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看两面

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提要】

人生,凡事皆有两面,有苦有乐,有成有败,有得有失,当然,有生就有死。比方说,当受苦的时候,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快乐的时候,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这样才能拥有一个自在的人生;自在不在他求,不是靠他人的赏赐,是了解每件事情的背后因缘,当下能够转识成智、转苦为乐、转迷为悟,唯有如此,就可以转束缚的人生为自在的人生了!

【正文】

凡事都有两面:一是“是”,一是“非”;一是“善”,一是“恶”。此外,所谓“好坏”“对错”“加减”“有无”等,都有两面。

然而,看似两面,其实没有绝对的两面;有时两面是好的,有时两面是坏的。有时“是”的当中,还有一些“不是”;“不是”的当中,也有一些是“是”的。

有时两个人争执,各说各的道理,这是各有各的立场,无所谓谁是谁非、谁对谁错。正如儿女说父亲最可爱,说母亲最可爱,都“是”的,但都不圆满,应该说:父母都可爱。

有时候从各自的立场来看,或是因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背景不同,彼此各执其是,就很难有标准了。例如,东方人看西方人,在公众场所里,袒胸露背,不够庄重;西方人看东方人,在大庭广众之中,赤膊半裸,不成体统。东方人看西方人事事排队,认为是浪费时间,不懂工作效率;西方人看东方人,时时争先恐后,乱成一团,认为是毫无秩序的民族。

中国人看日本人,彼此弯腰作揖,一个告别,没有三弯五屈,走不出门;日本人看中国人昂首阔步、骄横无比,认为是一个不懂礼貌的民族。中国人一见面,习惯问候对方“你吃饭了没有”,西方人觉得实在奇怪;西方人一见面就互相拥抱亲吻,中国人也觉得很难接受。

所以,佛教主张“中道”,因为凡事都有因果的两面,唯有看出“中道”的因缘,才有“公是公非”。凡事不看两面的人,喜欢听“片面之词”,这是不懂得公理。

就像人生不可能一直处在“快乐”的状态,一定有苦有乐;一个人也不可能都是成功的,因为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垫脚石;而人们口中常说的“有舍就有得”,也是这个道理;当然,有生就有死,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凡事皆有两面,甚至背后还有多面的内在因缘呢!至于要如何看出这些,那就只有靠智慧才能了解了!

【思考】

1.你对凡事要看两面有何看法?

2.为什么说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

3.试举一例说明凡事要看两面的重要性。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从错误中累积经验,从逆境中锻炼意志,从挫折中体会人情,从失败中获取成功。

喜怒不动身安泰,好坏不动法界宽,得失不动心自在,称毁不动佛国现。

就事论事,这是用人的原则;通情达理,这是处世的准则;荣辱与共,这是交友的法则;生死无惧,这是生活的理则。

诱惑

正念如盾牌,可以抵御强敌,保卫自身。

正见是盔甲,可以抵挡诱惑,远离三毒。

【提要】

世间有许多的陷阱,名枷利锁、功名富贵,都不断地诱惑着我们,让我们失去自由。明知诱惑是刀口上的一滴蜜,但禁不起甜蜜的诱惑,甘愿为了一滴蜜而割破舌头。诱惑让我们像飞蛾扑火、春蚕自缚,我们被诱惑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主能力,甚为可惜。唯有以正知、正见引导自己,才能远离贪嗔痴,抵挡外界各种诱惑。

【正文】

世间到处充满了诱惑,抵制诱惑,才能成长。夏娃和亚当不就是因为禁不起一颗苹果的诱惑,才犯下了罪业;佛陀的弟子须提那本来已经出家了,但是回家的时候,禁不起妻子的诱惑,做出和修行不相应的事情,所以让佛陀有了制戒的因缘。儒家的修身养性,主要让人有不受诱惑的力量。

