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七‧二八一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

【疏翼】

第二以二十二頌半﹝從第二頌後半至第二十四頌〕廣明識相中,第叁以七頌﹝從第十八頌至第二十四頌〕釋諸外難,廣第一頌中,最初二句頌。

【述記‧卷四十叁】

次下、問答識起之由。即是[1]第叁釋諸外難,廣釋第一頌中,「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于中有七頌,合爲二段︰初二頌[2]、釋理違,次五頌[3]、釋教違[4]。

此、外人難。

若無心外之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

「分別」者,即八識等。無外實法,此由何生?外境既成無,妄應不起!難也。

【頌文】

七‧二八二 頌曰: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疏翼】

第一出第十八頌中,第二列頌作答。

【述記‧卷四十叁】

上叁句、出妄緣,下一句、顯分別。

【疏翼】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若一切但唯是識,離此別無作者及作用,則根本識無能攝益﹝藏文作「byin gyis ma brlabs pa/」〕、無有作用,應思諸分別雲何生起耶?

頌曰︰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論文】

七‧二八叁 論曰「一切種識」,謂本識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別。

【疏翼】

第一釋第十八頌中,第二長行釋。

【述記‧卷四十叁】

下、長行中,有[5]二︰初、略,後、廣。初、依頌中解緣生有漏分別,後、例生淨法。初中又二︰初、別解四句,後、總結頌意[6]。

此、初句中,且置「由」字,釋一切[7]種子識。即本識中能生一切有爲法種,各能生自果功能差別,故名「一切種」。

功能有二︰一、現行名功能:如言谷中功能能生芽等[8]。二、種子名功能:即本識中一切種子。此中但[9]說種子功能。

【論文】

七‧二八四 此生等流、異熟、士用、增上果故,名一切種。

【疏翼】

第一解第一句頌中,第二廣解「一切種識」。文分爲叁︰一、解生四果,二、簡離系果,叁、別解「種識」二字。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十叁】

「此生等流」,謂有二解︰一者、種子前後自類相生,二者、種生現行。雖複同時,亦名等流。現行,是種之同類故,于因緣中,唯除現親能熏之因緣,此明「一切種」故。余因緣種體,皆「生等流」。

問︰前第二卷末種生現起[10],「如俱有因得士用果[11]」,何故此中但言「等流果」耶?

[12]如前第二初明「等流、異熟二因習氣」[13],攝諸種盡。彼[14]間等流,即此等流種生現行,非士用果。彼[15]卷下但言「如」小乘「俱有因得士用果」,不言即是「俱有因」。然《顯揚》十八破,俱有因是因緣故[16]。

今但是因緣,生起因等攝,得「等流果」。此[17]據法體,彼[18]舉譬喻,亦不相違。

又互爲果,名俱有因,種現即非[19]。若與俱有法爲因,亦通無妨。如《攝論》[20]說,即義說二因[21]。

若前[22]解者,唯前後種相望[23],是等流;望現行,即「士用」或「增上果」中攝。

言「異熟」者,即善惡種。望諸現、種異熟[24]、異熟生無記法[25],前生等流果種,但各自性,即通叁性漏無漏因緣種;此異熟果因,但是善、惡有漏增上緣種。

然約第一解等流,即此二種[26]攝一切種子盡。下「士用」等,隨義于上[27]別立,以俱有爲果故。

若約後解等流[28],謂作意種子望心等法,是士用因。作動心等生故。若約前解等流,即等流種等生現行已,令士夫得士用果[29]。此種遠望士夫所作,名生「士用果」。

「增上果」亦有二︰若前解等流,即除前叁果外,皆「增上果」。若後解等流,種生現行等亦名「增上果」。此果稍寬,不能繁述。

且依一法說者,如名言種望第八現及自類種,是同類因。善、惡業望此[30]現、種,是異熟因。作意種子警覺起故,望此種、現,是士用因。第七種子爲俱時依勢力引起,望此現、種,是親增上因。第八現、種,望此能生,隨其所應即是等流、異熟、士用、增上四果,余一切法,准此應知。

