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不常满,火盛不久燃。
日出须臾没,月满已复缺。
尊荣豪贵者,无常复过是。
——《罪业报应经》
心的祸患
有个将军向白隐禅师求法:“禅师,真的有天堂地狱吗?”
“有啊!”
“那么,天堂、地狱又在哪里呢?”
白隐禅师打量了他一番,问道:“你是什么人?”
“在下是一员武将。”
白隐禅师大笑:“哈哈!笑死人了!就凭你这么一副乞丐模样,也配做镇国将军?”
将军勃然色变,心想:我谦虚诚恳地来问道,你怎么一开口就骂人呢?真是太无礼了。于是怒气冲冲拔出腰间佩剑,向禅师一剑砍去。白隐禅师笑声一收,伸手向将军一指:“你看,地狱之门开启了!”
将军一听,心念立转,刹那间觉得惭愧,放下利剑,恭恭敬敬地向禅师道歉:“在下愚痴,多有冒犯,尚望禅师鉴谅!”
白隐禅师呵呵一笑,点点头:“你看,这不就是天堂之门开启了吗?”
心是生命的本体,是人的主宰,人即使身体死亡,真心永远不死,将来轮回往生受报时要靠这颗心。心游走在十法界之中,忽而天上,忽而人间,甚至忽而地狱、恶鬼、畜生。心有两种性格,一种是向上的性格,持戒、行善、为人服务;一种是害人的性格,会替自我的人生前途造下极大祸患,例如:
一、嗔心如猛虎。“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人的嗔恨心一起,完全顾不得人情义理,整个人完全失去理智;嗔心就像凶猛的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可以一口把人吃掉。因此,我们不要以为发个小脾气,生起一点嗔恨之心没有什么了不起,“嗔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嗔心的老虎是人所畏惧的。
二、怒气如飓风。从嗔心而起的怒气,就会骂人、打人,甚至害人、杀人。怒气像飓风一样,横扫森林,波及花草。人在盛怒之际往往失去理智,只凭怒气怪人,迁怒他人。本来只要责骂张三,可能一时无法控制情绪而殃及李四;本来夫妻吵架,但儿女在旁,可能就拿儿女出气。怒火中烧的人不但烧毁自己的一切,甚至让大家同归于尽。
三、恶口如刀剑。一个怒不可抑的人,随之而起的就是骂人。骂人的恶口,“如刀如剑”还不足以形容,甚至如机关枪、大炮连续轰向对方,什么粗鲁的语言都会从他口中发出。恶口骂人不会让人皮骨受伤,但是让对方人格受损、尊严受创,心理受到伤害比身体的伤害更严重。其所加诸给人的伤害,难道可以不负责任吗?
四、我慢如高山。就算你没有骂人、打人,没有嗔怒,但是态度上显出傲慢,让人感觉你像一座横在眼前的巍巍高山,让他无法通过,这也是人际的障碍。傲慢的人,如一般官僚政客,昂昂乎,巍巍乎,不可一世,最是无聊。还有一些稍有学识的人,自以为学问盖世,因此看不起别人。一些初出道的青年,心高气傲,不懂得“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傲慢的人,纵使有能力有学识,也不能获得别人心悦诚服的尊敬,只会畏而远之。
五、疑心如暗箭。我们不容易信任他人,一方面固然是当今的人不容易让人信赖,但有时候和人相处,动不动就对人起疑、误会对方,这就如同暗箭射人。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俗语也说“疑心生暗鬼”,疑心之病,唯有施以智慧之药才能连根拔除。
六、邪见如毒药。我们的心像一座宝藏,里面有无限的慈悲、智慧、法喜,应该时时把它挖掘出来。不幸的是,一般人的心经常和邪见交往。一旦有了邪见,正法不得生起,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邪里邪气,都因心念有邪则一切皆邪。当今社会,邪说层出不穷,那些邪师、邪众或许能骗得了世间,但骗不了正法、因果。学佛要以正见来对治邪见,才能免受邪见的荼毒。
佛光菜根谭
心量小,烦恼多,痛苦亦多;
心量大,喜悦增,福德亦增。
天堂与地狱一念间
有个信徒问禅师:“天堂、地狱各在哪里?”禅师即刻将他的头按在水桶里,很久,禅师才放开双手,让他的头冒出水面。然后禅师问他:“水中的滋味如何?”他回答:“像在地狱一样。”禅师又问他:“现在出水之后感觉如何?”他说:“像在天堂一样。”
