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旺坤

民国以来最有名的净土道场∥苏州灵岩山寺,是由印光大师主持,里面的念佛堂,初期是由慈舟法师负责,而当时实际领众的是道源法师,这是外界少有人知道的。据道源法师口述,印光大师请慈舟法师上山领众念佛,刚到念佛堂,他认为自己追随慈舟法师多年,最了解法师念佛的规矩,就当仁不让的领众念佛。念佛念到一半,慈舟法师要讲开示前,就把道源法师叫出来说:“灵岩山寺是中国最殊胜的净土宗道场,能来这里念佛的,都是一时之选,你何德何能领众?”慈舟法师当场非常严厉地把道源法师喝斥一顿,道源法师如惊弓之鸟,赶紧退到佛龛后面。等到开示结束,大众要继续念佛,道源法师当然不敢出来。慈舟法师见无人领众,又大声喝斥:“现在要继续念佛,道源,你躲在后面干什么,还不赶快出来!”当时参加念佛的大众,都被慈舟法师的威仪震撼住了,这是慈舟法师对弟子恩威并济,慈悲摄受。道源法师追随慈舟法师,在灵岩山领众念佛,长达五年之久。

再说已经往生的忏云老法师,与源公上人同为慈舟法师的弟子,但是忏云法师年纪较轻,亲近慈舟法师也晚,所以来台湾以后,忏云法师视源公上人,如同自己师父。据一位亲近忏云法师的弟子转述,忏云法师在水里莲因寺,每逢有人提到源公上人,马上从座位站起来,双手合十,好像面对佛菩萨那般恭敬。有一次忏云法师到中和净宗莲社,拜访源公上人,到了用餐时间,源公上人知道忏云法师持午甚严,怕他受饿,用餐时一直劝忏云法师一定要多吃一些,不断地给他夹菜。但是忏云法师却无心用餐,急著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笔记,把他这一段时间弘法和修行遭遇的困难,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迫不及待请教源公上人,从他们言谈之间,可以了解源公上人对忏云法师并不见外,除疑解惑,把自己知道的都倾囊相授。其中忏云法师请教:“因为遇到困难,打算要停办大专斋戒班。”源公上人却不认同,说:“大专斋戒班,无论怎么辛苦,都得办下去,因为你跟大专生有缘,斋戒班由我来办,不见得如你办得好。”忏云法师接著又问:“天台宗课程要请哪位担任讲座?”源公上人说:“你初来台湾住茅蓬,我单独为你讲完一部《贤首五教仪开蒙增注》,对你弘法,我期望殷切!天台请别人讲,如果有适当人选当然好,问题是别人来讲,有时间限制,能讲的内容也有限,如果能自己学讲,长远来讲,可以自利利他。”忏云法师说:“好,但是天台宗教理很难,怎么学啊?”源公上人就把学天台宗的次第,先看哪些书,再看哪些书,当时上人手上没有拿任何资料,讲说的内容,却好像飞瀑流泉,毫不保留地告诉忏云法师。本来我以为源公上人只对贤首宗教理熟,听了那席对话,被震撼住了,体悟到源公上人佛法的渊博,高深莫测!而那时忏云法师已近七十高龄,为了弘法,求法的热忱,真令人感佩!

综观源公上人一生专弘净土法门,每年在基隆海会寺举办二次佛七,佛堂讲话就是上人在念佛堂的开示录,第一辑是应台中灵山寺之邀,前往主持佛七的开示录,第二、第叁辑都是在海会寺主持佛七时所讲,第四辑,适逢能仁佛学院开办,以《佛说阿弥陀经》为题,对佛学院学生讲的开示,因为篇幅较多,另外以专书出版。前面四辑都经过老法师过目,并润饰后才出版。第五辑是在香港半春园主持佛七时所讲,海会寺住持宏品法师慈悲,主动出示见仁法师的记录,拜读后觉得内容很好,建议列入佛堂讲话。第六辑是民国七十五年十二月主持佛七时所讲,当时源公上人已经八十七高龄,身体并不康健,仍不辞辛劳亲自主七,这也是他一生最后主持佛七的开示,开示的纲要为:一、念佛要发菩提心。二、念佛要为了生死。叁、勉期求证,一心不乱。四、相信佛陀,相信自己。五、愿生极乐,愿离娑婆。六、常行定课,加行打七。七、善根福德,正助双修。

乍看开示内容,好像老生常谈,仔细聆听之后,体悟到源公上人,对于每次佛七开示,都是认真准备,他把一生研究净土法门的心得,应该如何解、如何修?都包含在这次开示里面。这本记录是依据录音带整理的,记录初稿完成,陈请上人过目之后,曾经在菩提树杂志刊载。“为度一切众生了生死而念佛”,可以说是源公上人对念佛方法最重要的开示,最近几年因为整理讲经记录,重听上人讲过的经论,对于上人的大乘佛法思想有更多的了解,源公上人实不愧为净土法门的一代宗师,民国七十七年上人圆寂之后,佛教界大德在纪念集撰文,推荐他为净土宗第十四代祖师,应属实至名归。

中华民国一○○年十二月写于士林芝山草堂

佛堂讲话(第六辑)

—民国七十五年农历十一月在海会寺讲— 道源长老讲述

施旺坤记录

一、念佛要发菩提心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基隆现在正是雨季,天天下著雨,很难得有好天气,今天我们起七天气很好,不冷也没下雨,这是诸位发心虔诚的感应。海会寺是弘扬净土宗的道场,自从民国四十一年第一次举行打念佛七,每年照例举行,今年已是第叁十五次念佛七了。现在台湾佛教很兴盛,有很多道场都在举行打念佛七,这是很可喜的现象,有的道场称为“精进佛七”,有的称为“示范佛七”。示范佛七的“示”是表示,“范”是模范,就是表示中国大陆苏州灵岩山寺念佛的模范。灵岩山寺是民国十五年修建的一个净土道场,这个道场当时外护是印光老法师主持,里面念佛堂是由慈舟老法师领导,是专门念佛的一个道场,道源在灵岩山来来去去共达五年之久,对灵岩山念佛的规矩非常清楚,今天简单的给大家作个介绍:

灵岩山寺早晚课诵两次,每次课诵规定一个半小时,早课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与我们做早课一样,但最后念佛不仅绕叁匝而已,而是要绕念十五分锺,一堂早课差不多要一个半小时。傍晚晚课念《阿弥陀经》或拜八十八佛,最后念佛还是规定要绕念十五分锺,晚课也是一个半小时。到晚上起香时,先放蒙山施食再念佛,还是规定一个半小时,因此每天等于有叁次课诵。除了早晚课诵外,每天有六支香修持,每支香都是一个半锺头,每日修持与打七无异,这是灵岩山念佛的规矩,可称为“常年佛七”。我们现在在台湾打七是念七天佛,灵岩山则是一年到头每天都是按念佛七的规矩在做,每天早晨吃了早粥后八点就起香,每一支香都是一个半小时,开始先绕念十五分锺,归位坐下来念一个小时,起来再绕念十五分锺,这样每天早晚课加上六支香,至少用功十二个小时以上。

那么海会寺念佛七为什么没有采取灵岩山的方式呢?因为灵岩山念佛堂参加念佛的全是出家人,没有在家居士,出家人有长期的训练,念佛时间可以比较长。在家居士大多没有经过训练,一支香坐念一个小时腿会很疼,所以海会寺规定一支香一个小时,先绕念十五分锺,坐下来念叁十分锺,起来再绕念十五分锺。再者起香是九点开始,因为在家居士尤其是女众早晨有很多事要忙,吃了早饭先生上班、孩子上学,再把家事料理妥当才能来参加,我们九点起香,是希望大家都来参加佛七种善根。可是大家要知道来参加念佛,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呢?今天要向各位讲的是“念佛要发菩提心”。

有人说念一句阿弥陀佛等于赚了一块钱,念一千声就有一千块钱,念一万声就有一万块钱,这些念佛所得的钱存到哪里呢?有人说他把钱存到阴曹地府的银行,等死了好好去享受一下,这个说法对不对呢?不对,为什么?因为我们今生造的业,来生得到的果报,不外是六道,即叁善道、叁恶道。叁善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叁恶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今生若是造善业,来生自然生到叁善道;若是造恶业,来生则堕到叁恶道受苦。因此认为堕到叁恶道,可到阴曹地府的银行领钱享受,这是颠倒妄想,阴曹地府哪里会有银行呢?堕到叁恶道不会用钱,畜生不会用钱,这是我们现在可看见的。众生堕到“地狱道”苦无间断,堕到“饿鬼道”虽饿不死,但没有饭吃,因此认为念佛会存钱到阴曹地府的银行是错误的。

