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性格
个人的性格,影响自己一生。
群众的性格,影响万世族亲。
【提要】
拥有良好的性格,是一个人最大的资产,人的一生成就与否和性格好坏息息相关。性格好,容易与人相处,人际关系良好,即能成就一切好事。历史上伟大人物能成功,无不是拥有良好的性格,正因具有美好的性格,才得以众望所归、人心所向。所以,拥有良好性格的人,才能为人所接受,也才能拥抱群众,广利有情。
【正文】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有的人性格多愁善感,有的人性格乐善好施,有的人性格冷静理智,有的人性格坚毅刚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
如果一个人不能了解自己的性格,就无法帮助自己改善弱点,并提升能力,更无法运用长处去帮助别人。所以,拥有一个好的性格,对自己、对团体,都能发挥正面的力量,都是一份重要的资产。
有一只黄蜂气恼地对另一只蜜蜂说:“奇怪,我们两个有很多共同点,同样是一对翅膀,一个圆圆的肚子,为什么别人提到你总是开心的,提到我却说我是害虫呢?”
黄蜂心有不甘,又愤愤地说:“我真不明白,我有一件天生的漂亮黄色大衣,而你却整天脏兮兮地忙里忙外,真要比起来,我到底哪一点不如你呀?”蜜蜂气定神闲地说:“黄蜂先生,你说得都对,但我想人们会喜欢我,是因为我给他们蜜吃,请问你为人类做了些什么?”
黄蜂气急地回答:“我为什么要帮人类做事,应该是人类要来捧我吧!”蜜蜂接着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就看你怎样对待别人。”
从黄蜂与蜜蜂的对话,可以了解黄蜂拥有爱比较、计较的不和谐性格,而蜜蜂却拥有乐于付出的勤勉性格。不用说,我们当然会喜欢蜜蜂的优良性格。人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拥有许多美好的性格,当然也会到处受到别人的赞叹、欢迎。
有位美国记者曾采访美国金融业的教父摩根:“决定你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摩根毫不犹豫地回答:“性格。”记者问:“资金与性格何者重要?”摩根说:“资金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性格。”心理学家研究也发现,不良的性格组合,是众多人在待人处世时,遭遇挫折、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在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自己健全的性格,才能受到大众的喜爱、欢迎。
【思考】
1.何谓“良好性格”?
2.为什么性格是决定成功的条件?
3.试举例说明如何在人我之间培养良好的性格。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性格,性格就是性情,性情不好,则不易被人接受。
一个有好性格的人,是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且什么都“能”;能大能小、能上能下、能苦能乐、能早能晚、能前能后、能饿能饱、能冷能热、能荣能辱;凡事无所不能。
随缘是最好的性格,能随顺因缘不执着,则凡事易成;负责是最佳的态度,能勇于承担不推诿,则凡事顺利。
谦虚
自大的人,为自己的无知筑起高墙。
谦虚的人,为自己的探索敞开门窗。
【提要】
我们和人相处,最重要的是让对方接受我们的诚意。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就要懂得“谦虚”。贡高我慢,即使真有所长,也会让人敬而远之。一个人能谦虚待人处事,即使是平庸之辈,也会让人乐于亲近。谦虚的人,就像稻穗,越成熟,越是垂首低头。我们可以在语言上表现谦虚,在态度上展现亲切,让人感受到你的诚意而接受你、感谢你。如此,谦虚自能打开人我的门限。
【正文】
在社会的人际网络中,与人相处,谦虚很重要。有人说宇宙只有5英尺(1英尺=30.48厘米)高,而人类6英尺之躯,想要在这5英尺高的宇宙中生活,必须得低下头才行。佛光山有一处大人、小孩都喜欢去的“净土洞窟”,它的入门口很矮,想要进去参观必须低头才能进入,这象征着要进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谦虚恭敬是第一道入门的关口。
与人相处,谦虚的人才能获得人缘,相信没有人会喜欢骄傲自满的人。《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参观鲁桓公的宗庙,看到了一个欹器 ① ,就问守庙的人道:“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宥坐之器,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惕自己的器物。”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宥坐之器,没有装水时就会倾斜,水装得刚刚好时会端正站立,如果注满水则会翻倒。”说着,孔子对他的弟子说:“倒水进去试试看吧!”弟子就提水倒入欹器中,果然,水装得适中时,欹器就端正而立,水满后就翻覆了。此时孔子长叹了一声说:“世上哪有满而不倾覆的事物呢?”