世间到处都是诱惑,金钱的诱惑、名位的诱惑、爱情的诱惑,甚至于甜言蜜语的诱惑、富贵荣华的诱惑。这个世间,五欲像个大磁铁,诱惑你、吸引你,成为它的俘虏。你不想受它的诱惑,你就得有另外一番抵制的力量。

假如你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你的生命、你的名誉,就会掌握在金钱的手中;假如你禁不起名位的诱惑,你的生命,你的人格,就会掌握在名位的手中;假如你禁不起爱情的诱惑,你的生命,你的道德,就会掌握在爱情的手中;假如你禁不起甜言蜜语、富贵荣华的诱惑,你的人生都不能自救,就会没有力量,就会迷失在世间的诱惑里。

诱惑看起来是从外面而来的,眼见的红男绿女,万种风情,耳听的靡靡之音,鼻闻轻柔淡雅的香味,还有那轻柔温暖的感触,甚至一些刺激、嗜好的食品,所谓财、色、名、食、睡的绳索,就会把人紧紧地捆绑起来。但人不能怪外境的诱惑,这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无力,所以才抵制不了外境的诱惑。

纣王抵制不了妲己的美色而亡国。多少有为的青年,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甘心作奸犯科,因此做了金钱的俘虏。鱼儿为了饲饵,作了钩子下的游魂;鸟儿为了啄食,丧生在猎人的网中。所有的动物都是为了食物的诱惑,因而牺牲了生命,可见诱惑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够吸引你牺牲生命都在所不顾。

飞蛾投火,春蚕作茧。色不迷人人自迷,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自制的力量,所以才在诱惑下丧失了生命。

诱惑是我们的敌人,不是我们的朋友。国家的法制,社会的舆论,其实都在帮助我们,鼓励我们不可以在物欲面前败阵。我能不受诱惑,诱惑的外境就会成为我的俘虏,可以为我所用。我淡泊自持,我节俭生活,我体念物力维艰,我守道守德,就不会为物役所累。一个人只要能训练自我内心的力量,不受外境的诱惑,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自能过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生。

【思考】

1.试述本文大意。

2.何谓“正念”“正见”?

3.你觉得自己最容易被什么诱惑?

4.如何增强自己内心的力量,不为外境所惑?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对外境之诱惑,必要如止水死灰;对学识之仰望,必要能如火如荼。

自知者,方可明白脚下;自信者,方可不受诱惑;自立者,方可自主生存;自尊者,方可洒脱自在。

分工合作

各尽其职,各展所长。

分工合作,和气呈祥。

【提要】

每个人每天几乎不离工作,如何在工作中享有工作的乐趣,乐在工作中?唯有透过分工合作、懂得集体创作,众志成城共同为完成一项工作而全力以赴,才能共享美好的成果。分工合作看似是简单的工作守则,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观念,只是运用在实际的工作上,是否真能达到分工合作的目标,端赖人们是否能有宽容的气度、尊重异己的胸襟。

【正文】

人体中,眼耳鼻舌各司其职,就是分工;五指握掌成拳,就是合作。分工与合作考验彼此的默契,就像“二人三脚”,必须默契十足,动作一致,才能在缺陷中发挥互补的效能。

世间无论做什么事,合作才能成功,合作才有力量。例如一根木柴,不容易烧得起火;一大把木柴放在一起,就能发出熊熊的火光。一个想要在世间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才能众志成城。因此,人不要忌妒别人,不要排斥别人,唯有大家合作,才能带给彼此方便与顺利。

在一间房子里,住了瞎子、哑巴与跛子三个人。有一天,房子失火了,情急之下,瞎子请哑巴驼负跛子,由跛子指引哑巴找到出口,瞎子跟随在后,三个人终于合作无间地顺利逃出火宅。这喻意人只要肯合作,就没有办不了的事。

