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舍而行檀,无所持而具戒。
修进了无所起,习忍达无所伤。
般若悟境无生,禅定知心无住。
——宋·永明延寿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森林里,乌鸦、斑鸠、兔子、小鹿等飞禽走兽,彼此议论着什么最苦。
兔子首先发表意见:“肚子饿最苦。”
乌鸦接着说:“没水喝最苦。”
小鹿说:“天气热很苦。”
斑鸠反驳:“天气冷才叫苦呢!”
最后大象站出来说:“你们所说的都不是最根本的苦。天下之苦,莫过于有身。就是因为我们这个身体的缘故,才招致一切苦的感受。”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自有人类文化以来,生命的起源就一直困扰着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不少人穷其一生努力在探究,急欲解开这个谜题,但千古以来唯有释迦牟尼佛和历代悟道的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却又不易为人所了解。生命到底从何而来?古人云:“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恶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
由于古今人士对生命的所以然大都所知不多,因此有人把人生的历程看成“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也有人说:“人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生命,然后在无可奈何的条件下度过了生命,最后在无可抗拒的挣扎下交还了生命。”甚至连孔子都教诫他的门人“未知生,焉知死”,何况是一般人?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懂得寻找生命的根源,提起“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疑情。生,不会像孙悟空一样,突然之间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人既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不会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那么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依一般世俗的说法,人是父母所生。父母从哪里来?从祖父母来。祖父母从哪里来?从曾祖父母来。曾祖父母从哪里来?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最后就不得而知了。
人从哪里来?人类学家说,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猿猴从哪里来?从爬虫类演变而来。爬虫从哪里来?从细胞繁殖而来。细胞从哪里来?再往上推进,也是找不出一个最后的答案。
人从哪里来?佛教说,生命是缘起而有的。缘起是什么?就是由很多的条件因缘合和而有,不是单一存在,也不是突然而有。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有情众生由于累劫的“无明”烦恼,造作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业“识”。随着阿赖耶识在母体子宫里渐渐孕育成色心和合的生命体,是为“名色”——“名”是生命体的精神部分,“色”则指物质部分。数月之后,生命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称为“六入”。胎儿脱离母体后渐渐开始接“触”外境,并对外界的苦乐感“受”产生“爱”与不爱,进而有了执“取”所爱的行动,结果由于身、口、意行为的造作,又种下了后“有”的生命体,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
佛教的“十二因缘”,明示一个人的生命是三世流转的,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循环不已,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对生命看法的最大不同。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我们的心则有生住异灭,生死永远不停止,就像时钟一样,从一点走到十二点,再由十二点走到一点,循环不已,哪里是开始,到哪里才能结束?事实上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佛教认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教对生命的看法是“无始无终”,佛教把人定位在六道轮回、五趣流转的枢纽地位。五趣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人在六道里轮回,就是靠着“业”这条线来维系生命。业的生命线犹如念珠的线一样,一颗念珠等于一期的生命,一期一期的生命靠着“业”来串联,就像一条线把念珠串成,不会散失。所以佛教说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生死轮回”。
