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定品第八之一
释曰:心一境性,名之为定,此品广明,故名分别。就此品中,总分三段:一、明定功德,二、明正法住世,三、明造论宗旨。就明定中二:一、明所依诸定,二、明能依功德。就明诸定中,分为四段:一、明四静虑,二、明四无色定,三、明八等至,四、明诸等持。此下第一,明四静虑,论云:已说诸智所成功德,余性功德,今次当辨,于中先辨所依止定,且诸定内,静虑云何?颂曰:
静虑四各二 于中生已说 定谓善一境 并伴五藴性
初具伺喜乐 后渐离前支
「释曰:心一境性,名之为定」,什么叫定?「心一境性」,心专注到一个境上。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把心专精在一个地方,金石都可以打开来,所以定把心集中之后,力量是极大的,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世间上也有一些类似的例子,太阳光到处散布时力量不太大,如果用聚焦镜把光收拢来,火柴能燃起来。水在河里边流都是慢慢的,但如果把水送进管子,让水从管子里边喷出来,那力量就很大。所以说集中在一点的力量很大,而把心集中起来的力量更大。「就此品中,总分三段」,共分三大科,「一、明定功德,二、明正法住世,三、明造论宗旨」,定的功德是六百颂里的内容,而正法久住跟造论宗旨是回向的颂。「就明定中二:一、明所依诸定」,在讲定当中,先讲功德所依的定;然后说能依的功德。能依所依,依靠定产生功德,功德是能依,定是所依。「就明诸定中,分为四段」,第一是四静虑,第二是无色定,第三是八等持,第四明诸等持。「此下第一,明四静虑」,定里边第一个,四静虑。「论云:已说诸智所成功德,余性功德,今次当辨」,前面讲智所成的功德,「余性功德」,挨着要辨定的功德。「于中先辨所依止定」,能依的功德,先要有所依的定,纔能现出来,所以讲定的功德,要先讲所依的定。「且诸定内,静虑云何」,当然定很多,先说静虑,静虑到底是怎么回事?
「颂曰:静虑四各二,于中生已说,定谓善一境,并伴五藴性,初具伺喜乐,后渐离前支」,一共四个静虑,每一个都有两种:一种是定静虑,一种是生静虑。生静虑是生到色界的四禅天。生静虑在「世间品」讲得很多,色界的初禅天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又有少光天等等,一共有十七个天。这里要讲的是定静虑。定静虑是修的禅定,得了这个禅定的果是生静虑。这一辈子如果修得初禅,来世决定生初禅天。所生的初禅天是生静虑,而修得的初禅的定就是定静虑。定静虑是这一品要说的内容。
〖表八–一:四静虑〗
「定谓善一境」,善的心一境性,就是善的三摩地。假使助伴一起说,它的心王心所相应法,再加上定共戒的色法,五个藴都有。「初具伺喜乐」,第一静虑有伺、寻、喜、乐,「后渐离前支」,第二静虑没有寻、伺,第三静虑没有喜,第四静虑离开乐,一个一个离,按照这个次第,一个一个除掉就是得四个静虑。
释曰:静虑四各二者,四种静虑,各有二种,一生静虑,二定静虑。于中生已说者,于二静虑中,四种静虑体,世间品已说,谓世间品,说色界中有十七天,是生静虑也。
「释曰:静虑四各二者,四种静虑,各有二种」,静虑有四,各有两种,一是生静虑,就是四禅天,另一是定静虑,所修的禅定。「于中生已说」,「于二静虑中,四种静虑体,世间品已说」,生静虑的体「世间品」已经说过。「谓世间品,说色界中有十七天,是生静虑也」,「世间品」中有十七种天,这就是生静虑。
定谓善一境,并伴五藴性者,定静虑体,谓唯善性心一境性。克体言之,以善等持为自性故,若并助伴,五藴为体有色藴者,定共戒也。
「定谓善一境,并伴五藴性」,定静虑是四禅的定,定静虑的体是善的心一境性,假使助伴加上去,五个藴都有。「定静虑体,谓唯善性心一境性」,这句话在《俱舍论》中还要加「总而言之」四个字200。定静虑的体,谓唯善性心一境性。总的来说是善的,静虑也有染污的。总的来说,静虑的体是善的心一境性,心集中在一个境上,就是等持。「克体言之,以善等持为自性故」,克实地讲,定静虑的自性是善的等持。假使助伴一起讲,五个藴都有。识藴是心王,受藴、想藴、行藴是与它相应的心所法,还有不相应行的四相(生住异灭)、得等等,还有色藴是定共戒,所以五个藴都有。
问:何等名心一境性?答:谓能令心专注一所缘。
「问:何等名心一境性」,什么叫心一境性?「答:谓能令心专注一所缘」,把心集中在一个所缘的境上,叫心一境性。有的人,以为修定就是把心死死地定在一个点上,好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不动。实际上,修定缘的境可以很多,但是每一剎那缘的时候,集中在一个点上,不流散到其他处,这叫心一境性;并不是说修定就不能动,从开头到后头,就是一个念头,死死的、不动的,那不是修定。真正修定是活动的,但是每一个所缘境上,全部集中在这个上头。
所缘的境非常多,但实际上,每一个剎那缘的时候,都定在这一点上。当你缘善知识的时候,心全部集中在善知识身上;缘佛的时候,全部集中佛身上,并没有流散,还是心一境性。有的人以为念诵心会散乱,那么厚的书要念,这样来念是不是心散乱呢?不散乱。念诵是随文入观,是修定的前阶段,如果没有念诵的训练,定也进不去。如果要修定,先是依文,然后依文、依义跳着观,最后是把文义都抛掉,直接入定。如果前面文义的基础没有,你怎么入定呢?所以不要看念诵是麻烦事情,如果想得定,念诵是基础。在念诵的时候得定的情况也很多,古代有的人念《金刚经》《心经》,一下子空掉了,定境现前。当然也有加持,而要真正得定是谈何容易。有的时候,一下子把身心忘掉了,得了空境界,那是加持。一方面是过去善根,一方面是三宝加持,也有法的加持,《金刚经》《心经》般若法门的加持,是各方面加持所得。
问:何等名静虑?答:由定寂静,慧能审虑,故虑体是慧,定有静用,及生慧虑,故名静虑。问:无色等持,亦能静虑,应名静虑?答:无色等持,不名静虑,谓就胜义,立静虑名,色界定胜,独名静虑,如世间说,发光名日,萤烛虽光,不得名日。
「问:何等名静虑」,心一境性是定,静虑是什么?
「答:由定寂静,慧能审虑,故虑体是慧,定有静用,及生慧虑,故名静虑」,定能够寂静,把心集中在一点上,不会乱动。心定下来之后,慧纔能深细地考虑、观察。修定的书上经常用蜡烛比喻静虑。古代没有电灯,用蜡烛,这个蜡烛如果摆在风头上,即使火光很大、很亮,但是被风吹得一会儿黑,一会儿亮,闪来闪去的,在蜡烛下边看书是看不清楚的;如果把窗门关掉,把风止掉,蜡烛不动,就能够把东西照得很清楚了。静下来之后,心不乱动,智慧能够很仔细地观察。「虑体是慧」,能观察的体是慧心所。慧跟定有什么关系呢?「定有静用」,定能够产生寂静作用,同时能够产生慧的果,它的用是静,它的果是慧,所以这个定叫静虑。静虑的静是这个定的作用,虑是慧,慧是这个定的果。静虑是从它的作用,从它的果来安名的。
「问:无色等持,亦能静虑,应名静虑」,如果静虑是定,能够静下来,智慧能够观察,那么无色界的定也可以叫静虑,因为无色定,同样有定,心能静下来,也有智慧,也能观察。「答:无色等持,不名静虑」,无色界的等持只能叫无色定,不能叫静虑。「谓就胜义,立静虑名」,静虑是从殊胜的、超胜的方面来说的。色界的定殊胜,所以叫静虑;无色界的定虽然也是定,有慧的果,但是不殊胜,所以不能叫静虑。
「如世间说」,打个比喻,「发光名日,萤烛虽光,不得名日」,发光的叫太阳,萤火虫跟蜡烛虽然都能发光,但不能叫太阳,因为不殊胜。太阳的光,任何光都胜不过。日光灯晚上看看很亮,白天太阳一照,日光灯就好像没有一样,根本见不到它的光明。因为太阳的光可以映夺一切光明,所以说只有太阳的光,发光的那个叫太阳,而萤火虫也好,蜡烛也好,电灯也好,虽然同样能放光,但不能叫太阳。只有四个色界定可以叫静虑,因为它们特别地殊胜;而无色定,虽然也能够集中心,也能够智慧观察,不能叫静虑。
问:何故色界定,独名为胜?答:一谓诸等持内,摄十八支,二止观均行,最能审虑,三名现法乐住,四名乐通行。故色界定,独名静虑。
「问:何故色界定独名为胜」,作用殊胜纔能叫静虑,色界定有什么殊胜?
「答:一谓诸等持内,摄十八支,二止观均行,最能审虑,三名现法乐住,四名乐通行。故色界定,独名静虑」,有四个殊胜,第一是在八个等持(四个禅、四无色)里边,摄十八个禅支的只有四个静虑。
第二是「止观均行,最能审虑」,止跟观相平衡,在平衡的情况下,慧的作用特别大,最能审虑。而无色界止多观少,未到地定、中间定观多止少,都不均行。
第三是「现法乐住」,现前所得法的乐,只有这四个静虑有这个功能。
第四是「乐通行」,前面讲的四个通行,其中殊胜的乐通行,只有得了四个禅纔有。从这几个方面看,这四个定特别殊胜,所以纔有资格叫静虑,而其他的定没有这些殊胜之点,没有资格叫静虑。
问:色界染定,宁得此名?答:由彼亦能邪审虑故,世尊亦说有恶静虑。
「问:色界染定,宁得此名」,色界里边也有染污定,味静虑就是染污定。染污定是染污的,怎么也叫静虑呢?「答:由彼亦能邪审虑故」,虽然是染污的,但也有审虑的作用,邪的审虑,不是正的审虑。「世尊亦说有恶静虑」,佛也说有一种静虑是染污的,叫恶静虑,不是善的。所以前面说「总而言之,谓善性心一境性」,「总而言之」加进去是有必要的,不是说一切都是善的,也有染污的,总的来说是善的。
问:心一境性,是静虑体,依何相立初、二、三、四?答:颂言初具伺喜乐,后渐离前支。谓初定内,具伺、喜、乐,名初静虑。后之三定,渐离前支,谓唯离伺,有喜、乐支,立第二静虑;若离伺、喜,唯有乐支,立第三静虑;具离三种,立第四静虑。故一境性,分为四种。
「问:心一境性,是静虑体」,静虑的体是心一境性,心集中在一点。「依何相立初、二、三、四」,四个静虑的体都是心一境性,把心集中在一点,初禅如此,二禅、三禅、四禅都是如此。那又怎么分一、二、三、四呢?
「答:颂言初具伺喜乐,后渐离前支」,它们的分别是禅支不同。初静虑「具伺、喜、乐」,初静虑寻伺喜乐都有。后边三个定,「渐离前支」,一个一个地离开前面那一支。二禅离开第一个伺,无寻无伺,还是有喜乐。「谓唯离伺,有喜、乐支」,喜、乐没有除掉,寻在中间定就除掉了,所以单除一个伺,这是第二静虑。第三静虑,寻、伺没有,喜也没有,但是有个乐,离喜妙乐。第四静虑,乐没有,寻、伺、喜当然也没有。
「谓唯离伺,有喜、乐支」,离开伺以后,还有喜、乐,这是第二静虑;假使离了伺、喜两支,还有个乐支,这是第三静虑;假使离开三个,伺、喜、乐全部除掉,是第四静虑,「舍念中受定」,喜乐都没有了。「故一境性,分为四种」,虽然都是心一境性,从禅支不同分了四个,很清楚。
从此第二,明无色定。论云:已辨静虑,无色云何?颂曰:
无色亦如是 四藴离下地 并上三近分 总名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 后色起从心 空无边等三 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表八–二:四无色〗
「从此第二,明无色定。论云:已辨静虑,无色云何」,静虑讲完,无色定是怎么回事?
「颂曰:无色亦如是,四藴离下地」,无色定跟静虑一样,也有生,也有定。生无色,修了定之后,生无色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等等。而定无色,是修到的定。跟静虑一样,也分两种。「四藴离下地」,体只有四个藴,无色界没有色藴。「离下地」,离开下地的系缚,得到上地的定,有四个层次。
「并上三近分,总名除色想」,这四个无色定(根本定)和上边三个近分定,都叫除色想,都没有色。最初的空无边处的近分定不能叫除色想,因为它要观第四禅的粗苦障,要观它的色法。上边的三个近分定与四个根本定,都是除色想,色藴再也不观了。
「无色谓无色,后色起从心」,色法没有的叫无色。既然无色界没有色,假使从无色界生到色界或者欲界,色从哪里来呢?从心上起来的,熏习在心上的色种子,可以从心起现行,这是经部的说法。
「空无边等三,名从加行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这三个无色定,从加行的功夫来安名。「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非想非非想当体立名,本身是闇昧、昧劣,不清楚、力量很微,所以叫非想非非想。
释曰:无色亦如是者,无色定体四,各有二种,生无色体,世品已说;定无色体,亦善性摄心一境性,与色界同,故言如是。四藴者,然助伴体,唯有四藴,彼无色故,除色藴也。离下地者,辨差别也,虽一境性体相无差别,离下地生,故分四种:离第四静虑生,立空无边处名;离空处生,立识无边处;离识处生,立无所有处;离无所有处生,立非想非非想处。
「释曰:无色亦如是者」,无色定体,也有四个。「各有二种」,也有生无色与定无色。生无色是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等四个。无色界没有色,也没有方向,没有处所,所以无色界没有中阴身,哪里死掉,当下是无色界,不用跑来跑去;假使从无色界死掉,就在原来投生无色界前的处所当下生出来。
定无色体,也是善性所摄的心一境性,「与色界同」,跟色界四个静虑相同,「故言如是」,这些地方跟色界是一样的,但是没有禅支。「然助伴体,唯有四藴」,主体是心一境性,但助伴却只有四个藴。「彼无色故」,没有色藴,没有定共戒。
「离下地」,辨差别。「离下地生,故分四种」,一个一个离开下地,分四种。第一个,「离第四静虑生」,离开第四静虑,可以生第一个空无边处;离空无边处生,往上是识无边处;离识无边处生,生无所有处;离无所有处生,立非想非非想处。有四个层次的不同。
并上三近分,总名除色想者,前四根本无色,并上三无色近分,此七总名除去色想;空处近分未得此名,缘下地色,有色想故。
「并上三近分,总名除色想」,这四个根本的无色定,和上三个近分定(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三个根本的近分定),这七个都叫除色想。「前四根本无色,并上三无色近分,此七总名除去色想」,都没有色。空无边处近分,「未得此名」,空无边处的近分定不能叫除色想。「缘下地色,有色想故」,因为修空无边处近分定的时候,要欣上边空无边处的静妙离,又要厌下边第四静虑的粗苦障,而既然要厌,要缘第四静虑的色法,所以不能叫除色想。上边的根本定跟近分定,不缘色,所以都叫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者,无色界中,谓无色故,立无色名。依大众部、化地部等,无色界中,许有色法,以色微故,立无色名。问:无色多劫,色相续断,后没生下,色从何生?答:颂言后色起从心者,谓昔所起色异熟因,熏习在心,功能今熟,是故今色从彼心生,此是论主依经部释也。
「无色谓无色」,色藴变碍为性,无色界中找不到变化且阻碍的东西,无色界中没有色法,四藴为性,所以叫无色。「依大众部、化地部等」,但是有些部说无色界中也有色法。「以色微故,立无色名」,因为色极微细,对我们来说等于没有。天眼看到的色,对我们凡夫等于没有。水里边有很多微生虫,但在我们凡夫看来水却很清,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
「问:无色多劫,色相续断,后没生下,色从何生」,无色界寿命很长,空无边处两万大劫,识无边处四万大劫,无所有处六万大劫,非想非非想处八万大劫,时间相当长。「色相续断」,色法的相续断掉了。但无色界没有出轮回,还得要投生。如果无色界死了以后,生到色界、欲界,而色界、欲界有色法,这个色法从哪里来呢?
