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的下半部,地藏菩薩講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即是一實境界,兩種觀行,這個道理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講的一心二門。一實境界就是我們的真心,這個心不是衆生心的自性,不是說你身體的體性,身體的體性是屬於色法,不是空法。一宜境界就是一心,二門即心真如門、心生滅門,二門不離於心。心真如就是指心的真實體性,心生滅門就是說衆生沒有自性。真如門講的是體性,生滅門講的是妙用。一個講大,大相、大方;一個講廣,廣就是妙用。在上卷中,地藏菩薩教的輪相,都是依照一真實相,依一個真心而起的。由這個性空而生緣起,緣起起再回到性空。就是說由一切真心所産生的一切諸相,一切妄想,再回到你的真心,真心的境界是一實境界。一實境界是沒有境界的境界。借一個境界來標顯,使你容易懂。什麽是妙有?佛的法身,佛的色身,叁十二相乃至報身,千丈虐舍那都是妙有。妙有非有,妙有非有就是性空,妙有就是緣起,這就是緣起性空。這個道理好像很難懂,實際上並不難懂。緣起性空不一不異,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就是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懂得性空緣起的道理。上卷所指的是就根鈍的人來說,善根很淺薄,業障很深重,疑心特別的多,淨信生不起來,因此堅淨信菩薩就請求地藏王菩薩設一個輪相。這是一種方便,不是真實,只是爲了除掉衆生的疑惑,消除障礙,給你一個入佛道的方便。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佛。佛道是什麽道呢?就是你自己的心道,因爲心即是佛。我們說信佛、信法、信僧,信叁寶,有的人是真信,但不曉得信佛是信他自己,在他的心目中真信的是佛。 『佛』,印度梵語叫『佛陀耶』 ,譯成華言就是『覺』,覺就是明白,就是真正明了了,真正覺悟了。又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己覺悟了,而且要化度一切衆生,讓一切衆生都覺悟。那麽自覺圓滿,度生的事業山就圓滿了,因緣已經度盡,就叫作佛。下卷就讓一實境界,兩種觀道。
兩時堅淨信菩薩摩诃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雲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什麽叫菩薩?菩薩完整的說法,叫『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菩提道,『薩埵』是有情。用菩提道覺悟—切有情,要—切有情都走菩提道,登了地的普薩部叫『摩诃薩』,就是菩薩之中的大菩薩。堅淨信菩薩也是大菩薩。大菩薩和大菩薩的功德是否一樣?相差很多。初地不知二地事,歡喜地菩薩就不知道離垢地菩薩的事。八地以上的菩薩,是真正的大菩薩,十信、十行、十回向的菩薩不能稱大菩薩。稱大菩薩是指斷了無明,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叫大菩薩。堅淨信菩薩是大菩薩,但是輿地藏王菩薩的功德相較,就差了很多。所以他就同地藏菩薩說:『我們用占察輪不疑了。又要怎麽求向大乘呢?假使到末法的時候,有那麽一類善根深厚的衆生,他想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究竟成佛,該怎麽辨呢?』他又啓請地藏王菩薩說法了。
地藏菩蘑摩诃薩言·善男子·若有衆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
『最初所行根本』,即所謂依一實境界,來修信心和覺悟。另外,在佛教的修行次第當中,不出信、解、行、證,要想成佛走菩提道必須先修信解,怎樣修呢?依著一實境界來修信解,信解就是緣起。一實境界就是性空,就是就對於緣起性空而起的一切法産生了信之後,還要能解,解是指從理上解,信心增長,解力明白就叫解。解後才能起行,解行並進。以佛的八萬四千方便法門,勇往直前,才能速疾得入菩薩種性。凡是要想發心利益衆生,就必須知道根本的一實境界,是種生本具的真正性體。不只《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樣說,《華嚴經》、《法華經》、《楞伽經》、《大寶積經》,每一部經都是這樣式說。《華嚴經》講的進取方便,方便有多門。只要進入真如,進入一真法界,即進人佛性。
修行從真如門不容易進,只有從生滅門入。心生滅門怎麽入呢?我們現在被業所系,業集苦,是因爲造業而來,業就把你系住了。爲什麽要造業呢?因爲你要分別忌妒名字相起執取,執著好壞,好的就取,壞的就舍。這種執取又相續不斷。這就是自相分別而來,是依著現相而有。現相,轉相,業相這叁相都屬於無明根本。八地以上的菩薩才斷現相,九地菩薩斷轉相,十地菩薩斷業相。這就是依照一切刀法門的九相次第。業相、轉相、現相、執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集苦相,就是這些相把你給束縛了。你不造業就不起惑,就系不住你,要造業得業果。所以不要把假的當成真的,不要執名相,不執著取舍,不生分別心。像弘一大師出家之後,他的名字有一百多個,有『弘』、『妙音』、『演音』、『二一』等名字。我特別注意他『二一』這個名字,兩個一就是『二一』。我就問老法師:『二一』是什麽意思?』他說:『一事無成人漸老』。一件事沒有做成,人已以老了。『一錢不值何消說』。這個肉體連一文都不值,兩個一加起來叫二一老人。所以這些名字都是假名,可以換的。我們人也是可以變化的,隨業變化,造何業受何報。若你不執著,根本業就逐漸消失了。根本的自然就顯現了。我們的根本業,就是一實境界。一實境界是沒有名字的,給它安個清淨心。清淨妙心,在性宗裏叫如來藏性,在相宗裏叫阿賴耶識,清淨分裏叫清淨覺識。
所言一實境界者·謂衆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滅·以一切衆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無淨·真如相故·
究竟什麽是一實境界呢?是衆生心體,即衆生現前的一念心,從本以來自性清淨,不生不滅,無障無礙,像虛空一樣離分別故,這是本具的妙明真心。離現前的一念,什麽都沒有,地藏王菩薩也就是這樣講的。衆生都在法界之內,十法界即是一念心。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都是一個體的,迷了叫衆生,悟了就叫佛。
所以我們要信自己的一念心,具足一切法。信心有十種:第一信心,就是信自己的心,心輿理合,你的心跟一實境界合爲一體,就能把你一切的妄想都滅掉,這就叫信心。
第二念心:無始劫來舍身、受身,都是你現前這一念,一念心,不變不忘,不忘不變,這就叫念心。
第叁精進心:精就是不雜,純一,就是純淨的心。進,即是不退,就是達到了真正的清淨心,這叫精進心。
第四慧心:心純行動。心裏純一,不雜不亂,精勤不懈,智慧自然就生出來了,這叫慧心。
第五定心:隨便任何的紛擾,任何事物的牽扯,心裏永遠湛然不動,這叫定心。
第六不退心:有了定就發定光,向前道修,深入自性,深入一實境界,這叫不退心。
第七護法心:是你的道取心功夫純一了,保持你的道取心不失掉,念心不失掉,這個時候你輿十方如來相合,這叫護法心,護持你的心法。
第八回向心:保持修道的心不退,輿佛光相交融。把你的心回向於佛,佛即是你的自心,互相交洽,這叫回向心。
第九戒心:就是你的心光凝住一起,安住於淨戒。淨戒,廣說就是叁聚淨戒:攝律義戒、攝善法戒、馀益有情戒。
第十願心:成就信心,能夠遍遊十方,化導衆生,隨其所願悉得滿足。
現前一念心具足這十種。信心,就是有信心的信位菩薩。登初住,初住菩薩相似見真理,當然沒斷無明證法身,但是相似住。初住包括十住、十行、十回向。叁十心即是一心。我們有道樣的信心嗎??是否能相信自己?求人不如求已,求佛菩薩的加持,不如求你這一念心的加持。能明白相信自己,就達到十方諸佛所要求一切衆生的目的,佛就是讓衆生要信自己,自己這樣信。那佛、法、僧還起什麽作用呢?假使沒有佛、法、僧引發我們內心的信仰,這十種心又怎能生起來呢?這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僞僞。假的是因真的而來的。真即是假,假即是真。因此,大家懂得了一實境界的意思,就要修二種觀道。這十種信心就是一實境界的樣子,地藏菩薩說一實境界的相狀是平等的,普遍的,無所不至的,圓滿十方的。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具,無增無滅,就是實相,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心。這一念心包括叁界,普遍十方。真心就在妄心裏,妄心就是現前這一念心。你所到過的地方全在妄心裏顯現了。如果你想到十方世界去,一念間就可以到了。因此在極樂世界,早上可以先到十方園土供養諸佛,然後再回到極樂世界吃早飯,這是心念到了,這就是理。是平等的,普遍的,無無所不至的,究竟一相無二無別的,也無有增滅。以前我們寺廟有一副對聯
山色水色煙霞色 色色皆空
風聲兩聲锺聲聲 聲聲自在
煙色或者煙霞色,太陽反照的霞光就是霞色,色色皆空,說明所有的色都是假的、空的、無障礙的。下一聊是說聲無自性,體是自在的,周遍的。這都是用來形容這顆心無染、無著、無墨、無礙。
佛、菩薩、乃至大阿羅漢的心跟我們的心本來是平等的,但是現在染汙的柬西取消了,才會恢愎本來的真心。
衆生心輿佛心是平等的,不生不滅、無染的、寂靜的、真如的。一實境界的真如相就是不生不滅,不動不靜的。要想得到真如相,就得從生滅達到不生滅。那我們現前一念心就是寂靜無染,心本清淨無染。我們現在有罪業,罪業從何而來?妄心所造而來,妄心起惑就造業,所以說地獄、菩薩、諸佛都是我們妄心所造,所以要隨時觀照自己的念頭。覺林菩薩贊歎佛的偈子:『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法皆我現前前一念心所造的,這些法都是境界相,即一實境界,不生不滅、無垢無淨的。這是從理上講,真理只有一個,就是真心,現前一念心。
我們知道西安法門寺的地下宮殿,發現了唐朝曆代供養的寶貝,還有佛會利。這顆佛舍利,每個唐朝的帝王,到了年終叁十晚上或者二十九那天,都要請到宮裏去供,過了初五,才送回法門寺。但這一請、一送、一供,勞民傷財,損失很大。所以當時有個大夫,叫韓愈,反對這事,就寫了一個奏章。皇上一看大怒,認爲這是破壞叁寶,就把他眨了。早晨寫的表,晚上就貶到廣柬潮州。到了潮州,他寫了一首詩給他的侄子:
—對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陽路八千
本爲聖朝除弊政 敢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橫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慮有意 好收余骨葬江邊
意思是歎息國沒有好政策。後來他經常去寺廟,潮陽寺廟裏有位大頭和尚,文學非常好。他就去參拜,向老和尚請法,但這位和尚根本不理他。旁邊有位侍者,叫叁平。這個侍者就拿禅仗扣了叁下,韓愈明白了,就向大頭和尚說:『大師的門庭高峻,弟子在侍者身邊得個入處。』他怎麽入呢?大家去參吧。就是說,韓愈過去那麽謗佛,到了晚年他也能明白過來,這就叫『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真實·
爲什麽要這麽說呢?是因爲一切諸法,都是由你心起的分別,但是它都是幻化的,沒有實體的。拿有情界的衆生來說,總是妄念分別。分別這個佛像是釋迦牟尼,那個是藥師佛,這是佛,那是衆生。就像空中雪彩似的,一會變這樣,一會變那樣,你知道這些都是假的。在你沒悟入一實境界時,心就像魔術師似的變幻,意思就是說,你想找個真實的是沒有的啦!
