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今天我们还是要提问,但是名单没有拿来。那么,我提的问,大家能答的自己答。前天我们讲的是不相应行,讲完了。现在我们就是后头几个。
众同分,什么叫众同分?宗瑞上次你没有答下来,今天你答,众同分什么意思?你小组里发言很积极的,怎么这里不行?每个人都要回答的,不要是推给人家,推给人家的话,你饭也给人家吃了,那就不好搞了。哪个答?宗海,众同分,众是什么?同是相似的,众是什么意思?(学僧答:众多的意思。)
众多的有情,他的相续的身心,有同样的地方、相似之处。分就是因,有众同分这个因,使众生有相同之处。那么这个众同分,人就是人的众同分,都是两个脚站到走的;(12B)狗是狗的众同分,会叫的,能守门的;等等。众同分的范围,有广有宽。人类是人类众同分,乃至男人,男人众同分,小孩子,小孩子众同分,里边有各式各样的众同分。
什么叫生老住无常?宗晖。(学僧答:生就是本来没有的,后来他就……)
什么东西本来没有的,生下来?(学僧答:像有情、众生,谓于众同分所有诸行本无今有。)
什么叫诸行?(学僧答:像户口当中本来没有他的名字,他生下来以后就有他的……)我问你诸行本无今有,什么叫诸行?哪个说?其它的人说。诸行,就讲诸行两个。有为法才能……这个就对了。那么,这个老也好,住也好,无常也好,都是有为法,都是诸行、诸行、诸行。
什么叫名句文身?宗宙。什么叫名句文,再说身?(学僧答:诸法自性上的增语。)
什么叫自性增语?什么叫差别增语?(学僧答:自性增语可以把它的自性……)
这个增语是什么?什么增语,啥个增语?什么叫增语?(学僧答:增语就是加上去,对它本性来说也没关系。)
怎么叫增语?(学僧答:好比举个例就是说梵文的眼,就不叫眼。)
你把增语的两个增、语两个字解释一下,你说加上去也没有多,减了也没有少,那是不增不减,不叫增语,增就是加上去,怎么叫加上去?自性增语,先把这个说了,举的例——眼睛、眼根、耳根,对的,这个例是对的,但是这个例跟自性增语怎么联系起来?(学僧答:使人产生一个概念,去了解它的自性。)
本来是一切法没有名言的,你要显示于人家知道,必须有一个概念使人家知道,这个就是增语,增上去的,本身是没有的,加上去一个名字。眼根,眼根本来是一个净色根,但是你叫它眼根,它就叫眼根了,这是增上去的,外语叫其它的,它就叫其它的东西了。那你宗宙,宗宙就是这么一个五蕴,把你宗宙名字摆上去,你叫做宗宙,这是加上去的,你本来生下来没有宗宙两个字。
好了,什么叫差别增语?自性、差别两个字你怎么讲?什么叫自性?什么叫差别?(学僧答:本具的那个性,可以使它区别于其它诸法的那个……)
眼根也差别于其它的,不是耳、不是鼻、不是身,那还不是差别了么?怎么叫自性、差别,两个不是一样的了?看它例就看出来了。自性——一个概念;差别——这个概念还有其它的属性。诸行,一个概念,诸行是怎么的?无常的,就是它的差别。文,什么叫文?什么叫诸字为性?你这个指名身,跟“文”怎么连起来?由何显,如何由何文来显名?文字,“眼睛”就是个文字,一个“眼”已经是文字了,我们汉文没有拼音字母——ABCD,这个你兜拢来就是这个眼睛,EYE就是眼睛。这个东西是由字母显名,由名显句,对了,身就是多。
什么叫异生性?宗猛,什么叫异生性?你是不是异生性?你是圣者啦?管你修不修,什么叫异生性?异生性什么?你是不是异生性?问你是不是,你就说两个话就可以了。(学僧答:我是的。)
你是的。那就对了。你凡夫,就是了,没有得到圣法就是异生性。
真假四大
今天有人问一个“真假四大”的问题,我们补充一下。那么那个笔记已经抹掉了,那个是不好搞了,还没有写就抹掉了。完整抄不用了,抄好的人把它拿出来,那么我们是念一道。四大种,昨天好象写了,就是《俱舍》32文里边的“大种谓四界”,这是个颂。大种谓四界,大种就是四个界。哪四个界?“即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它是体,名字,它这个名字。它什么业用?“能成持等业”。它的一些体性——“坚湿暖动性”,这是一个颂。
大种么四界,哪四个界?地水火风。它有什么作用?能持。地,能持的用。水,能湿的用。湿,就是我们说面粉,把它加点水就缩了一团了,抟结起来了,没有水的话,它是散的,各了各的,那么,水能湿用。火能熟用,这一坨面粉湿是湿起来了,但是生的,吃不来,就像我早上吃个粽子,都是米,那个,就不能吃,那就要火,要加火,火要加上去的话,那就是成熟了,那就可以吃了,火能熟用,成熟用。那么风,成长,我们说这个南风一吹,草木就生长,就是春风一吹,这个草都生起来,那就是有长的作用,运动,没有运动,怎么长?小孩子蹦蹦跳跳的,他就长得快,你坐在房间不动的,就长得很慢。那么风是能长,这个业用如此。
那么,这是真四大。真四大是什么的境界?触的一分,这个我们讲过了,能触是触心所,它是身根、身识,所触的就是地水火风——能造四大,还有所造的——轻、重、涩、滑、冷、饥、渴等等,一共十一个所触。四大,所触的一分,它是身所碰到的。这个要记住,四大就:地坚的,身碰上去知道坚;水是湿的,手拿一下知道是湿的;火是暖的,你身烤一烤火就感到暖和,再烤得厉害就烧掉了,那个就不是舒服了;风动,你手碰上去它在运动的,就是动。这是身的境界。
那么这个假四大也有一个颂,也《俱舍》33的颂。“地谓显形色”,这个我们抄过的,就看念的,没有抄过的就写。地,地水火风那个地,谓,所谓的谓,显形色,显宗的显,形状的形,颜色的色。地是什么东西?显形色。我们假四大,我们一般人所谓的地,假使我们说这一个草地,很好看,绿绿的,草长得好好的,那么,这个草地是圆的,是形色,这个草地的地是绿颜色的,显色,我们所谓的地是显色形色表示的,不是碰上去硬的,叫地。你再看过去,这一块地很大,这是你眼睛看的显色、形色,这个形状很大就是地大。如果看起来小,这块地一点点大,不大,都是眼睛看的。所以地呢,显形色,并不是坚硬性。真假的四大不同就在哪里?一个是身碰上去是硬的;一个是眼睛看上去是绿的、蓝的。我们说青天,天是蓝的,晴空,蓝颜色的,碧青的,太阳照得亮亮的,没有边的,很大,这个是显形色,当然这个不是地,我们所谓的,一般都是显形色——看到的,那么真正的地是坚硬性,你单是眼睛看,不行的,要手碰了才知道。
