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八‧叁四九 由斯理趣,衆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
【疏翼】
第二護法等師義中,第四結正。
【述記‧卷五十一】
下[1]、結正也。
解二問[2]爲二︰若爲初性及依他起合爲門者,此初性[3]結。若分叁性各別明,以下解依他。
「由斯理趣,衆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異生、二乘,「有漏、無漏──皆依他起」。善順聖教,不違理故。
解第二頌初句[4],及遍計所執體性非有,答問其相[5],二師異說有體、無體,寬、狹不同,辨二性別,答第二問[6]。
總是廣前第一頌訖,並解第二頌初句。因結上文,兼生下故。
【疏翼】
以上第二合與依他對明中,第一廣前第二十頌並解第二十一頌第一句訖。
【論文】
八‧叁五○ 依他衆緣,而得起故。
【疏翼】
第二合與依他起對明中,第二廣第二十一頌第二句。于中分二︰一、釋「緣所生」叁字,二、釋「分別」二字。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一】
自下、解第二頌第二句。
釋頌中「緣所生」之叁字也,釋「依他」義。
【論文】
八‧叁五一 頌言「分別緣所生」者,應知且說染分依他,淨分依他,亦圓成故。
【疏翼】
第二廣第二十一頌第二句中,第二釋第一二字「分別」。于中有二解,此初解也。
【述記‧卷五十一】
釋「分別」字,唯屬[7]有漏,兼顯不說淨分所由。
或從此下,方解第二句,以上總解第一句也。
今此頌中,「應知且說染分依他」,謂「分別」法──因緣所生雜染諸法,名爲「分別」──依他因緣之所生故,或染依他爲分別緣之所生故[8],唯雜染故。
此中「依他」唯說「染分」,淨分依他亦圓成故,顯通二性。明淨依他,不名「分別」;染依他起,唯「分別」[9]故。顯此頌中,唯明染分。
【論文】
八‧叁五二 或諸染淨心、心所法,皆名分別,能緣慮故。是則一切染、淨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攝。
【疏翼】
第二釋第二句第一二字「分別」中,第二解。
【述記‧卷五十一】
第二、又解。
「或諸染淨心、心所法,皆名分別,能緣慮故」。此中通說,非由體淨[10],便不緣慮。言能緣故,「是則[11]一切染、淨依他」,是「此」頌「中依他起攝」,皆明「分別」故。
若爾,染、淨色、不相應,應非此中依他起攝!不「能緣慮」、非「分別」故。
答曰︰不然。說心等時,彼亦此攝。不離心故,唯識門故[12]。
問︰若爾,何故致「能緣」言[13]?
答︰顯能緣心遍諸染、淨,皆名「分別」,並能慮故。非「緣慮」言,簡除色等[14];色等雖不能緣,不離心等,故亦此攝[15]。
【疏翼】
以上第二廣釋初﹝第二十及第二十一﹞二頌中,第二釋第二十一頌前二句,即釋遍計所執及依他起二性訖。
【論文】
八‧叁五叁 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
【疏翼】
第二廣釋初﹝第二十及第二十一﹞二頌中,第二釋第二十一余半頌圓成實性。于中分二︰一、釋第叁句「圓成實」叁字,二、釋「于彼常遠離前性」七字。初中分二︰一、顯真如叁義,二、顯清淨依他叁義。初中又叁︰一、釋名,二、顯體,叁、簡余。
【述記‧卷五十一】
次下、解圓成實性。先解第二頌[16]第叁句。
依二空[17]所顯真理︰一、圓滿[18],二、成就[19],叁、法實性[20]。具此叁義,名圓成實。
【疏翼】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雲何圓成實性耶?是故頌曰︰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
論曰︰由不變故,爲「圓成實」。言「于彼」者︰謂于依他起性。言「前性」者,謂遍計所執性。即于此分別中,遍計所執所取及能取性。所以者何?謂如于彼本無所取及能取,而由遍計橫執著故,說名「遍計所執」。即此依他起性,恒常、畢竟遠離彼所取及能取,是名圓成實性。
【論文】
八‧叁五四 顯此遍、常,體非虛謬。
【疏翼】
第一顯真如叁義中,第二顯體。
【述記‧卷五十一】
如何真如具此叁義?
由此真如︰一者、「體遍」:無處無故,即「圓滿」義。二者、「體常」:非生滅故,即是「成就」義。叁者、「體非虛謬」:諸法真理,法實性故。即此「體」言,貫通叁處。論影略故,通上「遍、常」也。
【論文】
八‧叁五五 簡自、共相,虛空、我等。
【疏翼】
第一顯真如叁義中,第叁簡余。
【述記‧卷五十一】
且言「體遍」,欲顯何義?
「遍」簡「自相」。諸法自相局法體故,不通于余。若通于余,便非自相故。唯真如能遍諸法。
「常」顯何義[21]?
「常」簡共相。諸法無常、空、無我等[22],雖遍諸法,體非實有。謂諸法上無體、無用,名空、無我。非有實體貫通諸法,唯有觀心,無共相體[23],如前已說[24]。
既爾,不應說彼體性是常法故[25]。言真如「常」,簡彼「共相」[26]。
又「非虛謬」言,意顯何等義?「非虛謬」簡「虛空我等」。小乘、外道執「虛空」、「我」亦體是常,能遍諸法。說彼「虛謬」,非法實性,故「非虛」言,簡異虛空。「非謬」之言,即簡「我等」,「我[27]」等妄執故。
又言「等」者,等衛世師「大有、和合」、僧佉「自性」。雖彼計「遍」,又體是「常」,今言彼體是「虛謬」性,非定有體,故複言「等」。即唯真如具此叁義,「圓、成、實」言,如次配屬。
【疏翼】
以上第二釋第二十一余半頌圓成實性中,第一顯真如叁義訖。
【論文】
八‧叁五六 無漏有爲,離倒、究竟,勝用周遍,亦得此名。
【疏翼】
第二釋第二十一余半頌圓成實性中,第二顯清淨依他叁義。于中分二︰一、顯清淨叁義,二、頌只說真如叁義。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一】
問曰︰若爾,淨分依他體非常、遍,如何亦是圓成實攝?
