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定品第八之二
从此第二,明能依功德。就中六:一、明四无量,二、明八解脱,三、明八胜处,四、明十遍处,五、明得依身,六、明起定缘。且第一明四无量者,论云:如是已说所依止定,当辨依定所生功德,诸功德中,先辨无量。颂曰:
无量有四种 对治瞋等故 慈悲无瞋性 喜喜舍无贪
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缘欲界有情
喜初二静虑 余六或五十 不能断诸惑 人起定成三
「从此第二,明能依功德」,前面讲的是所依的定,现在要讲依在定上的功德,能依的功德。「就中六:一、明四无量,二、明八解脱,三、明八胜处,四、明十遍处,五、明得依身,六、明起定缘」,一共分六大科,先看第一科。
「且第一明四无量者,论云:如是已说所依止定」,所依的定已经讲了,「当辨依定所生功德」,定里能产生很多功德,能够依这些定的功德是什么呢?
〖表八–八:四无量〗
「诸功德中,先辨无量」,先说四无量。《五字真言》我们天天都要念,「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于诸众生远离贪瞋之心住平等舍」,这就是四无量。很多人希望开讲《五字真言》。《五字真言》是从五论里收进来的,「十地颂」是《现观》裹的,「二十空颂」是《入中论》裹的,这都不太好懂。
「无量有四种,对治瞋等故」,无量有四个,慈、悲、喜、舍,都是对治用的。「慈悲无瞋性」,慈无量、悲无量,以无瞋为性。「喜喜」,喜以喜为性。舍以无贪为性。
「此行相如次」,它们的行相挨着次第:慈无量心是与乐,悲无量是拔苦,喜无量是欣慰,舍无量是有情等。这个等不是很多很多有情,而是有情平等。「缘欲界有情」,因为色界、无色界没有苦,不用拔苦,所以缘欲界的有情。
「喜初二静虑,余六或五十」,喜无量依初禅、二禅,其余三个无量(慈、悲、舍),依六个地,未到、中间、四静虑都可以。喜无量决定是依初二静虑,因为初静虑、二静虑有喜。
释曰:初句总标,次一句显唯有四,次两句出体,次三句明行相,次一句明所缘,次两句明所依地,次一句明不断惑,次一句明处及成。无量有四种者,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
「释曰:初句总标」,四无量有四个,总标。「次一句显唯有四」,为什么无量只有四个?因为它对治的是四个东西。「次两句出体」,四无量的体。它们的行相如何?它们所缘的是什么境?四无量依什么定?「不能断诸惑,人起定成三」,它们不断烦恼,只是把烦恼压下去;什么地方的人能起,怎么样成就。
「无量有四种」,所说的无量是定的功德,有四种无量,就是慈悲喜舍。舍,舍有受舍,如苦乐忧喜舍五个受中的舍;还有行舍,行藴里边的相应心所法里边一个舍心所;这里是无量舍,四无量里边有一个舍。
「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为什么叫四无量?它所缘的境是无量的有情,「引无量福故」,所感的果也是无量;因为境是无量,从缘那个境产生的福报,等流果也是无量。无量的福是等流果,无量的果是异熟果,都是无量,所以叫四无量。
问:此何缘唯有四种?答:颂言对治瞋等故等取害等三障故也,此有四障,一瞋,二害,三不欣慰,四欲贪瞋,对治此四多行障故,建立慈等。
「问:此何缘唯有四种」,为什么只有四个呢?
「答:颂言对治瞋等故」,因为这四个无量是能对治的法门。「此有四障」,一个是「瞋」;一个是「害」;一个是「不欣慰」,不欣悦是以妒忌为体的。妒忌是人家有好的事情不高兴,这样的人很多。人家有好的事情,应当起随喜心。因为人都有妒忌心,所以要修喜无量;四是「欲贪瞋」,是舍无量对治的。因为有欲的贪、欲的瞋,对亲的要接近,对怨家要远离、消灭等,不能平等。如果要怨亲平等,不能生欲贪,不能生欲瞋。贪三界都有,瞋决定是欲界的,因为四无量是缘欲界的,所以这里指的是欲界的贪瞋。
「对治此四多行障故,建立慈等」,这四个是经常出现的障。有些不是「多行障」,不必那么严重地对治。多行障每一个人都有,而且经常会发生,所以要修四无量来对治它们。我们学法,总是要对照自己的心里,不要去看人家的过失,尽是照人家,不好!看看自己的心里,有没有妒忌心?有没有害的心?有没有欲贪瞋的心?尽量观察自己,把烦恼息下去,这是修行。经常看人家,说人家的不好,搞矛盾等等,这是修烦恼。同样一个镜子,对自己照是修行,对人家照就是修烦恼,感的果也不一样。
慈悲无瞋性,喜喜舍无贪者,出体也。慈悲二种,无瞋为体。若依论主,慈用无瞋,悲是不害也,喜即喜受,舍即无贪,此慈悲等,若并眷属,五藴为体。
「慈悲无瞋性,喜喜舍无贪」,慈无量、悲无量两种,无瞋为体。这是有部的说法,慈、悲两个无量心,都是无瞋,没有瞋心纔有慈,没有瞋心纔能悲。如果对人有瞋心,这个人受苦会认为他是「该受」,起不了悲。
「若依论主,慈用无瞋,悲是不害」,假使根据世亲菩萨的意思,慈是无瞋与乐,你要给他快乐,首先是没有瞋心,有瞋心不会给他快乐。悲是拔苦,是不害,不去迫害他,不去恼害他,这是悲。他认为这两个行相不一样。
「喜即喜受」,喜无量体是喜受。「舍即无贪」,舍是无贪。「此慈悲等,若并眷属,五藴为体」,慈悲喜舍的体,一个是无瞋,一个是不害,一个是喜受,一个是无贪,都是心所法。但是它们的眷属,相应俱有法,加一起是五藴为体。定共戒是色藴,相应的心王心所,受藴、想藴、行藴,心王是识藴,所以五个藴都有。
问:若舍无贪性,如何能治瞋?答:此所治瞋,贪所引故。若依论主,舍用无贪、无瞋二法为体。
「问:若舍无贪性,如何能治瞋」,假使说舍无量心是无贪,我们对有情有怨有亲,亲家是起贪心,以无贪对治。但是怨家本来就对他有瞋恨心,无贪来对治瞋,这两个不相干的,怎么对治?
「答:此所治瞋,贪所引故」,这个瞋还是贪引起的。前面讲「随眠品」的时候,贪瞋痴慢疑,贪、贪瞋、贪痴、贪慢、贪疑,一切烦恼都从贪引起的。瞋也是贪引起的。大家也可以体会,怨家往往是亲家造成的,当好得不得了的时候,一个意见不对,就成怨家。因为一向都互相随顺,碰到一件事情不随顺,那就气得不得了,甚至于动刀的也有,所以怨亲都是无常的。这个所治的瞋是贪所引故。
「若依论主,舍用无贪、无瞋二法为体」,依世亲论主的看法,一个是无贪,一个是无瞋,以这两个法为体,对怨家是无瞋,对亲家是无贪,这是怨亲平等。
与乐及拔苦,欣慰有情等者,明行相也。与乐是慈,拔苦是悲,欣慰是喜,有情等是舍,谓怨亲平等,舍怨舍亲,名为舍也。愿诸有情,得如是乐,如是思惟,入慈等至。愿诸有情,离如是苦,如是思惟,入悲等至。诸有情类,得乐离苦,岂不快哉,如是思惟,入喜等至。诸有情类,平等平等,无有怨亲,如是思惟,入舍等至。
「与乐及拔苦,欣慰有情等」,慈无量心行相是与乐。「与乐是慈」,一切有情要给他快乐,父母对孩子总是千方百计地给他吃、给他穿、逗他欢喜,这是与乐。「拔苦是悲」,有苦把它拔除,一点小苦都要把它拔掉,这是悲。「欣慰是喜」,他有好的事情,心里高兴,这是喜。「有情等」,有情平等是舍,这是四个无量心的行相。什么叫「有情等」?「怨亲平等,舍怨舍亲」,舍怨,怨家不要记,亲也不要执著,这叫舍。
「愿诸有情,得如是乐,如是思惟,入慈等至」,这是说修慈等至的加行。他希望一切有情都得这样的快乐,发这个愿心,这样思惟之后,入慈心定。我们天天念四无量就是发愿,「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将来入慈无量心的定就是这个愿发起来的。天天念诵就天天在发愿,念诵的每一个内容都是精髓,都包含着很大的修行在里边。《五字真言》没有一个字不是宝贝。「愿诸有情,离如是苦,如是思惟,入悲等至」,愿有情离苦,这是修悲等至的加行。
「诸有情类,得乐离苦,岂不快哉」,一切有情得到快乐,离开一切苦,这个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心里很舒服,这样思惟进入喜等至、喜无量。人家得了快乐,人家离了苦,我高兴,这是喜无量。这个很重要。现在一般的人都会有妒忌心,自己问问自己,人家得了好处,你是怎么样对待的?假使你很高兴,高兴得不得了,好像自己得到一样,那纔是真正随喜。恐怕一般不会。比如说传法,某人传了法,自己没有传到,气得不得了,妒忌,不但妒忌,甚至于把上面的人都恨起来。这个心要不得,造罪。如何对治?起喜无量心。
「诸有情类,平等平等,无有怨亲,如是思惟,入舍等至」,一切有情平等平等,没有怨亲,这样思惟能够生舍无量。舍无量是修菩提心的基础,修行次第讲菩提心的时候,要先修舍无量。
缘欲界有情者,明所缘境,此四无量,普缘欲界一切有情。不缘上界者,谓能治彼瞋等障故,上界无瞋等,故不缘上界也。
「此四无量,普缘欲界一切有情。不缘上界」,四无量心缘的境是欲界的有情,因为对治的是瞋等障,上界没有瞋,也没有欲贪,所以不缘上界。
喜初二静虑,余六或五十者,明依地也。喜无量,唯依初二禅立。余六者,谓余三无量,依六地也,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或五者,或有师说,唯依五地,除未至地,谓修无量是容预位,已离欲者方能修故,故除未至。或有欲令此四无量通依十地,谓欲界、四根本禅,及四禅近分,并中间,此意欲令定、不定地,根本、加行,皆无量摄,故通十地。
