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欲称情常不足,人能退步便无忧。
荣衰可喻花开落,聚散还同云去留。
化繁就简
有七个人每天分吃一大桶粥,每天都不够吃。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一周下来,只有在自己分粥的那天是饱的。后来他们推选一个公认道德高尚的人来分粥。强权产生腐败,大家挖空心思去讨好贿赂,搞得团体乌烟瘴气。到后来组成三四个人的分粥委员会,但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肚里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最后剩下的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大家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摘引自《小故事大道理》
在管理学盛行的今天,无论人事、财务、行政等管理,都要化繁就简。过去儒家光是一个婚丧,就有很多繁文缛节,让人消受不了,为人诟病。在宗教界,有些仪式也因执著于前规,繁复不已,让人生厌。所以社会要改革,首先就从礼仪的化繁就简开始。
在一般家庭里,长辈往生,有一大堆事情要处理,也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从买棺木、找葬地、择日期、发讣文,乃至要怎样入殓、怎样停灵发丧、怎样超度等,众多的意见都要摆平。乃至诵经超度,从头七、三七直到七七,后面还有百日、周年等,光是这许多繁复不堪的礼节,真是让人觉得“死不起”,也越发觉得化繁就简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社会,由于时代不同,不仅婚丧喜庆要化繁就简,甚至于公司行号的各种经营管理都要化繁就简。
一、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人事的调动,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人的调动,牵涉到调哪个位置,那边的人又要调往哪里去,牵连到的相关人事都要经过协调、说明,如此往返,可能没有一两个月都难以完成。假如以制度以规矩行事,不要临时个别去做人情商量,就不会那么复杂了。中国人常说“看我的情面”、“看我的面子”——情面有了,特权介入,不合法规,更是复杂。所以现在的社会,大小机构都要订制度、立办法,有了制度办法,许多很复杂的事就可以简单应付了。
二、散乱的念头简单想。我们内心经常妄想纷飞,杂念不停。心念在短短的时间内可以上天入地,可以东半球、西半球两地来往。多少亲戚朋友、人事往来不时从眼前晃过,悲欢离合的前尘往事也不时在心头涌现。我们念头太多太复杂,负担很重;假如对于这些复杂散乱的念头都能单纯化,凡事简单地想,心中的担子一轻,人生不就好过多了吗?
三、应酬的言辞简单说。经常看到一些活动场合或会议典礼,各方贵宾云集,许多人要上台讲话,表示受重视。其实这种应酬场合,上台三五句就可以交代,有的人偏要发表长篇大论,费时惹厌。既然是应酬,没有给人好感,反而引人嫌烦,真是不智。所以一些应酬的场面说一些应酬的话,还是简短为宜。
四、纷纭的人事简单化。人世间,人最麻烦,最难管理。假如纷纭的人事也能化繁就简,从管理上把人事简单化,人事一简单,一切都会跟着简单。
佛光菜根谭
世事虽兴衰无常,仍有一些常轨可循;
如果自身有不败之资,即使是外患交加,也能继绝存亡;
否则,尽管是因缘殊胜,终将步入穷途。
少管点事,多办成事
二十年前,我担任佛光山佛学院院长,美国白雪溜冰团将到高雄表演,全市轰动,听说学生廖秀姬很想去看一看,甚至还告诉同学:“这一次要是无法去看,我会终生遗憾。”但是佛教学院的学生在上课期间是不可能准假外出的。过了两天,我请她到院长室来:“你帮我跑一趟高雄买一些文具,买完后,剩下的三百元,你就顺道在市区玩玩再回来,不必再向老师请假了。”这时,她笑得好开心,欢喜道:“是!谢谢院长,我明白您的意思了。”从此,她安住在学业上,努力用功。
人际关系是现代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环,许多人有忧苦烦恼,都是肇因于人际关系的不和谐。造成人际疏离、沟通障碍,有的是拙于言辞;有的因表达不当;有的则因为自己预设立场,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然无法沟通;也有的人态度冷漠,令人不愿碰触。但最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贡高我慢,对于自己的主张要别人奉若圣旨,完全没有商榷的余地。如此之人,人际关系怎会良好?