“随世想立名”,(随便的随,世间的世,想象的想,站起来的那个立,名字的名。)这个地本来不叫地,它是显形色,“随世想立名”,我们祖祖辈辈这么叫下来,这个就叫地,并不是真正的地。但是我们人类习惯,从历史上一直把它叫地的,那么我们也顺着他叫地,但是这个地不是真的地,是假的地大。
“随世想立名,水火亦复然”,水也好,火也好,这是两个,四大,地水火,“亦复然”,(亦就是一点、一横、两竖、两点,也就是说,不亦乐乎的亦,复旦的复,自然的然)水火也同样,也是这个样子,也是显形色。我们看到这个河,像带子一样的,带子一样形状,这个河水很清,绿绿的,显色。我们说假的四大的水,也是显色形色,而真四大的水,要碰上去湿的,才是真的水大。火大也是,我们看到这个炉子里的火,红红的,那么这个火也是火焰很高,工厂里的锅炉,钢铁厂里边的火,烟囱里喷出来,很高,红红的,这个也是显形色,红红的是显色,那个样子一动一动的,这是形色。那么,水、火也是形色,“复然”,跟那个地大一样,也是形色。
“风即界亦尔”,风,风大,即就是立即,那个即,即使什么,那个即,界,风就是界——“风即界”,“亦尔”——也是这样子。那么,“亦尔”就是说也是显形色。风有两个说法:有的人说风大就是真的风,我们人间的所谓的风跟真的风界是一样的,风即界,风就是界,就是风界;但是,有的说“亦尔”,风跟地水火一样,也是显形色。我们说台风起的时候,一阵黑黑的风吹过来,这是显色,龙卷风是打漩涡的,远看出来就是一个黑色的漩涡的样子,那是形色,那么也是显形色。在风界,就是说我们假的风大,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假的风大就是风界,就是真的一样的;一个说法,假的风大也就是跟地水火一样,都是显色形色,不是真的风大,真的风大是运动,我们是看不到的,就是要身碰到的。那么,这是真的四大跟假四大的差别,就在这里:一个就是说,真的四大一定是身根所对的境,要碰上才知道的;假四大一般就是说眼睛看的。看到地下,踩在足下的是地,我们在澳大利亚看到红的地,它的土是红的,那么是红色的显色;这一条路,长长的,那就是一条,形色。那么,水也是一样,显形色;火也是一样,显色形色;乃至风,台风,那个龙卷风,等等,都是显色形色。那就是说,假四大是显形色,真四大是身的触境,那个不一样,这个要区分。
我们现在一般说的地水火风,都是假四大,所以说你没有学过《俱舍》的,人家个地水火风,“这个是我很懂,我完全懂了,地水火风么就是这个……”你再一问,哪是真的地水火风,哪是假地水火风?那他就呆掉了,怎么地水火风还有真假的从来没有听到过。那一般书是不讲的,但是真正要学法相,一定要辨真假。
我们现在佛教一样的,“灌顶,赶快去灌”,这个上师真的假的,“我”去看一看,真的上师灌顶得加持,假的上师灌顶你倒霉。外道给你灌了顶之后,你说把佛教的皈依的体都破掉了,如果你受了外道一灌顶,你成了外道了,就不是佛教徒了。
这个补好了,行了。我们下边,今天要开始讲识蕴。
乙五、识蕴
五个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最后一个了别的识蕴没有讲。那么,今天第五个蕴。“云何识蕴”,先看《五蕴论》: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摄故。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于所缘境”,心是能缘,缘就是攀缘,心总是要缘一个境才能生起来,你说我一个心生起来了,没有境的,你给我找找看,你想个空,空还是个境,你想一个人,人还是一个境,你说我一个心生起来了,没有缘,什么都没有缘,这个心怎么生起来?根跟境相对才生识,那么你这个识没有境的,你怎么生?生不出来的。决定是有所缘的境。于所缘境怎么样呢?起什么作用?“了别为性”。能够了别,知道这是什么。“亦名心、意”,这个识也叫心、也叫意。“由采集故,意所摄故”。因为能采集,叫心;因为是意所摄,就是意处所摄的,也叫意。“最胜心者”,这个就是讲为什么是《五蕴论》是大乘,它把识就分了八个识。一般的根本乘,到第六意识为止,第七、第八就不讲了。那么,讲到瑜伽的那个唯识宗,它属于大乘的。
我们先把大乘,小乘的概念说一下。在佛在世的时候,讲的原始佛教一直到佛灭度一百年之间,原始佛教不分部派的,都是一味的,没有说你这个讲法、我这个讲法不同,没有,大家的都是根据佛说的,都是同样的,一个味道。
到佛灭度一百年之后,由于弘化的地方不同,听法的人,弘法人的,他听的法不同,所对的机不同,当时地方的习惯不同,人的意识形态不同,那些,就慢慢地分部派。开始是上座部、大众部,后来上座部又分,大众部又分,一共分了二十部,二十部也是个大概数字。那么,这个时候叫部派佛教,是分了部派了。
分了部派之后,后来就慢慢地生出中观的,就是龙树菩萨创立的中观宗,这个中观宗。它再以后,产生无着、世亲的瑜伽派,也就是唯识派——瑜伽。那么,这两派出来之后,他们是讲大乘的,要度一切众生的。对前面的部派佛学,他们里边有一些差别,就是说有些教义是不同的。那么,互相辩论的时候,他们是贬低他们的地位,说你们是小乘,这是在辩论的时候要贬低对方,说他是小乘。实际上,小乘这两个字是不能乱安的。
小乘、大乘从发心上说,发的是菩提心,行的是菩萨道,那就是大乘,不在经论律三藏来分,这个不能分的。法是没有大小的,人的心有大小。所以说部派佛学是小乘,这个是大乘,我们是大乘,这个说法是辩论的时候故意贬低对方的一种贬斥,在我们客观的用,是不应当这么用。