另外有人说他念佛修行是修来生,今生当人很苦,念佛多积点福报,来生生到人道,作个大富大贵的人,或可生天享福,这种想法也是错的。要知道只要能把五戒持好,来生一定可以做个大富大贵的人。若想生天则须修十善,绝对可生天享福。也有人认为念佛不是求生天或转人,而是为了自己了生死,因为《阿弥陀经》上说,念阿弥陀佛名号可超出六道轮回之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脱生死,这样对不对呢?念佛为自己了生死,只对了一部分。我们为什么要念佛?我们要为度一切众生了生死而念佛,才是正确的观念。我们发心念佛,要为度一切众生了生死,这就是发菩提心念佛。梵语“菩提”,中文译为“道”,发菩提心就是发道心。释迦佛开导我们学佛先要发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第叁愿“法门无量誓愿学”,第四愿“佛道无上誓愿成”。要我们发四弘誓愿来念佛,这四弘誓愿合起来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念佛,才是大乘佛法的旨意。如果我们念佛只是为自己了生死,这样发心变成小乘佛法。

有人问:念佛为自己了生死,能不能生去西方极乐世界?不能生去,为什么?因为与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不能相合。《无量寿经》上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每个大愿都是为度众生而发的,假若我们发的愿跟阿弥陀佛发的大愿相违,佛怎么来接我们到西方呢?所以只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不能生西方极乐世界。

又有人问:假设我念阿弥陀佛念得很恳切、很诚心,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也能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这样能否生西方呢?可以的,不过你念佛的结果生到极乐世界的莲花上面,要经过十二大劫莲花才会开。花开时是观世音菩萨给你说法,劝你发菩提心。你发菩提心后,才能跟阿弥陀佛见面。你为什么现在不发菩提心,要等到十二大劫后再发心呢?而且十二大劫是很长的时间,无量众生都在受苦,等著我们援救,我们怎么能等十二大劫才来救他们呢?这不是对不起正在苦海的众生吗?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怎么发出来呢?我们要发大悲心,就是要观察众生都在受苦。譬如看见有人家里失火了,我们要赶快协助去救灾,不能认为事不关己,只隔岸观火,那就太对不起失火的众生。我们念佛要观察众生都在苦海里受苦,观察众生苦才能发菩提心,所以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最为重要。我们要常常问自己是否已经发了菩提心?发的菩提心是否为度众生了生死呢?

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要发心度众生,众生因为有烦恼,需要我们去度他们,假设我们尚有很多烦恼,怎能去度众生呢?所以为度众生,我们先要誓愿断尽自己的烦恼。

第叁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要发愿度众生,可是众生的根机不一,千差万别,用一种法门无法度一切众生,度众生必须用无量法门,我们怎样学好无量法门呢?人间寿命只不过一百年,我们发大心都不是年轻就发的,大多是到了相当大年纪才发心。尚未学法门,寿命已到,自己生死都不能了脱,如何度众生呢?

第四愿“佛道无上誓愿成”,没有比佛道再高上的,故曰“佛道无上”,我们誓愿成佛是为度无边众生。第一大愿度众生是目的,后面叁大愿都是度众生的方法,为度众生而断烦恼,为度众生而学法门,为度众生而成佛道。

有人说:我度众生在娑婆世界度就好,何必要念佛生西方极乐世界,再回来度众生,转一个大圈子呢?要知道我们福慧具足,才能圆满度众生的菩提大愿。我们今天发心想成佛,从现在开始修行,但进不退,生生世世行菩萨道,至少要经过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时间长得不可思议。我们是个凡夫,自己有烦恼都不能断,而且生命很短促,顶多活一百年,来生来世能不能再转为人继续修行呢?如果不能,我们修行进进退退,经过多少无量劫还是不能成佛,就很难圆满度众生的大愿。这就是念佛法门求生极乐世界,一生办道的殊胜之处。

所以只要我们发菩提心念佛,为度众生了生死,认真恳切的念,这样就与阿弥陀佛的大愿相应,很快就能够念成功。到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花开见佛,莲花一开,阿弥陀佛能“观机逗教”,应我们的机说法,开示让我们迅速成佛的法门。“即闻佛乘,顿开佛慧”,我们大彻大悟,得到了佛的智慧,神通具足,辩才无碍,再回入娑婆来广度众生,满菩提愿,那不是很好吗?今天在讲堂的各位,有的早就知道应发菩提心念佛,再讲的目的是“一番提撕一番新”,增加大家发菩提心念佛的力量。假若你是初闻佛法,更要听清楚,发心要发得正确,要为度一切众生了生死而念佛。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好好念佛吧!

二、念佛要为了生死

诸上善人慈悲:昨天我们讲“念佛要发菩提心”,我们念佛发心要正确,要为度众生了生死而念佛,今天接著向各位讲:“念佛要为了生死”。

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大事因缘示现出生于世,什么大事因缘?就是为度众生了生死成佛道。佛出世说法就是为了使我们了生死,所以一大藏教叁藏十二部,说来说去都是讲了生死,若学佛法没有听到“了生死”叁个字,等于没有学到佛法。有人常常到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消灾,了生死叁个字都没听过,天天拜佛没有学到佛法,十分可惜!有人听过法师讲经或讲开示,但也没听到了生死叁个字,也等于没学到佛法,有的虽然听过,但没有发心了生死,也等于没有听到一样。释迦佛说的法有小乘法及大乘法,小乘法是为自己了生死,“乘”即车子,车子太小,只能载自己,不能载别人,所以叫“小乘佛法”。大乘佛法是为度一切众生了生死,大乘是大车,不仅能令自己坐上这部车,也要令其他人坐上这部车。所以佛说的小乘法,是为自己了生死,大乘法是为度一切众生了生死,因此“了生死”叁个字是全部佛法的重心,这叁个字很重要!我们要发心了生死,得观察众生苦,才能度众生了生死。观察众生苦时,我们了解自己是个凡夫也有生死,为度众生而自己了生死,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

了生死有“一期生死”、“轮回生死”,“一期”就是这一期,父母把我们生出来,活到一百二十岁死了,从生至死,这叫“一期生死”。“轮回生死”,是众生的生死有六个道,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六个道像车轮一样,转来转去,我们人活到一百二十岁,也有死的时候,不懂佛法的人,以为人死就没有了,其实人死了会在六道中再转生,前面讲过随著人所造的善恶业,转生到叁善道或叁恶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不得休息,这叫“轮回生死”。

生死为什么要“了”?“了”是了脱,因为生死是个大苦,生死之苦与其他的苦比较起来,算是最大的苦。拿人来说,一期生死有生、老、病、死四种苦:

第一、生苦:父母把我们生下来,虽然我们那时还小不知苦,但推想那一定很苦,因为小孩一出生就哇哇大哭,为什么要哭呢?因刚出生的小孩遭到风刀解体,炽火烧身之苦。小孩在母亲肚子里十个月,没有与外面空气接触过,也没有和外面硬的东西接触过,所以一出母胎,风一吹到小孩的皮肤,像刀在割一样,叫“风刀解体”,等于拿小刀把身体节节支解一样的痛,碰到硬的东西像热火在烧身体一样,疼痛万分,所以小孩一出生就大哭,这是生苦。

第二、死苦:我们死的时候,自己很痛苦,家人也很痛苦,因为活著时天天见面,有时较长的时间分离,也可以再见面,死了再也见不到了,所以不但自己苦,家亲眷属也觉得很痛苦。我们死时有什么苦呢?因为我们人死时,当第八识要离开身体时很苦,尤其要离开而离不开时最痛苦,所以死的痛苦最大。古人对生死之苦有个譬喻:“生如活牛剥皮,死如乌龟脱壳。”生的时候,像一只活活的牛把它的皮剥掉,想象那有多痛苦?死的时候,就像硬把乌龟的壳脱掉那样的痛苦。

