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则得现前。”经中明确指出,如来智慧人人具有,但因无始以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所以佛法流传世间,以无量法门济度群生,莫非转化人们的妄想、执着习气,修证方向,十分明确。经上所谓妄想,是指我们第六识的分别颠倒;所谓执着,是指我们第七识的我执、法执。如果我们对症下药,时时返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虽能对一切事物,照常应付,但不取不舍,不粘不着;无住而生心(清净心),不入断灭,生心而无住,不起分别;特别应知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和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此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了了分明,不同木石,这是什么?!实际上,这时两边不着,非空非有,无实无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正是我们的实相理体,本具佛性。
但近代以来,许多修行人,往往怕谈般若,以致这一佛法的纲要,弃而不究,寻枝摘叶,舍本逐末,茫茫苦海,不知何时才能获得解脱。江味农居士对这一现象很有感触,认为有些学人,“对般若不敢问津,甚至相互警惕,不谈般若,可悲之事,孰逾于此;违背佛旨,孰逾于此;误法误人,孰逾于此!”真可谓悲心激切,大声疾呼了。
(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诸部般若的纲要。佛说《大般若经》四处十六会,共六百卷,此经是第九会所说。全经共5837字,虽义理玄奥,却家喻户晓,普遍持诵。古今大德也各出手眼,纷纷注疏,真是妙谛互呈,美不胜收,其中江味农老居士的《讲义》,更是义理周详,触类旁通,深浅结合,辩才无碍的巨著。江老曾说此经是绍隆佛种、传佛心印的无上甚深法宝。他在判经时,认为上半部是约境来说明无住,以彰明般若的正智,下半部是约心来说明无住,以显示般若理体;并以信、解、行、证判释全经,脉络贯通,条理分明。他还认为上半部是遣除粗执,也即分别我、法二执,是对境遇缘分别而起的,例如说不应住六尘布施,不应住六尘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等等,是遣除其在境缘上生分别心。下半部是遣细执,是遣除与心念同时俱生的俱生我法二执,例如说:“于法不说断灭相”、“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遣除多生以来随念即起的习气种子,而入于般若理体。但所执的幻相,是起于能执的妄心,能所不二,并不局限。总的说来,江老认为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极圆顿的大教,与过去把般若判为带通教、别教,正明圆教,有所不同。江老说:“正因为此经是诸部般若的纲要,而般若又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且经中明明指出,‘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佛语当信,不可诬也。”真可谓独具慧眼,发前人所未发,深符佛旨,功在万世!
(三)
郑钟褔、吕家森、闻妙三位居士,对江老的讲义仰慕已久,从1982年起,发心学习,每周一次。至1985年,前后经过了四年之久。在学习中,他们至诚恭敬地读,悠游涵咏地读,再存养观照,以行持来帮助学习,写成笔记三厚册,成为这次编写语体文的重要基础,并积极努力印刷流通,以利于广大读者,特别是方便青年一代的熏习。虽然江老的《讲义》原版,是三十年代的文本,不算古奥难懂,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可能与年青一代的阅读能力,不相适应。三位居士弘法利生的悲愿,深可敬仰!
总的来说,我们幸闻此经,一切佛法无不包罗,经中的一字一句都关系到全经宏旨。深愿法界有情,念生死苦,发菩提心,深入学习此经,依文字,起观照,悟实相,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报四重恩,济三途苦。经说:“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有些同修也可以从念佛法门下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转化狂妄乱想,而得定开慧,明悟本地风光。正象江老所说:“念佛的念,虽然不是真如本体,却是趋向真如的妙用。为什么呢?因为真如是清净心,念佛是清净念,两者都是清净,才能达到相应之故。所以念佛之念,如能念念相续,是能达到无念的,故念佛是胜方便。”我们应知般若与净土,本来融通,象车的两轮,不能偏废。一切佛法离开般若,势必着相粘境,心外取法,成为邪见外道。我们务必仰体江老居士的清净大愿,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莲生九品,果证无生,谨愿与天下道侣共同黾(音敏)勉之。
徐恒志
一九九九年七月五日序于上海
附 录
吕家森、郑钟福、闻妙老居士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语体版)【2000年上海佛学书局出版】编写后记中说:“这本由上海佛教界前辈江味农老居士于1934年间,在上海省心莲社讲述、由蒋维乔居士亲闻编录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以下简称《讲义》),是一部近代各家《金刚经注释》中内容详备、解义圆融、见地独到、具有权威性的佛学巨著。1940年初版,1942年再版。1943年收入《普慧大藏经》,1947年由民国增修大藏经会出版单行本。……使我们原定的出版考虑(还不是计划)足足推迟了整整十四年(1985-2000年)。但我们都还健在,出版语体文《讲义》的愿心未泯。在这一瞬即逝的十四年中,我们并未中断尝试的努力,争取时节因缘的到来。有关《讲义》改用语体文的决心,我们从未动摇,因为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我们的责任和弘扬佛法的需要。只要能聘得因缘具足的顾问,为我们的语体文《讲义》审阅、鉴定、润文,我们认为有以上(1)、(3)种想法的居士是可以疑虑顿释的。十四年来,我们最感为难的就是聘请一位既要身体健康,又要不影响他本人日常生活、修持秩序的德高望重的长者。现在,终于礼聘到宗通、教通的徐恒志老居士,担任我们的顾问,徐老真是慈悲,满口应允。同时,在与上海佛学书局领导的协谈中,竟不谋而合。终于,时节因缘成熟了。这不是佛菩萨的加持力又是什么? ……语体文版《讲义》的完成,少不了众缘的和合。我们对上海佛学书局出版流通和上海佛教居士林广大居士结缘赠送深表感谢。对顾问徐恒志老居士的辛勤总审、作序,和所有参加校阅,为本书作出过贡献的劳松、景懿、绍铭、关连、吴丰诸居士表示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