初二静虑有喜,喜无量依初、二静虑来修。喜无量,欣喜当然就有喜受,所以一定是初禅、二禅。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与喜相应。三禅以上没有喜,所以不修喜无量。其余三个无量依六地:未至、中间、四静虑;或者说只有五个地,未到地定除掉,未到地定还是近分定,修无量要容预位,要比较缓的修,正在断烦恼的时候,没有功夫修无量,把未到地定除掉是五地。「已离欲者方能修故,故除未至」,一方面是容预位,一方面修无量要在解脱道,正在离欲没有功夫修,所以把未到地定除掉。
「或有欲令此四无量通依十地」,也有一种说法,四无量十个地都能修,欲界、四根本、四禅的近分、中间定都能修,把定、不定地、加行、根本都算进去了,真正的四无量成就,是要得定的。当然开始的时候,要以闻思来修,欲界能修它的加行,把修扩大之后,欲界可以算进去,所以,也可以说十个地方都能修。
不能断诸惑者,此四无量,不能断惑,谓有三义:一、谓有漏根本静虑摄故前文已释根本不断惑耳也;第二胜解作意相应起故,断惑要须真实作意,此既胜解,故不能断;三、遍缘一切有情境故,断惑要须缘法作意,此缘有情,故不断惑。前文说此治四障者,约加行位,制伏瞋等,或此能令断已更远,故前说此能治四障,若依根本,四种无量,实不断惑。
「不能断诸惑」,这四无量能不能断烦恼?「此四无量,不能断惑」,不能断惑,只能把烦恼压下去。为什么不能断?有三个原因。
第一,「谓有漏根本静虑摄故」,它是有漏的根本定。有漏定在近分定纔断烦恼,到根本定是解脱道不是无间道,不能断烦恼,已经断掉,所以说,既然依根本定修的,不能断烦恼。
第二,「胜解作意相应起故,断惑要须真实作意,此既胜解,故不能断」,胜解作意相应,你起的心是要他得乐,要他离苦,这是主观的想象,并没有使他真正地得到乐,得到拔苦。修四无量,重点是对治自己的障,瞋心大的修慈无量;害心重的,修悲无量;嫉妒心厉害的,修喜无量;对怨家、亲家放不下的,修舍无量,这是对治自己内心的障的。
至于外界,虽然是缘欲界的一切有情,他们能不能真正得益呢?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主要是对治自己,不像大悲心。悲无量跟大悲的差别,大悲决定能起作用,决定能使对方真的拔苦,而悲无量是起这个愿望,能不能拔苦不一定。当然,他跟你相应,你的力量加持他,也有拔苦的作用,如果不相应,拔苦的能力是微小的,毕竟是一个愿望而已。「胜解作意」,跟前面修不净观一样的,胜解作意,不是真实作意,不能断惑。
第三,「遍缘一切有情境故」,这跟不净观有相像之处,也是缘有情的。「断惑要须缘法作意」,断惑要缘法,十六行相都是缘法的共相,如果缘一个一个的有情,这不是断惑的境。「此缘有情,故不断惑」,这四个无量都是缘欲界的一切有情,所以不是断惑的。
虽然不断惑,但能制伏烦恼。四无量虽然断的力量没有,但是制伏的力量,不使烦恼发出来的力量极大,所以一般都要修四无量。我们的仪轨,大家都看到,归依发心之后,就是四无量,四无量的重要性也就可以知道。
「前文说此治四障者,约加行位,制伏瞋等,或此能令断已更远,故前说此能治四障」,既然不断惑,怎么对治瞋、害、不欣慰、欲贪瞋四个障?「约加行位」,加行的时候能够制伏。「或此能令已断更远」,或者使本来已经断掉的,更远一点,不会发起来,还是有作用。「故前说此能治四障」,所以前面说能对治四个障。「若依根本,四种无量,实不断惑」,从根本上说,四无量的本身并不断惑,但是它的加行能断惑,所以作用还是很大。
问:初习业位,云何修慈等?答:谓先思惟,自所受乐,便作此念,愿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乐。若彼本来,烦恼增盛,不能如是平等运心,应于有情,分为三品,所谓亲友、处中、怨仇。亲复分三,谓上、中、下,上亲友者,谓生法身;中亲友者,谓财法交;下亲友者,谓唯财交。处中为一。怨复分三,上怨仇者,谓夺名誉、命及亲友;中怨仇者,谓夺己身命缘资具;下怨仇者,谓夺亲友命缘资具。总成七品。
问:初习业位,云何修慈等」,修慈无量,「等」字摄悲、喜、舍,这些刚开始的时候怎么修?「答:谓先思惟,自所受乐,便作此念,愿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乐。若彼本来,烦恼增盛,不能如是平等运心,应于有情,分为三品」,这是修四无量中慈无量的一个方法。假使你自己受到什么快乐,那你就起这个念头,希望这个乐,一切有情同样地能受到;假使这个人他本来烦恼是蛮盛的,对一切有情的平等心起不来,要做三品的想。
「应于有情,分为三品」,把有情分为三类,一类是亲的,一类是中等的,一类是怨仇的。一般的人,想要使亲友也同样享受到一切乐,这个心容易起来。比如父母对孩子,自己吃好东西,总要省一点下来给孩子吃,这是慈的心。对中品的人,不一定,跟自己不相干的人,给也好,不给也好,无所谓,或者给差一点的东西。对怨家,不但是不给,还希望他受得再苦一点。这个心就不平等,你这样有三品怨亲,想让一切有情同等地受到自己这样的快乐,这个心生不起来。要修平等心,先把有情分三品。三品里边再分,亲里边分上亲、中亲、下亲三品,怨里边也分上、中、下三品,处中不要再分,就一品。
这里上品的亲,「谓生法身」,一般说父母生的是这个血肉的身,而能够传你法身的,是最重的亲,我们的和尚、亲教师、剃度师等等,这是恩最大的。能够生养我们的,当然也算一个包在里边的,但重点还是法身为主。中亲友,「谓财法交」,财交法交,财上有往来的,法上有往来的,这样的亲友是中等的,这里都是以佛法为重的。下亲友,「唯财交」,只有财产上的经济往来,他经济上帮助你,或者什么,法上没有什么的,这是下等的亲,总算也是亲。
处中,一品。中等的那类,本来跟你不相干的,既不怨又不亲,不用分三品。
怨家也分三品。上怨仇,最厉害的怨仇,「谓夺名誉、命及亲友」,不但把你的名誉夺掉、破坏,扫你的面子,把你的命也去掉,甚至把你的亲友也夺掉,就像以前抄家一样,把你财产充公,要断你的命,这样是最上等的怨仇。中怨仇,「谓夺己身命缘资具」,他只是夺自己的命缘资具,养身的生命财产这些东西。「下怨仇者,谓夺亲友命缘资具」,夺走亲友的生命,或者他的养身资具。你亲友的命,或者财产被掠夺,对你来说是下等的仇。
分别品已,先于上亲,发起真诚与乐胜解。此愿成已,于中、下亲,亦渐次修如是胜解。于亲三品,得平等已,次于处中,下、中、上怨,亦渐次修如是胜解。由数习力,能于上怨,起与乐愿,与上亲等。修此胜解,既得无退,次于所缘,渐修令广,谓渐运想,思惟一邑、一国、一方、一切世界,与乐遍满,是为修习,慈无量成。
「分别品已,先于上亲,发起真诚与乐胜解」,把这七品分好之后,对上品亲,要他也享受跟自己一样所享受的快乐,这是真诚的心,不是假情假意的。
「愿诸有情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嘴里念得很好听,做就做不到,假情假意。有些人念仪轨一天四座不断,念得很勤,人家有点小事情要他帮忙,没时间。在佛面前说,「要帮助众生,要利益众生」,真正利益众生的事情来了,一点也不做。反过来,有的人一天到晚做利益众生的事情,经也不念,又不对!利益众生,没有学没有修,没有本钱。自己还没有跳出三界火宅,只凭世间上一点点力量去利益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最大的安乐是涅槃的安乐,你怎么使他得到?最苦的苦因,无间地狱的苦,没有学修,你怎么把它除掉?所以,这两方面要统一起来,不能偏于一边。这两种如何平均?这是菩萨戒里的内容,以后有机会学习一下。
对上品的亲起真诚的意乐,当然很容易。意乐胜解,胜解心是决定的心,真正的,不是假的,一定要把一切乐给他,如果真正碰到事情就给。要发这个胜解心,真正意乐心。「此愿成已」,这个愿修成功(上品容易)。「于中下亲,亦渐次修」,修中品的亲,自己的财法之交,在世间上说也是最好的好朋友,那也要把一切安乐施给他。
中品亲修好了之后,修下品亲。下品亲是财交,总算也有点好处的,他经济上帮助你的,你也要使他一切安乐,这些都还好修。
「于亲三品,得平等已」,把最大的安乐都平等地给,上中下三品一样的都是与乐。这个修比较容易。「次于处中」,对处中的,不相干的人,要真诚的意乐、真正的胜解,把快乐布施他,这个就难一点,但是不顶难。最后,是上、中、下怨。处中不相干的修成功之后,修下怨,对你的亲友有仇的那些人,你要把一切安乐布施给他,这个不太容易。中、上的怨更难,下、中、上的怨渐次修,这样如果都修成,慈无量就成功了。
「由数习力,能于上怨,起与乐愿,与上亲等。修此胜解,既得无退,次于所缘,渐修令广,谓渐运想,思惟一邑、一国、一方、一切世界,与乐遍满,是为修习,慈无量成」。上品的怨修成之后,这样的胜解,还需要数习力经常修。开始不习惯,修不起来,怨家是怨家,亲家是亲家,一定要经常修,经常修改变我们的习惯。我们的思想都是习惯养成的,本来哪有思想?都是因缘和合的,小时候的家庭环境,社会信仰的一些东西,学校里学的一些知识,凑拢来,再加过去前辈子带来的那些,善根也好,烦恼也好,纔成了现在的思想,如果换个环境思想还会改变。过去无始以来,贪瞋痴、怨亲分明的思想,经常修四无量会改变的,要数习修。
这里要特别强调,数习修,经常修。要么不修,要修最起码是十万。十万,二十万,三十万,一百万,归依修十万还容易,磕大头磕一百万,那是很艰苦的,很吃力。年轻身体好的还感觉不到,但一天磕上几百,甚至上千,恐怕也相当吃力;要是年纪大一点,身体差的,更吃不消。发愿磕十万,已经不容易,要磕一百万,甚至于不止,那更不容易!