人生无绝对的大小、高低、好坏、贵贱。自古以来,愈是礼贤下士的帝王愈是以贤名流芳,愈是不耻下问的老师愈能以学问传世。所以,人际上要能做到“老做小”、“小敬老”。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圃。”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谦虚,他不会不懂强装懂,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不如老农,不如老圃。
可见谦虚是人际相处的重要秘诀。一个人的学识再好,如果高傲不知谦虚,难受主管的青睐;一个人的容貌再美,如果自负,不知含蓄,难受他人的赞美;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如果不懂得忍让,难得他人的友谊。沟通与管理都是为了取得彼此的共识,而非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因此要能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能令别人欢喜接受,才是有效而成功的管理。
另外,人我之间也常有“见不得人好”的劣根性。看到别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有学识有能力,或看到别人升官发财,就嫉妒他、打击他、障碍他,如此的损人又不利己,人际当然不会和谐。人,一旦有了计较、比较之心,有了人我的利害得失之心,即使亲密如家人,恩爱如夫妻,也不能避免互相斗争。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洞悉人之常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明白事之常理。”管理,其实就是要“帮助你”。就像洗衣服一样,必须搓揉洗涤才会干净。自己无法改正的坏毛病,就需要别人适时的帮助。如何做好管理,有三个原则:
一是用“情”管理。父母管儿女要有爱,老师管学生要能保护他,长官管部下也要给予关心。人心是肉做的,用爱、用情来管理,才能赢得人心;没有爱心,对方不服气,就难以管理了。
二是用“理”管理。有时太重情爱的管理,无法折服对方,这时就必须讲究“理”了。家庭有伦理,则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上慈下爱;职场有伦理,则上下和谐,做事有条理计划,被管理的人也会心甘情愿地服从。
三是用“法”管理。如果道理行不通,只得仰仗于“法”了。国家定有法律,军有军法,商有商法,教育有教育法,法能公平地把人和事都管理好。
要把握前面所言“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佛门管理学,待人处事要做到在时间上“竖穷三际”,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懂得沟通、协调、合作的做事态度,才能圆满人际关系,也才是真正会管理的人。
再者,人之所以会有纷争和不平,往往是因为你我的关系不协调。不懂得如何善待“你”,也不知如何修持“我”,甚至还强烈分别“你”和“我”,因此产生“爷爷打孙子,自己打自己”以表示“你打我儿子,我也要打你儿子”的愚痴行为。与人相处,要把你当做我,你我一体,你我不二,如果能常常将心比心,互换立场,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自然能化戾气为祥和。
此外,和人相处共事,看到别人有一点长处,要生起恭敬心,当自己不如、自己不能、自己不知、自己做不到时,更要心存恭敬,欢喜赞叹。有些人因为卑慢而处处自我防卫,甚至摆起架子,凡事都拒绝,凡事说“NO”。拒绝人情,拒绝因缘,主要是由于能力、慈悲、道德不够,一个人如果经常拒绝一些因缘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一切。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会办事的人,凡事都“OK”,即使拒绝也会提供取代的方案。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每个人在满足生理、安全、社交三种需求之后,会进一步希望“被尊重”与“自我实现”。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尊严的人,就会更积极向上,努力学习,以期发挥自己的潜能与才华。