「答:颂言后色起从心」,后来投生的色法,从心起来的。「谓昔所起色异熟因,熏习在心」,过去的色的异熟因,过去色法种子熏习在心里边,「功能今熟」,熏习的功能现在成熟。「是故今色从彼心生」,所以投生下来的时候,心里边熏的异熟因的色法成熟了,可以生成现行,从心里边又生出色法。「此是论主依经部释」,这是根据经部的解释。因为就经部来说,色心的种子都可以熏习,在色上也能熏习,在心上也能熏习。在入无心定的时候,种子都熏在色上,身体上;如果到无色天去,色法没有了,那种子的熏习都集中在心里边,这是经部的解释。很显然,经部的解释再进一步就是阿赖耶识,能够熏习色心种子。
空无边等三,名从加行立者,谓修定前,起加行位,厌色境故,作胜解想,思无边空,加行成时,名空无边处。又于加行中,厌无边空,起胜解想,思无边识,加行成时,名识无边处。又于加行中,厌无边识,起胜解想,舍诸所有,寂然而住,加行成时,名无所有处。
「空无边等三,名从加行立」,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这三个名字是从修加行的时候安立的。「谓修定前,起加行位,厌色境故,作胜解想,思无边空,加行成时,名空无边处」,修加行的时候,这一类人思想境界很高,他感到有色法总是一个有过患的东西。色法当然包含两种,一种是山河大地,一种是自己的身体。老子也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这个身体存在就是过患的存在,只要有这个身体,那事情就很多了,要给它吃,要给它穿,要给它治病等等,它又是要享受,要追求,要起贪心,追求不到起瞋心,战争之类的都会来,所以根本的过患都在身体上。这是从内色来说。外色也是一个产生过患的东西。这些人思想境界很高,认为有色法的东西都是有过患的,所以他们要超脱色法。「思无边空」,想无边际都是空,把色空掉,以这样的方式来修加行,修到的一个果就叫空无边处。
如果修空定,单想一个空,没有般若空性的胜解加进去,即使得到一个空观,也还是一个空无边处,跟空观定还差得很远。所以一定要学教理!把空的道理搞清楚,然后借这个色的空可以悟入真空。如果空的理解没有,即使观成功了,也还是一个空无边处,还不是佛法。所以空观的道理非学不可,离开了佛的教理,想自己搞一个名堂出来,往往会堕到一边去。
「又于加行中,厌无边空,起胜解想,思无边识,加行成时,名识无边处」,再进一层,空毕竟还有外境,总还是心外有物,还有空的东西在,现在这个空也不要,只想自己识无边,整个的充满自己的识,这是内心。这很像唯识。把识外边的空再去掉,只是能观的识留住,这样观无边的识修加行,最后得到的是识无边处。所以说加行思无边的识,得到识无边处的果,这个果是从加行来安名的。
「又于加行中,厌无边识,起胜解想,舍诸所有,寂然而住,加行成时,名无所有处」,他感到有个内心还不好,内心也不要,无所有。把一切五欲境都空掉,乃至色界的境也空掉,这是空无边处;但是空还是一个对象,把空的境除掉,只留一个能缘的识,识无边处;这里能缘、所缘都没有了,无所有。这在定里边也只属于无色界的第三个定,无所有处定,也是有漏法。
所以你想自己去闯一条路,以为把空除掉、识除掉,什么都没有,一切法一丝不挂,就好得不得了了,但你得到的东西只是无所有处定,并不是开悟。禅定境界千变万化,如果离开明师,自己闯路,往往会走到这些道路上去。这些还是好的,如果弄得不好入魔。所以我们再三劝告大家,如果没有得到一定的明师,不要随便乱修;看看公案、讲些口头禅,当然著魔的可能性是少一点,但是对你没有受用。人家的宝你数了半天,不是你的,与你不相干,你根本就没有。没有参,这个境界跟你毫不相干,不过是隔靴搔痒,不起作用。
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者,立第四名,由想昧劣,谓无下地明慧胜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名非非想,故约彼处,想昧劣故,当体立名,名非非想。前三无色,约加行立,第四非想,约当体立。
「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这类的人他想:无所有处,还有这么一个思想,到这个最高的境界,他说想也不好,想还是一个东西,不要想;但是不要想,外道又害怕,无色界色已经没有了,如果想再没有,那这个我到哪里去了呢?他修就是为修自己,要得到最高的境界,所以非想还不行,要非非想,也不是没有想,留一点点想,这样我还存在,非想非非想。这是当体立名,下边明利的想都丢掉了,还要留一点点的想,非非想,非想也不是,想也不是。
那到底有没有想呢?微微想,极微想。这个想很微弱,既不是明利的想,也不是一点想也没有,叫非想非非想。这样是昧劣想,有一种含含糊糊的,力量很微弱的想。「故约彼处,想昧劣故,当体立名」,非想非非想是昧劣想。当体安的名字,不从加行立,叫非想非非想。
「前三无色,约加行立,第四非想,约当体立」,第四个是约当体来安名。
从此第三,明八等至。就中二:一总明,二别明。且总明八等至者,论云:已辨无色,云何等至?颂曰:
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三 谓味净无漏 后味净二种
味谓爱相应 净谓世间善 此即所味著 无漏谓出世
〖表八–三:八等至〗
「从此第三,明八等至。就中二:一总明,二别明。且总明八等至者,论云:已辨无色,云何等至」,什么叫等至?这里把名字解释一下201。
第一个是三摩地——等持,定心、散心都有。等持心,大地法中三摩地心所,不入定的人也有。当心集中在一点的时候,叫等持,但是只能一剎那。入定的人,可以连续地把心定在一定的境上而不散乱,尽管境在调,但心还是集中的。这样把心一境性能够连续下去的是入定,欲界的人,虽然有三摩地心所,但不能连续。定地、散地都有三摩地。这是有心的,无心定不能叫三摩地。
第二个是三摩钵底——等至,有心、无心都有它。无心定也叫等至,但无心定不能叫等持。以有心定来说,离开沉掉,平等地到这个定,叫等至。沉是低下,掉是高举,离开高举,离开低下,平平等等的,进入那个定,叫等至。以无心定来说,心都没有,也就没有沉掉,没有高低,但有四大的平等,四大里边没有哪个特别厉害,以四大的平等进入那个定,也叫等至。所以等至通有心、无心。三摩地,心一境性,没有心,就没有心一境性,所以无心定没有心一境性,不能叫等持。
心一境性,没有心,就没有心一境性,所以无心定没有心一境性,不能叫等持。
第三个是三摩呬多——等引,散心没有,属于定的境界。能引起这个定,专致的心引入这个定,就叫等引。
这三个名字都是定的别名,但是里边有微细的差别。
这八个等至,跟等持不同,决定是定中的境界,不通散心,而且可以通无心。
「颂曰:此本等至八」,根本的等至有八个。「前七各有三」,前面七个等至都有三种。「谓味净无漏」,第一种是味,贪著禅定的味,菩萨戒禅定度里边,「贪味禅」,贪这个禅味。第二种是净定,即净等至,是有漏的善定,净就是善。第三种是无漏的定。八个等至里边前面七个有三种,有味等至,贪著的等至,是染污的;有净等至,有漏的善的等至;有无漏等至。后面非想非非想的等至没有无漏,只有味、净两种。
「味谓爱相应」,与爱著禅味的爱相应的定叫味定,味等至。什么叫净?世间有漏的善。什么叫无漏?没有烦恼随增的叫无漏。「此即所味著,无漏谓出世」,净等至是味等至所贪著的那个定,因为感到净等至很好,起了贪著,那就失去了原来的净等至,成了味等至。所以不能贪,一贪,好的境界就没有了。我们修行更不能执著,看到一个好的境界,高兴得很,希望明天最好再看到。糟了,不但好的境界不会显,而且魔要来了。所以一定不要执著,一执著会出毛病。这里就是说,禅定里边一贪著禅味,净的禅会失去,那你得到的是一个染污定,染污定会退。「无漏谓出世」,无漏定是出世的定,是没有烦恼的。
释曰:此本等至八者,此四静虑、四无色地,根本等至,总有八种。前七各有三,谓味净无漏者,于前七地,各具有三。一、味等至,谓爱相应,爱能味著,故名为味,由定与彼爱相应故,定得味名。二、净等至,谓世善定,与无贪等诸白净法相应起故,定得净名。三、无漏等至,谓出世定。后味净二种者,后是有顶地,有二种等至,谓味与净,想昧劣故,无无漏也。
「释曰:此本等至八」,这四静虑、四无色地根本等至一共有八个,前面四个叫静虑,后边是无色定。这些都叫等至。
「前七各有三」,根本等至里边,前面七个各有三种:一种是味,与爱相应的;一种是净,有漏的善的;一种是无漏,出世的。「于前七地,各具有三。一、味等至,谓爱相应,爱能味著」,味是爱的作用,能够味著禅的味道的。「由定与彼爱相应故,定得味名」,因为有爱跟它相应,这个定叫味等至。第二种是净等至,「谓世善定」,有漏的禅定,有漏善,不是无漏善。「与无贪等诸白净法相应起故」,它跟前面正好相反,一个是爱相应,一个是无贪相应。无贪、无瞋、无痴,与这些相应的定,是世间的善定。与这些无贪等白净法相应的叫净定。第三种是无漏等至,出世的。
「后味净二种」,非想非非想定没有无漏定,只有两种:一种是染污的有爱味的;一种是世间的善的。「谓味与净」,一种是味,一种是净。「想昧劣故,无无漏也」,因为想的力量非常昧劣,无漏法生不起来。非想非非想天的心,就是恍兮惚兮、若有若无那样的心,这样的心无漏法是生不起的。有的人修定就是欢喜舒服,定里有很多的变化,舒服是舒服的,但智慧没有。
味谓爱相应者,释味定也,爱名为味,定与爱相应,故名味定。净谓世间善者,释净定也。此即所味著者,此净等至,是前味定所味著境,谓净定灭,彼味定生,缘已灭净,深生爱著。无漏谓出世者,爱不缘故,非所味著。
「味谓爱相应」,跟贪心相应的定叫味定,这个爱不是欲界的五欲之贪,就是贪著禅味。「爱名为味,定与爱相应,故名味定」,爱有味的作用,能够贪著这个味道,所以这个爱叫味。定跟爱心所相应,叫味定。
「净谓世间善」,世间善,世间有漏的善叫净。「此即所味著者」,就是前面味定所贪著的境。世间善定,他感到这个好,要把它抓住、执著、味著,但这样一来,这个世间禅的清净就没有了,只留下染污的。「谓净定灭,彼味定生,缘已灭净,深生爱著」,本来是净定,一起爱著,净定失掉,生了染污定。想到以前灭掉的净定,还是深生爱著,这就是味定。
「无漏谓出世」,无漏定是出世定。「爱不缘故」,没有爱的。「非所味著」,也无所味著的,染不上的。烧红的石头,即使想踩上去也会赶快跳起来,踩不住的。所以贪也贪不到无漏法上,无漏的法贪是站不住的。
从此第四,别明八等至。就中有二:一明静虑支,二明净等等至。前中分六:一明静虑支数,二明支体,三明染无支,四明名不动,五明生受有异,六明起下心。且第一明静虑支数者,论云:于四静虑,各有几支?颂曰:
静虑初五支 寻伺喜乐定 第二有四支 内净喜乐定
第三具五支 舍念慧乐定 第四有四支 舍念中受定
「从此第四,别明八等至」,八个等至分别讲,分二科。「一明静虑支」,前面四个等至是四静虑,四静虑摄十八支。「二明净等等至」,净等至、味等至、无漏等至等等。第一个「明静虑支」,又分六科:「一明静虑支数,二明支体,三明染无支,四明名不动,五明生受有异,六明起下心」,六科依次讨论。「且第一明静虑支数」,静虑有十八支。「论云:于四静虑,各有几支」,四个静虑里边,每一个静虑有几个禅支?
〖表八–四:静虑支体〗
「颂曰:静虑初五支,寻伺喜乐定」,这是五个支:寻、伺、喜、乐、定。二禅四支,「内净喜乐定」:内净、喜、乐、定。第三个禅又是五支,「舍念慧乐定」,舍、念、慧、乐、定。第四有四支,「舍念中受定」,舍、念、中受、定。
释曰:唯净无漏四静虑中,有十八支。初静虑中,具有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等持。第二静虑唯有四支: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等持。第三静虑,具有五支:一行舍解云:是大善地中舍,故名行舍也,二正念,三正慧,四乐受,五等持前二是轻安乐,此乐受乐。第四静虑,唯有四支:一行舍清净,二念清净离八灾患,得清净名,下文释也,三非苦乐受此是颂文中受,四等持。
「释曰:唯净无漏四静虑中,有十八支」,八等至里边,前面四个就是四禅,四个静虑有味、净、无漏三种,只有净静虑、无漏静虑中有十八支。所以讲禅支,决定是善定,或是有漏的善,或是无漏的善。
初静虑,有五支,一是「寻」,二是「伺」,三是「喜」,四是「乐」,五是「等持」。
第二静虑,只有四支。「内等净」,内等净是信心。初禅已经离开五欲,再离开初禅,定里边也能生喜、乐,这个信心生起来是极大的喜、乐,最高的喜是在二禅。内等净,净是清净的信心,「喜」「乐」「等持」。
第三静虑,也是五支。行舍,为什么叫行舍呢?舍,至少有三种:一种是舍受,受里边的不苦不乐受;一种是四无量心的舍,舍无量;一种是「行舍」,是大善地法中舍心所法,属于行藴,叫行舍。第二是「正念」,第三是「正慧」,第四是「乐受」,第五是「等持」,每一个都有等持。
第四静虑,也有四支。「行舍清净」「念清净」,「离八灾患,得清净名」,没有八个灾患叫清净。「非苦乐受」,舍受,就是中受。「等持」,定。
问:何故初二静虑,立轻安不立行舍,后二静虑,立行舍不立轻安?答:第三定舍极喜,第四定舍极乐,故立行舍,初二既不立行舍,故立轻安。
「问:何故初二静虑,立轻安不立行舍,后二静虑,立行舍不立轻安」,前面的初禅、二禅都有喜、乐,心的悦叫喜,一般说是身的悦叫乐。照有部的说法,在初禅、二禅没有身受,所以不会有乐受,这是轻安的乐。在初禅、二禅里边把沉掉都舍掉,有行舍;怎么不立行舍,只立轻安?而最后两个静虑,三、四静虑要立行舍,又不立轻安?
