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妙用
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
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提要】
人生的成败,常常因为一个人、一件事,甚至一句话,而有了决定性的影响。给人一句有用的话,胜过千言万语。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深受感动。一句话,若能让人生命奋起飞扬,何乐而不为呢?
【正文】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因父母、师长、朋友、亲人所讲的一句话,而改变了一生。
孔子的弟子颜琛,人虽聪明,但不立志,后来因为孔子的一句话:“他不愿意苦学,我也从来没有指望他成为大才。”颜琛深受此刺激,闭门谢客,发心苦读,终于在三千弟子中获得成功。
唐时,丹霞禅师本来是一名士子,在进京赴考途中,遇见一位出家人对他说:“选官不如选佛。”他当下改变主意,到寺院出家参禅,而成为一代悟道的高僧。
为了一句话,有的人积极向上,发愤图强;有的人则消沉颓唐,自暴自弃。所以一句话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
有一户人家,对来访的客人介绍自己的儿女说:“这个孩子没有出息,没有大用。”哪知道小儿女听了之后,心想:“好,妈妈既然说我没有出息,说我没有大用,我是一个坏孩子,我就坏给你看。”
又有一个学校的老师,指着一个学生说:“你这么懒惰,一点都不像读书人,倒像个小流氓。”学生听了以后,“好,老师你认为我是一个小流氓,我就做个流氓给你看”。从此就过着胡混时光的日子。
同样的一句话,有人认为这是教育,这是鼓励,有人则认为伤害了尊严,从此一不做二不休。例如,有人跟我们讲:“你怎么不说好话?”有人听了就勉励自己要说好话,有人听了就想:“我就说坏话给你听。”
老师对学生说:“你们真笨!”有的学生就发心学习灵巧,不愿意做个笨拙的人,但也有的人听了想:“我就是笨,我就做个笨人给你看。”
同样一句话,有不同的解读,就有不同的结果。因此,父母师长对学生子弟说话,要多留心,多注意后果。禅门有很多的学生,就是因为一句话而开悟,儒家也有对弟子的一句话鼓励,而成就了学生的一生。
曹仲植先生,太太勉强他要皈依佛教,要他礼拜,他并不赞同。但一位法师在旁边说:“行佛就好,不一定要拜佛。”他听了非常开心,认为行佛他做得到,所以后来便成为佛教的一位大护法。
一位刘教授,有人劝他参与赈灾,他不肯捐钱倒也罢了,还放大声音说:“我什么人都不救济。”一位法师说:“难道要受灾的人来救济你吗?”当头棒喝,他如梦初醒,后来一改而为一个乐善好施的知识分子。
人要知道,自己的一句话对别人的影响之大,往往超乎想象,所以出言吐语,都应该要再三地思之慎之。
【思考】
1.试述本文之大意。
2.为什么一句话能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呢?
