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把心所法讲完了,五十一个心所法。下边是“心不相应行”。
丙七 心不相应行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心法分位,但假建立,不可施设决定异性及不异性。 彼复云何?谓得、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无想所有、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类。
这里“心不相应行”说了十四个,《百法》里边是二十四,所以说开合有所不同,这是《大乘五蕴论》,根据根本乘的《五蕴论》来的。那么根本乘《五蕴论》,它就是讲的是六十四法、七十五法,这里,那就要多了。很多是根据《百法》讲的,但是名数并不完全一样。在不相应行里边就少了十个,所以不满一百个。
【广】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
我们看《广五蕴论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这个我们两边一对照,这个“等”就是色心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它的一分,它的一个部位,它的变化的地位,假安立的。
但假安立,“不可施设决定异性及不异性”,“谓此与彼”,这个不相应行法跟那些心王心所色法,不可说它是不同,也不能说它是同。因为它同的话,它分位是不一样,它是它的一部分,它是它的某个部位,才说它这个不相应行的。那么你说它是不同的,它的体就是它们三个,就是三个东西合拢来,在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地位,它产生这个作用叫心不相应行。
所以说跟那个色法、心法、心所法,不能说异也不能说不异,那到底异不异?这个你们去回答。我们说话不能模棱两可,你说这个东西跟它又像又不像,这个话没有用的话,“又像”个么就像了,“又不像”就不像了,怎么叫又像又不像?不像就不像,像就像,为什么说又像又不像?这个是在中观里就尽量不说这一类的戏论。你说的话,没有一个一定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么什么?那么这里说,又不可说是异也不是说不异,它这么说,我们怎么看法?
“此复云何”?下边说,那么这些是什么东西?哪些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这个我们就看,“无想等至”,等至就是定,“灭尽等至”,这个等至就是这里写的定,等至两个字,这个广论就给你解释,就是定。“无想所有”,这就是无想天,有的说无想异熟,异熟果,修了无想定之后,感的异熟果就生了无想天去了,所以这里“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一般,生住异灭,灭就是无常,异就是老,“生”,“住”,这里老就是“异”,生住异灭,就是生老住无常,讲的方式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
“无常”就是灭掉了,一般来讲,无常来,就是死掉了,这个最大的无常就是一期生命。那么平时都有无常。我们说从早上一条河,我们再看那个河的水,你说河变了没有,每一刹那水都在动,你现在看的河跟昨天的河不一样,跟前一小时的河也不一样,甚至于跟前一刹那的河也不一样,不断地换新的。就像我们多宝讲寺,今年来看看这么两个人,明年来看看,不对,又调了一批人,后来看看又是一批新的。这一次我们讲不要调了,这样尽调也不好。多宝讲寺总是那个庙没有变,但是人不断地在变,那么以后要稳下来了,不能变了。再变的话学不出法师来了,一年、半年是学不成法师的——起码六年。所以说六年一定要稳下来。
那么这里就是还有名句。“名身、句身、文身”,就是名句文身。“异生性”。一共这么多,“如是等”,那么多。
那么,这里我们先要说一个,什么叫“心不相应行”?它的体是说了,就是色、心、心法的它的一部分,它的一个不同的地位,假安立的,这是它的体。这个名字怎么安的?为什么叫“心不相应行”?那么我们《俱舍》里就很简单扼要地说一句,一个定义,它说“体非心所”,它这个法不是心所法,它虽然行蕴里包的呢,不是心所法,心所法是跟心相应的,相应行,它既然不是心所法,就不跟心王相应,所以叫心不相应。这是解释一个“心不相应”这四个字,心不相应的这个意思就是说它跟心王不相应的,不是心所法,心所法跟心王相应的,一起生起来的。那么再说个“行”,它是五蕴里边属于行蕴所摄的,叫这个叫“行”,心不相应的、行蕴里边的那些法叫心不相应行,这个就是说“心不相应行”它的名字的含义就是这个意思。
预流四支
在讲“心不相应行”之前,我们要带说一句其它的话,就是为了学习的深入跟巩固,必须要说。我们说在《广论》大家都听过了,这个就是说: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个这是预流四支。你要得预流果,先从这个四个支分下手。第一个依止善知识,要选择善知识,是合格的、又是满足这个要求的。那么康萨仁波切,他的决择,在末法时期,十个要求的人不好找,最少要满足两个,那么就是说第一需要有持戒,第二个是悲心。持戒就是说别解脱戒、菩萨戒、乃至三味耶戒都要认真地持,而不犯的,或者犯了马上忏悔的,大的不犯,小的犯了就忏;悲心,就是说一切——自己修行也好、做事情也好,都是从利他出发,不为自利。
我们昨天收到一封信,他说:“我们要修行,目的是什么?为自己成佛,要度众生,度众生也是为成佛,好象从头到尾都是为自己。修行,把它搞了半天都是为自己”,这话对不对头?大家想想对不对头?完全错误了!他好象《金刚经》没有看,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真正证到家的时候,哪怕是阿罗汉,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了,还有什么为“我”呢?你在凡夫的身份,当然是为“我”,这个是为“我”,到了那个高度的时候根本没有“我”了,就是为众生了——彻底地,无私地度众生,那一个“我”在哪里呢?所以说真正你到佛的境界,根本谈不上这个“我”、为“我”,这个话、这个标签阿罗汉的头上都贴不上,你再贴到佛的头上去,根本贴不上,所以这是从凡夫的一个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佛、看圣者,那么产生这一种迷惑,他所以说,他说:感到什么都没有劲,一切还是为自己,搞了半天还是为自己,好象就提不起劲来。这个他就是教理没学好,根本就对佛教,可以说还不理解。
佛教根本,我们说最起码的是补特伽罗无我,我们说一切法,所谓一切法,那么什么色法、心法,最后总结一切法都是无我。哪个无我?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这个就是《百法明门论》的一个结构,那么它很明显地说补特伽罗没有“我”的,怎么说会有“你”?所以这个话就是没有好好思惟了。
