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经》的全名是《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意味着经典都是佛说的,不过现在有一些外道的经典也假借“佛说”,所以伪经很多,看的人要用般若的智慧去辨别。上卷就把经的题目分成“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来一一解说。

摩诃:大、多、胜

“摩诃”(mόhē)是什么意思?佛教唱诵的许多赞偈 1 里,像“炉香赞”,最后三称是“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所谓“摩诃”共有三个意思。

一、是“大”的意思。“摩诃萨”就是大菩萨。那么《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就是《大般若经》。

二、是“多”的意思,亦即丰富的意思,表示这部经里有好多的功德。

三、是“胜”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很伟大、殊胜、甚深的一部经,可以说是佛教的纲要。《般若心经》包含了《般若经》的思想,以它来代表大乘佛教的思想,是很殊胜、特别的法门。

般若:超越知识与智慧

“般若”,这两个字与我们有很重要的关系。这两个字一般会念作“bān ruò”,但是我们要叫“bōrě”。“般若”是音译,在梵文里面叫作“bōrě”,所以不可把它的音改了。

“般若”究竟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出家时的名字叫作“悉达多”,那么悉达多的母亲是谁?大家都知道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就是悉达多太子的母亲,净饭大王的王妃。那么我要继续再问:佛陀的母亲是谁?

佛陀的母亲是“般若”。

我们可从经典里面的一句话“般若为三世诸佛之母”来说起。所谓“三世诸佛”,人怎么会成佛?是什么把佛生出来了?佛是般若生的,至于人能不能成佛,就看有没有般若了。那么般若究竟是谁?般若不用到外面去求,也不是另有一个母亲,其实人人都有般若。

般若是什么?般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真我。现在的我是假我,真我是般若,我们人人都有一个真理般若。人所以愚痴、愚昧,就是因为不能认识般若,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现在我们读《般若心经》,就是为了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回家的道路,把每一个人自己的本源探究出来。

我们一般说,般若不就是智慧吗?不错,梵文的“般若”用中国的字来说明是“智慧”,但是智慧不能代表般若,只能勉强地说般若是智慧。现在为了说明般若,我分几段来厘清,第一段讲般若与智慧有什么不同。

般若与智慧有何不同?

一、般若是绝对的善

智慧有时候有善有恶,而般若绝对是善的。科学家制造电话,让我们在几千里以外就可以和别人通话;制造电视,让几千里外的人就可以看到表演;制造冰箱、冷气、电脑,让人类的生活更为便利,诸如此类,科学家的智慧真是了不起。但是,科学家制造的许多科技文明,例如飞机,若是用来运输还好,如果是用来作战就不好了。甚至于摩托车、汽车的发明,有利益我们之处,也有害于我们之处。所以,科学所带来的文明是有利有弊的,而般若的智慧则是对我们有利而无害。

二、般若是不可说的

“般若”是不可说,无法说的,就是说也说不清楚、说不明白。等于瞎子摸象,一个瞎子摸到象的耳朵就说了:“你们知道大象像什么吗?我知道了,像芭蕉扇。”又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鼻子,他说:“不是,不是,不像芭蕉扇,大象像什么?像个钩子,可以勾东西。”另外一个瞎子摸到象的尾巴:“你们说的都不对,大象像什么?像个扫把。”还有一个瞎子摸到象的腿:“你们都不对,大象像什么?像根柱子。”

大象像什么?虽然他们都说对了一部分,但却不是大象的全貌。整头大象的形貌究竟如何?要开智慧的眼睛一看,才会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般若能打开智慧之眼,让人认识宇宙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有般若就等于是盲人摸象,只能对这个世间的枝末、局部作猜测,对整个宇宙人生不能全然了解。

般若是不可说的。比方眼盲的人问:“月亮像什么?”你回答说:“月亮有光,它的光像蜡烛。”那么眼盲的人看不到月亮,就来触摸蜡烛:“哦!我知道了!月亮像什么?月亮长长的。”你告诉他:“不是呀,不是长长的。”那月亮像什么?你再说:“像盘子一样。”他又摸摸盘子:“哦!月亮像什么?盘子摸起来冷冰冰的,所以月亮是冷的。”因为他没有看到月亮,因此只能分别猜想月亮的样子,但那却无以涵盖全貌。

眼盲的人不知颜色差别,你告诉他白色就像百合一样。那么,把百合朝他面前一摆,一摸,百合动了一下,他就说:“哦!我知道什么是白颜色了,白颜色是会动的。”你说:“不是呀!白颜色像白雪一样。”他摸一摸白雪:“哎呀!好冷。”你再问他:“白色是什么?”他会说:“是冷的。”但都不对。

我们众生都是用各人的成见与见解去分别、认识这个世界。也可以说,平常讲的智慧是从心外去认识世间,而般若则是从心内来认识世界。般若是往心内去探求,不是向心外去寻找。

三、般若是禅

般若如同禅一样。禅有禅机,禅机在哪里?到处都有,因缘到了,机缘成熟了,就像音乐一开,啊!突然间就开悟了。

般若也是一样。过去有一首流行歌曲这样唱:“蔷薇蔷薇处处开,蔷薇蔷薇处处在。”那么我们现在改过来说:“般若之花处处开,般若之花处处在。”般若的光到处都在,人若不懂,天天跟他讲般若,他还是弄不清什么是般若。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曾集合门下弟子,召开一次众会。六祖大师说:“我有一个谜语给你们猜一猜,看哪一个猜对了。”于是大家便认真地听六祖说:“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背无面,无名无字,你们说是什么东西?”六祖座下有一个很年轻很聪明的首座弟子,名叫神会,他说:“我知道,这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意思就是,这个东西不好用什么名称来说。

六祖大师一听,说道:“我跟你讲没有名没有字,你偏要说本源,偏要说佛性。假如你将来有办法,顶多也只是做一个宗教里的知识分子,不是宗教里的一个大修行家。为什么?你从知识上来认识,从分别上来认识,没有从无分别的智慧来认识;你从分别的智慧来说明,没有从无分别的般若来说明。”

我常有一个感觉:是佛法的,有时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反而是佛法——关键就看你有没有般若。比方我们穿着袈裟念经拜佛,样子是在拜佛,但是心里面却妄想纷飞,那么是佛法的也不是佛法了。我行布施救济,不过心里贪心,希望人家感谢,觉得自己很荣耀、很了不起,那么布施本是佛法,也变成不是佛法了。

又例如禅宗公案里,老师打学生,师父打徒弟,打人虽不是佛法,但是一打,他认错了,“我错了,我改过,我忏悔”,那么打人也是佛法。骂人不是佛法,但有时大声一喝,他警觉到“我错了”,回头向善了,那么骂人也是佛法。