得了定都有轻安,凡是修定的人都有感觉,本来身体是疲疲垮垮的,但一坐之后,就像皮球打了气一样蹦起来,精神也来了,腰也直了,身上的血脉都流通了,感到非常舒服。这还是一般的小小的一点感触,如果真正得了定,「充满遍充满」,全身都充满了喜悦,那是真正得定的感觉。这在《法藴足论》《戒定慧三学》的「禅定品」中,都讲得很多。等于说田里灌水,水引进去,慢慢地水多起来,水面跟水口一样齐,这时一边灌水进去,一边又涌出来,这叫充满;如果灌进去,还涌不出来,那就还没有满。这样充满的轻安纔是三摩地,开始的时候,或者是脐下或者是哪里有点舒服,这只是刚刚有些苗子,还谈不上得定。所谓轻安,是定中特殊的身心的一种轻,把沉重的那些东西舍掉了。轻安两个字安得很好。如果没有轻安,坐在那里身体就会很重,腰也伸不直、头也抬不起,重;也不安,很不舒服,心里很烦躁,想跑掉,最好不要坐。
有些人不愿意念经,念广的《五大金刚》要几个小时,他实在坐不住,在外边东晃西晃再回来,或者什么事情来了,去转一转,就是坐得不耐烦的表现。如果有轻安,坐十个小时也感不到吃力。有一个居士感到入定很稀奇,对他的师父说:「入定有轻安,非常之舒服,我也没有修定,这个味道尝不到。」他师父说:「你今天晚上不要睡觉,就坐在那里。」他坐在床上坐了一夜,一下子天亮了,舒服得不得了,没有疲劳。这是加持,实际上他没有得禅定,加持力使他感到一点点舒服,这就是轻安。
这个轻安,第三禅、第四禅为什么不安立呢?「答:第三定舍极喜,第四定舍极乐,故立行舍,初二既不立行舍,故立轻安」,轻安跟行舍的作用是有点相反的:有了行舍,轻安的相就盖掉了;有了轻安,行舍的相就盖掉了。就像太阳出来,月亮的光就遮掉了。在第三禅、第四禅的时候,第三禅把二禅的最大的喜舍掉了,舍的力量特别大,所以立行舍。第四禅又把第三禅的乐舍掉了。世间上什么最乐?有的人说吃饭最快乐,这是很等而下之的。在佛经上说,三界最乐的是第三禅的乐。第四禅把最大的乐舍掉了,行舍的相特别显著,所以要立行舍这一支。而初、二禅没有立行舍,立轻安。
行舍者,谓是善舍,行蕴摄故,标行蕴名。不同舍受,受蕴摄。(《麟记》卷二八)
什么叫行舍?行藴里边摄的舍心所,不是受舍,也不是无量舍。
行舍轻安,互相覆蔽,若处有一,第二便无。轻安治沉,其相飘举,行舍治掉,其相寂止,故安与舍互相覆蔽。(《顺正理论》卷七七)
《顺正理论》有这么一句话,「行舍轻安,互相覆蔽」,行舍跟轻安的行相,互相要遮蔽的。假使那里有一个相是行舍,轻安相就隐下去了,有轻安,行舍的相就隐下去了。轻安是对治沉的,心假使沉没,轻安一生,把它提起来,它的相是飘举的。行舍是对治掉举的,假使心里东想西想的,用行舍来对治。轻安对治沉,行舍对治掉举,它们的相,一个是飘举,一个是寂止。它们的行相是不同的,所以一个相显起的时候,另一个相就不显。初、二禅的轻安相显,行舍相就隐下去,不立了;而第三、四禅,因为舍了极喜,舍了极乐,行舍相显,就不立轻安相。
静虑有三种,味、净、无漏,净的跟无漏的四静虑有十八支;染污的定(味定)不到十八个支。这个支就是支分,也是资助、随顺、显成的意思。
初静虑有五支:寻、伺、喜、乐、等持(定)。
第二静虑有四支。内净,内等净,这是信心。在初禅离欲界的恶不善法,能够得定,离生喜乐,初禅证明散地的染污可以离。二禅证明定地的染污也是可以离的,在这方面起了极大信心,叫内等净。此外也有喜,也有乐,也有等持。
第三静虑有五支。行舍,是行藴里的舍心所,是大善地法里边的一个。正念、正慧,离开二禅冲动的喜,能够防止不起喜的这个念叫正念,这个慧叫正慧。本来是慧念,因为能够离开喜的冲动,得到三禅的正念、正慧。第四是乐,第三禅的乐是心受的乐,不是身乐。第五是等持,也是定,定心所。初禅、二禅的乐,在定中不起身受,这个乐是轻安乐。轻安是一个心所法,也是大善地法之一。行舍是对治掉举的,轻安是对治沉没的。
第四静虑也是四支,行舍清净、念清净,这里行舍跟念为什么加「清净」两个字呢?因为四禅天离开八个灾患,所以叫清净。哪八个灾患?苦乐忧喜,出入息,还有寻伺。这八个都是引起灾患的,而第四禅离开这八个,所以第四禅特别叫行舍清净、念清净。非苦乐受,不苦不乐受。还有一个等持,等持是心一境性,每一个禅都有的。
轻安跟行舍的行相是相冲的,当轻安的行相显的时候,行舍就隐下去了,当行舍的行相显的时候,轻安就隐下去了。第三静虑是舍第二静虑的极喜,第四静虑又是舍第三静虑最高的乐,这两个舍的行相显,所以第三、第四静虑立行舍。并不是初二静虑没有行舍,只是初二静虑轻安的作用显著,所以立轻安。哪个作用显著,就立哪一个,它们两个互相映蔽的,太阳出来,月亮的光就看不到了。
问:信通诸地,何故唯于第二静虑,立信为支?答:随起增上净信,必依大喜,第二静虑,有胜喜故,立内净支。
「问:信通诸地,何故唯于第二静虑,立信为支」,信,每一地都有,为什么第二静虑立内等净是信,其他的不立?「答:随起增上净信,必依大喜,第二静虑,有胜喜故,立内净支」,其他静虑并不是没有信,而第二静虑的信特别地增上。起增上的信,必定同时生起大喜。假使学法,学得好的时候,就会生起法乐,喜心就会起来。如果学得冷冰冰的,那就是没有得益处。修定一样,如果禅定修得好,就会生起轻安喜乐;如果坐了半天,冷冰冰的,什么都没有感觉,那也就喜不了。这个信心是起极大的信心,而随行的喜也是最高的喜,在三界里边,二禅的喜是最大的喜,因为第二静虑有最胜的喜,所以这个时候的信心也最大。「增上净信,必依大喜」,信心跟喜是相连的。从第二静虑最胜的喜,也证明第二禅里信是最增上的,所以特别在第二静虑强调内净支;而其他的地方不是没有信,只是没有像它那样增上,所以不安立。为什么在七十五法之中,这九个(十八实际上是十一个,这十一个也说是九个)要安禅支,其他的都不安呢?这是比较深细的问题,在初学时,可以略掉,在《光记》里边有详细的解释202。
问:慧通诸地,何故第三定,独立慧为支?答:彼有乐受,为耽此乐,不欣上地,对治此故,立正慧支。
「问:慧通诸地,何故第三定,独立慧为支」,慧,每一地都有,为什么第三禅要立慧支,其他的不立呢?「答:彼有乐受,为耽此乐,不欣上地,对治此故,立正慧支」,因为第三禅的乐是最大的乐。这个乐如果没有慧来对治,就会耽著这个乐,不肯上进。这个乐还是要舍,所以必定要起正慧的心所来对治,使他不要耽著这个乐。所以为了对治它,就立一个正慧支。如果没有慧,是不会离开,不会放下这个乐的。现实也是这样,在五欲之乐当中,你要放弃,要来出家,或者来修行,你决定要有点智慧。五欲是一般世间上都去追求,都要享受的东西,怎么会放呢?没有智慧,怎么放得下呢?三禅的乐是最大的乐,如果没有智慧对治,就会执著这个乐,所以要立慧支。
问:念通诸地,何故三、四定,独立念为支?答:此第三定,为第二定胜喜漂溺,若第四定,为第三定胜乐留碍,由为下地所留难故,于自地染不能出离,是故世尊劝住正念。
「问:念通诸地,何故三、四定,独立念为支」,念每一个地都有,念、定、慧是大地法,每一个心王心所都有,四个禅决定也有,为什么第三、第四禅有念支,第一、二就不立呢?「答:此第三定,为第二定胜喜漂溺,若第四定,为第三定胜乐留碍,由为下地所留难故,于自地染不能出离,是故世尊劝住正念」,这也是有原因的。「第三定,为第二定胜喜漂溺」,第三定纔出离第二定,第二定有殊胜的喜,如果没有正念,就会对下地的喜留恋,所以要立一个正念使它出离;第四禅是出离了第三禅的胜乐,如果对三禅胜乐没有正念,就还会留恋过去的乐,所以要立一个正念。「劝住正念」,不要耽著那些乐喜。如果对下边的有留碍,对自地的染污也就不能出离,除掉本地染跟下地染,两个是有相连关系的,要立正念。
问:何故初、三静虑,等具五支?二、四静虑,等具四支?答:欲界诸恶难断、难可破、难可越度,故初静虑,须具五支。第二静虑有极重喜,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第三定,建立五支。初及第三,无如是事,故于二、四,唯立四支。又解为欲随顺超定法故,谓从五支定超入五支定,复从四支定超入四支定,以支等者,易可超越。
「问:何故初、三静虑,等具五支,二、四静虑,等具四支」,第一、第三静虑有五支,第二、第四只有四支,这又是什么原因?
「答:欲界诸恶难断、难可破、难可越度,故初静虑,须具五支」,欲界地是散地,烦恼也最重,要离开欲界的烦恼、恶不善法很困难,「难可破、难可越度、难可断」,所以初静虑要五支,力量大一些。第二静虑有极重的喜,「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所以第三禅也要五支。「初及第三,无如是事」,初禅没有什么难可破的东西,所以第二禅四支就够了;第三禅也没有什么难可度的,所以第四禅也是四支就够了。这是一个解释,另外一种解释是,「为欲随顺超定法故」,有一种超定法,为了要随顺这个法,所以要五支、四支、五支、四支。什么叫超定法?「谓从五支定超入五支定,复从四支定超入四支定,以支等者,易可超越」,超越法,初禅超到三禅,这个就是跳一禅,支数相同,初禅五支,三禅也五支,这样就跳得过去,如果初禅是五支,三禅是四支,那就不好跳。顺了这个法,要跳的时候容易跳,所以初禅跟三禅支数相同。二禅跟四禅也是同样,四支到四支。这样从超定法来说,它们要两个两个相等纔能跳,易可超越。
从此第二,明支体性者,论云:静虑支名,既有十八,于中实事,总有几种?颂曰:
此实事十一 初二乐轻安 内净即信根 喜即是喜受
「从此第二,明支体性」,这十八支,到底几个法为体?
「论云:静虑支名,既有十八,于中实事,总有几种」,静虑的十八支里面有相同的,真正的实体一共有几个?
「颂曰:此实事十一」,实际上的体只有十一个。「初二乐轻安」,初禅、二禅的乐是属于轻安的乐,不是身受乐,因为定中没有身受。「内净即信根」,第二禅的内等净就是信根。「喜即是喜受」,喜就是喜受。这里把有混淆的或者其他部不同的说法特别标一下,其他好懂的就略掉不说了。
释曰:名虽十八,实体十一。谓初五支,即五实事;第二静虑,三支同前,增内净一,足前成六;第三静虑,定支同前,增余四支,足前成十;第四静虑,三支同前,增非苦乐受,足前成十一。
「释曰:名虽十八,实体十一」,名有十八支,但是实际的体只有十一个。哪十一个呢?「谓初五支」,那是没有见过面的,都是五个实在的,寻伺喜乐定,这五个法。第二静虑,有三支同前,喜乐定前面有过,不要再加,加一个内等净,五支加一支是六支。第三静虑,定是一样的,其余四支行舍、正念、正慧、心受乐都没有出现过,要加进去,四支加六支,十支。第四静虑,行舍、念、等持都有,非苦非乐受(中受)没有,再加一支,「足前成十一」,这样总的来说,四个禅的禅支真正的体只有十一个。而且这十一个实际上只有九个,为什么只有九个?因为喜、乐、舍都是受,三禅的乐是受,二禅的喜也是受,舍受也是受,所以这三个实际上就是一个,都是受心所。受心所里分了三个,如果把它们合一个,十一个就变了九个。所以说真正的体是九个法;如果喜、乐、舍分开说,就是十一个;如果每一个禅具足地说,就是十八个。这些关系很简单,但是心里要有一个数,不要人家说了这个问题,茫然不知所云,不晓得说什么东西,好像脑子里找不出一个东西来,慌慌张张的,就不行了。人家说这个,你马上就想到是这个原因。
问:初二已有乐支,何故第三,说增乐受?答:颂言初二乐轻安,由初二定乐,是轻安乐,故于第三,说增乐受。
「问:初二已有乐支,何故第三,说增乐受」,前面初禅、二禅都有乐,第三禅正念、正慧、行舍何必再加一个乐受?
「答:颂言初二乐轻安,由初二定乐,是轻安乐」,初二禅的乐,不是乐受的乐,而是轻安的乐。轻安在大善地法十个里边,而受心所在大地法十个里边,两个不一样。「故于第三,说增乐受」,所以第三禅加乐受,有部说初二禅的乐是轻安,因为在定中没有身受,在定中都是意识活动的范围,前五识都不起作用。
有一个居士说,他一天到晚念佛,看电视也在念佛。一般的在家人全部精神都看电视去了,至少他还在念佛,有一个念头来挂在佛的身上,总比他们好一点点。但是真正对修行的人来说,看电视念佛的效果有多大?真正要念佛修行,娑婆世界的东西都要放下。你连实际生活里的一点东西放不下不说,还要被一个无中生有的电视迷住,这个说起来不大够格。以前在其他佛学院里边有电视机,这就成了问题,早上讲课讲得很好的,晚上电视一看,什么都忘掉了,白白讲了一天。它一个小时可以顶你十几个小时,甚至于可以把白天上的几节课全都覆没。它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养成的东西,一触即发。而无始以来对佛法没有熏习过,本来接受的就很少,你要消灭它,快得不得了,几下子就忘得干干净净的。
问:何故初二无乐受乐?答:初二定中无乐根故。谓初二定,无心受乐,说有喜故;虽初二定,有身受乐,正在定中,无三识故。依经部宗,初二定乐,是身受乐,非轻安乐。以经部师,许在定中,得有身识,谓在定内,有轻安风,从胜定生,顺生身识,相应乐受,遍触身故。又引经云:诸圣弟子,于离生喜,已断五法,修习五法,所修五者,一欢,二喜,三轻安,四乐,五三摩地。此经轻安与乐别说,故初二乐,非是轻安。
「问:何故初二无乐受乐」,第三静虑是乐受,为什么第一、第二静虑不能有乐受呢?「答:初二定中无乐根故」,初二定里边乐根是没有的。「谓初二定,无心受乐」,心受乐只有三禅有。「说有喜故」,因为初二定有心受的喜,如果一样的心受,又是喜又是乐,在有部里边两个不能同时起的,所以不会有。第三禅没有喜,是心受乐。「虽初二定,有身受乐」,生到初禅、二禅,身受乐是有的,但是正在入定的时候,定是内门转,是第六意识的事情,而前面三个识是缘外境的。内门转,外境不转,前三识没有,乐受也不可能起。
「依经部宗,初二定乐,是身受乐」,经部说初二禅的乐是身乐,是有身乐的,不是轻安乐。「以经部师,许在定中,得有身识,谓在定内,有轻安风,从胜定生,顺生身识,相应乐受,遍触身故」,经部准许在静虑中有身识,「谓在定内,有轻安风」,入定的时候有个轻安的风,这个风是一股气,「从胜定生」,这个轻安风是从殊胜的定生的。「顺生身识」,因为轻安风起来,随顺的生起身识,「相应乐受,遍触身故」,起了这个身识,跟身识相应的乐受,遍身充满。这是解释的不同,经部说轻安全身舒服的感觉是身识的,这个身识不是对外的触的身识,是定中起一个轻安风,顺着起个身识,这个身识领纳这个舒服的受,遍身充满。
「又引经云:诸圣弟子,于离生喜,已断五法,修习五法」,佛的那些修行的弟子,离开五欲,生了喜。已断五个不好的法,五盖之类的断掉,修习五个好的法:「一欢,二喜,三轻安,四乐,五三摩地。」「此经轻安与乐别说,故初二乐,非是轻安」,经里边说修五个法,有欢、喜、轻安、乐、定,明明说轻安跟乐是两回事,怎么说轻安就是乐呢?所以初二定的乐不是轻安。经部跟有部最大的差异,经部一切依佛的经为准则,而有部以论为宗,大部分的依据都是《发智》《六足》《大毗婆沙论》。实际上,经部是从有部分出来的,因为对有部的部分看法有一些不同,慢慢地成了一个支派,这个支派从经上找到依据,跟有部正式分裂。「故初二乐,非是轻安」,这是经部的依据。这是经部、有部的辩论,在《俱舍论》里边辩的还多,这里介绍了两个不同的说法,中间的辩论没有引过来。
内净即信根者,谓若证得第二静虑,则于定地亦可离中,有深信生,名内等净。信是净相,故立净名,离外均流,故名内等,净而内等,故立内等净名。喜即是喜受者,谓上座部等,于心所中,别有喜体,非是喜受,谓简彼故,故言喜即是喜受,谓初二定,喜名喜受也。
「内净即信根者」,内等净就是信根。「谓若证得第二静虑,则于定地亦可离中,有深信生,名内等净」,本来初禅离欲界,欲界是散地,初禅离掉散地的染污。当第二静虑得到之后,初禅是定地,定地的染污离掉,这个时候生起极大信心,定地染污也是能离的,极大欢喜。「于定地亦可离中,有深信生」,本来是散地可以离,定地也能离,起了极大的信心,因为已经离掉。这叫内等净。「故立净名」,净就是信,信以净为相,所以信就叫净。什么叫内等呢?「离外均流,故名内等」,离外是内,均流是等。寻伺都是东想西想,攀缘定外的事情,而二禅是离寻离伺,离开外边的鼓动,寻伺鼓动已经没有了。均流,在定里边平衡地等流下去。有外边的鼓动,等于说兴风作浪,水就不均流。现在既然把外面的鼓动去掉了,那水是平平的,很均匀的等流,所以叫内等。离外是内,均流是等。「净而内等,故立内等净名」,本身是净,又是内,又是等,叫内等净。
「喜即是喜受」,喜就是喜受,何必要提出来呢?「谓上座部等,于心所中,别有喜体,非是喜受」,上座部,还有其他的部,说离开受以外,心所法里还有一个喜,不是受里边喜受,是另外一个喜。「谓简彼故,故言喜即是喜受」,要简别上座部等的说法,喜就是喜受,不是另外一个喜。「谓初二定,喜名喜受」,初二定的喜,受心所里边的心悦的受,叫喜。
从此第三,明染无支。论云:诸静虑支,染静虑中,谓皆有不?问也。不尔。答也。云何?征也。颂曰:
染如次从初 无喜乐内净 正念慧舍念 余说无安舍
「从此第三,明染无支」,净、无漏的定有十八个禅支,而味定(染污定)没有十八支。「论云:诸静虑支,染静虑中,谓皆有不」,前面讲的十八个静虑支,或者十一个体,在染污的静虑(味静虑)当中,是不是同样都有?「不尔」,不是的。「云何」,怎么样不是呢?
