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一○‧一叁七 此轉依果,又不思議、超過尋思言議道故。
【疏翼】
第一解四句頌文中,第二解次七字顯勝德。
【述記‧卷六十】
次解衆德有四︰一、「不思議」,二、「善」,叁、「常」,四、「安樂」。
先解第二句,解「不思議」有叁釋[1]。
《攝論》第九,世親等解,同無異見[2]。此第一解,智之與境,皆具此二[3]義[4]。
【論文】
一○‧一叁八 微妙甚深,自內證故。
【疏翼】
第一解「不思議」叁釋中,第二釋。
【述記‧卷六十】
別解「不思議」[5]。
又智「微妙」,性相「甚深」,其[6]所緣境,「自內證故」;又境「微妙」,唯「甚深」智能「內證故」;又二皆通[7]。
《攝論》唯有「內證」之言,唯解緣真如故。
【論文】
一○‧一叁九 非諸世間喻所喻故。
【疏翼】
第一解「不思議」叁釋中,第叁釋。
【述記‧卷六十】
別解「不議」。
絕比[8]無方,故「不思議」,如《攝論》[9]中。
今[10]以叁義解「不思議」。
《顯揚》十七有,亦不出此叁[11],《瑜伽》[12]等亦然,所以不述[13]。
【論文】
一○‧一四○ 此又是善,白法性故;清淨法界,遠離生滅,極安隱故;四智心品,妙用無方,極巧便故;二種皆有順益相故,違不善故;俱說爲善。
【疏翼】
第二解次七字﹝即第二句及第叁句前二字﹞顯勝德中第二解「善」。于中分叁︰一、明二種順益相,二、外問如來豈無五根叁境,叁、論主叁釋如前答。此即初文。
【述記‧卷六十】
次二、明「善」。
頌言「善」者,「白法性故」。體白法[14],故異不善及無記;能斷黑,故[15]名「白」。
若爾,此與有漏善何別?
以「法界遠離生滅,極安隱故」,「四智心[16]品,妙用無方」[17],及「極巧便故」。無爲、有爲,二皆「順益」,與有漏善差別。並「違不善」以下[18],合其[19]四義;故俱[20]名善。
前第五[21]卷,已解善訖[22]。
【論文】
一○‧一四一 論說處等八,唯無記,如來豈無五根、叁境?
【疏翼】
第二解善中,第二外問如來豈無五根叁境。
【述記‧卷六十】
此爲外難。
四智心品,既唯是善,《對法論》第四說八唯無記,謂五根、叁境[23]。如來豈無五根等耶?
【論文】
一○‧一四二 此中叁釋,廣說如前。
【疏翼】
第二解善中,第叁論主叁釋如前答。且分爲二︰一、總指如前,二、辨身土實攝。此即初文。
【述記‧卷六十】
今、論主答。
此中叁釋,廣說如前,如前[24]有漏等叁解。
【論文】
一○‧一四叁 一切如來身、土等法,皆滅、道攝,故唯是善。聖說滅、道唯善性故;說佛土等非苦、集故;佛識所變有漏、不善、無記相等,皆從無漏善種所生,無漏善攝。
【疏翼】
第叁論主叁釋如前答中,第二辨身土實攝。
【述記‧卷六十】
真如等五法,「皆滅、道攝」。「滅、道攝」者,諸經論中說既唯無漏,故此唯善[25]。
又《對法》第六[26]、《瑜伽》[27]等說:有清淨世[28]界非苦、集故[29],《攝論》亦然[30]。
此二解,並前四,合[31]六解。
既爾,即佛所有眼等皆是無漏善。似有漏不[32]善及無記等,及似有漏善故[33],名之爲善等,非實然也。
【疏翼】
以上第二解次七字﹝即第二句及第叁句前二字﹞顯勝德中,第二解「善」訖。
【論文】
一○‧一四四 此又是常。無盡期故,清淨法界,無生無滅,性無變易,故說爲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故無斷盡,亦說爲常。非自性常,從因生故;生者歸滅,一向記故;不見色、心非無常故。然四智品由本願力,所化有情,無盡期故;窮未來際,無斷無盡。
【疏翼】
第二解次七字﹝即第二句及第叁句前二字﹞顯勝德中,第叁解「常」。
【述記‧卷六十】
次叁、解「常」。
