居体之何部?(胃之受水谷曰脘,脐上五寸为上脘;脐上四寸为中脘,即胃之幕,脐上二寸当胃下口为下脘。)

(6)未开眼前,摩手令暖,以掩两眼,然后开之。摩手用力,是否合宜?

(7)何谓按摩法?

(8)坐前后宜于院中行深呼吸否?

(9)于坐中口出唾液时,宜吐出,或宜咽下?

(10)勉强久坐,是否有碍?

(11)坐如不合法则,有危险否?(有云因坐呕血者,吴柳仙《天仙证论·危险篇》)

(12)坐后或坐中,有时气下泄,或上行作嚏,是何现象?

(13)坐中以意领气,使遍周身,有时领不起来,有时即领起亦不能送至某部,如不能过膝至足是。此属生理关系,抑属心理关系?

(14)领气周身后,即觉全身散而无力,不欲续坐,何故?

(15)坐时则心止丹田,非坐时则心止足下,可否?(见《坐禅法要·治病第九》)

(16)有病时则安心止病处,能治病否?(常言能忘病为治病之一法,似与此相反。)

(17)六气十二息之法若何,可用否?

(18)调息宜单行否?(指寻常练习调息言)

(19)饭后静坐宜否?(见《白沙全集》)

(20)坐中如无一点提气时,则觉心房之鼓动,与周身血脉之鼓动相应,是好现象否?

(21)静坐与拳术,能否并行练习?

(22)练习静坐时,食量宜稍减否?

(23)有言静坐为消极的,易流于枯寂厌世,非少年人所宜练习,信否?

(24)坐中丹田发热极微,何故?

(25)内工主侧身卧,外工主仰身卧,卧与呼吸极有关系,二者孰为适宜?

答: (1)左脚加右脚或右脚加左脚上,在宗教家有一定规则。以生理上考之,决无关紧要。

(2)无论全跏坐或半跏坐,臀部下垫物均可稍高,以肾囊不受压为度。

(3)床上离地面较高,可免湿气,似以坐在床上为宜,但地上铺木板者亦不妨。

(4)合十式,乃指僧家两掌相合作礼也。静坐时不作此式。

(5)胃之内腔为脘,即所谓胃脘也。

(6)摩手令暖,以掩两眼,未尝不可。惟静坐之后,摩手时,宜缓缓用力,不可太过。

(7)用手抚摩身体,使血脉流通,以愈疾病,谓之按摩法。我国昔时有此医术,今尚见之。日本颇流行,女学校中有采作教科者。

(8)坐前后于院中深行呼吸,颇宜。

(9)坐时口生津液,乃极好之事。宜咽下。旧法本有用舌搅口中,使生津液,啯啯咽下之说。

(10)勉强久坐,如能忍耐亦无碍,但不可过于勉强。

(11)坐时若恒以真真“自然”二字为主,决无不合法之患,即无忧危险。

(12)坐后或坐时,气下泄或上行者,乃气血流通之征,是好现象。

(13)坐中以意领气使遍全身,有时领不起者,是功候未到之故,气足自能之,与生理心理,无甚关系,且不必强求。

(14)领气周身,即觉散而无力者,亦气未足之征。

(15)坐时与非坐时,均能心止丹田,最好。

(16)有病时能忘病,最妙。观藤田氏《身心调和法》《身心强健秘诀》,可悟其理。(商务印书馆有出售)

(17)六气者,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吹属肾,呼属脾,嘻属三焦,呵属心,嘘属肝,呬属肺。静坐时口中微念此六字之音,以祛各脏腑之浊气也。十二息之用法,乃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鼻息,以治各病。鄙人于此,却未试过。具详于《小止观》一书中,若用之,均无不宜。

(18)调息尽可单行。

(19)饭后静坐,须隔二十分或半小时方可。

(20)坐中觉心房鼓动与周身血脉相应者,乃普通现象,盖静时方能闻之也。

(21)静坐与拳术可以并行,惟静坐方毕,宜稍稍缓步动作,方可习拳。习拳后亦宜缓步或稍休,方可入坐。

(22)多食最有害,无论静坐与否,能减少食量最佳。可参看拙著《废止朝食论》。

(23)厌世与用世,在各人志趣如何。静坐在精神方面为积极,精神为一切做事之根本,焉有消极之理。惟我国道书中,多有导人厌世之语,不可不辨。佛学流行东方,我国习之者多出世思想,日本则用之以强国,亦是此理。全视用者趋向如何,于学说无与也。

(24)坐中丹田发热极微,亦功候尚浅之故,久则自微而渐大。

(25)卧以侧身为宜,且须以右胁向下,使心脏不受肺叶之压迫。

(九)直隶长垣宁祥瑞

问: 祥体素孱弱,好疑多思,以致浮火上炎,耳鸣头晕,心悸肉跳,百病环生。客岁十月下旬,偶得先生《静坐法》一书,读之终篇不忍释手,遂慨然效之。始则忽作忽已,今岁诸疾如恒,自思年岁方富,前途正未有艾,似此病魔缠身,将何以崇德而广业?因续行静坐,永矢勿谖。古人云:疑难处便质问,谨将不明之点,条举于下。想先生诲人不倦,当必有以教我也。

(1)静坐时每觉心内急躁,愈强制则其势愈甚,当用何法以治之。

(2)入坐半句钟后,二足辄感麻木,再迟数分,则重不可移。如此继续不绝,亦有害否?

(3)用单盘膝法,颇属易易。但不知二足互易,亦有碍于静坐否?

(4)所谓心窝,是否指心尖搏动之处?苟非了无尘滓,即不能降下否?