「颂曰:染如次从初,无喜乐内净,正念慧舍念,余说无安舍」,对染污定,挨次第,第一静虑没有喜乐,第二静虑没有内净,第三静虑没有正念、正慧,第四静虑没有舍念。它缺很多的支,十八支是不满的。另外一个说法,「余说无安舍」,染污的静虑没有轻安、行舍。因为轻安、行舍是大善地法,是善的,而染污的定没有善法。什么叫染污?不善法与有覆无记的都属于染污,而善法跟无覆无记则不属于染污。既然说是染污定,当然不能有善法。轻安跟行舍都是大善地法,在染污定里没有。这两种说法,在《俱舍论》里边有辩论。
释曰:初禅染中,无离生喜乐,非离烦恼而得生故。第二染中,无内等净,烦恼浊故。第三染中,无正念慧,染乐乱故。第四染中,无舍念净,烦恼染故。余说无安舍者,有余师说,初二染中,但无轻安,后二染中,唯无行舍,以此二种,大善地摄,故染定无。
「释曰:初禅染中」,初禅,染污定里边,没有离生喜乐。因为离生喜乐是离开烦恼而产生的喜乐。「非离烦恼而得生故」,既然没有离烦恼,喜乐也生不起来。有人说,你们出家人什么都远离,世间上的五欲全部抛完了,苦得不得了,一点享受也没有。这个是外行的话,他不知离生喜乐,离了那些染污的烦恼,有一种喜乐会生出来,这个喜乐远远超过五欲的乐。如果没有更好的,人家修定干什么?不要说是佛弟子,世间修禅定的人,他也欢喜修初禅。初禅的喜乐比世间五欲的乐不知要超胜多少。如果不超胜,哪个去修禅定呢?正因为禅定的乐超过它,所以真正有志气的人能够舍掉下劣的乐,追求高尚的清净的乐。所以离了之后,有喜乐生的。在五欲里边,心里烦得不得了的时候,如果到庙里住两天,就会感到很舒服。把那些烦恼的担子暂时放下几天,也会感到喜乐;如果永远放掉,这个喜乐,当然是不可量。得了初禅,把欲界的那些恶不善法、五盖除掉之后,能生起极大的喜乐,这叫离生喜乐。
这里说,染污的初禅不等于欲界的染污,怎么也没有喜乐呢?离生喜乐包括离开欲界的染,也包括离开初禅的染。《顺正理论》203说初禅是离欲恶不善法,离生喜乐,前面已经离了欲界的恶不善法,后面的离生喜乐就是离初禅的染污。所以既要离欲界的恶不善法,也要离初禅本地的染污,然后生起喜乐。染污的初禅,既然本地的染污没有离掉,没有喜乐支,初禅的染污定没有离开烦恼,不能生喜乐,没有喜乐两支。
「第二染中」,第二禅的染污定,「无内等净,烦恼浊故」,内等净是清净的,现在第二禅的染污(烦恼)把它混浊、搅乱,所以第二禅缺内等净。
第三禅的染污定,「无正念慧,染乐乱故」,第三禅的正念、正慧正是对治第三禅的心乐的,因为心乐是极重的乐,没有慧对治就会耽著。而现在既然是染污定,被第三禅的乐所搅乱,正念、正慧不起作用,没有这两支。
「第四染中,无舍念清净,烦恼染故」,第四禅的染污定,舍、念清净两支没有,烦恼染污之后,就谈不上清净,所以舍、念清净两支没有。
「余说无安舍者,有余师说,初二染中,但无轻安,后二染中,唯无行舍,以此二种,大善地摄,故染定无」,其他的论师这么说,初二定的染污定中,少一个轻安,第三、第四染污定中,少一个行舍,其他的都有。为什么少轻安、行舍呢?因为轻安跟行舍都属于大善地法,大善地法只有善心中纔能有。既然是染污定,不是善法,轻安跟行舍不能有,其他的都能有。
但是这里边有辩论。信也是大善地法。如果说邪信,那叫不信,不能叫染污信。既然说信是大善地法,而它又可以在染污定中有,这个话说不通。一般说第二位论师的解释好像是不正的解释,一般是采取第一位,比较正规。
从此第四,明不动。论云:契经中说,三定有动,不动第四,依何义说?颂曰:
第四名不动 离八灾患故 八者谓寻伺 四受入出息
「从此第四,明不动」,第四禅叫不动。「论云:契经中说,三定有动,不动第四」,经里边有这个话,初、二、三禅是有动的。初禅是寻伺所冲动,二禅是喜所冲动,三禅还有出入息,四禅喜也没有,乐也没有,出入息也没有,不动。第四定不动,「依何义说」,这个不动是根据什么意思来说的?
「颂曰:第四名不动,离八灾患故,八者谓寻伺,四受入出息」,第四禅叫不动,没有八种灾患。寻、伺两种,苦、乐、忧、喜四种,入息、出息两种,一共是八种。这八种是灾患的因,一切灾患从此而来。第四禅这八种都没有,是不动,不会有灾患。
释曰:第四静虑,无八灾患动,是故世尊,说名不动。灾患有八,所谓寻、伺、忧、苦、喜、乐、出息、入息。有余师说,第四静虑,如密室灯,照而无动,故名不动。
「释曰:第四静虑,无八灾患」,第四禅没有动乱的八个灾患。所以第四禅不动。前面「世间品」讲过,火烧初禅,劫火起的时候,初禅烧完。水淹二禅,七次火灾以后,来一次水灾,不但是下边漂完,二禅也漂掉了,这是有喜的关系。风吹三禅,风灾要吹三禅,三禅的地方前面两个灾免掉了,但是风灾来的时候,三禅也吹得粉碎,也是毁灭掉了。第四禅不动,三个灾都碰不到,离开八个灾患,当然欲界的那些苦都不会有,寻伺没有,初禅的火灾就没有,极喜的受没有,二禅的水灾也没有,入出息没有,三禅的风灾也不会有,所以是不动。这个是灾的顶,就是灾到不了的地方。
「有余师说,第四静虑,如密室灯,照而无动,故名不动」,其他的论师也有其他的解释,打个比喻,在密室(房间门窗关得很严密,絶对不漏风)点一个蜡灯,这个灯不会晃动。如果在风中点蜡烛,不要说是晃动,点都点不着的。所以风中的蜡烛是无法点的。如果密室里点一个蜡烛,一动也不动,照东西是最清楚的。而第四静虑的不动,与密室灯一样,本身一点也不晃动,能够照得很清楚,这个功能,叫不动。
从此第五,明生受有异。论云:如定静虑,所有诸受,生亦尔不?问也。 不尔。 答也。 云何?征也。颂曰:
生静虑从初 有喜乐舍受 及喜舍乐舍 唯舍受如次
「从此第五,明生受有异」,前面说的是定静虑中的受,生静虑,生在天上,那个受不一样。生初禅的人,眼、耳、身三个识还能起作用。生静虑跟定静虑不同。「论云:如定静虑,所有诸受,生亦尔不」,定静虑,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它们所有的受,喜、乐、舍等等,生静虑是不是一样的?「不尔」,不是的。
「颂曰:生静虑从初,有喜乐舍受,及喜舍乐舍,唯舍受如次」,生静虑从初静虑开始,挨次第,初静虑有喜乐舍受,第二静虑有喜舍二受,第三静虑有乐舍二受,第四静虑只有舍受。
释曰:生静虑中,初有三受:一、喜受,意识相应;二、乐受,三识相应;三、舍受,四识相应。第二有二,谓喜与舍,意识相应。第三有二,谓乐与舍,意识相应。第四有一,谓唯舍受,意识相应。是谓定生受有差别。
「释曰:生静虑中,初有三受」,在生静虑里边,生到四个禅天的天人,静虑与静虑受各有不同。初静虑有三种受,一是喜受,意识相应,心受;二是乐受,三识相应,初禅有眼识、耳识、身识,因为有寻伺;三是舍受,当喜乐受不起的时候,就是舍受,四识相应。所以初禅生静虑的有情,三种受相应,喜、乐、舍。
第二静虑,有两个受相应,喜受跟舍受。因为第二静虑无寻无伺,没有对外的身识,前五识不起。没有乐受,只有心受的喜受、舍受。「意识相应」,喜受、舍受是跟意识相应的。所以第二禅,只有喜受、舍受。
第三静虑有二,乐与舍都是意识相应。第三禅意地的乐叫乐受。舍受,第六意识相应。所以第三禅两个受,乐、舍。
第四静虑,只有一个舍受,意识相应。
「是谓定生受有差别」,这是定静虑跟生静虑受的不同之处。
从此第六,明起下心。论云:上三静虑,无三识身及无寻伺,如何生彼能见、闻、触及起表业问也?非生彼地,无眼识等,但非彼系也答也。所以者何征也?颂曰:
生上三静虑 起三识表心 皆初静虑摄 唯无覆无记
「从此第六,明起下心」,二禅以上无寻无伺,眼耳鼻舌身都不起作用,是不是二禅以上的有情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只有心里边一个意识?如果是这样,哪个去修二禅、三禅呢?他们照样能看、能听、能说话,但是这些能说、能听、能看的识,却是初禅的识,他们用下边的识来做外边的事情。起下心,二禅以上对初禅说,初禅在下。「论云:上三静虑,无三识身及无寻伺,如何生彼能见、闻、触及起表业」,二、三、四,三个静虑无寻无伺,眼识、耳识、身识都没有,鼻识、舌识初禅就没有,只有欲界纔有。生在上边三个静虑的人,是如何看,如何听,如何触,如何起表业呢?「非生彼地,无眼识等,但非彼系也」,生二禅以上的,并不是眼识没有,只不过这个眼识不是当地的,而是属于下地的,「非彼系」,不是二禅所系的,也不是三禅所系的。「所以者何」,怎么一回事啊?
「颂曰:生上三静虑,起三识表心,皆初静虑摄,唯无覆无记」,生到上面三个静虑也可以起眼识、耳识、身识,也可以起发表的心,虽然当地没有,可以借初静虑的来用。这个心无覆无记,是通果心,或者威仪路。
释曰:生上三地,起三识身,及发表心,皆初定系。生上起下,如起化心,故能见、闻、触及发表。起下三识及发表心,此唯是无覆无记。不起下染,谓已断故;不起下善,以下劣故。无记中庸,故得起下身识威仪无记。起下眼、耳二识,若修得者,通果无记;若泛起者,威仪无记。起下发表心,亦威仪无记。
「释曰:生上三地,起三识身,及发表心,皆初定系」,生上三地,二、三、四禅,也能看,也能听,也能触,身表、语表都能发,三个禅没有寻伺,不能发表,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触,这是用初禅的识作他的识。
「生上起下,如起化心,故能见、闻、触及发表」,生在上地起下地心,等于说像变化心一样的。上边有自在,用下边的很容易。和能起变化心一样,把下地初禅的心拿来用,又能看,又能听,又能触,还能发表业。
「起下三识及发表心」,起初禅的三个识,眼识、耳识、身识,能看、能听、能触,初禅的发表心能说话、能动作。这些是无覆无记的。「不起下染,谓已断故」,下边染污心已经断掉,不会起。「不起下善,以下劣故」,下边的善心也不起,下面劣,上面殊胜,不需要下边劣的善心。「无记中庸,故得起下身识威仪无记」,无记是中庸的,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比较容易起。身识,是威仪无记;起下边的眼、耳两识,修得的是通果无记,假使泛尔起的,不是修得的,是威仪无记;下边的发表心(说话、动作的心)也是威仪无记。这是一般的解释。
法宝法师说这个不能叫威仪无记,只能叫自性无记204,里边有辩论,这里就不多说了。正面的解释呢,上边起下边的心,不能起下染,已经断掉故;下善太劣也不会起,所以只属于无记心。假使起身识,那么属于威仪无记。起眼耳两识的,假使以修得的神通,是通果无记;假使是泛尔起的,本来有的,是威仪无记。假使起发表心,说话动作的心,也是属于威仪无记。二、三、四地的有情,能够看、能够听、能够触、能够发表业,他的心是初禅的无覆无记心。
从此已下第二,明净等等至。就中有九:一明初得等至,二明等至相生,三明顺四分定,四明修超等至,五明等至依身,六明等至缘境,七明等至断惑,八明近分差别,九明中定不同。且明初得等至者,论云:如是别释静虑事已,净等等至,初得云何?颂曰:
全不成而得 净由离染生 无漏由离染 染由生及退
「从此已下第二,明净等等至」,这一个课题是比较困难的。净等至、染污等至、无漏等至,这三种等至,里边又分九科来讲。第一,「明初得等至」,初得等至是什么情况。第二,「明等至相生」,等至互相生,中间有一定的规律。第三,「明顺四分定」,有四种定,顺退分、顺住分、顺胜进分、顺决择分,又分这四种顺。第四,「明修超等至」,超等至怎么修。第五,「明等至依身」,这个定依什么身。第六,「明等至缘境」,等至所缘的境。第七,「明等至断惑」,等至断什么烦恼。第八,「明近分差别」,近分定的差别。第九,「明中定不同」,中间定有什么不同。
第一,「明初得等至」,第一次得要联系到前面的得、非得的问题,「得谓获成就」,第一念叫得,第二念以后叫成就,第一次得到等至是怎么样的情况?「论云:如是别释静虑事已」,静虑那些事情讲完了。「净等等至,初得云何」,净等等至,包括那些染的等至,开始得到的时候是怎么得的?