欹器的道理反映出佛门“中道 ② ”的思想,如同谦虚不是自卑,更不是虚伪,是待人处世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不骄傲自大,也不对人谄媚卑屈。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剧作家萧伯纳,一次到莫斯科旅游,在街上遇到了一个聪慧活泼的小女生。两个人很投缘,不知不觉在街头聊了很久,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女生说:“回去后跟你妈妈说,今天在街上遇到名人萧伯纳,还和他聊天聊了很久。”
小女孩看了萧伯纳一眼后,也说:“回去跟你妈妈说,今天在街上和漂亮的苏联小美女聊天聊了很久。”
小女孩的回答让萧伯纳大吃一惊,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中流露的骄傲自满,于是他心有所感地说,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成就和地位,对任何人都要平等谦虚地对待。
故事中的小女孩,在面对鼎鼎有名的大人物时,不因自己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孩而显得卑怯,展现不卑不亢的大度,真是令人激赏。
【注释】
①欹器: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
②中道:指离开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
【思考】
1.试述谦虚的重要性。
2.你从古代的欹器获得什么启示?
3.试举古今中外拥有谦虚美德的一位典范。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万事成于谦虚,败于骄矜;做人要懂得虚怀,如大地之谦卑,才能承载万物,成就万事。
人若自大,其实正显示自己的无知;人能谦虚,其实正表示自己的无求。
虚心求教,别人必然乐于指导;因此,在谦虚中可以得到人缘,得到友谊,得到帮助。
学问使人谦虚,无知使人骄傲;虚心使人高贵,自负使人肤浅。
自我激励
生命之流中——
能争取时间,自我要求,即是延长生命。
能善用时间,自我激励,即是充实生命。
【提要】
一个人的成功,有来自外来的鼓励,也有来自内在的激励。前者是身旁亲朋好友的加油打气,这份鼓励完全出自一片好意;而后者是外来的鼓励,使内心发出强而有力的动力,也可能是自觉要奋发图强、努力不懈、奋起飞扬。不论是外来的鼓励,或是自发性的,总之,自我激励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
【正文】
曾子每日“三省吾身”,祖逖每日“闻鸡起舞”,匡衡夜读“凿壁偷光”。在人生的过程里,每个人都要“自我激励”。例如,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己不要悲伤;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己融入群众;每天读一些益智的书,激励自己增长智慧;每天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己增加内心的善美。
每天要自我激励,因为靠别人帮助,力量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每天激励自己的时刻,可以“觉今是而昨非”,可以“见贤思齐”,可以立志“奋发向上”,可以发愿“不达目的誓不休”,可以读名人传记“与古人为友”,可以日行一善“与功德为邻”,可以广交善知识,以能受其影响,来激励自己的进步。
人生的成长,有时候需要父母的教导、老师的训诫、社会大众的帮助、长官的提携、朋友的勉励,但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如果自己都不激励自己,光是依靠别人,就如血管里的血液是自己的,是自发的营养,对增进健康有最大的功效与帮助;如果靠打针、注射营养剂,总是外来的,利益有限。
如何自我激励?有人在自己的办公桌上,随时写上一些自我激励的座右铭。佛门弟子晚课时,都要唱诵《普贤警众偈》 ① ,那也是一种自我的警惕与激励。
人生的旅途就像马拉松赛跑,一路上虽然有人为我们喝彩、鼓掌、加油,但这些都只是一个助缘,真正的力量,还是要靠自我的勇敢,提升力量向前。所谓:“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人,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转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
①《普贤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思考】
1.如何自我激励?
