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一 引言

乙一 缘起

现在我们开始多宝讲寺讲法的第二个单元的课程 ,第一单元是根本乘。我们把佛教分三个阶段,第一是根本乘,一般也叫部派佛学,是原始佛教直接流传下来的,还是保持以前的形式;第二个阶段是瑜伽的阶段,是从根本佛教发展到大乘的,特别地重视大乘的意义,而从唯识的观点来讲一切法的;最后是中观的体系,以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来讲佛教。

第一个阶段是根本乘,基本上是讲过了,不管听的人已经走了多少,这个两年课程,已经是结束了。那么新来的,以前的根本乘没有听到的可以补。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第一个阶段,所以还是要进入第二个阶段——“瑜伽”的那一部分。

在印度的佛学里边,从根本乘分出两支,发展到两支:一个是从缘起的方面特别强调的,认为一切法都是从识所变的——“瑜伽”的那一部分;另外一个就是“中观”的部分,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没有一个根本的——什么阿赖耶识之类的都没有的,都是自性空的。那么这两个,我们按照次第学,应当是从根本乘到瑜伽,再从瑜伽进入中观,这是一般的这个发展的次第如此。学法的次第也应当如此。如果根本乘没有的话,我们学瑜伽就是空洞的,也是界限不明的。那么瑜伽的阶段不经过的话,学中观更是没有抓挠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尽管他学的天台、华严——这个很高的,但他就是抓不到个要领。这个我自己也有经验,在我们最初接触佛教的时候,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一般都是宣传的印光老法师的净土宗的那些教义。净土宗,当然是不能停留在一句阿弥陀佛,总要讲点道理。那时候讲教理的,净土宗的主要的理论基础都是天台宗的。从这个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的《十疑论》开始,历代的天台宗的祖师,都是弘扬净土的,也是带修净土的,一直到印光大师,他本身也是天台宗的教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学净土,开始也是研究天台,但是佛教的基础没有,直接地跳到天台的教理去呢,有一定的困难。学的东西不能说不懂,但是懂得不透,真正是哪么回事呢,自己心里也是没有一个踏实的概念。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学法,自己感到不踏实。

后来一个机会,就是范老居士在法相学社讲法相这个学说,他是根据深浅、按照次第编了六册法相课本。那时很多学佛的都去报名了。但是法相是不好学的,开始我们学的时候,那个讲堂是坐满的,还挤不下,过了一两个月之后,就少了一大半。再过了一两个月,那基本上就是十来个人,一直到最后范老往生,听众就是十来个居士,就是这么多。因为法相是比较严密的一门课,不是大而化之地讲了,大概知道就算了,如果搞不清楚的话,那还是懂不了的。

乙二 为什么要学法相

法相有什么好处?法相就是佛亲口说的那些名词。我们在世间上讲一门什么课,假使说数学的,数学里边有很多的专门名词;讲医学的,医学里边有很多专门名词;讲工程的也有很多专门的名词。如果这些名词你不知道,那么他这套学说你是不会知道的。同样的,我们在佛教里边,也有很多专门名词,这是佛亲口说的法相。那么这个法相如果你不学的话,你要把佛教搞得清清楚楚的,当然不可能。所以说我们要学佛教呢,决定要把佛的那些专门名词学到手,然后,佛的这个内涵,才能够明确地知道。

讲法相的时候,界限是很严格的。我们举一个例,一般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从法相的角度来看,这话是错的。这个“报”,异熟报是无记的没有善恶,所以说善报恶报这个话就讲错了,根本不符合法相。那么该怎么样地说呢?“善有乐报、恶有苦报”。你做了善,感的报是快乐的,就是可以使人感到舒服的;那么做了恶之后有苦报,那么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了,或者人间受苦等等。这个就是说,你如果不明法相的话,你就会犯错误。因为法相里边“异熟报”是无记的,不能有善恶的,你讲了善报恶报就错了。

那么这个界限为什么那么严密呢?因为不严密的话,很多意思就会搞错。我们说一个经常用的例子,那就是说“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烦恼障我们的道,把我们的自性蒙蔽了,起了烦恼呢,做坏事了,那跟修道是不顺的,障住我们修道的——烦恼障。那么“所知障”呢?一般人就是烦恼障这么解,所知障也是这么解了:你知道得太多了,就把你障住了,你就不能进道了,——最好就是说什么都不知道,那才进道了。

这个话对不对头呢?错误的!“所知障”,我们说你所知不够,才叫“所知障”。所知里边你是太少了,这个叫“所知障”。那么“烦恼障”呢——烦恼本身是障。“所知障”呢——所知的障,就是把你所知障住了,使你不知道,这个叫“所知障”。如果照六离合释来说,“烦恼障”是持业释,烦恼就是障;“所知障”是依主释,所知的障,这个障把你“所知”障住了,这个叫所知障。并不是说你知得太多了,你就修不来道了。所以很多人误会,“你要修行,最好不要看书,看了书之后,你的知见就很多,就修不成行”,这个话是错的。