「颂曰:全不成而得,净由离染生,无漏由离染,染由生及退」,第一个,简别后边的顺四分里边已经得到一些的,全不成而得,开始一点也没有得到的,这次初次得;如果前面得到了,这个不叫得。「净」,善的有漏定,「由离染」,下地的染污离掉,得上地的净定;「生」,生到那个地方去,本来这个地得到了,现在投生投到这个地方来了,也可以得到净定,有漏的善定。无漏定,决定是离染得,那些染污用无漏道断掉,得到无漏等至。「染由生及退」,「生」,生到那个地方去,从上地死掉了,投生到这个地方,起染污定;「退」,本来是离染,现在染污又起来了,退掉了,也能生染污定。这是三种等至的得有几个不同的方式。
释曰:全不成而得,净由离染生者,八本等至,若全不成,而获得者,即净等至,由二缘得:一由离染得,谓在下地,离下地染,得上地净定;二由受生得,谓从上地生自地时,得自地净。下七等至,由此二缘,有顶等至,唯由离染,无由受生,谓无上地生自地故。
「释曰:全不成而得,净由离染生者,八本等至」,四禅、四无色,八个根本等至,不包括近分定。「若全不成,而获得者」,一点也没有成就,现在开始得到。「即净等至,由二缘得」,净等至是有漏的善定,有两个因缘可以得。
第一,由离染得。「谓在下地,离下地染,得上地净定」,身在下地,把下地的烦恼断掉,得到上地的净定。假使生在欲界,修初禅的定,把欲界的烦恼断掉,得初禅的根本定,这个根本定得到就是净定,有漏的善定,不用无漏法。
第二,由受生,投生也可以得。「谓从上地生自地时,得自地净」,从上地生自地,从上地命终,生到这个地(自地)的时候,自地的有漏善定也就得到了。
「下七等至,由此二缘」,下边七个等至,从初禅到无所有处,都是这两个因缘可以得。但有顶的定,只有离染得,没有受生。「无上地生自地故」,因为有顶最高,没有上地生到有顶自地的情况,要少一个因缘。
问:遮何故说全不成言?答:谓为遮已成更得少分,如由加行得顺决择分及胜进分,彼于先时得顺退分及顺住分,今由加行得顺决择分及胜进分,已先得彼顺退分等,故决择等而不名得,谓由四分同净定故。又退离自染得顺退分定,亦不名得,谓彼先得顺住分定、顺胜进定,或决择分,今方由退得退分定,故此退得而不名得,以此四分同净定故。
「问:遮何故说全不成言」,为遮止哪些东西,要说全不成呢?
「答:谓为遮已成更得少分」,本来已经成就,再加一点点,这样的条件要遮止。全不成是一点也没有成就,这个叫得。「如由加行得顺决择分及胜进分,彼于先时得顺退分及顺住分,今由加行得顺决择分及胜进分,已先得彼顺退分等,故决择等而不名得」,前面得到一些不叫得。「谓由四分同净定故」,这四分都是净定,已经得到了,再加一个,不叫得。这四分稍后再讲一下。
无漏由离染者,无漏等至,由一缘得,谓由离染,离下染时,必得上地无漏道故。
「无漏由离染」,无漏的定由离染得。无漏等至只有一个缘,用无漏道离染离了下边的染,必能得上地,得到的就是无漏定,无漏道是不受生的,三界不系,所以没有受生得。
染由生及退者,染污等至,由二缘得:一由受生,谓从上地生下地时,得下地染;二者由退,谓于此地,离染退时,得此地染。
「染由生及退」,染污定由两个缘。「染污等至,由二缘得」,一个由受生,「谓从上地生下地时,得下地染」,从上地死掉之后,退到下地来,这个时候,得到下地的染污定。第二个由退,「谓于此地,离染退时,得此地染」,假使初禅,本来是离开初地的染污的,但现在初地染污生起来了,离染退掉,这时得到初禅的染污定。现在要提一个问题,净定由受生,「谓从上地生自地时,得自地净」;染污定,「谓从上地生下地时,得下地染」,差别在哪里?从上生到下得染污定,从上生自,自也是下,「得自地净」,一个得的是有漏的善定,一个得的是染污定,关键在哪里?这个你们回去思考。
前面讲到「全不成而得,净由离染生」,这个颂中间一块没有讲,现在把下面的颂先念一道205,然后再讲中间那一段。
「颂曰:净定有四种,谓即顺退分,顺住顺胜进,顺决择分摄」,有漏的善定,又分四种。顺退分、顺住分、顺胜进分、顺决择分。什么叫顺退分?顺烦恼的,会退的,那是最差的一个,虽然现在没有退,但是很容易退。顺住分,自地的有漏的善定能够安住。顺胜进分,不但自地能够安住,而且还能往上地跑的,把本地的烦恼断掉,再往上地的。还有一个叫顺决择分,能够产生无漏定的,顺无漏的。
在一个善有漏的定里边又分四个分,顺退分、顺住分、顺胜进分、顺决择分。所谓「全不成」,是这四个分一个也没有得到的。如果得到一个,已经是得了善的有漏定。下边我们看前面讲的全不成遮。
「问:遮何故说全不成言」,为什么要说全不成?要去掉哪一些条件,所以要说全不成?「答:谓为遮已成更得少分」,本来已经有一点,再加上一点,要排除这些。所谓得,一定要是本来没有,现在得到纔叫得;本来已经成了一少部分,再加上一部分,不能叫得。下边举喻。
「如由加行得顺决择分」,假使修加行,得到顺决择分的净定,这也是净的善定,有漏的善定,「及胜进分」,胜进分也得到了,「彼于先时得顺退分及顺住分,今由加行得顺决择分及胜进分,已先得彼顺退分等,故决择等而不名得,谓由四分同净定故」,假使本来是有顺退分、顺住分的,现在又加功用行,升到顺决择分(可以产生无漏的),或者顺胜进分(能够产生上地的),这样不能叫得。因为顺退分、顺住分已经有了,而顺退分、顺住分都是净定,都是有漏的善定,既然有漏善定得到了,再增上一点到胜进分或者是顺决择分,只不过是在有漏的善定上面更增上一点,不能说得。本来没有的,现在得到,叫得。所以全不成是排除在有漏的善定里边已经成就顺退分,或者顺住分等等。这四分一个也没有成就,那样得到的,有下边那些条件。
「净由离染生,无漏由离染,染由生及退」,清净的定,就是有漏善定,「离染」,下边的染污离掉,得上地的定。「生」,从上地生到自地,就是生到下边的地,得自地净;从上地生下地,得下地染。这两个差别在哪里?得下地染,没有问题;得自地的净,是不是有这个可能性?《大毗婆沙论》里边有一段文提出依据206,从上地生自地,得自地净。在《光记》中也有类似的解释。
颇有净定,由离染得、由离染舍?由退得、由退舍,由生得、由生舍,为问亦尔。答曰:有,谓顺退分。且初静虑顺退分摄,离欲界染时得,离自地染时舍;退离自地染时得,退离欲界染时舍;从上生自初定时得,从自生下欲界时舍。余地所摄,应如理思。(《光记》卷二八)
问:「颇有净定,由离染得、由离染舍」,他的问题都很善巧,都是开智慧的问题。有没有这样的净定,得的时候由离染得,舍的时候也是由离染舍?「由退得、由退舍」,由退而得,由退而舍,「由生得、由生舍」,由生而得,由生而舍。看起来好像是矛盾的,怎么一会儿离染得,一会儿离染舍,一会儿退得,又退舍,一会儿生得,一会儿生舍。
「答曰:有」,这样的情况是有的。「谓顺退分」,顺退分的定有这些情况。「且初静虑」,拿初静虑来做例子,初静虑的顺退分,「离欲界染时得」,离开欲界的染,欲界的烦恼除掉的时候,得到顺退分,这个初禅初次得到,还没有离开初禅的烦恼,只是说初禅的顺退分得到,这是离染得。「离自地染时舍」,把自地(初禅)的染污舍掉的时候,这个顺退分舍掉,或者是得顺住分,或者得顺决择分,或者得顺胜进分,舍掉顺退分。离欲界的染,得顺退分的初禅;离初禅的染污,得初禅的顺住分或胜进分等,而把顺退分舍掉,这是离染得、离染舍。「退离自地染时得,退离欲界染时舍」,这是退而得。自地的染,是初禅的染污,本来是离初地染的,现在退掉,本来是顺住分或者是顺胜进分的,现在成了顺退分,因为起了染污,退到顺退分,这是退而得到的。「退离欲界染时舍」,欲界的染本来是离掉的,假使又起了欲界的染污,这个时候,初禅的顺退分也舍掉,那初禅就失去了,「由退得、由退舍」是这样两个情况。
「从上生自初定时得」,从上面的地生到自地(初禅地)的时候,得到顺退分,这也是净定;「从自生下欲界是舍」,从初禅的地生到欲界去的时候,这个顺退分的初禅定也舍掉了。这一段文证明,从上地生到自地的时候,可以得到自地的有漏善的顺退分。一般说从上地生到下地,是得下地的染污定,不是净定;《大毗婆沙论》有这个依据,可以得净定。
从此第二,明等至相生。论云:何等至后,生几等至?颂曰:
无漏次生善 上下至第三 净次生亦然 兼生自地染
染生自净染 并下一地净 死净生一切 染生自下染
「从此第二,明等至相生」,这八个等至互相生的条件如何?
「论云:何等至后,生几等至」,哪一个等至的后面,能够生起几个等至?
「颂曰:无漏次生善」,等至有三种,无漏的、味的、净的,无漏的等至无间生善,都是善等至,不能生染污的,无漏跟染污不能直接相生,无漏跟有漏善可以直接相生。「上下至第三」,上下能生到第三位,假使初禅,往上生,二禅、三禅,可以到第三,再上不能生;假使是四禅的,可以生三禅、二禅,再往下不行。
「净次生亦然」,净,有漏善定挨次第生,也是同样,上下至第三。「兼生自地染」,也可无间生自己本地的染污定。
「染生自净染」,染污定,能够生起自地的善定,有漏善;也能够等流果,还是生起自地的染污定。「并下一地净」,也可以生起下一地的净定。
「死净生一切」,死后投生,如果以善定死,临终时候,心是善心或者是无记心(无覆无记),可以生一切,其他的所有的地都能生。「染生自下染」,染污定,假使临终的时候是染污心,只能生自己那一地或者下一地的染污定,不能生上。因为是染污定,自己的染污都没有离开,上面的染污更没有离,所以不能生上地。这是等至相生,兼带地说临终时候的相生。临终之后生哪里,大概趋势已经摆出来了,这是就得了定的人而说的。
释曰:无漏次生善,上下至第三者,无漏等至,次生于善,于上下地,各至第三,远故无能超生第四。言善者,具摄净及无漏也。上下至第三者,如从初禅,无间生六,谓自初禅、二禅、三禅,各净、无漏。无所有处,无间生七,谓生自地,及下识处、空处,各净、无漏,生上有顶,唯净等至。第二静虑,无间生八,谓生自地,及上三禅、四禅各净、无漏,并下初禅,净及无漏。识无边处,无间生九,谓生自地,及下空处、第四静虑,各净、无漏,并上无所有处,净及无漏,有顶唯净。第三、第四静虑、无色空处,无间生十,谓上下八,并自地二。
「释曰:无漏次生善,上下至第三者」,这是讲无漏定。「次生于善」,「次」是挨着,无间而生善定,「于上下地」,可以上,也可以下,往上到第三,往下也到第三。「远故无能超生第四」,第四个太远,不能超过去。上下第三无间都能生,假使初禅往上生,初禅生二禅可以,初禅生三禅也可以;四禅不行,因为太远了,力量不够。「言善者,具摄净及无漏也」,无漏的善跟有漏的善都包在里边。无漏的定挨着可以生有漏善定,也可以生无漏的善定。
「上下至第三者」,范围是上下各到第三位。打个比喻,「如从初禅,无间生六」,初禅,无间挨着次第,可以生六种定,「谓自初禅、二禅、三禅,各净、无漏」,初禅自己是第一,二禅是第二,三禅是第三,四禅无间不能生,要间隔纔能生。这三种禅定里边,净、无漏都可以,有漏生有漏的,有漏生无漏的,无漏生有漏,无漏生无漏都可以。像这样往上生是三个等至,每一个等至有净、有无漏,一共是六种,所以初禅无间生六。
无所有处是通无漏的最高的等至。无所有处无间也能生七,「谓生自地,及下识处、空处,各净、无漏」,往下生,一、二、三,自己是第一,无所有处,再往下识无边处,再往下空无边处,一共三个。这三个里边都有净、无漏,因为是无漏定,可以生无漏的等流果,也可以生有漏的善定。上边还有一个有顶,有顶没有无漏,有有漏的善。往上生有顶,「唯净等至」,只有有漏善定。往下六个,往上一个,一共能生七个定。无间是马上跟着生那个禅定,直接从初禅可以生三禅,直接从无所有处可以生空无边处,净、无漏都可以。
第二静虑,「无间生八,谓生自地,及上三禅、四禅」,往上生三个都可以,自地、三禅、四禅,三个禅,三个等至,各有净、无漏。往下生,初禅有净、有无漏,所以从第二禅无间能生八个。识无边处,「无间生九,谓生自地,及下空处、第四静虑,各净、无漏」,往下生,可以生自地,可以生空处,也可以生第四静虑。每一个都有净、无漏,共六个。往上生,无所有处,净、无漏两个,再加有顶,只有净,一共三个,识无边处无间生有九。
第三静虑、第四静虑、无色的空无边处,都无间生十个。「上下八,并自地二」,上有二,下有二,一共四个,四个里边都有净、无漏,八个,自地也有净、无漏,两个,所以无间能生十个定。
净次生亦然,兼生自地染者,从净等至所生亦然,而各兼生自地染污。故有顶净,无间生六,谓生自地净及染污,并下识处、无所有处,净及无漏。从初静虑,无间生七,无所有处八,第二定九,识处生十,余生十一,思而可知。
「净次生亦然,兼生自地染」,有漏的善定,挨着次第所生的,比无漏定多一个自地的染污定。每一个里边都要加一个自己的染污定。
「故有顶净,无间生六」,有顶的净无间能够生六个。自地的净跟染污,两个;下地识无边处的净、无漏,无所有处的净、无漏,四个:一共是六个。从初禅可以生七个,前面是六,再加一个自地的染污定,七个。无所有处,本来是七个,加一个染污定,八个。第二定本来是八,现在加个染污定,九。识无边处本来是九,现在加自地的染污定,十。其余的,本来是十,加一个自地的染污定,十一。
「思而可知」,这个很简单,自己动动脑筋,一思惟就可知。
染生自净染,并下一地净者,染污等至,无间能生自地净、染,并生次下一地净定。言次生者,谓邻次也,如从有顶等至,唯生识处207等至也。生下净者,谓为自地烦恼所逼,于下净定,亦生尊重,故有从染生下净定。
「染生自净染,并下一地净」,染污定,就是味定。「染污等至,无间能生自地净、染」,可以生自己的净定,有漏善,但不能直接生无漏。染污跟无漏是隔一层的,无漏不会直接退到染污,染污也没有能力直接生起无漏,染污的先要生起有漏的善,再进一步,从有漏善生无漏善,直接无间而生不行。所以染污定无间能生自地的净和自地的染污。「次下一地净」,此外,还能生下一地的净定,比自地低一地的净定。
「言次生者,谓邻次也」,次生是挨着生,无间而生。「如从有顶等至,唯生识处等至也」,打个比喻,有顶的染污定只能生下一地无所有处(原文「识处」有点问题)的净等至。「谓为自地烦恼所逼,于下净定,亦生尊重,故有从染生下净定」,为什么上地的定得到了,还要生下边的净定呢?这是有原因的,为自地烦恼所逼,他感到很不舒服,他想与其在自地受染污烦恼的逼恼,倒不如生到下地有漏的善定,像这样对下边的有漏善定起尊重心,所以也可以从染生次下一地的净定。一般说得了上地,下地是下劣的,不会去求下地的,但是上地的染污定使得他很恼乱,他干脆退一步得下地净定。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以上是无漏等至、净等至、味等至互相生的一些情况,那么生命终止以后,他得到的定的转生是怎么回事?