有些入迷信,想不死,想找不死藥,能有這種嗎?這就是迷惑。肉體是幻化的,必定死,有生必有死。成神成仙也得死,就是入了非非想虛定,還是得死。
《金剛經》最後的結論:『一切有爲法,如蘿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常觀這個,就不會被虛幻不實的假相迷惑,而去執著。
所謂識受想行·意念緣慮覺知等法·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衆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黨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黨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叁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
這是地藏王菩薩對堅浮信菩薩說,衆生心非染非淨,一切兄聞覺知的心都幻化,只有分別的妄念,沒有實在的心,這是在理上說。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冷暖、寒熱、肚子餓了、不舒服、疲勞過度想睡眠、高輿、不高輿、想發脾氣等種種,但這些感受的心輿感受的外境都是虛妄的。樂意的受,你想受,辨不到;不樂意的受,想排斥電辨不到,變就說明了苦就建立在這上頭。色就是外境,受就是境界,跟你接觸産生的感受。想就是想所受的苦。行就是不停的運動。識就是分別,指八識心王。色、受、想、行,這就是《心經》上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兄五蘊皆空。』五蘊,蘊藏多柬西。明白五蘊是假,就是置知,在五蘊裏找真心是找不到的,但離開了五蘊也不可以。《楞嚴經》上說:『有覺覺痛,無痛痛覺。』覺得痛,有一個知覺,但這個痛,痛不到你知道的那個覺,這就讓你觀照、思惟,靜慮一下。這個覺就是慧覺,當你明白這個道理時,就成了顯教;沒明白道理,就是含藏中密義。只要用心去觀照,照了之後去覺察,經常這樣思惟。思惟就是在定中,定達到頂點,突然明白就開悟了。假如自己不用功夫,別人給你講,講完了你就忘了。要自己去修,去觀照,思惟、靜慮,從定中開悟,只要是自己明白開悟的,搬到哪兒去你也同樣明白。也就是說無論幹哪一行得自己去創造,創造的意思就是你開悟了。
心裏所起的數數的行爲,觀察你一天,從早到晚心裏的變化,想全部記下來,沒辨法記,念頭一閃,究竟想了多少,你能記得嗎?青、黃、赤、白、黑、大、小、長、短、方、圓等,這就是你心裏數數所起的念頭。用思慮來覺知、觀照種種的心,不是青、黃、赤、白等顔色,也不是長、短、方、圓、大、小等形狀,乃至虛空界想求心的形狀是不可得的,即《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亦不可得。』它不是我們的肉團心,不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更不是我們的腦筋,它遍一切處,不但生理上找不到,就是一切的物質境相也沒有,心若亡時,境也沒有了。因一切境界都是從心起的,所以識罪要用心忏,『心亡罪滅兩具空,是則名爲真忏悔。』你起心造的心滅了,罪也就沒有依靠了,心拿不出來,罪也就拿不出來了,兩具空,這才是真忏悔。如能照《金剛經》上所說去觀:『無人相、無我相、無人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觀自在。
一切都是幻化的,那怎麽會起這麽多的現象呢?這是熏習而來的。用真熏妄時,漸漸的,妄也成真;妄要熏真時,漸漸的,真也成妄了,色、受、想、行、識,地獄五條根就是從熏習而來的。假使我們一天到晚念佛、念經、聞法,這就是以淨法熏染法,久而久之,染變成淨,逐漸就能返回你的真心。如果在社會上、在屠宰埸、娛樂埸,天天染熏淨了,久而久之起惡念,心行不正,這就是染熏淨,這是兩種熏習。高曼寺的來果老和尚說:『甯在業林裏睡覺,莫在小廟裏辨道。』這就是說,在業林裏天天隨大衆共修,自己不想修,但受別人的熏習,不修也得修,在小廟裏就隨著自己的習氣去了,這就是說的兩種種熏習。我們的心一天在不停的變化,這完全是在講心法了。
一切法是心所造,都是假的,是妄。死是真的嗎?死天天跟著你,隨時都有死的可能,但要知道死也是假的、虛妄的。佛在世時,同他的弟子:『什麽是死?誰能見到?』有一位比丘說:『一天。』有的說:『幾個鍾頭。』最後一位比丘說:『死亡在呼吸間。』佛說:『子知道矣:』就是說你是真正明白了,你要隨時這樣觀覺知。覺知是沒有相的,佛菩薩也拿不出來。要覺知,凡是拿給我們的全是妄的。那你會講佛不是騙我們嗎?不是的。佛自己也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舍合,何況非法。但有言說,即無實意。』大家應常這樣觀想,我們無非是以妄止妄,妄盡才能真。我們心裏不知一天如何是好,就請地藏王菩薩幫助我們占察善惡,照這樣做做,就使我們明白了。但這也是假的,不要當成真的,占察出來也成不了道,什麽時候像地藏王菩薩那樣,你就成道了。有些不明白法的人,替地藏菩薩擔心『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擔心地藏菩薩沒有成佛的那一天,因爲地獄永遠空不了。我說不要擔心這個,哪有地獄?地藏菩薩早已成佛了,你擔心他成不了佛,成了佛又是什麽樣子?還不是假的。要學習般若真義,佛自己都是這樣說。說佛,是對衆生而言的,佛法界是對其它九法界說的,沒有衆生的機,佛又說什麽法呢?佛也就沒有了。凡是相對的法,失掉一方,對方就不成立了,即『以此妄心,必定無體,不可見故。』我們從前所有的見聞覺知都是妄心,沒有實體,是虛妄執著而有。假使沒有見聞覺知,沒有能分別者,那十方叁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也都沒有了,這就是一切法空,一切相都是空的,這是性空。爲什麽有一切相,一切法呢?緣起。如果你懂得了『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的道理,那麽對於地藏王菩薩所說的這段道理就完全明白了。
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爲有·知此爲自·知彼爲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爲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爲心·
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依他緣而起,分別執著而有,一切世問法出世問法都離不開緣起性空,緣起則生,緣散則滅。所以一切法不能自體單獨成立,依靠著虛妄心分別成立而有的,有因有緣就和合生起,有些因緣是不能合的,例如人和木頭,木頭是無情,體不同故,不能合。一切法是因緣生,內有妄心,所以外成一切法,如果沒有妄心,那裏會有不同的境界相呢?有了分別,才有彼此的,所以世間萬法,都沒有自體,沒有自體,就沒有分別差異,出現種種不同的境界。故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爲什麽《華嚴經》要講空是建立在妙有上呢?其實人的五髒六腑各各之間都是空的,不能連在一塊,必須要有空隙,否則就完了。人是由地、水、火、風、空、根、識組成,沒有根識是不行的,所以《華嚴經》講:空和識,一樣也不能少,若沒有,人就不存在了,我們必須懂得這些道理。因爲妄心分別,能覺了一切法的本來面目,無有實體,妄忍四大爲自身相,妄讓六塵緣境爲自心相,執著眼前外面的一切境界,生出無量無邊的法。什麼是妄心呢?因心生境,因境生心。那妄心的相又是什麽呢?是說境界實有,緣念覺知眼前的境界。即心本無生,因境有。山就是說一切法皆依妄心爲本,以妄心去思慮覺知現前境界的緣故,安名爲心。
又此妄心輿前境界·雖具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爲一切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複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爲本·
上段講諸法皆由妄想生,無自相,以境界而有妄心,自己沒有自相。但妄心裏緣想緣念,有一切境界,所以叫心。心是給一切境界作根本的。這段重顯一切法爲心之念,前境界依心,心依境界,彼引互相相依,但彼此的生起是沒有先後的,心與境並起,爲什麽說妄心是一切境界的根本呢?這個道理難明白。因爲妄心最初一念無明妄動,失去本有覺知,業相不知,真如法性不知,不了解法界本體原是一相的緣故,因此說心有無明。這個心有無明,是它想明,不是不明,因爲想明,不但沒明,反而變成無明了。因無明的力因故,就一念不覺,心隨境轉,現種種境界相,即心系的業轉相。這都是互相熏習的,業越要轉相,就越要分別境界,以無明故。一切境界所成就是業轉相之相,無明滅則一切境界滅。境界自照明,無明是在內心,不在外境,是無明力因生境界,不是境界因産生無明。
一切諸佛,對`於一切境界都能照了,故不生無明。無明生就有無明滅。非因境界先滅,無明心才滅,所以說無明生境界。一切境界,本來無體性,皆由於妄心幻化才有,故自本以來,一切境界不生不滅。就是體性本來自滅,根本未曾有故,所以一切法都是依心爲根本。
彼此互相依靠,爲什麽呢?因人的讓識,有四種作用,即兄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屬境,其余叁分都是心裏作用。見分見於相分,同時生起,見分生境界,妄心就有,但這是心裏自證,自己覺得的,這樣産生的見相是增上因緣。所以認出爲相有,而相是不生不滅的,依境界而生起了分別,妄心雖依境界有,但是,定以相分爲所緣緣,其能緣緣仍在見分,見分輿相分都是依自證證生起。我們看一切事物,心裏就緣念這件事,分別這件事,然後去追求,就有了我見,因爲有我就想得到,這是從粗淺的現象來解釋,不然意理深,難理解。本來物質是不自生的,它沒有想要人家來了解,沒有希求願望,都是妄心分別,所以說妄心是它的根本,爲了得到物品,生起這個妄心,所以說萬法唯心,叁界唯識。就拿這個輪相盒來說,也得先用心來設計,設計好了,心裏有了輪廓,按照心想的輪廓去做,你說這是心生,還是物質生的?一切法因妄心而有,我們的心因一切法而有,互依的。聲聞、菩薩、佛都是依他的心識證得無爲法來分他的地位,或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次,以他空性證得最後,就達到一切無礙,華嚴境界就是事事無礙,一法具一切法,一切法具一法,非心非物。
在道理給大家講講心的生滅門和真如門。生滅門好講,真如門難講,因爲不可說,言道斷故,要把不可說的說明白,你說是不是難講,要想講明白,那得借生滅門來講,以生滅門可說的來說,像佛有一回升座說法,文殊菩薩常維那師,把大磬一敲,說偈:『法筵龍象,常觀第一義,谛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佛當下就走了,大家還在等著聽呢!怎麽走了不說,這是什麽意思?在會的諸大弟子應觀第一義,無事無相都不可言說,不可思義的法王法就是樣,佛法也是這樣的。又有一次佛上堂說法,佛拈一支花,在座的迦葉微笑了,這是什麽意思呢?隨拈法照非法界,佛兄迦葉笑,就知迦葉明白此意,便把法傅與他,這叫真傅。教外別傅,離開言語,離開心,即不可說,也不可思,拈花微笑,就是傅心法。所以說,一切法都是空的,是因緣所生的。
輪相一擲就能判斷出事理,告訴你如何庭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會過到許許多多的問題,自己沒辨法解決,像有的人得了精神病,自己不認識自己,很苦惱,這是宿業。除了佛認識自己之外,其它的人都不能認識自己,不曉得一切法從心起,一切法從心滅,認爲一切法和自己沒關系,長時心外求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地藏菩薩不必等到地獄空了才成佛,他已經成佛了,是我們不明白一切法,從心起從心滅的理,所以還繼續度我們。自己證得空義,度衆生才不執著,證不了空義到處是障礙,那又怎樣去度他人呢?所說,地藏菩薩早已成佛。
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爲心·以義體不具·爲心所攝故·
常知一切法,凡是有形有相的,能用言語表達出來的都叫『法』。佛給『法』下了個定義就是:『軌生物解,任持自性。』依著法就像走軌道似的。那我們要到達什麽境地呢?認識自性,即認得自己的體性,—切法皆自己所造,你也是一切法。若你沒達到這種境地,你是你,法是法,法把你迷惑了,認識不清境界相,就不得解脫。要知一切法都是假的,皆妄心而有,但萬法不離真,亦不離一心,世間一切森羅萬象都稱爲心,爲什麽都能稱爲心呢?因爲世間萬法,不論從義理上說,還是從本體上說,都是一相,沒有差別,以一切法同是緣生,即是因緣生,所以說,法不會自己生起,『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法就是心,心即是法,由境界而生心,把一切法轉了。如果心被一切法轉,就是求生。《楞嚴經》上重點內容就是:『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心被物轉,即是衆生。』心被境轉,就是被境所迷,不能明了,這樣就會墮落。例如《金剛經》上說,一切諸佛菩薩行了利益衆生的事業,像布施或念佛,請問這功德的大小?佛說:『沒有功德。』須菩提已斷了見思惑,證得阿羅果的人,他聽了,生起疑惑,就問爲什麽說沒有功德呢?沒有功德,是菩薩自己所修的功德不貪著而已。沒有想我做了這件事,我去利益了誰,已經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了。像我們道友,做了一點功德事,就執著不放,挂在口頭,我如何如何去利益他人,心裏總是想著所做的功德事,放不下,像這樣的功德就小了,只有不執著,才有不可思義的功德,這就叫心轉法,不執著法的意思。這是從義理上講,都是空的,沒有差異。龍樹菩薩說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即中道義。』這首偈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只要證得了空的義理,看一切就無罷礙,就能離一切顛倒蘿想。像我們不知因緣所生的法是假的,不知因緣所生的法是蘿幻泡影,所以心常被境轉,不了空義。
千萬不要把空義理解爲什麽都沒有了,若這樣認爲就落入頑空。這個空義是指的真空,真空能生妙有,故空即假、即中、即體、即相,就是一法同以叁德秘藏爲體,因萬法皆有體、相、用,體本真空,具法身德;相是假有,具般若德;用離空有而即空即有,具解脫德。體、相、用就是一切衆生的體,一切佛法的體,在凡不滅,在聖不增,即佛輿衆生以叁德爲體,叁德不離一心,同是因緣生法,因緣不離空、假、中,空、假、中也就是一心叁觀,故不論從義理上講還是從體上講,都是唯心所收攝。
我們不解空義,對一切事物,一切義理不能明白,對於所發生的事,不知怎麽辨,心生疑惑,這時該如何呢?前半卷學了用占察輪來占察,若達不到,就稱我地藏菩薩名號,能解決你的疑問。如果能以諸法唯心的觀點來念佛、拜佛的話,『地』就是我自己的心地,『藏』就是我的性藏,徙自性體中念,念的時候,句句是念自己,句句是念地藏菩薩,念佛、文殊、普聖、觀音等諸佛菩薩亦如是,這種所得的感應就和一般念所獲得的功德感應大不一樣。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不在內,不在外,這叫返妄歸真。真實就是空,從真隨緣示現,是自己心變的。要懂得以上所說的緣起性空理,必須自己經過這些熏修學習,深信佛法不虛,不懷疑,就具足了清淨信。
我們凡夫,有信心但不堅固,就要修隨喜品,看見人家讀誦兼受持,像我們現在都在誦《地藏經》、《普門品》、《普賢行願品》,雖然是一品,但包括了全經的要義,這也叫隨喜。讀誦再加上思惟,義理就容易深入,還有解脫品,解脫不但是自己能解脫,還要講解給他人,這叫法師位。講解脫法時,得有因緣,要具備法師十德,才能稱法師。其次兼行六度,這就漸漸入了內凡位。什麽是內凡位?就是雖在叁界,但已經和菩薩一樣具足了對佛法的堅固信心,這就到了五品位。再進一步,才能見到離體無法,證得一切諸法唯心,萬法從心起。我現在在修學念佛法門,就應常知道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這樣就容易成就。
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爲有·
十二因緣就是緣起。這十二因緣法,說是大乘或中乘都可以。甚深緣起義,就是講一切法都是從心裏緣起的,心有分別,能想的是見,所想的是相,其宣心理的能想所想都是沒有的,虛妄的,這就是業相、轉相、現相,因爲輿心作用,所以一切法從心起,要給心作相,相分和見分合在一起,就緣起了,無一刹那一念的前後之分,同時生起的業轉相是不離心的,以後再起智,智就是分別,要明嘹這個,就相續不斷的生起,心輿境刹那不停的共生滅,沒有先後,前念生後念,後念生前念,念念相續。
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爲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內相者複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真·二者妄·
因緣起的相分,分兩種:一個是心,一個是心的義,即心內相,心外相,心內相是真,心外相是假,真心妄心都是不可得的。因爲心體是無量的,無法形容,就像風似的抓不到,系不住,海水不可量,比喻心不住,不可量。
相分、見分同不住。因爲—切法的境界是隨心所緣,心爲能緣,非所緣緣,但卻不離自己的心,心理一念相續,不停的攀緣,心裏所緣念的叫暫時有法,這就是所說的有法,在返本還原時,也就是我們內心的自證分,諸佛菩薩就是證的這個自證分了,能把一切返妄歸真,業轉相愛成智慧。
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恒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
『如如』是指佛的清淨境界,即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滅,清淨圓滿,無障無礙。我們有罷有礙,是因爲心裏垢,被障礙住了,使心不明了,心裏所緣念的,觀想的盡是貪、瞋、癡、愛,有了這些,看問題總是不正確、有偏差,所以說有罷有礙。又真心本體無相而相,人雖見其相,不有而有,人難見其有,所以說它是微密難見。既然是微密難見,爲何說是真呢?要知道,一切法能見者皆非真,因爲是因緣生法故,生滅變異,有範圍,有限製,不普遍,都不會常久,昕以說一切法皆非真實。而心內相則不然,一切法無增滅,無垢淨,不生滅,就是真如。一切法遍及一切處,一法一切法,這叫事事無礙,遍於有情叫性體,立一切法就名法性,這是名相的區別。一切法都是這樣的。真如相究竟是什麽樣呢?就是生滅,就是現在,一切諸法一切相,他的本體是清淨圓滿,微密難見,常恒不堪,建立生長一切法故,一切法即真如法,法法皆真,人也真。隨拈一法即是真,沒有妄的,遍一切處,這一切物相在轉換時體不動的,以佛眼觀之即是真如,也就是常樂我淨四德。
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複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僞無有真實·不可見故·
妄即不覺,不覺什麽呢?不覺一切法的真實相。那妄是徙何起的呢?是從本覺而起。本覺有覺和不覺。因爲不覺,就背覺合塵,覺是最初開始的始覺。若達到最後成佛就叫究竟覺。信佛發心皈依叁寶叫始覺,然而始覺是從不覺來的,不覺從本覺來。覺知的覺就是不明不白,明白即覺,不明白即不覺。妄輿真就像一只手,手背爲妄,手心爲心,翻過來,即返妄歸真,從真起妄就是這個道理。
能起念分別等妄心,雖然於念頭後生出—切現前境界,但它是依本覺而有,是虛僞的,沒有真實的自體,以不可見故,說名妄。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內心差別·如是當知內妄相者·爲因爲體·外妄相者爲果爲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爲心·
心外相是妄心緣念真心所起的一個相分。能見和所見的都是妄心所造的假相,一個是心內相,一個是心外相,皆虛妄的執著而有,心內相,心外相只是名詞而已,一個真一個妄,都在自己的心體上。由於心內相所想的一些差別,就叫心外相,心外相的一些差別就是心內相。但心是空的,見分所緣的外境,只是形成了一個見分和相分,所念的現前境界,就是內心的差別,而且越遠越粗,粗到讓業把你給系縛住了,就是業系苦,不得脫離,六道輪迥就是這樣來的。是因爲最初的一念無明起惑造業,即『一念不覺生叁系,境界爲緣長六處。』這都是內心的妄心而起的,離開心什麽也沒有。因此應該知道內妄相者,爲因爲體,外妄相者,爲果爲用。因果體用,惑業,淨業,染業,緣明,昏暗,一切合和起來,同是這一個心系的現相。地藏菩薩對堅淨信菩薩說,正因爲這樣,我才說一切諸法悉名爲心。地藏菩薩是你心所現的,萬法唯心,不止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普腎、文殊、彌勒乃至十方一切諸佛都是你唯心所現的。對我們來說,很不容易理解,因爲我們業障太深了。但要知道,業障也是唯心所現的,心也本空唯心造。業障跟功德沒什麽差別,業障不執著,業障沒有,功德不執著,功德也不會給你做障礙。聖人跟凡夫也沒有什麽差別,都是同一體性的。大海中水可欽盡,風可系,卻不能說出來衆生的妄想心,我們每個人的心,差別非常之大,同一念問想的各不同,大家參去吧!