我们再说,依止善知识,一切法,就是说,要有悲心,要有持戒,有这两个就可以依止,没有这两个,讲经讲得再好,修定修得再深,弘法的勇气再大,魄力再大,等等,不能依止。来个简单的话——不能依止。他那么多好处,八个优点,怎么还不能依止?没有戒、没有悲心——不能依止,这是康萨仁波切说的。
那么我们善知识依止以后,干什么?依止善知识不是说给他做做事情,在他身边沾个光,人家说起来我是做侍者师,拍起照片来我有一份等等,不是这个目的。目的是听闻正法。听闻正法,所以说它的目的是为听闻正法。
听闻正法之后是不是就算数了?听的时候听进去了——皮面的、浮在面上的,就是我们海公上师说的“水瓢上记帐”。这个打水的瓢瓢,以前是木头做的了,你把它帐记在上边,水一打,一个瓢,把它的字都洗掉了、没有了。那么你这个,经过事情一冲,你听的经都没有了、不起作用了,这就忘掉了。那么要怎么?要刻在这个上头,木头上你把它刻个槽槽,把字刻上去了,你水打好了,这个东西还在。怎么刻?思惟,如理思惟。那么你说听了正法之后,要进一步地深入,非如理思惟不可。
思惟之后,还要法随法行、依次行持。这个就是说这四个叫预流四支,也是我们在道前基础——“菩提道次第”道前基础,非要做到的,没有上路之前这些事情要做到,然后才能上下士道,那么这些东西,我们现在开始走路,也是要准备这个资粮。听闻正法,总算我们在讲经,听了。如理思惟,就是讨论。
参考书的问题
心不相应行第一个是“得”,这是最麻烦的一个东西,《五蕴论》讲的比较容易,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在《俱舍》里边,如果你自己看《俱舍》,我可以下个定论——你看不懂(笑)。这个得,“得非得”那一节,你看不懂,这个里面牵扯到很多理论的问题,也牵扯到有部的体系,他们思想体系的问题。所以这一个是不好搞的问题,所以说你们开始学,就不要学得太深,就把这个基本概念在《五蕴论》上面学到了,或者《百法》里边的,学好了,就对了。
这里我再提一句,就是参考书的问题。参考书我们指定的参考书有:学的是《五蕴论》,指定参考书三本够了。那么有《俱舍》的人,翻翻也可以,但是不强调,甚至于有些“得非得”太难的,最好不要翻。一翻的话把你的脑筋都搅昏了,你倒把简单的概念都抓不住了。因为你走得太远了,离开这个原地就太远,就搞不清楚了,等于说你到了新的城市里,你跑开了你家里,你本来亲戚家里住在那里,你跑得远了之后,你回不来了,为什么?找不到路了,迷失方向了。那么就是说参考,就这三本基本的,可以——基本够了。
这一个方式,并不是我们想出来的,是我们的传承。海公上师到哲蚌寺,依止康萨仁波切学法。康萨仁波切是当地的,当时西藏的日月二轮,显密的经典精通无余,什么都懂的,什么经教都懂的。但是海公上师去学的时候,带了一部藏经,用骡子驮了一部藏经去的。结果,他要学,要好好学。结果跑到上师康萨仁波切那里,就叫他学《现观庄严论》,这是般若的一部论。那么海公上师一部藏经拿出来要参考,康萨仁波切把这个藏经里边抽了两本《摩诃般若 》 、《小品般若》,两本交给他,这个做参考,其余的全部收起来,他的库房里锁起来了,不能看。只两本。这两本,那么他就盯了这两本看。书读百徧,其义自出。经常盯了这两本看,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攻下来了,《现观》学得非常好。那就是说要把这个力量集中起来,不要到处分散,这个看看,那个看看,看看看看,看到后来,到底你看什么都忘记掉了,看到不晓得哪里去了。所以说,把主题不要忘掉。
参考的书,初学的时候不要太多,这是我们的传承。康萨仁波切对海公上师的教诫就是这样子的——一切书给你锁起来了,不要看了。图书馆我们为什么不开放了?就是这个原因。一开放的话你什么都看了。我们那个时候有一个居士,他在图书馆管理员,他本来是学黄教的,一看里边红教,白教,看得来搞昏掉了,结果他自己该学什么都不知道了,不但是没有进,退下来了,黄教不修了,退了,那就退掉了,红教又修不起——没有人教。所以说我们这个学的方式,我们今天再说一下,就是参考的东西不要太多。太多,你迷失方向。
我们现在现有的三本,一本是《广五蕴论》,一本是《百法》的窥基解,一本是普光的疏,这三本基本够了。如果其它还有的,稍稍地参考一下就是了,不要太多地去看,因为太多的那些问题越扯越远了,对你初学没有好处。那么现在我们“得非得”,我们是参考了一些,《俱舍》的给你们知道一些就完了,不要你们懂下来,提问题不会问,我不会问你这个。如果你这个懂了更好,但是我提的问题,不会问这个,那么我们问的就是后头三个,根据《集论》的。
那么现在我们把这个笔记给大家说一下,这个“得非得”的问题是一个麻烦的问题。但是我们初学,就把它说得简单一些,这是《俱舍论》里边,也是最简单的,后头麻烦的都没有拿出来了。如果麻烦拿出来,你头要昏了。那么《俱舍论》里边,“得非得”是什么?我们先看《五蕴论》,什么叫得?
得
云何为得?谓若获,若成就。此复三种:谓若种子、若自在、若现前,如其所应。
【广】 云何得?谓若获,若成就。此复三种:谓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起成就。如其所应。
“云何得?谓若获,若成就”,得的名称是两个意义,一个是获,一个是成就。那么得有三种,成就或者获又分三种,一个种子成就,一个自在成就,一个是现起成就。那现起成就呢,有的地方就叫现行成就。它是“现起成就”,在《五蕴论》么“现前成就”,其它书里么“现行成就”,一般是“现行成就”。“如其所应”,那么根据它的意思,就是它哪一种属于种子成就的,就是种子成就;哪一种含意属于自在成就,自在成就;哪一个方面是现行成就的,就现行成就——“如其所应”的意思就是这个。那么我们先把《俱舍》的,获、成就,为什么引《俱舍》?它没有讲。什么叫获,什么叫成就?在大乘里边,《唯识》里边,获、成就是一个意思,但是基本上说,“根本乘”里边,获、成就是不一样的,有区别。
什么叫获?获有两种,《俱舍》30里边说“未得今获,已失今获,创至生相,将成就故,名为今获”,《俱舍论》里边就这么说了。获又分两种:一种,没有得到的现在得到了;一种,已经失去,现在又得到了。那么来说,没有得到的是我没有的,现在得到了,第一次得到,已经失去了,也没有了,现在又得到了,那是还是新得到了。才得到的那一刹那,这个法,就是这个才得到的那个——一个法有它的生住异灭,生就是说才开始生起来,还没有住,还没有到现行,正在生起来,就是这个法正要生起来的时候叫获,真正得到了叫成就。所以说开始生的那一刹那“创至生相”,它才生起来,还没有真正住,还没有到住的时候——还在未来,“生相”在未来,“住”在现在了,所以说真在要现在跟未来交界之处,将要到现在了,这个要生出来了,那么这个叫获,以前没有的,现在第一刹那得到了,还没有显出来,已经就要出来了,叫获,出来之后就是成就了。
成就也两种“先未得法,今时已得”,以前没有得到的,现在得到了。假使说修初禅,从来没有得初禅过,现在修定修定,修得好,初禅得到。那个是,开始快要成就之前,起个获,就是说初禅的苗子出来了,到了初禅真正成就。成就了,这是叫成就。从来没有得到的成就了。或者第二个“先已得者,今复不失”,假使说你昨天初禅得到了,现在初禅还没有失掉。初禅怎么会失掉?起烦恼就失掉了。初禅,我们说要几个条件,“离欲恶不善法”。要离开欲界的男女之欲,离开瞋,还有疑、瞋恨、掉举,这些法除掉之后——把它压下去,不冒出来了,现行没有了,这个初禅就成就。那么如果你一起欲念,初禅就退掉。
