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日常生活中的道理
一个工人在仓库里搬运货物,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都找不到。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翻箱倒柜,徒劳无功,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工人诧异地问他手表是怎么找到的,小男孩说:“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到手表的滴答声了。”
摘引自《成功励志小故事》
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平常讲修行,就是要慢慢增加自己的力量,能说得到,就一定要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具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则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居,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著,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
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而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这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这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薄、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阴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总是重视外面的力量,如胡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佛光菜根谭
生活佛法化,生活没烦恼;
修行日常化,修行能持久。
换一颗心
齐景公强令民工造大台,闹得齐国民不聊生,众百姓苦不堪言。正巧晏婴出使回来,目睹了这一情景,他马上进言齐景公不要造台,齐景公总算同意了。随后,晏婴立即赶到工地,催促民工抓紧干活,稍有懈怠就以鞭子抽打。晏婴骂累了,打累了,这才回家。他刚离开工地,齐景公的传令官就到了,下令停止施工,民工解散,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了。民工一听此令,齐声欢呼万岁。晏婴这样做,是故意把贤名让给君王,把恶名留给自己。
衣服破了,要换一件新的衣服;家具坏了,要换一套新的家具;房屋朽坏了,也要拆除重建。假如吾人的心坏了,更需要重换一颗心,以做自己的主人,以为自己的人生做领导。人要为自己换一颗什么心呢?
一、为自己换一颗真心。人最怕被人批评为虚伪、虚假、虚情假意。赝品假货没有价值,假如我们被人批评为虚假,怎么能受人尊重呢?所以必得要为自己换一颗真心。真心谁能看得到呢?所谓“画皮画骨难画心,知人知面不知心”,人之相交,贵相知心,我们的知心朋友在哪里呢?很多人慨叹知音难寻。为什么交不到知心朋友?大概就是因为自己没有真心!如果真情至意,说话给人感觉是真的,做事给人感觉是真的,待人接物都让对方感觉是真的;你有真心,我有实意就能相互成为知交的益友了。
二、为自己换一颗慈心。我们这一颗心所含的成分很多,嗔心、恨心、愤心、怒心,常常对一些认为不平的人事,“恨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因为我们的慈心不够,对生命不够重视,对他人的过失不够包容。假如能把恨心、毒心换成一颗慈心,慈心不杀,慈心爱物,慈心助人,慈心行义,让社会感受到我们的慈悲,则彼此还怕不能融和吗?
三、为自己换一颗慧心。每个人的心原本应该都是好的,只是受到外境的污染,被无明蒙蔽。无明的心一起,失去了理智,夫妻吵架,掼碗掼筷,拍桌摔椅——碗筷桌椅也没有犯错,何必拿他们出气呢?朋友间利害冲突,即刻恶口脏话伤人,甚至动手打人,演出全武行。失去理智的面容,就像夜叉罗刹;失去理智的语言,就像利刃毒剑;失去理智的行为,粗暴不堪。假如能实时换一颗慧心,赶走心中的无明黑暗,朗朗乾坤里看看自己的面目,何必那么嗔恨无明呢?