所以说现在的人就用根本乘,把部派佛教叫根本乘,就是根本的佛教。然后从根本佛教就生出大乘的两个支分,就是说一个是瑜伽,一个是中观,等于蜗牛两个角。一个是讲缘起的,一个是讲性空的,而他们的所产生——从根本的佛教产生的。所以从现代很多的佛学家包括那些法师们,认为小乘这个名字最好不要用,用根本乘。根本乘就是在原始的佛教基础上发展的部派,然后从根本里边又发了两支,就是两个大车轨,一个是有、一个空——空有二轨,这就是瑜伽、中观。所以说在原始佛教跟根本乘佛教里边,它只讲了第六识,到瑜伽的时候把第六识发展到第八识,也不是自己想出来的,根据经上有这些话,他把它组成一个体系,叫是八识的这个唯识,就是唯识的学派。那么,这里我们讲五蕴,本来五蕴是根本乘的教义,他现在把五蕴里边的含义,用这个唯识宗的内涵去讲了,所以说《大乘五蕴论 》。本来是根本乘的,现在用八识的概念去讲,成大乘了,这就是所以叫大乘的原因。
最胜心者,谓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中诸行种子皆采集故。又此行缘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随转。又由此故,从灭尽等至、无想等至、无想所有起者,了别境名转识还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转故,又令生死流转旋还故。
“最胜心者,谓阿赖耶识”,那么,在心里边最殊胜的,就是阿赖耶识——第八识。“何以故?由此识中诸行种子皆采集故”,心就是采集,为什么阿赖耶识采集的意义最胜?最胜的心,就是最胜的能够采集的,就是阿赖耶识。因为这个识,一切行——也是有为法,行就是造业,有为法么造作,因为造作的种子,都收在阿赖耶识里头,所以说这个最殊胜的收集的心,就是阿赖耶识。
“又此行缘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那么,这个阿赖耶识,它缘的境是根身世界,它行相,行相跟所缘,都不可分别。我们行相、所缘呢,第六识经常在分别的,现在缘的是茶杯,等一下缘的是香炉,一会儿缘的是那个椅子,不断地来分别,来调这个所缘境,那就可以很容易分出这是茶杯,那是……不一样的。那么阿赖耶识这个行相很细,就是缘的根身世界,一味地缘下去,所以它的行相跟所缘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随转”,前后是同样的,那么这个行相、它的所缘境,就很细很细,一般是不容易觉出它的分别来。
“又由此故,从灭尽等至、无想等至、无想所有起者,了别境名转识还生”,又因为有阿赖耶识,所以你入了灭尽等至——灭尽定,入了无想定——无想等至,无想所有——生了无想天去,这个时候心没有了,你该没有识了,那么这个人该死掉了。但是没有,因为是阿赖耶识把他持在那里。等到你灭尽定出定了,或者无想定出定了,或者无想天掉下来了,心又生了。这个从哪里生出来的?阿赖耶识生的。阿赖耶识里边种子还在,当你入定的时候把种子压住了,不给它现行,等到这个定的势力没有了,这个种子又现行了,前面七个识又生出来了。所以说,因为有阿赖耶识,所以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下来的时候,其它的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又生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它就生不起来。
这七个转识,“待所缘缘差别转故”,它为什么叫转识?因为它对它的所缘缘,所缘的那个缘,所缘缘是一个名字,缘有四种:因缘,等无间缘,增上缘,所缘缘。这个我们暂时不要去管它。所缘缘就是所缘的境,这几个前面的识,根据所缘的境要不同不同才得生起来。
“数数间断还复转故”,这前面六个识,“数数间断”,它要断的。你说眼睛看东西的时候,它眼识生起来了,但是你眼睛闭下来,不看了,眼识就断掉了;耳朵在听声音的时候,耳识生了,当你耳朵不听声音的时候,专心一致在自己在修定的时候,外面声音都听不到了,那么你这个耳识也停下来了;鼻子香味等等,你舌头,你吃东西的时候,甜的、咸的、酸的知道,你不吃东西了,你坐在那里,那你什么味道也没有,那个舌识就不生起。所以说,这几个识,“数数间断”,中间要断的,“还复转故”,它后来又生了,碰到境来了又生了,所缘的境来又生。怎么所缘境来?根境相对,这个识就生。没有这个所缘的话,它就不生,或者根坏掉了,也不生。那么,这是“数数间断”,碰到因缘到了,又生。
“又令生死流转旋还故”,这六个识,前面六个识,加上第七识,都是生死流转的因,生死流转一会儿轮回来来去去,都是六识的关系,这前面几个识的关系,这就转识,这几句话都是解释转识的。
什么叫“转识”?它就是说,“待所缘缘差别转故”,这是一个原因;“数数间断还复转故”,第二个原因;第三,“又令生死流转旋还故”。都是转的意思。那么,三个转的意思,解释这个转识的“转”,为什么叫转识。这转识,具体说,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几个识。阿赖耶识是本识,根本的识。从阿赖耶识又生了七个识,都叫转识。为什么叫“转”?就是三个原因:“待所缘缘差别转故”,一个“转”;“数数间断,还复转故”,第二个“转”的意思;“又令生死流转旋还故”,第三个“转”的意思。因为三个“转”,所以这几个识叫转识。重点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故。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即此亦名阿陀那识,能执持身故。