我们经常打这个公案:有一个仙人,五通仙人就是说修外道的,他得五通。佛教里边六通,一个漏尽通,就是断烦恼的这个通,外道是永远得不到。他们最高是五通,那么这个五通仙人他有神通,能飞行自在,那个国王非常相信他,那么他每天,请他应供。就是每天中午这顿饭,请这个仙人,叫他王宫来吃饭,就是请它应供。这个仙人也对国王的非常的恭敬,他对国王也有好感了,他也就答应了,每天来应供。每天到午前,总是十一点左右,或者十点多快十一点时候,国王就跑到平台,他们也我们前面的一个台一样,它要大得多,国王的平台。他这样等,等一会儿,就看见,远远的一个黑点来了,跟飞机一样,飞过来了,声音不大,就是。飞过来之后,就是五通仙人飞过来了,国王赶紧接住,那么那个仙人的脚踩在国王手里边,国王嘛手慢慢放下来,放在地下,这个仙人站稳了,就引他吃饭去,吃了饭,他到了平台上,一送他他一飞飞掉了,每天如此。这个国王也很高兴,供养那么大、神通广大的仙人,福气应该很大。
那么有一天国王有要紧的公事,他这一天不能等,不能来接他了,那么很着急,焦头烂额的,“今天不行了,今天这个仙人来了我没有时间接他了”,非常着急,那么国王的女儿说“父亲,你着什么急,我来接好了”,他说:“你怎么会接?”她说:“我天天看你接的,我怎么还不会,手一摊这样就行了。这个,我怎么不会”,“好,”他说,“你会接,那很好。我今天有事情实在来不及,没有办法”,他就去了,“你好好接,接好了请他吃饭”,国王的女儿这么接了,那一天远远地看见一个黑点来了,她就去跑到平台上,等在那里,这个仙人也照样子,看有人接就来了。一接,对了。这个仙人赤脚的,碰到这个公主的手,很嫩,很细,感到柔软的感觉,很舒服。(11B)一舒服好了,神通没有了。起了欲念,神通没有了。
那么这个仙人不好说了,“我神通没有了”,不好说。他就慢慢地去吃饭,吃了饭以后呢,回去了。公主送他到平台上回去,他说,“我今天不飞了”,干什么?“你们那么庄严的国家,这个城,这个首都那么好,我从来没有看过,飞来飞去很快,看不清楚,今天我慢慢看,我要一步一步走回去,看个仔细才回去,不飞了,不飞了,平台不去了”,他就一步一步回去了。实在他很难为情,飞不起来了。那什么原因?就是说你起了欲念,这个神通就失掉了。
那么他这个就是说,没有失掉,那就是获,他就是成就了,已经得到的,到现在还没有失掉,这就是成就,这个方面已经成就。初禅,成就初禅。或者你成就他心通,你已经得了他心通,到现在还没有失掉,这个时间都叫成就。那么才得到的那一刹那叫获。这是《俱舍》的原义,就把获跟成就分两个档次来看。
我们这里,在唯识里面就没有讲得那么细。所以说我们要学唯识之前要学《俱舍》也是这个原因。很多基本法相,《俱舍》里根本乘讲好了,《唯识》就略过去了,不仔细再跟你讲了,不要重复了。欧阳竞无是我们的法相家,是我们民国以后的法相家。杨仁山去日本,拿了很多的法相书回来,出版了很多的研究的东西,后来创立了一个“支那内院”,这里边最出色的就是欧阳竞无,是一个法相的专家。欧阳竞无下边突出的弟子吕澄,吕澄是在解放后还在的,现在是没有了。那么欧阳竞无就说这个话,他说你说学法相没有《俱舍》的话,就像树没有根,就像水没有源。那就是说你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那是不会长的。水没有源头的话,你水流光了就没有了;树没有根的话,你这个叶子慢慢地枯掉了,再不会长了。我们摘下来的花是插在瓶子里边,没有根的,它会不会结果?明年会不会再开花?不会。它一阵子过了就完了,这个丢掉了,没有用了。那么你说学法相,先学《俱舍》也就是这个原因,许多细的东西,都在根本乘讲了,在高层次的唯识呢就不讲了。所以说得跟成就的详细分别,这个里边就不讲那么多了。
他这里讲成就分三种,“此复三种,谓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起成就”,那么什么叫“种子成就”,一切有情身上有一些潜在的功能,他这个能力能用出来的,但是现在没有用出来,种子成就,他有这个种子。假使说我们的无漏,我们听闻正法的话,它有无漏种子在我们心里边,阿赖耶识里边。印光法师经常说那个话,你只要听,念了经之后,听了经之后,这个金刚种子就在你八识田中种下去,将来总有一天要破窗而出,把你业报感的东西破掉,成一个无漏的东西。那这个就是说你种子下了之后,就这个功能已经在身上就有了,就是种子成就,但是现行,还没有拿出来了,还不能够现行。
第二个“自在成就”,以这个禅定、神通等势力,就是说你已经成就禅定了,你有神通了,你要用就用,但是不是一天到晚在用了,我们都看这个神通会飞,一天到晚在飞,这不会吧。他总是平常跟人一样,他有需要的时候飞一下,没有需要就不飞了。那么他这个能力,功能,在身上,自在的,我要用就用,我不用就藏起来,那么叫自在成就。这是专门指高级的那些功能,不是一般普通的凡夫有的,就是说神通、禅定之类的东西,他有这个自在权,我什么时候用就能用得起来,这个力量他有了,这是成就的一种。
“现行成就”,就是当下成就的现行的东西,你现在正在现行,他成就,不成就么怎么现行?这个是现行成就。假使你现在在看书,那么你假使以前,学过法相的,法相的基础成就了的,那你看起来很自在,什么东西都迎刃而解,没有什么困难。那就是现行成就了,当下就有那个东西。假使你神通,你在显神通的时候,现行成就,这个时候你正在用它。“如其所应”,这三种,根据它哪一种类,属于哪一种的,照着去分,去分配去,一共有三种。
那么这里,得就是讲了那么多,这还是简单的。我们现在要记的,记三种成就,种子成就,他种子有了,还没有现行出来;自在成就,他这个功能已经会了,就是说,假使我们说书法家,他画画的功能他有了,那么他要画就画了,这个不一定一天到晚在画了,什么时候需要他画、写字的时候,他就写起来了,一般人就写不好了,一般人也画不来了,这是自在成就;现行成就,就是正在起作用的时候,现行成就。那么好了,我们得,就知道这一些就够了。什么叫得?就是叫获或者是成就。那么成就有三种: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行成就。好了,能够讲到这个,把这三种成就意思会到了,目前的要求够了,不要你再多了,以后,当然还要讲了。
无想定
云何无想等至?谓已离徧净贪,未离上贪,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不恒现行心心法灭为性。
“云何无想等至?”这个《五蕴论》就说等至了,等至就是定,这里就看出来了。平等持心,到达那个定的境界,叫等至。我们以前说过,等至、三摩钵底、还有三摩呬多、三摩地等等都是各式各样的定。三摩呬多就是等引,引出神通,引出这个神通功德等等。“无想等至”,这个就是说,我们这个无想等至就是无想定,是因。无想的果,在无想天,这是果。那么我们就要说这是因,修无想定,并不是生到无想天去。什么叫无想等至?“谓已离徧净贪,未离上贪,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不恒现行心心法灭为性”。这是《五蕴论》,再看《广五蕴论》的:
【广】 云何无想定?谓离徧净染未离上染,以出离想作意为先,所有不恒行心心法灭为性。
“云何无想定”,定就是等至,这个已经解释出来了。“谓离徧净染”,他的“徧净贪”,一个“徧净染”,一个贪,一个染,这个是一样的,它给你解释出来了。“未离上贪”,“未离上染”,染就是贪。“以出离想作意为先,所有不恒行心心法灭为性”,一样的。
这里我们有很多名相,如果你名相不知道的话,这句话你给我背下来,你也讲不下来。为什么,你名相不知道。
先说“徧净”,三禅天,最高的是徧净天,第三禅,第三禅的徧净天的贪心,就是染污,已经离掉了,那就是超出第三禅了。我们说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地?三界九地。大家都知道,欲界是一个地,五趣杂居地;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那么这个第三禅的最高的三层天是徧净天。第三禅的染污的贪已经除掉了,那就不会生第三禅去了,已经离掉了,但是“未离上染”,第三禅以上的第四禅,第四禅的贪还没有离掉,那么正在第四禅之中了。离开三禅了,第四禅还没离开,你这样子的,那就是说得了第四禅。三禅已经离掉了,第四禅的禅定得到了。那无想天也很高,第四禅的定才能够修无想天。
“以出离想作意为先”,这个是外道修的,外道,他因为什么?他也知道我们众生的这个生死,根源他认为是想,你各式各样的想:男的女的、好的坏的,这些东西把他生起各式各样的烦恼,这是流落生死。他的想法,你只要想灭掉了,那么这些其它的烦恼也不会起了。你男女之想没有了,你贪什么?当然不会贪了。那么他认为这个,就可以得涅槃,他以为修了无想定,把想离掉了,就会得涅槃的。所以“出离想为先”,以出离三界的想,以为这个样子就出离了。以这样的作意,这样的想法,开始修那个定。
那么修那个定,依靠那第四禅的这个禅定,就是广果天的那个天里边。他修了之后,把想灭掉,他认为这就是得涅槃了。那么我们说无色界不是有非想非非想天?他也是想差不多没有了,这个想已经很微细了,你不是更好吗?外道,总是执着,第四禅的天,身体还在,你心灭掉了,还有个身体,不会断灭的。如果到无色界去了,身体已经没有了,这个心也没有了,那是他这个人就不见了,他说糟糕了,这就慌起来了,不敢修,只修第四禅。第四禅的无想天,尽管你心没有了,身体还在,他总想没有断灭,他是常见,就怕断灭掉了。那么这是外道的,智能不彻底,他就搞这一套。这样子,他就以为得了,想灭掉就入涅槃了。那么他这样修的定,以第四禅的广果天来修,这个禅定来修的。
那么证到的一个无想定是什么?“不恒行心心法灭”。我们说在我们的心里边,识有八个识,这里讲的叫八识,就是讲大乘。为什么叫《大乘五蕴论》?他的讲法,用唯识的观点讲了。
“不恒行心心法”,就是这个心王心所,不是经常生起来的,那就是前六识。前六识,你,前五识,大家都知道,眼睛看的时候,眼识生起;你眼睛闭了不看,眼识就不生。耳朵听,你耳识生起,你不听,不听你怎么?睡着了,不听了,那就没有,耳识就不生。乃至意识,一天到晚在动脑筋,但是昏睡的时候,梦也不做的时候,意识也休息了;或者休克的时候,意识也休息了;或者是无想定的时候,意识也没有了。那个时候,“不恒行心心法”,那是前六识,就是这六个识,它不是经常生起,要休息的,要间断的。那么这些心王心所,都灭掉了。
一般我们的心粗的人,以为六个识灭掉,心就没有了,他就认为这是涅槃。证了无想,无想定得到之后,那个现行的六识都灭掉了,那么他认为,这是就入涅槃了,再也不会流落生死了。这是外道的见。那么这个,我们说当然,这个是不现实的,因为他智能不够,他所知道的不真不全面,心,思想,想心所灭掉了,这个不恒行的心王心所灭掉了,并没有得涅槃,还有东西还在,七识、八识还在,七识、八识执着个我还执得牢牢的,没有动,那你怎么离生死呢?你要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出生死。你还没有空。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的我还执得很紧的,没有空掉,就出不了生死。但是他们误解,以为出生死了。
无想定的修法,就是把心王心所灭掉了,就是前六识。所以说他们说无想定就是要笨的,你心王心所都灭掉了,你这个人不是笨下去了?——不动脑筋了,什么东西不想了。我们最明利的心就是第六识,一切,做好事做坏事都是他来作主的,前五识是听他话的,那么这个心你把他停下来,不动了,他就钝了,这把刀就钝掉了。你无想定以后生到无想天去,无想天五百大劫的享受在广果天,享受五百大劫的福报。享受完了,跟射箭一样,这个力量没有了,他又掉下来。掉下来,一般是恶道,你以为是好事。那么你很愚痴,那么大部分的,没有做坏事的话,会堕畜生道。因为畜生是愚痴的,你无想定,你欢喜愚痴,那么就愚痴。
我们说一切是唯心造,你顶大礼的时候,你欢喜睡在那里,不想起来,那么你就蛇。蛇就睡在那里的,站不起来的,你欢喜睡么就睡。你顶大礼的时候,你不想站直,要弯在那里,好,你就弯在那里,做个马,做个狗,那就是一天到晚四个腿趴着,趴在地下的,所以这个都是唯心造的。那么你现在无想天,你不要脑筋,那就是笨。(笑)这个就是你自己喜欢的事情,得到自己的报了。所以无想天出来,一般是畜生道很多,那么这个脑筋就停下来了,不用了之后,就钝了。福报很好,因为他修了很多的定,还是不容易了,四禅天的定,但是心没有了,那就笨起来了。这个我们说这样子的人有啥意思?笨头笨脑的,福气再大也没有用。都让人家骗掉了,你笨头笨脑的,我们以前小说上的,什么大财主的,地主儿,笨,笨家伙,什么东西都让骗起走了。还有华师太的两个儿子,那笨得来没有办法,毫无用处。
这个无想天是一个外道修的定,无想定。那么在内道,也有一个灭尽定,这是内道的,佛教里边的。我们先看《五蕴论》:
灭尽定
云何灭尽等至?谓已离无所有处贪,从第一有更求胜进,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不恒现行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为性。
“云何灭尽等至,谓已离无所有处贪”,他总是贪,实际上是贪,以贪为主,贪着那个无所有处的染污,染污就是烦恼。“从第一有更求胜进”,第一有,什么东西,有没有人知道?三界第一的、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它是有生有死的,没有出生死。
佛在世的时候,有两个外道是外道头子,阿罗蓝和郁陀,一个是得了无想定,一个是得非想非非想定,都认为自己是得了涅槃。那么佛去参学他们,他们教他,去教佛,这个定怎么修怎么修。佛聪明得很,一教就会。那个外道高兴得很:“你这个人聪明,一教就会,非想非想定什么都得到了。你很好,你不要走了,不要走了,你就在这里,我把徒弟给你一半,我们两个人大家来带徒弟,给你一半,一起干去”。佛说,“我又不要你徒弟,我要了生死。你这个不了生死的,你这个定是得到了,心也没有了,糊里胡涂了,你怎么了生死?了生死要般若智能,要利刃断麻,一下子把生死断掉。你这个断怎么断得了,你断不了,这我不要”。佛就走掉了。