「此又是常」。五法俱「無盡期故」;又真如[34]「無生滅」,故常;「無變易」,故常;皆[35]自性常故。
「四智心品所依」真如「常,故」常。即[36]四智品[37]體「無斷」及「無盡」,故「說常」。「無斷」常者,是報身[38],不斷常義。「無盡」常者,是化身相續常義。《莊嚴論》說叁種常故[39],如常施食、受樂等事。
「四智」「非自性常」義。「從因」所「生」者,謂修[40];從種生故。若初唯生,後不滅者,便違佛說。
「一向記」言:生者皆滅故。又若「色、心」是「自性常」者,不見說故。違比量故。
獲得常色等者,「由願力」「化有情」,是不斷不盡[41]、「相續常」義。
七十八、《解深密》第五[42]說:化身,有生[43]起相故[44]。
「窮未來際」,亦釋「不[45]斷無盡」常義,願力常故。余文可解[46]。
【論文】
一○‧一四五 此又安樂,無逼惱故,清淨法界,衆相寂靜,故名安樂;四智心品,永離惱害,故名安樂;此二自性,皆無逼惱,及能安樂一切有情,故二轉依俱名安樂。
【疏翼】
第二解次七字﹝即第二句及第叁句前二字﹞顯勝德中,第四解「安樂」。
【述記‧卷六十】
次四、解「安樂」。
無逼無惱諸有情故──非如有漏善逼,逐受[47]生死,惱亂有情類,不令趣涅槃;又有漏法皆是行苦──逼迫性故,增煩惱故,故非安樂。如是等[48]二轉依果,俱名「安樂」。
「樂」,謂五樂;「安」,謂五安,各有多種[49]。
「安」之與「樂」,差別雲何?
謂諸有漏樂,受[50]樂而不安,粗動轉故;有漏輕安,安而不樂,不能順益得涅槃故。此「安樂」者,如第一卷疏[51]解差別。
【疏翼】
以上第一解四句頌文中,第二解次七字﹝即第二句及第叁句前二字﹞顯勝德訖。
【論文】
一○‧一四六 二乘所得二轉依果,唯永遠離煩惱障縛,無殊勝法故,但名解脫身。
【疏翼】
第一解四句頌文中,第叁解余八字﹝即第叁句後叁字及第四句﹞簡二乘顯叁乘別。文分爲二︰一、解「解脫身」,二、解在牟尼名法身。此即初文。
【述記‧卷六十】
次第二[52]、解解脫身,于中有二︰初、略,後、廣。
「二乘所得此二轉依果」,「但名解脫身」者[53],解脫生死及縛法故。以彼轉依,無十力等殊勝法所莊嚴故,不名法身。
「殊勝法」者,斷所知障得無量功德依故。《解深密經》[54]、七十八等說「真如爲解脫身」言︰世尊!二乘所得轉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當名何身?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說二乘與佛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無量最勝功德算數譬喻所不能及[55]。
彼[56]名真如是二乘解脫身,非五分法身中解脫身[57];五分法身中解脫身,體唯勝解數故[58]。菩提及涅槃[59],俱「離縛故,但名解脫身[60]」。
【論文】
一○‧一四七 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爲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
【疏翼】
第叁解余八字﹝即第叁句後叁字及第四句﹞簡二乘顯叁乘別中,第二解在牟尼名法身﹝即解第叁十頌第四句﹞。
【述記‧卷六十】
次、解在[61]牟尼名法身。
「成就無上寂默法」者,梵言「牟尼」[62],此言「寂默」。寂默法者,離言法也。或離過故[63],名爲「寂默」,通叁乘解。或一切法性相離言不二法門,名爲「寂默」。唯我世尊大牟尼尊二轉依果,亦名法身,亦解脫身[64]也。
言「法身」者,非叁[65]身中之法身也。佛得二名︰離煩惱故,名「解脫身」;離所知障,具無邊功[66]德,名爲「法身」。此中意說有爲、無爲,各于自身功德法依,名法身故。
何故名身?