所以,在管理学上非常重视人的教育。教育要有方法。在人事的交往上,不论亲子、朋友,乃至主管与部属之间,如果能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减少自己的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必能增进人间的喜悦。《菜根谭》说:“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刻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因此,平时与人为善,从善如流,如有摩擦,要能以你大我小、你对我错、你有我无、你乐我苦来要求自己;如此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也才是一个善于教诲的人。
松下幸之助曾说,当创业初期员工只有一百人时,他总是身先示众,坐在他们面前,走在他们面前;员工增加至千人时,他采取分层负责的管理方式;员工上万人之后,他只是站在他们旁边,合掌感谢他们为公司效命。松下幸之助明白事业是靠人来创造和完成的,所以他非常珍惜和重视人才,让员工们知道松下公司是“制造电器用品,也制造人的地位”。在一个有尊严的环境里,人人得以发挥所长,欢喜奉献。我想,他应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与管理专家。
有道是,想“多管人”必须先“少管人”,想“多办成事”必须先“少管点事”。我觉得,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没有管理,所谓“没有管理的管理”并非取消管理,而是能放手能分权,使管理进入更高层次与境界。如我提倡的“三好运动”——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如果大家都说好话,则时时耳根清净;大家都做好事,你帮我,我助你,则彼此相亲相爱;大家都存好心,则处处都有春风、有和平。如此,人人有秩序,有良善的道德,自然可以进入无为而治的管理了。
佛光菜根谭
一个厚道的人,在道业上能够养深积厚,在人际间能够广结善缘,
在事业上更能得道多助,可谓厚道才能成事。
做一个德高望重的领导者
孔子的学生宓子贱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员。到任以后,他时常弹琴自娱,而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刚刚卸任的那位官员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之前每天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请教宓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宓子贱回答:“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孔子问宓子贱:“你做了官,有什么得失?”宓子贱说:“没有失去什么,得到了三种东西,以前学过的现在能实行了,学问更加长进了;薪俸虽不多,亦可照顾亲友,亲友间更密切了;公事虽多,但也能挤时间走亲看友,吊丧看病,朋友之情更深了。”
社会上一般人都希望当领导人,兹以“领导者八戒”提供参考:
一、戒偏颇不公。领导人要大公无私,凡是处理金钱、人事,如果有所偏颇,不能公平、公正、公开,必会发生问题。
二、戒牵亲带眷。领导者喜欢任用亲戚、朋党,最容易失败;因为任用私人,就算自己清廉守法,也会被亲人、朋党拖累。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用人唯才,办事秉公。没有情感的成分掺杂其中,才能平安无事。
三、戒贪污腐化。领导者最应该树立的形象就是不贪财、不贪污、不腐化,否则难以服人。一个领导者,如果贪污腐化,注定他的地位必定不能维持长久。历史上,多少贪腐的领导人,虽然已过去几百几千年,至今仍为世人所唾弃。
四、戒权势官僚。领导者一旦当权,就有势力,所以官僚的态势就会显现出来。所谓“官僚”,就是要人奉承,要人顺从,要人阿谀,要人吹捧,继而藉势凌人,滥权违法。这样的领导人,怎么可能受人拥戴呢?所以成功的领导人,不但不能官僚,而且要亲民爱民,大众才肯巩固领导。五、戒固步自封。一个领导人,要有创见,要有理想,要不断策划未来。一个领导人如果老是守成,固步自封,不能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革新,怎么能生存呢?
