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答
今天我们先解释一些问题,问答就不问了。有一组有几问题。那么我们现在两个组比赛,他们提的,你们那一组看怎么说。
第一个题:五蕴里边,若胜若劣,讲色蕴里边的若胜若劣是指哪一些色?这是楼下一组,楼上一组你们没有这个问题,你们怎么回答?“云何谓蕴,蕴为何义?”里边就是说,“如世尊说,比丘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胜、若劣”,这个“胜劣”是指什么?你们这一组怎么说?
(学僧答:从趣这个方面来讲,趣是指五趣,天趣,它的色比欲界的要殊胜,地狱的色比欲界、比人的色要更低劣。)
对,是这样子的。色界天超过欲界天,欲界天超过人,人又超过畜生,畜生又超过饿鬼、地狱,这个是胜劣,就是这个。
第二个:八识摄藏我慢相故,是否包含其它相?包含我慢相,摄藏我慢,包不包其它的?这是第八识,第八识里边,它就是,《广五蕴论》的十四页的反面,后边,最后第三行,“又能摄藏我慢相故”,这是说第八识。那么,还藏什么,有没有?你们楼上一组怎么说?第八识藏的很多,一切法种子什么都藏在里头,当然还有其它的。
第三:识蕴中“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怎样理解?这个色蕴里边“前后一类相续转故”,是第七、第八识,那么怎么理解?你们这一组怎么说?(学僧答:前后一类,因为第七识,它就当然抓住第八识作为所缘,然后对于我痴、我慢、我爱、我见相应行,一直就是担任这个事,前后都是这样,不管别的,这是前后一类。)
念下去。(学僧答:前面第八识就是专门采集这件事的,采集诸行种子,别的事它也…)
第八识它是缘什么?缘根身器界,它以这个为境。“又复缘身为境界故”,这里说了个“身”,其它的,《百法明门论》就说了,又缘外境。那么,它就是执了那个境界——外境,又缘那个东西,这是一类相续,不动的,不变化的。不变化的,感觉不到,一变化,我们说一个东西不动的,你就不容易把它觉察出来,如果它在动,一看就看到。所以说,“前后一类”,就是很微细,不容易觉察,不容易觉到。
还有一个问题:最胜意为何称最胜?是七识还是八识?这个我想你们肯定答得出来,“最胜意”,第十四页的后页倒数第二行,“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你再回答。(学僧答:最胜意就是第七识。)
第七识。最胜意——我们说采集叫心,思量叫意,了别叫识。最能够思量的,一天到晚考虑这个问题的,就是第七识。它考虑什么?把第八识的见分,以为是“我”,一天到晚是考虑:这是“我”,这是“我”;我、我、我、我,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跟这些相应,这是第七识。
最后,第五个:为何不立意根?意根的问题。意根有,那你们看,你们这一组意根怎么说?眼根、耳根、舌根、鼻根、身根、意根。这个意根,今天就要讲了,大家等一下解决也可以,讲的时候解决。那么,你们那一组啥东西?宗宙,题在哪里去了?他上哪儿去啦?(学僧答:他刚刚下去了。)刚下去了,他还有题的,不晓得什么题,那就不管他了。(学僧:有一个,他说眼处就是眼根是不是就是眼处?)眼根就是眼处,这个没啥说的,他不是这个题,这个很简单的。
以非三见作为最上等,属何类摄?我们说,见取是把萨迦耶见、边见、邪见,执为最上、最胜、最清净、能解脱,这个叫见取。那么,现在我们问的这个问题就是:不是这三个见,就是除开萨迦耶见、边见、邪见,那些其它的见,执为最上、最清净、能解脱,那么,这样子的执着,是属于哪一类摄?是不是属于见取摄?就是这个问题,属不属见取?那问题,书上是没有,我讲过的,你们还是再去考虑一下,把你们的笔记拿出来看一看,我们讲的时候有讲过来的,或者,如果没有记下来,把磁带去听一道,里边肯定会有那个答案。
今天我们要接下去。识蕴讲过了,蕴也讲过了,处讲了一半,那么,还是从处这里开始。
复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言触处者,谓四大种及前所说所触一分。言意处者,即是识蕴。言法处者,谓受、想、行蕴,无表色等,及与无为。
“复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五根五境,这个很好说。“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这个“眼等五处”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个前面讲过了。色声香味处也讲过了:色,有显色、形色;声,有执受大种为因、非执受大种为因,等等;香,有好香、恶香、既不好又不恶的香;味,有甜、咸、酸、淡、甘、辛等等。“如前已释”,讲过了,不说了。触处也讲过,但是因为触处比较困难一些,又说一下。“谓四大种”——地水火风,这是触处。能触是什么?身根,身识。那么所触,就是十一个。地水火风,还有所造的,就是轻重、涩滑、冷饥渴,再加地水火风,十一个触,触处。
那么,意处就来了,意处就是意根,意处是识蕴,就是识蕴。我们在十二处,对这个五蕴来说,意处就是属于识蕴的。那么法处呢?因为它前面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都讲过了,那么,还有意处跟法处。意处就是识蕴,很简单,我们讲的识蕴里边都是意处,因为十二处里边讲心法的只有这一个——意处,所有的心法都在意处里包。法处,就是意的对象,那么,这里就多了:受想行蕴——受蕴、想蕴、行蕴,这些都是法处,都是意所缘的法;再加个无表色,法处所摄色,属于法处的色,那么这个都是属于法处的;还有一个,无为法。那么这是什么?这里要讲。
无为法
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云何虚空?谓若容受诸色。云何非择灭?谓若灭,非离系。此复云何?谓离烦恼对治,而诸蕴毕竟不生。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此复云何?谓由烦恼对治故诸蕴毕竟不生。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
无为还没讲过,所以打开来。“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真如无为,“等”,就是说还有其它的,这里没有讲。在《百法》里边讲六个,有的地方讲七个,这里讲的四个。
下面定义是“云何虚空?谓若容受诸色”,什么叫虚空?“容受诸色”。一切色能够容纳的。那么,我们说这个“虚空无为”,跟我们这个“虚空”有什么差别?我们这个虚空也能够容纳诸色,虚空无为也是容纳诸色,那么,这两个东西差别在哪里?这个你们去考虑去。那么我们念下去。