(5)若以故外出,或有客来,不能静坐,或以事繁,不能多坐,前此工夫,即胥化为乌有否?

(6)静坐时上足不能贴于被褥,另以他物垫于臀部,可否?

(7)若以他故,致就寝太晚,翌晨仍六点起床,以静坐代睡眠,可否?

答: (1)静坐时觉内心急躁,不可强制,宜一切放下,当作我身已死看待。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可以借喻也。

(2)足部麻木,能忍耐之,则麻木之极,必仍回复原状。若经过此级,以后即无麻木之虑。如不能耐,则徐徐放开之,了无害处。

(3)单盘膝二足互易,宜轻宜缓,无碍于静坐。

(4)所谓心窝,在身体外形,则当于两肋骨下中央凹处,身内则为横隔膜所在处。呼吸之气,渐渐深长,能达小腹。斯时横隔膜能下降,即心窝之下降也。

(5)静坐之功夫,虽因他事间断,以前者决不化为乌有,惟进步略迟耳。

(6)静坐时臀部本应垫高二、三寸,使外臀悬空,斯时上腿向下斜,亦可减轻麻木。

(7)就寝最好有定时,若太晚,翌晨以静坐代睡眠亦可,然坐时昏睡,则不必勉强,仍以假寐为宜。

(十)北平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学生张缉

问: 自读大著《静坐法》以来,未尝不倾心向往,昨得光临敝校讲演,谛听之余,形神俱忘,胜读十年书矣。兹有关于原理方法中质疑七条,敬列于下:

《原理篇》中言人生始于脐,故灌溉当自脐始。由是言之,静坐时凝集心意注之于脐,可也,何必注之脐下丹田乎?有谓人生始于鼻,故静坐当注视鼻尖。是说与先生之论歧异。此可疑者一。

丹田名曰重心,既曰重心,必是一点可知,但此点宜居下腹何部,不可不定。或云由脐垂下之一寸五分处即是,先生所云之位置亦在此耶?此可疑者二。

静坐固是存想丹田,然存想必用意志,用意志是生念矣,与勿起念之语稍异。抑存想之念单纯,与他妄念有别乎?此可疑者三。

腹部呼吸时,不易镇定,如镇之于吸,必动之于呼;或镇之于呼,必动之于吸。重心不易使之充实脐下,未知当用何法方可。此可疑者四。

收视内视,似有区别。收视者想收住视力不用之谓;内视者想仍用视力,不过与外有别之谓。书中言静坐当收视返听。又云用内视法以绝妄念。二者似不可得兼。或鄙见有误乎?且绝妄时,甲念起返之甲,乙念起返之乙,是注意于甲念或乙念矣,而与专意存想丹田之理似乎反对。有谓坐时眼宜视丹田部分,由内由外则未论及,究不知其理当否?此可疑者五。

对于静坐之关系各部者,先生论之详矣,惟舌之位置付之阙如,抑无何等之关系欤?或云,舌宜上抵牙根(旧称如是之舌为天桥)。盖如此津液较多,更将是液缓咽,以意引至丹田为止。先生坐时,是否用此工夫?此可疑者六。

呼吸时不可间断,有谓宜间以休息者,是说不知然否?又吸气时横隔膜下压,腹部必当膨胀,呼时横隔膜上压,腹部应当收缩,此气体之公例也。然正呼吸则反此,不知何故?又云未起床时,宜调整呼吸。但斯时空气恶浊,有碍调息。能否于寝前时行之?且抚摩下腹,是否为呼吸正否之检察?此可疑者七。

总此七疑,质诸左右,若能惠教一二,使茅塞乍开,则感无涯矣。

答: (1)灌溉草木,亦当其根下施肥,注心意于脐下丹田,其理正同。就实际言,所谓集注心意时,丹田之范围,亦决非微小之一点,即脐部亦包括及之。自来静坐之术,本有两派:一注视脐下丹田,一注视鼻尖。二者各有门户之见,各有理由。吾侪惟取其有益卫生耳。足下既从此法入手,似不必中途改变。

(2)丹田之说,出于古书,重心之说,假用科学。古书或言脐下一寸五分,或云一寸三分。鄙人实验之时,觉其范围亦稍广,并非一点,即言一点,此点亦大,若必加以穿凿,定为几寸几分,似非确实。且硕腹者与俭腹者之尺寸焉能从同,故只浑言脐下,不言尺寸。

(3)完全无念,吾人此时所不可能。存想者,无念之念也。来书所谓存想之念单纯,与他妄念有别,其说甚是。

(4)所谓镇定下腹者,乃以心意作用镇定之,与腹皮之伸缩无关系。即就腹皮之伸缩言,若能进于静呼吸,则腹皮之动已至微细,殆不觉矣。(《身心强健秘诀》中言静呼吸颇详)

(5)收视内视,诚有用不用之区别,拙著所云收视返听,指不用时言,内视则指用时言之。用内视法以绝妄念时,当将吾之精神提开,观此等妄念之起伏,不可注意于念。妄念渐少,则精神自集中于丹田。请实地证之,自知其与存想丹田之理,初无反对。盖果能把持此存想,使之不乱,则妄念自然渐少,有时且至于无也。坐时眼视丹田部分,以内视为正当。然初学者或因闭目易于昏睡,则不妨微开其眼,兼由外视。(《静坐三年》中曾论及)