天堂地狱在哪里?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说: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如三界二十八天、欲界三十三天;地狱在地狱的地方,像十八层地狱、无间地狱。第二,天堂、地狱就在人间。住花园洋房,生活富贵荣华的人,就好像在天堂里;局促在陋巷小室里的人们苦恼无钱、无力,就好像是地狱。其实,真正的天堂、地狱是在我们的心里。这第三种讲法是说,人们心情愉快、满足、欢喜、安乐的时刻,就像在天堂里一样;人们的心里充满贪欲、嗔恨、嫉妒、无明、怨恨的时候,就好像在地狱里一样。一个人在一天当中,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来回不知多少次,因此我认为“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
人生不要光顾心外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必须要建设心内的天堂,如果心内的天堂没有建好,把忧悲苦恼的地狱留在心里,就会带来苦不堪言的人生。吾人在世间生活,就算身处天堂,如果不能认识它的美好,天堂也会转变成为地狱;如果你懂得以佛法来处理困境,转化厄运,那地狱也可以成为天堂。佛经说,如果没有福报,就算在天堂里也会“五衰相现”;如果有慈悲愿力,地狱也会成为天堂。像地藏王菩萨发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累劫以来在地狱里辛勤度众,但我们认为地藏王菩萨永远是在天堂里生活,因为他心中的地狱早就已经空了;佛陀虽然降诞在娑婆世界,我们也不认为佛陀生在五浊恶世,因为佛陀是在净土法性的境界里生活。还有观世音菩萨抱持悲心循声救苦,所以炽烈的火焰也化为朵朵清凉的莲花;富楼那尊者抱定坚决的意志到边地去度化恶民,所以在别人眼里如地狱般的边地,在他眼里却如天堂道场般自在。
历代以来,多少伟大的仁人志士即使被冤囚囹圄,也不忘济世利生的抱负,反观有许多人虽住高楼大厦却痛苦不堪。“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如果你拥有慈心悲愿,牢狱也可以当做天堂;如果你整天烦恼愁肠,心中充满怨恨不平,天堂也是地狱。像一些犯了罪的人,纵使侥幸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每天住在“心里的牢狱”,还是不好过。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他却“不改其乐”。挑水和尚整天和乞丐生活在一起,还不忘赞美生活的洒脱,因为他坦荡直心,即使身卧臭秽,也如处在天堂一般任性逍遥。禅师云:“热的时候到热的地方去,冷的时候到冷的地方去。”人皆怪之,禅师却认为是修行的最好方式,因为他体会到,若在任何处境下都能甘之如饴,当下就是天堂了。
我对人曾经也起过不少嗔恨的念头,我在生活里也曾经不止一次地执著妄想;还好,经常在面临地狱边缘时有佛法为指南,所以能将一念迷惑转为觉悟,一念烦恼转为解脱,一念怨恨转为慈悲,一念地狱转为天堂。感谢自我的一念,让我在面临挫折时能够化解,让我在遇到困境时能够回转。我一直倡导人生应该要回头、转身、改心、换性,为什么呢?因为心中的烦恼无明是地狱,心中的菩提正见是天堂;心中的忧悲苦恼是地狱,心中的安乐幸福是天堂;感受的委屈不平是地狱,意会的平等和谐是天堂;自私执著是地狱,大公正直是天堂;贪欲嗔恨是地狱,喜舍愿力是天堂;懒惰懈怠是地狱,勤劳精进是天堂;愚痴无明是地狱,般若智慧是天堂……
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只要我们将心中一念的地狱摧毁,用自己的正念在心中建设永恒的天堂,就可以使我们远离颠倒梦想。所谓“地狱除名,天堂有份”,何乐而不为呢?