我们看到历代禅宗的祖师,他们对学习者的教育有时候是违反伦常的。在禅宗语录里可以看到,有时师父跟徒弟讲话,徒弟上去就是一拳,而师父还哈哈大笑;笑过后,又给他两个耳光,徒弟又再拿个棍子打师父。我们看到,心里可能很吃惊:这成什么寺院?成什么体统?成什么师徒?可是他们在那儿打架,打的却都是佛法,那是最微妙的教育、最微妙的禅机,那是禅宗的“棒喝”教育。

要了解般若,不能用一般的观念来理解,因为般若不是常识、知识;用常识、知识来测量般若的样子是测不出来的。因此,如何透露般若的气息,般若究竟是什么样子,是要透过真修实证,才能获得的。

般若,不能把它翻译成“智慧”,因为智慧有时是错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因为知识会害病,“知”识一害病,就变成愚“痴”了。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聪明、智慧是不可依赖的。

过去有一个长老名叫会觉老法师,我记得有一次在开学的时候,身为院长的他对着好多青年学生说:“你们要知道我有一个个性,我最讨厌聪明的人。”这句话耐人寻味。现在的父母都希望儿女聪明,都希望儿女考试成绩好,但这有时候是错误的,光是聪明是不够的。贪官污吏、做坏事的人往往很聪明,我们要设法使他在聪明以外还要有德性,也就是要有般若。

用儒家的三达德“智、仁、勇”来说,般若是大智慧,是智;般若是大慈悲,是仁;般若是大菩提,是勇。把智、仁、勇合在一起,把智慧、慈悲、菩提加起来,就叫作般若。

般若的大智慧,不是认识虚假的外在,不是偏见邪见,而是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怎么样才能认识真相呢?

举例说,一个老婆婆经常到寺院拜佛,有一天她起得早,天还没亮就拜佛去了,走在寺院的丹墀里,一不小心踩到了一个东西。“不得了,我踩死了一只青蛙!我来拜佛是为了求功德,今天反而踩死了一只青蛙,罪过呀!”回家后,老婆婆天天不忘自己踩死了一只青蛙,“罪过呀!罪过呀!怎么办?”她心里郁结想不开,去找寺里的师父替青蛙超度,替她消灾解冤仇。

当她来到客堂,向知客师说明时,知客师先是惊讶:“什么?你怎么在我院子里踩死青蛙,在哪里呀?”“我带你去看。”一看之下,原来不是青蛙,是个茄子,老婆婆心里头的阴影、罪业、冤仇顿时通通都没有了。

所以,大智慧就是要去认识真实的情形。不认识真实的样子,就给外在的是非假相迷惑了,自己也就变得患得患失。人要有修养,要有不为苦乐所动的大慈悲。行慈悲,不是为了什么目的,别人对我好与不好都没关系,不需要别人来称赞我、来说我好话。

日本有一位有名的诗人曾说:“你们知道宇宙有多高吗?宇宙只有五尺高。在五尺高的宇宙里要容下我们的六尺之躯,怎么办?只有低下头来。”所以,我们在宇宙之间生活,要养成仁爱心,养成大慈悲心,从谦虚、忍耐里把自己扩大到无限,人格才能养成。还要懂得般若。般若是人间最微妙、最巧妙的生存之道、处世之道。有了般若智慧,就能看破、放下,什么都不计较,什么都不在乎。

般若不是消极的,般若是非常积极的,是大勇猛的大菩提。什么是大勇猛?就是对止恶向善,对断除烦恼、趋向解脱之道有很大的勇敢。

般若与智慧有什么不同?以佛法来说,般若是“胜义智”,智慧是“世俗智”。不过,要认识胜义智的般若,还是要从世俗的智慧开始。如何认识这个无分无别的般若,也是要从有分别的智慧慢慢学。

般若的种类

般若有几种?我认为可从“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个方面认识。

一、文字般若

什么叫作文字般若?譬如有人要找地方搭捷运,旁边的人远远看到捷运的标志,用手指一下,他就知道了,那么这个符号就是般若,就是文字般若。凡是一个符号,无论它是文字、绘画、雕刻……能给人认识某一件东西的,都属于文字般若。

二、观照般若

什么叫作观照般若?般若没有观照,就不能认识事物的内在。所以,东西不是光在相上认识,还要去观照。

举一个例子说,麻绳,麻它本来不是绳子,可是把麻捻成绳子,就可以用来打水,可以捆包袱,但你看到绳子就会想到这是麻。不过有的人他不会去观察麻的功用,不知道它能做成绳子来捆包袱、吊桶子、绑东西,不认识这是麻,还把一条绳子当成了蛇。

把绳子看成是蛇的很多,把树看成是鬼的人也多得很。“有一个鬼,我亲眼看到的。”“在哪个里面?”走近一看,不是,是棵树。

像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杯弓蛇影”的故事。一个客人到朋友家吃酒,看到酒杯里面有一个黑影,心里就想:那个黑影是什么?谈话中,那个朋友拿起酒杯:“请!”这么一吃,黑影没有了,客人心里害怕起来:“不得了,刚才这个酒杯里好像有一条小蛇,我把它喝到肚子里面了。”

当时他觉得要对朋友说出事实显得没有礼貌,也就没有说。不过回家后,他却一直不放心,老想着:“糟了!我今天吃了一条蛇。”由于他每天想着肚子里有蛇,看什么医生也看不好,天天委靡不振,就真的生病了。

后来朋友知道了,觉得奇怪:“到我家来喝酒喝到蛇,我家怎么有蛇呢?”有一天,他也同样坐在那个位子上喝酒,看到酒杯里的影子,他终于懂了,原来那是墙上一张弓映照下来的影子。于是他又再邀请那个客人来喝酒,这回客人不肯来,不过最后在他再三的邀请下,不得已还是来了。

这一次,他还是给客人坐在原位。因为他知道靠讲没有用,还是要让他看到事实的真相。当客人坐在那儿吃酒时,又一次看到影子:“哎呀!不得了,这是一条蛇。”“哪里?”“你看!你看!”“不是!”于是主人把墙上的弓拿下来,酒杯里的影子也跟着消失了。这就说明,心虽然是虚妄的,而虚妄心却也有很大的力量。

佛教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的力量是很大的。过去有人为了试验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到牢狱里面找了一个被判处死刑的囚犯,告诉他:“你要死了,要被砍头了,砍头好辛苦,好凄惨哦!我现在有一个好办法帮助你。我是一个医生,我只要用针筒慢慢把你的血液往外面抽,就能让你一点都不痛苦地死去。你是愿意被砍头呢,还是愿意不知不觉地死呢?”