“云何非择灭?谓若灭,非离系”,什么叫非择灭?我们先要把这个无为法的内涵仔细说一下。所谓无为法,就是反过来,不是有为法,无为的。有为是什么?迁流造作。那么,无为法就不迁流造作的,没有生灭的。那么这个无为法没有生灭,就是灭,灭谛就是灭生灭的,就是灭。那么,这个灭,“谓若灭”,这个是灭,但是,不是离系——不是断了烦恼的灭。这么这个就不好懂了,断了烦恼称灭谛,它没有断烦恼怎么灭?“此复云何”,这个是什么一回事?“谓离烦恼对治,而诸蕴毕竟不生”:并没有去对治烦恼,“离烦恼对治”,就是没有对治烦恼;“而诸蕴”,这五个蕴,毕竟不生,它是自己不生,而且是毕竟不生,永远不生。那么,这一种情况,叫非择灭。
“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这个灭是离系,离开烦恼的系缚的。“此复云何?谓由烦恼对治故,诸蕴毕竟不生”。这是对治烦恼之后,这个因就不生了,烦恼对治掉了,就不再生了,这个好理解。那么,非择灭怎么理解?没有对治烦恼,它也不生。
“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什么叫真如无为?诸法的法性,一切法的法性,就是本性。什么性?“法无我性”,一切法都没有我。包括两个我:一个是补特伽罗我,一个是法的我。这两个都没有,这个就是真如无为。那么这是略略地讲一下。我们来再来看《广论》,《广论》也没有打开,我们念一道。
【广】 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
什么叫无为?“云何无为”,无为我们先说清楚,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的,不能造作的,也没有无常、刹那变化。那么,第一个是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这五个(……)。
【广】 虚空者,谓容受诸色。
这里边可以容纳它任何的变化。这个虚空无为不但是识——就是心王、心所,其它的法都在里边,一切行都在里边,可以产生一些不断的变化。在《俱舍》里边,虚空无为,是无碍为性。色法,有质碍的,变碍为性。虚空无为就是无碍,没有质碍的,一切质碍都没有,一切障碍都没有,无碍为性。
我们说,虚空无为的无碍为性,跟我们现在的虚空——太空、天上的空,这两个东西,一比较,把无碍为性拿出来,就不一样了。无碍为性,虚空无为里边,色法生起来,没有碍,没有障碍。障碍里分能、所、能障碍、,所障碍。
能障碍,这个法来的时候,这个虚空不会顶住它,不给它跑过来,不会,它生起来的时候不会压住它,不给它生。这个一样的。虚空无为也是没有能碍,我们的这个空间也没有能碍。你说这个空间,假使格房间,你空的房间,我把桌子抬进去了,这个房子里空间不会说:“你不准抬进来,我这里我要住的,我占了这个位置,桌子不能来”,拦不住,它顶不住的,它是空的。
再是所碍,虚空无为没有所碍,你东西来了,你住下了,它并没有避开一个空间。我们说水,你把一个皮球摆进去,水固然没有把皮球顶住,它是皮球把水排开了,所碍了,把水排开了。那么,我们的空间,把桌子摆进来,这个空间就排除了,这个空间就一个摆桌子的地方,没有空间了,而虚空无为,却不是,没有所碍,你桌子摆进去,它这个虚空无为在桌子那个地方还有虚空无为,并没有给它排掉。那么,就是说,虚空无为,既没有能碍,也没有所碍,而我们的空间,没有能碍,而有所碍。虚空无为是不能生灭的,不能造作的,而我们的空间,可以造作。我们把一个地挖个洞,本来没有空间的,它就出现空间了,如果我把这个洞填掉,空间又没有了。这个就是说,虚空无为跟那个空间,有差别,那个跟真四大、假四大的情况有些相似的。无为法,把虚空无为跟我们所谓的空间,不要混成一谈。
【广】 非择灭者,谓若灭非离系。云何非离系?谓离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
“非择灭者,谓若灭非离系”,这个话一模一样。
“云何非离系?谓离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这里边,我们简单说一句话,就是因缘不够,它就不生。 《俱舍》里就举这么个例:假使我正在一心一意地看书,或者修定,这个时候窗外有奏音乐,那么我在看书,或者奏音乐的时候,本来这个音乐的声音来了,对我的耳根要生起耳识的,要听得到的,但是我在专心一意看书的时候或者专心修定的时候,耳朵,这个声音来了,耳朵没有起这个分别心,耳识不生。那么,这个不生的耳识,因为缘缺了,你没有作意,要有作意,它才生起这个识,作意没有,就是你没有去注意这个事情,耳识不生。这个耳识,因为因缘不够,没有生。那么这个耳识,假使是十一点钟的时候,耳识没有生,那么时间过了,这个耳识再也不能生了,即使要生后来的,是其它时间的耳识,要听那个时候见到音乐的那个耳识,就再也不生了。你这个音乐没有听到,就永远也听不到了,当时奏的那个乐,你也听不到了,那么,就是毕竟不生。就是因缘不够,不生,并没有对治烦恼,所以说这叫非择灭,不是因为对治烦恼而得到的灭。
【广】 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云何离系?谓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
什么叫择灭?那反过来,“谓若灭是离系”。烦恼,离开烦恼的系缚,就是离系。“云何离系?谓烦恼对治”,烦恼本来把我们捆起来的,把烦恼对治掉,把这个绳子解掉,就离开这个系缚了,那就解除了。那么这个烦恼解除之后,那么,这些烦恼的五蕴就不生了。本来你是以烦恼五取蕴,烦恼生五蕴,五蕴生烦恼,交纵不息,不断地相生,现在你烦恼解掉了,那么,这些蕴——这个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你说烦恼除掉了,那些不好的事、心所法也不会生了,那些感的果的色蕴——这些果,也不会起来了,决定不生,那就是离系。这是择灭,因为断了烦恼而得到的灭就是择灭。
【广】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
还有个真如,什么叫真如无为?“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一样的。诸法的最根本的法性,我们有“共相”、“自相”,一切法最大的共相就是法空,什么法都有,不管你心法,色法,不相应法,最根本的一个共性就是一切法自性空,这是一切法的共同性。什么空?这个法性是什么?“法无我性”,一切法都没有“我”。这个法无我,这个法包括两个:一个是人,一个是法。假使法指人的话,补特伽罗无我;假使法指这个法的话,就是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我就包含补特伽罗无我,讲补特伽罗无我就不包含法无我,所以说法无我性就包含补特伽罗无我在里边,因为补特伽罗本身也是一个法。那么,这里就把十二处讲完了,十二处里边就补充了一个——四个无为法,其它的都是一样的。
那下面又问,处是什么意思?
问:以何义故名为处耶?答:诸识生长门义,是处义。
【广】问:处为何义?答:诸识生长门是处义。
我们的蕴的意思知道了,积聚义是蕴义,处什么意思?