人生从何来?死了又往何处去?宇宙人生是怎样形成的?天台宗的“百界千如”最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具足“十法界”,每一个法界又都具有“十如是”,所以“百界”、“千如”都在我们的自心里。我们的心,就时间来说是“竖穷三际”,就空间来说是“横遍十方”,所以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宇宙万有的根源都在我们的心中。
佛教有一部《大乘起信论》,就是要我们相信自己的真心。真心就如一块黄金,把黄金做成戒指、耳环、饰物、碗筷等,甚至把它丢进阴沟里,弃置垃圾堆中,它的形态虽然千变万化,但是黄金的本质却永远不变。正如一个人的生命,虽然在中阴身时不得不受生,已生不得不变老,已老不得不生病,已病不得不死亡,但是在生老病死的不停流转中,我们的“真心”却是圆成周遍,恒常不变的。
所以,世界可以毁灭,而我们的真心不会毁灭;生命的形相虽有千差万别,生命的理性则是一切平等。只是凡夫在分段生死中,一期一期的生命因有“隔阴之迷”,也就是说换了身体就不知道过去的一切,致使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生命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起源与终始,生命只是随着因缘而有所变化,随着我们的业力而相续不断。因此,只要我们对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即不问自明了。
佛光菜根谭
悟无常,可以改变自己;
悟烦恼,有如空华水月;
悟生死,勇于超脱轮回。
念力增上
一天晚上,戚继光梦见一个阵亡的士兵为求度脱,乞求他帮忙代诵《金刚经》,并说:“我的妻子明天会来拜访主帅。”隔天,士兵的妻子果然上门拜访。戚继光也依士兵的请求,焚香持诵。没想到当天夜里,又梦见士兵告诉他:“感谢主帅为我诵经,但是经中掺杂了‘不用’二字,功德不全,所以我还是无法脱苦啊!”戚继光醒来后,不明白经文如何会掺杂了“不用”二字。左思右想,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诵持《金刚经》时,夫人遣家仆送来茶饼,他心中生起“不用”一念,才使得诵经的功德无法圆满。
人的心念,快如瀑流,念念不停。念,非常重要,有善念,有恶念;善恶之念就好像人生的两条路,善念走向天堂,恶念走向地狱。
所谓恶念,就是妄念、邪念、欲念;所谓善念,就是正念、道念、净念。念力增上者,就是要吾人去除恶念,增加善念。
佛教为了要人去除妄念,提倡念佛法门,亦即要吾人以念佛的正念来对治贪嗔愚痴的妄念。然而真正说来,妄念固然要去除,正念也不能执著,因为动念即非,所以要以无念来去除正念。六祖大师的曹溪法门,提倡“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无念就是不执著,那是最高的境界;能够无念,则生活里自能随喜、随舍、随心、随缘!
念,在吾人心中翻滚不停。一般人每天可以说都是生活在妄念里,念人我是非,念得失有无,念头带着吾人在十法界中游走不停。一念善,诸佛菩萨,天人之境;一念恶,恶鬼畜生,诸苦相现。吾人身心所以不能安住,就是因为心被念头牵引,轮转不停,因此不得安宁。
吾人每日休息的时候,眼、耳、鼻、舌、身都会停止活动,唯有心念仍然东游西荡,上山入海,一刻不曾稍歇。为了要把念头修好、修正、修净,所以佛陀指示我们要修“六念法门”,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乃至“四念住”,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主要是为了对治我人心中的颠倒妄念。
经云:“心如冤家身受苦”,把念头当做盗贼、恶马、恶象等,必须调伏。有的人到深山里苦修,有的人在关房里苦学,各种的修行法门无非都是为了对治心中之一念也。
“染情染境”,吾人的心一旦被染着,然会以牛粪心看人;反之,以佛心看人,一切皆佛。因此,吾人若能时刻自我观心,让希圣成贤、成佛作祖的念力增上,让真善美的净念相续,进而心无住着,泯然清净,岂不是最大的修行?
佛光菜根谭
以有念对治邪念,
以正念对治妄念,
以无念对治正念。
享受宁静
有个国王集中全国优秀画家,看谁能画出一幅最宁静的画,悬以重赏。国王从参选画作中找出两幅,决定从中最后选择。其中一幅画的是一个平静的湖,湖面如镜,倒映出周围的群山,点缀着如絮白云。另一幅画也有山,但都是崎岖和光秃的山,上面是愤怒的天空,下着大雨,雷电交加,山边翻腾着瀑布,看来一点都不平静。当国王靠近看时,看到瀑布后有一细小的树丛,上有一鸟巢,雌鸟安坐在巢里。国王选择了后者,并解释道:“平静并不等于一个完全没有困难和辛劳的地方,而是在那一切的纷乱中间,心中仍然宁静,这才是宁静的真正意义。”
所谓宁静,不是指外在的一切运作停止,如飞机不飞、车子不跑、人们不讲话等,主要是内心自然没有声音,而不是抹杀外在的声音。就如禁语,不仅是嘴上不讲话、手接触东西无声音或走路时脚下无声,更要做到心里没有声音,即使在热闹场所心灵仍然澄澈灵明,丝毫不为外境所动。此时就是心灵的宁静、心灵的庄严,于此道德可以完成,人格也可以升华。人于宁静中才能安放身心:
一、宁静中有宽广。内心的宁静,可以扩大一个人的精神领域及心灵世界。当我们把心静下来时,平时所想不到的问题往往就可以想到,记不起来的事情也可以记起来。当然,使内心宁静或参禅,并不是为了想起旧日的事情,宁静中的世界很宽很大。我们不必在人我是非的小圈子中打转,因为在烦恼喧哗的外在世界里是无法解脱的,好像钻牛角尖一样越钻越小,我们应该把心胸扩大,从宁静中体会三千大千世界的宽广。