(6)舌之位置,照古书所说,宜抵上颚,并有用舌搅转颚内颚外,使生津液漱咽诸法。鄙人坐时,亦恒为之,惟与生理上究有何等重大关系,尚未能实指,故拙著中略之。

(7)呼吸时有主张中间不可间断者(《静坐三年》内详之,拙著亦取此说。)有主张中间宜稍停者(《身心调和法》及《身心强健秘诀》内详之)。前者意在使气流通无滞,后者意在使呼吸完足。二者各有理由,学者不妨自择,亦不妨兼试。正呼吸所以反乎气体公例者,在使初学易于下手,运动横隔膜较易。若功候久而能进于静呼吸,则此法可不用矣。未起床时,调整呼吸,此就鄙人经验言之,盖鄙人卧室只有一人,且终年开窗揭帐而卧(到平后,虽不能洞开窗户,然苟非大风之夕,纸窗必卷起,帐门必揭开一边。)故室内空气流通。若君等寄宿舍人多,则空气混浊难免,寝前行之,亦自不妨。惟终日疲劳,寝前易于昏睡耳。鄙见不妨择近窗之床榻空气流通之处,则自以早晨精神爽健时行之为宜。又君等若能于每日放课后四、五时顷,结合同志,为静坐会,商诸校中,择一僻静之室行之,似更有益。抚摩腹部,不过助血液之运行,筋肉之活动,并非检察呼吸正否也。

(十一)滕骥

问: 骥亦一习静坐者,读公平日著作,可谓于藤田、冈田之外,别开生面矣。昨日又得友人绍介,聆公演说,尤为悦服。惟骥之功尚浅薄,对于此道有一二怀疑处,不揣冒味,特以函询,条列于后:

(1)习静坐者,是否有戒绝色欲及兼作外功(如操体八段锦是)之必要?

(2)公近年内之效验如何?每次震动后,有无别种状态?

(3)闻直隶乐亭县有周老人者,亦习此道。每于坐后,能令元神出舍,公知其人,且信其事否?

答: (1)习静坐者,若能完全戒绝色欲,则收效愈速,惟非一般人所能行。即仆者久有戒绝之志愿,而尚未实行,乃勉力从事节欲,兼作外功,使肉体强健更佳。仆则每晨恒习八段锦,有时亦作辍,盖不免重内而轻外也。

(2)鄙人近来一入坐,即周身软酥温热,不复震动。盖达体呼吸地步。震动乃初通三关之景象也。

(3)周老人之元神出舍,仆虽未见其人,而深信必有其事。如鄙人者,只须谢绝人事,专修数年,必达此境。然鄙人于道家之术,特取其下半截,以为卫生之实用。至于仙术,则谓与其用全力学之,不如学佛。盖仙术之元神出舍,修成者仍属识神,不能超出三界轮回。必如佛之修成正觉,乃能超出三界不受轮转。鄙人近所致力者在此。演讲《静坐法》,只以卫生为范围者亦此意。

(十二)广东河南育材书社学生杜渐

问: 百病丛生,今岁春得读尊著《静坐法》,稍悉其理,仿行数月,获益甚多,病亦渐愈。尤可喜者,渐善忘,自实习静坐后,虽月余往事,犹能追忆及之。意者殆缘静坐之功欤?惟静坐时,腰膂酸痛,不能久坐,兼之杂念频兴,虽数息不歇,然终不可除。易以他法治之,则尤甚焉。岂经历未深,抑亦练习未善所致耶?又渐于未寝前,静坐既罢,就蓐后觉腹部膨胀不安,移时乃止,此尤所未解?

答: (1)静坐确能增长记忆力。腰膂酸痛以及杂念繁兴,皆由习练未纯熟之故。循乎自然,持之以恒,此患浙免。腰膂酸痛,于入坐前后,可用两掌搓热,在腰部向下抚摩。至治杂念之法,不外乎返观,观此念之所由起,令其渐少,空明澄澈之境,非经数年不易达到也。

(2)腹部膨胀不安,或胃中本有病,或静坐时呼吸用力,或心窝未能下降之故,决不为害,功夫稍久,即无此患。

(十三)北平高等师范学校

于民国六年冬,由陈哲甫先生组织静坐法练习会,请蒋竹庄先生,逢水曜日莅校指导。入会学生约五十人,师生历次问答,录入该校周报。问者附注姓名,答者即为蒋先生。

问: 乐初行静坐,杂念纷扰,既而稀,近则略,略可止。但须用力禁制,未能自然。当杂念由少入止之际,丹田热气频作,且觉全身由上而下有一种大力下注。斯二现象于伫立止观时尤觉显著。于此原理不明,又藤田灵斋所谓公案法,是否可以兼行?敬祈俯教。

(赵民乐)

答: 杂念不必用力禁止,最好于返照时,观其起伏处,而中断其攀援。参看郭君清和、鲁君世英之答问。全身由上而下有大力下注者,乃极好现象,宜以意徐徐引之,使由尾闾渐上背脊。藤田公案法,于除去他种杂念甚便,可以兼行。

问: 静坐之经过:(1)心得,静坐时间,于晚九点四十分钟行之。初有种种困难,后渐就适,腿盘既安,思虑亦减,气息亦较沉着,坐二十分钟后,就榻安眠,无复有曩昔幻梦不寐之病,因之精神强健。(2)疑问,静坐时,思念萦回,以强力制之,往往不克,而思制之之念,与他念何异?毕竟何以除念?又坐时旁有异声微响,辄兴起思想,果何法以防制之?敬质。

(郭清和)

答: 不必用强力制之,但提开自己之精神,一若居高临下,返观思念之起伏而中断之,不使甲念攀援乙念即可。思念再起,再用此法。吾人决不能将思念扫除净尽,但将妄念集于一点,所谓无念之念也。入坐时最好以意将耳根收缩,返听自己之呼吸出入,日久功深,则身旁微响,如不闻矣。

