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语言,要像阳光,能制造光明的见解。

语言,要像花朵,能制造芬芳的思想。

语言,要像净水,能制造洁净的观念。

【提要】

语言是人我之间的一道桥梁,适时适地地给予适当的语言,则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说来,肯定赞美的语言,就像初春和煦的阳光,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关心鼓励的语言则像久旱逢甘霖的大地,有了活力和生机。因此用爱语和人结缘,所搭建的是一座善缘的宝桥,平稳而通畅,而且能让人产生积极、正面、向上的力量。

【正文】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沟通工具,语言有好多种,妄语、恶语、绮语、挑拨离间语等,都会造成对人的伤害。唯有慈悲的语言、温和的语言,它像春风细雨,带来大地的生机。

世间上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听好言美语。同样一句话,有些人讲话能让人觉得受到尊重,感觉友好,对人有正面的帮助,能够助成别人的信心、善行。反之,有的人语言尖酸刻薄、故意刁难,一句恶口骂詈,就像一把双面刃伤人又伤己。

一个有道德的人跟人讲话,绝不会用语言去讥讽别人。一个懂得说话的人,不会把语言当作攻击别人的武器,而能常说柔和、光明、和谐、正知正见的语言,给人希望和信心。我们平时应培养多说智慧的语言、慈悲的语言、喜悦的语言,并注意说话的礼仪。

过去有一位沙弥,因为他过去生活中,常常喜欢赞叹佛、赞叹人,说好话、说善言,最后他说话时,口中完全没有秽浊之气,一开口就香气四溢、满口芬芳,所以大家称他为“香口沙弥”。一个学道的人要有慈悲、和气,注重修口德,日日检讨自己,对人是否语言温和?有些人说话,音声柔和好听,这是因为过去世讲好话、赞美人的果报。而佛教的僧团之所以让人尊重,也是因为没有恶口、没有争执,教团清净和合。

如果我们能正本清源,打从自己的心里制造光明的见解、芬芳的思想、洁净的观念,生产阳光、花朵、净水般的语言,与他人共享,则能拥有一片清净的乐土,一个丰美的人生。

【思考】

1.试述语言的重要性。

2.如何美化语言?

3.读完本文,你有何省思或启发?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上等语言,亲切诚恳,措辞优雅;中等语言,中规中矩,本本分分;下等语言,不伦不类,粗鄙不堪。

正直的语言,能去除绮语;柔软的语言,能去除恶口;和合的语言,能去除两舌;真实的语言,能去除妄语。

忠厚与奸佞

忠厚不易伪装,忠厚最好的考验是时间。

奸佞也非本具,奸佞最好的考验是利害。

【提要】

楞严经》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自古以来,有福之人往往是忠实宽厚之人。奸佞之人,也许慨叹自己用尽心思,为何始终无法如愿以偿,殊不知自己的心念不正,所言、所行不如法,以至于果报还自受。多少历史人物可作为我们的借鉴,告诫我们为人应以忠厚为本,忠厚之人心正、行正,自然善果日增;奸佞之人,心恶、行恶,日久终遭恶报。若想拥有美好的人生,光明的未来,唯有自我要求,宁做吃亏的忠厚之士,勿当为非的奸佞之人。

【正文】

中国人一向以忠厚为美德。忠厚之人不贪求、不自私、不损人利己、不见利忘义。因此,能够深受他人的爱戴。反之,奸邪谄媚、花言巧语骗人于一时,不能永远得逞,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忠实宽厚。

忠厚与奸佞是人性不同的对比。忠厚的人眼前看似吃亏,但时间会证明一切;奸佞的人眼前看似得利,最终必为人所唾弃。人际往来中,大家都喜欢和忠厚的人相处,而害怕与奸佞的人交往。如何知道一个人是忠厚或是奸佞呢?“时间”的考验和面对“利害”关系时,就能知道一个人的品德。

忠厚的人,待人厚道,心胸宽大,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意占人便宜。忠厚的人不容易伪装,因为当“义”与“利”相冲突时,忠厚者会选择“义”。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是考验人心的利器。

而奸佞的人即便要假装忠厚也不容易做到,因为奸佞者最注重的是自己的私利。《论语·里仁篇》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奸佞的人就是小人,为什么大家会害怕小人?因为在有利害关系的时候,奸佞的人会不惜伤害别人,把他人踩在脚下,自己往上爬。