四、为自己换一颗道心。佛教丛林要选任住持,条件就是要看他有没有道心。有道心,爱护常住,尊重大众,接待十方,一切都本诸道德理念,宁可自己吃亏,也不对人失礼冒犯,如此才算具备基本的住持条件。一个有道心的人,才能和谐大众;有道心的人,才能和平处众;有道心的人,才能让十方大众和悦。今日的社会,领导人应该有道心,有道心才能做正人君子,有道心才能领导十方。
佛光菜根谭
有真心、有热心,一定可以赢得人心;
有正念、有道念,一定可以击败邪念。
不见不闻的世界
刚入佛学院念书,偶尔也进入禅堂参禅,堂主明度禅师说:“真正会听的人,要听无声之声;真正会看的人,要看心内的世界。”当时虽不太了解,但是觉得这句话蕴涵着甚深的法义,就把它记在心里,没想到对于我的一生居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十五岁时,受三坛具足大戒,当我好奇地浏览戒坛风光时,戒师的一根藤条狠狠地打在我身上:“你看什么?这世间哪一样东西是你的?”于是,我闭目不看,在漆黑的世界里,我燃起一盏心灯,世界的一切原来都在自己的心中。我学会了不看外而看内,不看有而看无,不看妄而看真,不看他而看己。三个月后,我在长廊上睁开眼睛,见到外界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真是美不胜收!经过一番反观自照的日子,虽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心里的感觉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直到现在,我走夜路,上下楼梯,即使不用眼睛看,也都很自如无碍。甚至我常觉得:用心眼去感受世间事比用肉眼去观察还要来得如实真切。
刚买下佛光山时,信徒们看到满山都是野草刺竹,交通又不便利,大失所望,个个都说:“这种地方,谁愿再来!”我不管众人的看法,率领弟子同心协力,搬石运土,移山填沟,终于将荒山旷野开辟成道场。现在,佛光山不但是台湾的观光胜地,而且也成为国际佛教的重镇,当初说不来的信徒已经不止百次上山。可见当时亲眼所见的、亲口所说的,也不一定正确啊!“有愿必成”,我们要相信自己心中的愿力。
一九四一年受戒后,在律学院念书,夜里巡寮,万籁俱寂,骤听落叶敲砖,夏虫鸣唱,弯弯明月高挂夜空,不觉停下脚步,侧耳倾听,不料一顿杖责加身,纠察师呵斥道:“听什么?把耳朵收起来!这个世界上什么声音是你应该听的?”于是,我开始练习充耳不闻。但是好难啊!我用棉花球塞住双耳,不听世间的杂音,渐渐地我的耳根清净了,心中也自然空灵了。才刚体会到无声之声的法喜,老师又一个巴掌打了过来:“怎么把耳朵塞起来?把耳朵打开来听听,什么声音不是你应该听的?”我把棉花球拿开,各种音声排空而过,直穿脑际。定下神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有这么多美好的音乐交织鸣奏啊!不禁自问:以前我的耳朵都用来做什么呢?抱着“往者已矣”的心情,我下定决心:今后不听是非而听实话,不听恶言而听善语,不听杂话而听佛法,不听闲言而听真理。
海伦·凯勒眼盲心不盲,而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贝多芬耳聋心不聋,而能创造出悦人的音乐;德山宣鉴因龙潭崇信的熄灭灯火,而能明心见性;五千菩萨因维摩居士的默然无语,而得无生法忍。我自愧德薄慧浅,不能有如许成就,但我由衷感谢佛教让我认识了无声无相无言的妙谛,使我终日为众生服务,而生活在“苦不感到苦,忙不觉得忙”的禅悦里。禅者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不求圣解。”如果当下能如此生活,也就是我们不见不闻的世界了。
佛光菜根谭
不识贤愚是眼浊,不读诗书是口浊,
不纳忠言是耳浊,不容他人是量浊,
不通古今是识浊,常怀叛逆是心浊。
反躬自照