六、戒身旁小人。诸葛亮在《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看一个领导人能否胜任,先看他身旁所用的人,就可见出梗概。一个领导人所任用的干部,全是一些唯唯诺诺的小人,全是吹牛拍马、作威作福之辈,这个领导人怎么能成功呢?
七、戒事无主见。领导人一定要有主张,但不能固执;要有主见,但不能偏激。领导人能洞烛先机,眼光远大;有主见,但要民主;有执著,但能公允。否则不能令大众归心。
八、戒听信谗言。一个领导人应该戒惧谨慎的事情很多,平时酒色财气不能沾边以外,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听信谗言。一个领导人,被有心机的小人包围,被谗言所左右,必不能公平、公正,如此要想仕途平稳,也就难了。
其实,在公司、机关、工厂里做部属很难,而当主管也不是容易的事。当主管的人应该具备的条件、能力有:
一、赏罚公平。对待员工,不能私心、偏袒,要一视同仁,待遇要平等,当赏则赏,当罚则罚;能够赏罚公平,大众无有不服,这就是好领导。
二、能负全责。做主管的人不要把责任推卸给部属,自己要勇于担当,甚至能代部属受过,更能赢得众人的归心。
三、指导有方。既为主管,对工作的程序内容应该了然于心,部属有所请示要明确指导,一是一,二是二,不要反复不定,改来改去,否则属下难以信服。
四、量大能容。部属偶有错失,只要不是常态性的,能掩护他一时无心之错,他会感念你的包容,必然更加卖力工作。
五、学养丰富。做一个主管,要能众望所归,不但学问要在众人之上,尤其要有修养,礼貌要周到,让人心悦诚服接受你的领导。
六、爱护属下。属下不是牛马,不是天天来接受喝骂的,部属也有尊严,要用鼓励代替责备,用指导代替命令,则属下无不感佩。
七、同甘共苦。做主管的最忌居功诿过,荣誉、成绩都是自己独享,困难、错误留给属下承当,这是最不得人心的主管。好的主管要与众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甚至比部属更能接受委屈,更能吃苦耐劳。
八、以身作则。在公司里,主管要能以身作则,举凡爱护公物,勤劳奉献,都要以身作则。能够以身作则的主管,凡事不言而教,更能让部属敬重。
九、观机授权。主管对部属的能力、性格要充分了解,有机会要给予授权,有因缘要加以提拔,使其觉得跟这个主管有希望,他就会安心奉献。
十、计划周详。明天的事,今天要做好计划,甚至半年、一年、三年后的事,都已在计划之中;大众在了解计划后,各自分工合作,则能无事不成。
一般说主管难为,因为从管理学来讲,管理机器、钱财、物品、材料,它们都不会有意见,也不会反抗,自然比较容易管理;唯有领导一群人,彼此各有思想,各有主张,所以主管一定要高过他们,要能摄受他们,才能让他们接受领导。
一个好主管要不时为部属设想,让部属主动为主管分忧解劳,如此上下交流,彼此互助,这才是最成功的领导人。
佛光菜根谭
领导者不一定要有学问,但须会领众;
好人不一定会领众,因此并不一定适合当主管。
事业要交棒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刚满月,明成祖朱棣见到后就称赞道:“这个孙儿长得英气溢面!”朱瞻基成为皇太孙后,朱棣常向朱高炽称赞道:“你这个儿子是以后的太平天子!”当朱高炽、朱高煦两兄弟为皇位继承权明争暗斗时,朱棣拿不定主意,向文渊阁侍读学士解缙征求意见。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不做声。解缙连连叩首,又说:“还有一个好圣孙!”于是定局。
服务政府机关的公教人员都有退休的制度,达到退休年限就应该交棒。活跃在体坛上的运动选手,尤其受体能的限制,年龄一到更要交棒,以便更新进步,保持团队的活力与朝气。
中国人对于交棒的观念比较淡泊,例如古代皇帝,总要等到老死以后才有子孙争相接棒;现在部分团体的负责人乃至家族的长辈,不但不肯交棒,诚如李敖先生所说“他还要给你当头一棒”!
在我们的社会里,因为缺乏交棒的观念,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到了交棒时,不但交棒者本身年纪老大,接棒的人往往也是已近黄昏之龄了。当一个人在青壮年意气飞扬、精神奋发的时候,一直在高压之下不得发挥,就如奴才一样驯服忠诚,又如绵羊一样柔顺听话。等到长辈欣赏你是乖乖牌,才肯分你一杯羹,然而此时有的人连一杯羹都吃不动了,你还寄望他能有所作为吗?
