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悲心庄严,则为人中天,

若人无悲心,是则常贫穷,

若人柔软心,调伏如真金,

若悲在心中,此宝无穷尽。

——《正法念处经

从拥有到用有

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均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摘引自《成功励志小故事》

人人都想拥有,问题在于人心不足,填饱肚子又求珍馐,娶了娇妻又求美妾,有了房舍又求华厦,谋得一职又求升官,得到千钱又求万金……宝贵的一生就在追求拥有中苦恼地度过。

拥有多少,有何标准?有钱人尽管名下拥有多少高楼、土地、黄金、股票,但日夜畏惧,睡不安稳,比起一个读书人知足常乐,以天下为己任,心怀众生,你说谁拥有的多呢?

“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华厦千间,夜眠几尺?”石崇生前万般积聚,富可敌国,但是到了最后死无葬身之地,比起身居陋巷的颜回求法行道不改其乐,你说什么是真正的拥有呢?

拥有财物而不用,和没有有什么差别呢?拥有财物而不会用,和无用有什么不同呢?河水要流动,才能涓涓不绝;空气要流动,才能生意盎然。吾人之财物既然取之于大众,必也用之于大众,才合乎自然之道。一心想要拥有,不如提倡用有。像冯谖散财于民,让孟尝君拥有人心,只算是懂得用有的初步;更高一层应如爱迪生将发明创造所得的专利用于为众生谋福,松下幸之助将企业所有盈余用于教育文化上让社会蒙利。这是用有,不是拥有。

真正的用有不易做到,一旦执著财物是我的,用的对象就不广泛,用的心态就不正确,用的方式也有所偏差。其实,吾人的一生空空而来,空空而去;吾人的财物也应空空而得,空空而舍。对于世间的一切,拥有空,用于实,岂不善哉!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谓拥有,有是有限有量;所谓空无,无是无穷无尽。如能以用有的胸怀来应真理,以用有的财富顺应人间,让“因缘有”、“共同有”来取代私有的狭隘,让“惜福有”、“感恩有”来消除占有的偏执,所谓拥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富而加智,岂不善矣!

佛光菜根谭

物质尽管丰富,拥有的层面有限;

精神大可淡泊,享有的乐趣无穷。

要忍一时之气

宋朝的浮山法远禅师,听说北方有一位得道的高僧,便邀人同行前往拜会,走了几个月才到。依照规矩进客堂挂单,可是从早上一直等到黄昏,无人理会,只剩下法远禅师,其他人都走了,刺骨的寒风中,他又饿又冻。终于来了一个知客师父,不听他解释,就让他走人。法远禅师依旧端庄地坐着。知客师父一盆水兜头泼过去,泼得法远一身湿淋淋的,寒风一吹,便化成了冰,法远依旧端坐:“大德!我千山万水来此求法,这一盆水就能把我赶走吗?”

后来法远在寺里挂单,一个人要煮饭给好几百个人吃,看大家生活得艰苦,不忍心,有天就放了点油掺在锅里,煮咸稀饭给大家吃,大家吃得高兴,取名“五味粥”。当家师父知道了,骂他:“你怎么可以拿常住的油煮饭给大家吃?你这么会做人情?赔油!赔常住的油!”法远合十答道:“我没有钱赔啊!”“没钱赔?把你的袈裟、棉被、铺盖留下来赔偿也可以!”

法远被赶出山门,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了。他仍旧每天静静地在山门外打坐,等待机会再进去挂单求法。寺里的住持责问:“你怎么还坐在这里不走啊?你坐多久了?”法远恭恭敬敬地答:“半个月了。”住持立刻借题发挥:“什么?你白白在这半个月了?算房租!”法远已经身无分文了,只好到处诵经来还债。住持看到法远能经得起火煎冰冻的考验,法性具足,就立刻升座,请他接掌下一任住持职位。

忍辱是人生最大的修养,忍的力量最大,所谓“忍一口气,风平浪静”。反之,“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忍一气之间,关系重大。“不能忍一时之气”,这是当前社会乱象的根源,很多人难忍一时之气,原本小小的口舌之争竟演变为刀枪相向。青少年血气方刚,往往睚眦必报,招来杀身之祸,社会因此弥漫着暴戾之气。其实,忍一口气并非就是吃亏,忍一口气可能是最大的便宜。

对一般人来讲,忍寒忍热比较容易,忍饥忍渴也算不难,忍苦忍恼还能勉力通过,忍一口气那就大为不易了。吴三桂忍不下妻妾被掳,冲冠一怒为红颜;周公瑾禁不起三气,短命身亡。反之,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励志奋发,终能拜将称王;苏秦不齿于父母兄嫂不以其为子为叔,悬梁刺股,终能为六国相印。忍与不忍,其关系成败大矣!