死净生一切,染生自下染者,前说净染相生,唯约定说,今据命终,故言死也。谓命终时,从生得净,容生三界一切地染,随生何地,生彼染故。若命终时,从染污能生自地,及生下地一切下染,不生上者,未离下染,不生上故。
「死净生一切,染生自下染者,前说净染相生,唯约定说」,前面净的无漏、有漏善跟染污的互相生,都是从定来说的;「今据命终,故言死也」,现在说命终以后怎么生。「谓命终时,从生得净,容生三界一切地染,随生何地,生彼染故」,有覆无记跟不善叫染污,反过来,善法跟无覆无记都叫净。临终的时候以生得净的心命终,为什么不能以加行净命终呢?加行的善不会命终的。而生得净里边,也包括生得无记。如果以这样的心命终,可以生一切染污心,三界哪一个地都可以生,但都是染污心。「随生何地,生彼染故」,随生哪一个地,都是生它的染污心,因为投生是有染污心的,即使生色界、无色界,也贪著那个住所,欲界男女的贪更染污了。
「若命终时,从染污能生自地,及生下地一切下染」,假使命终的时候是染污的心,从染污的心只能生自地,及生下地一切的染污。染污心不能生上地的。「未离下染,不生上故」,自己本地的染污都没有离开,怎么能生到上地去呢?净心把本地染污离开了,还有可能生到上地去,得到上地定的就往上生。但如果自地的染污都没有除掉,根本没有得上面的定,只能生自地,或者生下地。当然,投生的心都是染污的。
从此第三,明顺四分定。论云:谓所言从净生无漏者,为一切种皆能生耶?不尔。云何?颂曰:
净定有四种 谓即顺退分 顺住顺胜进 顺决择分摄
如次顺烦恼 自上地无漏 互相望如次 生二三三一
顺四分定,一个净定里边又分四个支分。「谓所言从净生无漏者,为一切种皆能生耶」,前面说从有漏的善定能够生无漏的善定,是不是所有的有漏善定都能生无漏善定呢?「不尔」,不是的。
「颂曰:净定有四种」,净定还分四分。「谓即顺退分」,是最下的,容易退的。「顺住」,能够安住的。「顺胜进」,能够往上的。「顺决择分」,能够通到无漏的。一共有四种样子,所以净定要分四个档次,有这四个分的不同。
「如次顺烦恼,自上地无漏」,这四个分按次第,顺退分是顺烦恼的,会退的;顺住分是顺自地的,能安住的;顺胜进分,可以往上进,顺上的;顺决择分,顺无漏的,可以通到无漏的。「互相望如次,生二三三一」,这四个分,互相对待来看,能够生出二个、三个、三个、一个。
释曰:初一行颂者,明净等至,总有四种,一顺退分,二顺住分,三顺胜进分,四顺决择分。七地各四,有顶唯三,由彼处无上地可趣,故彼地无顺胜进分。
「释曰:初一行颂者,明净等至」,净的等至(有漏善定)一共有四种:顺退分、顺住分、顺胜进分、顺决择分。「七地各四,有顶唯三」,七个地,八个等至下面七个,初禅到无所有处,都有四种,顺退分、顺住分、顺胜进分、顺决择分。「有顶唯三」,有顶只有三种,「由彼处无上地可趣,故彼地无顺胜进分」,有顶再没有往上的,顺胜进分安不上去。但是有顶生无漏怎么生呢?它本地是没有的,要生下地无所有处的无漏。假使生有顶证阿罗汉,他要起下边无所有处的无漏定纔能断烦恼。
如次顺烦恼,自上地无漏者,释四分相。顺烦恼者,名顺退分;顺自地者,名顺住分;顺上地者,名顺胜进分;顺无漏者,名顺决择分,故唯顺决择分,能生无漏。
「如次顺烦恼,自上地无漏者」,这四个定挨着次第,为四分相。「顺烦恼者,名顺退分」,容易生起烦恼的,虽然现在还不是烦恼,但是顺烦恼势力,一拉就去的。有些人很老实,看看蛮好,但是心里却不稳固。如果有一些坏的朋友把他往赌博场、跳舞厅等不好的地方拉,一拉就去,顺烦恼,因为有种子在里边,只要一引发就去了。如果不是顺烦恼的人,别人是拉不动的,叫他到不正规的地方,都不想去,他没有这个意乐心。「顺自地者,名顺住分」,能够安住自地,烦恼一下拉不走的,顺住分。「顺上地者,名顺胜进分」,也可以往上生的,能够断自地烦恼的,顺进分。「顺无漏者,名顺决择分」,可以修无漏定的,可以进入无漏的,叫顺决择分。「故唯顺决择分,能生无漏」,在有漏的善定里边,实际上只有有漏定的顺决择分纔能生无漏。顺退分、顺住分、顺胜进分都不能生无漏。
互相望如次,生二三三一者,顺退分能生二,谓顺退、顺住;顺住分能生三,除顺决择分;顺胜进分能生三,除顺退分;顺决择分唯能生一,谓自顺决择分也。
「互相望如次,生二三三一」,这四个分,互相对看,怎么相生呢?顺退分生两个,一个是顺退分,自己生自己,等流果;一个是顺住分,顺退分往上能够顺住,再往上不行。顺住分,能生三个,一是可以退到顺退分;二是可以安住不动,等流果,顺住分;三是可以再往上爬一点,顺胜进分。顺决择分没有因缘生,因为顺决择分跟无漏相近,顺住分的力量还不够。顺胜进分,也生三个:一是可以生顺住分,退下去;二是可以不动,自己等流果,顺胜进分;三是可以再往上进,也能生顺决择分,但不会生顺退分。顺决择分只能生自己,顺决择分不会退,再上一层生无漏定。
从此第四,明修超等至。论云:如上所言,净及无漏,皆能上下超至第三,行者如何修超等至?颂曰:
二类定顺逆 均间次及超 至间超为成 三洲利无学
「从此第四,明修超等至」,超等至,就像跨栏运动员一样,跑几步跳一次,这样练习之后,跑的力量更强。超等至也是练习修定的能力。
「论云:如上所言,净及无漏,皆能上下超至第三,行者如何修超等至」,前面说净跟无漏的都能够上下超到第三,这个超等至是怎么修出来的?
「颂曰:二类定顺逆,均间次及超,至间超为成,三洲利无学」,三洲,东、南、西洲的人,利根的无学纔能练超等至,其他的人没有份。
释曰:二类定者,谓本善等至,分为二类,一者有漏,二者无漏。往上名顺,还下名逆,同类名均,异类名间,相邻名次,越一名超。至间超为成者,明修超也。谓观行者,修超定时,先于有漏八地等至,顺、逆、均、次,现前数习;次于无漏七地等至,顺、逆、均、次,现前数习;次于有漏、无漏等至,顺、逆、间、次,现前数习;次于有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次于无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是名修习超加行成满。后于有漏、无漏等至,顺、逆、间、超,名超定成。
「释曰:二类定者」,二类定,「谓本善等至,分为二类」,一个有漏,一个无漏。善的等至,有漏的善、无漏的善,分成两类。这两类往上是顺,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往上生的时候叫顺;往下是逆,从四禅退到三禅,退到二禅,退到一禅,叫逆。「同类名均」,都是有漏生有漏的叫均。「异类名间」,一个有漏一个无漏间起来的叫间。「相邻名次」,挨着生的叫次,初禅到二禅,二禅到三禅,三禅到四禅,按次第的。「越一名超」,从初禅跳到三禅,三禅跳到空无边处,中间跳一个叫超。「至间超为成者」,有漏无漏能够隔开来修,一个有漏一个无漏,都不是挨着来,而是跳的,修到这里就成功了。「明修超也」,修超的过程。
中间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谓观行者」,观行者,修超定的时候,开始从低的先练起来。「先于有漏八地等至,顺、逆、均、次,现前数习」,有漏的八地的等至,顺的,初禅到二禅,二禅到三禅,一直到有顶;逆的,从有顶退到无所有处,无所有处退到识无边处,一直退到初禅;均,同类的,这里是有漏;次,一个一个挨着的:顺、逆、均、次,这样来练,往上爬,往下退,直到练熟。
再练习无漏的七地等至,也是顺、逆、均、次:先是往上,初禅、二禅、三禅,一直到无所有处;再从无所有处往下退,识无边处、空无边处,四禅,一直到初禅;均,同类的,都是无漏定;次,一个挨着一个,无漏的也练习熟。
「次于有漏、无漏等至,顺、逆、间、次,现前数习」,第三阶段,有漏无漏,顺逆间次:顺,往上升;逆,往下退;间,一个有漏一个无漏夹起来修;次,挨着次第。从初禅有漏、二禅无漏、三禅有漏、四禅无漏,挨着次第一直到无所有处有漏;再从无所有处有漏到识无边处无漏,挨着次第一直到初禅有漏,一个夹一个,顺的逆的。这是第三个阶段,都是挨着次第的。
「次于有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有漏的,顺的,从初禅到三禅,三禅到空无边处,空无边处到无所有处,跳着走,退下来也是跳着退,这样又把它练熟。最后无漏的也是顺、逆、均、超,初禅无漏的到三禅无漏的,三禅无漏的到空无边处无漏的,再退下来,也是跳一个跳一个的,但都是无漏的。
这样练好之后,「是名修习超加行成满」,超静虑的加行满了,但还没有成功。「后于有漏、无漏等至,顺、逆、间、超,名超定成」,有漏无漏的,不但是夹一个夹一个修,还要跳,前面五个阶段五种加行都练熟,这样真正的超静虑成功。
超静虑如此,修行也如此。如果基本功没有,最高的法你要不要得到?很多人不理解次第的要紧,认为次第是钝根,圆顿一跳就上,但没有次第怎么圆顿呢?飞机飞得快,一下子这里飞起,那里下降就到了,好像中间是没有的。实际上中间有没有?这个省那个省,一个个都经过的,哪里跳了一个省呢?把一个距离缩拢来,只有佛的功德纔行,胜解,把它距离缩短,或者意势,一下子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凡夫还是不行的。修行一定要按次第的。快、慢是有的,禅宗也有这个比喻,一本书有很多纸,一张一张裁,固然按次第很慢,如果把书叠起来一刀切,那一下子就切完了,但是切的时候是不是第一张、第二张、第三张,按着次第下去,中间没有跳。中海公上师打了一个比喻,一个齿轮,十二个齿,轮子一转,齿轮也转,齿轮转的时候,一二三是挨着转的,但轮子是圆的,圆的一转是不是脱离次第?没有脱离次第。圆顿、次第两个是辩证的统一。
三洲利无学者,明处及人也。修超等至,唯人三洲处也。于三洲中,是利根不时解脱诸阿罗汉人,方能修也,以利无学,定自在故,无烦恼故,故能修超。
「三洲利无学」,处所,决定是人间三洲,「明处及人也」。「修超等至,唯人三洲处也」,三洲的人。三洲人里边,不时解脱的利根阿罗汉纔能修超等至。以利根无学,「定自在故」,一切定障没有,「无烦恼故,故能修超」。
我们现在至少要得到两个概念,要修灭尽定的,起码是三果,要修超等至的,起码是四果、利根。所以学法有好处,自己知道份量,不会自高自大了。
从此第五,明等至依身。论云:此诸等至,依何身起?颂曰:
诸定依自下 非上无用故 唯生有顶圣 起下尽余惑
「从此第五,明等至依身」,依什么身,能够生什么定?「论云:此诸等至,依何身起」,论里边又提一个问题:一般的等至哪些人能修?
「颂曰:诸定依自下,非上无用故」,一般的定,依自地或者下地的身来修。上地的人不会修下地的定,上面的胜,下边的劣,得到胜,不需要修劣的。就像大学生不会到幼儿园去报名上课,大学的功课都念过了,跑到幼儿园干什么呢?
「唯生有顶圣,起下尽余惑」,有顶没有无漏定,生在有顶的圣者要断烦恼的时候,要借一个无漏定来断烦恼,修下边无所有处的定来起无漏定,断有顶烦恼。
释曰:初两句者,诸等至起,依自、下身,依上地身,无容起下。一、上地起下地,无所用故,二、自地有胜定故,三、下定势力劣故已上通简净与无漏,四、于下地退弃舍故,五、下地法可厌毁故此二唯简净等至。
「释曰:初两句者,诸等至起,依自、下身,依上地身,无容起下」,修等至的,依自地的身或者下地的身。自地身,如初禅的身起初禅的定,下地身,如欲界的身起初禅的定。但是上地的人不会起下地的定。如二禅的身不会起初禅的定。
第一,「上地起下地,无所用故」,上地起下地没有用。
第二,「自地有胜定故」,自地的定比下地胜。
第三,「下定势力劣故」,自地的胜,下地的劣,不会去求下地的。
第四,「于下地退弃舍故」,下地的已经舍掉了,还去修它干什么?
第五,「下地法可厌毁故」,下地的法一个是可厌,一个是可弃,所以下地是劣,不会再起下地的定。
唯生有顶圣,起下尽余惑者,前约总相,此委细说。谓圣生有顶,必起下地无所有处无漏等至,为尽有顶诸余烦恼,以自有顶无圣道故,于下圣道,欣乐起故。唯起无所有处者,谓最邻近故。
「唯生有顶圣,起下尽余惑」,生在有顶的圣者会起下地的定。有顶的圣者还有有顶的九品烦恼没有断掉,但这些余下来的烦恼,一定要无漏定来断,既然有顶没有无漏定,只能起无所有处的无漏定来断有顶烦恼。
「前约总相,此委细说」,前面说的是总相,是总的来说,这里是委细说,是特殊的例子。「谓圣生有顶,必起下地无所有处无漏等至,为尽有顶诸余烦恼」,三果圣者生到有顶,只余下有顶烦恼还没有断,只好修下边无所有处的无漏定,断有顶的烦恼。「以自有顶无圣道故」,因为有顶里边没有圣道,没有无漏道。
「于下圣道,欣乐起故」,自地没有无漏定,又要断烦恼,所以对下边无所有处的圣道有个意乐心。「唯起无所有处者,谓最邻近故」,有顶下边有七个地,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到底起哪一个呢?因为最近的最方便,起了无漏道马上就断烦恼,目的是断烦恼,不是游山玩水,不需要所有的定都修一遍。所以有顶圣起下地的无漏决定是无所有处的定。
从此第六,明等至缘境。论云:此诸等至,缘何境生?颂曰:
味定缘自系 净无漏遍缘 根本善无色 不缘下有漏
「从此第六,明等至缘境。论云:此诸等至,缘何境生」,这些等至缘哪一些境可以生起来?「颂曰:味定缘自系,净无漏遍缘,根本善无色,不缘下有漏」,这些等至缘什么境界也讲得很仔细。
释曰:味定缘自系者,味定唯缘自地有漏,不缘下地,谓已离故;亦不缘上,爱地别故;不缘无漏,应成善故。
「味定缘自系」,味定只缘自地的有漏。为什么不缘下地呢?「谓已离故」,下地已经离掉了。「亦不缘上,爱地别故」,既然是味定,贪著自地,不会爱上边的地。「不缘无漏,应成善故」,如果缘无漏法,就成了善法,不叫染污。既然是染污法,当然不缘无漏。
净无漏遍缘者,净及无漏,俱能遍缘自、上、下地,有为、无为,皆为境故。有差别者,无记无为,无漏不缘,非谛摄故。
「净无漏遍缘」,有漏的善定与无漏的善定,可以缘一切。「净及无漏,俱能遍缘自、上、下地,有为、无为,皆为境故」,凡是善定,自地、上地、下地,不管有为的、无为的,都是它的境界,都可以缘。但是这里边有一个简别,「有差别者,无记无为,无漏不缘,非谛摄故」,虚空、非择灭两个无为法是无记的,无漏定不缘。无漏的缘四谛十六行相,而四谛十六行相里边没有无记无为,所以无漏的不缘无记无为。
根本善无色,不缘下有漏者,根本地摄善无色定,不缘下地诸有漏法,自、上地法,无不能缘,唯能缘下类智品道无漏法也。无色近分,亦缘下地,彼无间道,必缘下故。
「根本善无色,不缘下有漏」,根本的善无色定,不缘下边的有漏法。「根本地摄善无色定,不缘下地诸有漏法,自、上地法,无不能缘」,自地的、上地的都能缘。「唯能缘下类智品道无漏法也」,但是能缘下地无漏法,类智品道有九地的法,这个定可以缘九地,上地下地都能缘。而对有漏法,只缘自地、上地,不缘下地。「无色近分,亦缘下地」,无色的近分定,当然要缘下地,下面的粗苦障,上面的静妙离一比较,他要修上面去。如果不缘下面的粗苦障,也就没有追求上面静妙离的心,所以既然是近分定,一定要缘下地的。「彼无间道,必缘下故」,近分定是正在断烦恼,下边的烦恼是粗苦障,如果不缘它,怎么断呢?所以在近分定,虽然是无色定,也要缘下边的。而根本的善无色定,下地的有漏法是不缘的,无漏法九地类智品道都可以缘。
从此第七,明等至断惑。论云:味、净、无漏,三等至中,何等至力,能断诸烦恼?颂曰:
无漏能断惑 及诸净近分
释曰:诸无漏定皆能断惑,诸净近分亦断烦恼,即欣上厌下断也。言近分者,简根本地。以根本净不能断惑,不能断下,谓已离故;不能断自,自所缚故;不能断上,以胜己故。中间禅净,亦不断惑,故言近分。
「从此第七,明等至断惑」,等至怎么断烦恼?「论云:味、净、无漏,三等至中,何等至力,能断诸烦恼」,三种等至:一种是味,染污的;一种是净,有漏的善的;一种是无漏。这三种等至里边,哪些等至能断烦恼?
