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多依贤首十门玄谈或天台五重玄义通释佛经。 十门即从十个不同的角度,与天台宗五重玄义异同。旨在讲经前,对经的幽微玄妙意旨予以疏解。现依教下格式分列如下:

 一、确定说时;二、藏乘分摄;三、教起因缘;四、义理分齐; 五、教所被机;六、能诠教体;七、宗趣通别;八、部类传译;九、 通释经题;十、别解文义。

一、确定说时

佛说法四十九年,说圆说偏,说顿说渐,无非都是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机缘而方便应病与药。众生需要佛法,同样,佛法也离不开众生。就像药是为治病而设的,离开了病,药则无任何价值了。佛完全是为了治疗众生的疾病(心病)而应缘说教的,所以每个时期说的法都不同。这是因为众生的病各不相同,要医好病,医生用的药也不应该相同,所以佛的教化是契机契理之教。佛说法四十九年,共分五时而说。

(1)华严时:第一时说法是华严时。犹如太阳初出时,只照高山。这是佛初成道三七日,畅演一真法界妙理,现千丈卢舍那身,为大菩萨宣说大法,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转根本无上法轮,说自证法门,谈华藏境界,度大菩萨。《华严经》是佛称性极谈,小乘根基的人接受不了,所以教下的大菩萨把第一时说法比喻为生的牛奶(乳)。生的牛奶大人能吃,小孩不能吃。因为小孩的消化能力弱,喝了生牛奶要拉肚子。虽然牛奶是宝贵的东西,能滋养人的生命,犹如佛说的法能滋养我们的慧命,但小根性人接受不了,就如小孩喝生牛奶要拉肚子一样。

(2)阿含时:即说《阿含经》之时(阿含译为无比法,谓世间一切诸法无可与比者),又名鹿苑时。这个时候,太阳可以照到比较低的山了。佛看到小根性人不能接受大乘法,由是因缘,佛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为小根性人说《阿含经》,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教理,度声闻、缘觉乘人。教下菩萨把它比做“酪”,比喻把生的牛奶酿制成乳酪,小孩就能吃了,吃下去不会拉肚子。

(3)方等时:第三时说法是方等时。这是佛继阿含时后,于八年中,引小入大,赞扬大乘,呵斥小乘,为大乘初门菩萨讲《维摩诘》等经,因为小乘人得少为足,不肯进求上乘,所以如来于方等会上,借维摩诘等诸大士的互相酬唱,极力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其耻小慕大,回向佛乘。总之,偏圆并陈,权实兼施,以引小入大为目的,这时犹如太阳照到高原了。此时说法,就比 酪更进一步了,由酪成酥了,就是酥油茶之“酥”,但这个酥还是“生酥”,味道还不太好。

(4)般若时:第四时说法是般若时。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总结归纳为《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因为佛性是无形无相、无法表达、不可名状的,不能用名来名、无法用相来相,所以般若时说教用二权一实,即两种权巧、一种实法。“权”者,乃善巧方便。两种权巧:一种是随着众生的根基而说义理;一种是要把佛的智慧本怀善巧地、畅所欲言地宣抒出来,就是用众生容易理解的名相语言来比喻不易理解的无相真实,而善巧方便地说教。“实”者,是真实说法,说真实佛法,说一乘法,直指我们的佛性、真如实相、诸法空理。华严时属实法,阿含时、方等时属权法,法华涅槃时属实法,只有般若时是权实并用,所以般若时说法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因为般若为佛法之心髓、成佛之指南,佛在一代时教五时说法中,都没有离开般若,故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后。这个时候犹如太阳高升,广照平原大地。教下比喻为“熟酥”,就是这个“酥”由生转熟了,味道更好了,这是对大菩萨说的。