第叁、病苦:父母把我们生下来以后活几十年,中间所受的苦真是无量。一生下来是个凡夫众生,血肉之躯不能不生病,生了病,无论什么病都觉得痛苦。

第四、老苦:我们凡夫心粗,不觉得自己什么时候老,到七十岁以后才感觉老了。像道源今年八十七岁,深深感觉到老苦,怎么苦呢?“六根暗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暗而不敏,钝而不灵,像老刀一样不快。六根都不灵光,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记忆力退化,身体行动不便,六根统统暗钝,这叫老苦现前。生老病死这四种苦叫做“平等苦”,无论富贵贫贱统统免不了,大富大贵的人,生老病死还是要自己承受,别人不能代替。

除了生老病死四种“平等苦”外,还有“差别苦”,这种苦有的有,有的没有,有的多,有的少,有下面四种:

第一、爱别离苦:我们凡夫都有感情,有感情就有情爱心,世间最痛苦的事就是生离死别,我们所喜爱的人往往有分开的时候,如父母、夫妻、子女都是我们的至亲,在生离死别时,彼此都感觉很痛苦。

第二、怨憎会苦:“怨”是冤家对头,“憎”是憎恶,往往最讨厌的冤家对头,偏偏聚会在一起,这种痛苦更难受,尤其是前生前世的冤家对头转成家亲眷属。像父母本来应该疼爱你的,他们不但不疼爱你,还要虐待你。因他们跟你是前生的冤家,虽然这样,你也不能离开他们。夫妻因情爱而结婚,结了婚竟结怨缘,天天吵架打骂,有子女了想离婚离不得,此为前生怨家转成夫妻。又如本来儿女应该听父母的话,做个好孩子,结果长大不听话越学越坏,真是气死人,可是天下父母心,你想要脱离也脱离不了啊!另外你的工作同事刚好跟你是冤家,天天见面就不舒服,这叫怨憎会苦。

第叁、求不得苦:人是凡夫都有欲望,所求大多不能满足。譬如学佛法想听经,找不到地方听;想受戒,找不到地方受。纵使找到了,家亲眷属不同意你去,你想出家出不了,这叫求不得苦。

第四、五蕴炽盛苦:“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心经》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中的“色”即色蕴,加上受、想、行、识四个蕴,叫“五蕴”。色蕴是我们的身体,受、想、行、识是我们的妄想心,身体和妄想心合起来就是一个凡夫。凡夫有血肉之躯,再加上受、想、行、识的妄想心,把我们支配,使我们天天感觉像火烧一样痛苦,“炽盛”就是形容像火烧一样,所以叫做五蕴炽盛苦。

以上讲的这四种“差别苦”,加上前面说的生老病死四种“平等苦”,合起来叫人生“八苦”。

老苦、病苦,再加四种差别苦,一共六种苦,都是在出生以后,未死以前受的,所以了生死是了生死大苦,包括上面六种苦,把生死了脱,这六种苦也都了脱了,这是指人从生到死的“一期生死”。此外尚有“轮回生死”,人死后轮回六道,永远不得休息。我们从无始劫迄今,不晓得转了多少生,受了多少生死大苦,众生愚痴颠倒,在受苦自己不知道,《地藏菩萨本愿经》开头说:“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释迦佛教我们“知苦乐法”,众生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乐?释迦佛为我们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要我们知苦识乐,才能离苦得乐,因为不知苦才会愚痴颠倒,把苦当成快乐。一般人平常所说所做的那些快乐的事,都是颠倒的,我们没有闻到佛法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乐?有的人听到佛法知道了,他不恐怖也不害怕。所以释迦佛说众生“道心难发,怖心难生”,“道心”就是菩提心,道心难发起来,天天学佛,天天听经听开示,结果菩提心发不起来,发不起度众生的心,这叫“道心难发”。“怖心难生”,“怖”是恐怖,释迦佛说人这样苦那样苦,受了多少苦,他认为死了堕地狱没有关系,竟有这么粗心胆大的,所以恐怖心难生。各位听讲佛法要听到心里,生死大苦知道了,一定要发恐怖心,一定要了生死,不要再受轮回。另外要知道生死大苦是果报法,是我们前生前世动了烦恼造的业,把烦恼断掉,生死果报才可了脱。所以佛告诉我们要“知苦断集”,知道“苦”是果报法,要断“集”,集就是烦恼,烦恼有招感性,我们动了烦恼,就招感生死苦果,所以要断除烦恼。可是断烦恼并不简单,但进不退要经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把烦恼断尽,时间实在太长久了!就因为要把烦恼断尽不容易,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观察到这一点,所以发愿造成西方极乐世界,叫我们生到那个国度里去修行一生不退。而释迦佛很慈悲,他知道阿弥陀佛造成西方极乐世界度众生,就劝我们至心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只要一句佛号念成功,就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生办道,永不退转,无量劫的生死即可一旦了脱。话说多了打闲岔,继续好好念佛吧!

叁、勉期求证,一心不乱

诸上善人慈悲:昨天讲到“念佛要为了生死”,我们人有一期生死,八苦交煎,苦了一生还没完,死了还要受生,受生还要受苦,光转为人就够我们苦的,何况堕落叁恶道的苦呢?所以轮回不息的苦,才是真正的大苦。我们没有智慧,若不是释迦佛讲这个道理,我们根本不知道苦,如果我们自己不知道苦,尚以苦为乐,怎么能观察到众生苦呢?前面提过佛法有大乘法、小乘法,无论大小乘法都先要知苦,大乘佛法知苦就会观察众生都在受生死大苦,发菩提心去度众生。小乘佛法知道苦是由烦恼来的,烦恼是“集”,故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灭”是寂灭,也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果。他们仰慕寂灭的佛果而修道,修行的目的只是为自己了生死,不管别人的痛苦。因此小乘与大乘的差别,就在知苦以后发心不同。大乘菩萨观察众生都在受苦,就发心要度众生,众生不知苦,要讲经说法给众生听,让他们都知道苦,并且离苦。要怎样使他们离苦呢?要他们断烦恼,佛说的法门有八万四千之多,门门皆可入道,都是断烦恼的法门。但是到了末法时代,其他法门不应机,我们行不来。只有净土法门,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就可以不退转,烦恼就可以断尽。生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即闻佛乘,当下就听到阿弥陀佛给我们说成佛的法,闻法后自己悟到无生法忍,证到不退位。这时候具足智慧、神通、辩才、相好,再乘愿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菩萨发心学了佛法,现在就要弘法利生,临命终时生西方不是为自己去,是为度众生了生死去的,因为发心不同,结果亦不同。

你们现在听到念佛法门能了生死,观察到众生在受苦,想要度众生,就劝众生念阿弥陀佛,希望众生同去极乐世界。大乘发心生到极乐世界,是为度苦海的众生,所以生到极乐世界一定会回来,不回来就违背自己的菩提大愿。现在听到念佛法门,就要讲给众生听,使大家都知道念佛。我们自己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并使大家都听懂这个道理,皆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再回来教化众生。我们去的时候是末法时代,回来时还是末法时代,回来教化众生还是劝大家念阿弥陀佛,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还是这一条路。不要以为佛法有什么新鲜的,有什么特别的,还是念佛,没有什么特别,没有什么新鲜的,学佛法越要求稀奇,越得不到佛法利益。

前面讲过,我们知道众生苦,我们住在娑婆世界弘法利生就好了,何必生到极乐世界再回来,还是劝大家念佛,有什么不同呢?这是大大不同。我们现在讲经说法的法师多是博地凡夫,不能观机逗教。生到极乐世界证得无生法忍,福慧具足就会应机说法,观察众生根机,他会善用智慧,权巧方便度众生。我们劝人念佛他不念,必须用方便方法叫他念,方法要能应机,看用什么方法能叫他念佛。我们是博地凡夫观机观不到,方便法门用不好,生到极乐世界再回来,本事就大了。“善知方便度众生”,一劝他就听,应他的机方便嘛!“巧把尘劳为佛事”,“巧”是权巧,众生离不开五尘烦恼,将众生这些烦恼利用上,巧把尘劳来作佛事。举例来说:这位众生喜欢插花,你请她念佛她不念,可是她插花很高明,你运用她插花的尘劳,称赞她花插得真好,摆在客听很好看,可惜求不到功德。如果将插的花先去供佛,再摆在客厅,多了一项功德。假若这位众生好闻香气,他在客厅烧一支好香,闻到香气感觉很舒服,你就劝他说烧香很好,但应该先去供佛,供佛可得到无量功德。类似这样巧把尘劳作成佛事,把众生引到佛道来,这就是生到西方再回来的人,有了智慧,懂得权巧方便度众生的方法。