3.成长的过程中,哪一句话曾经改变或影响你最深?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有志气的人,一句话也能使他长进,正如刚发芽的幼笋,寒风冷雨也能助它成林。
一粒种子,可以生长千万的果实;一泓细流,可以长养无限的生命;一句好话,可以激励无比的信心;一个善念,可以成就无尽的因缘。
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危的话;为沮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为疑惑的人,说一句点醒的话;为无助的人,说一句支持的话。
实践诺言
懊悔无益,结果一生都在遗憾中度过。
实践诺言,才能在现世的人生里圆满。
【提要】
承诺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家庭里,儿女对父母要表达一些承诺,甚至父母对儿女也要信守承诺。社会上,朋友之间彼此都要重视承诺,承诺是一种信用,一句承诺比契约还要管用。
【正文】
为人处世,对自己的承诺要肯定,不轻易违背;忠于职守、重承诺者,自然不会见弃于大众。承诺,就像是一个人的信用商标。你有信用商标,别人和你相处往来才能安心,也才放心将重要事情交代给你。
承诺,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诚信交流。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需要和别人交换承诺。如果你是一位国家的首长,你必须对国家的子民付出承诺;如果你是一位出版业的书商,你必须对购买人付出承诺;如果你是一位商人,你更是要对客户守信承诺。
在绘本的世界里,有这么一个美丽承诺的故事。
主角是一位可爱的花婆婆。花婆婆的爷爷旅行到过很多地方,花婆婆小时候就希望能够像爷爷一样,到世界各地旅行,老的时候就住在海边的房子里。爷爷告诉她别忘了做一件事情,就是“让世界变得更美丽”。她答应爷爷了,虽然她当时不知道那是什么。
当她旅行过很多地方后,因为生病了要定居下来,就想到要和爷爷一样,选择住在海边的房子里。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她意外发现自己之前随手撒在房屋外的鲁冰花种子,居然全部都开出美丽的花来。于是她决定要去实践小时候答应爷爷的承诺。
她买了一包又一包的鲁冰花种子,一边散步时,就一边将种子撒在小镇的每个角落。即使小镇的人都认为她的行为很怪异,但她仍坚持地继续做播种的工作。到了第二年春天,整个小镇美极了,因为开满了美丽的鲁冰花,她终于做到了答应爷爷的事。从此之后,“花婆婆”的名字就不胫而走了。
松下电器王国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诺言之所以成为力量,是因为守信用。”一个为自己的承诺负责的人,不但人格会受到别人的肯定,而且在事业上也会更上一层楼。兑现自己的承诺,落实自己的愿力,将会走出自己的光明大道。
【思考】
1.承诺代表什么?
2.请叙述一则实践诺言的亲身体验。
3.本文让你学习到什么?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立志的人,才有目标;实践的人,才会成功。
希望可以寄托于明日,行动必定实践于今日。
愿,就是一种理想,有理想,才有实践,两者相辅相成,才有丰硕的收成。
学习接受
在学习的过程中,凡事接受,日久之后必能成就大器。
在研讨的阶段中,集思广益,实行之时必能圆满周到。
【提要】
学习接受,是自我充实之道。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像一块海绵,大量地吸收。虚心、耐心,凡事接受,用心学习,学习接受外在一切的好坏,用一颗宽广厚实的心学习,内心的世界自然就会开阔起来。
【正文】
人生自呱呱坠地,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他学习礼貌,学习对人的称呼。及长,教他学习技艺、学习知识。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教他学习接受,因为学习接受,是成功立业的基础。
如果你有机会到一个学校参观,从课堂上,看到学生在上课时剪指甲、削铅笔、开抽屉、翻书本、传字条、东张西望等,就能知道,学生没有用心在听老师讲话、指导。如此没有接受习惯的青年学子,将来读书、考试,能有好的成绩,实在难矣!
学习“如器受于水”,一个有漏的器具,一个肮脏的器皿,甚至一只覆盖的杯碗,即使再好的东西,又怎么能装得进去呢?又“如地植于种”,将种子播种在土壤外,被鸟雀给吃了;把种子撒在坚硬的地板上,甚至种在长满杂草的荆棘丛中,又怎么能够萌芽、成长呢?所以,一颗种子没有土壤的“接受”;一杯水没有器皿的“接受”,都是徒劳无功的。就像天降甘露给你,你没有“接受”;再温暖的阳光,也是普照不到,又能奈何?
因此,一个学生会不会读书,就看他能不能接受。幼儿牙牙学语,不断地模仿、学习,就是养成接受的习惯。不但学习接受,而且只要是好的,即使是专制的、委屈的、无理的,都应该接受。因为在无理、委屈、专制的情况下都能接受,则日后在自由、民主、真理之前怎么会不接受呢?
遗憾的是,现代的青少年不懂得接受,对于父母的话,“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对于老师的种种教导,即使春风化雨,也不能注入他的心田,因为他不肯接受。就如《遗教经》里佛陀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所以,对于接受,凡是正当的、清净的、善良的、真实的知识、道理、技术,都应该好好地接受。能接受美好的事理,成为自己的明灯,将来才能成为下一个善美事物的播撒者。学习接受是多么地重要啊!
