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间
迷惑时,我们失去所有时间。
开悟后,我们拥有一切世界。
【提要】
心,是升沉的枢纽。我们的心,一心开二门。一念顿悟,可以放下身心,解脱自在,不受热恼;一念生迷,就会钻牛角尖,掀风起浪,不得安宁;一念开觉,当下转凡成圣,烦恼也可以化为菩提。一念迷悟,影响我们的一生,甚至临终一念,来世去向,立即决定。
【正文】
迷者,即是众生;悟者,即是佛。在迷境里面,我们的妄心、妄识交相争夺;在悟的境界里,能知道自己的真心安止何处,无着亦无系。所以迷悟之别,就是凡夫与圣者的分界线。
什么是迷?什么是悟?我们常常说:“众生痴迷。”所谓“迷”,就像闭着眼睛一样,一层眼皮遮蔽了一切,使我们看不到外面真实的世界及美丽的山川花木,而终日生活在黑暗、茫然之中。一旦我们张开了眼睛,看到光明的世界,看到山河壮丽、日月争辉,万物欣欣向荣,才知道以前那个黑暗、茫然的世界只是一种假象而已,这就是“悟”!
一念迷,愁云惨雾;一念悟,慧日高悬。好比凤梨、葡萄的酸涩,经阳光的照射、和风的吹拂,酸涩就可以成为甜蜜的滋味。所以能把迷的酸涩,经过一些自我的省思、观照,当下就是悟的甜蜜了。
每个人在日常行事之中,总有一些“迷”与“悟”的牵扯,有的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看!多少为情所困而自杀的男女,只因“一念之间”想不开,结果徒留悲痛于人间。你看,多少为财所动而萌生杀机的歹徒,只为“一念之间”财迷心窍,害人生命,结果自毁前途,永留骂名在人间。
生活中有人处于迷的世界,也有人从迷转悟,悟后的世界宽广无比。明朝憨山德清禅师云:“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药山禅师悟道之后,看万事万物“荣也好,枯也好”,虽荣犹枯,虽枯犹荣,何等自由逍遥!
古来的禅师大德,一旦转迷成悟,当下尽离贪、嗔、痴诸烦恼,心中呈现的是一片光明欢喜的悟境,就连无情的草木林石都沐浴着他的法喜而欣欣向荣。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如何转迷为悟,转识成智,转苦为乐?现前的这一念心,即是关键。
【思考】
1.简述“迷”与“悟”之间的差异。
2.何以说烦恼也可以转为菩提呢?试举例说明。
3.试述一则转迷成悟的事例。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聪明者不迷,正见者不邪,有容者不妒,心静者不烦。
道不学不明本源,戒不守不知过错;禅不参不识自性,迷不悟不能解脱。
化愚就是智,去迷就是悟;除恶就是善,离妄就是真。
沟通
静下来聆听对方的音声,是沟通的秘方。
动起来帮助对方的需要,是谈判的筹码。
【提要】
沟通是一门学问。善于沟通的人,能将棘手的事,经过沟通之后圆满解决;不善于沟通的人,只是一件小事,都会造成彼此关系不和。因此,良好的沟通,是人际往来的重要因素。想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习沟通,尤其与对方沟通时,应站在尊重对方的立场,了解对方的需求,表达自己的诚意,切勿一味地只顾自己的利益,而损他人之利。最圆满的沟通,就是让彼此能达到双赢的目的。
【正文】
在家庭中,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的相处要沟通;在社会上,人与人相处也要沟通;在国际上,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更要沟通。有交流、有沟通才能彼此了解,和谐共处。
沟通,要放下心中的成见,有成见就会有设限,好比路上设有路障,就会有阻碍,有阻碍难免沟通不良。放下对彼此刻板的印象,打开心胸,拿出诚意,是沟通的首要条件。沟通,进一步要倾听对方的音声,了解彼此的需求,而不是片面地发抒己见,不顾他人的观感。而其最终目的,是寻找出双方都满意的平衡点,创造双赢的结果。
张太太和王奶奶比邻而居,乡下人家开源节流自有一套方法,张太太在自家后院,辟了一块地种青菜,王奶奶则养了十多只母鸡。
这放养的母鸡常跑到张家的菜园弄得乱七八糟,张太太多次向王家奶奶反应,希望能将鸡关起来,王奶奶很客气地道歉并允诺要把鸡关起来,可是从来没有把鸡关起来过。这让张太太伤透脑筋,心想总不能因为这事伤了两家和气。
有一天,张太太福至心灵,准备了一篮鸡蛋,亲自登门送给王奶奶,老人家很高兴地道谢,张太太回答道:“不用客气,我家的鸡蛋老是吃不完,还要感谢您帮忙吃呢!”王奶奶很惊讶地问:“没看到你家养母鸡啊,怎么会有吃不完的鸡蛋?”张太太说:“每天在菜园里随便一捡就好几颗呢!”