“当然是愿意不知不觉地死。”

“好。你躺在这里不动,拿被单盖起来。”于是他替囚犯打了一针,并且在床的旁边弄了一个自来水管,让它不断地发出“滴、滴、滴”的声音。他不时地在囚犯耳朵边上讲:“不得了,你的血流了好多,痛苦不痛苦?”“不痛苦。”“你听到滴血的声音吗?你听,一滴一滴,血都流走了。”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囚犯真的死了,不过他身上的血一滴都没有流出来。

这就是心的力量。这还只是虚妄心,不是般若心,般若心比虚妄心有更大的力量。虚妄心尚且能以假为真,假如换作是观照般若,必定会对宇宙世间认识得更清楚。

三、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由文字而观照,由观照而实相,实相就是真实的样子。我们不知道宇宙人生的样子,就是不知道真实的样子,也就是看不出实相是什么。

举个例子,桌子是什么?在我们的常识里面,怎么会不认识?这是桌子。但是我说:“你说错了,这个不是桌子。桌子只是一个假相,它的真实样子是木材,木材做成窗子就是窗子,做成椅子就是椅子,做成梁柱就是梁柱,木材才是真实的样子,你说的桌子是假相。”不过,你这么一听,我再问这是什么,你会说这是木材。错了,木材也是假相。那它是什么?它是大树,树木是木材真实的样子。那么再问你:这个是什么?大树。错了!这不是大树。这是什么?这是种子、土壤、肥料、水分、阳光、空气,众缘和合所成。所以,实相是什么样子?众缘和合。你要认识“缘”,才能知道它的真实来源、真实的样子,认识到它的根本、其本来面目。

人人都有一个本来面目,或说真心、佛心、实相、般若、法身,看起来名称很多,实际上意义只是一个。例如,这是个房子,房子是假相,它真实的实相是由土、水泥、石子、沙、木材、人工等和合而成。

我们的内在都具备有一个真实的佛性,其中有很大的功德。只是这个真我,往往我们自己不知道、不认识。这是什么?这是花,那是衣服、手巾、茶杯、书,这个人是张三,那个人是李四,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假相,但是我们不能认识无相。无相才是实相,有相都是假相。《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有一个故事,太太向丈夫说:“今天难得我们两个都在家,就拿点酒来喝吧!我们缸里酿制的酒大概快好了。”于是丈夫就到地窖里拿酒。酒缸盖子一打开,丈夫忍不住无明火起:“你这个不要脸的女人,原来你趁我不在家的时候,在酒缸里面藏了一个男人!”

太太直喊:“冤枉,没有男人啊!”丈夫不信,说:“有,我明明看到酒缸里有个男人。”“好,我到酒缸里去看。”太太一看,更是怒火中烧:“你这个没有心肝的东西,你在酒缸里面藏了一个女人,怎么还说我藏了一个男人!”

两个人就在那里吵起架来。这时候,来了一个外道婆罗门,刚巧要来看这两个徒弟,发现两人在吵架。太太说:“师父,我先生在酒缸里面藏了一个女人。”丈夫说:“师父呀,我太太在酒缸里面藏了男人。”

这个婆罗门听了,就往酒缸里一看,这一看,不得了:“你们两个真不是东西,已经拜我做师父了,怎么另外又找一个师父回来呢?我不管你们的事情了!”他生气地走了。外道同样不能认识真相,而两个夫妻还是继续吵架。

后来一个出家比丘经过,正在吵架的夫妻俩于是请比丘来为他们评理。比丘一看酒缸:“原来是这样!”于是他拿起一块大石头对准酒缸砸去,把缸打破了,酒便流了出来。这时候,男人也没有了,女人也没有了,两人才知道原来这是假相,是不实在的,是错误的认识。

所以,佛法要从无相里认识实相,因为有相都是假相。

什么是无相?所谓“虚空无相”,虚空是什么样子呢?世间,任何东西都是虚空的样子。譬如这个长方形的房子里也有虚空,虚空因为房子是长方形的,所以它就是长方形的。茶杯里面也有虚空,虚空因为茶杯是圆形的,所以它就是圆形的。因此,虚空是无所相、无所不相。

因为无相所以无所不相,无所不相就是实相。执著就是假相,无相就是不执著,也就是实相。

般若的体相用

一、般若的相

般若本来只有一个,何必把它分成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呢?这是为了分别般若的层次:“正见”是凡夫的般若,“缘起”是声闻、缘觉二乘圣者的般若,“空”是菩萨的般若,“般若”是佛的般若。最高的般若要到佛的境界才有。

所以什么是般若?正见是般若,缘起是般若,空是般若,般若当然是般若。

凡夫的般若是初级的般若,就是要具有正见。例如一般人为了买股票,会买一大堆礼品到寺庙里去拜拜,祈求佛祖能让他赚大钱。明天涨停板了,赶紧买水果来礼拜,感谢佛祖保佑;跌停板了,就不肯再买水果、鲜花来拜。往往只是凭自己一时之见,对很多事情没有一个公平、平等的看法。其实,人人都要知道,经济上有经济上的因果,要正见因果的理则,不可以认知错误,错乱因果。

所谓“正见”,就是不管如何,我向道的信心都不被破坏,信仰都不会动摇。

二、般若的体

能有正见,就是拥有凡夫的般若智慧;能认识缘起,就是拥有小乘圣者的般若;能认识空,更是不简单了,要到大乘菩萨的阶段才能认识;而真正的般若,则是佛才能懂得。

好比学生读书,小学读历史,中学读历史,大学也读历史。般若的证悟也是一样的,在佛教修行的层次里,证悟是一步一步来的。文字般若就等于觉悟,观照般若就等于实行,实相般若就等于性体,本性的自体。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文字般若就是驾驶的船,观照般若就是驾驶的技术,实相般若就是目的地。以开车为比喻:车子是文字般若,驾驶技术是观照般若,到达目的地就是实相般若。

三、般若的用

般若究竟有什么作用?般若的用处很多。你赚钱做什么?钱能解决生活问题。你读书做什么?读书可以增加知识,将来可以成功立业。在世间做什么事都要讲求“用”,般若有什么用?

般若的用处

一、可以正信真理

要正信真理很难。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仰就是力量。但是你信仰宗教,他也信仰宗教,有时候邪信却不如不信好,不信不如迷信好,迷信不如正信好。

有人说自己对信仰很虔诚,但是信错了,却是无比危险。也有人说,我什么都不信,不信没有了不起,不信不如迷信好。你看许多老公公、老太太在神明面前拜拜,他们虽然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迷信只是因为一时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信仰宗教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正信不是凭嘴巴说的,正信有正信的条件。首先是信仰对象的条件:信实在的,信有能力的,信有道德的。我们现在信佛,佛是否合乎信仰的条件呢?