佛教有一首偈语说得好:“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你想要享有天堂的福报吗?天堂就在一念之间,如果你能坚守这一念,不随恶道境界所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把欢喜祝福布满人间,将清静正念安住心里,那么随处所在,你都能拥有天堂的幸福与安乐。
佛光菜根谭
一句善心美言,即是天堂的花香;
一声嗔恨恶语,即成地狱的刀剑。
莫在欲海里没顶
鲁国宰相公孙仪喜爱吃鱼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众所皆知。大家为讨他欢心,赢得赏识,无不争相买鱼馈赠,公孙仪毫不领情,一概不予接受。弟子感到疑惑,问:“您那么喜爱吃鱼,为什么大家送来的鱼您都不肯接受呢?”公孙仪笑道:“就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随便收众人送来的鱼。吃人口软,拿人手短,倘若收下了,人家有求于我时难免会徇私枉法,一旦徇私,有朝一日必将被罢职。唯有廉洁奉公,不受贿赂,就不会有被免职之险,还怕不能天天吃到鱼吗?”
欲,多数正派的宗教大都非常排斥,甚至于把五欲“财色名食睡”说成是“地狱五条根”,可以说把欲排斥到了极点。
其实,佛教里对于欲也不完全看成是邪的,因为欲固然有染污欲,但也有善法欲。例如,发愤读书的求知欲,又如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领袖欲,甚至有人立志发愿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果没有这些善法欲,又何能完成人生、圆满人生呢?
世间无论什么事大都有正邪、染净之别。例如布施是善事,但布施若存有目的,这也是染污的;祈祷诵经,如果希望借此把灾害转移给别人,这也是邪恶的。
正当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的世间生活,不可以视为染污和邪恶的。就好比一句话说出来,有人欢喜,有人反感;话是一样,受者不一样。即使佛陀说法,也会出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现象。这是因各人的根机不同,所领受佛法也有分别。
又如用拳头打人,有罪;而用拳头帮人捶背,对方则会感谢。所谓“法非善恶,善恶是法”,我们希望今天的社会大众,多多发扬善法欲,去除染污欲。
什么是善法欲呢?在每天的生活中,念念上报四重恩,心心要济三涂苦,总想把自己的所有与人分享,利益于人。如工人的增产报国、军人的捍卫国土、商人的诚信助人、教师的诲人不倦、传播媒体的净化、演艺人员的善美等,凡有助移风易俗,能够改进自己身心清净者,此皆是善法欲也。
什么是染污欲呢?每日贪图非法所有,时时都想不劳而获;看到他人失败,自己欢喜;看到别人成就,心生嫉妒;乃至欺世盗名、搬是弄非、害人为乐、伤人自得等,此皆邪恶的染污欲也。
人生是活在欲望里,欲海不可怕,可怕的是浮沉在欲海里,在欲海里没顶,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了。
佛光菜根谭
众之所好,与之同欲,谓之贤哲;
个人所欲,不顾别人,谓之庸流。
心中有无大众,乃圣贤之分界也。
宁正不邪
曾子的母亲去世时,因为家贫,曾子找不到一条布可以把母亲从头到脚完全覆盖起来。有人建议:把布斜过来,不就可以遮盖全身了吗?曾子说:“不行,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
斜,就是不正;不正,就是邪。一个人的人生观,是正是邪,关系重大。佛教里讲“八正道”,教人要奉行八种正法,就是:
其一是正见,即正确的见解与观念。正见是修行的导师,如行路需要眼目,航海需要罗盘一样。正见又像一部照相机,拍照时必须调好光圈、景深,画面才能清晰美丽而不会走样。
其二是正思。正思就是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远离邪妄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量分别。