你把知见学错了,或者学得很庞杂,没有定解;或者是东学西学的,弄不成一个体系,成不了一个套,那当然修行不行。假使你要修行的话,没有一个体系的明确的理论为指导的话,你根本就不能上路。那就是所知要有明确的所知,才能修道,所以这个“所知障”、“烦恼障”不能依文解义地讲,一定要以佛的原意来讲。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法相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不学法相的话,那你犯了很多错误,自己把佛的意思搞错了也不知道,你认为自己是对的。这个很简单,我们在上海,那个时候有一本书,好象是江味农的《金刚经》的批注,很厚一本,出来了,很多人去请。当然佛教徒请的也有,后来一个气功师也要请。我就问他:“你个气功师,你请它干什么呢?”他说:“这个跟我们气功里边很有关系,我们很需要这个书。”那么我说:“你的见地和金刚经的见地是不是一样的呢?他讲了那么多,跟你们气功里面修法是不是一个道理呢?”他说:“一模一样。”一模一样的话,你就是佛教了,你怎么还练气功呢?那就是依文解义,他糊里胡涂地看一看,好象是跟我讲的是一样的,实际上他这个里边的法相你没看清楚,你根本就没有学,你以为是跟你一样的,实际上跟你不一样的。

《金刚经》的境界须菩提才能真正领会,须菩提是哪个?解空第一的大弟子,证了阿罗汉果以上的,那么你这个气功师,证了什么果呢?跟那个阿罗汉须菩提见解一模一样了?这个话我们说你不是吹牛么,就是什么?就是“增上慢”了。你根本不会跟他一样的。如果你有几分相似了,你决定投身到佛教来了,把气功就丢了,你怎么还会搞你的气功呢?你自己认为是一样的,那就是说把那个书根本没有看懂,就是以自己的私心作解——以为这个书跟我想得一样——实际上根本不一样。所以说,像这些情况我们举了很多例,你不学法相的话,你想把佛教学好,一般是不大可能的。

当时我讲自己的经验,学天台感到不踏实,我给自己打个比喻就是:水里抓皮球。你抓了这个,它滚过去了,抓了那个,它又滚到那边去了,总不能把它抓实。学法相一开始学了之后就有很明确的踏实感,一是一、二是二,没有什么犹豫的,这个就是不一样了,而且是很科学化。佛教本来是很科学化的,佛教的理论是缘起论。缘起论就是说你哪一些条件组合以后,产生的效果是决定的。那跟我们科学里边一样的。假使我们说化学里边,两个氢原子跟一个氧原子结合之后,一烧,决定成这个水,不会变其它东西的。那么佛教里边的缘起论一样的,你什么缘起碰到之后,将来产生的果,决定如此,不会调第二个果来的。

那么我们海公上师简单的比喻就是烧饭:你要吃饭,你要的是饭,但你不能求饭,你求饭只有讨饭去了。你要吃饭的话,你要求的是米、水、锅、柴,还有引火的火柴。你把锅、米洗干净,加了水摆在锅里,把柴用引火柴烧起,半个多小时,决定是饭,不会是其它东西的。如果你缺了一个条件的话,那就是不行的。没有锅的话,你烧什么?没有水的话,你烧的饭是焦的米;没有火的话,摆一万年还是生的米;如果没有引火柴,什么都搞好了,火引不起来,也不行;如果没有米,你煮了半天是一锅水。

所以缘起论就是说,你一个法的缘起缺一个,就不能成这个法。这个是很科学的,一点也没有带一点玄的味道,所以说我们真正要学佛法,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来学。

从民国以来,法相宗是在抬头、在复兴,什么原因?就是说我们中国在开放以后,接受了海外的科学思想以后,以前玄学的那个气味已经扫荡得差不多了。尤其是经过文革,很多人连孔夫子的儒家都不太清楚了,不要说老、庄之类的了。那么这些玄学的气味扫掉之后,接受这个科学的佛教,是最适合的时机。当时因为我们天台宗、三论宗的时候,一般的知识分子都是儒家、老庄之类的学得很多,所以以他们的这个思想理论基础接受这个空性的理论,决定是带玄的味道。而现在的人,他是接受科学的,那么跟佛原始讲的法相是非常接近的。所以说我们讲,现在法相宗是对机的。

法相宗,也就是唯识宗。法相跟唯识是一个事情两方面,讲法相就是讲宇宙的万法是什么东西;讲唯识,宇宙的万法它归根结底是怎么变出来的。这两个是一个东西两方面。在一般的研究佛教的那些人,他们的结论就是:最哲学化的佛教理论就是唯识宗的理论。那就是最接近于现在的哲学的理论就是唯识法相的理论,所以说我们真正要做一个对佛教有一定知识的人,那对法相是不能不学。

如果你飘飘皮皮,“我念一句阿弥陀佛往生了”。当然,只要一句阿弥陀佛,你能够踏踏实实地念下去,那是当然可以——你到西方再去学。如果你这辈子一句阿弥陀佛念的时候,心还打妄想,感到这个道理没搞清楚,不踏实,那你要研究法相。