(5)法华涅槃时:第五时说法是法华涅槃时。这个时候释迦佛一期法运将要圆满,就像日落西山,佛将要圆寂涅槃了。教下比作是“醍醐”,醍醐上味,是奶味中最好最好的。为什么比作 是醍醐上味呢?因为佛在最后八年中,说《妙法莲华经》等法, 纯实无权,不说别的法,不讲权法,唯说一乘法。佛在法华会上,为说诸法实相之理,会三乘归一佛乘,称性极谈,畅宣本怀,因为这时佛快要入灭了,没有时间了,故为能够承当真实佛法的众生说法,佛当时指出:“一切众生都是佛。”法华胜会之后,佛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于一昼夜说《大般涅槃经》后,就涅槃圆寂了。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著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一个字也没有说到,表示诸法实相是当体即空,自性本如,一切不可得。没有说过一个字,这正是圆满的极谈、佛果的极说。

《楞严经》如来宣说真实佛法,说一乘法,直指真如实相, 精研七趣五阴,中中流入大圆觉海,三乘同归,五性齐入。故本经为诸佛秘密心印,统摄一大藏教,五时三乘, 然而“知见立知, 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故本经又为五时三乘所不摄。

二、藏乘分摄

经、律、论三藏又称三无漏学,分别与“定、戒、慧”三学相对应。

所谓经藏就是佛说的法,由弟子们记载、整理成册的,多诠定学。律藏是佛说的戒律,如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等的戒律,《梵网经》也属于戒律,律藏多诠戒学。论藏是菩萨们根据佛所说的法而加以阐述、发挥的。佛说的法为“经”,菩萨所说的法谓之“论”,论多诠慧学。

古德云:“三藏从正不从兼,从多分不从少分。”也就是说,在判定一部经究竟归入哪一藏时,由于这部经中可能戒、定、慧 三学的内容都有涉及、兼而有之,那么就以哪种内容的比重更多来判定。这部《楞严经》中以阿难请定、如来答定为主,虽兼及戒、 慧,但意在以戒、慧辅助定学,因此本经为三藏中的“经藏”所摄。

三、教起因缘

法不孤起,仗缘而生。《法华经》云:“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是一代时教的总因缘。 佛说各经又有其个别因缘。就本经言,阿难尊者示现堕入淫室, 佛敕文殊将咒往护,阿难祈请问法,故成就这部《楞严经》,这是个别因缘,也叫直接因缘。具体说来,本经因缘还可详列为十:

1. 示真三昧

阿难请佛开示如何通过妙奢摩他(正定)证到大佛顶如来密因,也就是真如佛性,如来密因无相可见,无声可闻,语言不能及,思维不能到,只能心心相印,用心地法眼才能得见。佛慈悲善巧,一直在破除阿难的妄计,妄想破尽之时,正是显露真心三摩提的时候,故佛为示 真心三摩提(即真三昧)而说此经。

2. 的指正见

佛为的指正知见而说此经。

修行第一要知见正,见地正就因地正,因地正果地方能圆。故云:“因地不正,果遭迂曲。”修行人因地不正,必定要走弯路而终归失败,所以这个正见非常重要。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心和诸佛心没有分别,不要偏空,认为一切都没有,更不能执有,认为一切都是有,赶快去追求,贪得无厌,这样更不对,所以我们既不偏空,又不着有。我们用功使这个心能够平直无曲,无有粘着,除去它的住着性,去除它的贪得性,从而恢复本来,就是知见正。

3. 发明实相

《楞严经》讲的是大乘圆顿法门,一针见血,不要你做什么 功夫、用什么方法,或者念佛法门,让你自己去念;或者用参禅法门去参“念佛是谁”;或者用密宗方法,身口意三密加持去修,它不要!你这个性色是无形相的、是真空的,它这么一点,点到你,让你识得性色是真空的。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佛为让众生认识无相而无不相的真实 之相,即为发明实相而说此经。

4. 三乘同归

《楞严经》讲的是一乘法,破二乘偏空,使罗汉、辟支佛悟到我法二空的道理,舍弃小法,不要再安住于偏小的位置上,要回到大乘的路子上来,故佛为引三乘同归,五性齐入,凡有心者皆可成佛,故说此经。

5. 开般若智

释迦文佛,悲悯众生,出苦无由,应现世间,教化众生。 四十九年随顺时节机宜,说大、说小,说偏、说圆,说顿、说渐,披肝沥胆,委曲开示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二者菩提涅槃原清净体,以阐明人生宇宙之奥秘,揭示生死轮回之根由,为了令众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回复真常,出离生死,息灭苦轮。