其三是正语,即远离一切不慎之语、诽谤之语、傲慢之语、辱骂之语、刻薄之语、花言巧语和虚妄不实之语。
其四是正业,即行为举止正当,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等一切邪妄。
其五是正命,即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的正当方式。
其六是正勤。正勤就是正精进。精是不杂,进是不退,亦即朝真理的目标勇猛迈进。
其七是正念,就是清净的意念,即不生邪念,持正法。
其八是正定,即以正确的禅定集中意志和精神,使散乱的身心注心一境。
“八正道”是人人皆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如果不能奉行正道,就会走入邪道。有位沙弥归来太晚不得入城,便在城外树下打坐,等待天明。夜深时来了一个恶鬼,面孔狰狞,要吃沙弥。沙弥说:“我和你无冤无仇,相隔很远,你为什么要吃我?”恶鬼问:“你和我怎么相隔很远?”沙弥说:“你吃了我,我是修道的人,我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吃了我,你的恶行恶心,一定会堕入地狱。这不就相隔很远了吗?”恶鬼闻言大悟,知道邪不能胜正,惭愧而去。
法,有正邪之法;人,有正邪之人;事,有正邪之事。吾人岂可正邪不分呢?所以,人生不能没有信仰,有信仰就会懂得正邪之别。
佛光菜根谭
恬淡可以医躁,宽厚可以医嗔,
随缘可以医执,读书可以医俗,
正念可以医心,慧解可以医邪。
信心是宝藏
大狗看到小狗老是绕圈子要咬自己的尾巴,就问它缘故。小狗答道:“你难道不知道吗?大家都说幸福在我们狗的尾巴上,我在找自己的幸福,所以我要咬尾巴。”大狗又问:“你能咬得到尾巴吗?”小狗想了想,问大狗:“你是如何找寻自己的幸福?”大狗说:“我找幸福的方法就是向前走,只要我向前走,狗尾巴上的幸福自然紧紧地追随着我。”
信心是我们内心的宝藏,只要我们心中有信仰,就会产生信心;有了信心,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现代人只知向外寻找能源,而外在的物资再丰富,终究有告罄的一天,因此世界各国为了解决能源危机,无不派遣专家上山入海到处探勘。我们每个人都是开采能源的专家,只要我们懂得反求诸己,向内心开采信仰的财宝,人生就会更富有。
信仰就是对真理信受奉行,能够对所闻所解的道理信而不疑,当下就能获得身心的清净,产生无比的力量。老婆婆一心虔念“六字大明神咒”,虽然错念成“唵嘛呢叭‘牛’(吽)”,然而因为深信不疑,竟能使计数用的豆子不必手拿而主动归位,这就是信心的力量。
信心与人生的关系密切,从许多名词用语中可以获得印证,诸如信念、信服、信任、信奉、信守、信行、信赖、信誉、信义、信施、信解、信愿、信条、信物、信托、信用卡、信用状等;乃至鸟类中有信天翁,大自然有潮信、花信等。过去佛教有以衣钵为信,皇帝以玉玺为信;君子则以信誉为信,朋友更以有德为信。
做人要守信用,更要有信心;有信心的人,凡事信守不渝,何愁做事不能成功?僧璨大师的《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有信心才能远离一切对立、差别、是非、得失之妄念,而住于平等自在之境地。《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如果对真理狐疑不信,安能契入佛道?
信心是失败时的火种,往往在你摸索的黑夜里照亮前面的路途。《信心门》说:“世间的财富,要用信心的手去取;辽阔的江海,要用信心的船来渡。丰硕的果实,要用信心的根生长;无尽的宝藏,要从信心的门进入。有信心就有希望,有信心就有力量。信心是道德的根源,信心是智慧的保姆,信心门里有无限的宝藏。”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是失败的主要因素;有信心能成就世间的功业,更能长养出世间的菩提道业。人世间还有什么比信心更珍贵的宝藏呢?
佛光菜根谭
信心如璎珞,可以令人身心庄严;
信心如手杖,可以令人行进无忧;
信心如宝藏,可以令人获得财富;
信心如城池,可以令人安全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