淨分有爲亦具叁義︰一者、「離倒」:體非染,故是實義。二者、「究竟」:諸有漏法加行善等,不能斷惑,非究竟故。諸「無漏」法體是無漏,能斷諸染,是「究竟」故,是成義,或無對、盡,是「究竟」義[28]。叁者、「勝用周遍」:謂能普斷一切染法,普緣諸境,緣遍真如,故言第叁「勝用周遍」,是「圓成」[29]義。由具叁義與真如同,故淨依他亦得稱爲「圓成實」性。
舊《中邊》中[30]亦[31]說︰無爲者,無變異[32],成就入真實性[33]。一切有爲法[34]道所攝,無顛倒成就故[35],境界品類中[36]無顛倒故,得入真實性[37]。
「無變」者,「常」義;「無顛倒」者,「非虛謬」義;「成就」者,「遍」義。
由上叁義,真如名成實。淨分依他,但有體「遍」,及[38]「無顛倒」,但是此中第一、第叁,無「究竟」義。
新翻《中邊》第二卷[39]雲︰真如、涅槃[40]名圓成實。有爲總攝一切聖道,于境無倒故,亦名圓成實。合此二種,但有此中初、二之義。
《攝論》[41]第[42]四說[43]︰何緣名圓成實?由無變異[44]故。即此「常」義,清淨所緣;即此「遍」義,「一切善法最勝性故」;即此「體非虛謬」、「諸法實性」。
今彼《論》[45]中,但當真如圓成實性,非淨依他亦圓成攝。義不具故。此中通攝,義皆同也。
【論文】
八‧叁五七 然今頌中,說初非後。
【疏翼】
第二顯清淨依他叁義中,第二頌只說真如叁義。
【述記‧卷五十一】
雖有、無爲諸淨分法,皆圓成實,「然今頌中,說初」真如名圓成實,非後淨分。不能簡別自、共相等叁勝義故。
淨分依他︰一、非所證,二、非法性。故「今頌中,說初,非後」。此解第叁句[46]「圓成實」叁字。
【疏翼】
以上第二釋第二十一頌圓成實性中,第一釋第叁句「圓成實」叁字訖。
【論文】
八‧叁五八 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爲性。
【疏翼】
第二釋第二十一余半頌圓成實性中,第二釋「于彼常遠離前性」七字。于中分二︰一、總釋,二、別釋。
【述記‧卷五十一】
次、解「于彼」及第四句,初、總,後、別。
此、總解也。
「此」圓成實「于」前所說「彼依他起上」,于一切時「常」無第一「遍計所執」。「常」是恒義、一切時義;「遠離」,無義,離過失義。叁性之中,所執爲初,故名「前」也。此圓成實──依他起上無計所執,二我既空,依此空門所顯真如爲其自性。
梵雲「瞬若[47]」,此說爲「空」;雲「瞬若多[48]」,此名「空性」;如[49]名「空性」,不名爲「空[50]」。故依空門,而顯此性,即圓成實是「空所顯」。此即約表诠,顯圓成實。
問︰空爲門者,爲智是空?空爲異智?
答︰空是智境,空體非智。智緣彼空之時,顯此真如故。
【論文】
八‧叁五九 說「于彼」言,顯圓成實與依他起不即不離。
【疏翼】
第二釋「于彼常遠離前性」七字中,第二別釋。于中分四︰一、釋「于彼」,二、釋「常遠離」,叁、釋「前」,四、釋「性」。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一】
下、重釋第叁句「于彼」二字,即約遮诠顯圓成實。頌[51]第叁句言「于彼」者,顯此與依他不即不離。
依他是所于,真如是能于。非即一法有所、能于,顯如與依[52]他體非即故。若是即者,真如應有滅,依他應不生!言「不離」者,即于彼依他上有真如故。非不于彼,不可言離。若全離者,如應非彼依他之性,應離依他,別有如性!雲何言「于彼」?故「于彼」言,顯「不即、離」。[53]「此中唯有空[54],于彼,亦有此」也。
【論文】
八‧叁六○ 「常遠離」言,顯妄所執能、所取性,理恒非有。
【疏翼】
第二別釋中,第二釋「常遠離」。
【述記‧卷五十一】
釋第四句「常遠離」字。謂遍計所執是妄所執,此非暫無,恒時無故,名「常」;此體非有,故名「遠離」。
【論文】
八‧叁六一 「前」言,義顯不空依他。
【疏翼】
第二別釋中,第叁釋「前」。
【述記‧卷五十一】
既「遠離」言,無計所執,更致「前」言、此何所用?
遍計所執、依他,前說。今[55]空于所執,不空于依他。「前」言,顯此,頌中但言「常遠離前」遍計所執。
【論文】
八‧叁六二 「性」顯二空,非圓成實;真如離有、離無性故。
【疏翼】
第二別釋中,第四釋「性」。
【述記‧卷五十一】
已空計所執,更言「性」者,此複何用?
意言真如是空之性,非即是空。空爲所由[56],如方顯故。
如體空者,何所妨也?
真如「離有」及「離無」相。若言于「空」,雖離有相,非離空相。故此「空」言,非真如體。故致「性」言,深爲有用。真如離「空」,名「空性」,真如「離有」,名有性!病多起有,但說空門。若空病生,亦立有性。
此意總顯:圓成實性于依他上,無前所執,所顯之性。故遮、表門,皆有所以。此解第二頌下二句[57]訖。雖二頌不同,明叁性體訖。
【疏翼】
以上第一別釋頌文中,第一辨叁性即廣答前問,解釋第二十及第二十一兩頌訖。
【論文】
八‧叁六叁 由前理故,此圓成實與彼依他起,非異、非不異──異,應真如非彼實性;不異,此性應是無常。
【疏翼】
第一別釋頌文中,第二辨不一異義釋第二十二頌。于中分叁︰一、釋前二句,二、釋第叁句,叁、釋第四句。初中又分叁。
【述記‧卷五十一】
下、明叁性異不異相,即第叁頌[58]。于中有叁︰一、解法,二、解喻,叁、結上[59]。
下、解第叁頌中初二[60]句[61]。
此「與依他起非異、不異」者,《攝論》等[62],皆對叁性明異不異。此中但對「依他起」者,以此二性有法相對,非計所執,以無體故。彼約性對,故叁皆對。此約體對,彼一無體,故但對二。此中論言「由前」「不即、離」「理故」。
若「與彼依他起」定「異」,「真如」應「非彼」之「實性」。既與彼異,故非彼性。若全「不異」,「此」真如「性,應是無常」,依他非常,此彼同故。
【論文】
八‧叁六四 彼、此,俱應淨、非淨境,則本、後智,用應無別。
【疏翼】
第一解法中,第二再解非一義。
【述記‧卷五十一】
又釋一義。依他「彼」、真如「此」,即體一,「俱應」是「淨、非淨境」!以體一故。《中邊》第一[63]雲︰無二、有無故,非有、亦非無,非異、亦非一,是說爲空相[64]。正與此同。
七十四說︰唯此真如,聖智境。依他起性[65],凡聖智境[66]。
又依他境體淨[67]、不淨,真如境體唯[68]是淨,二性既一,彼依他境體應亦淨,真如境體應不淨。又依他既通凡聖境,真如應亦然!