如你要劝人家信佛的话,你更要研究法相。因为没有法相的话,不能使人信服。你说念阿弥陀佛功德很大,为什么功德大?几句话一问,你就没有话说了。如果法相学好的话,你可以滔滔不绝地给他讲一大套;如果你法相学得非常深透的,讲一天一夜也讲不完的。你读的东西很多,你学了那么多书,你把相应的道理都给他讲,那他听起来当然信服。所以说我们要自利利他,一定要学法相。

再一个,我们如果要学空观,空性的、般若的道理,如果没有法相的基础,那也是学得个“豁达空”,或者是模棱两可的空,就是不踏实的空。因为空的概念,不能直接从把一个空,“一切法空,我知道了!一切法就是空的”。那太简单了,这个小孩子也懂。真正的空,要把它了解的话,不是那么简单。龙树菩萨就是那个话,你要涅槃智,涅槃就是空性,这个空性的智能要知道的话,先要学一切法有的智,就是法住智。他的原话是“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你要知道一切法空的道理,你先要把一切法的缘起的道理知道。缘起的道理知道后,性空自然在里边。如果缘起不知道,你说一切法空,那就不晓得空什么了。

他们有的人说一切法是空,这个桌子空的,那么桌子到底有没有呢?空的么,你说东西怎么摆得住呢?你走过去怎么把你顶住呢?你说空的话,我过去应当是毫无阻碍的,但是它又把你顶住了。我们说缘起性空是自性空,并不是那个法没有。在我们执着实在的那个感觉没有去掉之前,这个东西在我们里边要起作用的,作用是有的。真正我们证了空性之后,把这个执着去掉了,须弥山也挡你不住,你可以穿过去,那个时候,你是空性证到了。现在,你要缘起的道理知道之后,才能证到空性。所以说缘起不知道,空性也证不到。

我们说《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我们一般的批注都会这么说,“照见五蕴皆空”,先要“照见五蕴”,五蕴是什么东西,然后是“皆空”,才是空。你“五蕴”都不知道,你怎么空得了呢,空什么东西呢?

假使我们说我们要抓一个敌人,那你把这个敌人一定要认得很清楚,他是个子有怎么高,年龄大概几岁,脸上有什么特征,说话的口音是怎么样的,带什么口音的,你弄得一清二楚的话,你假使关口里边、或者火车、轮船上碰到这个人了,一看样子就知道他是我们要抓的人,把他抓住了,可以消灭他了。如果他本身的形状你也不知道,他什么特征,什么都不知道,你说我要消灭他,你乱抓一个人,把他消灭掉了。你把自己人害了,把敌人还放在那里。那你怎么空得了呢?空他不了的。所以一定要把它的这个缘起的一些特征(法相)知道之后,才能使它空掉。所以从各方面来说,法相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佛,如果把这个阶段跳过去,那就是不能彻底地把佛学学好的。

我们这里现在,回顾到我们本道场,不是最近一些沙弥正在学《沙弥律》了?那么《沙弥律》,我们从戒下手是对的,但是我们从戒下手,为什么要持戒,戒有什么重要性等等,也是要从论里边得到的。所以学论有助于我们学戒。

你们的戒学到一半,该怎么样子处理,那个我们可以给你们安排。一个是你们晚上有几个学戒的,晚课你们就不上,就去学戒去。当然不学戒的是不行的,你殿也不上,戒也不听,那是不允许。如果你可以听戒去了的话,允许你这段时间不上殿,那么下了殿之后去讨论去。我们这节课,上午上,下午讨论,规定是这样子。或许你们说不愿意放弃这座殿的话,也可以在假期,我们一个月放几天假,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等,这个假期里去补也可以。这个方法是灵活的,那么你们自己去研究。

乙三 法相之入门——《大乘五蕴论》

我们说法相里边,我们现在选择的课本是《大乘五蕴论 》、 《广五蕴论》,这两本书是最基础的,法相的基础。

我们讲佛教,一般说都是“境、行、果”。“境”就是现实的一些摆在那里的一些法,是我们修行的境界,就是我们要修行的依靠的东西,就是摆在现在的宇宙的万法;“行”就是修行,如何修行;“果”,就是修行之后要得到的果,或是阿罗汉果,或是佛的果。一般的佛教经论,都是把它扼要地分为“境、行、果”三个。境,讲宇宙的一切万法;一切法我们知道之后,然后知道哪些该舍掉的,哪些该取的,这就是修行;修行之后要感什么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乘的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佛地,这个就是果。

开始是讲境,宇宙万法,它的法跟它的理,一个是事、一个是理,这是境,属于境里边的。那么这个境的法呢,《五蕴论》就是谈这个东西,把一切法谈清楚了,道理就在里头了。

假使我们说“五蕴”。“五蕴”,最初佛讲五蕴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外道都执着一个“我”。他们也知道流转生死,要投生,从这一辈子到那一辈子,就是这个灵魂或者是“我”在作主。你投到好地方了,“我”就受乐,投到坏地方去么“我”就受苦,这样子,中间个“我”是不生不灭的,总是在的。耶稣教也这么说,灵魂是永生的。但是投生是生命的现象,灵魂在里边还是不生不灭的。那么这样一个灵魂,我们佛教里边认为是没有的。