以前成都佛教会的会长永光法师,曾经跟海公上师一起求学,他发了一个大愿,要磕一百万大头。从进藏之后开始磕,回来又磕,最后这辈子磕完一百万。他的行持,我们平时也看不出什么,但是圆寂的时候,他的弟子亲自告诉我,火化以后,去捡舍利,第一次捡了半天,捡不到。第二次再去捡,捡了很小的一颗緑顔色的舍利。把它放在两千倍的显微镜下一看,里边有一棵大树,树下一个老和尚,跏趺而坐。他生前是修緑度母的,所以得了緑舍利。他也欢喜坐禅,所以坐在大树下,都是有因果联系的。他的功德一般人看不出来,我问一个最亲近他的侍者师,也是我们学生,宝光寺的,他说永光法师平时爱坐,緑度母是经常修的,一百万大礼拜是磕满的,他的功德是这样子。烧到一个舍利不简单,它里边还有一棵大树,有一个老和尚。舍利不是马马虎虎可以得来的,不是装装样子能做出来的。
要把上亲跟上怨,两个修得一样,一定要数习力,经常修。量变能导引质变,质上要变化,没有数量的变化是不行的,所以要数习数习。《五字真言》我们今天念,明天念,后天念,一天念两遍,三遍,数习力。没有数习力,改变不了你的习气,也改变不了思想。连念都嫌烦,那菩萨道的无量难行苦行,你怎么修呢?那些现代的大德们,虚云老和尚也好,广钦老和尚也好,弘一大师也好,都修过苦行的,没有苦行,不会出什么成绩,要想舒舒服服地成佛,那很困难。
这样经过数习以后,能够产生一个奇迹,上怨跟上亲可以拉平,一样起与乐的愿,这就靠修。上亲跟上怨拉平,道理是很简单,如果不修,拉不平的,只有天天去修,修是很简单,就是那么想想想!但是想到后来会平的,这是数习力的关系。不要看轻重复做事情的作用。「南无观世音菩萨」,一整天地念,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这样子念干啥?念了有好处!念得越多,质量就会改变。
「修此胜解,既得无退」,胜解心修到不退之后,怨亲的人数毕竟有限,要把所缘的人、有情,扩大。「次于所缘,渐修令广」,这跟不净观的修法差不多,先修自己,再修人家,再扩大到一个房间,一个村子,一个镇,一个县,乃至一个国家,扩大扩大,一直到哪里?东方所有的地方,西方,南方,四维上下,一切世界遍满,「与乐遍满」,所有一切欲界的有情,都给他与乐的心,充满十方世界。「是为修习,慈无量成」,这样子,慈无量心修成。
修悲法者,谓观有情,没众苦海,便愿令彼,皆得解脱。
「修悲法者,谓观有情,没众苦海」,修悲无量的方法,观一切有情,在苦海里边,头出头没漂浮,苦得很,「便愿令彼,皆得解脱」,发一个愿使他离开一切的苦。
修喜法者,谓想有情,得乐离苦,便深喜慰,实为乐哉。
「修喜法者,谓想有情,得乐离苦,便深喜慰,实为乐哉」,修喜无量,看到众生离开苦,得了安乐,自己深深地高兴、欣慰的这个心。这个欣喜心,往往是父母亲对孩子纔起,世间上的人对别人很不容易生起,一般是人家比我差纔高兴。凡夫说话总是围绕着自己,我怎么样怎么样能干,我比人家高。你们仔细去听听,照照镜子,平时自己说话,思想里边有没有突出我的这个心思。围绕着自己说话的目的是啥呢?突出自己,我比你们好,这个心就是我执产生的。我执是每个人无始以来就有的,佛教修的恰恰是破我。破我谈何容易?平时我执的苗子一露出来,赶紧把它砍掉,不给它扩大,把它缩成小小的,制伏它,慢慢把它的根子去掉,这就是修行。
在《戒定慧基本三学》的「禅定品」后边,有三十八恃214,都是我执的表现。末那识把阿赖耶识执为我,产生我慢、我爱、我痴,我执这个东西,自己是觉不到的。怎样纔能看到自己的我执在起作用呢?从这三十八个地方去找,一找就找出来了。这个三十八恃要会用,对我们修行的人大有帮助,不会用,就像最好的药方在不懂的病人面前一样,起不了作用。
修舍,最初从处中起,渐次乃至,能于上亲,起平等心,与处中等。
「修舍,最初从处中起」,修舍,从处中的人先修,对那些与我不相干的人很容易起舍心,「渐次乃至,能于上亲,起平等心,与处中等」,从处中的修起,再怨家放下,最后对亲家也要不起贪,都是平等舍心,跟处中的人一模一样,这是舍无量修成功。这个也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有我执,我的分别心在作怪,跟我要好的,我总要使他得好处,跟我不好的总是怀恨在心。如果无我就无所谓亲怨,本来就平等了。但无我不会凭空跳出来,还是要从这地方下手,慢慢纔达到无我的境界。
人起定成三者,此四无量,人起非余。随得一时,必成三种。
「人起定成三者」,哪些有情能起四无量?「此四无量,人起非余」,四无量心只有人能修。人身难得,很多的法都要依人身修,没有人身修不起。「非余」,其他的是不能修的。「随得一时,必成三种」,四无量,只要成就一个,其他三个都会来。这也好懂,四无量都是破我的,如果根本的核心得到了,其他的都会起来。但喜无量一定要初二禅纔能成就,虽然说,得一必得余,这是得它的那个体,而真正的作用,喜无量一定是初二禅得的。
从此第二,明八解脱。论云:已辨无量,次辨解脱。颂曰:
解脱有八种 前三无贪性 二二一一定 四无色定善
灭受想解脱 微微无间生 由自地净心 及下无漏出
三境欲可见 四境类品道 自上苦集灭 非择灭虚空
〖表八–九:八解脱〗
「从此第二,明八解脱」,八种解脱,这也是定的功德。解脱,是解脱烦恼。「论云:已辨无量,次辨解脱」,无量已经讲好,经上有八解脱,什么叫解脱215?「颂曰:解脱有八种」,解脱有八种,「前三无贪性」,前面三个解脱是无贪为性。「二二一一定」,第一个二是开头的两个解脱,第二个二,它依的是初禅、二禅。「一一定」,第三个解脱,一个地,只能依第四禅。「四无色定善」,接下来的四个解脱是善的四无色定。最后第八个解脱是「灭受想解脱」,灭受想解脱,「微微无间生」,从微微心,最微细的心,有顶的那个心生。因为灭尽定是没有心的,而要从一个活生生的心、一刻不停的心,马上进入灭受想定也不可能,要把它减减,减得微而又微,跟没有差不多,然后纔进入灭受想定。「由自地净心,及下无漏出」,灭尽定是有漏的,他要出这个定,「由自地净心」,善的有漏心,或者下无漏出,因为有顶没有无漏心,要从无漏心出定,要修下边无所有处的无漏心,可以出灭尽定。「三境欲可见,四境类品道,自上苦集灭,非择灭虚空」,这是缘的境。
释曰:初句总标,次两句别明前三解脱,第四句别明次四解脱,第二行颂,别明第八解脱,后一颂,总明所缘。
「释曰:初句总标」,解脱有八个,总标。「次两句别明前三解脱」,下边两句是分别地说,「前三无贪性,二二一一定」,是前面三个解脱。第四句,「四无色定善」,这是指第四到第七个解脱。「第二行颂,别明第八解脱」,即「灭受想解脱,微微无间生,由自地净心,及下无漏出」,这是讲第八个解脱,灭受想解脱。后一颂,「三境欲可见」等四句,总明所缘的境。
解脱有八种者,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于内身有色想贪,为除此贪,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故名解脱。第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谓于内身无色想贪,虽已除贪,为坚牢故,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名为解脱。第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观净色,令贪不起,名净解脱。观净色者,显观转胜,此净解脱,身中证得,名身作证;具足圆满,得住此定,名具足住。
「解脱有八种者」,总标,哪八个?
第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于内身有色想贪」,对自己的贪还没有除掉的,叫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为了除这个色想,观外边的不净,「青瘀等色」,就是修不净观。要除掉自己内心有色的贪心,怎么除?看外边的尸体,看着尸体,「膀胀青瘀坏」,慢慢地肿起来,慢慢地顔色变化,慢慢地发青,慢慢地一块一块的污血生起来,这个尸体看了之后,对着自己身体想想,将来也是这么一回事情,那贪心会除下去。「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故名解脱」,观外面不净的色,使贪心不起,叫解脱。这是第一种解脱。
第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谓于内身无色想贪」,已经除掉贪,解脱了。「为坚牢故,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名为解脱」,更进一层,内心除掉贪之后,为了更坚决地除掉贪心,再观一观不净。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如果纔除掉就不管了,那是不巩固的。就像吃药一样,病虽然好了,还要吃点药巩固一下。这也一样,还要再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这是第二个解脱。
第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观净色」,净解脱,通过观外边的不净,已经把内心的贪心除掉,观净色还会不会起贪呢?「谓观净色,令贪不起」,观净色贪也不起,这纔稀奇,叫净解脱。佛法里边就有这种方法,但是,没到水平的人不能修。「名净解脱」,前面两个解脱,靠观外色的不净,已经使贪心不起,现在不用不净观,而是观它的净色,也能使贪不起来,那纔自在。这个要求是高的,如果没有前面两个解脱的基础,不能修。「谓观净色,令贪不起,名净解脱。观净色者,显观转胜」,观净色也能使贪心不起,表示这个观已经转为更胜,超过前面的层次。「此净解脱,身中证得,名身作证;具足圆满,得住此定,名具足住」,观净色,贪不起,是净解脱。现在观的力量殊胜,观净色可以不起贪。这个净解脱,在身中作证,叫身作证。具足圆满地住,圆满地具足,住在这个定里边,叫具足住。观身圆满,再也不起贪心,叫身作证具足住。
四无色定,为次四解脱。此四解脱,各能弃舍下地贪故,名为解脱。第八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弃背受等,名为解脱。
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四无色定,为次四解脱」,四无色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解脱,各能弃舍下地贪故」,这四个无色定,都是弃掉下边的贪,空无边处弃掉四禅的贪,识无边处弃掉空无边处的贪,无所有处去掉识无边处的贪,非想非非想处除掉无所有处的贪。总的来说,解脱都是除贪,贪心除了叫解脱。解脱有八种,因为贪有多种。
第八种,「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弃背受等,名为解脱」,灭受想定是无心定。在「根品」讲不相应行的时候,灭受想定讲得很多。灭受想定,把受想都灭掉,心王、心所都灭完。这样弃舍受等心王、心所,叫解脱。能缘的心都没有了,就是无心定。
依婆沙论,此云解脱者,谓弃背义也。
「依婆沙论,此云解脱者,谓弃背义也」,根据《大毗婆沙论》,所谓解脱,就是背弃、离开,反其道而行之。如果是贪,就把贪对治掉,不贪。
前三无贪性者,初三解脱,无贪为体,近治贪故。三中初二,不净相转,作青瘀等诸行相故。第三解脱,清净相转,作净光鲜行相转故。此三助伴,皆五藴性。
「前三无贪性」,前面三个解脱以无贪为性。「初三解脱,无贪为体,近治贪故」,正是对治贪的。「三中初二,不净相转,作青瘀等诸行相故」,这三个解脱的头两个修不净相,青瘀等想,用不净想来除贪。《三归依观》有些人传过,「膀胀青瘀坏,血涂脓烂蛆」九想观,这跟《俱舍》的内容也是相配的。我们这个道场要求学修一致,这也是学习阿底峡尊者,「说修一致殊胜阿底峡」。用不净的青瘀等想来除贪,需要串习,再再地修习。也像练兵打仗,不练的兵去打,肯定打败仗。白骨观如果仅仅是懂了,不修不练,碰到境还是没有力量。别轻视老修行呆呆地坐着观想,不修是没有作用的。
「第三解脱,清净相转,作净光鲜行相转故」,第三种解脱,清净相转,对最好的行相转也不起贪心,这个困难!
「此三助伴,皆五藴性」,以无贪为性,无贪是心所法,心所法不能是孤立的,必定有心王。大地法十个,一切心都有,无贪是善法,大善地法也都会有。连它的助伴一起算起来,五藴都有,色藴是定共戒。
二二一一定者,谓二二定,一一定也。上二谓初二解脱,下二谓初二静虑,以初二解脱,依初二静虑起,名二二定也。一一定者,一谓第三解脱,此一解脱,唯依第四禅起,名一一定也。以第四禅,离八灾患,心澄净故,有净解脱。
「二二一一定者,谓二二定,一一定也」,第一个二是初二解脱,第一个、第二个解脱。第二个二是二定,依初静虑、二静虑。「以初二解脱,依初二静虑起」,开头两个解脱依初二禅起,所以叫二二定。
「一谓第三解脱,此一解脱,唯依第四禅起,名一一定也。以第四禅,离八灾患,心澄净故,有净解脱」,第三个解脱,只能依第四禅,不能依前三禅。第四禅离开了八个灾患,心最澄净,好像密室里的灯一样,一动也不动。修净解脱的人,起码要得第四禅。有的人连初禅都没有,就想修净解脱,怎么修呢?看到那个境来了,就昏掉了,还解脱什么?不如远离一点,保险些。有的人来不及就要修最高的法,高的法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修的,要有一定能力的人纔能修。下边的基础没有,共同道都没有熟,一开始就拿高法,你不粉身碎骨,哪个粉身碎骨?但现在的人偏偏都是这样子的。
四无色定善者,四无色解脱,以善定为体,非无记染,非解脱故,亦非散善,性微劣故,无色散善者,如命终心也。
「四无色定善」,还有四个解脱,就是四无色定。四无色解脱,依善的定为体。「非无记染」,不是无记的,也不是染污的。「非解脱故」,无记的、染污的不能解脱。「亦非散善」,散心的善力量太弱,也不能解脱。所以要真正得到好处,非定不可。一切佛教的功德,都从定中来的,大家对定的功夫要重视。但是,定要从戒下手,不能凭空而来。「无色散善者」,无色界是入定的。已经命终的那个心,不是定心,是散心。这个心不能修八解脱。四无色解脱要把命终的散心除开。染污的、无记的,那更要除开。
灭受想解脱,微微无间生者,灭定解脱,有解厌背受想,有释厌背一切有所缘心,有释解脱定障,故名解脱。微微心后,此定现前,入灭定心,总有三种:一者想心,二者微细心,三者微微心。前对想心,已名微细,此更微细,故名微微。从微微心,入灭尽定。
「灭受想解脱,微微无间生」,这是最后第八解脱。「灭定解脱,有解厌背受想,有释厌背一切有所缘心」,灭受想定的解脱,有几个解释。
有的人说因为受、想两个心所最不好,所以要把它们去掉。前面讲过,受、想两个法立两个藴,因为这两个法特别厉害。流转生死,起烦恼,都是这两个东西来的,把这两个除掉,可以解脱很多的苦恼,所以厌背受想。
有的说,「厌背一切有所缘心」,把所有的心都去掉。这两个其实是一致的,重点也是厌背受、想,把一切有所缘的心都要灭掉,受想纔灭得掉。因为受、想是大地法,一切心都有它。这两个解释本身是一致的。
「有释解脱定障」,也有的说,灭受想定,是解脱定障的。定里边的障是不染无知,不属于烦恼的。因为他对修定的自在没有,你要解脱定障,要修灭受想定,这个叫解脱。
怎么修呢?「微微心后,此定现前,入灭定心」,依有顶的定起,入灭定心。「总有三种」,要入灭尽定,入灭尽定之前有三种心。「一者想心」,一开始是粗的心,想心;二者是「微细心」,心把它慢慢地细下去,微细;最后再细下去,「微微心」,道有没有、若有若无的那个心,微微心。「前对想心,已名微细」,第二个心相对有想心来说,已经是微细,这微微心比微细心还要微细。「从微微心」,心几乎停下来了,纔能入灭尽定,如果心跳得很厉害,一下子怎么入灭尽定呢?微微心之后,纔能入灭尽定。
大家念《五字真言》,快要到念咒的时候,「三门清净心」,它就是把你的心稳下来,这个调是一层一层地稳下来,不要很着急地念「三门清净心」,否则你怎么观想?我们以前教过,这个调要把心一层一层地沉下去,把粗心细点下去,这倒还不是微微心,然后再观念咒,这样观想纔有点气味。真正要入定,那谈何容易?