既爾,即根本無分別智與後得智應無別體!本智本緣如,亦緣依他故。後得緣依他,亦緣真如故。此約見分以爲妨難,故二無別。
《攝論》[69]雲︰依他種生,成依他;由遍計所緣相故,遍計所遍計故,成遍計所執;由即[70]此自性,成圓成實,如所遍計不如是有故[71]。故叁性「非異非不異」。
世親雲︰謂意識是[72]遍計,此依他起[73]爲所取所緣境性,能生遍計,是[74]故亦名遍計所執。
即依他起爲境,生遍計心義,名計所執性。即釋「遍計所緣相故」。
「是所遍計故」者,即彼意識名遍計,緣彼相貌爲所取境,爲所遍計。由此,依他亦名計所執[75]。
前性謂依他起,爲遍計心之所緣故,亦名計所執。前即爲境能生計心名計所執,後爲計心之所緣故,名計所執,總解本論,是一義也。
無性雲「非異」者,依他起有,計所執無──有望于有,可得言異;有望非有,非可異故。彼既是無,望何爲異?非不異者,有與非有,不成一故──依他不淨,圓成淨故[76]。故彼叁性「非異、非不異」,此爲一解。
又[77],由依他是我色等,遍計所執所依止故[78],依他起名計所執。遍計所緣相故,即是依他爲計所執之所依,名計所執也。此與前世親別。
又「依他起,是我色等意識遍計所遍計故[79]」。即依他起爲能遍計之所計執,名計所執。彼雲[80]︰由此意趣[81],假說依他爲計所執[82]。
此解第叁頌上二句「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訖。
【疏翼】
以上第二辨不一異義釋第二十二頌中,第一釋前二句亦即第一解法訖。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頌曰︰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
論曰︰言「故此」者,謂即依他起性畢竟遠離遍計所執之自性,爲圓成實。此遠離性,即是法性。法性與法若異、若不異,俱不應理。是故當知依他起與圓成實非異、非不異。若圓成實與依他起異者,若爾,依他起不當由遍計所執故空!若不異者,則圓成實當不成爲清淨所緣!由如依他起,是以雜染爲自性故。如是當說依他起不成爲以雜染爲性,由與圓成實性不異故,猶如圓成實性。
【論文】
八‧叁六五 雲何二性,非異不異[83]?
【疏翼】
第二辨不一異義釋第二十二頌中,第二釋第叁句,亦即第二解喻。文分爲叁︰一、問譬喻,二、舉頌答並釋「等」字,叁、合「非異非不異」法。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一】
下、釋第叁句[84]。
此、問譬喻。
【論文】
八‧叁六六 如彼無常、無我等性。
【疏翼】
第二釋第叁句中,第二舉頌答並釋「等」字。
【述記‧卷五十一】
頌[85]言「如無常等性」:等取「無我」及空等,故「無我」亦複言「等」[86]。
【疏翼】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頌曰︰如無常等性。
此中所謂「非異、非不異」者,是所略句。喻如無常性、苦性及無我性,與無常等行非異,亦非不異。若諸行與無常性異者,若爾,諸行當不成爲無常;若不異者,若爾,諸行滅已,當即成無,如無常性。苦等,亦當如是准說。
【論文】
八‧叁六七 無常等性,與行等法異,應彼法非無常等;不異,此應非彼共相。
【疏翼】
第二釋第叁句中,第二合「非異非不異」法。
【述記‧卷五十一】
若定異者,應彼行「法,非無常等」,如青非黃,以是異故;不全異者,「無常等」,「此應非彼」行等之「共相」,如色、非色共相,與色不異故。
【疏翼】
以上第二釋第二十二頌第叁句中,第二解喻訖。
【論文】
八‧叁六八 由斯喻顯: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一、非異,法與法性,理必應然──勝義、世俗相待有故。
【疏翼】
第二釋第叁句「如無常等性」中,第叁結上。
【述記‧卷五十一】
結上文也。
即是合喻[87]。
由此道理,二性不一異,諸「法與法性,理必應然」──依他是「法」,如是「法性」,道理應爾。所以者何?「勝義、世俗,相待」立故。謂若有俗,理必有真;若無真時,待何爲俗?非龜毛望兔角,可說異、一,以體無故;若有真時,理必有俗,若無俗者,待何爲真?
由斯道理,故前叁[88]真[89],亦名爲俗,真家俗故;故後叁俗[90],亦名爲真,俗家真故。如斯勝理,故彼二性,非異、非一。
【疏翼】
以上第二辨不一異義釋第二十二頌中,第二釋第叁句訖。
【論文】
八‧叁六九 非不證見此圓成實,而能見彼依他起性。
【疏翼】
第二辨不一異義釋第二十二頌中,第叁釋第四句。
【述記‧卷五十一】
次第叁段、釋第四句「非不見此彼」。下文有二︰初、總,後、別。此初也。
今言「見」者,非謂眼見、意識比見,但是無漏親證見也。「見」者,聖慧親所得義。「非不見此」──「此」「即圓成」;「而能見彼」──「彼」依他起。即一「見」言,義通二性,密合巧言,故頌但說「非不見此彼」。要達真如,方了依他,甯說依他是凡夫境?以心上現,雖不了達,但親所取。
若論了達,唯聖非凡。若親爲境,凡夫亦得。故「彼」、「此」說,亦不相違。如世有人親見一物,然不能識,凡境亦爾。
【疏翼】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若于依他起性中,無有所取及能取者,雲何能取彼性耶?若不能取,雲何知是有耶?是故頌曰︰非不見此彼﹝藏文作「de ma mthov bar de mi mthov/」﹞。
論曰︰言「不見此」者,謂圓成實自性;言「非見彼」者,謂依他自性。于此圓成實性未觀見者,即是未通達,或未現證。以由無分別出世間智當觀見故,于依他起性非余智能取,由是清淨後得世間智所行境界故,是故不見圓成實,則不見依他起。以非不由隨出世間智後所得智觀見故。
如《入無分別總持經》﹝藏文作「rnam par mi rtog par ”jug pa”i gzuvs/」﹞雲︰由後得智觀一切法,同于幻事、陽焰、夢境、影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法」者,此中即說諸依他起所攝。圓成實者,猶如虛空,謂智一味相。如雲「由無分別智觀一切法,同于虛空輪」,由觀一切依他起法,唯真如故。
【論文】
八‧叁七○ 未達遍計所執性空,不如實知依他有故。
【疏翼】
第叁釋第四句「非不見此彼」中,第二別釋。于中有二︰一、別釋所以,二、結成。初中又二︰一、達空知有,二、證真知幻。此即初中初文。
【述記‧卷五十一】
此下、別釋[91]所以。有二︰初、釋,後、結[92]成。此釋也。
地前等位,未達遍計所執之性,體是空無,終不如實知依他有。妄所執力,翳彼依他,除彼翳時,依他自現。知妄所執無,依此無門證圓成實,便了依他。故言了所執空,知依他有。此卻解也[93]。
又無分別智若不先達所執性空真如妙理,其後得智終不實知依他爲有。顯無分別智證二性也[94]。
【論文】
八‧叁七一 無分別智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疏翼】
第一別釋所以中,第二證真知幻。
【述記‧卷五十一】
問︰既要知真方了事俗,爲俱?爲後?