从此,王奶奶家的母鸡就再也没有跑到张家了。
一个牧场里养了许多羊,但是他的邻居却是个猎人,院子里养了好几只凶猛的猎狗,猎狗常常跳过栅栏,攻击牧场中的羊。牧场主人几次请猎人把狗关好,猎人口头上应诺,但是没过几天,又听到牧场里小羊发出凄惨的叫声,牧场主人又得忙着出去救羊。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牧场主人想到一个妙方,他挑了两只可爱的小羔羊,送给猎人的两个孩子。孩子们喜爱极了这两只温驯又毛茸茸的小羊,每天一定要和小羊玩耍,而猎人因为怕狗伤害到孩子们喜爱的小羊,就把狗关了起来。从此,牧场中的羊群总算能过上安稳的太平日子了。
良好的沟通前提,是先以对方的立场着想,让他能从中得到利益,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配合我们。上述两则故事中,如果双方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一味地指责对方,为什么不把鸡关起来,为什么不把狗关起来,故事的结局有可能是双方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而一辈子与仇人为邻,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所以沟通很重要。
【思考】
1.试述沟通的重要性。
2.沟通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3.沟通与谈判有何不同?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面对问题,必须主动沟通,才能解决问题;面对困难,唯有永不退缩,才能克服困难。
人可以不同意他人的意见,但是不能不听他人的心声,遇有真善美的建议时,更应该从善如流。双向沟通、相互交流,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如此才能成就事业。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运用不当,则是伤人的厉害武器。因此,学习说好话,以随喜赞叹给人欢喜,也是一种修行。
富与贫
懂得付出,不计较吃亏,才是富有的人生。
锱铢必较,只知道接受,必是贫穷的人生。
【提要】
人都希望获得,不喜欢付出,获得时感到很快乐,付出则感到百般为难。事实上,若能以付出为乐,那么人生就会更有意义。付出不一定要用金银财宝。譬如说,给人几句好话,给人一些方便、一点因缘、一些欢喜,也算是付出。能够付出,不计较吃亏,表示自己富有;只想接受、获得,就是贫穷。人为什么不过富有的人生,而要成为贫穷的人呢?
【正文】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银行中有大笔存款,有大片的土地或房地产,住在亿万豪宅的人就是富有的人。钱,人人爱,所以很多人一辈子汲汲营营想成为富有的人。但是在佛教的观点里,富有的定义并不是如此狭隘。
如果富有的人,住豪宅、出入乘坐高级汽车,但是每天因为股票的涨跌而愁眉不展,或是为了金钱的周转而焦头烂额,抑或亿万身价,但是一毛不拔,常常觉得自己钱永远都不够的人,能说他富有吗?反观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或是像大迦叶尊者,三衣一钵,住在冢间,日中一食,而其心境是解脱自在的,能说他们是贫穷的吗?
有一位穷苦青年,心中老想着要如何致富的问题。有一天,他终于有机会去拜访一位他既羡慕又钦佩的富人,希望这位白手起家的富者,能告诉他致富的方法。
富翁问:“你想要知道如何致富的秘诀是吗?”
“是的!麻烦您告诉我。”青年谦虚地回道。
“其实你现在就坐拥巨富,难道你竟不知道吗?”
“真的吗?一定是您误会了,其实我是一无所有的人。”
“在你之前,已有很多自以为贫穷的人来问我致富之道,初来的时候,他们的确贫困不已,但是走的时候,个个都认为自己是富翁。你也是富有的人呢!”