「體」性義,「依」止義,衆德「聚」義,具叁義故,名爲「身」故。故通叁身若別、若總,離名相義[67]。此亦[68]《佛地論》有[69]。余文可解。
【疏翼】
以上第二解﹝第叁十﹞頌文中,第一解四句文訖。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末雲︰
此轉依若由斷聲聞等所有粗重而得者,今說名「解脫身」;若由斷菩薩所有粗重而得者,今說「大牟尼名法」。由斷二種障差別故,顯示有上轉依﹝藏文爲「bla na yod pa/」﹞及無上轉依﹝藏文作「bla na med pa/」﹞。
如有頌雲︰阿陀那識體,當知二障相;或種、一切種,此說二縛二。言「二」者,謂聲聞及菩薩。縛于前者,即是煩惱種子;縛于後者,即是二障種子。由滅此二,當證一切智性。
言「此即無漏界」者,謂即此轉依自性,說名無漏界。由無粗重故,由遠離一切漏故,名爲「無漏」。由是聖法因故,爲「界」。「界」聲者,此中即是因義。
「不思議」者,以非尋思境界故──自內證知故,無有比喻故。
「善」者,以是清淨所緣、安樂及無漏法爲自性故。
「常」者,謂由恒常及不盡故。
「安樂」者,由是常性故。若彼無常,即此是苦。轉依是常,是故「安樂」。
由斷煩惱障故,諸聲聞得解脫身。今此轉依相,即名大牟尼法身。所以者何?由修習諸地及波羅蜜多,斷除煩惱及所知二障,圓滿成就轉依故,即說「大牟尼法身」名。又由不舍生死,而不爲生死所染汙,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即說爲菩薩法身。
「大牟尼」者,謂具有最勝威力故,即佛世尊名「大牟尼」。」
「別抄」卷六末雲︰
問︰一切如來功德平等以不?答︰一切功德平等。
《瑜伽》卷叁十八〈菩薩地‧初持瑜伽處菩提品〉第七初雲︰
一切如來功德,平等平等,無有差別,唯除四法:一者、壽量,二者、名號,叁者、族姓,四者、身相。一切如來于此四法有增減相,非余功德﹝藏文作「de la savs rgyas thams cad ni gnas bźi po sku tshe dav/ mtshan dav/ gduv dav/ sku ma gtogs par thams cad mtshuvs wiv mbam ste/ khyad par med do/ savs rgyas rnams ni chos bźi po de dag gis skyed ”brid ”gyur źiv mi mthun par zad kyi/ gźan gav gis kyav ma yin no/﹞。
又非女身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一切菩薩于過第一無數劫時,已舍女身﹝藏文作「bud med kyi dvos po spavs pas na/」﹞,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曾不爲女。一切母邑性多煩惱,性多惡慧﹝藏文作「bud med thams cad ni rav bźin gyis bon movs pa mav ba dav/ wes rab ”chal ba yin la/」﹞,非諸禀性多煩惱身、多惡慧身﹝藏文作「rgyud/」﹞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
[1] 今分爲叁︰第一釋,第二釋,第叁釋。此爲初文。
[2] 見《攝論》卷叁中〈彼果智分〉第十一、兩《釋》卷九。于「說法
身五相」中,第五雲︰
五、不可思議爲相:謂真如清淨,自內證知故﹝藏文作「bsam gyis mi khyab pa”i mtshan bid ni de bźin bid rnam par dag pa de so so rav gis rig par bya ba dav/」﹞;無有世間喻能喻故﹝藏文作「”jig rten na dpe med pa dav/」﹞;非諸尋思所行處故﹝藏文作「rtog ge ba”i spyod yul ma yin pa”i phyir ro/」﹞。
《攝論‧無性釋》雲︰
言「思議」者,謂依道理審谛思惟,起分別智﹝藏文作「bsam pa źes bya ba ni rigs pa ves par sems pa las byuv ba”i wes pa ste/」﹞,尋思所攝,譬喻所顯﹝藏文作「rtog ger rtag pa/ dper wes par bya ste/」﹞。諸佛非此所行處故。不可思議﹝藏文作「de”i spyod yul ma yin pas rtog ge”i sa la yav dag par ”das pa”i phyir bsam gyis mi khyab pa bid do/」﹞,唯應信解,不應思議。
[3] 「二」字,泰《抄》、《義演》、《金藏》有,余無。