观古往今来的历史,许多忠厚之士轻利重义,像唐朝名将尉迟敬德,由于打仗屡次获胜,立下功勋而被唐太宗封为鄂国公。唐太宗曾想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但尉迟敬德不因富贵而变更妻室,婚姻虽未谈成,却更深获唐太宗的赏识。后来尉迟敬德的后世子孙代代富贵昌盛,显出忠厚之士、重义之人所得善报必能恩泽后代。古人对自身操守的严谨与情谊的敦厚,更是现代人学习的典范。

人要当忠厚或是奸佞的人,就看个人的选择,如孟子选择“舍生而取义”。东晋大将桓温则认为,大丈夫处世,不能流芳百世,必当遗臭万年。不管如何选择,我们应当切记“因果”是不会辜负人的。

【思考】

1.试分析忠厚之人与奸佞之人的性格。

2.试述一则当今社会轻利重义的事迹。

3.试举古今历史,忠厚与奸佞之人。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以真诚心对治虚假心,以忠义心对治奸邪心,以仁爱心对治残暴心,以欢喜心对治愤怒心。

智者,不以谄媚之言惑人,亦不为谄媚之言所动;愚者,不以正直之言教人,亦不为正直之言所化。

寺院

寺院有匡正人心、扶正道德的功能之外,更具有教化社会、孕育善良风俗的作用。

【提要】

随着佛教信仰日益普及,佛教弘法的空间随之扩大,早已不再局限于寺院之中,不过寺院永远是信仰的精神象征。寺院除了传播佛教真理之外,庄严的殿宇、宁静的气氛、祥和的梵唱、慈悲的教义,让社会大众在工作忙碌之余,或是遭遇挫折、彷徨无助的时候,自然想到寺院。不论是参加各种修行活动,或是在佛前瞻仰、礼拜,都能获得再出发的力量。

【正文】

在中国,深山里藏有古刹丛林,城市里也有寺庙道场。有人说:“建那么多寺院有什么用呢?劳民伤财,不如把建寺院的钱拿来建学校。”一般人也以为寺院只是提供信徒集会、诵经、拜忏之用。其实寺院还有很多功用,以下列举六点。

第一,是善友来往的聚会所。寺院是一个地方的建设,是当地民间集会往来很好的聚会场所。它可以供给社区联谊、团体开会、喜庆婚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亲朋好友见面、商量、谈话,彼此相互交流、帮助。

第二,是人生道路的加油站。人生道路上,常常会有感到泄气颓丧时,假如你到寺院礼拜、问讯,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内心会得到一种鼓舞、动力,好像驾车时,途中有了加油站,为你加足了汽油,你就可以继续往前行,走向更远的人生旅途。

第三,是修养灵性的安乐所。寺院的教化,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道德、灵性。你到了寺院,无论拜拜、打坐、念佛,或是聆听晨钟暮鼓、磬鱼梵唱,都是修养灵性的好方法。它可以带给人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的启发,对社会人心能产生一股道德的自我约束力。

第四,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当你遇到心情烦闷、事业挫折,感到不顺遂时,一进入寺院,心里的愤恨不平、烦躁不安,甚至对世间人事的不满、不解,都会因为礼拜、静坐、沉思,得到抚慰、力量和支持,烦恼会缓和下来,内心会感到清凉。

第五,是购买法宝的百货店。物质生活上的日常用品,可以到百货公司购买,精神生活上也需要很多的用品,这时候,就可以到寺院里请益法宝了。比方,嗔恚起来的时候需要慈悲,无明懊恼的时候需要智慧,委屈失意的时候需要忍耐奋起,纷乱失序的时候需要和谐宁静。

第六,是悲智愿行的学习处。寺院是一个光明、希望的场所。你要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文殊菩萨的智慧、地藏菩萨的愿力、普贤菩萨的愿行,这里就是最好的地方。只要你走进寺院,从佛像的慈容里,能得到启发,从菩萨的教法里,能得到开解,如同黑暗遇到光明,让人获得信心与力量,重新出发。

【思考】

1.寺院有什么功能与作用?