青年一听,不禁急切地问:“那我的财富到底在哪里呀?”
“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用百两黄金换你一只眼睛可好?”
“不行!一千两也不换!”青年激动地嚷道。
“那么你的一双手给我吧!这样我可以满你所愿!”
“不!没有双手怎么行!”青年更是激动得大叫。
富翁微笑着说道:“你有一双眼睛,可以学习;有一双手,可以劳动,用千两黄金跟你换,你都不要,这样的你不是原本就拥有巨额的财富吗?”
青年一听,有如醍醐灌顶,当他走出富翁豪宅的时候,也俨然是一个大富翁了。
人生除了拥有外在的财富,最重要的是拥有内在的财富,诸如:智慧、慈悲、道德、健康、欢喜、自在、平安等,须知世间有形的金钱为五家所共 ① ,而自己内心无形的能源,却是谁也偷不走的。
【注释】
①五家所共:谓世间财物为王、贼、火、水、恶子五家所共有,以其不能独用,故无须强求。
【思考】
1.试比较富有与贫穷的人生,有何差异。
2.为什么金钱为“五家”所共有?
3.试问,你觉得自己是一位富有还是贫穷的人呢?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真正的富有,是欢喜而不是财富;真正的贫穷,是无知而不是无钱。
心地富有者,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心地贫穷者,一物之施难如登天。
能喜舍的人,必定是内心富有的快乐人;只接受的人,必定是贪婪无厌的贫苦人。
世界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胸!所以越是包容的人,越是富有。
乐观与悲观
乐观如明灯,照亮希望的前程。
悲观如毒品,腐蚀健康的心灵。
【提要】
佛教讲无常,凡事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悲观的人为自己失去的东西而烦恼不已;乐观的人却永远为自己还拥有的东西而心怀感激。所以,人生没有绝对的苦乐,只要积极奋斗,凡事往好处想,世界就会跟着改变。
【正文】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有的人乐观,有的人悲观。乐观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持乐观的看法;悲观的人凡事都往坏处想,持悲观的看法。
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乐观,也没有绝对的悲观,“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乐观、悲观,当然有外在的因缘,但多数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有一个国王,出外打猎的时候不幸弄断了一节手指,问身边的大臣该怎么办。大臣带着乐观、轻松的口气说:“这是好事!”国王闻言大怒,怪他幸灾乐祸,因此将他关入大牢。一年后,国王再次出外打猎,被当地人活捉,将他绑上祭坛,准备祭神。巫师突然发现国王少了一截手指,认为这是不完整的祭品,就将国王释放,改以国王随行的大臣献祭。国王庆幸之余,想起了牢中乐观的大臣,他曾经陈说自己断指是好事,就立刻将他释放,并对他无故受了一年的牢狱之灾致歉。这位大臣仍然乐观地说:“一年的牢狱之灾也是好事,如果我不是坐牢,试想陪陛下出猎而被送上祭祀台的大臣会是谁呢?”
所以,好事不一定全好,坏事也不一定全坏。佛教讲无常,凡事可以变好,凡事也可以变坏。悲观的人永远都是想到自己只剩下百万元而担忧,乐观的人却永远为自己还有一万元而庆幸。
苏东坡在被贬谪到海南岛的时候,岛上孤寂落寞,与当初的飞黄腾达相比,简直判若两个世界。但苏东坡随后一想,宇宙之间,在孤岛上生活的,也不只是他一人,大地也是海洋中的孤岛,就像一盆水中的小蚂蚁,当它爬上一片树叶,树叶也是它的孤岛。所以,苏东坡觉得,只要能随遇而安,就会快乐。
苏东坡在岛上,每吃到当地的海产,他就庆幸自己能到海南岛。甚至他想,如果朝中有大臣早他而来,他怎么能独自享受如此的美食呢?所以,凡事往好处想,就会觉得人生无入而不自得。
佛教里的出家僧侣,一袭袈裟,一双草履,到处行脚云游。他们可以与乞丐同行,也可以与君王同坐,看起来孑然一身,但是他拥有法界,与全宇宙的众生同体,这又何来孤独之有呢?
所以,人生没有绝对的苦乐,只要有积极、奋斗的精神,凡事肯向好处想,自然能够转苦为乐、转难为易、转危为安。海伦·凯勒说:“面对阳光,你就会看不到阴影。”积极的人生观,就是心里的阳光,此言诚不虚也!