忍,不是懦弱的表现;忍,是勇者的象征。一个人只要能够凡事忍耐,不乘一时之气,必能成功。今日社会更需要人人有肚量去容忍对方、接纳对方,是故要忍一时之气,能和谐人际关系,不会因此而铸下憾事。寒山问:“世人秽我、欺我、辱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应该怎么办呢?”拾得答:“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几年你且看他!”拾得的忍他,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化解,是一种慈悲。在忍耐的世界里,没有嗔恨,没有嫉妒,只有和平与包容。忍,是成功立业必要的修养。

佛陀在《遗教经》里说,一个不能欢喜忍受他人的辱骂、毁谤、欺凌如饮甘灵者,就不能名为有力大人。慈悲之前无敌人,忍让之人没有对手喔!

佛光菜根谭

忍耐是修行的力量,包容是做人的修养,

柔和是处事的良方,感恩是惜福的资粮。

低头在人间

有人问:“从地到天有多高?”哲学家回答:“三尺高!”“为什么这么低呢?我们人不都长得有四尺、五尺、六尺高吗?”哲学家回答:“所以,你超过三尺高的人身,要在天地间立足,便要懂得低头!”

据说,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就属跪射俑保存最为完整,原因是它的低姿态。兵马俑坑是地下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受其害,而跪射俑是蹲跪姿态,重心在下,增加稳定性,所以不容易倾倒。如老子所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古代的儒家,学子入学,先教你叩头拜师;佛教的信者,信佛要先礼拜;朋友相交,也要点头敬礼。一个人如果不和别人接触,随你长得有多高,随你如何昂昂乎不可一世;一旦你要和人接触,你就必须要低头、谦卑。

低头的人,象征着有礼貌;低头的人,表示懂得谦虚。低头的人生才能前进,才能无往不利;因为低头,才能和人接触。佛教的顶礼、礼拜,是和佛陀接心;晚辈在长者前面低头垂手,这就表示要长者的认可。

低头是礼貌,而佛教有时候也不是完全要人低头,有时候昂首瞻仰也是在行礼,绕佛、绕塔也是表示依恋和恭敬。因此,佛教认为该低头的时候低头,该抬头的时候抬头,该围绕的时候围绕,甚至心意观想,都视为是三业的恭敬修行。恭敬就是沟通,沟通的渠道只要能表达心意的,只要对方肯得接受,就是相互尊重。

在佛教里,关于低头还有另外的解释。所谓“照顾脚下”,意指一个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要把路走好。照顾脚下,才有根本。人,为了安全,开车、走路都要往地上看,而不会往天上看;一个人如果眼睛一直往上翻、朝上看,则必定会失败。

低头,是成熟,是美德。你看,果树结实都是垂下地来,稻穗成熟也都是低头的样子。低头是谦卑,低头的人生会受人欢迎。中外的伟人,有的可能是昂首阔步、抬头挺胸,但如果是圣贤,必然是低头的。所以吾人宁可以低头,也不要昂首挺胸。

低头的人才有人缘。人缘是从低头中来;被人重视,也是从低头中来。能低头,必定会有扬眉吐气的一日;能低头,必定能有奋发有为的一天。

佛光菜根谭

水深波浪静,学广语声低;

山高鸟飞集,德厚人自亲。

慈悲的真义

沙弥问无名禅师:“您说学佛要发心普度众生,如果是个坏人,已经失去了做人的条件,那就不是人了,还要度他吗?”禅师拿起笔来,在纸上反着写了一个“我”字,如同印章上的文字。禅师问:“这是什么?”沙弥说:“这是个字,只是写反了。”“什么字呢?”“一个‘我’字!”“写反的‘我’字算不算字?”“不算!”“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算!”沙弥立刻改口。“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小沙弥怔住了。“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写,主要是你心里真正认得‘我’字;相反,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人告诉你那个是‘我’字以后,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写反了!”禅师又说,“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在于你须识得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善恶,并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越是污泥,越可长出清净莲华,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所谓善恶正反只在一念之间。“善恶是法,法非善恶”,从本性上看,没有一个人不可度啊!