问: 学生近三四年来,精神枯滞,心绪骚乱,久欲从事锻炼精神,乃以无人指导,未得其法,兼以志行薄弱,终亦未能实行,而心神之不佳滋甚。及静坐会成立,并见先生著作,知静坐为修养良法,而确有奇效,故踊跃入会,矢志力行。此后每日临睡静坐二十分钟许,未尝间断,惟放假旋里后,致未按时练习,计自入会练习月余,心神虽无大进,而每次坐后,气体颇觉舒泰云。

疑问:返照法,书中言不必强求妄念不生,可默察其起灭头绪理清之。甲念起则返之甲,乙念起则返之乙。所谓返之者何如?当遇事时,虽些小无关系,亦辄缠绵心中,不能屏除,不知此病缘何而致?宜如何用力以矫正之?静坐时气出入上下循环,用意导之,可否?

(鲁世英)

答: 吾人之妄念,皆为攀援心,自甲至乙,自乙至丙至丁,辗转无穷,若能于返照时得其头绪,立时中断其攀援,使甲念不及传至乙念,即谓之返。此须于念起时屡屡为之。小事亦缠绵心中而不能屏除者,以过于执著也,当思吾人之身,亦系十数种物质化合,全是虚假,身外之事物,更无可执著,故宜一切放下。气出入上下用意导之,亦无不可,但切勿用力。(指气言)

问: 桐性质鲁钝,先生授一艺即坚持不忘,今静坐行已越月,每日于就榻前,以二十分钟为限,无一日闲也。

心得:初行静坐法时,全体或动或欹,辄以为苦,然既知其益,仍力行不辍。十日后腿盘稍平,身体亦较稳适。复以衣为拘束,后乃裸体而坐,披以大衣。如是者久矣。时常觉有气直抵肛门。同时行正呼吸,其气若出若还,消灭乌有。又坐时虽不能禁心有所思,然所思者率多先生所教之姿势或方法,时或心悠然远逝,思而不思者,不过一二分钟耳。然每行适然恬然,已逃出苦难久矣。

疑问:(1)坐时默数一二,心仍外驰,若听其自然,毫不之顾,可耶否耶?(2)有气下行,直抵肛门,此为善现象乎?抑为恶现象乎?(3)先生有言,行默视术,由鼻尖至丹田,若直接以心意注于丹田,其结果有差异否?

(尤桐)

答: (1)默数一二,心仍外驰者,着自己觉得外驰时,立即收摄,使之凝集。如此屡屡反复为之,自能渐有把握。(2)有气下行直抵肛门,是为善现象,然不必因此欣喜,听其自然。气盛时徐徐以意(切勿用力)引之,自肛门上背脊。(3)默视由鼻尖而下者,因初学之人不能直接心注丹田之故,若能直注丹田,更好。

问: 峻自去岁十二月二十一日开始静坐,至今已两月有余,颇著成效。惟疑问之处亦多。兹分述于下,幸夫子有以指教之。一、心得:初行静坐,每日早晚二次,早在操棚草席上坐二十分钟,晚在床褥上坐十分钟。惟因早起偶受凉气,患咳嗽甚剧,又因草席太凉,致便带血。故两周后即废去早坐,止有晚间十分钟之一次耳。至今六十余日,未尝间断。故所有心得,亦正有可述者,峻素有遗精之病,平均五六日一次,致精神委靡,甚觉不利。虽常服中西之药,力求卫生之术,罔有效力,自静坐以来六十余日而遗精之数仅有两次,精神亦爽快异常,诚奇效也。以故自勉之力甚强,庶免中辍之虞矣。二、疑问:心窝系何物?居身体何处?心窝降下之方法,在时时注意于下腹,其注意之法若何?是否意中存一下腹之概念?以心意之作用除杂念,而注意凝集于下部,重心自然镇定,注意凝集之方法若何?去妄念在用返照法,即返观吾之意识,返观之方法若何?重心与心窝,重心不能镇定,心窝不能降下,有何区别?

(李树峻)

答: 心窝即两胸骨中间凹下处,用心意专注于下腹,不注意于胸部,则心窝处觉空松无物,是谓下降。注意之意力确能达于下腹部,非仅存一概念之谓。注意凝集,言将吾之心意,使凝聚于下腹部也。心理学公例,凡心意注于一点愈明了,则他种杂念自消。返观吾之意识,即闭目内视,实则以心代目之用。重心在下腹,心窝则在胸下,心窝不能降下,则注意必不能达于下腹,此其区别也。

问: (1)静坐法中,谓有病而坐者,不宜思及愈病之念,然有谓有病者宜选一健康之念以为公案,其理有无冲突?