那么这个“我”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我”很简单,佛就告诉你,是“五蕴”。我们说我们的身体是什么?是“色蕴”,是物质的东西。那么感觉,因为是有一个“我”,“我”感觉苦、感觉快乐,那这个感觉是什么,是不是“我”呢?不是,是“受蕴”。那么“我”能够知道一切,知道外边的苦的、乐的、好的、坏的,这个知道的能够想象的心是不是“我”呢?也不是“我”,是“想蕴”。那么“我”能够造作意志,能够行动,这个应该是“我”了吧?记得欧洲有个哲学家,好象是叔本华,他认为意志就是“我”。我们说这个意志是“行蕴”,也不是“我”。推到最后,令我能够知道一切的那个识蕴,第六识等等,能够了别一切法的这个根本的东西,应该是“我”了吧?也不是“我”,是“识蕴”。那这样子推论下去,这样找一个“我”,没有,就是五蕴。这个道理知道之后,这个“我”就破掉了。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要破“人我”的这个执着呢——“五蕴”的法来破,所以要讲五蕴。就是把世间上一切东西归纳成五蕴,这五个蕴你知道之后,然后检查对照自己,这个是色蕴,那个受蕴,那个是行蕴,找了半天,留下来没有了,那个“我”就没有一个着落,那么这个“我”就破掉了。破了人我,就能够证果了。所以佛在世的时候,讲这个法的目的是要破这个执着。

那么佛在世的时候,最初讲的是五蕴。念过《心经》都知道,五蕴——色、受、想、行、识;念过《心经》的也知道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那么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一共三六一十八。这个都是佛说法的最基础的那些法,蕴、处、界,这三个叫“三科”。科学的科,这是有个专门的名词叫“三科”。把宇宙的一切法,佛用这三种的方式包含无遗。用五蕴就可以把一切有为法包完,但是五蕴,无为法不在。用十二处、十八界可把一切法包完,包括有为法、无为法。

这个就是说一切众生、一切世间的、宇宙都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而造成的。中间是没有一个人我、灵魂等等,这是破迷执。佛开始讲的基础的那些佛教,基本上都是这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心经》里边也再三反复地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等等,这个讲了很多,把这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举完了。这个蕴、处、界就是我们要学佛的最基础的下手的一些法,那么我们现在开始学第二个阶段的唯识学,也是从最基础的蕴、处、界下手,所以讲这个《五蕴论》 。

我们说《五蕴论》,本来是属于佛在世的时候讲的法,属于原始佛教的。后来部派佛教也继承了这个道理。现在我们为什么叫《大乘五蕴论》,加了“大乘”两个字呢?因为这个论是世亲菩萨造的,世亲菩萨先是学有部的,就是根本乘,后来经过他的哥哥,无著菩萨的劝,他又学唯识,他以唯识的观点来讲根本乘的五蕴,所以叫大乘五蕴。这个五蕴是以大乘唯识观的观点来讲的,所以是《大乘五蕴论》 。

传承问题

那么这里我们又讲起一个观点,又讲起传承的问题来了。我们说传承,实际上我们归纳到底,就是一个知见。禅宗里边你参一个善知识,你根本没有从他那里学过,只要他把那个话头给你一句你能够悟了,就印证你已经是开悟了,那你就有正知正见——我们叫“正法眼”就开了。开了正法眼之后,这个传承就得到了。我们说世亲菩萨以唯识宗的传承,来讲这个五蕴论呢,那就是大乘的唯识观的传承了。

我们记得海公上师,昨天我找那个比喻。这个比喻大家都知道,我讲过好几次,但出于哪本书昨天才找出来,在《三皈依观》里讲传承的时候讲的。他说一个钦差大臣,过去封建时代的一个钦差大臣,他到云南去做官,他是江浙一带的人,云南的水土不服,一去之后尽是害病。那么没有办法了,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必须在云南呆一段时间。那么这样子很苦恼,结果有一个聪明的人就告诉他,你水土不服可以解决的,那就是把你乡土的水弄一袋——以前运输的工具没有,就拿个皮口袋装一口袋水,摆在马背上,马一天走几百里,走好之后到一个站口,叫马驿,在那里就歇脚过夜。

他就说,你每走一天,到那个站口的时候,那里有井,把你家乡的水倒进去,第二天把那个井的水你取出来,那么再背到前面一站,又倒进去,又取出来。为什么倒进去呢?你如果家乡的水背到云南的话,就臭了,你摆在井水里边一和呢,它不会臭,还是新鲜的,只有一天的时间。那么这样子虽然水是换了很多井,原来的水几乎是带过去的亿分之一的还有没有了?但就是这个水,因为它有家乡的味道,那个钦差大臣一吃,病就好了。

那就是传承,传承的知见。你这个知见拿去,讲什么经都是那个传承,都是那个传承的见来讲的。宗喀巴大师,他的老师很多,有萨迦派的,也有白教(噶举派)的,但是他用黄教的中观应成派的见来讲那些呢,都成了黄教的传承了。所以说黄教的传承是最高的中观应成派的见,这是从教理方面说。所以我们得了这个见,那就是得了黄教的传承。

