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占察善惡業報經》之前,我先和大家一起漫談,漫談就是隨便跟大家談談。想談什麽呢?第一,你爲什麽要出家?出家做什麽?第二,你爲什麽要聽經?聽經學經做什麽?我講這兩點的涵義,就是要讓大家明白佛爲什麽要講經。

我們在社會上聽到好多人談論:『佛說的法都是矛盾的,一會兒講有、一會兒講空、時而說生死涅槃、時而一切法都不存在,既然是空還說法斡什麽?』他們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我們佛弟子也有道些疑問。還有的說我們清規戒律太多,出家了,無所迪徒,不知該如何做才好,舉手投足,點頭哈腰都犯過,我不信佛不是還好一點嗎?這不只是在佛學院、或某個寺廟聽到這些說法,可以說在社會上隨時會聽到此類問題,你必須得知道原因。怎樣知道呢?就必須通過聽經、學習,從佛說的法裏尋找答案,去解除己疑和他疑。我在臺灣就有弟子問我:『現在你們出家人一年要吸收好幾百億資金,錢一到手裏就凍結起來了,不流通了,這對社會是一害。』聽到此話,我就非常地痛心。我們有的寺廟修的是萬人大殿,萬人禅堂,這會給社會造成影響。以此事我就聯想到曆史上叁武滅佛的情況。我們每日的祈禱—『國泰平安』,所做的善事功德迥向給他們消災免難。可是這樣的祈禱迥向他們不理解,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就産生誤解,所以我們越發達時,社會上給我們的障礙就越多。我們出家人怎樣來消除這些疑惑障礙呢?大家都讀過《金剛般若波羅蜜》吧?在經文裏說到佛托缽乞食回來,食竟洗腳,拿草敷座而坐,坐著輿大家談,隨比丘們發問,當時在會的須菩提就提出問題,他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隨所問善意解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如佛在成道之後,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也是坐著跟他們談話,從談說中讓他們懂得道理,明理後:心中才無疑惑,才能按著道理去做。大家學佛法就是要明理去惑,怎樣能使我們明理去惑呢?說到這裏,就是讓大家明白這個道理,佛爲什麽要講經,我們爲什麽要聽經?佛說法時,以種種方便善巧柬告訴我們身、口、意怎樣去做、去行,佛親口所宣的戒律,就是指出了我們孩做輿不孩做的,佛悲心流出的戒法是保護我們的身口意叁業清淨,叁業清淨不造業,六道翰迥跟我們就沒有關系。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佛爲什麽要說法?我們爲什麽要學法?這就關系到你爲什麽要出家?出家是爲什麽?

我發現我們發心出家的道友,祗是一個好樂心,不是以信心而出家,連我在內,也還沒有信心。大家聽這話一定會感到很詫異,出家了,做了比丘比丘尼,這樣精進學習,又守規矩,還沒有信心?現在我就問問大家,你相信你自己是釋迦牟尼佛,是文殊菩薩嗎?你相信過嗎?如果沒相信過,你就沒有信心。信心是信你自己的心,相信你自己是佛,跟佛無二無別。相信自己是佛,不是隨便亂說的,《華嚴經》上曾多次重複這樣說的。置林菩薩選贊歎佛功德的時候,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做佛事的時候,晚殿就有這句話,大家都念過,你有沒有相信你自己的心,如果不相信你自己的心,你成佛無望。你相信自己的心是佛,你就要看看自己的心裏想什麽?口裏說什麽?身體做什麽?是不是佛所想、所說、所做?看到自己身口意叁業全不是。但是我們這個心一定要信自己輿佛無二無別。佛者,覺也,覺者就是光明義,光明就是遍照。就是說我們的心是遍照的,這是從理上說。若從事上說,我們造了很多的業,輿心相反的業,不順著心去做,就産生許多妄想顛倒。大家細心的思維、觀察一下你自己的心,怎樣使自己的心輿佛心相應,産生信已是佛的信心。若過去你沒有信心的,我現在勸大家發心,所謂發菩提心者,就是信我的心,就是覺悟,就能成佛,你發了菩提心,行的是菩薩道,就是成就佛果的道。所以說,拜佛、拜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普賢,其實是拜自己。

下面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可以使大家明白這個道理。有一次,蘇柬坡跟佛印禅師到寺廟去旅遊,蘇柬坡看兄觀世音菩薩拿串念珠,他就問佛印禅師說:『觀世音菩薩爲什麽還拿念珠,念什麽啊?是念佛還是念菩薩?』禅師說:『沒有呀!觀世音菩薩是在念觀世音菩薩啊!』蘇柬坡就很奇怪,他說:『觀世音菩薩還念觀世音菩薩:這個道理我不明白。』佛印禅師說:『你自己想想,我不給你說這個問題。』走了一段路,蘇柬坡說:『哦,我明白了』佛印禅師就問:『你明白什麽了?』 『求人不如求己呀:』大家懂得了吧:求人不如求己,因此你要相信你自己的心,使你自己的心放出光明的覺悟。

我現在教給你們一個最殊勝的法門——就是照願你自己的心。從早上一醒一直到晚上睡覺,你都要觀看自己一天的心在想些什麽。由心作主宰,支配你的身口。像我們現在住在五臺山,要修文殊法,心應輿文殊菩薩相應,『文殊如何行爲,願我行爲亦如是。』就是文殊菩薩怎麽發願,如何去行,我也如此發願去行。在修行中,我們自從受了叁皈依之後,每天一睜開眼,就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最少念十聲。晚上上床要睡著時,也提起正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這樣二十四小時相續的連續,能夠做到這一步,就不得了啦。我對每個受叁皈依的弟子,我都要囑托他們,你皈依的是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我只是代表相,因爲現在有很多人起偏執著,認爲皈依這位師父,就不能再皈依刖的師父這是極端錯的,是滅叁寶的。講經說法也如此,不能講這部經就說這部經好,說其它經不好,這就造了謗法的過。不能執著於哪一部經,佛在《金剛經》裏有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無論大乘、小乘、顯宗、密宗都是佛法,皆隨衆生的機而說,不能互謗。所以我們一天當中,按佛教的教理做,在我們心裏觀想同題的時候,修行的時候,一定要圓融。要圓融就得有智慧,要想得到智慧,就要學習觀照。《心經》第一個字就是『觀』,『觀』就是思維修,思維修就是禅定,山叫叁昧耶。你修行能進入叁昧耶時,你做事情就熟辣善巧了,這就叫叁昧。觀世音菩薩修的叁昧就是觀,他觀得非常自在,觀一切事物是假,隨順衆生行大悲心,衆生又是真的,放得下、提得起,觀世音菩薩用的是深般若,用甚深的智慧來觀照,所以觀一切法都不存在,是幻有。但又隨順一切法來利益血衆生。

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對不對呢?是最簡捷的。有人卻問我說:『老和尚,我看你沒念阿彌陀佛,只念地藏王菩薩。』我說:『我想下地獄呀:我就念地藏王菩薩。』他說:『念地藏王菩薩不能生極樂世界。』我同他說:『念地藏王菩薩不能生極樂世界?』你看看《大集十輪》,經中說到地藏王菩薩引導一切衆生,只要信他、念他、禮敬他,你發願求十方園界一切浮淨,他都送你去。難道念地藏菩薩不能生極樂世界嗎?豈但地藏法門,隨便任何法門,一微塵,一草一木,無非華嚴境界,大家可以觀想觀想,我說這些就是告訴大家要觀照好自己的心。也就是我最初講的『求人不如求己』,誰也不能加持你讓你成佛,誰也不能替你消業障,業障得自己消,成佛要自己修。

究竟有沒有業障,業障是什麽樣子?如有的人病得很曆害,人痛苦很多,有的人出家障礙很大,有的人出家之後在一個道埸裏住,他總是看不慣,這也不順心,那山不隨意。總是不滿意,總感覺很多事對不起自己,徙來沒有觀想過,自己付出了多少,自己怎麽對待人家的。沒想到衆生的苦,世界上那麽多災難,生活那麽難苦。我們現在住在這裏世事不操心,但你有沒有想到那些受苦的人?有沒有想到那些在冬天風雪常中去奔波的人?他們不一樣是人嗎?他們如此的遭過,這就叫業障。你的業跟他的業不同,你在積福,他在造業,業果一定成的。業不可轉變,業果要是決定性的,不能轉變的話,我們信佛、出家、修道又有什麽用呢?信佛就沒有意義了,我信也要受,不信也要受。業果要是不成,能轉變,那就沒有善惡因果了!都是假的,固定不了,這又違背因果律。所以現在要講《占察善惡業報經》,現在跟大家說,是要你學的時候要讓識到上面的問題。我用比喻來解釋,比如兩種水,一種開水,一種冷水,二水相投,如果熱水多,冷水就變成熱水,如果冷水多,熱水少,熱水就變成冷水。業果的有和沒有,就像兩種水相投一樣。如果我們現在發心,勇猛精道的修行,你雖然有業障,由你自己轉變,再加上大衆僧的力量,諸佛菩薩的加持力,你業果也就轉變了,重者能夠轉經,經者能夠消失。如果我們不明白,信的力量不夠,你可以問問地藏菩薩,占察一下你的善業重,還是惡業重。

因此要學《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一個最方便的法門。堅淨信菩薩請示佛,他說:『在末法衆生懷疑心重,又沒有智慧,有很多的問題自己沒辨法解決,佛您是一切智人,請方便說法,讓衆生能解決懷疑。』佛就非常攢歎堅淨信菩薩說:『你問這個問題太好太及時了,我們這個會中有一位地藏菩薩,你去問他吧!』堅淨信菩薩就問:『佛是一切智人,爲什麽佛不說,而讓我請問地藏菩薩呢?佛就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佛也沒說原因,爲什麽佛不說?大家知道,佛製的戒不許邪命自活,看相、算命、打卦、求簽、問蔔,這些是不可以的,大菩薩是真正持戒的,沒有破戒的,只是他方便善巧引一切求生進人菩提道,發菩提心,因此堅淨信菩薩請示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才說的占察相法。

學《占察經》的目的,是爲了讓你進入一實境界,使你的心能夠真正的跟諸佛的心相應和諸大菩薩的心是一個,心能達到這樣,就進入一實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得修定慧,修定慧的時候,障礙很多,要想找明師指導也很困難,怎麽瓣呢?就用占察輪占察。

占察輪相有一百八十九種,爲什麽是一百八十九呢?因爲每一個衆生都具足十八界:六根、六識、六塵。這十八再加上過去、未來、現在,再加一念成十,就成一百八十八,再加一個根本照明,就是一百八十九,這些輪相是表法的。你徙哪道來的,今生能出家,能夠做比丘、比丘尼,那不要問了,你是從善道來的。善道的深厚你沒辨法測知,你自己不知道道哪個善道來的,過去你沒有聞過大乘法,有沒有當過和尚、當過比丘尼,你可以占。

有些道友跟我反映,他用占察輪總是不相應。我說有兩種:一種業障重,一種是不至心。怎麽樣算是不至心?地藏菩薩教我們用占察輪來占察相法,用的時候不是像算命、打卦,你得先拜。第一拜、禮十方諸佛;第二拜、禮十方尊法;第叁拜、禮十方堅聖僧。完了,再禮我地藏菩薩,禮地藏菩薩一拜,還得念一千遍地藏聖號,拜念完了,這才能用占察輪。用的時候,你問的本來是看病,它說你今天出門不好,這就是所問非所答,叫不相應。不相魔怎麽辨呢?再從願拜,從願念,再占,有叁次、五次、十次都不相應,就是你心不夠至誠。不要灰心再斷續拜念,等你至心拜到了,你問什麽,求什麽,就答覆你什麽。只要第一次相距了,以後就容易相應,但你不能起邪兄,求輿道不相應的事。就是說要求地藏菩薩加持一心向道,這樣在你用占察輪的時候就是相應的。

也有人同我說:『老法師,你用過幾次?』我說:『對不起,我沒用過。』他說:『你自己教人家用,你爲什麽不用呢?』我說:『你們有懷疑,我沒懷疑,不懷疑我用不著問。』爲什麽有懷疑呢?十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身、邊、邪、兄、戒。疑本身就是。因爲我相信諸佛菩薩,相信經上的教導,你要想求什麽,這裏都有,要有懷疑就拿佛經對照。大家知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時候,最初參文殊菩薩就入了信位,他聞不生疑。他不像我們兄到大德問一問就走了,而大德所說的法門一點也沒進人。善財童子不是這樣,他從見到第一個善知識聞了法之後,到第二個善知識時,已經把第一個善知識所說的法完全證得了,所以即生成佛。因此大家要知道學佛的,不是做學問的佛學,也不是佛教。佛教是講注重形式的,修廟、建塔、穿衣服、乃至吃飯,行住坐臥都有個形式,這叫佛教。佛學,叁藏十二部,在社會上各個大學現在都有一個科,學佛學的,他們作爲科學來研究,這不算是佛的。學佛,佛是怎麽做的?心裏是怎麽想的?口裏是怎麽說的?他身體所行的是什麽?那麽就像佛一樣的,這是真正學佛的人。所以一個學佛的人,一定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信心百倍成就佛果,並且把功德都回施供養給一切衆生。如果用這種心情學經,一定能夠得到收獲的,收獲的多少,那要看你付出的多少。

有位居士問我說:『我們在辨公室成就事業,掙錢養家,供養叁寶,求福求慧,我們是最辛苦的。』他說:『師父住在廟裏,什麽事都不幹就修行,師父們是最幸福的了。』我問他:『你羨慕嗎?』他說:『很羨慕。』我說:『你放下公司去出家吧?』他說:『做不到。』我說:『師父們能做到,就這一點他的幸福是應該的,你的受苦也是應該的。這是第一種說法。第二種說法,就是不管他理解不理解,我們都給他迥向。我曾經跟我幾個弟子說,統計了一下飛機失事,調查了有好多叁寶弟子都沒有遇難,難道這不是佛菩薩加持?就像我自己來朝好幾次五臺山,我從來上不去北臺,我感覺業障很重,我就跟宏覺法師說:『我們到廟裏去修了個法,這回就上了五臺。』這回朝五臺非常地順利,到臨最後朝完南臺下來的時候,天突然變了,暴兩來了,我說:『這回讓你認識讓識,你得到福報還不知道。』五臺山的氣候,看著大太隱,說下兩馬上就下。到臺下天又晴了,這就是加持,就叫不可思議。在這個世界,現在瑕境很惡劣,大家能在這理安心修道,你不是前生修的嗎?所以我們應把自己新修的善功德,迥向給一切衆生,使衆生得到佛菩薩的加持,無有災難。

有些道友說:『我魔障很重。 』我說:『魔現在還不會找你,你都是他的子孫,他找你幹什麽?』你要能感到魔來了,得有一定的道力,你要出叁界了,要脫離他的掌握了,他才會找你,現在還在他的掌握中,他理你幹什麽?他沒那個精神來跟你費事,他不會找你的,你不要擔心,除非你功力到了,才感到天魔來化現各種形象來試探你。趕緊地修行,到時候自然有護法,有大菩蘑加持你。

因此大家在讀到《占察善惡業報經》,學習的時候要觀想,佛爲什麽要講經?佛如果不講經,我們就不知道我們出離叁界的方法。我們爲什麽要講經?就是要出離苦海,但是我們也不忘衆生,讓一切聚生都出離苦海。學經不是聽人家講講,自己念念、看看就算完事了。還要修觀、思維,經過你自己思想過濾,把你雜染的、汙濁的渣滓都濾出去,剩下清淨的,你才能夠清淨。

學法之前必須有所准備,得發願,不要認爲學《占察善惡業報經》就是得了神通了,你沒有,是地藏菩薩給你的。可不可以幫助別人呢?可以。就用這個利益從生,但是你不可以要求供養,決不要收紅包。可以用它來利益衆生,但是他所求的是非法,是傷害別人的利益,損害別的從衆生,都叫非法,不是地藏菩薩的願。地藏菩薩不會一個衆生的,大慈悲心是平等的。因此在你學經過程常中,在你用占察輪時,你一定得建立這個思想,前半部的目的是爲了後半部,一定要修定、修慧。心住念鈍,念能夠純就是智慧,心住能定,定慧均等,一寶境界顯現,《占察善惡業報經》的下半部,具體就是這樣。

大家學習《占察善惡業報經》,要好好地學習、要發願。發地藏菩薩的大願,要行普賢的大行,要行觀世音菩薩的大悲,要行文殊菩薩的大智,一念之同都具足,所以你把你的念頑看好,不讓它放逸,不管你做什麽,念就住到什麽上去,這就叫念住。念住了,住才能純,才能清淨。我沒講以前大家回想一下,你們有沒有這樣住過你的念?每個人一天都想過什麽?打了好多主意,顛倒蘿想有好多,心念像微塵似的,一會兒起,一會兒滅,舊的滅,新的又生,無窮無盡。但是你在寺廟,在叁寶的加持下,這個念頭好的多、壤的少;在社會上懷的多、好的少,總是想些損人利己的事。我沒有起損人那念頭,你多得了,別人就少得,明白這個道理,應當想到物質是有限的,它會盡的,世間人沒有這個想法,但是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有這個想法。

大家想想看:爲什麽現在地球會有道麽多災害?地水火凰四大都成了災害 地震就是地大,水大就是水災。這次我們從九華山到南京,早下來一天,如果晚下來一天,現在在九華山都出不來啦,路全撞毀了。現在江西也很緊張。美國的風災特別多,盡是能卷風,上千年的樹,幾個人都摟不過來,風一過就把它吹翻了,樹的鬚根在上頭,枝桠都砸碎了,紮到底下。現在那個地方擺著上萬部旅行汽車,一輛汽車一家人,臨時蓋來不及,一輛旅行車裏頭就可以住一家人,暫時避難。我們研究這個災害的來源,大家想想,這個地球不會再長了,但是每天在地球裏要掏出好多柬西,多少億頓,如鋼鐵、石油。如唐山大地震的原因,不就是挖了幾百年煤,不科學的挖法,唐山大地震是地陷,災害的原因就是這樣,自作業,自作業又怪誰呢?現在還在挖,挖的整個地球面貌改變,過去冷的現在不大冷了,過去不冷的,現在又特冷了。人心顛倒了,地也顛倒,有些人說世界上貧富不均,壽命也不均,好像很不平等。我是這樣講的,自己作的自己受,有什麽不平等的。大家都知道我住了幾十年監獄,我從來沒想過不平等,也沒抱怨,也沒想到有誰害我,是自己害的自己,沒有道個業你不會來的。我曾經在美國問過很多的弟子,我說:『紐約有沒有監獄?』他說:『有呀:』我問:『你住過嘛?』他說:』『沒住過。』我說:『去過嘛?』他說:『我到那地方去幹什麽!』我說:『它有等於沒有,對你來說簡直沒有,因爲你沒那個業。』去的都有業,除了大菩薩。像地藏菩薩在地獄,他沒有那個業,他是爲度衆生而示現的,他也沒有住在地獄度衆生,也沒有地獄相。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這些大菩薩度衆生的時候,他若有衆生相,就不成爲大菩薩了,自己就苦死了。

我們發菩提心,菩提心的涵義,第一要有出離心,這個世界好苦,再也不來。有了出離心,你自己清淨了,你的六規眷屬有綠人難度呢?你要想不度衆生是成不了佛的,沒有不度衆生的佛,要有出離心使自己不貪著,能夠放下。第二個具有大悲心,發大悲心、發菩提心、發般若心的人,是有智慧的,他不會墮入愛見的大悲中,又能不舍離衆生。釋迦牟尼佛成佛該離開了吧!沒有,《地藏經》的第二品,佛就跟地藏菩薩說了,不是以佛身在這個世界度衆生,其它什麽身都示現。不會遠離衆生的,就連地藏、觀音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一定要如是相信,這就是相信你的心,跟諸佛無二無別,也有道麽多的化身。你動一個妄念一個化身,動一個妄念一個化身,但你的化身都是業障。當你拜佛、念佛,這個念頭的化身就是好的。大家都讀過《梵辋經》吧?『一華百億園,一國一釋迦。』但是虛舍那佛千葉蓮華,一個蓮華就有一個釋迦牟尼佛,這叫大葉,有一千億釋迦,一釋迦又化千百億釋迦。所以大家從現在起開始注意你的心念。學法時,學哪一法,心念就住在哪一法,要全心投入。至於念住,念住不是我們坐這兒不動,入定叫念住。念住是隨一切事物,做哪件事就住在哪件事上。諸大菩薩利益衆生時,他的念就住在利益衆生上。一定要注重心念。拜釋迦牟尼、諸佛菩薩的時候,一定知道是拜自己,心念常作這樣觀想。求人不如求己,求這個加持,那個加持,你自己如果不能跟他溝通,他沒瓣法加持你。那些大菩薩都想加持你立地成佛,辨不到啊,爲什麽呢?因爲你自己不加持自己。如果自己不加持自己,我們就跟諸佛菩薩溝通不了,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發利益衆生心,以這個心來學佛求法,這是我們學佛聰經的目的。

諸佛菩薩講經的目的,就是度一切衆生成佛,勸一切求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度衆生。但是,大家知道,佛有叁不能:一不能、無緣難度,沒有緣度不了他;二不能、衆生度不盡。佛菩薩發大願,衆生度盡,這只是他的想法,他的願力,事實是做不到的。但理上可以,理上他度衆生而無衆生相。當你沒有修成就的時候,把一切事物作虛假觀,但觀想不上,因此大家一定要學會觀。等到你會觀時,修行就有了一定的程度了,但是你也不能夠把衆生都度盡。因爲教給衆生出離的方法,他不依照你的方法做,佛山沒辨法。他輿你無緣,你說的法,他不會接受的。叁不能、使衆生業盡。佛不能代衆生消業,只能告訴你方法,讓你去消業,不能代替你把業障消了。佛怎麽能代呢!當你念佛的名號求他,佛怎麽做,你也怎麽做,佛就代替了,因爲你很聽話。

現在我們這些弟子很不聽話,總是跟佛的意願不同,乃至於相反地對待,自己想一些法門,業又怎能消呢?我們有些道友錯誤的理解,以爲盤腿打坐到沒人的地方,閉關什麽也聽不見這才是修行,他不知道吃飯、穿衣,乃至上殿、過堂、接人待物都在修行。隨便你哪一行,哪一業。只要主尊你的是菩提心,利益衆生心,就是修行。有人道樣同我:『老法師,宰大牛的,也是善業嗎?』我說:『是善業,要看他怎麽樣用心。』如果他說,你們墮落畜生,死是免不了的,我現在送你們上西天。念著往生咒,念著阿彌陀佛,念著別再到這個世間來了。我殺一個送走一個,殺一個送走一個,不從中取利,也不吃他們的肉,是送它們到極樂世界去。如果純正的念頭是這樣,你殺生的時候是在行菩薩道,是在利益成就衆生。如果你毅一個取利,那就造業了,要還命債的。大菩薩殺完了還要還命債嗎?『要還的。』怎麽還法,給它念經、念咒。你把它殺了,跟它就結緣了,不論結什麽緣,只要有緣,我就度你。屠戶也是這樣,如果不善用心的,業緣果報就相反了,會用心的,把懷事變成好事;不善用心的,把好事變成懷事。如果你在廟裏吃著十方供養,一天妄想紛飛,看著你是在修行,實際是造業。『地獄門前僧道多。』雖然這是汙蔑我們的話,但是我們想想『常住一粒米,重如須彌山,如還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話是警惕我們的。大家不要生恐懼,認爲自己要下地獄了,不要想地獄,地獄本來沒有,是你造惡業才有的。

要知道佛說法是圓融無礙的,不要只局限於一句話,否則都是矛盾的。人生就是在矛盾中生活,有時候和解了,有時候又矛盾起來。合解是在某種形式這逼迫著,必須得和解,世法如是,出世同法也如是。在這個道埸裏,大家都這麽修行,你想例外瓣不到,逼迫你必須得跟大家一樣。因此,我說這話的涵義這是在你學法的時候,要善於學,要會學。善用其心,每天觀照起些什麽念頭,你用上一個七試試看心念起了些什麽?不好的馬上止住,你就入了菩薩的信住。現在我們還有男女相、老少相、好壤相、是非相,那些非法的相太多。你坐汽車、飛機時,上面有好多個男人,你們比丘、比丘尼坐汽車犯不犯戒?你坐不坐?你如何來統一這個矛盾?這些同題會過到的。大家隨時注重你的心念。你要是坐在汽車上,或在飛機上,念幾聲佛,好了,跟我有緣,我要成佛時,都度你們,管他男女老少。男女相是個人分別的,你心裏坦蕩蕩的,什麽男的、女的,都是假相,沒有真的。『一切有爲法,如蘿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時時作如是觀。

今天漫談,說到這裏,目的是讓大家在聽《占察善惡業報經》時有個前方便的思想准備,切不可誤入歧途。要誠心發個好願,爲擔負利生的事業,大家來共同努力!

《占察善惡業報經》這部經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我開始講這部經是在紐豹,其中有很多人連這部的的名字都沒聽過。這部經以前沒有人講過,自從佛法傅入東土,在當時禅宗立地成佛的法門又非常盛行,所以很少聽過這部經。

可是爲什麽我要講《占察善惡業報經》呢?這個因緣也有早的,也有近的,也就是一切諸法都是有緣起的。釋迦牟尼佛沒有提倡講《占察善惡業報經》,只製了戒律,臀蔔占相、算命打卦,這些是屬於邪命,出家人不允靜作的。而《占察善惡業報經》中的『占察』占就是占蔔、算卦。道又怎麽解釋呢?