【思考】
1.为什么学习接受是成功立业的基础?
2.对于专制、委屈、无理的,要如何学习接受?
3.请分享你的读后心得。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不要用自己所知来感受周遭的一切,要如乾坤袋一样去接受所有的事物。
能够接受教诲,勇于认错的人,大都进步得快;觉得自己有理,死不认错的人,往往原地踏步。
人生是由很多经验累积的,所以在跨出第一步时,要“敢”,只要敢承担、敢接受、敢尝试、敢卖力,没有什么事不能做的。
宁静的心
唯有在宁静中,不乱看、不乱听、不乱说,我们才能找回自己,增长智慧,见人所未见,听人所未听,说人所未说。
【提要】
所谓“宁静”,不是指外在的一切运作停止,主要是内心自然没有声音,而不是抹杀外在的一切声音。就如“禁语”,不仅是嘴上不讲话、手接触东西无声或走路时脚下无声,而是要做到心里没有声音,即使在热闹场所,心灵仍然澄澈灵明,丝毫不为外境所动。此时,就是心灵的宁静,心灵的庄严。
【正文】
一切享受,没有比宁静更为享受。宁静,是人人都需要的。当你要看书时,你需要一个宁静的环境思考;当你内心难过时,你需要一个宁静的地方沉淀心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的成就,是需要一个宁静的时刻,一颗宁静的心来面对处理。将心静下来,我们才能从千头万绪的想法冲击下,理出智慧来。
在日本清水寺里,有一组可爱的猴子雕像,这些猴子有的用手遮住眼睛,有的用手遮住耳朵,有的用手遮住口,一副逗趣的模样,它们的种种姿态、行为,告诉我们言外的意涵,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在日常待人处事中,我们内心会产生种种的贪嗔痴欲望;不该看的去看,不该听的去听,不该说的去说,扰得自己心不安宁,怎么能够增长清净的智慧呢?诚如唐朝张拙居士写的一首偈说:“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 ① 才动云遮天。”每个人都拥有与佛一样清净的心,但因平时心念纷驰、三毒 ② 炽盛,六根的造作,就像乌云般遮住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如果我们常保有一颗宁静的心,就能时时觉照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就不容易被贪嗔痴习气牵着走,不会迷失自性。如同禅门北宗神秀大师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处在红尘的生活中,自己要时时“提起正念”,熄灭贪嗔痴的火苗,安顿照顾好自我的心灵。
【注释】
①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②三毒:指贪欲、嗔恚、愚痴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
【思考】
1.一个人在哪些时候最需要宁静?
2.为什么一切享受,没有比宁静更为享受?
3.在日常待人处事中,如何常保一颗宁静的心?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宁静则心安,心安则宁静。
静中有活泼的举止,才不会失之于沉;动中有宁静的力量,才不会流之于浮。
一个人胸怀真理,才能宁静致远,才能超然物外,这种内在财富的享受,才是值得追求的。
寡言得以涵智,慈悲必能增德;宁静足以自处,观照当能明心。
微小的力量
不辞小水,方能成就海洋。
不积小善,无以圆满至德。
【提要】
“泰山不辞土壤,因此成其高;大海不拣细流,所以成其深。”每一件宏伟的事物,都是由微小的元素累积而成。一座宏伟的古堡,是由一块块砖头,甚至一粒粒微小的沙石混泥土砌成;一次次宏伟的战功,是由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牺牲生命所造就。所以,宏与微没有谁大谁小,谁重要谁不重要,只有彼此依存,互相成就。
【正文】
一粒小小的种子,经过雨水、阳光等因缘,会长成一棵大树;一念小小的善心,经过善缘的灌溉,会开出美好的果实。最初看似不起眼的小种子,经过岁月的日积月累,终会长成一棵大树。所以,不能轻忽成就果实之前那小小的因。
佛陀曾说过,世间上有四种事看似微小,却是不可轻视。
一、小小火苗不可以轻忽。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酿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惨祸。
二、幼小的龙不可以轻视。因为小龙会成长为大龙,翻江倒海,兴风作浪。
三、年少王子不可以轻视。因为他将来长大会成为国王,统领天下,造福万民。
四、小沙弥不可加以轻视。因为他虔心修道学法,假以时日,必定会脱胎换骨成为人天师范的法王。
所以,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要轻忽它的微小力量,认为它还不会构成什么威胁,而忽视了它。
宋朝有一位叫卫仲达的人,三十几岁被阎罗王抓去,阎罗王命判官查他一生所做的善恶,罪业的簿子摆满大厅,善事只有一张纸。卫仲达看了这种情形,心里疑惑,就问阎罗王:“我很年轻,纵然造罪业,哪里会造这么多?”