最近大吉佛爷也讲了这个道理,学过《菩提道次第》的,总的五部论的核心都在;你学过《菩提道次第》的,五部的传承都有。海公上师在康萨仁波卿座下,《菩提道次第》学得很好,那五部的传承都有的。在他座下学法的,也是都有的。所以这个传承的事情不要执得太死,一定要说学了这部论之后才有这个传承,没有那么死。只要你这个传承有了之后,自然的,见就是传承的这个见了,讲一切法,都是这个传承,用这个见讲了。

我们说《心经》可以用有部的方式去讲,也可以经部方式讲,也可以唯识方式讲,也可以中观的方式讲。中观里边又分自续派、应成派,自续派分经部行、瑜伽行的两种。所以一部《心经》讲起来,康萨仁波卿能讲十几种的讲法,每一种不一样,就是每一种部派的讲法都不一样的。海公上师能讲九种。那就是说这个传承,你看哪个见去讲,就是哪个的传承。你如果真正的最高的应成派的见得到之后,那就是应成派的传承。这个是我们附带地讲一个传承的问题。

因为世亲菩萨进入大乘之后,以大乘唯识的观点来讲这个五蕴,这个五蕴就属于唯识观点的五蕴,也是大乘的五蕴。当时候,因为特别要标出这个“大”呢,就把“大乘”这两个字安到上边去了。

我们现在讲的课本是《五蕴论》,参考《广五蕴论》 。 我们在上海学的时候,范老他编的课本,第一册是《五蕴论》 、 《广五蕴论》 、《百法明门论》 ,还有《百法明门论解》 。 另外还有一个参考的,就是《五法章》跟《五蕴章》,在《显扬圣教论》里边有讲五蕴的,也有讲五法的,五法就是五位百法的五位。这个做为学《五蕴》跟《百法》的参考,那个时候他是印下来,排印下来的。

现在我们就是福气差一点了,原来的那个书找不到,当时很多了,现在是找不到了。从藏经中去排印也很费事,那么我们这个就略掉了。反正这个参考的价值呢,你要比较高深的可以看一看,一般初学看了反而使你头痛,感觉到方向也搞不清楚了,因为讲得太深了,你就没有办法理解了。那么就把原文,把它能够搞懂搞透,也就可以了,这是初步要求,这是进入瑜伽派的第一步,不要求你们很广,只要你们把这一部论搞透,那已经是达到我们的要求。

乙四 学习应具之态度与组织

再一个,就是说,我们要学法相,一定下个决心,把它学好,不要中途而退。学法不要想得很容易的,法尊法师讲他自己在学法,学《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磁带大家都听过了,但是我们讲的磁带里边,后面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毗钵舍那》跟《奢摩他》这两部没有讲,《止观章》是没有讲的,略略地带过去了。但这两部是《菩提道次第》的精髓都在里头。前面的都是从这个里边引生出来的,很多的脉络就是归结在后头两个。那么这两个最难学的。

以前跑马山,我们很多汉人去学《菩提道次第》,那么藏人也有不少的在学的。跑马山有这么一个土谣,他说“宁肯背石头,不愿学止观”。学《止观章》非常辛苦,我情愿背石头,跟密勒日巴一样的背石头,山上背上背下地背,这个还受得了,学《止观》这个东西精神负担很重,脑筋用不过来,没有办法学,有这么一个土谣,那就是《止观》很难学。

法尊法师本身的经验,他的师父是扎嘎喇嘛,他学《菩提道次第广论》 。 当然他在藏地学,藏地学法的人很多,开始也一样,我们也一样,他比我们还要多,一开始讲《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人是满的。我们看到藏地的大法会,几万人是少的,几百万人都有的。那么他们那里开始学法的人很多,但是学到最后《菩提道次第》讲完了,毕业了,一个人——法尊法师。 《止观章》听完了,这个法尊法师学法,在西藏也是佼佼者。藏人很多都退下来了,他还是坚持学完了。

所以说,这个法,不要想得太容易学,当然我们一般凡夫的概念,你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你要学一个戒,这好象很容易。但为什么要学戒,为什么要这样做,把道理讲透,确实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如果发心要自利利他,将来要弘法利生的话,不仅仅自己学一点经就算数的话,那你决定要下这个决心一定要把法学好,不要打退堂鼓,一退的话就学不好了。还有一个,打退堂鼓产生的影响呢,要产生等流果,这一次碰到困难退了,下一次碰到困难还会退,以后成了个习惯性,每碰到困难了就退,那你永远成不了佛。所以打退堂鼓的习气不能养成,那么就事先要发这个愿,一定要求佛菩萨加持,把法相学好。

在上海,最近当然是不多了,在上海的前一段时间,在居士林也好,哪里也好,讲经的,都是我们以前法相学社的同学,其它的人还找不出几个。畲老居士现在不在了,还有章伟川,朱泠等等,所有能够在外边讲一些东西的,大都是我们法相学社的同学,而且都是在法相学社里边自愿结合讨论的同学。我们法相学社,上边没有组织讨论,但是我们这几个人每一次上课之前都是早到,早到之后就自觉地讨论。那么最后的效果,就是说在上海能够讲的,包括顾兴根,他也是法相学社的前一期的学生,比我们早一期,在上海或者是在其它各地邀请去讲课的,我们看看很多,大部分是我们法相学社的同学,也是法相学社讨论的同学。所以说讨论很重要。