2.略述早期寺院与现代寺院有何不同。

3.古往今来,佛教寺院曾对社会做了哪些贡献?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寺院如加油站,能添加人生所需的能源;寺院如百货店,能取得生活所需的道粮;寺院如学艺坊,能学会处世所需的方法;寺院如慧命家,能长养心灵所需的养分;寺院如移民局,能供给极乐净土的签证。

寺院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庭,能补我们色身不足的法身慧命。因此,常常回“家”,向佛菩萨报到学习,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功课。

以慈心待人

慈心如花香,可以把欢喜传送他人。

爱语如阳光,可以把温暖散播十方。

【提要】

生活中能以一颗柔和、慈爱的心对待别人,让身旁的人感受到温情、关爱之意,不但别人欢喜、感动,其实真正受益的还是自己,因为内心有一颗慈心,内心的清净祥和,能够让人充满善良与真诚,看任何人、任何事都是美好的,自然能够无有纷争,人我之间就能相处融洽、和谐共处,所到之处都能广结善缘,人生之路就能走得宽广而自在。

【正文】

佛教中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人人都尊敬、喜欢她呢?因为观世音菩萨为了众生,倒驾慈航、闻声救苦,为众生遍洒甘露。观世音菩萨对众生有一颗大慈大悲的心。我们都希望能够得到诸佛菩萨的慈心庇佑,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爱护。所以,我们要学习菩萨的精神,用慈悲的心去对待别人。

过去有一位仙崖禅师,他收了许多沙弥做弟子,这些沙弥因为年幼,玩心很重,经常偷偷地翻墙出去游玩,直到半夜才回来。

有一天夜晚,仙崖禅师走到后院,把沙弥放在墙角借以攀爬的高脚凳拿走,自己站在那里。过了初更以后,沙弥从墙头爬下来的时候,以为和以前一样,踩的是高脚凳,往下一看,不得了,是仙崖禅师的肩膀啊!

沙弥下来以后,仙崖禅师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拍拍沙弥的背,说道:“夜凉如水,小心受凉。赶快回去加一件衣服吧!”全寺大众,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仙崖禅师从来也没有提起。但从此以后,全寺一百多位学僧,再也没有人出去夜游了。

仙崖禅师对沙弥的夜游行为,没有一声呵责,而是用关怀的态度,让沙弥自我省思。这也是仙崖禅师对沙弥的一种慈悲应机教育。

生活中,我们常常对一些自认为不平的人事起心动念,那是因为我们的慈心不够,对生命不够重视,对他人的过失不够包容,所以才会招来许多的业因。假如能把疑心、恨心,换成一颗慈心。慈心不杀,慈心爱物,慈心助人,慈心行义,让社会感受到我们的慈悲,则彼此还怕不能融和吗?

【思考】

1.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效法观世音菩萨?请举例说明。

2.仙崖禅师以什么方式教育弟子?

3.请分享一则以慈心待人的故事。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慈心能降伏一切鬼魅,悲心能远离一切邪恶,喜心能所求所愿如意,舍心能广施一切吉祥。

贪心要用舍心来对治,嗔心要用慈心来驾驭;痴心要用智心来领导,慢心要用虚心来管理;疑心要用信心来感化,染心要用净心来去除;乱心要用定心来影响,妄心要用真心来掌控。

善法多闻,能增长智慧;善念多思,能培养慈心;善事多做,能种植福田;善行多赞,能和谐群我。

多欲为苦

能节制物质欲望,才能享有幸福人生。

能降伏心中魔障,始能受用佛法真谛

【提要】

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人能无欲,品格自然高尚,苦恼自然减少。在功名场中,那些坐贾行商的人,为了求名求利,不惜曲躬谄媚,说些花言巧语,往往成为欲望的奴隶。佛教对于民生资用的欲望采取不纵不离的中道态度,提倡金钱财富、多欲会滋生痛苦,多欲会自他烦恼,人生要不苦不恼,所以,应该以智化情、少欲淡泊、少欲无贪、少欲自在,少欲无脑,以行善法欲而离烦恼欲。

【正文】

人,因为有欲望,所以有种种烦恼。贪欲让有情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不已,所以《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增一阿含经》亦云:“欲生诸烦恼,欲是生死本。”

欲望多的人,常常会陷在所求不得的痛苦中,抑或得到了,又怕失去它的恐惧,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满足了一项欲望,又会滋生另一样出来。