由自地净心,及下无漏出者,明出灭定心也。出灭定心,或起有顶净心,或起下无所有处无漏心,如是入心,唯是有漏,通从有漏无漏心出。
「由自地净心,及下无漏出」,从入灭尽定的心转过来,出灭尽定。「出灭定心,或起有顶净心」,自地是有顶。入灭尽定从有顶的地可以入,它是有漏法,有顶的心是微微心。出定,可以从有顶的净心、善心出,有顶没有无漏心。或者,从下边无所有处的无漏定的心,出灭尽定也可以。
「如是入心,唯是有漏」,入灭尽定的心决定是有漏的,因为是从有顶的定进入,有顶的定是有漏的,而且是很细很细的心,微微心。「通从有漏无漏心出」,但是出定的心,有漏也可以,无漏也可以。假使是有漏心出定,是以有顶的净心出定;假使是无漏心出定,是从无所有处的无漏定的心出来。
入灭尽定的心决定是有漏,出灭尽定的心可以有漏,也可以无漏。什么原因呢?因为你要入定,先要缘那个灭尽定,那个心决定是有漏的,灭尽定是有漏的。出定,不缘这个定了,要做其他事情,有漏心、无漏心都能出定。
三境欲可见者,初三解脱,唯以欲界色处为境,有差别者,初二境可憎,第三境可爱。四境类品道,自上苦集灭者,四无色解脱,各缘自地上地苦集灭谛,及缘九地类智品道,为所缘境。非择灭虚空者,无色解脱,亦缘自地上地苦集谛上非择灭,及缘九地类智品上非择灭,及与虚空,为所缘境。
「三境欲可见者」,前面三个解脱,以欲界的色处为境。欲可见,眼睛能见的都是色法。「有差别者,初二境可憎,第三境可爱」,初二解脱缘的是可憎的境,不好看的、讨厌的境,第三个解脱缘的是可爱的、鲜净的境,因为它们的层次不同。
这里附带一个问题,观的是欲界的色,那怎么能除色界的贪呢?初二禅的心也有色界的贪心在里边,现在观的是欲界的色,厌除也是对欲界色的贪,色界的贪怎么除呢?欲界的贪对治掉了,色界的贪并不是正对治。但是,欲界色的贪除掉之后,也可以使色界的贪远离,因为它们有连带关系,一个除掉之后,另一个的心暂时也起不来,色界的贪也可以除掉。都是眼睛所对的色境,有共同之处。
「四境类品道,自上苦集灭」,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这四个无色解脱,各缘自地、上地的苦集灭,「及缘九地类智品道,为所缘境」,无色界的善定可以缘上、缘自,不缘下。这是有漏定,缘自地上地的苦集灭。无色界,因为下地比他差,他已经离开下地,不缘下地的苦集灭,自地的没有离开,可以缘,上地的也没离开,可以缘。如果是无漏道,能缘九地,可以缘类智品道。前面讲过,法智品道六地,类智品道九地,九地是未到、中间、四根本、三无色。所以,四无色解脱是无漏的话,九地的类智品道都能缘。法智是缘欲界的,因为无色界不缘欲界,故法智品不能缘。「非择灭虚空者,无色解脱,亦缘自地上地苦集谛上非择灭,及缘九地类智品上非择灭,及与虚空,为所缘境」,这是四无色解脱的所缘境。四无色解脱不但缘自地、上地的苦集灭,也缘自地上地苦集的非择灭。无漏法不能择灭,可以非择灭。所以,九地类智品上的非择灭也可以缘,还有虚空无为也能缘。
问:第三静虑,宁无解脱?答:第三定中,无眼识所引显色贪故,又自地妙乐所动乱故,故无解脱。
「问:第三静虑,宁无解脱」,为什么第三静虑没有解脱呢?初二静虑是初二解脱,第四静虑是第三解脱,后边四个解脱是四个无色定,最后灭尽定是依有顶定起的。为什么第三静虑没有解脱?
「答:第三定中,无眼识所引显色贪故,又自地妙乐所动乱故,故无解脱」,第三静虑里边,眼睛所生的色(显色)贪没有,第三静虑无寻无伺地,眼识不起,所以没有眼识所引起的贪。第三禅的乐是三界最大的乐。虽然是乐,对修善品来说,你要解脱,这个乐把你吸住,所以没有解脱。
问:行者何缘,修净解脱?答:为欲令欣,修净解脱,前不净观,令心沉戚,今修净观,策发令欣。或为审知,自堪能故,谓前所修,不净解脱,为成不成,若观净相,烦恼不起,彼方成故。
「问:行者何缘,修净解脱」,为什么修行的人要修净解脱呢?「为欲令欣,修净解脱」,这是第三解脱的。心里的烦恼贪已经息下去了,还要把它引起来,再把它息下,这样修净解脱干什么呢?第一个原因,把心举起来。「令心沉戚」,初二解脱修不净观,讨厌的东西,心沉下去,没有劲了,要修净解脱把它提起来。「今修净观,策发令欣」,现在净解脱把它策发一下,把它举起来,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或为审知,自堪能故,谓前所修不净解脱,为成不成,若观净相,烦恼不起,彼方成故」,看看自己的力量大小如何。前面初二解脱修不净观,用不净的法把自己的烦恼、贪心息下去,现在反过来,用净的相来观一观,试试看贪心是不是真的没有?这就是检查你烦恼还有没有。净观一现前,你烦恼会不会起来?所谓鉽钩把你钩出来,也就是看看你净相现前烦恼还有没有。如果还有,马上钩了把它断掉,如果没有就可以了,净解脱。看你前面修的不净解脱到底成就不成就。因为很多的时候,老修行的烦恼是沉下去了,好像是没有了。就像在水底下边不动的鱼,你以为水里没有鱼,用鱼钩子钩点东西放在那里看看,鱼看到有东西来,它贪心又出来了,一动起来你就能把它抓住。所以它还躲在里边,你以为没有了。就是钩这个,你表面看看没烦恼,但实际是还没有断呢!把它钩出来。所以这个对那些一天到晚在烦恼里,本来已经够呛的人,你再去钩它,那不得了,下地狱去了。这只是看自己能力有没有到家,试验试验的,不是真的叫你一天到晚去观净相。观净相烦恼不起,那就成功了,这是考验自己。现在你们不要去考验自己,还是不净观多修习,这个考验不得的。
问:何故经中第三、第八解脱,得身证名,非余六耶?答:以于八中,此二胜故,二界边故,得身证名。第三解脱,唯取净相,令惑不起,名为殊胜;第八解脱,以无心故,名为殊胜。第三解脱,有色界边,第八解脱,在无色界边。
「问:何故经中第三、第八解脱,得身证名」,解脱里边,第三个、第八个解脱是身作证,其他的都不是。什么原因?「答:以于八中,此二胜故」,八个解脱里边,这两个特别殊胜,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二界边故」,第四禅的第三解脱,是色界的边;灭受想解脱,有顶,是无色界的边,是两界的边,所以得身证名。因为殊胜、界边这两个原因,所以叫身证。
「第三解脱,唯取净相,令惑不起,名为殊胜」,先观不净相,烦恼不起,固然很好,但观净的烦恼也不起,这纔殊胜。所以第三解脱特别殊胜。第八解脱,「以无心故,名为殊胜」,前面的一切观想,都是有心的,而第八个解脱,心都没有了,比前面要殊胜。因为这两个殊胜,所以叫身作证。第三个解脱,第四静虑,是色界的边;第八个解脱,有顶的定,是无色界的边。所以以这两个原因,一个是界的边,一个是殊胜,这两个解脱叫身作证。
《光记》里边有另外一种解释216,第三解脱,「初于身色,以胜解力,取清净相,后渐遣除,解脱成满,缘身解脱此为究竟,故偏于此立身证名」,缘身上的色法观想,开始是不净观,灭贪,后来第三解脱,由清净相来除贪,等到净解脱的时候,缘身的解脱,以第三解脱为到究竟。所以,这个身的解脱,叫身证。灭尽定心没有了,只是依身证到的,叫身证。「就胜故然,理实皆尔」,这是从殊胜方面说,把它们两个立身证。这是《光记》里边又一个理由,做个参考。
从此第三,明八胜处。论云:已辨解脱,次辨胜处。颂曰:
胜处有八种 二如初解脱 次二如第二 后四如第三
〖表八–一〇:八胜处〗
「从此第三,明八胜处。论云:已辨解脱,次辨胜处」,这个境不能把你捆住,就是解脱。胜处是更进一层,不但捆不住你,还要把它降伏。解脱是因,胜处是果。有解脱这个因,纔能达到胜处,没有解脱,根本胜不过那个境。先不要被境所捆缚,然后力量再进一层,把这个境降伏,胜处。「颂曰:胜处有八种」,胜处也有八个,「二如初解脱」,前两个胜处,跟初解脱一样。「次二如第二」,第三、第四个胜处,跟第二解脱一样。「后四如第三」,后面四个胜处跟第三解脱一样,换句话说,把前面三个解脱扩大,成了八个。
释曰:胜处有八种: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青、黄、赤、白,为四胜处,足前成八。八中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前修解脱,唯能弃背贪心,不能制境。后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惑终不起,能制伏境,心胜境处,故名胜处。
「释曰:胜处有八种,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前面解脱是内有色想观外色,现在胜处是观色多色少。把第一解脱分成两个,一个多,一个少。观都是这样子,开始的时候,只能从少的观起,然后慢慢再观多。像不净观一样,开始观的时候,观一节一节骨头,然后观自己一身,再慢慢扩大,到两个,三个,一房一村,乃至一国,四海之内。这里第一,观外色少。第二,观外色多。第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第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然后,「内无色想观外青、黄、赤、白,为四胜处,足前成八」,下边四个胜处,观它的青、黄、赤、白。前面是多少多少,后面是具体的,青的、黄的、赤的、白的。八解脱的第三个解脱是内无色想观外净色,现在,净色的青、黄、赤、白具体地拿出来观,分成四个胜处。一共是八个胜处。
「八中初二,如初解脱」,八个里边初二,开头两个,是第一个解脱。内有色想观外色,一个多、一个少,分为两个。「次二」,第三、第四个胜处是第二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又分多、少两个。后四个胜处,如第三解脱。「前修解脱,唯能弃背贪心,不能制境」,前面修八个解脱,只是把贪心舍弃,但不能把这个境降伏。「后修胜处,能制所缘」,后来再修胜处,能够制伏所缘的境。「随所乐观,惑终不起」,随你怎么观,烦恼不会起。「能制伏境,心胜境处,故名胜处」,能够把境降伏,心的力量能超过境的处,把这些境打败,降伏那个处,叫胜处。
释迦太子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前,魔的三个女儿来扰,但是太子不动心,他有八解脱的功德,也有八胜处的功德,把她们变成三个很丑的野兽,好像是一个狗、一个狐、一个蛇,结果她们被弄得很惭愧,爬回去。什么叫胜处?能降伏所缘的境,使它随心转,不受境的牵制。能够把境随心所转,变成与心相应的,胜处能够随心所转。