这个“第一有”就是非想非非想天。我们说三界九地大家要背下来:欲界是五趣杂居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个地,无色界有四个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处,这是第一有,三界是最高,叫第一,但是它是有,并不是涅槃,有生有死。这是佛教安的名字,它是有,你不要以为这是涅槃,它是有,还在有生有死之中。所以外道认为涅槃是错的,是有。那么他这个人修定,已经离开了无所有处,就是把这个里边的贪除掉了,就是已经离开这个无所有处地了。
进入非想非非想处,“更求胜进”,再往进,虽然是定得到之后,他又自己想“作意为先”,他要心要定下来,这个想,他就是说,他要把心静一下。静一下,就是止息想,把心也止下来,这个想是作意,这个作意有了后就修这个定,这个定修成功之后,“不恒行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为性”。“不恒行心心法”,那就是前面说的,第六,前六识,“恒行一分”,恒行的心法,那就是第七、第八识,这个是不断地有的,只要你生命在,这两个是不会断的。
我们在讲这个大乘唯识的时候,要证明阿赖耶识,他是这么说的,你说前面这个六个识,当你休克的时候,这六识都停止作用了,那你人就死掉了,你该腐烂了。为什么你不腐烂,即使前面六个识都不起作用,一个人昏迷的状态,但是身体还是存在,还在新陈代谢,还有,那就是说阿赖耶识,把它执在里边。如果阿赖耶识没有的话,你的身体该腐,该烂掉了。因为你已经识没有了,那就该烂了。他不烂,不烂就证明有阿赖耶识。那么这个就是说阿赖耶识是恒行心法,不管你休克也好,什么也好,只要你生命没有断,第七、第八两个识,总归是存在的。
但这两个心识很细,我们是体会不到,它存在我不知道,你睡着了,睡得很熟的睡,第六意识休息了,你就感到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八识、七识还在作用,这个太细了,你自己觉察不到。那么这是两种,七、八二识,“恒行心法”,它是不会间断的,一期生命之间,它是相续不断的,叫恒行,经常是在活动的,恒行的。这个恒行心法里边,有一部分灭掉了,那就是第七识灭掉了。阿赖耶识不能灭了,阿赖耶识灭掉了,就死掉了,你还修什么定呢?那就是死了,不是定了。那么阿赖耶识还在,其余的识全部灭下来了。那就是“灭尽定”比“无想定”要深得多。我们看《广五蕴论》:
【广】 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染,从第一有更起胜进,暂止息想作意为先,所有不恒行,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为性。不恒行,谓六转识。恒行,谓摄藏识及染污意。是中六转识品及染污意灭,是灭尽定。
“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染”,这个染就是贪着这些无所有处的那些烦恼,以贪为主。这些无所有处的烦恼已经离掉了,那就是超出这个无所有处了,进入第一有,这时候在非想非想天去了,非想非非想定了。
“从第一有更起胜进”,到了这个定得到之后,还要进一步,什么?要“暂止息想作意”,要把这个心,要把它暂时停一下。因为这个灭尽定跟涅槃很相像。那么那些修行的人,都欢喜涅槃的,那个休息的、止息的清净的想,他就是要静一下,尝尝这个静的味道,要把这个心灭掉,所以以这样的作意为先,就是修那个定。这个定修成功,“所有”的“不恒行”,不恒行就是心王心所,就是六识,前六识,他的心王心法都灭掉了。那么“恒行”,就是七、八二识。“恒行一分”,那么七、八二识中间一个,就是第七识,都灭掉了。
它有批注,这个《广论》里边,“不恒行,谓六转识”,这个六个识从第八识生出来的,叫转识,它是第八识里边重生的,原来有第八识,(……)六识,转出来生出来的,叫六转识。不恒行就是前六识。“恒行”的,就是包括“藏识”,就是阿赖耶识,“及染污意”,第七识。第七识为什么叫染污意?恒审思量叫意,思量什么东西?就把第八识执着是我,跟它相应的我爱、我慢、我痴、我见,这四个烦恼,把这个阿赖耶识执得紧紧的,这是我,那么这是染污的,这个意是染污心的。那么恒行的心王,就是阿赖耶识第八识跟那个染污的第七识。
“是中六转识品及染污意灭,是灭尽定”。那么这个里边,前面说“不恒行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讲得是比较抽象一点了,这里更具体地说,就在灭尽定里边,前面六个识,前六识,跟那个第七识,染污意,都灭掉了。
那这个定是非常深了,只留下个阿赖耶识。这个定,一般的凡夫能不能修?修不起。那么至少三果以上才能修,三果以上得到非想非非想定的人,那么他以非想非非想这个定为基础,就把心灭下去,修灭尽定,这才能够成就。所以说要这个定呢,凡夫得不到的。我记得在以前,上海有个居士,人家去找他,他说你最近一段时间不要找我,我在修灭尽定。那么这个口气很大了!如果他是真正的三果以上的圣者,那就可以了,你修灭尽定。但是也不要说,我们说得了圣位的人不能说,“我是三果,我三果以上,我修灭尽定”,不要说。如果你说你还没有得三果,你说我在修灭尽定,不说你大妄语么也说你无知了,什么都不懂了。
这个灭尽定是哪个人修的?如果你说你是修灭尽定,那么你至少承认三果以上。你是真的三果以上也不该说,没有证到三果以上那是大妄语,那是不可忏的。那么假使你说我没有得三果,我也不知道这个是,灭尽定是三果以上修的,我就在修,把心息下去。那么你怎么叫灭尽定?这个你不能乱说了。那就是你没有学好。你学好了,灭尽定是圣者修的定,你就不会乱说“我在修灭尽定”。当然我们是从旁边来说了,可能那位居士是三果以上的圣者,他说“我修灭尽定”,是对个别的要好的人说,也可以。但是从我们一般的来说,做不到,灭尽定是圣者以上的事情,普通凡夫是不会的。
那么这个灭尽定,我们认识到之后,如果你碰到你一个朋友,你说我这两天修灭尽定去了,你不要来找我了。你这个可笑之极,你什么定都没有,我说你修灭尽定之后,你起码的要非想非非想定得到,初禅、二禅不要说了,你要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得到之后,还不敢说你修灭尽定,因为这个外道得非想非非想定的也有,但是他是凡夫,他是有漏的,不能修这个灭尽定,灭尽定就是圣者修的。圣者,要得到非想非非想定,而且要三果以上的圣者,才能修灭尽定。才有资格修了,也不是每一个三果以上都能修,都修成功了,也不敢说。三果以上的人,得了非想非非想定的人,才有资格修灭尽定,能修不能修成还是另外一个问题。那么这个法相学过之后,至少不会说大话,我们这个说话有分寸,不会乱说了。像“菩提道次第”学过的,也不会说我是九地菩萨了,这个话不会说了。你说这个话,你根本没有学过法相。
这两个是很特殊的无心定。我们说我们前面已经讲的定,都是有心定,定里要观的,观这个、观那个的有心定。这两个定是特别的,心王心所都没有的,所以摆在哪里,既然心王心所是没有了,跟心不相应,那就摆在不相应行里边了,它也是行法,也迁流造作,那么行的作用有,但是心里不相应。这两个定,虽然说是定,实际上心根本没有了。我们心一境性叫定,它心都没有,怎么叫定呢?