“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故”,藏识,一切法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边。“又能摄藏我慢相故”,摄藏。能藏、所藏、摄藏,三个藏。它能够摄藏我慢相,第七识把阿赖耶识执了我。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四个相应。那就是我慢相,就是第七识把执阿赖耶识成了个我慢相。
“又复缘身为境界故”,这个阿赖耶识,它一味地缘这个身心世界为它的境界。“即此亦名阿陀那识”,因为“缘身为境界”,有一个名字叫阿陀那识。阿陀那识是执藏,“能执持身故”。
这是讲阿赖耶识,讲完了。最后,最胜意。识蕴有几个名字,一个叫心,一个叫意。意,思量叫意。这个最殊胜的、作用最强的意,是第七识。
最胜意者,谓缘阿赖耶识为境,恒与我痴、我见、我慢、及我爱等相应之识。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果及与圣道灭尽等至现在前位。
“谓缘阿赖耶识为境,恒与我痴、我见、我慢、及我爱等相应之识”,这个是第七识,思量名意,它专是想到阿赖耶识是“我”,然后,它的心所法——的我爱、我慢、我痴、我见,都相应把这个阿赖耶执到。执到是“我”之后:“我痴”,认为这是我;“我见”,这是我,碰不得;“我慢”,贡高;最后,“我爱”,爱自己。这个是坏的东西都包完了,这四个“我”,是最坏的东西,一切烦恼从这四个东西发展出来的。
“相应之识。前后一类相续随转”,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就是把阿赖耶识执到,跟我慢、我痴、我见、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就是总是盯到它,执了阿赖耶识是“我”,前面说是“我”,后头也是“我”,相同的,这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一直到什么时候?“除阿罗汉果及与圣道灭尽等至现在前位”,那么,除了阿罗汉果之后,或者入灭尽定了,这个识就断掉了,否则的话,“前后一类相续随转”——总是前后同样地、相续地生下去,不会断的。什么时候断?阿罗汉果的时候断掉了,这个第七识断了。那么在入灭尽定,我们前面讲过,那个“恒行一分”,就是说末那识,末那识就是恒行,不是不恒行。它一分,就是这末那识也灭掉了。那么,就是说,入灭尽定的时候,跟阿罗汉成、证果的时候,这末那识才停下来,否则的话,都是一味的前后相续随转。这个《五蕴论》讲得很仔细,《广五蕴论》恐怕也差不多。我们再看一看广的:
【广】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此能采集诸行种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生死流转回还故。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13A)就是对所缘的境,这里说的是所缘缘,所缘境,一样的。谓于所缘的境,它的“境”略掉了,所缘就是境。于所缘的境,它能够起了别的作用,这个叫识。
“亦名心,能采集故”,这个识蕴,也叫心。心、意、识都是一个,一体异名,体都是一个东西,有的时候叫心,有的时候叫识,有的时候叫意。为什么叫心?“能采集故”,从它能够积集的、采集的这个意义来说,叫心。那我们几个根本名相先说一下。心、意、识,一体异名。积集叫心,思量叫意,了别叫识。大家写一下好了,积集,积拢来、集起来,叫心。思量,心里边思量,思,思想的思,量就是质量的量,思量叫意。了别叫识。所以说识蕴,有的时候叫心,因为能够采集,采集是积集,积集、采集一样的意思。那么,一般的法相是用积集,这里用采集,意思是一样的。为什么叫心?因为它能采集,所以叫心,心就是积集,能采集就是叫心。
“亦名意”,也叫意。为什么?“意所摄故”,我们十二处里边,意处里边,就包识蕴,八个识都在里头。
“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最殊胜的能采集的作用的,这个什么呢?是阿赖耶识。“此能采集诸行种子故”,一切有为法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边,都采集到它——阿赖耶识里边,所以说最殊胜的积集,就是阿赖耶识。
“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阿赖耶识是个很奇怪的心,它的心都是缘根身世界,没有什么差别的,前后是缘一样的东西。我们这会儿缘这个,一会儿缘那个,前后差别很多,阿赖耶识前前后后就是等流下去,缘一个同样东西。所以说这个行相,非常微细,不可分别。“前后一类”,前面缘的、后面缘的都是同类的东西;“相续”,但又不是一样的,它是前生后灭,刹那刹那地生灭,相续而生起,“转”就是生起来。
“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五蕴论》,灭尽等至、无想等至、无想所有,这个不好懂,这里就更干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出定,或者无想天里边掉下来。“了别境界转识复生”他们这个灭尽定或者无想定出定的时候——他的心已经就没有了、已经灭掉了——他们出定的时候,或者无想定下来的时候,了别境界的转识,就是了别境界的前六识,包括灭尽定是第七识,又生起来了,本来已经灭掉了,它又生了。“复生”,这个识又生了。“待所缘缘”,这个是同样的。