(2)内视丹田时,眼与意并行乎?抑仅用意志以代目乎?若用眼直接下视,此时目虽闭,而眼球则多向下方凸出,能否有害于目?且常闻人之有近视病者,多由眼球凸出者也。

(3)坐时腹内格格作响,继之以噎或放屁等,何故?且达静境之际,则手足由冷而热,或由冷而出汗,病耶?抑亦静坐之有得耶?敬祈指导为幸。

(张缉)

答: (1)并无冲突,盖吾人本不应有病,病为精神之消极状态,并非实在,若存一愈病之念,是承认病之实在矣。故选一健康公案,以回复精神之积极状态,则不思愈病而病自愈。

(2)用意志以代目。

(3)腹响及噎、放屁等,均因气分流通之故,静坐后血脉周流无滞,全身及手足皆热,以至出汗,皆为效验。

问: 昨夜静坐,渐觉有异。所谓异者,飘飘然无人无我不识不知之境界也。顾昨夜尚未至于无人无我不识不知,微觉初到飘飘之境而已。且为时甚暂,方至飘飘,而杂念复起,急屏除之。又至飘飘,而杂念又起,如是者数四,至最后一次,觉得飘飘之际,忽而热力一股,由鼻而口之天堂,而喉,而胸,此时遍身毛管忽开,心中惊异,而至胸部之热力,不识行至何处。(因惊异,故不自觉也。)即仍镇静。又觉背后热力一股,由腰下而上,直至头顶,遂觉全身火热,大汗浸淫。至此由惊而惧,由惧而恐,不复能静。热即遽消,汗亦顿止。而既出之汗,头部最多,而颊间几欲珠珠下滴,怪哉怪哉!此何故欤?请问静坐之法,有百利而无一害欤?抑肢体呼吸间偶有不合规矩之处,遂生坏影响而害人欤?此急欲问明,方敢从事耳。

(江纯璋)

答: 此是极好影响,并非坏影响,汗出者,即体中老废物向外排泄也,切勿惊惧,宜一听其自然。热力盛时,可以意引之,使自后渐上,由顶而下至丹田,如此循环不息。

问: 静坐之经过,自去岁十一月入静坐会以来,即早晚静坐,虽值盛寒,未尝或废。初时惟按时入坐,并无何种异状。久后乃觉气能运入下腹,渐洋溢于全身。丹田处生热力,频频冲动,坐时殊觉娱快。且平时精神较昔爽健,夜间睡眠颇熟。于此短期中已获此效力,知精神界之光辉灿烂,灵妙无伦,而非孜孜于物质界者所能窥其奥蕴也。

(1)静坐之效果,能使精神指导肉体之势力强大,则饭后静坐,用意指挥,以血液助消化,当大有益于人生。而静坐法云,饭后半小时后,方可静坐,究属何故?

(2)冈田氏静坐法中,除静坐姿势外,尚有所谓不断姿势者,欲实行此种姿势,未审有无弊害?且其中应注意者为何?

(3)静坐之效固大,惟至功夫好时,是否可以废去运动?如云无论何时,动静俱宜调和,则静坐与运动二者,必如何而后相利而不相妨?即必如何而后得调和也?

(孟广照)

答: (1)静坐必用腹式呼吸,呼吸时肺之涨缩范围扩大,有妨胃之工作,故饭后不宜也。且生理天然妙用,凡某处有动作,血液自然聚集于某处,不必再加人工,使之太过。饭后胃中营消化作用,全身血液多来注于此,若再加以人工,则无益有害矣。

(2)所谓不断之姿势,应无论行住坐卧,皆注意于下腹部,若能实行,其益无穷,可无弊害。惟用心作文或听讲时,则不可。

(3)静坐功夫纯熟时,即废去运动,初无妨碍,但总以兼行运动为佳。剧烈运动后,勿骤然入静;静坐后,勿骤然运动。中间隔半小时或十余分钟,自无不调和之虑。

问: 淇近日每当晨静坐,腹恒作响,初在腹上,既移脐下,愈响则气愈畅适,神愈愉快。当午后及就寝前静坐,则不作响。似空腹较实腹,运力易达丹田。腹响是否运力入腹所必经?抑系偶然之作用?又镇定下腹一语,是否指常使下腹膨胀,不使收缩而言?

(冯文淇)

答: 腹响为气分流通之证,此气流通于胃肠中,故空腹时易响,实腹时不响。气入丹田,空腹时当然较实腹易达。腹响盖为运力入腹所必经,非偶然之作用。日久用功,气分十分通畅,则不复响矣。

镇定下腹一语,确是指常膨胀不收缩而言,然须久练方能,初学时不易臻此。

问: 心得:自去十一月学静坐,每临卧时,坐榻数息至五十,而腹中无动静,而气甚调匀,有一种甘适之境,不可言喻。

(陈恩荣)

答: 以后更有进境。

问: 疑问:数至五十息时,肩背头汗,此时一息便上,是否不息,令汗出,孰是?

(陈恩荣)

答: 最好不息,俾汗出后再止。

问: 心得:初盘坐时,两腿疼痛,呼吸不能顺适。为之既久,困难递减,至今则肢体安然,呼吸亦渐归自然,而睡中之幻梦亦罕。

疑问:静坐心贵沉敛,呼吸尚自然。茂于静坐时,口若默数一二三等数目,或外国文字母,则心虽寡念,而觉呼吸不能自然;若不数,则心中之思念难去。尚望先生示以两全之法。

(武茂绪)

答: 入坐时,先将呼吸调匀,不使或长或短,然后数息,此患自免。

问: 腰部挺直,必须用力,稍不留意,则脊骨下曲。然用力久时,脊骨渐疼,同时胸间亦疼,若欲下坠,有何法不用力而腰自直?胸部疼起而欲下坠者何故?此现象在入坐三十分钟以后。初习静坐时,十分钟即腿麻。月余工夫能坐至四十分而腿始麻。在未习静坐以前,每就卧时,必杂念纷来,致不能即时入睡;今日就卧时,妄念渐少,可谓进步。惟静坐时之杂念,终不能扫除之。

(范煜璲)

答: 腰部切勿用力挺直,惟觉得脊骨下曲时,留意矫正之可耳。静坐终须牢记自然二字,无论生理、心理方面皆然,若欲腰之自直,除非用双盘腿方可。胸部疼起欲坠者,为脊骨牵连作痛,无他故也。静坐时之杂念,只能使之渐少,不必悉数扫除。