“答:诸识生长门”,“是处义”,“处”,是个处所,这个处所是什么?是一道门。这个门,识从这里生出来的,就是说识从这个门里出来的,这个门就叫处。那么我们回忆一下,处是什么意思?根跟境,十二处是六根六个境。当你相应的根跟相应的境相对的时候,作意心起来了,那么就会产生相应的识:眼根跟色境,就会产生眼识;乃至意处对了法处,意根对了法尘、法境,也生这个意识。那就是说一切识——六个识就是从这六道门里边生出来的,所以叫诸识的生长门。处的意思就是这个,十二处。
十八界
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广】 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还有十八界,我们昨天叫你们搞的是五蕴跟十二处的关系,今天再加一个,五蕴跟十二处跟十八界的关系:十二处跟十八界的关系,五蕴跟十八界的关系,五蕴跟十二处的关系。这几个关系都把它搞出来。画表很简单。最好是不要画表,我问你的时候,你自己就答得出来。把表画在心里边,那么是上等的;把表画在纸上,问的时候纸上去看看,二等的;表都画不出来,三等的,那就是太差了。那么十八界,我们说是哪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根境识三个,三六——一十八。眼界是根,色界是境,加上眼识——是识,眼界、色界、眼识界,一对。
我们学经,有的人他说:“我不要学《五蕴论》,难得很,我搞不懂”,那你《心经》要不要懂?一天到晚念的《心经》,你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念起来很好,我念得来”,你是讲得来不?就要是把这个知道,你才讲得来。你这个《五蕴论》都不知道,十二处、十八界、五蕴,什么都不知道,你《心经》怎么知道?你根本就不会知道。那么,就是这里是:耳界,是声界,耳识界;鼻界,是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那么,下边就是意界,法界,意识界。最后的,意根,就来了。
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六识界者,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别为性。言意界者,谓即彼识无间灭等。为欲显示第六意识,及广建立十八界故。
【广】 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六识界者,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别为性。言意界者,谓即彼无间灭等。为显第六识依止,及广建立十八界故。
“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这些界,就是十二处里边十个处,讲过了。那么六个识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都有的,六根六境。那么,六个识,这里要讲,十八界里边就多六个识界。
“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别为性”,识前面没有,要讲一下。“依眼等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缘色等境”,缘色声香味触法等境,它以“了别为性”的,那个叫六识。
那么这里边强调刚才一个问题——意根。什么叫意界?意界是什么?“即彼识无间灭等。为显第六识依止,及广建立十八界故”,这是完全根据《俱舍》的讲法,从《俱舍》里边等流过来的。(14A)因为我们说世亲菩萨是《俱舍》的论主,当他进入大乘的时候,他的思想体系还是一个。所以说,《五蕴论》也好,他的弟子解释的《广五蕴论》也好,还是原来的体系。
这个意根是无间灭意,这个在《俱舍》里边讲的“无间灭”。这个无间灭意是什么?前面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个识,包含一个意识,它们灭掉了,时间——刹那刹那,生灭,这一刹那,它的已经灭掉了,第二刹那,生的识就依前面灭掉的那个无间灭的意作根的——意根,那么这个叫无间灭意,就是意根。那么,六个识都要靠无间灭意,因为它是心法,那么,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除掉依靠心的无间灭意为根之外,还要依靠色根——净色根,眼识还要靠眼根,耳识靠耳根,再加上无间灭意。那么,意识只靠无间灭意,意识本身是心法,它没有色根的,没有个净色根作意根,没有的。那么无间灭就是它的根,所以意根,就是无间灭意。“等”,这个“等”,就包含八识的大乘的意思在里头,那么,这个我们后头说。
“为显第六识依止”——这个无间灭意为什么要立?在《俱舍》里有辩论,既然就是前面六识,那就是六识了,就不要再立第七个无间灭意了。那么,立它干什么?因为要第六识的依止。前面五个识,眼识有眼根,耳识有耳根,那么,这个意识的意根在哪里?那一定要立一个——无间灭意。所以说,虽然它的体就是前六识,但是无间灭意要立出来。一个是要给第六识作依止,它的意根;一个,十八界里边,识是六个识,境也六个境,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没有,那就十七界,那就不够了,不够十八界,所以一定要补一个意根,意根补上去,无间灭意补上去,第六识的依止的意根也有了,十八界也满了,所以说这个非要加上一个无间灭意。这就是说,我们的意根,就是无意间灭的意。再说一个,什么叫无间灭?就是在这个意识生起来之前,无间——中间没有隔开,它前面灭掉的那些心就是作它的根。那么,这是《俱舍》的体系。在唯识里边,它又另外的说法,在唯识里边,就是末那识是意根了,那就是坚持八个识的说,以末那识为意根,那么就是意识依末那识而生,(……)。
如是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
【广】 如是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
一切法的生起来的因缘,我们说缘有四种,最亲的是因缘,因缘就是阿赖耶识,它的种子都阿赖耶识藏在里边。那么,它种子化现行的时候,这根本意的种子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因缘,那么这个意根呢?它是增上缘。当意识要生的时候,因缘是阿赖耶识,它的增上缘就是第七识——末那识,那么,末那识对这个意识也直接增上把力,增加一把力——使它生起来的作用,所以说,把它叫意根。这是唯识的解释,跟《俱舍》有一点点距离。
“如是色蕴即十处”。不过我们说,这个跟《俱舍》的说法还是一致的,因为无间灭意本身就是种子,灭掉之后,现行灭掉成种子,种子就是阿赖耶识藏的东西,种子出来,最亲的依还是阿赖耶识。那么无间灭意,这个安起来,就是作意根,那在《俱舍》里边,那就把末那识代替了,因为这个无间灭是种子,是阿赖耶识里边的事情,那么,还有一个现行的东西,就末那识来代了。
“如是色蕴”,这是讲关系,我们说你们要把它——蕴、处、界的三个的关系拉起来,这里已经给你略略地把它一些关系整理出来了,这是复杂地整理出来,简单的也有,都有。谓色蕴。那么,色蕴跟十二处、十八界的关系:色蕴就包含十个处,十二处里边包十个处,十八界里边包十个界,还有法处里边一分——无表色,法界里边一部分——也是无表色。那么,色蕴就包那么多,十个半:十个处半、十个界半。那么再一个,最后一个识蕴呢?就是意处,十二处里边意处就是它的识蕴,八个识都在里头。那么,在十八界里边呢?七个心界。哪七个心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个识界,再加个意界,这个就是七个心界。十八界里边有七个界是属于识蕴的,而十二处里边,只有一个处就包识蕴了。那么,我们也看出来了,这个心界里边,末那识里边,也把这个阿赖耶识,七心界里边——意界里也包了进去,也包在意界里边去了。
“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那么,这个十处——十个色处,十个色界,法界里边、法处里边,一个无表色除外,识蕴里边又包了意处,又包了七个心界,那么余下来多少?余下就是法处。十二处余下来法处,十八界余下来法界。那么这个法处、法界里面包哪些东西?包五蕴里边受、想、行——三个蕴,色蕴里面无表色一分,还有无为法——五蕴里不包的无为法,都摄在法处、法界。那就是说法处、法界里边,包的法最多:五十一个的心所法,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行,还有六个无为法,那么它包含的法最多,所以“法”的名字,就安在它的上边。本来一切都是法,其它的有其它名字,眼就是眼界,耳——耳界,而这个法处、法界,就没有另外名字,就是一个“法”,原来的“法”的名字安上去,为什么安上去?它包的法最多,而且包括最高的涅槃的无为法,最高的法也在这里头,最多的法也在这个里头,所以这个法,这个一切法的法,就安在它上边,因为它包含的法最多,也包含最高贵的、最珍贵的、涅槃的择灭。那么,这是为什么法处、法界立法的名字。前面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不安法的名字——都是法,为什么它们不安?意思就在这里。这个我讲过了,我出题的时候,就不要说“我不知道”。听到了么,就知道了。下边是界。
【广】 问:界为何义?
答:任持无作用性自相是界义。
“问:界为何义”,那么,“蕴”是“积聚义”,处是生长门,那么界叫类,叫类族。或说“任持无作用性自相是界义”,任持相是界义,前面讲过了,现在加一个“无作用性”,为什么原因?它马上就告诉你,它任持自相,但是我们不要认为这是有作用的,是没有作用的,这是界义。那么我们就想起一个问题了,这个你们没有回答,到底眼见,见是眼根见还是眼识见?这个问题我上次提出来,你们倒又没有提问,又没有解决,悬在那里,我没有忘记。(笑)我还要问一下,到底眼根见、眼识见?