为什么叫转识?“待所缘缘差别转故”,这些识,要根据所缘缘,差别转故,现在缘这个,等一下缘那个,各式各样,不同的,差别生起来的。假使你现在是看的天,等一歇看地,一下子看水,一下子看山,各式各样差别的所缘缘,这个识也各式各样地生起来,这是第一个转。所缘缘差别而生起的,第一个转。
第二个,“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心,它要断掉的,断了之后,缘到了,又生起来,这是转识的第二个意思。
第三个,“又令生死流转回还故”,这个就是,前面几个识使我们流转生死,去而复还。
那么,这几个意思,就表示为什么叫转识,前面的。下边讲阿赖耶识。
【广】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
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
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
“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里边,能够含藏所有的一切有为法的种子,都摆在里边。“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它又包含这个我慢的相,这是第七识,执阿赖耶识为我,所以有我慢相。“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它缘的什么境界?缘自己的身,也缘世界。
“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这个阿赖耶识也叫阿陀那识。摄藏,就是执持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就阿赖耶识执住的,否则的话,你入了灭尽定,你心都没有了,你个身体该死掉了吧?它不死。就是阿赖耶识没有灭掉,它还可以执持这个身体不烂。但是阿赖耶识它到底什么行相,大家都不知道。因为你休克的时候,或者入灭尽定的时候,心都没有了,阿赖耶识还在里边,它的作用根本就感不到,因为它很微细。你感不到它在缘什么东西,你根本不知道。
“最胜意”,这个心讲完了,最殊胜的积集的,心的意思,就是阿赖耶识。那么,又叫意。最殊胜的、思量的、突出的这个意是哪个?就是末那识。“谓缘藏识为境之识”,缘阿赖耶识为境界的那个识,就是末那识。末那识不缘外的,只对内的,它就缘那个阿赖耶识,什么都不管,只把阿赖耶识抱住,认为是我爱、我见、我慢、我痴,跟它相应,就这个是“我”,其它的它不管。那么,它,“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几个心所相应的,“前后一类”,都是缘个阿赖耶识是“我”,没有变化的,“相续随转”,等流下去,生起来。什么时候把末那识灭掉?“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阿罗汉的圣道现起来了,灭尽定现起来了,这个末那识就灭掉了。
“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那么这个六个转识,眼、耳、鼻、舌、身识,加上意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识,加上第七个染污意,就是末那识,再加上第八个阿赖耶识,这八个东西加起来,叫识蕴。那么识蕴就是八个识。在根本乘里边只有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就有六个。那么这个地方就把识蕴讲完了。
现在我们要讲差别了。下面就是总结的文,先看《五蕴论》。
甲四、释蕴义 兼明十二处、十八界、及处、界义
蕴为何义
问:以何义故说名为蕴?
答:以积聚义说名为蕴。谓世相续、品类、趣、处差别色等总略摄故。
“问:以何义故说名为蕴”,蕴是什么意思?“答:以积聚义说名为蕴”,蕴就是积聚的意思。这个我们前面略略讲过一下,今天准备要再讲得宽一点。“谓世相续、品类、趣、处差别色等总略摄故”。那么,为什么叫积聚?我们看广的。
【广】 问:蕴为何义?
答:积聚是蕴义。谓世间相续品类趣处差别色等总略摄故。如世尊说,比丘,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胜、若劣、若近、若远,如是总摄为一色蕴。
“问蕴为何义”,答:积聚是蕴的意思。怎么样得积聚?“谓世间”,这个“世”就是世间,“相续品类趣处差别色等”,这个我们想写一下。世间,就是说什么?就是我们三界。三界里边就是欲界、色界,欲界是五趣杂居,还有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是世间。那么,以世间来差别色,这个色属于欲界的,这个色属于色界的,无色界没有色。
“相续”,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有四种。这个我们写一下。有很多解释,有的分四个的,分五个的。那么,我们就姑且用《瑜伽师地论》的来讲,因为《大毗婆沙》,也讲了五个相续 。《瑜伽师地论》是我们法相宗的根本论,昨天我们讲过的。法相宗六经十一论:六部经——《华严》 、 《密严》 、 《解深密》 、 《楞伽》等等,有六部经是依据;论里边,十一部论——一个本、十个支分,根本的论就是《瑜伽师地论》,支分有《五蕴论》、《摄大乘论 》、《辨中边论》等等,一共有十部论。