然此中前二果[31]親故,先說;後二果[32]疏故,後說。前二果中,初是因緣,稍親故,先說;次方異熟。後二果中,士用狹故,先說;增上寬故,後說。以能生此一切有爲「果故,名一切種」。

【疏翼】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論曰︰此中由具有生起一切法功能,故名「一切種」。

【論文】

七‧二八五 除離系者,非種生故。彼雖可證,而非種果,要現起道,斷結得故。

【疏翼】

第二廣解「一切種識」中,第二簡離系果。于中分二︰一、明非種生,二、釋兩伏難。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十叁】

以是無爲,非種生故。彼無爲可證,非種子果。要現起無漏勝道,斷結方得。不由種故。

【論文】

七‧二八六 有展轉義,非此所說,此說能生分別種故。

【疏翼】

第二簡離系果中,第二釋兩伏難。

【述記‧卷四十叁】

若爾,增上果亦爾。有疏遠非種力得,亦應不同[33]。

此無爲法,亦有「展轉」證得之「義,非此所說。此說能生分別種故」。言「分別」者,有漏叁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別爲自體故,隱其無漏有爲不論。但染依他,對心外法故。下文自例淨法[34],亦爾。由此道理,後亦不取無漏有爲一切種子,于彼四果[35],攝果不盡。並有能生彼果義故,此中說也。

又解︰此文爲釋伏難,非成離系。

謂有難言︰何故頌說種生分別,不說分別能生種耶?

今答之言︰亦有「展轉」相生之義。然以前問,唯問「分別」從何而生,其現生種,非此所說。此頌但說「能生」現行「分別」種故。然前解者,順此論文。

【論文】

七‧二八七 此識爲體,故立識名。種離本識,無別性故。

【疏翼】

第二廣解「一切種識」中,第叁別解「種識」。于中分叁︰一、種以識爲體,二、簡非種非識,叁、暫簡持種識。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十叁】

即是種子,雲何名識?

種子以「識爲體,故立識名」。以「種離本識,無別性故」。種子依本識自體分,亦即名種子識,與識不一異;若爲相分,亦識所變,體即是識,非離識外,別有體性。「故立識名」。

【論文】

七‧二八八 「種、識」二言,簡非種識──有識非種、種非識故。

【疏翼】

第叁別解「種識」中,第二簡非種非識。

【述記‧卷四十叁】

「種識二言,簡非種識」。

謂「有識非種」,即現起諸識,非內種子;有「種非識」──即外麥等,非識自體分故。又「有識非種」──小乘所說諸識;「種非識」者──僧佉[36]所計「自性」是諸法因,彼體非識。以「有識非種,種非識故」,不同此種,亦種亦識;故俱簡彼,立「種識」言。

【疏翼】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或有是識,而非一切種,故說「一切種」言。或有計非是識,亦是一切種,故說「識」言。複由一語有失誤故,乃顯示差別﹝藏文作「bye brag/」〕,及差別所依﹝藏文作「bye brag gi gźi/」〕,此即無過。

【論文】

七‧二八九 又「種識」言,顯識中種,非持種識,後當說故。

【疏翼】

第叁別解「種識」中,第叁暫簡持種識。

【述記‧卷四十叁】

此中所顯本識中種,非謂持種名爲識種──第八識也。以第八識後「展轉力」,現助緣攝,非因緣故。或後第四句,當「彼彼分別生」中攝故,此中不說。若獨言「種」,即濫麥等、「自性」等。若獨言識,即濫現行八識等,故雙言也。

即解第一句下四字訖。

【疏翼】

以上第一別解第十八頌中,第一別解第一句頌訖。

【論文】

七‧二九○ 此識中種,余緣助故,即便如是如是轉變,謂從生位轉至熟時,顯變種多,重言「如是」。

【疏翼】

第一別解第十八頌中,第二解第二句頌。文分爲二︰一、解重言「如是」,二、解種衆多。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十叁】

即解第二句頌也。

謂前所明此[37]本「識中種」,由余叁「緣助故,即便如是如是轉變」。謂先未熟,名「生」,如在牽引因位。從此轉變「至熟時」,如在生起因中爲愛水所潤,有轉易變熟之相,名爲「轉變」[38]。以種子數衆多,皆有轉變生諸分別,故重言「如是」。