[4] 見《解深密經》卷五〈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初、《瑜伽》卷七十八,
二處文同,如雲︰
若于諸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是名如來法身之相﹝藏文作「de bźin gwegs pa rnams kyi chos sku”i mtshan bid ni sa dav pha rol tu phyin pa bsgoms pa”i ves par ”byuv bas gnas gyur pa yav dag par grub pa yin no/」﹞。當知此相二因緣故,不可思議﹝藏文作「de yav rgyu gbis kyis bsam gyis mi khyab pa”i mtshan bid du rig par bya ste/」﹞。無戲論故,無所爲故﹝藏文作「de ni spros pa med civ mvon par ”du bya ba med pa bid kyi phyir dav/」﹞。而諸衆生計著戲論,有所爲故﹝藏文作「sems can rnams ni spros pa mvon par ”du bya ba la mvon par źen pa bid kyi phyir ro/」﹞。
[5] 「議」字,《金藏》有,余缺。
[6] 「其」字,《金藏》有,余無。
[7] 謂皆通微妙、甚深、內自證。
[8] 「絕比」,《金藏》作「比絕」。
[9] 見《攝論》卷叁。
[10] 「今」字,《金藏》有,余無。
[11] 見《顯揚》卷十七〈成不思議品〉第十,如雲:
靜慮者及佛二種境界中,真如及無漏性皆不可思議。又諸佛等成所作義,謂所作利益衆生事,亦不可思議。何以故?無譬喻故──一切世間無有少事能譬甚深二種境界;又自在故──諸如來等由內證得心自在故起所作事,世間所有一切作用、苦、離因緣和合所不見故。
[12] 即《瑜伽》卷六十四〈攝決擇分‧聞所成慧地〉中,及卷二十五〈聲
聞地‧初瑜伽處出離地品〉第叁之四初。
[13] 《瑜伽》卷六十四雲︰
諸修靜慮靜慮境界由叁種相不可思議﹝藏文作「de la bsam gtan pa rnams kyi bsam gtan pa”i yul ni rnam pa gsum gyis bsam gyis mi khyab pa yin te/」﹞:謂真如甚深義故﹝藏文作「de bźin bid zab pa”i don dav/」﹞;自在轉故﹝藏文作「dbav bsgyur ba dav/」﹞;無漏界證得故﹝藏文作「zag pa zad pa”i dbyivs yav dag par ”grub pas so/」﹞。諸佛世尊諸佛境界由五種相不可思議﹝藏文作「de la savs rgyas rnams kyi savs rgyas kyi ni rnam pa lvas bsam gyis mi khyab pa yin te/」﹞,即由先所說叁相﹝藏文作「ji skad bstan pa gsum po de dag bid dav/」﹞。複由二相﹝藏文作「gsan gnis kyis te/﹞──謂無障故﹝藏文作「sgrib pa med pa dav/」﹞、成立有情所作事故﹝藏文作「sems can gyi don gyi bya ba mdzad pas so/」﹞。
卷二十五說遠離六種不應思處,中後二種亦同爲「靜慮者靜慮境界」
及「諸佛諸佛境界」。
[14] 「法」字,《金藏》有,余無。
[15] 「故」字,《金藏》有,余無。
[16] 「心」字,《金藏》有,余缺。
[17] 「方」字下,余有「比」字,《金藏》無。今依《金藏》。
[18] 《金藏》作「並以下違向不善」七字,《義演》牒文同余本作「並
違不善以下」六字。
[19] 「其」字,《金藏》作「具」。
[20] 「俱」字,《金藏》有,余無。
[21] 「五」字,《述記》原作「六」,今改。
[22] 如本論卷五雲︰
能爲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爲「善」。人、天樂果,雖于此世能爲順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爲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雖于此世能爲違損,非于他世,故非不善。于善、不善,益、損義中,不可記別,故名無記。
本論《述記》卷十八初,叁性各分爲叁雲︰
善有叁者,一、感愛果善:謂有漏善法。二、性巧便善:謂有爲善法。叁、性安隱善:謂無爲善法。不善叁者,一、感非愛果不善:謂極惡法。二、性非巧便不善:謂染汙法。叁、性不安隱不善:謂有漏法。無記叁者,一、相應無記:謂諸無記心、心所法。二、不相應無記:謂無記色、不相應行。叁、真實無記:謂虛空、非擇滅。
[23] 《對法》卷叁原文爲:
八界、八處全,及余蘊、界、處一分,是無記。八界者,謂五色根、香、味、觸界。八處亦爾。
