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种性义抄 作者:佚名

华严宗种性义抄

日本僧人亲圆所撰,全书仅一卷,却在华严宗教义阐释领域有着独特价值。亲圆生活于日本佛教发展的关键时期,彼时华严思想在日本已历经传播与发展,他有感于华严宗 “种性” 义理的深奥与重要,遂精心撰写此书,为后世深入理解华严宗的修行根基与众生解脱可能提供指引。 书中核心聚焦于华严宗 “种性” 概念的解析。在佛教语境中,“种性” 关乎众生先天所具的成佛可能性与修行资质。亲圆在书中梳理出,依据华严宗五教判释体系,不同教义对种性的界定各有差别。小乘教立六种性,分别为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法、不动法种性,此教主要着眼于修得佛性,未涉及性得佛性层面。始教建立二种性,即本性住种性与习所成种性,同时提出五种性,包括声闻、独觉、菩萨、不定、无性有情种性。终教以真如本觉性种性为核心,认为本觉真如受根本无明熏染,进而形成三细六粗等烦恼,成就万法,而其本性则是一味平等的。顿教主张唯一理性,此理性遍一切有情与非情。圆教的种性义理更为圆融,立一因一果、主伴具足、理事圆融、因果无二之性,且此性通一切有情非情,彰显了华严宗圆教的广大圆融境界。 亲圆在阐释过程中,不仅系统引用如《华严经》《俱舍论》《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佛性论》等大量经论原文作为依据,展现出深厚的经教功底,还结合自身对教义的体悟,对不同种性义理进行细致入微的辨析。例如在辨析种性与种子关系时,既引经据典说明种性亦名种子等,又指出种子章重在阐释诸法种子具六义的道理,而此书中种性义则侧重揭示三乘五性具成佛不成佛的缘由,同体而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