【疏翼】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言「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中,「變」者,即由前阿賴耶識分位變異。言「如是如是」者,即彼彼分別以後獲得功能,令再生起分位之義。

【論文】

七‧二九一 謂一切種──攝叁熏習、共、不共等識種──盡故。

【疏翼】

第二解第二句頌中,第二解種衆多。

【述記‧卷四十叁】

言「種多」者,謂前「一切種」,即「攝叁熏習」等識種盡故。

「共、不共等」,「等」取[39]有受盡相等[40],如前第二卷[41]解。「叁熏習」如下第八卷[42]自解。

【疏翼】

以上第一別解第十八頌中,第二解第二句頌訖。

【論文】

七‧二九二 「展轉力」者,謂八現識,及彼相應相、見分等,彼皆互有相助力故。

【疏翼】

第一別解第十八頌中,第叁解第叁句頌。

【述記‧卷四十叁】

上二句,明種爲因生分別;此句,明現行爲緣生分別,通叁緣[43];第叁句中且置[44]「以」、「故」二字。

釋「展轉力者,謂八現」行識,及八識「相應」心所。

此即識等自證分,及此所變相、見二分,並不相應及無爲法,故複言「等」,以彼識等皆互有相助力故。謂由真如等故,或生邪見等分別,或生隨順言論分別等也。

【疏翼】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言「以展轉力」者,謂由眼等識長養自果功能故,于轉起時,能爲阿賴耶識功能差別轉變之因。此轉變阿賴耶識,亦即成爲眼等識因,如是說名「以展轉力﹝即由更互增上〕」。若由是故二俱生起,即由此故,阿賴耶識不待余緣攝益,彼彼衆多種類分別生起。如是即說于現在世,阿賴耶如何生起轉識。

【論文】

七‧二九叁 即現識等,總名分別,虛妄分別爲自性故,分別類多,故言「彼彼」。

【疏翼】

第一別解第十八頌中,第四解第四句頌。

【述記‧卷四十叁】

顯所生果。

第四句且除[45]「生」字,解余四字。

即現行識相、見分相應、不相應,皆名「分別」。以「妄分別爲自性故」,皆不離識,故識爲自[46]性。

以自體、相、見等類衆多,「故言彼彼」。「彼彼」者,衆多義故。

【疏翼】

以上第一依頌中解緣生有漏分別中,第一別解四句頌訖。

【論文】

七‧二九四 此頌意說:雖無外緣,由本識中,有一切種,轉變差別,及以現行八種識等展轉力故,彼彼分別而亦得生,何假外緣,方起分別?

【疏翼】

第一依頌中解緣生有漏分別中,第二總結頌意。

【述記‧卷四十叁】

下、欲解第一句中「由」字;第叁句中「以」、「故」二字;第四句中[47]「生」字;遂[48]結上頌意,因總明之。

謂答頌前問[49],言雖無心外之緣,由識中有一切種者,牒解第一句,及釋其中「由」字。

「轉變差別」者,牒第二句。

「及以現行八種識等展轉力故」者,牒第叁句,並解其中「以」、「故」二字。

「彼彼分別而亦得生」者,牒第四句,並解「生」字。

如此分別得生,「何假外緣」,「分別」方「起」?

然此正解頌中染分[50],所明意訖。

【疏翼】

以上第一長行略釋中第一依頌中,解緣生有漏分別訖。

【論文】

七‧二九五 諸淨法起,應知亦然,淨種現行爲緣生故。

【疏翼】

第一長行略釋中,第二例生淨法。

【述記‧卷四十叁】

無漏法生,亦如「分別」。亦以無漏種,及無漏識相見分等現行,爲緣生故。釋本文[51]意,義應兼此。故染淨法,皆不離心。

略解頌文訖。

【疏翼】

以上第二長行釋第十八頌中,第一略釋訖。

--------------------------------------------------------------------------------

[1] 「是」字,《金藏》無。

[2] 即第十八頌:

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第十九頌:

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 複生余異熟。

[3] 即第二十頌至第二十四頌:

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

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

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

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

[4] 初中依次分二︰一、釋第十八頌,二、釋第十九頌。初中又二︰一、

 出頌文,二、長行釋。第一出頌文又分二︰一、外難興起,二、列

 頌作答。

[5] 「有」字,《金藏》無。

[6] 初中分四︰一、解第一句頌,二、解第二句,叁、解第叁句,四、

解第四句。第一解第一句頌中又二︰一、略解「一切種識」,二、廣解「一切種識」。

 此即初文。

[7] 《金藏》作「此」等十一字,余本只作「此」一字。

[8] 「等」,取父精母血凝結等。

[9] 《金藏》作「但」,余作「隨」。

[10] 原作「能熏生種,種起現行」。

[11] 種子前後自類相生,如同類因引等流果。

[12] 此下爲答。

[13] 本論卷二原文作:

能變有二︰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熏令生長。異熟習氣謂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

[14] 謂此述之二因習氣。

[15] 謂本論第二卷。

[16] 如《顯揚》卷十八雲︰

有一異計,立六種因︰謂同類因、遍行因、俱有因、相應因、異熟因、能作因。如是六種,除異熟因,余五因性,不應道理,由有叁種過失故。何等爲叁?且如同類因有叁過失︰若言同類之因,名同類因,有因已成過。何以故?若善等法,善等體性先已成就,彼何用因?若言同類即因,名同類因,是即無果,有不定過。何以故?不示其果,是誰因耶?又非決定因體同類︰不相似法,亦爲因故。若言非同類即因,亦非同類之因,是即言名,有虛設過。同類因言,無有所立,浪施設故。如是于余四因,叁種過失,亦應如理廣說。

 《攝論‧無性釋》卷二中雲︰

若說五因爲因緣者,即異門說阿賴耶識。同類、遍行、異熟叁因若離任持、熏習﹝藏文作「若無能發起習氣」﹞,因性不相應故。熏習﹝藏文亦作「bag chags/」﹞若離阿賴耶識,無容有故。相應因者﹝藏文作「mtshuv par ldan pa”i rgyu la/」﹞,心與心法更互相待,受用境界,有自功能﹝藏文作「rav gi nus pa/」﹞,猶如商侶。非離功能﹝于﹞阿賴耶識能依種起﹝藏文作「不許功能可離能依阿賴耶識所有種子」﹞。俱有因義,即阿賴耶識與諸轉識﹝此九字藏文作「即是假立。謂同時生起諸法,不應說爲因果性故」﹞。若離如是俱有因攝內外種子阿賴耶識,所余因緣,不可得故。

[17] 謂本處所言者。

[18] 即本論卷二。

[19] 謂種生現行,只爲因,而非即果。

[20] 謂《攝論‧無性釋》卷二。

[21] 謂同類、俱有二因。本論《述記》卷二十文,與此大同。

[22] 《義演》牒釋及金陵本均作「前」,《金藏》、靈泰《抄》、《秘蘊》

 作「別」。

[23] 即「前後自類相生」第一解。

[24] 「異熟」二字,《金藏》、《義演》牒文有,余無。

[25] 如理《義演》雲︰

意說善惡種子望諸異熟無記現行、種子,皆名「異熟」。性不同故。「異熟生無記法」者,即業所招總別報異熟生無記心、心所,並名「異熟」,望善惡並不同性故。意說善惡種子與異熟果爲增上緣種。

[26] 等流、異熟。

[27] 即等流、異熟。

[28] 即「種生現行」。

[29] 意即令士夫因得士用果。

[30] 謂第八識。

[31] 即等流、異熟。

[32] 即士用、增上。

[33] 金陵本作「同」,余作「明」。

[34] 如本論卷七雲︰

諸淨法起,應知亦然。

[35] 除異熟果。

[36] 「僧佉」,梵文爲「sajkhya」,即數論師。

[37] 「此」字,《金藏》有,余無。

[38] 本論卷二雲︰

此種勢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遠殘因令不頓絕,即名引因。

[39] 「等取」二字,《金藏》有,余無。

[40] 「等」,取無受盡相。

[41] 見本論卷卷末,及《攝論》卷一末。

 本論卷二末雲︰

所言「處」者,謂異熟識由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等器世間相。即外大種及所造色。雖諸有情所變各別,而相相似、處所無異,如衆燈明各遍、似一……。然所變土本爲色身依受用,故若于身可有持用,便變爲彼。……有根身者,謂異熟識不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根及根依處,即內大種及所造色。有共相種成熟力故,于他身處亦變似彼。不爾,應無受用他義。……有義:唯能變似依處。他根于己,非所用故。似自他身五根現者,說自他識各自變義。