二、宁静中有富有。俗语“沉默是金”,意思是宁静里含着富有。一个人熙熙攘攘地忙碌过一生,拥有功名权势,拥有家财万贯,出门汽车,入门洋房,子孙满堂,这样就是富有吗?其实,人生真正的富有含藏在宁静中。当一个人静静独处时,可以仰望蔚蓝的长空、飘动的白云,宇宙是那么广阔;或是一卷在握,上下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与我对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尽在我心里,可以任意畅游在太虚之中,能说不富有吗?生而为人,重要的不是拥有外在的财富,而是拥有心灵的智慧及宁静的生活。一个人一天当中,如果缺乏三十分钟乃至十分钟的宁静,那么精神生活一定非常贫乏。学院为什么规定每周放假一天?这是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体会宁静的乐趣。在一年当中,至少要有一个月的宁静生活,因为没有宁静生活的人生会迷失方向,会忘记自己,会懵懵懂懂任人牵着鼻子走。唯有在宁静中才能面对问题,与自己交谈,才能达到身心安泰的境界。
三、宁静中有平安。人若是每天生活在浮躁动荡之中,会处处埋伏着侵犯德行的陷阱。如果能把自己安住在宁静之中,就会感到平安。印度圣雄甘地,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牢狱里,由于他内心的宁静淡泊,所以处处感到安稳。当我们或坐或站都觉得不称心遂意,是因为内心浮躁不安,不能平衡。内心如果能宁静,即所谓的“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宁静能使人心安,并使嗔恨心调伏。内心宁静,则待人处事永远祥和,争执的弊端就永远不起。
佛光菜根谭
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
无私才能容众,从无私中可以扩大自我。
六根互用
玄沙师备禅师向大众开示:“诸方长老大德常以弘法利生为家业,如果说法的时候遇到盲、聋、哑这三种病人,要怎么去接引他们呢?”大家听了,都不知道如何回答。
其中的一个学僧就将这段开示向云门禅师请益。云门禅师听后即刻说道:“你既然请问佛法,应该礼拜!”
学人依命礼拜,拜起时,云门就用拄杖向他打去,学僧猛然后退。
云门说:“你不是盲人嘛!”又大叫:“向我前面来!”
学僧依言前行。云门说:“你不是聋子嘛!”
停了一会儿,又问:“你懂吗?”学僧回答:“不懂!”
云门说:“唉!没有盲、聋、哑的人,如果有,你才是真正盲、聋、哑的人。”学僧闻言,若有所悟。
佛教认为,人生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是由六根、六识、六尘互相牵连而成。根,有生长的意思。六根,指眼、耳、鼻、舌、身、心等六种能生起感觉的器官。尘,是动摇、污染的意思。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种能污染身心,并且动摇变化的境界。识,是认识、了别的意思。六识,指眼、耳、鼻、舌、身、心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接触时,所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识等六种认识、了别的作用。以现代的话来说,六根是生理的器官,六尘是物理的世界,六识是心理的作用,三者构成了整个世界。其中,六根追逐六尘,而后产生六识,所以六根又常被称为“六根门头”,意谓六根居于守门的地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般人都认为“六根互用”是诸佛菩萨才具有的能力。其实,诚如《华严经》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本来就具有六根互用的潜能,因此有些人经过练习之后,不必用耳朵听声音,眼睛也可以看出声音来;肉眼即使没有接触,身体也能感触到外境的状况。像聋子,虽然听不到你的声音,但是看到你嘴唇动的样子,也能会意明白;盲人,虽然见不到东西,但是靠着触摸,也能了解周围环境的状况;哑巴,虽然不能讲话,但是借着比手画脚也能沟通彼此的情谊。修行到某种程度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像文殊菩萨能看出八岁龙女具有龙象之资,奕尚禅师能从森田敲钟的声音中听出他是佛门栋梁,云盖守智禅师从洞山克文的臭布裙中嗅出真理的法味,珠光禅师能尝出“无心之茶,柳绿花红”的色味,这一切都说明了六根互用的能力。经典里说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可以用“观”看声“音”的方式救苦救难,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依据我多年的佛法体验,六根互用是经由练习、修行得来的功夫,对我们人生的扩大、升华有很大的帮助。
有趣的是,不但人类具有六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植物,可以发觉植物虽然只有生机,没有生命,它们也具有六根的功能。像一些爬藤植物,有的攀着墙壁往上爬升,有的缠绕着其他的大树,作寄生的发展,你能说它没有眼睛的功能吗?花草树木如果经常听到优美的旋律或主人的称赞,就会长得茂盛青翠,这不就相当于耳朵的功能吗?植物有光合作用,在空气污浊的城市里长得比较干瘪瘦小,如果罩在没有空气的地方就会死去,可见植物也有鼻子的功能。植物会吸收土里的水分和养分才能活下去,好比人要进食喝水一样。植物如经移植,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橘逾淮而北为枳”不也证实了植物有身体的功能?根据科学家实验,如果有人拿起斧头作状要砍杀植物,甚至只是心里在想而未行诸动作,植物内部都会明显有高亢的波动,这不也类似植物有心的功能吗?