得先說這部經的緣由。因爲堅淨信菩薩在一次法會當中請問佛:『佛啊,您不久就要入涅槃了,您入涅槃之後,這個世界的衆生苦難就更深重,更苦的了。特別在從像法轉到末法,衆生沒有善根,業障深重,而且邪知邪說邪兄橫行,要令一切衆生生起信心非常困難,佛可不可以用一種特殊的法門,讓一切衆生能生起信心、生起善根。』佛非常贊歎堅淨信菩薩說:『你問的太好、太及時了,但是我不給你講,找一個人給你講。在道次法會常中,有位地藏菩薩摩诃薩,你去請問他。』堅淨信菩薩心裏馬上就産生懷疑。他說:『佛是一切智者,爲什麼佛不說,讓我去找地藏菩薩,這是什麽意思?』佛當然知道堅淨信菩薩的心念。於是,佛就種種贊歎地藏王菩薩的功德,使堅淨信菩薩相信地藏菩薩有微妙的法門。地藏菩薩也應堅淨信菩薩所請,說了《占察善惡業報經》。

凡是在法會說法者,有佛在座證明,都叫佛說。這部經是地藏菩薩說的,但是佛在座印可了。每一個法會都是以佛爲主。但是此會是以誰爲法主,此經是以地藏菩薩爲法主,分上下兩卷,從事理兩方面對衆來講的這部經,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了。

這部經的上半部是的事說的,就是人間所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你生活在世間上,接觸很多事,也接觸很多人,在人、事當中?你不明白怎麽做才是對的,於是在你懷疑當中就可以占察,怎麽做才是對的。這是就事來講,在理上就不同了 。

下半部是的理來講的,在你修行過程當中,發菩捉心、行菩薩道,如何能成道證得佛果,那就深了。必須要修定慧,我們很難進入定中用智慧來觀照,那就用上半部的方法來解決下半部的同題。如在你修定、修慧這兩種觀的時候,過到障礙,或者是看一些現象是善是惡,分不清楚,你就用占察輪來占,它會告訴你的。而地藏菩薩所說的《占察善惡業報經》就是爲了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困惑,並且鈍粹爲了生死,證得涅槃果而說的。但是要引誘一切苦難的衆生,讓他能夠進人佛門,走上了脫生死的正途,就要用此方便法門來迎合其心,來撮受他們。

爲什麽佛不說呢?因爲佛已經製過戒了。一切法有利的一面,就同時存在有害的一面。如果學了這個法門,利用有害的一面,框惑衆生,炫耀神通,甚至於謀取暴利,就是害的一面,不是修道者所應爲的,所以佛不說,就讓堅淨信菩蘑去請地藏菩蘑說。也就是地藏菩薩親自深入說的《大集十輪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地藏經》,這就是《地藏叁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這部經也是跟其它的經一樣的。講完了,堅淨信菩薩就請問佛,『這部經該叫什麽法門?』佛說:『根聚法門。』根聚,即根塵識相聚,通俗的講,就是把六根、六塵、六識的善和思聚集在一起,使知其善惡的份量,這就是這部經遠的來源。近的來源呢?弘一法師弘揚《占察善惡業報經》,在明末的時候,藕益大師出極力的弘揚此經。

在末法時代地藏法門,對娑婆世界的衆生攝影受力最大,緣最深。求生都怕地獄,怕叁途的苦難。當我們聞到地藏菩薩名字,念地藏菩薩空號,聞到叁經任何一經名,可以免除地獄的痛苦,使求生不再流轉叁途。有些人讓爲《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小乘法,算命、打卦的,這是錯誤的理解,經文裏有證明不是小乘法。前半部說世間上事,後半部完全是華嚴經義。跟《華嚴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十地經論》及很多經論相符合的。而且學法的時候,法也沒有大也沒有小,衆生的根器小了,他學的就是小法。大根器看一切法都是圓融無礙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如果你看一切人都是菩薩,說明你就是菩薩,因爲你是用菩薩眼來觀一切的。

學大乘法或者衆生極樂世界的,不大同意弘揚《占察善惡業報經》。我說你占察占察,看能不能生到極樂世界,哪條道走不通,是何障礙?您明白了後,加功努力修行,幫助你掃除去極樂世界道中的障礙,這不是更好嗎?

因此在日常生活常中,你要擺脫很多痛苦、危難、優惱,自己沒瓣法,那你就占察一下,地藏王菩薩就會告訴你並且幫助你。你要發願,在發願的同時,還應常拜《占察忏》。這個忏法跟其它的忏是相同的,只是迥向和要求有些不一樣,若沒有得戒,想求得戒,你把地藏像供上至誠的拜占察忏法,占時輪相清淨了,地藏王菩薩給你受戒也就得戒了。明末藕益大師他認爲,在南閣浮提要想找五位清淨比丘做他的戒師,是找不到的。他就在《大藏經》找到了《占察善惡業報經》。經中講:『如果拜這個忏法,用占察輪占叁業清淨了,那你就得戒了,你就是比丘。地藏菩薩給你受菩薩戒也如是。』因此 藕益大師拜《占察忏》,他得戒了。但是他不會做占察輪,他用撚龜來看是否清淨,或者還有余業。用撚龜的辨法輿《占察經》還是不相符合的,因爲占察輪相當中會有很多變化。後弘一法師弘揚《占察經》地藏法門,我請他做了占察輪。占察輪是有一定尺寸的,做時要符合地藏王菩薩所說的尺寸標准才行。

這部經的當機衆是堅淨信菩薩摩诃薩。古來稱贊諸大菩薩的時候,都是依他的德立名的,是堅固清淨的信心,永不退失,這是修得的。他想讓一切衆生都像他一樣的,也得到堅固的信心,永遠不退,所以請求佛說。因此我們學這部經的時候一定要學習堅淨信菩薩,使我們的信心堅定、清淨、無染。

我不知道,諸位菩薩如何,我是隨追隨退,精道勇猛不夠,經常有同號,有懷疑。我們那時候要想親近、依靠善知識是很難的,有了疑問也很難請教到善知識。就像過去弘一法師決不接見比丘尼,就是比丘,也懂能占他五分多鍾時間。談虛老法師,大家都知道,要是女聚道他的屋裏,他先站起來叫知客師,知客師就知道了,坐到旁還做證明,也只是問叁五句話。有人聽說這個大善知識很有名望,越過千山萬水,走了好長時間,才到了身邊,不是被侍者擋駕,就是被客堂擋駕,你就是見到了,也不過叁言兩語,古來都是這樣,很不容易。現在你有了疑問,你在家裏求地藏王菩薩,用占察輪占一下就可以了,所以我們要學習這個法門。

所以必填得學,學了之後,來堅固你的信心,使你的善業增長。我們起心動念都屬於惑,惑就是因,有因定有果。我們每天早晨起來用一次占察輪,等於是一面鏡子,一照就顯現了,這樣你善業漸漸增長,惑業漸漸消失,就沒有疑惑了。下面大家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朗崛山中·以

神通力·示廣博嚴淨無礙道踢·

這是經的正信序,證明這部經不是假的。

『如是我聞』,『如是』,是指法詞,就是法。這裏指《占察善惡業報經》。『我』,就是受法者,指阿難尊者;『聞』,就是聽。意思是說,這部經是阿難親自聽佛說的。

『一時』,指當時,或因緣和合法契機的時候。佛說法的時候都稱爲『一時』。因爲時同不定,天上輿人間的時間不同,人間和人間的時間也不同。如我們的曆數是按陰曆算,歐美的曆數是按陽曆算。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是晚上六點多锃,美國是早晨,所以時間不定。佛是一切智人,所以他標的時間就是『一時』。對於我們來講,現在就是《占察善惡業報經》的『一時』。

『婆伽婆』,是按文翻的,華言:『世尊』,『世尊』是佛的十虢之一。

『一切智人』,就是大智慧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王舍城耆者崛山中』,『崛』,是山上突出的一個山峰。『耆閣崛山』,就是靈鹫山。佛在靈鹫山的頂上以神通力,示現廣博嚴淨的無礙道埸。佛以神通力把靈鹫山變成廣博殿淨的道埸。赓博到什麽程度呢?盡你的智慧觀,變成叁千大千世界,變成華嚴經世界,大菩薩都是這樣觀。

與無量無邊諸大衆俱·演說甚深根聚法門·

『根聚法門』,就是根塵識相聚的法門。經上把它講成根聚法門,因爲牽扯到你的根、識、塵的境界。經常注意你的一念心,心能轉境。我們占察的目的,更深一點理解它就是用心來轉境。想轉變受苦難這種業報,怎麽辨呢?就念地藏菩薩聖號,觀想地藏菩薩,這時候你的心就跟地藏王菩薩的心相應了,那你就是地藏菩薩,就會把你的苦境轉變爲樂境。這是佛爲了利益末法家生,所說的最殊勝的法門。

兩時會中有菩薩名堅淨信·從座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

合掌白佛言·我今於此罘中欲有所問·谘請世尊·願垂聽許·

此時法會常中有一位菩薩叫堅淨信,就從他的座位站起來,整理衣服。偏露著右肩,恭敬合掌,向佛請問說:『欲有所問,請佛允許我問。』整衣、露肩、恭敬合掌,就是佛在世時請法的議式。法不隨便說的,佛每宣一法,都是有請才說,表示對法的尊重。堅淨信菩薩在向佛主請問的時候,整理得很壯嚴。從偏袒右肩就可以得知,法會當機衆堅淨信菩薩現的是比丘相,因講經說法者地藏菩薩是比丘相,所以請法者也現比丘相。堅淨信菩薩的舉止是給未來衆生作樣子的,山就是說在請法的時候,要尊重法,不可輕慢。

學法要善於學,怎樣叫善於學法呢?就是文殊菩薩教我們的,『要善用其心』,這就是大乘境界。也就是說要學會修觀,不要執著。若在說法時講錯了,有人責備說:『法師,你講錯了,要下地獄的。』我說:『下地獄就得下啊,下地獄時,借地藏菩薩加持就可以免。你不說法行不行?』我們每天念的『自皈依佛,當願衆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紹隆佛種』,就得要說法利生,假使佛種斷了,要是沒法了,那人天眼目就瞎了,沒有光明照耀就沒有路可走,何重何輕?所以學者要善於去取、去揀擇。要是爲了自己的私欲,爲了自己的享受,爲了自己的舒服,法就自我壞,自損損他。如爲了利益衆生,解除求生苦離,爲了轺隆佛種,成就佛果,那就自利利他,使佛法增輝,所以說,學要善於學,才能具足堅定清淨的信心。

如果我們的身心有了塵垢,你就用《般若波經蜜多心經》的法力來洗吧。念一遍就把你的垢染洗一遍,念十遍洗十遍,特別是『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這四句咒,包括六百卷《大般若經》。你雖然念了四句咒,就等於念了六百卷《大般若距》,咒就有道麽大的威力。爲什麽要念咒呢?因爲咒有它特殊的涵義,像『嗡嘛呢叭咪吽』。五臺山白塔寺廟外面的嘛呢輪,裏面都印著嘛呢,即『嗡嘛呢叭咪吽』,轉一下輪就念一遍咒,裏頭印了多少就念多少遍。這是祖師攝受衆生特殊方便,咒語是不翻的。若要翻,就翻成『像白蓮花』,白蓮花即大白傘蓋,白度母長壽法都是白蓮花的意思,白蓮花是出汙泥而不染。我們的心清淨就隨時和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賢聖僧合到一體,那你所念的六字大明咒,力量就大了。要是說到它的涵義,『嗡』就是法界義。這就是佛法的最深微妙之處,你善於學善於用,時時把你的思想念頭觀照好,最根本的,從起心動念處下手,那叫真功夫,才能生起清淨心。

佛言·善男子·隨汝所問·便可說之·

堅淨信一請,佛就說:『隨汝所同。』你想問什麽就問什麽。只有佛才能說樣的話,因佛有答覆一切的智慧和法力。

堅浮信菩薩言·如佛先說·若我去世·正法滅後·像法向盡 ·及入末世·

堅淨信菩薩言:『佛過去經常這樣說,佛涅槃之後,正法住世五百年後,進入像法時期,像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住滅後,進人末法時期。』

如是之時·衆生福薄·多諸衰惱·國土數亂·災害頻起·種種厄難怖懼逼擾·

進人末法時,衆生的福報很淺薄,廣行惡法,善業沒有了。有很多衰惱喪失的現象,煩惱很重,國家很不吉祥,散亂不安。水災、火災、風災、地震,地球上的災害不斷生起,整個地球,乃至於娑婆世界,種種厄難怖懼逼擾,擾亂衆生不得安甯。由於個人的業力和環境的不同,有的不能避免,有的能避免,就是說共業中有別業。舉個例子,美國一架飛機失事的時候,娶生兩種現象:一個是這架飛機起飛的時候,他先到了,到的時間要早一點,另一架飛機去義大利的正好有空位子,他就上了這架飛機走了,結果中途出事。還有一個是,他後到沒坐上這架飛機,正在跟登機服務員吵架的時候,聽到赧告飛機失事,他不但不吵了,還感謝給他辨手續的服務員,『哎呀,你救了我一命。』後者避免了事故,說明他沒有這個業。從此事例中,我們體會到佛所教尊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由於個人的造作不一樣,所獲得的福德也不同,所以自己不要輕視了所獲得到的福德,對福德應常珍惜。若評著自己的一點福德,而不知珍惜,邰花天酒地,那不是幸福,而是消福,是造業,今生受完了,來生將受貧窮的苦報。

我諸弟子失其善念·唯長貪瞋嫉拓我慢·設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間利養名稱以之爲主·不能專心修出要法·

佛門弟子善念不生,失掉善念,不停的增長貪心、瞋恚心、嫉妒心、我慢心。也有發心修道,行善法做好事的,但所爲不純善,裏頭夾雜著不清淨的世間利養、名聞,而不修了生脫死的解脫之法。所以堅淨信菩薩就向佛請求,請求佛明示一個最方便的法門,不然我們這些弟子都失去善念,善念一失掉,就長貪瞋、嫉妒、我慢。特別是女衆道友,嫉妒心很強的,不是男衆沒有,而是女衆特別小氣,心量狹小偏重一點,看見人家的好處,人家的功德,總要給人家減幾分,他有什麽了不起的,這就是嫉妒的表現。要想改變就應隨喜人家的功德,無量世界當中,那些大菩薩行菩薩道,所修的功德我都隨喜,看見或聽到人家做善事,我都隨喜,常常這樣隨喜,嫉妒心就消失了。所以要常觀其心,常起善念。像這類的修行者,行輿心相連,好像行的善法,其實善法裏夾雜了許多不正確的思想觀念。要去除內心的貪、瞋、嫉妒、我慢,時時想到自己不如一切人,不要把自己看得那麽重、那麽大、那麽高,要感覺到自己的不對,看他人都是菩薩。我們在修行中應輿別人比功德、比聖行,切不可比財富、比貪嗔,你脾氣大我比你脾氣更大,你會摔碗我會摔桌子,看誰力量大,這就錯了。

人們常常忽略心念,修養內德,如果你內裏有德,不求名聞而自得名聞。假使我們出家人有所求的話,那你就求佛,求地藏、文殊、普賢都行,虔誠供養禮拜,求什麽有什麽,乃至求成佛,佛菩薩會加持我們滿願的,所以應向內求不要向外求。也不要去打知名度,即不求人知,知名度不是打的,也不是一打就有的。像地藏菩薩在山裏修了那麽多年,拜《華嚴經》拜得石頭都踩了兩個腳印,幾十年沒下山,那是地藏菩薩化身,沒有求,居士自己送上來。相反的我們有好多修行者,特別注重世間的名聞利養,心攀緣於外,隨居士轉,跟他說好話,這是不可以的,這是你有了世間名聞利養的心。居士接近佛門找師父,是求解脫的。我們要用善法來攝受他,給他講怎樣修行,怎樣來恭敬叁寶。六度萬行布施爲首,勸他布施,給他說布施的好處功德,不是爲了個人,而是爲了供養叁寶,建設叁寶,勸他布施積累福報。如佛在世時有兩個大弟子乞食,迦葉尊者乞食時候專找貧苦的人去讓他們布施供養,好給他們增福,不再受苦了。舍利弗尊者就事找富有者,他想他今生所以富有,就是團過去布施的功德,如果失掉了以後就要受苦,所以他專找富人化緣。尊者所行不爲自己,而是利益他人的心,所以修行主要看你怎麽用心。

兩時罘生諸世災亂·心常怯弱·優畏己身及諸視屬·不得衣食充養軀命·以如此等衆多障礙因緣故·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乃至漸漸於叁乘中信心成就者亦腹甚桫·有修孥世間禅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如是於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禅定通案等一切全無·

這是佛常說的,堅淨信菩薩重覆的目的,是用佛稅的話來請求佛,佛一定有特殊的方便法門來救獲末法的衆生,一定能給末法求生指示一候光明路。上面一段括是堅淨信菩薩引證,佛在過去一切法會說法教導當中所說的這些話,來對佛說,有了災害,末法衆生就不能專心修行出要之法,出要法是什麽呢?就是發菩提心,顯教教義,依照《大乘起信論》經典所說,總結爲『叁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叁種心具足了才爲菩提心。在密宗西藏的教義裏叫『叁要道』:第一出離心;第二大悲心;第叁般若心。這兩者稍有差異,在顯教方面,直心正念真如。像學華嚴宗的,一開始就真空絕相觀,那就是直心正念真如。拿念佛爲例,念佛的人,念阿彌陀佛,如果你能深心地念佛,佛即我心,我心即佛,我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這樣用心念,自他無二,理事無二,周遍圓融,這種深入叫直心正念。深心呢?深心行一切善行,不嫌棄一點小善,兄到畜生就給它說皈依叁宵,念阿彌陀佛。你不要認爲畜生不懂,它的善根從你給皈依後就種下了,見到一切天上地下水中的有情,也給他說叁皈依,心裏默念,這就是說深心都要利益衆生。第叁,是大悲心,大悲心則是把所修的善法布施給一切衆生。這是顯教的叁心。

密宗講,首先你自己要有出離心,你發願度人家先要度自己,你自己都沒有出離心,一切名聞利養在心裏轉,你怎麽度別人呢?如果出離心僅爲自己,我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你們留在世間上受苦,這是不可以的。念佛必須迥向給衆生;第二個是大悲心,常自己具備了出離心,還要讓衆生都生起出離心,這就是行菩薩道。要想讓一切衆生都出離,那必須得有大悲心。大悲心不是愛見大悲,不是感情上的慈愛,而是普遍的,讓一切衆生都出離的大悲;第叁般若心,就是要具足大智慧,即般若智,以般若的智慧引導衆生修出要法,具足了出要法,就能到逵涅槃的彼岸。

不管是顯、是密,都是顯示佛所說的法。佛法就是方法,什麽方法?明白的方法,智慧的方法,出離的方法。對這些法能專心修行,看到衆生在在世間的災亂當中,他心裏非常優愁恐怖,修行力量不夠,難以精進。不但優愁自己,還要擔心父母,乃至六規眷屬窮苦,得不到衣服禦寒,得不到欽食充饑,在饑寒當中怎麽能修道呢?又怎麽能去用功呢?因爲有諸多因緣障礙,修道不成,要想出離叁界,得到清淨法,很難很難。我們持戒就是修清淨法,防非止惡。佛製的戒就是保護我們的,大家要善學,學戒要特別注意開、遮、持、犯,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佛所說一切法對病者特別注意,害了病,生病的時候身心都不安甯,就是向道心很切的人,在病中也沒法向道修道。佛都規自看病人,給病人洗衣服,所以在某種情況下對病者就有開緣,可以保持身體能夠去修道。如果你特別去找開緣,就不對了。要迪機、迪時、迪合自己的情況,觀照好自己的心,以精進修道爲主,不履道業。

我們在修學佛法中會出現許多障礙的,應少輿外界聯系,減少障礙,心才能清淨下來。像大德虛雲和尚,出家到了雲南的寺廟,他的一個道友捎去他家裏親人的信,他速看都沒看,就撕掉了。出家六十多年,家裏捎的信都沒看過,自己也從來不跟家裏聯系。他是否一點孝心都沒有?對父母全不管?不是的,他從南方一步一個頭磕到五臺山,爲什麽呢?報父母恩,他報恩方式不同,他這才是真正的孝道,使他們超出叁界。

道友們要『善用其心』啊!文殊菩薩在《淨行品》教我們學法要會學,『善用其心』,你要是不會學的,到處是障礙,連學佛法都成障礙了。諸位道友是一般的普通學者,深入學了幾十年,還是執著不放。舉一個例子,南方寺廟有一個老和尚,攢了幾十兩銀子,就一直揪住不放,系在腰上,褲子磨破了,掉入廁所裏,執著銀子放不下,沒幾天就死了,死了變成糞坑的一支大龜子。因爲他修行還有道力,就給知客師托了一個蘿,說:『我如何如何,現在墮落在糞坑裏頭。』於是那個執事花了很多錢掏這個糞坑,掏光了,看兄一支龜抱著一塊銀子,知事把銀子洗乾淨變賣了,設齊供養大衆僧,給他求忏悔。像這類故事很多。在佛法中此頰屬於鈍根的人,執著放不下,成了障礙,對於佛法,他能得道嗎?所以得道的極少,漸漸地大、中、小叁乘有成就的也很少,所以有修學世間的禅定,四禅八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一切都沒有了。

如果你功夫用多了,修行會出現一些現象,就是業識的反應。從你的八識田中的種子識表現出來,但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這些現象容易得到,但得到的皆是蘿境。當你得到後,你會想到你的力量不夠,沒有超脫。我們每個人的願力不同,像法尊法師,他發願生生世世要譯經,觀空法師以及其他的好多法師,他們都沒發願生極樂世界,都發願生生世世在這個世間度衆生,因爲這個世界痛苦多,好修行。有人問我:『求生極樂世界好不好?』我說:『好啊!』因爲末法時代的衆生善根漫了,修道障礙多,念阿彌陀佛生極樂世界最穩當,你要想到極樂世界去參單一下,同樣可以到琉璃世界去參學,看佛是怎樣度衆生的?到不動世界去參學,也別忘了到地獄去參學參學,看地藏菩薩怎麽度衆生的?向諸佛菩薩學,使我們在修學佛法度生中無障礙。

我今爲此未來惡世像法向盡·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請如來·設何方便開示化導·令生信心·得除衰惱·以彼衆生遭值惡時·多障礙故·退其善心·於世間出世間因果法中·數起疑惑·不能堅心卑求善法·

這段經文說,末法時代衆生沒有善根,但我們現在能出家皈依佛門,說明還是有微少善根的衆生,對這一類的人怎麽辨呢?堅淨信菩薩就把這些問題,說到了末世,末法時期國土災害頻繁,衆生修慧的也有,修定的也有,但想能夠得道、得通,斷煩惱,那就太少了,乃至於一切全無。我們回憶一下現在的情況,修行人也有,但收獲如何呢?究竟有沒有定力?所謂的定力不是坐在那兒不動就叫定力。比如說,你在普壽寺住著,住不下去,每天上課聽不進去,就是沒有定力,再加上告訴你的方法也不去行,所以說全無。現在我們聽到某某大德、某某老修行、某某善知識,也是比較而言,就是大菩薩在這個時期示現,也不會示現什麽奇迹。因爲大菩薩的示現都是隨求生的機,他所示現的多輿求生相當,這就是同頰示現。所以堅淨信菩薩磷憫末世有微少善根的衆生,靖同如來,投何方便,開示化尊他們,使微少善根的衆生不至喪失對叁寶生起的信心,能把煩惱消除。因這類衆生處在末法時代,雖修行學佛,培植善根,但障礙非常多,很容易退失善心。障緣從哪兒來的呢?煩惱障礙,都是由自己內心生的,心隨境轉,爲什麽呢?因善根淺薄,業障深厚。連微少的善根都是很微弱,不堅固,隨著業障轉,隨著外界的環境轉。

不相信出世間的善惡因果法,每個人內心懷疑的問號很多,怎麽辨呢?學了《占察善惡業報經》後,會用占察輪了,就問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會告訴你的。一百八十九種輪相裏頭就有。有了懷疑就不能堅定信心去求善法。法就是方法,有好的方法,山有壞的方法,要修好的方法。信心不堅定,即使遇到好的方法以會舍離,而追逐壞的方法。因爲壞的方法跟我們無量劫來的習氣是相應的。習氣是非常難除的,我們可以依靠自己的善根,學佛的力量,製止住的現行惡,但製止不住心念不起。就是你能製止心念,但過去的習氣難止,不知不覺的會流露出來。就是阿羅漢也只能斷見思惑,習氣還是斷不了。習氣就是無明的種子。