此敘入地[95]先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陽焰八喻等也。非初見位一時雙現,第五地後,及佛,能爾。至下[96]當知。
【疏翼】
以上第二別釋中,第一別釋所以訖。
【論文】
八‧叁七二 雖無始來,心、心所法已能緣自相、見分等,而我、法執恒俱行故,不如實知衆緣所引自心、心所,虛妄變現。
【疏翼】
第二別釋中,第二結成。于中分叁︰一、解不如實知幻現所以,二、舉八喻以明,叁、結歸經頌。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一】
下、成前也。
一切異生心、心所法已能緣自相、見分等,雖親得依他,由「我、法執恒俱」起「故,不」知「自心、心所虛妄顯現」。由此不能了依他起[97],乃至八喻。謂無始來見分緣自相分,自證緣自見分亦緣自身證自證分,證自證分亦緣自自證故,故言「緣自相、見分等」。由我、法執第七識等叁性之心,恒俱行故,不如實知自心虛妄,如幻事等。
【論文】
八‧叁七叁 猶如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非有似有。
【疏翼】
第二結成中,第二舉八喻以明。
【述記‧卷五十一】
此、顯依他非真實有[98],舉喻以成。
如《大般若》廣說其相[99]。
《攝大乘》說︰雲何無義,而成所行境界[100]?爲除此疑,說幻事喻。雲何無義,心、心所轉?爲此,說陽焰[101]。雲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爲此,說夢境[102]。雲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103]差別而生?爲此,說鏡像[104],彼言「影像」。雲何無義,種種識轉?爲此,說光影[105]。雲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106]而轉?爲此,說谷響[107]。雲何無義,而有實取諸叁摩地所行境[108]轉?爲此,說水月[109]。雲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爲辦有情諸利樂事[110],故思受生?爲此,說變化[111]。
彼世親、無性皆廣解,不能煩引[112]。《中邊論》[113]中亦有八喻,喻計所執,如彼抄會[114]。
顯依他性喻如此八體非實有,是虛妄有,似彼真有,故說依他「非有似有」。
【疏翼】
《樞要》卷下廣引《攝論》兩釋卷五,解說八喻,于《述記》文內所引《攝論》各喻,分別列釋已有解外,如雲︰
此中內者,第一幻事喻所顯;外是第二陽焰喻所顯;受用差別,是第叁夢境喻所顯;身業是第五光影喻所顯;語業是第六谷響喻所顯;叁種意業中,初非等引地是第四影像喻所顯;若等引地,是第七水月喻所顯;若無顛倒,是第八變化喻所顯。
天親菩薩二複次釋,第二複次雲︰說幻事喻,「爲除﹝原作「治」,即對治義。下同﹞眼等內六處﹝疑﹞」,「說陽焰喻,爲除器世間﹝疑﹞」。﹝「由彼大故。于陽焰中實無有水,動搖力故,似水可得。」﹞「說所夢喻,爲除色等所受用境﹝疑﹞。顯如所夢色等實無,而能爲因起愛非愛受用差別」。「說影像喻,爲除身業果。顯善不善身業爲緣,而有余色影像生起」。「說谷響喻,爲除語業果,猶如谷響」﹝意業叁種︰一、非等引地,二、等引地,叁、聞種類(藏文作「thos pa”i rjes ”gro ba/」)﹞。「說光影喻,爲除非引等引地諸意業果。顯此意業所得諸果,猶如光影」。「說水月喻,爲除等引地諸意業果。顯等引地諸意業果,猶如水月」。「說變化喻,爲除聞種類意業。聞種類者,即是聞思之所熏習﹝藏文作「thos pa dav bsam pas bsgos pa”o/」﹞。此即顯示聞種類意差別而轉﹝藏文作「thos pa”i rjes su ”gro ba”i yid kyi ”jug pa/」﹞,猶如變化。
此意爲除內、外、受用差別、身、語業果、叁種意業果,故說八喻。與無性不同﹝無性說第四影像喻,對治非等引地疑,而非第七光影喻;說第八變化喻,對治無顛倒心所化事業疑,而非對治聞種類意識疑﹞。
《金剛般若》雲「一切有爲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此經九喻頌文,前後諸譯畢同﹞天親菩薩釋雲:別喻九事︰謂相、見﹝應作「見、相」﹞、識、器、身、受﹝用﹞、過、現、未﹝叁﹞世﹝義淨所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下雲「此集造有九,以正智觀故。由以星等九事爲同法喻,喻九種正智而觀于境。何謂九觀?應知即是九種所觀之事。何謂所觀?頌曰『見、相及與識,居處、身、受用;過去、並現在,未至詳觀察。』此中應觀『見』『如星』宿。謂是心法。正智日明亦既出已,光全沒故。應觀所緣境『相』,『如翳』目人睹發團等,是妄現故。應觀其『識』猶若于『燈』。此能依見由愛膩力而得生故。應觀『居處』猶如于『幻』。即器世間有多奇質,性不實故(魏譯作「以器世間種種差別,無一體實故」)。應觀其『身』譬如『露』滴。暫時住故。觀所『受用』猶若水『泡』。其『受用』性,是叁事合所生性故(魏譯作「以受、想因叁法不定故」)。應觀『過去』所有集造同于『夢』境。但唯念性故。應觀『現在』事同于『電』,疾滅性故(魏譯作「以剎那不住故」)。應觀『未至』體若重『雲』。阿賴耶識在種子位,體能攝藏諸種子故(魏譯作「以于子時阿黎耶識,與一切法爲種子根本故」)。作斯九種觀察之時,有何利益?獲何勝智?頌曰『由觀察相故,受用及遷流;于有爲事中,獲無垢自在。』此義雲何?觀有爲法有其叁種︰一、由觀見境識故:即是觀察集造有爲之相。二、由觀器界身及所用故:即是觀其受用,于此由彼所受用也(魏譯作「以何處住?以何等身?受用何等」)。叁、由觀叁世差別轉故。即是觀其遷流不住。由此觀故,便能于諸有爲法中,獲無障礙隨意自在。爲此縱居生死塵勞,不染其智。設證圓寂灰燼,甯味其悲」﹞。
故說九喻各依別義,不可會同。釋頌異故﹝義淨《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贊述》末雲「次下別據叁性、叁身、真俗般若,以明觀行九喻解九事雲︰
熟觀生界鹹如此,智者應可務真常。
真常實不玄,圓成在目前。
覺二體空,蛇索盡,了一非無,鏡月懸。
鏡月懸時,實無慮,但作他緣生福處。
唯識初心乍有依,真如後念還無據。
無據,即般若,勝俗,亡真假。
福津如筏捐、不捐,悲智隨生舍,不舍」﹞。
《中邊論》說八喻,通依他、所執二性︰似,喻依他;實,喻所執。亦不相違。
【論文】
八‧叁七四 依如是義,故有頌言: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
【疏翼】
第二結成中,第叁結歸經頌。
【述記‧卷五十一】
此是《厚嚴經》頌[115]。雖依他有,而非真有。要見真已,後見依他,與長行同。
此上文段,准義應知。總是別解彼[116]叁頌訖也。
【疏翼】
以上第一釋本頌文中,第一別解頌文訖。
【論文】
八‧叁七五 此中意說:叁種自性,皆不遠離心、心所法。
【疏翼】
第一解本頌文中,第二總釋頌意結答所問。
【述記‧卷五十一】
下第二段、今[117]總解彼叁[118]頌意也。于中有叁︰初、總,次、別,後、結。此總也。
【論文】
八‧叁七六 謂心、心所及所變現,衆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
【疏翼】
第二總解第二十至第二十二頌意中,第二別解。于中分叁︰一、解幻有依他,二、橫計我法自性差別等四句妄執,叁、所妄執本空所顯真性。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一】
此下、別也。
「謂心、心所」,即自證分;「及所變現」,即相、見分。「衆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愚夫等[119]不了,謂爲實有,故名「诳惑」。一切叁分,皆[120]名依他起。