蚂蚁是世界上最能彰显同心协力,为共同目标努力的小动物。蚂蚁出去找食物时,微小的身躯,极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被踩死或捏死,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当它们找到食物时,会彼此通知,互助合作将食物搬回巢穴,它们以团队合作的精神,维系着自己与群体之间的生命。

宇宙万物需仰赖地水火风,因缘和合,才能生长。土木瓦石,条件具足,才能兴建房子。矿物经过分子合作,才有合成化学、合成石油、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新产品。音乐表演要透过合奏、合音、合唱,才能发挥音域的宽广和谐之美。商业经营,也有所谓的合股、合资、合伙、合作社之组织。国际间,也有合众国、联合国的政治形态。小沙石要“集合”才能堆砌成山丘,小水滴要“合流”才能汇聚成江河大海。合,才能大;合,才能高;合,才能好;合,才能成。

合作固然重要,但也要懂得分工,分工才能各司其职,才能分层负责。一个团体中,主管要懂得授权,授权就是分工;部属要懂得团结,团结就能合作。能够分工合作,团体才会健全;懂得分工合作,人际才能圆融。

【思考】

1.请说明合作的重要性与影响。

2.请说明分工与授权的重要性。

3.分享生活中因分工合作而成功的经验。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团结必能和谐,和谐必须团结;分工必须合作,合作要能分工。

在团体中须有整体观念,不可强调本位主义;不能与别人合作,就会分化彼此的力量。

互相退让,方有互相合作之期;彼此争功,永无彼此融合之望。

委屈自己,才能跟人团结;自我牺牲,才能跟人合作。

管理之道

最高明的管理原则,是让团体能产生共识,是让上下能打成一片。

最良好的管理方式,是以授权来代替干涉,是以己心来体恤他情。

【提要】

谈到管理,心量很重要。要管人之前,管理者得先把自己的“心”打开,敞开心胸,要公开、公正,更要公平,懂得爱与包容;管理者有宽广的心胸,包容属下的缺点,用其优点,适度地以语言鼓励赞美,情理法互重的规约,赏罚分明、恩威并济的行事,有利益则共同分享;所谓带人带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实乃管理之最佳法门。

【正文】

现在管理学非常流行,除管财、管人、管事以外,尤其讲究专业的管理,如医院管理、学校管理、图书管理、工厂管理、财务管理等各种管理,佛教里也有很多的管理法,诸如:四摄法的管理、六度万行的管理、八正道 ① 的管理、戒定慧三学的管理。但是管理学最难的,还是人事的管理。

人事的管理,应该按照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应该用“情”管理,因为父母管儿女也要有爱,老师管学生也要对他保护,长官对部下也是要给予关心,他才肯接受你的管理,没有爱心,他不服气,就难以管理了。

但是,太重情爱的管理,他没有畏惧,不肯折服,第二个步骤就必须要讲究“理”了。现在的伦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上慈下爱,乃至主管部属做事的程序、次第等各种道理,也能折服被管的人。

如果,当道理也不再行得通的时候,第三个步骤只得仰仗于“法”了。所以国家定有法律,甚至军有军法、商有商法、教育有教育法;只有法,最后才能公平、平等地把人、事管理好。

现在的管理,其中值得学习的有日本松下幸之助的管理法。当他管理公司一百名员工的时候,他自己身先士卒,以身教来领导员工一起打拼;当员工达到千人的时候,他和员工分层负责,共同打拼;当员工有了一万人的时候,他在员工后面合掌,感谢大家,祝福大家,这实在是深得管理学的三昧了。

【注释】

①八正道:指修习圣道的八种基本法门,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思考】

1.简述管理之道。

2.如何管理人事?

3.你曾经遇过哪些管理上的问题?