2.如何延长与充实自我的生命?
3.分享一本你印象中最为深刻的名人传记。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能够战胜别人,要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战胜自己,要靠自己的智慧。
成功要靠自己努力,别无他途;失败要肯自己检讨,犹有可为。
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灾难、挫折,不见得不好,有时早临的逆境也是一种福报。只是要在困难中得到教训,并用来激励自己,如此才是挫折的代价。
机会
遇事推诿的人,会失去学习进步的机缘。
凡事承担的人,即拥有成功发展的机会。
【提要】
人生就像是一场机会的试炼场。当遇到失误时,是学习细心的机会;当遇到磨难时,是学习奋发的机会;当遇到荣耀时,是学习谦卑的机会;当遇到侮辱时,是学习忍耐的机会;当遇到失去时,是学习放下的机会。人生一切的机会试炼,都是提醒我们所缺乏的,都是增长我们所要加强的。所以,要能够当下承担,才能在机会中发展与成长。
【正文】
人的一生总希望遇到很多好的机会,但机会是随顺因缘,不会等待的,是要及时把握,是要靠主动争取与创造。西谚云:“天才是时时刻刻寻找机会,他们愿做别人不愿做的工作,永远不怕做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即使是天才,也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把握机会努力。
居里夫人说:“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一个胸无大志、立无大愿之人,只会等待别人关心、爱护,等待机会降临,殊不知在等待里,消耗多少的希望与雄心。乐观的人,在不幸、失败中,都能看出好机会;悲观的人,即使处在好机会里,也只看到不圆满。生命有限,时间不会容许你三等四拖,因此,不要缅怀过去,不要妄想未来,及时奋发图强,努力振作,切莫因为等待而消磨人生,白白空过。
有人说:“没有机会时,广结善缘;机会来临时,及时掌握。”人生的机遇可遇不可求,往往在一瞬间稍纵即逝,今天有的,明天不一定会再有,勇敢的人不但能认清时机,还能够起身行动,不管成功与否,都会从中学习,再创更多的机会。但是如果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只有让机会空逝。因此,人生每个转折点,要懂得把握,不要等时过境迁再来追悔,那就可惜了。
才思敏捷的人,不但能掌握机会,甚至还会利用机会为自己、为他人创造因缘,造福大众。苏格拉底说:“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者,而是能善于利用每个时机去开拓发展的人。”所以训练自己敏锐的思考、独到的眼光、宽广的远见和积极的行动力,运用机会,会迈向成功之路。
培根说:“智慧之人所创造的机会,远远超过他能遇见的机会。”一个大好机会,可能因为懒惰而化为乌有,普通的机会,却因勤奋而变成良机,要成就一个目标,与其坐待因缘行事,不如创造因缘机会,严长寿先生说:“从弯腰中创造机会。”一个有能力之人,无论环境好坏,都能打破困境,适时制造良机,不断学习,创造自己的舞台。
机会在每个人的手中、眼前、脚下,只要多培养福德因缘,种子播下了,还怕未来没有成熟的因缘吗?别人给我们成就的机会,我们也要懂得回馈别人。如设校办学,让莘莘学子有求知的机会;成立生命线,让苦闷心灵有解救的机会。
【思考】
1.什么样的人,会失去学习进步的机会?
2.什么样的人,会拥有成功发展的机会?