利踪禅师有一次在深夜里站在僧堂前大叫:“有贼!有贼!”惊动了堂内的大众。这时,刚好有一位学僧从堂内跑出来,利踪禅师就一把抓住他道:“纠察师父,我抓住贼了。”学僧推拒道:“禅师!你弄错了,不是贼,是我!”利踪不放手,大声道:“是就是,为什么不肯承担?”学僧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利踪禅师说偈道:“三十年来西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现代的人生病,要到医院检查身体;房屋漏水了,要找抓漏的人来检查;车子坏了,要先送到汽车修理厂检查;机器不动了,要请机械师检查。检查的目的是发现毛病在哪里,才能有所改进。至于我们人内心的毛病就更多了,如果不经常检查,哪能战胜贪、嗔、愚痴、骄慢、嫉妒等的烦恼心魔呢?经常检查自己的心,实在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
常常有些学生来找我,向我诉说烦恼,我总是告诉他:“你先检查自己的心。”对方却说:“别人欺负我,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有的徒众一直无法安住,我也说:“你先检查自己的心。”他回答我:“你不告诉我如何了解环境,明白人事,光叫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他们不懂得要能够检查自己的心,给自己一个回头转身的机会,就能够圆融处世。
人往往不肯认错,就因为不肯检查自己的心,所以才无法安心。我在新北投设立普门精舍时,有一位发心的信徒带着一个读幼儿园的女儿来帮我煮饭。有一天,她去买菜,才离开不久,她的小女儿张口哭了起来;眼见佛堂的宁静祥和被她的哭声破坏了,我拿起一根棍子作势要打她,一面严厉地说:“你敢哭!”她立刻停止哭泣,睁大了眼睛望着我,这反而引起我的不安。回头检查自己的心,想到她年纪还小,看到母亲离她而去,哭是她唯一可以诉求的武器,而我是一个成年人用棍子的威势来压迫她,再怎么说都是不对的。所以,后来当我遇到类似情况,就知道用谅解的心情来看待哭闹,用安抚的言语来代替呵斥。
初创佛光山时收了许多沙弥,他们十分顽皮捣蛋,老师个个头痛不已,我曾经也想采用严罚的方式,然而回忆自己做沙弥时难道就不顽皮捣蛋吗?只是那时丛林教育是以无理对有理,动辄以打骂来压制学僧的慢心懈怠,虽说那些都能成就了我的道业,但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呢?从古至今,儿童的心终究是天真烂漫的,更何况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不能以“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比一般的老师更能谅解沙弥的心情,给予种种随和通融;只要不是太过违反情理的恶性过失,我都能够用包容的雅量去接受,然后对他们施以循循善诱的教育。
美国西来寺刚落成时,我赶过去参加,看到弟子们一窝蜂似的喜欢吃比萨、汉堡,心里很不以为然,所以在一次徒众会议中严明禁止。但听说还是有人偷偷地买来吃,我知道这是我的不是,因为在美国,怎可不吃美国食物呢?后来有一回我到美国弘法,临行前,宜兰的徒众送了我一罐自制的豆腐乳,我带着它到美国,每次请客时就拿出来作为小菜,结果一扫而空,比餐桌上特地做的精致佳肴还要受到欢迎。我开始检查自己的心,回想自己在宜兰住了数十年,喜欢当地的酱菜、麻糬、麻团、烧饼等,后来患了糖尿病,明知不可以吃甜食及过咸的酱菜,有时还是照吃不误。现在徒众们来到欧美国家,喜欢吃西式餐品,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何必如此严格地要求呢?经过这么一转念,后来只要不是太过分的嗜吃,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着没看到。后来在美国开会,我还经常以比萨、汉堡作为点心招待与会人士,大家在惊喜之余都说我很通达人情事理,其实这都是一再检查自己的心,将心比心,所得来的感想。
佛光菜根谭
不懂反省的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不肯奋发的人,永远用不到自己的长处。
天人交战
人性中有一种“希望什么都要知道”的好奇心理,但是看得多、听得多、知道得多,不一定是好事。中国古谚“眼不看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即表示不知道的乐趣才是乐无穷。我曾经因为心肌梗塞而住进医院开刀。手术后,在恢复室二十几个小时里,鼻子、口腔、胸部、腹部插了许多管子,手脚都被固定住,无法随意活动,全身长时间被控制住,是很折腾人,我却一点都不觉痛苦,甚至麻醉药退去也不感到难过。