又複當知心外相者·如蘿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蘿所見·妄想作故·複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往往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農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
更應該知道心外的境相,就像你在蘿中所現的種種境相,是虛幻不實的。但我們在蘿中時,卻以爲是真實的,也生恐怖、煩悄、貪愛,其實蘿也是由你的心想生。一般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蘿。』但有時心裏從來沒想過的事,蘿中就蘿到了,是什麽原因呢?這是你過去生的事,是法塵憶念留下的影子,八識中的那個影相現在顯露出來了。例如,從來沒到過的地方,你蘿到了,以後到了,想起以前曾經作過這個蘿,這是自己心裏所作的,並不是外頭有這個境界相,實實在在的,不是外頭的事,非真實的。又如蘿遊,本來是做蘿,但他把事情作了,這是心內境界跟心外境結合起來了,這種蘿叫無明蘿。因無明識,這個識又去做蘿,這個蘿就是法塵,是虛妄不實的,不實就有生滅。知心外相是生滅法,念念不住,刹那不停,所以要注意你的念頭。只要我們的念頭,念念在善念,隨順法性,自然會得到善果,千萬莫生惡念,前念起無明,後念生慚愧,因爲你所見所緣的,一切境界相都是隨著你心轉的,由心念念不住故,則外邊所緣起的一切境界相,此起彼伏,相續不斷,故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一切都是空的,都是假名安立。例如我們拜忏,『一切恭敬,一心敬禮常住叁寶。』常住叁寶暨你心外相、內心的見分,緣你內心的相分,這些外相都有名字,是假名安立,不可得的,虛幻不實。心不住於境界,境界亦不住於心。如鏡中像、蘿中月、水中花,是無來無去的。是故一切法,在生滅中想找一個定相,了不可得。緣起性空的緣故,都無實體,一切本來是空的。就拿時間來說,年、月、時分,是沒有實體的。佛經上都說:『一時佛在某處。』『一時』是沒有具體的時間,指因緣契合的時候,是緣起的,心生則法生,法是隨心立,所以說一切法的生滅只是假名,沒有一定真實的相。想找真實相,了不可得,由此可以悟出一切法由緣而起,性體本空的道理。能常作如是觀,即達一實境界,心境一如,不生不滅。
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爲真如第一義谛·自性清淨心·彼自信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一切法的體來是沒有的,不生不滅的,沒有生滅,自然就沒有了。境界差別相無來去相即寂靜,無差別相即一味,寂靜就是空義,一味就是真如實相,即我們自性清淨的妙明真心。在凡不滅、在聖不增,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自性永遠清淨,這個清淨心是湛然圓滿的,無分別的,於一切處無所不在,所以依這個清淨心,能建立起一切善法。
複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
自性清淨就叫如來藏。如來藏性,普遍一切法界。藏者是含藏義,具足了無量無邊不可思義的無漏清淨功德之業。佛造的是度衆生之業。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六波羅蜜等,都是佛所做的利生事業,成就無漏清淨功德。無漏是性空究竟義,緣起是如來所有的一切不可思議的功德,如果沒有空義這些功德建立不起來,依真空才能建立妙有,真空就是妙有。《華嚴經》講:依性空而建立妙有,即真空妙有。諸佛的妙用、功德是從空中而生有的,諸佛大菩薩神通作業就是妙有的作業。神者,指我們每個人自然的心;通者,慧,性體智慧是無障無礙,自然的心所産生的不可思議的慧,合起來就是諸佛修道所成就的法身。
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案·恒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故·
這是講佛的種種功德作業及功德的利益,也包括我們,我們都是未來的諸佛,相信自己是毗盧遮那,是阿彌陀佛,這就是未來諸佛。未來還有未來,過去還有過去,這是不可思議的。諸佛的法身是種種無盡的,這就是《華嚴經》裏說的,『在』一塵中轉大*輪,—佛即—切佛,—切佛即—佛,同—法身故。』觀衆生與佛體是一個,無彼此分別,無對待,平等無二,這是依法性講。性空是就諸佛的法身說的,妙用是就諸佛的報身、化身說的。我們所見到的釋迦牟尼是千百億化身之中的一尊,能回歸到他人的法身,毗盧遮那。『毗盧遮那』,即光明遍照。一切諸佛無障無礙,法身不可思議。衆生的現前一念心,同樣可以叫如來藏心。因衆生心含藏有如來種子,一切衆生都能成佛,從佛的法身所生起來的相和用。我們現在還沒有佛的體相用,簡單的說,還沒開光,還沒裝藏。法身空性,但這個法身永遠不同斷,永遠如是,從來也沒停止過,遍滿一切處。所差的就是一個迷,一個悟。法身就是證得法身,迷了法身就是失掉法身。
有一位道友跟我說:『要念文殊心咒『嗡阿拉巴雜那地』,念一億聲,計算一下,一天念一萬五千,還得念二十年。』我說:『你能不能把這個數字變一下?』他說:『怎麽變呢?』我說:『念一聲『嗡阿拉巴雜那地』,把他觀想成遍滿整個娑婆世界,其它的世界你沒看到的無論石頭、大海,乃至一粒微塵都是『嗡阿拉巴雜那地』,這個數字就多了,以心力的關系。』
時間並沒有過去、未來、現在、無始終,什麽時候開始的,你找不到。所以佛經講,就講無始,因此才能夠一毫端現實王刹。一個毫毛的尖,就能見叁千大幹世界的佛國土,這個道理得具足信心,好好參。我們不能達到這種目的,沒有這種種通,沒有這種妙有,完全是心裏有妄、有染汙,不真實,被這些障礙障住了。本來我們的本證跟佛一樣二無別,同在一個法性之內,衆生也是佛,同時佛也是跟衆生共具一法身。《普賢行願品》第九大願,『隨順衆生』。如果沒有衆生,又哪有諸佛,所以說我們要報佛恩。我向一個道友說過:『沒有衆生,佛就不能圓滿佛位,成不了佛,因爲有衆生他才成佛,所以他不能不度衆生。』反覆地說,就讓我們明白法身的道理,不要認爲諸佛與我們不相關,也不要認爲一切衆生輿我們不相關,都是一體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假使第一能信這個道理,第二能解釋這種道理,第叁能行這種道理,第四證得這種道理,那就具足了信、解、行、證。現在是地藏王菩薩對堅淨信菩薩說的,我們應該理解爲地藏王菩薩就是對我們說的,假使叁業不清淨,也沒有瓣法修這種法,雖然擁有佛性,等於空頭支票,到銀行取不到錢的。你相信了,而後有修證了,你存五百,可以取五百,一文沒存,那你取不到的,就是這個涵義。
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庭圓滿不動故·隨諸衆生死此生彼·恒爲作依·
因爲法身是遍的,所以說如來諸佛的法身遍一切處,於十法界都具足圓滿不動,名叫如來。如者是如如不動,來者是來而不來。遍是不動義的遍。不動的遍,如用太陽的光能照一切處。它是不生不滅的,在諸佛而不增,在衆生而不滅。隨諸衆生,死此生彼。無論衆生流轉到哪裏,都與衆生不相離,恒常的爲作依靠。我們大家共同聞佛所說的法,有佛證明都是佛說的。在佛法中有叁種弟子:一種是聞法的弟子、一種是護法的弟子、一種是歸依的弟子。例如說我們大家彼此回向念經的時候,回向給一切老師、弟子、護法、聞法的乃至歸依的,我們都給回向,也給諸佛菩薩回向。我們回向諸佛,諸佛回向給我們,遍法界一切衆生,這涵義就是彼此頃緣的意思。看看文殊師利菩薩十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地藏菩薩的大願,同等接待,互相回向的,因爲有緣才能度。
壁如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相·種種形類·以一切色相種種往形類·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爲虛空願所攝·以虛空爲體·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當知色相之中·虛空之界不可毀滅·色相壞時·還歸虛空·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滅·不動不變·
一切諸法建立在虛空性上,也就是建立在虛空之上,虛空就是一切事物的實體。爲什麽不建立在大地上呢?因爲地球在不停旋轉,最終會壞的。然而,虛空能容的一切色相,種種的形相,一切的事物全都建立在虛空常中。虛空有建立生長的能力,所以說一切諸法住在虛空中,以虛空爲體,沒有一件事物能超出虛空之外的。要知道色相之中含有萬有的虛空界,色相變壞時,仍然還歸虛空,而虛空永遠不會滅。用虛空來比喻,諸佛的法身,一切形象都建立在虛空之中。一切形象就好比衆生,一切衆生都建立在法身上。善也依著法身,惡也依著法身。只是惡性不順法體,它不能得到法身。善性是順的法體,它能成就法身。但是,惡、善是不可得的,所以《金剛經》上講:『於法實無所得。』所以說一切諸佛、一切衆生,都建立在法身當中。就像虛空,一切事物都建立在虛空常中是一樣的。
諸佛法亦複如是·悉能容受一切衆生果報·以一切衆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爲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爲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當知一切衆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滅·不動不變·
衆生做了種種的造業,産生種種的果,所造的因不同故。但不管如何的差別,都是建立生長在諸佛的法身常中,諸佛生長在衆生的法身常中,爲法身所攝,以法身爲體。衆生就是諸佛的法身,諸佛的一切煩惱已經沒有,歸到法身,而衆生是有煩惱、有染汙的。雖有法身,但不清淨,歸還不到法身。心生滅門中就有了染汙。心真如門,就是法身清淨的本體。但是真如生滅不離開一心,一心既是法身,要把煩惱斷了,又歸成清淨的法身了,而法身本來的界限無增無滅,不動不變。用諸佛的法身來結合虛空的體,用虛空的形相體來顯示諸佛法身的種種形相,一切名色都依著法身而建立的,一切的法都是依著虛空而建立的,都是假的,一切法沒有真實的。爲什麽這樣說呢?它依著法身而建立的,不是真正的法身,所以說它是假的。真的法身遍一切處故,一切皆真,真和假結合起來就是中道義。中道遍一切處,一切衆生都是中道,也就是諸佛的法身。
一切衆生的身中有諸佛的法身,諸佛的法身又是衆生的法身,假使求衆的煩惱斷盡,就歸回法身的本體。而法身的本體,無增無滅,不因爲衆生悟了,法身就增;以不因爲衆生迷了,法身就減。此法身本身是無增無減,不動不壞的,就像虛空似的,什麽體都沒有。虛空是無障無礙的。
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暗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爲衆生。
無始劫來,境界又依著外境界來薰習你的真心,跟妄想相應執著我,我所造作業感業果,這樣生死苦就把你拴住了,這時候法身換了一個名詞叫衆生。名字都是依法而起的執著,心一起妄設境界相,以妄心爲主,你所修的法就是妄心法,十法界都是心想生的,想成什麽,就成什麽,想佛菩薩就是佛菩薩,由無始來的習氣跟無明相應薰習,你就生煩惱。現在我們每天都在妄境中度過,我們大家部是虛妄相。這個是無明薰真如,以無明癡音的緣熏習,現些虛妄境界相,就起我執造生死業,受生死輪轉的苦,這個時候被生死所纏,法身就叫衆生。說法身名衆生,是因爲以妄心相應故。
若如是衆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爲菩薩·
大家都不願墮落生死成爲衆生,都發願成佛。怎樣能成就佛果呢?就得用清淨無染的法身來熏無明。我們都有一個最根本的善根,想出離生死苦,斷煩惱證菩提,達到一實境界,求不生不滅的涅槃道。從生滅走到不生滅,以這種信心,修習布施、持戒、禅定、忍辱、智慧,修叁十七道品的菩提分法,這就叫菩薩。菩薩不懂自己覺悟了,又能覺悟一切衆生,自己覺悟究竟,把衆生也度到究竟的覺悟,這就叫佛。用善法熏習惡法,用法身的智慧熏習無明,就轉名爲菩薩。
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爲佛·
求菩薩道,發菩提心成就佛果,一定要記住叁心:出離心、大悲心、般若心。自己想超脫生死苦,這是有了出離心;想到衆生,都是在苦難常中,我得度脫他們,這是大悲心;但必須得有智慧,沒智慧就落入愛見大悲中,爲利衆生願成佛就是菩提心。修行善法具足,才算離開無明的瞌睡。爲什麽加一個睡來形容無明呢?因爲人在瞌睡時候是糊裏糊途的處於昏暗中,所以用睡來形容無明。照明就是處於黑暗中不知覺醒。若離開無明才能達到究竟的明白,恢愎自己的本覺,就是佛。佛菩薩都是修善法,行菩薩道,以淨熏染,法身熏無明。
當知如是衆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而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
不論衆生也好,菩薩也好,都有是假名安立的,因此才有差別。法身的本體,是畢竟平等的,無有異相,同等一味的,這是在理上說。我們究竟清淨的法身諸佛菩薩無二別,說清楚一點是現前的一念,只要心念轉就得到了,不必向外處求法。現在大家明白了佛衆生的平等的。所以,佛菩薩六道輪回都有是假的,不是真實的。《華嚴經》講同相,是以法身說的;講異相是以緣起說的。法身不會因爲衆生迷而失掉,也不會因爲佛而得到,法身本具無失無得。就如水一樣,天冷下雪,雪又結成冰,冰又化成水,但冰的體沒變,冰還中水,當我們糊塗時候,感黨覺冰就是冰,怎麼會是水的呢?其實冰是水成的,它的體是不變的,只是所遇的緣不同。我們現在遇到好的因緣,染衣、落發,漸漸就能恢複法身體。
善男子·是名略說的一實境界義·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爲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這時候,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善男子,剛才我跟你略說了一實境界的要義。若廣說就多了。《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涅槃經》,一切經論都講這一個問題,不過所顯的不同,總的說就叫一實境界,妙名真心、如來藏性、法性都是一個。我們開始發心的時候開始覺,到相似覺,到分證覺,最後到究竟覺,都隨外緣而起變化,被五蓋、十纏所纏縛,失去了清淨本來面目。現在我們要依著一實境界修,修堅淨的信心,信一實境界。光信了還不行,還得要解。若在衆生要能依著一實境界,修清淨的信心。必須先學習兩種觀道。那兩種呢?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真如實觀是不可議,就是頓悟;唯心識是要把自己的心識觀,指漸悟。如神秀大師說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是指的觀照好心,消滅妄想證得一實境界。怎樣能使從妄的熏習力轉變爲清淨的熏習力量?修兩種觀道。觀就是思惟修、叁昧、奢摩他、又叫靜盧,禅定,觀是什麽呢?五蘊、六根、六塵、觀心,專觀你的識,這就是心生滅門,也就是唯心識觀;心真如門,就是真如實觀。依著這種觀道來修行,只有道樣才能達到不生不滅的一實境界。這種修的情況,就是苦、集、滅、道,一種是世間因果,一種是出世間因果。小乘是生滅四谛,我們現在修的唯心識觀是大乘的四谛,法沒有大小,看修行者的心量,心量大是大乘,心量小是小乘。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昧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慮視察·隨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總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畏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發·是名修學唯心識觀·