 楞严会上,阿难尊者当机启问,佛普为大众宣说奢摩他妙修行路,开示真实法门,使众生证得般若智慧,故说此经。

6.断众疑网

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瞋,造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虽知生死事大,苦海无边,欲求解脱而苦无其门。佛为使众生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隳破生死情关,断除疑网而说此经。

7. 直指人心

佛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说此经。

佛性无形无相,故不可名状,绝念离知。不是用言说可以说到的,所以叫“言语道断”,也不是用我们的思想、推理、 想象所能得到的,所以叫“心行处灭”。言语说不到,情识不能及,不可言说,说了即不是,所以“动念即乖,举心即错”。只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能相应。佛最后在灵山一会,拈花示众。他不讲话,只把天人供养的花拈起来,举示大众。这时候,在会 的人很多,天上的、人间的,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天人罔措,只有迦叶尊者会心微笑相应(摩诃迦叶尊者心领神会,契入佛的提示,微微一笑,与佛心心相印),佛立即宣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于摩诃迦叶。”从斯开创了禅宗法门,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圆顿法门,所以无言说可表,无文字可立。

8. 巧示顿渐

圆顿法门讲理事不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到事就应该到。如果理到了,事还没有到,那就是没悟,事到了才是真悟。根本不和你讲习气,讲习气就是没有彻悟,彻悟了还有什么习气?这部《楞严经》说:“理属顿悟,乘悟并销。”就是说,彻悟时,什么习气都消尽了。后来人依此理说,禅宗只到六祖为止,后面不算宗,只算教了。为什么呢?后面禅宗行人都讲顿悟渐修了,顿悟其理,渐修其事,有渐次就是教了。“理属顿悟,乘悟并销。事则渐除,因次第尽”,教上分顿悟、渐修,所以这部《楞严经》说的是两种法,上面是顿悟,下面是渐修,并在一起作为一种法是不对的。现在我们迁就众生的习气根基,将顿悟、渐修联合在一起说,先打开本来证见理体,然后在事上锻炼,渐除妄习。本来佛说的法,因各人悟境不同而各有千秋。昔佛住世时,一次说法后,弟子们讨论时争论起来,各说各对,问佛,佛说:你们说的都不是我的意思,但都可以用。适合各人的根基,可以用就算了。顿悟、渐修,适合近代人的根基可以用就算对了。

9. 力劝实证

学佛法不是只听听道理,要脚踏实地修行,必须经过实证,才得真实受用。反观现在做功夫的人,大都不肯脚踏实地地孜孜参究,而是避重就轻地在文字义理上作道理会,或是向他人口边讨消息,领会得一些相似的道理后,便舞文弄墨地写文章,作偈颂,下转语,以为彻悟证道了。其实这只是食他人的残羹馊饭,非干己事,于生死岸头丝毫做不得主。这么讲不是让大家不研习经论, 如果不懂道理,怎么修呢?这种说法是怕人着在文字里,钻牛角尖,不去实修,而耽误了修行。如能在精通教理后,一切放下,不再执文字相,而脚踏实地去修,那是最好了。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只喜欢听这个佛如何讲,那个佛如何讲,听了很多很多,他知识很丰富,但没有用功,所以被娑毗罗咒摄持,进入了摩登伽女的房间,险些破佛律仪,毁自戒体。这部《楞严经》是度阿难的,实际也是度我们以及将来的众生,是劝诫我们脚踏实地真修实证,懈懈怠怠的不行!成就早晚,就看我们怎么用功。

修法了生死,有三种实证功夫。

第一种:我们真能做到念起不随,念头一起就化去,毫不停滞 就像水上画图一样,在水上一划,水就合拢了。没有一点儿影子,没有一点儿痕迹。如鸟过长空,无有行迹,就能于生死岸头得自在,要到哪里就能到哪里,不为业力所支配,就是受生自在。