正信实在的。佛是实实在在的,他有生养他的父母,有生养他的国家,在历史上也有他修行的经过,所以他确是实实在在的大觉佛陀。

正信有能力的。佛陀是有能力的,《佛遗教经》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我虽是良医,知病与药,你若不吃我的药,过失不在我医生;我如善导,导人善路,你若不照我的路走,不能怪我,因为我确实是有这方面的能力,只是你不愿奉行。

正信有道德的。合乎正信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德,若我们所信仰的对象本身仍有贪嗔痴,烦恼尚未断尽,生死尚未解脱,又如何能引渡众生呢?所以,信德是正信与否的最重要考验。

真理的条件是什么?

(一)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本来性。真理是有条件的,并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理的条件是什么?要具备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不是你说你讲的是真理,它就是真理,而要看你说的话是否合乎这三个条件。

比方佛教说“有生必有死”,这就合乎真理的条件。所谓“有生必有死”,古人生了要死,今人生了也要死,外国人老了要死,中国人老了也要死,这合乎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所以这句话是真理。

(二)具有合乎三法印的条件。佛教里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个是真理。三法印,就是印证佛法的三个条件。所谓“诸行无常”,世上无论什么东西,在时间里面没有不变的;“诸法无我”,在空间里面没有独自存在的;我们若能懂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也就能认识“涅槃寂静”。

大海里面的水波涛汹涌,一个浪起,一个浪灭,一波推着一波,不停地变化,就在说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道理。假如我们能从波涛汹涌里进一步认识波,其实它就是水,水是寂静的,水是不动的。所以,从动乱里,也能认识一个静的本性来,也能看见它的本来面貌;从千差万别里,也能认识一个平等的样子来。因为无明的风起,所以水才会动,而其实它的本性是静的,即使是在动荡中,它的本性也还是静的,那就叫涅槃寂静。

人死的是躯壳,而人的本性不死。人人都有涅槃寂静,只是因为涅槃寂静里面起了妄动,所以才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解脱,我的本性就是不生不死,就是不生不灭,就是不动不静,就还回我们本来的般若、本来的面目了。

二、可以证悟般若

般若有什么用处?没有般若,就不能证悟般若;没有本来面貌,就不能认识本来面貌。好在我们有般若,可以认识我们自己。

三、可以明白实相

般若可以明白真实的样子。般若是正见缘起,了悟诸法空性的智慧,有了般若就能认识“缘起性空”,进而能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佛道,所以般若是菩提之“因”。能够认识“缘起性空”、“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就是般若。因此,般若是一种能透彻宇宙实相的智慧。

四、可以断尽烦恼

了解不生不灭,涅槃寂静,回到本来面目,何惧之有?何烦恼之有?般若有知苦灭苦、观空自在的功用,没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见,易为外境烦恼所转,而在起惑、造业、受苦中轮回不已。有了般若,便可开发自性之光,证悟自己真实的生命,从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脱的彼岸,此即“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从此岸渡到彼岸

《心经》的名称叫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味着有了“般若”就能“波罗蜜多”。所以,般若有这么多的用处。

什么叫作“波罗蜜多”?这是古梵语,“波罗蜜多”是他们的一句口头语,这句口头语在中国话的意思就是“事已成办”,也就是“事情完成了”的意思。“多”是语助词,没有什么意义,等于人家问:“你吃过饭了吗?”回答:“我吃过‘了’!”多就是“了”,“了”也就是过去完成了。

比方人家问:“你吃过饭了没有?”你回答:“波罗蜜多!”就是吃饱了。“今天睡觉睡得好吗?”“波罗蜜多!”表示睡得很好。“你跟某人话都谈好了吗?”“波罗蜜多!”表示谈好了。

“波罗蜜多”就是“度”,也就是“从此岸渡到彼岸”的意思。有了般若,就能把我们从“迷”度到“悟”,把我们从“痛苦”度到“快乐”,把我们从“动”度到“静”。有了般若,人生没有苦只有乐,没有动乱只有寂静,没有愚痴只有觉悟。有了般若就能得度,就能波罗蜜多了。

有一个趣谈是这么说的:有一位日本音乐家,带了一个学生到外面去表演。由于日本音乐家的穿着与和尚穿的衣服一样,当他们住到一个乡镇的小旅馆时,半夜隔壁有一位妇人难产,小孩生不下来,肚子痛得大喊大叫,后来有人就说,隔壁好像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来投宿,就请他们来念经消灾吧。

音乐家一听,就说:“我不是和尚啊!我们是唱歌的。”但是家属仍然一再拜托:“哎呀!你不要这样,请你发个慈悲心,这是个要紧的时刻,请你务必来念个经啊!”

这个音乐家给他这么一讲,心里想:“这怎么办呢?我又不会念经。”但是看妇人在那里哭叫,又不忍心。于是音乐家就跟学生说:“算了!我们干脆唱个歌吧。”学生问道:“生小孩的歌怎么唱?老师你先来。”

音乐家就这样开始唱了,但是唱到“摩诃般若”时就唱不下去了,赶紧要一旁的学生接下去。学生随口就唱:“一时二时已过,三时就要生下来。”没想到,小孩真的在三时就生下来了。当小孩子哇哇叫时,他们一家人都好高兴,认为师父好慈悲,好有功德,好伟大,经过他们的一消灾一念经,小孩就平安出生了。

这是一个巧合。不过从这当中就可以知道,般若就是一个巧合,有了般若,处处都有巧合。

所以,“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是我们生活的心要;追求般若,得到般若,就能心无罣碍,自由自在!

如何能波罗蜜多呢?