在这个入了无想定、灭尽定的,因为他进去的时候以定力进去的,所以他在定中,这个身体的滋养非常舒服。虽然感觉是没有了,但是身体的得益是有的,入了这个定,身体还是非常的滋润的。那么从这一点,身体上的作用说,它跟定相似的,也给它安个名字叫定。进去的是定,能够进到无想定、灭尽定的,决定要证到四禅的定,或者非想非非想的定,才能进得去。进了去之后,虽然心没有了,身体上的作用跟入定一样,那么所以说也叫他一个定,无想定,灭尽定。但是这两个定,是绝对地跟普通的定不一样的,是心王心所都灭掉的,那么只有高矮不同,无想定是外道修的,灭尽定是圣者修的,都不是凡夫的事情。无想定灭的是前六识的心王心所,灭尽定灭的是前六识加上这个末那识,第七识的心王心所,灭掉了,这是一般凡夫根本做不到的。你心这个第七识灭掉了,我这个东西就暂住止息下来了,那么你凡夫怎么会把我都放下呢?放不下的。
这是两个定,下边,果。
无想天
【广】 云何无想天?谓无想定所得之果,生彼天已,所有不恒行心心法灭为性。
无想天,就是得了无想天,无想定之后,你将来感的报在哪里?感的报就是生无想天去了。这是“云何无想所有”,这个《五蕴论》的无想所有比较包含得隐一点,“无想所有”,无想定所有的果,那么这里,干脆了——无想天。你先这一辈子修无想定,将来感的报,生到无想天去。
云何无想所有?谓无想等至果,无想有情天中生已,不恒现行心心法灭为性。
(12A)“云何无想所有?谓无想等至果”,就是无想定的果,将来的果报,它的异熟果,就生到无想天去。“无想有情天中生已”,你生到无想有情的天里边,你无想天里边也有有情,凡是修无想定的人都生到无想天去。生到这个天上之后,“不恒现行心心法灭为性”,生到这个天上去,第六识、前面六个识都灭掉了。
所以说无想天尽管是有五百个大劫,一个大劫就是成、住、坏、空,世界要经过一次成、住、坏、空,是一个大劫,那么有五百个大劫,那这时间长得很,天文数字,好多亿亿亿年。但是你说在这么长的时间,如果你说用功修行的话,那是得了很大利益。但是他这个里边,生到无想天,在生的一刹那,心有的,知道我生无想天了,第二刹那,心息下去了,一直到他快死的时候,再起个念头,“我要投生去了”,中间什么都不知道。你不要说五百大劫,五亿大劫都没有用,等于没有。你们自己想想看,你如果睡了一觉,晚上没有做梦,早上醒过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就像空空的,没收获的。那么,它这个无想天也这样,虽然上去之后,时间是很长,你说收获,他也不感到,他心都没有了,你说他要用功更谈不上,没有心王心所的,什么都用不起来。结果,睡大觉一样的,“醒过来了”,“掉下来了”,那就又到恶道去了,毫无意思。这是外道的智能没有,结果他搞的事情都是糟糕的事情。
外道现在很多,昨天有广州一个居士打个电话,慌慌张张的:“我收到一封信。”我说:“干什么?”他说:“他是佛,他叫我把这个信要写多少份送出去,不送的话有什么什么果报,很厉害。我怎么办啊?”(笑)我说:“他肯定信壳上没有署名吧?”他说:“没有署名的。”我说:“以后没有署名的就不要看了。”这都是外道,外道基本上都是这一套,你要退也退不了,他没有地点,也没有名字。这一封无头信写过来,“你该怎么做怎么做”,不做的话,你要怎么倒霉倒霉倒霉,倒一万八千个霉。那个东西,他感到着急得很,我说:“你不要烦了,你念观音菩萨就好了。 《观音菩萨普门品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啪,打过去了就完了,这个不要害怕。
那么这个是外道的信也不好,你用这种手腕来教人家搞宣传,这个我们感到……佛教内部是从来不用这一套。无头信,我们是有警惕的,无头信不敢拆,无头信不看,那么那一次来了个无头信,写了个“多宝讲寺”,我就没有去看它,时间也没有,有头信都来不及回,无头信哪看呢?我们以后,通讯要登一次,我们有头信的,已经太多了,来不及看。无头信我不看的,你以后写信来,不要无头无脑的信,不要来了。如果有外道的话,那你把你地址留下来,我好退给你,否则的话,你无头信我不看。
刚才是无想天,我们说,这个要分清楚,无想定是因,你修——在因地上修那个无想定。我们以前学过一个“福非福业”,一个“不动业”,福业非福业是欲界的善恶业,不动业是定业,为什么原因?你修了那个定,决定感那个果,中间是不隔一层的,下一辈子就是那个果。那么,无想定,如果这一辈子你成就无想定,你下一辈子决定生无想天。所以说前面的无想定是因,你可以在人间修,这个外道,假使他人间修了无想定,修成了,那么他这一辈子没有之后、死了以后,决定生无想天去,那就是这个后头的无想天。
无想天的果报是:时间是五百大劫,五百个大劫的时间长。在这个五百大劫的生了无想天里边,就是说开始投生的一念,有心的;到要快要死掉的、临终那个时候一念,是有心的;中间的,在五百大劫除了两念头,都是没有心的,这个里边,糊里胡涂,就是过了五百大劫,过好之后就掉下来。所以说,我们的看法——毫无意义,但是外道认为这就是涅槃,因为时间很长,中间也是很清净,什么都没有,他们也知道要造业就是烦恼,烦恼是心起来的,心都没有了,烦恼不起来,烦恼不起来,你造什么业?你业没有了,你果也没有了。他们就这么想,以为得了无想定之后,你烦恼都没有了,那么你也不会感果,是涅槃。
实际上,你本身这个无想天就是一个业,那么以前无始以来的业多得不可数,你怎么能弄得完?所以说,结果他生无想天,无想天之后、五百大劫之后,反而下来,一般是恶道去的。所以这个,外道的智能不够,虽然下了很多的苦功,但是结果得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一个清净的涅槃的报。
这就是我们把这个心不相应行,讲了几个:一个得,一个是无想定,一个是灭尽定,一个是无想天。再讲一个命根,命根好懂。
命根
云何命根?谓于众同分中,先业所引住时决定为性。
【广】 云何命根?谓于众同分,先业所引住时分限为性。
“命根”,一个人的命。这个命是怎么来的?先业。
“谓于众同分”,就在众同分上边,众分同是什么?就是众生。你在天,天的众同分。众是很多,很多的天,他们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天人,很多很多的有情,他们都是相同的,都是天,天人身上有光的,很多很多的人。假使人的同分,都是人。人怎么的?站起来走路的,有脑筋的,会想办法的,用两个手会劳动的。如果说众同分是狗的话,它的同分、相似之处,都是四个脚爬的,它会叫的,会保护主人的,会看屋子的,这是众同分。
众同分,不管你是人也好、天也好,“先业所引”,过去造的业引出一个果来,这个果就在众同分身上体现。体现出什么样子的东西?“住时分限为性”,这个众同分能住多少时间。所以说你过去造的业是好的业,过去不杀生、吃素,又是孝顺父母、恭敬三宝,那么这感的就是长寿之报,你放生——长寿报。众同分,你假使人的众同分,那所引的住世时分很长,一百年,一百岁;假使你是过去杀生为生的,杀猪杀羊的,你不信三宝,不孝父母的,那么你生了众同分,虽然生了人,因为你过去业所引,住的时间就短,或者在胎里就死掉了。