“佛教以慈悲为怀”,这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然而,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慈悲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因为有了慈悲,生命充满了无限的意义;颠沛的人生岁月里,因为有了慈悲,前途才有无限的憧憬。

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众生因此皆得成佛。慈悲也是做人应该具备的条件,一个人宁可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慈悲。一个有慈悲心的人,言行举止都如阳光、净水、花朵,可以带给人间光明、清净、欢喜。

慈悲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当公理正义遭受无情的打压排挤、当正人君子受到无端的毁谤抨击时,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一种勇敢的、积极的慈悲。慈悲要有智慧,慈悲不是一时的恻隐之心,而是通过公理的感动助人;慈悲不是热闹的随众起舞,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亲友,更不是有所求地惠施于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亲平等,是无我无私。

慈悲是自己身体力行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鼓励,有的时候用金刚之力来降魔伏恶,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社会上有不少人往往曲解慈悲的含义,遂让慈悲由宽恕包容变成姑息纵容,导致社会失序;甚至运用不当,致使慈悲沦为罪恶的温床。例如滥行放生,反而伤生害命;滥施金钱,反而助长贪婪心态等。因此,真正的慈悲必须以智慧为前导,否则弄巧成拙,反失善心美意。

慈悲并不是一个定点,而是情感的不断升华,《华严经》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种“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的胸怀就是慈悲。

天下之事不能尽如人意,以慈悲行事难免也有吃亏的时候。然而,唯有慈悲,才能化干戈为玉帛,消怨怼于无形;唯有慈悲,才能广结善缘,成就事业。

佛光菜根谭

智慧,是人生的透视,是微妙的颖悟;

慈悲,是善美的关怀,是立场的互易。

智慧与慈悲,乃人间至宝也。

少的益处

曾有位信众要送我二十四把茶壶,每只都刻有《心经》,外表形状都不一样。他不知我平常喝茶,一只茶杯就够了。还有位信徒,一起用饭时他一直帮我夹菜,并说:“师父,您不要吃饭,多吃菜。”“不吃饭怎么会饱呢?”我问。“会呀!我已经两三个月没吃饭,只吃菜。”我回答:“你要成仙当然不用吃饭,我要成道所以要吃饭。”

衣服、鞋子等日常物用太多了,住所变成了仓库;土地很多,东一块西一块,自己管理不了,别人处理不了,就成为带不走的麻烦;房屋很多,南一栋北一栋,到头来不知道住在哪里才好。儿女很多,很有福气;福固然很好,气多了,也抵消幸福。

曾国藩一向被认为是很重视修养的人,他能在十个“三”字上用功,如三忌、三薄、三实等以减少人生的过失,其中以“三寡”最为人所效法:第一,寡思虑以养神。思有两种:一是思想上的考虑,二是思念上的忧虑。思考就是思想,人应该要有思想,才有生命的内涵,但是思念的忧虑会让人耿耿于怀、颠倒妄想。人需要的是思想见解,而不是思虑妄想,因其对身心无益。

第二,寡嗜欲以养精。欲有两种:一是善法欲,二是染污欲。如果是善法欲,则多多益善,例如要发展企业,要读书求学、要服务社会、要成家立业,这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欲望;染污欲,就如沉迷于情欲、沉迷于爱欲、沉迷于名欲,太损伤精神了。欲,要持之于中道。世间人都有欲,当利欲熏心且超过了头,就是欲火焚身了。

第三,寡语言以养气。人在世间,语言不可缺少,也是最方便的沟通方式。长者对子弟的开示、朋友彼此间的闲话家常,学者或政要对社会大众的发表演说,都需要用到语言。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协调最重要的途径。但是,闲言杂语唠叨不绝,就会伤神了。有些人因语言太多而造成喉咙的失声沙哑,语言过多是无益于健康的。所以,语言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要节制,才不会伤元气。

曾国藩的“三寡”对人生的修养是很好的座右铭。人生求大、求多、求好是很自然的,求寡就难了。就如钻石我们要求其大,黄金也要求其多,权位也要求其高,而寡是少的意思,也就违背了一般的常理,所以就要限制心中要大、要多、要高的贪念,而让身心过重的负担放下。现代人就是因会不胜负荷才会常喊“压力太大”。

人生有一些东西要能寡,如少烦少思、少情少爱、少欲少恼;至于寡廉鲜耻、寡信寡义、寡德寡学,那就不应该了。

佛光菜根谭

明古训可以惩心,寡酒色可以清心,

祛私欲可以养心,悟至理可以明心。

放下与拿开

有个青年来到一座寺庙,之前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想以此考考老师父,冷不防地问了一句:“为何团团转?”“皆因绳未断。”老师父随口答道。

“你怎么知道的?”青年惊得目瞪口呆,“我在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牛想到草地上吃草,但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师父微笑道:“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有人说,心上有一块石头,你可以把它拿开,不拿开,压力太重了!