[24] 即前《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是有漏等解。
[25] 《瑜伽》卷六十九末雲︰
若于苦等諸聖谛中,有戲論想而現行者,是世俗智﹝藏文作「de la sdug bsval la sogs pa”i bden pa dag la spros pa dav bcas pa”i ”du wes kyis spyod na ni kun rdzob wes pa ”byuv la/」﹞;離戲論想而現行者,是出世間智﹝藏文作「spros pa med pa”i ”du wes kyis spyod na ni ”jig rten las ”das pa”i wes pa ”byuv vo/」﹞。
[26] 如《對法》卷六雲︰
複有清淨世界,非苦谛攝﹝藏文作「gav yav yovs su dag pa”i ”jig rten gyi khams de dag ni sdug bsval gyi bden pa ma yin par blta bar bya ste/」﹞。非業煩惱力所生故,非業煩惱增上所起故﹝藏文作「de dag las dav/ bon movs pas bskyed pa ma yin/ las dav/ bon movs pa”i dbav gis ”byuv ba ma yin gyi/」﹞;由大願清淨善根增上所引﹝藏文作「gav yav smon lam dav dge ba”i rtsa ba”i dbav gis byuv ba dag go/」﹞。此所生處不可思議,唯佛所覺﹝藏文作「de lta bas na savs rgyas rnams kyi yul yin pa”i phyir/ skye ba”i gnas de dag ni bsam gyis mi khyab ste/」﹞,尚非靜慮者靜慮境界,況尋思者﹝藏文作「de dag ni bsam gtan rnams kyi bsam gtan pa”i yul yav ma yin na/ rtog ge pa rnams kyi yul yin pa lta smos kyav ci dgos/」﹞。
[27] 即《瑜伽》卷七十九〈攝決擇分‧菩薩地〉之八初。
[28] 原作「世」,《述記》傳抄誤爲「法」。
[29] 故《瑜伽》卷七十九雲︰
于清淨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餓鬼可得,亦無欲界、色、無色界,亦無苦受可得。純菩薩僧于中止住﹝藏文作「de dag na byav chub sems dpa”i dge ”dun ”ba” źig gnas pas na/」﹞,是故說名清淨世界。
[30] 見《攝論》卷叁〈彼果智分〉第十一末,如雲︰
複次,受用如是清淨佛土,一向淨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藏文作「yav savs rgyas kyi źiv yovs su dag pa/ win tu bde ba/ win tu kha na ma tho ba med pa/ win tu dbav sgyur ba”o/」﹞。
[31] 泰《抄》牒文、《金藏》作「合」,余作「則」。
[32] 「不」字,《金藏》有,合《義演》釋文,余無。
[33] 「善故」二字,《金藏》無。
[34] 「如」字,《金藏》無。
[35] 「皆」字,《金藏》無。
[36] 《金藏》作「即」,余作「其」。
[37] 「品」字,《金藏》作「其」。
[38] 「報身」二字,《金藏》在「是」字下,余本在「義」字下,並有「也」字。
[39] 見《莊嚴經論》卷叁〈菩提品〉第十末,如雲︰
複次,一切諸佛悉同常住,由自性常﹝藏文作「rav bźin gyis rtag pa/」﹞故。一切諸佛自性身常住,畢竟無漏故。由無間常﹝藏文作「rgyun mi ”chad pa/」﹞故,一切諸佛食身常住。說法無斷絕故,由相續常﹝藏文作「rgyun gyis bstan pa/」﹞故,一切諸佛化身常住。雖于此滅,複彼現故。
已于此前具引,今重提叁種常義。
[40] 《金藏》作「修」,余作「明」。
[41] 「不盡」二字,泰《抄》牒文、《金藏》有,余無。
[42] 「第五」二字,《金藏》有,余無。即〈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初。
[43] 「生」字,《金藏》無。
[44] 《瑜伽》卷七十八原文爲:
當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無有生起﹝藏文作「chos kyi sku la ni skye ba ”byuv ba med do/」﹞。
[45] 「不」即「無」,即無斷無盡。
[46] 「別抄」卷六末雲︰
問︰何者「當常」、「現常」?