人为什么会烦恼?《老子》的看法可以借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烦恼,是因为我们成日放纵六根向外追逐、四处攀缘,想要知道的太多。眼睛想要看,看到不顺己意的就烦恼;耳朵想要听,听到不悦耳之言也不欢喜;吃得不合口味也不欢喜,吃得太多造成肥胖、不健康,更是苦闷;口无遮拦,说出麻烦与事端来,也是烦恼重重。种种恶事困扰缠身,当然要得身心热恼,不得清凉。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哲学,是我们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圭臬。不过分贪求外在的声色犬马,在收摄身心、六根之中求得心灵的平静与安乐,不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佛教常说世间最可怕的敌人不在外面,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魔军。如《大智度论》所说修行人有欲、忧愁、爱、睡眠、怖畏、疑、三毒、虚妄之名闻利养、自高慢大等十种烦恼魔军。《四十二章经》言:“人为道,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披甲操兵,出门欲战。意怯胆弱,乃自退走;或半道还;或格斗而死;或得大胜,还国高迁。”形容出家修行如披盔甲上战场,与百万烦恼魔军作战,心性怯弱者,大多半途而废,唯有坚持愿力者能够达到最后的胜利。这些贪欲、嫉妒、嗔恨、懈怠等种种无明烦恼的邪魔比真正的敌人还要可怕,会扰得我们无法安心平静地过日子。如何降伏心中的魔军?这里提供几个方法:
一、以反省为纠察。常言:“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能时时自我反省检讨的人不易犯错,犯了错也会实时修改。二、以惭愧为明镜。《佛遗教经》言:“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下过失,心存惭愧,至诚忏悔,就能使我们的心灵常保清净,如明镜般光洁亮丽。
三、以正见为盔甲。战场上的盔甲可以抵御强敌,保卫自身,而正见就是我们心中的盔甲,可以抵御外境的诱惑。正见因缘果报、善恶业力、无常苦空等真理,能击退心中不正的念头,正见的盔甲可使我们远离烦恼的毒害。
四、以智慧为刀剑。文殊菩萨手持智慧宝剑,即象征以智慧砍伐烦恼魔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言:“以智慧剑,斩烦恼贼,破生死军,摧伏魔怨,荷负一切,令诸众生皆得解脱。”有智慧才能斩断烦恼的荆棘。五、以精进为力量。凡事要能如上战场般精进勇猛,不生畏惧,不会退缩,才能冲锋陷阵,克服困难。
六、以慈悲为战术。嗔恨会使人失去理智,进而不择手段地毁灭一切。所以,以嗔不能止嗔,唯有慈悲才能化解嗔恚,消除人我纷争。
七、以六度为大军。统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的大军,可以征服烦恼大敌,从生死迷界抵达涅槃解脱的彼岸。
八、以真心为主帅。六根之贼会扰乱我们,使我们造下种种恶业,是因为无明主领导,如果能找回我们本自具有的清净真如佛性,以它为主帅,就能行走在光明的康庄大道上。
人的一生就如同在战场上过日子,但不是拿刀拿枪跟别人作战,而是跟自己的内心作战。当天人交战时,如果平时能具备以上的修行功夫,常常自我反省、忏悔,平日以真如为统帅,领导六度的大军,有正见的盔甲、智慧的炮弹、慈悲的战术,何愁不能战胜敌人?
唯有降服心中的魔怨,自净其意,才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佛光菜根谭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认识自己。
一个不能认识自己的人,往往昧于自己,昧于事实,
而障碍了自己的法身慧命。
作茧自缚(一)
李翱拜访南泉禅师,问:“有个人在玻璃瓶里饲养着一只小鹅。后来鹅渐渐长大,没办法从瓶中出来。事既如此,而这个人的本意不想把瓶打破,也不想伤害鹅,请问禅师,假如是您,该怎么办?”
这时,南泉禅师突然叫道:“李翱!”
李翱自然地回答道:“在!”
南泉禅师微笑道:“出来了!”