有本书上提到,一位阿罗汉,一个很厉害的魔女来扰乱他,他入定,不动心,但是他还不能把魔女降伏,不能把她变成其他的东西,这是胜处的功德还没有。
对于观行,龙树菩萨说217:「学观之始,畏心难摄,不取多境。」开始修观的时候,心要摄持,这个很难摄持,所以不能多观,要从少的观起。
如果只是不被境捆缠,这是解脱的功能;如果能随心所转,那就是胜处。这些都是很高的境界,是我们要努力的愿境。修行不要害怕,只要用功下去,这些方法哪一天能够修了,烦恼这些东西都能降伏。
从此第四,明十遍处。论云:已辨胜处,次辨遍处。颂曰:
遍处有十种 八如净解脱 后二净无色 缘自地四藴
〖表八–一一:十遍处〗
「从此第四,明十遍处。论云:已辨胜处,次辨遍处」,胜处已经能观多、观少,但没有遍一切,十遍处把它再扩大到一切处。十遍处是跟着八胜处来的。这三个的次第是:最初是八解脱,八胜处是中间,真正成就是十遍处。
「颂云:遍处有十种,八如净解脱,后二净无色,缘自地四藴」,遍处有十个,前面八个跟净解脱一样。最后是两个无色定,一共是十个。
释曰:遍处有十,谓周遍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及空与识二无边处,于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
「释曰:遍处有十,谓周遍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及空与识二无边处」,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遍一切处,最后两个无色定,空遍一切处,识遍一切处,这就是十个遍处。「于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什么叫遍处?在一切处周遍地观察,遍一切地方,没有一点间隙,全部充满,这叫遍处。
十中前八,如净解脱,谓八自性,皆是无贪,若并助伴,皆五藴性,依第四静虑,缘欲可见色。
「十中前八,如净解脱,谓八自性,皆是无贪」,十个遍处的前面八个跟净解脱一样。净解脱是观外净色,没有分具体的顔色,这里把一种一种顔色分出来,青黄赤白是能依的色,所依的是地水火风,也把它观出来。能依是所依来的,再观地水火风。这八个遍处,以无贪为自性,这是从第三个净解脱来的。
「若并助伴,皆五藴性」,无贪是一个心所法,心所法不孤起,一定有跟它相应的心王、心所,俱有的四相生住异灭,还有得,这些都叫助伴。假使把助伴全部加进去,五藴都有。其中,定共戒是色藴,想心所、受心所,是受想两藴,其他的心所法、不相应行、生住异灭是行藴,加上心王是识藴,五藴都有。
十遍处一定要依第四静虑修。静虑是止观均等,超过无色定,超过近分定。静虑里边最殊胜的是第四静虑,殊胜的定都是依第四静虑来修的。
「缘欲可见色」,缘欲界的可以见的色。色法包括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无表色。眼耳鼻舌身的净色根,肉眼见不到,声香味触也见不到,无表色更见不到。只有一个色法是可见色,是眼的对象。
这里有一个问题,青黄赤白是可见色,地水火风是触处,是身的对象,怎么是可见色呢?这里缘的是假的地水火风,「地谓显形色,随世想立名」,寄托在假地水火风里边,是真的地水火风,观的时候,用假的地水火风把它引出来。就像观空一样,空性本来没有样子,也没有顔色,但是观空性一般都用青色,遍法界的青色,来作空观的入门。地水火风也是一样,真的地水火风是身的对象,不好观,以假的地水火风作个入门。因为假的地水火风都是显形色,是可以见的。
后二遍处,如次空识,二善无色,为其自性,各缘自地,四藴为境。
「后二遍处,如次空识,二善无色,为其自性」,「后二」挨着次第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这是无色界的两个定。善无色,有漏的善,「后二净无色」,净是有漏善,它的自性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各缘自地,四藴为境」,各缘自地的四个藴,无色界没有色藴,只有受想行识四藴。
应知此中,修观行者,从诸解脱,入诸胜处,从诸胜处,入诸遍处,以后后起胜前前故。谓修解脱,但于所缘,总取净相,未能分别青、黄、赤、白,后四胜处,虽能分别青、黄、赤、白,而未能作无边行相。前四遍处,谓观青等,一一无边,复思青等,为何所依,知依大种,故次观地等,一一无边;复思此所觉色,由何广大,知由虚空,故次观空无边处;复思此能觉,谁为所依,知依广识,故观识无边处,此所依识,无别所依,故别更不修上为遍处。
「应知此中,修观行者,从诸解脱,入诸胜处,从诸胜处,入诸遍处,以后后起胜前前故」,把解脱、胜处、遍处三个的关系连贯起来,修观行的次第,是先从八解脱,然后进入八胜处,再从八胜处,进入十遍处。「以后后起胜前前故」,后后的比前面的胜,遍处胜于胜处,胜处又胜于解脱。
「但于所缘,总取净相,未能分别青、黄、赤、白,后四胜处,虽能分别青、黄、赤、白,而未能作无边行相。前四遍处,谓观青等,一一无边,复思青等,为何所依」,第三净解脱,于所缘的境,只取净相,没有分别青的、黄的、赤的、白的。到四胜处的时候,青黄赤白拿出来了,但是没有遍一切处。最后到十遍处,把青黄赤白观了之后,还要观它无边行相遍一切处。这是后后胜前前的行相。
「前四遍处」,十遍处里边,前面四个遍处观青黄赤白遍一切处,「一一无边」。然后观青黄赤白所造色依的能造色,「知依大种故,次观地等,一一无边」,观地水火风,一一遍虚空。
「复思此所觉色,由何广大」,再进一步思惟,我们所观的色,不管能造也好,所造也好,为什么能够遍一切处的能观呢?「知由虚空」,因为有虚空容纳,可以遍一切处,所以再把色舍掉,观空,「故次观空无边处」,观空无边处。
再进一层,「复思此能觉,谁为所依,知依广识」,这个空依什么来的?依能觉的心。这个心就是识,依无边的识。「故观识无边处」,再进一步观识无边处。
「此所依识,无别所依」,十个遍处到此为止。到最后的识无边处,无所依,到此为止。「故别更不修上为遍处」,所以在识无边处之上,再没有遍处了。
这里把《法藴足论》十遍处的修法补充一下。十遍处怎么修呢?先是把心收拢来,观自己身,在自己身上稍稍取一个青的顔色,然后把这个青顔色观得极清楚,好像镜子里照出的东西那样清楚。观出之后,慢慢扩大,扩大到整个世界都是青顔色,这叫青一切处,青遍处。黄赤白也一样。再观自己身上的地相,先观少的,然后扩大,扩大到无边的地。水火风也是一样,这个观了青黄赤白、地水火风之后,又观到色都有过失,一切色法都是可破坏的,色法是一切灾患依住的地方。把色去掉,观一切空。观空怎么观?先观自己的鼻子、喉咙、口等等小的空隙处,然后扩大、扩大,一直到遍法界,整个都是空,叫空无边处。空还是有所缘,是我们所缘的境,再想这个空是所缘的,也不要它,只留一个能缘的识,反过来观缘空的识,先是观缘一个空的识,然后把它扩大扩大到无边,遍一切处。
从此第五,明得依身。论云:此解脱等三门功德,为由何得?一问。依何身起?二问。颂曰:
灭定如先辨 余皆通二得 无色依三界 余唯人趣起
释曰:灭定解脱,根品已释,余解脱等,通由二得。若曾修者,由离染得,未曾习者,由加行得。四无色解脱,空识二遍处,一一通依三界身起,余唯人起,由教力故,异生及圣,皆能现起。
「从此第五,明得依身」,依什么身来得?「此解脱等三门功德」,解脱、胜处、遍处,三门功德,「为由何得」,怎样得到?
「颂曰:灭定如先辨,余皆通二得,无色依三界,余唯人趣起」,「根品」讲过,灭尽定,阿罗汉是加行得,佛是离染得。佛把最后的烦恼障、所知障,诸冥、一切种冥除尽之后,一切染污离开了,一切功德自然起来。而其他的圣者,阿罗汉、声闻、缘觉都要加行得。因为灭尽定不经过努力是起不来的,一定要加功用行,一般都是加行得。只有佛万德具备,离染之后自然会得。「余皆通二得」,其余的加行得、离染得都有。「若曾修者,由离染得,未曾习者,由加行得」,除了灭尽定这个解脱之外,其他的功德,两种得都有。假使以前修过的,离染得,烦恼断掉之后,过去的功德自然显出来,假使过去没有修过,那得从头起修,加行得。所以佛教里边没有便宜可以捡。有些人突然开悟,或者什么功能显出来,那是以前修过的。如果以前没有修过,还得从头开始加功用行之后,慢慢得到。
四无色解脱,跟空识两遍处,「一一通依三界身起,余唯人起」,四个无色解脱是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跟空识二遍处,三界的身都能修,欲界、色界、无色界都能修。其余的三解脱、八胜处等,只有人间能生起来。「由教力故」,因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通世间法,通有漏定,没有佛出世也可以修,所以三界的人都能修,但是这个三解脱、八胜处等等,要有佛的教纔能够修,在人间有佛的教,不在人间没有佛的教化,你没学就起不来,所以只有人能起。「异生及圣,皆能现起」,这是有漏的功德,只要听了佛的教,得了禅定之后,凡夫、圣者都能现起八胜处、八解脱等等的功德。所以异生也能得到。
灭尽定最初的得一定是人间。灭尽定一定要佛教,不像四禅八定,有有漏定,世间道也能修。因为要有佛先教,佛的教授在人间,没有佛教,灭尽定修不来的。如果已经修到,后来失去,生到色界去了,色界也可以再起灭尽定,再修起来是可以的。第一次起,决定是人间。
从此第六,明起定缘。论曰:诸有生在色无色界,起静虑、无色,由何等别缘?颂曰:
二界由因业 能起无色定 色界起静虑 亦由法尔力
释曰:生上二界,总由三缘:一由因力,谓于先时,近及数习,为起因故;二由业力,谓先曾造感上地生顺后受业,彼业异熟将起现前,势力能令进起彼定;三法尔力,谓器世间将欲坏时,下地有情,法尔能起上地静虑。生上二界,起无色定,由因业力,非法尔力,无云等天,无灾坏故。生在色界,起静虑时,由上二缘,及法尔力。若生欲界,起上定时,于前三缘,更加教力。
「从此第六,明起定缘。论云:诸有生在色无色界,起静虑、无色,由何等别缘」,生在人间,有佛的教,生在色界、无色界,他要起静虑、无色定,有什么其他的因缘呢?