第二种:我们能够于前面讲过的两种境界,好的一头,坏的 一头,都是平平常常,一点儿也不波动。我们的心没有好的喜欢,不好的就烦恼,那么分段生死就了了。所以说,参禅刚开悟的人分段生死并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习气重,还未消除,心还不能不逐境生情,教下说为思惑未除,分段生死未了,所以净土宗的人批评禅宗,说禅宗人虽然开悟了,但分段生死未了,不如净土稳妥,即是这思惑未断之故。教下粗分无明为见惑与思惑。思惑就是思想对境而生心;见惑就是知见。认识了什么是正路,什么是邪路,什么是真,什么是妄,再不走错路,再不颠倒执著,就是见惑断了。见惑容易断,思惑难断呐!人的习气总是见到好的爱,见到坏的就厌恶、烦恼,心不平衡,总在妄动,住执难舍,所以生死不能了,还是要在六道中轮回,出不了生死。做到第一种, 念起不随,就能做到受生自在。“受生自在”就是投胎能做主了,要到哪里就到哪里,要到西方就到西方,要到东方就到东方,不受业力的牵缠,自己能做主了。做到第二种,心不随境牵,即能变化自在,了脱生死了。

第三种:微细流注断灭,一切化空,唯有圆觉大智现前,就 能现百千万亿化身,度百千万亿众生了。这就是一切用功人修法证道的真实验证。

  10. 识辨邪魔

吾人修道贵在见地纯正,死心塌地真实参究,不可稍存侥幸之心,光想着讨便宜走捷径而误入旁门,或搞神通而错投魔道,更不可误听匪言,惑乱本性,塞自悟门而唐丧光阴,错过一生。 故本经详示五十种阴魔,使行人能够明辨邪正,这样才能不走弯路,不误入歧途,圆成正果。

四、义理分齐

什么是“义理分齐”呢?

“义”即经文所诠释的玄妙之义;“理” 指法界圆融之理。理体虽然只有一个,而对机说法,所诠之义却 深浅有别;义虽有多种,而所归之理为一。“义理分齐”就是把经文的义理进行详细梳理,以由理达义,由义归理。我们从判教方面说说《楞严经》的义理:

贤首宗在精研教理时,把教分为五类:一是小乘,二是大乘。大乘又分始、终、顿、圆四教,合共五教。

小乘为有义,有法可修,有道可成,有涅槃可证;

大乘始教,从有入空,为大乘渐次教之开始,明一切皆空,但未显一切众生悉具佛性之义;

大乘终教为渐次教之终了,说真如缘起之理,倡一切皆成佛者,明非空非有之义;大乘顿教,以顿彻理体,当下明心为教,乃即空即有义;大乘圆教俱赅一切,圆融具德,乃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义,即“说有之时,纤毫不立,说空之时,周遍法界”也。

本经是了义的经典,为一乘圆顿法门,以一念熏修即得无上菩提之果,它是直接指示我们当下见性,而成就大道的根本实际的法门。

佛讲这部《楞严经》各大菩萨不需从他所在的国土跑到释迦佛面前来,住在本国就可以聆听释迦佛说法。其实并非只有大菩萨能这样,只要我们能回光返照,心不外驰,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所以这部《楞严经》我们不要只看文字表面的解释,而是要回光返照,回归自己本来的心地,这样才能明白佛所说的真义。因为佛讲法,并不是只有通过语言表达才是说法,这种说法是化身说法。佛还有其他的说法形式,比如以香饭说法,这种说法,不用说话,给大家弄点儿香饭吃吃,人们就懂得佛法了。佛在本经中说得很清爽:一切事相,山河大地都是妙明心中物,就是说一切事事物物及山河大地都是我们本性所显现的,都是我们自己。这部经重要就重要在时时刻刻打消我们的妄念,让我们回光返照,见到实相,因此本经被誉为禅门要观、教网宏纲。