佛在世的時候,有位阿羅漢在過河的時候,這樣的對河神說:『小婢,斷流。你把水斷了,我要過去。』河神因爲他是大阿羅漢,尊重他,就把河水斷了,但心裏卻不服,就向佛說:『這位大阿羅漢說話太不禮貌了,老是叫我小婢。』後來佛叫阿羅漢向河神求忏悔,在他求忏悔的時候,說:『小婢,莫瞋。』向人家求忏悔還把人家叫成『小婢』。佛就借這個因緣來說法,說習氣難斷。因爲這個阿羅漢福德很大,多生多劫都是富貴人,使用奴婢,所以養成了習慣,開就是『小婢』、『奴才』。你仔細觀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氣。現在我們開就念『阿彌陀佛』山會成爲習氣,所以稅你要堅定信心修善法。

如是罘生可愍可救·世尊大慈·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即是圓明智。一切法的因緣果報,衆生的心念,佛都能知道得清清楚楚。我們經常提到的『叁智』,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阿羅漢具足的,聲聞緣覺智慧。因爲證一切諸法的總相。一切諸法的總是什麽相呢?是空,諸法皆空。『道種智』是菩薩一切道法差別相的智,就是一切法的生滅因緣。因爲菩薩是促空而入假,知道一切諸法皆空,而且隨緣度衆生,所以必須知道衆生的心裏活動,知道他多生的、前生的因緣。『一切種智』,是佛通逵諸法總相別相的智,即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願典方便而曉喻之·

『願』是希望,希望佛能想一個方便法門,救度這些可憐的衆生。『曉』就是明白,就是要衆生明白。『喻』就是方便善巧。佛說法的時候經常講故事,就是假譬喻來說明事理,使其明白。因緣譬喻屬佛的十二法之一。

令離疑罔·除諸障礙·信得增長·

疑惑就像羅罔,鑽進去出不來。現在要讓衆生都能從疑罔中脫離出來。修道的障礙就沒有了,善根就自然的增長。

隨於何乘·速獲不退·

衆生的善根不一樣,所以佛應機說了叁乘教法。小乘就是就是斷盡了見思二惑,就是聲聞乘、不再輪迥生死;中乘是緣覺乘;大乘指求證佛果,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菩薩。因此在叁乘道果中都是脫離了六道輪迥的。我們現在要脫離六道輪迥很不容易,能夠斷見思惑,成就一切智電不容易,因爲我們的信心位還未具足。如果不信自己是佛,就沒有大乘種子,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是佛,相信一切的作業、一切事物、一切境相都是法,自心觀一切法,跟自己自性的佛體結合起來,就是自體叁寶。

在這個末法時期,我們的業障重,沒有智慧。大菩薩以悲愍心示現來度化我們,可是我們由業所障不能認識,菩薩也不會說:『我是文殊菩薩,我是地藏菩薩、我是觀世音菩薩。』菩薩不能代你消業,他只能告訴你消業的方法,讓你照著所說的方法去做。因此你要娶菩提心、行菩薩道度化衆生。大家要相信在這個時候,我們身還有特別多的大菩薩。因佛入滅時囑托阿羅漢弟子:『不要入滅,示現於人間,行菩薩道。』像迦葉尊者現在還在叁昧耶中。

堅淨信菩薩慧眼觀察末法時期衆生有以上所說的種種情況,爲了使末法衆生業具有堅固的信心,而請求佛開示善巧方便的法門。堅淨信菩薩的請求,就是我們現在學《占察善惡業報經》發起的因緣。

法無正法、像法、末法,皆是依人而定的。就是說聞法的人,能專心致志地深信,具此信念,依法而行,正法就存在。同樣道理,拜《占察忏》也能證果,也能使正法長存。而且佛說法的時候,都是隨順俗谛說的。谛就是理,是隨著俗理而說的,說的不是出世聖理。

業是可以轉的,這個問題爭論的很多,爲什麽呢?要是說業能轉變就沒有善惡因果了,做壞事照樣可以做,因爲沒有因果,不會受報;如果定業不可轉,沒有力量轉變,那麼我們學佛出家做什麼呢?我說:『大家要相信佛菩薩,相信叁昧力,依靠佛菩薩叁昧的力量,就可以轉。』我希望大家都學會用占察輪,多念地藏菩薩聖號,地藏菩薩可以用他方便善巧的方法來轉你的業。《地藏經》上釋迦牟尼佛一再囑托觀世音菩薩,弘揚地藏法門。所以說惑業是能轉的,我們一定要堅信,有地藏菩薩的加持力,和自己虔誠精道的功力,業一定會轉變、消除的。

佛告堅浮信言·善哉善哉·快問斯事·深通我意·

這裏用了兩個『善哉』,第一個『善哉』是攢美詞,就是說你同的真好;第二個『善哉』就是說你問的這個法很對末法衆生的機,很合我的心意。起快的來問這件事,好增長衆生的堅定清淨的信心。

今此衆中有菩薩摩诃薩·名曰地藏·汝慮以此事而請問之·

彼當爲汝建立方便·開示演說·成汝所願·

佛說,在這個大會中有一位大菩薩名『地藏』。『地』者,能持意,能生一切萬法,能載一切物。『藏』者,含藏之意,能含藏從多寶物。這是從事上講。從理上講,我們都是『地藏』,因我們自己的心地含藏著無量的功德,跟地藏菩薩照別,故言皆『地藏』。你把要請問的事,去請問地藏菩薩,他能給你建立一個很好的方便法門,來成就滿你的願。

時堅浮信菩薩複白佛言·如來世尊無上大智·何意不說·乃

欲令彼地藏菩薩而演說之·

堅淨信菩薩一聽佛這樣說,就懷疑起了分別心。對佛說:『佛是一切智人,爲什麽您不說,叫我去請地藏菩薩來說?』堅淨信菩薩已是信心堅固的菩薩摩诃薩了,他是代衆生請法的。他知道衆生一定會懷疑會問,佛是一切智人,爲什麽還請這位菩薩說呢?所以說,堅淨信菩薩是不會懷疑的,他是隨衆生的傻疑而問的,爲了取信於衆生,請佛告之。

佛告堅淨信·汝莫生高下想·

佛說:『你不要起分別心,認爲我比地藏菩薩高,地藏菩薩不如我,其實地藏菩薩早巳成佛了。』

此善男子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僧祗劫·久已能

度薩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罐巧現化·影

慮十方·

地藏菩薩從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時候,經過了無量無阿僧砥劫。『阿僧祗』,是無央數,不能用數字計算。『劫』,是大數時間的代表字。在《地藏經》中佛問文殊菩薩說:『今天來到此法會聚會的諸佛菩薩,乃至諸大鬼王、一切神,你能知其數否?』文殊菩薩說:『以我的智慧,用一千劫來計算,都不能算出來。』佛說:『我以佛眼觀故,猶不能盡數,這些都是地藏菩薩化度的。』這是贊歎地藏菩薩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薩婆若海』,就是智海。就是說地藏菩薩早已成佛,功德早已成佛,智慧輿佛無二,但他的本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沒有空,所以他就不能成佛。地藏菩薩由自己的願力,爲了救度一切衆生,故罐巧方便的影現應化於十方世界中。約理上講,根本沒有地獄,是衆生造業才有的。比如說監獄,若你沒犯法,就不會坐監獄,監獄對你來說,等於沒有。地獄也如是,在你的自性裏根本沒有地獄,但是你造業,地獄就有了。我記得一間晨村的土地廟,廟上有副對聯,上聯是『莫看我廟小神威,不燒香你瞧瞧。』意思是:你別看我廟也小,神電不大,你不燒香,瞧瞧看。下聊是『休仗你權高勢大,要造業你看看。』意思是你別造業,造業什麽都有。業是業用,業用是造作意,一切事物都是造作而有的,有心裏造作的和行爲上的造作。

雖腹普遊一切刹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

本願力所熏習故·及因衆生應受化業故也·

地藏菩薩普遍一切佛國刹土,利益衆生。『功業』,『功』,就是利益衆生,『業』,就是作意,就是常常建立起救度一切衆生的功業,特別是在我們娑婆世界,這個五濁惡世化益特別厚。爲什麽地藏菩薩對我們五濁惡世,化益特別厚呢?即文中所講的,地藏本願力所熏習故,及因衆生應受化業故。『熏習』,即善惡行爲熏染本性。意思是說,五濁惡世衆生所受的苦多,地藏菩薩本來的願力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受了這種大悲願力的熏習,以及五濁惡世衆生機緣的成熟,受到度化的緣故。

彼從十一劫來·壯嚴此世界·成熟衆生·是故在斯會中·身相嚴威德殊勝·唯除如來無能過者·

地藏菩蘑徙久遠劫來,常常方便教化人心向道,盡力轉化這汙穢世界,使令淨化壯嚴。而且使沒成熟的聚生得聞法修行,成就佛果。地藏菩薩因此功德特別大,因能感果,自然所感身相果銀輿其它不同,在這次法會中,所現身相端正壯嚴,威俄德望,除佛之外,沒有能超過的。

又於此世界所有化業·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以是菩薩本誓願力·速滿從生一切所求·能滅衆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

佛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使大家堅定信心,相信地藏菩薩的善巧方便,能夠度脫我們。亞且說地藏菩薩在這個世界,化度衆生的時間已經十一劫。現今地藏菩薩在這個世間度衆生,所以此世界的衆生聽佛的教導,有地藏菩薩的救護,都能得到成熟。成熟的意思,就是都能依法得度。還有大家熟悉的普賢菩隆,觀世音菩薩『遍吉』,指普賢菩薩,『妙吉』,是文殊師利菩薩。地藏菩薩在娑婆世界所化度衆生的功業,除了這些大菩薩,其他諸大菩薩都沒有地藏菩薩的方便善巧。在《地藏經》裏,堅牢地神稱贊地藏菩薩,此土他所看到的,文殊、普腎、觀音、彌勒這些大菩薩的願還有盡的時候,還有成佛的時候,可是地藏菩薩的願永速無盡。所以堅牢地神獨推崇地藏菩薩,護持地藏菩薩,就是讀誦《地藏經》、念地藏聖號的衆生,堅牢地神也路對護持。地藏菩薩對於一切衆生求他的,能迅速給予解決。如果至誠懇切地拜《占察忏》、《地藏經》,或者念地藏聖號,地藏菩薩會隨時滿你的願。例如在《地藏經·見聞利益品》中,釋伽牟尼佛對觀世音菩薩說:『讀誦大乘經的,記憶力差,琵不住怎麽瓣?那就供養地藏水,早晨供,明日飲用。』對著地藏菩薩發願,把水欽盡,欽水後,忌五辛、邪淫、妄語,叁七日內,不要毅害,誠誠懇懇的念地藏菩薩薩。地藏菩薩在蘿中,就給你消除業障。不但今生,以後熱量劫,只要你的眼睛看到,耳根聽到,都永遠紀得。地藏菩薩能滿聚生的一切所求,還能滅衆生的一切重罪。重罪就是下無間地獄,弑父、弑母、弑阿羅漢、出佛身血、毀耪叁寶、汙他梵行。犯了這些重罪要下無間地獄,地藏菩磋能給你消除,也能除掉你在學法和修道當中的一切災害悄亂等障礙,令你速得安穩。『安隱』,就是不再優慮了,能一心辨道學法修行。

你用占察輪一定要拜《占察忏》。你站著拜也可以,跪著拜也行,我自己認爲跪著好觀想。拜此忏就能滅你的一切重罪,把障礙除了就得到安穩。《占察善惡業報經》主要的教育意義就是用占察輪。上半部學用占察輪,下半部學習修法,若每天出現障礙,你就占察,看是什麽障礙?求地藏菩薩,念一萬聲地藏聖號,念完,障疑心消失了。一萬聲不行,念十萬聲,十萬聲不行,念一百萬遍,等你念到一百萬遍,障礙豔對消失。我第一次要回大陸,感覺障礙很多,我就念地藏聖號,念一萬聲不行,後來我就發願念了一百萬聲,念完一百萬聲後,感覺心裏很喻快,所以第一次回大陸時特別順利。我就感覺到只要你真正求,誠懇的多拜忏,地藏菩薩確實能滿衆生的願。

又是菩薩名爲善安慰說者·

佛又對堅淨信菩薩說:『地藏菩薩名爲善安慰魏者。』我們衆生,當你困難的時候,找你六親眷屬,乃至父母都沒辨法救度你,苦時真是求告無門。誰安慰你呢?如果你信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會安慰你。說善安慰者,不但會安慰你,而且安慰得很好。大家看看每個菩薩相,唯有地藏菩薩,一手拿著方便鏟,鏟除衆生一切煩惱;一手托著如意寶珠。如意,就是你心裏想什麽,求什麽,地藏菩蘑會隨你所需讓你得到滿意,所以稱他爲『善安慰者』。怎樣善安慰說呢?善巧安慰說,就是讓你不執著,看得開,放得下,一切無罷無礙。無罷無礙是從哪來呢?從空慧中來的。

所謂巧說深法·能善開導初學發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

『深法』,就是相信自心是佛,通連寶相,證得真如法性,一真法界。地藏菩薩能夠善巧方便來演說,使初學發心求大乘者,不生恐怖。爲什麽我們會害怕恐怖,生退怯心呢?是心裏事太多,想的太複雜了,被罷礙住了。看不破,放不下,智慧不能增長,當然害怕。如果你想一切罷無礙,就解脫自在了。例如說:現在七點鍾,到十點鍾我就要死了,你得知道個消息,心襄想著安排處理柬西,這就是罷礙。如果這時候你什麽都不想,只知道念佛求生極樂,離開五濁惡世到極樂世界去,想到極樂世界快樂,這才真解脫。所以心無罷礙,就沒有怯弱。要想修大乘法,得到真如妙心,清淨的本體,必須修兩種觀道,修定、修慧,止觀雙這,進一步得到妙觀察智,達到實相,就是地藏菩薩所演的深法。

以如是等因緣·於此世界·苯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

彼說之·

佛說:『我爲什麽要讓你去請地藏菩薩說呢?』就因爲這位菩薩有上面所說種種因緣,在這個世界上,衆生渴望敬仰,仰望能夠受地藏菩薩教化救濟,有此特殊因緣,我才令你去請地藏王菩薩說。

兩時堅浮信菩薩既解佛意已·尋即勸請地藏菩薩摩诃薩言·善哉救世真士·善哉大智朋士·如我所問·惡世罘生以何方便而化尊之·使雄諸障·得堅固信·

佛這麽一說地藏菩薩的因緣,堅淨信菩薩就明白了,並且深解佛意。於是就請地藏菩薩爲衆演說,勸請贊歎說:『善哉,救世真士。』你才是真正救這個世界的真菩薩。『善哉,大智開示。』你才是大智明達的人。像你這樣的大士,開示衆生的人,我希望你,我有所請求,有所問的能得到解決。五濁惡世的衆生,苦難障礙特別多,你以何方便才能把惡世衆生化導過來,攝受他們呢?使他們在修行常中,聞法求法常中,沒有一切障礙,能夠像我一樣得到堅固信心。如來今者焉欲令汝說是方便·宜當知時·哀愍焉說·

不只是我請求你,佛也叫你說。就是說你不能不說,得把握好說法度生的時機,不能謝絕,必須得說。什麽時候說呢?現在就說,希望你哀愍未來的衆生,爲他們說方便善巧法門。

兩時地藏菩薩摩诃蘑語堅淨信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谛聽·當爲汝說·

堅淨信菩薩請地藏菩薩說法,地藏菩薩就答應了。他於是告誡說:『你既然請了,在我給你說法時,你要好好地聽,誠想如實的聽』 『谛聽』,囑托聽者。『谛』,即是理,谛聞、谛思,聽了還得思。如理思維,聽完了要好好地弘揚。警戒誰呢?不是警戒堅淨信菩薩,而是警戒我們共同谛學,如理思維。能這樣的聽,我就爲你說。若佛滅後惡世之中·諸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世間出世間因果法中未得決定信·不能修學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成就現前·不能勤觀四聖谛法·及十二因緣法·

佛涅槃後,在末世當中,有比丘、比丘尼。比丘、比丘尼,就是乞士男、乞士女。乞求什麽呢?那跟世同求欽食不一樣,要上求諸佛之法,下化一切求生。像佛在世時比丘們乞食完,還要問人家何所願、何所求?要爲布施者祝願說偈:『所屬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你得滿人家的願啊!所以說叁寶的飯不好吃。我們在齊堂的時候,齊堂就是觀堂,吃舨時沒想到五觀,你消不了齊主供養的飯食,會生很多障礙煩惱,使你修道不成。如果你食存五觀,會幫助你修道。飯不容易吃,得人柬西得給人家消災,能消得了嗎?念佛讀誦大乘經典就可以消。侵優塞是近事男,優婆夷是近事女。四泉弟子對於世同法、出世間法的二種因果不能産生決定的信心,電不能修行照常、苦、燕我、不浮四正勤。無常的觀念,苦的觀念,大家可能知道,照我觀念就很難了知。

給大家講個故事:在路南山有兩位修道者,有一位修道者自己感覺一直沒開了兩悟,就要下山參學。他從終南山下來到潼關,住到一間店裏,打坐進入定中,過了兩天,店老板以爲他死了,就把他擡出去燒了。這一燒糟糕了,這間店從此就不清淨,每天晚上都有一個鬼喊:『我在哪兒?』鬧的時鬧很久,消息就傳到山上去了,他的同參一聽,入定一觀察,知道他的同修落難了,就下山去救他。他來到店裏跟老板說:『我可以幫你降這個鬼。』但是得有一個條件,要老板給他准備一缸水、一堆木柴。到了夜間,這個鬼又來喊了:『我在哪裏?』這個同僚把木柴點燃燒成大火堆,說:『在火堆裏。』他就跑到火堆裏找,沒找著。他又說:『在水缸裏。』他就又跳到水缸裏,還是沒找著。他的同參說:『入火不焚,入水不淹,還要我做什麽?』他的同參一聽,言下大悟。大家也體會體裁會,究竟我在哪裏?大家可以修這個觀,能念阿彌陀佛的是誰?所念的阿彌陀佛又是誰?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粗成的和合體。分析起來,哪個是我?經常這樣的觀,能觀所觀都沒有,無能所,無對待,合二爲一。若我們觀照佛菩薩時,可以這樣起觀,佛菩薩離你一、二尺放光加持你,漸漸的住到你的頑頂上,佛的身體向外跟你合爲一體去度衆生。度求生就是向外的,觀來觀去沒有能觀的你,也沒有所觀的菩薩,合爲一個,無能所無對待,只是一個光明體,那就入定了。像能海法師的一個弟子,他修文殊觀,一天修六次文殊法。有一次回去看他母親的時候,他正在佛堂坐著修定作觀,吃飯時他弟弟去叫他吃飯,進去一看,只有一位文殊菩薩像在那兒,他跟媽媽說:『哥哥出去了。』他媽媽說:『他沒有出去呀!』就道去看,也沒有,他倆說話時,他就出定了。但他還沒修成就,只是修的觀相應了。要想達到無我觀,得先觀不淨。不淨就是垢。常作不淨觀,就不生貪戀,這樣能夠幫助你修無我觀。

本來應該勤學苦辣,觀一切法無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無我。無我在小乘教義上指人無我;在大乘教義上是法無我,一切法也不存在。不要把我執我見擺進去,首先要有無我觀。我這個肉體是和合而成的,是無常的,是苦所結成的。我是造業的苦因,結成現在的苦果。要能修到燕我就出道了,這是出世的因。出世的因,將證得出世的果。你不能夠如是修,現前想得到成就是決不可能的,也不能勤修四聖谛,十二因緣。什麽叫四聖谛?谛即是理,聖谛是指空人的法,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谛法,苦是苦果,集是招感。苦果怎麽來的呢?是你自己造業招感來的。爲什麽你的苦和煩惱這麽多?那是你過去造了這樣樣的苦因,今生感這樣的苦果,苦是果,集是因,苦集二谛世間因果法。滅是消滅,道是修道。我們要想消滅苦果得樂果,就必須修道,滅是果,道是因,滅道二谛是出世同因果法。十二因緣最初的根本是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人、六人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塵、生緣死,這叫十二因緣。

我們知道了生死,就得從死上先斷,不死也就不生。無明跟行是過去集的因,即過去二因得現在的五果,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種是由你的無明、行所招的果。無明是什麽呢?在《大乘起信論》裏講:『一念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 《大乘起信論》總經要義就是叁細、六粗,這九種次第。無明就是過去無始劫來的煩惱根源,道個煩惱根源很深,必須到等覺菩薩斷最後的一分燕明才能成佛。愚癡是無明的體,迷暗是它的性。愛瞌睡的人無明特別重,因他常處在昏暗中。佛在世的時候是沒有睡眠的時間。如《遺教經》裏說:『汝等比丘,書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發;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佛教弟子中夜疲勞時,讀誦經典以消除困眠。阿那律尊者瞌睡太多,佛就警告他說:『咄咄胡爲寐,螺蛳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佛這麽一呵責,阿那律就發起精進心來,無論如何不睡,到一定時佛又勸他說:『你該睡的時候,還是休息一下。』但他堅持不睡,結果兩支眼睛瞎了,瞎了之後證得天眼通,看一切都無礙。

行呢?行是運動,即造作意。由過去無明煩惱的妄動,發動你身口意叁支造業。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現在我們所造的業都是有福有罪,每天讀誦大乘經、上殿,有無量的福德,但在誦經、上殿當中,由不恭敬生懈慢心,又造下了罪過,所以說福中有罪。有了過去世的兩種因,就感現在的五果:識、名色、六人、觸、受。識就是指神識,即第八阿賴耶識。就是徙神識入胎,經一七、二七的變化,結成軟肉胎胞,這時有了名色,名色在眙中七天一變化,漸漸的成長,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處、六入,以至受生之後和外界接觸,就能領受苦、樂、不苦不樂的種種境界:心生貪愛的執取和占有的欲望,造成現在的叁種業因,愛、取、有,感未來的二果生和死。死後又生,生了又死,輪迥不休,這就是十二因緣法。如果不能深入的觀苦集滅道的四聖谛和十二因緣,就不能斷見思二惑,降伏煩惱,你就會被業轉。就是說不能堅定相信我自己就是佛,我有佛種性,自己本具的真如實相。怎麽辨呢?就照地藏菩薩所說的善巧方便法,逐漸的修持堅固的信心。

亦不勤觀真如實際·無生無滅等法·以不勤觀如是法故·不能畢竟不作十惡根本過罪·於叁寶功德種種境界·不能專信 ·於叁乘中皆無定向·

真者不虛,『真如』,就是如來不生不滅、無垢無染。『實際』,也是真如。我們要想悟得一實境界,一實境界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不隨境轉的那個真心。要不懈怠的觀察,要精勤的觀察自己的心念,不讓你的心隨境界轉,觀察那無生無滅的法,我們現在入不了這種境界。在修冒相觀,修定、修慧時,經常用占察輪來指導,看我們的障礙究竟出現在哪,這樣才能不做十惡業。若不能觀、不能修這個『真如實際』,就是還有我執我見,起心動念跟一實境界不相合,想畢竟不做十惡根本罪過,是不可能的。這是我們的信心沒生起來,堅固不了自己的信心,對佛法僧叁實的功德瑞相,也不能專信不疑。你想究竟學小乘、中乘、大乘?就不能明確目的,堅定信心去修哪一法。真實的想了生死,你先應把我看破,把知見放棄。因爲你的看法、想法不合乎實際,很不合乎信心。我們要以什麽爲知見呢?以佛的知見爲己知見,佛教導我們的觀苦、空、無常、無我、觀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四無量心,隨便你觀哪一法門都可以,只要一門深入。比如觀慈悲喜舍,慈悲喜大家容易觀,舍,非常困難。舍,包括舍我的知見、看法、我執,出包括善法,一切皆舍,住平等性,這樣去觀就不會再做十惡業。

如是等人若有種種諸障礙事·增長愛慮·或疑或悔·於一切處心不明了·多求多惱·衆事牽纏·所作不定·思想擾亂·發修道業·有如是等障難事者·當用木輪相法·占察善惡宿世之業·現在苦樂吉凶等事·

『如是等』,是指末法中信佛的人,在修行過程中會有種種障礙,心生優慮、疑悔。疑和悔是修道最大的障礙,是煩惱常中最有力量的。我們對一件事情,不曉得是做好,還是不做好。比如說:在一個好的道埸或佛學院,有的人心裏七上八下,認爲這裏規矩太嚴了,太不自由了,太不方便,想換一個地方,但是又舍不得。哎呀!這麽好的道埸,到別處恐怕就沒有道樣的修行,這就是善心所的發現。善心所跟悔心所兩個交戰,就看哪個戰勝,叁心二意的,這個時候,妄想特別多。因爲他不知道怎麽做好,對一切處心不明了,沒有正確的方向,心裏想的越多,越煩惱,越煩惱想的越多,互相增長。