4.时下有哪些主管的管理方式,让你印象最为深刻?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最坏的领导,就是自己言行不一。

一等主管,关怀员工,尊重专业;二等主管,信任授权,人性管理;三等主管,官僚作风,气势凌人;劣等主管,疑心猜忌,不通人情。

情绪如何管理?用礼拜折服我慢,用念佛降伏妄心,用行善对治贪欲,用包容对治嗔恨,如此就能建立当下的净土。

修学“心的管理”这门学科,不能完全依靠别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提升起来,然后由这许多的善心、好心,来管理自己、管理环境、管理事物、管理团体。

守戒

守持戒法如璎珞,可以庄严身心。

守持戒法如明灯,可以照破痴暗。

守持戒法如甘霖,可以解除干旱。

守持戒法如城池,可以抵挡魔外。

守持戒法如良药,可以医疗烦恼。

守持戒法如水囊,可以解除干渴。

守持戒法如明师,可以导正方向。

守持戒法如护照,可以方便远游。

【提要】

戒如轨道,规范我们的身心行止;戒如宝剑,断除我们的贪心欲念。守戒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持戒就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慈悲心与菩萨道的具体表现,也是使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守持戒律,应把握戒的基本精神,才不会拘泥于戒条的形式,而能与时俱进,发挥安顿身心,净化社会的功能。

【正文】

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持戒是修学佛道的基础,一切善功德皆由持戒而来。

佛门中的戒律,依在家、出家的不同,持守的戒律也不一样,虽然戒律的分类有多种,该遵守的戒条繁多,但总括起来,不外是要守护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清净。

佛世时,在舍卫城中有一个人听了佛陀的说法,便皈依三宝,出家修行。当时有一位尊者为他解释戒律:“法友啊!这个名为一种戒,这个名为二种戒、三种戒、九种戒、十种戒、多种戒。这个名为小戒,这个名为大戒,这个名波罗提木叉 ① 的制戒,这个名为根本的制戒,这个名为行为的净戒。”

比丘听了之后,心想:“我要受这么多的戒,恐怕不容易,如果不能完全守戒,出家有什么意义呢?不如还俗,将来成家后,做些布施善行还比较好。”

于是他就跟尊者说:“尊者啊!我不能守这么多的戒,不能守戒的话,出家又有什么利益呢?我还是还俗吧!”

尊者说:“既然你要还俗,至少要去向佛陀道别吧!”

于是,尊者就带他去见佛陀。佛陀问明来龙去脉后,说道:“比丘啊!你不必守那么多戒,但有三种戒,你一定要遵守。”

比丘道:“佛陀啊!要遵守哪三种戒呢?”

佛陀说:“今后你只需守身、口、意三业,谨防造作身口意的恶业,好好受持这三种戒,便能解脱快乐。现在你可以回去,不要还俗了。”

于是比丘欢喜地向佛陀发愿,必定严守此三戒,从此智慧日增,过了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

戒,主要的作用是防非止恶,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他人,进而尊重别人,彼此尊重、不侵犯便能得自由,所以受戒也不是束缚,佛教徒要持守戒律,教团才会清净无争;人民要遵守法律,社会才会安定祥和。

【注释】

①波罗提木叉:指防止身业之杀生、偷盗、邪淫,口业之两舌、恶口、妄语、绮语等过,远离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

【思考】

1.试述守戒有哪些利益。

2.戒的主要作用及根本精神是什么?

3.为什么受持“身口意”三种戒,便能解脱快乐?

4.说明戒律与法律不同之处。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国家的法律,不是用来定人罪行,而是依法守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佛教的戒律,不是用来拘束行为,而是依戒守戒,获得身心的自由。

受戒容易守戒难,发心容易恒心难,忍苦容易忍气难,尊上容易尊下难,共无容易共有难,依人容易依法难,依神容易依佛难,为己容易为人难,听法容易行法难,处众容易处闲难。

培养好习惯

重复的举止,会变成习惯;定型的习惯,会变成个性。

个性的所向,会决定命运;命运的好坏,会决定一生。

【提要】

一个人的习惯与个性,决定一生命运的好坏,两者可以说是息息相关。习惯、个性是因,命运则是果;想要有好的“果”,就要先从“因”开始。培养良好的习惯,舍去不好的习惯,则人人皆乐于亲近;反之,拥有不良的习惯,让人不易接受,自然无法获得美好的因缘,人生之路必然充满阻碍。