至于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六根,而且有些比人类更出色。蚂蚁能以嗅觉辨识路径,知悉安危,以触角分辨食物,知道敌友;鸽子具有良好的记忆力,在通信不发达的时代,就是靠它来传递书信;狗的听力奇佳,所以常被训练用来寻找逃犯、失物、毒品、炸药等。这些都是人类所不及,但是因为人类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的能力比较强,所以便自称为“万物之灵”。
六根不但彼此合作,有时还能相互为用:耳朵突然听到了什么声音,眼睛就会帮忙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鼻子感觉不到的特色,可以用舌头尝一尝味道;眼睛看到远处有什么好东西,手就要去拿,脚也会帮忙走过去;身体上破了一块皮,马上眼睛看,手去摸,各种感官都会给予帮忙。可惜的是,人类往往由于不能善用六根,而为自己带来很多烦恼,甚至惹来杀身之祸。例如,眼睛喜欢见到美色,耳朵喜欢听闻好音,鼻子喜欢嗅到香味,舌头喜欢品尝珍馐,身体喜欢触感细滑。如果顺从己意,就贪着执取;如果违逆己意,就嗔怒怨恨。我们的情绪在这喜恶之中每天不知波动起伏多少次。其实,事物本身没有美丑净秽之别,分别往往来自于我们主观的感受。臭豆腐,喜欢吃的人,吃得津津有味;不喜欢吃的人,则避之唯恐不及;明月出云,在情侣看来诗意盎然,在小偷看来是破坏好事。
此外,同一个人对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我们高兴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很顺眼;生气的时候,看到什么东西都讨厌;悲伤的时候,目睹花儿也会落泪;恐惧的时候,一点点事物也可以引起惊惧。像“杯弓蛇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等中国成语故事都足以说明六根的感觉虚幻不实。
六根就是这么淘气,经常地愚弄着我们!我们常听人说:“这件事情是我亲眼看到的!”“这件事情是我亲耳听到的!”“我明明是这样讲的,对方怎么会听错?”“我明明是这样做的,怎么结果会那样?”其实,即使是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也不见得正确;亲口讲出来的话、亲手做出来的事,也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原意。我们必须找出一个究竟的方法,来弥补六根的不足。
佛陀将我们的身体比喻成一栋房子,如果像主人翁一样的真心无法管辖这个房子,让六个像盗贼一样的六根住在里面,就会不得安宁。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唤醒沉睡已久的真心,让它做好主人翁,调御六根的盗贼成为自己的家兵家将,就能太平无事了。有些人没有抓到要领,以为将六根压制,不让它们为非作歹就好,这就好比将六个盗贼关起来,只能收一时之效,一旦释放出来,恶性未改,依旧会起惑造业。
我读书、写作的时候,经常专心到废寝忘食,往往另外一件事情进来才醒觉过来,竟然一点也不觉得饿,也不想睡。这才想起小时候常听人说:“我看饱了!”“我听饱了!”原来,目看、手写、心想真的可以当饱。我平常睡眠不多,然而一旦决定要睡,无论行住坐卧,都可以入眠,不但不会受到外界干扰,而且时间一到自己就会醒过来,心里好像有一个时钟似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体悟到:六根、六尘、六识,诚如《楞严经》所说,是真心一念不觉才有的妄想分别,如果我们能够泯除对待,去妄归真,则朗朗乾坤就在当下。
佛光菜根谭
心为烦恼本,六根作贼使,
时时反诸己,莫在六尘转,
不当看不看,不当听不听,
不当说不说,不当做不做,
不起惑造业,无从生烦恼。
信仰使身心安住