吾人自性本是天真自然,无染无缚,只因妄自分别,终日为名枷利锁所囚,若想跳出烦恼深坑,重获自由自在生活,即如瓶中之鹅,何能安然而出?若能当下认识自我,不坏一法,即明自性本来,就是逍遥自在,所谓“若能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作茧自缚原本是说蚕吐丝作茧将自己包在茧内,现在将作茧自缚比喻人自设框框,让自己陷入困境,让自我束缚起来。
在贪痴、嗔恚的烦恼里不能超出,就是作茧自缚;在金钱、爱执、权力中不能解脱,就是作茧自缚;在贡高、我慢、迷妄中不能远离,就是作茧自缚;在毒品、酗酒、赌博中不能自拔,就是作茧自缚。
作茧自缚就是让自己不自由的行为,如明星林黛为情自杀,就是不懂回头转身,而让自己的生活与感情没有缓和的空间,才会走上了绝路。
在生活周遭里,有的人因执著自我的主观,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而作茧自缚;有的人因深陷贪婪的沟壑,不懂得知足感恩而作茧自缚;有的人因抱残守缺,不肯接受新知而作茧自缚;也有的人墨守成规地自我禁锢,或是一知半解地固步自封,也是作茧自缚。
历史上不乏因作茧自缚终而走上不归之路的例子。李斯贪恋利禄,与赵高共谋篡改遗诏,结果被赵高算计,身死族灭;商鞅制定严刑峻法,结果却困在自己所定之苛法之中,无处藏身。
解铃还须系铃人,将自己囚禁于茧中的是自己,能让你破茧而出的也是自己,如诗人陆游所说“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里;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即使他人愿意为你剥开重茧,也要靠你自己有走出来的意愿啊!歌德著写《少年维特的烦恼》,描述年轻时经历失恋的痛苦以及好友为感情自杀的冲击。没想到,许多青年学子们看了这本书后,竟然效法自杀来结束生命。这就是作茧自缚,就是在一个自设的范围内钻牛角尖,让自己没有后路,就是自己吐丝系缚自己,甚至连破茧而出的勇气都没有。破茧而出,必须承受挫折和痛苦的试炼;破茧而出,必须要能调伏自己的欲望与执著;破茧而出,必须学习反省与接受失败;破茧而出,必须接受新知和增加知识;破茧而出,必须结交善友与增广见闻。
人的一生,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考验,如果你能受到风雨的侵袭,仍能破茧而出屹立不摇,甚至经历逆境的焠炼仍能破茧而出茁壮成长,那你就是迈向成功之路了。
佛光菜根谭
人生如大海,船过不留痕;
人生如晴空,雁过不留声。
作茧自缚(二)
有一个比丘欢喜禅坐,一坐就是好几天。有一阵子,他打坐时总会遇到一件怪事,于是向寺里的年老僧人请教:“为什么我一入定,眼前就看见一只大蜘蛛爬在我腿上,怎么赶也赶不走它?”年老僧人回答:“下次入定,你不妨拿支笔在手里,如果大蜘蛛再出来捣乱,你就在它的肚皮上画个圈,看看是何方妖怪?”比丘于是准备了一支笔放在一旁。入定后,大蜘蛛果然又出现了,比丘拿起笔在蜘蛛的肚皮上画了一个圈圈作为标记。才一停笔,大蜘蛛即销声匿迹。出定后,比丘沐浴净身,猛然发现画在大蜘蛛肚皮上的圈圈竟然在自己的肚子上。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扰乱自己入定的大蜘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自己心思的妄想幻境所现。
魔,住在我们心里的叫“心魔”,在外面活动的叫“外魔”,它所具有的含意是障碍、扰乱、破坏。凡能扰乱、破坏、障碍好事、断人慧命的,皆称之为魔。
内在的心魔,有贪爱、嫉妒、嗔恨、妄想、烦恼、邪念等;外魔就是金钱、爱情、权位、安逸等,甚至阻碍我们行善的亲情也属于外魔。魔有爱魔、恨魔、财魔、利魔和食魔等。现在有所谓魔王、魔神、魔教、魔事、魔境、魔界、魔鬼、魔怪,还有冤家仇敌,都可以称之为魔。