「二界由因业,能起无色定,色界起静虑,亦由法尔力」,色界、无色界,要生起定,有两个因缘,一个是因,一个是业。由因的力量能生起,由业的力量也能生起。色界起的是静虑,除因力、业力之外,还有一个法尔力。法尔,自然他会生到上的静虑去。
「释曰:生上二界,总由三缘」,生到上两界的有情,要起定,总有三个缘。生无色定是两个缘,生色界的静虑是三个缘,人间加一个,佛教的力量。生上两界,色、无色定都包在一起,总的来说三个缘。「一由因力,谓于先时,近及数习,为起因故」,第一个是因力。「近」是近修,是前一辈子修起的。生起定的因,他过去修过那个定,这一辈子数习,经常在修的,以这样为因,可以生起这个定。
「二由业力,谓先曾造感上地生顺后受业,彼业异熟将起现前,势力能令进起彼定」,过去造了顺后受业(顺后受业不是第二辈受),他已经生到色界来,生到色界之后,定力退失,由于以前顺后受业的力量成熟,他能再得到定。
「三法尔力」,法尔如此的力量,「谓器世间将要坏时,下地有情,法尔能起上地静虑」,器世间要坏的时候,下地的有情自然有这个能力,能够生起上定。先是欲界,地狱的有情,有的是业满了上去,有的业还没有满的,寄生他方世界。地狱的有情空了之后,地狱的火就烧。饿鬼也一样,有情都没有了再火烧。畜生趣跟人间是在一起的。畜生的业报也分满与不满,如果没有满的,去他方世界。人间有一个人得了初禅,他就赞叹初禅,劝大家修,大家都很欢喜地照他学,都生到初禅天去,人间空了,人间的火就烧起来了。这样一层层上去,一直到第三禅天,三禅是风灾。第四禅不动,没有灾的。这是法尔力。
「生上二界,起无色定,有因业力,非法尔力」,生到上两界的人,要起无色定,只有因力跟业力,没有法尔力。「无云等天,无灾患故」,因为生到上边,无云天是第四禅以上,没有灾的,所以起无色定,没有法尔力。因为下边要起火,或者起水,或者起风,所以欲界要生到初禅,初禅生二禅,二禅生三禅,三禅生四禅。第四禅以上是没有灾的,所以起无色定,两个因素,一个是因力,一个是业力。
「生在色界,起静虑时,由上二缘,及法尔力」,在色界的人,要起静虑的时候,它有三个缘:因力、业力、法尔力。因为色界天要坏的,在初禅要坏的时候,法尔生到二禅去,二禅要坏的时候,法尔生到三禅去,三禅要坏的时候,法尔生到四禅去,所以有法尔力。
假使生在欲界,「起上定时,于前三缘,更加教力」,欲界的人要起上面的定,起初禅、二禅、三禅,乃至无色定的话,他有因力、业力,法尔力,还要加一个教力。听了佛的说教去修,也可以得到。因力跟业力的差别,因力是顺生受业,前一辈子修过,或者这一辈子经常锻炼。实际上,顺生受业也是业,因为它的力量对定来说是近的,所以叫因力。顺后受业远一点,摆在业力去了。
从此大文第二,明正法住世。若三分明义,已下是流通分。论云:前来分别种种法门,皆为弘持世尊教法,何谓正法?一问。当住几时?二问。颂曰:
佛正法有二 谓教证为体 有持说行者 此便住世间
〖表八–一二:佛正法有二〗
「从此大文第二,明正法住世」,这里讲这么多,就是要使正法住世。我们是修学大乘的佛法。现在很多的修行人,这一点好像是不大够,即使他很用功,但是他的目的是自己了生死,没有说「正法住世,广度众生」。单是自己了生死,不是大乘。正法久住纔是大乘,正法住世就是度众生,有了正法,众生纔得益!一定不能忘记,了生脱死,往生净土之后,将来还要返到娑婆,广度众生。所谓真正的佛教,世亲菩萨在《俱舍》裹讲了那么多,也指出了方向,是为了正法久住。正法久住,自利利他都在里边。自己没有修持,没有自利,怎么能把正法住世?正法住世之后,广利一切众生。所以比丘的真正责任,就是住持正法。佛早就说过的,比丘是佛的接班人,佛的子,佛的事业要比丘的僧团来负担。佛的事业是什么?广度众生,住持正法。住持正法是比丘天然的责任,不能逃避!
「若三分明义,已下是流通分」,第三分是流通分。「论云:前来分别种种法门,皆为弘持世尊教法」,《俱舍论》前面讲了那么多的法门,六百个颂,都是为了弘持世尊的教法,「序分」里就讲到这一点。
「何为正法」,弘持世尊正法,什么是正法呢?「当住几时」,正法住世多长时间呢?「颂曰: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佛的正法,简单地说有两个,教正法、证正法,教证为体。我们往往是有偏的,有的是要求证,专门坐禅,有的只是学教。一般的佛学院是学教为重点,证好像不是他们的事情;有些老修行,只要求证,教不想学。教证两个是互相扶持的,没有教怎么修证?没有证,教像在说空话,数他人宝,对自己没有受用。
释曰:上两句答初问,下两句答第二问。正法有二,一教,二证。教谓契经、调伏、对法,证谓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说者,教法住世;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
「释曰:上两句答初问,下两句答第二问」,正法有两个,一个是教,一个是证。所以,要正法住世,教证都要全,缺一不可。「教谓契经、调伏、对法」,经律论三藏全是教,不能偏于一边。「证谓三乘菩提分法」,所谓证正法,三乘,声、缘、菩萨,三乘的菩提分法,修行的那些方法。
「有能受持及正说者,教法住世」,教正法住世的行相是怎样的呢?有能够受持、正说的人。三藏十二部,有人能够受持下来,没有错误。受持,不是拿着一本书就算受持。以前,佛在世时,经不是写下来的,比丘都是靠记忆,背下来的。所以海公上师强调要背,我们虽然也背,比起以前来,不晓得少了多少。只是一本经摆在那里,如果哪天来个什么运动给你抄掉,靠不住。一定要摆在自己心里边,纔是受持。佛的教法怎么住世?不仅自己要受持,还要正说。自己能够无误受持;正说,没有颠倒地说,如量地说,这是「教法住世」。有能够受持、能够正说的人,佛的教法住世。
佛的证法怎么住世呢?「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有能够依了佛的教法,真正如法修行的人,那么佛的证法就住世了。
教证二法的关系,「依教正修行」,纔是证法住世,没有教指导修行,就是盲修瞎练。所以,教证二法不能拆开,教是为了修的,有了教纔能修,证法要住世,必依教而修。这两方面,我们一定要记住!自己要受持,要为人正说,这是比丘的责任,是我们现在应当做到的。比丘是人天师,要去弘扬法的,不管大弘小弘,都是要利益众生,把你学的教要拿出来。当然,如果你为了闭关,或者专门精进修的时候,一段时间里边可以杜絶一切,自己专门用功。但是用功的目的,还得要利益众生,还得为人正说,不能为了贪点红包,贪点恭敬利养。因为众生都在受苦,我们现在幸运能够听到佛法,也能够在佛法里边出家、修行,那也要把这个利益布施给一切众生,就是四无量。一切众生来向我们问法的时候,都要起悲心,希望他们同样得到我的利益,不但是得到我的利益,也希望一切众生将来都得到以前的大德们,乃至佛一样的好处。责任很大,事情也很多。对一切众生,不能起不耐烦的心,而是要把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利乐,都供养对方。
也有些人很爱说,但乱说。人家不问也要说,拉住人家说,说的又不对,这个不好!没有受持,不能正说,不要乱说。要自己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如法地说。前面「业品」讲过,真正如法地说法,这个功德是大得不得了,这样说法的人是福德田,你对他有损有益,现世都要受报。但是,如果你乱说,再加上有突出自己贬低人家,甚至谤法谤僧,你得下地狱了。为避免乱说,就得自己好好学。所以,学法是为了度众生,也为了自己修行。如果你学得不好,自己修不来,修错了,出毛病;如果你学得不对头,又跟人家乱说,把人家引上错路,这个过失极大。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些事情。
法是一定要学的,而且要认真学,不要马马虎虎,得了一点点似是而非的就满足了,给人家乱说一通,这个絶对要避免。很多人好为人师,自己没有东西,不要乱教。如果你有东西,人家不想听,也不要抓住人家去说。否则,好像把佛法当成卖不出去的货一样,到处兜售,做广告。人家磕头求,这样诚心问你纔说。正法住世,要是依教而正修行的。你不学教,怎么正修行呢?这两个方面,一定要掌握好。因为现在这样的人太多了,教不学,什么都不懂,自己闭关住山去了。盲修瞎练的后果是危险的。有一个很好的青年,长得也端正,那个时候我在四川要办佛学院,也很希望他来考,结果他回他的庙里去修禅了。为了了生死,也是发心很好。他在禅堂里边不倒单,每天一顿,很精进。这样修了一段时间,他后来又来四川了。我发现他那个脸色不对。他告诉我,用了一段功之后,在一次禅坐时,很明确地感到一个东西从他顶上下去了,从那以后发过三次神经病,住院,还没有好透。这次他是找四川的什么气功师来治病的,还是执著气功。见不正,所以邪的进去了。我介绍他见师父,请师父想办法,不要找气功师。后来没有见过他,怎么样也就不知道了。
还有我们以前一个侍者师告诉我,某某山上住茅棚的很多,有些人在那里坐、坐、坐,坐得狂了,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跑来跑去大叫,这就是出毛病了,走火入魔。所以,盲修瞎练是相当危险的,一定要依教正修行,这纔是正法。
道藉人弘,法依人住,人在法在,人亡法亡。故世亲云:故随三人,住世时量,应知正法,住尔所时。圣教总言,唯住千载。有释证法唯住千年,教法住时,复过于此。
「道藉人弘,法依人住,人在法在,人亡法亡。故世亲云:故随三人,住世时量,应知正法,住尔所时」,住持正法靠人!我们为什么庙也不想修,什么也不想搞,就是办一个学校呢?是为了培养人才,真正的正法要靠人,道待人弘,没有人弘,道是不会兴起来的。尽管三藏十二部的经很全,《大藏经》有很多种,这个正教没有人去说,怎么能够弘扬呢?图书馆里边《大藏经》很多,正法是不是就兴起来呢?没有。一定要人弘!你要真的如法地受持,还要依法修行,再为人正说,只要这样的人有了,道就弘起来了。「法依人住」,有人弘法,法住,没有人弘法,法就没有了。所以,「人在法在,人亡法亡」,有人就有法,没有人就没有法。如法修行的、有修证的人住世,就有正法,这样的人没有了,正法也就没有了。弘法,人的重要性是絶对的。寺庙盖得再漂亮,不过是一个庄严的场所,真正的正法在人身上,所以强调比丘僧团的重要性。
这里我们补充一点。比丘是正规的弘法人,居士是附带的,外护。而末法的现象,是白衣说法,比丘在下边做学生,这个现象现在已经看得到了,跟他磕头的也有。这是正法不住世的表现。所以比丘僧一定要自己把法学好,弘持正法的事业纔担负得起来。在家的人即使法学得很好,也有修证,只能是辅助作用。佛在世时,佛是主角,维摩诘大师只是配角,不能把维摩诘摆在中间。佛现出家相,三世诸佛都现出家相,真正弘持正法的事业,由出家人担负。
为什么要出家人担负呢?出家人清净,没有在家的那些拖累。如果一个弘扬正法的,妻子儿女带一大群去弘法,人家看看你这个跟自己差不多,那么你弘的法已经打折扣了,即使弘的法很对、很好,人家的恭敬心就要差一点。如果是出家人,从小就出家的,从来不受染污的,那人家对你自然有特别的恭敬心。所以,弘法最合适的人物是比丘僧。沙弥行不行?沙弥当然也是出家人,但他的戒学得还不够,三藏里边缺一藏。经律论三藏精通的,就是要比丘僧。但这个也不要太着急,受戒不能操之过急,年龄一定要够,要如法地受。
法依人住,人在法在,人亡法亡,这个例子也很多。佛在世的时候,佛教盛得不得了,一切外道都降伏了。但是后来,大德凋零了,佛法就没有了,于是婆罗门教又兴起,外教也打进来。中国西藏的佛法,过去祖师发了愿之后,五百几十年非常之盛,现在,也有慢慢地走向衰退的现象。唐朝最盛的时候过去了,清末之后也出了不少的大德,印光法师、弘一大师、谛闲老法师,各宗派的都有,但是现在也几乎没有了,末法现象,是可悲的。要后继有人,希望在座的要顶上去,不要马马虎虎自己混,混过去不负责任。
世亲菩萨说:「故随三人,住世时量,应知正法,住尔所时。」真正的正法到底能住多长时间呢?只要有三种人,一种是能受持正法的人,一种是能正说正法的,一种是能正修行的人。这三种人住在世间,他们住多少时候,正法就住多少时候,他们没有了,正法也没有了。所以说正法一千年,这是律藏里说的一个大概数字,只要五比丘如法行羯磨,正法就住世。即使是在末法时期,如果有五个正规的清净比丘,如法地在僧团里边作羯磨,这个地方就是正法住世的地方,所以正法住世在人,不在时间。祖师的时代,是明朝的永乐年间,也不是很早,但他发了大愿,要正法住世五百年,他这个大愿一发,人在法在,他教化了很多弟子,四众弟子,结果中国西藏正法住世五百几十年,这是个确确实实的证据!