商纣王命人为他制作象牙筷子,他的叔父箕子很担心。因为他觉得一旦用了昂贵的象牙筷子,那么与之配套的碗盘等,就会换成用美玉打磨的器皿。使用精美的象牙、玉石餐具,就会希望享用稀奇的山珍海味。享受佳肴美味的同时,一定会想穿绫罗绸缎,住在高楼大厦之中。箕子担忧这样下去,会带来国家的不幸。

果然,仅仅五年的光景,纣王穷奢极欲,放纵自己的欲望,把国家治理得乱七八糟,人民苦不堪言,最后终遭周武王灭国。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因此,《八大人觉经》云:“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印度的阿育王,是个护持佛法的大功德主。他有一个弟弟修行得道,阿育王十分欢喜,稽首礼敬,希望弟弟能长住皇宫,接受他的供养。

但是弟弟认为:“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是禅者的障碍,必须蠲除,内心才能拥有真正的宁静。依傍林野,少欲清心,自在如水中鱼、空中鸟,为什么要把自己再推进世间的泥沼呢?住在寂静的林野,自在来去,无我、无我所,随意所住,无有障碍。为什么还要再戴上五欲的锁链?甚至终日与万籁同呼吸,与山色共眠起,以禅悦为食,滋养性命。如今却要我高卧锦绣珠玉大床,可知一席蒲团,含纳山河大地,日月星光。我已经从火汤炉炭的痛苦里,脱身而出,怎么可能再重入火坑呢?”

阿育王听了弟弟一番的剖白,也就不再坚持己意,心里对安贫乐道的修行人,以无为有的胸怀,生起更深的敬意。

《佛遗教经》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想要解脱烦恼缠缚,先得少欲知足,不但对外在的五欲六尘不起贪爱之心,甚至要去除对于“我”的这个执着,才能真正身心自在。

【思考】

1.何以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2.当欲望找上门时,你如何面对?请举实例说明。

3.如何以无为有?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快乐在满足中求,烦恼从多欲中来。

满足之乐乐无疆,多欲之苦苦难了。

每日静坐片刻,必知烦躁之源;每日守默一时,必知静谧之美;每日清心半日,必知多欲之苦;每日读书数篇,必知开卷之益。

自在人生

荣辱祸福皆是业,心甘情愿任他来。

利衰毁誉无非缘,心安理得随他去。

【提要】

人的一生荣辱祸福、利衰毁誉皆有其因,有的人发生困难,遭遇挫折,却不去检讨原因,只在果报上计较,于是怨天尤人,愤恨不平。殊不知凡事有因有缘,才会有果,自己所受的果报,正是自己植下的因,所产生的结果。若一味地抱怨、嗔恨、愤怒,只有加深内心更多的不平和痛苦,能以心甘情愿的态度面对,则能随缘消旧业,生活自在而心安理得。

【正文】

人生在世,如果有钱而活得不自在,人生也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偏偏人在世间上,“有”就是有挂碍,就是有烦恼。你看!世界上有的人为了钱财而不能自在;有的人为了感情而不能自在;有的人为了思想见解而不能自在;有的人为了功名富贵而不能自在。

我们经常随着“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八种风而转变心境。试想,你在人我是非之前能自在吗?你在功名富贵之前能自在吗?你在生老病死之前能自在吗?你在因缘果报之中能自在吗?你如果活得不自在,再多的事业,再多的财富,也只是增加负担,增加束缚而已。

我们想要获得自在的人生,就要懂得“人我互调”“以人为我”,如此很多事情就能心平气和,自然就会有自在的人生。除此之外,还要逆向思考,凡事不要求对方,先想想自己;要以责人之心责己,用恕己之心恕人,方能获得自在的人生。懂得平等互惠,懂得包容体谅,自在的人生就可以在当下实现了。

例如,公司被人倒闭了,就想:这可能是我前世有欠于他,今生还他算了。如此观照,当然就能自在。爱人离我而去,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你如果能回头一想:我爱他,就应该尊重他的自由;想到他的自由,自己怎能不自在呢?

名位失去了,不必感到痛苦!无事一身轻,不是一样可以逍遥,怎会不自在呢?给人毁谤了,不必想到难堪!你想到这是替我消灾,不但不去计较,反而应该感谢他,你怎能不自在呢?

人生就如一座工厂,就看你工厂里出产的产品如何。如果你生产的产品是明理、觉悟、利他、奉献,你的工厂的名誉就会好,而你的人生又怎能不自在呢?