3.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曾把握过哪些机会,错失哪些机会?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每一时间都是黎明,每一挑战都是机会,每一逆境都是考验,每一善行都是创造。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怕没有人重视,不要怕没有机会发挥,要担心的是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
能接受委屈,就有出头的机会;肯承受磨炼,必有成功的一天。
革除陋习
所谓勇者,是敢于向自己丑陋习性挑战的人。
所谓仁者,是不断对别人丑陋习性包容的人。
【提要】
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生活中要培养好的习惯并不容易,但是要养成不良的习惯,却轻而易举。观照力强的人,能够看到自己的陋习,并且能够勇敢地接受他人指正,又能以恒心及坚强的毅力,向自我的陋习挑战。至于对别人的丑陋习性,能够包容接受的人,必定是一位心量宽阔,具有仁德的人。
【正文】
俗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佛家云:“罗汉断三界结尽,而习气未除。”这说明习气一旦养成,想要去除需要相当的努力,就像证果阿罗汉,虽然已经尽断三界诸烦恼,但累生以来所形成的习气,仍未能去除。譬如毕陵伽婆蹉 ① 的我慢习气。毕陵伽婆蹉常会经过恒河到对岸托钵乞食,每当他来到河边要过河时,就会弹指说道:“小婢!住莫流!”此时恒河水会自然从中分成一条路,让他走过去。
有一天,河神终于忍不住了,一状告到佛陀那里:“佛陀!您的弟子毕陵伽婆蹉,每次在渡河时,都会骂我:‘小婢!住莫流!’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可以自己渡河,却老是要我把恒河水中断,开出一条路让他过,实在是太欺负人了!”佛陀因此告诫毕陵伽婆蹉,并要他向恒河神忏悔道歉。毕陵伽婆蹉随即诚恳地合掌对恒河神说:“小婢!对不起!我向你忏悔道歉。”
大家听了,都笑他向人道歉,为何还骂人。于是,佛陀告诸大众:“毕陵伽婆蹉五百世皆生于婆罗门家,因此养成骄纵的习气,再加上他有宿命通 ② ,得知恒河神曾是他家的小婢,所以现世看到河神,还是习惯称他为小婢,其实他的心中并没有起骄慢之心呀!”
又如牛嗣尊者,平时嘴巴总是努来努去,因其过去世中曾经多生为牛马,反刍的习气仍在;修苦行的大迦叶尊者,生活严谨,但会闻乐起舞;舍利弗尊者过去生中曾为毒蛇,所以现世嗔习仍在。即使到了等觉菩萨 ③ 的位阶,因为一分生相无明未断,余习仍存,犹如未圆满的十四夜明月一样。证果的阿罗汉如此,何况是凡夫,更应进德修业,努力养成好习惯,不让陋习沾身。
但是已养成的坏习惯要如何对治?所谓“习气不离心”,要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须自我观照,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里,并且痛下针砭自我砥砺,久之,习气自能渐渐断除。
【注释】
①毕陵伽婆蹉:为舍卫城之婆罗门种,初学隐身咒,得名声。后遇佛,失其咒力,遂出家为佛弟子。
②宿命通:谓能知晓过去世的生命、行事的超凡能力。
③等觉菩萨:指位于菩萨修行阶位五十二位中之第五十一位。
【思考】
1.为什么能革除自己不好习气的人被称为“勇者”?
2.为什么能包容他人不好习气的人被称为“仁者”?
3.请提供对治习气的十种方法。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陋习在最初如客人,其次如密友,最后则成了我们的统治者,时时驾驭着我们。所以我们要从行为、语言、思想上来革除陋习。
改得一分习气,增加三分道念;忍得少分烦恼,便证十分菩提。
忍之为德
“忍”是一种担当,忍之为德,在于负重。
“退”是一种涵养,退之为德,在于和众。
【提要】
人生的修养,“忍”是很重要的功课。佛教将“忍”列为重要的修行法门,将“忍”分为“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个层次;说明一个人如果拥有“生忍”,就具足面对生活的勇气;拥有“法忍”,就具备斩除烦恼的力量;拥有“无生法忍”,则所在之处就是桃源净土,就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也唯有“忍”,才能忍辱负重,才能和众。
【正文】
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忍耐,比如忍冷、忍热、忍饱、忍饿、忍累、忍苦,对于他人加之于己的很多境界也必须忍耐,比如忍耐责骂、毁谤、误会等,能具备忍耐的品德,就能少掉很多烦恼,活得自在。
历史上很多名人,因为忍耐,所以能成就一番功业。如韩信能忍耐从胯下爬过的耻辱,后来得以助汉王得天下;佛教的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也常修忍辱行。
《六度集经》记载,有一世,佛陀和阿难生为龙身,住在大海中,一个慈悲能忍,一个刚直爱玩。有一天,爱玩龙对另一龙说:“我们住在海中这么久了,每天重复过一样的生活,很无趣耶!不如我们一起到陆地上游玩,你说好不好?”另一龙说:“万一碰到陆地上的坏人,一定难以逃脱,太冒险了!”爱玩龙又回道:“不然,我们化成小蛇,如果路上没有人的话,我们就在道路上玩,如果有人出现,就赶紧躲到路旁去,这样保证很安全的啦!”于是另一龙同意了,二龙就化成小蛇,一起到陆地上四处游赏。
没想到,才刚离开大海不久,就遇到一条毒蛇。毒蛇一看是两条小蛇,起了侵害心,吐射毒液,欺负小蛇。爱玩龙化成的蛇,看到毒蛇竟然有眼不识泰山,妄想伤害它们,生气想要杀死毒蛇,立刻被慈忍蛇制止,它说:“我们是修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者,对于愚昧众生所犯的错,我们理当原谅,能忍别人所不能忍耐的,这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诫呀!”