「颂曰:无漏能断惑,及诸净近分」,无漏的等至能断烦恼,有漏的近分定也能断烦恼。
「释曰:诸无漏定皆能断惑」,佛教与外道最重要差别就在于断不断烦恼。佛教,从戒开始,这些不能做,那些不能做,断粗的烦恼;定共戒,断细的烦恼;道共戒断烦恼根子,从头到尾都是断烦恼。到佛的果,断德圆满,烦恼断得干干净净,习气也没有了。这是从始至终一条路线。
无漏能断惑,有漏的近分定也能断惑。修世间有漏的禅定,初禅到二禅,欲界到初禅,都是近分定断的。在近分定里边,以有漏道把九品烦恼一品一品地断掉,可以入初禅,把初禅的九品断掉入二禅,这是有漏的近分定。各式各样的无漏道都能够断烦恼。有漏定,只有近分定能断,「即欣上厌下断也」。
「言近分者,简根本地」,近分定不是根本定。「以根本净不能断惑,不能断下,谓已离故;不能断自,自所缚故;不能断上,以胜己故」,有漏的善的近分定能断烦恼,有漏的善根本定能不能断呢?解脱道不能断。下边的欲界烦恼,未到地定已经把欲界的九品烦恼都断完了,到了根本定没有断的了。能不能断自地?「不能断自,自所缚故」,自己把自己捆住的怎么断?手指自己不能指自己,一把刀自己不能割自己,所以初禅断初禅自地的烦恼是不行的。能不能断上呢?二禅比初禅还要胜,初禅的尚且断不了,当然不能断二禅的。下也不能断,自也不能断,上也不能断,简单一句话,有漏根本定不是断烦恼的定。
「中间禅净,亦不断惑,故言近分」,中间禅,初禅跟二禅中间,中间禅不是近分定,它也不能断惑。初禅是有寻有伺,初禅近分定(未到地定)也是有寻有伺;二禅是无寻无伺,二禅近分定也是无寻无伺;中间禅无寻唯伺,不是二禅近分定,也不是初禅,所以叫中间禅。三禅、四禅中间没有中间禅,二禅以上都是无寻无伺,加不进去。中间定是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不是近分定,不能断惑。
从此第八,明近分差别。论云:近分有几?一问。何受相应?第二问也。于味等至,为皆具不?三问。颂曰:
近分八舍净 初亦圣或三
释曰:近分八者,答初问,四本静虑、四本无色,各有近分,与八根本为入门故。舍者,答第二问,此八近分,皆舍相应,作功用转,故无喜乐。净字及初亦圣或三者,答第三问。净者,谓八近分,皆净定摄。初亦圣者,初禅近分,亦通无漏。此八近分,皆无有味,离染道故。或三者,或言显别有说,初未至定,有味等至,未起根本,亦贪此故,由此未至,具三等至。
「从此第八,明近分差别」,近分的不同。「论云:近分有几」,第一个问题,近分定有几种?「何受相应」,第二个问题,近分定跟什么受相应的?「于味等至,为皆具不」,第三个问题,是不是都具足味等至、净等至、无漏等至?
「颂曰:近分八」,近分有几?八个,第一个问题。何受相应?「舍」,第二个问题。「净」,八个近分定都是净,善的有漏定。「初亦圣或三」,初禅的近分定(未到地定)特殊,也可以通无漏,同时有的人说也通味定,也有味著。未到地定有特殊性,其余的都是善的有漏。
「释曰:近分八者,答初问」,近分有八个,初禅近分,二禅近分,乃至无所有处近分、非想非非想处的近分。「四本静虑、四本无色,各有近分,与八根本为入门故」,八个根本有八个入门的近分定,这是相对应的。
初禅是喜乐,二禅又是喜乐,三禅是乐受(心里的意乐),四禅以上都是舍受,近分定是什么受相应?「舍」,近分定都是舍受。「此八近分,皆舍相应,作功用转,故无喜乐」,这些近分定都是舍受相应。正在跟烦恼打仗,正在拼搏的时候是舍受,要等打胜之后纔有喜乐,正在用功的时候,谈不上喜受、乐受。
「净者,谓八近分,皆净定摄」,这八个近分,总的来说都是属于有漏的善定。但也有特殊,「初亦圣」,第一个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亦通无漏」,初禅的近分也通无漏。「九得边二果」,阿罗汉果有九个定可以得,包括未到地定,能起无漏道。「此八近分,皆无有味,离染道故」,八个近分定都没有味定,正在离开染污,怎么有贪著味道呢?不会有。「或三者,或言显别有说」,另外论师的一种说法,「初未至定,有味等至」,初禅的未到地定有味等至,有贪著它本地禅味的染污定。「未起根本,亦贪此故」,一般贪禅味都是根本定贪的,但因为是第一次得定,根本定的味道还没有尝过,而未到地定也有些味道,也要染污,也贪著它,所以有的人说未到地定也有染污的定。
昨天讨论有一个问题,「死净生一切,染生自下染」,这个染是染污心,生欲界是贪著五欲,主要是男女,生色界、无色界是贪著生处。所以初生的时候是染污心,这个染不是染静虑。在投生的时候,假使是善心或者无覆无记心死的,一切地都可以生;假使是染心死的,不能生上。「随生何地,生彼染故」,生那个地,就对那个地方有染著。以染污心命终,不能生上地,只能染著自地或者染著下地,一生染就会投生。这个地方的染跟前面的净指的不是一个东西。
从此第九,明中定不同。颂曰:
中静虑无寻 具三唯舍受
释曰:中间静虑,无寻唯伺,具三等至,唯舍相应。言中间者,谓初静虑,寻伺相应,二禅已上,皆无寻无伺,唯中间静虑,无伺有寻208,故彼胜初,未及第二,依此义故,立中间名。此定能招大梵处果,多修习者,为大梵故。
「从此第九,明中定不同」,中定不同,《俱舍论》209里边说:「中间静虑与诸近分,为无别义,为亦有殊。」中间静虑在初禅、二禅之间,而二禅的近分定,也在初禅跟二禅之间,中间静虑跟近分是相同还是不同?《俱舍论》回答,「义亦有殊」,近分定跟中间定是不一样的。「谓诸近分,为离下染,是入初因,中定不然,复有别义」,近分定是离下地染的,是入上地的一个因,而中间定不是如此,所以说不一样,不但不一样,还有其他意思在里边。
「颂曰:中静虑无寻,具三唯舍受」,下面直接看长行解释。
「释曰:中间静虑,无寻唯伺」,中间静虑跟初禅、二禅都不一样,初禅是有寻有伺,二禅是无寻无伺,初禅的近分定也是有寻有伺,二禅的近分定也是无寻无伺,而中间禅是无寻唯伺,所以两个都不是。「具三等至」,中间定具足三个等至,味定、净定、无漏定都有。中间静虑通无漏,但二禅近分定是不通无漏的。「唯舍相应」,中间定的受是舍受,只能跟舍受相应,没有喜乐。
「言中间者,谓初静虑,寻伺相应,二禅以上,皆无寻无伺,唯中间静虑,有伺无寻」,中间定,是有伺没有寻的。「故彼胜初,未及第二」,它没有寻,胜过初禅,但是不及第二,第二是无寻无伺,它还有一个伺。「依此义故,立中间名」,比初禅好一点,比二禅要差一点,叫中间定。「此定能招大梵处果,多修习者,为大梵故」,修这个定感的果是大梵天,只要能够多修这个定,能做大梵天王。这里有的人会混淆,大梵天王有不正见,他能生一切,一切都是他创造的,是外道见。这是生静虑。定静虑能生无漏道,生静虑没有无漏的,不要混淆。
中间定只有舍受,《顺正理论》有两个说法210,「无三识身,故无乐受」,没有眼耳身三个识,所以乐受没有。「又由自勉功用转故」,没有喜乐,他正在用功。没有忧苦,已经离开欲,所以只有舍。
从此第四,明诸等持,就中:一、明寻伺等三,二、明单空等三,三、明重空等三,四、明修四等持。且第一明寻伺等三者,论云:已说等至,云何等持?经说等持,总有三种:一有寻有伺,二无寻唯伺,三无寻无伺,其相云何?颂曰:
初下有寻伺 中唯伺上无
「从此第四,明诸等持」,前面分别等至,等持又有很多分别。「就中:一明寻伺等三」,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三界里边又可以分成三大类,三种等持。第二,「明单空等三」,空、无相、无愿,这三个如果是无漏的,又叫三解脱门。进了庙,得三个解脱,空、无相、无愿,这是三解脱门。
第三,「明重空等三」,空、无相、无愿,三空解脱,而「重空」,空空、无相无相、无愿无愿,这是两重的,这个只有《俱舍》里讲,其他地方没有见过。
第四,「明修四等持」,四等持:现法乐住、殊胜知见、胜分别慧、诸漏永尽,这在《法藴足论》讲得很仔细,这里也是讲它的纲要。这些都是等持的分别。
「且第一明寻伺等三者,论云:已说等至」,「经说等持,总有三种」,经里边说等持有三种,一是有寻有伺,二是无寻唯伺,三是无寻无伺。「其相云何」,这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颂曰:初下有寻伺,中唯伺上无」,初静虑、未到地定,有寻有伺。中间静虑,无寻唯伺。二禅以上,无寻无伺。
释曰:初下有寻伺者,初谓初禅,下谓未至,此有寻有伺,谓与寻伺共相应故。中唯伺者,中间静虑,无寻唯伺三摩地也。上无者,二禅已上,乃至有顶,无寻无伺,此名无寻无伺三摩地也。
「释曰:初下有寻伺者」,初是初禅,下是未到地定,都是有寻有伺。「谓与寻伺共相应故」,有寻有伺的只有两个等持,一个是初禅,一个是未到地定。无寻唯伺的,「中唯伺」,中间静虑,无寻唯伺三摩地。「二禅以上,乃至有顶」,一直到有顶,非想非非想天,都是无寻无伺,「此名无寻无伺三摩地」。二禅以上,包括二静虑的近分定,无寻无伺。《瑜伽师地论》中,关于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讲了很多内容。
从此第二,明单空等三。论云:契经复说三种等持:一空,二无愿,三无相,其相云何?颂曰:
空谓空非我 无相谓灭四 无愿谓余十 谛行相相应
此通净无漏 无漏三脱门
「从此第二,明单空等三」,空、无相、无愿,这里明明白白地、平平实实地解释出来。「论云:契经复说三种等持」,「其相云何」,经里边说另外还有三种等持:「空」「无愿」「无相」,它们的具体行相究竟如何?
〖表八–五:三种等持〗
「颂曰:空谓空非我」,空三摩地的行相,是空跟非我的行相。「无相」三摩地,「谓灭四」,灭谛的四个行相,灭、静、妙、离。
「无愿谓余十」,十六个行相里边,除了空、非我是空三摩地,灭谛四个行相是无相三摩地,其他的十个行相,都属于无愿三摩地。「谛行相相应」,这些是从四谛十六行相里相应的取出来,分为三个三摩地。
「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通两种,一种是有漏的善等持,一种是无漏等持,其中无漏的等持,叫三解脱门。所谓的三解脱门,指空、无相、无愿中无漏的那一部分,有漏的不叫三解脱门,因为有漏不能解脱,无漏的纔能解脱。
释曰:空谓空非我者,空三摩地,谓空、非我相应等持,空即空我所,非我空其我,故二行相,俱得名空。
「释曰:空谓空非我者」,空三摩地,它的行相是空、非我。「谓空、非我相应等持」,和空行相、非我行相相应的定。空是空我所,非我是空我自己本身。假使说这个房间是空的,这个屋子是有的,但是里面没有东西,房子里没有所藏的东西;如果说这个房子非我,这个房子都没有了,屋子也空掉了。同样,说人非我的时候,人这个补特伽罗空掉,没有了;假使是说空,没有我所。我、我所,是萨迦耶见的行相。「故二行相,俱得名空」,这两个行相,一个是空我所,一个是空我的主体,都是空,所以叫空三摩地。
无相谓灭四者,无相三摩地,谓缘灭谛四种行相相应等持,涅槃离十相,故名无相。定缘无相,得无相名。言十相者,谓色等五,男女二种,三有为相除住相也。
无相三摩地,「谓灭四」,无相,什么相都去掉了,所谓的离言说,不可思议,灭四句、絶八非等等。无相三摩地是什么行相呢?凡是三摩地,都有能缘的心,所缘的境,无相三摩地缘的是灭谛,作灭谛四个行相,灭、静、妙、离。跟灭谛的四个行相相应的三摩地,叫无相三摩地。为什么叫无相?灭谛是涅槃,涅槃离十个相,这十个相代表世间的一切相,所以叫无相。「定缘无相,得无相名」,涅槃是无相,这个定缘的是涅槃,灭谛就是涅槃。灭谛是没有相的,具体是十个相没有,这十个相代表一切的相。
「言十相者,谓色等五,男女二种,三有为相」,十个相,先是色等五,色、声、香、味、触,再加上男、女,再加上三有为相,生、异、灭。色、声、香、味、触、男、女,欲界的;色界,香、味没有,男、女没有,色、声、触是有的;生、异、灭,三界都有。这十个相把三界的一切都涵盖了。一切相都离不开这十个相。这十个相离掉,就是无相。《金刚经》里讲的无相,用这个解释也可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见一切相没有相,就可以见佛。把这十个相离掉,就是涅槃,是没有相的。无相,没有相,如果执著有无相的那个相,那又错了。生、住、异、灭,这里为什么除掉住相?住跟涅槃有相近之处,涅槃是常住的,所以住相除掉。三有为相,住相跟无为法易混淆,所以一般都讲三有为相,生、异、灭。
无愿谓余十,谛行相相应者,释无愿三摩地,谓缘余谛十种行相相应等持。言余谛者,谓余苦谛,非常、苦相;集谛下四,因、集、生、缘;道谛下四,道、如、行、出,此名余谛十种行相。非常与苦,及集谛因,此二谛相,可厌患故;道谛如船筏,必应舍故,故缘彼谛,得无愿名,不愿乐故,名为无愿。谓此超过现前所对苦、集、道谛,可厌舍故。于苦谛下,空、非我相,非所厌舍,以与涅槃相相似故。
〖表八–六:无愿三摩地〗
「无愿谓余十,谛行相相应者」,一共四谛十六行相,空三摩地两个行相,空、无我;无相三摩地四个行相,灭、静、妙、离;余下来还有十个行相,这十个行相相应的都叫无愿三摩地。
「释无愿三摩地,谓缘余谛十种行相」,集谛、道谛八个行相,再加苦谛的苦、非常两个行相,一共十个行相,这是无愿三摩地的行相,这个相应的等持,叫无愿三摩地。「谓余苦谛,非常、苦相」,苦谛余下来还有苦跟非常,集谛下有因、集、生、缘,道谛下有道、如、行、出,这十个都在无愿三摩地里边,「此名余谛十种行相」。「非常与苦,及集谛因,此二谛相,可厌患故」,苦谛里边的非常、苦,大家都不会欢喜,人家总是欢喜天长地久,与天地同寿,都希望要长久的,哪个希望无常?集谛是因、集、生、缘,这些都是可厌恶的。
「道谛如船筏,必应舍故」,此如《金刚经》所说的,「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道谛如船筏,要渡河非要船筏不可,但过了河,再把船筏背得牢牢的,这是执著。所以要分清层次,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他说你们持戒二百五十条,不合时宜,执著。如果过了河,可以说执著;但还没有过河,你怎么不执著呢?还没有过河,你说这个船是执著,把船打烂不要,那你怎么过河呢?只有淹死。一般人偏偏要跟你乱搅:「你们持戒执著,吃素又是执著,要无分别心,无持无犯。」虽然听起来很高,但这是过了河的人说的话,你没有过河,谈不上,你还是过了河再说话。这个很简单的道理,偏偏有的人很混淆。一般人尽在这个里边打滚,而且自以为高。我们经常举的抱女子过河的故事,你说「可以抱的,这个男的、女的是一样的,抱着过去没有关系」,你没有关系,你过了河没有?你没有过河,你犯戒下地狱,怎么没有关系呢?饿你三天,就不一样了。饱跟饿一样,吃饭跟吃屎一样,即使你有这个能耐,你做个榜样,叫大家跟你一样做,成什么世界呢?「道谛如船筏,必应舍故」,到后来必定要舍的,但重点是没有过河的不能放,如果放了,你怎么过呢?