我们是组织讨论的,今天就有人说了:“组织讨论后,有人开始是来了几天,后来都不来了。”我们说要来的,不讨论的话你自己学东西学不踏实。你学的东西,一开始接触的话,绝对不可能全部拿住、全部消化、全部懂透,不可能的。每一个人的知见都是偏一方面的,你这一点懂了,那一方面你欠缺;他那一方面不懂,但是这一方面他有独特之处。每一个人学识经验都不同,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同,大家在讨论之后,大家发挥他的长处,把自己的短处补缺补下来了,这个讨论的好处就得到了。

还有一个,讨论中间要提问,本来你这个问题感到问题不大,你认为没有问题的,但是他这么一问,你感到你没有依据,你拿不出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那你必须要找依据去,那深一层地挖下去。那你这一讨论的话,就促使你更深一层地把这个道理明白下去。你飘飘浮浮一句话,他不满意的。你这个是没有依据的话,那不行的,那就是要联系靠学了。把你这个道理,为什么这样子的,要一个完整的一个理由拿出来,他能接受。我们在这个互相的问难之中,也就是更深入地挖掘自己的知识面,可以更深一层,也可以更广一层。哪一点你没注意的,他提问了,你可以广一点。互相做学生,互相做老师,这个讨论的时候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所以讨论对我们学法是重要的。

大家看过照片或者电视,西藏的讨论,一个人坐在中间,很多人问。大家问他,如果问不出的话,“劈啪”就打的,很不客气,把这么臭的鞋都在你头上敲啊!“你这个学法,学了半天,你什么问题都答不出来,你是吃饭的,是饭桶,该打的”,“啪啪啪”就打的。那么多人,几万人中间,挨打你难不难为情呢?那就是拼命地要把法学好。我们以前有几个他们到藏地去学法的,他们的老师是分开的,不是一个老师,一个老师就教一两个人。他教你了半天,今天教了,明天上辩论场去辩论的。如果你辩得好了,老师很高兴,你辩得不好,老师要打的——你这个人学法没学好。

我们这里没有辩论,但是要讨论。辩论的形式汉地行不起来,你打了一次,他下次还来啊?就不来了,再也不来了。我们不要打,那就是大家要互相地问难,互相地提问。但是也不要冷场,大家提不出问题,好象没问题好问的。没有好问的就是你没有好好地看书,这本书你仔细看的话,我不相信你没有问题。如果你没有问题,明天我叫你来讲,你说你没有问题了,你就上台来讲,看你怎么讲。所以说你没有问题的话,这是不现实的。这是讨论的重要性。

讨论也有规章制度,并不是说来不来自由的——不行的,非来不可,跟上殿过堂一样的。哪个不来要告假,你有实际的情况不来可以,要告假,纠察师那里去批,批不准的话你要来。佛教里有那个话,假使说欲,你没有说欲的话,把你抬过来。那你害了病了,把你抬也要抬过来。要合众,你不能一个人不合众。

我们把我们的学习方式说了一下。第一个上了课之后要讨论,讨论大家都要到。那么讨论的方式是一个问题,大概是想分两组或者三组,人数太多一组也不好,至少两组,三组两组大家下边去研究。每一组要有一个带头的,就是能够激发大家讨论的,提出问题来的。那么这个要分配了,力量要分匀。也可以根据水平,高的分一组,低的分一组。但是低的那一组,决定不能全部是低的,要几个辅导的,辅导员要高的,而且辅导员要特别高的。你稍微高一点,提不出问题,就冷场了。没问题,大家坐在那里,冰冷的,大家学了一个多小时,明天不来了。大家坐在那里浪费时间。那就是要一个比较学得好一点的辅导员辅导他们,提出问题。他们没有问题,你提出问题问他,那么就激发出问题来了。

这些组织方式,下边大家去讨论去,但是原则就是说,讨论就是要到,有特殊情况、有病,这可以告假,不告假的一定要到。跟上殿、过堂一样的,这是丛林规矩,上殿过堂如果你不来,那么后来的一个结论就是不共住。如果你讨论讲经不来,后边的结论也是不共住。客堂里有的,我们这个共住规约有这一条的。希望大家注意,不要以为讨论不是重要事情。是重要的。