怎麽來修習唯心識觀呢?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都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所以要注意在你的日常生活常中,行住坐臥之間,任何時候,不要把心念失掉,隨時照願好你的念頭。有人經常拿串念珠,念珠就是數珠,拿起念珠,就要想到,我不要失念,只要不是染法,行、住、坐、臥中,念什麽都可以。有的人修不倒單固然很好,但最好是該坐的時候坐,該臥的時候臥,該行的時候行。有的人,爲了避免口過業不說話,佛在世時,就呵責這種人是啞羊僧。真正修行是隨緣的,該說的時候說,不該說的時候不說。說佛法、善法,這樣口裏絕對清淨。思想也是這樣,就是要在一切時一切處,淨念相續。
在我們修行當中,離不開六種作業。哪六種作業?即行、住、坐、臥、言語、思惟,六種作用,都是先,由意根起的。能觀所觀是識在其中起作用。唯心識觀,心識是指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是傳送消息,阿賴耶識第八識是根本。
《金剛經》裏,須菩提問佛,『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應孩怎麽樣把心降伏?使他的心安住?』這個很不容易。我們書夜二十四小時乃至睡覺做蘿,心都是不住的,總是攀緣。應該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那又依何生心呢?無生,無生就無住,有生絕對有住,無住而能生的心,就是住,住就是心,即心即住。我們經常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說我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心不被境轉,而心能轉一切境,無住而生,就是不生,不生才能真正隨緣。如果心住到境界,就會被苦系縛住,如果認識心了,我們的法身就顯現了,上面說的是觀念問題,故名唯心識觀。
念念之間都應當觀察,隨你的心有所緣念。要知道外面的一切境界相是沒有分別的,桌子沒有分別,燈沒有分別,是你心裏在分別,一切境界相也沒有長短,好壞,非有非無。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一切法、一切物、一切境相都是自己在分別執著,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就是自己趄分別。假使要離開心,一法一相都不能自見有差別,又哪來的長短、大小、是非、你我他呢?唯心所現,應常把心守好,知道一起念就是妄念妄想,沒有實在的境界,不要停止,無有發時,一念如是觀,這樣就是學唯心識觀。
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然·無暫昧住·從是當得色寂叁昧
若是你在修觀的時候,失去觀照的正念,流入無記境界,這時妄心仍攀緣境界,只是不覺知自己的念而已,這也沒達到唯識無境的程度。在密宗,所有念法、修法、灌頂、埴埸乃至最後達到大圓滿都是心念。
能觀和所觀,能觀的就是現前一念心,所觀的就是外面六塵一切境界。若能觀和所觀的統一了,境界相就沒有了。就像禅宗的牧牛圖,放牛的童子跟那頭牛到了大圓滿的大圓鏡智,牛也沒有了,放牛的童子也沒有了。牛就是我們的妄心識,放牛的就是我的真如自體。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所以住到什麼念頭,就要觀察到這一切都是我心念所起的。明白了一切境界,皆心念所起,我們修行就要觀照好心,常生淨念,種上淨業的種子。『守記』就是觀察你這個心,隨時隨地觀察起心動念,起的是貪想,這是六道輸迥的根本,喜歆就想占爲已有,這就是貪。瞋念就相反了,不順你心的境界就瞋。起愚癡心,愚癡即是邪見,邪見也就是愚癡,看問題不明確,就屬於邪見。觀察心是善?是惡?是無記?思惟日常生活常中的苦難,隨心所緣念的,念念觀自心起念?要知道隨心所的外境都是唯心生滅唯心生,則色本無;唯心滅,色本無滅。心的生滅現象,如燃燒的躐燭,油漸漸乾枯了。水的流動,從來不停不住。你這樣的理解就明白,貪瞋癡是內心分辨出來,心本來是寂靜的,那你就要觀照好,對境不生心,當人家惹你,該發脾氣時,你不發,該生氣你不生,能知道這都是假的,都是苦,守住你的心,用止觀雙運的智慧觀照,把心看住,就證得色寂叁昧。得了叁昧是不是很有修行了?不是,這僅僅才是五品位,即圓教講的觀行即佛的清淨信心,還沒完全證得。色寂叁昧是什麽境相呢?叁昧就是定,就是靜慮,思惟修。色寂就是從外邊境已寂靜,再不受幹擾,心也不隨境轉了,這就是色寂叁昧。所以說你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沒有計較我是能讀的人,也沒有所讀的經,這個不是忘記的忘,也不是虛妄的妄,是你已經達到了沒有能所,不起一念分別,但是並不是不讀,還要照樣讀,心不住境,卻明明白白,這就是不住於境界相,念念守記內心,叫念念觀。把唯心識觀連用到行住坐臥四威義中,就是說在四威義中也守住內心的念頭。
如果念頭太多止不住,色寂也得不到怎麽辨?那你天天老老實實,一心念地藏菩薩,念久了,業障消失了就會得到。《楞嚴經》上講,反觀觀自性,你的自體,寂然不動,講心即佛。沒有成佛,但在觀心上就是佛,就超出叁界了。如果煩惱解除不了,外邊壓力大,怎麽辨?你可以先靜下來,讀一段經,念地藏聖號,修觀世音法門,就容易平靜下來,過一段時間環境就自然起變化了。如我們最初想修行,打坐心定不下來,剛一靜下來,妄想又來了,簡直像電影開臺,一幕一幕,一個跟一個。以前高日文寺天天都坐禅,有位買豆腐的,天天給廟上送擔豆腐,有一天送豆腐的,他看師父們一天都在坐禅,就向知客師要求,『我想進去坐坐。』知客師說:『你這麽忙怎麽坐得住呢?』他說:『你讓我在後面坐一坐。』知客師就說:『好吧,你在禅堂外頭,裏面打靜,你也跟著靜下來,打板開靜的時候,你再動。』他就在後面打坐。開靜出來了,知客師問他坐的怎麽樣?他說:『太好了!真是不可思議。』知客師問他:『怎麽樣不可思議?你究竟得到什麽了?『他說:『我這一坐呀,前叁年欠我的豆腐賬,我早都忘了。今天想起來了,我得趕快回去收錢。』這雖然是個笑話,就是說只要內心靜下來,什麽影子都現了。假使我們沒有覺照,靜下來妄想就多,一個接一個,觀照的功夫,照到現在的心,想什麽,不執著不分別隨他過。觀照就是覺察,覺察什麽都不往心裏去,不起第二念分別,就得到色寂。
得此叁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昆婆會那視心·
觀心得到色寂叁昧,而定慧不深,還不能到十信位,得更進一步從理上修。裏是什麽呢?裏是奢摩他,就叫做止,奢摩他就含著毗婆會那,有即止即觀。修奢摩他的時候,也就是毗婆會那的勸力增強,這叫止觀支運。具體的講,奢摩他是止,即止息妄的觀法,毗婆會是觀,即觀相契理的觀法。妄念止息了,就能遠離諸相,觀相契理了,就發達智解。所以說我們要進一步習信這二種觀法,達到止觀變運。
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
地藏菩薩的悲心,反反覆覆講,修唯心識觀。現在繼續講唯心識觀,因我們沒有達到一心故。要知道一心之外沒有一切法。修止,就是對外境界相的思惟觀察要停止,要相信外還的境界相,都是沒有的,要相信是空的,但是我們這個信心很難改變,總認爲境界相都是有,特別是肉體,哪能說沒有呢?你打我,我痛,你罵我,我就感覺不舒服,我肚子餓了要吃,所以說實在是有,不能認爲沒有。要認識到境界相和自己的心,實就是信,信什麽呢?信你的心,相信地藏王菩隆,地藏王菩薩就是你的心,心地藏性。地藏,就是我們自己,我自己就是地藏。如果這個心生不起來,就達不到一心,信心始終建立不起來,所以修什麽都修不成。建立起這個信心,『一切唯心造,心外沒有一切法。』經常讀誦大乘,用大乘經典熏習我們這顆心。相信我們的心性是地藏,是彌勒,是一切諸佛,在理上無障礙了。因爲我們是想建立起信自己的信心,但不能把心外的境界相轉變,認爲是由自己心造。再說明白點,讓我們妄念不再隨境界流轉,那必須要修習。習,就是不間斷,長時熏習。現在念地藏聖號,使地藏菩薩加持我們,讓我跟他結合到一體。讀誦《法華經》,學《華嚴經》,學習戒律,踞之用大乘淨法來熏習,達到心外無法,培養信心。習信奢摩他觀,就是要思惟這內心相,了不可得,不可以眼見,內心的空相,賢窮叁際,橫遍十方,是圓滿不動的,不來不去,本體輿法界常住,法界本體無分別相,所以本性無生滅,無分別。
習信昆婆會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複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要學習毗婆會那觀心,怎麽樣呢?那就要觀想內心以及外界所有一切色相,隨心生隨心滅,就是我們講的心生法生,心滅法滅。一切生滅現象,皆由心操縱。乃至觀見佛的相好壯嚴,也是這樣隨心生滅。
如果你不相信一切法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蘿,某位道友罵你一句或呵責你,過了好多天了,還想著,由緣念放不下故,但他也知道,過去了沒有了,而且是說一、二句話像風一樣,看那鏡子誰來是誰現,你過去了,它從來不計較。一切法隨心生滅,如幻化不是真實的,如影子,水中沒月亮,水裏面根本沒有月亮,是影子。非心不離心,一切法不是心,但是不離開心的緣念,緣起法就是性空,但性空不離緣起。
隨緣所生法都是假有,由心變化的,非實有,所以說心如水、如鏡,生起一切相。由心有色相的緣故,所以法界一切不離心,即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這四句叫『離四句,絕百非。』上句說了,下句遣,爲了遣去你的執著。就是說,心非心,非心又不離心,不離就是相即的意思。非心即心,非去即心、非去即去、非來即來,意思就是爲了遣我們的執著。因此十法界都是唯心所造的,唯識所現的,不是沒有一個能造的,也沒有一個所造的,唯心所現不是心,但離開心。佛教講,沒有能造者,也沒有所造者,心現非心造。能現有兩面性,能現能不現。一九八叁年,我跟中國佛學院的學生來五臺山觀音洞,各人看的不同,有的什麽也沒有看見,有的看見了菩薩像,或是佛像,其實水裏什麽也沒有,都是心現的。這四句的意思在一切經、一切處都用得著的,這種道理要慢慢地學習。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遠得趣會一乘之道·
必須得到熏習,才能夠趣向大乘之道。大乘道即一實境界。現在不要求多,地藏菩薩要求我們熏習這個信,信地藏菩薩所教授的這種法和道理都學習圓滿了,才是唯心識觀。
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爲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你想得到智慧,想有所證,要知道唯心識觀就是修習智慧的最上乘,這是地藏菩薩說的,也是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完全是用智慧觀照的,而不是心裏去計度、思量。這二種觀道,就是講空義,由此建立信心的功德,就不會貪著。不貪著,功德就沒有了嗎?不會沒有。假使說不先空掉又怎能建立一切法呢?《華嚴經》能建立一切法,但必須經過般若空,而後才能到華嚴境界建立一切。這是有層次的,所以必須信二種觀道,以這個智慧,才能進入,而且信了之後,才能夠使你的心猛利,增長你的信解力,這樣才可能用到空義,才能夠發無上菩提心。就像我們吃面條、餃子一樣,相信吃了肚子就飽,你才會去吃,否則就不想吃了。能很快的進入空義,發無上大菩提心,就是你的心具足了止觀,即圓頓止觀,這比五品位又進一步了,證得了六根清淨位。六根清淨,見思二惑都已伏住,但是細惑還不斷地産生。如果沒學習上半部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你學下半部經義就難進入。所以地藏菩薩才設最善巧方便的法門,用占察輪相來引導你漸漸的進人。
下半部就是圓頓法門,上半部是世間的法門。沒有上半部的啓發,不能使你的心生起猛利的信解。《華嚴經》裏講叫發心住。因爲信解力強,信心清淨了,才能夠發起來無上大菩提心,出離心強,大悲心切,智慧心增高,般若心增重,證得了空義,也就是證得了無障礙的真空實相,但這個是相似證得的。叁賢位叫相似位,對於一實境界相似契入。登地之後,分證契入,究竟圓滿了,究竟契入。初地歡喜地,發大菩提心,是真正的發心。證得了法身理體,隨著法性而發心的。十信位電發菩提心,叫念住,這時候惑還沒有斷,經常生起惡念,等到了圓初住發心位的時候,就能伏住粗煩惱,但細惑還有,所以進入空義證得住位,這時候發的大菩提心跟信位圓教五品位的發心不同。
學教義的目的使我們能夠認識自己,必須要信才能人。信了之後要修,你修到什麽境界自己不知道,要依著教義來判斷分析,沒到這個位以前,我們學的只是培養信心,種善根。如果自己不認識自己,沒有方便善巧,地藏王菩薩就教我們用占察輪相來占察,以這種善巧,我們就能夠認識自己。但現在自己叁業不清淨,入不了道,就要好好修,特別是每天上殿,甚至吃钣,乃至做任何善事,完了之後,都回向給衆生。但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好大的功德回向給衆生,能使衆生得到利益嗎?你就用占察輪占察、占察。如果自己沒有力量,就念地藏菩薩聖號,借點力量,修《華嚴叁品》,也可以借普賢菩薩的力量,文殊師利菩薩的力量,法慧菩薩的力量來回向給衆生。我們回向的效果怎麽證明呢?有的皈依弟子打電話說有困難時,蘿到我了。我說:『我沒作意,也沒想到你,這是因爲你念地藏菩薩。我講地藏菩薩,或者你聽《占察經》、《地藏經》、《大集十論經》,在這時我的力量給他回向,你的力量給我回向,我們就會有互相感應,這叫假借地藏菩薩的力量。』
《地藏經》佛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十方一切佛都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也贊歎不完。《大集十論經》上,佛說:『此土的彌勒、文殊、觀音、普賢這些大菩薩,供養他們好多劫的功德,都不如供養地藏菩薩一時的功德。』但並不是說地藏菩薩就比這些大菩薩還高明,《般若經》上同時又把文殊師利菩薩說得不可思議,《普門品》上又說:『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的功德,都不如一時供養觀世音菩薩的功德。』這是在哪部經上,佛就對著這類根機的衆生贊歎哪位菩薩,讓衆生生起他們的希欲心、好樂心、歡喜心,其實一切都是平等的。這些都是等覺以上的大菩薩,只是在我們求生的心裏,總要分個高劣,這個菩薩比那個功德大,我就念這個菩薩,菩薩都沒成佛,你就不念菩薩。念佛的功德最大,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成就了浮佛國土,釋迦牟尼佛這個國土在一個法會當中,阿難尊者說:『釋迦佛,你過去是不是沒修好,爲什麽有道個國土,簡直是五濁惡世。』佛就說:『讓你看看我的佛國土是什麽樣子:』佛就用足趾一點大地,大地爲上變成了華藏世界。佛說:『你看到這個五濁惡世的國土是衆生的業力所感,並沒有高低上下,就是看你的緣。』跟哪位佛菩薩有緣,就得到哪位佛菩薩的加持,遇見哪位佛菩薩。如果你跟這位菩薩有緣的時候,你感覺這位菩薩特別殊勝,再加佛一贊歎,就相應了。
若學習真如實視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當發起大菩提心的時候,障礙就減輕了。若隨時能夠至心,心裏清淨,就可以修真如實相觀。真如實相觀就是心性無住,如《金剛經》上說的:『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是不生不滅,要不住見聞覺知,離開無生無滅,叫真空絕相。絕相之相就是實相,這就是《心經》上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沒有一切的分別相,就是沒有一切心識。這個時候乘你的真心而修,乘實性而修,觀察你這個心的體,既沒有想修的意念,也沒有能修的我輿昕修的法,心法兩亡。
