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九‧一六四 次修習位,其相雲何?

【疏翼】

第二舉頌文正釋五位即別舉五頌別解五位中,第四段別舉﹝第二十九﹞頌別解第四修道位。于中分二︰一、因問興起,二、舉頌別答。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五】

下、明修道。

前見道者,唯在初地初入地心。今此修道,除初入地心,出相見道已,住出地心,乃至第十地終、金剛無間道來,並名修道。

此爲問已,至下當知。

【頌文】

九‧一六五 頌曰: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疏翼】

第四段別舉﹝第二十九﹞頌別解第四修道位中,第二舉頌別答。于中分二︰一、舉頌文,二、略廣釋。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五】

此、舉頌答。

即于初地住出心後,漸至究竟金剛道來,皆斷法執種故,至無學位便證轉依。

【論文】

九‧一六六 論曰:菩薩從前見道起已,爲斷余障、證得轉依,複數修習無分別智。

【疏翼】

第二舉頌答中,第二略廣釋。

【述記‧卷五十五】

下、釋,有二︰初、以略釋頌文,後、廣釋頌義。初中有二︰初、釋上叁句正顯位相,後、明此修位于究竟位便證轉依。

十地修道,修「無分別智」,「爲斷余障、證」「轉依」等,生起下文。然非唯智是修習位體,今從所緣能斷道說,略不說余。

【論文】

九‧一六七 此智遠離所取、能取,故說「無得」及「不思議」。

【疏翼】

第一以略釋﹝第二十九﹞頌中,第一略釋上叁句正顯位相。于中分叁︰一、略釋初句頌,二、略釋第二句頌,叁、略釋第叁句頌。初中又有二解,此即初解也。

【述記‧卷五十五】

「遠離所取」,名爲「無得」;「遠離能取」,說「不思議」。此即解上初句頌也。即一智體離計所執實所能取,說「無得」等,非無見分等。

【論文】

九‧一六八 或離戲論,說爲「無得」;妙用難測,名「不思議」。

【疏翼】

第一略解初句頌中,第二解。

【述記‧卷五十五】

即一智體,無有分別。有分別者,戲論行相,即後得智亦名「戲論」;或有漏分別,說名「戲論」,偏執增故,名爲「戲論」;即後得智不名戲論。

若依前解,能斷二障無分別智,名爲「妙用」,是「不思議」;若依後解,即無漏智皆離過失,能違生死,名爲「妙用」,是「不思議」。

今此論中,但約前解,論自顯故。

【疏翼】

安慧解雲︰

此中既無能取心,且所取義亦不可得,故說言「無得」、「不思議」。

以上第一略解上叁句正顯位相中,第一略釋初句頌訖。

【論文】

九‧一六九 是出世間無分別智。斷世間故,名「出世間」。二取隨眠,是世間本,唯此能斷,獨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義立──謂體無漏,及證真如;此智具斯二種義故,獨名出世,余智不然,即十地中無分別智。

【疏翼】

第一略解上叁句正顯位相中,第二略解第二句頌。

【述記‧卷五十五】

解第二句頌。

「無分別智」具二義釋︰謂「斷世間」、「體無漏」等。後得不然,不名出世。

【論文】

九‧一七○ 數修此故,舍二粗重──二障種子立粗重名,性無堪任,違細輕故──令彼永滅,故說爲「舍」。

【疏翼】

第一略解上叁句正顯位相中,第叁略解第叁句頌。

【述記‧卷五十五】

解第叁句頌。

「違細」,名「粗」;「違輕」,名「重」。所知障種名「粗種」者,及非種粗重,地地別斷;煩煩障種名「粗重」者,金剛始除。若論煩惱,非種粗重,亦地地斷。今顯由十地修無分別智,至金剛心,斷煩惱種;十地等中,斷所知障等;總合爲言,名斷二種。約究竟盡,唯在金剛,金剛盡時,證轉依果。