五、教所被机

关于佛法的修证,由于众生同具和佛一样的无漏智性,本无差别,但因迷于事相,各个造业不同,迷惑的深浅也因之各别, 向道的根器就有智愚慧拙的分别。对不同的根基,我佛慈悲,为了适应众生,犹如医生治病应病与药一样,说了种种不同的大、小、方、圆、顿、渐诸法,无非让众生早日病愈回家,脱离苦海,其中并无深浅高下的不同。本经佛的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 圣仙童子、初发心大力鬼神都来参加法会,凡圣同集,乃显本经 当机者为一切众生,佛慈悲心切,欲令一切众生同出苦海,共证真常而说此经。

六、能诠教体

“诠”是诠释、解释之义,“教”指三藏十二部一大藏教, “体”指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如妙体。真如妙体无形无相,无法拿出来给我们看,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可开口,开口即非,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表述,但是也不妨以音声语言横说竖说葛藤说,烘云托月,以启发大众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佛在世时以音声之教为主,佛圆寂后,佛法以文字、音声等形式传播。

本经用文字语言来表达佛法的要义至理,乃文字般若也。

七、宗趣通别

“宗趣”就是宗旨、归趣,“宗趣通别”就是诸经共通的宗旨归趣及各经别于他经的意旨。

这部《楞严经》与诸经共通的宗旨就是要我们明白性是怎么一回事,心又是什么东西,叫我们当下明心见性,直证菩提。而本经别于他经之旨在于:详详细细开示圣凡真妄、迷悟因果,破除众生的种种疑惑,显示圆融顿超妙心,使我们站稳脚跟,端正知见,判别是非,脚踏实地去做功夫, 息下诸缘,证得大道;大开修证之门,教导我们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照、反闻闻自性的方法来做功夫,以期明见本性,圆证菩提。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无不都是修这个心,在心地上用功夫。 佛教内一切宗派、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转换这个心,把妄心转成真心,即心地观照功夫。时时观照这个心,妄念一起,凛然一觉 一转,息下妄心,即是菩提。这样我们就能息妄归真、返本还原了。因此,明心见性实为佛教之纲宗、学佛者之圭臬!我人如真欲出 生死、成大道,不问修习何宗,均须向明心见性这一伟大目的奋斗、 前进!决不可畏难而退!以一切宗派的门庭设施,修习方法,无一非息心止念之手段,而这些手段又莫不以明心见性为目的。故明心见性为佛教各宗派之总纲,如不依此总纲修习,则非佛教徒矣!复次我人之有生死,因无明不觉,今如不觉破无明,挥发智 光,如何能了生死?故明心见性为了生死之要关,证大道之枢纽,任何宗派之佛教徒,非但不可漠视它、否定它、偏离它,而且要竭尽自己之智勇与精力,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八、部类传译

《楞严经》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其盛名先至,隋朝时,有位梵僧见天台宗智者大师所立三观,便谓与天竺国之《楞严经》意旨极相符合,于是智者大师日日向西遥拜,祈求《楞严经》能早日传到中国,一拜便是十八年,却始终无缘得遇。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唐朝,此经才得以由印度的般剌密谛法师传入中国。般剌密谛法师于唐中宗时期抵达广东,适与被武则天贬职至此的丞相房融相遇,当时房融是广州的太守,他请般剌密谛法师在广州制止寺和另外两位法师共同翻译这部宝典,并亲自润色,并把这部巨著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将此经收藏于宫中,神秀禅师为国师时,在宫中偶然发现此经,视为珍宝,遂将其流通于世, 因此《楞严经》才得以广为人知。

九、通释经题

本经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表示我们的佛性无所不包,一切一切都是我们的佛性所显现的,离开它什么都没有。

“佛顶”指佛三十二相中的“无见顶相”,即佛顶之相众生不能得见,表示我们的佛性无相可见,无声可闻。

既然无声无相又怎么能见到呢?所以说大佛顶是见不到的(要心心相印,用心地法眼才能得见),这就是“如来密因”,这就是秘密。

“修证了义”就是要能够明了究竟义理,假如有所执著,就不是了义。具体说就是要知道我们这个佛性,这个经上说的大佛顶如来密因,这个密因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的,一切都不可得,了解这个成佛的秘密之因,就是了义。假如不知道这个密因,执著有道可修,有佛可成,有生死可了,就是不了义。