还有一个,我在《八识规矩颂》跟你们已经讲了,眼见色,九个缘,这九个缘,缺一个都不行的,你说没有光明,黢黑一团,你眼根好好的,眼识也有,种子也有,外面的东西也摆得明明白白的,但是没有光线,你看到什么?什么都没看到。所以说,这个眼睛要见,要九个缘,当然,主要的是眼根、眼识,但是眼根、眼识不要拆开来,你把它明明是一个因缘和合而产生作用的,你把它拆了两边去,那就是成了一个错误了。不能执着,它的作用是和合共起的。那就是说,我们做一桩事情,不要说:这个事情的功劳是“我”一个人的。你一个人怎么做得成一个事情?必定是大家和合而共,那当然中间有起主要作用的,也起次要作用的。比如我们的常住,弘法利生当然很好,你说我就是一个人(……)
(……)眼根见,有的是说的眼识见,那么,他们辩论了,辩了半天,眼根见的话,就认为眼根么能见了,天然的,他说:眼识见,你没有色,眼根对了这个色境,你没有根,你怎么见?这一些事情(……),他说:“你识见,那么好,眼识是没有方所的,没有阻碍的,我在这里,眼识这里生起来了,应当我隔壁墙外的东西也看到,你怎么看不到?因为眼根有质碍的——色法,所以它的墙壁隔了看不到”,辩了很久,辩来辩去,最后世亲菩萨,就来:“你们争来争去,就是把因缘和合的这个缘起的法没有搞清楚,眼识要见,眼根要见,这是共同的作用才能见,缺一个因缘是不行的,你一定强调是哪一个突出的,是不对的”,所以说,这个和合的缘起,对我们做人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可以灭除我慢,这个事情是“我”干的,好象了不得样子就起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我们上次讲海公上师那个东西,你们记不记到?每一个人要把这个庙当成自己的,自己是主,其它都是帮助我的。
(……)没有锅你怎烧?你没有柴怎么烧?柴哪个买的?不是你买的吧?菜也不是你种的吧?米也不是你种的吧?各式各样的因缘,一个灶总不是你打的吧?这么怎么用话说呢?我这个作用还不够,中间一部分,固然少不了你,也不是全部靠你。我们记得以前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经常说这个话:你一个人不在,不见得地球就不转了。地球还是要转,哪怕你在不在,没什么问题。那就是说你一个人不能左右一切,都是缘起。所以说知道缘起,就不会我慢了。因为我慢的人,都不知道缘起,总要突出自己——这是我干的,这是我弄的,我的智能最高,我的脑筋特别灵——这些都是“我”。那么,这些东西就产生慢了。慢的结果,“啪”一下,打下来,摔死了。所以这个东西就是说,慢不得。
佛教里边照规矩,你把法学好了,是不会慢的,要慢也慢不起,因为知道缘起,有什么慢的呢?我们学了这个法,就要知道我慢不能起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我们上次讲海公上师那个东西,你们还记不记到?每一个人要把这个庙当作自己的,自己是主,其它都是帮助我的,那么责任心提起来了,一切功德都是你的。如果说我仅仅做个香灯,其它的我不管的,那么你最多香灯的福报有了,其它的功德你都没有——造殿的、转*轮的、造佛像的等等,你都沾不到边。你如果“这是我的庙,一切都是我为主,人家都是帮我做事情”,那么好了,所有功德你都沾得到。这个便宜货,你不要沾?这个非常便宜,整个庙的功德你都能沾到,你要不要沾?你只要想一下,“这是我的,我为主的”,就行了。我为主,也不见得会人家跟你争:“你怎么是主?我是主”,都是主。(笑)。都是一样的!你认为主,其它的就副,这是《法华经》的互相的我为助伴的缘起。所以这些佛教的意思懂了之后,对做人、修行都有大帮助。不要说:学法相有什么用处?有用处的。
“任持无作用性”,虽然任持自相,但是这个自相,没有作用。为什么要说这个话?下边就来了。
【广】 问:以何义故说蕴界处等?
答:对治三种我执故。所谓一性我执, 受者我执, 作者我执, 如其次第。
“问:以何义故说蕴处界”,佛说蕴、说处、说界,什么意思?
“答:对治三种我执”,要对治三种我执,所以佛说蕴、处、界,“谓一性我执,受者我执,作者我执,如其次第”。
佛说五蕴就是对治“一性我执”,你说一个“我”是一个的,外道就是说:“我”是一个,它就是徧法界,现在分了很多,都是从大“我”分出来的,最后,解脱的时候都回到大“我”,还是一个。“一性我执”就破掉了。五蕴有五个,不是一个,一个蕴里边又分很多。色蕴十一个。受蕴五个。想蕴很多——各式各样的想。行蕴: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识蕴,有八个。哪一个是你?都不是你。很多,不是一个。所以说,五蕴破一性我执。
“受者我执”,十二处。你说你是能受的,那么到底你是眼,还是鼻,还是身?他们都能受,你是哪一个?这个就把它分成十二处。
“作者我执”,因为是“我”要起作用的,那么十八界都没有作用性。它给你加个无作用性,就是十八界都是没有作用的,那到底哪一个是你?
所以他针对三种我执,说三种的法——蕴、处、界。《俱舍》里边,还要更多地、广地讲,那么,我们就不要介绍那么多。这里要记住:要对治“一性我执”,说蕴;对治“受者我执”,说处;对治“作者我执”,说界。所以说,要说蕴、处、界。佛说的法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因有缘的,就是起对治作用的,众生有什么执着,就开什么法的药,因病给药,根据什么病,给你什么药。
那么,今天我们看还有多少时间?还早,我们还要讲下去,这是拉关系。今天可能把《五蕴论》讲完了,那么还有《百法》,还要补十个不相应行,还要补三个无为法,还要补唯识的两个: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这个还是要耽搁一天,或者一天多。那么,现在我们先看《五蕴论》 。《五蕴论》还是念一下。
问:以何义故名为处耶?答:诸识生长门义,是处义。
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六识界者,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别为性。言意界者,谓即彼识无间灭等。为欲显示第六意识,及广建立十八界故。 如是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
问:以何义故,说名为界?
答:以能任持无作用性自相义故,说名为界。
问:以何义故宣说蕴等。
答:为欲对治三种我执,如其次第。三种我执者,谓一性我执,受者我执,作者我执。
“问:以何义故名为处耶”,基本上没有略多少,这两个意义差不多。“答:诸识生长门义,是处义”,一样的。
“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好了,十八界解完了。
“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一样的。“六识界者”,六识界是因为多了六个识——六个界,十二处——十二个,加了六个——十八个。下边六个,叫六识界。“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别为性”,依眼耳鼻舌身的根,缘色声香味触的境,它有了别,是识的性。那么,这里也是讲意界,“谓即彼识无间灭等。为欲显示第六意识,及广建立十八界故”,一样的,不要说了。“如是色蕴”,就是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的一分,无表色,指的。识蕴就是意处,及七个心界。“余三蕴及色蕴一分”,这一分,“并诸无为法”,就是指无表色一分,都属于法处法界,好了。