【正文】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日子久了生活习惯就形成个人独特的个性,而个性的好坏终究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三周以上重复的行为会形成习惯;三个月以上重复的行为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我们不得不为自己建立起良好的习惯。佛门里说的这个人“习气”很重,指的是这个人有很多不好的习惯。不好的习惯累积多了,自然形成不好的力量,影响到自己的未来。

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游化时,在路边看到地上一张旧纸,佛陀命一位比丘拾起,问道:“那是什么纸呀?”

大家齐声回答:“是包香的纸,虽然被弃在野外,它的香味还没有消失呢。”

佛陀又继续往前走,看到地上有一根绳子,佛陀再命另一位比丘拾起,又问道:“那是什么绳子?”

大家又齐声回答:“这根绳子好臭哦!是绑鱼的绳子。”

佛陀告诉比丘们:“众生的本性都是清净的,由于因缘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果报。一个人如果亲近贤明的大德,他的修养和学问便越来越崇高;如果结交愚昧邪恶的朋友,自己也染墨者黑,株连祸殃,如同你们看到的这张纸和那根绳子,包香的纸是香的,绑鱼的绳子是腥臭的。一个人一旦接触到某种环境,日子久了,自然渐渐受到熏染,结果自己却感觉不出善恶来。”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习惯的养成也非一日所成,而我们往往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如磐石般的个性,伴随着自己一生。其实拥有好的习惯、好的个性,受益最大的是自己,想要拥有美好的人生,先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做起!

【思考】

1.请列出十个良好的习惯,并提供培养的方法。

2.试举出自己有哪些“习气”。

3.简述习惯、个性与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良好的习惯要用心去培养;不好的习惯要用心去改过。

烂的疮疤要割除,才会长出新肉;坏习惯也要去除,才能培养德行。

很多人之所以失败,乃是受基础教育时,没有养成接受的习惯。好比种子不生根,如何开花结果?好的道理、苦口婆心的教导,不接受也没有用。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修身养德

修身要严,莫使造诸恶。

修心要密,莫使生欲念。

【提要】

君子者,莫不以修身养德、恕己及人为重。古人云:“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也就是重视“德”的养成。中国人讲的四维、八德,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四摄、十善、自觉觉他、自利利人等,这些都是养德的方法;修身即是身口意净化,养德于己则为人所信受,于他则能达到人我之间和谐无争。

【正文】

礼记·大学篇》记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知修身之重要。而佛教的戒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清净受持,正是我们修身最好的方法。凡事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必能培养良好的德行。

遭毁谤时能自省,则德日隆;闻赞誉时心谦下,则道日增。一念惭愧、一念反省,高贵的品格、清净的自性就能升华起来。有惭愧心的人,自能改过向上,自能敦品励行。假如每一个人从小就能培养惭愧知耻的心,经常惭愧自己的无知、惭愧自己的无德、惭愧自己的无能、惭愧自己的不足;能够把惭愧培养成为自己身心思想的全部,把惭愧表现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中,必定能够增长德业,无往不利。

一个人如果能够时时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人,则此人的道德梵行就几近于圆满了。反之,一个无惭无愧、恬不知耻的人,往往因为道德良知被贪心物欲,被嗔恨忌妒蒙蔽,因此无恶不作,自然就失去人格。没有人格的人,则如树木无皮,无皮之树,怎能开花结果?