从起七以来,我们所讲的开示内容,根本一句话:“为度众生了生死而念佛”,要把这句话听懂,听到心里,永远不要忘记。这几年在家居士很多人发心受戒,有的受五戒,有的受了五戒再受菩萨戒,在受菩萨戒时,有两句话问你,要你回答:“你是菩萨吗?”“我是菩萨。”“既是菩萨,你发菩提心否?”“发菩提心。”这才传你菩萨戒,受了戒挂个空名,虽受何用?所以要发菩提心,度众生了生死,这样念佛就是行菩萨道,这样念佛才是正确。

今天接著讲我们打念佛七,要“克期求证,一心不乱”,我们为什么要打七呢?这是根据《阿弥陀经》的开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阿弥陀经》叫我们念佛念七天,没有说念六天,也没有说念八天,所以我们根据《阿弥陀经》的开示就要打念佛七,不打念佛六,也不打念佛八。我们打念佛七的目的何在呢?《阿弥陀经》上讲得明明白白:“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因此我们知道打念佛七是为求证一心不乱,能得一心不乱,当你活到一百二十岁,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统统都现前接引你。佛拿著莲花台,你坐上莲花台,莲花合起来,阿弥陀佛把你接到极乐世界七宝池里。莲花开了,见到阿弥陀佛,就听到阿弥陀佛说法,这是我们打七念佛的目的:“为克期求证,一心不乱。”

然而打念佛七为什么要打一日至七日呢?根据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的解释:“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叁、四、五、六日不乱。”因为众生的根机不等,分上、中、下叁等,若是上等根机者,念一天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得到一心不乱。若是中等根机,则念佛二日、叁日、四日乃至六日,方能证得一心不乱。下等根机者,念到七天定可得到一心不乱。

有人问:我参加佛七已不止一次,念了好多七天,怎么没有得到一心不乱呢?这个问题怎么答复呢?第一、你虽然参加打七很多次,但根本不知道打念佛七的目的何在?只是随众念佛,人家念跟著念,人家不念你就不念,根本不懂打七的目的,是为求一心不乱。第二、你虽然听过《阿弥陀经》或法师开示,知道打七是为了得到一心不乱,但你没有发心要求一心不乱。没有发心,怎么能得到一心不乱呢?有人再问:我已知道打七是为求一心不乱,也发心去参加佛七,为求一心不乱。我已经发心,怎么还是没有得到一心不乱呢?要知道你虽然已经发心要求一心不乱,结果七天以后,还是没有得到一心不乱,原因是你念佛不够恳切!那么怎么念才算恳切呢?当我们念佛时,要观想阿弥陀佛接我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不为自己了生死,要观众生苦,发菩提心念佛。我们要观察众生正在苦海里受苦,等著我去救,我没有救众生的本事,念佛就是要求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本事,学了度众生的本事,再回来娑婆世界。念佛时要观察众生正在等著我去度他们,这样念佛就会恳切了,古人说:“生死心不切,云何能令念佛成片?”要一句阿弥陀佛跟著一句阿弥陀佛念,中间不夹杂妄想,这叫念佛成片。如果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就没有把阿弥陀佛念成一片,所以我们念佛一定要恳切的念。我们念佛了生死,要靠著一句阿弥陀佛度众生,能这样念,妄想就降伏下来,念佛就念成一片。

再有人问:我了生死的心很恳切,度众生了生死的心更恳切,但是念佛怎么还是降伏不住妄想呢?要了解念佛是要降伏烦恼,因为我们有烦恼才念佛,若没有烦恼就用不著念佛,现在就是佛。佛跟我们众生有什么不同呢?佛没有烦恼,我们有烦恼,烦恼从何处生起来呢?是从五尘境界生起来的,五尘即色、声、香、味、触,眼睛所见到的境界是“色”,耳朵所听到的境界是“声”,鼻子所闻到的境界是“香”,舌头所吃的东西是“味”,身体所碰到的境界是“触”,依著这五尘境界所起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念佛对治这些烦恼。如果你受菩萨戒,戒师要你发十四种弘誓大愿,其中第十愿戒师问你:“汝从今已去,于五尘烦恼生时,能制伏心否?”意思是说:你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当你面对著五尘境界生烦恼时,能不能制伏自己的心呢?你回答说:“我能制伏。”这时戒师才授你菩萨戒,就是我们众生面临境界引起烦恼时,要能管制自己的心,不要生烦恼。总之,引生烦恼有五尘境界,而实际引生的烦恼千差万别,无量无边。

我们念佛要怎么念才能降伏烦恼,才能把佛号念成一片呢?过去祖师曾开示:“要万缘放下,一念提起。”“万缘”就是万种烦恼之缘,皆由五尘境界上开缘。“万”是指无量数,无量数烦恼之缘统统把它放下来。但放下不是落于偏空,要万缘放下,一念提起。“一念”是什么?是念阿弥陀佛这一念。把万缘放下,只记著阿弥陀佛这一念,就念成一心不乱了。但放下谈何容易,越想放下越放不下,那怎么办呢?当烦恼生起时,怎样降伏呢?我们不能用憎恨心对治它。若自己生气:我要念佛为什么还要生烦恼?样不但不能降伏烦恼,还烦恼上再加烦恼,因为起憎恨心,不是动了根本烦恼吗?烦恼生起来放不下,是因为我们去理万缘、理烦恼。那要怎样对治才能放下呢?古代祖师开示我们一个口诀:“不理它。”当烦恼生起来时,不要理它,只念我的佛。不论是好境界、坏境界,我统统不理它,这样烦恼就降伏住了。烦恼生起来像地上长的蔓草一样,很快就生了一大片。若是理它,越理越厉害,烦恼越多,越想降伏越降不住。所以不管是顺境烦恼、逆境烦恼,一概不理,这就是对治烦恼的妙诀。

话说多了打闲岔,继续好好念佛吧!

四、相信佛陀,相信自己

诸上善人慈悲:前面讲我们打念佛七要知道为什么念佛?为什么打七?已讲过叁天了,为什么要念佛呢?为度一切众生了生死而念佛,就是发菩提心念佛,我们不是为自己了生死,是为度众生了生死。那么念佛就好,为什么又要打七呢?这是《阿弥陀经》上释迦佛开示我们,念七天能得到一心不乱,到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都会来接引我们到西方去,所以要为求一心不乱而打七。过去叁天就是讲我们发心要发得对,发愿要发得对,发对了愿,还要精进修行,要依著信愿行修行,信愿行这叁个字是全部《阿弥陀经》的纲要,一部《阿弥陀经》就是讲信愿行叁法,是修净土法门,最重要的叁个要法。有人叫净土叁资粮,我们中国人出远门要带资粮,资是钱财、路费,粮是吃的东西,那么我们生西方带什么去呢?就带著信愿行叁法,净土叁资粮去。

今天要向各位讲的是“相信佛陀、相信自己”,第一要信佛,第二要信己。信佛就是要信释迦佛不打妄语,信阿弥陀佛不发虚愿。信佛的心具足了,再信仰自己。释迦佛是我们的本师,是我们的根本师父,一切佛法都是释迦佛说出来的。释迦佛说:了生死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到了末法时代,其他法门行不来,只有修净土法门,只有念阿弥陀佛,绝对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回入娑婆,广度众生,满菩提愿,要绝对相信佛的话,不可有怀疑。社会上正人君子,都不说假话,不打妄语,何况是释迦佛呢?释迦佛绝对不会骗我们。社会上说谎话、打妄语的人,他骗人是有所为的,不是为了骗财,就是骗产业。释迦佛对我们打妄语做什么呢?释迦佛对我们说的话,是绝对无条件的,完全是度我们了生死的。古人说:“佛言不信,谁言可信?”佛说的话完全是真实的,佛说的话我们不信,哪个人说的话可信呢?所以绝对要相信佛说的话是真语、实语,要彻底相信,信释迦佛不打妄语,再信阿弥陀佛不发虚愿。