刚直的小蛇,听完话后,马上对慈忍蛇生起恭敬心,也不再有反击毒蛇的心了。
慈忍蛇说:“我们还是回海里去吧!”于是一起恢复龙身离开陆地。同时,二龙显示它们的威神力,震天动地,兴云降雨,人鬼都为之惊怖。而原本吞吐着毒芯的毒蛇,看到这种状况,更是惊惶恐怖不已。
佛陀告诉诸比丘,当时想要反击毒蛇的龙是阿难,说忍耐法的龙是我本身,而毒蛇则是提婆达多。
《佛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忍的力量胜过一切刀枪拳头,所以说,忍也是一种承担、一种功德、一种智慧!
【思考】
1.试述忍耐的意义。
2.请论述忍耐的力量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3.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因忍一时之气而成就一番功业?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有力的人才会忍,有慧的人才能忍;忍是勇敢、担当,忍是负责、奉献。
不能忍饥耐贫,就会随俗流转;不能忍苦耐难,就会怨天尤人;不能忍病耐累,就会自怜自艾;不能忍讥耐谤,就难成就大器;不能忍利耐乐,就易招致祸端。
能忍一时之气,自能增长无限福德;能起一念之善,自能消弭无限罪业。
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间最高贵的情操。
负责任的人都是有为者,不负责任的人,不管能力再强,也是庸才。
【提要】
我们共同生活于世界的大团体中,各自扮演不同角色,承担应负的责任。一个肯负责任的人,到处受人喜爱、推崇。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谁都不愿与之共事。所以要善尽本分,承担生命的历练,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那么无论是主管或部属,必能受人敬重与欢迎。
【正文】
每个人一出生,就背负着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生命本身,就是责任。责任是利他的行为,是勇者的担当,是有为者的抱负。
人既付我以责任,就应该勇敢地担当。有责任感的人,只问事之当做不当做,不计成败得失;有责任感的人,不计事情的难易,必能全力以赴,完成他人的托付。责任感是人间最高贵的情操。负责任的人都是有为者;不负责任的人,不管能力再强,也是庸才。一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任,只要负责任、肯担当,世间上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每个人因角色不同,各自有不同的责任,父母的责任就是要教育儿女,除了为儿女营造一个衣食温饱的家庭外,应该重视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性教育,尤其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更重要。
老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医护人员的责任,就是医治患者身体的疾病,照顾好每一位患者;从事商业贸易工作者的责任,就是促进社会的经济繁荣;而从事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就是为人类留下珍贵的历史;从事建设工程者的责任,就是建造伟大的建筑事业。
三宝弟子的责任是弘法、护法。佛教兴亡,是每位佛子的责任。例如,参加讲经法会或度人前去闻法是“拥护”;对毁谤三宝者,挺身辩护即“保护”;支持正在受教育的僧青年即“爱护”。为佛教贡献心力、财力、人力者皆为护法。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怕没有人重视,不怕没有机会发挥,最怕自己没有负责任的勇气。一个人能承担多少责任,就能成就多少事业。有责任感的人可以克服困难,开创良机;不负责、怕承担,最后只有一败涂地、一事无成。