关于交棒的问题,等于一场四百米的田径接力赛,即使你跑完了自己这一棒之后还有余力,如果你不交棒,也是不合运动的规则,只有交棒让后继者冲刺才能争取胜利。
世间没有个人可以独力完成的事,凡事都必须集体创作,众缘所成;世间事也不是一期的生命就能把一切做好,必须靠代代相传。有传承的事业,才能长远;没有传承的事业,总是昙花一现。能够不断交棒,不断接力,才有无穷的希望。
佛教的传灯即含有交棒和接棒的意义。每一个宗派都是代代相传。即使是美国总统,也有第一任、第二任、第三任……一人得以连选几任,也必须受宪法的限制。
说到交棒,中国古代的政治,传贤不传子,是为公天下;今日开明的企业领导人,也都能传给有为的干部,而非一定传给自己的亲属。佛教的十方丛林,住持之职也都是“传位传贤”,故能接引十方,广纳贤良。今日社会,要想进步、繁荣,未来应该考虑交棒时,要学习无私的传贤,要懂得提早交棒,如此不但有助于人才的提携及经验的传承,尤其对国家社会的安定和谐必能产生正面的影响与贡献。
佛光菜根谭
培才爱才,才可以传灯;
教人用人,才可以传宗。
从善如流的被领导学
眼下领导学、统御学、主管学等书籍林林总总,充斥书店,正符合中国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观念。其实就我一生的阅历来说,被人领导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而且能够被人领导的人将来才能做好领导的角色。我深感:领导别人固然很难做好,但能够善于被人领导亦非易事。所以,当目睹大家热衷于做领导人时,我不禁在此大声疾呼:做一个成功的被领导者才是一门最重要的学问。
四十年前,有鉴于圣教不彰,佛子大多因循旧习,仅思向外求福,不知自我实践,我也曾一度为人编辑《人生杂志》,为人助印发行大藏经工作,希望借此推展佛教文化事业。但主事者仅想守成,与我开创的理念无法相符。虽然我并不满意他的领导作风前后有多年,但直到我向他辞退时,他依依不舍,说我很适合跟随他工作。这可以证明一点,我懂得被人领导。
尽管世事无法尽如己愿,我还是十分尽力地做好幕僚工作。我曾亲近新竹、桃园、苗栗三地佛教会理事长妙果老和尚,任其助理。记忆中,我所拟订的各种计划,回复的各种公文,不曾见他更动一字;所建议的各种事项,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安排,乃至会客、翻译,也未尝见他否决。不仅如此,在当时交通不便的年代,还承蒙他亲自带我跋山涉水,周游各个客家地区,例如竹南的狮头山、大湖的法云寺、竹东的师善堂、关西的潮音寺,乃至平镇、杨梅,还有许多新竹、苗栗的道场,感谢他的慈悲向导,让我结下许多因缘。记得有一天,太阳很大,他以一顶拿破仑式的帽子赠给我遮阴,直到今日我仍参不透老和尚的肚里玄机。
我也曾做过《慈航法师全集》的助编,并多次前往探望慈航法师,承其慈悲垂护,亲切接待。他虽然是我的长辈,但每次来信皆以“云弟”称我,可谓厚爱备至。不幸年至六十时,正如人云“慈航止于汐止”。我因而未能长期亲炙,受他领导,至今追思,深憾缘悭。
由于几次未能如愿地被人长期领导,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青年佛子推上了领导人的位子。自一九五三年以后,我都是担任住持、会长、校长、院长、所长等职位,更加体会出“被人领导是幸福的,领导别人是辛苦的”。
这一路行来,我虽未曾找到心目中的领导人,但因为我甘于随缘、被人领导,不但悟出一番领导的方法,更深深感到“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之铭语诚乃掷地铿锵、历久弥新的至理。换言之,一个称职的被领导者如果找到了名主,就必须心悦诚服,放下“上、中、前(请客坐在上位,照相坐在中间,走路走在前面)”的欲望,捐弃己见,时时记住扮演好幕僚角色,不但不可批评领导者,更不可出卖领导者自我求荣。一个被人领导的晚辈不得利用领导者的名声,而应该善于体会领导者的理念,勤于执行领导者的指示。乐毅说:“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像刘墉的刚正不阿,尽忠职守,和珅的八面玲珑,只顾私利,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被领导人。结果前者流芳百世,后者遗臭万年,实足以为后人深思简择。