一件好事被人破坏了,就会想到这是魔障。魔不一定是丑陋的,即使是千娇百媚的,只要会引诱我们堕落和犯罪的,都可以称之为魔;魔也不一定是我们的仇敌,就算是我们的亲人,但阻碍我们的善事、引诱我们造恶犯科,也称之为魔。
魔,有的是可嗔的、丑陋的,但也有可亲的、可爱的、喜欢的。魔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你没有般若智慧,是很难辨别的。
有人把过分妖艳的女人称为魔女;有人把过分讲究权力、陷人于不义的人称为魔王;有的人用一些不正当的方法让人吃亏上当,称为魔法。魔有很大的力量,甚至于它也可以放光,称之为魔光;它也可以变为天人的样子,叫做天魔;甚至它也可以变成佛的样子,叫做佛魔。很多不实的境界,以及一些幻化不实的境界,就称为魔境。
破坏我们好事的人,我们称他为魔;障碍我们向上的人、事、物,都可以称为魔障;魔,有的时候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懈怠懒惰,不知精进,自己就是自己的魔。如果我障碍别人的善行善事,那么我也是别人的魔。
人世间,佛有一半,魔也有一半,我们的内心也是给佛与魔共同占领了,时而佛心,时而魔心。所谓天人交战的内心就是佛与魔的较量——如果我们能自己检点、正派、向上,就是用佛心来降伏了魔;如果我们懈怠、邪见、懒惰,就是被魔给降伏了。
魔是千变万化的,它围绕在我们左右,深藏在我们的心里,对我们纠缠不清。只要吾人有正当的思想,有正派的观念,有正见的思维,有正命的生活,就没有无法降伏的魔。只要用佛心、佛力,有什么魔是不能降伏的呢?
佛光菜根谭
世间最成功的将领,不是打败百万敌军,
而是调伏自己内在邪见恶念的魔军。
山高岂碍白云飞
一学僧向洛浦禅师告假辞行,想到其他地方去参学。洛浦问道:“此处四面是山,你要往何处去?”学僧哑口不知如何回答。洛浦道:“如果你在十天内能够答出,那就请便!”学僧日夜思索,经行往来,在菜园中巧遇担任园头的善静禅师,将不能回答洛浦禅师的问题经过详述一遍。善静说:“我可以教你回答,但你不能对洛浦禅师说这是我的话。”学僧一听,大喜。善静慢慢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心灵的门窗,有时要关闭,有时要开放;有形的门窗,也是有时要关闭,有时要开放。当宵小坏人在门外徘徊,当空气污秽不净时,你要把门窗紧紧关闭;当你要去上班,或者要外出购物,或是朋友来访时,如果公司、商店、家中的门窗不打开,则社会和家庭怎么能通达无碍呢?
有的人不会密护守根门,任由外境嘈杂的声音不断从门窗缝隙里传进来;不当的人言、不当的是非,它们像细菌一样登堂入室,威胁到全家生活的安宁;又如风沙秽气不断从门窗中飘进屋内,就会污染空气,造成居家生活的质量不良。可见得一个人家门窗的开关是多么的重要。
家中的门窗,不该关闭时不能关闭。例如家中有了喜事,就应该打开门窗,通报亲友;当家中要举行聚会活动,更应该打开门窗,欢迎亲友光临。尤其“五福临门”时,你能不打开门窗吗?
门窗是家庭对外的通道,心灵的门窗是自心和宇宙交会的要点。有形的门窗即使紧闭,主人的心灵也一样可以周游世界,但总不若有形的门窗打开,可以堂堂正正出去,堂堂正正进来。
平时我们应该紧闭门窗,照顾门里的安全,但更应该注意到门窗的功用。门窗该关闭时关闭,那就是自我的天堂、全家老少的乐园;门房之外有风雨,有盗贼,有了门窗就不怕。遗憾的是,有人将心灵的门窗紧闭,任何好人好事都无法进来;人不能进来倒也罢了,“道”也不能进来,“理”也不能进来,乃至于正义、友谊都没有办法进来。这样的门窗,就成了心灵的障碍,而不是通道了。
所以,我们应该打开心灵的门窗,让“戒定慧”该进来的进来,让“贪嗔痴”该出去的出去,如此,岂不得其所哉!
佛光菜根谭
封闭的门窗,隔绝了外界的接触;
封闭的心灵,局限了思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