“问:以何义故说名为界?答:以能任持无作用性自相义故”,这个叫界。“问:以何义故宣说蕴等?答:为欲对治三种我执,如其次第。三种我执者,谓一性我执,受者我执,作者我执”,好了,这个算完了。
下边,就是讲它的差别,就是它们里边的一些特征。
甲五、就十八界明诸门分别
有色无色
复次,此十八界几有色?谓十界一少分,即色蕴自性。几无色?谓所余界。
【广】 复次,此十八界几有色?谓十界一少分,即色蕴自性。几无色?谓所余界。
(广本与原文相同,下略。)
“复次, 此十八界几有色”, 一样的, 广的也是“复次,此十八界几有色”,我们为什么以十八界来说?因为界是广,界以广的来分析,那就是比较清楚,如果略的分析,有些就含在里头,包在里头,广的就看不出来。所以分析的时候,十八界,十八界以各式各的门来分,就是各式各样的分类,来分析它的这个特征。第一个,就是看它是有色。哪些是有色的?有色,就是有变碍性的。
十八界里边哪些是有变碍性的?那么,就是说,有十个界,“谓十界一少分即色蕴自性”,十个界,一个少分,十个界:有色法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加一个无表色,那么就是色蕴,整个的色蕴都是有“色”特征的,就是变碍为性,这个我们说过了,有色就是有变碍性。那么这个是讲好了,有色讲完了。
那么反过来,无色,很好讲了。“几无色?谓所余界”。那么哪些是无色——没有变碍性的?那除了前面有色的那些界之外,其余的都是没有变碍性的。那么,这里就是说,有色无色,都说了,后边就不一定了,它讲了一个、一面,哪一面就不说了,这个你自己一推也推出来了,所以也不一定要说。开始,因为要仔细一点,跟你说一下。
有见无见
几有见?谓一色界。几无见?谓所余界。
第二个问题,“几有见”,色法里边有三种:有见有对、无见有对、无见无对。这个是我们讲过的。那么,这个里边,我们色法里边,最粗的——有见的,有几个见?“几有见”?在十八界里边,哪些是有见的?那么,我们说,哪些?你自己想,不要专门看书,能够看得到的,十八界里面哪一个?眼界,净色根看不到的,耳界,净色根看不到的,那不要说了,意界——更看不到。那么,色界,看不看得到?看得到。声界——看不到了。声音你能不能看?这个声音大的、小的、黄的、白的、青的、蓝的,你怎么看?那香味道也看不到。香、味,触、四大——真四大是看不到的,讲过了。那么,能够看得到的,就一个界——色界,能见的只有一个色界。
那么反过来,“几无见”?哪些不能看到的?那就当然了,十几个界——“谓所余界”。这边讲了,那边就可以推出来了。
有对无对
几有对?谓十有色界,若彼于是处有所障碍,是有对义。几无对?谓所余界。
“几有对”,有见有对,几是有对?不一定看得到,但是它有质碍性的,有质碍的。那么,是十色界:眼耳鼻舌身,五,它是净色根,净色根尽管我们肉眼不见,质碍是有的,就是有对;色声香味触,当然有对,不要说了。无表色——无见无对,就不在此例。所以说,哪些是有对的?十个色界——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这十个界。为什么叫十界?这个十界,属于色蕴的,这十个界属于色蕴的,叫十色界。“若彼于此有所碍故”,这是解释什么叫对。
先看《五蕴论》,“若彼于是处有所障碍,是有对义”,这个清楚。假使这个东西摆在这里,对其他的东西有障碍性的,那就是有对的意思。有对,就是有障碍性,就是有物质的,它对其他东西有碍的作用,这叫有对。那么,这十个——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是有对。
“几无对”,那就很简单,除了这十个都是无对,“谓所余界”。
有漏无漏
几有漏?谓十五界及后三少分,由于是处烦恼起故,现所行处故。几无漏?谓后三少分。
什么叫有漏?(14B)我们不要外道的概念,不要弄出来,说不走丹的叫无漏,这些不相干的,跟佛教的教义根本不相干的。什么叫有漏?有烦恼随增的,增长烦恼的,能生烦恼,增长烦恼的叫有漏。
这十八界里边哪些是有漏的?那么,反过来,哪些是“无漏”的?“谓十五界,及后三少分”,这个十五界——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三个“五”都是有漏的,决定有漏,不会无漏的。那么后边三个界,一部分——意界、法界、意识界,这中间,不是全部,有一部分是有漏的。这是什么叫有漏。十五界,前面这个十五界,后边三个界里边——后三界是意法、意识——一部分,“少分”就是一部分。
“由于是处烦恼起故,现所行处故”,叫有漏。在这个地方,烦恼生起来的,在这个地方,烦恼现在正在起来,行动的,就是在起作用的,那些地方,就是叫有漏。那么,这十八界里边,十五个界都是有漏的,后边三个界有有漏、有无漏,所以一部分是有漏。那么,反过来,“几无漏”,有漏的说好了之后,哪些是无漏?那就很简单,把前面的减掉,余下的就是无漏。所以说,“几无漏”,就是说,“后三少分”,后边三个界,把有漏的那一部分除掉,还有余下一部分就是无漏的。
我们这里要记住:无漏法只在意界、意识界、法界里边有,前面的十五个界没有无漏法的。所以说,我们修行都在心里下功夫,心里边才能吸收无漏法。你说,我这个眼睛要变成无漏的,没有办法,你只有心里边求无漏法,所以心里下功夫,不在眼睛下功夫。外道就是到处吸气啥东西,这些是物质的东西,都是有漏的,你吸它干啥?你吸了半天,把有漏的烦恼都吸进去了,你简直呆了。我们的无漏的东西是看不到的,最后的意界、法界、意识界才有,这才是无漏的,才可贵,有漏的东西并不可贵。
我们在上海一个女居士,瘦得来干巴巴的一个,经常跑到我们这里来。她说她在金刚道场,坐的是后头,就是有人吸她的气,把被吸得干得来、瘦得来黄皮瓜瘦,这么一个。我说:你那么瘦,黄皮瓜瘦,气不好,哪个要偷你的气!她自己的心里好象怀疑人家偷她的气,实际上有没有人偷气还不知道,我说:你念个咒人家要偷也偷不了。在四川有一个体育学校的老师,他跑到上师那里说,他说他有一个师兄弟,跟他一起,有气功的,他说:“他偷我的气,我知道他偷我的气,但是我止不住”,上师说:“念《心经》 。叫他念《心经》 。到过年了,送了一包礼来,我就问他,我说:“你怎么样,好不好?”“好得很!他偷不了了”。你想想看,一本《心经》念了,就偷不了气了,我们天天念《心经》念《心经》,你到底是还怕什么?
欲界、色界、无色界系不系
几欲界系?谓一切。几色界系?谓十四,除香味鼻舌识。几无色界系?谓后三。几不系?谓即彼无漏界。
“几欲界系”,这十八界里边哪些是属于欲界的?欲界系是属于欲界的。“谓一切”,十八界、欲界都有。
“几色界系”,那么,这十八界里边,属于色界的有哪些?“谓十四”,色界的就有十四个界。为什么就是十四?“除香味鼻舌识”,把香、味境除掉,境里除两个——香、味,识里边除两个——舌识、鼻识,要除了这四个。色界天的人,就是少四个,为什么?这个应当想得起来,为什么色界天的人,不要舌识、鼻识,也没有香、味?色界天,你烧香,烧半天,他不知道,你再好的天然妙食给他吃,不知道,为什么?禅悦为食。不要你的,他根本不要吃你的欲界的这些东西,他不要吃。所以说,香、味也没有,舌识、鼻识也没有 。那么,不要说:色界天人没有鼻子的?那不对。鼻根有的,舌根也有的。没有舌根怎么说话?色界的人说话——梵音,好听得很,怎么会得没有舌头?你看看,舌根有的吧?并没有说舌根没有,鼻根也有的。你说色界天人没有鼻根的,天上的人好看,(多?)端正,鼻根都没有的,怎么端正?有鼻根。他就是鼻识没有了,不要吃东西了,吃的这个味道,这个香,不贪着了,就是说,这些就不生关系了。那么,色界里边,就十四界,没有这四个界。