「故缘彼谛,得无愿名」,道谛要舍,苦集二谛要厌,得无愿的名。「不愿乐故」,对这些没有意乐的心,叫无愿。「谓此超过现前所对苦、集、道谛,可厌舍故」,已超过现前所对的苦、集、道三个谛,苦、集谛可厌,道谛要舍。现在有些人提倡,用流行歌曲来唱佛的圣号,那些不信佛的男女,或者初信佛的人唱一唱是好的,本来他唱的是流行歌曲,现在把内容改掉,成了念佛的清净的圣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但是信了佛之后,甚至于出家之后,再把流行歌曲挂在嘴边,这有过。出了家,流行歌曲的调子要舍掉,要念真正清净的梵音。在庙子里边要老三宝腔,既然是出家人,就不能再把流行歌曲挂在嘴边。
「于苦谛下,空、非我相,非所厌舍」,苦谛下的空、非我相,不能摆在无愿三摩地里,因为不是要厌舍的,既不可厌也不能舍。「以与涅槃相相似故」,空、非我与涅槃的相相似,不是要舍要厌的,所以无愿三摩地里没有空、非我两个相。
此通净无漏者,此上等持,各通二种,二谓净及无漏,世出世间等持别故。
「此通净无漏」,这三个三摩地通有漏的善跟无漏的善两种,决定是善的,没有味著的。空、无相、无愿根本是与味著相反的东西。「此上等持,各通二种」,每一个等持都通两种。「二谓净及无漏」,一个是有漏善,一个是无漏善。「世出世间等持别故」,一种是世间的等持,一个是出世间的等持。
无漏三脱门者,唯无漏者,名三解脱门,能与解脱涅槃为入门故。
「无漏三脱门」,属于无漏的那一方面,叫三解脱门。「唯无漏者,名三解脱门,能与解脱涅槃为入门故」,在这三个三摩地里边,只有无漏的那一部分叫三解脱门,能与解脱涅槃作一个入门。
从此第三,明重空等三。论云:契经复说三重等持,一空空,二无愿无愿,三无相无相,其相云何?颂曰:
重二缘无学 取空非常相 后缘无相定 非择灭为静
有漏人不时 离上七近分
「从此第三,明重空等三。论云:契经复说三重等持」,经里边还有三个重等持,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空也要空掉,无愿还要无愿,无相那个相也要去掉,那纔是真正离开执著。「其相云何」,这三个重三摩地是什么相貌呢?
「颂曰:重二缘无学,取空非常相,后缘无相定,非择灭为静,有漏人不时,离上七近分」,空空、无相无相、无愿无愿三摩地,虽然都是有漏的,但也只有无学利根纔能修。
释曰:重二者,标名也。缘无学下,正辨释也。空空等故,名为重二,缘无学字,流入下三句中。取空非常相者,一取空相,二取非常相。取空相者,释空空也。空空等持,缘前无学空三摩地,取彼空相,空相顺厌,胜非我故,唯取空相,不取非我,于空取空,故名空空。如烧死尸,以杖回转,尸既尽已,杖亦应烧,先以空相故,烧烦恼已,后起空定,厌舍前空,故名空空。
「释曰:重二者」,这是标名。就是空空、无相无相、无愿无愿。「缘无学下,正辨释也」,下面是解释。「空空等故,名为重二」,空空、无相无相、无愿无愿,叫重二。这些定「缘无学」,一定要是无学的境界,「流入下三句」。「取空非常相者,一取空相,二取非常相」,什么叫取空相?「释空空」,空空取的是空相。「空空等持,缘前无学空三摩地」,把前面无学的空三摩地空掉,叫空空三摩地。以空的行相来缘前面无学的空三摩地,「取彼空相」,把无学空三摩地也空掉。
「空相顺厌,胜非我故,唯取空相」,因为空跟厌比较相顺,非我不一定顺厌,所以这里单取空相,不取非我相。于空三摩地里边再取空,叫空空。「如烧死尸,以杖回转,尸既尽矣,杖亦应烧」,烧死尸时尸体是要拿杖去翻动的,等到死尸烧完,这个杖没有用了,也要把它烧掉。空三摩地在空之前还是需要的,空掉之后,这个空三摩地也不要了,跟尸杖一样。同样的道理,生病的时候要吃药,等病好了,药也就不要了。「先以空相故,烧烦恼已」,先以空把烦恼烧掉。「后起空定,厌舍前空,故名空空」,烦恼烧掉,空三摩地就不要了,再起一个空,把前面的空三摩地也舍掉,这叫空空三摩地。
为什么说空相顺厌,非我相不厌呢?《大毗婆沙论》里边有个比喻,一个人在旷野行走,很害怕。突然来一个陌生人,虽然跟你毫不相干,但有人做伴,心里踏实一点,胆子也大一点,感到舒服。虽然来的这个人不是我,但是你欢喜他;如果是没有人,你就害怕。空跟非我有差别,空是顺厌,非我不顺厌211。
取非常相者,释无愿无愿也。无愿无愿,缘前无学无愿等持,取非常相,观前无愿,作非常相,厌舍无愿,无愿不欣,重言无愿。不取苦相、因集生缘者,此五非是无漏相故。不取道等四行相者,为厌舍故,谓此无愿不愿圣道,作道等相便欣于道,不能厌故。
「取非常相」,无愿无愿三摩地,要取非常行相。「无愿无愿,缘前无学无愿等持」,无学的无愿三摩地,再用无愿去缘,对它起一个非常的行相,既然是非常的,那就没有什么可以希愿的。「取非常相,观前无愿」,前面的无愿三摩地,观它是非常的,「作非常相,厌舍无愿」,这个无愿也是无常的,也要把它厌舍掉。反正这是去执著的,这个无愿三摩地也不要执著它。「无愿不欣,重言无愿」,不要执著那个无愿三摩地,所以说无愿无愿。
「不取苦相、因集生缘者,此五非是无漏相故。不取道等四行相者,为厌舍故,谓此无愿不愿圣道,作道等相便欣于道,不能厌故」,集谛的因、集、生、缘,苦谛的苦、非常,道谛的道、如、行、出,怎么无愿无愿三摩地只取一个非常相呢?「此五非是无漏相故」,苦、因、集、生、缘这五个相都不是无漏相,现在缘的是无愿三摩地,无愿三摩地是圣道,圣道没有苦相,也没有因、集、生、缘,所以不能起苦的行相,也不能起因、集、生、缘的行相。
「不取道等四行相」,道谛的道、如、行、出,这四个行相是无漏的,「为厌舍故,谓此无愿不愿圣道」,无愿无愿把圣道也厌掉了,已经过了河,再执著它干什么呢?假使道、如、行、出的相,对道还是有欣的欢喜的意思在里边,不能厌,所以也不起道、如、行、出四个行相,把道谛也要舍掉。
后缘无相定,非择灭为静者,释重无相也。无相无相,即缘无学无相三摩地,非择灭为境,以无漏法无择灭故,观前无相,非择灭故,于无相上,复更无相,名无相无相。观非择灭,但取静相,非灭、妙、离,滥非常灭,不作灭相;以非择灭是无记性故,不作妙相;非离系果,不作离相。
「后缘无相定,非择灭为静」,后面的无相无相,缘无学的无相三摩地。本来无相三摩地是择灭,现在无相无相是缘它的非择灭。「以无漏法无择灭故」,无相三摩地是无漏法,没有择灭,那就是非择灭,缘缺不生。「观前无相,非择灭故」,观前面无相的非择灭,一样是灭,但是方式不同。「于无相上,复更无相」,本来是无相,再也不要执著个无相,把无相也扫掉,无相无相。「观非择灭」,观它的非择灭,把无相的相也去掉。「但取静相」,无相三摩地,灭、静、妙、离四个都有,这里只取一个静相,把这个无相也息下去。「非灭、妙、离」,不能起灭、妙、离三个行相,为什么?「滥非常灭」,假使取灭的行相,跟无常的灭要混淆,这是絶对寂静的东西,不是无常灭,所以不作灭相。「以非择灭是无记性故,不作妙相」,妙是善,非择灭是无记的,既然是无记的,妙的行相也不起。「非离系果,不作离相」,它是非择灭,不是择灭的离系果,也无所谓离。本来无相三摩地作的行相是灭、静、妙、离,但无相无相三摩地,只是静的行相,灭、妙、离都不能起。
有漏人不时者,重三等持,唯是有漏,厌圣道故,唯三洲人,不时无学,能起此定。离上七近分者,明重空等三,依十一地起,谓欲界、未至、中间、四本静虑、四本无色也。初禅已上,七近分地,无重空等三,故言离也。
「有漏人不时者,重三等持,唯是有漏」,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这三个等持,只是有漏的。「厌圣道故」,本来空、无相、无愿是无漏的,现在把它们厌舍掉,那不是有漏的吗?无漏的怎么厌无漏呢?但是这个不是一般人能起的,只有三洲里边不时解脱的利根阿罗汉纔能起。
「离上七近分者,明重空等三,依十一地起」,这个重三摩地,十一个地都能起,谓欲界、未至、中间、四根本,四无色。「初禅已上,七近分地,无重空等三,故言离也」,初禅以上有七个近分定,初禅的近分定(未到地定)可以起,上边七个近分定没有重三摩地,所以要离开。欲界跟有顶怎么也能起?都是有漏的,当然能起。但是这个有漏却不是一般有漏,必须要利根的阿罗汉纔能够修。未至、中间、四根本、四无色,这十个地都可以修。
从此第四,明修四等持。论云:契经复说四种等持,一为住现法乐,二为得胜知见,三为得分别慧,四为诸漏永尽,修三摩地,其相云何?颂曰:
为得现法乐 修诸善静虑 为得胜知见 修净天眼通
为得分别慧 修诸加行善 为得诸漏尽 修金刚喻定
〖表八–七:修四种等持〗
「明修四等持」,经里边还有四个等持,也要解释一下。「为住现法乐」,现法乐住。「为得胜知见」,殊胜知见,《法藴足论》讲得很多。「为得分别慧」,胜分别慧。第四,诸漏永尽,「为诸漏永尽」。修三摩地目的,第一是现法乐住,第二是得殊胜知见,第三是得胜分别慧,第四是诸漏永尽,把烦恼都灭完。「颂曰:为得现法乐,修诸善静虑」,要得到现法乐住,要修善的静虑。「为得胜知见,修净天眼通」,要得殊胜知见,要修清净的天眼通。「为得分别慧,修诸加行善」,加行的善法。「为得诸漏尽,修金刚喻定」,这是无漏的。
释曰:为得现法乐,修诸善静虑者,善言通摄净及无漏,修诸善静虑,得住现法乐故。修净天眼,得殊胜知见,知见即是清净眼识相应慧也。若修三界诸加行善及无漏善,得分别慧。修金刚喻定,得诸漏永尽。
「为得现法乐,修诸善静虑者,善言通摄净及无漏」,不管有漏善、无漏善,都有现法乐住的功能。「修诸善静虑,得住现法乐故」,凡是修善的静虑,都会得到现法乐住,只有味静虑是得不到的。修清净的天眼,「得殊胜知见」,什么叫知见呢?「知见即是清净眼识相应慧」,清净的眼识,不但是眼睛看到,还有跟清净眼识同时生起的相应的慧,是它真正的体,殊胜知见。
「若修三界诸加行善」,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加行善,「及无漏善,得分别慧」,得殊胜的分别慧。修金刚喻定,无学的金刚喻定,断最后有顶第九品烦恼,得到诸漏永尽。对此,《法藴足论》讲得很多,我们把要点介绍一下。
云何为修?谓于此定,若修若习,恒作常作,加行不舍,总名为修。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于现法中,证得乐住,可爱可乐,可欣可意,无所悕望,无所思慕,寂静安隐,故名乐住。于此乐住,得获成就,亲近触证,故名证得。(《法蕰足论》卷八)
现法乐住,这个定是善的静虑,有漏也好,无漏也好,「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不断地修那个定,再再地修,得到自在。「能令证得现法乐住」,可以证到现法乐住。什么叫现法乐住?「谓于此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假使修这个定,好好地、多多地去修,现法当下得到一种安乐。「可爱可乐,可欣可意」,当下能够得到一种很可爱,感到心里很悦意的,可以羡慕的,对自己合心的。「无所悕望」,但是无所希望,「无所思慕」,也不是像世间上的人对五欲贪著。虽然心里很舒服很高兴,但是没有什么追求的希望,也没有思慕,没有特别去攀缘,是寂静的安稳,这叫乐住。现法乐住,住在现法当中很寂静很安乐。
「于此乐住,得获成就,亲近触证」,这样的乐住修成功,叫证得现法乐住。
云何名为殊胜智见?谓于此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至圆满位,于旧眼边,发起色界大种所造清净天眼,依此天眼,生净眼识,依此眼识,能遍观察前后左右上下诸色;如如色界大种所造清净天眼旧眼边起,如是如是,生净眼识,依此眼识,领受观察彼彼诸色,是名此中殊胜智见。有作是说,由意净故,胜解观见,即人肉眼,变成天眼,名胜智见。今此义中,即前所说,清净眼识相应胜慧,说名为智,亦名为见,谓天眼识相应胜慧,领受观察彼彼诸色,是名此中殊胜智见。(《法蕰足论》卷八)
第二种,殊胜知见。先是修光明定,观光明,先观小的光,再观大的光。假使烧柴火,先是烧一担的柴,然后二担,十担,一百担,一千担,越来越大,最后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光明。这么观,得了光明的定,得到之后取光明想,这样见了又修,修到圆满的时候,就在自己的肉眼旁边,色界清净的四大种生起一个天眼,这个天眼是色界的大种生的。所以要得通一定要修定,色界的定得到,色界大种有了,纔能起天眼。天眼决定是色界的大种生起的。这个天眼生起清净的眼识,能够观察各式各样的东西,前后、内外、上下都能观察。清净眼识相应的慧心所,这叫知,也叫见。眼识能观察一切,知见是跟它相应的慧212。
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胜分别慧?谓有苾刍,善知受生,善知受住,善知受灭尽没,于此住念非不住念,及善知想、善知寻,于此住念非不住念,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胜分别慧……能令证得胜分别慧者,谓于此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一切不善慧、非理所引慧、所有不善障碍定慧,皆悉破坏,舍置不起。此相违慧,生长坚住,由此故说,能令证得胜分别慧。(《法蕰足论》卷八)
第三种,胜分别慧,殊胜的能够分别的智慧。修加行观受心所,观受生、受住、受灭,把这个受观得很多213,然后能够证到殊胜的慧。这样的定,多修,多修,可以把一切不善的慧,不如法的慧,非理所引的慧,所有不善障碍定的慧全部破坏掉。「舍置不起」,不但是破坏掉,而且把它舍掉,永远不起。
与此相违的慧,「生长坚住」,反过来,不善慧相反的是善慧,非理所引的慧相反的是如理所引的慧,障碍定的慧相反的是不障碍定的慧,这些慧生长出来,坚固地安住不动。「由此故说,能令证得胜分别慧」,这样证到胜分别慧。
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诸漏永尽?谓有苾刍,于五取藴,数数随观生灭而住,谓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受想行识,此是受想行识集,此是受想行识灭,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诸漏永尽。能令证得诸漏永尽者,漏谓三漏,即欲漏、有漏、无明漏,彼于此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三漏尽,等尽、遍尽、究竟尽,故名诸漏永尽。于此永尽,得获成就,亲近触证,故名证得。(《法蕰足论》卷八)
第四种,诸漏永尽。「于五取藴,数数随观生灭而住」,诸漏永尽观有漏的五藴,观它的生灭,这样最后得到诸漏永尽。
什么叫诸漏?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三漏永尽,就出三界。「彼于此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不断地修这个定,多多地修,得到自在以后,「能令三漏尽,等尽、遍尽、究竟尽,故名诸漏永尽」,不断地修这个定,修得成熟到叫证得诸漏永尽。这是一个长远功夫,我们这里只是略略地介绍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