【論文】
八‧叁七七 愚夫于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華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
【疏翼】
第二別解中,第二橫計我法自性差別等四句妄執。
【述記‧卷五十一】
「于此」依他「橫執我、法」,或是「有」,或是「無」,或「俱[121]」,或「不俱[122]」;或是「一」,或是「異」,或「俱[123]」,或不俱[124];或是實,或是不實,或俱[125],或不俱[126];如是等。
今此「有、無,一、異」爲首,「俱、不俱」通二處。「等」者,等一切執。但執所執,「如空華等[127]」,若性、若相,無少所有。一切「都無」者,「名遍計所執」。此遍計執,亦依圓成而起。此中但言依他起者,以心相分影像是依他性,依此執爲圓成實故。從實而言,但言依他。
又依他起是安足處,稍可言說,及擬宜故,但執依他。圓成不爾,故不說也。實亦依執,如二乘無常、無我、無樂淨等。
【論文】
八‧叁七八 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名圓成實。
【疏翼】
第二別解中,第叁所妄執本空所顯真性。
【述記‧卷五十一】
于「依他起」,「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及心所一切相分「等真性,名圓成實」。
【疏翼】
以上第二總釋頌意結答所問中,第二別解訖。
【論文】
八‧叁七九 是故此叁,不離心等。
【疏翼】
第二總釋頌意結答所問﹝叁性不離唯識所以﹞中,第叁總結。
【述記‧卷五十一】
此、總結也。
「故此叁」性「不離心」、心所相分等。此即略解叁性體相。
上來第一、廣解叁性,第二、略解叁性訖。
【疏翼】
以上第一廣答外問所以解釋叁頌中,第一略解第二十至第二十二頌文叁性訖。
--------------------------------------------------------------------------------
[1] 「下」字,《金藏》有,余無。
[2] 《金藏》作「問」,余作「句」。
[3] 「性」字,原本論《述記》作「師」,今依上文改。
[4] 即第二十一頌之初句「依他起自性」。
[5] 即答問遍計所執其相雲何。
[6] 即「與依他起複有何別」。
[7] 《金藏》作「屬」,余作「局」。
[8] 如八分別生叁事。
[9] 「分別」二字《金藏》、《義演》、金陵本,均作「依他」,與上文重。
[10] 《金藏》作「體淨」,余作「淨故」。
[11] 「則」字,《金藏》作「即」。
[12] 唯識所變現故。
[13] 「別抄」卷四作:
何故論雲「能緣慮故」,簡不緣耶?
[14] 「別抄」雲︰
解雲︰意顯勝緣,通染、淨心皆名「分別」,謂不簡﹝所﹞緣即不是識。
[15] 「別抄」雲︰
色等雖不能緣,由不離識,故亦識攝。又解,雲「分別」者,就能變強爲名,故作是說也。
「分別」不但有強弱之分,亦有粗細、隱顯等分。
[16] 即第二十一頌。
[17] 即我執、法執空,或能取、所取空。
[18] 「圓滿」,梵文爲「paripurna」;藏文爲「yovs su/」。
[19] 「成就」,梵文爲「sajpanna」;藏文爲「grub pa/」。
[20] 「法實性」,梵文爲「svabhava」;藏文爲「vo bo bid/」。
[21] 「別抄」卷四雲︰
問︰何故以常簡法共相,以釋成就?豈不苦、無常等,遍諸法上有實體耶?
[22] 「別抄」作「苦、無常等」。
[23] 「別抄」雲︰
觀心上現,隨觀心轉有空等相,而無實體。
[24] 如本論卷二雲︰
謂假智、诠,不得自相,唯于諸法共相而轉。
[25] 「別抄」雲︰
問︰圓成實性遮諸共相,謂無常等,無常之理,豈不常耶?解雲︰今取色等之上生滅之相,此即無常。又解雲︰色心實法剎那生滅,即此非常,故亦所遮。即亦所簡。
[26] 《佛地經論》卷六雲︰
如實義者,彼因明論立自、共相,與此少異。彼說一切法上實義,皆名自相。以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體,不共他故。若分別心立一種類能诠、所诠,通在諸法如縷貫華,名爲共相。此要散心分別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離此分別,皆名現量。雖緣法苦,無常等,亦一一法各別有故,名爲自相﹝《瑜伽》卷十五中雲「或有清淨現量(藏文作「dag pa”i mvon sum/」)非世間現量,謂:出世智于所行境,有知爲有,無知爲無,有上知有上,無上知無上。如是等類,名不共世清淨現量」。《瑜伽》卷七十八、即《解深密經》四種道理中,清淨證成道理第一,「現見所得相(藏文作「mvon sum du dmigs pa”i mtshan bid/」)者,謂一切行皆無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無我性,此爲世間現量所得(藏文作「”jig rten na mvon sum du dmigs pa/」),如是等類是名現見所得相」﹞。真如雖是共相所顯,以是諸法自實性故,自有共故,亦非共相。不可以其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即名共相。自相亦與一切共相不一異故,是故彼論說諸法上所有實義皆名自相,此經不爾,故無相違。
[27] 「我」字,《金藏》有,余無。
[28] 「或」等八字,《金藏》有,余無。
[29] 「成」字,《金藏》有,余無。
[30] 本論《述記》原作「上」,今改。即〈真實品〉。
[31] 「亦」字,《金藏》無。
[32] 原文作「異」,本論《述記》作「無倒」二字。
[33] 此段文,《大正藏》作「無爲、無變、無倒,成就入真實性」,真谛
譯《中邊分別論》作:
無變異、無倒、成就,二真實﹝此二句頌文,新譯無,藏文有﹞。
[34] 《金藏》作「法」,合原文。《義演》牒文及余本作「皆」。
[35] 「無顛倒成就」,藏文作「phyin ci ma log pas yovs su grub pa ste/」。
[36] 「境界品類」,新譯作「于境」。藏文作「wes bya”i dvos po la/」。
[37] 《中邊論》長行釋此文作:
無爲法者,無變異成就,得入真實性攝。一切有爲法道所攝,無顛倒成就故,境界品類中無顛倒故,成就真實者。
「無變異成就,入真實性」,藏文作「”gyur ba med par yovs su grub pas
yovs su grub pa”o/」。
[38] 「及」字,《大正藏》作「俱」。
[39] 即〈辨真實品〉。
[40] 「真如、涅槃」四字,舊譯及藏文無。
[41] 見《攝論》卷二、兩釋卷第四。
[42] 「第」字,《金藏》有,余無。
[43] 「說」字,《金藏》作「論」。
[44] 原作「異」,本論《述記》作「易」。
[45] 即《攝論》。
[46] 第二十一頌第叁句「圓成實于彼」之「圓成實」叁字。
[47] 「瞬若」,梵文爲「wunya」。
[48] 「瞬若多」,梵文爲「wunyata」。
[49] 「如」字,《金藏》誤作「姓」。
[50] 「空」,藏文爲「stov pa/」。「空性」,藏文爲「stov pa bid/」。
[51] 即第二十一頌第叁句「圓成實于彼」之後二字「于彼」。
[52] 《金藏》作「依」,余作「彼」。
[53] 《辯中邊論》卷上〈辨相品〉首頌雲︰
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
[54] 「此中唯有空」,藏文作「stov pa bid ni ”di la yod/」。漢譯于多處
以能顯「空」,代所顯「空性」。
[55] 「今」字,《金藏》誤作「令」。
[56] 即爲門義。