美好的品德要在谦冲中养成,在忍耐中成长。美德,要像梅花经得起岁寒的磨炼,像松柏经得起岁月的熬煎,要让别人认为他是一个君子,是一个有道之士,他才算有美德。拥有美德不是自我认定、自我欣赏。别人推崇、别人肯定,才是美德。

人可以没有金钱,没有名位,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殷厚的背景,没有强亲贵族的支援,没有朋友抬捧,但不能没有美德。有美德才有人缘,有美德才有名声,有美德必然会有好因好缘。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一个人命运的好坏,与平常自心的善恶与积德结缘有关。

【思考】

1.修身、养德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何培养良好的德行?

3.良好的道德人格,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好处?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修身不可贪财、贪爱、贪嗔;为人不可自大、自怨、自艾;交友不可无信、无义、无耻;处世不可负国、负人、负己。

做人,要受教、受气、受苦;修身,要改言、改性、改心;好事,要敢做、敢说、敢当;学习,要思想、思考、思虑。

“清饮食、清呼吸、清思想”三者是卫生之道。能建立“清净”的健康观念,才谈得上修身养性。

自律

能够自我检讨,别人必难议我之非。

能够自我反省,别人必难入我以罪。

【提要】

自律的生活,是一种发自内心自发性的习惯,一个人若能自律,则有助于升华道德人格,生活中若能自律,必经常自我检讨、自我反省、自我约束,时时警诫自己,莫做无益之事、莫存非分之想、莫说虚妄之言、莫交不义之人。有了自律,则能自重、自省,生活清廉、守法,个人的修为必受到肯定与赞赏。

【正文】

人要自律,自律才能尊重自他。一个懂得自律的人,必然也懂得安排自我的生活,日子必定能过得舒坦安乐。近代政治人物中,张群先生活了一百零一岁,他作了一首《自律歌》,成为许多人奉行的养生之道,在这里援引《自律歌》其中几句话,提供作为大家的“自律箴言”。

第一,日行三千步,夜眠七小时。步行是体育界、医学界公认的一种接近完美的最佳运动。有人到大陆探亲后发现,许多当地人的寿命都很高,因为他们习惯走路。佛教所谓“佛地千步走,活到九十九”。经典也记载“经行”有五种好处:能堪远行、能静思维、少病、消食、于定中得以久住。走路就是走向健康之道。

睡眠可以使身心凝定沉静,恢复身心精力与消除疲劳。但是,如果怠惰放纵,耽于睡眠,反而让人惛昧不觉,提振不起精神来。因此,一般人的睡眠只要七小时就好,睡眠时可作光明想,修习纯熟了,连睡梦中也是一片光明,养成这样的睡眠习惯,对身心的健康最有助益。

第二,饮食不逾量,作息要正常。一切生命,要靠饮食才得以维持。《佛地经论》说:“能任持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故名为食。”饮食吃饭可以维持我们的色身健康,吃得适当,也能够长养善法。所以,佛陀告诉波斯匿王:“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唐朝白居易说:“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真正有能力的人,工作和生活都很正常。他们懂得作息要均衡,太忙太闲、晨昏颠倒,都无法冷静思考或循序渐进解决问题。佛门里也强调,五堂功课正常,意思也是生活作息要规律正常。

第三,心内怀慈悲,口中出妙香。人生最高的美德是慈悲,慈悲的人会用柔软的心灵关怀众生,用慈爱的眼神看待万物,用真诚的话语随喜赞叹,用勤劳的双手广做好事。慈悲的缘分可以美化生活,增进和谐;慈悲的音声让人终生难忘,给人如沐春风。所谓“口里无嗔出妙香”,口里没有怨声,内心就能太平,与人相处说话,没有讽刺,没有恶口、妄言、绮语、两舌,如《金刚经》所说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话不含刀带刺,不伤害到别人,就能“口出妙香”。

第四,念念持正法,菩提日日长。“正念”就是正当的思想、正当的思维、正当的见解。禅堂里,维那师父经常高喊:“提起正念。”过堂吃饭时,维那师父也会唱诵“大众闻磬声,各正念”,就是提醒我们,二六时中,要保持正念。

正念可以对治妄念,医治我们的烦恼。有正念的人会坚定信念,不断地重建自己,身常行善事,口常说善言,心常存善念,以身、语、意三业之正行、正语、正念,可以利益众生,增上菩提道心。

世间的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佛教的戒律则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自律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自律的人,不自恼,不恼他,生活有道。

【思考】

1.何谓自律?其重要性为何?