解雲︰魏時有二叁藏同于內,各在別處翻譯。南院安置勒那﹝摩提﹞叁藏﹝梵文爲「ratnamati」﹞,雲衆生身中已具叁十二相一切功德,皆悉是常,但由障不得顯現。後時斷障,此則佛身更不別從淨種而生,故名「現常」。由在南院,故名「南道法師」。非是吳蜀故名「南道」。
菩提留支﹝梵文爲「bodhiruci」﹞在北院翻譯,立雲一切衆生後時成佛,得有常之身。必從淨種而生;生已,常住。非謂衆生已得常身,故「當常」。以在北院,名曰「北道法師」也。
靈泰《抄》雲︰
「若初唯生,後不滅者,便違佛說乃至違比量故」者,此文即是破「當常」、「現常」也。然智者法師執有「當常」者,說一切衆生若未得成佛,即色心是無常;若叁大劫修因,當來得成佛已,佛色心即常住不生滅,猶如真如,是凝然常也。
「現常」者,智法師說一切衆生身中,常有佛性無生無滅。此佛性故,鼻、眼、耳,一切皆是。猶如母胎中有娠兒,由母數數吃食津潤,今此娠兒漸漸長大,後即出胎。衆生身中佛性,亦爾。由叁大劫多聞令熏習,此身中佛性漸漸長大,後時即得成佛。
今破雲︰「生者皆滅」,「一向記故」。又作量雲︰佛色、心等,定有生滅。因雲從因生故。猶如凡夫。或應返顯凡夫色、心應不生滅。從因生故。猶如來也。
[47] 《金藏》作「受」,余作「處」。
[48] 「如是等」叁字,《金藏》有,余無。
[49] 《瑜伽》卷叁十五〈菩薩地‧初持瑜伽處自他利品〉第叁之一雲︰
雲何菩薩安樂種類自利利他﹝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bdag dav gźan gyi don bde ba”i rgyu gav źe na/」﹞?
略說應知五樂所攝﹝藏文作「mdor bsdu na bde ba rnam pa lvar bsdu bar rig par bya ste/」﹞。何等五樂?一者、因樂,二者、受樂,叁者、苦對治樂,四者、受斷樂,五者、無惱害樂。
言「因樂」者,謂二樂品諸根、境界﹝藏文作「de la bde ba”i phyogs kyi dbav po dav yul gbis dnag/」﹞。若此爲因順樂受觸﹝藏文作「de las byuv ba”i bde ba”i tshor bar ”gyur ba”i reg pa gav yin pa dav/」﹞,若諸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藏文作「tshe ”di”am tshe rabs gźan du ”dod pa”i ”bras bu ”byuv ba”i las gav yin pa ci yav ruv/」﹞,如是一切總攝爲一,名爲因樂﹝藏文作「de thams cad gcig tu bsdus pa ni rgyu bde ba ste/」﹞。除此更無若過、若增﹝藏文作「de las gov na yav med/ ”di las lhag pa yav med do/」﹞。
言「受樂」者,謂不﹝藏文有「不」字。應從﹞待苦息,由前所說因樂所攝叁因緣故,有能攝益身心受生,名爲受樂﹝藏文作「sdug bsval rab tu źi ba la mi ltos par rgyu bde bar bsdus pa”i rgyu gsum po de dag bid las byuv ba lus dav sems la phan ”dogs pa”i myov ba ni tshor ba bde ba źes bya ste/」﹞。略說此樂複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藏文作「de yav mdor bsdu na rnam pa gbis te/ zag pa dav bcas pa dav/ zag pa med pa”o/」﹞。無漏樂者,學、無學樂;有漏樂者,欲、色、無色叁界系樂。又此叁界系樂,隨其所應六處別故,有其六種︰謂眼觸所生乃至意觸所生。如是六種複攝爲二︰一者、身樂,二者、心樂﹝藏文作「yid kyi ”dus te reg pa las byuv ba”i bar dag go/」﹞。五識相應,名爲身樂﹝藏文作「de la rnam par wes pa”i tshogs lva dav mtshuvs par ldan pa”i lus kyi”o/」﹞。
「對治樂」者,謂因寒、熱、饑、渴等事,生起非一衆多品類種種苦受;由能對治息除寒、熱、饑、渴等苦﹝藏文作「grav ba dav/ tsha ba dav/ bkras pa dav/ skom pa/ la sogs pa”i sdug bsval gben pos źi bar byas te/」﹞,即于如是苦息滅時,生起樂覺,是則名爲苦對治樂﹝藏文作「sdug bsval źi bar gyur po tsam pa de bid la bde ba”i blo skye ba gav yin pa de ni sdug bsval gyi gben po”i bde ba źes bya”o/」﹞。
滅想受定,名「受斷樂﹝藏文作「”du wes dav tshor ba ”gog pa la sboms par ”jug pa ni tshor ba”i rgyun chad pa”i bde ba źes bya”o/」﹞」。