我们的目的是培养法师。因为在现在的末法时期,邪魔外道很多,很多的信徒分不出正邪。来一个,跟他们一讲,他们就一阵风,全部相信他了。最近我们收到一个信,内蒙古来的,这个人他有点正见,但是他也是说不定。他说他们那里最近受到青海无上师的影响,她叫大家不要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叫念什么呢?念“南无青海无上师”。把佛像全部打烂,真的有人打烂,这股打佛像的风已经是泛滥起来了。那么这个人很着急,他有些正念,他说这样子我看是不太对头,问我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就是说现在邪的正的一般人分不清楚,她认为她是——这些,佛在世的时候教的东西过了时了,已经不去教了,现在要青海无上师了。就象一贯道一样的,释迦牟尼佛是过去了,现在要弥勒佛的时代了,就是要一贯道来当家了。这些说法把佛教徒搞得稀里胡涂,弥勒佛也是佛教嘛,好象是她讲得有道理。但弥勒佛什么时候才出世呢?他还没下到人间来教化,要几亿万年以后才龙华三会,说得太早了。(……)

乙五 世亲菩萨事迹功德简介

(……)无著菩萨希望他的兄弟也能够接受这个教法,于是就装病,叫他来。那么哥哥有病,他当然去了。一去之后,无著菩萨说我不是身上有病,就是心里边看到你没有学这个法,感到很可惜,是心里有病。好,这样劝了半天,无著菩萨也把唯识的道理讲了很多给他听,世亲菩萨就感动了,也接受这个唯识的观点了。后来他感到很后悔,以前造了很多论,是弘扬根本部的,那时叫小乘。那么他说要把自己舌头割下来, ——以前说了那么多坏话了,要处罚。无著菩萨说,你不必割舌头,你再弘扬大乘的唯识就可以了。那么世亲菩萨又造了五百部论,弘扬大乘的唯识。所以他有一个很好的名称,叫千部论师,一共做了一千部论,弘扬大小乘,弘扬根本乘跟(大乘)。弘扬根本乘并不是不对,就是到此为止还不够,我们说还要往前进一步。

世亲菩萨晚年之后,停留在瑜伽的观点上,中观的观点没有进入, ——年纪已经大了,他就没有进入中观。至于他示现如此,真正他的本迹呢,当然我们说他中观是通的。在一部达喇那他的《印度佛教史》里说,世亲菩萨不但是通中观,而且密法是修得最好的。他临终的时候,把《尊胜陀罗尼》这个咒,很长,从最后一个字背到第一个字,倒背,滚瓜如流的。

我们试试看,大悲咒从最后一个字背到前面,你能不能背?不要大悲咒,阿ra巴杂那,你把它后面背过来,能不能那么快?不行的。他《尊胜陀罗尼》从最后一个字倒背到第一个字,跟念正的一模一样快,“哗哗哗”地背下来。这个就是说他密法有大成就。所以说真正的世亲菩萨,不是我们一般所了解的,什么大乘小乘,到瑜伽为止,他示现的好象是暖、顶,加行位,还没有见道,实际上从某一些地方来看,他是证了很高的位的。从密法的成就,一般就是很高了。密法比显教要高一些。这是世亲菩萨的功绩如此,中间我们还要讲一些他的事迹。

他造了《俱舍论 》。本来有部造《大毗婆沙》,把有部的理论总括为一个《大毗婆沙》,那是极高的、极丰富的一个宝藏。他们以此为他们的依据,所以有部很盛。世亲菩萨感到东方有部的《大毗婆沙》还没有学过,他就化了名进去学。这个时候他已经很出名了,已经接触过、学过经部的那些进步的理论,在外边也很出名。他就改一个名字。那里是保密的,他们有部认为《大毗婆沙》是他们的宝藏,是不准普通人拿出去的。拿出去了,宝贝拿出去了,人家学会了,跟你辩论,你要输的,所以一般外边的人是不准学的。

那么他冒了名进去之后,因为世亲菩萨人家知道学过经部的,就害怕,不敢给他学。他冒了个名去学,学了四年。在里边他们学习要辩论,他辩论的时候,经常用经部的道理把有部的《大毗婆沙》辩输。这样之后,大家很奇怪,也不知道是世亲。最后,一个阿罗汉,他入定一看,知道是世亲菩萨,他说,“你赶快走,你不走的话,这里还有一些没有离欲的,就是没有证果证道的,那些人可能要害你,赶快走!”

世亲菩萨走了之后,就造《俱舍论》,一方面是依据《大毗婆沙》的道理来弘扬的,也有很多是根据经部的理论来批判《大毗婆沙》的,这个就是《俱舍论》。 《俱舍论》是世亲菩萨进入唯识的桥梁。他的思想基础已经安定了,经部再进一步就是瑜伽。所以世亲菩萨经部的学说接受以后,以后进入瑜伽是非常自然的一个倾向。无著菩萨也知道,观察这个机,把他领进瑜伽的门。

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出来之后,到处游历,大家辩不赢他。有一个国王的妹夫,是个婆罗门外道,他就想,这个《俱舍论》从哲学的理论辩他不倒,我要用文学的理论把他驳倒。他是精于声明学——文学学得很好,他就根据他学的文学,把世亲菩萨的《俱舍论》批判了一通。结果世亲菩萨看到之后,又作了一部论,把他的论也批判了,批判得体无完肤。世亲菩萨的论,不但是在哲学的理论上站得住、推不倒,在文学的基础上也是第一的,其它人想用文学来推倒也推不倒。