《 瑜伽师地论》是法相宗的根本论,所以我们就采取《瑜伽师地论》34的对相续的解释——四个。还有《大毗婆沙》,是阿毗达磨的,根本部的,根本教义的,我们就不用了,它有五个相续。那么,这个也很简单:“自身相续”,就是自己;“他身相续”,是人家;下边是根境相对,“诸根相续”、“境界相续”。就是说,把这个色,根据相续的不同,来分类。
下边是“品类”。这个色是细的、粗的、好的、坏的,品,分类。
“趣”,趣是五趣,天、人、地狱、饿鬼、畜生,就阿修罗没有。阿修罗道,属于天上有阿修罗、旁生也有阿修罗,那么,阿修罗就并了天跟旁生道里去了,不另外立一个道。五趣里边就五个,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五趣来分别这个色。还有处,那是属于哪一个处的。
总之,以这些东西来分别色,“差别”就是分别,那么这样子把它分了类,“总略摄故”,把它归纳起来,这个叫蕴,就是蕴的意思。
那么它举个例:“如世尊说,比丘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这是过去三世,也可以说世间三世,也可以说,这从时间来分,过去、未来、现在。
“若内、若外”,就是相续,自己的内,自己相续是在内,他相续就在外。境界在外、根身在内,这个就是相续的根身,根是内,境是外。如果自他来说,自己是内,他就是外。这是相续来分。
“若粗、若细、若胜、若劣”,这是品类。
“处”,若近、若远,这是处所的近远。“趣”,就是说天的色、人间的色,等等。以这些来差别色的,把它总地归纳起来,属于色蕴。那么,色蕴的根本要义大家不要忘记,变碍为性。凡是有变碍的这一类的东西,管你近的、远的,粗的、细的,好的、坏的,自己的——内的、外的,过去、未来、现在的——世间分三世,这都是一个色。那么,就举一个佛说的经里边,来证明这个问题。
五蕴之数量次第
这里讲处、讲蕴,就讲完了。现在我们就要补充一些,蕴,为什么就是只有五个?五蕴,为什么不能多?为什么不能少?这个,我们以前是略略讲过一点,现在,就是说,再重新地说一道。
那一天,我们讲了,为什么五蕴不能摄无为法35——“义不相应故”,这个无为法,跟色的意思不相应,跟受的意思不相应,跟想、跟行、跟识——了别的识,都不相应。色是变碍,无为法没有变碍;受是领纳,无为法不能领纳;想是取相,无为法不取相;行是迁流造作,无为法不迁流、不造作;识是了别,无为法不了别。所以说色、受、想、行、识五个蕴里边,无为法都摆不进去——“义不相应”。那么,摆不进去,我们再开一个蕴,“无为蕴”,行不行?也不行。蕴是积聚的意思,无为不能积聚,不能开。蕴有漏的是染依,无漏的是净依。无为法不能做染依,也不能做净依,不相应。所以说,到处把它安,都安不上去,都不相应。所以说这个“义不相应”是多方面的。既然“义不相应”,那就不能摆一个无为蕴,所以说六个蕴不行,就是不能增,五蕴只能五个。
为什么不能减?这个下边就不能减的意义。那么《俱舍》里有一个颂,这个颂,上一次讲,没有写吧?他们有个别写了,又擦掉了,那么你们今天只好自己根据我说的写了。
“诤根生死因”,诤论的诤,树根的根,“生死因”,生死,流转的生死,因缘的因。这一句“诤根生死因”。“及次第因故”,及格的及,次第,菩提道次第两个字——次第,因,也是原因的因,故是缘故的故、讲故事的故,“及次第因故”。“于诸心所法,受想别为蕴”,就在心所法里边,于,于是的于,诸,诸位的诸;心所法,那就三个字。“于诸心所法,受想别为蕴”,受,想,别,分别的别,为,有为的为,蕴是五蕴的蕴。
“诤根生死因,及次第因故”。这个诤的意思,为什么五蕴里边,受心所、想心所——只有一个心所法,它要给它们两个心所法,要安两个蕴?因为有特殊原因。它是诤根,一切诤论的根,就是这两个。在家人,诤的是享受,受蕴;出家人,包括外道,他们诤的是见,外道见,佛教里边也是中观见、瑜伽见,都是诤那个见,见是想来的。所以说,受及想是诤根的因,因为有诤的根,是一个原因。
第二生死因,一切流转生死,凡夫就是贪享受,生死的因是受。(……)
还有五蕴里边,有这个次第因。一定要色、受、想、行、识,按了这个次第来的。
因为这三个因的缘故,所以说心所法里边,受心所、想心所,虽然只有一个心所,一定要把它们立为蕴。那就是说五蕴里边,非要抽出这两个,加进去,成五个蕴。这个里边就是说,五蕴有次第因,就是说五蕴有五个次第,这五个次第不能缺,一个挨到一个,跟链条一样,一扣一扣,扣起来的,一定是五个次第。如果你说要少一个,不行,链条少了个扣,断掉了。所以说五个蕴里边,加一个不行,少一个也不行。那么这就是说,不能减、不能少、不能增,决定是五个。
我们说,佛的法相,就是色、受、想、行、识,还有个法数,决定是五,定的,不能动摇的。五蕴里边决定是五个,十二处决定是十二个,十八界决定是十八界。那么,五蕴里边,五个是不是乱兜五个,不行,一定是色、受、想、行、识。十八界里边一定是十八这个东西,不能自己乱安。所以说,法相、法数都是决定的。是佛说的东西,都是不可动摇的。我们以前,封建的时候,皇帝说的——金口,是不能动的,这是拍马屁,封建。而佛说的话,却是真正的金口,因为符合真理的,你推不动的。你说五蕴四个,不行的,一定是五个。你说五蕴,不要色、受、想、行、识,另外乱弄五个东西,也不行。你哪怕次第把它颠倒一个,也不行。所以佛说的话是决定如此,跟印一样,印下来了之后,你一分一毫都不能动。
这里我们说了一个,第六蕴——加一个蕴,不行,少一个蕴,也不行。这五个蕴里边,色、受、想、行、识次第也不能乱。我们以前讲过一点,现在再要补充一个,就是次第因。再写一句话,这个还是写一下吧,把两个颂都写下36。