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叁昧·得相似空叁昧昧·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爲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障礙·勤修不發·展轉能入心寂叁昧·得是叁昧已·即複能入一行叁昧·入是一行叁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昆婆會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執世間諸禅叁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衆智所依行根本故·
修真如實相的時候,漸漸的就得到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這就是四果聖人,得到四空定的境界。也就是說修真如實觀能善超叁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些是指世間禅定,一共九次第定,相似得到空叁昧。受想行識粗的分別相降伏不現前,還沒有真正達到實相境界。一般證了初果就叫聖人,小乘得到暖、頂、忍、世第一就叫聖人。因爲他得到相似空叁昧,得相似空叁昧時,完全講的妙用,不空。降伏了受、想、行的粗煩惱,這個粗煩惱不現在前了,繼續再修,就能達到五蘊皆空了,智慧增長,照見五蘊皆空,相似地照見空,不是完全切實地證得。真正的善知識,必須有大慈悲心,而且證得空義。我們的福薄,障深慧淺,所以遇不到,也有大善根的人可以遇到,登地的菩薩,都可以作爲大善知識。在利益衆生時能産生無邊妙用,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大悲心跟他的般若心增勝,由此度衆生而無衆生相。我們現在用的是慈悲心、磷憫心度衆生,跟大慈悲心不同,而且看見什麽都是真實的,不能看見一切法是如蘿幻泡影。度衆生一定要發四無量心,在度的同時要達到能所雙亡,無能度的人,也無所度的衆生,即《金剛經》上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如此這樣的發心,勤修不發,才能展轉入心寂叁昧。得了心寂叁昧,才能進人一行叁昧。一行,即一切行。就是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也具足了拜忏,也具足了念《華嚴經》。聽法、修道、讀誦大乘,念一即念一切,就叫一行叁昧。一行叁昧是乘性起修,乘著真如實相,一實境界性,包括法界,即是普賢行隨。十方叁世一諸佛都包括在裏頭了,這叫法界行,入了法界朗,一念就是遍滿法界了,是一切諸大菩薩,一切諸佛所修的,你也可以如是修。一行叁昧也就是密宗的大圓滿手印,但最後還是回到現前一念心。禅宗參的一念心,就是入真如實相,像六祖大師是頓悟的,就入這種境界,但是必須在入定的時候,平常是沒有的。修行時,應孩行、住、坐、臥無一處不是在定中。釋迦牟尼佛說了那麽多年的法,都在定中。釋迦牟尼佛從來沒到這個世界來,也沒離開過這個世界,如如不動,本體一如。隨便哪一法,都遍滿一切,這叫一行叁昧,叫圓滿大行。念一句就包括一切,在理上講就是理事無礙。
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位老和尚從前面的天王殿到大殿,走幾步路,就把一部《華嚴經》念完了。他的這種功力就是已入色寂叁昧,遍及一切念,像道安法師、慧遠大師修的都是心寂叁昧,從那些境界相可以理解到,生這個信多麽不容易。當年道生法師說:『佛性都是一樣的,法性平等,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一切事物都有法性。』常時在會埸上的那些大德都說他邪知邪見,把他擯出了道埸。後來他到蘇州虎丘山,把石頭都擺起來,跟石頭說:『假使我說的對,你們就點一點頭。』他一說,石頭都點頭了。其實不是石頭,是護法神,是諸大菩薩薩明他說的對,到後來《涅槃經》傳到中國翻譯之後,那些大德才慚愧,認爲道生法師了不得,他那時就修得了心寂叁昧。
入了一行叁昧,到這個時候才登初住,叫堅信位,圓滿信;信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這叫真正的圓頓教;六根清淨了,決定向佛果,再沒有退落,這叫十信的初住位。依著真實觀而修,證得了圓初住;再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這才叫真正能利益衆生。真實能修觀行了,懂得了真如實際,才能把奢摩他、毗婆會那,止觀雙運的功德善巧方便地去應用,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才能放光動地作一切事。你看他坐在那也沒動,但他的化身,妙用已經到叁千大千世界利益衆生去了,而且度衆生也無衆生相。密宗不所顯示的妙用度衆生也僅僅如此。這時他對生死沒有恐懼了,生死如蘿幻泡影了。他也不想證得二乘阿羅漢果,唯一就是化度衆生。行二種觀道,止觀雙運可以善巧應用,化度衆生就是行根本法。
複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利根·
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
虛诳不實·如蘿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除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真如實觀·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诳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視·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懇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叁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行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
真如冒相觀即是根本,這樣的境界相,修唯心識觀修成了,才能進人。直入修真如實觀可以嗎?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有兩種人可以直修真如實觀:一種利根人;一種鈍根人。』利根,我們夠不上了,鈍根,我們也沒分,但必須修,從淺的信解到修深的信解。過去善根早培養好了的利根人,知道一切諸,乃至外面所有的境界相,都是唯心所作,虛妄不實,空無障礙,如蘿如幻的,他可以先修學真如實觀,六祖慧能大師,沒住過佛學院,也沒住過禅堂,聽了一句《金剛經》裏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白了。這種人就是利根的。鈍根人,他不知外面的境界相是唯心所作,虛幻不宜,所以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學『唯心識觀』。這個鈍指學『一實境界』是鈍,但學『唯心識觀』就不鈍了。當然也行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但智慧不太大,而且自己調伏不了煩惱,所以應按次第,先把『唯心識觀』學好,再來學『真如實觀』。因爲善根少,業障多,一直沒什麽進步,又加上煩惱很重,不能調伏,心裏總懷疑、怯弱常怕墮叁途八難,又怕過不著佛、菩薩,聽不到正法,不能培福,菩提道難成,有了這些懷疑和種種障礙。怎麽辨呢?地藏菩薩教我們最方便的方法,你應該在一切時一切處稱地藏菩薩名號。
菩薩告訴我們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稱念空號。可是有些道友,執著進廁所不能念,睡覺不能念,到這也不能念,到那也不能念。我說:『鬼就在廁所等著你,到哪兒不念就把你抓住,這是你自己給鬼一個好機會來抓你,應該放開心量不要執著,任何時任何處無罷無礙。』如果想,我念地藏菩薩,皈依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是我師,我師父就在我頭頂上坐者,邪門外道你們都不要來。修的時候,如果觀想阿彌陀佛、地藏菩薩,首先觀想同地藏菩薩與你是面對面的,在加持你。最後,觀想地藏菩薩坐在你頭頂上,與你一起去度衆生,面朝外。初觀想是面朝裏度你,度完你就與你合爲一體,面朝外,你和地藏菩薩一起度衆生,隨睛這樣觀,地藏菩薩在你頭上、心中、喉嚨上,自己的叁業就是地藏菩薩叁業,一邊想一邊念,這樣你在修唯心識觀也好,修真如實相觀也好,就容易降伏障疑。這是地藏菩薩特別的方便善巧,如果兩種觀行你都修不成,不要停,至心念地藏菩薩名號,求加持一修即成。
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蹄依·又複觀察己身心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可厭離·若能修學如是觀者·速得增長淨信之心·所有諸障漸漸損減·
念到一心不亂,不但善根增長,智慧也猛增。觀想諸佛菩薩同一個法身,同時觀地藏菩薩法身與我們的法身是一個,一切諸佛地藏菩薩就是我自己,法身無二無別,信自己的心,信自己的法身,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皈依。
地藏菩薩用他的大智慧,巧妙的說法,說你一邊念我的名字,念地藏菩薩,一邊觀想我的法身,與自己無別,久久成熟了,意根猛利,真如實相也就修成了。
如果對這些世界沒有厭離心,就會貪戀世界的一切,想這想那,放不下又怎能專心念地藏菩薩名號呢?那我們就要修苦、空、無常、無我觀。觀察自己如幻如化,如此觀察就能生起厭離,厭離世界的一切,達到常樂我淨。心樂地藏菩薩,樂諸佛菩薩的法,現前一念心意念十方諸佛是所依恃處。若能這樣修,清淨信心能增長,煩惱障礙也就漸漸的減少了。
何以故·此人名爲學聞我名者·亦能學習聞十方諸佛名者·名爲學至心禮拜供養我者·亦能學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者·名爲學聞大乘深經者·名爲學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者·名爲學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者·名爲學遠離邪見·於深正義中不墮謗者·名爲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學信解者·名爲能除諸罪障者·名爲當得無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終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以上這樣修行才叫真正聞到地藏菩薩聖號。爲什麽現在才算呢?因爲你以前聞的聽到的是虛妄,聞是妄聽聽,念是妄念。怎樣才算是達到真正的真實呢?觀諸佛法身、地藏菩薩法身跟自己法身,自身與諸佛菩薩、地藏菩薩結合。皈依十方諸佛就是皈依自己,皈依地藏菩薩也是皈依自己,就是皈依自己的真心。
這段經文說的很清楚,每天很辛苦讀大乘經,所獲得的功德,仍然落入世間,不能深心去學習,不能深聞大乘經典,所以必須學習唯心識觀,修了之後,念菩薩聖號,供養佛還得用二種觀行來供習、來修習,只有這樣,才能算是習信修行,産生淨信,方能得入。也就是說修觀成熟了,名爲讀大乘經典,供養諸佛,聞到了諸佛名,地藏菩薩名,才能遠離邪見得到究竟甚深第一義。不墮謗名爲真正的學習信解,能排除罪障,舍身後方能保證不墮惡道八難,聽聞正法,住持正法,如佛所說的去修行,乃至願生極樂國土以及生他方國土,都能隨願。無論到哪都隨自己的心。染者漸染,淨者漸淨,你觀什麽境界,就隨著所觀的境界現。
複次·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園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視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園·善根增長·速獲不退·
若人願往生他國淨土,應當隨著那方佛世界的那尊佛的名字,專心叁思的念,無有其它雜念,道一步修唯心識觀和真如實觀,決定能生彼淨佛國土。使現生善根增長,得不退轉。
當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所謂勤修習者·漸漸能向一行叁昧·若到一行叁昧者·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以能得聞我名字故·亦能得聞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禮拜供養我故·亦能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故·以能得聞大乘深經故·能執持書寫供善恭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能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
至心的時候,心誠則靈,所以應當『一心系念』。系念什麽呢?系念諸佛的平等法身,系念你自己法身。念的功德,在一切的善根常中,是最殊勝的,最不可思議。如果懈懈怠怠的修行,心雜念妄想,就定不下來,就不能趣向一行叁昧。一行是什麽?是平等法身的一行,至心的一行,達到一行,即證得相似無生法忍。一行包括二種觀道,一實境界,故一心系念就是一宣境界。經論常說要一心至心,念佛念到成叁昧,修行的道路一定成功。
晉朝王義之,書法聖人,也叫草聖。王義之的字寫得入神入妙。他的兒子王獻之學他的字,住在一個寺廟裏天天寫,寫了十年沒離開寺廟,後來,廟裏老和尚檢查這十年寫的字,看過來看過去,看完後老和尚歎了一口氣,說:『可磷十年寒窗苦,只有一點像義之。』其實這一點也不是王義之兒子說的,還是王義之一次來看兒子寫字,發現有一字缺了一點,就拿筆給填上了。也就是說,學一個技術,乃至成名成家,不曉得要經過多少苦工夫的練習。我們要想把無量劫的煩惱斷了,要想了生脫死不容易。不用說別的,斷一個欲念,佛都說就像斷四十裏的瀑流那樣難,何況那麽多貪瞋癡想截止。所以修行必須下苦功夫來修,達到聞、思、修叁慧,用心去聽去行,圓聞一切,才聽到真正地藏菩薩名字,十方諸佛的名字,這樣才能至心禮拜供養我。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才能深入大乘深經,否則,始終達不到甚深的福德和信心,也不能了達一實境界。
所以者何·謂無分別菩提心·寂靜智現·起發方便業種種願行故·能聞我名者·謂得決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原因就是無分別的菩提心。無分別的菩提心,就是覺心。菩提無分別的,寂靜的,只有智慧現前,度衆生的願力才能夠實現。如果你自己都沒覺悟,發菩提心都沒發又怎麽能叫菩提薩埵,怎麽能使衆生覺悟呢?所以要想行菩薩道,必須守內心,直心正念一實境界。一實境界就是《華嚴經》講的理法界,也是諸經論講的妙明真心、如來藏性。另外還要行一切善法,哪怕一點小事,只要對衆生有利益都要去做,這就是铙益有情戒。受菩薩戒最難得就是發菩提心。大家念《地藏經》、《普門品》、《華嚴叁品》處處能感覺到諸佛菩薩的悲心。因爲以上這種原因,所以他能夠聽到我地藏名字。聽就是自性能聞我名號,乃至能供養我,因此才能夠現一切的方便善巧做利生事業,而不退轉。
方便就是大悲心,比如說看一個人很窮,想救度他,給他幾個錢,但是這樣救不了他。錢花完又沒有了,必須啓發他的心智,給他有智慧,否則只能幫他一次而不能幫他一世。過去古人說,你供他一頓飯,他可以把你當恩人,但供養一百頓飯,他不但不把你常成恩人,反而還會把你常成仇人,所以度衆生一定要有方便善巧。
若雜亂垢心·雖複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爲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如是雜亂垢心·隨其所修一切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要是雜亂心、汙染心,帶著叁毒煩惱來念地藏菩薩空號,這叫雜亂垢心。還有求不當求的,也叫垢心。這樣念只能得到世間的福報。如果沒有至誠心去聽地藏菩薩的名字,你就沒有智慧,若不靜心的觀照信解就沒有智慧,因此就不能如法修行。聞、思、修叁慧都不能具足,你怎麽能達到一實境界、二種觀行呢?