有个武士前往寺院请教佛法。禅师端坐禅堂,说:“把弓箭刀棍通通放下,才可以进来。”武士于是将身上的刀剑全数卸下。未料禅堂里又传来一句:“把弓箭刀棍通通放下。”武士不知谓何:“我已经将身上的刀剑放下了啊!”禅师铿然有声:“你为何不把心里的刀枪、棍棒、弓箭放下来呢?”这时武士才见到自己心里存在那许多怨恨杀气,刹那间,眼前一片光风霁月。
心能让人上天堂,也能让人下地狱。如唯识家所说的“一水四见”,众生面对相同境界时,因各种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见解认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心时而在天堂,时而下地狱,如此周转不知多少次。我们也可以说,人的一生当中,好心就常常上天堂,坏心就常常下地狱,一生中天堂、地狱来回无数万次。
《心地观经》说:“心如流水,念念生灭;心如大风,漂游四处;心如猿猴,跳动不已。”心的触动是喜怒周转,而且是善恶无常的。
心是最有反应、最有感觉的器官。我们看大自然的山川鸟兽、花开花落,我们看人生的生老病死、苦空无常,我们看世间的生住异灭、轮回流转等等,都会因心的触动而有喜怒哀乐的表现。
心如山谷,有声音就有回音;心如钟鼓,有敲打就有声响;心如灯光,有触动就会有变化;心如池水,有风吹就有波动;心如浮云,有湿度就有雨水;心如水气,有冷热气压就有台风。因此我们常听人说“那首歌动人心弦”、“那部电影震撼人心”、“那句话让人痛彻心腑”、“他的行善让人铭感五内”、“那场战争让人破胆惊心”。
心,即使你没有动它,它遇到各种的境界也都会有触动。尤其是异乡游子、文人墨客的心,常因喜丧婚庆、生死离别而拨动心中的弦。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的“客中无日不思家”,都是因情因境在心灵上有了心的触动,而有怀春悲秋的感慨。佛教禅师则是往往因为有心的触动而大彻大悟。
人有时候心神不宁,有时候心烦意乱,有时候心情紧张,有时候心惊胆颤。心像猿猴跳动不停,心像盗贼为非作歹,心像国王发号司令,心如工厂出生产品……最重要的,吾人之心要像《般若心经》所说:要心不执著,意不颠倒,所谓置心一处无所不办。
让心见贤思齐、见善向往,让心拥有正义、柔和善美,让心清净自在、如如安住,让心不被外境触动,不被外境所奴役,如此,则能做心的主人。
人要学会不动心,要听无声的声音,看无色的世界,处不动的环境,要做到“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因为世间的风动幡动实为己之心动耳!
有时我们会感到身心茫然,不知安住在何处。假如我们对佛法兴起了信仰,就可以把身心安住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上;身心一旦获得安住,遇到任何困难就不会退缩畏惧了。基隆海会寺的道源长老曾告诉我他的亲身经历。当年日本兵到寺院去掠夺,看到道源长老便喊:“站住!”长老心想:“不能站住啊!他会要我的命呀!”不顾一切,拔腿就跑。日本兵在后面穷追不舍。长老一边跑,一边口中称念“观世音菩萨”。跑了很长一段路,躲过日本兵的视线,他逃进了一个信徒的家里。信徒看到师父来了,忙说:“师父,您来了!”惊魂未定的长老却回答:“观世音菩萨!”信徒说:“师父,请坐!”长老答:“观世音菩萨!”信徒说:“师父,请喝茶!”长老答:“观世音菩萨!”无论对他说什么,他总是回答:“观世音菩萨!”因为当他生命遇到危险、没有地方安住的时候,他只有一心皈命观世音菩萨,把身心安住在菩萨的圣号上。所以,当我们遇到苦难而皈命佛菩萨时,不管佛菩萨是否因我们的虔诚感应而救了我们,至少当下已能将身心安住在佛菩萨的信仰上,得到了平安。
佛光菜根谭
信仰如星光照路,如巨宅安稳;
信仰如大船引渡,如善友相伴。
篇前引文除部分具署出处的,其他均摘引自星云大师的著作,计有《迷悟之间》《往事百语》《人间万事》《当代人心思潮》《星云法语》《星云禅语》《星云说偈》《星云禅话》《人间佛教语录》《佛光菜根谭》等。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