有的人说,现在的人福报很大,你看人多得来不得了,甚至于胎里都不要他出来了。你也不知道,这是人的福报没有的关系。他虽然投了人身,又“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人身很难得,但是他人身投是投了,在胎里边就打下来了,什么都不知道就完掉了,这个人身就没有了,这有啥福报?那么这个时间就很短,胎里边两个月、三个月就打掉了,只住了三个月的时间,什么都不知道,脑筋也没长好,手脚都没有的,那个就完了,这一辈子就完了。或者生到三、四岁,五、六岁死掉了,或者七八岁,十几、二十岁都有,各式各样的,那就是过去杀生多的感的报,时间就不长。“住时”的“分限”,他的住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分限就是他的那个长短,多少长,根据他的业,报定的,业好的,长;业不好的就短。这就是命根,就是一期住世的时间。
今天我们把不相应行就讲到这里。讲了几个?命根、众同分讲过了,无想定、灭尽定还有无想天,这个我们讲过了。有一点还有一个笔记,笔记我没有拿来。明天或者你们下去自己抄去,空的时候把这个集子打开来,大家去抄一下,无想定里边有一些东西。那么下面我们接下去。
众同分
云何众同分?谓诸有情自类相似为性。
【广】 云何众同分?谓诸群生各各自类相似为性。
众同分是“谓诸群生各各自类相似为性”,《俱舍》里边我们来做为参考 。《俱舍》里边说什么叫众同分31?“同分有情等”,一个颂。什么叫众同分?就是有情里边有相同之处,同谓众多有情身。什么叫同?很多的有情,这一类有情里边,身形同,业用同,欲乐同,展转互相似故。
假使人的众同分,人的众同分都是站着走路的,两个手,一个头,不像野兽一样长了毛的,四个脚爬的,不是这样子,身的形状同的,虽然男、女不同,都是跟野兽有区别,都是人的样子,那么身形是同的。
业用同,都是做农的,或者做生意的,或者是做什么工作的,, 这个业用,这一类的,相同。不像野兽,牛是吃草的,耙地、要耕地的,业用根本不同。老虎、狮子吃人、吃动物的,吃活的东西的,住在山里边,专门捕那些活东西吃的,其它,它也不劳动的。那么这个就是跟其它的有所不同,业用也不同。
欲乐也不同,人类他有人类的一种欢喜的东西,那么野兽有野兽欢喜的,牛最欢喜的——吃水、吃草,人看到水、草,感到毫无兴趣。人欢喜吃什么?有的人吃荤的,欢喜吃肉什么东西;吃素的也欢喜吃高级的素菜什么东西,有人欢喜吃水果,等等,都是跟野兽是不同。老虎要吃人的,一个人长得再好,在老虎看起来管你好看不好看,它是要吃你的肉,它就欢喜,吃了就高兴,长得好不好,不是它的事情。个意乐心不一样的,欲乐也不一样。
再,这一类的有情,他们的身形,他的业用,他的欲乐,互相相似的,这一类相同的,叫众同分,叫众同,他们相同,这一类。假如人,人的众同分。
这个“分”什么意思?在《俱舍》里边,分是因的意思,就是因为这个分,有这个因在里边,就使得这一类的有情,他的身形,他的业用,他的欲乐心,都相同。那么,因为是有部,他总是有个东西,你相同,是相同的一个东西使你相同,就是众同分,这个“分”就是因。有众同分这个因,使这一类有情,他形状相同,业用也相同,他的欲乐心也相同。
那么我们说,就是人类里边,男的跟女的他的欲乐也不一样。这个大家都知道,《俱舍》里也讲的:男的孩子你去看,都喜欢拿宝剑、拿弓、拿枪打仗,欢喜搞这一套;女孩子,搞个洋娃娃,做做针线,织织毛线衣,总喜欢那一套。意乐心不同。这个男的、女的里边又分那个同类,那么众同分,男的众同分,他的东西又是一个,从人类里边说他又是一种,女的众同分从人类里边说又是一种,所以各类相同的。使他们相同的这个因,叫众同分。
这里比较简单一些,什么叫“众同分”?“谓诸群生各各自类相似为性”。这是很多很多有情,他们某些地方相像的,叫众同分。天,天的众同分,身上有光明的,他有神通的,等等。人,人的众同分,他站,人的形状跟天一样的,两个脚走路的,他的工作,农、商等等,这个是众同分。
下面几个好说了,就是生住异灭,在人的上面说,有情来说,生老住无常;物质来说,生住异灭;在整个世界来说,是成住坏空。这个意思都一样的,用的名相不同。这里就用生老住无常,因为我们修行主要是人在修,因为根本乘就是解决人的问题,如何出轮回。所以说,就用生老住无常。
生
【广】 云何生?谓于众同分所有诸行,本无今有为性。
把孩子养下来了,到底有没有孩子?没有。醒过来什么都没有。那么,我们从世俗谛说,这个小孩本来没有的,现在生下来就有了,户口簿里就有他的名字,本来以前是这个户口簿没有他名字的。这是生。
老
【广】 云何老?谓彼诸行相续,变坏为性。
老就是老化,不一定是说:头发白,胡子白,这叫老。就是你在生下来之后,每一刹那都在趋向老化,这是变,就是变异。“谓彼诸行相续”,这些行就是有,这个人——有情,他的相续,他从养下来,到他一期寿命住的时候,都是相续的。你说今天看到某某人,他那个样子,明天去看他,脸变不变?还是那个样子。如果变的话,我们认不到了,今天我认到朋友,明天一看,不见了,这个脸不一样了。不会。明天相似相续,他人还在,只要他不病死,人还在,脸还差不多。但是说,是不是绝对的不变?你们把十几年以前的照片跟你现在自己对对看,变不变?变得很多了。老了之后,更变了,哪一个是还不变的?小孩子也天天在变,我们这个眼睛钝,就看不出来变,因为相似,昨天跟今天差不多,变了一点点,变得不多,我们看了,就是这个人,一模一样的,其实不一样,时间多了就看出来了,十年以后照个相就不一样。最简单的我们看那个钟。这个秒针是看出它在动,这个时针跟那个分针,时针根本看不出来。分针你盯到它,眼睛看,它动不动?看不出来。我们眼睛粗得很,但是它过了五分钟就要跑一格,要跑那么快,时针虽然动得慢,但是一个小时还得跑一格,但是我们盯到眼睛看,如何怎么去看它——没有动,但是它在动,我们又看不出它动。这个就是说变化是决定有的,只不过人的肉眼,我们的感觉迟钝,就感觉不出来,每一个东西,刹那刹那都在变化,就是老化。
住
【广】 云何住?谓彼诸行相续随转为性。
“住”,“谓彼诸行相续,随转”。相似相续,只要它没有死掉,没有坏掉,那么它今天、明天那个样子是相像的。“随转”,这个相续等流下去,随转就是说根据他原来的样子,继续地住下去,这是住。
无常
云何无常?谓即如是诸行相续,谢灭为性。
【广】 云何无常?谓彼诸行相续,谢灭为性。
“无常”,“谓彼诸行相续,谢灭为性”,他这个有情,他这个相续,这个身心,身心都是相续,今天、明天都是等流下去的。谢灭,谢灭就是一期完了,没有了,断掉了,那么是无常了。这个一般说,无常到来,就是死掉了。那么,实际上无常哪个时候到来呢?天天在你身上,刹那刹那都在无常。你起个念头,开始想着在念佛,后来一想去烧饭去了,这是无常,这个念头就变掉了,这是无常。但是这里说无常,就是,总的说——变、坏。对有情说死掉了,东西来说是坏掉了。生老住无常,就是生住异灭,这是四个,我们讲过了。它所以叫不相应行,也是我们的色心,它的分,它的位有所改变,并不是离开色心还有这么个“生老无常”的东西。下面这个名、句、文身,这是声明方面的东西。
名身
【广】 云何名身?谓于诸法自性增语为性,如说眼等。
名身,什么叫名?名我们说就是概念。茶杯,叫个名,这个是凳子、桌子,这个名是一个东西的代名词。“于诸法自性”,假使这个茶杯是什么东西?我们没有取名字之前,只看到是什么东西,后来说这个叫茶杯,那么,是增上去,这句话是加上去的,它本身没有茶杯这两个字。我们说,假使是海外的,英国人、美国人,它根本不叫茶杯,他们另外又给你安个名字,这个茶杯名字很多,每一个语种,西藏也不叫茶杯,他们有他们的名字,那么这是安上去的,不是它本身有的,增语,增上去、加上去的。这个法,给它加一个名字,“如说眼等”,这个叫眼睛,那个叫耳朵。就像我们说的眼睛,这个,欧洲人又不叫眼睛。这个都是安上去的名字,但是我们叫惯了,一说眼睛,马上知道这个东西。我们以前跟小孩子逗了玩的时候,就说“眼睛”,他就指眼睛,“耳朵”,他指耳朵,不要搞错,他乱点就点错了。所以才学孩话的人,他要去锻炼。这是增语,一个法,它加上一个——把它加个名字,眼睛、耳朵等等,我们说这个就是一个概念。