2.简述自律和自由之间的关系。

3.试撰写一则“自律箴言”。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政治,是怒目金刚,要人人守法;佛教,是慈眼菩萨,要人人自律。

自学,是成功的动力;自律,是成功的条件;自信,是成功的方法;自尊,是成功的要素。

对亲友、家人,要关心和照顾;对自己、生活,要满足与自律;对社会、国家,要结缘及贡献;对工作、事业,要主动和勤劳;对怨敌、仇家,要原谅并包容。

忏悔

忏悔不只是身体的礼拜,而是内心的自省。

忏悔不只是一时的告白,而是一生的除垢。

【提要】

忏悔,是我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美德。忏悔像法水,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像船筏,可以载运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药草,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桥梁,可以导引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有忏悔心者,必能让自己言行日渐美好,德行日增。

【正文】

忏,是请求原谅;悔,是自申罪状。忏悔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摩诃止观》记载,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借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的忏悔,称为事忏;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的忏悔,称为理忏。

弥兰陀王 ① 有一次问那先比丘 ② :“佛经说,一个人在世时作恶多端,临命终时念佛,即可往生佛国,我不相信。”那先比丘答说:“就像船上的大石头,因为船的承载力而不会掉入水中的道理是一样的。”这就是忏悔的力量。

宋代高峰妙禅师,为对治自己昏沉的习气,决定到悬崖边禅坐,心想只要一打瞌睡,就会落崖而死。但因积习一时难改,不知不觉中还是打了瞌睡,而跌下悬崖,在落地的一瞬间被韦驮菩萨救起,因而心生我慢,认为自己很有修行,因这样的念头,韦驮菩萨就对禅师说:“今后五百世不护你的法了。”高峰妙禅师听后心生忏悔,但还是到崖边打坐。不料,又再度跌落悬崖,心想这次死定了。幸又蒙韦驮菩萨相救,禅师问菩萨:“您不是说五百世不护我的法了吗?为何又来救我?”菩萨就说:“你一念的真诚忏悔,功德已超越五百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平日的待人接物中,难免不能事事尽如人意,如果自己可以放下身段,诚恳地对人说声“对不起”,相信事情处理起来会更顺畅。而修道者常怀忏悔心行事,菩提道上会更光明,毕竟忏悔能烧烦恼薪,少了无明热恼的烤炙,则无处不是清凉地!

【注释】

①弥兰陀王:意译作慈王。曾统治阿富汗之喀布尔地方,并入侵印度,一时势力及于西北印度五河一带,使印度深受希腊文化之影响。

②那先比丘:印度僧。中印度雪山山麓羯蝇揭罗村婆罗门之子。初学吠陀,深感婆罗门教学之乏善可陈,转随楼汉尊者出家。广说人生无常及善恶报应等佛教教义,弥兰陀王深为信服,后皈依佛教。

【思考】

1.简述忏悔的真义。

2.略述忏悔的好处及方法。

3.有忏无悔或有悔无忏会有什么问题呢?

4.叙述一则有关忏悔的故事。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改变自己最大的力量就是忏悔;肯定自己最大的力量就是发心。

一念作恶,铸成大错;一念忏悔,起死回生。

内心的昏暗,因忏悔而光明;无边的烦恼,因忏悔而止息;坚固的骄慢,因忏悔而柔软;覆藏的恐惧,因忏悔而安乐;仇结的怨怼,因忏悔而解除;无明的忌妒,因忏悔而包容;怠惰的放逸,因忏悔而勇猛;无尽的热恼,因忏悔而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