【疏翼】

以上第一以略釋頌文中,第一釋上叁句正顯位相訖。

【論文】

九‧一七一 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證得廣大轉依。

【疏翼】

第一以略釋頌文中,第二明此修位于究竟位便證轉依。于中分二︰一、合解第叁四句,二、專解第四句。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五】

由十地修智究竟[1],故至佛證轉依。

【論文】

九‧一七二 「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爲所依故。「染」,謂虛妄遍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轉」,謂二分:轉舍、轉得──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舍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爲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

【疏翼】

第二明此修位于究竟位便證轉依中,第二專解第四句。于中有二複次釋,此即第一複次釋也。

【述記‧卷五十五】

解第四句頌,于中有二複次釋,即爲二也。今第一解。

總爲別依,斷「染」,故無所執;生「淨」,故得二果。余文易了,同《攝論‧果斷分》解轉依[2]。無性第九卷等[3]同之,彼文稍廣[4]。

言「轉依」者,「轉」謂轉舍、轉得;「依」謂所依;即轉之依,名爲「轉依」,依士釋。

又解此文︰依他事上,邪理執著,正理離倒;轉舍、轉得,事爲理依,故名「轉依」也。

無性[5]雲:二所依止轉依,亦持業釋[6]。然今能依、所依,合爲[7]轉依,故無持業。

今言依他起名轉依者,流轉、還滅依也。即所舍、所得。所得,通二果。由執心[8]故,起有漏法。有漏法斷,所執名舍,非別有體名爲舍也。

【論文】

九‧一七叁 或「依」,即是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

【疏翼】

第二專解第四句頌中,第二複次釋。文分爲叁︰一、總標迷悟依,二、假說新淨所以,叁、料簡頌意。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五】

第二師解:「依」,即真如,迷悟依也。

【論文】

九‧一七四 愚夫顛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死苦;聖者離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畢竟安樂。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滅依如生死,及能轉證依如涅槃,此即真如離雜染性。如雖性淨,而相雜染,故離染時,假說新淨,即此新淨,說爲轉依;修習位中,斷障證得。

【疏翼】

第二複次釋中,第二假說新淨所以。

【述記‧卷五十五】

悟此真如、證涅槃者,以涅槃者,即是真如離雜染法。

又假涅槃依真而立,能、所依異。此位斷障,金剛心後證得,非此位即證。

【論文】

九‧一七五 雖于此位,亦得菩提,而非此中頌意所顯。頌意但顯轉唯識性,二乘滿位,名解脫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疏翼】

第二複次釋中,第叁料簡頌意。

【述記‧卷五十五】

其「菩提」者,而非此中頌意所顯。頌意所顯如後頌[9]說「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故。

「牟尼」者,寂默義;寂止默靜,離[10]諸雜染故。非彼菩提是唯識性,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七十八中說,二乘有此[11]名「解脫身」,故說叁乘「平等平等」[12]。