人生的自在,不在他求,不是他人赏赐。自在是自我的事情,自我的当下转识成智、转苦为乐、转迷为悟,当然就可以转束缚的人生为自在的人生了!

【思考】

1.如何才能获得自在的人生?

2.人生经常为哪“八风”而动?

3.你曾经因为拥有什么,而感到不自在呢?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人以无贪最为富有,人到无求最为高贵;人若无嗔最为自在,人能无痴最为清明。

安住身心,是工作进步的关键;淡泊寡欲,是人生自在的条件。

人之所以不平,大多是因为有分别心、比较心、计较心、偏见、贪欲、嫉妒、嗔恚。如果能以“清净、单纯”的心来做事,就能泯除分别对待,而过得欢喜自在。

心为惑源(密护根门)

修身要严,莫使造诸恶。

修心要密,莫使生欲念。

【提要】

一般人都希望生活美满、家庭和乐、事业顺利、所求如意,能够远离灾厄,无有烦恼,一切美好的事物降临于己;而一个人的祸福穷通,是个人行为造作的结果,想要拥有好的福报就必须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净化,若能自我审查、严守戒律,身行善行、诸恶莫作,时刻照顾好自己的念头,摄身守意,进德修业,必能善缘日增。

【正文】

六根之中,心为王,统领五根。佛陀曾对弟子说,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放逸的心,像发狂的象,没有钩绳可得控制,又像猿猴在树上跳跃奔腾不能禁止。

从前,有一位善心者在路边种了一棵树,小树长成高耸的大树,绿油油的枝叶吸引路人在树荫下乘凉。然而,这却是一棵有毒的树,凡是在树下乘凉的人,回家以后,立即产生头痛欲裂、视力模糊、听觉衰退、皮肤发痒的种种症状。

种树的人对乘凉的受害者感到抱歉,于是他把树枝全部铲除,片叶不留。一年过去,重新生长的枝叶,还是含有毒素,仍危害树下乘凉及过客的健康。他不断地砍伐含毒的枝叶,枝叶砍了又长,长了又砍,还是无济于事。

村里的智慧长者告诉他:“你老是砍枝砍叶,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哪里能根除它的毒素?你应该挖掘树根,从根本对治伤人的毒素,路人才能平安地享受树的庇荫和清凉。”种树的人依长者所教,从根本清除毒素的入侵,从此含毒的树不再是路人的梦魇。

人产生烦恼,究其原因,其实是心王 ① 、心所 ② 向外追求,迷惑于物境,亦即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于是五欲、六尘便像尘埃一样覆盖真心,产生无明,进而起惑造业。

所谓“擒贼先擒王,治人先治心”,一个人修行,要密护根门,摄身守意,不让烦恼贼入侵,如同卫兵守城池一样,随时防范敌人的侵犯。心涤荡干净了,山光水色无非清净妙法,一切顺逆因缘,都是我们圆满佛道的最佳机会。

【注释】

①心王:指万法皆由心所生起,心就是万法之王。

②心所:指与心相应而同时存在,为种种复杂之精神作用。

【思考】

1.人的烦恼根源,从何而来?

2.如何对治心中的烦恼?试举例说明。

3.何谓“根门”?应如何密护呢?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看手相、脸相,不如看心相,“心”是我们的主人。世间上的好坏,皆以心为出发点,心生则万法生,心灭则万法灭。心外的世界如何改变,是无法控制的,但肯定自我的心,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生命的价值

心智经过挫折,才会成长。

生命经过磨炼,才有价值。

【提要】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生活中能克服一层忧患,生命就多放一道光彩;能突破一层困难,生命就多一分价值。人往往历经种种磨炼与考验,心性更趋成熟,心智更加成长,生命就更显得有价值。禅门里头常说的堪受得起,正是经得起磨难,能承受多大的考验,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人生不求一帆风顺,但愿突破难关,勇往直前,发挥生命的价值,迎向美好的未来。

【正文】

有一天,猪向牛抱怨说:“人类很不公平,我活着的时候,人们嫌我脏、嫌我懒、嫌我笨,但是当我死后,我的猪毛、猪皮、猪肉,甚至五脏六腑,都没有丝毫的保留,全身都奉献给了人类。而你不但受到人们的赞扬,甚至还有‘忍辱负重’的美誉,这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牛回答道:“我在生前就替人类拉车、耕田、提供牛奶,进而奉献我的全身。甚至我的牛皮都要比你的猪皮宝贵。而你则必须等到死后,人类才会得到你的好处,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

