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疏》,全称《俱舍论疏》,唐法宝法师撰,三十卷,《大正藏》第41册,No.1822

二、《成唯识论》,十卷,护法等菩萨造,唐玄奘法师译,《大正藏》第31册,No.1585

三、《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唐窥基大师撰,《大正藏》第43册,No.1830

四、《发智论》,全称《阿毘达磨发智论》,二十卷,尊者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法师译,《大正藏》第26册,No.1544.

五、《法义》,全称《阿毘达磨俱舍论法义》,三十卷,[日]快道撰,《大正藏》第64册,No.2251

六、《法藴足论》,全称《阿毘达磨法藴足论》,十二卷,尊者大目干连造,唐玄奘法师译,《大正藏》第26册,No.1537

七、《翻译名义集》,七卷,宋法云法师编,《大正藏》第54册,No.2131

八、《付法藏因缘传》,六卷,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大正藏》第50册,No.2058

九、《光记》,全称《俱舍论记》,三十卷,唐普光法师述,《大正藏》第41册,No.1821

一〇、《晖钞》,全称《俱舍论释颂疏义钞》,唐慧晖法师述,三卷,《卍续藏》第53册,No.0839

一一、《集论》,全称《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无著菩萨造,唐玄奘法师译,七卷,《大正藏》第31册,No.1606

一二、《集异门论》,全称《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尊者舍利子造,唐玄奘法师译,《大正藏》第26册,No.1536

一三、《寄归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唐义净三藏撰,四卷,《大正藏》第54册,No.2125

一四、《解深密经》,五卷,唐玄奘法师译,《大正藏》第16册,No.676

一五、《俱舍论》,全称《阿毘达磨俱舍论》,世亲菩萨造,唐玄奘法师译,三十卷,《大正藏》第29册,No.1558

一六、《俱舍论颂疏叙记》,一卷,唐法盈法师修,《卍续藏》第53册,No.838

一七、《俱舍释论》,全称《阿毘达磨俱舍释论》,陈天竺三藏真谛译,二十二卷,《大正藏》第29册,No.1559

一八、《麟记》,全称《俱舍论颂疏记》,唐遁麟法师述,二十九卷,《卍续藏》第53册,No.0841

一九、《婆沙》,全称《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法师译,二百卷,《大正藏》第27册,No.1545

二〇、《入阿毗达磨论》,二卷,唐玄奘法师译,《大正藏》第28册,No.1554

二一、《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沙门慧立本,释彦悰笺,《大正藏》第50册,No.2053

二二、《舍利弗阿毘昙论》,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三十卷,《大正藏》第28册,No.1548

二三、《摄大乘论》,三卷,无著菩萨造,唐玄奘法师译,《大正藏》第31册,No.1594

二四、《疏抄》,全称《俱舍论颂疏抄》,二十九卷,[日]英宪撰,《大正藏》第64册,No.2254

二五、《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印顺法师著,中华书局,2011年。

二六、《颂疏》,全称《俱舍论颂疏》,唐圆晖法师述,三十卷,《大正藏》第41册,No.1823

二七、《泰疏》,全称《俱舍论疏》,三十卷,唐神泰法师述,《卍续藏》第53册,No.836

二八、《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唐窥基大师撰,《大正藏》第43册,No.1834

二九、《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法师撰,《大正藏》第51册,No.2087

三〇、《显宗论》,全称《阿毘达磨藏显宗论》,四十卷,尊者众贤造,唐玄奘法师译,《大正藏》第29册,No.1563

三一、《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说,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大正藏》第30册,No.1579

三二、《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唐窥基法师撰,《大正藏》第43册,No.1829

三三、《杂阿含经》,五十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02册,No.0099

三四、《杂心论》,全称《杂阿毘昙心论》,十一卷,尊者法救造,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大正藏》第28册,No.1552

三五、《正理》,全称《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尊者众贤造,唐玄奘法师译,八十卷,《大正藏》第29册,No.1562

三六、《大智度论》,一百卷,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25册,No.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