第一个颂就是说,这五个蕴不能少,决定要五个。受、想虽然是两个心所法,一定要把它拆五个。那么这五个里边,它的次第也不能倒,因为它有这五个次第。所以说你减也不行,减了就是说链条的扣子断掉了。假使你加的话,第六个蕴是不成立的,减,是链条要断的。就是不增、不减之中,又是要次第不能乱。前面四句,我刚才讲的不能减,最后两句是说不能减的原因,因为它有这个次第。那么它讲的次第,可以是“粗”,根据粗细的次第;根据“染”,染污的次第;根据“器等”,这是一个比喻,“器”,还有其它东西,“等”。这是三种原因。“界别”,第四个原因。根据粗细的次第,根据染的次第,根据器的次第,根据界别的次第,安立这个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次第,不能动,决定是不能动摇。
这里边,《俱舍》讲了四个次第,我们,就采取了两个,还有这些就讲《俱舍》时再讲,现在不要讲那么多。次第因里边有四个,哪四个?我们就是说,“粗”是一个,“染”是一个,“器等”是一个,“界别”是一个。因为四个原因,这个次第,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正因为它有次第,你少一个不行,少一个的话,这个次第就少了一块,就链条少了一环,就是缺了,意义不完整了。那么,这是双关的,又是次第不能动,又是因为次第不能动,少一个也不行,多一个,不行,前面说过了,少一个也不行。
那么,这个次第是怎么安的?我们先说粗细的次第。这个表,上次写过,给人家擦掉了,哪些人抄了不知道,那么你们去找他们抄好的人,借了抄一下。有一个表的,“粗细”画了,画好的。那么,从粗的讲起。色、受、想、行、识这五个蕴,色是有对,受、想、行、识,四个无对。所以说有对的是粗,无对的是细。所以色摆在第一。这是第一个,色蕴是第一,最粗;其它受、想、行、识,都是无对的,所以说色蕴摆在第一,最粗。
其它四个里边,哪一个最粗?受最麤。我们一般自己感到“我”很舒服,“我”感到这个手很痛,等等,这个就是受的作用。在其它的四个里边——受、想、行、识里,受的作用最粗,最显著,粗就是最容易感得到,你身上很舒服,很痛,等等,最容易感觉到。所以受摆第二,没有对的里边,受是最粗。
想,还有三个,三个——想、行、识里边,想,是最容易知道。我们心里边,把外边的男的、女的、好的、坏的,这些想象摄起来,这个容易显示,容易冒出来,比较容易,比较粗。那么,受后边,是想。
行跟识两个比,行,里边起贪心、瞋心这些心所法,及忿、恨心,这个容易感得到。识,是总经理,在最后的。那些营业员、会计等等办事的,都是心所法,行——行蕴,这是容易看到,你要见总经理,不容易的。庙里一样的,你要见个知客师、见一个什么,容易的,见方丈却不是好见的。我们昭觉寺的方丈室,转弯抹角,人要进好几道门,进得去,这个方丈门也不开,窗口里看一看。为什么?这个不是随便好见的,他忙得很,大家去见的话,他还要不要办事情?不好办。总经理也好,什么也好,最后的。这个办事人员,在面前,容易见到。那就是说这些比较粗。发脾气,生气,你心里边的识——了别的心,感不到,而发脾气的瞋心容易感到,看到好东西,贪心,看到人家穿了一个、买一个什么好东西,“我”也要去买一个,没有钱的话,我要偷一个。我们这里,他看到我的灯好,偷一个,偷了一个灯去。这个就是贪心所,这个容易看到。最后的,了别的识,隐在后头,但是它是最细,最难分别。阿赖耶识最细,阿赖耶识,根本它的行相都不可琢磨的,那么,这是最细。
所以,从粗细的次第来说,决定是色第一,受第二,想第三,行第四,识是最后。那么这个是一个次第,粗细的次第。
又一个三界的次第,我们来说。(上次讲过的,这一次写下来了,有个别人抄了,个别人没有,擦掉了,不好抄了,那么你们把抄过的人去借了抄。)
在界的差别来说,三界,欲界最下。欲界里边,标志是什么?五欲。五欲里边最粗的,最容易看到的,最容易感得到的,色相。我们说五欲里边,色、声、香、味、触这五个欲,色是最显了的,最容易看到的。所以欲界里边的五欲——妙欲,最显著的是色。欲界就是贪色,说老矩话,色字头上一把刀,都是从色字上做的文章,欲界的人就是贪男、女色,这是特别显著的,财什么东西还是附带的。有的人拼命争取财、地位,为什么?就是要成一个他的理想的家庭,你没有这些财,人家不要你,看你不起。那为了要成家,拼命地要去想办法挣钱。赚钱赚得好,发财。赚不好,人财两空,自己要累死了,人家也不来跟你,那个就没意思了。那么欲界里边,五欲最显著的是色。所以色蕴摆第一。
那么欲界讲过了,是色界。色界里边,我们说初禅、二禅、三禅。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都是受,喜乐受。那么,这个色界里边,这个受的行相最显著,所以说受摆在第二。
那么,想,无色界。无色界,超过色界之后,修无色定的话,空无边处,就是想整个的法界都是空,识无边处,空的境不要它,我们能缘的识,徧整个的虚空,徧法界。那么,这是观想,观想无边的空、无边的识,那是想,所以说无色界里边,想心所显著,那么想摆了第三。
无色界的最高的有顶,我们讲过,第一有,是三界的顶,再高没有了。这是最殊胜的、三界福报最大的地方,他造这个业是什么?思心所。那么,这个思心所,有顶的思心所,造有顶业的思心所,在三界里边是最殊胜的。这个思心所,是什么蕴?行蕴里边的。所以,行蕴就摆到第四。
识蕴,这个将来我们说四识住,识是能住,它住在哪里?住在色里边,住在受里边,住在想里边,住在行里边。前面四个是所住,所以说,识是一个主人,它可以坐凳子,也可以坐汽车,也可以住什么东西,前面四个东西是它所住的地方。那么识,能住的,当然摆在最后。
所以说从三界的次第说,也是色、受、想、行、识。那么,这个次第不能动。那次第不能动,能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少。假使我们说色、想、行、识,“受”不要,那你色界就没有了,三界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你说“想”不要它,那么无色界就没有了。你说行不要它,那有顶就没有了。你说是识不要它,那么能住的识蕴就没有了。一个也少不了。所以说这个五蕴里边,既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多一个,又不能颠倒一个。这个讲法相,就讲得最严密的,这个是《俱舍》,把这些问题都彻底地给你讲清楚了。那么,在五蕴里边的蕴,我们大概就补充到这里。