阎罗王告诉他:“罪业不必做出来,只要起心动念,鬼神就有记载,起个恶念就给你写一笔,所以造恶的簿子摆了一大堆。”
他就问:“我做的善事很少,只有一张纸,是哪一桩善事?”
阎罗王告诉他:“皇帝要兴建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劳民伤财,你出于真心,劝告皇帝不要做这个工程,这就是你的奏折底稿。”
他说:“我虽然劝皇帝,可是工程还是做了。”
阎罗王说:“如果皇帝听了,你的功德就更大。虽然没有听,你诚心诚意为民众,这一念真诚的善心非常可贵。”于是阎罗王吩咐判官,把他善恶两个簿子用秤一称,结果善重恶轻。
卫仲达当时的一念慈悲,如果能被皇帝采纳,就可以帮助很多人免于受苦。所以阎罗王才说这一念真诚的善心很可贵。在《六祖坛经》记载:“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因此,我们不可轻视任何一个小小的因缘,它都可能是未来累积果报的种子。
三国时代的刘备在临终时,告诫儿子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可作为我们日常做人处事的警惕。
【思考】
1.佛陀说过哪四小不可轻视?
2.社会上还有哪些不可轻忽的微小的力量?
3.微小的力量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一滴水汇聚可成海洋,一粒米种植可收万斛。微小的善行,能成就终生的福乐;微小的恶事,能成为永久的悔恨。因此,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轻忽任何微细的念头。
勿以恶小而可为,小恶如水穿石;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如息日增;勿以权大而可畏,权大久必自倾;勿以胆大而不畏,胆大久会自危。
百样人生
忘记自我利益,是圣人;摆脱私人利益,是伟人。
看重自己利益,是凡人;忽略别人利益,是小人。
【提要】
圣人、伟人、凡人、小人,这四种人的差别,就在于心中自利之成分的多寡。在圣人与伟人的心中,根本没有任何自利的意图存在,所以受人敬仰;而凡人与小人的心中,只有自己,忽略他人,自然被人疏远,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要成为圣人、伟人、凡人或小人?就看心中是否有别人!
【正文】
人有多少种?以人格来分,有的人是圣贤,有的人是君子,有的人是小人,有的人是凡夫俗子,有的人是“非人”。人的类别,以道德来分,有的人以慈悲喜舍、服务奉献为尊;有的人以贪小便宜、侵略别人为务。
人间百态,人心不同;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心。有的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有的人以攀缘求荣为奔竞;有的人忠厚正直,有的人阴险狡滑;有的人宽宏大量,有的人尖酸刻薄;有的人舍己为人,有的人自私自利。
现在社会上,有初出校门的新鲜人,有从事文化工作的文化人,有投身政界的政治人,乃至经济人、工商人……在各种人等当中,有的人好名,有的人好利。孔孟以仁恕之道化世,不合其道者,任何成王大业他也不动心;卓文君身为富家闺秀,却看中一文不名的司马相如,可见她是个重爱情、轻富贵的人。
有的人欢喜寂静,有的人向往热闹;有的人淡泊名利,有的人热衷官场。《老人与海》的海明威把自己放逐到孤岛;《罗马假期》中的欧洲公主,因受不了繁文缛节的宫廷生活,在访问罗马时竟悄悄地独自出游;英国爱德华五世,不爱江山爱美人;中国的顺治皇帝,不爱江山爱修道。可见古今中外,人各有所好。
人的一生,有时在此处遇到好人,换了彼处也会遭逢坏人。有的人过去是无恶不作的坏人,但是时过境迁,一改而为乐善好施的大善人。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世间一切都在时空因缘的变化中,无有定论。
人有千百种,重要的是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呢?是希望自己做一个圣人呢,还是做一个伟人呢?是要做个凡人呢,还是做个小人呢?希望未来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呢?其实人的一切,都在于自己的所为,要做哪一种人,就看如何表现自己!