问: 学生体力素弱,且有宿病,自二岁时即患偏坠(又名小肠气下),每服补剂,常加升麻以提气。今学静坐,觉气往下行,达于病处,与医者之施治适相矛盾。未悉日后有妨碍否?再静坐之际,觉有耳塞之状。静坐之后,又眼睑紧闭,如熟睡惊醒而不能遽启。此种状态,多所不解。

(蒋诜振)

答: 气往下行时,当以心意注定下腹,勿助其行,听其自然,决无妨碍。余二十年前亦有此病,且因静坐而得愈也。耳塞及眼睑不能骤开,皆由各人生理不同之故。可于坐前或坐后,用两大指背,摩擦至热,以揉搓耳廓及眼皮三十遍二十遍均可。又坐时可微开其眼,不必紧闭。

问: 昨夜静坐之际,忽觉脐部以下特別空虚,而于其中心点,若有一核然,恍惚之间,尚觉可见,稍带红色。又觉其热度特高,且可见其摆动。而吸入之气,则欲更往下行。当此之际,全身毛孔均开,且并汗出。惟既发见此现象,心中惊异,大约经过三数分钟,不能维持静坐,遂卧而睡觉。此不知是何故也?

(江纯璋)

答: 此系精神集中所生之好现象,不必惊异,仍宜听其自然。如若震动,则徐徐以意(不可用力)引之,自后上升。

问: 逵体质素弱,服药饵有年矣。久欲屏弃之,其道无由。去年于琉璃厂书肆购得《卫生要术》,载八段锦(一名十二段锦)及静坐之法,乃决意于早晚努力行之。习八段锦之后,早晨静坐十分钟或二十分钟。未逾一月,渐著效验,乃始终不怠。虽八段锦有时不习,而静坐则毫无间断,迄今已逾一年。此中自信之点固多,然怀疑之处亦复不少。兹分为效验、质疑、发问三项,敬请先生一一指示之。

甲、效验:

(1)静坐一月后,丹田微觉有热气。

(2)去年旅行卧佛寺时,在阴历清明节,天气尚不甚暖,仅衣夏季制服归,时北风余威未减,恐因此致病,然得以无恙者,皆丹田热气拥护之力也。

(3)因体质过弱,常有不眠之病,因静坐而渐愈。虽或因气候之变,夜中或醒,然旋即睡熟,不复有昔年终夜不眠之病矣。

(4)冬日静坐久,觉足部甚冷(此逵体弱之故,昔年即复如此)。近来静坐后,觉足部渐暖,气候虽变,亦不足为虑。

(5)静坐毫无欲念时,则丹田热气直冲动阴部,然心不外动,转瞬即止。

(6)脑力疲倦时,能以静坐之功,渐复其原状。

乙、质疑:

(1)早晨初醒,或时觉小腹微痛。

(2)若小腹痛时,丹田热气,觉不甚著。

(3)肠胃之病,恒不能免,似觉有碍静坐之功。

(4)静坐时,觉泥丸或额部有一种障碍力。

(5)遗精之病亦不能免,若最长时,或至二个月,最短时有未逾来复者。且遗精之前,颇能预觉,然无法以制之。昔年为滑,近则或入于梦。

(6)神经有时失其感觉,或睡吋足部忽动,如倾跌之状。丙、发问:

(1)静坐与食品之关系。

(2)静坐必在空腹时之理由。

(3)静坐使杂念全息之法则。

(4)八段锦之法,与静坐有无妨碍?

(徐鸿逵)

答: 乙、(1)(2)或因注意下腹时太用力之故,否则系夜卧受凉,与静坐无涉。腹中既微痛,则稍有障碍,热气当然减少。

(3)决不妨碍静坐之功,若恒久不懈,可使肠胃之病渐愈。

(4)系因平时用脑过度之故,宜节减脑力。

(5)有梦已较滑精为愈。此病最难根本全治,必须平时刻刻留神,不起欲念方可。然病不增加,亦无大碍。

(6)亦系平时用脑过度所致。

丙、(1)食品之选择不必过于拘泥,惟就素所嗜好者食之。最宜平时注意少食,不可过饱。

(2)并不必限于空腹。食后半小时内,胃中正在营消化工作。静坐必用深长呼吸,恐妨胃之动作,故不宜耳。早晨入坐,则取精神清明,亦非专取空腹也。

(3)杂念决不能全息,惟有抱定一念以代之,其法最良。(藤田氏书中,言此最详。)日久纯熟,自不为扰乱。

(4)八段锦中多半是外功,若有余暇练习之,足以补助静坐,并无妨碍。

问: 功效:生每日夜间静坐一次,初则气不下降,反觉胸部燥闷,今则胸腹相通,上下畅快。小腹涨大如鼓,并觉稍有动静,惟不作声耳。

疑问:静坐时如有过高声音及振动时,胸内觉稍疼痛。

(范光君)

答: 声音及振动,非疼痛之直接原因。想系用功过猛,呼吸着力。气虽下降,胸部实未空松。因外界振动戟刺神经而觉痛耳。宜从自然二字,十分留意。

问: 淇近日晨起静坐,腹中雷鸣如故。自本月六日早,忽生奇景,觉热力发自眉端,旋达眼帘,目前忽放光明,若曝朝日,最后达于鼻端。自是而后,每晚静坐,便觉项背生热,额部则时而颤动,腹部气亦微动,然不甚著。周身微作汗,而目前之光不复显。习静坐者,热力每生自腹,而淇则发自眉端,未审其原理若何?是否善象?以后应若何注意。敬祈俯教。

(冯文淇)

答: 热力发自眉端及目前放光,均是好现象。盖人身任督二脉循环之径路,无论何处,精神若集中以注之,必能发生热力或振动。凡热必有光,发在上部,故眼易见也。以后有光无光,悉听其自然,切勿执著。仍宜注视丹田为要。

问: 饭前于静坐有无妨碍?