无色界多少?无色界,想想,最容易了。无色界,什么叫无色界?没有色法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都是色法。这个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没有了,眼识也不会有,耳识也没有,鼻识、舌识、身识,都没有,这十五个界都没有,那留下的,后头三个——意、法、意识界。无色界里边,因为它无色,跟色有关系的都不生了,那么留下的是后头三界。
“几不系?谓即彼无漏”,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属于三界的。不系——出三界的。那么三界系的讲完了,哪些是不系的?有没有?有。“即彼无漏”,就是那些后边三界的无漏法,不属于三界的。所以说,我们有漏法,要堕三界,要投生,如果你无漏法出来之后,不投生,因为它不落三界。那么不系的就是“彼无漏”,就是后三界的无漏,前面的十五界没有无漏的,这个我们要记住,后边三界,有无漏,那个无漏就是不系。
蕴、取蕴所摄
几蕴所摄?谓除无为。几取蕴所摄?谓有漏。
“几蕴所摄”,十八界里边哪些界是蕴所摄的,属于五蕴里边的?很简单。“谓除无为”,其余的都是由蕴所摄。五蕴摄的——一切有为法,除了无为法之外,都在里头。那么所以说,除了无为法之外,全部是蕴所摄。
再下边,“几取蕴所摄”,一个蕴所摄,一个取蕴所摄,那个差别在哪里?(学僧答:有烦恼在里边。)对,有烦恼的。烦恼所执取的蕴叫取蕴。那么,哪些是由烦恼所执取的蕴?“谓有漏”,那就简单了,有漏的那些,就是前面说的“几有漏”、“几无漏”。有漏法的那一部分就是取蕴所摄,那么无为法取蕴不摄的,那么有没有?无为法没有有漏的,这个你们要注意,无为法决定是无漏的。那么所以说不要担心,五取蕴里边就是有漏的,不包含无漏的。所以说取蕴所摄,有漏法,都在取蕴所摄。
善、不善、无记
几善?几不善?几无记?谓十通三种,七心界、及色、声、法界,八无记。
“几善?几不善?几无记”,这是三性门——善、不善、无记。在十八界里边,哪些是善的,哪些不善的,哪些无记的?“谓十通三性”,“七心界色声,及法界一分”,十个界,通三性——善、不善、无记,都通的。那反过来,八无记性——还有其它八个,是无记的。一共十八界,十个是通三性,八个是无记。那么,哪十个是通三性的?七心界——心王心所,当然是通善、不善、无记的。还有“色声”、“及法界一分”,法界一分是心所法,这个没问题。色、声怎么通三性?什么原因?身语表。身表业:它是善的就是善;身表业杀人放火的,就是恶、不善;无所谓的,散步啥东西——无记。那么,语表业同样:你说的好话、念经、赞叹佛、念佛、念咒,这是善;你的骂人、念外道书,这是不善;你说一些不相干的话,那么就无记。所以说十个界——七个心界;色界、声界;法界的一分,是心所法——这个是通三性。那么,再反过来,余下八个界,无记性,不通三性的,这是无记。你说眼根,善的、恶的,还是无记的?当然无记的,眼根也没有什么善不善的,生下来就是这么个东西,它有什么善不善?耳根同样,外边的色声香味触,一样的,八无记性。那么,里边,当然,我们说色、声是有记的,色因为表色。那么无记的?就是香、味,这些东西。
内外
几是内?谓十二,除色声香味触,及法界。
几是外?谓六,即所除。
“几是内”,“几是外”,这两个东西。“谓十二,除色声香味触及法”,十八界里边,十二界属内,什么叫内?我们也讲过的,属于有情的,有情身上的就叫内,有情身外的叫外。那么,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识、六个根是有情身上的——内。那么,除开色、声、香、味、触、法——外。它的回答是:十八界里边,除了色、声、香、味、触之外,余下十二个都是内,那么,反过来就是外,那么就是那六个是外,也不要说了。“谓所余六”,十二个余下六个,就是外。
有缘无缘
几有缘?谓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有法。
几无缘?谓余十,及法界少分。
“几有缘”,“几无缘”,哪个是有缘的?“缘”这个事情,我们要记住,什么叫缘?心能缘法,眼缘色,“缘”到底明确的意思是什么?明确意思就是说:人走路一样的,要攀缘,就是说他气力很小,小孩子走路要大人牵着他走,要缘一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他要缘的,一个心生起来,绝对要有缘境的,没有那个境的话,这个心,它没有力量生出来的。那么,几个有缘的,就是几个能缘境的?当然,心法。“谓七心界”,心王、心所,都能缘法,七个心界是心王,法界一少分是心所法,法界少分里边是心所法,一部分,这是有所缘,有缘的。那么,几个无缘的?反过来就是,十八界里边,把前面七个界跟法界一部分除掉,还有十个界、法界一部分,那就是没有所缘的。
有分别无分别
几有分别?谓意界,意识界,法界少分。
“几有分别”,几无分别。这里只说一个,哪些是有分别的?“谓意界,意识界,及法界少分”。意识界,我们第六意识,意界就是末那识,或者是说那个“无间灭意”,一般是说末那识。“法界少分”——心所法,这是有分别的。那么,其余的,反过来,几无分别?除了两个界、法界一部分,那么余都是无分别。
这里我们就提个问题,眼识、耳识、鼻识、身识不在里头,有没有分别?
(学僧答:没有分别。)
没有分别?了别为性,眼识是了别为性,耳识也了别为性,但是这里有分别里边没有它,什么原因?(学僧答:……)
这个《俱舍》里有。那么你把全部讲出来,为什么叫它没有分别?
(学僧答:分别的是意识。不是眼识……)
你如果眼睛不分别的话,你看的东西,你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意识当然分别,眼识也了别为性,凡是识蕴都是了别为性的,这个,就是在这里是不讲了,《俱舍》里讲。“说五无分别,由计度随念”。这个五个识,说它没有分别,并不是说它一点也不分别,它还是分别的。分别有三种: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是最厉害的;随念分别,根据以前的事情互相对比;自性分别,没有的,它只是看到,这是一个青颜色,好了,其它不管。这只是一个颜色,青不青都不知道。因为青颜色,还是比较而来。以前看到这个颜色叫青,那么,这个颜色——看到这个,反应过来,这叫青,这是意识的作用,眼识只看到——一个颜色反映过来了,对了,这个是——颜色反映过来,两个不一样,这是知道的,其它的就没有了。那么这个是分别得很简单,所以,不摆了这个有分别里边。说它没有分别,因为它计度分别、随念分别没有——最厉害的分别没有,不是说什么分别都没有,自性分别是有,所以是叫它不在分别里边。好,这个是有分别、无分别。
执受非执受
几执受?谓五内界,及四界少分,谓色香味触。
几非执受?谓余九,四少分。
“几有执受”,这个好说,由识执它为自己的——执受。有执受大声,无执受大声,这个前面都讲过。
“谓五内界,及四界少分”,五个内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是有执受的,由识执它为自己的,有感觉的,你打它一下,它痛的,你摸它一下,它感到舒服的。那么,还有四界少分——色、香、味、触。色、香、味、触,浮尘根,不是净色根,它就附在这个净色根以外。我们的眼睛,这个葡萄一样的眼睛,它有眼识,它有它的味道,它有它的气味。我们说这个气味好不好闻?你们去闻闻这个味道,这个血腥的味道,去闻一下,那就不好闻的。那个眼睛的味道,你去闻闻看,也是这个味道,血还没有出来,包在里头,如果你把这个猪的眼睛——杀掉的那个猪的眼睛,去闻一闻,恶心的,闻到这个。那么天人跑到我们人间来,鼻子要按住的,因为臭得不得了,就像我们进了动物园一样,臭烘烘的,都是臭味道。色、香、味、触是浮尘根。为什么生没有?生啥东西?声不是任运起的。