所以念的時候不能心有所求,更不能光追求數字,如果能夠至心念十聲都好。我經常提倡十,十是無盡數。當早晨剛醒,心裏頭什麽都沒想,或在晚上臨睡的時候,把一天的事都放下,清清淨淨的恢愎你的本覺,至心稱念十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比你雜亂垢心念一萬聲、十萬聲、百萬聲功德都大,不在數字的多少,而在你念的是不是至心。若以雜亂垢心來稱名號,好像是個修行者,但不名爲聞我名,更不用說念了。如果達到一心就進人了一行叁昧,也就達到般若。
我們念時會出現種種的障礙因緣,使這個心不是那麽清淨,但你不要灰心,應當一直堅持下去,一邊念一邊觀照,只要一有雜染起來爲上停止,警惕土完了再念,把雜染垢心消滅掉,這樣才能得到深妙的利益。
我們奮闩的目標是成佛,斷見思塵沙無明。假使用你的心觀,用圓性、圓覺、圓修,就沒有一法不圓。念句地藏聖號,觀想一聲遍滿十方法界,一切衆生都能聞到大家念經、禮忏、念佛,最後都要回向法界,這是我們學習的法界觀。法界觀就是觀法界,一動念遍法界都滿了,不要局限於你自己的六親眷屬,給一切衆生回向,更不要局限自己,從近及遠,從自身、六親眷屠、曆劫的父母、冤親債主,乃至到法界一切衆生,不管是垢染心,還是清淨心念的聖號,功德都給他們回向。如果回向是清淨心,那麽垢染雜亂也變成清淨的了,這樣回向得大利益。都要靜心的這樣回向,這就是法界性。
善男子·當知如上勤心修學無相禅者·不久能獲深大利益· 漸次作佛·
無相禅就是無有形相的,一實境界的實相。實相是無相,也就是不執著,沒有生死相、涅槃相,因爲無相故,才能無障礙。無相又無所不相,這是妙用,但現在被我們的執著所束縛,沒有道樣的心境,受肉體的局限,妙用也發不出來。如果達到無相的境界,妙用自然就發出來了。無相才無障礙,才能夠進入真空的宣相境界。
深大利益者·所謂得入堅信法位·成就信忍故·入堅修位·成就順忍故·入正真位·成就無生忍故·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來往性故·成就順忍者·能解如來行故·成就無生忍者·得如來業故·
這部經主要是講堅定你的信心。主持請問的菩薩叫堅淨信菩薩,要想修無相禅,先把信心建立起來,堅固不動,入了位,這時才叫真正的發心。大家在學習次第中,一定要依著四教說的『六即佛』,觀一切衆生,一切畜生,馬、牛、羊等等,乃至螞蟻最小的都能成佛,這是從理上講。法界理是一致的,這叫『理即佛』;像我們出家了,或受叁皈五戒、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些都是『名字即佛』;叁寶的弟子,如果你起修,有觀行了,就是『觀行即佛』;觀行深入,到了叁冒位的菩薩,叫『相似即佛』;從初地到十地叫『分證即佛』;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斷盡了,叫『究竟即佛』。
心裏如是觀,如是想,就進入『觀行即佛』了。等你發大菩提心,信心不退,堅淨信心自己是佛,這個信心非常不容易。常你上課時,或靜坐時,觀想心、佛、聚生,叁無差別,如果一切時一切處這個念都不失掉,自己跟叁寶結合在一體,這時就是觀行了。能夠堅信不移,入了堅信法位,而後起修,悟得自己輿佛無二無別,相信我的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我的心,這就是信忍位的菩薩。而後繼續堅定不移地去修,成就了順忍位,見了法性之後,此時乘性起修,所修還歸於性體,就是《華嚴經》所說:『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法界就是心,入了堅修位,堅修位的菩薩就是叁賢位的菩薩,再進一步就成就順忍位,證了初地菩薩,見了法性登歡喜地,隨順法信而起修,入正真位。在成佛的過程中,順忍位的順,是順一切諸法無生無相。我們參的是無相禅,這叫無生法忍位。到了無生法忍,一實境界也沒有了,一切法都舍了。《金剛經》講這叫實相,實相無相。
現在你的性體已經去掉很多惑染,能夠成就如來種性,如來怎麽修,我就怎麽修。如來忍辱時,被歌利大王解剖身體時,不但沒痛苦,而且也不起瞋恨心;還有舍身胃虎,割肉銀鷹,如來所行的,能做得到嗎?如果成就了順忍位,我們也就能做到。『忍』字是承認,認可的意思,也可以作『忍辱』講。真正得到無生忍,成就如來的事業,這個時候能産生無窮無盡的妙用,是肉眼所不能看見的。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是肉眼所不能看見的,是毗虛遮那佛的化身,有無量億、千百億是大釋迦的一個。諸佛的化身就像兩點一樣多。這是他從不可思議的智慧所起的妙用來講,這就是如來的業,業用無窮無盡。
現在我們剃發染衣,學戒,保護我們的身心。從戒生定,定能生慧,慧照現前了,才能得到無漏智慧,有了無漏智慧,從無相禅就能人了如來境界。進一步成就無生法忍,知道一切法本來無生。要達到這個程度,非常難,恐怕要叁大阿僧祗劫。成就無生法忍,就作佛了。
漸次作佛者·略說有四種·何等爲四·一者信滿法故作佛·所謂依種性地·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故·二者解滿法故作佛·所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來業·無造無作·於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無所怖故·叁者證滿法故作佛·所謂依淨心地·以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自然之業·無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所謂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諸障無明爹盡故·
地藏王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漸次成佛有四種:
第一、『信滿法故作佛』,即信法圓滿。就是以大悲心和智慧去利益衆生,堅固清淨的信心達到圓滿,住於菩提心,行菩提道,成就菩提果。依著佛的種性,決定相信一切諸法都是不生滅的,清淨平等的,衆生與佛無二無別。第二、『解滿法故作佛』,指解法修圓滿。解就是明白,也可說成開悟,天天度衆生而無衆生可度,天天念佛一句佛都沒念,這就叫法性。法性無作、無相,無相無不相。深解法性,知道如來所作的事業是沒有造作的,就是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懂得了法性的道理,與法性不起二想,知煩惱生死,就是菩提涅槃,依心而立,這樣就心無望礙,無罷礙故無有恐怖。第叁、『證滿法故作佛』,是證法修圓滿,無所得方爲真正的得,如果你所發的願力,所要修行的都達到了,就成佛了,就是說證了菩薩的歡喜地,一直到十地的法雲地,具一分清淨心進一步地到八地菩薩不動地,再衆菩提心度衆生,才能把最後的無明除斷。斷了根本見惑,得到出世淨心,即依清淨心見法身,心就清淨了。第四、『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依究竟菩薩地,即『六即佛』的『究竟即佛』,能使無量劫來的無明習氣頓斷,修行圓滿到了究竟不退的地位。
以上四種講了修行成就次第,即信、解、行、證。依著地藏菩薩告訴你的次第去修,四種次第修行圓滿了,就能成就佛果。
複次·當知·若修學世間有相禅者·有叁種·何等爲叁·一者無方便信解力故·貪受諸禅叁昧功德·而生懊慢·爲禅所縛·退求世間·二者無方便信解力故·依禅發起偏厭離行·怖怯生死·退墮二乘·叁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謂依止一實境界·習近奢摩他昆婆會那二種觀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蘿如幻等·雖獲世間諸禅功德而不堅著·不複退求叁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架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無相禅是依著一實境界而修,但無相禅是從有相禅來的,按次第說先修有相禅到照相,也就是先修色寂叁昧,再修心寂叁昧。當色寂、心寂全都得到,即得到禅定了,再修一實境界。一實境界就是實相禅,實相彈進入不了就要從有相禅入手,有相禅有幾種呢?地藏菩薩教授我們說,有相禅次第修行有叁種:
第一種禅、『無方便信解力故』。沒有信心,解就更沒有了,修禅定時得到了坐禅的叁昧功德,便貪著輕安的境界,認爲已有成就,這就爲禅所縛,退墮到世間,一生驕慢心,就墮落,因爲他對自心信解力沒有,修禅修成障礙。修禅跟念佛不同,念佛菩薩有佛菩薩的加持力,修禅完全靠自己的善根力,靠你增上緣的力量,沒有增上緣很容易誤入歧途。
第二種禅、『無方便善巧信解力故』。偏厭離行,即證到偏空之理,指二乘人,斷了見思惑,厭離世同,沒有度衆生的大願心,認爲他證得涅槃不生不滅,佛說大乘法他不聞,不進取大乘。他修的禅定是厭離世間,觀世間無常、無我,觀受是苦,偏離於半邊而不窮竟,所謂的真理叫二乘的空理,不是圓滿空義。
第叁種禅、『有方便信解力』。就是說,做的一切,修行也好,幫助別人,利益衆生,從來不起執著,不起貪戀,沒有功德想,也不驕傲,了知人人都具足佛性,都可以成佛。方便善巧的信解力就是他的信心,堅固不動。與前兩種修禅的不同,不但信而且理解,理解自性的佛種子。解後而修行,依止的是一實境界,即修的止觀雙運。他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離心外無法,一切所有法都沒有真實的,依空而建立。非是真有,是幻有。所以他也修世間禅,獲得世間諸禅的功德,但不執著,不認爲這究竟。也不會退到叁界,也不會求世間的樂果。因爲他已經信解力堅定的時候,知道生死即是涅槃;沒有能所,沒有能修的我,也沒有所證的法;沒有恐怖沒有希求。不求二乘,也不退到二乘,行這種禅定就是菩薩。
菩薩修行,不從功力上計較,也不從利益衆生多少去想。有時菩薩爲度一個衆生,跟他好多生,乃至於成佛還想輔助他。就如提婆達多,專門破戒,破壞佛法,惱害佛,出佛身血,身陷地獄,這是菩薩示現。他是在成就佛行的菩薩道,這是我們所見不到的,以世間的觀感來看,這叫行逆行的菩薩。逆行很難行的,有些大菩薩退墮二乘,不是有意退的。如果想利益衆生,或建廟安僧,說法度生,在度生中有時會感到衆生難度,剛強難調,便生疲厭退悔心,悔了之後,感覺不對又發心,所以說菩薩道難行。所以我們比丘、比丘尼人世同行菩薩道,化度衆生,就要像蜜蜂一樣,勤勤懇懇,始路如一,對世絲毫不貪戀,要是利益世間,對世間無害就做,這樣才能漸漸入佛道。
佛菩薩境界跟我們不同,我們對一切事情認爲是實有,並執著不舍,菩薩對一切事物做了就放下,過去了不留戀,未來不思惟,現在不執著,知道這都是空的,是幻化的,並非實有。比如我們塑幾尊佛像,或建一座廟,認爲功德不小,是錯誤的,有無功德就看你有沒有執著,你不執著,功德很大,一執著功德就受局限。如果你誦經、拜佛回向你自家眷屬,《地藏經》說的很清楚『叁生受益』,只能享受叁生,若把你所做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盡你心量所能想到的都給回向,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一切法都是心生的,所以對一切都不要貪戀,出家要遠離俗家,俗家事情亂如麻。但要想到利衆生,先從六親眷屬利益起,因爲親屬對你相信成份大,從近及遠,再擴大到一切衆生。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就到自己的國家,先度化他的眷屬,及家鄉人。經過佛的教化,親人當中有的出家、有的皈依了叁寶。所以行菩薩道的,先得有犧牲自己的心,要學地藏法,不怕下地獄。如果你學會了《地藏叁經》和實相觀,地獄是沒有的。若你把地獄當成是真實的,那就是苦了,所以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佛說,犯戒通過忏悔,佛能救你。若破了見,佛就沒辨法救你。因爲看法不同了,你再跟他說,他也不相信。世間禅容易墮入邪見,不要太執著。如果對善知識、善友的教導,完全的執迷不悟,固執己見,這樣很危險,容易墮落。大家記住學《占察經》特殊的一點。
要學系念,地藏菩薩說:『如果你什麽觀都修不成,就系念我的名號。乃至你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一心系念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能去。』一心系念地藏菩薩,業障決定消失。
如是修學一切諸禅叁昧法者·當知有十種次第相門·具足攝取禅定之業·能令學者成就相應·不錯不謬·何等爲十·
無論哪一種禅定,乃至想得到叁昧,依著這十種次第去修,就能夠深入。
一者攝念方便相·
『攝念』就是把念頭收住;『方便』就是善巧,就是天臺宗講的止觀法門。一般最初修數息觀的比較多。數息不如念佛,或念地藏菩薩空號容易攝念。地藏菩薩訴我們的『攝念方便』有四種:
第一、攝念增上緣,把念頭看管好,然後起念信佛、信法、信憎,這就是因,還要有增上緣。攝念就是因,也就是用你的內心,一心系念。增上緣就是念佛菩薩聖號、及念佛法僧叁寶、念阿彌陀佛時,觀想我跟阿彌陀佛一樣,也有無量光,無量壽。那麽佛就做了這個因的增上緣。這樣念一句阿彌陀佛,消無量罪,會增長智慧。念法也可以。念《占察善惡業所經》、《地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法華經》、《華嚴經》,這都叫增上緣。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都在你身邊,我們每天如是觀想就是『攝念』。『攝念』不懂能改變我們的容貌,而且還能使人長壽。所以我們應該時『攝念』,不令忘失。
第二、攝念方便:就是求諸佛菩薩加持。當你心裏有罷礙,有恐怖時,把念頭回攝,念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求他們加持你、度你,這也是『攝念』。