答: 无妨碍。

问: 注意丹田及深呼吸,是否不择时间?(如饭前及浴后之类)

答: 除饭后胃中正营消化作用宜避外,余均不择时间。

问: 初为深呼吸,是否宜微用力?小腹宜常使膨胀否?及呼与吸之时间,是否必须均一?呼吸与静坐是否为二事?

答: 在野外练习深呼吸或静坐前练习,均不妨稍用力,入静后则不可用力,小腹能使常膨胀更好,然不可勉强。呼与吸之时间宜均一,呼吸乃静坐时生理方面之作用,固属二事,然须臾不可离也。

问: 静坐久,姿势稍觉不正,有无妨碍?

答: 如静坐加深,身内气脉流通,则姿势之正与不正,并无十分大关系。

问: 若犯眼病,宜用何法治之?

答: 每早晚以硼酸水洗涤,少用目力。

问: (甲)心得:静坐月余来,有时腹中作响,呈下泄上宣之象,心念纷杂时则否。

(乙)疑问:(1)吸息时应否略将胸部提高?(2)呼息时力入下腹,是否气之一部分下行他部,于同时呼出?(3)心窝降下,有何感觉可征?(4)平时腰间系裤,用带缠绕,是否有所妨碍?

(梅占魁)

答: (1)用逆呼吸(即正呼吸)吸息时,可略将胸部提高,用自然呼吸则否。

(2)呼吸时入于腹,由经验上察之,是利用腹部筋肉挤压之力,而气则全部呼出。

(3)心窝下降,在生理方面,则胸腹交界处腹皮略见凹下。在心理方面,则觉胸内空洞无物。

(4)平时腰间用带缠绕,并无妨碍,惟不可过紧。

问: 疑问:(1)腹响月余,今犹未止,若用力导气下行,则响声更大,用力助其响乎?抑任其自然乎?(2)响时稍久,旋即停止。此时虽用力下腹亦不能响。数分钟后,复响如故。若是屡断屡续者何故?(3)以一念治杂念常胜,先生所谓返照法,煜璲不甚明了,所谓甲念起返之甲,如何返法?

心得:晨坐时觉胸腹空松,气息舒畅,心境极为愉快。晚坐时则无是景。

(范煜璲)

答: (1)腹响是好现象,应听其自然,不必用力引导。

(2)屡断屡续,乃气分流通自然之结果。凡有动必有止,其中并无深奥之理。

(3)若坚持一念,历久不懈,必有能胜杂念之一日。返照者,闭目内观,能断妄念之攀援,使之止而不进,犹如返于原来发生之点,并非真有往返也。

(4)早晨一夜睡眠后,神志清明,故较晚坐为胜。

问: (1)心得:展性急,一事至,必立就而后快,然欲速不达,草率慌张之弊随生。因之费时且偾事焉。自习静坐后,初则仅坐后一二小时,稍感畅快。今则常有一种愉乐,有能屏除一切之概。又静坐后觉体较轻捷,为各种运动时,颇能随意,如攀捧,展向者不能,今则易易矣。

(2)疑问:展幼为攀捧戏跃时,手未及捧,足已前浮,遂仰天跌下,气不能通。经数友人挟行,始稍通顺。嗣后每于运动,或行长路,血脉较平常流畅时,脊处感一种疼痛。若静坐久,亦感同一之痛,一如一力上行,一力压之使下者。近虽不甚剧,然莫喻其故,是否有碍?如何处之?方称得宜。愿夫子详教。又呼吸时,苟非意识制之,则吸气腹反缩小,呼气时反扩大,行深呼吸,觉此种形态较为自然者,何故?又静坐闭眼,反不若开眼之易去攀援心,何者为宜?亦乞见教。

(徐廷展)

答: (1)静坐能变化气质,日久功深,能使草率慌张变为精密镇定。

(2)脊背疼痛,即由攀捧跌伤所致,似宜减少此种运动以休养之。静坐时宜纯自然,勿有意挺腰,专注意下腹(勿用力),久则此痛可愈。

(3)吸气时腹缩,呼气时扩大,合于正呼吸之道,听其自然,勿以意识制之。

(4)静坐时闭眼开眼(惟须微开)二法皆可,应就各人所宜择用,既觉开眼适宜,即用开眼可也。

问: 伟自练习静坐以来,睡前醒后,寂然不动于中,如是者匝月。十一夜,忽生功效,觉丹田热气颤动,头部及四肢亦同时发热,但静坐片晌,丹田热气沿尻骨升至背部,止而复作,至再至三,胸前顿生愉快,终未见有热气升入项部。及晨试之,而此等妙境遂不复显。如是者三天,自后虽睡前坐之,热气亦不来至丹田矣。试问热气之来也,昼潜而夜来,何故?是否关于屋内之温度?腹中之饱枵?且有热气作用,虽久坐不见疲倦,无热气则坐后倦状渐生矣。此中妙理,实难判决,若使昔时妙境复现,将来应如何矫正?如何注意?敬祈先生俯赐雅教。

(高兴伟)

答: 热气之震动,恒在中夜,盖睡眠后精神恢复之故。沿尻骨上升至背部,止而后作,因力未充足也。宜听其自然,热力充足后,自能再上,不可欲速。此与屋内温度,腹中饱饿,全无关系。有热气则血脉调和,当然久坐不倦,无热气时反之。

问: 质疑:胸部左胁气痛如刺,甚至一动即作,心中微惧。一日,左胁下,左肩上,时时跳动,腹偶一鸣。又杂念时至,正念邪念,正百邪一。闭口以鼻呼吸,必待数十息之后,何也?