人生是由许多经验累积而成,在跨出第一步时,要“敢”,只要敢负责任、敢担当、敢接受、敢尝试,天下没有不能完成的事。做人处世,在名利上要淡泊,在责任上则要认真。要培养承担责任的力量,首先要从自我认识、自我训练做起,尤其不必讳言或逃避自己的短处缺点,能够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并且加以改进,这不但是自我的责任,也是自我的承担。
【思考】
1.试述责任感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2.略述作为一个家长,应该对家庭负起什么责任。
3.简述作为一个商人,应该对社会负起什么责任。
4.生活中,你如何培养责任感?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一个人必须有自觉的使命感;有了使命感,才会有责任感,才能恪尽职责,才能勇敢担当,才能自我健全。
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莫一味地怨天尤人,在犯错时也要勇于认错,如此才能进步。
不应让而让,是不负责,应让而不让,则是恋栈;故在名利上要淡泊,在责任上要认真。
人对自己的决定要负责任,要有“一诺即一生”的信念,如此,诸事皆得成就。
尽其在我
尽其在我,虽败犹成。
侥幸而得,虽成实败。
【提要】
世间事一半一半,成功一半,失败也一半。一件事情虽成功,难免仍有缺失的地方;即使失败,也能得到宝贵的经验,凡事以尽其在我的态度全力以赴,才是最可贵的,也是生命中最让人敬佩、赞赏的。
【正文】
人生的过程,有成有败,有得有失,切莫在得失、成败上认真计较,有的人,表面上是成功的,实际却是失败的;有一些人表相上是失败的,但他已尽心力,内心毫无亏欠、遗憾,可以说是成功的。
我们不能样样胜利,但可以事事尽力。凡事尽其在我,全力以赴之后,纵然事情未能如愿圆满成功,也应该了无牵挂,虽败犹荣。
成功绝非偶然,但也有少数人的成功是侥幸获得,因为得来容易,不知珍惜,很快地就又失去美好的一切,到头来一场空,徒叹奈何。
清朝大臣左宗棠是围棋高手,一次出征途中,见一茅庐悬挂“天下第一棋手”的匾额。好奇入内,与主人连弈三盘,对方皆输。临走时左宗棠对主人说:“你‘天下第一棋手’的匾额可以卸下了。”过后,左宗棠从前线班师回朝,又路经茅舍,看到“天下第一棋手”的匾额仍在,甚为不悦。入内再与主人对弈,三盘皆输。问其故。主人回答:“上回您有任务在身,要率兵打仗,我不能挫您的锐气,故而手下留情,如今您已得胜归来,我当然全力以赴,当仁不让!”
世间没有绝对的胜者与负者,胜者未必是胜,负者也未必是负。楚汉之争,汉高祖是胜者,楚霸王是败者,但是汉朝的子孙,残杀斗争,令人唏嘘。古今多少豪杰,都是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但是身后都落得凄凉衰败,又怎么能说是胜利者呢?
所以,我们不能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历史上有多少失败的英雄,如岳飞、文天祥,他们忠心爱国、舍身取义,在历史上留下千古美名,实是真正的成功。而秦桧一时好像成功了,却遗臭万年。
成功与失败,不是外在赋予的虚浮名位,是凡事勠力之后,于人于己都能问心无愧。
【思考】
1.何以说“尽其在我,虽败犹成”?
2.为什么世间没有绝对的胜者与负者?
3.读完本文,你有何省思或启示?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凡事尽心参与,成功不必在我;凡事俯仰无愧,失败无须挂怀。
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要;待人,不以利益为急,而以欢喜为上。
在这个世间上,给人欢喜、给人信心,都是“当然的”。只有抱定这种决心,我们才能不计得失,无视荣辱,尽其在我,为所当为,一切皆“当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