無惱害樂應知略說複有四種﹝藏文作「gnod pa med pa”i bde la ni mdor bsdu na rnam pa bźin rig par bya ste/」﹞:一、出離樂,二、遠離樂,叁、寂靜樂,四、叁菩提樂。正信舍家,趣于非家,解脫煩籠、居家迫迮種種大苦,名出離樂﹝藏文作「de la dad pas khyim nas khyim med par legs pa kho nar rab tu byuv ste/ khyim so”i sdug bsval rnam pa sna tshogs las ves par thar pa ni mvon par byuv ba”i bde ba źes bya”o/」﹞;斷除諸欲、惡不善法,證初靜慮離生喜樂,名遠離樂﹝藏文作「”dod pa dav/ sdig pa mi dge ba”i chos spavs te dben pas bsam gtan dav po la dben pa las skyes pa”i dga” ba dav bde ba ni rab tu dben pa”i bde ba źes bya”o/」﹞;第二靜慮以上諸定,尋伺止息,名寂靜樂﹝藏文作「bsam gtan gbis pa la sogs pa la rtog pa dav dpyod pa be bar źi ba ni be bar źi ba”i bde ba źes bya”o/」﹞;一切煩惱畢竟離系,于所知事如實等覺,此樂,名爲叁菩提樂﹝藏文作「bon movs pa thams cad dav gtan bral ba dav źes bya”i dvos po yav dag pa ji lta ba bźin du mvon par rdzogs par byav chub pas bde ba gav yin pa de ni rdzogs par byuv chub pa”i bde la źes bya”o/」﹞。
此中因樂,是樂因故,說名爲樂,非自性故﹝藏文作「vo bo bid kyis ni ma yin no/」﹞;此中受樂,樂自性故說名爲樂,非樂因故﹝藏文作「rgyu”i dvos po ni ma yin gyi/ vo bo bid kho nas so/」﹞;苦對治樂息衆苦故,遣衆苦故,說名爲樂﹝藏文作「sdug bsval źi bar gyur pa tsam dav/ sdug bsval bsal bas bde ba yin no/」﹞,非樂因故,非自性故;其受斷樂非樂因故,非自性故,亦非息遣﹝藏文作「bsal bas」﹞種種苦故,說名爲樂,然依勝義,諸所有受皆悉是苦,住滅定時,此勝義苦暫時寂靜故名爲樂;無惱害樂所攝﹝藏文作「”di la tshor ba gav ci yav ruv ba de ni sdug bval yin la/ yav dag par sdug bsval ba dus de tsam źig gnas pas źi bar gyur pa ni bde ba ste/」﹞最叁菩提樂,由當來世此勝義苦永寂滅故﹝藏文作「phyi ma la yav yav dag par sdug bsval ba de ni gtan du źi bar gyur pa la/」﹞,于現法中,附在所依諸煩惱品一切粗重永寂滅故,說名爲樂﹝藏文作「tshe ”di la yav bon movs pa”i phyogs kyi gnas van len rten la yod pa thams cad gtan med par gyur pa”i phyir bde ba yin no/」﹞。諸余所有無惱害樂,于最後樂能隨順故,是彼分故,能引彼故,當知亦名無惱害樂﹝藏文作「gnod pa med pa de”i lhag ma rnams kyav tha ma de dav mthun pa dav/ de”i phyogs yin pa dav/ de ”dren pa yin pa”i phyir gnod pa med pa”i bde ba yin par rig par bya”o/」﹞。
[50] 余有「者」字,《金藏》無。
[51] 《金藏》作「抄」。即《述記》卷一末解歸敬頌第四句文。
「別抄」卷六末雲︰
問︰究竟位雲「此又安樂無逼惱故」者,諸有漏善亦得叁界樂,亦無逼惱,何別?解雲︰有漏善業逼惱有情叁界變果,故非安樂也。
[52] 「第二」二字,《金藏》有,余無。
[53] 「者」字,《金藏》有,余無。
[54] 即《解深密經》卷五〈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初。
[55] 「及」字下,余有「故」字,《金藏》無,合原文。
《瑜伽》卷七十八原文作:
世尊!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
世尊!當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平等平等﹝藏文作「mtshuvs wiv mbam mo/」﹞;由法身故,說有差別。如來法身有差別故,無量功德最勝差別,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藏文作「chos kyi skus ni khyad par ”phags te/ chos kyi skus khyad par ”phags na/ yon tan gyi khyad par dpag tu med pas kyav khyad par ”phags pa yin te/ de la ni dpe bya bar yav sla ba ma yin no/」﹞。