世亲菩萨摧伏了当时很多很多的外道。国王赏了他很多的钱,他把这些钱造了很多僧伽蓝。这是他的功绩。那么我们说世亲菩萨的功绩如此,增高我们对于学他论的郑重心,因为这样大的菩萨所造的论,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好好地学。

那么今天我们总要念一段,不能说开了一个头,就讲一些闲话。那么我们把原文要稍微讲一段。

甲二 总标名数

大乘五蕴论

“大乘”,我们说佛教里边有大乘、小乘。小乘是以自了为目的,自己了脱生死就完了,不发心度一切众生的。小乘不是不度众生,与自己有关的也度,但是没有这个愿,一切众生一个不漏地度,所以说是小乘。那么“大乘”是发菩提心,所有一切众生,不管是冤亲,跟我有关系没关系,远的近的,都要度完,一个也不留。发这个心的就是“大乘”。

这里我们再简别一下,大乘跟小乘是在心上的,不在经论上的。这部论大乘人去看,就是大乘经、大乘论;小乘人去看,它也变成小乘的了。所以不能说这部书是大乘的,那部书是小乘的。

那么这里怎么说“《大乘五蕴论》”呢?这是说这个《五蕴论》是以大乘的观点来讲的,是这个意思。大乘是以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出发的,都叫大乘。大乘有两个大体系(两个派),一个是中观派,一个是瑜伽派。这个《五蕴论》是以大乘的瑜伽观点来讲的,所以叫“《大乘五蕴论》”。

如薄伽梵略说五蕴:一者色蕴、二者受蕴、三者想蕴、四者行蕴、五者识蕴。

“如薄伽梵”说,这个论是世亲菩萨根据经来的。经是佛说的,“如”就是根据,“薄伽梵”就是佛。“薄伽梵”是印度话,也翻世尊,也就是佛。有六个意思,“尊贵”、“吉祥”等六个意思。因为这六个意思你翻了一个,把五个就丢掉了,那么干脆不翻,就这样子“薄伽梵”保存原名,那么提起“薄伽梵”呢,大家把这六个意思一齐都能够涌现出来。那么经上,佛把一切法归纳成“五”种“蕴”。“蕴”,什么意思?我们后头要讲。哪五种“蕴”呢?

第一个是“色蕴”,所有物质一类的,我们现在所谓的物质一类的东西,都叫“色蕴”,包含一些微细的物质,我们眼睛看不到的。色有三种:有见有对,是最粗的;无见有对,是细的;还有一种无见无对,是意识的对象,不是我们五官的对象,这个也属于色的范围。

第二种,“受蕴”,一切感受,我们碰到的苦乐这些。

第三种,“想蕴”,意思就是取相,或者是了知,都可以。

第四种,“行蕴”,是造作,迁流造作,不是稳定的,他是迁流、变化,造作是我们意志能够起这个作用的。

第五种,“识蕴”,了别叫识。

第一句话就是标一个名,“如薄伽梵”,不是我们自己说的,不是世亲菩萨自己编出来的,是根据经、依据佛所说的,有五个“蕴”,哪五个呢?一者“色蕴”,二者“受蕴”,三者“想蕴”,四是“行蕴”,最后一个是“识蕴”。

我们再看《广五蕴论》,对照一下,就比较明确了。

【广】 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如薄伽梵略说五蕴”,他这里说“佛说五蕴”,很明确“薄伽梵”就是“佛”,从这一点,不查字典也知道,“薄伽梵”就是“佛”,佛说的五蕴。哪五个蕴呢?色、受、想、行、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个批注比世亲菩萨原文反而简单,因为前面的原文很清楚了,不必要再增加批注了。但是他这里一个就很明确地告诉你,“薄伽梵”就是“佛”。“如佛说”这句话就点出来。你如果“薄伽梵”查字典,没有字典的话,你把《广五蕴论》一看,那么基本上也知道就是佛说的。查字典当然要仔细一点了,“薄伽梵”有六个意思。那么你不查的话,你知道就是“佛”,就可以了。

所以说《广五蕴论》跟《五蕴论》基本上就是起对照作用,它这里详细的,它那里不要再讲了,就简单地说过了;它这里头讲得还不太透的,它那里就给你打开来讲。所以我们学的时候,《五蕴》是一个原本、是教材,《广五蕴》是批注、是参考资料,看的时候要对照看。你如果这个看了之后,看完了,再看那一个,那就失去意义了。就是要一段一段对起来看,作一个批注的这样去看。

那么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因为开头只是介绍一下,明天以后不是这么慢了,这么慢地讲下去,哪一天讲完都不知道了。明天开始就要讲多一点。学习的方式,就是要预习,你事先先去看一看,哪些懂的,哪些不懂的。不懂的听的时候就特别注意一下,或者讨论的时候把这个不懂的问一下。讨论能够解决问题的,就讨论解决。如果讨论会上解决不了的,就由组长把你们的问题提上来,第二天给你们解决。或者要查资料的,资料查到之后给你们解决,总之希望在学习当中,把我们所想到的问题都能够通得过去, 如果学了半天还有很多不懂,这个样子学习的效果不好。总之基本上都能把一切问题都解决掉。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