“诸菩萨万行”,“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就是要把自己的情见觉破,并使有情人都能觉悟。我们人都有情见,自己的父母、子女就尊重爱护,别人的父母、子女就不睬不顾了,这都是私情作怪。尤其是男女爱情,更是生死的根本。我们人为什么有这个身体?就是因为爱欲,即男女的情欲浓厚,才有这个臭皮囊的。这个爱欲不断,生死就不断。“觉有情”即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这就是菩萨道。光成菩萨道还不行,还要历劫修行,上上升进,愿众生都成佛,才能圆证佛果。

菩萨里面还有很多等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等。大菩萨──十地菩萨和佛还差一级,作个比方,度众生时,菩萨还有出没六道之见,还有进彼道、出此道之见未断。佛呢?是尽管出入而未出入,尽管度尽众生而未度,佛与大菩萨就相差这么一点。所以觉行圆满,即福德智慧圆满是佛,故又称佛为“两足尊”,两足即福德、智慧圆满具足。觉就是大智慧,行就是救度众生的福德,觉、行都圆满才能成佛。假如烦恼执著都了了,妄念不生,就是清净法眼, 处处都能见佛。所以我们不要执著于有个方所,有个地方,这才是开大智慧。“诸菩萨万行”即诸菩萨于六度万行中度众生。我们要成佛,一定要行菩萨道,广度众生,积累福德,才能圆满圣果。不然,福德不全,功行不满,不能成佛。

“首楞严”翻译过来是一切事相究竟坚固,因为此三昧能摄一切三昧,一切三昧无有超其上者,所以此楞严大定被称为三昧中王。释迦佛也是因为证得这个首楞严定之故,才得以成佛度生,这个首楞严是体,由证究竟坚固的性体,起无边恒沙的妙用。

“经”字原文是梵语“修多罗”,现翻译成“经”符合中国的意思,即“契合”之意。“契”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契机契理。契机意指契众生之根机。佛是应众生之机来说法的,对大根 人说大乘法,对中、下根人说小乘法,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器、机缘而方便应病与药。契理意指契合诸佛成道度生之理,佛是称性极谈,所讲的教义教理契合诸佛度生之理,也就是说,现在佛所说的法和从前诸佛所说的法是一样的,比如《法华经》里讲,无论哪一尊佛出世都要说《法华经》。所以“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又是道路之义,是凡夫成佛的一条道路,一条修道必经的途径、捷径。我们了达、明白佛所说的义理之后,能按照这个义理去做、去修,就能得道成佛。“经”还解释成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前面所说和后面所说,乃至于五时说法,从华严时到法华涅槃时都有一贯性。贯还有贯彻之意,即由凡夫到成佛,是由佛说的教义教理来贯彻的。“经”又解释为线、绳。线就是延绵不绝,绳就是绳绳相系,连续不断。

这里有两种含义: 其一,佛经是佛陀为众生开示、随机说法的篇落章句,后来由佛弟子整理成文,集文成册的,犹如用线绳把摩尼宝珠贯穿起来; 其二,佛圆寂了两千多年,佛法之所以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就是通过佛经传承延续下来的。“经”还有典、法之义,有典可依,有法可据,所以一般称为经典,意指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准则、法则、规范等等。中国一般称圣人之书为经,如《道德经》《易经》等。佛为圣人之最,故佛说的所有法都不离此“经”字为名, 此乃佛经的通名,所谓通,即共同之意,如《金刚经》《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涅槃经》等,都有这个“经”字,为佛经的通名。 那么“经”字前面的名称即是区别各个不同经文的别名,如:金刚、华严、妙法莲华、涅槃等。一切佛经均有通名和别名。

十、别解文义

“别解文义”就是逐字逐句解释经文的义理,也就是从“如 是我闻”开始讲解经文。《楞严经》从阿难示堕、文殊救拔开始,一直到流通分,一共有十卷。本书收集整理了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的录音以及老人在不同时期对《楞严经》的开示,不全的部分后学弟子进行了补充,权当是狗尾续貂吧!