關於『多求多惱』,我們大家都有道個經驗。拿我個人來說,我十六歲出家,現在八十四歲了,出家已有六十八年,在這中間真是複雜。經常有道友問我在監獄裏頭怎麼想的?那叁十叁年怎麼過的?煩惱嗎?我說:『天天都在煩惱之中生活,好多事情牽扯呀!你不願意的,非做不可,你願意的一件事情也沒有。』靠什麽能夠活得出來呢?靠叁寶,靠信心。就像我們住佛學院就是這樣,你怎樣過應自己,怎樣在這個過程中,把自己觀想磨鏈地開了智慧,一天一天地增長智慧,如果相反,你會很苦惱的,在修道方面不會有進展,要想得到智慧的光明,得消除業障。還有你對你所做的,不認爲殊勝,種種事情把思想擾亂得不安。思想擾亂得不安,那是因爲心裏不明,貪求多,欲望達不到,煩惱多,你整天生活在煩惱恐怖常中,這是自己的業障,會阻礙你的道業。我們在修道學法中出現了這些障礙,怎麽辨呢?當用木輪相法。就是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所說的。心裏有了這些障礙,不能夠成道,占察占察一下過去的善和惡。宿世的業,有善、有惡、有無記。也可以問你現在的處境是好是壞,吉凶禍福。在用木輪相法的同時,我勸大家多看地藏菩薩,或者曆代祖師他們修行的經過,增長你的信心。還要時時不忘衆生,時時不忘諸佛,感謝佛恩、衆生恩。《普賢行願品》第九大願:『恒順衆生』,若沒有衆生就沒有一切諸佛。天天如此想,也能消除疑悔和思想上的擾亂不安及修道的障礙。要占察這些事,就得學占察木輪的方法。

先學木輪的製作。木輪一共有叁組,一個輪相四面。第一輪相是十個,就是身口意叁業的發展。身叁:殺、盜、淫;口四: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叁:貪、嗔、癡。這十輪,就是看我們過去無量劫來,哪種業重,占察自己十業是善是惡。善惡都有大小,做輪相就用紅、黑、長、短杠來表示善惡的大小。大善,紅的一長杠;小善,紅的一短杠;小惡,黑的一短杠;大惡,黑的一大杠,又厚又重,拿刀子把它刻下去的,損滅之意。用第一輪占察十業,看有哪些善,哪些惡,自己體會得到的。你生來身體非常健康,過去殺業就輕;兩性聯系不注意,你過去不清淨,業就很重;開口說話就罵人,就是過去惡口業很重。第二輪相叁業,身口意叁業。第叁輪相六個,是數字,叁面有數,一面空白。

緣合故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不失不壞·相應不差·

佛教講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不論哪宗哪派,就是戒律也是因緣起的。因緣和合了,一切法就有,緣沒有了法就滅,人生也是這樣,你有福有緣就活著,福祿盞了就死了。過去有位一掌祖師,他碰到一位看相的,相師看他壽命只有一鬥米的量,把這鬥米吃完,就該死了。他本來住在山裏修道,下來到施主家去取供養他的糧食、財物。施主家正在辨喜事,就請他人齊,他不吃,叫施主供他一鬥米,施主滿了他的願。他背著這一鬥米又上山了,他每天拿舌頭把手掌舔濕,在米上一沾,沾多少就吃多少,吃完了就修道。這一鬥米他平常煮飯一個月就吃了,現在延續一年多,而且這個時候,他知道壽命要盡了,修行非常用功刻苦。後來這鬥米吃完了,他又下山去同那位看相者:『你看我現在如何?』相者說:『你現在福壽無量。』他同:『爲什麽?』相者說:『由於你修道的聯系,該餓死的業已經消了,所以福德無量。』因此他就做了《一掌經》。《一掌經》就是告訴我們每位出家人應該知道惜福,延長你的壽命。

現在地藏菩薩說:『你占察一下,你緣盡沒盡?緣盡定滅,緣沒盡,一定有。一切業即是因,業隨心起,境界相就是果起。因是無形的,果是要受的,因果長存不失不壞,非常相應。』我們可以觀,我們現在能夠和合共住,就是善緣相聚。你沒緣就住不下,不是常住遙你的單,而是你自己遙自己的單。

再徙家庭來講:夫妻也是緣,有惡緣,有善緣,無緣不聚。兒女是債,有討債的,有還債的,無債不來,這是決定的因果。想要轉惡因成善果,唯有叁昧的加持力,所以要好好修,來轉變往昔的惡業。因爲業由心造,唯心所現,故要忏悔,觀實相:『業性本空唯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每個人都知道道個道理。就拿死來說:人人都知道,生下來就注定要死,但在思想上就是跟它相違背,造業時沒想到無常,沒想到死,想到死就不敢造業了。盡想害人、镘財,結果又怎麽樣呢?有的開車一出門,不是他撞人家,就是人家撞他,他絕對預料不到的。人人都想避免災難,因造了此業,緣遇時就得受此果報,是避免不了的,緣合故有。

佛說一切法,都是爲了度我們的,所以我們要善於觀察,修道才能道入。如果想立即成佛,就操之過急,反倒不行,得從修心人手。佛在世時,有位弟子念佛修行,念得很悲切,痛哭流涕,真心忏悔,每日緊張得沒有一點松懈。佛就同他:『你在世間做什麽?』他說:『彈琴的。』佛就問:『你把琴弦繃得太緊成不成?』他說:『不成,太緊一彈就會斷。』佛又問:『你把琴弦放松行不行?』他說:『放松就發不出音來了。』佛又問:『怎樣才能彈出美妙的音聲呢?』他回答說:『要不緊不松。』佛就對他說:『修道亦如是,不能像你這樣修得過急。』所以說我們初出家的道友們,在修行過程中不要操之過急,也不能盲修瞎練,要按照佛告訴的修行方法過程去修,從心地下手,觀照好自己的心念,轉惡念成善念,日久業障自消。

如是谛占善惡業報·曉喻自心·於所疑事以取決了·

『谛占』,就是如理的占,實實在在的占,占你過去所做的善惡業報。當你有疑惑時,就用地藏菩薩教導我們的占察方法,以占察輪來取決定,可使自心懷疑事明了知曉。

若佛弟子但當學習如此相法至心歸依·所觀之事無不成者·

不應棄舍如是之法·而返隨逐世同蔔筮種種占相士口凶等事·

貪著樂習·若樂習者·深障聖道·

所以佛弟子,要學習這個相法,得至誠懇切皈依地藏菩薩,照所說的相法去行,對你所觀之事,地藏菩薩一定能會滿你的願。故佛弟子不應棄舍如此方便善巧之法,亦不應跟社會的算命、打卦等事相得並論,若隨順貪著這些世法,會障礙我們修出世的空道。占察輪相法是來指尊我們修道的,因爲它是依照一實境界而産生的,能使我們明了善惡果報,緣起性空之理,堅固信心,心輿道合,進入一實境界。

善男子·欲學木輪相者·先當刻木如小指許·使長短減於一寸·正中令其四面方平·自馀向兩頭斜漸去之·仰手傍擲·令使易轉·因是義故·說名爲輪·又依此相能破壞衆生邪見疑罔轉向正道·到安隱處是故名輪『小指許』,『許』就是指的一份,不是製成一個小指頭。小指頭就是一小截,佛在世時,人的身量跟現在人的身量不同。木輪相,如小指手這一截,就依我們現在人的身量大小,使長短減於一寸。正中的四面都把它削平,其余兩頭漸漸斜去。『仰手』,即仰起手。『傍擲』,就是側面擲。這樣使木輪在手裏能夠轉得圓滑。爲什麽稱爲『輪』呢?大家都知道法轉常轉,『輪』有摧輾消滅之意。能把你的疑惑業障給消濺掉,具此意,故用占察輪可以去掉我們的懷疑心和邪見,趣向正道,到安隱處,無有優惱,故名爲輪。

其輪相者有叁種差別·何等爲叁·一者輪相能示宿世所作善惡業往差別·其輪有十·二者輪相能示宿世集業久近·所作強弱大小差別·其輪有叁·叁者輪相能示叁世中受報差別·其輪有六·

第一輪相有十個,就是十業。能知過去所做的善惡業種和現行的業種。第二輪相就是身口意叁個,告訴你,過去的因,現在受果,現在作因,招感未來的果。通過輪相,可以知道多生累劫招感的業是強是弱?是大是小?第叁種輪相有六個,是數字。能示給你叁世中受報差別,從哪道來的?是從人道來、餓鬼道來,還是從畜生道來?或是菩薩道來、二乘道來、大乘道來?你自己不能明了,地藏菩薩會告訴你,宿世善根深深如何,知道了自己從哪道來的,能促進你修道。

若欲觀宿世作善惡業差別者·當刻木爲十輪·依此十輪書記十善之名·一善主在一輪·於一面記·次以十惡書對十善·令使相當·亦各記在一面·言十善者·則爲一切罘善根本·能攝一切諸余善法·

我們沒有智慧,要觀過去宿世所做的善業、惡業哪個重?木頭刻成十個輪,即第一輪,書上十善十惡用紅、黑分辨,紅的是善,表增畏義;黑的是惡,表損減義。善惡各記一面,十善對十惡成兩面,兩面空白,白的即無記,表非善非惡。爲什麽把十善業十惡業擺在第一呢?所謂十善業者,爲一切衆善的根本,能攝盡一切善法。十惡,是一切衆業的根本,能攝一切惡法。

叁業這個輪相,即第二輪,四面都有所表示,『記』有小善、小惡、大善、大恩。第叁輪,叁面有數字,一面沒字,從一至十八。爲何用十八個數字呢?十八表十八界,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對六塵生起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若沒有識,根對塵不起作用,失掉根,只有識,對色的時候,識也分辨不出來。根、塵、識這叁種相聚到一起,就能顯示你叁世受報的差別。十八界都從你意識境界産生。如果你執著,用輪相也沒有用,就是佛在你面前,也沒法救你。如佛在世時,此丘都是赤足的,有位比丘,夜間起來,踩在一條繩子上,感覺很軟,以爲把蛇踩死了,他思想執著放不下,認爲一定要受報。佛告訴他:『那是繩子,不是蛇。』他不相信,執著認這是蛇,優悲還命債而死。執著時,往往不是那種業,你非執著是那種業。心生則種種法生,你先得觀空,萬法由心生,萬法由心滅。所以,一定要去掉執著。一切法都有兩面性,如果你一心輪想地藏菩薩,觀想的時候,執著地藏王菩薩就是我,有道個執著就好了,你就變成了地藏王菩薩。

言十惡者·亦爲一切罘惡根本·能攝一切諸余惡法·若欲占此輪相者·先常學至心總禮十方一切諸佛·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罘生速疾皆得視近供善谘受正法·次應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法藏·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衆生速疾皆得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及爲他說·次當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賢聖·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罘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要想占輪相,應先學議軌。學至誠懇切地總體十方一切諸佛、法藏、賢聖僧。在禮叁寶時,要發願迥向十方一切衆生,同禮一切諸佛,清淨供養,讀誦一切法藏,如法修行演說,發利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永不退轉。

勇猛心易發,持久心難生。大菩薩在利益衆生中,也有退心時。在《大悲陀羅尼經》裏,觀世音菩薩心想求生這麽多,度了道麽久還沒有盡。因爲曾發過願,假使我有一念的退心,令我頭裂,身體崩碎,就由他這一念之間,頭裂開了,身體崩碎了,此時他神識還很清楚,意識到此念不對,就對十方諸佛說:『願加持我,我至誠忏悔退失度求生之心。』由於他的至誠悔過,十方無量諸佛真給他千手千眼。千手千眼觀音就是這麽來的。又如舍利弗發了菩提心,要度衆生,帝釋天想試探他,發菩提心是否堅固不退?就來到人間變成一小女孩,站在路邊哭。會利弗路過看見就問他:『你哭什麽?』她說:『我媽媽害一種病,臀生看了,抓藥沒藥引子,我媽媽救不了了,好苦呀!』舍利弗問:『要什麽藥引子?』她說:『要人的眼睛。』舍利弗一想,我剛發菩提心,因緣就來了,我挖給她一支眼睛吧!舍利弗自己用戒刀挖一只眼睛給她。這個小女孩拿起眼睛說:『哎呀!我說錯了,我要的是右眼睛,你挖的是左眼睛就沒用了。』舍利弗說:『你爲什麼不早說呢?她說:『我忘了。』舍利弗一想,好了,反正都舍了,就把右眼挖給她,小女孩拿起來,一嗅,說:『好腥臭呀!』把它丟在地上,拿腳一踩。會利弗說:『你不是做藥引子嘛?』她說:『這麽腥臭,做什麽藥引子。』舍利弗搖搖頭,歎了一口氣說:『菩薩道難行呀!』這時,帝釋天王就現身說:『還是行你的小乘道吧!』從這個故事,就知道我們凡夫心,時進時退,雖說發菩提心,但過到境界就退心,所以菩提道難行。故說勇猛心容易發,持久心難生。那怎樣能持久不退呢?常作如是念:『假使熟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來策勵自己,並且至心禮叁寶,求諸佛菩薩加持,使心無退轉。

後應學至心禮我地藏菩薩摩诃薩·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衆生·速得除滅惡業重罪·離諸障礙·資生衆具悉皆充足·如足禮已·隨所有香華等當修供養·修供養者·憶念一切佛法僧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

禮敬叁寶之後,還得至心禮我地藏菩薩摩诃薩,稱名,再禮一拜,仗地藏菩薩的加持力,願一切衆生速得除滅所有惡業重罪,在修行道路上,行菩提道中無有障礙,使修道資生用具都具足充滿。以香花等來修供養,觀想十方叁世諸佛菩薩都在我面前,接受我至誠恭敬的供養。我們真心來供養,佛菩薩也是真的接受,我們要學習普賢菩薩第叁大願,『廣修供養』。意念把所有超級市埸,果店,一作意,都搬到佛前來,把十方、盡虛空、遍法界、南贍部洲、四大部洲乃至叁千大幹世界,所有的供品,所有的珍珠、瑪瑙、七寶,挖出來供養十方諸佛,這個供養大了。有人問我:『這是真實的嗎?』我說:『這是真的。你供的那些有形的柬西,沒幾天就壞了,這個供養永遠不壞,一作意就來了,這叫普賢供。』就像我們人一樣,相片是假的,你死了,相片還在。大家經常作如是觀,當成真宜想,這就是供養。供養的時候,要意念一切的佛法僧叁寶,地藏菩薩,他們的體是通一切處,無所不在,這樣在哪兒行供養都可以。你這樣觀想的供養,功德不可思議。

願令以此香華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諸佛刹土·施作佛事·

觀想,你把這些香花等供養具,供養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動世界阿悶佛,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乃至遍滿所有一切諸佛。無量佛刹,都有你的供養具。《彌陀經》上講,早晨沒吃飯的時候,就到十萬諸佛土去供養諸佛,供養完了才吃早飯,我們作觀想修供養的這種境界,就如《彌陀經》裏說的境界一樣。『法性』,是遍一切處。在法爲『法性』,在一切衆生爲佛性。它能夠在一切諸佛刹土,作供養。而且一切諸佛拿你這供養大作佛事。

很多念佛的道友同我:『我究竟能不能生極樂世界?』我說:『能生,今生生不到來生,來生不行,再來生。』 『再來有保證嗎?』我說:『有。』十方佛護念,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決定能生。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你得有道個信心。

又念十方一切供具·無昧不有·我今當以十方所有一切種種香璎珞·幢椿寶蓋·諸珍妙飾·種種音樂·燈明燭火·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乃至盡十方所有一切種種壯嚴供養之具·憶想遙凝普共衆生奉獻供養·當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養者·我今隨喜·若未修供養者·願得閑導令修供養·

任何時候,都可以把十方國土之中的所有供具用心念搬來,物質在那兒沒動,你也沒有去,一作念之間就都供了,這就叫不可思議。如果現在觀想十大願王,你就在行普賢行,這個娑婆世界,即是華嚴世界,極樂世界乃至佛所演教的諸佛國土,全在華嚴世界,這叫種種光明蕊香幢。一個世界裏包括了能量無邊的世界,這叫華嚴世界。你把十方世界種種的香華、璎珞、幢幡、寶蓋、諸珍妙飾、音樂、燈明、燭火、欽食、衣服、臥具、湯藥,包括妙好的床鋪,都用憶想搬來,輿一切衆生同行供養。同時隨喜十方世界所有修供養的人。什麽時候供呢?十方世界都是光明的沒有黑暗,沒有白天,只要我們的心念念到了,就是一時,你想的越大越圓滿越好。我們的心量要廣大,要空,要如同《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大,全都包括。空呢?般若真空,這叫真空。大是真谛,空能融通二谛,要會想,一切法,你都如是觀想圓融。有什麽舍不得?還執著什麽?若有沒修供養的,要發願開導使他修同樣的供養。

又願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刹上·於一一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種壯嚴供養之具·共一切衆生等持奉獻·供養一切諸佛法身色身·會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願我身能遍至十方一切刹土,於一切叁寶所,用種種光明供具,同一切衆生平等的受持奉獻,供養一切諸佛的『法身』,一切衆生都是諸佛的『法身』。『法身』,是遍一切處的。『色身』就不同了,諸佛的『色身』是功德身,是『法身』的應現,我們的『色身』是業報身。『舍利』,就是佛涅槃後遺留下的靈骨。佛相包括泥塑、木離的,照相所照出來的,紙書的,供後人瞻禮的佛像。『浮圖』,就是塔,也有稱寺廟、精會,都叫『浮圖』,即供佛的塔廟。

供善一切所有法藏及說法處·供善一切賢聖僧衆·願共一切罘生修行·如是供養已·漸得成就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深知一切法本來寂靜·無生無滅·一味于等·離念清浮·畢竟圓滿·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會四無量,『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修此六度,可以從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也就是說我們虔誠供養叁寶,就能成就六度、四無量心的功德。但要深深地了知,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的,是我們的妄心所起,本來的法性是寂滅的不生不滅,然而寂滅不動的體遍一切處,『一味平等』,『離念清浮』,這樣就達到圓滿。

又應別複系心供養我地藏菩薩摩诃薩·以當稱名·若默誦念·一心告言·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如是稱名滿足至千·經千念已·而作是言·地藏菩薩摩诃薩·大慈大悲·惟願護念·我及一衆生·速除諸障·增長淨信·令今所觀稱實相應·作此語已·然後手執木輪於淨物上而傍擲之·如是欲自觀法·若欲觀他·皆亦如是應知·

供養了叁寶,還得供養我地藏菩薩,並稻念『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因地藏菩薩是主法者,至心念名號一千聲,以求得到感應。我們講用心來觀想佛、法、憎叁寶、地藏菩薩,既然用這圓滿的觀行供養、稱誦、念名,那還擲占察輪幹什麽?因爲我們講的都是理,不是事。說的是說的,做的還是做的,我們不能離開現實。當我們現行沒有達到像前邊所講的那樣,像地藏菩薩魏的那樣。地藏菩薩知道我們做不到想不成,想的是有限的,故以教我們用占察輪。要知道這是地藏菩薩攝受我們最善巧的方法,讓我們回到事上。現實生活常中,理成就事,事合於理,理事無礙,這樣就達到了事事無礙的一實境界,這就是《華嚴經》的涵義。占察輪能幫助我們證得一宜境界,故用此善巧方法對於我們修道是絕對有利益的。

千聲名號念已,並且作如是乞請:『地藏菩薩大慈大悲,惟願護念,我及一切衆生。速除諸障。增長淨信。令今所觀稱實相應。作此語已,然後手執木輪於淨物上而傍擲之。如是欲自觀法,若欲觀他,皆亦如是應知。』在用占察輪的時候,除了禮拜、念誦,還得祈白,唯願菩薩護念我及一切衆生,一切障礙很快消除,有了障礙,信心就不堅定,沒有障礙就能增長清淨信心。能夠修信心,心堅定不容易啊!跟大家說,能念住就是定,如法如律去行就是慧。故於一切處都能表現出定慧,要達到念住,必須得有信心,所以要增長你的清淨信。念佛就是念佛,不想其它的,達到了念住就叫淨信。

用占察輪時,必須跟你心裏所想的、所要求的、所要問的誠實相應。例如像我生這個病,當年不好,讓地藏菩薩給我指示一下子,看能好不能好。拜完忏了,你揚手傍擲輪相,就專問這事。他告訴你這個病不能好,或告訴你這個病能好,但是你得換一個臀生,這個臀生治不好。或者說你用藥用的不對,那一百八十九種,大家都看看記熟,裏面說的都有。『誠實相應』,即心裏所想的,所要同的和地藏菩薩所答覆的相吻合了。『相應』,印度的用語就是瑜伽。瑜伽即『相應』,跟一切法性『相應』,跟『一切事物『相應』。作是語已,然後手執木輪。揚手在淨物上傍擲。『淨物』,指乾淨的毛巾、手帕,但最好是一塊綢子,因爲擲木輪時要使它轉動。『揚手』,就是手心向上。『擲木輪』,就是說看你修的時候,用哪種木輪。第二木輪指貪瞋癡,身口意叁業。第一木輪是十業,是修忏的時候用,當你第一次入忏室,要拜忏的時候,擲第一輪,擲完了你把它記下來。『自觀法』,就是觀察自己,請求什麽事。『觀他』,就是別人不會用木輪,你也如法的幫他做,讓他也跟著拜。使用占察輪相的人在占察輪相的時候應當知道如何去做、去占。

或純具十惡·或善惡交雜·或純善不具·或純惡不具·如是業因種類不同·習氣果報各各別異·如佛世尊余處廣說·應當憶念思惟·觀察所現業種·輿今世果報所經苦樂吉凶等事·及煩惱業晉得相當者·名爲相應·若不相當者·謂不至心·名虛謬也。若占輪相·其善惡業俱不現者·此人已證無漏智心·專求出離·不複樂受世間果報·諸有漏業·展轉微弱·更不增長·是故不現·又純善不具純總不具者·此二種人善惡之業所有不現者·皆是微弱未能牽果·是故不現·

 『隨所現業』,這個業就是業用、作用。凡所造作的都叫業,有善有惡,對所現的善惡業,要如理察看,是純具十善,現生修行很好,前生善根深厚,由地藏王菩薩給你肯定,你知道了自己有善根,就在本有的這個善根基楚上繼續增長,增長善根這叫增上緣,增上緣就是給我們信心的增上、修行的增上。若一個善念也沒有,十輪全是惡,由過去現在沒有善根,盡做惡事。像這樣純具十惡業或鈍具十善業,是很少的,我們一般都是善惡交雜,善業裏有惡,惡業裏有善,以過去所造的因,種類不同故。我們一天的思想,時而是善念,想到叁寶;時而是惡念,是非人我,在這交雜中度日。像我們每天如是這樣造業,會帶到來生,也會帶到未來的無量劫,無量生。還有習氣,除了業果的因果之外,還有各人的習氣,習氣比果報還屬害,果報消失了習氣還在。例如殺業很重,前生欠他的命債還清了,不行,還有余報。若我語業上妄言、绮語、兩舌、惡口造的非常多,今生會起許多麻煩,一輪到你的身上,是非就多,你要知道這是我過去的業所感,這時你專忏口業,這樣忏悔,你的境界就可轉變。如果你讀《地藏經》的時候,別人謗毀你,你得看是哪一種業,你心想的,所問的跟輪相所示的相符合了,就相應了。若不相應,就是說你還不至心,所以中間出現虛妄、錯誤,不相應的現象。如果你占輪相善惡業都不現,說明此人已證無漏智心,超出叁界去了,阿羅漢就是這樣,已證得一切智,有漏業微弱,不會增長感果,所以輸相不現。

『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隨心襄不敢想一點壞事,他知道心念不好電會受果報的,菩薩畏因不造業。發了菩提心的人,就是憶念也在利益衆生。我們凡夫衆生就不是這樣,苦到了才怕,苦報沒現,隨便你怎麽說都不畏懼。如說:『你天天犯戒將墮地獄,墮多少萬年。』他會滿不在乎說:『沒關系到時候再說吧!』還照樣的造業,等感果了,他才忏悔。菩薩一動心念,知有錯即時對佛前忏悔善惡業很微弱,不被果所牽,故不現。凡夫求生造業不知醒悟忏悔,故占時會出現不同的善惡輪相。

若當來世佛諸弟子·已占善惡果報得相應者·於五欲衆具得稱意時·勿當自縱以起放逸·即應思念·由我宿世如是善業故·今獲此報·我今乃可轉更進修·不應休止·若遭衆厄種種衰惱不吉之事·擾亂優怖·不稱意時·應當甘受無令疑悔退修善業·即當思念·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惡業故·今獲此赧·我今應當悔彼惡業·專修對治及修余善·無得止住懈怠放逸·轉更增集種種苦聚·是名占察初輪相法·

占察到相應,是你照著地藏菩薩告訴的去作了,禮叁寶,念地藏菩薩,念地藏菩薩聖號,得到叁寶地藏菩薩加持,使你業障消除,五欲境界也能滿足,稱心如意。但切勿放縱五欲,放縱身心。地藏菩薩囑托:『獲得相應,滿足了五欲,警戒不可放逸』。這時應當思念,這是因爲我過去世,有如是的善業故,今生獲得這個福報。有了福報之後,不可盡情的享受,用盡福報。同時不要忘了叁寶、地藏菩薩和衆生。要是遭到種種衆厄、煩惱不吉祥的事,使你擾愁、恐怖、心生罷礙。在不能稱心如意隨心滿願時,地藏菩薩又教導我們說:『你這時像欽糖漿一樣,甘願領受,這是還報,不要懷疑、悔恨,愉愉快快的接受。』這是宿世所造的業,今生所感的果。要深信因果,知道這是我過去所作的業,現在再不作了。已經作成,就忏悔,悔彼惡業,拜《占察忏》來轉變,占察相法就是忏悔法。『悔』,是悔改的意思,對治惡法、勤修善法,止住懈怠放逸,免招未來的苦果你占察第一輪相十惡業、十善業的時候,就應當這樣作念。

善男子·若欲占察過去往昔集業久近·所作強弱大小差別者·要想占察過去的因,所作的惡業是強是弱?猛力不猛力?業力,量大不大?久或近?