那么,“几非执受”。反过来,哪些是执受,哪些非执受?除了这个五界及四界少分之外,余下的九个及四个少分,那么十八减一减,这个无执受。
同分彼同分
几同分?谓五内有色界,由与自识等境界故。
几彼同分?谓即彼自识空时,与自类等故。
“几同分”,“几彼同分”,这个我们先讲一下。“同分”,眼睛正在看东西,叫同分眼;眼睛不在看东西,眼根还是好好的,叫“彼同分”眼,没有起作用的眼。同分就是起作用,跟识一起起作用的,叫同分。那么,这里已经说几个是同分——“五内有色界”,眼耳鼻舌身,这五个界,“与彼自识等境界故”,它跟它的自识,眼根所对眼识,耳根对耳识,“等境界”,都在缘那个境,在起作用,叫同分。同分眼,正在看东西的叫同分眼,正在听声音的叫同分耳。
那么,反过来,“几彼同分”,不是同分。彼同分,就是没有起作用的。耳朵在休息,没有听东西;眼睛闭在那里,眼根好好的,闭那里不看东西,眼识没有生起来,没有起作用,那么就是“谓彼自识空时”,这个“自识空”——识没有生起来,那么它就没有起作用。眼根,眼识没有起作用,没有生起来;耳根、耳识没有生起来,这时候它不听声音,不看东西,叫彼同分眼,彼同分耳。再说为什么叫同分?“与自类等故”,它眼根跟那个同分眼还是一个,一样的,同样是个眼根,一模一样,但是作用起不起,所以加个“彼”。同分还是同分,加个彼,就没有起作用,同分还是同,样子还是一样的。
在这里边,就是说,把十八界的差别——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善不善、有所缘无所缘、有分别无分别、有执受无执受、有同分彼同分等等,把它总结、把它分别了一下。
这当然是很简单,其实复杂的还多。这里因为初学,不能太复杂,到此已经可以,开智能的一些门路已经给你们了。这个就是开智能的钥匙。你不要“烦死了,我不想看”,你不想看,你智能永远不生。这个东西,你去看,自己想,智能就这么开了。智能怎么来的?求加持、开智能了去拜、点灯了啥东西,你没有这个还不行的。
我记得温州一个居士供了很多钱,他眼睛不好,叫大吉佛爷念经。大吉佛爷念来信说,“我给你念好,加持你,但是你得要忏悔。你不忏悔,单是叫我给你念经,单方面的也没有用”,所以,那天有个打电话来,有一个出家人很着急,他们说年轻人,在山洞里边修,狂了,自己会做手印,脑筋不清楚了,叫我们想办法。那么,我们说想办法可以,但是他自己要接受,他自己要念点咒,念点什么,那么这样子,这个力量才到他身上,才去得了。如果他什么都不管,他不要听,不要弄,你叫他念咒——不念,那你再个念经给他,也没有用。所以说,得要感应、加持,两方面的。
如果说单方面也可以的,那么,一个佛成功了,一切众生都解脱了,地狱就空了,人也空了,一个佛的力量无边无际,他一念好了,整个法界的众生全部超度了、成佛了,不是很好?但是,这是一个空的妄想。离开自己努力,要想得到一个成果,是不可能的。那么有的人不想努力:“这个就烦死了,我情愿不要做,我回去了”,那么你永远回去好了。回到哪里?最容易的是畜生道,因为你愚痴,愚痴感畜生道,如果还有些其它的业障的话,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做个人,要点智能,没有智能,做不到人。所以说,我们说在《菩提道次第》,人身难得。得到人生的人,都是见过三宝,结过缘,供养过,受过五戒,甚至于发了愿,要求下世的增上生的,这样的人,才能做到人身。你想想看,能得人身的人有多少?过去要见过三宝、要种善根、兴大供养、受五戒、还要发愿——不是现世的福报,要求来生的增上生、暇满人生,这样的人才生到人间。好容易生到人间,不要,好了,你不要就糟糕了,那以后得人身还成问题。所以,这个事情,我们再三强调,学佛的人一定要有智能。没有智能,你再好的环境,对你没有用,就是说你生佛的旁边,你不接受的话,还是毫无用处。那么,这个事情,话是尽这么说,听得进、听不进,自己善根了,如果你执见太顽固了,佛也没办法。《法华经》,五千比丘退席,佛有啥办法?提婆达多,佛的堂弟,下阿鼻地狱,佛有什么办法?这自己造的业,自己受。人家只是给你个增上缘,叫你不要那么做,叫你这么做。听话的,那就好了,不听的话——还不是偷懒的,反而增加一个什么?不服从依止的罪,不听佛的话的罪,还加一个,除了造恶之外,还加一个不听话的罪。所以说,没有智能的话,实在是——至少只好可怜了。我们再想想看,最没有智能的是畜生,你要跟它接近了,要划等号了,划得来不?所以,这个事情要靠自己,人家也没有办法,再劝也没有用的。好,今天讲到这里。
附、思考题
(1)何谓五蕴?五蕴是谁说者?
(2)色蕴有几?
(3)何谓能造色?所造色?何者是能造色?所造色?
(4)云何四大?详释之。
(5)试述真四大与假四大之不同点。
(6)试述五根、根是何义?
(7)云何色、声、香、味?
(8)云何触一分?为何要说一分?
(9)云何无表色等?等此什么?
(10)诸色依可见等可分几类?各举例说明。
(11)云何受蕴?受以何为性、以何为业?
(12)云何想蕴?想以何为性?以何为业?
(13)云何行蕴?行是何义?行蕴内有几法?
(14)云何心法?
(15)何谓徧行?哪几法是徧行?
(16)何谓别境?哪几法是别境?
(17)详释五徧行?
(18)详释五别境?
(19)善心所有几?是哪几个?
(20)试释自相、共相。
(21)何谓心一境性?是否心不动才叫心一境性?
(22)何谓简择诸法?
(23)何谓信?
(24)试述惭与愧之同异。
(25)何谓三善根?一一详释之。
(26)何谓精进?有几种精进?
(27)释精进一词涵义,并引申发挥之。
(28)何谓轻安?并解释“粗重轻安、调畅、堪能、转依”等名相?
(29)何谓不放逸?
(30)比较精进与不放逸之同异。
(31)何谓舍?解释“烦恼、五取蕴、有、有具、取”等。
(32)何谓不害?解释“苦、苦具”。
(33)比较无瞋与不害之同异,并说明为何无瞋外另立不害?
(34)何谓贪?
(35)何谓瞋?
(36)何谓慢?慢有几种?一一详释之。
(37)何谓无明?此有几种?
(38)何谓见?有几种?
(39)何谓萨迦耶见?
(40)何谓边执见?何谓“断、常”?
(41)何谓邪见?略有几种?
(42)何谓见取?
(43)于非三见,执为最上等属何类摄?
(44)何谓戒禁取?释戒、禁二词涵义。
(45)何谓疑?有何危害性?
(46)十根本烦恼中,何者俱生、何者分别起?
(47)试释忿恨及其差别相。
(48)试释覆、谄及其差别相。
(49)何谓嫉?
(50)何谓悭?
(51)何谓诳?
(52)何谓憍?与慢之同异相如何?
(53)何谓害?
(54)何谓无惭无愧?比较其同异。
(55)何谓惛沉?
(56)何谓掉举?
(57)何谓不信?
(58)何谓懈怠?
(59)何谓放逸?
(60)何谓失念?
(61)何谓散乱?比较其与掉举之同异。
(62)何谓不正知?其体是何?
(63)何谓恶作?恶作有几?善恶如何分配?
(64)何谓睡眠?释“不自在转,昧略为性”。
(65)何谓寻伺?此二差别云何?云何“以安住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66)何谓心不相应行?其体云何?共有哪些?
(67)何谓得?又分几种?
(68)何谓无想定、无想天?二者异同分别之。
(69)何谓灭尽定?何谓恒行心心法、不恒行心心法?
(70)何谓命根?
(71)何谓众同分?
(72)何谓生、老、住、无常?
(73)云何名、句、文、身?
(74)何谓异生性?
(75)何谓识蕴?共有多少?
(76)何以名心、名意、名了别?何谓最胜心、最胜意?
(77)何谓转识?具体有几?
(78)何谓阿赖耶识?
(79)蕴为何义?
(80)处为何义?
(81)何谓无为法?共有几个?一一说明之。
(82)界为何义?
(83)述蕴、处、界如何相摄?
(84)以何义故,说蕴处界?