一定要重视人!人到哪里去培养呢?自己也是可以培养的。不要推到人家身上去,希望别人好好学将来成大法师来度你,大家都这么想,谁来度呢?自己要把责任担起来,自己要好好学修,将来要起这个作用,对自己要求要高一点,不要靠人家。
「圣教总言,唯住千载。有释证法唯住千年,教法住时,复过于此」,圣教,佛的正法住一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是一般的说法。但这中间不是死板的。也有说正法住一千年,教法还可以长一点。
从此第三,明论宗旨。于中分二:一、正明宗旨,二、伤叹劝学。且正明宗旨者,论云:此论依摄阿毗达磨,为依何理,释对法耶?颂曰:
迦湿弥罗议理成 我多依彼释对法
少有贬量为我失 判法正理在牟尼
释曰:迦湿弥罗毗婆沙师,议阿毗达磨,理善成立,我多依彼,释对法藏,少有贬量,为我过失,判法正理,唯在世尊及诸如来大圣弟子。
〖表八–一三:造论宗旨〗
「从此第三,明论宗旨」,世亲菩萨作这本论的宗旨是什么呢?「正明宗旨」,造论的目的。「伤叹劝学」,在世亲菩萨那个时候,佛法已经凋零,不如以前,所以世亲菩萨也很感叹。所以劝学,赶快地学,把这个缺补上,世亲菩萨的目的在这里。「且正明宗旨者,论云:此论依摄阿毗达磨,为依何理,释对法耶」,本论依阿毗达磨,也把阿毗达磨摄在里边,那么,它以什么道理来解释阿毗达磨呢?
「颂曰:迦湿弥罗议理成,我多依彼释对法,少有贬量为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迦湿弥罗是毗婆沙论师结集三藏的地方。迦湿弥罗的五百个大阿罗汉结集《大毗婆沙论》,解释《发智论》。「议理成」,迦湿弥罗的毗婆沙论师,讨论阿毗达磨的道理,很善巧地成立,已经结集成《大毗婆沙论》。
「我多依彼释对法」,他们这样善巧地结集之后,世观菩萨基本上依他们的解释来解释对法藏。也就是根据《大毗婆沙论》,迦湿弥罗论师的道理,来解释佛的对法藏。「少有贬量为我失」,里边还有少数,贬量,认为他们不对的。世亲菩萨是有部出家,也亲自到迦湿弥罗去学过四年,对有部《大毗婆沙论》的大部分道理是赞同的,多数依他们。但是对少部分,有点看法,觉得他们不大对,指出了他们缺点,并以经部的,甚至其他部的道理来补充、纠正。照规矩不能这样做的,这是我的过失。这是世亲菩萨谦虚。
「判法正理在牟尼」,到底对不对?只有佛能够真正公正地判断。我虽然是把有部的修正了一些,到底对不对,只有佛纔知道。「判法正理,唯在世尊及诸如来大圣弟子」,佛或者佛在世时那些得了修证的大弟子,他们有法眼净,会判断到底对不对。因为当时众说纷纭,世亲菩萨说得再好,也有人反对,那么这个法到底对不对呢?真正能下正确判断的,只有佛跟他的大弟子,他们自然有他们的结论。这里,世亲菩萨的宗旨多依有部,少数依经部的道理来补充,以佛的道理为量。到底讲的道理对不对,佛会知道,因为世观菩萨都是依佛的原意来说的。迦湿弥罗符合佛原意的,保留;有些不大符合的,以经部的来补充,这样使得佛的原意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佛会证明这个事情。所以,世亲菩萨造《俱舍论》的宗旨,既不是经部的,又不是有部的,而是以理为宗,契合佛的道理。
从此第二,伤叹劝学。就中分二:一、伤叹人,二、劝学法。就伤叹人中分二:一、正伤叹人,二、重释伤叹。就正叹人中分二:一、伤叹有德,二、伤叹起失。且伤叹人有德者,颂曰:
大师世眼久已闭 堪为证者多散灭
释曰:三界大师为世眼目,涅槃日久,名为已闭。舍利子等,名堪证者,随佛灭度,名多散灭。
「从此第二,伤叹劝学」,这是当时佛教的一些情况,世亲菩萨很感叹,为了正法住世,劝人好好修学。「就中分二」,里边分两科,一是「伤叹人」,一个是「劝学法」。「就伤叹人中分二:一、正伤叹人,二、重释伤叹」,再再地伤叹,世亲菩萨的悲心也可以看出来。有些人对正法住不住世不关心,只要自己吃饱穿暖,有人恭敬,有名望。这样的人没有菩提心。我们也不要说小乘只管自己,大家去看看斯里兰卡、印度,他们利益众生的事情做得很多,甚至于死掉之后把眼睛捐献出来给需要的病人。这些,我们大乘佛教的佛弟子,有几个人做到呢?
「就正叹人中」,正叹分二,「伤叹有德」,一是伤叹有德的人没有了;「伤叹起失」,一是伤叹有德人没有之后,过失就起来了。「且伤叹人有德者,颂曰:大师世眼久已闭,堪为证者多散灭」,正法包括证正法和教正法。这里先说证,再说教。「大师」,三界的大师,佛。「世眼」,世间的眼目。「大师世眼久已闭」,三界大师释迦牟尼佛,是世间的眼目。「涅槃日久」,离开世亲菩萨已经有九百多年,涅槃的时间很长了,世间的眼目闭了很久。「堪为证者多散灭」,堪为证者,能够依佛的法而正修行,证果证道的人,多数都灭度了。佛灭度后,经过九百多年,那些大弟子基本上都灭掉了。世亲菩萨所处的是正法时期,有修证的人已很少了。我们这个时候就更少了。「舍利子等,名堪证者」,那些佛的大弟子等都是有修有证的。「随佛灭度,名多散灭」,他们也多散灭了。
佛嘱咐迦叶尊者住持正法的。迦叶灭度后,又托付阿难住持正法。阿难受迦叶尊者的嘱咐,尽心尽力。他是佛的大弟子,是多闻第一。阿难活到一百二十岁之后,有一次在河边,听到一个年青的出家人在念颂:「人生一百年,不闻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人生一百年,没有听到水老鹤,不如听到水老鹤名字,活一天。阿难听了很感叹,佛灭度之后,比丘教法都搞错了。阿难告诉他念错了,同时跟他说,自己亲自从佛那里听来应该是这样的:「人生一百年,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生灭法,这是法印,阿难是多闻第一,他亲自听到佛说的。这个人就照着念「人生一百年,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过了一段时间,阿难又看见他在河边念,背诵。过去有个习惯,学的法都要去念,都要背。阿难听到他在念「人生一百年,不闻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又是水老鹤,阿难尊者问他原因。他告诉阿难尊者,他的师父说,阿难尊者一百二十岁了,老糊涂了,不要去管他,还是念「不闻水老鹤」。这样,阿难尊者很感叹,也就入涅槃了。佛已经灭度很久,有修有证的,大部分都随佛灭度了,世亲菩萨感叹,有德的人都没有了。
从此第二,伤叹起失者,颂曰:
不见真理无制人 由鄙寻思乱圣教
释曰:既失大师,又无法奘,凡厥异生,便无慧眼,不见真理,无法自制,起恶寻思,乱惑圣教,其过大矣。
「不见真理无制人,由鄙寻思乱圣教」,没有修证,没有见到真理。「无制人」,没有办法来自己制伏自己,没有如法的真理,乱干。「由鄙寻思乱圣教」,鄙,错误的。由不好的、恶的寻思,把圣教搞乱掉。「既失大师,又无法奘」,大师没有了,「法奘」,法门龙象,堪修证的那些大弟子也没有了。「凡厥异生,便无慧眼」,「异生」,以后那些芸芸众生,没有慧眼。世间的眼目现在闭起来了,「不见真理」,没有眼睛看不到真理。真理是四谛、空性等等。「无法自制」,起了烦恼之后,任性地去发挥他的烦恼,没有办法制止。「起恶寻思,乱惑圣教」,起恶的寻思,把佛法混淆乱说。「其过大矣」,这个过失极大。
「不见真理」,没有人具有慧眼来判正与邪,没有人能正确地指出来正错。那些烦恼重的异生,以卑鄙的恶寻思把佛教搞混乱掉了。佛的教搞混了,相似正法,法相名词都是佛教,但是宗旨错掉了。穿了佛教的衣服,做非佛教的事情。这就是起恶寻思。总的来说,没有慧眼,不见真理,乱说乱干混淆佛教,过失极大!