當複刻木爲叁輪。以身口意主一輪書字記之

這時常刻木爲叁輪:身業、口業、意業各刻一輪。身、口、意叁輪,是占過去所積聚的業。

又於輪正中一面書一書·令租長使撤畔·次第二面書一書·

令細短·使不至畔·次第叁面作一傍刻·如書·令其粗深·

次第四面亦作傍刻·令使細淺·當知善業壯嚴·擾如書飾·

惡業衰害·擾如損刻·其書長大者·顯示積善來久·行業猛利·所作增上·其書細短者·顯示積善來近·始習基鈍·所作微薄·其刻粗深者·顯示習懇求久·所作增上·馀殃亦厚·其刻細淺者·顯示退善來近·始習惡法·所作之案未至增上·或雖起重惡·已曾改悔·此謂小惡·善男子·若占初輪相者·但知宿世所造之業善惡差別·而不能知猜習久近·所作之業強弱大小·是故須占第二輪相·

以上這些就是第二個輪相的作法和觀想法。這不是理論,是事。必須得如法。『善業壯嚴』,就像書飾品一樣。惡業是衰害衰惱,擾如損減,就拿刀子刻得很重。善業就用紅的,指壯嚴世界。惡業用黑的,指損害佛國土。用紅色把它書的又長又大,就是積善已久,善業的功力很猛,修行很猛利,能作增上緣,其書細短,說你積善很近了,剛學善,基楚不穩固,做的善事很微薄,容易動搖。用黑色把它刻得粗深,顯示你所積習的惡業很久了,再加上現在又在作惡,災殃很厚,其刻又細又淺的,說你作的惡業很近,學習惡法所作的業,沒到增上的程度,惡業不猛利,忏侮的時候就容易。若所作的恩是重恩,已經忏侮不再作了,那他作的重惡就轉成小惡。初輪相,但知宿世所造善惡業的差別,若你不知道善惡積習的久近、強弱、大小、怎麽辨呢?占第二輪相就能了知。

若占第二輪相者·當依初輪相中所現之業·若屬身者擲身輪相·若屬口者擲口輪相·若屬意者擲意輪相·不得以此叁輪之·複次·若占初輪相中·唯得身之善·於此第二輪相中得身忌者·謂無至心·不得相應·名虛謬也·又複不相慮者·謂占初輪相中得不殺業及得偷盜業·意先主觀不殺業·而於第二輪相中得身惡者·名不相應·複次·若觀現在徒生以來不樂殺業·無造殺罪·但意主殺業·而於此第二輪相中得身大惡者·謂名不相應·自馀口意中業不相慮義·亦如是應知·

初輪相是十個一起擲,第二輪相不能叁個一起擲,得一個一個擲,屬身業就擲身輸相。身業包括殺、盜、淫,如果殺盜淫叁個都有,就得擲叁次,口四、意叁亦如是擲。還應常注意,擲二輪相,跟第一輪相一樣,要如理觀想,禮拜、供養叁寶,禮拜地藏菩薩摩诃薩,念一千聲聖號,完了之後開始擲。擲第二輪相必須輿第一輸相相應。如果第一輪相顯示身惡,而第二輪相顯示是善,這就叫不相應。如你今生很清淨,但輪相顯得不清淨,說明你有宿業,只要拜忏很快就可以除消,得到清淨輪相。另外,地藏菩薩又給我們指示,若現在從生以來,不樂殺業,看見殺生,就逃避,甚至從生下來就吃素,根本就沒有殺業,但意業之中有殺業,擲輪相的時候,得身大惡,這也叫不相應。因爲這是理,理不是事實。因爲我們現在是講事,不是講理。又比如出家師父,在她母親受孕懷胎的時候,她的母親就不能再吃葷了,這是她過去的宿業帶動,所以,生下來自己就不吃葷,一生都不喜歡殺業,但在擲輪相的時候,有殺業,那就作兩種解釋:一種是多生累劫的殺業,現在業報現;一種是不至心,輪相所顯的不確切。所以,在擲身業、或口業、意業出現了第一輪跟第二輪相互有矛盾,不相應或輪相顯的不確切時,你應當善於理解,才能夠把矛盾解開。但必須得重新來,再拜再占,最初沒拜過忏,可能不會相應,但時間久了,通過拜忏,念聖號,業障消了許多,而且,達到至心,就很容易相應。

但這輿世間算卦的不同,算命的一般不給出家人算,因爲修行可以改變命運,這裏地藏菩薩教我們用占察輪,是爲了通過這個方法來誘導末法衆生忏悔宿業,進一步修習定慧。所以最初擲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用相應以後,可以每天晚上占察一下,看這一天來的善惡,有惡業要起快忏悔。就像洗衣服一樣,有一點輕汙一洗就乾淨了,但要是油膩多就要多洗幾回,是輕是重輪相就可以告訴你。如果大家天天拜占察忏,擲起來很快就相應,如果擲得不好,惡業很重,善業很輕,就要好好拜忏,等你第二輪的叁個都有是經的,宿世叁業就清淨了,這時就可以修定、修慧。有時候在拜忏常中,或在修行當中,有一些感應。比如見到地藏菩薩的像放光,或者蘿中見到地藏菩薩的像,還有一些其他的感應,像這種情況,應常注意一下,如果輪相顯示不是清淨相,這時一定要用智慧去辨別真爲,不要被境所轉,生起傲慢心那就會受到傷害,如果感到自己忏悔的功力,沒達到這樣程度,這個現象不一定是真的,就應當繼續修,不爲這些外境所轉,不管現的是勝境還是逆境,都不爲它所動。這樣,你的修行就有一定的功夫了。還有一些人發了大心,想要建寺安僧,初發心,障礙非常多。沒疑心的時候卻很好,這時千萬莫生悔心,要用輪相來鑒定,也許以前護持的不是善神護法,可能是魔子魔孫,這一發心,他們都退了。但這個善力還沒有稹聚,護法善神還沒來,所以應該繼續去做。如韓國的王子金裔覺,到九華山的時候,他住了幾十年也沒人理他,他就在那裏用功拜《華嚴經》,拜了叁十年,沒有米,就吃觀音土。他圓寂之後,出現許多勝事,所以要想到善報勝事,不是一下子就能獲到的,必須精進努力的用功修行,方可取得。看看過去的祖師大德們,在修行發心中,經過了多少逆境的磨練,沒有絲毫退卻之心,信心反而更加堅固,以不懈的努力消除魔難,最終得到成就。所以我們發菩提心做任何善事,過到障礙,都不要生悔心,若一生悔心,信心力就沒有了,就會被魔所擾,做些非法事,所以地藏菩薩的占察輪相,能給我們信心,對我們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加持力也非常大。

善男子·若未來世諸衆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禅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禅定智慧·應當先修忏悔之法·

地藏菩薩說,末法的衆生要想超脫生老病死,學習戒定慧,修習禅定,或者學空觀,應當先用占察輪觀一下過去所作惡業是多是重,是輕是少,若惡業很重的人,要學禅定智慧,容易入魔。有一種是坐下來習定,是要你一天在動中能定下來,這種定才是真定。坐下來容易入定。在動中就比較難,一動起來就忘了,定也沒有了。要想在動中不動心,對著境界時也不起心動念,就要常觀想佛菩薩,使念頭注意在一個聖號上,只要你的意識從來不動念,外面什麽境界相都不被它轉,這就是定。這種定能發出智慧來,世出世同的定有多種,習定的方法也很多,不論你學那種定,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心念,不被外境所轉。怎樣能降伏其心呢?就要達到無相,無相智慧就是空慧。又怎樣悟照相境界?就是要不住六麈境界。根境俱寂,就達到無生無相。即《金剛經》上佛陀教導我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由於惡業又多又厚,習定、修慧都不得利,所以地藏菩告訴我們應常先修忏悔法,多拜忏,《地藏忏》不是地藏菩薩說的,《大悲忏》也不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叁昧水忏》同樣樣不是佛說的,都是祖師編輯的,唯有《占察忏》是地藏菩薩說自對堅淨信菩薩說的。拜占察忏悔法,可使我們在用占察輪時很快相應,速獲清淨,這時你一修就能成就。

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淨·而修禅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魁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曾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爲什麽先不修定慧?是因爲此人宿世的習氣很重,惡心相當的猛利,今生又造了很多新業,若修善法會出現許多障緣。如果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受了戒不持戒,甚至叁皈都犯。叁皈本身就是戒。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衆。這就是叁皈戒。犯了叁皈,就非佛弟子。如果犯了重罪根本戒,不忏悔清淨,修禅定智慧是不可能的。不但你修不成,恐怕還要把你摒除僧團之外。佛經常這樣比喻,大海不容死屁,死人漂到海裏,海浪一定把他打到岸上去,或者被魚吃了。佛法如大海,若你不守戒律,不好好的修行,同樣會被摒除大海之外,摒除僧團,棄於佛法之外,就不能聞法修行,本來爲克服煩惱,反而被外道邪見人侵擾,喪失你的心志,增長邪知邪見。佛說破戒通過忏侮能救,破見是不可救的。所以我們必須先修忏悔法,忏除犯戒之過,及宿世的重罪,使戒體清淨,重罪減輕,無諸魔障。

因此,罪性是虛幻的,沒有真實,『罪性本空唯心造』,所以忏罪的時候一定要到達空寂。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假的,空的,沒有真實可得。罪性也看成是空的,降伏住自己的顛倒妄心。衆生輿佛就在一念之間,要轉變衆生心,需發菩提心與佛相應。修普賢十大願,念地藏菩薩聖號,文殊、普賢、觀音,念叁寶念念不離叁寶聖號,常發諸佛菩薩之願。我們發願,念叁寶,爲度衆生;求忏悔,爲度衆生;想成佛,爲度衆生;想離苦得樂,爲度衆生,一切的一切都是爲了度衆生,心往聖境上想輿諸佛菩薩和在一起,這樣凡夫心就轉變成佛心。如果不這樣,那就隨著業力跑,我們現在發心出家,很難啊!這是多生種的善根,要常常忏悔,消除業障,使過去的宿業不現前,善根增長。

善男子·欲修忏悔法者·當住靜處·隨力所能壯嚴一室·內置佛事及安經法·懸缯幡蓋·求集香華以修供養·

要想修忏悔法,怎麽修呢?當離開幹擾,找一個清淨的地方,隨自己的能力大小和現實條件,來壯嚴一處能供我拜忏就可以了,不可要求過高。如果有倏件專修一同忏室,願意忏悔,集在一起共修,但是不得超過十個人,最好七八個人。藕益大師說人多了不行。在一起拜忏的必須同願同行,不可乖違。怎麽樣壯嚴呢?打掃乾浮,供上地藏像,占察忏經,供上香、花,懸褂幡、寶蓋。沒有,可以用紙做、布做,還辨不到怎麽辨?這時你就用普賢菩薩七支供來供養,以意念把其它道埸乃至十方世界的壯嚴飾具,香、花、果都搬進你的忏室,或能行忏法的地方。這種供養的力量比有限的兩支香、一盞燈力量大得多。《普賢行願品》裏講:『法供養爲最勝。』總之,一切隨緣修供,有能力的就買上香花及壯嚴飾具,盡心盡力去壯嚴,無能力就以一顆至誠心,把心量廣大,修普賢七支供。這就是善巧的方法,即文殊菩薩告訴我們的『善用其心』。

澡浴身體及洗衣服·勿令臭穢·

預備工作做好了,必須清淨叁業,才易得到感應。口不說間雜難話,心存恭敬,一定要達到心淨。身體要洗浴乾淨,勤洗換衣服,不使有臭穢。總而言之,我們要想修忏悔法,忏悔的時候,希望菩薩加持,不要在文字上、工具上、洗浴上,生執著心,拜時心一定要清淨,所以需要一心敬禮。

於盡日分在此室內叁時稱名·一心敬禮過去七佛及五十叁佛·

『叁時』,根據印度的時間來分,書叁時:白天叁個時分,早、中、晚。夜叁時:初夜、中夜、後夜。共爲二十四個小時。拜忏時不論是書叁睛,還是夜叁時都要稱名頂禮。『一心敬禮過去七佛』,即過去壯嚴劫的叁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還有賢劫四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一心奉請五十叁佛,奉請完了一一敬禮。

次隨十方面一一總歸·疑心遍禮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次複總禮十方叁世所有諸佛·又當疑心遍禮十方一切法藏·次當疑心遍檀十方一切賢聖·

柬、西、南、北、柬南、西南、柬北、西北、上、下,叫十方。『總禮』,是用意念觀想,把十方歸衲於心中。這段就是指用意觀來普遍恭敬頂禮,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現在佛寺裏的佛像、舍利、塔廟、佛事等佛實及佛所遺留下來的法營,在這個法中,必須禮《占察善惡業報經》,還有十方一切聖賢僧。設供、口念稱名、意觀,即供養、稱贊、禮敬,這就是普賢十大願的大供。

然後更別稱名禮我地藏菩薩摩诃薩

拜忏的規矩,必須叁請,請過去七佛,請五十叁佛,請十方一切諸佛,尊法,賢聖僧。請完叁寶後。拜占察忏,一定要加上奉請《占察善惡業報經》。最後,還得特別的禮請地藏菩薩,禮請地藏菩薩一定要叁請叁拜,地藏菩薩是主忏者,同時要發願。請了以後,法會的道埸,地藏王菩薩就來住持,主持你的忏法。

另外,還要注意一點,要把自己壯嚴的忏室進行結界。怎樣結?心裏結界。說取我這個忏室,除了忏室,房同之外,都不是我的界內。爲什麽呢?因爲界外有做非佛事的,所以必須把忏室結到界內。在結界的同時,地藏菩薩護法神馬上就來護法了,其他任何鬼神,都不敢進來幹擾。這樣拜忏會很順利,並且達到我們所求的願望。

如我們修忏時叁人,或者五人,共同發願修生極樂世界。由大家至誠忏悔、發願和地藏菩薩的加持,在忏悔叁業清淨後,決定能同生極樂世界。若我們懷疑受戒不清淨未得到戒,那就拜《占察忤》,至心懇切的求,不懈的拜,如果占察;輪相顯的不是清淨輪相不要有退心,還得繼續求拜,到現出清淨輪相,這就證明你得到地藏菩薩加持,地藏菩薩給你受戒了。蒲益大師就是拜得清淨輪相,而得戒的。

如是禮已·應當說所作罪·一心仰告·惟願十方諸大慈尊·證知護念·我今忏悔·不複更造·願我及一切罘生·速得除滅無量劫來·十惡四重·五逆顛倒·謗毀叁寶一闡提罪·複應思惟·如是罪性·但從虛妄顛倒心起·無有定實而可得者·本唯空寂·願一切罘生速達心本·永滅罪根·

禮拜完,就對地藏菩薩發露忏悔自己所作得罪過,不可隱瞞。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裏第四大願,『忏侮業障』,經文裏講:惡業的體相,盡虛空都容不下,形容此罪惡之多,罪惡之大,罪惡之重。『十惡』,就是我們常講的身叁、口四、意叁,十惡業。『四重』,指殺盜淫妄四根本。『五逆罪』,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和合僧,這個罪很容易犯,如說是非,挑拔離間,在寺中各做各的,意見不一致,使大衆僧不和,就是破和合僧。『毀謗叁寶』,就是說,對佛輿佛、大小乘、僧衆之間互相毀謗,攻擊。『一闡提』,指沒有善根,就是對叁寶一點信心都沒有。要忏悔除去所作的這些罪,不再更造,若自己的力量薄弱,就對地藏菩薩說,求地藏菩薩,十方諸佛加持我,令我把無量劫來所有的十惡四重、五逆顛倒、謗毀叁寶、一闡提罪全部忏悔掉。還應思惟,罪性本空。惡業都是由於我們無量劫來,黑白不分,真假虛宜不明,從虛空顛倒中起的。因此,罪性是虛幻的,沒有真實,『罪性本空唯心造』。所以,忏罪的時候,一定要達到空寂。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假的、空的、沒有真冒可得、降服住自己的顛倒妄心。更應當發願,所做的功德事供養寶,迥向給衆生,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梁,早日成佛。

在佛門裏,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在修行中,無不是不可思議的殊勝行,普賢行。但有的道友不會修行,每日在修行中還總是抱怨,是因我業障重,不會做事,常住分配我這個任務,他們卻坐那見聽經學習,學經聽經多好啊!我在外頭勞動,還有什麽功德?你不知道你做的這個事和他坐在那兒學習是一樣的。

只要你會發願,會迥向,隨便你做什麽事,都是在行普賢行、發文殊願。要知道經過你的發願願、迥向、思維,全是你自己的了,是我在發願,我在行,我在做。所經大家在做一切事的時候,一是要記得:隨喜、發願、迥向,做的一切善業,上供十方叁寶,下施一切衆生,願諸護法神護持我及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早日達到心本,本來的自性,恢愎了自性,罪根也就滅掉了。

次應複發勸請之願·願令十方一切菩薩未成正覺者願速成正覺·若已成正覺者·願常住在世·轉正*輪·不入涅槃·

『複應發勸請之願』,勸請誰呢?爲什麽要勸請呢?因爲到了八地不勸地的菩薩,惑業沒有了,但還沒有認識到根本無明,以爲已經成就了。無明未斷,不能達到究竟,還得繼續修,所以我們也要勸請這些未成正覺的菩薩,或者初發意的菩薩,早日成佛度衆生,已經成就佛果的,願永遠住世,不要入涅槃,這就是《普賢行願品》第六大願:——『請轉*輪』,和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次當複發隨喜之願·願我及一切衆生·畢竟永舍嫉妒之心·於叁世中一切刹土·所有修學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隨喜·

這是賢第五大願,『隨喜功德』,隨喜一切衆生,隨喜一切諸佛菩薩,願一切衆生舍離嫉妒障礙,看見人家有一點善事,有一點進步,對寶有功德,都應當贊歎隨喜。若師長對某同學、師兄弟,表揚了一句,你就生起嫉妒心說:『有些事我也會做,我比他還強,他有什麽了不起的。』不但不隨喜人家,反而說上幾句不好的話。如供千僧齊作佛事的,有的師父說說笑笑,也不威議,看上去一點電不壯重,我說:『莫生分別心,文殊菩薩在,可能是文殊菩薩示現的,你歡歡喜喜贊歎,不要從現象上迷惑了我們智慧的眼睛。』

像五臺山經有人供千僧齊,我們要隨喜,因爵文殊菩薩常化現在其中。昔日五臺靈寺,設無遮齊法會,不簡道俗,不別貴賤、男女、乞兒,悉皆飽足。有一位貧女,牽著一只狗,帶著兩個小孩來趕集,發親的師父給她一份,她不走說:『不行,我這兒還有兩個小孩。』又給她兩份,她說:『還不行。』同她還要什麽,她說:『我還有一只狗。』發親的師父就生氣了,他說:『這位貧女簡直不講道理,貪心這麽大。』又想菩薩即已發願供千僧集,就再給她一份吧!她說:『還不行,我肚子裏還得要一份。』這時發親的師父發脾氣說:『什麽肚子裏還要一份,我這是現前的。』他這麽一說,貧女騰空化現文殊相,小孩現童子相,小狗變成了金毛獅子,文殊菩薩於空中說:『衆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具舍盡,其如憎愛何!』這時在會的人,皆向空中日:『大聖,願示平等法門,我等奉行。』空中偈日:『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此時發親師父伏地求忏悔,自恨不識文殊菩薩降臨,菩薩一去,再也不能見聖相,即把貧女所施發,建塔供養禮拜。大家多思維這個故事,菩薩千百億化身,現各種不同的境相,來度化衆生,只是我們凡夫肉眼,不識不知而已,所以說要平等,用平等心來對待周圍一切人事,不要生分別輕慢心,我們身邊的善知識,同學道友,就是文殊菩薩,或其他諸大菩薩化於世來度我們的,這樣就會對他人生起恭敬心,隨喜他們的功德。所以隨喜功德,是增長自己功德、最便宜的事,大家不要輕易的放棄。而且隨喜功德可以對治你嫉妒障礙煩惱,所以不論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聖凡的功德悉皆隨喜,這個功德就可以使你成佛。

次當複發迥向之願·願我所修一切功德·資益一切諸衆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

我們修行要不貪戀執著,要把聞法修學行持的功德迥向給一切衆生,同等獲利。所以隨便你在哪兒修行、做事,乃至你在寢室看書、誦經,把自己所修這一切的功德都迥向給衆生,願衆生都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大家能一同超向佛的智慧,到達不生不滅的涅槃城。

普賢十大願王不可思議。文殊菩薩的十大願,我們更應該隨喜贊歎,應當把他作爲我們的日課,但不能讀讀就算了,要學文殊菩薩是怎樣度衆生的。還有《華嚴經》第四品覺林菩薩贊歎釋迦牟尼佛的話,我們也應當每天念一念。學法要學會用心,聞思修叁慧缺一不可。只是聽聽這個,善根是很淺薄的。我們聞之後要思維,覺得這個法殊勝,照著去做,至於做多做少,隨你的力量,主要看你是如何用心的。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貧女,撿了一枚錢,她想買油供佛來培福。她就到油鋪去買油,但沒有盛油的瓶。這個老板看她可憐,而且被她的誠心所感動,說:『好,我給你打一罐油,除了你這一文錢之外,剩下算我的,我就隨喜彌的功德。』貧女就把油提到僧伽藍裏,倒在一個油燈裏供佛,這天正是目犍連尊者當值。第二天早晨天亮,他去滅這個燈。別的燈全滅盡了,同睛波斯匿王供了十萬盞燈,唯獨貧女添的這盞燈怎麽也滅不了。目犍連尊者說:『我可以用神通滅。』他就使用神通,也滅不了,而且越滅越亮。這時佛就出來說:『這是清淨施,以羅漢的神通力量是滅不了的。』大家要明白,這不是在於物資的多少,而是心力的猛烈。若供養一千瑰、一萬塊錢,不知發願迥向,還不如供養十瑰錢又發願又迥向的功德大,因心力猛烈故。諸位道友,你們在大寮行堂做飯,或做其它事,是否想到以此事去修供養,發願、隨喜、迥向,想到輿沒想到這兩者的功德是有很大懸殊的,所以我們不論做什麽,都要觀想到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禮敬諸佛』乃至『普皆迥向』。一事具十願,這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學法就要善於用心,會用心,無一事不是佛法,不是行的菩薩道,成就佛果的因。

如是發迥向願已·複往余靜室·端坐一心·若稱誦若默念我之名號·當減省睡眠·若愍蓋多者·應於道踢室中旋燒誦念·次至夜分時·若有燈燭光明事者·亦應叁時恭敬供養悔過發願·若不能辨光明事者·應當直在余靜室中·一心誦念·日日如是行忏悔法·勿令懈發·

發願之後,離開忏室,到其它靜室或寂靜處。目的是離開幹擾,一心念地藏菩薩的聖號。念的時候一定要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念相續。減少睡眠,因爲睡眠是五蓋之一,若是睡眠多的人,應當繞念來對治它。

像我們是一個普通的清衆,住在常住裏,沒有忏室、靜室,怎麽辨?那就用你的心念,不能磕頭,就以觀想來磕頭,但是有個倏件,你一定要至心。一切的方便要你自己去想,從方便達入真實,外邊的客觀倏件環境不具備,自己想瓣法,反正不離修行、忏悔、發願。人家都睡覺了,你也不幹擾別人,就靜坐,靜坐觀想對著地藏像就念,如果是黑夜,寢室沒有小燈,就在寢室一心誦念或觀想地藏菩薩放光,就看至心如何?觀想會出現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我們信佛的,一定要相信叁寶的加持力,相信叁寶的光明,至心誠想的念佛、拜佛,如此每日精進不懈悔過發願。

我說不要貪睡,在我們一天書夜二十四小時中,起馬得睡五個小時到六個小時,這樣才有精力來工作、學習、修行。如果你勉強地說一個小時都不睡,就如佛教導書叁時叁時休息,精進辯道,恐怕我們這個體力,不得成就,反而會病倒,這樣你還能修行嗎?像這樣你得自己調迪,這樣做能支持就去行,若超過負擔是不行的,這是我的意見,不是經上教的。經上教我們不要睡。因我感覺到我們現在這個肉體眼過去的古人不一樣了。業障深重的我們必須跟你自己身體情況相通應,不能超負荷,這就叫隨緣善巧方便。

大家知道般舟叁昧,就是一行叁昧,一百天不坐不臥。怎麽瓣呢?找一個比較小的房子,用粗繩子釘在牆上拴緊,過了十幾天,腿很踵,移步很困難,就扶著繩子走。道宣律師行過叁次般舟叁昧,所以修行要舍得付出,要下得苦功夫。這樣才能用生死的力量換來不生死。我們現在業深體弱,行般舟叁昧是辨不到的,行不了,生個慚愧心,卻不可懈怠放逸。要念念想到叁途衆生苦,想著這個世界苦難的衆生,一想到他們,精進心就會生起來,最後再給他們迥向,離苦得樂。