经验:数息至百(时计十五分)至二百五十息之后,上宣气,下泄气。从前痔疮半年发作一次(六月腊月),自去岁十一月实习静坐,至今已逾三个月未发作。右臂及大指筋向痛,甚至牵及肩背,月或一、二次,今亦未发。至于坐讫后,头痛之清沏,身体之舒适,精神之愉快,意味之甘甜,眼球之光亮,鼻孔之疏瀹,舌澜之涌汩,喉头之便利,不可言喻。

(陈恩荣)

答: 两胁有时气刺者,或因感冒,或因呼吸不得法,以致胁前血脉不调。此等现象,时或有之。只须呼吸极微,丝毫不着力,注意下腹,自然可愈。如或刺痛不已,则停止一二次静坐,俟愈后再行。胁下肩上之跳动,或亦与此有关系,无足轻重。杂念至时,能辨其邪正,则头绪已渐清,宜用返照法,断其攀援。闭口以鼻呼吸,必待数十息之后者,乃平常未能全用鼻呼吸,鼻孔或有塞滞也。最好于入坐前,以清水洗净鼻孔,或以针卷药棉蘸硼酸水伸入洗之,尤佳。

北京大学亦于一九一七年组织静坐会,师生问答,节录于下:

问: 初坐两股麻木,有法补救否?

答: 初学可交换两足,坐毕以手抚摸摩之。为时既久,若能忍耐,可听其麻木,麻木至无知觉,必能反应,复其原状。经过此级,则无论坐至一二小时外,不麻木矣。

问: 坐时两手可叉腰否?

答: 不宜叉腰,叉腰则精神不能团结,宜两手轻握,置于腹前或胫上。

问: 舌抵上颚口生津液,咽欤?不咽欤?

答: 咽下最佳,其一口分三咽之说,及以意送至丹田之说,不必过泥。

问: 坐久则身体摇动,当听其自然?抑当遏止?

答: 摇动是效验,听其自然,不必强制。

问: 摇动是好现象,何以某去年坐时,觉不安稳,且不能寐?

答: 不能寐,必由他原因而致,不可归咎于摇动。

问: 自然呼吸与逆呼吸,何者为善?

答: 冈田之逆呼吸,为使横隔膜易于运动耳,平时呼吸,听其自然,略加深长可也。且逆呼吸不过初入坐时用之,入静以后,则勿复注意。

问: 正呼吸时,横隔膜上下,是否分为两节?

答: 吸时横隔膜上,呼时横隔膜下,无所谓二节也。

问: 某静坐年余,时觉胸部之气上升,而患气闷,何故?

答: 此由呼吸时心窝不曾降下,气聚于胸,压迫心肺,便感气闷。初学恒不免此患。须缓缓呼吸,切戒用力,徐达丹田,则不复上升矣。

问: 除调节呼吸外,可用何法镇静其心?

答: 是有二法:一用返照法,可除妄念。妄念即攀援心,由甲攀乙,由乙攀丙而丁而戊,乃至无数。返照时断其攀援,即渐消除。再起再照,日久功深,自易镇定。二抱定一念,以代杂念,如注意身体健康四字之类,即藤田氏之公案法也。

问: 返照时眼向内视,眼珠觉痛,是何故?

答: 吾人两目常与外接,骤用内视,故觉不便。然内视非必眼珠十分向下,不过以心意下注耳。如此则未必觉痛也。

问: 昔有僧人教人注视印堂,久则发光,上向脑部,再回而下视,此法如何?

答: 吾人精神,实有不可思议之力,无论集中于何处,均有感应。注视印堂,亦道家之一派,易见速效。往往教人看鼻端及印堂等处,如是旬余,即见面前,有光如日,渐久渐大,可包全身。以余思之,似乎勉强,不近自然。且人之重心宜在下部,不宜移置上部也。

问: 静坐须注意呼吸否?

答: 但当注意丹田,不必注意呼吸。

问: 不注意时,觉呼吸短促,何故?

答: 若不注意丹田,则重心上浮,力不集于腹部,故呼吸短促。

问: 藤田氏之呼吸法如何?

答: 藤田氏主张自然呼吸,与冈田适相反,二者并无十分优劣,可听各人自择。

问: 坐时昏沉当如何?

答: 学者恒患二病:初坐时杂念丛生,则患散乱;及稍能入静,则患昏沉,昏沉时目宜稍开,其患可免。

问: 由动到静,有昏沉一境,可否利用此为入静之手段?

答: 昏沉稍久,则入睡眠,未可利用也。

问: 何谓正呼吸?

答: 腹部吸时收缩,呼时膨胀,为正呼吸。亦名逆呼吸。

问: 入坐后小腹渐大,何故?

答: 气充满故,此佳境也。

问: 抚摩小腹,使大便通利,其法如何?

答: 法以右手置小腹上,自右而左,顺大肠回旋之势,循环摩之,适度乃止。

问: 饭后可静坐否?

答: 饭后隔二十分钟可入坐。

问: 先生有梦否?

答: 吾十余年前,里居养病时,日惟闭门静坐,澄心息虑,恒能夜间无梦。今人事纷拏,则不能免。惟梦境清晰,不昏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