[57] 即第二十一頌叁、四句「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
[58] 即第二十二頌「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
彼」
[59] 原作「之」,今改。初中又二︰一、解非一異所以,二、再解非一
義。此即初中初文。
[60] 《金藏》作「二」,余誤作「叁」。
[61] 「下解第叁頌中初二句」九字應在「于中有叁」之前。此前應更有
「于中分叁」等文。
[62] 見《攝論》卷二、兩《釋》卷四,及《辯中邊論》卷上。
[63] 《中邊論》卷上〈辨相品〉說「空性之相」頌。
[64] 「無二、有無故,非有、亦非無,非異、亦非一,是說爲空相」。
藏文作「gbis dvos med dvos med pa”i dvos po stov stov pa”i mtshan bid do yod pa ma yin med pa”av min tha dad gcig pa”i mtshan bid min/」。
論曰︰
「無二」,謂無所取能取。「有無」,謂有二取之無,此即顯空無性爲性。故此空相非有、非無。雲何「非有」?無二有故。雲何非無?有二無故。此顯空相非有、非無。此空與彼虛妄分別非異、非一。若異,應成法性異法,便違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則應非淨智境,亦非共相。此即顯空與妄分別離一異相。
[65] 「性」字,《金藏》有,余無。
[66] 《瑜伽》卷七十四原文爲:
問︰依他起自性,何等智所行?答︰是二智所行,然非出世聖智所行。
問︰圓成實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聖智所行。
[67] 「淨」字,《金藏》有,余無。
[68] 「唯」字,《金藏》有,余無。
[69] 見《攝論》卷二、兩《釋》卷四。
[70] 「即」字,《金藏》作「即由」。
[71] 《攝論》卷二此段文原作:
由何異門﹝藏文作「rnam gravs/」﹞,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習種子起故。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遍計所執?由是遍計所緣相故﹝藏文作「kun du rtog pa”i rgyu mtshan yin pa dav/」﹞,又是遍計所遍計故﹝藏文作「des kun tu brtags pa”i phyir ro/」﹞。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圓成實?如所遍計,畢竟不如是有﹝藏文作「ji ltar kun tu brtags pa de ltar de gtan med pa”i phyir ro/」﹞。
[72] 「是」字,原作「名爲」二字。
[73] 「依」等叁字,原文無。
[74] 「是」字,《金藏》無。
[75] 《攝論‧世親釋》原文:
謂彼意識名爲遍計。此爲所取所緣境性,能生遍計﹝藏文作「kun tu rtog pa źes bya ba yid kyi rnam par wes pas kun tu brtags pa źes bya ba”i mtshan mar bzuv nas dmigs pa”i vo bo bid du skye”o/」。應譯爲「由所謂能遍計意識,執取所謂所遍計之相,爲所緣自性,而生起」﹞,是故亦名遍計所執。又「是遍計所遍計故」者,即彼意識,名爲遍計。緣彼相貌,爲所取境,爲所遍計﹝藏文作「kun tu rtog pa źes bya ba yid kyi rnam par wes pa des kun tu brtags pa źes bya ba dmigs par ”gyur mtshan mas bzuv nas kun tu rtog par byed pas/」﹞。由此義故,依他起性,亦名遍計所執自性。
[76] 《攝論‧無性釋》此段原文作:
非異者,謂依他起性,與遍計所執,有、非有故──有望于有,可得言異;非望非有,兔角等無。非不異者,有與非有,不成一故,依他起性與圓成實亦複如是──性不清淨、性清淨故。
[77] 「又」字,原無。
[78] 見《攝論‧無性釋》卷四。原文作:
由依他起是我色等遍計所執所依止故。
[79] 「依他起是我色等意識遍計所遍計故」,藏文作「kun tu rtog pa źes bya
ba yid kyi rnam par wes pas bdag dav gzugs la sogs pa”i dvos por kun tu rtog ste/」。
[80] 即無性釋。
[81] 「意趣」,藏文作「dgovs pa des/」。
[82] 此句引文原作:
由此意趣,假說依他起爲遍計所執。
智周《演秘》雲︰
由依他起能起第六能遍計心,方執離識實我法等。
[83] 「不異」二字,依《金藏》改,余作「非一」。
[84] 「喻」字,《金藏》有,余無。
[85] 此爲第叁句。
[86] 等取苦等。
[87] 「即是合喻」四字,《金藏》有,余無。
[88] 「叁」字,《金藏》作「立」。
[89] 即世間、道理、證得叁種勝義。
[90] 道理、證得、勝義叁種世俗。
[91] 《金藏》作「以下別釋」四字,余作「釋此」二字。
[92] 「結」字,《金藏》有,余無。
[93] 道邑《義蘊》雲︰
前文正解要達真理,方了依他。此雲:未達遍計空,不達依他有。未達望已達,爲卻解也。
[94] 《樞要》卷下雲︰
證叁性之前、後、中,與諸處叁文不同。如﹝《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叁﹞〈唯識章〉中會﹝十種義門中,「第七觀法何性」有二種,有漏依他及無漏依他爲「能觀」,而「所觀」性者,《攝論》(卷二、兩《釋》卷六)雲︰「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藏文作「yid kyi brjod pa snav ba”i don gyi mtshan bid la ”jug pas/」),悟入遍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tsam la ”jug pas/」),悟入依他起性。(雲何悟入圓成實性)。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想,乃至(中略「爾時菩薩已遣義想,一切似義無容得生〈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tsam gyi ”du wes kyav bzlog nas ”jug ste/ de”i tshe byav chub sems dpa” don gyi ”du wes rnam par bwig pa de la yid kyi brjod pa thob pa”i chos kyi bag chags kyi rgyu las byuv ba de dag don du snav ba thams cad ”byuv ba”i skabs med pa yin no/」〉,故似唯識〈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tsam du snav ba/」〉亦不得生。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藏文作「gav gi tshe don thams cad la rnam par mi rtog pa”i miv la gnas wiv/」〉,于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藏文作「chos kyi dbyiv la mvon sum gyi tshul gyis gnas pa/」〉」)。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藏文作「de”i tshe byav chub sems dpa” de”i dmigs par bya ba dav dmigs par byed pa mbam pas mbam pa”i ye wes rnam par mi rtog pa ”byuv ste/」),由此,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