修忏悔的人,一定要下決心,定一個忏期,一百天或幾個七,不能拜忏就念地藏聖號,要不打妄想,但我們現在念時,功夫不到,還達不到不打妄想的程度,怎麽瓣呢?不要怕打妄想,只要想到其它的,就收回來,收久了念頭漸漸就純了,什麽事情熟練了自然就純。只要提起念頭,坐也念,行也念,時間久了,睡覺做蘿都在念。白天上課也好,過齊堂也好,上殿也好,照樣做這些事,但心裏一直在不停地念地藏菩薩。大家看收音機裏有很多弦的線路,人的腦子也是這樣,所以念聖號輿做事互不幹擾,達到一心時就是念住。這個功夫不要把它看簡了,超過坐禅等其它一切的修行。我們念阿彌陀佛也如是。

《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個方便法門,如果能按我說的這樣做,不用同你自己就知道此時心很清淨。念到真正功德圓滿時候,能念所念全空了,能念的心,所念的地藏菩薩空號乃至於地藏菩薩相都沒有了。能夠心定念存,寂然不動,那個時候你的智慧就發現了。

占察這個法門雖然方便,但過去沒人說。一種是不相信,再者就是沒遇到,也沒人說。《華嚴經》上說:『譬如入暗室,無燈不能了。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所以必須得有人說,並且發這種願心,共同去做才行,否則你就是有智慧也不能知道。不知道升座講法也是有加持的。在座下好多意思沒有通,到座上就通了。所以要相信佛菩薩的加持,那種智慧不是你口裏能說得出來的。還有大家的加持,你們心裏想要聽什麽,感到我的心、我的嘴巴就說什麽。說法要對機,否則說的再好,再高深,對方也聽不進去,佛在世說法的時候是對機的,這部份人需要說般若法,佛就說的是般若,聽見後就開悟了,心開意解,觀喜贊歎,完了,最後,他就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每一個法會都有很多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爲什麽?因爲是對機說法。

若人宿世速有善基·暫啼過忌因緣而造恩法·罪障輕微·其心猛利·意力強者經七日後印得清淨除諸障礙·如是衆生等·業有厚薄諸根利鈍差別無量·或經二七日後而得清淨·或經叁七日乃至或經七七日後而得清淨·若過去現在俱有增上種種重罪者·或經百日而得清淨·或經二百日乃至或經千日而得清淨·若極鈍根罪障最重者·但當能發勇猛之心·不顧惜身命想·常勤稱念·書夜旋燒·減省睡眠·禮忏發願·樂修供養·不懈不發·乃至失命要不休退·如是精進·於千日中必獲清淨·

如果過去生中有大善根的人,善業基楚很堅固,暫時過著惡緣,隨順惡法去做,這個罪業是很輕微的,再加上修忏悔法的心很猛烈,七日即可忏清淨。猛烈的情況,不願生命,只是一心想戰勝敝人,無別的思想,甚至於負了傷,他還不知道,直到有人告訴他,他低頭一看,馬上就倒下了,這就是精神的作用,我們應以這種精神勇猛去修行,障礙很快就會消失。

求生的業有深有淺,但誰也不願說自己的根機淺薄。我同很多道友們交往,從談話當中,個人都口口聲聲說業障很重。自己說可以,如果你說他業障重,馬上就冒火了,也忘了自己業障重。自己說可以,別人說就不行了。如唐朝宰相魚朝恩,一次,國師來王宮說法,宰相在國王旁邊說話是很自由的。他說:『大師,我想請問,佛法講的無明,無明從什麽地方起的?』國師瞧瞧他說:『你這個奴才,也問佛法?』宰相馬上就發怒:『哼,我是奴才?我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師說:『你別著急,無明從此起,此就是無明,你知道嗎?』宰相馬上就向國師忏悔。一切衆生都如是。若業障厚,善業薄的,一七日不行,經二七日乃至七七四十九日才能得到清淨。若過去現在惡業增長,得忏悔一百天,乃至一千天才得清淨。有的叁年也沒得到清淨,但別生退心,相信地藏菩薩不會不管,地藏菩隆會替你忏悔,給你加持力和增上緣,讓你的罪業早日得到消失。這就是地藏菩薩告訴我們忏悔的時間及得清淨輪相的期限。所以自己要定一個日期,決心來拜,一直到清淨輪相顯示清淨,學法修定修慧就很容易進入,速得道果。

如果業障極重的人,能夠發起勇猛的忏悔心,不顧惜生命。如何不顧惜生命?過去有位老修行,在山裏住洞修行,修行睡覺特多,於是他就想辨法來對治,坐在懸崖上,對自己說:『你睡吧,睡了就掉下去,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支持不久又睡了,一睡就往懸崖下掉,老修行掉下去部被護法神接住了。他很高典,對護法菩薩說:『南閻浮提像我這樣修行的很少吧?』護法神說:『像你這樣的修行人多如牛毛,是你自己看不見。』由於這一慢心,護法神說:『五百劫不護你的法。』不護就算了,照樣修。時間一畏長,還是不行,支持不住,又掉下懸崖,護法神又把他拖上來。他說:『你不是不護我的法了?怎麽又來了?』護法菩薩說:『你的一念精進超過五百劫,所以我又來護持你。』像這樣修行,一念清淨勇猛心難生。所以罪障深重的人,一定要下決心,不顧惜生命,沒有黑天白天,書夜旋繞,減少睡眠,稱地藏菩薩空號,禮拜忏悔疑願,心存歡喜,以法來修供養,不懈怠,不頹發,乃至喪失了生命,也不停止,也不退轉。這樣的精進,於一千日,罪惡再重,必定得到清淨。

善男子·若欲得知清淨相者·始從修行過七日後·應當日日於晨朝旦·以第二輪相具安手中·頻叁擲之·若身口意皆純善者·名得清淨·

修行拜忏經過了七天後,用第二輪相,仰手叁擲,擲一次清淨不算,得擲叁次,叁次全是紅的,就表示口意是純善業,非常清淨,若叁次都現了清淨輪相,那地藏菩薩一定在埸加持你。清淨了,想到極樂世界,地藏菩薩會隨你的願力把你送到極樂世界或十方世界淨佛國土。

如是未來諸衆生等·能修行忏悔者·從先過去久遠以來·於佛法中各曾習善·隨其所修何等功德·業有厚薄種種別異·是故彼等得清淨時·相亦不同·或有衆生得叁業純善時·即更得諸余好相·或有衆生得叁業善相時·於一日一夜中複見光明遍滿其室·或聞殊特具好香氣·身意快然·或作善蘿·蘿見佛身來爲作證·手摩其頭·歎言善哉·汝今清淨·我來證汝·或蘿見菩薩身來爲作證·或蘿見佛形像放光而爲作證·若人未得叁業善相·但先見聞如此諸事者·則爲虛妄诳惑詐爲·非善相也·

過去久遠劫來佛法中,因爲所修的善業和功德不同。所以業出現有厚有薄,如果善業深厚,功德就非常猛利,福報也大。功德的種種不同,示現的清淨輪相也就不同,若有衆生叁業純善,拜完忏,相貌都能轉變。所有惑業全部能消失,病很重的,拜完忏得清淨輪相,以後就無病苦,身心特別健康。

在末法時期,沒有拜忏得清淨輪相的。爲什麽說的這麽決定呢?沒人修《占察忏》了,怎會得清淨輪相?即使有修,但幹擾特別多,或至心的程度不夠,不得清淨輪相,當然也不會得到余相好。所說的余相好,指地藏菩薩或諸佛,現種種不同瑞相來作證明。所說相好,忏室光明遍滿了;或聞殊特的異好香氣;或做善蘿,蘿見佛伸手摸其頭;或者見菩薩來,特別是地藏菩薩。見如此諸瑞相,即是諸佛菩薩來給你作證明,已得叁業清淨的善相。若未得叁業善相,就說明沒清淨,沒清淨就是還有業障。若蘿見如上境界,當知道都是魔現的境界,是假相,是虛造不實的。見了這種現象會荒發你的道業,一定得爲上忏悔。若是清淨了,見了相電不動心,沒清淨,見了相比不被他所擾,一念不動,堅定的拜忏。七天得了清淨輪相,爲了鞏固,再拜七天,決定清淨。五欲的魔很屬害,一定要辨別清楚,千萬不要惹火上身,不要想神通,不要想護法。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過去我們到西藏求法,有位大勇法師,談虛大師的弟子,他到日本學柬密,那時侯把密宗分成柬密和西密,日本學的密宗叫柬密,西藏學的密宗稱西密。大勇法師,他在日本學完密法,回到中國大陸,住在廣濟寺。那時到西藏學法都要請護法神,供酒供肉,不供養文殊師利菩薩,也不供養叁寶,是供護法神的。大勇法師電想請個護法神,請到了廣濟寺的老狐狸,傅說是漢朝時的。老狐狸有神通,告拆他很多事。後來,大勇法師要去西藏學法,狐狸不讓他去,大勇法師泱意要去,老狐狸就做種種障礙,乃至病魔纏身。很多大德都敬動了,給他念咒誦經,才把老狐狸趕走。以後大勇法師在去西藏的旅途中,走到西康的甘孜就病倒了,最終也沒到達西藏。舉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修行者,不要求異相。要認清楚是真聖,還是魔,不要執著。如果把魔常成聖事,會尊致墮落。

若人曾有出世善基·攝心猛利者·我於兩時隨所應度而爲現身·放大慈光·令彼安隱·離諸疑怖·或示神通種種變化·或複令彼自憶宿命所經之事所作善惡·或複隨其所樂爲說種種深要之法·彼人即時於所向乘得決定信·或漸證獲沙門道果·

如果是真有出世的善業基楚,用功求忏悔的心很猛利,這時,感應到地藏菩薩現身,放大慈光加持你,使心不恐怖,遠離疑惑,而得安穩。或是給你示現種種神通變化,讓你自己憶念你的過去世,所有的修行,所經曆的事及所做的善惡。隨你歡喜要求,當爲你說種種出要之法。一說法,你就心開意解,當即證沙門道果。就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叁果向叁果,四果向四果。

複次·彼諸衆生·若雖未能見我化身轉變說法·但當學至心·使身口意得清淨相已·我亦獲念·令彼衆生速得消滅種種障礙·天魔波旬不來破懷·乃至九十五種外道邪師一切鬼神亦不來亂·所有五蓋展轉輕微·堪能修晉諸禅智慧·

地藏菩薩又說了,拜忏的衆生,雖未見到我的形象,或沒有見到我的化身爲你說法。『使身口意得清淨相已,我亦護念。』只要你至心拜忏後,占察得到清淨輪相,我也護念你,並且幫助你消滅一切障礙。到這個時候,天魔波旬也不敢破壞。印度九十五種外道邪師,一切鬼神想擾亂你也辨不到,有佛菩薩加持故。所有五蓋、十纏,一天比一天輕微,你的智慧光明隨之而生,並且能夠修習神通智慧。

複次·若未來世諸衆生等·雖不爲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種種衆厄·貧窮困苦優惱這迫者·亦應恭敬禮拜供養·悔所作惡·恒常發願·於一切時一切處勤心稱誦我之名號·令其至誠·亦當速脫種種衰惱·舍此命已·生於善處·

末法求生,因社會生活、寺廟等種種因緣,不求出離,不求定慧,及不修學佛法的出要之道。現在所遭受的種種厄難,貧窮困苦,衣食不足及優惱這迫等苦。要想脫離衆苦,也應當恭敬禮拜發願。在任何時候,任何處,至心念地藏菩薩名號,忏悔所作的惡業,求地藏菩薩加持,得到救度。脫離種種的衰惱及不如意惱害之事。舍此生命,到善地,再不受苦難,增加信心,修出離之佛法,永脫生死苦海。

上面講子念地藏菩薩,求加持消業去諸障難,求生到善處,現·在順便給大家講講怎樣求往生?

若人求往生得至心念拜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加持,發舍這個報身之後,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不來這這五濁惡世受生了,當你發決定能生的信心時,就決定能生。《彌陀經》裏講:『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輿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格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沒到一心,能不能生?『得一心』,指發決定能往生的心,就是看你相信不相信你能生;其次你相信不相信《阿彌陀經》;相信不相信念往生咒的威力;相信不相信阿彌陀佛的心咒:『嗡阿彌裏打得傑哈牛吽』。我說只要你發了決定往生極樂國園土的願心,念阿彌陀佛、持心咒、念往生咒、就決定能生。經上有說:『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當生指未來,我說決定生,並不是說你今生決定能夠生,是說你今生沒生到,但你這個信心不變,說我決定能生。雖有很多業障,決定能生的,這個信心一定要堅固,不管誰說,你業障重,每天懈怠,生不到的,你就這麽說:『我一天懈懈怠怠也生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我就不懈怠了。』有什麽保證呢?《阿彌陀》不是說嗎?十方恒河沙數諸佛來護念你,不論你走到哪去,都要把你找到,把你送到極樂世界。然而你必須得念《彌陀經》,早、中、晚,念叁遍《彌陀經》,念一百零八遍往生咒,念一百零八遍阿彌陀佛心咒,這就把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程辨好了,我一定能去。『業障很重,能不能生?』是帶業往生,還是清淨了才能生?有的道友問我。我說:『你想不想去,如果想去,決定了沒有?』他說:『決定了。』我說:『既然你已決定了,來問我做什麽。』他一聽此話,不解的看著我,我又說:『人家說帶業不能去,你就跟著說帶業不能去,因我有業就去不了,我說你要在此土清淨了,沒有業,那還去極樂世界幹什麽?大家想想看吧!叁業都清淨了,說明已經成就證得法身清淨,既然法身已淨,無垢無染的,還生什麽?因爲極樂世界裏,除了阿彌陀佛以外都有業。觀世音菩薩示現的是大菩薩,還沒成佛,還有一份無明。蓮池海會,還有各種類型的阿羅漢、菩薩。他們無明沒斷,都有業,他們都能生去,你懷疑什麽?』所以說,願求往生,想去極樂世界的,就不要懷疑。

複次·未來之時若在家若出家諸衆生等·欲求受清淨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當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應可受

這裏真專門講授戒的問題,叁皈戒、五戒、十戒、八戒、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菩薩戒。破了叁皈一定要墮落,但是叁皈的種子是不會變的,到你善根又發現了,遇緣,又可以回來受。八關齋戒,受幾天,戒體存在幾天。比丘比丘尼戒,只管當生,若破了,戒體即失。菩薩戒不同,是盡未來際,戒體不失,會永遠隨著你。但是不論你破了哪一戒都得忏悔。若犯了重罪,受戒有障不得戒,你發心想再受得清淨戒,就得修忏悔法。因爲地藏菩薩說:『受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重戒都可以對著他受。』

求受清淨戒,至心修忏法,在拜忏的時候,必須用這個第二輪相,叁業清淨了,表示已經得戒。地藏菩薩就是我們受戒的本師,這叫佛前受。佛在世的時候,出家受戒,只要佛說善來比丘,鬚發自落,頂禮佛以後,就受戒了。鬚發自落大家不要錯解,以爲是佛的神通力,使頭發都自動掉下來了,而是得戒後,自己把頭發剃光。

若彼衆生欲習摩诃衍道·求受菩薩根本重戒·及願總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謂攝律議戒·攝善法戒·攝化衆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師·廣解菩薩法藏·先修行者·應當至心於道踢內·恭敬供養·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爲師證·一心立願·稱辮戒相·先說十根本重戒·次當總舉叁種戒聚·自誓而受·此亦得戒·

『摩诃衍道』,即大道,就是菩提道,娶了菩提心,想要求受菩薩根本重戒,即願總受在家、出家的叁聚淨戒,攝律議戒,攝善法戒,『攝化衆生戒』。攝化聚生戒,即鏡益有情戒。『攝律議戒』,該攝大小乘一切戒律,從止惡方面講。『攝善法戒』,收攝一切善法,把所有的善,都布施給衆生,從行善方面講。『攝化衆生戒』,即爲度衆生,願一切求生都成佛。要想具足這一切戒,而得不到清淨的戒師,不懂戒法。因戒律裏有講,如果戒師不清淨,不知戒法傅授,受戒不得戒。那你應孩怎麽辨?應該先修忏悔,在道埸內至心恭敬供養,仰告十方諸佛菩薩、地藏王菩薩,來給我們做戒師,求證受戒。在受之前自己要發菩提心,四弘誓願,辮明一切戒的重輕戒相,這樣自己在佛前立願,自己受戒,也得戒。得到清淨戒體,怎樣保護好使他不失呢?應當常念於道,念念不離菩提心,行菩薩道,念念不離叁寶,常憶佛學,菩薩、善知識學,觀照好自己的心念,常憶清淨戒難得,廣解戒相,明開遮持犯,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做,常自警惕,不要違犯,一但有所毀犯,爲上忏悔,以求恢複清淨。

世間人也常說:『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要懂得這個道理,大善是徙小善稹累來的,小錯誤養成大錯誤,因爲滴水能穿石。懂得此理,就知道應當隨時護念自己,想到從生。像我們在行走時,恐踏死螞蟻、蚊蠱等小生命,就念:『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衆生自迥護,若於足下喪其形,願汝即時生淨土。』念時觀想把它們送到極樂世界去。有道個力量嗎?天天念就有道個力量了,不是你的力量,是諸佛菩薩的力量,因爲你念念想到不傷害衆生,而是去利益衆生,由自己的心力感佛菩薩的加持力。《華嚴經·浮淨品》裏有一百四十多個偈子,叫我們從早到晚護好心念,當你一睜開眼睛,就念『睡眠始寤,當願衆生,一切智覺,周願十方。』這樣你就發了成佛的願,這些偈子,一個是上求佛道,一個是下化衆生,就是佛教我們怎樣教化衆生和教化的方法,怎樣能得到佛道,除此之外,無別的成就法。

複次·未來世諸衆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淨僧衆·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於禁戒者·但能學發無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淨已·其未出家者·應當剃發,披服法衣·如上立願自誓而受菩薩律議叁種戒聚·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名爲比丘比丘尼·即應推求聲聞律藏·及菩薩所習摩德勒伽藏·受持讀誦·觀察修行·

若懷疑戒師不清淨或是僧衆不清淨,這樣受戒後都不能得戒。地藏菩薩告訴我們,那你就跪在佛前拜《占察忏》,專爲求戒拜,還要能學發無上道心,使身口意得到清淨輪相,便得戒。若還沒出家的,你可以剃度,披上法衣,如所講的立願,雖沒輕過叁師、七證,自己發願受芏口薩戒及叁聚淨戒。也就得到出家的波羅提木叉戒,名比丘比丘尼了。自受戒以後,要專精學習律藏及菩薩所習的『摩德勒伽藏』,『摩德勒伽』,翻成智母、智藏、智慧藏,母爲能生意,藏是含藏意,能生智慧,讀誦受持,時時觀察,以佛所製的戒律去對照自己行持,有犯就忏,使身口意常保清淨,不斷的用功修行。

若雖出家而其年未滿二十者·應當先誓願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彌沙彌尼所有別戒·既受戒已·亦名沙彌沙彌尼·即應親近供養給侍先舊出家學大乘心具受戒者·求爲依止之師·請問教戒·修行威議·如沙彌沙彌尼法·

我已出家,但年齡未滿二十歲,還不能承當比丘比丘尼,怎麽辨呢?那你先立誓受沙彌十根本戒,及沙彌尼別戒。『別戒』,指別別解脫戒,即守一條解脫一條,在我們求受戒的時候,一定要求護法龍天護持,護法龍天不是海裏的龍,而是大菩薩的化身。自誓受戒已,是名沙彌沙彌尼。得戒後要清淨供養叁寶,親近供養奉侍,比自己出家早,已發道心,學大乘受具足戒的師父,依止他們,叁業常恭敬,向他們請問教誡修行,學好沙彌沙彌尼的一切律議,增長正業行。

發道心輿不發心,從心上就能簡別出菩薩輿凡夫。如佛在世時,有一位阿羅漢跟他的徒弟小沙彌,師徒兩個人在路上走。小沙彌看見田地耕出很多蟲子,麻雀就叼著吃,生起大菩提心來。他說:『衆生好苦,我一定發願生生世世度衆生。』他這一發願,他師父說:『停下來,把包裏給我。』他師父要過包裏自己背上,也沒稅什麽。師徒倆又走,走著走者,這個沙彌又想:『菩薩道難行,在度衆生中,要受好多苦,還是不度好,像我師父才是個阿羅漢而已。』他這一退心,師父說:『停下來,包裏還是你背吧。』他說:『本來就是我背的。』他們又走,途中他想:『衆生好苦,不能退心,菩提心一定要發。』他師父說:『停下來,把包裏交給我背。』徒弟感到莫名其妙,就對師父說:『師父,您今天怎麽啦?一會兒背一會兒不背。』他師父說:『你剛才發了大菩提心,我才是個阿羅漢,怎能讓菩薩給我背包呢?應該自己背,後來你退心又到凡夫位修行,未了生死,我已經證得阿羅漢,已了生死了,所以又還給你背。後來你又發了大菩提心,還是不敢叫你背,自己再背上,這是因爲你的心隨時在變化。』從這則故事就知道了,我們衆生的通病就是時發心時退心,一有困豁難退。文殊五字真言裏有講:『發心證果二無別,如是二心初心難,發心非難難常繼,常繼方便應當說。』所以說諸佛菩薩知道我們衆生有時道時退的通病,故以大慈悲心,善巧方便說種種法,來教化我們永不退菩提心,因發心即成佛。《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菩薩教我們用占察輸占叁業清淨來得戒,也是爲了修道,發菩提心度衆生的,所以我們不論從師受戒,還是自誓受戒,一定要發四弘誓願。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常規近菩薩所修摩德勒伽藏·讀誦思惟視察修行·應勤供養佛法僧寶·若沙彌尼年已十八者·亦當自誓受昆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及遍畢比丘尼一切戒聚·其年若滿二十時·乃可如上總受菩薩叁種戒聚·然後得名比丘比丘尼·

若受戒後找不到依止師,怎麽辨?那就依法爲師。依菩薩所學的智慧去自己道修、讀誦。照著經上所講的去行,以法供養叁寶。若是沙彌尼滿十八崴,就要增學六法。兩年做學法女來磨練身心,及學比丘尼所學的戒法。滿二十後才能受叁聚戒,成比丘尼。作爲比丘尼,除了持受的戒法外,還要學八敬法。當初佛的姨母就是依八敬法得戒。八敬法含著一種忏侮的意思,比丘尼千萬不要忍爲比比丘低下好多。因爲佛有無量、無窮、無邊的智慧,知道女衆出家給佛教帶來不利,故特別給出家女衆製定了八敬法,依教行正法還存。

若比丘不依法行事,我還恭敬他什麽?恭敬的是法,恭敬的是佛製。像通願法師,就是一位很受人欽佩的尼師,不違佛的教導,行八敬法,兄了比丘就恭敬行禮。通願法師就是尼衆的楷模,應效法師之行。

若彼衆生雖學忏悔·不能至心·不獲善相者·設作受想·不名得戒·

有的衆生雖然每天拜忏,也一天天的學,卻無至誠心,也沒善好的相。沒有按照地藏菩薩所教導的去行,自己讓爲我得戒了,像這樣,是沒得戒的。

兩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問地藏菩蘑摩诃薩言·所說至心者差別有幾種·何等至心能護善相·

堅淨信菩薩,又代我們末法衆生,請問地藏菩薩:『您所說的至心究竟有幾種?要到什麽程度才能算是至心?怎樣才有善好相?』現在我們學習、過堂、上殿、做事,一天生活當中我們應問自己究竟付出了多少至心,不要抱怨爲什麽感應不大。因爲你不是真的至心,你的心不能輿佛菩薩相通,由至心不夠,感應就不大。而所說的至心,只是我們心的因,並不是果。如果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種現象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就能見到。像在大寮作飯、燒火,要是不用心,火燒不好,飯不是燒焦,就是沒煮熟。所以做任何事,心都不能不在爲,否則一切的果都不會好。再說明白一點,所謂至心,就是要心住念純。

地藏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兩種·何等爲二·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

地藏菩薩回答說,至心有兩種。第一求願至心。求願就是希望、發願。用占察輪相的目的就是滿自己所發的願。想要同的事就是願。比如說,我身體不好,長期害病,問問地藏菩薩什麽原因,如何才能身體健康,這就是願。在發願求的時候要至誠懇切禮十方諸佛、尊法、賢聖僧,各一拜,禮地藏菩薩叁拜,然後念一千地藏聖號,觀想地藏王菩薩來加持。如果求願至誠懇切,當拜念的時候,突然心酸,痛哭流涕,那是觸動了你自己過去的宿業,也觸動了你的善根。有感必有應,即所說的製心一處無事不辨,這就是你求願的至心。第二至心攝意,就是把自己的心念攝到一處,那必須具足專精成就勇猛相應的至心。『相應』,就是融合的意思,『專』,就是不雜、專一,『精』,就是純。這時心力很勇猛,一心念地藏菩薩,念到自己的心和地藏菩薩融合在一起,跟地藏菩薩大願相結合,至心達到這種程度就能獲善相。

此第二至心複有下中上叁種差別·何等爲叁·一者一心·所謂系想不亂·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叁者深心·所謂輿法相慮·究竟不退·