怎样才能“波罗蜜多”?我们要从迷到悟、从苦到乐、从动乱归于寂静、从烦恼进入涅槃。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求得成佛、了生脱死、断除烦恼,也就是要波罗蜜多。你要波罗蜜多吗?你要得度吗?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六波罗蜜”的“六度”法门。

所谓“六度”,就是六种得度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有人喜欢布施,有人喜欢持戒,有人长于忍辱,有人专于精进,有人一心禅定,有人智慧高超,这些都能波罗蜜多。

六波罗蜜是佛教的大乘菩萨道,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六度法门看起来很浅显?”布施,没有信佛教的人也在布施,就是其他宗教也都在行布施;持戒,不是佛教徒也要守法,就是其他宗教也都有它的戒条。

以布施为例,一般社会上的布施,布施者在行布施的时候是有人我关系的。比方说,你很苦,我很好,所以我要布施给你;你很可怜,我很有办法,所以我要布施给你。我是能布施的人,你是受我布施的人,你要感谢我;我能够广结善缘,想来还真是了不起;助人为快乐之本,我到处救苦救难,帮助了社会上好多人。或者是你对我好,所以我要报答你,布施你;我喜欢你、尊敬你,所以我要布施你。这些都是世间的布施,其中有人我观念,有贫富观念,在“相”上面是有差距的,所以叫作“有相布施”。

佛教的布施是无相的,无相才能波罗蜜多。

有相布施虽也有功德,但还只是小小功德、人天福报。《金刚经》里说,假如有人能受持经典里的四句偈,并且用这四句偈对人解说,其功德将胜过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为什么讲说一点佛法,功德就能超过那么多的财富?我们要知道,财宝虽多,总是有限量,法施虽少,却是无限量。我给你一万元,你今天用不完,明天也会用完;今年用不完,明年就用完了。用钱的时候,究竟用得如法不如法,当中的善善恶恶,也很难说。假如我能为你讲说一个佛法,讲说一个忍辱法门,你听入心里以后,打从心里知道忍辱的重要,那么,这种能忍的修养和精神力,你能持续不断,今年忍,明年忍,十年、五十年后,甚至于来生都能忍,其功德利益将会让你生生世世受用不完。所以佛法能给予人们无限的受用。

讲起六波罗蜜、六度,一般人都认为很难实践。世间,有的人由于喜欢人家感谢而布施,喜欢人家说好话而布施,或者欢喜某个人而布施,甚至要想拥有一个行善的名义而布施。或许有的人会说:“能做到这样就已经很难了,佛教还叫我们要无人我、无对待、无相布施,做了布施,做了善事,做了功德,还要在心里说我没有做,这太困难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六波罗蜜”的意思,做起来就不困难了。

说到布施,第一个要问的是:布施是给人呢,还是给自己呢?如果我们认为布施是给人家,当然是很难实践;假如想到布施是给自己,就很容易做到了。但有的人会觉得奇怪:“布施不是给人家吗?怎么会说是给自己呢?”

其实,布施不完全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你不播种,哪里会有收成呢?你没有布施,哪里能有所得呢?所以,布施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我们行布施时要想到,布施是发财的方法,我想要发财,就要布施;我想要有人缘,就要行布施。

说到持戒,有的人一听到持戒,也会觉得它很难,总以为持戒就什么都不能做,不自由了。所以,很多本来有心想要信佛教的人士,一听到持戒,就退缩了:“算了吧,我还是不信比较好,免得信了这个宗教之后,带给我很多的麻烦。”

其实,持戒究竟是束缚还是自由呢?戒的精神是自由的,不是束缚的,要持戒才能自由,不持戒就不自由了。假如各位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全台湾各地监狱的情况。全台湾的监狱我都去过,也都和他们谈过话,所以我能了解这些人为什么失去自由,主要就是他们没有持戒,犯了法,所以失去自由。

佛教里面讲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现代社会,过失杀人、伤害人,要坐牢;犯了罪,被警察抓到牢狱去,当然就不得自由了。所以,不持戒必然失去自由。如果持戒呢?人家说:“平时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持戒因此可以波罗蜜了。

说到忍辱,忍辱对一般人来说也很难。所谓忍辱,先忍之于口,不恶口;再忍之于面,面孔不动声色,没有生气的样子;再忍之于心,心上不觉得怎么样。一般人觉得忍辱难,是想到忍辱要吃很多的亏。

其实,忍辱究竟是吃亏或是占便宜呢?假如你觉得忍辱是占便宜,你就肯忍辱了。事实上,忍辱的确也就是占便宜,“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用打、用骂、用力量与人对立或吵架,是不能令人折服的。

忍辱而能有慈悲,忍辱能有修养,忍辱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经典里面说,会布施或会持戒,其功德都不及能够忍辱,忍辱的功德是布施、持戒所不及。所以要想得自在,学佛法的人学习忍辱是必须的。在家庭里,你能忍辱,家庭就能和平;在社会上、机关里,你能忍辱,就会给人有好感。所以,忍辱能得到很多方便,是讨便宜的。忍辱可以波罗蜜,可以离苦得乐。

至于精进,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要努力”。有的人一听到人家说要努力、精进,他总是懒洋洋的,提不起精神,觉得精进好辛苦。假如你能把精进视为快乐的、不受苦的,那么精进也就不为难了。

比方说,扫地、洗衣服好辛苦,不过你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把衣服洗得很干净,把家里都能整理得很好,不也会感觉到好舒服、好轻松、好自在吗?所以,勤劳、精进带给我们的是舒服、愉快。又例如,你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努力做事赚钱为社会服务,虽然辛苦,不过一家老少都因你的所得而能增进生活的满足,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所以精进是受苦呢,还是快乐呢?你若想精进是快乐的,那么就会鼓起精神来精进了。

精进有什么利益呢?例如,精进拜佛,可以和佛交流,能使人格升华。精进参禅,可以稳定身心,可以回光返照,可以观察自己,可以从动乱中统一身心、集中意志。是以,精进可以让我们得到很多的大利益、大快乐,何乐而不为!

再讲到禅定,禅定可以使我们波罗蜜,完成我们的修行。不过一般人提到参禅,总以为一定要到寺院里面,到禅堂里面,双腿盘起来,眼睛闭起来,不要吵闹,不要有声音,才叫参禅。

其实,这种禅还不是真的禅,真正的禅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之间,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吃饭、睡觉里都有禅,就如百丈禅师所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

一般人想到禅就是呆坐在那里。那么,禅究竟是呆板的呢,还是活泼的呢?禅没有活用,就是呆板的。所以行立坐卧中的禅是生活的禅,是活泼的禅。

什么叫生活的禅?平时吃饭的时候,看到桌上的菜不合己意,一不高兴就要生气,平常吃两碗的现在只吃一碗,心里觉得很苦,那就没有禅了。假如有禅的功夫,即使饭菜煮得不好,也觉得没有关系,想想弘一大师所说“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菜根也有菜根香,心里也就了无罣碍了。

禅是一种艺术,你可以用禅来美化你的生活,使生活充满艺术气息。有的人买衣服,老是怨叹不能买到一件合身的好衣服,看这个颜色不如意,看那个颜色也不如意,那是因为他在差别相上追求,在动乱中求。假若你有了禅,就像弘一大师,一条洗脸的手巾一用就是十几年,还说:“毛巾是坏了,不过还可以用。”这个想法多么有力量,多么有价值!所以我们穿衣吃饭都应该要有禅。