又雲「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藏文作「miv dav dvos gbis phan tshun du/ glo bur yin par yovs su btsal/」);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藏文作「btags pa rnam pa gbis po la/ de tsam bid du btsal bar bya/」)。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藏文作「yav dag ji bźin yovs wes pas/ don med par ni rtog gsum dav/ de med phyir yav de med par/ mthov gsum la ”jug pa yin/」)」。無性解雲「言『實智』者,謂從尋思所生四種如實遍智。『觀無義』者,謂觀其義本來無有。『唯有分別叁』者,觀見唯有叁種分別︰謂名分別(藏文作「miv du rtog pa dav/」)、自性假立分別(藏文作「vo bo bid du btags par rtog pa dav/」)、差別假立分別(藏文作「khyad par du btags par rtog pa”o/」)。『彼無故此』者,謂義無故,觀此叁種分別亦無。『是即入叁性』者,如上所說即是悟入叁種自性」。
初半頌,悟入遍計所執。次半頌,悟入依他起性。後一頌,悟入圓成實性(亦依無性、世親兩《釋》)。
《成唯識》(卷八引《密嚴經》卷下頌文)雲「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如是上下叁處不同。
《攝論》初文︰暖、頂二位悟入所執;忍、第一法,悟入依他;初地初心入圓成實。
《攝論》第二文︰暖、頂、(四)尋思悟入(前)二性,四如實智悟入圓成。
《成唯識》文︰要入初地方悟叁性。別有叁文,義理唯二︰一者、實證(《佛性論》卷二作「通達」或「得」)。二者、相似(《佛性論》作「照了」。如雲「問曰︰修觀行人能如真實理入分別性,照了何性耶?答曰︰了真實性。問曰︰修觀行人如真實理入真實性,照了何性?答曰︰了依他性故。然後得真實性,是名通達」)。
《成唯識》(及《佛性論》)中據實親證,由(能觀)無漏二智,真俗、前後方可證得後二性故。證二性時,不見二取,即名證(得)彼計所執無。無法體、無智,何所證?心所變無,依他起攝。真如理無,圓成實攝。故計所執,不說別證。但于二性,不見二取,可名悟入遍計所執。然正體智達無、證理,多說此智證計所執。雖見道前,亦已不見,未親得二,不名證無;故于初地,方名證得。
《攝論》初文悟圓成者,據實證得,與《唯識》同。悟前二性,據相似悟。長時、多分,意解思惟前二性故。短時、少分,雖亦相似悟入圓成,非長時、多分,亦非親證,故據實說。(《瑜伽》卷七十四初雲︰「問︰諸觀行者通達遍計所執自性時,當言行于相?當言行于無相耶?答︰若以世間智而通達時,當言行于相〈藏文作「”jig rten pa”i wes pas rtogs pa ni mtshan ma la spyod par brjod par bya”o/」〉。若以出世智而通達時,當言行于無相〈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 la/」〉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當知亦爾。」)
《攝論》次文悟入叁性,總據相似意趣而說。創觀名事不相屬故,名悟入所執。次觀唯有識量及假名等諸法,雖未證實,名悟依他。如實智位雖實有相,而未證真,二取俱亡,與真智觀相似趣入,意解亦謂即是真如。故實智位名入圓成,實謂悟入。《攝論》據相似意解叁性,別明悟入。
《唯識》據真實別證二性,通證所執。雖文有異,而不相違。余所有文、皆准此釋」﹞。
何故二空理有淺深?悟生不必悟法。二性亦有淺深,不悟深時,必不悟淺,要達理方達事也?
答︰二理有別障,斷生執時,不悟法空,二性無別障,不悟本理時,不能悟末事。未有先悟事而後悟生空,故悟真理,方了俗事。思之可解。
[95] 「此敘入地」四字,《金藏》有,余無。
[96] 即本論卷九中,如雲︰
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
[97] 「起」字,原作「也」,今改。
[98] 《佛性論》卷二初雲︰
因緣義無倒故,是以對分別性﹝即遍計所執性﹞,故名爲有。對後真性,故非實有,是名有不真實。
[99] 見《大般若經》卷五十五、卷二百九十一、卷叁百七十九等。
今只以初分〈著不著品〉第叁十六之五、卷二百九十一,說「五蘊」
爲例雲︰
若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執是色、是受、想、行、識,亦不執由色、由受、想、行、識,亦不執屬色、屬受、想、行、識,亦不執依色、依受、想、行、識。是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雖知諸法如幻乃至如尋香城,而不執是幻;乃至是尋香城,亦不執由幻;乃至由尋香城,亦不執屬幻;乃至屬尋香城,亦不執依幻,乃至依尋香城。
又如初分〈諸功德相品〉第六十八之一、卷叁百七十九雲︰
汝等當知色如夢,都無自性,受、想、行、識,如夢都無自性。色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幻事、如尋香城、如變化事,都無自性。受、想、行、識,如響乃至如變化事,都無自性。
[100] 見《攝論》卷二、兩《釋》卷五。原文作:
雲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
《攝論‧無性釋》解雲︰
于虛妄義所起諸疑﹝藏文作「nor ba bid du som bi za ba ste/」﹞,雲何無義,遍計度時,分明顯現似所行境﹝藏文作「ji ltar don med pa kun brtags pa spyod yul du ”gyur sbam du sems pa/」﹞?爲遮此疑,說幻事喻。如實無象,而有幻象所緣境界,依他起性亦複如是。雖無色等所緣六處,遍計度時,似有所緣六處顯現。
[101] 《攝論‧無性釋》解雲︰
又如陽焰于飄動時,實無有水,而有水覺;外器世間,亦複如是﹝藏文作「phyi rol gyi snod kyi ”jig rten yav de bźin no/」﹞。
《攝論‧世親釋》亦解雲︰
由動搖故,雖無有義,而生水覺。
[102] 「境」字,原作「喻」。
《攝論‧無性釋》解雲:
又如夢中,睡眠所起心、心法聚,極成昧略﹝藏文作「bsdus par ”gyur ba”o/」﹞,雖無女等﹝藏文作「mo la sogs pa”i/」﹞種種境義,有愛非愛境界受用;覺時亦爾。
[103] 「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轉」,藏文作「las dge ba dav mi dge ba
rnams kyi ”bras bu ”dod pa dav mi ”dod pa/」。
[104] 「鏡像」,原作「影像」。
《攝論‧無性釋》解雲︰