从此第二,重释伤叹分二:一、重释有德,二、重释起失。且重释有德者,颂曰:
自觉已归胜寂静 持彼教者多随灭
释曰:佛名自觉,无师悟故,涅槃日久,名已归静,舍利子等,持彼教者,今亦随灭。
「从此第二,重释伤叹」,再再感叹。「重释有德」,重新再伤叹一次有德的人没有了;再释起过失。「且重释有德者,颂曰:自觉已归胜寂静,持彼教者多随灭」,前面是证法,这是教法。「大师世眼久已闭,堪为证者多散灭」,这是证法没有了。「自觉」,佛是无师自觉,「胜寂静」,寂静中最殊胜的,指涅槃。「佛名自觉,无师悟故」,佛是无师自悟的,没有人教的,也叫自觉。「已归胜寂静」,佛涅槃之后,很久了。
世亲菩萨的声明218也是头等的。有人想从文学的观点破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当时一个文学很出名的人,写东西驳世亲菩萨,说他文字上面有错误,结果也被世亲菩萨驳得体无完肤。所以世亲菩萨文学也头等,没有人驳得了。我们看文字,前面「大师世眼久已闭」,这里「自觉已归胜寂静」,这是对称的,意思一样。前面「堪为证者多散灭」,这里「持彼教者多随灭」。一个是证,一个是教。佛灭度之后,有修证的大弟子大部分都入了涅槃。现在能够持佛教的人也都没有了,舍利子等,尤其是阿难,多闻第一,都是持佛圣教的。「持彼教者,今亦随灭」,也跟着佛一个一个都灭掉了,这是伤叹,世亲菩萨两次伤叹,悲痛之极。
从此第二,重释起失,颂曰:
世无依怙丧众德 无钩制惑随意转
释曰:世无依怙,由丧如来及大弟子众德者故,由此众生无正法钩制诸惑象,随意起执。
「从此第二,重释起失」,大德没有,过失就来了。「世无依怙丧众德,无钩制惑随意转」,有佛的教,有佛的证,可以作世间的依怙。「世无依怙,由丧如来及大弟子众德者故」,因为佛跟他的大弟子,这些有德的人一个一个都灭掉了,世间上能依靠的人也没有了。「由此众生无正法钩制诸惑象,随意起执」,因此众生没有正法的钩,来制止这个烦恼的象。什么叫钩象?古印度经常使用象打仗、耕地、背东西、做事情,也用象当车坐。象力气很大,要它做事情先要驯化,用什么办法制伏它呢?碰到象不听话的时候,想办法先把它捆起来,拿一个烧得红红的铁钩子给它看,这个钩子一下去,象痛得不得了,几下子一钩,以后这个象看到钩,吓得动也不敢动了。跟现在驯马戏的电鞭一样,尝过味道,就再也不敢了。
正法是个钩,能把烦恼这个大象调伏。因为这些大德们已经灭度,正法的钩没有了,这个烦恼大象没有调伏的办法。「随意起执」,在法上是混淆佛法,在行动上各式各样的罪都造起来,随意起执。这是再次感叹大德灭度之后,世间上起那么多的过失。第一次感叹是证法灭,第二次感叹是教法灭,证法灭也好,教法灭也好,世间上起不可估量的损失,过失都出来了。
从此第二,劝学法。颂曰:
既知如来正法寿 渐次沦亡如至喉
是诸烦恼力增时 应求解脱勿放逸
释曰:佛灭度后,九百年中,世亲制诸论,正法寿命,渐次沦亡,如人欲终,气临至喉,须臾便死,于此时中,烦恼增长,诸有智人,应求解脱,勿令放逸,起烦恼也。
「从此第二,劝学法。颂曰:既知如来正法寿,渐次沦亡如至喉,是诸烦恼力增时,应求解脱勿放逸」,这是再次感叹佛的教证法要灭掉了,劝大家好好地修。「既知如来正法寿」,既然我们看到佛的正法的寿命,正法住世的时间。「渐次沦亡如至喉」,就像一个人快死了,喉咙口一口气咽下去就断气,已经危险到只剩喉咙里这口气了。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之下,该怎么办呢?「是诸烦恼力增时」,在五浊恶世,烦恼特别盛的时候,应当求解脱,不要放逸。这是世亲菩萨再再的悲心,《俱舍论》就是这样结束,劝大家学。
「释曰:佛灭度后,九百年中,世亲制诸论」,千部论师,作了一千部论。「正法寿命,渐次沦亡,如人欲终,气临至喉,须臾便死」,世亲菩萨是正法的时候。我们现在是末法了,跟世亲菩萨的时代又差得很远。正法的寿命一千年已经过了九百多年,「渐次沦亡」,慢慢地灭亡下去,「如人欲终」,好像人快死的时候,气已经到喉咙眼,这口气出了之后,气不来了,这个人就亡了。「须臾便死」,马上就死掉,正法快死了,那么过失就来了,很危险。
「于此时中,烦恼增长」,这个时候是五浊恶世,烦恼力量大得不得了。「诸有智人,应求解脱」,有智慧的人,赶快求解脱,「勿令放逸,起烦恼也」,不要起放逸心,随烦恼跑。不要放逸!应求解脱不放逸,世亲菩萨的教训要好好记住。烦恼增盛,如果不求解脱,以后的苦不晓得多少。轮回里边,三恶道一进去,出来的时候就不知道是哪一年了。我们现在好不容易得个人天,又得比丘身,你不修行,哪个修行呢?所以世亲菩萨再再地感叹,劝大家好好地修行,烦恼炽盛的时候,不要随烦恼跑,要逆流而上。烦恼盛的当中,我们要求解脱,比丘在五浊恶世里边应当这样做,千万不要顺着流跑。这是世亲菩萨最后的教诫,整部《俱舍论》的悲心在这里都显出来了。
思考题
分别智品第七(卷二六至二七)
一 何谓智?智、忍、见有何差别?
二 为什么有漏慧皆是智?
三 何谓二智、三智?
四 三智各以何法为所缘境?
五 云何三智增至九?
六 何谓尽、无生智?各以何法为体?
七 尽、无生智初起及后起有何不同?为什么?
八 云何九智增至十?
九 他心智以何为体?有几种?每种又以何法为体?
一〇 详释他心智各种差别。
一一 尽、无生智行相何别?
一二 十智云何相摄?
一三 建立十智,具由几缘?
一四 法智、类智,为有少分治上、欲耶?
一五 十智行相如何?
一六 云何尽无生智仅十四行相?
一七 详述他心智所缘之决定相。
一八 无漏行相有几?有几种说法?
一九 十六行相是何?一一细释之。
二〇 十六行相实事有几?
二一 何谓行相?
二二 何谓能行、所行?
二三 十智何性摄、依何地、依何身?
二四 十智何念住摄。
二五 十智相缘,一一几智为境?
二六 十智所缘,总有几法?
二七 何智几法为所缘境?
二八 俗智作非我观,能以一念缘一切法耶?若否,不缘何法?其体是何?
二九 谁成就几智?
三〇 云何见道初念圣,仅成一世俗智?
三一 见道位中,顿修几智?
三二 何谓现观边世俗智?
三三 云何道类智位无现观边世俗智得修?
三四 详述现观边世俗智诸类差别。
三五 修道离染位中,顿修几智?
三六 离染得无学位,顿修几智?
三七 练根位中,修智多少?
三八 杂修、修通位中,修智多少?
三九 圣起余功德,及异生诸位,修智多少?
四〇 诸未来修,若有漏道,为修几地?
四一 诸未来修,若无漏道,为修几地?
四二 详释论文「为离此言,通二四道」。
四三 初尽智现在前时,能修几地有漏功德?
四四 诸所起得,皆是修耶?
四五 修有几种?
四六 如是种修,依何法立?
四七 东西方有部师于修有何异同安立?
四八 何名不共法?此有几种?一一列名。
四九 佛之力有几种?
五〇 佛之十力,相别云何?
五一 佛之身力云何?
五二 何谓四无畏?其相差别云何?
五三 何谓三念住?其相差别云何?
五四 何谓大悲?此大悲名依何义立?
五五 大悲与悲,有何同异?
五六 诸佛相望,法皆等不?
五七 诸佛相望,何法有差别?云何有差别?
五八 佛有几德不可思议?
五九 佛因圆德有几?
六〇 佛果圆德有几?
六一 佛断圆德有几?
六二 佛智圆德有几?
六三 佛威势圆德有几?
六四 佛色身圆德有几?
六五 佛恩圆德有几?
六六 云何如来出世,为无上福田?
六七 佛共余圣功德有几?具体是何?
六八 佛共异生功德有几?具体是何?
六九 何谓无诤?详分别之?
七〇 无诤「缘未生,欲界有事惑」,为什么?
七一 何谓愿智?详述其差别相。
七二 何谓无碍解?无碍解有几?具体是何?
七三 四无碍解各摄十智中哪些智?各依何地?
七四 法词二无碍解,并依于声,云何五地、二地不同?
七五 无色界无言说故,辩无碍解云何依一切地?
七六 何谓边际定?
七七 六依边际得,云何词体非边际?
七八 详释边际名。
七九 通有几?各列其名。
八〇 何缘前五通依四根本,不依无色?
八一 五通缘境云何?
八二 五通起用,能至何境?声、缘、大觉有何不同?
八三 五通加行得,抑离染得?
八四 六通念住分别如何?
八五 六通三性分别如何?
八六 何谓三明?三明与六通有何关联?
八七 云何此三称明?
八八 云何三明中有真假?
八九 有学有三明否?
九〇 云何三示导?示导二字何义?
九一 云何三中教诫为尊?
九二 三示导各各能起何种作用?
九三 云何名神境?
九四 境有几种?各详述其差别。
九五 何谓能化心、能化生?
九六 能化心有多少?
九七 化事、化语诸差别事云何?各详述之。
九八 发语心起化心已无,既无化身,化如何语?
九九 云何立愿留身?
一〇〇 大迦叶留身待慈尊,有几种留身释?
一〇一 能化心在三性中属何性?
一〇二 何谓天眼、天耳?
一〇三 天眼、天耳有几种?
一〇四 详述天眼、肉眼功用之不同。
一〇五 神通等五,皆为修得否?若否,有何不同?
一〇六 云何修得、生得、咒成、药成、业成?
分别定品第八(卷二八至二九)
一 何谓定?
二 何谓生静虑、定静虑?
三 何谓静虑?六离合释属何释?
四 何谓心一境性?
五 云何色界定独名静虑?
六 无色定体有几?
七 无色定体是心一境性,云何差别为四?
八 何谓无色?
九 无色界没生下,色从何生?
一〇 无色四定,如何立名?
一一 非想非非想,到底有想无想?
一二 何谓等至?
一三 试述等持、等至、等引三名异同。
一四 等至有几?各又分几?
一五 何谓味等至、净等至、无漏等至?
一六 何等静虑有支?
一七 静虑共有几支?各有几支?
一八 轻安、行舍,行相、作用云何?
一九 何二静虑立轻安,不立行舍?何二立行舍,不立轻安?
二〇 「支」是何义?
二一 云何第三静虑二支曰正念、正慧?
二二 云何第四静虑二支曰清净?
二三 何故初二立轻安,不立行舍?后二反是?
二四 何故唯于第二静虑立信为支?
二五 何故第三定独立慧为支?
二六 何故三、四定独立念为支?
二七 何故初、三静虑等具五支,二、四静虑等具四支?
二八 此十八支实事有几?
二九 初二定乐与三定乐,是否同一?
三〇 何谓内等净?
三一 为什么要说「喜即是喜受」?
三二 染静虑中,有禅支否?与净无漏有何不同?
三三 染静虑支有何异说?
三四 第四静虑何故名不动?
三五 生静虑所有诸受与定静虑有何不同?
三六 上三静虑,如何生彼能见闻触及起表业?
三七 净等等至,初得云何?
三八 何等至后生几等至?
三九 命终相生如何?
四〇 从净生无漏,应如何理解?
四一 净定有几?各如何释?
四二 诸分相望,能生何分?
四三 何谓超等至?何等等至能超上下?
四四 超等至如何数习?
四五 齐何谓超加行成满?
四六 齐何名超等至成?
四七 谁、何地有情能修超定?
四八 此诸等至,依何身起?
四九 云何依上地身无容起下?
五〇 上不起下,有例外否?
五一 此诸等至,缘何境生?
五二 根本善无色,云何不缘下地诸有漏?
五三 根本善无色,云何能缘下类智品道?
五四 三种等至中,何等至力能断烦恼?
五五 近分有几?何受相应?
五六 于味等至,为皆具否?
五七 于未至定,有何异说?
五八 何谓中间静虑?
五九 中间静虑是否是二禅近分?为什么?
六〇 等至、等持何别?
六一 何谓有寻有伺等三等持?
六二 何谓单空等三等持?
六三 空三摩地作何行相?云何名空?
六四 无相三摩地作何行相?云何名无相?
六五 无愿三摩地作何行相?云何名无愿?
六六 何谓三解脱门?
六七 何谓重空等三等持?
六八 此三等持缘何为境?各作何行相?
六九 云何名空空?
七〇 云何名无相无相?
七一 云何名无愿无愿?
七二 何谓四种等持?各述其详。
七三 何谓无量?有几种?为什么叫无量?
七四 为什么要修无量?
七五 无量以何为体?述有部与世亲论主的同异观点。
七六 无量以何为行相?
七七 无量以何为所缘?
七八 无量各依何地而修?有何不同说法?如何通释?
七九 为什么说无量不能断惑?
八〇 初习业位如何修?
八一 谁能修得无量?
八二 何谓解脱?解脱有几?
八三 解脱依何地修?
八四 灭受想解脱是何?并述其出入心。
八五 解脱各以何为境?
八六 云何第三静虑无有解脱?
八七 何缘修净解脱?
八八 云何第三、第八解脱称身证名?
八九 何谓胜处?胜处有几?
九〇 为什么叫胜处?
九一 何谓遍处?遍处有几?
九二 遍处以何为体?
九三 解脱、胜处、遍处有何关联?
九四 解脱等功德,为由何得?依何身起?
九五 生色、无色界有情,起静虑无色,由何等别缘?生欲界如何?
九六 正法以何为体?具体指什么?
九七 正法住世之时量依何而定的?总言圣教住世是怎么说的?
九八 法与人之关系云何?
九九 本论宗旨如何?
一〇〇 世亲论主之世,正法情况如何?
一〇一 针对当时景况,论主如何教诫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