【思考】
1.为什么说“乐观如明灯”?
2.试例举乐观与悲观的人有哪些不同。
3.读完这篇文章,让你体悟到什么?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乐观的人,永远为自己比下有余而庆幸;悲观的人,永远为自己比上不足而遗憾。
悲观者说人生是一杯苦酒,乐观者说人生是一杯香槟,和善者说人生是一杯清水,护世者说人生是一杯甘露。
对生活,要乐观进取;对工作,要胜任愉快;对事业,要精进持恒;对未来,要充满自信。
尊重生命
一花一木都有生命,一山一水都有生机,一人一事都有道理,一举一动都有因果。
【提要】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莫如生命,万千金银和生命,叫你选择其一,相信人人都会选择生命。因为没有生命,金银财宝再多又有何用?可见生命比较贵重。世间最残忍的行为,就是杀生,假如我们尊重生命,不随便杀生,就是尊重生命的自由,所以佛教把不侵犯生命自由,制为第一戒。
【正文】
宇宙之中,不只是人有生命,青山绿水、花开花谢,乃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有生命。佛教讲“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因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因此“不杀故不滥砍,不偷故不盗伐”。佛教平等看待一切众生,主张不仅对人和动物要有爱心,对山河大地也要加以保护。
《菩萨睒子经》提到,有一位睒子菩萨,每丢一张纸,生怕污染了大地;每讲一句话,唯恐惊扰了大地;每走一步路,担心踩痛了大地,这其实就是一种慈悲爱物的环保意识。
生命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凡是能动的、活的、有用的,都有其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价值就是慈爱,生命的意义就是珍惜,因此一件衣服、一张桌椅、一辆汽车,只要你好好爱惜它,不随便破坏,让它多使用几年,就是延续它的生命。
佛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佛门里,历代的高僧大德,他们植树造林、整治河川、修桥铺路、珍惜资源,并于讲经说法时,劝导大众护生放生,提倡素食,培养大众惜福爱物的观念,所以自古僧侣可以说都是推动环保的最佳义工。
遗憾的是,长久以来,人类一向自认为是万物之灵,以为人可以主宰一切,甚至自私地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灵、资源,都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存在,因此恣意地消耗、浪费,尽情地掠夺、破坏,甚至无情地伤害生灵,残杀生命。
而今地球变得岌岌可危,如臭氧层的破坏、地球温室效应、酸雨、海洋污染、有害废弃物的越境移动、热带雨林的减少、野生动植物濒临绝种、地球沙漠化和开发中国家的公害等问题,为了延续地球的生机,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珍惜资源,人类才能继续生存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
【思考】
1.这篇文章内容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2.现代有哪些环保危机?
3.佛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了哪些贡献?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世间最贵者,即为尊重生命;世间最恶者,就是残杀生灵。
尊重别人的自由,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大众的拥有,尊重天地的生机。
念飞禽有网捕之苦,故应尊重生命自由之权;念家禽有汤镬之苦,故应节制自己口腹之欲;念贫困有饿冻之苦,故应伸出慈悲救济之手;念众生有生死之苦,故应萌生护佑解脱之心。
无常
因为世事“无常”,所以文明才得以进步。
因为生命“无常”,所以未来才抱有希望。
【提要】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是无常的写照。其实,无常是宇宙中最自然不过的现象,古来多少文人雅士莫不为文作赋感悟无常。例如,《瑜伽焰口》中的“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不禁令人生起了无常之感。但是,话说回来,其实无常也很好,因为无常,社会才能进步;因为无常,未来才有希望。当一个人能够从生活中,体悟无常,会更珍惜生命;了解无常,会更珍惜拥有;明白无常,就能珍惜因缘。
【正文】
“诸行无常”是佛教的真理,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 ① 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着缘聚而生,缘散而灭,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说无常。
《阿含经》云:“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无常又可分为:
一、人身无常。《维摩诘所说经》举十种譬喻——聚沫、泡、焰、芭蕉、幻、梦、影、响、浮云、电——来说明人身无常。有身就有苦,就有烦恼;是身乃众病所集,不能依靠。
二、人事无常。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因父母相继去世,而对无常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乃作《七笔勾》,启迪世人,文中说明“孝子贤孙、鱼水夫妻、贵子兰孙、富贵功名、家舍田园、盖世文章、风月情怀”等都是无常的。
三、生命无常。人命在呼吸间,一口气不来,就结束了这一期的生命。唐朝龙牙禅师云:“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即是对无常最好的写照。
唐朝秀才崔护,清明节回老家祭拜祖坟,偶然在村庄上遇到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内心非常喜欢,又不好意思直接表达出来。第二年清明,他又回乡扫墓,希望在村庄上重新邂逅那位姑娘,可是怎么样都找不到,原来她已香消玉殒了。秀才就很慨叹地作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所以“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与花的事理一样,世间没有不变的东西,没有独有的东西,一切都要仰赖因缘才能存在。所谓“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因此我们要珍惜目前所拥有的因缘,这是非常重要的。
《大般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了解无常的真义,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把握时间,勤行精进。
【注释】
①有为法:指有作为、有造作之一切因缘所生法。
【思考】
1.何谓“诸行无常”?