十二处
下面是处。那么我们要讲这个,就是要把它的关系要搞清楚,蕴与处的关系。蕴、处、界都是分析宇宙的万物的。处是包含无为法,蕴是不包含无为法,只是有为法。但是色蕴包含哪些处?这个要你们讨论的,自己去找。下边我们把处讲一下,先看《五蕴论 》。
复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言触处者,谓四大种及前所说所触一分。言意处者,即是识蕴。言法处者,谓受、想、行蕴,无表色等,及与无为。
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云何虚空?谓若容受诸色。云何非择灭?谓若灭,非离系。此复云何?谓离烦恼对治,而诸蕴毕竟不生。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此复云何?谓由烦恼对治故诸蕴毕竟不生。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
问:以何义故名为处耶?答:诸识生长门义,是处义。
“问:以何义故名为处耶?答:诸识生长门义,是处义”,好,这个很简单,就一句话。
什么叫处?“诸识生长门”,一个识它要生的地方,门就是地方、处所,也就是处的意思。识从哪里生?从这个“处”生,处就是识生长的那个地方,门就是由此而生,门就是由此而进,由此而出。识之所以能够生出来,由这个门,就是十二处那个门。
这个我们讲过了:眼处对了色处,就生眼识,耳处对了声处就生耳识,意处对了法处生意识。那么,这个就是说,识从这个处里边生的,就是它生的门、门户,从这里出来的。
最后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眼对色;“耳处、声处”,根境相对,耳对声;“鼻处、香处”,鼻对香;“舌处、味处”,舌对味;“身处、触处”,身对触;“意处、法处”,意对的是法。
“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这个前面讲过了,眼——净色根,耳、鼻、舌、身都是净色根。色处,有显色、形色,等等;声有执受大种,非执受大种,俱大种;香有四种,等香不等香;味有三德六味这个味,甜、咸、苦、辛、淡,等等。“如前已释”,前面讲过了,不要说了。
触处,有点儿困难,以前有人就是教不懂,这里再补给你说一下。触处:四大种——能造色,也在触里边,及一分触——所造触,这两种都是触处。这是也讲过的,再给你分析一下。能造、所造都是触。
意处就是识蕴,我们前面说的,什么叫意?“意所摄故”,这个意处就是识蕴,识蕴就包在意处里边。
法处,就是“受想行蕴,无表色等”,及“无为法”,都属于法处里边的。
五蕴、十二处与八十七法之间之对应关系
下边“无为法”我们慢慢说,先说十二处。十二处的五蕴,五蕴的色蕴,包十二处的哪些处?五蕴的受蕴,包十二处的哪些处?五蕴的想蕴,又包十二处的哪一个处?五蕴的行蕴,十二处里边哪个处?五蕴的识蕴,包含这个十二处的哪个处?然后反过来,十二处里边,这个眼处属于五蕴里边哪个蕴?十二处的色处属于五蕴里哪个蕴?十二处的声处、耳处、香处、鼻处……一直挨到意处、法处,属于五蕴的哪个蕴?这个,你们回去讨论的时候要把它弄下来。就是说:五蕴里边每一个蕴,十二处里边包哪个处;反过来,十二处每一个处属于五蕴的哪个蕴。这个,一正一反地弄下来。
还有一个:五蕴里边,百法也好,《五蕴论》里边没有一百个,心不相对行少十个,无为法里边也少三个,那么算算是十三个少了之后,就八十七个了,不去管它。你把这个五蕴里边所有的法,把它理起来,八十几个;然后色蕴包几个,受蕴包几个,行蕴包几个,识蕴包几个;十二处里边,色处包几个,声处包几个,香处包几个,把三个东西的关系都列出来,画表,然后明天要问。
再说一遍:五蕴里边,包含哪个处,每一个蕴包哪个处;反过来,这个处属于五蕴里哪个蕴;然后五蕴的每一个蕴,这八十几个法里边,又包哪几法,色蕴包几个法,受蕴包几个法;再过来就是说十二处里边,色处包几个法,香处包几个法,意处包几个法,法处包几个法。要一个一个列下来。
这个就是要练一练脑筋了,如果这个东西你经常地分析,你以后碰到事情不要费脑筋,马上把它就弄得很清楚,下个决断,这样这样子做。那个辩论就是这样子,把脑筋磨细来,你说不磨细的话,你想入定,那是不可能的。 《大般若经》大概念过的人可能有,同样的话一大圈,再过了——跳两个字,又是一大圈。念到后来,想睡觉了,这差不多的话,都是一样的。但是,你没有这个训练的话,你想入定,做不到的 。《般若经》是印度的佛说的话,他跟你开玩笑?一圈一圈一圈地说,就是叫你思想,把你磨细磨细,你这样子才能够进入微细的道理。如果没有这些训练,你微细道理擦过去了,摆在你面前都漏过去了,不能体会到那个道理。因为这是进入定的一个训练的阶段。我们这个还粗,比《大般若经》还粗得多,那明天的要求就是这几个东西,就是互相的关系,五蕴、十二处、跟七十五也好、百法也好、八十几个法也好、八十四个法也好,它的关系,找出来,互相的关系找出来。明天我不是一个一个问,我就是抽到问的:五蕴里边,八十四法里边,是哪些法,色蕴包哪些法;或者是十二处里边,法处是包哪些法;十二处,法处又在五蕴里,哪个蕴;五蕴的色蕴,在十二处里边,又是什么东西。我中间挑到问的,不是挨到挨到问的。那就是说,你的脑筋要活一点,你的脑筋死板板的话,我问什么东西你也不知道。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