阿弥陀佛过去也是个凡夫,他当国王时有佛出世,叫世自在王如来。他去亲近世自在王如来,一见到佛相好庄严,十分景仰恭敬,他就问世自在王如来说:“佛的相好庄严是怎么得到呢?”世自在王如来开示他说:“你发菩提心度众生,就可得到相好庄严。”阿弥陀佛是善根成熟的众生,他一听开示,就发菩提心要度众生。要度众生必须学法门,他就把国王位舍掉,跟随世自在王如来出家,取名为法藏比丘,当时他所处的世界,与我们现在娑婆世界一样,也是个五浊恶世,难以修行,因此他就发愿说:“我可不可以成就一个便于修行的世界,来度众生呢?”世自在王如来说:“怎么不可以呢?十方世界清净国土很多,都是过去诸佛发愿成就的,你成就一个清净国土度众生,不就好了吗?”世自在王如来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微妙,应其心愿,完全呈现。法藏比丘看了诸佛严净国土,自己发了无上殊胜之愿,要成就一个清净国土,也就是发愿要成就一个极乐世界,就像建筑师要启建大雄宝殿一样,法藏比丘开始修行,把修行的功德全部都庄严到极乐世界,修了五个大劫,才把极乐世界庄严成功。

法藏比丘怎么修行呢?他的修行方法,是先在世自在王如来前,发四十八大愿,依著四十八大愿用功修行,修行五个大劫的功德,才成就极乐世界。这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是度众生的,其中第十八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即若有众生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念十声,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若是念十念的众生不能生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绝对不愿成佛。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那就证明他发的愿不是虚愿,我们念十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一定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有人问:念十声佛号就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不是太容易吗?这十念是什么时候念的,是平时或是临命终时念的呢?要记著,这是临命终时念的,有人听到这个道理,说这太容易了,我到临命终时再念十声阿弥陀佛,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平时还念佛作什么?打佛七不是白费力吗?如果这样想是大大错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一定要有善知识来开导我们,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善知识一开示,我们就能生信心,就发愿往生,就能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但是到了临命终时,是否一定能保证遇到善知识对我们开示?临终时八苦交煎,善知识开示时,我们还能不能信仰?能不能发愿?所以不可存侥幸之心,这就是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修行用功,要具足信愿行叁资粮的原因。

上面讲的是信佛,接著讲“信己”。信己就是信自己,既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皆当成佛,我们也有佛性,我们要相信释迦佛讲的话。佛有十方叁世诸佛,“十方”就是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叁世佛”是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过去的佛是释迦佛,已经涅乐。现在的佛是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说法。未来的佛,就是十方所有一切众生,我们有佛性的众生是未来佛。《观无量寿佛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因为我们的心是佛,所以我们的心就可以造作成一尊佛。没有听过佛法的人,不了解自己的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四圣六凡,何谓圣人?佛教讲超出叁界以外叫做圣人,圣人分大乘、小乘二种,大乘是佛、菩萨,小乘是声闻、缘觉,这四种圣人都是我们心里具有的。“六凡”,即六道凡夫,就是叁善道、叁恶道。叁善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这都是修善法转到叁善道。叁恶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造恶业就转到叁恶道。无论叁善道、叁恶道,都没有超出六道轮回,都是凡夫,所以叫六凡。

我们的心具有这十法界,要了解我们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一切法唯心造”,这十个法界哪儿来的?都是我们的心造成的。造业怎么造的?就是我们的身、口、意叁业。身,身体造的业;口,口说话造的业;意,就是我们的心造的业。身口意叁业分开来有十种业,即身叁、口四、意叁。身业有叁种:杀、盗、淫。杀生害命、偷盗财物、邪淫男女都是身体造的。口业有四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都是说话造出来的。意业有叁种:贪、瞋、痴,即贪欲心、瞋恨心、愚痴心都是我们的心造的。这十种恶业翻转过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即变成十善业。我们为什么要受戒呢?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叫我们不要为非作恶,只要守戒,身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叁恶业就变成叁善业。口业、意业也是一样,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就是口的四善业。不贪、不瞋、不痴就是意的叁善业。释迦佛开示我们不要造十恶业,造了十恶业要堕落叁恶道,十种恶业分上中下叁品,上品十恶堕地狱,中品十恶堕饿鬼,下品十恶堕畜生。我们学了佛要止恶修善,把十种恶业转成十种善业,修十善生天道,守五戒转到人道,带著瞋恨心修十善业转到阿修罗道,因此若好好修五戒十善,绝对能转到叁善道。

那么造的业力怎么讲呢?业是“动”的意思,身口意一动就是造业,不动就没有造业,业是因,一动造了因,一定得果。造了善因,

绝对得到善果;造了恶因,绝对得到恶果。所以我们一定要会修行,先把自己的身口意管好,叫它不作恶而修善。所谓“心造天堂,心造地狱。”天堂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不是上帝造出来的;地狱也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不是阎罗王造出来的。学佛法要知道佛法就是心法,心内求法是佛法,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叁界以内六道众生都叫凡夫,能超出叁界才叫圣人。两种小乘圣人,他们听到佛法,知道一切都是苦的,苦由集来,集就是烦恼,他们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但是他们不发心度众生,自己修行超出叁界成了圣人,叫小乘圣人。大乘圣人,是佛及菩萨,未成佛之前是菩萨,怎么成佛成菩萨呢?就是为度一切众生而修行,发菩提心修到大乘的道路上。六道凡夫,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出世间四种圣人,也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最高的果位佛果,也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我们做晚课放蒙山时,开始先做华严法界观:“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偈就是告诉我们十方叁世一切诸佛,都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哪来的佛呢?佛不是天生的,不是自然有的,所以“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修了成佛的因,才能成佛的果,所以一切十方叁世诸佛,都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

《观无量寿佛经》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是说我们的心就是佛的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成佛。“是心是佛”,是说我们有成佛的佛性,有成佛的心,这个心就是佛。在道理上讲,这个心就是佛。但是在事相上讲,我们还是凡夫,所以我们要修行,修行就是“作”,“是心是佛”,还要“是心作佛”。必须注意:不能以为我的心就是佛,但我们现在还是大凡夫,因为没有造作,造作就是修行,“是心作佛”,修行成了佛,这叫“事造”。在理具上,我们的心是佛,在道理上具有佛性,还要用我们的心修行用功,造作个佛出来。说个譬喻:我们要雕刻佛像,要找好木材,雕佛像要用香檀木,找到香檀木,还要雕刻才能成佛。香檀木是好木材,还得用功去雕刻出一尊佛像出来。如果我们找一块糟木头,怎么雕刻也雕不出来,朽木不可雕嘛!所以雕佛像一定要找好木材,因它具有佛性,“是心是佛”。但它还是个木材,一定要用功雕刻,把它雕刻成为佛,这叫“是心作佛”。我们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修成佛的因,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成了一念佛,念念佛,就是念念成佛,即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呢?虽然我们的心就是佛,可是不念佛,我们的心还是六道凡夫,凡夫的妄想心去不掉,所以一定要念佛,造清净业。业不是个动力吗?动到佛那里,我们念一句佛,就是成佛的因,生到极乐世界都是我们的心造作出来的,所以我们要造作要念佛,不念佛还是到不了西方的。我们要相信自己有成佛的心,我们自己的心可以成佛,为什么不念佛,成佛呢?为什么要去念众生,成众生呢?这不是对不起自己的善根吗?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打起精神念佛吧!

五、愿生极乐,愿离娑婆

诸上善人慈悲:昨天讲到我们要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足信愿行叁资粮,第一要有信心,不相信净土法门,怎么能生极乐世界呢?绝对要相信释迦佛不打妄语,阿弥陀佛不发虚愿,相信自己有佛性,有成佛的心,这就是信佛信自己,这个条件具足了,叁资粮就具有一个。今天再讲“愿”字,愿分二个,第一愿生极乐,第二愿离娑婆。

第一、愿生极乐,我们信了要生去,可是不发愿生去,信了不是等于没有信吗?所以要愿生极乐。第二、愿离娑婆,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如果一方面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一方面以为住在娑婆世界很好,怎么能生极乐世界呢?所以要愿生极乐,一定要愿离娑婆。

愿生极乐能得到什么利益呢?前面讲过,我们要知苦,因为娑婆世界是个苦世界,八苦交煎,人命无常,还要流转生死,六道轮回更是个大苦,生到极乐世界做什么呢?生到极乐世界可了生死,一生去就是阿鞞跋致,中国话叫“不退转”,一生去只有往前进步,不会再退步,就不会流转生死,轮回六道。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四种苦,生到极乐世界这四种苦都没有了。

第一、生苦:前面已经讲过,生到娑婆世界一入母胎,在母亲的肚子里暗无天日,没有一点光明,等于堕黑暗地狱。母亲肚子里是血是水,等于堕血湖地狱。所以一出生呱呱地哭,碰到任何东西都疼,有如风刀解体、炽火烧身之苦。生到极乐世界不是从母胎出生,是从九品莲花生的。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就来接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一开就生出来,没有生苦。