2.生活中哪些事物,曾让你感受到无常?
3.请分享阅读《七笔勾》之后的心得感想。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认识无常,生命有希望;明了无我,生命没烦恼。
由无常,可悟缘起缘灭,必能精进;由无我,可知性真性实,必得自在。
进德修业
名利勘不破,道德难以增长。
私情放不下,事功难以建立。
【提要】
每个人都有想要追求的目标,或许是家庭幸福,或许是名利权势等外在的拥有,但是在追求的同时,如果能有内在的道德修养,则能普济群生。如果只是为了达到私人的利益,而在人我之间费尽心机,那么,道业就无法增长。相对地,若想建立功绩,却没有办法割舍心中的偏爱,那么无论在进德或修业上,就会遇到种种的魔障。唯有以道德作为修身处世的准则,才能增长道业,建立功勋。
【正文】
一个人,如果被人比作桀纣幽厉,则要生气;比作伯夷叔齐,则会欢喜。桀纣幽厉,人君也,为何比之则生气?伯夷叔齐,饿夫也,为何比之则高兴?因为,这就是有道德与没有道德的差别啊!
道德,是人类社会应有的修养。如果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失去了道德的规范,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公务人员贪赃枉法,假公济私;工商经营偷斤减两,以假乱真;朋友之间猜疑忌妒,中伤毁谤;邻里之间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甚至人群里,到处充斥着愚昧邪见、顽强固执、你争我夺、寡廉鲜耻、自私自利、损人不利己的人,又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大戴礼记》云:“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周敦颐说:“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又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
有道德的生活,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才能安乐,朋友才能守信,人我才能互助。
所以,教师要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医护人员要有视病如亲,救人一命的精神;工人要肯勤劳工作,以生产报效国家;商人要能合法经营买卖,不取非分之财;军人要能保国卫民,奋勇作战,抵挡敌人的侵略。
此外,儒家的四维八德、人伦五常;佛教的四摄 ① 六度 ② 、五戒 ③ 十善 ④ ,以及正知正见、布施结缘、不念旧恶、惭愧感恩、守护六根、利乐有情、四恩 ⑤ 总报、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爱语赞叹、守护正念、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抑己从公等,都是道德的生活。
佛教和儒家相同的地方,都是重视道德的生活;孔子不言怪力乱神,真正的佛教也不标榜神奇灵异,而重视慈悲道德。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也正是因为人有道德的生活。
所以,人生世间,人人都应该负起化导社会的责任。具有道德的人,往往能以身教影响大众,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通常以德服人,人皆能心悦诚服。所以,我们要想在社会上成功立业,最重要的,应该要有道德的修养,要过道德的生活。
【注释】
①四摄:指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②六度: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解脱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③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④十善: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⑤四恩: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
【思考】
1.何谓道德?
2.试分析佛教与儒家的道德观。
3.为何说名利勘不破,道德难以增长?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一般人靠华丽的衣服和化妆来美化自己,修道者则以道德和慈悲来庄严自己。
以慈悲获得尊重,以智慧处理是非,以恭敬接待大众,以道德修养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