第叁、能夠見佛的增上緣:佛不住世,你可以見佛像。觀地藏像,受地藏王菩薩加持,念念見像,得到佛像的加持力,使你念念『攝念』。若人家求你給受皈依,先應該想到,自己沒力量,把菩薩像供到前頭,菩薩就出現了。或者在你頭上、或者在你心中。給人家受叁皈,觀想菩薩像,這時你就是代表,隨時用佛像做增上緣。
第四種、諸佛菩薩證明增上緣。在死的時候,證明能夠生淨土。要得到佛菩薩的證明,我們在念佛菩薩時,口念不算念,必須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這樣才能達到『攝念』。死後得到佛菩薩的證明。上面講了『攝念』的四種方法,如果能把這個念修好了,『攝念方便』就是實相觀。
二者欲住境界相·
這叫觀相修法,你若不會觀的話,你就觀地藏菩薩的相,心系在地藏菩薩相上。念經也容易散亂,念佛號,再加上觀相,比較容易攝念。另一種觀想法,實相無所不相,諸法皆實相,斡什麽就住在什麽上。你住的是什麽相,什麽相就是實相,這叫體真止觀。體是法體、性體;真是真如,就是住;觀就是叁昧,這樣來修定,才能修實相定。
叁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前邊講的是安心法,就是住學哪樣,一定住在哪。住心就是降伏心的瓣法。當你起貪心和瞋心時,怎麽樣降伏呢?一定要知道有出入相,怎麽起的貪念、瞋念叫入相。找到入相把他排遣了,就是出相。好比我們的呼吸,呼是往外吐,吸是往裏吸氣。出氣是出相,吸氣是入相。假使用這個方法念『阿彌』出氣,『陀佛』吸氣,一出一吸,分明了了,阿彌陀佛現前。最初很不容易,都是粗的。入到細密的地方時,你邊說話邊做事,但出入氣裏還是系念著佛號不斷,最後到達有住相,無有出相,功夫就到家了。
四者善住境界得堅固相·
心已經善住於出入息,了了分明,一出一住都是叁寶。諸佛菩薩都是度衆生的意念,這就是心住了了分明,善住於境界得堅固相,這時這時可以說得堅固信心,清淨不變。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轉求進趣相
靜坐思惟,得定後不滿足現在的境界相,想向前進取,入體真止觀,二種觀行。
六者漸得調順稱心喜樂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
修真如實相觀的時候,心裏漸漸明亮,生起這種歡喜心,信解之類的疑惑就沒有了。同時由於自己信心堅固,解行明了,所以說得到了安慰。
七者克獲騰進意所專者少分相應覺知利益相·
『思所專者』,就是你心意識注重修觀的時候,這時能夠少分的與理相合,少分的相應,而且自己也覺得已經得到利益了。
八者掉修增明所習堅固得騰功德對治成就相·
就是你的定力越強,智慧越增長,在觀照上面,生起了一種歡喜心、快樂心,到這時,煩惱不安的現象都能對治。定心不退轉,感覺都清楚明了,這就是『轉修增明』。
九者隨心有所念作外現功業如意相應不錯不謬相·
就是說,在修定的時候,心裏想做的事業,當你出定去做時,跟你想的意願完全相吻合,這就叫『相應』。稱心滿意,就叫『如意相應』。
十者若更異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隨心超越自在相·
以前修數息觀,現在改爲念佛觀了,就叫『異修』。雖然是『異修』,但得到前面的方便,一個一個的次第成就,修到最後,使你的入、住、出,都可以隨心自在得到。
是名十種次第相門·攝修禅定之業·
這十種次第相門,收攝一切禅定行業。無論是唯心識觀,還是真如實相,或世出世間禅,都要有道十種方便法門,才得成就,才能與二種觀道相應。
我們中國漢地修的禅定都是修的如來禅,同『念佛是誰?』直接消滅我執,找真我。這就是真如實相觀。修真如實相,必須是上上根基的人,把我執、我見一切放下。一切衆生就是我執太重,修實相觀的時候,第一個就必須無我,無我才能跟真心相應。《金剛經》告訴我們,如果修觀,觀什麽呢?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不被四種相所牽,但還要利益衆生。以般若的智慧結合大悲心,跟衆生同體,利益衆生是應該作的事,如果不利益衆生,就不能成佛。地藏菩薩跟壁淨信菩薩說,想修禅觀,要修十種的方便法,但十種不一定都用。不過你得知道次第,在修禅觀時過到障礙,就找找這些方法。如果大家要修禅,真正需要每天坐的功夫,坐時,身心要調好,心無雜念平平靜靜。
如果一天上殿過堂,乃至學習,感覺到疲勞,就得靜坐一下,什麽都不想,身心放松,此時不作意其他的,一心觀照念地藏菩薩聖號,或者念阿彌陀佛空號,不要多,就念一百聲,字字分明,四肢百骸全放下,最後成靜止狀態,精神很快會恢愎,這是長壽的方法。
地藏王菩薩教我們的方便法就是觀心,心裏自己能放出很多智慧來,如果是到了第九種,隨我心所念相應的境界,定力就有了功夫。從定理發生慧,再從慧裏發生用,如果我們功夫沒到這種程度,那麽方便力量就生不出來。地藏菩薩講的方便,是說你坐禅定,坐禅的已有功夫了,進一步發出的善巧方便,就是從我們體上發出的一種用。思考用功的時候,這叫體。思考完了要把它發出去跟我們作用相結合這叫用。我們現在用跟體結合不起來。舉個例子說,大家天天上殿,念的很多,但都是口念,沒往心裏去就用不上。上殿時,從你念『妙湛總持不動動,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祗護法身。』你得到了嗎?用也用不上,只是隨大家念幾個偈子而已。讓你不曆僧祗護法身,不要經過很多劫,一念之間,當下就是,我們就是用不上。每天都在念『願消叁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現在我們也沒有行菩薩道,罪障山沒有消除,體用不相應,但是這也就是熏習了。熏習先修,假使是你念一百遍,什麽是妙湛?什麽是總持?你不明白是什麽意思,你怎麽信呢?信解怎麽生得起來,所以先得解。只是隨著大家念,你自己根本不用心。若用心的話,你一定問爲什麽?學法,學什麽法?學成佛的法、學斷煩惱的法、學方便法。天天學,天天念,在文字上既不能解釋,心理上也就沒有觀想,沒有觀想就沒有受用。好比說,我學做菜,就要知道,先放油下鍋,還是先放鹽下鍋,怎樣炒才好吃。學的目的就是爲了致用。若不會操作,炒出的菜就不好吃,所以要學。我們學法也就是這個意思,學了就是爲了用,有好多道友跟我說:『我學的不夠用。』我說:『你不是學的不夠用,你學的很多很多,學的你用不完。』現在有很多道友,學的很多,就是沒有用,一個也沒有用,其他的你都用不上。一門通了,一切都通了。不能光學不用,一定要學以致用,才不會白學。地藏菩薩告訴我們說:『你
修唯心識觀修不來、修實相觀修不來,用占察輪你用不來,沒有智慧,那怎麽瓣呢?好了,那你就觀想我的名號。只要你把我名字念好了,這些法你就都會了。』
兩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汝雲何巧說深法·能令衆生得離怯弱·
地藏菩薩在前面已經開示的很清楚了,堅淨信菩薩知道,還有根機鈍的衆生聽了這個實相觀、唯心識觀,會感覺到很深,修不進去,沒有勇氣,心生怯弱,所以又請地藏菩薩再巧說一次,使衆生能有信心去修。其實地藏菩薩早已說清楚了,那就是善巧方便,用占察輪問:『我修這個法能進人不?能夠開悟不?能有成就不?占的時候,告訴你不行,入不進去,你就用最簡單的方便,先持我名號,念一萬聲、十萬聲再修。有障礙再念,念了再修。』
地藏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當知初學發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於無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當以巧便宣顯實義而安慰之·令離怯弱·是故號我爲善安慰說者·雲何安慰·所謂鈍根小心衆生·聞無上道·最勝最妙·意雖貪樂發心願向·而複思念·求無上道者·要須積功廣極·難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數長遠·於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獲·以是之故·心生怯弱·我即爲說真實之義·所謂一切諸法本性自空·畢竟無我無作無受·無自無他·無行無到·無有方所·無過去現在未來·乃至爲說十八空等·無有生死涅槃·一切諸法定實之相而可得者·又複爲說·一切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乾圈婆城·如空谷響·如陽焰·如泡·如露·如燈·如目噎·如蘿·如電·如雲·煩惱生死性甚微弱·易可命滅·又煩惱生死畢竟無體·求不可得·本來不生·實更無滅·自性寂靜·即是涅槃·如此所說能破一切諸見·損自身心執著想故·得離怯弱·複有衆生不解如來言說旨意故而生怯弱·
『如此所說』是指上文說的空義。空義就是空一切法的道理。地藏菩薩知道末法衆生執著心特別強,所以說了那麽多空,目的就是空衆生的執著,破除一切不正確的知見。衆生對於佛所證的涅槃真理,認爲是實在的,其宜涅槃亦是空的。執著心屬於情感,也就是社會上所講的七情六欲。七情,就是喜、怒、哀、樂、優、恐、敬。在我們的生活常中,離不開這七樣。高興時心裏就生起歡喜心,不高興時就生憂愁心,這些都叫情見,情的知兄以情去看問題,所以産生種種執著。說空,就是要破除我們執著的情見。對那些執著的人,感覺到很愚癡,他就是執著看不破,怎麽勸他都聽不道去,不能照佛所教導的去行,不能用智慧去觀照空理。只有空掉你身心上那些執著的想法,依佛所教的去觀照,這樣你才會沒有恐怖感,離開怯弱的心。但還有衆生不能理解如來所言說的目的,及教授宗旨,所以生起恐怖感心生瞻怯。
一切有形象有言說的,都無時義,是空的。但只是不具足性體,比如說一張桌子,並不是把這桌子拿去燒了叫空,燒了還沒有空,空是讓你心裏空掉那個形象。《華嚴經》上講,一切諸佛菩薩在一個毫毛孔裏轉大*輪,有無窮無盡的聞法者。爲什麽呢?因爲這個汗毛孔是空的,由空故能容法界,在法界裏任運而轉,說法度生無有障礙。
但是有的人就這樣,以爲一空什麽都沒有了,反而執著的更屬害。認這做什麽都沒有並系,但要記住因果不空,空是不空的具體表現。應該把能用的心空掉,把所觀一切事物一切境界都空掉,最後這個空也要空掉,法也要空掉。在《金剛經》上,佛對對菩提說:二乘所證的果位不是真的。但是對二乘人講《阿含經》的時候,或者在《俱會論》說,二乘法的時候,還是當時對機說的,究竟什麽是真的呢?只有一實境界是真的。這個真不懂破凡夫的執著,亦破二乘的執著,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假使要執著的話,說法是真的,那就是邪見。法沒有真的,一切法都是對機而說的,機沒有了,法也沒有了,但是一個事物說它大小不可以,說它長短不可以,說它是方的圓的也不可以。因爲沒有對待,沒有對待就沒有比較,沒有比較這個法就不成立。所以一說到空,絕對不要落到斷滅空;一說到有,也絕對不要執著是實有。一定要懂得,空是建立在不空的道理上,不然的話很容易落入邪知邪見。如來言說的意思,是去衆生的執著妄想,如果沒有言說,你又怎麽能人呢?但你一定不要執著語言,就像一個人不知道月亮在哪,用手指頭指月亮,指月亮是讓你看月亮,可不是讓你看手指頭,你把手指常成了月亮,這就是錯誤。我們現在業障沒消除,一實境界、真如實相被蒙蔽。現在的衆生就是褂念太多,因爲沒有空,不曉得這是假的,是障礙。有罷礙就有恐怖,有恐怖就顛倒。所以必須依著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來觀察。古大德說,『有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縛。』就是所說都是解脫的,沒有智慧,所做的方便善巧都是束縛的,所以必須學智慧。修唯心識觀,一實境界,假使我們功夫不夠,就不要修下半卷,就用上半卷地藏菩薩的善巧方便,擲擲占察輪先解決一些現實的題,以後有功力了再來修觀開智慧。
當知如來言說旨意者·所謂如來見彼一實境界故·究竟得離生老病死衆惡之法·證彼法身常恒清涼不變等無量功德聚·複能了了見一切衆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實微妙清淨功德·而爲無明閣染之所覆障·長夜恒受生老病死無量衆苦,如來於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一切衆生離於衆苦·同護法身第一義樂·而彼法身是無分別離念之法·唯有能滅虛妄誡想不起念者·乃所應得·但一切衆生·常樂分別取著諸法·以顛倒妄想故而受生死·是故如來爲欲令彼離於分別執著想故·說一切世間法畢竟體空·無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間法亦畢竟體空無所有·若廣說者·如十八空·如是顯示一切諸法·皆不離菩提體·
這一段經文告訴你如來所說一切法的旨意所在,就是讓你了解一實境界相。如果能夠究竟悟得一實境界,就與佛無二無別,生老病死也都不存在了。法身常恒清涼不變,而且具足了無量的功德。而生老病死是虛妄的相,是無明所染起的,是變化的。如在《楞嚴經》裏,佛對波斯匿王說:『你幾歲看見恒河?』波斯匿王說:『叁歲的時候。』佛又問他:『你現在多大幾了?』波斯匿王說:『現在我已經六十多了。』佛說:『你叁歲看見的恒河,跟你六十歲看見的恒河有什麽不同嗎?』他說:『沒有變化。』他的答複是不對的。一切事物都在運動當中,社會上說道是永恒的,但是從我們佛教的看法,一切法沒有永恒的,都是虛妄不實的,無一時不在變化著的。只有一切諸佛法身無量的性功德是永恒不變的。
我們說的一實境界,釋迦牟尼佛、毗虛遮那佛,都是修得的。修成功了,才知道這些功德一切衆生都具足。無論是觀音菩薩的功德、地藏菩薩的功德,還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我們都具足,由於我們不修被無明所遮蔽,所以不得顯現。所以如來想要使衆生離開分別執著,不造無明業流轉生死,爲說世間一切有爲法,乃至出世間的無爲法,都是本體空無所有,就如十八空所顯示的一切諸法,皆不離開菩提體。那什麽是菩提體呢?