(85)以① 有色、无色,② 有见、无见,③ 有对、无对,④ 有漏、无漏,⑤ 欲、色、 无色界系、不系,⑥ 蕴、取蕴所摄,⑦ 善、不善、无记,⑧ 内、外,⑨ 有缘、无缘,⑩ 有、无分别,⑾ 有执受、无执受,⑿ 同分彼同分等十二门分别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1《俱舍论颂疏》卷一(第30页):“何故无为说在处界,非蕴摄耶?颂曰: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 释曰:初句正标,次句释成。义不相应,论有三解。第一解云,三无为法,与色等义不相应故。谓体非色,乃至非识。无为体非色,与色义不相应;乃至体非识,与识义不相应。故非蕴摄。 问:无为既非五蕴,何不立为第六蕴耶? 答:亦不可说为第六蕴,彼与蕴义不相应故。聚义是蕴,无为非聚义。义不相应,不可立蕴。 第二解云,又言取蕴,为显染依。染净二依,蕴言所显,无为于此二义都无,义不相应,故不立蕴。取蕴有漏,故显染依;无漏五蕴,便是净依。故但言蕴,便通染净。(下略)”
2《俱舍论颂疏》卷一(第22页):“造者因义。因有五因:一生因、二依因、三立、四持、五养。”
3 《杂集论》卷一(第118页):“生因者即是起因,谓离大种,色不起故。 依因者即是转因,谓舍大种,诸所造色,无有功能,据别处故。 立因者即随转因,由大变异,能依造色,随变异故。 持因者即是住因,谓由大种,诸所造色,相似相续生,持令不绝故。 养因者即是长因,谓由大种,养彼造色,令增长故。”
4《广五蕴论》:“根者,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是为根义。”
5《俱舍颂论疏》卷三(第56页):“即于此中根是何义?(问根义也) 最胜、自在、光显是故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答根义也。根体胜故,名为最胜;根用胜故,名为自在也;根体用双胜,名为光显。由有最胜、自在、光显,名为增上,将增上义以释根也)。”
6《广五蕴论》:“所言主义,与谁为主。谓即眼根与眼识为主,生眼识故。如是乃至身根与身识为主,生身识故。”
7《俱舍论颂疏》卷二(第52页):“随根变识异,故眼等名依。 释曰:随根变者,识随根变。根若转变,识亦异故。谓根若益,其识即明;根若有损,识便昧故。非境有变令识有异。以识随根,不随境故。依名唯在眼等非余。 彼及不共因,故随根说识。 释曰:彼者彼前所说,眼等名依也。及不共因者,眼等五根,与眼等识,为不共因。谓眼唯与自身眼识,为所依性,名不共因。若色便通自他眼识,及通自他意识所取,是共因也。如眼既尔,乃至身触应知亦然。眼等五根,由上二义:一者所依胜、二者不共因,故识得名,随根非境。然依论文,唯依五根,明不共因,五境明共因。”
8《广五蕴论》:“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
9《俱舍论颂疏》卷一(第20页):“眼等五根,体清净故,如珠宝光,故名净色。”
10《阿毗达磨集论》卷一(第3页):“何等法处所摄色?有五种应知,谓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徧计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
11《阿毗达磨集论》卷一(第3页):“何等所触一分?谓四大种所造,身根所取义,谓滑性、涩性、轻性、重性、软性、缓、急、冷、饥、渴、饱、力、劣、闷、痒、粘、病、老、死、疲、息、勇。”
12《俱舍论颂疏》卷十八(第269页):“将得忍、不还、 无学业为障。 释曰:若从顶位将得忍位,感恶趣业皆极为障,以忍超彼异熟地故(地狱果是)。如人将离本所居国,一切债主、皆极为障。若有将得不还果时,欲界系业、皆极为障,唯除随顺现法受业(以不还果,受欲现业,故除也)。若有将得无学果时,色无色业、皆极为障。亦除顺现,二喻如前。”
13《大乘百法明门论解》:“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14《大乘百法明门论解》:“言精进者,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谓善品修恶品断,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捍表精纯,简净无记。又云,勇而无怯,捍而无惧。言满善者,圆了善事名为满善。故三根为作善,此名满善,能满彼故。”
15《大乘百法明门论解》:“言贪者,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16能海上师《三学讲录》(第91~98页):“十二缘起颂。”
17《大乘百法明门论解》:“瞋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恶行所依为业。”
18《俱舍论》第十九卷(第207页):“于非因道谓因道见,一切总说名戒禁取。如大自在生主或余非世间因,妄起因执。投水火等种种邪行,非生天因妄起因执。唯受持戒禁数相对智等非解脱道,妄起道执。”
19《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 戒禁取者,谓所受持随顺见取、见取眷属、见取随法、若戒若禁,于所受持诸戒禁中,妄计为最为上为胜为妙,威势执取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虚妄,由此戒禁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名戒禁取。”
20《大乘百法明门论解》:“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言悔恼者,覆罪则后必悔恼,不安隐故。贪痴二分:若不惧当苦覆罪者,痴一分摄。若恐失利誉覆罪者,贪一分摄。”
21《大乘百法明门论解》:“言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言忧戚义者,嫉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亦瞋分为体。”
22《大乘百法明门论解》:“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言染依义者,憍醉则生长一切杂染法故,此贪分也。”
23《俱舍论颂疏》卷四(第80页):“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
24《大乘百法明门论解》:“言惛沉者,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25《大乘百法明门论解》:“谄曲者,为罔冒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以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亦贪痴分也。”
26《大乘百法明门论解》:“或曰:散乱掉举何别?曰:散乱令心易缘,掉举令心易解,是所别相。”
27《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五:“云何掉举?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心不静照,障止为业。”
28《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五:“问:由余烦恼,从所缘境令心流散,及于所余善缘流散是否掉举? 答:掉
是贪分,由余烦恼流散非掉,是二十随烦恼中散乱心所。于善缘流散随其所应,是善心心所,非一切散皆是掉举。”
29《大乘百法明门论解》:“言寻伺者,寻谓寻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二法业用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谓意言境者,意所取境,多依名言,名意言境。或曰:寻伺二法为假为实?曰:并用思之与慧各一分为体。若令心安即是思分,令心不安即是慧分。盖思者徐而细故,慧则急而粗故。是知令安则用思无慧,不安则用慧无思。若通照大师释有兼正:若正用思则急慧随思,能令心安;若正用慧则徐思随慧,亦令不安;是其并用也。”
30《俱舍论颂疏》卷四(第82页):“未得今获者,如未得戒,今受得戒,创至生相,将成就故,名为今获。 已失今获者,如先坐定遇缘便舍定,名为已失。后重修得,创至生相,将成就故,名为今获。言成就者,先未得法,今时已得,先已得者,今复不失,此所得法,流至现在,名为成就。故论云:得已不失,名为成就, 故知获时,不名成就,成就时,不名获也。”
31《俱舍论颂疏》卷五(第91页):“同分有情等。释曰:同分者标章,有情等者正释。同谓身形等同,谓诸有情,身形业用乐欲展转互相似故。分者因义,谓由此分能令有情身形等同。同之分故,名为同分。”
32《俱舍论颂疏》卷一(第23页):“大种谓四界,即地水火风,能成持等业,坚湿暖动性。”
33《俱舍论颂疏》卷一(第23页):“地谓显形色,随世想立名,水火亦复然,风即界亦尔。”
34《瑜伽师地论》卷一百:“云何建立相续差别?当知相续略有四种。自他根境有差别故,立四相续,一自身相续,二他身相续,三诸根相续,四境界相续。”
35见本书第一讲(第13页) :“无为非蕴摄。”
36《俱舍论颂疏》卷一(第31页):“随粗染器等,界别次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