【思考】
1.简述圣人、伟人、凡人、小人之间的差异性。
2.为什么圣人或伟人,能够忘记及摆脱自我的利益呢?
3.试举一位值得我们效仿的圣人或伟人。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最容易毁灭人生的就是烦恼;最容易成就伟人的就是逆境。
有情有义,是世间第一贵人;有悲有智,是世间第一富人;有你有我,是世间第一通人;有道有德,是世间第一圣人。
知足
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
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
又富又知足,人生真正好。
【提要】
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又说:“知足常乐。”因此,世间上最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家财万贯的人,真正的富人,是知足的人。知足看似保守,实际上是人生的安乐之道,只要善于节制自己多求的欲望,就能拥有快乐、富有的人生。
【正文】
有人说,这是一个欲望的世界,知足太过保守了,人一旦凡事知足,就不肯长进,就无法发展了。其实不然,知足是要我们个人在物质享受上能有满足感,但是对于关乎国家、社会、大众福利的事业,应该要有无限的愿心。
其实,知足才是快乐的泉源。人生的欲望无限,能满足欲望的物质有限。用有限的物质,既不能满足无限的欲望,何不发展自己的知足感,用来厉行节约的物质生活。例如,你问客家人一句:“吃过饭了没有?”他会回答:“足了!”我们普通都说“饱了”,吃饱了不一定会满足,但客家人这句“足了”,不但吃饱,而且“满足”,所以一般讲,客家人的生活比较简朴。人要想过快乐的生活,建立知足感,这是非常要紧的。
梦窗国师说,世间上有四种快乐:“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人的贫穷富贵,不在金钱的多少,而在知足与否罢了。有的人,钱财再多,但不知足,仍然是个贫穷之人;有的人钱不是很多,但心里很满足,那就是一个富者。所以,当今的社会,有钱的贫穷人很多,没有钱的富贵人也不少。
知足的人不但富有,而且平安自在。反之,不知足的人,因受欲望的驱使,身心都做欲望的奴隶,尤其为了满足欲望,不但种种辛苦,甚至铤而走险。我们看社会上,一些人贪污、抢劫、拐骗等,都是因为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希望能发一笔意外之财,因此为非作歹。但是一旦事迹败露,锒铛入狱,懊悔已迟。所以,知足的人不做亏心事,所谓“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安贫、知足的人,怎么会不平安呢?
弘一大师出家修道后令人最大的感动,就是他对于生活的满足。饮食方面,他说:“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一条毛巾,能用三五年;一顶帽子,十几年都舍不得丢弃,他感到生活越简单,心灵越充实、越快乐。东晋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知足生活,何等自在!
对于这些知足的人,我们无以赞美,就如《战国策·齐策四》里说:“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也。”其实,知足的人,才是最懂得生活的人!
【思考】
1.为什么知足是第一富?
2.你曾经为追求哪些欲望而失去快乐?