一个出家人,不管他是怎么样的性格,即使是小小年纪出家还没有懂得禅定,不过他禅定的境界、禅定的功夫却是慢慢在表现。就从衣着来说,虽然他只有一件衣服,今天是这件,明天还是这件,今年是这件,明年还是这件,但是他心上没有罣碍,觉得一件长衫就够了,那么,他心中就有了禅。

假如追求时尚的人,一定做不到,“叫我天天穿这件衣服,今天穿这件衣服,明天又是穿这件,后天也是这件,不好看,不行,要换一个颜色!”其实人家并没有在看他的衣服,是他自己心里不能安定,没有自主的能力,也就是没有禅定。

最后来谈的是般若智慧。般若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因为一般的知识,不论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是向老师听讲得来,是向外去求来的,而般若不是向外求,是向内求,向自己求。如果向外求,那就不是我们讲的般若了。

六种波罗蜜里有很深的意义,从布施到智慧都能使我们得度。若能实践大乘菩萨的六度万行,就是心上插一把刀也不觉得苦。佛经里有这么一段话:如果听到人家毁谤你、辱骂你,于恶骂毁谤之言语不能如饮甘露者,不算是忍辱之人。反之,听到人家毁谤恶骂,还能感觉如饮甘露者,才能算是忍辱之人。所以说“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菩萨道的精神,看起来好像我们受了多少的委屈,但是从这些委屈里却能令自我成长。

世间的人称赞别人,往往会说:“这个人好伟大,那个人好伟大!”仔细想一想,伟大里面是多少的心酸、多少的苦难,要付出多少的牺牲、多少的忍辱,才能伟大。所以,要想做个有成就的人、伟大的人,就必须要有力量,能忍辱,能布施,能持戒,能精进,能禅定,能般若,有种种的力量,那么就能波罗蜜了。

六波罗蜜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没有“般若”作引导,都还只是世间法,不是佛法。佛法是无形无相的功德,而世间法则非无相的功德。因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要有般若,才能波罗蜜,才能得度,这是佛法的大乘菩萨道。

心经:心的道路

读《般若心经》,一定要了解“心”。人有好多种心,如肉团心、缘虑心、精要心、坚实心等等。草木也有心,但是草木的心跟我们人的心不一样,草木的心只是一种物理上的反应,不是心理上的反应。

“肉团心”,乃现在身中,父母血气所生者是。大家都有一个心脏,心脏一停就不能活命了,所以要好好保护它。

“缘虑心”,就是思想、分别的心,它能分别好的坏的、男的女的、大的小的、高的矮的。

“精要心”,是指能积聚诸经中所有的核心要义,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经》六百卷之精要;也是一种有规律的见解,有规律的正见,有正见的认识。

至于“坚实心”,也就是如同金刚般坚固真实的心。佛教里有一部很有名的经典,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之坚固,能破坏任何东西,但没有东西能破坏得了它。金刚就是真如心,就是我们不变的、不死的、不坏的真心。等于黄金,你把它丢到阴沟里,丢到垃圾箱里,经过了十年、百年,再把它拿出来,它还是黄金,没有腐烂,也没有损坏。有情众生六道里轮转,虽是流转生死,但是我还是我,我的真如自性、真心佛性还是不变、不死的。

多年前,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美国有人要换心的新闻。世界上有几个换心的人?有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大为惊讶:“不得了啊!把你的心换成他的心,这不是错乱因果了吗?”一个人一生的善恶、是非、好坏,都移到另一个人的身上去,以后他该怎么办呢?其实他换的是心脏,换的是肉团心,不是换坚实心。把肉团心搬来给你,搬来给他,甚至搬给几十个人,也不要紧;虽然我的心脏坏了,但是我的坚实心没有坏,坚实心是换不了的。肉团心换心,这是生理上的,不是心理上的;是科学的,不是佛学的。那么科学是科学,佛学是佛学,科学是没有办法超越佛学的。

要成为一位航天员,很不简单。当年在美国,航天员要接受各种技术、各种能力的训练,其中也包含了禅定、瑜伽的训练,通过层层考验之后,才用火箭将他们送上月球。不得了啊,以后大家统统都相信科学,不相信佛学,不相信念佛了,要想往生极乐世界,何必苦苦地再念阿弥陀佛,只要火箭一发射,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去了。这样一来,佛学不就没有科学有用了吗?

可是再仔细想一想,科学并没有佛学有用,科学能把人训练好后送到三十八万公里之外的月球上去,但是不能把一个人训练得登入自己的心坎里。要让我们的心登入我们心上的世界,科学没有办法做到,一定要靠我们自己才有办法。所以,极乐世界是我们心里的世界。

极乐世界距离地球有多远?佛经说:十万亿佛土,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但是经典里又告诉我们,念佛“于一念倾,得生彼国”,那速度可快了。因此,极乐世界,说远十万亿佛土,说近一刹那间。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净土是我们心里的净土,所以要训练自己进入到这个世界里。要如何登陆到心里的净土世界?佛教有一本《净土圣贤录》,这一本书里,有好几千个人正是用各种念佛的方法登陆到心上解脱的世界。

说到“缘虑心”,有一个禅宗大德叫德山禅师,他精研般若经典《金刚经》,并且做了一本注解,叫作《青龙疏钞》。他在北方时,听说南方禅宗讲究的是“直指本性,见性成佛”,心想:哪里这么简单?于是带了注解,即他的思想根据,行到南方去和他们辩论,心想要教训他们一番。就这样走走走,快到了南方。

有一天时间不早了,禅师肚子饿了,正巧旁边有一个小吃店,便想进去吃一点东西。

“老婆婆,拿些点心来给我吃,我要赶路。”

“大师父,您挑的是什么东西?”

“《金刚经》的注解。”

“挑经到南方做什么?”

“你这老太婆不懂的,我要到南方去纠正那里许多人的邪说。”

“大师父,我不大懂《金刚经》,不过有一个问题要请教你,你若能回答我,我不跟你收钱,这里的饭食、点心就供养你。如果你不能回答我的问题,你挑的《金刚经》注解就不能带到南方去,要留下来。”

德山禅师说:“老太婆,我钻研《金刚经》几十年了,你竟然要问我《金刚经》的意义!好吧,那么就如你的条件,你问吧。”

老太婆就说了:“《金刚经》里面有这样的说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师父,你要吃点心,那么是要点哪颗心?”