[56] 即《解深密經》。
[57] 即「解脫蘊」。
[58] 靈泰《抄》雲︰
意說二乘所得生空真如。生空真如,即是二乘解脫身。故二乘真如爲解脫身,非是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即是解脫數。此二乘解脫身,即佛生空真如無爲名解脫身也。若二乘菩提,即是五分法身中解脫知見﹝蘊﹞。解脫知見,即是盡智無生智。然此五分法身唯是無漏法,不通有漏法。一、戒蘊者,即取道共戒也。二、定蘊者,即取八地中無漏定。叁、慧蘊者,即無漏慧能緣有爲。四、解脫蘊者,即與無漏慧同時無漏勝數,能望四谛理,苦我已知不複更知等。五、解脫知見蘊者,即是無漏慧能緣無爲也。然此五分法身少分,亦通前叁果人也。
[59] 即二轉依果。
[60] 「身」字下,《金藏》此下多「即衆緣轉表解轉依等初師義」十二字。
「別抄」卷六末雲︰
謂諸如來有七最勝﹝《瑜伽》卷叁十八〈菩薩地‧初持瑜伽處菩提品〉第七初雲「如是菩提名爲最勝,七種最勝(藏文作「dam pa bdun」)共相應故,由是因緣于諸菩提最爲殊勝(藏文作「des na ”di ni byav chub thams cad kyi dam pa źes bya”o」)。雲何名爲七種最勝?一者、所依最勝(藏文作「sku dam pa dav/」),二者、正行最勝(藏文作「sgrub pa dam pa dav/」),叁者、圓滿最勝(藏文作「phun sum tshogs pa dam pa dav/」),四者、智最勝(藏文作「ye wes dam pa dav/」)。五者、威力最勝(藏文作「mthu dam pa dav/」),六者、斷最勝(藏文作「spavs pa dam pa dav/」),七者、住最勝(藏文作「gnas pa dam pa”o/」)」﹞,第七名住最勝﹝《瑜伽》卷叁十八解雲「由諸如來多住無上無等叁住︰謂聖住、天住、梵住。故名住最勝(藏文作「gav de bźin gwegs pa”i gnas pa gov na med pa zla med pa gsum po ”phags pa”i gnas pa dav/ lha dav/ tshavs pa”i gnas pas mav du gnas pa de ni de”i gnas pa dam pa źes bya”o」)。當知此中空、無願、無相住及滅盡定住,是名聖住(藏文作「de la stov pa bid dav/ smon pa med pas gnas pa dav/ ”gog pa”i sboms par ”jug pas gnas pa ni ”phags pa”i gnas pa źes bys”o/」);四種靜慮、四無色定,是名天住;四種無量,是名梵住。于此叁住中如來多住四最勝住︰謂于聖住中,多住空住、滅盡定住;于天住中,多住無動第四靜慮住(藏文作「bsam gtan bźi pa mi g·yo bas gnas pa dav/」);于梵住中,多住大悲住(藏文作「sbiv rjes gnas pa ste/」)。由是,如來晝夜六時──晝叁、夜叁──常以佛眼觀察世間誰增、誰減,我應令誰未起善根而種善根,乃至我應令誰建立最勝阿羅漢果(藏文作「des de bźin gwegs pa rnams savs rgyas kyi spyan gyis su ”phel/ su ”grib su”i dge ba”i rtsa ba ma bskyed pa rnams bskyed par bya źes bya ba nas rgyas par bya ste/ su źig ”bras bu”i mchog dgra bcom pa bid la gźag par bya źes bya ba”i bar du bin lan gsum mtshan lan gsum ste/ bin mtshan lan drug ”jig rten la rnam par gźags par mdzod do/」)」﹞。
[61] 「在」字下,《金藏》有「大」字。
[62] 「牟尼」,梵文爲「muni」。
[63] 「故」字,《金藏》無。
[64] 「身」字,《金藏》有,余無。
[65] 「叁」字,《金藏》誤作「二」。
[66] 「功」字,《金藏》有,余無。
[67] 「離名相義」四字,《金藏》缺。
[68] 「亦」字,《金藏》作「二」。
[69] 見《佛地經論》卷七中,如雲:
體義、依義、衆德聚義,總名爲身。
說「法身」雲︰
又法身者,究竟轉依真如爲相,一切佛法平等所依,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顯,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微妙難測,滅諸分別,絕諸戲論。故契經言︰諸佛法身不應尋思,非尋思境,超過一切尋思戲論﹝戒賢《經論》亦引是文雲「de”i dbav du mdzad nas gźan las brtags par bya ba ma yin pa/ rtog ge”i spyod yul ma yin pa/ rtog ge”i lam las yav dag par ”das pa źes bya ba la sogs pa gsuvs 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