菩提體者·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非有無俱·非一非異·非非一非非異·非一具異·乃至畢竟無有一相而可得者·以離一切相故·雄一切相者·所謂不可依言說取·以菩提法中無有受言說者·及無能言說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無有能取可取·無自無他·離分別相故·若有分別想者·則爲虛僞·不名相應·
菩提是覺的體。『非有』,就是沒有;又『非無』,就是有;『非非有』,不是沒有又是有,『非非無』還是無。『非有無俱』,兩個合起來還是沒有,還不是真實的。『非一』,就是不同;又『非異』,就是一了。『非非一』、『非非異』、『非一異俱』,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離四句,絕百非。』『離』的意思,說有不可以,說無也不對;說一不可以,說異也不對;有無,一異兩個合起來也不真實,有、無、一、異,皆是假名,總之,凡是言說都無實意,這叫戰論。菩提覺體畢竟沒有任何相狀可以得到,因本體離開一切名言相狀,也就是說不可以用言說取得。能言說的是假的,所言說的也是假的。心意識都是假的,無自無他以菩提自體是空故,所以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樣才能顯出菩提真體。那所想的則是虛僞,不是真實,這一樣也沒有跟菩提體相應的。
如是等說·鈍根衆生不能解者·謂無上道如來法身·但唯空法·一向畢竟而無所有·其心怯弱·畏墮無所得中·或生斷滅想·作增滅見·轉起誹謗·自輕輕他·我即爲說如來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實體·具足無量清淨功業·從無始世來自然圓滿·非修非作·乃至一切衆生身中亦皆具足·不變不異·無增無滅·如是等說·能除怯弱·是名安慰·
有的衆生,不理解什麽是無上道?什麽是如來法身?認爲是空法,空到什麽都沒有了,畏怯怯弱怕墮於無所得中。無所得,我學它幹什麽?由於執著學竟空無所得,作斷滅想、增滅想、長短大小方圓想,作如是斷見,自己不知道這樣就是誹謗大乘深法。自己不承認菩提體,也輕視其他人的菩提體,像這類的衆生怎麽辨?地藏菩薩就對堅淨信菩薩說:『對害怕空義、有恐怖感的衆生,我就爲他說如來的法身,乃至於你所具足的法身自性不空,說菩提體不是空的,是有真實的體。其體具足了無量的清淨功業,不是造作來的,無始世來就是這樣自然圓滿的。』如佛在《楞嚴經》上說:『何籍劬勞,肯啓修證。』菩提不是修證來的,一切衆生的身中皆具足。不止作佛,一切衆生都具足菩提,菩提體不變,修成佛了也沒有增一分,墮落到衆生也沒有滅少一分。這樣給衆生說不是空,衆生的怯弱心理就沒有了。說我還是有的,有實體的,我可以求,可以奮勇門得到。
又複愚癡堅執衆生·聞如是等說·亦生怯弱·以取如來法身·本來滿足·非修非作相故·起無所得相而生怯弱·或計自然·墮邪倒見·
非常愚癡執著不舍的衆生,聽到這樣的說法,他又生起另一方面的怯弱了。他說如來的法身本來具足,不是修的。那佛不是白修了叁大阿僧祗劫嗎?衆生總要得一個什麽,修完了以後總要得叁昧、得菩提,念經得功德。說無得,他又生怯弱了,因爲自然而産生的。若認爲是自然的,即是邪知邪見,顛倒見,要知道,是沒有自然之法的。
我即爲說修行一切善法·增長滿足·生如來色身·得無量功德清淨果報·如此等說·令離怯弱·是名安慰
如果過到這類執著的衆生,又怎麽辨呢?我又安慰他們,圓教的圓滿教義,圓修一切善法,修一法即修一切法,增長滿足了,你就能産生如來的色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得無量清淨的果報。如是這樣一說,執著無所得的衆生,心就安樂了。
一切法由衆生的心生,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爲什麽我們時時刻刻要注意我們的念,念念是善法,隨著善法能夠清淨我們的法身,惡法跟法身是相背的,越走越遠,這樣念念如是,修到圓滿,就成就菩提果。菩提果,就是佛果。得到的時候得無所得,毫無執著。就是說,得無所得是這樣得照所得。因爲無所得故,體如是,相如是,用也如是。我們佛教講的平等,跟社會講的平等完全不一樣。我跟天主教、基督教開瓣論會時,他說佛教所說的法,六道輸迥是沒有的,他們不相信。我說:『我們也沒有啊!我們說的沒有,同你的說的沒有不一樣,你那個還是有。』他說:『我怎麽有?』我說:『耶稣哪兒來的?』他說:『上帝派他到人間度人的。』我說:『猶大把他檢舉,釘在十字架上,死了他又到哪兒去了?』他說:『死了又回到天上去。』我說:『這就是輸迥,天上人間、人間天上,不是輸迥嗎?我說你們也是在輸迥。你們天主教徒、基督教徒,死了你能當上帝嗎?』他說:『那不能。』我說:『你能生到天上跟上帝平等嗎?』他說:『不能平等。』我說:『我當和尚就不同,成了佛就跟佛一樣的,包括你,你跟我們也平等,你也能成佛,你也有佛性。』在修的過程當中,好像有形、有相、一切法都有。當你修成了一切法都無了,證一分法身,斷一分無明,就平等一部分。生是因爲愚癡執著而不得成就,進而不能輿佛平等。
而我所說甚深之義·真實相就·無有諸過·以離相違說故·雲何知離相違相·
我所要說的甚深真實意,沒有一切過錯,就是離開了相違的過錯,與真實相應。『相違相』,就是違背顛倒的意思。怎樣爲相違呢?就是常違背無常,無常違背常。說法身是常的,衆生就執著,落入常見。空違背有,有違背空。你說一切法空,衆生又落入斷見,衆生很難切人中道。
所謂如來法身中·雖複無有言說境界·離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無一切相·不可依言說示·而據世谛幻化因緣假名法中·相待相對·則可方便顯示而說·以彼法身性·實無分別·離自相·離他相·無空·無不空·乃至違離一切諸相故·說彼法體爲畢竟空無所有·以離心分別·想念則盡·無一相而能自見·自知爲有·是故空義浃定真實·相應不謬·
佛菩薩翻來覆去說,怕你落入斷常二邊,爲了讓你探取中道。中道就是性空,性空隨著緣起而說斷常。因此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我所說的甚深法意,跟真實法相應的,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不相違背。說空就是爲了顯有,說有就是爲了顯空。』《心經》上告訴我們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妄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妄心;顛倒想就是真實性,真實性就是顛倒想。若你把這個法身的道理明白了,哪怕不能證得相應,就是能解信相應也好。如果你真是能相應,一有煩惱,自己就能化解開。
如來法身中說的境界,離開了心、想、念,就是讓你達到無言的境界。這類境界說空不可以,說不空也不可以,他不是空非空,也不是不空、非不空。佛教這種圓融非常的多。要你真正地去體悟,離開一切言說,沒有一切相。
上面說明了如來藏的如實空義,空中含有妙有,與如來藏體是相應的、符合的。
複次·即彼空義中·以離分別妄想心念故·則盡畢竟無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實故·即爲不空·所謂離識想故·無有一切虛爲之相·畢竟常恒·不變不異·以更無一相可壞可滅·離增滅故·又彼無分別實體之處·從無始世來·具無量功德自然之業·成就相應·不離不脫故·說爲不空·
言語只能啓發一下子,不能契入一切世間法,也有世間法的道理叫世谛,世谛的幻化因緣,是假名法則。若觀法契理,都是相對的。因必待果,果必具因,或者果中又産成因,因中又産生果,因果無窮無盡。法身的性體實實在在,是沒有分別的,離自相,也不同他相對的。是空的,但他又不是空義,也不是不空義,即沒有空,也沒有什麽不空。爲什麽呢?遠離一切諸相故,說彼法體爲畢竟空無所有。一實境界的法體,就是衆生的法體,諸佛的法體,就是你的心念。
大家學本經後半部的時候,不能照著《占察善惡業惡所經》的文字去解釋,也不能離開文字。有兩句名言;『依文解意,叁世佛冤。』照著文字講解這個道理,就是諸佛的冤家。說即無說,就是讓你明白理解,不要去執著文字。我們在沒有開悟的時候,沒有斷煩惱、沒有證菩提,要學經,到斷煩惱了,菩提出證得了,還要學經幹什麽?這時就要去掉你的法執。
如是實體功德之聚·一切衆生雖複有之·但爲無明噎覆障故·而不知見不能克獲功德利益·與無莫異說名未有·以不知見彼法體所有功德利益之業·非彼衆生所能受用·不名屬彼·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對治諸障·見彼法身·然後乃獲功德利益·是故說修一切善法·生如來色身·
一實境界功德,是一切衆生本來具有的,但被無明覆障障住了,所以他不能克證獲得功德利益,不獲得跟沒有一樣。比如我們現在,神通妙用沒用上,就等於沒有神通,那只是一個名相而已。地藏菩薩告訴衆生,把虛妄破除,真實的就顯現了。但你要依著我所說的方法去做,自然就會得到。不做,什麼都沒有,這就是我的善安慰說。你沒有諸佛菩薩的功德,就享受不到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一切的功德利益。假使我們把煩惱對治了,見到了法身,功德利益就屬於你的了。沒見到,就不屬於你。所以要依著地藏菩薩的教導,修一切善法,就會得到一切善法的利益。一切善法能生如來心。
我們每一個衆生,都是具足法身理體,我們不能發生妙用,因爲不能發生妙用故,所以說隨有法身說明未有,因爲我們沒有見到法體,這個見是說證得。你不知見彼法體故,那麽所有法身的功德,就得不到受用。所以雖具足法身但法身不屬於你。應該怎麽樣做,法身才能屬於你自己的呢?唯一遍修一切善法,對治諸障,障礙消除才能見彼法身。這就是說有了功德利益之業,然後你才獲得功德利益。所以說修一切善法,生如來色身。
這段經文總的講,就是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衆生雖具足法身等於沒有。說沒有的意思,不是說他沒有具足,說未有,就是他不能夠親自具足法身。這個具足就是說,他沒有功德,利益衆生的事業,所以對於法身的無量性功德不能起作用。所以說修一切善法,才能獲得功德的利益,生如來色身。
這是指理雖頓悟,事須漸修,你頓悟了不能起妙用,你修成了,才能起妙用。由這個道理就知道上半卷,這什麽我們要用占察輪,因爲我們不具足這個功德利益的事業,不能起智慧的觀照,就是沒有神通,還有疑惑,乃至於連清淨的信心都不能堅定。要用修一切善法的功德來對,我們把那個惡業,障礙全部消失,變成純善的清淨心,如果有惡在身上,那你生老病死都具足,喜、怒、哀、樂、悲、恐、敬,一樣也斷除不了。我們每個人都想成道,早一點而把煩惱斷掉,爲什麽辨不到?就是不勤修善法,要想得到一切功德乃至如來法身,你必須具足一切諸善法。使求不得的能得,不能去掉的煩惱去掉,諸佛給我們解釋爲了讓我們生信,信完了能解,解完了能行,行完了能證。所謂證者,就是恢愎你原來的本體。
善男子·如我所說甚深之義·決定真實·離相違過過,當如是知·
地藏王菩薩又重覆再說,你們應該知道我說的心識相觀,一實境界,二種觀道,這個道理很深是絕對真實的,沒有相違的過錯。但是因爲你現在沒修一切善法,不能體會甚深真實之義,所以感覺跟你好像是相違背的,這是因爲你具足一切煩惱,具足一切惡。惡輿善是相違背的,惡與真實的甚深之義是相違背的。不能去惡,性功德的法身就不能産生。善法跟心識相觀是不相違背的,唯一善法才能順如來性功德與法身相應。
兩時地藏菩薩摩诃薩說如此等殊勝方便深要法門時·有十萬億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心·住堅信位·複有九萬八個菩薩得無生法忍·一切大衆·各以天妙香華供養於佛及地藏菩薩薩诃薩·
地藏王菩薩說完《占察善惡業報經》的時候,很多人都得到利益。具體有少呢?有十萬億,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利益衆生,證得堅信位即菩薩初住位;有九萬八千菩薩證得了無生法忍,即登地的菩薩。其它在會的大衆,還有很多贊歎隨喜證得速來的功德。遠來得功德,就是說他沒有入信位。聞法以後,在會的大衆虔誠修供養。這是說意念的供養。
兩時佛告諸大衆言·汝等各各應當受持此法門·隨所住處·廣令流布·所以者何·地藏菩薩說完了,佛就接著跟大家說,囑托會上大衆都應受持這種法門。受持就是自己領受。應當要修一實境界二種觀行,聽完了就要去做。依照此教法去受持,最後達到成佛的究竟。同時還應當弘揚這殊勝的善巧方便法門,用地藏菩薩教授的占察輪引不信的人生信,繼而能住堅信位,乃至究竟成佛。爲什麽要廣爲流布呢?
如此法門·甚爲難值·能大利益·
佛囑托法會大衆,像這樣的法門很難得遇到,只要聽到了,就能夠得到很大的利益。
若人得聞彼地藏菩薩摩诃薩名號·及信其所說者·當知是人速能得離一切所有諸障礙事·疾至無上道·
聞到地藏菩薩名號,乃至信他所說的《占察善惡業報經》,就能夠離一切所有障礙的事情。這部經也可以說是善巧方便,但實際上是對大菩薩說的,依一實境界而發起心修行的,顯示這從方便善巧引你能頓入圓頓教。現在假使說《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小乘法,是人間法,這種說法是絕對錯的,要知道他是能使你迅速成就無上道,是成佛的大乘法。
於是大衆皆同發言·我當受持流布世間·不敢令忘·
聽完佛的囑托,在會的大衆都向佛表白,我當受持《占察善惡業報經》,能讓這部經,永遠在世間流布,只有自己受持,才能流布。
很可惜,這部經在世間流通的很少。在明朝,藕益師師提倡過一回,但很少人信受。弘一大師也一再提倡,信受的人也很少。我們現在繼續弘揚這部經,希望大家聞法後能受持發心,不要聽人家說,這部《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小乘、是犯戒的、學戒的人怎麽能去學《占察善惡業報經》呢?一定要聽佛的囑托,佛是怎麽跟我們說的,要我們把這部能使人得到大利益的經法,流布世間,不被遺忘。大家在讀《地藏經》時,佛最後囑托觀世音菩薩,說觀世音菩薩跟這個世界非常有緣,你要大力弘揚《地藏經》。虛空藏菩薩示佛,問佛說:『讀《地藏經》有什麽功德?』佛就跟他說二十八種功德。大家誦《地藏經》就能知道。《地藏經》跟這部《占察經》結合起來,再看看《大乘大集十輪經》,把《地藏叁經》結合在一起,那你就會更加尊重、恭敬、贊歎地藏王殊勝的功德。
兩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說六根聚修多羅中·名何法門·此法真要·我當受持·令末世中普皆得·佛告堅淨信菩薩·此法門名爲占察善惡業報·亦名消除諸障增長淨信·亦名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顯出甚深究竟實義·亦名善安慰說·令離怯弱·速入堅信決定法門·依如是名義·汝當受持·
當機衆堅淨信菩薩,聽了佛的囑托後,他就向佛請求說:『這部經很契合衆生之機,也契合諸佛之理。除了《根聚經》之外,還有其他什麽名字嗎?』說我要受持這個法,也讓一切末世的衆生,都能聽到,聽到之後都能受持。請佛給定個名字。佛告堅淨信菩說:『此法門爲《占察善惡業報經》也名《消除諸障增長淨信經》,能把你的一切障礙都消除,增長你清淨信心,還可以叫《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顆出甚深究竟實義經》,就是一實境界、也名《善安慰說令離怯弱速入堅信決定法門經》。』佛所說的這些經題當中,流通的時候就采取了《占察善惡業報經》,說這個法門就叫《占察善惡業報經》。佛又囑托堅淨信菩薩說,依照這個名字,你應當如是受持弘揚。
佛說此法門已·一切大會悉皆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完此無上法門後,在會聽衆都發歡喜心,歡喜此法能使人生決定信,依法行持,能獲清淨,所以說『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