这一下可糟糕了:我们这个缘虑心,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到来,现在的心又是念念不停,一下在这里,一下在那里,一下登高山,一下到海边。好比现在有人在读《般若心经》,心里总还挂念着:我今天出门没有和家人讲一声、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做等等。罣碍的心是哪个心?点心是点哪一个心呢?点过去的已经过去,点未来的还没有到来,点现在的也没有停止。

缘虑心,也就是分别心。分别心是一种妄想,妄者虚而不实,是虚假的思想、虚假的念头,是不实在的。例如我现在想:那个人好坏,给他一拳吧!但是那个人坐在那里却一点都不感到痛,为什么?妄想不是事实,妄想是没有作用的。所以这种缘虑心、分别心、妄想心,不是佛法里所说的真心。

从缘虑心再谈到坚实心。所谓坚实心,就是具有正见、能见到真理、能见到般若、“我知道了”的心。

有人问,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哪一个是正眼呢?过去有一位禅师说,遍身是正眼。我认为,应该说通身是眼。“通”有透彻的意思,每一个细胞都是眼,而“遍”还只是表面的。修行要注意一个问题:平常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舌头尝,用身体感触,还可以进一步训练我们的六根互相运用。例如,看,不一定用眼睛看,把眼睛闭起来,用感触来看。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训练六根互用。

有时我们到一个房子里,虽然没有见到人,不过却可以感触到里面有人。也有的时候,你在那里讲话,我在这里根本没有听到,但是我看到你比手画脚的样子,就知道你讲的是什么话,所以眼睛也是可以听的。甚至眼睛还可以吃东西。眼睛怎么会吃东西呢?例如,当你看电视、看电影看得入迷时,家里的人叫你吃饭了,你会说:“不要!我肚子不饿。”为什么?因为看就等于吃。你在那里看书,家人叫你吃饭,你会说:“你先去吃,我不要吃。”看书也能当饱。这就如佛教里所说的“禅悦为食”,禅也可以当饱,心有很大的力量。

有时白天即使没有工作,早上吃过饭后,三个钟头一过,肚子却饿了。有时从中午、下午,到了晚上都没吃饭,肚子却不感到饿。我过去也有这样的经历。

几十年前,我替东初法师编辑杂志,当时印刷厂在万华,我经常要去那里校对刊物,到了中午,大家都下班,工人都去吃饭了,我却没饭吃。为什么?一来路很远,二来买不到素食,再说也没有钱,就没想到要吃,继续工作。就这样,忙忙忙,忙到晚上,甚至还要加班,因为刊物当天一定要出版。好不容易到了九点、十点,终于印出来了,出版了,于是绑了一大捆的杂志,再送到北投山上,交给东初法师。晚上十一点、十二点,他还在等候。见我来了,他说:“你来了!你很好,很负责。休息去吧!”到了这时候,已经是夜里一两点了,睡到床上才想起来,我今天还没有吃饭,一整天肚子里面都没装东西。所以,专注工作就不会饿。

一个人可以训练到“一根代替诸根”,心的力量发挥出来,那么这个人的潜在能力就慢慢发挥了。

佛光山朝山会馆厨房过去有一个耳朵全聋的义工,可以说他的生命是在无声的世界里度过,什么声音都没有。但是他有一个本领,全佛光山的人,哪个人叫什么名字,他统统都知道。我一直观察他是如何把山上每一个人的名字记住的,不过到今天我都还没查得出来。

有一次他在看电视,我从旁边经过,也在那里坐了一下。“一个耳聋之人在那里看电视,为何音量开得那么大,他自己又听不到?”我心里这样想。没想到,他回头一看我坐在那里,就把电视的音量关掉。我心想:“电视声音是别人打开的,有声音或没有声音,其实他并不知道,又怎么会知道我坐在后面,甚至还去把声音关起来?”因为他耳朵听不到,所以心理、思想就特别发达。

世间有好多身体残障的人,往往残而不废。手断了,我还可以用脚写字;眼睛看不到了,我还能感触,同样能做很多的事情。能分别的六根尚且可以相互运用,何况是这颗坚实的心?你若能把它归入到正道里,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禅宗二祖慧可找到达摩祖师时,达摩祖师问他:“你老是找我做什么?”他说:“我心不安,求祖师替我安心。”初祖达摩说:“好,把你的心拿来,我替你安。”“心怎么拿法?拿不出来。我们的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没想到,初祖达摩却说:“我与汝安心竟。”意思是,我替你安心安好了。二祖慧可于言下大悟。

我们平常要求安心,有的人把心安于事业上,可是事业会变化;有的人把心安于儿女身上,可是儿女慢慢长大,他不要父母了,自己要求发展去;有的人把心安在金钱上,可是金钱可能贬值或遗失;有的人将心安在感情上,感情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所以,在这个世间,要找到安心之处是没办法的。

那么,究竟要把心安在哪里呢?

有人说安于佛法上

什么是佛法呢?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无住就是佛法。

六祖大师之所以开悟,就是五祖用《金刚经》般若经典来求得彼此心心相印的。五祖弘忍对六祖惠能讲说《金刚经》,一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便恍然大悟。

悟是什么?悟有程度的不同,有小悟、大悟、豁然大悟的差别。关于悟的境界,我们只能去推想,以得出相似的悟。悟究竟是怎么样的情况?砰然一声,迷妄的世界统统给悟的炸弹炸得粉碎了,一切的差别、森罗万象都没有了,示现出另一个平等的、光辉灿烂的世界。

六祖一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于是他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意思就是,现在他终于知道我们的本性是什么了。

心要安于无住,因为凡是有住就是非住。住,就是生活的意思。凡是为生活而生活,不能得到生活的意义;凡是用超然的思想、心情来生活,才会有生活的味道。我们的心都有所住,一下子住在我家的房子里,一下子住在儿女、夫妻身上,一下子住在事业上,心总是一下子住在这里,一下子住在那里。心有所住,就有所偏,就不能普遍。无住,则无所不住,那么“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大圆满觉的觉悟就会表现出来了。

在中国有两句话:“春有牛首,秋有栖霞。”南京有座牛首山,过去山上有一位法融禅师,九岁出家以后,学通经史,研读般若经。每天的生活,都会有山中的猿猴采花采果来供养,天上的飞鸟也会衔东西来供养。甚至他在草寮里与好几只凶猛的狼、老虎一起生活,还能与它们沟通,进而还感化了它们,大家相处,彼此不相妨碍。

有一天,禅宗的四祖道信禅师来看他,待道信禅师慢慢爬到山上,山里的狼、老虎纷纷向他靠近,作势要咬他。道信禅师很害怕,法融哈哈一笑:“祖师!你还有这个在吗?”意思是,你还有恐怖心吗?你还害怕吗?