第二、老苦:娑婆世界会老,生出来什么时候开始老,是七十岁、八十岁才老吗?不是的。有智慧的人会发觉,人一出母胎就开始老了,活一天就老一天,老到七、八十岁,衰老不堪,六根暗钝,才知道老相现前。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永远年轻,没有老苦。

第叁、病苦:生在娑婆世界会生病,无论生哪种病都很痛苦,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呢?娑婆世界环境不好,忽冷忽热,气候不调,又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喜欢打妄想,东想西想,自寻烦恼。想到顺境,就动爱染心,生爱的烦恼;想到逆境,就动瞋恨心,引起烦恼就招感病苦。极乐世界寒暑不迁,一年四季气候一样,不会忽冷忽热而生病,生到极乐世界,但闻念佛念法念僧,心里不起烦恼,所以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不会有生病的痛苦。

第四、死苦:我们活在娑婆世界最长活到一百二十岁,还是要死,“死”字大家都不愿听闻,我们在佛堂讲开示常常讲到死字,社会上谈到死字代表不吉祥,因为死太苦了。生到极乐世界呢?《阿弥陀经》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极乐世界的人民也是无量寿,一生成佛,一生办道,不再流转生死,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寿命无量,哪有死苦呢?

除了上面四苦外,娑婆世界众生还有第五、爱别离苦,第六、怨憎会苦,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念佛生去的,天天与诸上善人相聚,没有这两种苦,因为这些苦都是我们的心生出来的。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把爱心、憎恨心都降伏住了,当然没有爱别离苦,也没有怨憎会苦。

第七、求不得苦,在娑婆世界满足我们愿望的事情太少,喜欢的事情往往求不得,都不能称心满愿,到极乐世界没有求不得苦。

娑婆世界有见佛闻法之难,我们想见佛见不到,不生佛前,即生佛后,释迦佛已经过去了,弥勒佛还没有来,我们见不到佛,还能闻佛说法吗?生到极乐世界,天天和阿弥陀佛见面,不会求佛求不得,我们想闻法,阿弥陀佛天天向我们讲经说法,所以没有求法求不得之苦。

娑婆世界有求见善知识之难,不仅见佛见不到,菩萨见不到,连求个凡夫善知识,都求不得。到极乐世界,有一切诸大菩萨当我们学佛的伴侣,全是大善知识,一切诸大菩萨都能说法,一定能满我们的愿。不但诸大菩萨会说法,有情无情也都会说法,《阿弥陀经》上说得很清楚:“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又“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水鸟树林,诸宝罗网,微风吹动都演出妙音。不仅有情会说法,无情也会说法,所以生到极乐世界没有求善知识的困难。

在娑婆世界我们是个凡夫需要生活,每天衣食住行生活四大要件,我们想求个满愿很不容易,都是求不得苦。到了西方极乐,衣食方面,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心里动了一念,衣服就披到我们身上。想吃什么东西,心里刚动一念,钵就现到面前。住也不要我们烦心,七宝楼阁,阿弥陀佛给我们建筑好了。这都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观察到娑婆世界的众生,为求世间生活而受痛苦,为忙世间生活不能专心修行,所学佛法生了障碍。生到极乐世界衣食住都是自然,阿弥陀佛都给我们准备好,所以不会生障碍。

第八、五蕴炽盛苦,前面提过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娑婆世界的众生是血肉之躯,属于色法,它支配著使我们痛苦,此外娑婆世界的众生是妄想心,有受、想、行、识四蕴,五蕴像火烧一样痛苦。生到极乐世界莲花化身,身体是清净身,内心的烦恼降伏住了,没有受想行识的妄想心,所以生极乐世界没有五蕴炽盛苦。我们为什么要求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发愿往生?因为生到极乐世界八苦都了脱,有了生死大苦的利益,所以要愿生极乐,而且愿要发得恳切。

接著讲“愿离娑婆”,娑婆世界有什么不好,我们为什么要远离呢?因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浊”是浑浊不清,众生在这种环境里受无量痛苦。下面再分说这五种浊:

第一、劫浊:梵语“劫波”,华言时分,娑婆世界年岁不好,天灾人祸,没有好时间,七难具足,劫浊从哪里来的呢?劫浊并无本体,是由下面四种浊招感而成的。

第二、见浊:分为五类,名“五利使”,“利”是快速,“使”是驱使,这五种烦恼生起来很快速,驱使众生流转生死,五利使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一)、身见:“身”就是我们的身体,执著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之身体为我,要打破这个知见很不容易,因有身见把身体当成我,而起惑造业。

(二)、边见:即众生所了解的道理都偏到一边,非起常见,即起断见,不起中道之见。如有的人执著人死了,永远转生为人,是名“常见”。有的人执著人死了,就断灭了,并无来生来世,是名“断见”。所了解的道理仅执一边,这就是边见。

(叁)、邪见:是拨无因果的知见,不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因果是迷信,是名“邪见”。

(四)、见取见:又叫“差别见”,世间有学问的人或外道,对其自以为是的偏见,执著不舍,叫“见取见”。此类人以偏概全,把偏到一边之理,当作全部真理,世间学问家及修外道的人,因为有“见取见”,所以学佛很难。

(五)、戒禁取见:外道执著他们所订的戒律,以为其所订的戒律最为完善,实际上他们所订的戒律不见得很完善。譬如回教徒戒吃猪肉,但不禁止吃牛羊肉,他们不知道吃牛羊肉也是不对的。又如耶稣教有十条戒律,其中一条不拜偶像,他们认为佛教拜佛菩萨是拜偶像,是一种迷信,不知道他们拜十字架,将上帝当神就是偶像,这些都是“戒禁取见”,以上五种知见合起来叫“见浊”。

第叁、烦恼浊:亦分五类,名“五钝使”,即贪、瞋、痴、慢、疑五种。娑婆世界的众生,遇到喜欢的便起贪心。喜欢的得不到,便动瞋恨心。不应该贪的要贪,不应当瞋的要瞋,不明事理、不信因果即愚痴,这便是贪、瞋、痴烦恼。自己以为了不起,比天还大,比佛还大,是我“慢”烦恼。凡事产生疑心,对于佛理,因为多疑而不能决定相信,这是“疑”惑。以上五种叫“五钝使”,这五种烦恼,生起时,是慢慢生起;断除时,亦须慢慢断除,故曰“钝”。

第四、众生浊:众生是个果报法,有见浊、烦恼浊,这两种恶因,结果成就一个众生。“因”浑浊不清,见是浊的,烦恼也是浊的,结果成就的众生当然也是浑浊不清的。

第五、命浊:命是自己的生命,为什么生命短促呢?因为人造的因,不是长久的因,所以结果寿命短促。人身难得,即得人身,生命也很短,纵使活到一百岁,一转眼就过去了。做人时不做好事,造些恶因,人身难得而易失,一息不来,就堕到叁恶道受无量苦,出苦无期,所以命浊对于学佛更是障碍。我们在小孩时不知学佛,青年壮年没有闻到佛法,到了老年幸闻佛法,还是不发心修行。刚想要发心修行,岁数已经差不多了,尚未起修寿命到了。不要说堕叁恶道,不能接著修行,纵使来生来世转人身,也不一定会知道修行,因为连菩萨都有隔阴之迷,何况我们是生死凡夫,能不警惕吗?所以命浊对修行最生障碍,使我们不能继续不断用功。以我们现在为例,我们前生前世都有修行,都有善根,因为前生前世若没有修行,今生今世不会转人,转人也不会学佛,学了佛也不会来打念佛七,所以我们前生都修行过,但是想想我们是不是一出母胎就接著修呢?不是的,有的是青年间断,有的是壮年间断,这都是命浊的障碍。

既然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我们为什么不愿意离开,还要我们发愿离娑婆呢?因为娑婆世界有五欲之乐,即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人大都贪图这五欲之乐,第一贪财,一天到晚想发财,认为发了财,什么都可享受,有了钱就可得到一切快乐。第二贪色,色即男女之色,男欢女爱,不知是生死的根本。第叁贪名,有了名,利就跟著来,权威势力也来,所以名利无人不贪。第四贪食,吃东西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众生肉造杀业,以为吃得好是一种快乐。第五贪睡,人多好吃懒做,睡要睡得好,要有好房间、好床、好棉被,认为睡得舒服是一种快乐。我们有一点善根听到佛法,知道五欲之乐没有一种好享受,贪图五欲是受苦的因,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若是贪图五欲之乐造恶业,一定会堕地狱受苦。我们闻到佛法,晓得我们住的世界是五浊恶世,不可再贪图五欲之乐,所以我们要赶快念佛愿生极乐,愿生极乐,一定要愿离娑婆。既然知道娑婆是五浊恶世,离开就好,为什么还要发愿离娑婆呢?因为我们有无始劫来的习气,我们念佛愿生西方是初发心,而我们贪图五欲之乐,是无始劫来就有的根本烦恼,我们很容易被五欲牵缠,障碍我们往生西方,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切发愿,愿离娑婆,才能生西方极乐世界。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继续好好念佛吧!