3.试述阅读本文的感想。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多欲者,心常不满,不满,招灾也;知足者,欢喜常随,欢喜,纳祥也。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精进是无尽的能源,懈怠是隐形的危机。
乐莫大于无忧,苦莫大于多欲,富莫大于知足,贫莫大于贪婪。
生活在世上要知足,不要人比人;人比人会气死人。也不要太计较;太过计较,于得失之间不得安宁。
本分
不吃过头的饭,不讲过头的话,不走过头的路,不做过头的事。
本分,照顾当下;过头,失去未来。
【提要】
为人正直者安分守己,对于自己分内的事情尽心尽力完成,一份工作能有十年如一日的恒常心。在人生的道路上,许多人秉持信念,就是做好自己应做的本分事,不逾矩、不强求,一步一脚印如实地达成任务,完成人生的使命,其精神令人感佩,虽不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一般,令人欣羡,但也能无愧于己。
【正文】
佛门里有一句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尽自己的本分,安住身心,将事情做好。
其实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皆是如此,例如:辛勤耕种的农夫,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耕耘,生产粮食,我们才有米饭可以吃;传承智慧的老师,辛勤地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人才,我们未来才有希望;冒险犯难的商人,走遍国际,畅通货物的流转,促进国民的外交,福国利民,我们才能享有富足的生活;劳苦功高的工人,在烈日下劳苦劳力,整修机械,搬沙运石,以汗水成就一件件伟大的建筑,我们才有舒适的房子可以住。这一切一切的圆满,都需要人人尽到本分,国家才有美好的未来。
在禅宗的诸多公案中,有一则“不愧为侍者”的公案。
石梯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往斋堂方向走去,就唤住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侍者回答道:“到斋堂去!”
石梯禅师不以为然,申斥道:“看你手拿钵,我怎么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
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么又为什么要我回答呢?”石梯说:“我是问你的本分事。”
侍者庄严地回答道:“禅师若问我的本分事,那么我实在是要到斋堂去。”石梯拍掌赞叹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
对于一位修禅的人而言,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出坡作务,都是本分事,都是修行生活的磨炼,都是显现自性的禅者风光。本分事即是认清自己的心性,照顾好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安住身心,圆满自己应该做的事。
修禅的人能够认清心性,显现自家风光。那我们呢?我们也可以学习禅者的风光,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照顾好自己的心,将自己的本分事做好,完成自己一生的责任。
【思考】
1.试述本文之大意。
2.何谓“本分事”?
3.为什么失去本分,就会失去未来?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懂得做事的人,要做本分事;懂得做人的人,要做本分人。
知苦恼,才会本分不妄求;知惭愧,始能进步不退化。
向尊长谦恭是本分,向平辈谦虚是和善,向小辈谦虚是高尚,向生人谦虚是安全。
荣华富贵不一定能永久享有,贩夫走卒也不是一辈子劳苦,一个人只要心安理得,适如其分地做本分事,即是幸福。
祛病之法
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祛病第一良方。
不排不拒、放下执着,是除恼第一秘诀。
【提要】
人吃五谷杂粮长大,哪有不生病的呢?每个人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有生病的经验,疾病是人生免不了的过程。佛教对于疾病,希望病患要能从“身不苦”,做到“心不苦”,这就要靠自己的信心和意志力。所谓“精神能克服一切”,真正的良药是心力,心力才是疾病的最好良药。如果自己能够成为自己的良医、良药,当然一切疾病也就无所畏惧了。
【正文】
每个人都有生病的体验。生病时,身心受到折磨,心情变得不好,也提不起精神来。据《五王经》所说:“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大不调,则举身沉重;水大不调,则举身臃肿;火大不调,则举身蒸热;风大不调,则举身僵硬。”生病时,种种加诸身心的磨难痛苦,这时才知道拥有健康是多么可贵!