句身
【广】 云何句身?谓于诸法差别增语为性,如说诸行无常等。
那么什么句身?“谓于诸法差别增语为性”,一个是自性,一个差别。那么这个茶杯怎么样的?它的义是什么东西?这茶杯是泡茶的。句子,就是说,“如说诸行无常等”,我们在用现代话来说,也很简单。“名”就是一个名词,也就是一个概念。句子,句就是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我们说无常,什么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我们说一个空,什么空?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我们说这个寂静,什么寂静?涅槃寂静。它意思完整了。单是个“寂静”,什么“寂静”?单是个“涅槃”,“涅槃”怎么样?如果“涅槃寂静”,涅槃这个东西最清净的,一切灾患的、烦恼的、动乱都没有的。
那么就是说:“名”就是一个概念;“句”,一个完整的意思;“文”,字母。这个实际上很简单的东西。
文身
【广】 云何文身?谓即诸字,此能表了前二性故。亦名显,谓名句所依,显了义故。亦名字,谓无异转故。前二性者,谓诠自性及以差别。显谓显了。
“云何文身?谓即诸字”,就是字母。西藏——gakagana(音);英语——A、B、C、D;梵文,它有它的字母。“此能表了前二性故”,就靠字来表达前面的。它们都是拼音字母的,不像我们汉人,汉字是一个字就有意思的;其它的语种,都是几个字拼成来一个概念,一个名字,然后几个字兜拢来成一个句子。文,就是字母,有这个文才能够表达前二性。名也是文字兜拢来的一个名词,一句句子更是很多的字母把它兜拢来成一个句子。
“亦名显”,能够显了意义的,也叫显。“谓名句所依显了义故”,名跟句所依靠的就是文,就是字母,依靠它之后,才把意思显出来。“亦名字”,也叫字母,这个字。“谓无异转故”,它不再转异了,是最小的单位。“前二性者”是什么?“谓诠自性及以差别”,就是名、句两个。显——显了。这是《广五蕴论》,讲得详细一点。
云何为生?谓于众同分中,诸行本无今有为性。
云何为老?谓即如是诸行相续变异为性。
云何为住?谓即如是诸行相续随转为性。
云何无常?谓即如是诸行相续谢灭为性。
云何名身?谓诸法自性增语为性。
云何句身?谓诸法差别增语为性。
云何文身?谓诸字为性。以能表彰前二种故,亦名为显。由与名句为所依止显了义故,亦名为字。非差别门所变易故。
这个《五蕴论》里边,它就简单了,我们还是回顾一下。这一下学我们两本一起学了。这个心不相应行里边,生、老、死,我们看生、老、死,都没念过。
“云何生?谓于众同分所有诸行,本无今有为性”,一模一样。
“云何为老?谓即如是诸行相续变异为性”, 就是变,生住异灭的“异”。
“云何为住?谓即如是诸行相续随转为性”,一样的,生住异灭的“住”。
“云何无常?谓即如是诸行相续谢灭为性”,一样的。
“云何名身?谓诸法自性增语为性”,就是讲它自性的。
“云何句身”,讲它差别的,“诸法差别增语为性”,这个增语,加上去的,本来没有的,是安上去的名字。
“云何文身?谓诸字为性。以能表彰前二种故。亦名为显”,就是字母,它的体就是字母,因为能够表达,前面两种的名跟句的意思,也叫显。“由与名句为所依止显了义故”,名跟句就是我们的概念跟句子,都是依靠这个字母来显了它的意思,也叫字,就是字母。“非差别门所变易故”,就是这个再不能变了,最小的、基础的东西了。
那么,这里我们再说一个,什么叫“身”?名就是概念,句就是句子,文就是字母,身摆来干什么?身就是多数。一个名,叫名;两个名,叫名身;三个名,叫多名身。这是印度的语法。我们中国:一个名,叫一个;两个,叫两个;三个以上叫众多或叫诸。这是代替,字不变化的。英语就加个“s”就完了,多数、少数表达出来。而印度,就是一个名叫名,两个名叫名身,身就是“多”,三个名就叫多名身,三个以上就是都叫多名身。那么同样的,下边依样类推,一个句子,假使“诸行无常”,叫句,如果说两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那么是句身,如果再加一句“涅槃寂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那是多句身,三句以上的叫多句身,一句的叫句,两句的叫句身。文,一样的:一个字母叫文;两个字母叫文身;三个字母以上的,多文身。
这是印度的声明学,也属于不相应之一。这个对我们有什么关系?很重要的关系。我们的佛教的教典的体,就是名、句、文身,没有名句文身,我们经教怎么学?声音固然是声音,但声音如果没有名、句、文身的含义在里头,我们所听到的声音,什么意思不知道。就靠名句文身,那么这样子我们才能够领会佛的教义,才能够等流下来。没有名、句、文身,佛说什么我们不知道。所以说,我们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那就是执着文字,固然三世佛冤,但是你抛弃文字,你怎么学?所以说“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这两句话是辩证的,固然不能依靠死在文字下,但也不能脱离这个文字,离开经一个字就是魔说,那好厉害。那么依文解义,当然也不对。不要执着,但是这个文字,也不能离开,离开了文字你如何去修行?能否领会佛的教义?
那么今天还有一个“异生性”,讲完了,不相应行就讲完了。下边就是识蕴。我们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都讲完了,这里讲的是八个识,所以属于大乘。再下边就是蕴、处、界的分别的问答,到那个时候我们把蕴的为什么五个,不多不少的,这个时候再补充。那么今天把不相应行的最后一个,异生性讲一下。
异生性
云何异生性?谓于诸圣法不得为性。如是等类已说行蕴。
【广】 云何异生性?谓于圣法不得为性。
在《五蕴论》里边,什么叫异生性?“云何异生性?谓于诸圣法不得为性。如是等类已说行蕴”,行蕴里边讲完了。“云何异生性?谓于圣法不得为性”,一模一样。那个异生性,就是一个凡夫的代名词。异生,就是没有得到圣者。这个异生性,就是说什么人是叫异生性?“圣法不得为性”,圣者的法没有得到,那么叫异生性。反过来,得了圣法,就是见道以上,就不叫异生性,叫圣者。那么凡夫就是异生性,我们现在都是凡夫,都是异生性。圣者,他就把异生性舍掉了。这又得、非得的问题了。我们前面讲个“得”,没有讲非得、不得,没有。那么《俱舍》里讲得、非得两个同时对了讲的。得到一个什么,固然成就什么,但是异生性,你要非得——异生性把它丢掉,那成了圣者。如果异生性你还是不给它舍掉的话,永远是个凡夫。那么这就是圣法不得为性。在我们这里讲得很简单,不要很复杂的意思掺进去,就是说没有证到圣法的人,那些都是异生性。好了,今天我们就把不相应行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