六、常行定课,加行打七

诸上善人慈悲:净土叁资粮信愿行叁法,前面已把信、愿讲过了,“信”要信佛、信己,“愿”要愿生极乐、愿离娑婆。今天接著讲第叁个资粮“行”,谈的是“常行定课,加行打七。”

先讲“行”字的读音,社会上通常只念“ㄒㄧˊㄥㄏˊㄤ”两个音,只有佛教念“ㄏˋㄣ”,为什么?“行”是功行、发行,你用功修行叫“功行”,修的是什么法门?叫“发行”,也叫“行门”。信愿行叁资粮的“行”一定要读“ㄏˋㄣ”。行有两种,一种是常行,一种是加行,常行是平常用功,加行是加功进行,就是我们现在打念佛七,平常念佛念不了这么多,所以叫“加功进行”,又叫“加行”。

先讲“常行”,常行是平常用功,平常净土法门怎么用功呢?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念佛号就是修行、就是用功。一天要念多少呢?念越多越好,我们若是有了信仰心,发了愿,一定要认真修行。自己要订一个功课,每天规定自己念佛要念多少数目,只要念一百声以上,一定要用念珠。念珠的功用是记数,一串念珠有一百零八颗。念一百零八声算一串,要是一天念十串就念一千声,要这样计算。出家弟子修行时间较多,在家弟子比较忙,念佛的数目,要斟酌个人的时间而定,不能统一规定一天念多少,早晚各念多少,要视自己事务的多寡而定。古代有人一天念十万声,那都是出家弟子,在家弟子绝对做不到,因为在家事务繁杂,不可能念那么多。念佛要念到心里,念佛从心不从口,念字从心字不从口字,所以念佛要用心念。我们对于净土法门生信心,要发愿生西方,怎么生去呢?要修行。修行怎么修呢?就是靠著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就是净土宗的修行,这是释迦佛开示我们的。这一句佛号,不但不能念到口里,不能念到念珠上,要用心念,而且发心要发得广大,要把阿弥陀佛名号,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念佛要用心念,这是个了生脱死的法门,不是悠悠泛泛,随便念著好玩的。我们要了脱生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靠著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得到大功用。

有人问:念佛为什么要用念珠记数?念珠为什么要串一百零八颗呢?是要对治我们一百零八种烦恼,我们心里如果没有烦恼、没有妄想,就不必念佛了。释迦佛劝凡夫要念佛往生西方,菩萨要念佛往生西方,乃至等觉菩萨尚未成佛,还是要往生西方,《华严经》善财童子证到等觉菩萨位,但最后《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还是劝善财童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讲到这里有两个疑问:第一、等觉菩萨为什么还要生极乐世界呢?等觉菩萨是菩萨的最高位,与佛仅差一等,再进一步就成佛,因为还没成佛,还是要亲近佛,还是要听佛开示,所以像善财童子是等觉菩萨,还是要生极乐世界。

第二、释迦佛说《阿弥陀经》把极乐世界说得那么好,劝我们要往生,释迦佛自己为什么不生极乐世界呢?等觉菩萨需要生极乐世界,因为还没成佛,最初一念妄动的生相无明,尚未断尽,所以还是要到西方亲近阿弥陀佛。释迦佛为什么不生极乐呢?因为佛的生相无明已断尽。什么时候断尽呢?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加功进行,到腊月初八早起,夜睹明星成正觉,把生相无明断掉成佛,一点无明烦恼都没有,就不必生极乐世界了。

前面讲过,我们凡夫道心难发,怖心难生,天天听经听讲开示,讲来讲去都是劝我们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道心,道心要发起来很困难,你们口里说说,心里有没有发心呢?心里发了菩提心,还要永远保持著,不要忘记了。《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菩提心是个失意罪,所以菩提心要常常现前,道心难发,我们已经发了,还要真实的发。释迦佛为什么劝我们念佛生极乐世界呢?要我们超出轮回,了脱生死。我们若是不知轮回大苦,怎么能生恐怖心?虽然知道但粗心大胆,以为释迦佛只是说说,反正看不见,堕地狱就堕,有什么关系?等到你堕了地狱感觉痛苦,悔之已晚了,所以我们对于轮回生死大苦,一定要生恐怖心。

可是我们怎么了生死出轮回呢?要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若马马虎虎念,怎么行呢?我们要了生死出轮回,就靠著一句阿弥陀佛的功夫,这一句佛号一定要认真念。那么怎么念才算认真呢?古人有个偈:“念佛切莫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捋转数珠从头念。”念佛要这样用功夫,并不是数念珠,手里掐念珠,掐了一圈算一百,念到自己心里没有?我们手里拿念珠要得手应心,手里掐著念珠,要观察到心里念了没有?念佛念一百零八声,对治一百零八种烦恼,能不能对治烦恼呢?自己念佛的力量,能不能降伏烦恼呢?所以我们念佛拿一串念珠记数,先念一百求一心不乱,念九十九声一念岔,打了一个妄想,“捋转数珠从头念”,这一百声都不算,再从头念起。

前面讲过,我们为什么要打念佛七呢?是依著《阿弥陀经》上开示,要我们念七天,能够得一心不乱,可是不是过了七天,一心不乱就现前,是要在七天中好好用功。那么求一心不乱,从什么时候开始求起呢?从开始念第一句阿弥陀佛起,用一串念珠记数念佛一百声,观察自己打不打妄想?打了妄想,念过的都不算从头来。要这样对治妄想,念佛才能念出力量来,才能念到一心不乱。

我们平常念佛的时间很短,没有用功不知道妄想厉害,你们用功时观察看看,在很短时间内打了很多妄想,就知道妄想的厉害。你们平常用功每天要定功课,自己斟酌时间定数,早晚各念五百声或一千声,先不要发心要念越多越好,念得多还要能真正用功。你现在发心要念叁万声,但是家里事务多,要念完叁万声很不容易,念不完就马马虎虎念,这样念得再多,也得不到利益,所以念佛不一定要贪多,重要的是要认真念。

接著讲“加行”,加功进行,就是打念佛七,为什么要打念佛七呢?起七时曾经讲过打佛七是为求证一心不乱。什么是一心不乱?一心,则不二念,有两个念头不叫一心,因为有两个念头心就乱了。只有一个心,没有第二念,这样心才能够静下来,才是不乱。一心不乱的一心是什么心呢?就是念佛的心,打七念这句佛号,我们的心只有南无阿弥陀佛这一个念头,第二个念头起不来,能这样,就能够证得一心不乱的境界,生西方就有把握。了解这个道理并不难,但是要得到一心不乱,并不容易,得好好用功,平常不用功,打七才来用功,这样难得功夫上手。平常没有念佛,听说海会寺有打念佛七,就赶快来参加,想在打七证得一心不乱,那要上根利智。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没有这样的人,但毕竟太少了,我们都是中、下根者居多,所以要加功进行。我们平常念佛没有整天念,打七是整天念,平常若没常课,打佛七时,要把心静下来就很难,很不容易得一心不乱。但海会寺并无规定,平时有念佛才能参加佛七,因为这样会障碍初学的善根,或许有的人平常不念佛,来打七就证得一心不乱,或者打七回去后,就定常课念佛,这样也很好啊!