对于徒众,我从不以领导者自居,而总是循循善诱,观机以教。大多数弟子都心甘情愿、死心塌地服从领导,在工作岗位上勤奋精进,但也有些弟子表面顺从,心中却存深厚我见,对于这类人等我也只好装聋作哑,忍痛见他受挫以后悔不当初。偶尔,我也让一些弟子有机会充当我的管理人,让他们高兴一下。所以,有时在走路时,听到他们善意地要我向前退后,我都无不遵守;吃饭时,听到他们好心地要我吃这吃那,我也咸皆从命;乃至在开会时,弟子提出佳见,我均从善如流;在做事时,徒众另有良策,我也随喜接纳。也许正因为我与生俱来这种“被人领导”的性格,所以能与弟子融洽相处,和合无间。
至于我所创设的佛光会,各地协会、分会的会长、干部等,大多为事业有成的社会精英,大家在一个佛陀的人间佛教信仰下团结合作,所以我对于他们的领导也仅限于信仰上的指点,其他如感情、事业、友谊、婚姻等问题,我都避免干预。由于彼此认清界限,所以能凝聚共识,发挥力量。
在丛林中,住持虽贵为一寺之主,但举凡进出道场都要遵守客堂规矩,事先告知头单知客;早先出家的师兄即使年至耄耋,亦须遵从工作伦理,服从序级较高的师弟领导行事。这就是佛教界的长老担任“领导人”和“被领导人”,以法制为尊,不计较名位的典范。放眼古今,可说最合乎工作的伦理,最合乎做人的艺术。
所谓“世事通达皆学问”,人间何处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看!红花必须要有绿叶的陪衬,才能显得出整体的美感;明月也必须要有众星的点缀,才可以表现出夜色的美丽。“被领导”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被领导者”能做得称职中矩,将一己融入别人,遍入大我之中,也是在扩大自己,成就自己。
佛光菜根谭
一个人一生有两条路,一是领导人,一是被人领导。
领导人要德能兼备,属下才会服气;
被领导者也要有才学,才能得到欣赏提拔。
做部属的十项全能
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实验。新学年开始时,罗森塔尔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一百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是随机抽调的。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是随机抽调的。这个结果正是罗森塔尔所料到的: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工作非常卖力,结果肯定非常好了。
摘引自《哲理故事三百篇》
任何一个机关团体或公司行号的主管,总希望属下能各尽其职,在工作上都能有所表现。不过,这也得主管领导有方,以身作则,给予部属尊重、鼓励;只要有机会表现,没有人不想力求上进。所以,好的主管能发掘部属的潜能,使得人人都能“十项全能”。所谓“十项全能”,略述如下:一、能早能晚。主管要让部属在工作上,能早到,也能晚退,不计加班,只想把工作做好。
二、能饱能饿。部属因为精神饱满,心甘情愿,工作时能提早吃饭,也能迟一点再吃,总要把工作完成,才算安心。有了这种能饱能饿的工作精神,不管做什么,都容易达到目标。
三、能冷能热。不管天气寒冷,还是炎热难当,一个乐在工作的员工,都会有忍的毅力,冷热不会影响他的工作热诚。
四、能前能后。有的员工在主管面前工作认真,主管不在时则懒散无力。一个好的主管,能让属下无须命令,自己就能自动自发,前后一如。五、能进能退。主管和部属要有共同的理念,有时进步向前,有时退步忍耐;与同事相处,彼此相互体谅,谦虚退让,不要计较,和谐必定带来兴旺。
六、能有能无。好的部属只想在工作上有成就,并不想自己得奖牌、领奖金;没有奖牌、奖金的鼓励,照样奉献、苦干。能有能无的人,其实他已具备各种能量了。
七、能大能小。在团体里,让他升级,他不矫情拒绝;不升级,他也不介意、不计较。有时要他领导一队的人,他能做表率;有时要他独自负责,他能把地扫好,把机械修好,把工厂整理好,大小事都能一一完成。八、能乐能苦。有担当责任的部属,与大家相处和乐。他能安于安乐,遇到非常时刻需要加班奉献,他也不以为苦,甚至能以苦为乐。
九、能荣能辱。在大众中做事,有了成就,光荣集中而来,偶尔也会因为过错而受到惩戒,一般认为这是耻辱。但是能干的部属,懂得“争气不要生气”,他会在工作中努力表现,以洗耻辱,所以他能受得起各种待遇。
十、能上能下。公司里有的人能上也能下,有的人能上不能下,有的人愿上不愿下;能上能下,必然最受主管欢迎。
以上“十项全能”,都是思想、理念和精神上的要求,无关技术、能力。如果在思想、理念上具备了“十项全能”,又能在技术上力求进步、成长,则前途发展,自然不可限量。
佛光菜根谭
一个人必须有自觉的使命感,由此才会有责任感,
才能恪尽职守,才能勇敢担当,才能自我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