《摩诃止观》提到,众生之病皆因六缘而起,即四大不顺、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相扰、恶业所起。不同的因缘,导致不同的疾病发生。我们虽不喜欢病痛,但是在生命中却是无法避免的。
古德云:“比丘应带三分病。”一位在佛道上修行的人,要和自己的疾病做朋友;以疾病作为自己修行的鞭策,在佛道上更精进用功。一般世俗的人,要用一颗勇敢的心来面对自己的疾病,才能走出人生的光明路。像渐冻人陈宏,全身都不能动,只有眼睛还可以眨,就这样写出了好几本激励的书。
口足画家童福财先生,在跳水训练中,伤及颈椎,经过治疗,医师宣布他将终身瘫痪。最后,他在亲情和佛教的影响下振作起来,勇敢面对自己的病,重拾少年时期钟爱的画笔,练习画画,靠自己有限的肢体和体力,终于获得国际口足画艺协会的肯定。他用自己的毅力,艰辛地走出生命之路。
生命的旅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如果我们能拥有一颗正念、勇敢的心,将不如意的事当作生命的试金石,相信我们就能突破重重磨难的关卡,走向光明灿烂的大道。
【思考】
1.文中提到众生之病由哪六缘而起?
2.为什么修行应带三分病?
3.谈谈你祛病的良方。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身体有病,要靠医生来诊疗;心灵生病,要靠自己来医治。
贪多为做人之病,言多为涉世之病,计多为用心之病,费多为居家之病。
人之惑,惑于私,除私则明;人之病,病在惰,去惰则勇。
病从口入,若口不乱食,则病从何入?祸从口出,若口能慎言,则祸从何出?
气质芬芳
人有一分学养,便有一分气质。
人多一分器量,便多一分人缘。
【提要】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不同的气质,通过学习,良好气质可以显现出来。譬如,阅读好书,可以丰富内涵;接触艺术,可以提升性灵;修行佛道,可以清净身心,这些都是可以改变气质的方式。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画师,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气质的人,就看自己如何用心描绘。
【正文】
每一个人,都有外表的长相;每一个人,也都有内在的气质。表现在外的言行举止,是笨拙、粗鲁、呆板,是狂妄、傲慢、专横,这些都是不好的气质。但也有的人表现出慈悲的气质、道德的气质、高尚的气质、诚信的气质,这些气质都能像花草一样,散发芬芳的气息,令人着迷。
气质的芬芳比外相的美丽更为重要,更能引发别人对他的重视。有的人一篇演说,从他的讲演中,就能表现出智慧巧思的气质,令人崇拜;有的人一篇文章,也能表现他内在的慈悲胸怀,令人向往。
有的人用名牌的服饰表现他的高贵,有的人用浓艳的脂粉表现他的雍容,有的人用高雅的谈吐表现他的风度,有的人用内在的修养表现他的气质。
刘禹锡的《陋室铭》直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道德就是芬芳的气质。李密的《陈情表》婉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孝顺就是芬芳的气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所谓“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淡泊就是芬芳的气质。苏轼在《放鹤亭记》高唱:“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超尘就是芬芳的气质。
佛教里,慈藏大师的“屡征不就”、无业禅师的“三诏不赴”、唐代全付的“不受衣号”、五代恒超的“力辞赐紫”,古德不慕荣利、安贫守道的精神,这就是气质的芬芳。
气质就是内在的涵养。内心庄严美丽,胜过外在的百千装扮;内在美如空谷幽兰,洋溢阵阵芬芳,使人心情愉悦。一个人不必靠华丽的衣着来装饰自己,而必须重视内在的修持,以高贵的气质来涵育自己,以道德修养来庄严自己。
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从实际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因此,一个人不一定只是追求外表的漂亮,重要的是要把尊严、性格、气质、风仪、人缘活出来。一个时常心存感恩的人,才能增长品德,变化气质,才能像花朵一样,散发芬芳的气质。
【思考】
1.何谓“气质”,如何培养、变化气质?
2.文中提到古德以什么涵养气质?
3.文中提到哪些古德不慕荣利、安贫守道?请分享其中一则故事。
4.你以什么来涵养自己的气质呢?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有丰富的内涵,才能散发优雅的气质;有沉潜的酝酿,才能奋发生命的动力。
真理从清醒而来,善良从体谅而来;气质从智慧而来,美丽从慈悲而来。
以学问磨炼气质,气质自然高雅;以理法规范行为,行为自然端正;以宽恕广结人缘,人缘自然良好;以修道净化心灵,心灵自然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