前面讲过不用功不知道有妄想,用了功才知道妄想的厉害,我们凡夫与佛不同就多了妄想,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腊月初八夜睹明星成正觉,看见一切众生都是佛,叹曰:“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说一切众生,虽然都是博地凡夫,但跟佛一样具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功德、如来的相好,一切众生跟佛平等。既然一切众生具备如来的智慧、功德、相好,怎么还当众生,没有成佛呢?就是因为众生多了妄想,且执著妄想是对的、是真实的,所以不能证得本来具有的如来智慧德相。“妄想”是什么?“妄”是虚妄不实,“想”是我们心里在想念。凡夫心里动的念头,都是虚妄不实的念头,但是自己根本不知道。学了佛法听讲经,才知道妄想这个名词,才知道我们打的念头都是妄想,不学佛根本不知道一天到晚在打妄想。我们的妄想心想的是什么呢?想的全是一些凡夫的事情,广说不出色、声、香、味、触五尘,简单的说是财、色、名、食、睡,想来想去离不开五尘境界。怎么想不到佛呢?因为是个凡夫,想的都是怎样发财,怎样男女相爱,怎样有好名誉,怎样吃得好,睡得舒服,想来想去不外都是财色名食睡这些事情,全是凡夫的境界。我们不学佛,不知道妄想这个名词,学了佛不用功,还是不知道它厉害。很多人问:我没有念佛以前妄想很少,为什么现在念佛了,妄想反而多起来呢?要知道并不是念佛反而妄想多起来,而是因为念佛才观察到妄想。不念佛,我们的心全是妄想,一点佛的念头都没有,等于一个黑暗房子,看不见里面有很多垃圾灰尘。因为外面没有光线射进来,房内又无电灯,怎么看得见垃圾呢?我们现在念了佛,心里有了佛念,等于房子开了灯,才看见有很多垃圾灰尘。不是开了灯,垃圾才多起来,原来就这么多,只是以前没有看见,现在开灯才看见,但用不著害怕,只管继续用功就好。

现在学了佛法,知道我们的心是妄想心,不时在打妄想,现在我们要用功念阿弥陀佛,要用念佛的功夫降伏妄念,要擒住妄想好好的用功,这个道理懂了,但功夫不到家,妄想还是降伏不住。上面讲过“念佛切莫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乱。”一百就是一串珠子,很短的时间,要多用功才能降伏妄想,不然妄想起来我们不知道,一串珠子掐完了,妄想还在打著,妄想降伏不下来。要知道妄念是个散乱心,打起妄想连续打下去,不是单纯打一个妄想,而是一个妄想,接著一个妄想,越打越多,妄想像蔓草一样结结生根,我们要把蔓草除掉很不容易,因为它留下一点点,又生一大片。妄想是一个接著一个很复杂,想了半天全是无用的妄想,我们不想它偏要想,自己作不了主。妄想包括无明烦恼,要把无明烦恼降伏住,再把它断掉很不简单,要经过叁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能把无明断尽。

释迦佛及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们看见众生断除妄想,要经叁大阿僧祇劫,而且要但进不退,太不容易了,所以阿弥陀佛为度众生发愿成就极乐世界,释迦佛劝大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可断无明,因为用念佛这个念头,可以对治其他的妄念,只要专精执持佛号,把妄想降伏住,证得一心不乱,绝对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妄想无明自然断除。正因为妄念包括无明烦恼,要断除太不容易,要降伏住也不简单,平时我们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妄念比佛念还多,念佛不能成就,所以我们需要打念佛七,需要加行用功念七天佛号,才能够把妄想降伏下来。

今天我们打念佛七已经是第六天了,如果你已得到一心不乱,那是上根或中根,倘若还没证得就是下根了,明天还有一天,希望各位加功进行,定求一心不乱。话说多了打闲岔,好好念佛吧!

七、善根福德,正助双修

诸上善人慈悲:光阴过得很快,今天是阿弥陀佛的圣诞纪念日,也是我们打佛七圆满的日子,这几天向各位讲开示,前叁天讲我们为什么要念佛?为度众生了生死而念佛,要发心度众生,引众生了脱生死,为度众生而念佛,就是发菩提心念佛。为什么要打念佛七?这是依据《阿弥陀经》上的开示,要求证一心不乱,需要念佛七天,为什么不念八天呢?因为上根人念一天就证得一心不乱,中根人若二日……若六日,这中间五天一定证得一心不乱,下根人第七天也能证得一心不乱,所以不需要念八天。过去已经念了六天,若是尚未证得一心不乱,今天好好念,一定证得。我们要发愿求证一心不乱,若是念了七天,佛七圆满了还没证得,难道我们连下根都不如吗?不能这样讲,下根还要分上、中、下叁等,即下上、下中、下下叁等根机,我们生在末法时代,都是善根浅薄,业障深重,大都属下下根众生。在后面叁天我们讲信、愿、行净土叁资粮,第一、信,要信佛、信自已。第二、愿,要愿生极乐、愿离娑婆。第叁、行,有常行、加行。今天佛七圆满了,我们如果没有证得一心不乱,七天也没有空过,因为念了七天佛,种了七天善根。

刚才讲我们是末法时代的众生,可能是下下根,没有证得一心不乱的原因,是我们听佛法听得太少,听说海会寺有打佛七就发心赶来参加,但是根本就没有发愿要为度众生了生死而念佛。在佛七第一天我们就讲过,念佛为自己了生死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部分,要为度众生了生死而念佛,那就全对了。如果不了解为度众生了生死的道理,认为我为自己了生死就好,为什么要度众生呢?这是佛法听得太少的缘故,菩提心根本发不起来,所以一心不乱证不得。前面讲我们证不到一心不乱的原因,讲过我们要为度众生了生死而念佛,要发菩提心而念佛,打念佛七是为证得一心不乱,这个道理知道得完全正确。但菩提心没有真实发,求证一心不乱,也没有真实发,还是随喜念佛,大家念,我也念;大家不念,我也不念,把十天念圆满就好了,所以达不到目的。

还有一种因缘,不能得到一心不乱,就是有的人发心度众生,是真实发,打念佛七也真实发心,求证一心不乱,可是为什么念佛还是不得力呢?念佛要万缘放下,一念提起,要愿生极乐、愿离娑婆。娑婆世界的万种因缘,都是尘劳烦恼,这些万缘放不下,一边念佛,一边想著娑婆世界的事情,怎能念到一心不乱呢?我们现在佛七圆满,你若是已经得到一心不乱,要向你恭喜!若是未得到,念这七天佛也没有空过,因为已经种了很多善根,因此最后要向各位讲“善根福德,正助双修”。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可以少”就是要“多”,要多善根多福德,善根是因,福德是缘,叫做“善根福德因缘”,念一句阿弥陀佛,种一个善根,福德就是行六度万行,是个助缘,帮助往生西方。你们这次念了七天佛,就种了七天善根,虽然没有证得一心不乱,但已经受了七天训练,佛七圆满后每天自己要定常课,早晚各念多少要定个数目,刚开始不要定太多,你们有很多家庭事务,定得太多念不完。念佛要越多越好,还要能放下万缘,万缘放不下,要加以训练,每天定课念佛训练自己。

念佛时在家空间太小,绕佛绕不开,可以静坐下来,能盘双腿最好,不能盘双腿也要盘单腿,我们这两条腿也要训练,不训练到打佛七,无法用上功夫。佛七开始讲过灵岩山寺,出家众一支香坐下来念一个半小时,我们坐了叁十分锺腿就疼,不训练功夫怎么行呢?所以在家里念佛,最少要盘上一条腿训练。除了早晚定数念佛外,还要再训练自己不记数的念,就是工作的时候,要念到心里不要出声,因为如果他人尚未信佛,你大声念就会吵了别人,使他们毁谤,不是罪过吗?所以在家里最好默念,不必记数,记得念就对了。

除了用功念佛外,还要持戒,你们如果受过五戒或菩萨戒,要认真持戒,受了戒怎么可以不持戒呢?没有受过戒的,也要学著持戒,因戒律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如果不持戒,天天为非作恶,念佛怎么能念到极乐世界呢?被所造的恶业障碍住了,持戒是断除恶法,通常都是我们的身口意叁业在作恶。前面讲过,身口意叁业分开来有十种,这十种业没有学过佛法,不知道天天在作恶,学了佛法才知道。因此无论你们受过戒、未受戒,都一定要清净叁业。佛法有很多专门名词,讲得越细,越听不懂,现在把它说得最浅显,也最容易用功,要怎样清净叁业呢?心里要发好心,口里要说好话,身体要做好事,这样子发心,就能把身口意十种恶业降伏住了。再者还要记著,做善业不要著相,身口意都清净了,身心万缘放下,再一念提起,念一句阿弥陀佛,一定可以念到极乐世界去。

时光快得很,佛七马上就圆满,大家把握时间加紧念佛,求证一心不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