又如影像,于鏡等中還見本質,而謂我今別見影像,而此影像實無所有;非等引地善惡思業本質爲緣﹝藏文作「mbam par ma gźag pa”i dge ba dav mi dge ba”i sems pa las kyi vo bo la brten nas/」﹞,影像果生,亦複如是﹝藏文作「med bźin du yav ”bras bu ”grub pa”o/」﹞。
《攝論‧世親釋》解雲︰
譬如影像實無有義,即于本質起影像覺,然影像義無別可得,此亦如是應知雖無愛與非愛真實果義、而現可得。
[105] 《攝論‧世親釋》解雲︰
如弄影者﹝隨其意願﹞,有其種種光影可得,雖有多種光影可得,而光影義實無所有﹝藏文作「ji ltar grib ma”i rtsed mo ”dod pa”i dbav gis rnam pa sna tshogs sgyur bar byed pa na de ni mig yor gyi don med bźin du yav rnam pa sna tshogs su snav ba ni dmigs so/」﹞,識亦如是無種種義,而有種種義現﹝似﹞可得﹝藏文作「de bźin rnam par wes pa yav don rnam pa sna tshogs med na yav don rnam pa sna tshogs pa bid snav ba yin no/」﹞。
[106] 「戲論言說」,藏文作「tha sbad brjod pa sna tshogs/」。
[107] 《攝論‧無性釋》解雲︰
又如谷響,實無有聲,而令聽者似聞多種言說境界﹝藏文作「rna ba”i yul mav por gnas pa/」﹞,種種言說語業,亦爾﹝藏文作「vag gi las bźin du yav tha sbad rnam pa sna tshogs su gnas so/」﹞。
[108] 「有實取諸叁摩地所行境」,藏文作「yav dag par ”dzin pa”i tiv ve ”dzin
gyi spyod yul/」。
[109] 「水月」,藏文作「chu zla/」。
《攝論‧無性釋》解雲︰
又如水月潤滑澄清性故,雖無有月,而月可取﹝藏文作「ji ltar chu gwer ba (藏文世親《釋》作「rlan pa bid」)dav dav ba”i phyir zla ba med bźin du yav de”i nav na yod par ”dzin pa de bźin du/」﹞。緣實義境之所熏修潤漬爲性諸叁摩地相應之意,亦複如是。雖無所緣實義境界。而似有轉﹝藏文作「yav dag pa”i don la dmigs pa bid du yid ches pa”i rlan gyis bdag bid kyi tiv ve ”dzin dav ldan pa”i yid kyav dmigs pa”i don med bźin du ”jug go/」﹞。
此與影像有何差別?定不定地﹝藏文作「mbam bźag pa dav mbam ma bźag pa bid du/」﹞,而有差別。有說面等衆緣和合,水鏡等中面等影生分明可取。如衆彩力頗胝迦﹝梵文「sphatika」﹞等種種色生﹝藏文作「dper na be bar gźag pa la sogs pa”i dbav gis wel la sogs pa lta bu”o sbam du sems na/ de ma yin te/」﹞。爲不爾耶?所取差別﹝藏文作「tha dad du ”dzin pa”i phyir ro/」﹞,如離水、鏡,月、面等影分明可得﹝藏文作「khron pa”i nav ltar bźin dav zla ba la sogs pa”i gzugs brban me lov dav chu dav tha dad par dmigs pa ltar/」﹞,頗祇迦等所現衆色,則不如是;故非同喻。又非我等許有水等種種實義,有法不成,故非比量。
[110] 「菩薩無顛倒心爲辦有情諸利樂事」,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sems phyin ci ma﹝藏文缺「ma」字,今依漢譯加﹞ log pa rnams sems can
gyi bya ba sgrub pa”i phyir bsams bźin du/」。
[111] 《攝論‧世親釋》解雲︰
譬如變化實無有義,由化者力一切事成﹝無性作「而能化者,無有顛倒,于所化事,勤作功用」﹞,非變化義而不可得;應知此中亦複如是所受自體其義雖無﹝藏文作「bdag gi lus len pa”i don med bźin du/」﹞,而有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受自體義現可得﹝藏文作「yav sems can thams cad kyi don byed pa po”i bdag gi lus len pa”i be bar dmigs par blta bar bya”o/」﹞。
《攝論‧無性釋》又解雲︰
依此變化,說名變化。……雖無遍計所執有情﹝義﹞,于依他起諸有情類,由哀愍故﹝藏文作「rjes su bzuv bar ”dod pas/」﹞,而往彼彼諸所生處,攝受自體。
[112] 《攝論‧無性釋》結前解雲︰
應知此中唯有爾所虛妄疑事︰所謂內、外、受用差別、身業、語業、叁種意業、非等引地、若等引地、若無顛倒,于此八事諸佛世尊說:八種喻,諸有智者聞是所說,于定不定地能正解了。
[113] 見《中邊論》卷下〈辨無上乘品〉。
[114] 如論文解十無倒中,第四「不動無倒」頌文「非無如幻等」雲︰
前說諸義離有非有﹝藏文作「don gyi med pa dav yod pa gov du bwad ma thag pa gav yin pa de ni/」﹞,此如幻等非有無故。謂如幻作諸象馬﹝藏文無「馬」。下同﹞等,彼非實有象馬等性﹝「性」,藏文作「dvos po/」﹞,亦非全無。亂識﹝藏文作「”khrul pa tsam/」﹞似彼諸象馬等而顯現故。如是諸義無如現似所取能取定實有性﹝藏文作「ji ltar gzuv ba dav ”dzin par snav ba ltar yod pa ma yin la/」﹞。「等」聲,顯示陽焰、夢境,及水月等,如應當知。以能谛觀義如幻等,于有無品心不動散﹝藏文作「mi ”phro ba/」。藏文《攝論》中作「rnam par g·yev la/」,漢譯作「散動」﹞。如實知見此不動者,應知是于不動無倒。
《中邊論述記》卷下雲︰
其陽焰等似水等事,喻依他性,于焰等上執實水等,喻計所執。故論說言「如應當知」。此等八喻,《攝大乘》等唯喻依他,說其事故。此中通喻遍計所執,通說執故,亦不相違。廣如《攝論》﹝卷二、兩《釋》卷四﹞等說。
問︰依他、所執,皆同八喻,此二俱通有及非有,二性何別?依他有體,及有作用,但不真實,異于真如不如所執。遍計所執但似妄情有法顯現,無體無用,不同依他妄情是有,不如實知,實體非無,故二性別。又依他同緣法、可斷法、谛攝法、蘊界處法、能所執法,遍計所執,則不如是,故二性殊。
[115] 不空譯《大乘密嚴經》卷下雲︰
若法是無漏,其義不可舍;自覺聖智境,此性名真實。
諸法相差別,已說其自性;若離自性門,諸法不明了。
[116] 「彼」字,《金藏》無。
[117] 「今」字,《金藏》作「後」。
[118] 「叁」字下,《金藏》有「行」字。
[119] 「等」字,《金藏》無。
[120] 「一切叁分皆」五字,《金藏》有,余無。
[121] 「俱」,即亦有亦無。
[122] 「不俱」,即非有非無。
[123] 「俱」,即亦一亦異。
[124] 「不俱」,即非一非異。
[125] 「俱」,即亦實不實。
[126] 「不俱」,即非實非不實。
[127] 「等」,謂石女兒,龜毛、兔角、沙中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