有人说,面前有一块石头,你要把它搬走,不搬走,不好向前!

有人说,院子里有一块石头,你要把它放好,不放好,不好看!

心上的石头是什么?是忧愁、苦恼、悲伤、怨恨、烦闷、罣碍,尤其是委屈之气,比石头更加沉重。不把这许多东西放下,心上压力太重了,日子实在不好过。

有时候,一个人成为我们心上的石头,有时候,一件事成为我们心上的石头;金钱、房屋、土地、物品,都会成为我们心上的石头。石头不放下,日子怎么好过?

想想看,一个人也真是很有承担力,心上的烦恼不知道有几千几万斤重!还有人情、经济、生活的压力,都不容易承受!尤其是非人我、得失好坏,这许多的石头一直压在心上,难怪现代人都要学习疏解压力的方法,就是想要放下心上的石头。

岂止是心上的石头难以放下,面前的石头更是难以搬开。什么是面前的石头呢?公家的一个政策、团体的一个计划、他人批评的一句言论、异调不同的一个主张,纷至沓来的指责、批评、教训、毁谤,都是不容易拿开的石头。

心内的石头、心外的石头,一定要靠自己拿开,靠别人帮忙是不可能的。别人的劝解、安慰、鼓励也只是一时的,别人今天帮你挪开了心上的石头,你明天、后日还是会再有新的石头堆积起来。

新的石头有时不是别人搬来的,而是自己找来的。所以,无论是放下石头,还是拿开石头,最重要的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好是学习佛法,用戒定慧搬开你心上的石头,用八正道化解你心上的石头。你可以用智慧、慈悲、结缘,改变外在的石头;外在的石头获得了你自我的改变,那么石头也就不成其为石头了!

佛说“放下,就会自在”。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当然就会度一切苦厄,当然就能自在了!

佛光菜根谭

一念顿悟,可以放下身心,解脱自在;

一念生迷,只会作茧自缚,掀风起浪。

门里门外

云门禅师去参访汾阳无业禅师,到了道场正是薄暮时分。云门使劲敲门,好半天知客师父来应门。云门道明来意,抬起一脚正跨入门槛,知客师父出其不意用力关门,把脚压在里面了。“哎哟,好痛!”云门禅师叫着。

“谁在喊痛呀?”知客师父佯装不知。

“师父,是我啦!”

“你在哪里呢?”

“我人在外面。”

“你人在外面,怎么会痛呢?”

“因为你把我的脚关在里面了。”

知客师父一听,大喝一声:“你还有里面、外面啊!”

云门禅师被压断了一条腿,却截断了虚妄纷纭的世界,证悟了内外一如、平等无二的道理。

每一户人家都有门,门里门外大不相同。门,要遮风避雨,保障居住的安全。家是安乐窝,家里的东西都是我的;门外风雨满天,门外的东西属于他人所有。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说:“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门,要可关可开。开门迎客,开门就教,开门才能走进社会,开门才能走入人群,开门才能走向世界,才能走往未来。

佛教的门很多,华藏玄门、不二法门、无边法门、佛门广大、普门大开;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接引各式各样的人等;佛门普为一切众生而开,但是有人急急忙忙走进山门,过不了多久,又急急忙忙走出山门。所以在寺院的山门有一个对联写着:“问一声汝今何处去,望三思何日君再来?”横批则是“回头是岸”。

有形的门再怎么多,再怎么开,如果心门不开,宝贝不得进来。在佛光山的不二门有一首对联说:“门称不二,二不二,俱是自家真面目;山为灵山,山非山,无非我人清净身。”

门,当开则开,当关则关。尤其我们的六根门头,更要时时把守好,所谓“六根门头尽是贼,昼夜六时外徘徊,无事上街走一回,惹出是非却问谁?”心门不关好,小偷进来,盗走功德法财事小,有时惹祸上身,陷入绝境,万劫不复,岂能不慎?

佛光菜根谭

用正见来认识善恶,用般若来判断真假,

用法印来抉择是非,用空理来体会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