經常講這個至心,並不是說地藏菩薩的形象跟你的形象相應,而是說你的心地、性藏跟地藏菩薩的心地、性藏無二無別,是從這個上面講的相應。當你拜忏的時候,拜得身體很難支持,渾身發抖,但你還堅持勇猛不退的去拜,甯舍身命,是什麽力量支持你這樣呢?是信仰的力量,深信地藏菩薩一定能加持你的,以不退的信心達到至心。拜的時候不是一拜就能産生出這種至心,至心也是培養起來的,一心去拜,經過數天,漸漸心勇猛了,增加出力量達到至心。第二至心又有叁種差別。哪叁種呢?『一者一心』:心心念念住在南無地藏王菩薩上:心住了了,念時字句分明,一聲跟一聲,中間無任何雜念,即無第二念、第叁念,意念分明,這就叫一心系念不亂。心了了就是定,念就是慧,定慧結合這時還有能念的心,所念的空號,等你念到能念的心沒有了,所念的聖號也沒有了,這時就入寂定中。念佛墅號還能人定嗎?念本身就是定,念到一心,自然就入定中。大家沒有這樣用功,等你功夫用到了就有體會。有定就能産生慧,有慧就有通,所謂神通,神就是自然的心,也就是本性,通是慧性,是智慧通了。所以必須要至心,至心能人定。有了真功夫,才能心住了了,念念分明。『二者勇猛心』,即專求一法從不懈怠,乃至舍去身命。佛在戒裏經常這樣講:『甯舍身命,護持淨戒。』身命舍了可以換個新的,就是說,舍去色身,證得法身。這種勇猛的至心,就要不顧身命,無所畏懼,一直精進下去,所要求的一定達到,以求法忘區的精神,來達到勇猛至心。像祖師求法忘區的故事很多,大家都知道禅宗二祖神光大師,立雪斷臂,他在雪地站了叁天,雪都淹沒了他的身體,達摩祖師還說他不至心,是經心慢心求法。我們看起來,那麽大的雪站著求法不動一下,這已經到了極端至心,達摩祖師還說他不至心,他就抽出刀,砍下手臂,拿著到達摩祖師前,達摩祖師問:『你求什麽?』說:『請祖給我安心,我心不安。』達摩祖師說:『將心拿來,我輿汝安。』神光拿不出心,一想心了不可得,此時就開悟了。這才是真正的勇猛至心,不顧惜自己的身命。

還有我們現在所持誦的輕典,一定要恭敬尊重,現在這些法寶,是多少高僧不犧牲生命,去印度取經,玄奘法師、義浮法師、法顯法師,就是曾去西天取耀的高僧,總之,去的多回的少。由於取經的艱難,他們對經典非常恭敬,不像有的人,對法寶生輕心慢心,隨便拿放,無一點恭敬心,像這樣得不到加持,也不能開智慧,還會招來父親無邊的罪過,護法見了也會瞋恨。我們要用生命來愛護經典並且流通於世,義淨法師有一首時,說到了去西天取距途中所過的艱難:『晉宋集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者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憚,後賢如未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高僧大德們不怕艱難困苦取回法寶,又翻擇成漢文,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夠學到真正的佛法,親蒙佛法的加被,真正得到聖人的智慧,能離苦得樂,而我們又做得如何呢?想想高借大德求法的堅辛,多少爲了求法,而舍去了生命,我們能有法寶讀誦,當生廈幸心,生難遭遇想,念祖師大德恩,至心恭敬持誦一切法寶,並且宣講流通於世,這樣才能報四恩。『叁者深心』,就不容易了,深心必須輿觀想相應。證得一寶境界,達到明心見性,不生不滅。怎樣修二種觀行輿觀相應,證得一實境界。這部經的下半部會講到。

若人修習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終不能獲清淨善相·是名說占第二輪法·

拜忏占第二輪法時,必須至心,如果修忏悔法,連下至心都沒有,心不淨,那第二輪相永遠不清淨。

善男子·若欲占察叁世中受報差別者·當複刻木爲六輪·於此六輪·以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叁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數害字記之·一數主一面·各叁面·令數次第不錯不亂·

要想問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果報的善惡差別,那就刻六個木輪,一個輪做成叁面,一面是空白,余叁面窩上數字一、二、叁是一輪;四、五、六爲一輪;一輪寫七、八、九;一輪寫十、十一、十二;一輪寫十叁、十四、十五;一輪寫十六、十七、十八,六輪粗成一百八十九。每個輪都是四面,一個數字主一面,留一面空白,爲什麽要留一面空白?若在你擲的時候叁次都是白面無數字,意爲心和心所都不現了,即證得究竟。第叁輪相,數字的次序一定要標清不得混亂。擲第叁輪相時,把六個輪拿起來一起擲,共擲叁次把每一次所擲的數字記下來,然後把叁次總數加起來,來對經上所說的一百八十九種,看你所加的總數字跟你心裏所問的問題是不是相應。

當知如此諸數·皆徒一數而起·以一爲本·如是數相者·顯示一切衆生六根之聚·皆從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而起·依一實境界以之爲本·所謂依一實境界故·有彼無明·不了一法界·謬念思惟·現妄境界·分別取著·集業因緣·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阿六根故·對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哉·以依六哉故·於色聲香味觸法中·起違想順想非違非順等想·生十八種受·

爲什麽要結聚十八個呢?十八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六識,叁個六加一起爲十八,就叫十八界,因爲它們各有各的界限,所以輪相也寫十八個,也稱十八根聚法門,十八個聚在一起,就分出來了,善業、惡業、善惡業,隨你怎樣變化都超不出十八界。十八界爲什麽從一起呢?因爲一是根本,從一加到十,一是始數,十是路數,所以說普賢十大願就是克窮無盡的願,以一爲根本,從一到十、百乃至千、萬億,都離不開一。一是什麽呢?一即一真法界,一實境界。一宜境界的本體,本具光明,照微世間一切萬法。但無始以來一念不覺,故從我們本具的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而起無明,有了無明,對一切萬法不明了,産生種種虛妄不宣的分別計度,執著貪著妄境,招感各種業因緣業。於六根六塵相觸生起上六識,因爲有六裁對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法中,起違想和順想。如意的就是順,不如意的就是違。例如說,我們舌根,能吃辣椒的,經常想吃辣椒,不能吃辣的就痛苦,想拒;想吃就是順境,不想吃就是違境。違順兩種,如意的順境爲樂受,不如意的違境爲苦受,非違非順的境爲不苦不樂稱爲舍受,每一識都有這叁受,故六識能生起十八種受。

若未來世佛諸弟子·於叁世中所受果報欲決疑意者·應當叁擲此第叁輪相·占計合數·依數觀之·以定善惡·如是所觀叁世果報善懇之相·有一百八十九種·何等爲一百八十九種·

想對以上這些境界相除去懷疑,就把第叁輪相擲叁次,把所占的數合升,依數觀察,對照經上地藏菩薩的教導來定,看這個數字是善是惡。這樣你就知道了叁世果報善惡之相。善惡之相有一百八十九種。我們要善於觀察,那數字跟你說的、想的,是否相應,要知道一切諸法都是在不斷的輪轉,占起來是很難相應的,假使我們要擲一百八十九這個最後的數字,那必須在叁次中只現叁、六、九、十二、十五、十八。叁次都是最後的大數才是一百八十九。又如擲叁次,兩次部是空的,第叁次只現一個1,要想擲一個最大數,或一個最小數,是很難的,所以我們要至心請地藏菩薩來作主。

大家都想求神通,這個輪就是地藏菩薩給我們的一種神通。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你占一下就知道了,不是有神通了嗎?比如說要到太原或者到哪個道埸去,看去的路上有沒有障礙,去了好不好?你就可以占一占,如果輪相顯示很好,你就去。如果不好,你就不要去。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占察只是善巧方便,誘導拜忏念地藏菩薩聖號,目的是求地藏菩薩加持,消除你的業障。

凡是至誠信仰《占察善惡業報經》,對於過去、未來、現在叁世,善惡業果,不清楚要求解決,那就用第叁輪來問,但要耙住在修占察相法的時候,一定要依照地藏菩薩教導的議軌去做,如前所說。善惡業相共有一百八十九種,都是回答我們所要問的問題,從一至一百六十是顯示現在所受果報,從一百六十一到一百七十一,是明過去果報,從一百七十一至一百八十九是明未來果報。下面會祥細說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善惡業果。

一者求上乘得不退

指想求上乘圓滿果位,能夠不退。 

二者所求果現當證·

求神通、求斷見思煩惱、或者求初果乃至四果,或者求菩薩的信位、行位、住位。

叁者求中乘得不退·

小乘是聲聞,中乘是緣覺,大乘是菩薩。在《華嚴經》裏講:屬相似位所證得的果位。信心位是十信位的菩薩,叁賢位是十住、十行、十迥向,這叫相似見真理而沒證得。

四者求下乘得不退·

下乘果包括人天果,想求人天福報,不退墮,可以繼續學佛法,信心能夠不退。

五者求神通得成就·

『神通』,包括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如果占察輪相相應,你就能得到信心,也能堅定。

六者修四梵得成就·

『四梵』,就是清淨梵行,慈悲喜會四無量心。

七者修世禅得成就·

根本四禅四定,即升到四禅天得到四種定的果位,還是屬於世間禅。

八者所欲受得妙戒·

想求戒,拜忏之後,得到這個輪相的時候,你知道得到了戒體。

九者所曾受得戒具·

五戒、八戒、菩薩戒不用擲,誰受都能得。這裏指比丘、比丘尼戒,如果得至此輪相說明你已經得到了戒體。

十者求上乘未住信·十一者求中乘未住信·十二者求下乘未住信·

意思是說,你修叁乘法,信心都沒有具足。

十叁者所視人爲善友·

是指你所觀察的人是好人,可以交往。

十四者隨所聞是正法·

你所聽的經、論、開示,聽了之後可以擲一下看是不是正法,如果得此輪相說明是正法可以聽下去。

十五者所觀人爲惡友·

你所觀的這個人是壞人,不要跟他接近。

十六者隨所聞非正教·

指所聽聞的是邪法。

十七者所觀人有實德·十八者所觀人無實德·

『無實德』跟『有實德』是相反的,『實德』,指有修行、有實在的道德。

十九者所視義不錯謬·二十者所觀義是錯謬·

你看一段經文,根據你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跟佛所教授的是對是錯,就問地藏菩薩,輪相會告訴你對錯。

二十一者有所誦不錯謬·二十二者有所誦是錯謬·

觀一下我們誦的經是否相應,因現在的經典有很多解釋,可以同一下地藏菩薩,他會告訴你,誦這部經對你修行是有好處或無有好庭。

二十叁者所修行不錯謬·

念佛、參禅、打坐、觀想,是不是錯誤的,沒錯繼續修。

二十四者所見聞是善相·二十五者有所證爲真實·

你所見到的、蘿到的是勝境,所證是真實的。

二十六者有所學是錯謬·

比如修文殊法,有觀觀想黃文殊、白文殊、獅子吼文殊、童貞文殊,所觀相不對。若我們修藥師法門,觀想藥師佛,全身都是藍的。藍是清淨的意思,也是善相的意思。觀想藥師佛徙他的眉、喉嚨、心叁相中放出藍光,入你的叁相,眉問、喉嚨、心。即觀想藍氣加入你的身心,從你每個毛孔排泄出黑氣,天天如是觀,黑氣漸漸變成淡紅色的,或者是紅色的、白色的,最後變成藍色的,那就說你業障消失了,得到了藥師佛加持。修彌陀法門,想阿彌陀佛叁相放出紅光,入你的叁相,進人身心,身心放出黑氣,後變成淡紅色、白色的,最後變成了鈍紅色。看一看主空虛觀想對不對,可以占察一下,若這樣修觀想法,修對了就能跟藥師佛、文殊菩薩、阿彌陀佛結合一體了,你可如是繼續修觀,若所修不對,就不要修這個法。

二十七者所見聞非善相·

指所見聞法是假相。

二十八者有所證非正法·二十九者有所護邪神持·叁十者所能說邪智辯·

『邪智瓣』,就是世智辯總,不是真正的智慧。出現這種輪相,你就知道自己所說的,不是從真正智慧裏發現出來。

叁十一者所玄知非人力·

『玄』是妙,不可思議。你所知道的不是人力所達到的,而是諸佛菩薩加持的,或者邪鬼神護持的。在這裏是指佛菩薩所加持的。

叁十二者慮先習觀智道·

在修行的時候,地藏菩薩告訴你,應常先學習觀想,由觀想發出智慧來,才能道入菩提道。修什麽觀想呢?比如我們觀想修觀智,修般若智,用般若智觀空,觀一切法無常。怎麽樣是空的真義呢?一切法無常無我。這種觀能增長智慧,地藏王菩薩告訴我們應修學的觀智道。

叁十叁者應先習禅定道·

『習禅定』,不是我們講的兩膝能變盤就行了。『習禅定』的時候先要把前方便准備好,調身,再調心。學禅定,調身的方法很多,坐下來以後身體左右、前後、上下動一動,身體調得適合,感覺舒服,沒有什麽障礙了。調呼吸、氣很粗要慢慢地調,調出入吸很細微,若有若無之時就可以了。調心應住心一處,不昏沈、不掉舉妄想,觀想什麽,心就住在哪兒,如參話頭,念佛,最後達到能念所念全無,漸漸功純,即可入定。習禅要有善知識指導,否則會出問題。如果我們占察得此輪相,地藏王菩薩指示我們可以修習禅定了。

叁十四者觀所學無障礙·

大家在這裏學戒律,可以問—問修道對我了生死是否有好處,輪相會告訴你沒有障礙,很好。

叁十五者觀所學是所宜·叁十六者觀所學非所宜·

說你在這兒參學是否相應,若相應就應當好好學。

叁十七者觀所學是宿習·叁十八者觀所學非宿習·

『宿習』,指你過去生學過,一學就能進入,過去生沒有學過,所學就感覺生疏,學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進入。

叁十九者觀所學善增長·

你現在所學的能增長你的善根。

四十者觀所學方便少·

現在你所學的這個方便善巧不夠,方法不對。沒有善巧方便,不容易進入。例如我們學戒必須懂得開、遮、持、犯。

四十一者觀所學無進趣·

『無進趣』就是沒有與趣,學了很久都沒有道步。

四十二者所求果現未得·

你所求的果現在得不到,將來也得不到。現在得不到應該進修。如果想求往生極樂世界,若得到這個輪相就是不能往生,那你就要更加精進念佛,生決定能生的信心。

四十叁者求出家當得去·

你想出家,無障礙能成功。

四十四者求聞法得教示·

說你想求的法門,如發願想學《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都能得到善知識的教導。也就是無輪想學什麽法門,得到此輪相都會有人教導你。

四十五者求經卷得讀誦·

想求的經典能夠得到讀誦。

四十六者觀所作是魔事·

所作的事不是正修,是魔事。

四十七者觀所作事成就·四十八者觀所作事不成·

占察想求的事是否成就。

四十九者求大富財盈滿

想求發財的,得到此輪必能滿願。

五十者求官位當得護·

想謀官位,占到此輪,升官即成。若未占到,你至心念到一百萬聲地藏聖號,地藏菩薩的加持力,輪相就會轉變,使你獲得。

五十一者求壽命得延年·

求壽命能夠達到延年益壽。

五十二者求世仙當得護·

求世間的仙術、仙人、氣功、咒術等,只要占察時得到此輪就能得到。但我們出家人應要求出世的,不應求世間的一切,因爲世間的一切都不能了生死。

五十叁者觀學問多所達·

學問,一邊學一邊問,就能通達道理。

五十四者視學問少所達·

觀其學問,所達甚微。

五十五者求師友得如意· 

想求明師善友,能夠得到滿意。

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

能收到滿意的徒弟。

五十七者求父母得如意·

是死後的事,文化又高,佛理又通,能夠爲自己出家不作障礙的父母,能助修道。

五十八者求男女得如意·

父母想求好兒女,能滿願。

五十九者求妻妾得如意·

想求賢慧妻子,能滿意·

六十者求同伴得如意·

同修伴侶,同學伴侶,也包含男女伴侶,能夠得到。

六十一者觀所慮得和合·

『所慮』即夏慮,過到有所憂慮的事擲上此輪,就可不必憂慮了。

六十二者所視人心懷恚·

你所觀察的人煩惱,嗔恨心非常重,嫉妒心強,知道了就少接近他。

六十叁者求無恨得歡喜·

想求你我他互不瞋恨,能彼此歡喜。

六十四者求和合得如意·

指共事結伴做生意,或跟道友之同合和修道,能夠滿你的願·

六十五者所觀人心歡喜·

這跟恨相反,心理很好,常歡喜的。

六十六者所恩人得會見·

思念的人能見到。

六十七者所恩人不複會·

你所想的人再也沒有機會見到了,是死亡了或者有別的事發生·

六十八者所請喚得來集·

請客、請人,幫你做事,他會來的。

六十九者所憎懇得難之·

最憎惡的人或事,不用擔心,很快會離開的。

七十者所愛敬得近之·

你所愛敬,喜親近的人,可以親近。

七十一者觀欲聚得和集·七十二者觀欲聚不和集·

 你鄉往的或聚會、結交學事、成道友,能達到目的,或者相反。

七十叁者所請喚不得來·七十四者所期人必當至·

輪相預示給你,你想請的人不到,或示馬上能至。

七十五者所期人住不來·

 期望來的人住在他處,不會到你這個地方來住。

七十六者所觀人得安吉·七十七者所觀人不安吉·

問你父母也好、或問弟兄姐妹、朋友,說他們現在平安吉祥。反之,這個人不平安、不吉祥。

七十八者所觀人已無身·

就是說,你觀察的這個人死了。死有兩種:成道證了空谛、或者去他方受生。

七十九者所望見得艦之·八十者所求覓得見之·

你希望的人能見到。丟了柬西或尋人,能夠,見到。

八十一者求所聞得吉語·

求人給開示,或者求法,會得到利益,很吉祥。

八十二者所求見不如意·

相反的,你想求的事或想見的人,不如你心中想的,不好。

八十叁者觀所疑即爲實·八十四者視所疑爲不實·

你對你所觀的境界,或觀的人也好,看的也好,作懷疑!真的還是假的,輪相會告訴你真假,使你相信事宜的真相。

八十五者所觀人不和合·

輿前面講的和合相反。

八十六者求佛事當得獲·

想做佛事,拜忏、念經等,能做到。

八十七者求供具常得獲·

有些人很困難,信佛後想買香煙、經架等供佛的供具,地藏菩薩很慈悲,不輪大事小事,你要是問,他會告訴你求供具能得到。

八十八者求資生得如意·八十九者求資生少得獲·

若求衣食住行方面,資助你的生活所必需品,包括錢,求能得如意,或得很少,不完全如意。

九十者有所求皆當得·九十一者有所求皆不得·九十二者有所求少得獲·九十叁者有所求得如意·九十四者有所求速當得·九十五者有所求久當得·九十六者有所求而損失·九十七者有所求得吉利·九十八者有所求而受苦·

無論你求證果也好,求財富也好,乃至求所有,只要你發願,地藏菩薩會給你滿意的回答,全得到、不成功、得一份、兩份、不能完全滿意、能如意、很快得到、經過過很長的時間才能滿意、得不到還有損失、得到有利的、得到但受苦。

九十九者觀所失求當得·一百者觀所失求不得·一百一者觀所失自還得·

輪相會顯示給你,你所觀到丟失掉的任何柬西,能再得;找不到,不要去找,有人會給你送來。 

一百二者求離厄得脫難·

能脫離厄難痛苦。

一百叁者求離病得除愈·

離病苦,病會好。

一百四者觀所去無障難·一百五者觀所去有障難·

你想留學或參學,都可以去,沒有障礙因緣。相反有之,不可以

一百六者觀所住得安止·一百七者觀所住不得安·

你所住的寺廟感到心安、身安就住。若身心不安,那你就得走。這有兩種情況,一是你自己心不安了;二是你調皮搗蛋,被護法遷單。護法神怎麽樣遷你的學呢?不是護法神來,而是讓你心裏不願意住,看誰都不順眼,感覺非常瞥扭,這就是護法神給你製造的各種困難,使你住不安穩,那就得離開。

一百八者所向處得安快·一百九者所向處有厄難·一百一十者所向處爲魔辋·一百一十一者所向處難開化·一百一十二者所向處可開化·一百一十叁者所向處自獲利·

你要去的地方平安快樂。有困難不吉祥。落入魔辋裏。去弘法度衆生沒有緣弘法度生有緣。能得到利益。能得到福報開智慧。

一百一十四者所遊路無惱害·一百一十五者所遊路有惱害·

所要走的道路沒有危險,不受于擾,或者相反。

一百一十六者君民惡飽馑起·一百一十七者君民惡鄉疾疫·

一百一十八者君民好國堂藥·一百一十九者君無道國災亂·

一百二十者君修德災亂滅·一百二十一者君行惡國將破·一百二十二者君修善國還立·

過去的一園之主稱君主,現在把管理國家的人稱領導主持。領導和人民都惡不善,就會招受到飽馑,沒糧食,園家疾病瘟疫就多。領導和人民心善,則天下太平,五谷豐登,處處都是一片祥和氣氛。主持政務的人沒有道德,不能慈愛百姓園內災亂就不停,反之無災亂。主持行惡法國家就要滅亡,相反國家則章固。

一百二十叁者觀所避得度難·一百二十四者觀所避不脫難·

可以躲過災難,或業力所牽躲避不了。只要有這樣的業力遇緣定受報,連阿羅歎都沒辨法免災。例如,佛在世的時候,琉璃王大殺釋種,目犍連尊者把釋種的五百童男,用他的缽把他們送到天上去,讓天人來供養。等這個災害過了,他把缽取下來,都化成了血水,注定的業難逃。 

一百二十五者所住處衆安隱·

這個『隱』字,指安穩,就是很平安、很穩定的意思。到所住的地方,大家都平安穩定。

一百二十六者所住處有障維·住的地方已經不吉祥了,有障礙。

一百二十七者所依聚衆不安·

指大衆聚集的地方不平安,不吉祥。

一百二十八者閑靜處無諸難·

在這見修行辨道很好,什麽惡緣都沒有。

一百二十九者觀怪異無損害·一百叁十者觀怪異有損害·

指我們修行的地方出現怪異,占察一下對我們是否有損害。修行者說:『我過到很多怪現象。』我說:『你不理他,修般若觀來觀,本來是空的,不存在,應從你心裏解決,假使你一執著,就有損害了。』

一百叁十一者觀怪異精進安·

指修道者碰見怪異現象了,加緊用功,不要爲這個怪具現象勁心,就會戰勝他。像讀經有別的聲音來擾亂,或有光,不正常的光,照得經書的文字都看不見,遇到這些怪異,你不理它,可以靜坐下來,暫時先不念。或讀《金剛經》:『一切有爲法,如蘿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定一下子再念,這個怪異現象就沒有了,不要去執著,兄怪不怪,奇怪自敗。你假若隨著他去,他就越怪,怪的你無法修行,以後你就會墮落。告拆你,怪異來了,不要爲它幹擾,好好的精進修行,就好了。

一百叁十二者觀所蘿無損害·一百叁十叁者觀所蘿有損害·

一百叁十四者觀所蘿精進安·一百叁十五者觀所蘿爲吉利·

有些人對蘿很執著,占一下便可知其吉凶,利或害。其宜蘿是假的,不必執著。現在我們都在做蘿,我們一切的行動都是蘿,應從理上去認識他。例如怪巽,就是事的現象。做蘿是你的影子,日有所思,夜有所蘿,蘿多了,心就很亂。應該把心收回來,精進的去修行,怪異現象等蘿境就消失了。

一百叁十六者觀障亂速得離·一百叁十七者觀障難漸得離·

一百叁十八者觀障亂不得離·

障難攪得你不得安,得此輪相,地藏菩薩告訴你不要煩惱,很快就脫離了、或一下離不了,還得經過一段時間;或障難隨時跟著你不得離開。障難離不開,怎麽辨呢?地藏菩隆告拆你,念我的聖號,漸漸就得離。

一百叁十九者觀障亂一心除·

把你的心集中起來,好好的修行就能離開障難。學《占察經》地藏菩薩告訴你要『一心除』,不要隨外頭的境界轉,要反觀自心。凡上心隨境轉的,什麽業障都會發現。

一百四十者觀所難速得脫·一百四十一者觀所難久得脫·一百四十二者觀所難受衰惱·一百四十叁者觀所難精進脫·一百四十四者觀所難命當盡·

你遇到的災難很快就得脫離,也許十年乃至若幹年一定得脫,或所遭遇的災難對你有損害。另外,你所遇到的惡緣必須精進勇猛去修,才得脫離。過到惡緣有病難或命難,占到壽盡了的情況,怎麽辨呢?多拜忏,念聖號或者靜坐,還宿債可免,或想到這種命,可以爲代衆生受苦。

一百四十五者視所患大不調·一百四十六者觀所患非人惱·一百四十七者觀所患合非人·一百四十八者觀所患可瘵治·一百四十九者視所患難瘵治·一百五十者視所患精進差·一百五十一者視所患久長苦·一百五十二者觀所患自當差·一百五十叁者觀所患向醫堪能治·一百五十四者觀所瘵是對治·一百五十五者所服藥當得力·一百五十六者觀所患得除愈·一百五十七者所向醫不能治·一百五十八者觀所瘵非對治·一百五十九者所服藥不得力·一百六十者觀所患命當盡·