法融一喝:“老虎、狼,下去!”老虎、狼竟然都走了。道信禅师心想:“我是一个禅宗祖师,今天来此,竟让他说我怕狼和老虎,实在心有不甘。”

一会儿,法融进去烧茶,准备请道信禅师喝茶。道信禅师就在对面的位子上写了一个“佛”字。当法融出来倒茶,就要坐下来谈话时,一看到座位上有个“佛”字,心想:“我怎么能坐到‘佛’的上面?”他也害怕了。四祖道信于是反过来取笑他:“你在这里修行,还有这个在吗?”看到“佛”一个字就把你吓倒了,表示你不能直下承担,不能见性成佛,你不是佛!

法融回过头来问四祖道信:“那我该怎么修行?”道信说:“你在此做什么?”法融答:“我观心,照顾我的心,看我的心在不在。”道信又说:“观是何人?心是何物?”意思是说:你在这里观心,观是什么人?心是什么物呢?

后来四祖道信指示他:“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意思就是,百千法门同归于心,河沙妙德也总在心里,我们这颗心早就成佛了,我们心里的功德多得很。

大部分人所求的功德是世间的功德,好比梁武帝遇见达摩祖师时说:“我建庙、度僧、印经,请问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为什么说没有功德?“因为你所做的是世间功德,我所讲的是心源里面无相的功德,人们也早就具备了。”

法融再问:“何者是心?何者是佛呢?”心和佛怎么分辨?怎么知道是心是佛?

四祖说:“非心不问佛,非佛不问心。”心和佛一而不二,即心即佛,你没有心,怎么知道问佛呢?如果不是佛,你怎么知道来问心呢?可见得心中有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

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一个面孔,一个人一颗心,每一个人的分别心是不同的,尽管不同,真心却是不二的。

《般若心经》的“心”,究竟是什么心呢?当然不是草木心、肉团心、缘虑心,而是坚实心、真心。真心是中心,是心要。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乃至整个佛法,都是以大乘佛法做中心。而整个大乘佛法,就是以《大般若经》做中心。所以,以《般若心经》为生活的依据、生命的中心,是不会错的。

心是这么重要,人人都有心,却人人不认识心;人人有个如来佛,可是如来佛是什么样子却不知道,人们往往都是在心外求佛。当然,现在也只有藉外面的佛做缘,来发觉心中的佛了。

说到“经”,佛说的叫作“经”,也叫作“契经”。“经”在梵语里叫作“修多罗”,翻译成中国话就叫“契经”。契者,要“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能契合佛的心,契合众生的根机,就叫“经”。经者,经是路,修行要照着正确的路去走。

关于《心经》的译者玄奘大师

当我们阅读书本时总会想知道作者是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经是佛说的,当然作者就是佛。不过,说到译者,把梵文翻译成中文的是哪一位呢?古代多位译经家翻译过《般若心经》,流通最普及的版本就是唐朝玄奘大师(唐三藏法师)翻译的。唐三藏不是《西游记》里的那个唐三藏,有部真的“西游记”叫作《大唐西域记》,是由玄奘大师作的。小说的《西游记》大家都看过,真的西游记却不一定人人都知道。

玄奘大师的哥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当时玄奘大师十三岁,也想要出家。但是在唐朝的时候,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出家,要参加考试,通过才可以出家。那时,唐玄奘也要参加考试,却被考场中的人赶出来。为什么?年龄太小,必须年满二十岁才能出家。考官说:“你才十三岁,怎么可以出家呢?”年幼的玄奘听后,就在门口哭了起来。

主考官郑善果看到有个小孩在考场外面哭,就问:“小朋友,你哭什么?”“我要出家。”“小小年纪出家做什么?”“我要绍隆佛种,光大遗教。”

主考大人一听:“小小年纪就晓得要光大遗教,绍隆佛种。好!既然你有这么大的志愿,就特别给你开个方便门。”就这样,玄奘出家了。

玄奘大师日夜精进用功研究佛法,当他二十六岁的时候,感觉到中文翻译的佛经里有很多意思与佛法的根本精神不能完全契合,于是立志到印度学习梵文,寻找原典。

在他前往印度的途中,走到一个关卡,被抓了起来;官员认为他是违法私自出境,因此不准他继续再走。就这样,玄奘大师每到一地,都遇到类似的问题,被关闭了许多时日。经历多少次通关困难后,也有关卡要塞的司令被他的远大志愿所感动,同情他:“我准备粮草,准备介绍信给你带去。”

日复一日,玄奘大师行走在荒野漫漫的沙漠上。最艰难的是,不小心打翻了水囊,他曾经四天四夜都没有喝到一滴水。他也想过要回头拿一点水,再往前走,但是又想:“不能!这么多的困难都已经走过来了,不能再回头。”于是他许下一个心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明明知道往前走可能是死,也心甘情愿地往前走下去。

途中,玄奘也找了人带路,但是带路的人因为感到路程辛苦,竟起了恶念:“天天跟着这个和尚走,这么辛苦,不如把他杀了,我还是回去吧!”于是便拿出刀来,在月光的照耀下,一步一步地靠近玄奘大师,但是当他看到玄奘静静地坐在那里时,却又不忍心,步伐几次进进退退。

唐三藏察觉怪异,问他:“你要做什么呢?”仆人跪下说:“对不起,我生起了想要杀害你的心,我受不了这个苦,我要回去!”玄奘大师说道:“没关系,你回去,只要你不杀我就好了!”最后玄奘一个人独自往前走。抵达高昌国时,国王却要求他招亲,当然玄奘不同意。但是国王仍一再勉强他,玄奘只有用绝食表明心志,最后双方勉强地谈妥条件——国王邀请他在当地讲经一个月,再让他到印度去。

到了印度后,玄奘大师在当地学法十几年。佛陀的八大圣迹当中,有一处叫那烂陀大学,过去最盛时有三万多个学生,有名的戒贤论师、玄奘大师就是在那里学习的。

玄奘大师学成之后,在归国途中,几十个国家的国王带领着大臣们围绕在他的座下听经。玄奘大师研究唯识,如同科学家为研究下定律一般,也作了定律。他说:“谁能把我这个定律推翻,我玄奘就砍头以示供养。”宣告的牌子悬挂了几个月,好辩的印度人却没有一个敢跟他辩论。

玄奘大师回到长安后,翻译经典七十几部,共一千多卷,最有名的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唐玄奘是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他去世的时候,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为他守墓七天不离开的,有三万多人;唐高宗大哭三天不上朝,并且说:“我失去一件国宝——伟大的玄奘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