其第一師:菩提亦名轉依者,如後頌[13]中自當解釋[14]。

上來已略釋二[15]文訖。

【疏翼】

以上第二略廣釋中,第一以略釋頌文訖。

--------------------------------------------------------------------------------

[1] 「智究竟」叁字,《金藏》無。

[2] 即《攝論》卷叁、兩《釋》卷九初〈彼果斷分〉第十。

 如雲︰

彼果斷殊勝雲何可見﹝藏文作「spov ba”i khyad par ji ltar blta źe na/」﹞?斷,謂菩薩無住涅槃﹝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spov ba ni mi gnas pa”i mya van las ”das pa gav yin pa”o/」﹞,以舍雜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爲相﹝藏文作「de”i mtshan bid ni gav bon movs pa yovs su btav ba dav bcas pa/  ”khor ba yovs su mi gtov ba”i gnas te gnas gyur pa”o/」﹞。此中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藏文作「de la ”khor ba ni gź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e/ kun nas bon movs pa”i char gtogs pa”o﹞;涅槃,謂依他起性淨分﹝藏文作「mya van las ”das pa ni de bid rnam par byav ba”i char gtogs pa”o/」﹞;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藏文作「gnas ni de bid gbi ga”i char gtogs pa ste/ gźan gi dbav gi  vo bo bid do/」﹞;轉依,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轉舍雜染分,轉得清淨分﹝藏文作「gnas gyur pa ni gav gź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e bid kyi gnen po skyes na/ gav kun nas bon movs pa”i cha ldog civ rnam par byav ba”i char gyur pa”o/」﹞。

[3] 「等」,取《攝論‧世親釋》,亦見該《釋》卷九初。

[4] 如《攝論‧無性釋》卷九雲︰

「無住涅槃」者,不同世間、聲聞、獨覺﹝藏文無「獨覺」﹞安住生死或涅槃故﹝藏文作「”jig rten dav mya van las ”das pa la mi gnas pa”i phyir ro/」﹞。「以舍雜染、不舍生死」者,害彼勢力,如彼咒蛇雖不棄舍﹝藏文無此二句﹞,而無染故﹝藏文作「kun nas bon movs pa rnams dav de yovs su btav ba dav bcas pa ste/ de”i mthu las gnod pa”i phyir ro/」﹞。「二所依止,轉依爲相」者,或依主釋,或持業釋﹝藏文無此二句﹞,住此轉依,如無色界﹝藏文無「界」字﹞。若依自利,與殊勝慧共相應故,不容煩惱﹝藏文作「”khor ba yovs su mi gtov ba”i gnas te gnas gyur pa źes bya ba ni gnas gyur pa de la gzugs med pa bźin du gnas pa ni wes rab kyi khyad par dav ldan pa”i phyir bon movs pa rnams kyi skabs kyav mi ”byed la/ sbiv rje”i gźan gyi dbav gis ”khor ba yav mi ”dor ro/」﹞。此中何者生死、涅槃、依止、轉依,皆應顯說。

「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者,謂心、心法煩惱迷亂,生死過失相續不絕﹝藏文作「”khor ba ni ”khrul pa”i sems dav sems las byuv ba rnams te/ skye ba dav ”chi ba”i dbyivs thag la ”phyav mo bug pa”i rgyun mi ”chad pa”i phyir ro/」﹞遍計所執分﹝藏文作「kun nas bon movs pa”i cha źes bya ba ni kun brtags pa”i rnam pa”i chas so/」﹞;「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者,謂畢竟轉遍計所執圓成實分﹝藏文作「kun brtags pa”i dvos po med pa”i char gtogs pa”o/」﹞。

[5] 見《攝論‧無性釋》卷九。

[6] 「釋」字,藏文無。

[7] 「爲」字,《金藏》作「名」。

[8] 《金藏》作「執心」,余作「所執」。

[9] 即第叁十頌。

[10] 「離」字,《金藏》有,余無。

[11] 「此」,謂轉依。

[12] 《瑜伽》卷七十八原文爲:

世尊!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當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脫身﹝藏文作「rnam par grol ba”i lus yin te/」﹞,由解脫身故,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平等平等﹝藏文作「rnam par grol ba”i lus kyis ni de bźin gwegs pa rnams dav ban thos dav rav savs rgyas rnams kyav mtshuvs źiv mbam mo/」﹞。由法身故,說有差別﹝藏文作「chos kyi skus ni khyad par du ”phags te/」﹞。如來法身有差別故,無量功德最勝差別,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藏文作「chos kyi skus khyad par du ”phags na/ yon tan gyi khyad par dpag tu med par kyav khyad par du ”phags pa yin te/ de la dpe bya bar yav sta ba ma yin no/」﹞。

[13] 即第叁十頌。

[14] 如本論卷十雲︰

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

[15] 「釋二」二字,《金藏》作「兩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