一个人生命价值高低,是由后天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当人出生之后,就应该对生命有创造和安排。

生命的意义,要能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阳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喜欢阳光;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

同样生而为人,生命的价值有的是来自于家族、金钱、时运,但有的是靠自己的奋斗、辛苦。有的人不但在世的时候就能造福社会,甚至像贝多芬,生前演奏的乐章,直到他死后,依然受到世人的聆赏、喝彩。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而在于对人是否有用。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独得了以后,珍藏起来,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而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所以,生命的价值究竟是要做一颗钻石呢,还是做一块普通的石头呢?

一座偌大的花园别墅,只能为屋主一家所有,其他人无法共享;而一座人人得享的施茶亭、休息站、公共厕所,难道就不及花园和高楼的价值吗?

生命的价值,就看你自己怎样去发挥、怎样去表现。当人活着的时候,就要发挥生命的价值,如果像猪一样,死后才有利用的价值,也还算是好的,就怕死后如草木一样腐朽,只能当堆肥使用,这样的人生价值就太有限了。

【思考】

1.试述“生命的价值”。

2.请分享一则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的事例。

3.你如何为自己的生命创造价值?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工作,让人开发生命的潜力,展现生命的价值;服务,让人发挥生命的光热,照亮生命的内涵。

懂得感恩的人才会知足、才会幸福,才不会自私自利;再进而把自己融入大众、团体,生命的价值就不一样了。

找到自己,能寻回生命的本质;扩大自己,能延长生命的价值;升华自己,能体会生命的自在;圆满自己,能觉悟生命的真谛。

爱惜众缘

唯有爱惜众缘,尊重包容,才能群策群力,共成美事。

【提要】

一个人要成功立业,缘是不可少的动力。要有人缘,必须先广结善缘与良缘。所谓,有缘之人千里来相会,无缘之人对面不相识,生活中相识即有缘,但有的人不知惜缘,轻易地让一份缘消失;而善于珍惜点滴的因缘,凝聚众缘的力量,必能成就更多美好的善因好缘。

【正文】

人,有惜情、惜物、惜时、惜爱。甚至过去中国的读书人敬惜字纸,乃至惜水如金,这都表现了一种生活的美德。

在各种的爱惜当中,“惜缘”是最重要的功德。父母生我,我怎能不惜情缘呢?师长教我,我怎能不惜师缘呢?朋友助我,我怎能不惜友缘呢?邻居和我这么靠近,我怎能不惜近缘呢?甚至士农工商,供我吃饭,供我穿衣,供我日用,供我方便;我之所以活着,就是仰赖这些因缘,才得以生存,我怎能不珍惜他们呢?

世间乃众缘和合之世间,如水与土,平常物也,但将两者合制为佛陀圣像,则尊贵无比,此即因缘和合为贵之明证。人与人之间由于各种因缘的牵引而相聚,家人如此、朋友如此、同事如此,缘悭一面的生命过客也是如此。是故,爱惜众缘成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重要课题。正因为缘分的可贵,学习感恩,反求诸己,惜福惜缘,才能无愧于心。

佛光山在全世界各地,都设有“佛光缘滴水坊”。滴水坊的命名,源自于“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禅门典故。所以,滴水坊不同于银货两讫的商店,而是一个提供休憩、品茗、服务,让心灵沉淀的地方,借着书香、茶香、绘画艺术,寓教于乐,启发大众惜福惜缘的美德。

生活中懂得反省的人,常常心存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时时惜福惜缘。我们应常怀一颗知足惜福的心,感恩身旁周遭的人给予的好因、好缘,让我们在家庭、事业上有所成就,唯有众人的付出、集体创作才能成就美好的事情,当我们打从心底的惜缘、知足与喜乐,将使人生的旅程更加美善与丰盈。

【思考】

1.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表现出生活的美德?

2.请说明世间乃众缘和合而成的世间。

3.试例举,因众人集体创作,共成的美事。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不肯结缘,人生会越来越贫穷;肯结善缘,福德会越来越深厚。

做万种事,可结万人缘;利万种人,能修万种行。

爱惜自己的福报,就是珍惜自己的现在;广结人间的善缘,就是丰富自己的未来。

自然的可敬,是因为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生命的宝贵,是因为生命由众缘和合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