「所患」,指你所患的病,是由四大不調所造成,地大偏重了,就會骨質增生;水大不調就會傷風感冒流鼻涕;火大不調,就會發燒,或者長個結子、長瘡;風大不調就屬害了,中凰、發瘋,風大攻心,心就喪失理智。這都是四大不調的病,是遭受鬼神攪亂而生,是非人人身擾害你。這是他宿業跟你有因緣,所以你必須精進,而且給他迥向,加持他,超度他,給他忏悔,這樣才能使你們的共業消除。所患的病可以治,所患病很難得好,通過你精進修行,病就能好。這個病很困靴不好治,要長時同受痛苦。不治都會好,醫生還能給你治好。有好方法能夠治你的病,吃的這個藥使你的病很快就好。病能除掉能治好的,找的這個醫生治不了你的病,應該另外找一個好的。這個治瘵方法不對,這個藥吃了沒有效果。現在患的這個病不必治了,治也要死。從一百四十八到一百六十都是說你的這個病會不會好的。答覆病的很多,因爲我們病苦非常多。生病都是過去殺業,所感的苦果,如服藥不得力,或長久受病苦等,種種不能使病愈乃至病死的情況,要多念地藏菩薩,求地藏菩薩加持,清除病魔,使病體早日康愎。如果壽命盡了,早點兒走了,換一個分段身不是很好嘛,不要留戀。我們之所以去不了極樂世界,就是你不相信佛所說的,對你現在的這個身體太留戀、太執著。我們出家人應該對於死,生歡樂想,生愉快想。爲什麽呢?這一段的業障我還完了,換一段不更好嗎!我們人人能心無罷礙,看破放下不留戀一切,那就解脫自在了。

以上一百六十種都是今生現實會遇到的情況。以下十種就是看我過去徙哪一道來的。

一百六十一者從地獄道中來·一百六十二者徒畜生道中來·一百六十叁者衆餓鬼道中來·

指從叁惡道中來,因爲剛從惡道中來,所以會信心不足,起疑惑,難長進·

一百六十四者從阿修羅道中來·一百六十五者從人道中而來· 一百六十六者從天道中而來·

這叁條都是指從善道而來。

一百六十七者從在家中而來·一百六十八者從出家中而來·

前生是在家人,是和尚或是比丘尼。

一百六十九者曾值佛供養來·一百七十者曾親供養賢聖來·一百七十一者曾得聞深法來·

是供養過諸佛來的,供養過羅漢菩薩聖僧來的,過去學過甚深大乘了義法,過去你做過什麽事情,今生變的就是什麽。未來的果報呢?就不一定了,命運隨時會改變,好的變壞,壞的變好。衆生能成佛,就是這個道理。過去的能定,未來的定不了。以下十八種就是講未來的。 

一百七十二者舍身已入地獄·一百七十叁者舍身已作畜生·一百七十四者舍身已作餓鬼·

你作的惡太大了,命終後就會墮入叁惡道中去。一百七十五者舍身已作阿修羅·

修羅有天人的福報,沒有天人的德。修羅有好多種,就像人似的,有上上乘修羅,經常跟天人作戰;有惡修羅、有鬼修羅、有畜生修羅。『修經』,遍指諸道。這兒的『修經』,是指天道修羅。

一百七十六者舍已生人道·

不失人身,還生人中。

一百七十七者舍身已爲人王

《地藏經》中說:『念一部《地藏經》可以不墮叁惡道。』 《大集十輪經》說的非常多。作人王不造業的,還能斷續上升,護持叁寶。

一百七十入者舍身已生天道·一百七十九者舍身已爲天王·

修善命終生到天上做四天王,或忉利天的天王,夜摩天的天王等諸天王。

一百八十者舍身已聞深法·

指這個身體舍掉了,來生還能聞深法。但不—定是生到極樂世界,就生在這個地球上也可以,五臺山每天都有一萬菩薩在說法,圍著黛螺頂繞清涼。當你業障消了功德成熟,就能看見一萬菩薩了。你也可以加入跟著繞清涼,雖有業障但應當作如是想。

一百八十一者舍身已得出家·

指來生一定能做和尚。

一百八十二者舍身已值聖僧·

再來生能遇到聖人度你,那是你今生稹累的,能遇到證了果的聖人。

一百八十叁者舍身已生兜率天·

生到欲界第四天中。

一百八十四者舍身已生浮佛園·

所說的『淨佛園』,是指著極樂世界說的。地藏王菩薩所說的淨佛園就多了,如華嚴境界『一淨佛國入十方微塵刹淨佛國土,十方微塵刹淨佛園入一淨佛國土,相互圓融無礙。』

一百八十五者舍身已尋見佛·

念阿彌陀佛、生極樂世界,可以見到阿彌陀佛。深信觀想現在世界所住的叁十五佛,乃至無量諸佛在你的這個報身中,舍了就見自性佛,輿十方諸佛無二無別。

一百八十六者舍身已住下乘· 一百八十七者舍身巳住中乘,

一百八十八者舍身已獲果證·

指去掉業報身,證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乃至登地菩薩果位。登了初地,就入聖位。

一百八十九者舍身已入上乘·

證得大乘的佛果位。

現在的一百六十個,過去的十一個,未來的十八個,加起來共一百八十九種。

善男子·是名一百八十九種善惡果報差別之相·如此占法·隨心所觀主念之事·若數合輿意相當者·無有乖錯·若其所擲所合之數·數輿心所觀主念之事不相當者·謂不至心·名爲虛謬·其有叁擲而皆無所見者·此人則名已得無所有也·

就是你心裏想求什麽事情,感得一百八十九中的數字出來了,跟你所求的相應了,那就叫『主念之事』像談到病的情況,答覆你能好、不能好、命盡了等,如實的告訴你,你要想轉變,怎麽辨呢?念地藏菩薩,求地藏菩薩給你延壽。如果你所觀的事,擲出的數字跟你想的不相合,那是你不至心。不至心,在占的過程中所出的輪相就不真實,有錯誤,若擲叁次都是空白,一個數字都沒有,是說你得到了無所有智,空智。

複次·善男子·若自發意觀於他人所受果報事亦同兩·若有他人不能自占而來求請欲使占者·應當籌量視察自心·不貪世同·內意清淨·然後乃可如上歸敬·修行供養至心發願而爲占察·不應貪求世同名利·如行師道·以自妨亂·若內心不清淨者·設令占察而不相當·但爲虛謬耳·

若受人請壽他人擲,也得如是拜,如是念,念完再擲。還應好好的朗察自己是不是不爲名利,鈍粹是爲了幫助別人,不貧世間的一切,內意清淨,這樣給人擲彼此得利益。然後皈依地藏菩薩,皈依叁寶,隨己能力來供養,沒有力量的,可以燒叁支香,或者用自己的身體來供養地藏菩薩,發願後方可占察。如果內心貪圖世同名利,跟算命、打卦的相師一樣,那就妨礙道業,這樣不清淨爲人占察,占察輪相會出現答非所問,這都是虛謬,不真實的。

複次·若未來世諸衆生等·一切所占不獲吉善·所求不得·種種擾慮·這惱怖懼時·應當書夜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能至心者·所占則吉·所求皆獲·現離衰惱·

如果所占輪相不吉祥,心生恐怖。告訴我們應當書夜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能達到至心。要達到至心,必須先要有信心,至心自然能生,如果有懷疑心,懷疑《占察善惡業報經》說的對不對,念地藏聖空號者者觀音聖號,念《阿彌陀經》靈不靈。或者對經上說的那麽多功德,持懷疑態度,那就不行了。所以一定要至心,深信佛語不虛。若至心誦念,經中所說功德,你定會悉皆具足。

《占察善惡業報經》上卷,從事相上已講完。下半卷就得從理上融通學習二種觀道、定慧,一實境界,成佛的境界則比較難一點。故在學習之前,應先掌握他的一個原理,也是一切佛法的基本原理:『緣起性空』,或者叫『性空緣起』,也可以說緣起和性起。這個就是佛法的一切義理總辋,也可以說是宗旨。或者說佛的法身,也是我們的法身。緣起到了最究竟的理趣,就是『性』。『性』,在有請謂之佛性,在一切諸法就是佛說的經典,如汪洋大海浩瀚無窮,但以緣起的一個偈頌就可以把他收攝完。印度修廟建塔在地基上都要安個緣起偈子,我們給佛像裝藏,也安一個緣起的偈子,若在佛像後頭寫『嗡,阿,吽』代表裝藏,即『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另一個偈子是『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我們稱出家人是沙門,大沙門指佛,說明緣起性空是佛說。

若衆生能解諸法緣起之道,『當常知是人即爲見佛』。《中論》裏有講:『若見因緣法,則爲能兄佛。』緣起偈頌,就說明了四谛法,苦、集、滅、道,世間和出世間的因果,若破壞因緣法,就等於犯了破叁寶的罪。因爲因緣法乃是佛法總辋,不信因果則非佛子,故說等於破壞叁寶。過去的祖師或者阿羅漢,一聽到緣起偈就開悟證果,實因緣起的道理能夠貫通一切法,持無量義。緣起的涵義是什麽呢?緣就是條件,依他而起即爲緣起。也就是說,因緣和合能生諸法,緣不聚,法不生。《解深密經》中講:『一切法都是依他起性。』『阿含經》裏有首偈頌『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此偈就是說,一切法依托一切條件而生起,也隨著所依的條件來變滅,沒有實體,是無常的,是就法而言。以華嚴經義講:一輿一切互攝互融。一是簡,一切是系,系簡互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是一佛。華嚴義法界義。

一切法都有一定的規律法則,緣起的法則,澄觀大師部分爲四種:

第一、因緣和合而生諸法義。講因緣和合生趄諸法,因緣合成。因是生起的根本條件,緣是起輔助作用的,是外在的作用和條件,哪個力量強就爲因,哪個力量弱就爲緣。若緣的力量強,緣就變成因,因的力量弱,因就變成緣。我們過去宿生積累很重的業,業就是因。因過去宿業很重,假若說我們現在的緣很殊勝,每天上殿、過堂、持戒、誦華嚴經乃至拜忏,這個力量非常的強,強者就變成因了。因能生起,外面所有其他的條件都變成助緣了。一切法的生起,必須要有內因外緣,內外因緣和合,一切諸法才能生起。因緣滅一切法也就隨之滅了。一切法,指有爲法而言,有爲法就是有造作,不論善惡都是造作而有,有造作就是有依賴,即依他而起。但是一切法又都不停地在變化運動,一切現象都是依變化而來,是有爲法。百法中還有個不相應法,也屬於有爲法。實際上在我們日常生活常中,所認爲的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是依著因緣而生,依因緣而滅。像我們用的用具、物品、器具,乃至於穿的衣服、吃的欽食,都是依人工材料等多緣而成,缺一緣則不成。所以說,因緣聚舍而成一切法,因緣聚離一切法就滅了。《楞伽經》上的緣起偈頌:『因緣順世同,佛不如是說,因緣即世間,如乾達婆城。』此偈涵義很深,因緣生世同,佛不這麽說;因緣不生世間,佛也不這麽說。不是因緣生世間,因緣即世間。世間是什麽樣的呢?像乾達婆城似的。乾達婆城,即海市蜃樓,海裏看似有座城,實際上沒有的,一種幻景而已。大體上說,一切有爲法必須具四緣,即『因緣』、『所緣緣』、『次第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 『因緣』主要說因,他能夠變成果,因爲有因必有果,要想轉變恩業果,那你因的力量必須特別的強,才能轉變。因果要不成,因果律也就不存在,那我們講《善惡業報經》就不成立了。並且一切的果報是一個根本的因,是我們從生依著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種子,這個種子就是根本因。『次第緣』,是說從世間上一切事物來看因果是相續的,經過很多的次序,父母緣,生長緣,欽食,衣服等緣具足了,少一個也不行,這就是『次第緣』,又名『等間緣』。『所緣緣』,緣就是外在的條件,你心所緣慮的,所分別的外界境界相,即心意識中形成的各種現象。『增上緣』,只是幫助促成諸法生起的條件,增上了才能發生作用。增上就是作用義。『因緣』、『所緣緣』、『次第緣』、『增上緣』這四緣,是一切有爲法生起的必要的倏件,少一緣都不成。心法就是說心裏的活動,後念一定是依照前一念而起的,後念一定助長前一念。前念因生,後念果生,沒有前因就沒有後果。前念是後念的因,後念是前念的果。因緣和合,輾轉相依,才能夠成立起來。

第二、說一切諸法都是相續的,是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之理。凡是有爲法都是暫時的存在。爲什麽暫時存在呢?一切有爲法,離不開事相的生、住、具、滅。事相永遠是不停的生住異滅。就是指事相沒有常住不變的,它永速的遷流變化。事物有生住異滅,如日出日落、月缺月圓、春夏秋冬、四季遷謝。草木,青了又黃,花開花落;人有生老病死,還有曆史的演變,榮辱舉旺、桑田變滄海。諸法即生即住、即異即滅。這是一切法共同的本性,共同的法則。滅後就生,生後即滅,生滅相續,無有間斷。這就是說的『等無間緣』。由是因果相續的緣故,很多事物,往往在一段時同好像是住了,或者住相當長的時間,相對狀態是穩定的。像太陽月亮,要經過好多億年,但是,它還是生住異滅。澄觀大師說:諸行無常,而因果相續。所以在《瑜伽師地論》第十卷總結緣起意義,說了這麽一句話:『依托諸緣數謝滅已,緣起和合生故名緣起,數數現滅浮相緣起,故名緣起。』這句話就是說:這什麽叫緣起呢?依它的助緣,數現數滅,相續和合生,故名緣起。數數的現滅,浮相續起,故名緣起。

第叁、凡是相對法,不相舍離。凡是相對法,互相矛盾,又互相統一。如生對死,苦對樂。生生死死、苦苦樂樂、無窮無盡。相對就是相待的關系,本來是兩個,生不是死,苦不是樂,光明不是黑暗,光明裏有黑暗、黑暗裏有光明。同時在同一個體內。這種相待關系很不容易理解。總之,相對法是互相排斥,互相攝入,不相舍離。如大輿小、長輿短、陽輿陰、男輿女、真輿妄、生死輿涅槃,這些諸法都是依著它起的。生是依著死起,這叫相對法的相對而生起。《瑜伽師地論》講:『有對法聚,無對法性。』相對法的現象有,但是相對法的性是一個。就是說,沒有相對性,只有相對聚。聚就是某種條件相對;性是隨順轉故,生可以隨順死轉,死又可以隨順生轉。輾轉相隨生,輾轉相隨滅,不相防礙。

第四、是諸緣互遍相資。不但不排斥,而且互相資助。一切萬法都在緣起常中,任何一緣皆能遍應多緣,爲多種事物作生起的條件,一可以應多,多可以爲一。《華嚴經》裏說:『執一切故衆,執一衆故一,依著衆得一,依著一得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經》還有兩句名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一切都是唯心所變。萬法歸一,一歸萬法。緣起即性空,也是緣起。互相圓融,無始終,無內外,無對待。般若空意怎樣空法?空就是一切有,一切有就是空。什麽是般若意?一切衆生,一切諸法,山河大地,無一不是般若,這才是真正的般若。不是說般若是空的嗎?是空的,一切法都是空的。空就在有中,有就在空中。宇宙萬法,都互相緣起,組成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依你起,你依我起,成立了嚴密的關系辋。一切諸緣,時利、時無利、時有體、時無體、時同、時異、時隱、時現。這都是說的十玄門,相互相接,相依相涉,出現種種相用,其實是一,一多無礙,大小無礙,重重無盡,這是華嚴所說的緣起義。

佛教所說的緣起法則在今天現實生活來看,就是唯物辯證法。從緣起來看,一切的邪見或者依持的錯誤,都是違背了緣起法則。人人本具足佛性,所以人跟佛無二無別,這就是『性』來講,『性』是無障礙的。在『性空』常中,你說:『我是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都是一體的。』不錯,在『性』上輿佛無別,但是在因緣法上,就不同了。因爲我們執著身還有個不死的靈魂。因緣和合我就有因緣分離,我就沒有了。要是違背了諸法因緣和合的這個道理,認爲一切是自然而有的,這叫無因論。諸法因緣生,有其果必有其因,強者先牽。如果說一切都是宿命決定有,不能更改,這叫宿因論,無論是無因論還是宿命論,都違背了真宜的道理,緣起法則,就會墮入邪見深坑。以上講的都是諸法緣起之理,說明了事物現象的本來面目。

緣色法來觀察一切諸法的相狀結橫,這叫法相宗,是約俗谛來講;觀諸法的體性,即法性論就是真谛。一個從性上說,一全從相上說,這就是性相二宗,也叫真俗二谛。都是由緣起性空演繹而成的,無論哪宗哪派,離開了緣起性空就無法可說。這是緣起性空的道理。

緣起是由性空來的,性怎麽能空呢?因爲是緣起的,一切事物現象的本來面目,總起來就是一個業、一個因果、一個空、一個無我。諸法的自性是沒有的,性是不加任何的造作。假使性決定有不加造作,一切諸法就不可變移,就常有,但一切諸法不這樣,它要等待因緣來成就。排除自體的本有必須待緣才成立,這就叫緣起。緣只是能助成,性空,是專門談因,舉例子:就說人吧,人生有沒有自性呢?性是不變義,性即體。如果人有自性的話那你永速爲嬰兒,不會成長,不應孩有的少年、壯年、老年,因爲人住在這些變化之中,說明人是沒有自性的。假使一切諸法,都各有各自的相,那麽,種下的種子永遠不會發芽,人也不應該呼吸,地球也不會變滅。但事宜上不是這樣,因爲它屬於有爲法,有爲法沒有自性。學好了緣起性空。你讀《金剛經》的時候就會開悟,但這個悟,是指能明白佛在《金剛經》上所教的是什麽。一切的諸法都是因緣而生的,於生滅變當中, 這是顛摸不破的真理。所以《占察善惡業報經》跟算命、打卦不同,他是用變異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如《金剛》。上所說,『一切有爲法,如蘿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果想在所現的境界中找一個有自性的恒常柬西,永遠找不到。

諸法無自性,無性又名日空。〈中論〉上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因空無礙故而建立一切法,並不是沒有,即是空,空即一切法,要悟得這個理,一切妙用就會産生,這就是《華嚴經》的『大』。《華嚴經》講一切事物建立在『大』上,這就是體。因爲因緣起就是相,由相而産生無盡的妙用就是『廣』。這就是『大方』。

空無自性,就是無我。在《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克無者相。』因爲諸法的萬象,沒有一個有自性的寶物出生,故此生彼滅,彼滅此生。這都是般若義。凡是有對待的法必不相離,有生必有滅,無生就無滅,諸法無生無滅,不生不滅,也就是《大般涅槃經》裏講的涅槃。諸法沒有自性,本來就是涅槃。無生無滅就是涅槃意,無生滅亡,一切諸法本來寂靜,它是沒有性的相,即無相,無相就無生,無生無滅自性就是般涅槃。涅槃就是諸法本具的實相,就是《占察善惡業的報經》後半部分的一實境界的實相意,也叫做法性。真如在《華嚴經》是一真法界。

從性空緣起來講,正因爲它沒有自性,諸法才能夠依因緣而生起,如果有自性,他就不依著因緣生了。一切諸法都是相互依存而生起的,依著因緣萬相才得以呈現,太陽、月亮才能夠明照,江河才能夠流動,草木才得以生長,花果得以開放,人的生命活動才能以維持,但他們的本性空際,這就是緣起性空的第一義。由性空故,而緣起諸法,若無空義,一切法則不成,世間所有的諸法都被破壞了,但緣起性空意不會被破壞,否則一切物質都停止運動了,整個世界立刻就會消滅。性空緣萬法,依著性空而建立一切萬法,而這一切萬法又順著具足的因緣而生起,一切法的生、住、異、滅,都遵循這個規律,這就是業報因果律。再回到《占察善惡業報經》上。我們身口意的活動是業因,必然産生了身口意活動相應的果報,在藏經裏有一部《分別緣起殊勝法門經》,那裏面說種種果和它的類別。因果是互相隨順,因隨果,果隨因,因又生果,果又生因,性空緣起,因果毫無雜亂,做善必有善報,做惡必有惡報。像我們現在出家了,種是無漏因,一定感無漏果,但是什麽時時成熟,這就不同了。有異熟因、異熟果,哪個先成熟了,哪個就先結果。講個故事來說明,先因後果或後因先果。

我以前在青島,聽到—個故事,在德園占領青島的時候,第—次大戰,德國失敗了,退出去時,留下一個屠宰埸,都是自動化的。德國人把這個公司交給了一個姓李的職工,這個人突然發了大財,就勾結官府,危害老百姓。老百姓要告他也地方告,就暗殺他,幾次都被他逃脫。後來,他逃到廣州,把這部分財産全部轉到廣州,在那買了幾條船,做海洋這輪事業。但是到了廣州,他一下就轉變了,有求必應,盡做好事,廣州人都叫他李善人,而青島人叫他李惡人,他一個人就具足兩種因。大家注意這個先因後因,就有哪個強,他在檢察船的時候,在海裏被另外一只船,撞得粉身碎骨,屍體都沒見,廣州人說天道不公,這麽好的人,招到這麽個惡報,而青島人也在罵,說天道不公這麽惡的人,會讓他逃脫,他簡直等於沒受報。這說明了什麽呢?他在廣州做的善業果還沒成熟,在青島做的惡業,這個果先成熟,所以他招的是惡報。現在很多人都這樣說,人做好事沒好報。這種沒有智慧只看一時。大家要明白,因果律是通於叁世的,所以要深信因果。有漏業一定要受有漏的果報,無漏報受無漏果報。現在我們出家都修無漏業就不會漏落叁界,要想去有漏獲無漏果,那必須得依佛所教導的去行,諸惡莫作,衆奉行。修無漏業。就得把握好自己的念頭,任何時候不去執著,分別,使心平和安靜,什麽事情來了都不煩惱,不隨境轉,這就是佛性。念念住在佛性,相信你心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把心訓練好不再隨著過去的習氣走。如果能和正在發生的事情,安然相處,自然就會解脫,這就是了脫生死最重要最好的方法。因此,所依的一切助緣,有利或者無利,是相攝,是相入。了解了互相的關系,把過去的善根因力引出來,把業障厭下去。因力強,業障也就能到極樂世界及他方淨土,帶業往生。

現世的身心,所作的業,後世一定帶去。就是說現在的身心相續到未來,未來的身心又相續到未來,都是緣起。爲什麽它能緣起呢?性空故,沒有自性,就隨著牽引力。牽引力是什麽力量呢?即緣起。如果是強有力的緣起就能把一切不順心的涅緣降伏下去。緣殊勝,也能把所有的業,所有不順心的降伏。大家知道,我們經常求諸佛菩薩的加持,其實是你自心的力量。你有力量了,一切諸佛菩薩都加持到你。沒有力量就被別的牽引去,諸佛菩薩也沒辨法轉。緣起性空,因爲沒有自性故,所以緣能牽動你,假如有自性,牽不動的。就如外緣的力量非常勝,把你的因奪了。本來因很殊勝的,但是惡緣強盛,造業的心猛烈,就把因奪了。就是緣強奪於因,因強奪於緣,互相奪。什麽因最強?我們現在發的菩提心,成佛度衆生的這個因力非常強。因勝,一切業都曆下去了。一念殊勝心生,就産生殊勝的作用。

同時,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蘊含著不可思議的甚深道理。如果說緣起性空,觀法性,觀自己的真心,就是觀理,就是消滅我,就見真谛,就明心見性。若觀緣起,觀一切事物的現象境界相,還是觀事,觀事在一切事上開悟。兄俗谛,兄真理和俗理,觀時理是一個。就是說性、相、理、事、真、俗都是一體不二的。真俗不二、理事不二、自他不二,能夠這樣的觀,就是中道。不著二邊,能夠融入到中道中,這就是諸法真實的基本定義,這樣就可以知道緣起了。如果你要讀《大般若經》,它最精華的,概括地說,因爲色緣起,所以不異空;空緣起故,所以不異色。空緣起故,即是色;色緣起故,即是空。即心經所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裁亦愎如是。』都是緣起。乃至於一切五蘊法,一切諸法無不依緣起故,無自性,故而空。因無自性而空故,受想行識常體即是空,自性空。自性空的當體,緣起爲色受想行識,空有一體不二,這就是空有不二法門。『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首偈子叫叁世偈。又是空,又是有,又是中道。因第一切諸法由緣起故自性空,由自性空故緣起萬有。萬有衆生,假托諸緣則有,是爲假有,所以稱爲假名。由緣起而自性空,由緣起而有假名。把一切法的空假二義,真俗二谛,性相二宗,終蹄不二,同依一個緣起,這就是中道最基楚的涵義。《華嚴經》的一心緣起,即一真法界,都是從自性生起的,所以華嚴經的祖師把這歸衲爲業感緣起。說緣起業的,賴耶緣起的。賴耶,就是第八識法相宗講賴耶緣起。一切大乘經典,講的是如來藏緣起,華嚴宗講的是法界緣起。四個合並爲一心緣起,就是獨特的緣起法。

上面所講的緣起性空之理,對於我們學習下半部的《占察善惡業報經》可以有所幫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