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镰仓时代中期律宗僧侣觉盛所撰的一卷佛学着作,主要对菩萨戒通受相关的疑问进行辨析和阐释。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后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总寺院及始祖,但其后律宗宗风消沉,戒坛不振。到镰仓幕府初期,实范、贞庆和觉盛等人大振宗门,致力于律学复兴,觉盛便在此背景下撰写此书,为当时的戒律复兴提供理论支持。 该书以瑜伽菩萨戒品为依据,针对近世以来出现的受三聚三戒而称比丘、众持五篇禁戒以为菩萨法事等现象展开讨论。书中指出,菩萨戒的摄律仪戒即七众戒,受戒有通受等两种轨则,通受即通于摄善、摄生正受三戒,尽未来际唯菩萨法,像比丘护持二百五十戒等乃至近事护持五戒等,都是菩萨受戒作法,而近世所受轨则就是通受之轨则。同时强调瑜伽菩萨摄律仪戒为七众者,三聚净戒必兼护持五篇七聚,其中具含五篇七聚及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这便是三聚戒相,还深入探讨了菩萨戒共与不共的义理。 书中重要观点包括:菩萨净戒以利他为本,贯穿于三业,由大菩提心所建立,一切皆为利他;瑜伽菩萨轻戒有等觉戒,虽受篇聚菩萨戒,却即成大戒,直接成为成佛之因。此外,通过解答关于文殊上座及宾头卢上座等相关问题,进一步明确菩萨戒的内涵和受戒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