 《攝論‧無性釋》卷叁末解論文雲︰

相貌差別多種不同,謂共相﹝藏文作「thun mov ba/」〕等種種差別。此中,「共相﹝者﹞,謂器世間種子」者,是器世間影現﹝藏文作「snav ba/」﹞識因。

又共相者,所謂相似自業﹝藏文作「las dav mthun pa/」﹞異熟增上力故,一切可有能受用者﹝藏文作「spyod pa po/」﹞,皆有相似﹝藏文無此二字﹞影現識生﹝藏文有「故」字﹞。又「不共相﹝者﹞謂各別內處種子」者,我執所緣﹝藏文無此四字﹞名爲「各別」。在內身中眼等諸處﹝藏文只作「各別所有,各自內有」等﹞,即是各別﹝藏文有「六」字﹞內處因義,故名種子。

「共相即是無受﹝藏文作「tshor ba med pa/」﹞生種子」者,是能生起無苦樂等,無損無益所依之因。非器世間有苦樂等損益事故﹝藏文無「等損益事故」五字﹞。又「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種子」者,是能生起苦樂受等所依因故﹝藏文缺此二十四字﹞。

「對治生時」者,謂道谛生時。「唯不共相所對治滅」者,各別內處諸種子滅﹝藏文作「內六處種子滅」﹞,以相違故。共相爲他分別所持﹝藏文作「yovs su zin pa/」﹞,但見清淨」者,由此共相是器世間故,修行者雖複內處分別﹝藏文作「nav gi skye mched kyi rnam par rtog pa/」﹞永滅,而他相續﹝藏文作「他有情」﹞分別所持,但可于彼證見清淨。觀彼清淨如淨虛空,非水所爛,非地所依﹝藏文作「mi ”dzin/」;依,應作「持」﹞,非火所燒,非風所吹。

雲何于有義﹝藏文作「don yod pa la/」﹞而得見清淨﹝藏文作「mthov ba rnam par dag par ji ltar ”gyur/」﹞?故次說言「如《瑜伽》師于一物」等。「種種勝解」者,謂隨種種金、銀、草等差別勝解。「種種所見」者,唯所見事﹝藏文無此四字﹞于業多說魯咤﹝梵文作「lud」﹞緣。故﹝該釋卷一雲「依業運說,多置魯荼。所知、所斷、所證等故」﹞「皆得成立」者,謂隨所見種種金、銀、草、木等別,皆得成立。

[42] 另見《攝論》卷一末、兩《釋》卷叁。

 如本論雲︰

然諸習氣,總有叁種︰

一、名言習氣:謂有爲法各別親種。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即能诠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述記》卷四十七雲「《攝論》唯據言說名,唯有漏也」﹞。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爲法各別因緣。

二、我執習氣:謂虛妄執我我所種。我執有二︰一、俱生我執,即修所斷我我所執;二、分別我執,即見所斷我我所執。隨二我執所熏成種,令有情等自他差別。

叁、有支習氣:謂招叁界異熟業種。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愛果業;二、諸不善:即是能招非愛果業。隨二有支所熏成種,令異熟果善惡趣別。應知我執有支習氣,于差別果是增上緣。

[43] 除因緣。

[44] 「置」字,《金藏》誤作「致」。

[45] 「除」字,《金藏》誤作「致」。

[46] 「自」字,《金藏》有,余無。

[47] 「中」字,《金藏》有,余無。

[48] 「遂」字,《金藏》作「遠」。

[49] 即「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

[50] 謂染分分別。

[51] 謂第十八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